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2024-10-19

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共15篇)

1.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一

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论文

【摘 要】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指出了如何构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连接的桥梁与途径,并利用具体案例进行了说明。

【关键词】数学 生活 具体形象 抽象概括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这段话充分地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介绍了在小学生数学教学中“体验学习”中的一些感悟。

一、具体形象是连接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的桥梁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获取的绝大部分数学知识是在形象的感受、感知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表象,从而形成概念。作为青年教师,应该意识到教材中的例题取之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的概括。

1.从实际生活中建立数学概念

如面积的概念为:“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法让学生掌握的程度也有所不同。

教法一:让学生看黑板上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教师用手一指平面图形,告诉学生求四条边的长度之和是求周长,求平面的大小就是面积,然后让学生背概念。

教法二:让学生拿出手中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要求学生用手摸一摸,然后体会一下,摸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四条线段、平面图形,这时老师用重要的词语加于补充,添加到学生回答的内容中来,就把概念完整地陈述出来。再让学生复述一遍,定义就准确地渗入到学生的大脑之中。

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前者虽简洁,但学生死记硬背下来的概念,只是堆砌而成的一个孤立的集合,时间久了,就会淡忘。而后一种虽繁琐,但学生是从生活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再具体形象的感知中建立概念,这种概念记忆深刻。

2.从实际生活中掌握计算的法则和定律

整数、小数和分数,计算法则和定律是日常生活和产生劳动中最广泛的基础知识,也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基础之一。因此,必须使每个小学生切实掌握一定的计算能力以便利于以后的学习和工作。

作为教师在有目的、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使他们逐步到达计算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同时,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例如:5+3×2这类题,为什么要先做乘法,后做加法。教师可以把运算顺序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

情景教学中,教师出示一种自动铅笔是5元,一把多用尺3元,一共花多少钱?买一支自动铅笔,两把多用尺多少钱?5+3+3或5+3×2。第二种解法怎么计算,学生互相讨论后明白,应分别知道尺子和自动铅笔的总价,所以应先算5+3×2,中的乘法。这样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归纳出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从实际生活中理解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应用题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间化和模拟。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世界中简单的数量关系,学习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解答。因此应用题的教学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例如我在教学小学数学第九册应用题相遇问题时,感到相遇、相向、同时这三个概念很抽象,为了让学生便于理解,我让两名学生到前边演示这三个相关内容,把抽象的内容转化到实际中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抽象概括是沟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途径

任何系统只有通过信息反馈才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用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来认识生活,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次质的飞跃。就小学生学习数学而言,他除了了解和掌握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学会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并能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1.用数学观点和方法认识周围的事物

我们过去只重视课本上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学生只要按照学会的解题方法,一步一步地去解决就可以了,不用考虑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需要自己去发现和寻找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反复机械的操作,可以称得上熟能生巧。但一碰到实际生活问题就不知所措,时间久了就会产生厌倦情绪。因而,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教育的今天,为了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完全有必要让学生用数学观点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有必要让丰富多彩的生活展现在课堂教学中,从而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

如在教学步测和目测时,如果单一的照书本上讲,那么学生不仅理解的不透彻,而且掌握得不好。但是如果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进行实践操作,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把知识生动地传授给了学生。

2.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解决问题”与数学教育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我们的小学生看来,他们经过课堂教学的学习,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但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已经经过数学处理的问题。因此只有把这些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同时也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后,为了巩固有关的概念和公式,教师打破常规,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给定的实际面积上设计出计算方案,结果面对实际问题学生们真是想象丰富,设计的计算方案也就五花八门。

以上就是自己多年教学中的一些感悟。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而老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桥梁,把学生带入生活中学习,让他们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可以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2.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二

一、立足教材, 引入趣味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在体育教学中, 为让学生保持更积极的学习热情, 更主动的锻炼意识, 教师不能单纯用教材教, 还需要立足教材,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选取趣味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让体育学习变得更有趣, 诱使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 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第一, 巧妙利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由当前初中体育与健康的教材看, 板式设计精美, 配有大量插图, 图文并茂, 活泼生动, 直观呈现出关键技术, 可让学生感受运动之美, 乐于阅读。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尤其是理论性知识教学, 教师可根据教学需求, 适当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手段, 引起学生注意, 加深理解。如“体育常识”教学, 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体育常识, 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 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 更好地记忆知识。

第二, 巧用音乐、游戏等手段, 渲染氛围, 引发学习激情。如“篮球”课, 教学“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时, 播放Cuba的主题音乐, 渲染氛围, 使其振奋精神。同时, 引导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篮球明星, 调动情绪。教师在学生“争论”时, 顺势引入本课要学的新的篮球技术———体前换手变向运球。接着, 利用“抓尾巴”的游戏, 让学生从身体与心理两方面做好准备。游戏之前, 教师明确游戏规则与要求、游戏方法与注意事项等。再将学生们分成4个大组, 让他们一对一在4个半场区域展开游戏活动, 这样,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也给变向运球做好了准备。或者巧设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主动参与学习。

二、分析学情, 设计趣味体育活动, 诱导学生主动运动

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天性, 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若要让学生始终保持体育运动与锻炼的热情, 教师则需要认真分析学情, 抓住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 设计一些富有趣味、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让学生将兴趣内化成学习动力, 不断提高知识与技能, 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首先, 根据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 组织游戏竞赛的体育活动, 寓教于乐。在体育教学中, 游戏既是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 也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 将教学内容灵活寓于多样化游戏活动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使其在玩中探索知识, 提高体育技能。如“中长跑”教学, 可设计“男女混合接力”、“占领敌方高地”等体育游戏活动, 避免单一跑步训练, 营造愉悦氛围, 提高学生体育热情。体育教学后, 还可创编或选用一些带有智力竞赛或融合舞蹈动作的体育小游戏, 让学生们舒缓情绪, 放松肌体。

其次, 为突显学生主体地位, 发挥学生学习潜能,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师可组织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完成体育任务, 获取新的知识与技能, 并转变学习方式。同时,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制定不同的体育训练要求, 让每位学生都能成功, 实现自我发展。比如自选体育项目, 合作学习等。另外, 还可结合生活实际, 组织“消防安全演练活动”、“地震安全演练活动”等安全演练活动或拓展训练, 让学生把握安全应急与避险的知识与技能, 陶冶品格, 强化意志, 学会合作。

三、联系实际, 注入鲜活知识, 体验体育运动乐趣

教育家陶行知注重“生活教育”, 提倡“在生活里找教育, 为生活而教育”, 这对内容陈旧、脱离学生实际与生活实际的教学现象是极有启发的。另外, 由体育课程标准看, 要求以体育与健康为主, 适当融入一些健康行为和生长发育、生活方式、安全避险和应急、预防疾病等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以便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 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因此,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联系生活实际, 给体育教学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与新鲜内涵, 让学生们结合生活实际, 主动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 在相关实践活动中强化体育技能, 体验体育的乐趣, 提高自身能力。

3.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政治;生活;思想;情境

长久以来,我们的政治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应对考试,常常使课堂脱离实际生活,导致大部分学生为了学而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要有意识地将实际生活与政治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以确保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好地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进而为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转变教学思想,做好基础工作

教学思想直接决定着教学行为,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中,不论是我们的教学思想还是学生的学习思想都只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去应对考试,这是不利于学生健全的发展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我们应该做好如下转变: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构建三维目标,教学形式多样化等,这些转变都是有助于学生健全发展的,也是能否将实际生活与政治教学有效结合的基础。

二、创设生活情境,锻炼应用能力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受师生所喜欢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健全地发展,而且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在教《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授课时,我选择了生活情境创设法。

情境一:歌曲“说唱脸谱”中有这样一句“说实话京剧脸谱本来确实挺好看……这怎么能够跟上时代跟上潮流吸引当代小青年……我爷爷生气地说我纯粹这是瞎捣乱;……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引导学生思考,转变的“脸谱”形式是“瞎捣乱”吗?

