论文改革开放(共14篇)(共14篇)
1.论文改革开放 篇一
改革开放以来,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从当初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到当今的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网购;从当今人们徜徉在一片蓝色的海洋中到现如今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各样服装;从当初古丝绸之路到现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改革开放初年,祖国经济总量规模很小,综合国力不强,技术水平又较低。但在这40年里,经过举国上下的努力,我们建成了全面的物质体系,工业、经济产值跃居世界第一,我们正在以“深圳速度”建设着祖国,爸爸妈妈说:“以前那个拿粮票、布票换粮食、布匹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含金量越来越高的人民币!”
西方人说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如今这只雄狮已经觉醒。中华民族复兴在即,我相信祖国的未来会更好!
2.论文改革开放 篇二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对策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改革历程和成效
1. 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改革历程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 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特别是对农村土地进行的变革。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位农民, 在违返当时的国家政策, 冒着做监狱的危险, 提出了“包产到户”的承包制度, 正式拉开了农村土地政策变革的序幕。1979年9月28日的十一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1980年9月27日, 中共中央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这两文件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的优点, 之后全国各地迅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 下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1号文件”, 1983年1月2日下发的《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号文件”明确肯定家庭联产承包制, 且长期不变, 并于1984年1月1日下发的《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1号文件”, 延长土地承包期15年不变, 和对于在荒山、荒沙、荒滩种草种树, 执行谁种谁有, 长期不变, 可以继承, 可以折价转让的等各项政策。1985年1月1日, 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1号文件”和1986年1月1日, 中共中央出台了“1号文件”《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 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充分肯定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 对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进行了必要补充。1986年6月25日, 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其中第十四条和十五条对土地的承包经营进行明确的规定, 这也是家庭承包责任制第一次获得法律上的肯定。1993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 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列入《宪法》的范畴, 从此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国家基本经济制度而固定下来。1998年8月29日, 通过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第一次将“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三十年”将党的土地政策上升为法律, 进一步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进入二十一世纪后, 特别是从2004年至2010年的中共中央的一号文件中分别从完善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农业支持保护等制度的不同角度和方面, 抓住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紧迫问题,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努力开创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 促进人民生活奔小康。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改革的成效
改革开放30年来,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集体经济中的吃“大锅饭”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的“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解决了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 还有农民主体地位得到承认、积极性得到调动, 也提高了农民的文化水平, 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全面繁荣, 也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的执政建设, 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二、当前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
1. 土地产权不明确
在我国在国家政策上, 虽然在土地承包经营使用农村土地方面上, 实现了“两权分离”, 也明确规定农村的耕地归“集体所有”, 但是对“集体”的概念却界定不清楚。我国立法角度上对“集体”的概念也不统一, 比如在《民法通则》和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上, 两者对土地的产权权属均有不同的规定, 前者规定农村土地产权归村行政组织所有, 后者则规定归社区性合作经济组织所有, 在我国立法和法律规定上依然存在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的问题, 从而最终造成对土地管理的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 近而影响了我国农民对土地的经营和投入的积极性。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在集体土地产权上解释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存在很大的随意性, 最终导致现实中经常出现损害农民权益的事情, 充分表现了以前的土地产权制度已经不适应现在客观环境经济发展的变化和要求。
2. 土地流转制度不建全
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由于农村土地产权不明确, 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等都有可能成为土地的所有权主体, 最终会因为谁是权力主体而产生纷争, 最终导致了土地流转和农业的市场发展带来了很大阻碍和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最近几年经常出现一些因企业要流转土地, 进行投资形成规模化发展, 在进行土地流转里, 就出现了村民个人和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在土地产权上及土地收益上出了纷争, 同时也造成了谁多基层干部, 钻了法律和土地产权不明晰的空间, 进行贪污受贿, 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另外一个方面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实现了“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大包干”的“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 出现了土地被分散到每家每户, 一直是分散经营。同时随着改革开放, 农村的一些青年壮劳力进城务工, 不愿意在回农村, 务农种地, 在农村务农方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 同时出了一些小的流转, 比如让亲戚朋友种, 收到取一些合理的费用, 只是在形式出流转, 但是在面积上没有形成规模化发展, 换、转、包等形式的流转多为农户私下进行, 没有规范的手续, 最终也是限制了流程的发展。从国家政策方面, 根据我国的社保体系不完善, 不能全面的覆盖的实际情况, 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部分农民, 不愿意把自己的小部分土地进行流转, 因为在他们的思想意识里认为土地是获得最好的生活物质保障, 近而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还有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肯定会出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基层组, 就充当中介的组织, 但是我国现在土地流转上面没有规范化和法律依据, 就出现了在在利益的驱使下操纵土地流转, 强行、强迫租用农户的土地, 与农民争夺利益, 也充分的体现了我国的在土地流转的方面中介组织发展缓慢, 没有形成规范化。
三、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途径
1.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农村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 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非常不利。所以在我国立法上和法律规定上给农村土地产权要有一个规范化的定义, 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土地产权的完整性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以形成动力的机制和作用, 具有激励动机、鼓励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保障。从大量的社会实践证明, 国家在土地宏观调控方面, 只有把产权主体明确, 才能实现资源优化的配置, 才能提高我国农村土地的高效率的利用,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能有效的防止因土地产权不明确, 造成的基层干部的不法操作, 进行贪污受贿, 使农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必要的损害, 所以在完善现行的土地产权制度的基础上, 必需要明确土地产权主体, 从根本上解决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等因素而引起的土地权属争议等问题, 减少不必要的纷争。
2.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机制
我国要加强社保体系的全部覆盖, 让一些农民改变土地是唯一的生活保障的想法, 让他们积极的响应土地流转的制度, 让他们生活有更好的保障, 同时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 从机构组织上、运行机制上都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转, 还有国家加快建立有关土地流转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 规范土地流转的操作程序, 要出台一些关于土地流转的法律和规章制度, 以便于更的保障和监督土地流转的运转, 让基层干部必须坚持依法流转, 做到有法可依;强化基层领导干部和农民的法律意识, 让社区经济合作组织、居民自治组织、党支部等基层工作人员做到按照国家法律规章制度行事。根据我国土地流转市场的现状, 建立合理更加有效的土地流转制度,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 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还有每个地区可以根据本地区的不同地理坏境和人文环境,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实际情况, 以宏观调控为原则, 以经济市场为导向, 农村土地和农业经济发展为目标, 综合本地区的各方面因素, 处理和协调好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更好处理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转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 农民问题是我国最大的问题之一, 如果想解决农民问题, 就要解决农村土地问题, 只有解决好我国的农村土地问题, 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毕秀梅.共和国辉煌历程[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791-792.
[2]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1:59-60.
