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2024-06-14

执行力的衡量标准(精选8篇)

1.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篇一

衡量理财顾问的标准

大量的调查表明,成功的个人和富有的家庭,在用人之长为己造福方面,都有超越常人的见识。这些人在衡量理财顾问时,通常着重考察理财顾问是否符合以下几点。

一、具备专业资格

考核一名理财顾问是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必须有一定之规。在加拿大,自80年代理财顾问这一职业问世以来,各省自行其是的做法比较明显,直至1996年,才成立了统一的全国性的权威机构——加拿大理财顾问标准局,其主要使命乃是致力于为理财专业设立规范、订立标准。该机构做出的重要决定之一,是自1999年4月1日起,只有那些接受标准局的教育培训,已通过严格的考试,并且遵守其制定的职业规范的理财顾问,才能享有“特许理财顾问”(Certified Financial Planner,简称CFP)的称号。

理财顾问的生涯往往与其他金融领域密切相关,这种经历常使他们提出的财务计划各具特色。如曾做过保险代理人的可能会优先考虑保险,曾是会计师的会特别关注税务,股票经纪人会强调股票投资,而律师出身的则注重财产管理。因此,最佳的理财顾问,应是知识和经验不要过于偏颇。

在衡量一句理财顾问的任职资格及专业水平时,最为优先的便是了解他是否具有该行业的基本素质,诸如是否拥有CFP的头衔或其他专业证书,是否参加过必要的专业知识培训,以及是否通过“加拿大证券课程”(Canadian Securities Course)、“专业理财”(Professional Financial Planning)、“特许理财顾问课程”(Cenified Financial Planner Program)等。

在这一领域,工作经验与时间长短也很重要。一方面,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理财顾问的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使人观照该理财顾问是否有决心、有恒心致力于理财事业。

二、适合客户需要

在核实了理财顾问的专业水准之后,接下来要考虑的就是他对你是否适合。换而言之,在从投资哲理和风格,到投资工具与方法,你是否认为该顾问与你的需求合拍,是否能与你长期合作。显而易见,一位观念激进的理财顾问并不适合于行事稳健的投资者。

最终的投资决策不仅取决于客户要求的收益及与之对应的策略,而且取决于客户的个性或情绪。因此,值得信赖的投资理财顾问必须具有责任感,能够设身处地为客户着想,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只有那些真正了解客户愿望、关心客户利益的人,才是称职的财务顾问。

在同自己的理财顾问交谈时,投资者不妨询问一下他所管理的资产数额及其所服务的客户人数。一般地讲,这两个数字成正比例。了解这一情况,你便可大致判断出该理财顾问的档次,知道自己是否会得到足够的重视,或个人的资产是否适合于由他管理。通常客户过多,则理财顾问均分在每个客户身上的时间便会受到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有的理财顾问往往雇有助理,如你的资产是由助理管理,你应该按照这里推荐的准则,对这位助理进行评估。

此外,了解理财顾问收取有关费用的情况也是十分必要的,这些项目包括管理费、交易费、佣金等。

三、提供全面服务

一位好的理财顾问并不是某种金融产品的推销专家,他服务于客户也绝不只是为他们选择所需要的投资工具。名副其实的理财顾问既要过问投资,更要关心理财。因此,从全面的角度审视,好的理财顾问不但应是投资的专家,而且还是服务的行家。

所谓全面的服务,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乃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求和财务目标,制定出一个理财计划。这一计划既应包括资产积累,应涉及资产保护。在这项计划的指导下,你可以顺利地实现买房置业、子女教育和退休养老等人生不同阶段的重点目标。与此同时,这份计划也将帮助你尽可能地达于减税、省税或延税,能够获得更多的税后回报和利润。除此而外,这一计划还将切实保证,一旦家庭主要成员发生意外不幸,家庭正常的生活不致受到影响,家庭原定的理财目标仍能得以实现。妥善、周到的遗产安排,更可以令立嘱人毕生辛勤积累的财富,顺利地转移到下一代手里。

四、体现职业风范

称职的理财顾问应该永远把客户的利益放在首位,他们通过口到与心到赢得信赖和信誉,凭借客户的口碑及个人的实绩扩大业务范围。与此相反,某些专业理财人士,所关心的只是个人的私利。他们从牟利的立场出发,向客户兜售能为自己带来高额佣金的金融产品,依靠人为的手段创造虚假的业绩,这些人可得意于一时,但最终只会遭到客户的唾弃。

为了避免判断的失误,在理财顾问推荐某种金融产品或介绍某种投资方法时,投资者一定要问清缘由,了解风险程度,不要盲目轻信,以致最终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时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五、进行后续服务