情境二:“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不是还应该讲下去?

……

简单的情境都是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的,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当然,对高效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借助生活案例,提高分析能力

案例分析法是实现高效课堂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获得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样不仅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如,在教《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创新的价值,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对下面的一个案例进行了分析。如:

改革开放前的深圳是偏远荒凉的小镇、边陲渔村,随着特区的设置,深圳开始创新,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注重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也重视政治体制改革,其成功也为经济的整体转型指明了方向、

积累经验。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我还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深圳的变化对比图,目的是让学生在对比中真正体会创新的价值。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要从实际生活入手,选择恰当的方法,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梁秋.高中政治课堂有效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成功:教育,2013(03).

4.生活化思维下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四

1.教学环境要融入生活

传统的政治教育往往受到课时及场地的限制,即在固定的教师,固定的课时内完成预定的授课内容。然而这种模式往往由于时间的限制使学生的思路受限制,无法做到发散思维,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无从谈起学以致用。基于此,生活化的政治教学模式则是要将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灵活,将其融入到生活中来。例如,教师在开展政治课堂教育的时候,可以将课堂从教师转移到会议室、爱国主义基地、学生活动中心以及操场、体育场等户外场地上。通过这种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切身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也可以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和内容。有些人却错误的的认为,政治教育移出课堂外没有丝毫意义,这种说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因为政治教育只有与生活相融合才可以将学生的心扉打开,才可以使学生更好与社会接轨。因此,为了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政治知识,在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适当的改变一下授课环境,将教学融入生活当中。

2.树立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

正所谓“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改变政治教学中的不良现状,就实现生活化思维的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管窥江苏省高邮市城北中学王才祥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理念,摒弃以抽象化、规范化和灌输为教学特征的传统教学理念。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是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理念,是需要突出学生发展能力的理念,是以调动学生意念,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的理念。要想树立正确的政治教学生活化的正确理念,首先需要将学生作为政治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格,促进其知识的发展;其次,要帮助学生树立起参与教学的理念,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更加的贴近实际的生活,才可以使教育的信念扎根于学生的实践中;再次,还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使学生明白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满足当代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这些发展不仅包括学生知识的发展,还包括学生心理、人格等的发展。

3.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政治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粉笔加黑板”和“教师口授”的授课方式,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还在不断的沿袭。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其不仅缩短了有限的政治课的课时,也没有提供学生听课的积极性。通常丰富的教材内容来源于生活,如果一味的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将严重的削减学生学习有关政治知识的兴趣和欲望,基于此,初中的政治教师需要尽早采取一些有效的改革及变革措施,通过这种方式,将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以切实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进而提高其政治教学质量。例如,政治教师可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这种文、图、声、像并茂的方式,并结合一些具有生活化的素材,给学生给学生展示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进而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质量和效率;教师也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等科学技术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政治课堂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教育者,对于课堂的质量的好坏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自己的作用(引导作用、教育作用等)发挥到最大限度。在初中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练习,并要积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将各种好的教学活动引入到授课中来,使政治课逐渐地贴近生活,融入生活。此外,在开展政治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引学生亲身体验掌握知识的真实感受,并对知识生产的过程进行探讨,通过这种真实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选取一些与政治教材内容有关的,贴近日常生活实际的,以及典型的、有代表性的,真实的素材,使现实生活和课堂教学更加贴近,让学生有身临其境地感觉,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其对于生活的认识,加强政治教学的实践性、时效性以及针对性,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政治教学,学生可以切实掌握用政治思维去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授有关“政府职能,管理与服务”的时候,引入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实例,如我国在出现的抢盐**,在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对于有关的辟谣者进行了严厉的打击;还有近几年出现的“豆你玩”“蒜你狠”“火箭蛋”等社会不良现象,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在学到政府职能的同时,也激发了其学习政治知识的兴趣,可谓一举两得。

5.总结

5.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五

——学习郑坛老师公开课《学会宽容》有感

今天听了郑坛老师的公开课《学会宽容》,如沐春风,的确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收获挺大。一方面,从教育教学方面,作为老师对于日常的教学工作,给我很多的启迪:

第一,课前备课一定要用心。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认真备课,不备课或不认真备课应视为渎职行为。备课是讲课的起始环节,是教师力求取得最佳课堂效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点子库,也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基础上,做到“八备”:即备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法、学法,备教学器材,备情感、态度、价值观,备习题。郑坛老师对于备课的诠释,对我以后的工作确实产生了不小的冲击,课前备课不仅仅要遵循备课基本的步骤要求,更重要的是要结合自己教学工作中实际面对的问题做出精心的设计,为上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上课一定要耐心。

孔圣人《论语》教育我们“诲人不倦”,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说:“凡事皆有终结,因此,耐心是赢得成功的一种手段。”“耐心”特别是对我们教师来说,有了耐心的教师才不会误人子弟,有耐心的教师才会走进学生的心理。在我们的教学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事情,在课堂上为了赶时间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当提问到一个学生回答某个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来时我们便提问另一个学生或自己讲解。到下课问道这个学生在课堂上为什么没有回答出来时,很多学生都会这样回答,“老师我会,当时一紧张没想起来,或者说老师我刚想起来你就让我坐下了。”当然也有同学说那道题根本不会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耐心等待一下,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不要为了赶这一点时间而打消了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时间长了会使学生失去兴趣,要对孩子有信心。

当我们面对成绩有差异、性格不同的学生时,我们最需要的就是教师的耐心,无论是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还是在辅导个别学生时,我们都应该做的有耐心。耐心是一份涵养,它要求我们不急不躁,逐步的提高。耐心是一份理解,它体现在对学生待要做到“诲人不倦”。耐心是一份关爱,它要求你满怀爱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教育。耐心又是一份期盼,它要求你就像撒下种子,等待成熟一样,耐心更是一中责任,倘若一个教师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没有责任心,没有责任感就很难做到细致的教育工作。

中国有句格言:“欲速则不达。”知识的积累思想的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的成长需要教师耐心等待。我们坚信是花都会结出一个果的。第三、课后反思一定要真心。

课后反思,当然要反思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但我认为,课后反思的重点应放在:首先,反思失误点。即使是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的某些环节,也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败笔之处。只有不断查找不足,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熟。其次,反思灵感点。灵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和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是一种带有必然性的偶发现象。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新情境的出现,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的启迪产生瞬间灵感,教师应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再次反思创新点。新课程课堂教学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总会有“创新的灵光”出现,这种源于学生的独特理解,是一种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另一方面,从做人的角度,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平时的为人处世,给我许多启发: 第一、做人一定要大度。

用心

爱心

专心

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坏人.或许在那些真正成熟的人眼中,我经历的不过鸡毛蒜皮,但跟那些一生平顺,过得平淡无奇的同龄人相比,我的生活要比他们精彩的多.做人已经很累了,有些人,有些事,看开一点,大方一点,活的也不会那么累.做人要大度!第二、做人一定要大气。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气做人。“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为:处厚不薄,处实不华,意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纯真朴实的本性;守拙:坚守鲁直憨厚的本性。总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圆滑。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一切大小河流的总汇处,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成为百谷之王;圣人之所以成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为对民众卑下自处,“谦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拥护他。正是因为圣人没有和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第三、做人一定要大方。

大度、大气做人,就一定能够大方做人!