3.改革开放颂 篇三
不知不觉中,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从城市的景观到普通人的着装、饮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目睹和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巨变。忆往昔,看今朝,现在,就请把您对巨变的种种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参与到我们的征稿活动中,让更多的人一起品味那一幕幕精彩的生活瞬间。
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
神州大地换新天。
邓公雄文定国是,
穷白面貌一掌掀。
实事求是审国情,
解放思想行在先。
工作重点新转移,
一个中心两基点。
联产承包开大道,
乡镇企业如涌泉。
民营外资风云起,
个体工商作贡献。
打开国门迎世界,
经济特区作试验。
摸着石头来过河,
不搞争论重实践。
科技第一生产力,
三步战略是经典。
南方谈话正航向,
富民强国成理念。
二
“三个代表”承伟业,
人民利益高于天。
“三个文明”铸辉煌,
“神舟”开创新纪元。
世界经济全球化,
现代企业弹主弦。
抓大放小改国企,
面向市场论优劣。
打破封锁进世贸。
中国有了发言权,
金融风暴袭亚太,
运筹帷幄若等闲。
洪水涌起滔天浪,
众志成城意更坚。
大坝截断长江水,
高峡平湖涛不宣。
一国两制开新宇,
紫荆莲花香满园。
先富还需帮后富,
西部开发喜空前。
三
执政为民人为本,
科学发展谱新篇。
和谐才是沧桑道,
天地人和暖人间。
“非典”病魔突袭击
全民抗击起烽烟。
举国上下齐奋起,
朔风化作艳阳天。
三农问题民生计,
千年农税一朝免。
国企改革纵深进。
城镇实施保障线。
几代英杰勤耕耘,
“嫦娥”飞升绕月边。
太空岂能独家霸,
中国已是新成员。
五洲四海结亲朋,
中国道路中国选。
和平发展谋双赢,
纵横驰骋倡和谐。
四
雪凝地震从天降,
中南海内夜未眠。
领袖当先三军勇,
一方有难八方援。
舍生忘死救民难,
人民军队冲在前。
天灾人祸都不怕,
多难兴邦有铁肩。
聚精会神谋发展,
与时俱进写新篇。
特色之路征途漫,
任重道远再扬鞭。
奥运盛会期百年,
中华儿女梦魂牵,
国力强盛今举办,
圣火燃上地球颠。
世界宾朋齐声赞,
向隅小丑泪涟涟。
高擎旗帜大步走,
4.论文改革开放 篇四
尊敬的各位领导。。: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沐改革开放春风创凤凰涅磐奇迹》。
【范文网】
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画卷徐徐展开,我们看到了在渤海湾温暖怀抱下的那颗耀眼的明珠。她毗邻京津,四通八达。北有燕山山脉横亘大地,长城隘口庇佑疆土;南有碧海银滩蕴含宝藏,港口经济飞速发展。这就是我们的家乡——唐山。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碧水蓝天。走进唐山城南的南湖公园,这里绿草如茵,碧波荡漾,鲜花绽放,如画的风景可与江南媲美。南湖公园是唐山人改变命* 中科软件园运、改变环境的例证,也是唐山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典范之作。2004年,联合国因此授予唐山“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认为这是一个后工业生态恢复的范例。联合国“人居荣誉奖”、“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人在绿色里、情在自然中,唐山努力成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宝地”。
如今,唐山市又把发展的理念转移到了科学发展的轨道上,从传统的“黑色产业”(煤炭钢铁等)向“蓝色产业”(海洋经济)、“绿色产业”(生态经济)转移,显示出未来发展的无穷潜力。历经十年重建、十年振兴、十年快速发展,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城市重新屹立在冀东大地。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昔日的废墟已幻化为如今的高楼林立、峰阁云厦;昨天的泪光里闪烁的是今秋莺歌燕舞、举杯同庆的喜悦;往昔的峥嵘岁月铸就的是今朝凤凰涅磐冲云霄,风景这边独好!
然而,新时期的唐山人并不会满足现状、止步于前。十七大精神又像扬帆起航的春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指引着新唐山建设的前进方向。当前,唐山正处于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和全面小康建设的新阶段,市领导立足实情、着眼未来,定位新唐山,谋求大发展。唐山市委提出了“依托大港、走向海洋,跨越发展”的基本方略,明确了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和构建和谐唐山的两大任务和六项战略重点,弘扬“感恩、博爱、开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努力把新唐山建设成为文化名城、经济强城、宜居靓城、滨海新城,朝着“把新唐山建成科学发展示范区,建成人民群众的幸福之都”的宏伟目标迈进。
5.改革开放感想 篇五
一九七八年的一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就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正是这一个奇妙的圈使得中国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从改革开放至今,3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从经济到政治,从思想到文化。这些都让我们这一代信心满怀。改革开放30年,我们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不断提升,人民文化生活不断丰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30年的改革,30年的开放。这期间相伴的是30年的拼搏,30年的奋进。收获的是30年的惊喜,30年的巨变。享受的是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生活。这一切是一种进步,而这进步我们有目共睹:那是高奏时代凯歌的乐章,是阳光普照下的温馨画卷,是心灵沟通碰撞下的激情火花。
改革开放的历程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来,中国从城市到乡村,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的腾飞,生活条件的改善,都反映了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我为自己出生在这一年代而自豪,更为自己是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而骄傲,我们正在享受着改革开放的硕果,想想三十年前,我们更应该好好工作,因为我国开放的脚步时刻没有停息过,我要努力学习,扎实工作,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的人!