不负责任的理财顾问只着眼于宣传攻势和短期效应。一旦他们把客户及其资产抓到手里,就再也不闻不问。理想的理财顾问的态度和做法迥然不同,他们把后期工作看得和前期工作同样重要。因此,他们强调定期与客户交流和沟通,既注意对他们通报有关情况,也重视向客户了解最新信息,并且对客户理财目标的异动和市场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原来确定的投资组合。优秀的理财顾问往往还主动、热情地帮助客户丰富投资和理财的知识,为他们解答疑惑,替他们出谋划策。用这样的标准来看待和衡量理财顾问,这些人提供的就是全方位的服务,他们也就成了投资者全天候的朋友。

2.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篇二

对于国内企业来说, 以行政力量主导的国有企业并购重组能够将企业迅速做大, 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仍十分突出。研究探讨如何以较为全面、客观、统一的标准衡量企业的“强”, 并以此标准推动国有企业更加注重资产质量、运营效率和自主创新, 将对国有企业实现真正的“大而强”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1 什么是“强”

1.1“强”的定义

在《辞海》中“强”的解释包括:强健、有力;坚强、势力过人;超越;程度高等含义, 因强与弱是最基本、最原始的概念, 所以难以给出确切的定义;另一方面, 企业组织是具有复杂结构的整体, 企业组织的强与弱, 是对组织的整体机能和运行质量进行衡量、比较。因此对企业“强”的衡量有一定的困难。

1.2“强”的概念分析

本文尝试从强的内涵、外延、动态变化三个层次做简要分析。无论何类事物, 不断地超越自身, 才是真正的强, 此为“强”的内涵。某一事物与一定范围内同类事物相比较, 有所超越、程度更高、更胜一筹, 超越外在事物, 这是强的一种外在表现。此外强与弱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并遵循其客观规律。同理, 事物在未来发展阶段中如何变“强”、如何变“弱”, 可能是未知的客观规律。因此, 对事物“强”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探索和深化的过程, “强”的标准也是动态变化的。比如, 随着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 治理结构开始成为衡量企业的一项参考标准。

2 组织、企业组织的特点

要选取衡量企业“强”的标准, 就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组织的本质, 找到它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质, 在此基础上, 结合对“强”、“标准”的认识, 形成具有一定科学性的衡量标准。

2.1 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组织是人类最普遍的社会现象。美国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 (Harold Koontz) 认为, 组织是“正式的有意识形成的职务结构或职位结构。”其简单定义是: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有特定目标和一定资源并保持某种权责结构的群体。其最基本的特征有以下三点:

(1) 有明确的目标。组织的目标是周围环境和组织意识互动、结合的产物, 同样受到两者的限制。组织目标一经产生后就会对整个组织产生重要的影响。

(2) 拥有一定的资源。拥有一定的资源是组织开展活动、实现目标的物质前提。组织资源主要包括四大类:人、财、物、信息等。

(3) 保持一定的权责结构。权责结构是组织实现其目标的人员和组织保证。组织的权责结构是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效率是否高、组织目标能否实现。组织可分为三大类:营利性组织、非营利性组织和公共组织, 企业组织属于营利性组织。

2.2 企业组织的定义及特点

企业作为一个营利性组织, 其主要特点有:

(1) 企业经营目标的多样性。企业组织如其他组织一样也有自己的目标, 但这一目标不是单一的。许多成功企业一般不把赚取最大利润作为唯一经营目标, 而是把利润作为企业实现其它目标和理念的手段。企业就是通过利用一定的社会资源, 特别是企业员工, 为顾客提供私人产品或服务来赚取投资者合理回报的互利性组织, 企业的运行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所以在确定企业“强”的衡量标准时, 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企业上述主要目标能否较好地实现。

(2) 企业组织形式及经营方式的多样性。企业要实现其经营目标, 首先需要的是人力资源, 而要实现人力资源有序、合理的使用, 需要建立一定的权责结构, 亦即是企业的组织形式, 划分依据主要有法律意义、企业经营地域范围和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另外还有母子公司、集团公司组织形式等。同样, 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随着企业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不同, 也存在很大差别, 特别是当前各种管理工具层出不穷, 有效地提升了企业效率。

(3) 竞争性与合作性。企业为获取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条件, 就必须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 必须衡量投入——产出, 衡量与同类企业之间的优势与差距, 并展开竞争。企业在外部竞争中的表现, 也应作为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强”的外在客观标准。

单独的企业, 一般难以涵盖整个产业链, 而只能占据其一部分。所以, 提供顾客或者社会需要的产品与服务, 必须依靠整个产业链上若干企业的紧密配合。企业的竞争与合作能力, 决定了企业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因此, 除外部竞争能力外, 企业的合作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也是企业“强”的外部表现。