听了郑坛老师的课,对工作、做人真是收获多多,进而快乐多多!

用心

爱心

6.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六

1.从2013年开始,某市在社区推动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代表、社区居民代表、相关社会组织代表等组成民情理事会。民情理事会通过协商讨论,促进了诸如广场舞扰民、小区乱停车等难题的解决。社区问题的有效解决,得益于民情理事会()①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 ②完善了基层民主自治的组织形式 ③发挥了多方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作用 ④明确了社区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的义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民情理事会的成立为社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利益协商渠道,①当选。民情理事会由基层党组织和各群体代表共同组成,体现了③。②不符合题意。居民参加基层民主协商不属于义务,④不选。

2.小明爸爸准备参加社区居委会委员的竞选,他在社区网站上查阅了下图所示的问卷调查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适合作为小明爸爸竞选发言要点的是()①组织制订社区文明公约,维护公共环境 ②改造社区文体活动场所,用以增设停车位 ③开展“邻居节”活动,营造社区和谐氛围 ④对非法张贴小广告和私搭乱建行为酌情罚款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竞选社区居委会委员,目的是参加社区管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住户私搭乱建属于城管管理的范畴,社区文体活动场所和配套设施不齐全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居委会没有执法权,不能罚款,因此②④均排除。①③符合题意,当选。

3.某市区为推进社会治理新格局的构建,特聘一批社会组织专业人士和社会能人担任区、街镇、社区三级的综合治理委员,建立“三级联动”机制,以保障特聘委员为群众排忧解难、为政府出谋划策。特聘委员模式()①代行了政府职能,推进了社区基层民主 ②有助于政府从管理角色向服务角色转型 ③创新了社会组织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 ④拓宽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和管理的渠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1 解析 特聘委员模式是社会治理的新模式,能够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拓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渠道,③④符合题意。①中“代行了政府职能”说法错误,其他组织、个人不能代行政府职能;②不属于实行该模式的意义,不选。而且①②的“政府”与“三级联动机制”的主体不符。

4.近年来,某地按照“意见收集、公开听证、民主决策、执行督办、群众评议”的原则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让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监督。社区居民提出合理化建议5200余条,近千名居民代表直接参与了社区重大民生事项的决策。该社区民主管理办法()①扩大了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决策参与范围 ②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 ③突显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④消除了社区居民消极参与社区管理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基层民主制度的有关知识。创新社区民主管理办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管理,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①③正确,B项应选。②中“创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组织体系”材料未体现;④中“消除”的说法错误,排除。

5.在最近一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期间,某市开展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活动,4536名县级人大代表候选人、4314名镇级人大代表候选人依法参加了活动。让候选人从“纸上”来到选民面前接受“面试”的做法()①促使当选代表更加重视肩负的责任和选民的重托 ②是选民了解候选人,更好行使选举权的重要环节 ③旨在加大候选人之间的竞争,扩大选民的选择范围 ④是扩大候选人的社会影响以保证当选的必要手段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的选举权、选举方式和人大代表职责的相关知识。我国法律规定县乡人大代表实行直接选举和差额选举,候选人与选民“见面”既有利于选民更好行使选举权,也有利于当选代表更好地代表人民履行职责,①②正确,故A项应选。③观点与题旨不符;④观点中“扩大影响、保证当选”的说法错误。

6.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民主协商,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为此有专家建议,应建立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社区制度,就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该建议有利于()①扩大公民的政治权利 ②完善社区居民自治制度

③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④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公民的政治权利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①错误;社区居民自治制度表述不当,② 不选;推进基层协商制度化,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有利于提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水平,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管理的积极性,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7.《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选举规程》明确指出:村委会换届选举要全面实行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普遍设置秘密写票处,广泛推行竞职演讲、治村演说。上述要求()①可以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会导致虚假宣传 ②可以较充分地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③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选择满意的当家人 ④有利于增强选举结果的公平、公正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推行竞职演讲、治村演说”,说明这是差额选举,这种竞选方式有助于选民了解候选人,选择自己满意的当家人,③正确;“无记名投票、公开计票,普遍设置秘密写票处”有助于增强选举结果的公平、公正性,④正确;候选人之间形成竞争,如果不加以规范,才会导致虚假宣传,①不选;②说的是等额选举,不选,故选D项。

8.2015年7月31日,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要求各方在8月28日前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央行。随着征求意见的结束,上述办法将进入修改完善阶段。央行就《办法》公开征求意见()①有利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②有利于公民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③尊重了公民的知情权,增强了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④充分发挥了公民的决策权,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央行就《办法》通过公示公开征求意见,属于公民通过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参与民主决策,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知情权,增强决策的透明度,①③正确;②表述错误,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民主监督的途径;④错误,决策权属于决策机关,公民可以参与民主决策,故选A项。

9.2015年8月28日下午,三亚市管网天然气居民生活用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成功召开。近年来,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政府部门都要举行听证会,这是因为()①举行听证会有利于实现公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问题的合理关切 ②举行听证会有利于居民监督政府部门更好地保障居民利益 ③举行听证会有利于发现拟订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决策 ④举行听证会可以达到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能力的目的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通过听证会让公民积极参与,有利于实现公民对关系其切身利益问题的合理关切,①正确;在听证会上,各方发表意见,有助于发现拟订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完善决策,③正确;②错误,举行听证会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主要方式之一,监督听证会才是民主监督的渠道;④不是对有关民生的重大事项进行听证的原因,排除,故选A项。

10.“自从有了百议堂,农村矛盾一扫光;村里事务大家议,民主决策心亮堂。”这是江苏溧阳戴埠镇流行的一首歌谣。“百议堂”是指百姓议事堂。该镇通过建立这一农村新组织,把村里素质好、有威望且群众信得过的人选为理事,推行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建立“百议堂”有利于()①保障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决权、监督权 ②调动村民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 ③化解村民矛盾,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④更好地发挥村委会作为基层国家政权机关的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百议堂”是农村新组织,实行百姓事百姓议、百姓理,有利于调动村民管理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提高责任意识,②正确,入选;百姓充分参与,有利于农村矛盾一扫光,③入选。“百议堂”有利于保障公民的表达权而不是表决权,①说法错误,排除;村委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基层政权机关,④错误。

11.在社区公约制定的过程中,某社区依托微博、微信和物业短信平台等网络媒介,号召居民参与社区公约修订,有效激发了居民的积极性,探索出一个崭新的“微自治”模式。“微自治”模式的探索()①有效发挥了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 ②实现了国家重大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充分尊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 ④有利于群策群力,建设祥和社区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通过“微自治”模式可以号召居民参与社区公约的修订,充分尊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建设祥和社区,③④正确。材料并没有强调舆论监督,①与题意不符。社区事务属于社会事务,并不是国家重大决策,②排除。