三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们感慨多多,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也都悄悄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中国这个大环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出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我,是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我们来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有着深刻的体会。
记得小时候家里的生活状况,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买的,是黑白的并且信号也不好,仅能收到一两个电视节目。现在却不同了,简直是天壤之别。现在的电视看的的确也不多,但绝不是因为看不起,而是因为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其原因是电视节目正看到尽兴时突然间来了一段广告,或者是正当上演着激情时突然间来了一个中断“下集精彩明天欢迎收看”,这可谓讨厌至极。不过,现在好了,自从有了电脑之后,电脑便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宠爱。在这里看电视剧可谓尽兴,什么时候看都可以,只要你喜欢。并且还可以挑选着看或者快进着看,真是方便多了。
30年前,人们普遍憧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而现在拥有家庭电话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了。回想当初,装一部电话4000多元,因为线路有限,也不是想装就装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每装一部只需要2000元了,可是在当时你能想到现在每部电话的初装费只需要140元,而且不受限制,随付随装吗?这一切不就是改革开放让我们实现的吗?而随着手机的加入,更加扩大了电话的范畴:从又厚又大六万元一部的“大哥大”,到现在各色各样、小巧玲珑的时尚手机纷纷登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是不言而喻的。而手机的多样化也迎合了年轻人讲究新潮,追逐时尚的需要。手机的普及冲击了路旁的自助公用电话和小商品店的公用电话,而这样的冲击相信每一个人都会乐意接受,因为它证明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进步。
记得那会大街上跑得最多的是自行车,后来,人们上下班大多都骑摩托车,可是现在,小轿车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出行除了有公交车、出租车之外,还有很多人开上了私家车。在内地,地铁也是四通八达的。交通越来越便利。
不但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和发展,在这30年我们见证了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的成绩。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在北京举行的第29界奥运会上中国更是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获得了金牌数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年的伦敦奥运会中国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傲人出成绩。
3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感受了太多的惊喜。我们生活由希冀温饱到追求高质量的生活,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记得鲁迅先生有一句话:“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正因为有了人们不断的奋斗和摸索,前进的道路才变得通畅,因为有了人们的相互协作,才有了今天可喜的变化。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我们的生活将更上一层楼。
作为80年代的我,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过来的,对改革开放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有着深切的感受。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历史的标志点。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要与你打开共同的记忆之门——发掘已被时间深埋的记忆,整理像竹简一样散落的记忆,再把这些记忆做珍珠,用30年改革开放的红线串起,然后,我们共同珍藏。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衣食住行等许多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从解决温饱逐步过渡到了进入小康,中国的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改革成果,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在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6.改革开放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农村、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等基本史实。
2.通过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3.通过了解改革开放的初步成就,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教学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
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材料引路问题导入法。
五、学情分析:由于初二的学生年龄较小,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不是很充分,所以通过文字、图片等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了解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历史。
六、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视频《爱在文登》,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一)导入:课前,我播放了咱们文登市市歌的视频《爱在文登》,你看到了什么?
动听的歌曲、精美的画面,展示了文登秀美风光、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住在文登,爱在文登,如今的文登已是全国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百强县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9课——《改革开放》。(出示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学生读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给我们指明了学习的方向,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发展方向。下面我们就来回顾探索篇,说历史故事。
(三)知识衔接:
1.探索篇——历史故事
出示宣传土地改革法、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历史事件,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的改革。农民的出路到底在哪儿呢?如何改变这种局面呢? 2.转折篇——党的故事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关内容,得出结论:我们的党能够及时认识错误,并勇于改正错误。因此,是一个伟大的党,一个真正为人民谋利益的党!
(四)学习新课,探寻历史
■改革篇——农村的故事
1.改革从这里开始:出示沈浩照片,引出中国农村改革从小岗村开始。让学生介绍沈浩的事迹。(学校宣传栏里有相关介绍,学生应该能回答出来)2.自学农村改革部分
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内容。3.改革篇——农村的故事
出示小岗村大包干协议,阐明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出示大包干后农民喜悦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到大包干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出示改革刚刚开始的小岗人和改革30年后的小岗人的图片,看改革带来的变化。出示宋村镇蔬菜大棚和界石镇樱桃园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出农业发展新特点: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出示由乡镇企业发展而来的知名品牌的商标,看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出示数据和对联,说明改革让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续写农民故事(出示“告别田赋鼎”图片及文字材料),联系我父亲种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新时期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免征农业税,种田给补贴,显示了中国经济成长的实力,表明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工业开始反哺农业。
改革不但在农村取得丰硕成果,城市也开展得轰轰烈烈,这里的故事同样精彩!■改革篇——城市的故事
1.提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国有企业的改革。2.城市的故事
出示材料:请你当厂长。创设情境,将国有企业改革的三个方面化难为易。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内讨论,集体交流金点子。出示材料:学思之窗。迁移运用大中型企业的改革。3.联系以前学过的改革,认识改革的重要性。
改革让农民走向富裕,让企业得到重生。历史上,你曾学过哪些改革呢?(出示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戊戌变法的相关材料)哪些成功了呢?有什么作用呢?成功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关起门来搞建设行吗?对,还要打开门户,呼吸新鲜的空气。我们来看开放篇。■开放篇——历史的故事
出示丝绸之路、唐朝对外友好交流的示意图和清朝闭关锁国的漫画图,引导学生
得出结论:开放则国强,锁国则落后。
历代有作为的君主深谙此道,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明此理。他打开了中国朝向世界的窗户,中国开始对外开放!
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对外开放的情况。不动笔墨不读书,不要忘了在课本上做好标记。
■开放篇——城市的故事
同学们,中国农村改革是从哪个小村子开始的?对外开放是从哪儿开始的呢? 请看开放篇——深圳传奇!(播放图片)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它“特”在哪里?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特区呢?学生回答,出示图片。
伴随着特区的建立,浦东悄然崛起。你看浦东的变化!(播放图片)
它像一只头雁,带动着整个长江流域地区,共同经历了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黄金年代。2010年的浦东成为世界的焦点,你知道为什么吗?早在1910年,清末文人陆士谔曾预言,百年后浦东将召开万国博览会。如今他的预言变成现实。请看一则材料:(出示材料,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世博会的召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实力,是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证明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深圳、珠海等一大批现代化城市,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精心策划对外开放格局。请同学们注意看动画演示: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
播放动画演示,学生归纳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引导学生区分沿海开放城市与鸦片战争时期的开埠通商的区别。
(五)知识梳理巩固
出示表格,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并进行巩固。
(六)课堂检测:学以致用
选择题同桌俩互相检测,材料题集体交流。
(七)生活故事:出示一组教师个人在不同时期的照片,展示教师个人成长经历,通过说生活故事,说明改革开放给人民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六、课堂总结升华:
7.论文改革开放 篇七
之后, 广西提出实施了“科教兴桂”、建设创新型广西等重大战略, 先后制定出台了《广西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一系列促进科技改革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 推动了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科技与经济结合愈加紧密, 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高, 由改革开放初期不足30%提高到目前40%, 有力地支撑了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
1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基本历程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旨在逐步建立起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又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科技体制改革主要从科研体制改革、城乡科技体制改革和科技管理改革等三个层面上推进。在时间上大致经历四个阶段:
(1) 恢复发展阶段 (1978~1984年) :1978年, 广西召开了科学大会, 逐步恢复“文革”期间遭受破坏的科技体制, 科技管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初步得到恢复。1979年设立广西优秀科技成果奖。1980年, 广西开始对资助科技项目经费实行“专项管理、分级负责、同行评议、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管理, 改变过去无偿拨款为合同制管理和部分有偿使用的做法。
(2) 初始改革阶段 (1985~1995年) :1984年, 广西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科学技术的十条规定》, 在国家全面实行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之前, 率先探索尝试科学技术体制改革。1985年, 出台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的若干规定》, 启动了广西科技体制改革。1986年11月, 发布《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科研事业拨款制度的暂行规定》, 启动了科研院所初始改革。1993年以来, 广西启动了科研院所改革, 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科技厅等12个部门关于自治区直属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2003年7月27日, 自治区直属技术开发类院所转制的形式审批工作全部完成, 影响转制的主要问题也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制工作全部完成。
