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精选12篇)
1.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 篇一
第5课 风景写生
课时: 3-4 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利用所学的透视和构图知识进行风景写生。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提高造型能力与构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简单的风景构图知识,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教学难点:如何把透视和构图知识运用到绘画实践中。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第1 课时)
欣赏、分析课本图例,巩固对透视概念的理解。
师:“同学们学习了基本的透视知识。下面让我们来欣赏一组图片,看看他们是如何运用哪些透视方法的。”巩固、加深对平行透视(一点透视)和成角透视(两点透视)的理解。引导学生分析他们的特点。
了解风景写生的方法与步骤。
欣赏课本上的图片,了解白色方框的作用,师:“这些方框我们称之为取景框,在风景写生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它就象照相机的镜头,照出来的景色美不美和拍摄者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所以画面的美不美和你们的所取的景构图好不好有直接关系。”师展示“回”字形的取景框。并介绍其使用方法。同时介绍在没有取景框的情况下,可用双手架成“口”字形进行取景。以图片或照片资料为例或通过对窗外景物的观察,讲解风景写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风景写生中的近景、中景、远景的概念。如何利用取景框进行取景构图。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中房屋的各条棱边会有什么变化。如何在画面中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欣赏一些风景画和学生习作。步骤:观察——取景——构图——描绘——修改——收拾完成(二)发展阶段(第2-4 课时)
1、取景构图实地风景写生
选择操场或顶楼阳台先集中引导学生进行取景,观察建筑物的透视变化,然后以小组的形式分散开进行实地风景写生。老师巡视辅导,及时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作业点评。
2.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 篇二
艺术创作来源于自然和社会之中, 是人们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观察、了解、探索过程中的一种再创造。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形式——写生, 则是在一定临摹的基础上, 直接面对自然与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对象进行描绘和创作的一种艺术活动方式。它既可作为创作的手段, 又常用于练习技法和搜集素材。根据不同描绘对象, 艺术写生基本分为“风景写生”“静物写生”“动物写生”“人像写生”等几种类型。在中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写生画教学的主要目的并非为了丰富创作源泉, 而是在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法、观察能力和创作意识。由于缺乏把握相应的“点”和“度”, 学生写生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其基本现状和主要成因是什么?如何予以改进和创新呢?本文试简要阐述之。
一、中学美术写生教学的基本现状和主要成因
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 中学美术课尚未得到应有程度的重视, 除了极少数学生参加学习兴趣小组或者寻求“私学”外, 美术课教学尤其是学生写生教学的现状普遍不尽人意。其主要表现在:第一, 只是临摹, 不会写生。所谓“画得不错”的学生, 其作品主要是在临摹基础上“加”点自己的东西, 或者把几幅画拼凑为一幅画而已, 从前到后基本没有面对自然和生活的对象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性描绘。第二, 教法单一, 限制写生。虽然基础教材中安排了写生画教学内容, 可是面对人数众多、空间狭小和时间限制等因素, 大多数美术教师只是在讲台上或大屏幕上显示写生物体, 学生也只能静坐在位置上边观察边描绘。这样的“写生”教学还是变了相、走了味。
究其原因, 一是传统学生画教学多是以教者示范、学生临摹为主, 而且所画形象多是由成人创作并修饰的一些简笔画或者流行性卡通画。在美术课堂搁置写生训练的影响下, 长此以往, 孩子们绘画创作势必存在程式化格式而缺乏自然生活化气息。二是写生绘画高度要求作者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来充分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 还有“00后”时代特质等因素, 这对绝大多数孩子们来说确实极具挑战性。换句话说, 这些主客观因素限制了学生的写生画学习[1]。