12.2015年7月,公安部摧毁了一个以北京锋锐律师事务所为平台,涉嫌相互勾连、滋事扰序的重大犯罪团伙,多人被依法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这些人假借“维权”“正义”“公益”之名进行违法活动,不仅严重干扰了正常司法活动,也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启示有()①要依法有序参与政治生活 ②履行义务是公民应尽的责任 ③事不关己,莫管闲事 ④要努力减小维权付出的代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假借“维权”“正义”“公益”之名进行违法活动,表明他们不是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①正确;严重干扰了正常司法活动,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表明他们没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等方面的义务,②正确;③观点明显错误;该案件中这些人 的行为不是正常的维权,④不选。

13.“众”最初的字形是人们在太阳下共同劳作。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共同劳作有了更多的可能。

材料 互联网时代,“众”的力量在社会公共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城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写一篇短评。

要求: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论述合理,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互联网为公民与政府的联系和沟通搭建了全新平台,开启了社会治理的“众智”模式。互联网激发了公民的热情,公民可以充分行使权利,维护权益,自由表达诉求,广泛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监督,在社会治理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政府借助互联网可以更加便捷地与公民沟通,了解民意、集中民智,优化公共政策,创新社会治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实现政府和公民的良性互动,公民应依法、有序、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政府应努力提高透明度,主动回应公民诉求,完善与民众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凝聚公民与政府的合力。

解析 题目要求“以互联网时代的公民与政府”为题,写一篇短评,题型较新颖。答题时可依据评析类题型“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展开论述。结合材料,本题应更侧重于论述“怎样做”,即从公民与政府两个主体出发,结合课本中关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政府职能、原则的知识,分别论述公民如何利用互联网参与政治生活,有何意义,政府如何利用互联网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何意义,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实现良性互动。论述应做到逻辑清晰,观点明确。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天津市某县创新工作思路,推出三项措施:一是在县、乡(镇)、村三级建起服务中心,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也为群众监督、评价党政干部开了一扇窗口。二是建起县、乡(镇)、村干部和普通党员联户的工作体系,全县各级党员干部共联系服务群众40多万户次,收集解决问题8700多个。三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对全县1.9万名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进行查询和管理,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该县上述措施的积极意义。

答案 ①有利于人民群众行使监督权,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②有利于政府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③有利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解析 审设问可知,本题考查的是《政治生活》知识,题型为意义类非选择题。正确解答本题,结合材料中天津市某县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三项措施,从对人民、对政府、对党三个方面说明意义即可。

15.某市一所高中的学生利用暑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A组:研究的课题是社区老年人文化娱乐活动情况。他们通过采访部分老年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发现社区老年人的子女多数不在身边,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交流、娱乐的室内场所。于是该组同学拟定了一份关于建立老年人活动站的建议书并递交居民委员会主任。居民委员会对此特别重视。经过努力,社区的老年人终于有了自己的老年之家。

B组:研究的课题是农村的环境问题。该组同学发现,有一个村的垃圾场里污水横流。乡镇企业的大烟囱冒着滚滚浓烟,学生上课时只能紧闭门窗。该组同学给市长写了一封信,反映了这些情况。并强烈呼吁,不要再破坏环境了。这封信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问题得到了解决。

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材料,分别指出A组和B组的同学进行政治参与的具体意义。(2)试对A组和B组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

答案(1)A组同学通过调查和收集有关资料,形成了一项改进本社区管理的建议。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学习到了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到了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增强了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责任意识,提高了自己参与政治生活的实际本领。

B组同学通过信访制度,针对环境污染问题行使监督权,有利于政府改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2)A组和B组同学的行为,体现了他们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们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他们正确地行使了法律赋予的权利,采取了正确的方式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在推动基层民主、改进国家机关工作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说明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强的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解析 第(1)问,首先要根据材料判断A组和B组同学进行政治参与的方式:A组同学参与民主管理,B组同学通过信访制度参与民主监督;然后,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这些政治参与方式的具体意义即可。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A组和B组同学都具有较强的公民意识和民主意识,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回答时可以结合教材知识分析A组和B组同学的行为,以及他们这样做的作用。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2013年以来,浓浓雾霾遮蔽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 的数据则显示,跟随大雾笼罩的范围,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这几年,每到秋冬特别是入冬以后,我国中东部地区不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其中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破解“十面‘霾’伏”的状况,国家应采取措施,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完善多元化的大气环境监督体制;公众也应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为政府献计献策。

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公民应如何作为。

答案 ①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公民有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②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公民应积极支持相关部门治理雾霾的工作,要自觉主动维护国家利益。③积极参与民主决策,通过电话、信函、邮件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雾霾的建议和意见,强化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能力。④依法行使监督权。监督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推进改善环境,还要敢于同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⑤遵循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序参与,积极参与到治理雾霾的过程中去。

解析 本题考查公民政治参与的相关知识。本题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治理雾霾天气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在治理雾霾过程中公民的作为。解答本题需要考生认真分析材料及设问的相关要求。经过分析本题设问,可以发现本题着重考查对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本题材料中“公众也应提高参与意识,积极参与环境治理,为政府献计献策”,启示我们可从公民权利与义务方面去分析说明。关于公民权利方面,可从公民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去分析说明;关于公民义务,可从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依法有序进行政治参与等方面去分析说明。

透视热点之高考预测

时政热点

加强司法工作 保障人民民主

①2015年全国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873148人,提起公诉1390933人。起诉故意杀人、抢劫、绑架、放火等犯罪73792人;起诉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2027人。全国检察机关共立案侦查职务犯罪案件40834件54249人。其中,②原省部级以上干部41人。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3.4万件4.9万人,审结***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审结蒋洁敏等15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15年12月25日,广东省委原常委、广州市委原书记万庆良受贿一案公开开庭审理。万庆良当庭认罪悔罪,称对自己犯下严重的受贿罪行万分悔恨,深感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家人。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法院深入推进中央部署的重大改革试点,认真落实人民法院65项改革举措,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破解难题,努力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③各级法院加强保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从严惩治污染环境犯罪,审结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等犯罪案件1.9万件,同比上升18.8%;审结涉环保民事案件7.8万件,着力服务保障绿色发展。加强人权司法保障,严格落实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等法律原则,各级法院对667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372名自诉案件被告人依法宣告无罪。依法保障被告人的各项诉讼权利,体现司法文明。依法纠正陈夏影绑架案,陈满故意杀人、放火案等一批重大冤错案件。考点链接

材料① 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的职能。国家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全国检察机关对各类违法犯罪分子依法提起公诉,行使专政职能,维护人民利益。

材料② 我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对任何公民一律平等。领导干部违法犯罪也要依法受到制裁。

材料③ 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2015年,各级法院加强保护人民的环境权益,加强人权司法保障,更好的保障了人民民主。

新题预测

1.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3.4万件4.9万人,审结***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审结蒋洁敏等15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对腐败犯罪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材料表明()A.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 B.人民民主具有专政职能

C.国家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方面坚持一律平等 D.国家在依法实施处罚方面坚持一律平等 答案 D 解析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A错误;人民民主专政具有专政职能,B错误;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违法犯罪分子的依法处罚,没有体现对合法权利的保护,C与题意不符合,D正确。