(3) 积极探索阶段 (1996~2005年) :1997年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转批自治区科委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通知》, 提出“三大战略, 六大突破”, 实施“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的重大战略, 深化广西科技体制改革, 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继续加大科技计划改革力度, 按照“突出重点, 加强集成, 搞好联动, 提高效益”的要求, 加强各类计划协调和组织实施, 使经费由分散、重复投入向集中、重点投入转变, 科技计划项目实行立项招投标制度和科技经费预算制度, 建立科技项目立项、科技成果评价和科技奖励项目的中性评估, 公开办事程序, 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度和监督制度。2005年, 项目申报方面, 率先在全国实行先立项后补助、立项与经费分开下达的办法。在构造项目上体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 保证70%以上的科技经费集中在重大科技项目上。
(4) 深化改革阶段 (2006年至今) :2006年2月23日, 广西召开了新世纪第一次科技大会, 作出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 确立了“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的新时期科技工作方针, 对今后一个时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了全面的部署。2008年底, 广西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广西”的重大战略部署, 标志着广西科技事业进入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2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2.1 构建广西创新体系
1995年, 广西出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科教兴桂战略, 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1999年, 出台《关于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新突破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措施, 全面推进广西创新体系建设。“十五”以来, 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产品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 重点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技术创新平台, 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把以科技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内容, 进一步强化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各类创新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 疏通创新成果转化的渠道, 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整合, 为产业创新提供有效服务。加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的建设, 建设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技术应用研究平台, 结合广西产业发展的需求, 开展技术应用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 增强广西产业优势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2.2 实施广西创新计划
为了落实自治区党委在“三大战略, 六大突破”中, 提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新突破”的重大战略举措, 1999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并开始组织实施“广西创新计划”。第一轮创新计划 (1999~2001年) 重点提高产品品质, 努力开发新产品, 不断形成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明显的产品群。第二轮创新计划 (2002~2004年) 突出技术创新源的培育和引进, 加快建设科技服务体系,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力度。第三轮创新计划 (2005~2008年) 突出整合科技资源, 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第四轮创新计划 (2009~2010年) 着重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推动广西在优势特色产业和重点领域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第五轮创新计划 (2011~2015年)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工作重心下移, 重点解决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五轮创新计划, 互为关联, 互为街接, 相互促进, 全面覆盖, 全员参与, 有效地推动了广西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2.3 创办广西科技活动周
1991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了《关于依靠科技振兴广西的决定》, 为了提高全民科技意识, 推动科技进步, 决定从1992年开始, 每年第一个月的第一周在全区举办大规模的科技活动周。到2012年, 已经连续举办了21届, 为在全区上下弘扬科学精神, 普及科学知识, 树立科学观念, 加强科技“一招三引”,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 促进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广西科技活动周的创立, 在全国开了先河, 独具特色, 成为了广西科技工作的品牌, 在广西乃至全国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4 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为了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 1988年以来, 广西先后建立了桂林、南宁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柳州、北海两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园区) , 其中1991年桂林高新区成为我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1991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财政税收政策的规定》。1996年12月, 制订了《关于加快广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定》。2001年5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2010年, 柳州高新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 我区成为拥有国家级高新区最多的西部省区之一。2011年6月1, 广西开始实施新修订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2012年7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广西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西高新区数量达到5家。
2.5 建立科技进步激励机制
1978年全区科学大会召开后, 自治区和各地设立了优秀科技成果奖制度, 建立了科技奖励工作制度, 每年都评选和奖励一批优秀科技成果。1985年, 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暂行办法》, 将前期设立的优秀科技成果奖的改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 形成了制度, 自治区、地市、县分别设立相应奖励制度。2002年, 又另外设立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 每项奖金50万元, 用于奖励广西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中, 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项目。2012年, 广西修订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完善奖励体系, 增设了自然科学奖和技术发明奖, 大幅度提高奖励额度, 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奖金数额由原来的50万元提高到100万元, 广西科技进步奖的一、二、三等奖奖金实现翻番。从1992年起, 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把科技表彰奖励大会作为每年一月份举办的广西科技活动周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自治区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主要领导出席并给获奖代表颁奖。同时, 先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激励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若干规定 (试行) 》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申请资助及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 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2.6 建立完善科技管理机制
为加强科技项目管理, 自治区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项目管理规定。1980年自治区科委拟订了《科技三项计划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 (讨论稿) 》, 明确提出了编制年度科技计划的原则, 年度科技计划的编制程序、管理原则等, 此后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三项费用管理暂行办法》 (1996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1998年) 、《自治区级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考评管理办法 (试行) 》 (2004年) 、《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招标投标办法 (试行) 》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评估评审办法 (试行) 》 (2004年) 等管理办法或规定。这些管理办法的公布与实施, 建立了项目的招标制度、评审制度, 完善了重大项目的管理机制, 使广西科技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
3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几点启示
(1) 应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根本方针, 牢牢把握科技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 以科学的态度, 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思想, 揭示了生产力自身发展的规律, 奠定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石。广西多年的科技体制改革实践, 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发展规律和过程, 通过不断改革创新, 促使科学技术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进而提升社会生产力水平。
(2) 始终把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 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科技体制改革是为了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广西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 针对原有科技体制中存在的科研与经济互相脱节的弊端, 以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目标, 以科研院所改革转制为重点, 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 有力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 坚持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 坚持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 以构建创新体系为重点, 以机制创新营造环境为关键环节, 积极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科技体制。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着力攻克优势产业发展和资源有效开发利用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 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跃升。
(4) 坚持把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落脚点
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科技支撑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 广西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 始终坚持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改革的落脚点, 通过深化改革, 加快科技进步, 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 缓解资源短缺、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状况、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4 改革展望
2012年7月6日至7日, 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会全国科技创新大会, 出台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 吹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号角, 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做出全面部署。
今后一个时期, 作为欠发达后发展地区的广西, 应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 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部署, 以服务广西发展目标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 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 尽快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有关文件和措施, 在建立完善全社会创新投入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政策环境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 加快广西创新体系建设,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创新型广西建设, 增强科技对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鲁本录.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2]封颖.中国科技体制的历史回顾与当前面临的两个核心问题[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9) .
[3]方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 2O03, (2) .
[4]陈大克.广西科技发展50年[G].2008, 12.