二、对中学美术学生写生教学的简要实践与思考
1. 要持久保护学生写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强调指出:“成功教学不是强制学生, 而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与爱因斯坦的“兴趣老师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属于“唯情趣一族”, 所以, 笔者一方面不断创新学生写生材料, 一方面灵活表现创作方式, 教给他们各种各样的绘画技法, 比如有水墨画、蜡笔水彩画, 有水彩画、水粉画, 有砂画、版画, 还有素描、线描画和剪贴画等。以上任意一个画种都可成为学生写生画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让孩子们根据个人意愿, 自行选择如工具材料、颜色、质纸和画笔之类的东西。如此而为, 这不仅有利于充分激发孩子们的写生创作兴趣, 不断丰富其画面效果, 而且通过对工具材料性能的逐步摸索, 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并发展他们的创作表现能力[2]。
2. 要有序把握学生写生的教学规则
众所周知, 学生写生是一种由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逐步发展的过程。正因为如此, 我们一方面应当根据中学生的年龄段特点选择事物, 要讲求对象有序、层次清楚;另一方面在设计写生的各种环节, 要注重由简到繁、由静到动、循序渐进, 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有意观察能力。比如, 可先选择大型积木、桌椅之类一些体面结构明显的物体, 再逐步有序地练习简单物体组合和先少后多、先静后动的物体。值得强调的是, 培养学生“看”的能力是学生写生教学的客观前提。我们应把引导学生“发现美”和“感受美”作为首要任务,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激发他们“表现美”的写生创作能力。以静物写生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讲解“看”的方法:远看整体, 近看局部;从各个方面和多个角度观察事物的特点, 如形状、颜色、结构、凸凹、线条、皱褶等。在此基础上, 还可以用手去“摸”, 以此增强“看”的效果。通过“看”和“摸”, 让学生较好地完成“发现美”和“感受美”阶段, 从而为“表现美”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3. 要适度放手学生写生的自由创作
每个人都有或显或隐的个性, 中学生不但具有动手能力和模仿能力, 而且具有较强的想象能力。在学生写生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以此为良好的潜在优势, 给予他们适度的自由创作空间, 不仅能够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非常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天性和灵气。与之相反, 如果一味地要求中学生循规蹈矩、亦步亦趋, 这无异于在遏制他们的心性和个性。有人曾就此进行过分组试验:对于第一组, 每次都先由教师集中示范讲解, 如分析对象的结构、比例和形式美等, 然后再让孩子们动笔。经过一段时期以后, 孩子们的听讲注意力明显下降, 写生兴趣快速递减, 作业效果异常接近, 而且逐步形成了学习依赖心理。而对于第二组, 除了一些必要的“观察”方法和基本技法外, 教师事先不作任何示范和讲解, 只是在个别辅导与集体交流、总结评比之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 其结果是学习情趣与日俱增, 表现欲和写生信念越发强烈, 作业个性化非常明显。由此可见, 心性与个性是学生写生活动的灵魂和活力。
4. 要不断给予学生写生的激励能量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 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写生这一艺术创作活动, 更加需要一些催人奋进的正能量元素来给予源源不断的涵养和滋补。令人遗憾的是, 有一些老师和家长出于急功近利的心态, 经常不能合理地辨别孩子们的写生作品, 动辄就是批评、指责甚至否定, 不是“鼻子歪掉了”“眼睛斜啦”, 就是“你这画的还像个人吗”……由于观察能力不够, 整体把握能力不强, 学生写生创作中出现一些线条幼稚、造型欠佳、五官不正、比例不准等现象都是常态, 我们应当设身处地, 放宽要求、模糊对待, 允许孩子们犯些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特点并不影响学生画的艺术效果, 却能形成一种原始、天真、童趣的稚拙美。再说, 难道孩子们所看到的都是“型男”和“美女”吗?这就是说, 对于学生写生而言, 我们既要以激励、启发和引导为主, 更要给予他们解释说明的权利和合理想象的时空天地。这是促进他们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关键。
结语
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写生教学的实践与探究。若能使学生写生这棋盘活起来, 定能为中学美术课程教学增添无限色彩。
参考文献
[1]高立其.建立美术与生活的“超链接”[J].新课程:教师, 2012 (4) .