7.初中数学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篇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文化。”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数学是启迪智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俗话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可见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是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反之,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初中数学是学生奠定良好基础的开端,更应学好,为此教师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产实际,更能服务于生产、生活实际。

二、数学新课标与旧教材、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特点的比较

(一)传统教材下学生学习存在的缺陷

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学科的体系展开的,不太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内容大都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但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学生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这样的学习难免使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内容也一般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并且多半都超出学生能理解接受范围。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只知道机械式地反复操练、反复模仿,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获取解题经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学到的知识不能帮解决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就觉得数学没什么用,进而产生厌学情绪。

(二)解读新课标及新教材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才能使学生产生终身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如何才能使学生产生喜欢和渴望呢?笔者认为,只有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在教学过程中,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新教材在吸取旧教材的可取经验上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几乎每一节内容在开头都用学生熟悉的事例、问题引入,循序暂进,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角色,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奠定了一个良好基础。在这个问题上英国数学课程明确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日本在《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确定的数学教学目标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态度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中贯穿着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学习和应用数学。同时还有许多国家在课程目标设置时对此也提出了明确的规定。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和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创设联系实际的问题情境。

三、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多让学生探索。实践证明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才能真正学好数学。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变革呢?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尝试,仅供商榷。

(一)变革课堂教学内容

1. 创设生活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如在学习“等式的性质”的过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天平,把物体(A)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等重的物体(B)放在天平的右盘中,使天平平衡,带几个质量都是1g的砝码,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如果左右盘各加或减相同的砝码个数,天平依然平衡。学生对这个情境熟悉而又易于理解,并且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然后再去学习等式的性质,将会变得轻而易举。教学实践表明,只有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生才乐于自主学习,才易于探究学习,才有可能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才会自主发现知识、归纳结论、总结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数学情境中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一种“数学化”的学习过程。

2. 增加生活经验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因此,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比如在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教师在讲相遇问题应用题时可以提供这样的场景:让两个学生上讲台表演,两人从教室的两端同时起步相向而行,经过一定时间后相遇。(两人的速度不同)这样的应用题改变了以往应用题的叙述方式,通过人物的表演形式提供了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这样的题目也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有数学教育家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其实真正吸引学生的应该是五彩缤纷的现实世界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所以笔者认为如果可能的话应该大胆地把课堂设到生活中,搬到大自然中,让学生通过感触到的实际事物,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再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质的飞跃。那么如何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引用生活中的数学例子进行教学。

如在进行七年级上册“平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学校的操场上,先引导学生观察操场边的电线,让学生知道,如果空中的火线和地线相接的话就要短路了,那么空中的两根电线那么长它们为什么没有相交呢?大家知道因为这两根电线是平行的。然后再问:“那么你们想知道什么是平行吗?”学生这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有了直观的印象。教师这时让学生单独或分小组去观察操场上或附近有没有这类平行问题,并要求学生尽量把观察到的用图画下来。学生经过观察、思考、讨论会发现很多的平行问题,如:操场直线跑道上的跑道线之间是平行的,两棵树之间是平行的,双杠两根横杠也是平行的等。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归纳“平行”的定义:“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在归纳了平行的定义后,学生很有成就感,这时教师可再让学生想想看平时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平行的例子。比如:火车的两根铁轨;滑雪运动时,两支滑雪板要保持平行;商场自动扶梯的两根扶手,等等。学生会想到很多这种平行的问题,这样学生在既愉快又轻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平行”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

2. 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实际中去验证。

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就应该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后,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才会产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时有学生就想到这样的方案:利用同一时刻人长与人影的比等于树高与树影的比,量得人、人影、树影的长就可求出树高。利用标杆、利用镜面反射原理、利用教学用的三角尺等都可以。学生议论纷纷,增添了讨论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同时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

四、结语

总之,对于一名担任数学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兴趣提高,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数学和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让学生从中真正体会数学的乐趣和价值,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这既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和学会学习数学。

摘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把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资源, 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趣, 真正学到“有用的数学知识”。传统的数学教材和教学模式不重视数学与实际的结合, 只注重数学书本知识的灌输, 这容易使学生觉得书本知识枯燥无味, 从而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本文作者做了一些课堂教学的尝试, 主要是为了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渴望, 努力实现新课标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初中,数学,联系,生活实际,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兼, 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美]J·M·索里, C·W特尔福德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8.让高中政治教学结合生活实际 篇八

巧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兴趣在政治课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优化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政治教学中,新课的导入是每节课的先导。成功的新课的导入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的联系,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就必须注重导入这一重要的环节。利用乡土资源导入新课,能从与学生联系密切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能力、志趣、品德的实际出发,这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所在。

由于乡土材料就发生在学生身边,这样学生就觉得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尤其在搜集事先布置的材料的时候,他(她)们更是有一中主人公的感觉。例如,在讲经济生活《企业与劳动者》这一问题时,学生都事先进行了调查,并在课上进行了相互交流,而且以学生调查的素材导入新课。如:“我们了解到了查干湖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到2004年末,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2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经济收入3亿多元,到2005年。查干湖旅游度假区迎来了几年来的最多游客,仅‘五一’黄金周第一天。来区游客就达到32000多人。是去年同期的10倍,当天景区旅游综合经济收入就达到1000多万元。那么旅游业是属于哪一个产业呢?它对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有何影响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知识。”通过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土材料导入新课,可以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入预备的包含一定情感的意境中,让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产生共鸣,从而与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遥相呼应,为此。在新课程下。创设问题情境要求教师问由境生,问随境异。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适时应用乡土课程资源引入课题,激起学生的兴趣,产生迫切追寻问题,学习课文内容,探索问题答案的心理。运用乡土材料能使学生有亲近感,从而产生认同感。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经过学生的探究和内心的体验,才会深刻地理解教材知识。因此,在化解教学重点、难点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乡土材料,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优化问题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可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时,我们用了一个梨、一个苹果、一串香蕉。演绎了一个“买水果”的小品故事,学生在笑声中,明白了梨、苹果、香蕉与水果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梨、苹果、香蕉这些个体无论怎样特殊,都具有“水果”的共性,而作为共性的“水果”,也离不开“梨”、“苹果”、“香蕉”等个体。这些乡土实物的运用,不仅加深了学生印象,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哲学道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亲近自然、热爱乡土的朴素感情。在学习高一“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要向管理要效益”时,我们准备了一个瓶子、一些大小不一的石头、一些细沙、一杯水。先用石头填充瓶子,不能再用石子填充时,还可用沙子填充。不能用沙子了,还可再倒水,不能再倒水时。还可以再充进其他气体……看似“满”了不能再装的容器,其容量的潜力原来如此惊人。形象的演示使学生明白:要提高管理效率,就要充分挖掘每位员工的潜力,让石头、砂子、水、空气都发挥最大的效用,这也有利于同学们形成“潜能无限”的观念,树立自信自强的人格。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优化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教育部制订)》也明确要求。政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政治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一组研究数据显示不同方式对学习掌握知识的不同效果:讲课5%,阅读10%,视听20%,演示30%,小组讨论50%,实际操作75%,教会学生立即应用所学知识90%。这组数据表明,学生听课及阅读的效率是极其低下的,而讨论、实践和应用有利于理解和巩固知识,锻炼能力,需要突出实践应用。这就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强调自主学习,可以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式。通过对政治课教学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有助于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我们要根据政治课教学的内容来选择探究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探究活动。例如,在讲公司制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分别实地参观了松原市的几个中省直企业,例如吉林不二蛋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前郭炼油厂、吉林石油集团有限公司。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和创新的精神,同时也通过这种有意义的调查研究,加深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他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总之,乡土材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材料。它能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效地优化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对于课堂教学来说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9.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教学尝试 篇九