8.改革开放未竟时 篇八
30多年过去了,中国是否还需要继续进行改革开放?答案是肯定的。
2013年9月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2006年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谈到中国很多教育程度良好的年轻人,都挤着想去做公务员,不愿去创业创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显然我们的政治、经济环境存在着诸多弊端。
近年来李双江之子案等话题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一股仇富、仇官、仇权贵的思潮充斥网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偏激倾向?还是涉及到了社会腐败、资源配置、贫富悬殊等问题。
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付出了粗放型经济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代价。看看今日雾霾重重的北京吧,秋高气不爽,雨过天才晴。让人想起上个世纪初的雾都伦敦。如何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也需要虚心向世界发达国家学习经济转型和环境治理。
众所周知,中国的GDP增长值逐年下降。这是因为20年前的改革红利已然耗尽。未来如何持续增长?习总书记提出“要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作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取向”等6个问题。吴敬琏教授也发出二次改革的呼吁。毋庸讳言,任重道远。
本期杂志“封面故事”《周儒欣的“北斗”梦》,就是对上述问题的解读。周儒欣从军队体制中走出来,创办民营性质的“北斗星通”导航企业,让导航定位从狭窄的军事作用转化为民用,与美国GPS融合发展,从2013年起向亚太地区提供导航定位全天候服务,正在向国人骄傲、国际领先的百亿级民族企业进军。可以说,一步步都是改革开放、创业创新的破冰之旅。中国要前进,需要这样的“北斗”!
“特别报道”《站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前沿》等一组文章,报道了2013年中关村论坛年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都詹姆斯·莫里斯、小米科技CEO雷军等国内外经济、科技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汇聚一堂,共同探讨科技创新与产业革命,不乏真知灼见。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科技领域,中关村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知识经济的制高点,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
“特别报道”《中关村昌平园明星企业巡礼》、“经济”版《探秘长城所——从中关村走出的民间智库》、“科技”版《文剑平: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等文章,记述的都是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家,如何在中关村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抽枝结果的故事。民营企业的兴起,科技青年的创业创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标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科技”版、“教育”版和“文化”版《平台型企业需要破坏性创新》、《传统电影行业如何进行商业模式创新》、《7个50年代归国留美科学家》、《梦想的力量》、《一个优秀的人的标志和特点》等文章,集束了张瑞敏、王长田、俞敏洪等名家的观点,都是结合自身企业改革开放的感悟。言短意长,可听可思。
9.改革开放作文 篇九
去年暑假,我去丽江看望奶奶。奶奶生活的地方是乡下的一个村子,这里空气清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美丽极了。
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我看到这里每个人都笑容满面,感觉他们很幸福,因此我也过得很开心。一天傍晚吃完饭后,我缠着奶奶讲讲这里过去的生活。听奶奶说,过去她们的生活条件很差,大家生活非常艰苦。那时候,村子里不通公路,出门办事靠脚走路;没有电,没有现在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很多人家住的都是低矮狭小的土坯房子,一到雨季,很多人家屋顶还会漏水呢,夏天,人在里面睡觉,就跟睡在蒸笼里似的,到处都有苍蝇蚊子飞来飞去;寒冷的冬天,有些人家因为没钱买厚衣服和被褥,经常挨冻;如果秋天收成不好的话,甚至还填不饱肚子。奶奶还说,那时,一家人都有很多孩子,只有一两件衣服,大的穿了小的穿,小的基本是没穿过新的,假如你弄脏了衣服,是没有换洗衣物的。
奶奶说,现在生活好多了,村子里再也见不到低矮狭小的土房子了,大家住的都是宽敞明亮的房子;村子里通了电,安装了路灯,大家都用上了各种生活电器,生活方便极了,很多人家都安装了空调,夏天不再怕热,冬天也不用再挨冻了。公路修到了村里,很多人家都买了小汽车,可以开到家里了。很多人都用上了电脑和移动电话,可以上网购物、视频聊天,那几天不是还和你视频聊天的吗?还有……奶奶说了很多很多。
听了奶奶的话,我觉得她们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有着云泥之别呀!也从中感到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呀!我想,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不要再出现浪费粮食的现象了,也不要直接把旧衣物丢掉,可以把不要的衣物捐给灾区的儿童。
10.吹吹改革开放的海风 篇十
餐厅位于微波山顶,山脚的入口处有个小石墩,上书"观海路一号",低调、隐蔽。一条幽幽的小道盘山而上,路两旁绿树环抱,非就餐时间,可以看到身着白色工装的员工清扫着一路散落的树叶。小径的尽头便是观海路一号,倚山而建,2006年,眼光独到的店主人由通讯塔改造而成。当然,细心的店家还将当年码头的发展史以老照片的形式,张贴在餐厅的墙壁上,也算是对这段重要历史的见证和记录。
一进餐厅,随处可见的露天就餐座,每一个转角、每一个小平台,你都可能坐下来观海,或品茗、或饱餐,当然二楼的大露台才是户外散台的集中地。眼前的零丁洋上穿梭着发往香港、澳门、珠海等地的轮渡,飞驰的游艇在碧海上划出一道白浪,与上空的蓝天白云交相辉映,好一个海天一色!
深圳是个海滨城市,最优越的自然风光莫过于开阔的海景,因此,这里也便以独一无二的海景就餐闻名鹏城。商务、休闲都要找到这儿,时不时身边还会坐下一个金发碧眼的家庭,他们便是当年投身改革开放而来中国的那批外籍人士,后来,也爱上深圳,在这里扎根、生活。
出品以粤菜为主,深圳人更注重美食本身,而非花哨的外形,因此,这里的菜品大多出品朴实、食材考究。因为临海,海鲜自然来得新鲜,老板是湛江人,所以这里湛江特有的杂鱼海鲜煲值得一尝。
推荐透气法
酒足饭饱,散步下山,大海的味道扑鼻而来。
单是点一壶茶,坐上一个下午就足够,透点儿海气。
露台上就餐当然是必不可少的透气方式,中餐、晚餐都有不同风景。晚上待到再晚些,可以静静去听大海的潮涨,还有归海的汽笛声,海滨居民才有的福利。
1.荔枝木片皮鸭
以荔枝木炭火的余热焗制而成,色如琥珀,香而不俗,肥而不腻,皮酥肉嫩,还有淡淡的荔枝果木香。
2.海鲜煲
观海路1号出品原味海鲜的代表,相传6000前年的新石器时代,南粤渔民就会把捕来的海鲜放入陶罐中,加少许海水,不久空气中就会飘逸着海洋的味道……
3.清酒冻鹅肝
11.论文改革开放 篇十一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
(一) 政府机构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政府机构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且易于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但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紧紧围绕职能转变和理顺职责关系,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已经顺利完成了五次政府机构改革。在这些改革中, 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机构改革成效尤为突出:通过大幅精简政府机构及其人员编制数量, 国务院部委从原有的40个减至29个, 部门内设机构精简了1/4, 移交给企业地方社会中介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职能达到200多项, 公务员数量从3.2万人减至1.6万人, 同时, 调整和撤销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直接管理经济的专业部门, 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基本适应的政府组织体系。
(二) 政府职能转变稳步推进
转变政府职能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和核心任务。1988年开始的第二次机构改革, 首次提出应该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1993年开始的第三次改革, 提出应该按照“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目标要求, 将政府职能转向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1998年开始的第四次改革, 进一步明确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 要求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在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2003年开始的第五次改革和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国务院“大部制”改革,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明确提出政府职能转变应该集中于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建设“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随着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政府职能转变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一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改变, 从过去注重政治和奉行“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来。二是积极推进经济建设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也就是政府在继续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和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 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更加注重全面履行政府职能。三是政府履行职能的方式从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手段从单一的行政手段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四是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提高政府工作效能的需要, 对政府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 进一步理顺了职责关系, 行政部门职责交叉重叠、权责不清、协调不力、多头管理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在此方面, 卢志钊、崔晓惠等人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论述。
(三) 中央与地方关系得到初步协调
中央与与地方关系的调整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难点。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沈荣华教授认为, 正确调整央地关系的关键和核心在于能够合理划分不同层次政府之间的财力和职能。如果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缺乏合理明确的划分, 央地关系不协调问题就会成为影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层次问题, 从而限制政府职能的有效履行。
范绍庆、殷志红等人对中国央地关系的调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们认为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总共进行了六次大的行政体制改革, 央地关系的调整已初见成效:一是通过合理界定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定位, 初步解决了不同层级政府职能上下一般粗的问题;二是根据不同层次政府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 坚持中央统一领导和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的原则, 基本合理划分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职权, 初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在投资、金融、财税及社会保障、工商等领域的分工和职责, 使得某些重点领域内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体制得到了合理调整, 并且初步解决了职责不清、权责不对等的问题;三是深化了财税体制改革, 1994年分税制后, 中央财政收入得到较大提升, 财权有所上收, 中央财力得到较大加强。同时也切实赋予了地方各级政府与其承担事权相匹配的财权。
(四)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进一步理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政府职能转变, 而政府职能转变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以切实解决政府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王蕾、孔庆书等人认为, 目前中国在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关系调整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已初步取得成效:一是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深化了国有企业改革, 推进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 有效落实了企业自主权, 同时政府通过财税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引导企业生产、竞争行为, 加强市场监管, 创造了包括公有制经济在内的不同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政府减少了对资源配置和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将经济管理职能的重心转到搞好宏观调控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上来;三是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放权于社会, 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社会中介组织、服务性民间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五) 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与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各级政府都在积极实践和探索, 加快推进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 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进展。