(4) 企业的动态变化。企业组织在社会发展中是动态变化最快的组织。具体地说, 企业组织的经营目标更加多元;企业的组织结构也更加庞大、复杂;企业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企业间的合作也前所未有地紧密。同样地, 单个企业在剧烈的竞争和社会变化中, 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动态变化更加迅速, 如, 自道·琼斯工业指数创立以来唯有美国通用电器一家企业仍榜上有名。

从上述企业组织的特点来看, 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因此, 对企业“强”的衡量, 必然是多层次、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衡量方式, 在此基础上, 形成一个综合的标准。

3 企业组织“强”的衡量标准

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组织, 衡量其“强、弱”——这一抽象概念难度较大, 必须依据一整套系统的衡量标准, 最大程度的覆盖能体现企业“强”的各主要方面。否则, 将影响这一标准的客观性和实用性。

根据对“强”和“标准”的理解, 可以把企业组织“强”的标准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一是企业“强”的内在标准, 是指企业组织在自身运行中能够体现的内部机能强健、运行效率高、消耗成本低, 能够自我不断超越的企业内部特征。二是, 企业“强”的外在标准, 是指企业在外部竞争与合作中通过与同类组织相比较能够体现的具有更高程度、更多优势、更为优秀的比特征。三是, 企业“强”的动态标准, 是指企业组织体现出的能够超越同行业企业、能够超越同类组织, 推动整个行业、整个组织变革的一些特征。

3.1 企业“强”的内在标准

企业“强”的内在标准可以从产权基础、企业经营理念、治理结构 (产权在企业的实现) 、管理水平四方面加以衡量。

(1) 产权清晰。产权是一项抽象权益, 其衡量方式可以落实在企业出资者各项权利能否落实上。如果资产收益权、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利和选择管理者权利这最为重要的三项权益能够基本实现, 就能说明该企业出资人的权利得到较清晰的界定和保护, 产权较清晰。

(2) 企业经营理念。企业经营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企业领导者对组织环境的基本认识;第二个部分是企业对自身经营使命的基本认识;第三部分是对完成企业使命方法、途径、原则的认识。一套明确的、始终如一的、精确的经营理念, 可以在组织中发挥极大的效能。

(3) 治理结构。治理结构作为所有者保证所有者权利 (产权) 得到落实的一种制度安排,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合理的配置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关系, 以实现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因此, 衡量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完善, 主要是衡量企业基本的权力、责任关系的制度建设以及制度有效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权责关系的制衡制度及其有效性。二是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制度及其有效性。

(4) 管理水平。企业管理是企业运营的核心, 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运营的质量和企业业绩。因此, 衡量企业是否“强”, 离不开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衡量。具体管理水平的标准可从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提升水平、母子公司管控能力、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等方面加以衡量。

需要指出的是, 企业“强”的内在标准, 一般是对一些抽象概念进行衡量, 因此其标准只能是针对这一概念的具体方面做定性的比较和判断, 作出定量的比较十分困难。

3.2 企业“强”的外在标准

企业“强”的外在标准, 其形成的基础在于对一定范围内企业的若干方面加以对比、比较, 也是企业“强”的外在表现, 与内部标准相比较而言, 有较明确的衡量尺度。本文将企业“强”的外在标准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

(1) 资产规模与盈利等财务状况。财务状况是企业某一时点、某一时段资产负债状况、盈利能力、现金流状况的综合反映, 财务数据是衡量企业基本情况的一个客观标准。对于企业“强”有紧密联系的财务标准主要包含资产规模、结构、质量, 合理的负债水平, 收入及盈利能力, 持续稳定的现金流。

(2) 产品 (服务) 质量、数量及结构。为顾客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也是企业实现赢利的基本手段。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数量及结构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其具体标准包括产量、品牌价值、产品技术领先程度、产品投诉、维修比率、客户满意度等。

(3) 行业竞争能力。行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同类企业相比较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同一类型企业, 其市场是有限的, 哪个企业能够在市场份额上有领先优势, 就能表明其行业竞争能力较强。因此, 行业竞争力主要表现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上。

(4) 并购重组能力。并购重组能力体现了企业通过资本市场或项目直接投资整合竞争对手的能力。在资本市场越来越发达、国际化重组浪潮越来越迅猛的时期, 企业并购重组能力越来越重要, 也体现了企业能否同时有效利用两个市场 (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 的能力。如, 印度米塔尔钢铁公司凭借其卓越的并购重组能力, 成立短短30多年时间, 已成为全球钢铁行业的巨无霸。