3.美术写生教学反思 篇三
植物写生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从三年级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写生练习,从写生的效果来看这一练习还是初步收到了成效。
由于是造型课,所以课堂上我摒弃了多媒体教学,以直观的演示,师生共画等方式和学生一起探究观察的方法,了解写生的步骤及要点,从作业情况来看,主要是课前的工做最为充分,因为是写生课所以只能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提前一节课和班主任打好招呼帮我排好座位,所以一上来课堂的气氛就比较好,上起课来也就比较顺当,而另一个班由于老师在那里认真的批改作业,我不忍心打扰,利用上课时间来排座位、发书和作业本足足浪费了7分钟之多,所以开始上课了学生的心还没有很好的安静下来,导致课堂练习时间严重不够,课堂效率就无从谈起了,由此可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于一节课的效率影响是多么的大,所以说课前下足功夫,对于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除此之外,对于多媒体的运用也要慎重考虑,在媒体泛滥的今天,作为一名老师如果不使用课件就无法上课的显现越来越普遍,但通过今天上课我认为媒体使用一定要得当,否则课堂效率无从谈起。这是一节造型写生课,学生更多的是希望能看到老师直观的演示来感受写生的方法,如果一味的只是让学社欣赏图片那么到底怎么来表现植物,对学生来说还是一无所获,所以这节课我使用了演示法,在黑板上演示绿萝的写生过程,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流畅的线条会使植物看起来更生动,叶子之间的前后穿插关系如何处理等等,美术课堂上恰当的示范让学生学得更扎实。
4.中学信息课教学方法初探 篇四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在中学,大家都很羡慕计算机老师,因为表面上看来,上课只要让学生玩玩电脑,没有升学的压力,轻轻松松。但又有谁知道教信息技术课的苦恼呢?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大胆的改进。我们要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探讨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作为一名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本人觉得应善于引导,克服学习障碍,设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年的学科教学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种行之在效的方法,供同行们参考。
一、抓住独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兴趣对学习的作用。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否成功地引入课题,直接决定了一节课的效果。如文字编辑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会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吗?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本人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大胆实践,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神奇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神奇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比如,在讲计算机组成的时候,我就让学生去学着装电脑,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硬件知识,根据给定的价格,拉一个攒机清单;在学习Excel后,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求和、求平均分、筛选、统计等函数处理本班的各科成绩,进行汇总排序,并制成表。只有信息技术教学能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信息技术的世界,学生才能够在一种互动与发展的氛围中想学、乐学、会学,学生才会更加热爱信息技术。
二、操作演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向学生讲解,学生通过聆听和思考获取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具有较强的理性,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要求我们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注重对信息技术的操作演示和
实践。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上机操作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把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理论到实
践,在直观形象的实践操作中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课堂教学的气氛生动活泼。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学生的演示操作还是实践操作,都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明确演示或操作的目的和内容,也就是说要明确学习的目标,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二是要明确演示或操作的步骤,如果步骤有误或顺序混乱,都会导致演示的不成功,操作失败,而不能明确学习要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学生在使用计算机时,如果有不适当的操作或打开了较多的应用程序,就会造成死机;三是学生在学习演示或操作中可能出现或易于出现的错误,大多数学生可能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等,这样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强调学生加以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由于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不一样,有的学生之前已经在家学习和使用过;有的则是到上课时才认识计算机。上机实践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练习和实践。基础好的学生学习网页制作,可以不局限于课本,把最新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在他们学习时提出有关问题,要求他们自己解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他们的个性。而对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可要求其使用绘图、指法训练等,使他们都有不同的进步。
三、大力推行互动教学法