突出表现在:一是加强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初步建立了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二是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有效规范了行政审批程序, 减少了行政审批环节,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三是谋求行政权力的有效制衡, 建立健全了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制定落实了法定质询、罢免的具体程序, 创设了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等易于实施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强了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 初步做到了权责明确、监督到位和问责有力。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 职责交叉重复, 行政执法体制中的多层执法、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严重
国家行政学院唐铁汉、李军鹏等人认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 社会组织自治能力较低, 许多本可以交由社会管理的事务仍需由政府承担。在中国行政体系内部, 机构设置过细, 部门之间职能交叉, 权责不清, 推诿扯皮, 多头管理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致使一些好的决策部署不能及时有效得到落实。上级政府部门出于种种动机往往通过指标考核、项目经费等方式要求下级政府设置与之对口的部门, 政府层级过多, 导致行政执法过程中出现多层执法、多头执法等, 降低了政府行政执法的规范化程度和行政效率。
(二) 受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到位
政府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微观干预依然较多, 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速而直接代替企业招商引资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实行行政垄断与地方保护, 对不同经济主体实行区别对待政策, 严重违背了市场开放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 不少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仍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办法, 官僚主义倾向严重, 行政水平不高。政府管理透明度较低, 往往通过内部会议和内部文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 公众缺乏应有的知情权。
(三)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教授认为, 中央与地方之间某些职权划分仍然不科学、不规范、合理化程度不高, 使得当前既存在中央权威与统一性不够, 中央宏观政策在地方难以得到很好执行, 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问题, 也存在中央管的过多过死, 发挥地方自主性和积极性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地方权力下放不均等且已经形成梯度分权格局的问题, 这种格局导致了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不平等、不公正, 从而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李树花认为, 中央及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也没有理顺, 条块矛盾突出, 上级政府通过垂直管理等方式上收下级政府权力过多, 造成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权限和手段不完整, 有责无权, 上下级政府关系不顺, 而且对某些部门实行垂直管理以后, 由于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 也使得许多垂直机构与地方政府冲突不断。
(四) 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调整
行政体制改革需要理顺政府内部的各种权责关系, 而政府内部关系的理顺是以政府外部关系的理顺为前提的。政府与经济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关系不理顺, 政府职能和权力边界就很难界定清楚。以往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非常重视与市场经济体制的适应性, 比较注意处理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因此尽管这项改革没有完全到位, 但这方面的改革毕竟在积极探索, 不断向前推进。
(五) 民主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确立
具体表现在:一是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受“官本位”思想影响, 现实行政决策过程中仍然存有严重的不负责任倾向、盲目性和随意性, 领导者偏好个人独断专行, 忽视公众参与和专家咨询, 致使行政决策易于出现重大失误, 造成不少地方盲目攀比经济增速而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 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屡禁不止等等;二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 虽然行政审批事项得到大幅削减, 但仍存有大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行政审批项目, 在行政审批工作过程中, 行政人员行政道德普遍缺乏, 官僚主义倾向严重, 动辄拖办、不办时有发生,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三是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还很不健全, 一方面, 现实中的行政问责与监督往往局限在政府内部, 排除了公众和社会的参与;另一方面, 也存在政府预算、审计、财务监督不到位, 权责不明确, 权责不清, 有权无责等问题。最终导致了行政执行过程中问责无力和失职、渎职、滥用权力的大量发生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三、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 强化依法行政, 加强行政法制化建设
行政体制改革要真正推进, 必须同步进行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也就是运用相关法律机制来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央地关系、行政权力等。一要处理好政府机构设置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可以考虑修改行政预算法, 规定政府、政府各部门的一切收入, 均应进入财政预算内统一管理, 政府行政、执法机构不得随意设置收费和罚款项目。同时对党政公务开支严格加以限制, 从而有效限制政府随意收钱以扩充机构和乱养人;二要处理好政府职能转变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魏建一认为, 中国的政府职能应当顺应依法行政的要求, 将科学合理的政府职能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确定和履行政府职能, 从而真正做到由法律授权, 实现“职能法定”;三要处理好央地关系调整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寇铁军认为, 应从宪法和法律等层面上划分清楚中央与地方各自的事务, 规定各自的税收, 并以此来规定各自的支出责任, 建立一种中央向地方科学、公正和透明转移支付的规则和程序;四要处理好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与依法行政的关系, 应把群众参与、专家咨询、集体决策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和行政审批程序的规范化、简约化采用法的形式固定下来, 涉及行政问责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问责和监督应由人民、人民委托的人大、以及新闻舆论来进行。
(二) 强化民主行政, 加强行政民主化建设
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就必须以政治以及行政民主化为基础, 同民主制度有机结合。比如在政府对即将解决的重大事务作出行政决策时, 都应首先进行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 实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广泛听取群众意见, 涉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 还要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和决策评估, 然后在广泛民主参与的基础上对各方加以集中, 最后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决定以保证行政决策的客观公正、合理性和可行性。比如在健全行政问责和制约监督机制时, 应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韦朋余认为, 可以“创造条件让人民有效地监督政府”, 一是创造让人民知情的条件, 推行行政透明化;二是创造让人民参与的条件, 建立真正的“公民社会”;三是创造让人民表达的条件, 广开言路, 加速推动行政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三) 强化科学行政, 进一步明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12.改革开放诗歌 篇十二
这里没有都市的繁华、这里没有林立的大厦;
荒凉贫瘠的峡谷就是水电人的战场。
这是我们永远难以忘记的风雨历程,
中型公司成立之初蹒跚的步履,困顿彷徨。
苏只电站宛如一颗明珠,照亮了中型公司前进的方向。
建设者稳健的步伐,正昂首阔步迈在发展的大道上。
绵延的嘉陵江、美丽的大通河,
一路播洒汗水,一路种下希望。
新项目的开发使中型公司逐渐成长,
CDM项目的注册成功更让我们斗志激昂。
巨变与我们相依,感动和我们相伴;
我们由衷赞叹,赞叹我们美丽的家乡,
我们放声歌唱,歌唱我们无私的建设者,
是他们,照亮了家乡——中国的希望。
改革开放是契机;
开拓创新是动力;
科学发展是前提;
让我们以人为本构建和谐;
让我们奋发进取一路前行;
用激情点燃梦想;
让梦想展翅飞翔。
篇五:改革开放
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
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鱼,滋润了华夏中原
瞧那——
华丽的服饰、多样的菜谱、林立的楼房、奔跑的汽车
可我却依稀记着——
粗布灰衣、苦涩菜根、飘摇草房、木轮推车
他们哪去了?为什么不见了?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全靠那短短几个字
却凝缩了整个江山的分量
三十年前伟人的先见之明,改写了中华的命运
13.论文改革开放 篇十三
1992年初春,新的改革瓶颈亟待破局。88岁的邓小平走向了南中国,以其巨大的政治气魄和宽阔的历史视野,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姓社”“姓资”的辩证解读,“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的高超提炼,推动改革再入历史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等十四条,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全球化纵深发展背景下的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着新一轮挑战,党中央果断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方面向积存多年的顽瘴固疾,利益格局开刀,一方面致力于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3000多个重大改革方案,发出了“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的时代之音。
回望来路,不忘初心。从改革发端,到深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历史和现实鲜明的昭示,实现“两个1”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这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
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
40年来改革开放,春风化雨,改变了中国,影响并惠及了世界。
回首过去,我们40年的风雨历程,岁月途艰辛,但,硕果累累,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整体小康的跨越式转变;中国社会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和缺乏生机,到开放,富强、文明和充满活力的历史巨变;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加,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社会整体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中国科技飞速发展,创造业正由“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中国改革,从城市到农村,从东部到西部,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发展,逐步深化,使中国社会发生全方位的历史性巨变。
我们的改革,不断更新,不断发展:先由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开始,之后,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西部地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实验区等。
还有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大型客机C919,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量子计算机技术的研发,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全线贯通,中国新建航母等。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活力爆发的最根本源泉是来自于被承认,并唤醒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此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相信我们一定能创造出祖国,更美好的一天!
14.论文改革开放 篇十四