(5) 业链整合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主要表现了企业与产业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及客户的合作能力。主要表现在企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 管理供应商、客户的能力, 以及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影响力。

3.3 企业“强”的动态标准

创新是企业适应变化、维持“强”的重要手段, 企业在动态变化中的“强”, 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创新。企业创新主要包含如下方面:

(1) 产品 (服务) 创新。产品 (服务) 创新标准包括:新产品研发速度、新产品在企业产品中比重、新产品的市场份额变化、新商标的注册数量等。

(2) 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标准包括:技术专利的申请、注册数量及变化, 国家及省级实验室的数量及变化, 技术改造及新设备投资数量及变化, 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及变化等等。

(3) 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标准包括新管理工具的引进及实施情况、企业流程的优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及产出、管理效率及效益的提高等等。

(4) 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已成为近年来投资者和跨国公司最为关注的词汇, 简单地说, 商业模式即是一个企业创造收入与利润的手段与方法。企业在资源开发、研发模式、制造方式、营销体系、市场流通等每一个环节上的创新都可能变成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

综上所述, 企业组织“强”的衡量标准体系如下表:

如上文所述, 对具有复杂结构和庞大规模的企业来说, 形成一个全面、客观、统一的标准需要对企业的深刻认识和管理实践的不断检验, 不断调整。本文所提出的企业“强”的衡量标准体系也只是一次的浅易的尝试, 希望抛砖引玉, 通过虚心接受各类建议和实践的修正, 以期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摘要:企业排行榜能够为外界提供企业某些重要指标的排名信息, 某些评选机构推出的排行榜如“世界500强”等广为人知, 也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其主要排名依据标准是企业销售收入, 主要是“大”的排名, 而非“强”的排名。本文尝试从“强”的本质和企业组织的基本特征入手, 分析哪些关键特征和指标最能体现企业的“强”的本质, 并将这些特征和指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分类, 给出具体的衡量比重和衡量项目及标准, 从而形成一个衡量企业“强”的较为完整、同时也是较为粗浅的体系框架。

关键词:强,企业组织,衡量标准

参考文献

[1]钱颖一.世界500强不该只有一家中国民营企业[N].中国经营报, 2008-09-06.

[2]张维迎.产权激励与公司治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3]卢现祥, 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3.衡量投资成功的三个标准 篇三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金融MBA,加拿大专业金融规划师(PFP)

出身金融世家,18年资本市场投资经验,长于资产管理。目前管理的投资覆盖中国大陆、中国香港、美国、 加拿大等市场。

投资或许很简单,投资成功却很不简单,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段永平只有一个。

今夏暴雨甚多,常有雷电交加,骇人的闪电伴着疾风骤雨,时续不久又忽然远去、踪迹皆无,留下如洗的碧空白云,满目的绿肥红瘦。清风徐来,搬把椅子斜靠在院子里,蓦然想起刘半农的诗句来: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会有牵挂吧。投资人想着如何盈利,职业经理想着如何跑赢大盘,但现实是上半年整个基金业亏损4397亿元,仅次于2008年同期。在这个人人想当巴菲特的时代,这多少是个令人沮丧的局面。

每个成功的投资家都有自己的长短,但对于股民而言,辩证吸收却是个极大的挑战。段永平是为数不多的由企业家转身为成功投资家的例子,令人尊敬。这得益于其企业经营的经验和受到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灵光点化。他见诸报端的观点中有“投资其实很简单”一句被广泛流传,但其随后的“简单不代表容易”大众却知之较少。

中国八千万股市参与者的经历表明,投资成功很不简单,否则就无法解释为何只有一个段永平。

虽然成熟市场过去五十年的历史显示,股票投资的年复利回报约10%左右,但相当有追求且勤于思考的活跃“投资者”以失败而告终,原因是其观望以至于牛市后期大举进入,忍耐以至于熊市后期绝望退出。

天赋秉性,各有所长。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家并非人生缺憾,不能正确判断自身的长短,倒是贻误终生。就所见而言,不少本身不懂投资的人却取得了巨大的投资成功,所以大众并不必将时间、精力放在“投资”上。让人放弃的建议,似乎有断人财路的嫌疑,常遭腹诽质疑,潜台词是“不试试安知我不能成为巴菲特耶”?