努力把课堂教学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生活中留意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作业编排中体现生活化,重视学生源自生活的数学问题意识.这样不但可以很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也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

作 者:佘同考  作者单位:河北唐县长古城乡白沙小学,河北唐县,072350 刊 名:魅力中国 英文刊名:CHARMING CHINA 年,卷(期): “”(18) 分类号:G623.5 关键词:生活情境   生活化   问题意识  

10.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下) 篇十

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P54):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联系的特点: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1)联系的普遍性(P54)① 一切事物与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② 事物内部各部分、要素之间有联系。

③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事物是孤立的。

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无条件)有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P55-56)①内容:联系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方法论: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注意: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56-57)① 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尤其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

② 方法论: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1)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P57-58)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全过程,“一”;部分:各阶段,“多”)

②事物发展中地位、作用、功能不同(整体主导,统率部分;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整体离不开部分。

(一定条件下,部分的功能、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

(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最优目标。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58-59)(1)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要素:即整体——部分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方法论

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联系各部分,遵循有序性,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八课 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P60-61):

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2.发展的实质(P61-62):

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注意:①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1)前途是光明的(P64)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

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的消极,汲取了积极因素,并增添了新内容。

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走向灭亡。④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了人民群众的要求。

(2)道路是曲折的(P64)

原因:①新事物要经历完善的过程。本身存在着弱点。

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顽强抵抗,极力扼杀新事物。(3)方法论要求(65):

①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对前途充满信心; ②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各种困难和挫折。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区别(P65)

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

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2)联系(P66)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3)方法论要求(P66):

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1)含义(P67):矛盾即对立统一。

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P68-69):斗争性和同一性 ①含义

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②关系: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寓于同一之中,并被其制约.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矛盾的普遍性(P69)

世界观: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P70)

世界观: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P73-74)

(1)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P71-72)①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6.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P73)(1)坚持两点论——全面看问题

(2)坚持重点论——办事情抓关键和重点(主要矛盾);看问题抓主流(主要方面)(3)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P75-76)①内容:

辨证的否定是自我否定,自我发展。是发展的和联系的,实质是“扬弃”。*发展的: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联系的:汲取、保留、改造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②方法论: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有革命批判精神。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P77)①内容:

辩证法的本质: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②方法论:

突破陈规、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树立新观念。

2.创新的作用(P78-80)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原因: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开辟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原因: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

(4)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P82-83)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两点论和重点论、全局观念和局部意识、量质变、内因(根据)和外因(条件)(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核心——矛盾,对立统一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P88)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社会基本矛盾(P89-90)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基本矛盾。见90页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P91-92)

(1)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①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P93-9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P95):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第十二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P96-97)

⑴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其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⑵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贡献)、自我价值(索取、承认),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

2.价值观与价值观的导向作用(P97-98)

(1)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①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导向作用。②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有导向作用。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P99-100)

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 ⑴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⑵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方法论: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P102-105)

⑴人只有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11.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结合生活实际

一、结合生活实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1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2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 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

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3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识,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实验这个课堂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学好”转变,课堂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具有生命力。

二、结合生活实际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途径

(一)实验情境生活化

在实验教学中,尽可能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物理知识的生活内容引入到课堂。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奇闻趣事以及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都可以成为我们创设情境的材料。教师可以直接列举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在创设情境进行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所提供的生活情境要富有趣味性,这样会使学生眼前一亮,进而产生探索的欲望。

2要与学生原有的对事物的表象认识产生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被打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3所提供的情境能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对于其中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以便为新知识的学习铺就道路。

(二)实验设计生活化

1实验设计来源生活

除因研究需要的定量实验外,教师可将教材中涉及到的定性实验用较为生活化的实验替代。例如把实验目的设计成一个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会结合生活实际来设计实验过程。这样就避免了学生解决物理问题时的枯燥,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实验器材生活化

实验室中的器材尽管制作精良、实验效果较为显著,但显然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因此,把物理实验与生活实际结合的前提,就是要丢弃实验室的“标准元件”,选择生活中常见、易加工的物品制作教具,进行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以真实生动的方式给予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实验的印象,有深入浅出、化难为易的效果。这样不仅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同时也可以给学生营造亲切的实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实验器材的选取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时做到轻车熟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实验器材。这样创设出的的教学情境与真实的生活情境较为接近,学生在这样亲切的环境中通过思维加工来实现知识的迁移。

(2)所选的器材要有利于学生养成思维迁移的良好习惯,摆脱思维定式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比如,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一支铅笔除了可以做压强演示实验外,还可以应用在其他哪些实验中。一方面实现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实验器材从生活中易得的物品中选取,尽量低成本,数量多。以往实验中,学生都因仪器比较昂贵担心损坏而不敢放手去做实验,从而影响了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旦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实验时,不存在拘束感,可以大胆去操作,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获得充分的体验。

(三)实验过程生活化

1实验思路要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及思维特点制定。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仅局限在对物理问题做定性认识与定性分析。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引导学生有层次的、由低到高地进行思考。

2实验过程要具有探究性。

在实验中,增强实验的探究性,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激发学生的不同层次兴趣,提出课题、建立假说以及设计实验验证最后形成结论,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全方位培养了学生的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和探索兴趣。同时,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准确。

(四)实验应用生活化

1实验结论回归生活

物理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更要加强课后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实验结论延伸到生活中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必然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2师生共同自制教具

实验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师可以把实验探究延伸到课堂之外。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设置的小实验、小制作等环节,鼓励学生自制教具,如自制弹簧拉力计、自制量筒、自制照相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学生运用这些小发明产生物理现象,探索蕴藏其中的物理规律,不再觉得物理理论是空洞的空中楼阁,而真正成为物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朱仲光.让生活走进物理实验教学[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03-105.