关键词:科学把握,正确运用,改革方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就在于党领导人民实行了改革开放。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 重大改革举措牵一发动全身, 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必然越来越大。那么, 怎样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现在, 推进改革开放有了更坚实的基础, 但改革开放越往纵深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和发展后的问题、一般矛盾和深层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务和新提出的任务越交织叠加、错综复杂。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 并就此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 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的崭新诠释, 对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本文就此谈些学习体会。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解决改革开放中矛盾的重要方法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改革开放结构和方式方法整体跃升的一个显著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表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 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 相辅相成, 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 还是要靠制度, 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 靠高素质干部队伍。我们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说明,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也是方法
在治理国家方面, 我们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治理体系不仅要完备而且要现代化, 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一方面,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条件, 另一方面, 全面深化改革要检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适应程度, 全面深化改革也必将推进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 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 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面对复杂艰巨的形势和任务, “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我们的制度还没有达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要求, 有些方面甚至成为制约我们发展和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 我们必须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 提高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这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必将持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实现党确定的奋斗目标, 全面深化改革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我们运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新成果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崭新方法。
(二)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只有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物质基础和实际手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全会决定用‘六个紧紧围绕’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 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 把“两个治理”的现代化作为协调好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关系的手段
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追求治理体系的科学高效, 二是追求治理能力适应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 我们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 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 使各方面改革协调推进, 形成合力, 而不是各自为政, 分散用力”。他强调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充分激发我国的体制活力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协调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 是各项改革举措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四) 通过“两个治理”的现代化建设把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效能
在当前, 我们党领导人民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面临着稳中求进的繁重任务:既要保持社会稳定, 又要全面深化改革, 把各方面的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即是说, 全面深化改革对治理体系的完善和优化、对治理能力的提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并且要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成果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实践中, 收到实际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 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设, 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 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 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 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总书记讲这段话启示我们,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以保护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把“两个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果运用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具体活动中,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实际效能。
(五) 通过“两个治理”的现代化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崭新的方式方法, 为解决改革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供更加科学先进的新鲜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深化改革, 关键要有新的谋划、新的举措。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以重大问题为导向, 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 找出答案, 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解放思想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的过程, 解放思想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 才能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 形成改革合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必须统一全体人民的意志,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以凝聚强大的建设力量。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成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工作, 重要的是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 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成果, 也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新成果, 既有利于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 也有利于提振士气, 鼓舞党心军心民心, 又有利于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相协调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经济实力在不断地增强, 人均国民收入呈现持续高速增长趋势, 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但服务市场又不到位等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要将我国的制度优势和劳动力市场比较优势、某些产业优势及科技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一) 充分认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极端重要性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的目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最重要的是能够根据经济规律、根据商品的稀缺程度合理地配置资源, 促进有序竞争, 保持经济活力, 确保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和实践都证明, 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 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做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定位, 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概念,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 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这充分说明,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能够把真正质优价廉的产品和稀缺产品配置到最应该配置的地方, 科学地满足社会有效需求, 能够不断地优化市场经济环境, 促进经济全面持续健康发展;另外,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 能够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多余的干预, 可以从根本上抑制腐败, 建立廉洁政府。
(二) 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决定着其他方面体制改革的进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二十多年实践,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 以不正当手段谋取经济利益的现象广泛存在;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要素闲置和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并存, 市场规则不统一, 部门保护主义和地方保护主义大量存在;市场竞争不充分, 阻碍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 等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好,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难以形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 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 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所以, 我们应采取包括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在内的多种措施,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 应密切关注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领域改革的传导作用, 重视对这种作用的监控和评估, 使其他领域的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相协调。
(三) 协调好市场的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的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们党对市场的作用和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的认识在逐步深化, 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在迅速增强, 但同时也深刻认识到, 政府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弥补市场失灵方面应积极地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关于怎样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总书记指出:“通过深化改革, 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 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力量, 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面对市场, 政府应该怎样发挥作用, 总书记指出, 要“加大政府职能转变的力度, 既积极主动放掉该放的权, 又认真负责管好该管的事, 从‘越位点’退出, 把‘缺位点’补上”, “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 保障公平竞争, 加强市场监管, 维护市场秩序, 推动可持续发展, 促进共同富裕, 弥补市场失灵”。“政府在关系国计民生和产业命脉的领域要积极作为, 加强支持和协调, 总体确定技术方向和路线, 用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等抓手, 集中力量抢占制高点”。总书记讲这段话的目的意在说明, 政府既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 还应充分认识到, 消除贫困和缩小差距是贯穿我们党和政府社会政策的目标和主线, 公共服务不仅是党和政府关注民生的具体表现, 更是形成社会共同利益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还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 预防和管控社会风险, 要以增强困难群众的就业能力为重点, 不断地提高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公共服务水平, 促进市场发育、经济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四)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夯实全球产业链的国内基础