股市每分每秒地波动,但长期而言,股价终将基于企业本身的状况,价格终于回归价值。股市的市况虽有牛熊之别,但终于也会趋于经济周期的影响,一个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七、八年,通常可以约略取五年为期。

经历周期性的考验后,投资成功最终有三个衡量标准:1,绝对盈利。2,跑赢大市。3,解决问题。

一是绝对收益。股价每天固然起伏不定,但如果五年、乃至十年历时一两个周期还是亏损状态,实在无法令人信服这是成功的投资。二是跑赢大盘。例如从1000点涨到6000点的大市中,即使获利一倍,实际上仍是远输大盘。必须承认,当某个市场处于上升通道时,人们常常会将运气当做能力,过去十余年的房地产市场既是个例子,每当有人炫耀投资房产水平高于炒股票时,我们需要想到的是:只有当别人买的房子都跌而唯独你的涨时,这才算是真水平!

有人夸耀道:我过去十年既赚了钱又跑赢了大盘,总共赚了一万多呢!于是引出了投资成功的第三个衡量标准:是否解决问题。投资通常会有三种结果:胜、败、和。如果连胜了都不解决问题,还是干点别的更有价值。

综上,如果赚钱了,请看看是否跑赢大盘;如果跑赢了大盘,请看看是否赚钱;如果既赚钱又跑赢了大盘,请问问自己是否解决了生活问题。经历一个或两个周期性投资尝试,仍然没有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者,无需再以成为投资家为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应是提高自身主业的水平,做自己喜欢并擅长的事,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4.衡量成功的标准作文选 篇四

人生的成长黄金时期,大概集中在校园求学与年轻博杀这两个时期,成长效率取决于心态,这两个时期的“海绵心理”最为到位,用不着别人指点,也知道自身欠缺的东西太多,再往下探究,会有以下的不同现象产生:

一、人的精神成长,就像消化器官一样,多数人会随年而逝。

成长黄金时期的跨度因人而异,即便是在两个黄金时期,吸收性能也有所差异,往深里探讨就是价值观成型度的问题——价值观成型的人,目标感倒不一定具备,但方向感必然强烈,至少从做人的角度,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黄金时期以外的其它时期,差异同样明显,多数人会早早地关上心门,经验主义慢慢成为思考的主要手段。主要有两个原因在作祟——一是思考惰性越来越浓,因为目标感越来越模糊,内心的梦想或追求基本放弃所致;二是自以为是之心越来越重,一般人大脑里储存最多的往往是自己的成功与他人的失败,以此寻找平衡,虽自我形象或能巩固以至于更为高大,但带来危害更甚,那就是这辈子也就这样被定格了。

二、洞悉能力与客观度有关,社会能力与主观度有关。

这个现象(或者说是我总结的观点)可能有些费解,还是用些观点来说明吧。首先,解释一下,洞悉能力就是指客观地分析事物本质或内在关联性的能 力,社会能力指的是在社会中(包括生活交际、商业环境等)解决带有社会性的具体问题的能力,往往是关系型的问题。其次,前后两者有必然联系,洞察力提供给 人以更为综合判断的能力,以便提供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处世依据。

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严格来说,这两者并不具备完全对等的正比关系。尤其能力级别越高,两者不仅极可能不成正比,反而会变成互相牵制的关系。解悉了这一点,也就解释了上述提出的现象。

为什么?首先举个例子,在商业环境中,我们会看到思考型与业务型(关系型)在多数情况下是“各自为政”的。在最初始选择职业路线时,每个人无论 显意识或潜意识,都会参照自己的性格特征与知识储备结构作出选择,但性格与知识储备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两个系统,尤其性格基本上是环境的映射,因此,人的职业方向,本质是由性格决定(这里讲的是大方向,类似于九型人格特征也是基于这个观点的理论研究)。OK,这是选择的阶段。

接着是发展的阶段。把工作总类按照对人的性格要求来划分,粗略划分为内向型工作与外向型工作。这里我们需要限定是在商业环境下,并且都与业务端或策略端关联较紧密。内向型重策略、重思考,战略型思维;外向型则重关系、重沟通,关系型思维。

战略型思维的人,思维系统性极其重要,分析任何的商业现象,需要放在一个系统框架中去解剖,分析不了某些现象,只有两个原因,要么这个现象已经超过了思维系统的边界,比如一个从来没有接触宏观经济的人,是没办法深入分析企业与产业、与宏观环境的关系的;要么思维系统性不够好。不够好的原因只能是搭建不起来,搭建不起来的原因是解构的能力不足,而思维解构的本质是界定,界定事件的性质,性质是一个事件不可再细分的属性单元,一个事物或现象有N个性质,唯有能够分析性质,才能解构,才能从解构当中去把事物或现象安置在大脑某个位置中,而N个位置在相同或不同层次形成关联,这就形成了系统思维。