12.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十二

“实际”包括个人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社会实际、客观实际。“联系实际”包括对实际的分析、理解、运用、解决、改造等等。这里的“实际”包括学生“小我”的实际和“大社会”的实际。这种“实际”资源相当广泛,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 教师必须加以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在整合思想品德生活化课程资源中, 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联系实际的:

1. 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

教师联系学生自身的实际所进行的教学特别富于感染力, 使学生容易产生亲切感、认同感, 以利于其发挥高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例如, 在讲初二“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时, 结合部分学生深陷网络不能自拔的实际, 阐述国家从2004年开始开展的“打击淫秽色情网站专项行动”以及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表明国家和社会对青少年的保护。思想品德课不仅是一门知识课, 更是一门德育课, 它把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质、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作为主要任务而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比其他教师更充分地了解学生情况, 关注他们关注的问题, 并将问题通过筛选, 同书中的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于教学之中。

2. 联系社会实际

恰当联系社会实际, 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是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其主要途径有:在课堂教学中, 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运用思想品德课知识观察社会, 分析时事;在课堂教学外, 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走上社会。当代中学生思维敏捷, 勤于思考, 在对他们进行理论灌输的同时, 教师如果带领他们走出校门, 开辟“第二课堂”, 让学生多看、多听、多见识, 把书本理论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 既能开拓学生视野, 增长其知识, 又能培养、提高其各种能力。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 浏览报纸杂志, 从关心国内外大事以及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 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 进行分析讨论,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如尝试让学生进行热点问题演讲, 内容包括热点产生的背景、多角度思维、我的问题和我的思考等几部分组成。这种方式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格局, 为他们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提供了舞台,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曾经组织学生围绕“期待诚信”、“‘三农’问题之我见”和“和谐社会”等主题进行了演讲, 大家在平等的气氛中相互交流, 相互启发, 培养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

要引导学生关心国际和国内大事。当代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 所以中学思想品德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时, 要特别注意联系国家大事。这样, 既可帮助他们培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责任心, 又可以激发其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3. 联系教师的自身实际

13.实际生活倒车入库技巧 篇十三

1、车速快了、打方向慢了,会导致,你打的比较晚的效果。

2、车速慢了、打方向快了,会导致,你打的比较早的效果。

解决办法:

1、可以调整看点的位置,这次打早了下次就稍晚打。这次打晚了下次就稍早会打。最多3次就能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

2、如果不愿意调整看点的位置,只能从调整车速或者打方向的速度上进行调整。

如果这次感觉有些早,那就在下次适当减缓些打方向的速度,或者适当加快些车速(不鼓励提高车速)

如果如果这次感觉有些晚,那就在下次适当加快些打方向的速度,或者适当降低些车速。

14.实际生活与初中的政治论文 篇十四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设计思路:

《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一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安排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本框题是上一框人民民主专政的延伸,是人民拥有民主真实性的重要体现。此外,也是同学们以后参与政治生活须知的基础性知识,因而显得非常重要。

本框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相关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较零散不系统,同时缺乏一定的参与政治生活的方面的实践,理论基础单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对学生初学时的接受能力的照顾,特别是本框处于政治生活的第一课,就需要教师在授课时注重给学生营造便于其理解知识的心理氛围,如通过视频,图片等激发学生兴趣,奠定政治课学习中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我国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以及政治性义务的内容。(2)把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3)理解权利与义务的之间的辨证关系。

2、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学会从具体材料入手,进行理论抽象,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体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逐步确立公民的权利意识、义务观念,学会正确处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和义务观,为今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方法:

(1)情境导入法:初步感知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引入实例法:认识公民的监督权、政治自由。(3)问题探究法:把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

(四)重难点分析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重点)

2、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把握的基本原则(难点)

(五)教学准备

1、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的运用。

2、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激学导思: 教 师 活 动:

模拟成人仪式: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十八岁成年之际,面对国旗庄严宣誓:

我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服务他人,奉献社会;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完善人格,强健体魄,为中华民族的富强、民主和文明,艰苦创业,奋斗终身!

(教师用微笑、鼓励的眼神、亲切的话语,创设愉悦的课堂氛围,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活动:学生参加活动,启迪思考,感知生活

设计意图: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启发性的问题,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用其亲和力创建“共享式”师生关系。

引题:第二框 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础和准则

一、神圣的权利

1、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板书)设疑探究 引议释疑: 教师活动:

多媒体:照片

问题:他么在干什么?(引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主选举知多少?】

1、选举谁?

2、你们有没有选举的权利?为什么?

3、坐牢的人是否有?为什么?

4、居住在中国的外籍国人是否有?为什么? 学生活动:

通过学生的思考和抢答,使学生掌握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国籍、年龄、政治、能力条件)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识水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从而掌握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定义、条件、和地位 教师活动: 【学以致用】

下列属于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1)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2)镇长的选举(3)县人大代表的选举(4)职工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5)居委会、村委会的选举(6)我们的班长选举 学生活动:

学生对不同的选举进行判断,哪些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那些不是。

设计意图:加深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理解,是学生能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与其他的民主形式区分开来。

2、监督权(板书)教师活动:

多媒体播放视频:网友揭发周久耕事件

问题:网友揭发周久耕事件,是在行使了什么权利呢?(监督权)

(1)、谁监督

(2)、监督谁?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3)、怎样监督?

延伸:文字资料:新华社南京3月21日电(记者蔡玉高)记者21日从南京市纪委、市监察局获悉,南京市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原局长周久耕因严重违纪,20日被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周久耕还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问题:周久耕的落马,说明了公民行使监督权有什么意义?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

思考后与邻近同学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学生总结监督权的定义、内容和意义 设计意图:

列举实时性和代表性较强的周久耕案例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以达到教学目的,是学生能轻松的掌握监督权的定义、内容和意义。增加课堂气氛,调节课堂节奏。

问题设置的层次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了“成功”。

3、政治自由(板书)教师活动:

文字材料:周久耕被网友称为“最牛的房产局长”,现在只要搜索一下“周久耕”三个字,就有50多万条的评论,这么多评论说明我们公民拥有什么政治自由?(言论自由)你知道吗?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哪些政治自由?

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网友对周久耕的评论,总结言论自由。延伸出其他的政治自由。设计意图:

教师引导学生有效地材料进行处理,提取有效信息。(学法渗透)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活动: 探究生活:

人肉搜索:是通过你在网上提问题然后别的网友看到你提的问题来回答你的问题。

问题:我们应该如看待“人肉搜索”?能不能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为什么? 【事例】

最典型的一例当属“很黄很暴力”,北京一名小学生指责一些网页“很黄很暴力”。没想到这短短的五个字成为攻击目标,小女孩和家人的相关资料都被公布到网上,并被恶搞,给小女孩的成长带来严重影响。

怎么评价这种行为? 领悟生活:

公民享有政治自由权利并不意味着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政治自由是相对的,要受法律的制约,是有条件。同时,在行使自己的权利和自由时不能损害国家或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学生活动:

对现在的网络热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归纳和总结出政治权利和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有条件。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设计意图:

选取网络生活中的事例,利用网络热点,可达到启智激趣的教学效果。

学生利用网络热点讨论和思考,培养了自学能力,拓展、提升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行事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二、庄严的义务 教师活动:

[多媒体视频] 2008感动中国人物------金晶。

问题:金晶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

金晶的行为有哪些是值的我们学习的?为什么?

我国公民应该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

对金晶的事迹进行评价。归纳总结出我国公民的基本政治义务。设计意图:

通过对典型人物、具体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为中国公民必须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

三、参与政治生活 把握基本原则 教师活动: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就像一对孪生兄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但有些人却只想要“哥哥”—权利,不想要“弟弟”—义务,对此大家怎么看?