确保我国成为改革开放的源发基地和安全地带, 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促进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 形成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区域, 培育带动区域开放发展的开放高地。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 推动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提高国际投资合作水平;深化涉及投资、贸易体制改革, 完善法律法规, 为各国在华企业创造公平经营的法治环境。我们将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 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总书记的这段论述清晰地告诉我们,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就是要使我国成为引领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开放高地, 使我国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核心区域和战略高地, 我们在落实总书记指示精神的时候, 要确保对外开放有一头在我国, 要提高抵御和化解对外开放风险的能力, 一旦世界市场或其他国家经济风云变幻, 使我国的投资能够处于一种安全地带, 确保处乱不惊、保值增值。
(五)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我国企业和相关产业的附加值进入世界产业链的中高端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去十年, 中国全面履行入世承诺, 商业环境更加开放和规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 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我们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 愿通过协调妥善解决同有关国家的经贸分歧, 积极推动建立均衡、共赢、关注发展的多边贸易体制”。总书记号召我们, 要不断地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产业发展道路, 大力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增强我国产业发展的技术开放步伐, 使我国在人才、某些产业和科学技术的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使走出去的企业和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技术含量不断地提升、附加值逐步增多, 提高我国企业、产业和产品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导型地位, 把世界经济低迷带来的挑战和风险化为动力和机遇。
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要善于运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顶层设计”有助于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宏观科学把握, 有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促进改革全面协调发展;“摸着石头过河”是被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行之有效、历久弥新的科学正确的方法。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正确地使用这两种方法, 可以相得益彰, 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效果。
(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步子稳, 是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 是我国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运用的一种重要的辩证思维方法, 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 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下一步改革将不可避免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矛盾, 牵动既有利益格局变化。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 重大改革措施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必须慎之又慎。在越来越深的水中前行, 遇到的阻力必然越来越大, 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可能越来越多。现阶段推动改革, 必须识得水性, 把握大局, 稳中求进。实践告诉我们, 有的政策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有偏差, 要扭转回来很不容易。我们的政策举措出台之前必须经过反复论证和科学评估, 力求切合实际, 行之有效、行之久远, 不能随便‘翻烧饼’。否则, 失之毫厘、误之千里。当然, 稳妥审慎, 不能耽误了必须推进的改革”。可见, 在制定改革政策时就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要使政策既切合实际, 又行之久远, 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对此, 总书记指出:“一方面,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一张蓝图抓到底, 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 不能拍脑袋、瞎指挥、乱决策, 杜绝短期行为、拔苗助长。另一方面, 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及时总结经验, 勇于推进理论创新, 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的认识。我们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 这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要求”。总书记讲这段话意在强调, 既要坚持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 又要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要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 通过先行先试不断地积累经验, 及时地总结经验, 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完美统一。这样, 才能做到既胆子大, 又步子稳, 才能使全面深化改革收到最大成效。
(二) 要发挥改革试点侦察兵先遣队作用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是被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证明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是我们弥足珍贵的经验。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特别注意科学方法的运用和创新, 我们要把“摸着石头过河”置于具体的改革情景中去理解、去把握。无论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 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 摸着石头过河都能够激活企业的制度创新, 而且还能够保持企业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认识不深入、但又必须推进的改革, 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有些改革涉及深层次制度因素和复杂利益关系, 一时难以在面上推开, 要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 找出规律, 凝聚共识, 为全面推开积累经验、创造条件”。总书记讲这段话意在说明, 全面深化改革强调先行先试, 要密切关注诸多复杂的因素, 及时地科学地评价改革试点的成效, 采取这种方法的最大优势是, 能够在改革进程中避免大的失误, 确保改革收到预期的成效。
(三) 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改革规律的认识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对中国改革规律的认识,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客观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 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 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前进。摸着石头过河, 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办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实行改革开放,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 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 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 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 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 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摸着石头过河, 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 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 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我们是一个大国, 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 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同时, 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 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 取得了经验、形成了共识, 看得很准了, 感觉到推开很稳当了, 再推开, 积小胜为大胜。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 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 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摸着石头过河也是有规则的, 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 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 而不是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里算哪里”。在这里, 总书记提出了加深对改革规律认识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要既反封闭保守又反盲目随意;二是要发挥改革试点投石问路的方法, 觉得有把握了再推开;三是要注意实现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已经成为华夏民族共同强烈的愿望和情感, 中华民族正以这样的方式向世人传达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最强音。既然确定了宏伟的目标, 我们便要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 万众一心, 风雨兼程;还必须注意运用科学先进的方法, 即用改革开放的方法解决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改革思想的辩证法和实践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为我们解决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提供了科学先进的方法, 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与政府更好地发挥作用相协调、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又善于“摸着石头过河”, 也是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坚持的正确方法。好的方法必须与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紧密联系起来,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真抓才能攻坚克难, 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只要我们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先进的方法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 真抓实干, 求真务实, 就能够取得党和人民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4.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3.
【论文改革开放】推荐阅读:
林区改革论文07-30
预算会计改革论文11-11
论文中国铁路改革票价06-11
年工会改革创新论文08-05
教育改革论文刘涛08-26
医院预算会计改革论文10-18
高考体制改革论文10-28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11-17
中国税收制度改革论文12-23
中学生物课程改革论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