因此,客观分析是战略型思维的成长基础。

接着再来谈谈关系型思维。关系型职能有两个主要表现方式,一是系统化的客户关系经营(CRM),二是通过建立私人关系、实现私人关系凌驾于正常商业关系之上,甚至破坏正常竞争关系,从中获利。正常的商业环境下,关系型思维与战略型思维并不直接产生冲突,这类表现在某些战略型业务市场人员身上,他 们集关系维护与战略理解于一身。但对于非战略层面的业务,有时竞争的评分标准是模糊的,此时正确的做法是通过政府或行业组织进行行政式的约束,以此约束取 代未能形成或者容易被冲破的标准。

不过,可惜的是,中国的宏观与微观市场,都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基础上成型的,中国文化特征中,最为影响商业环境的,当属关系型导向的社会组织结构。政府不作为、行业组织式微加剧了许多行业的标准缺失,这进一步让非正常关系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盛行。

OK,上述出现了“标准”一词,这是个关键词,如果标准是依据客观定出来的,那上述两种能力就不会冲突,但如果标准缺失或者歪曲,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搞研究的敌不过搞关系的,这就是当前社会现象的证明。这一矛盾已经根深蒂固,严重歪曲了中国商业形态,也致使产生“500大”而不可能产生“500强”。

而对个人在当前商业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言,就有可能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保持清醒的客观还是融入非正常的主观?只有极个别的人可以破解这一难 题,我相信马云和王石是其中的代表,但需要超凡的能力与百倍于常人的努力。更多的或许是怀才不遇的人(以致有“怀才就像怀孕”的说法,这一结果已经够好了),以及在半路上迷失自我的人(价值观被侵蚀,这甚至可称为绝对人群)。

5.企业衡量加薪的标准是什么? 篇五

辞旧迎新,加薪无疑成为岁末职场人士最关注的话题。近日,本报官微发布一则“年底求加薪”的微博,引发网友热议。一位有此经历的网友表示,主动出击没能成功,反被称为“蛊惑”人心。随后,记者采访多位职场人士,有七成受访人士称年底求加薪太困难,不抱指望。

年底主动求加薪的成功率有多高,而公司的衡量标准又是什么?记者采访了武汉一家地产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蒋经理,他表示年底职员求加薪非常正常,但公司的考虑更多。“盈利情况和人才需求是影响加薪的决定性因素,”蒋经理说,“以我们公司为例,进入武汉市场时间不长,正处于上升期,发展势头不错。对于关键部门的重要人才,会优先考虑加薪。”

员工的表现也至关重要。“目前,几乎所有的公司都会将调薪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钩,我们也不例外。”蒋经理坦言,年末每个部门经理都会对部门员工一年的表现打分,这个分数直接影响加薪和升职。

因此,蒋经理建议,职场人士要想在年底求加薪成功,过去一年在工作上一定要有成绩。拿着成绩单和主管谈加薪,自然事半功倍。此外,他表示时机也很重要。“年底,公司一般都会对岗位进行调整。如果员工自愿调岗,表现满足公司的需求,公司在面对加薪要求时也会考虑。”

相关文章推荐,欢迎大家关注:

薪酬谈判,你做对了吗?

80后必看的职场加薪规则

职场加薪的四大敏感期

6.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篇六

通过学习,老师们从实践层面围绕案例交流了自己的经验和想法,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一名既会教书,又会写书的教师, 学生是会更喜欢的。在教学中,我们都有许多好的想法、好的做法,那么就应该把它上升到理论上去,写成文章。

作为一名教师, 就应努力苦练教师基本功, 提升自己的素养, 以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 变学生的 “要我学”为 “我要学”, 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了, 就一定会取得不错的学习效果的。

1、在学习中找准定位

新形势下教师观念要改变,知识要更新,方法要创新,能力要提高,必须通过教师自身艰苦的学习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仔细研读教科书。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各科教学的重要载体,是师生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新的教科书无论是体例、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老师们要沉下心来反复深入的研究。

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学功底。学习永无止境,“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在知识爆炸的当今社会,更不要只满足于一桶水。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使自己成为一条永不停息的长河。只有源头活水,才有生命和活力。

2、在借鉴中感悟提炼

借鉴他人经验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习别人的经验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听了一堂好课之后,从头到尾地模仿,甚至连细节都追求一样。“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犹如鹦鹉学舌,只模仿其外露的特点而不研究其精神内涵的做法,终究取不到“真经”。听一节好课,就能得到一点收获,甚至从别人的失误中找到值得借鉴的教训,日积月累,就能逐步

完善自己,就像蜜蜂一样,采得百花来酿蜜,吸取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东西。

3、老师应把情感交流放在首位

一位成功、快乐的教师,非常重视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舍得花时间引导、帮助学生解决不会做的练习题;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找“小先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微小进步,并不吝啬鼓励学生;课后找学生谈心,把好消息通过家长之口传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参加劳动、活动等。