信息技术课是富含创新意识的一门学科,是非常适宜实施互动式教学的课程。在现有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条件下可以很容易地实现互动式教学,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更为互动式教学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信息技术教学的互动性能体现教学双方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的交互作用,符合教学的最终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善思考,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实现学科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中推行互动性教学呢?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使用交互式的学习软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初接触计算机的人往往会觉得难以入门,或者在使用过程会因一点微小的失误而茫然失措,或者会为开关机先按哪个按钮而烦恼。教师的讲授是非常抽象的,学生不易理解与掌握,而采用一些软件进行互动式的`学习,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自制了一些针对性较强的课件。通过界面图形化,可视化,大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吸收,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又将促使学生主动去学、乐于去学。在信息技术教学方面,这样会使学生不断体会知识点,从而增强继续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并不断在实践中主动探索,能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与教师共同讨论,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加强师生互动,增强学生技能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教学的一大特点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讲课内容作出适当的调整,力求精讲、少讲,仅把学生普遍感到陌生的知识点及难点作为主要内容来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以体现教学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实际上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能有效促进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的思考。同时信息技术教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讲授理论知识,而不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信息技术课教学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反之,教师不讲,只让学生盲目的上机练习,那么学习效率难以保证。所以上课时教师应该在多媒体教室里安排一定时间进行讲解、示范,根据情况,一堂课的内容可以一次讲完,也可以分几次进行,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让学生在电脑上实践一下,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够及时操作而得到巩固,直到熟练掌握。
5.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 篇五
“表现写生”是一种更加重视创作人感性表达的写生方式。固有的写生只是对学生写实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使其重视事物的客观外表,而忽略了创作的情感意义,缺少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表达。因此,在进行中职美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表现写生”的学习和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重视学生情感的塑造。
一、“表现写生”在中职美术设计中的教学意义
目前我国中职美术设计的教育多倾向于素描基础和电子软件的教学,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校所设计的课程都是一些绘画的基础课程,缺少对美术设计专业的相关延伸;另一方面,教师缺少足够的设计经验,认识不到培养学生审美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为此,中职美术设计的教育之中需要进行“表现写生”的教学。“表现写生”重视学生的情感表达,要求其对客观的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和想法,在眼睛所看到的基础上对其赋予相应的情感。例如,在学生进行街道写生的时候,教师可以选取不同的天气让学生进行写生。根据天气的变化来使学生的绘画情感产生变化,从而反应再画面之上,将同一角度的同一街道画出“不同”的内容。这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二、“表现写生”的几个教学内容
1、色彩教学
色彩的运用是写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光源、角度等因素的变化来对物体的颜色进行考虑,从而客观的对事物的色彩进行再现和模仿。由于色彩会因为各种不同的环境因素而产生变化,所以在色彩的表现方面,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进行写实的统一,而是要根据实际的环境因素,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表现出自己眼中的色彩,其中可以包含学生的个人情感,即学生对事物色彩的主观理解。使学生在应有的绘画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情感把握,加强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在进行写生的过程中,色彩已经被赋予了一定的形象,然后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表达,在此途中,色彩的表现已经混入了作画者的主观情感。例如,在进行香蕉色生的时候,大家的主观认识里香蕉是黄色的,所以即使香蕉出现其它颜色,学生也会在调色的过程中混入黄色,以此来对香蕉这个物体进行表现。所以,在进行色彩的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际情况,以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和体验来进行色彩的训练和教学。尊重学生的感受,秉承着宽容、客观的态度,不强行对学生施加自己的色彩观念和色彩感觉,尤其是中职美术设计专业中的色彩教学,教师更加要重视这一点。要鼓励学生重视自身的情感,在教学中采取主观、自由的教学理念,扩宽学生的表现空间。此外,色彩可以产生变化和调和,所以在对学生强调色彩的表现同时,也要重视影响色彩的几个重要因素:纯度、暖度、明度等多个方面。不同的色调表现会使画面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明度高、纯度高的颜色会使人感到活跃、鲜明和刺激等活泼的情感;明度低、纯度低的颜色会使人感到安静、平和等情感;此外,冷色调会使人觉得幽静、阴暗等等;暖色调会使人觉得温暖、阳光等等。所以,在进行色彩的教学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运用色彩对画面情感的表达,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色彩的运用技巧。
2、量感教学