材料一:某市级领导周某在人大换届选举中涉嫌贿选被依法逮捕,在法庭上,他辩护道“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合法权利,自己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又是市级干部,应该从轻处罚”。

材料二:李某夫妻搬到一个四合院,其邻居是一个老大爷,平时养一条狗。李某妻子是护士经常上夜班,且很怕狗。李某与老大爷交涉了几次没有结果,遂放言,“如果你再不把狗拴起来,我就把它毒死”,结果老人家买了监视设备,监督着李某一进一出,使邻居矛盾进一步激化。

探究1:周某的辩护是否合理?(能否因为其所陈述的理由而从轻处罚)为什么? 问题引导: 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这是公民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必须遵守的一项重要原则,这项原则表明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一律平等是否等同于相同。每位公民是否都享受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强调平等是对等,享受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

探究2:老大爷的做法是否可取?如果你是调解人,你准备如何调解? 问题引导:(1)老大爷没有履行好管理好狗的义务。除了要办理狗证以外,要对狗进行有效的管理,使它不干扰邻居的生活。

(2)老大爷不能安装监视器,这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应该撤去。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3)李某应充分体谅老大爷孤身一人的难处,不能恶语相加,使其事态进一步升级。

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与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权利与义务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怎么做?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因此这一原则对我们的要求是: 一方面是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是我们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探究3:两个案例主人公的思想有何共同点?

问题引导:两人的行为,都是只顾个人利益,不顾他人利益的行为,为己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甚至是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应该受到法律制裁。

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在行使公民权利与履行公民义务时,必须把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总结: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设计意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的对材料的对比和讨论,并结合现实进行思考:参与政治生活该如何把握基本原则呢?真正体会权利和义务是辩证统一的。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中,考虑到教学进度和教材内容,特别政治学内容比较枯燥,因此利用预习导读提纲,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系统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过程中发现问题,由“无疑——有疑”到课堂中的“析疑——释疑”,使不同的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听课,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同时,通过小组合作方式,注意发挥每个同学的“潜能”,引导他们收集典型事例制作课件,这样做不仅贯彻了新课程 “为

湖州市属学校政治协作体教学设计 编号:020102(2014-12-15)主备人:吴兴高级中学 沈珠鑫

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也锻炼培养了学生能力和合作精神。

15.浅谈与实际生活有关的功率问题 篇十五

关键词:物理,生活,问题,解答

有关功率的计算是高考中的常见题, 而最近几年的高考趋势是将普通的计算题加载生活情景, 从而检测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在此谈谈与生活有关的功率问题.

一、运输类的功率问题

运输类的功率问题, 就是与交通、运输有关的功率问题.比如, 小红在旅游时乘登山缆车匀速上山, 从地图上查到, 缆车的起点和终点的海拔分别为240米和840米, 两地水平距离为1200米, 小红所乘的缆车运载15个人上山的同时, 有另一只同样的缆车与它共同用同于个滑轮组, 运载8人下山 (每个人的质量大约60千克) , 缆车的质量为600千克.测得缆车从山下到山上所用的时间为7分钟.管理人员说, 在当时那种情况下, 钢缆对两缆车做功的总功率只等于电动机实际输出功率的30%, 请你估计:

(1) 钢缆对小红所乘缆车做功的功率; (2) 电动机的额定功率. (g=10 m/s2)

解析:人与缆车在钢缆拉力作用下向上运动, 钢缆对小红和小红所乘坐的缆车所做的功率等于其重力势能的增加量, 故可以利用求钢缆对人及缆车的功率.

例1缆车做功:W= (M车+15m人) gΔh, 所以缆车做功的功率, 综合以上两式代入数据得P=2.1×104W.因钢缆对两缆车所做的总功:W=[ (M车+15m人) - (M车+8人) ]gΔh, 所以电动机的额定功率P额=W/ηt=7m人gΔh/ηt=2.0×104W.

二、信息类的功率问题

信息里的问题, 主要是设计情景, 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题意.

例2潮汐形成的原因是月亮与太阳对海水的作用以及地球自身的自转、公转所引起的.已知, 我们地球自转的能量与它周期之间着E=A/T2的关系, A是常数, 大小为1.65×1035 J·s2, T是周期, 大小为8.4×104s, 由于潮汐对地球做功的原因, 改变了地球自转的能量, 有数据显示, 在最近的一百万年里, 相当于3.16×1013秒的时间内, 我们地球的周期发生了变化———增加了16秒钟, 现在请你根据上述内容, 估算一下潮汐的平均功率.

解析:由于地球自转周期增加, 故地球的自转能量减少, 减少原因则是因为潮汐的作用, 由题意可知地球减少的自转能量等于潮汐能, 所以可以利用p=求潮汐的平均功率.

地球自转一百万年过程中, 减少的自转能量ΔE=, 所以地球克服潮汐作用所做的功W=ΔE, 故潮汐的平均功率P=W/t=32A/T3t≈2.59×108W.

点拨:求解功率时一般可利用功率的计算公式:

.对于交通类, 则通常利用P=Fv求功率, 如已知做功过程中能量转化量, 则可以利用功能原理先求功, 再求功率.对于流体类问题, 往往需要对公式p=与P=Fv进行一步推导, 得出符合题给条件的新的表达式再进行求解.

例3成年人正常的心跳每分钟约75次, 一次血液循环中左心室的血压 (可看做心脏压送血液的压强) 的平均值为1.37×104Pa, 左、右心室收缩时射出的血量约为70毫升, 右心室对肺动脉的压力约为左心室的1/5, 据此估算心脏工作的平均功率.

解析:一次心跳中左心室做功:W1=p V=1.37×104×70×10-6J=0.959 J.右心室一次心跳做功W2=1/5×W1=0.1918 J.解得平均功率:P=W/t= (0.959+0.1918) ×75/60W=1.438 W.

点评:一般用来求解液体或气体做功的情况, P为压强, V为气体或液体推进的体积, 其实该公式来源于功的计算式, 设压强P的作用面积为S, 推进的距离为L, 则压力PS作用距离为L时的功为W=PSL=Pv.

例4一跳绳运动员质量为m=50 kg, 1分钟内跳N=180次, 假设每次跳跃中, 脚与地面接触时间占跳跃一次所需时间的2/5, 试估算该运动员跳绳时在上升段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g取10 m/s2)

解析:每次人跳跃, 由于腾空过程可视作竖直上抛, 上升阶段克服重力做功, 而下落过程重力做功.这一上一下, 重力做功为零, 人克服重力做功只在上升过程中, 由题意可知, 跳一次的时间是t0=60/180秒=1/3秒, 人离地后做竖直上抛运动, 到会到地面需时间1/3× (1-2/5) 秒, 人上抛到最高点的时间t=1/2×1/3× (1-2/5) 秒==0.1秒, 此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为W=, 跳绳时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p=250 W.

总之, 能否对较复杂的问题先进行定性或半定量的分析, 从而对事物有一个粗略的总体的把握和认识, 再进行合理的运算, 是一种科学素养的体现.近年来, 高考一直很重视这种科学素养的考查.估算问题首先是一个物理问题, 先要从物理上寻找估算的依据, 并构造一个简化的模型 (如本题中将运动员跳起作为一种竖直上抛) , 然后是怎样将数学应用于物理问题, 如建立估算公式合理近似等.

在相当一部分联系实际的估算题中, 显性已知条件很少, 往往需要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挖掘隐形条件.为此, 我们要时时处处留心生活中的物理知识, 如普通成年人的质量在50至80千克之间, 步幅大约是80厘米, 正常人的脉博频率约为60至70之间 (每分钟) 等.这些数据往往是估算题的隐形已知条件, 对解答估算题是十分有用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上一篇:学生自我陈述下一篇:梦想的演讲稿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