4、把希望寄托于学生

教师要把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希望寄托于课堂。不要把知识的重点难点当成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因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学生学习欲望的保持与增强,在于学生主动学习状态的形成,在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于各种能力的提高。一位有经验的教师会让学生主动的学,而缺乏经验的教师则会让自己拼命的教。

5、有效地调动课堂

一个生性爱动的孩子,在没有任何刺激的情况下,会愿意一天六七节课坐在教室里,而且总是听教师讲课。可以说,没有课堂调动的教学简直是不可思议。所以教师们在设计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把课堂调动有意识地、最好是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师要下决心利用课堂时间、校内学习时间,极力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与自学能力,把课堂尽量多的时间挤出来让学生“当家作主”。

6、道理是让学生感悟

课堂教学有两个最主要目标:一是增长学生智慧;二是让学生学到做人的道理。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会自觉的把启迪学生心智与让学生感悟做人的道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最作为课堂教学的最高要求。也就是说,在他们心中,最满意的课是能够让学生增长智慧和感悟人生的课。

7.执行力的衡量标准 篇七

●凡事总有两面, 上面的积极性高了, 就抑制了下面的积极性;整齐划一的多了, 生动有效的就少了。

●高水平的课程得靠高水准的学术保障, 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当今中国的大学, 负担不轻: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 社会服务, 文化辐射。忙活半天, 反而把大学的本质、大学的根本使命忘却了。

当今中国的大学校长, 压力不小:形形色色的排行榜冲击着大学校长们的心理。排名有各种权重, 究竟什么是衡量一所大学质量的标准?

一、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

综观世界高等教育史, 大学的功能因为不同时代的要求而有所拓展, 但是其核心功能——人才培养始终没有变。作为一个社会机构, 大学是因为培养人才而存在的。我们常说, 大学是长寿的, 最早的欧洲大学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一直存活到现在, 就是因为社会永远需要人才的繁衍, 如同人类的繁衍一样。许多教育先哲们都说, 大学的本质是教育。许多著名的大学之所以声誉日隆, 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培养了在历史上可以留名的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和文化人。大学可能承担其他社会功能, 譬如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文化产品生产, 等等。但这些都是其核心功能的延伸, 也就是人才培养的结果。大学不是因为这些社会功能的需求而存在, 否则, 我们去办研究所、公司和文化团体就是了。

大学对于社会的最大贡献, 不在于它能拉动GDP几个百分点, 也不在于它能生产多少篇SCI文章, 而是在于人才的培养——为社会源源不断地培养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才。

因此, 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质量。我们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就是要花极大的力气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从受教育者家庭这个微观的层面看, 他们关心高等教育, 主要也就是关心人才培养质量。许多家庭都把子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视做最重要的长远的投资, 一个贫困学生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就会改变整个家庭的境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迅速提高, 广大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已从“能上大学”逐渐变为“上好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办好各类、各层次高质量的大学, 满足广大群众的要求, 是我们的职责。

再深入分析一下, 由于大学的种类很多, 因此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识和衡量标准也各不相同。有什么样的办学理念, 就有什么样的质量观;有什么样的办学特色, 就提出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要求。以基础学科见长的大学很看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以工程技术学科见长的大学很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高等职业学校则重视职业技能的训练。不同层次的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更有着不同的参照系和要求。所以, 高等教育的质量观应当是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又包含多样内容的质量观。衡量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 应该是多把“尺子”, 而不是一把“尺子”。

二、政府部门要着重做好投入监测引导工作

我国的各级政府是勤政的、强势的政府。我国的社会是政府主导型社会。政府的计划、统筹、指挥能力很强, 成就了很多伟业, 也包办了许多不该由政府做的事。这在许多工作中已成惯性, 当然抓高等教育质量也不例外。凡事总有两面, 上面的积极性高了, 就抑制了下面的积极性;整齐划一的多了, 生动有效的就少了。我以为, 抓高等教育质量, 政府部门和大学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工作重心落在各大学。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归根结底是提高各大学的办学质量。

政府首先要加大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公立大学的日常运行经费主要按学生数拨款, 生均经费很低, 没有随物价指数的上涨而增加, 多少年没有变, 去年涨了不少, 但主要是还欠账, 而且生均经费远达不到生均培养成本。以地处上海的部属院校为例, 生均培养成本是2.2万元, 去年生均经费增加后大致仅达到8 500元。更重要的是, 由于经费短缺, 大学的各种开支都要用这笔经费, 因此直接投入用于人才培养的费用更少。图书经费短缺、教学实验设施落后、实验经费不足、课程建设经费少得可怜、实习经费得过且过, 等等, 在各校都是普遍的现象。这些直接用在学生身上的、能发挥作用的、最有意义的经费严重不足。为此, 在不减少科技创新专项的前提下, 应逐年增加生均经费。

对大学办学质量的监测, 是政府的职责。问题是采取什么方式。谈监测必然涉及评估, 评估是监测的手段之一。问题也在于应怎样评估, 以及由谁来评估。教学评估是为了促进大学的人才培养, 不仅有评价的功能, 还应有咨询的功能;不仅应告诉大学你在什么水准上, 更大的意义在于指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当前应弱化评价功能, 强化咨询功能, 不搞奖励和评估挂钩。由于学校种类、层次不一样, 因此不能搞划一的评估, 而应搞分类或个性化的评估 (如抽评) 。评估的标准有很大的导向意义, 必须体现国家的要求, 比如, 不以办学规模、数量为标准, 而以质量为标准。教学评估应交给中介机构, 如教育评估院、评估中心等, 政府机构自己不组织, 这样有利于保证评估公正客观, 评估结果和资源分配不挂钩、和官员政绩不挂钩。当然中介机构要相对独立, 不依附于政府。政府以第三方评估结果为参考, 制定相应的政策, 统筹教育的资源。这在世界各国都是通行的做法。

政府对大学提高办学质量的引导也很重要。政策就是导向。要引导各类、各层次大学办出特色, 抑制规模盲目扩张的冲动, 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等, 引导的手段就是政策导向, 支持倡导的, 抑制不倡导的。

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的根本责任

相比之下, 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责任落在各大学身上, 是校长操心的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大学根本的责任、永恒的主题, 也是耗费精力多、见效不明显但长期起作用的内涵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建立规范的教育体系、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建设好教师队伍、改进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着手加以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体系是从20世纪50年代学习前苏联一路走过来的, 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为国家工业化道路服务的痕迹比较浓, 专业化的教育比较成功, 在当时的情况下为国家的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但是这一体系显然已不适应今天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经过30年改革开放, 这一体系有了不少进步, 但还需要进一步改造。这就需要不断解放思想, 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队伍。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称职的教师, 生师比不能过高。二是要千方百计激励、动员教师在教学、人才培养上增加投入。现在教师负担很重, 几副担子一肩挑。要减少教师的行政兼职, 校内设立专司科研的研究员系列, 要求教授多上本科生课程。许多优秀教师的身上有着天生的热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对此要奖励和倡导, 以良好的师德师风熏陶日益增多的新教师。三是要保障教师的学术水平。高水平的课程得靠高水准的学术保障。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在这一点上是统一的。这是大学教学和中学教学的根本区别。

8.谈衡量高效课堂的主要标准 篇八

一、目标设计具体适当

俗语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堂课中教学目标即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对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充分分析学情,要做得具体可操作,这样学习方法的运用才会更有效。如文言文教学中,摒弃了以往不切实际的空喊口号,代之以具体掌握几个字词,背诵哪个段落,这样的具体目标,更能让学生有的放矢。

二、师生配合很重要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如今,教师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所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必然能将一堂课完成得更好。这就要求师者放下身段,以平等、民主的方式走进课堂,当老师将自己也当作一位学生时,与自己的学生交流才会更和谐,知识把握才会更顺畅。

三、教学内容是否达成,知识掌握是否扎实

衡量一节高效的课堂,要看在有限的40分钟内,是否能让学生学会更多的知识,是否对每项知识、每个关键点都能理解。如果只完成较少部分的教学内容,那算不得高效,这就要求老师合理把握课堂,一定要精讲、少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他们才会有时间分析,有时间思索,有时间对已有的知识重新构建,再次加工。事实证明,反复的讲述没有一次真正的自我检验更具实效。学生有了时间,因此也就有了思考的空间,自然就会对自己欠缺的地方补漏查缺,知识掌握也就扎实有效。

四、高效课堂的评价方式也应新款高效

当前,小组合作的积分制评价仍是最主流的评价方式,但有的教师把它做得太繁冗了,我们经常会看到,每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总是为每组的得分使劲计算,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这是重视评价,但评价更应简洁化。大宝公司曾有一句广告语:把复杂的事做简单,这就是贡献。我们也可以说:把评价做得简单,这就是高效。

魏书生曾把自己的教学当作一个庞大的世界来看,我们也这样,诚如是,高效课堂这一宏观事物必将做得更细,做得更好。身为师者,价值体现在课堂,而欲成为良师,更应力争高效。

作者简介:刘建伟,1982年6月出生,本科,就职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新民总校,研究方向:初中语文。

上一篇:没有以后了散文下一篇:持续改进优质护理服务在妇科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