所谓量感就是学生对某个物体大小、长度、重量、速度等方面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学习能够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在对量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生在明暗塑造、线条表现等方面的练习,使其找寻到事物量感之间所存在的各个层次,并且与自身的情感相互融合。例如,罗马西亚画家巴巴,其在自己的作品《战友》之中运用丰富的线条对自身的情感和人物进行表达,通过线条粗细长短的变化,使观看者感受到了作品中人物所富有的力量和精神。所以,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量感的训练时要加强学生对不同作品的观察和比较,使其深入了解合理运用量感运用的方式和方法。
3、形体教学
在形体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重视物体的表现张力。在美术设计专业中,合理的运用事物的表现张力可以有效的表现出画面的情感和视觉的冲击效果。通常事物的张力分为三种:形式张力、形状张力、动作张力。在进行表现写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强调学生对事物形状张力的重视,并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关的交流和讨论。想要合理的运用形状张力,对其加以感受和表现,就要在自己的心中对所要绘画的事物有一个固定的常态形象,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这个常态形象与非常态形象进行比较,这样能够加强自身对张力的感受,并且能够有效的协助学生进行作画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关于舞蹈题材的绘画作品之中,诸多作品在绘画舞蹈演员的时候会使其向着纤长、夸张的形象体态发展,从而表现出了人物非正常的形状体态,以此来加深作者情感的表达。反之,一些传统、古朴的人物写生作品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其强调人物由内而外的力量,从而加强作品的效果表现。所以在进行形态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形态的理解和夸张塑造,使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基本的表现手法,还能够拥有一定的创造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美术的理解和感受,实现“表现写生”教学的根本目的。
三、结语
6.中学美术“主题化”教学初探 篇六
1.教材使用的规范化和自主化
教学过于服从教材内容的统一安排, 教学过程程式化, 忽视了学生成长的历程, 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2.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刻性与多样性
现在课程变得快、换得快, 使课程资源利用过于肤浅, 缺少稳定性和深刻性。
3.教学的人文性和学科的本体性
个别教师过于重视美术学科的人文性, 学生学习了一堂课后不知在学些什么, 满堂都是人文关怀。
那么究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在美术课中开展主题性学习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问题。美术主题化教学是单元式地围绕同一个主题, 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 深入开发并有效运用美术课程资源的教学活动。它一般分阶段来实施,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目标, 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学生能够在这种目的性非常之强的学习中快速地掌握方法, 并能运用到自己今后的各个学科的学习中。
一、主题化教学的成效
主题化教学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 它依照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 将自然、社会科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主体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 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1. 形成了良好的心灵交流平台
学生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2. 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执教者向研究者、管理者、引导者转变。
3. 创造出促进学生成长的经验重构和改造的历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对已学的知识和技能消化, 通过对已有的经验进行重构,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会了关注生活。
二、主题化教学应把握的几个重点问题
1. 内容广泛, 层次分明
主题化教学的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中的内容, 也可以是课堂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甚至还可以是社会现实性课题, 如环保、交通、能源、旅游、外交等相关问题, 内容广泛, 包罗万象, 不一而足。但是, 在课题设置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等因素, 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而言, 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 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为主, 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为主, 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2. 知识融合, 和谐发展
主题化教学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 它依照学生认知能力的不同, 将自然、社会科学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以主体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 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最大限度地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
3. 学生自主, 教师为辅
主题化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全程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研究主题的形成、教学的实施, 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 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 仅对学生选题, 收集、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等进行辅助性指导。
三、实施主题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1. 主题的稳定性
美术学习的主题要有时间的积累, 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 处理好与国家规定的教材之间的关系, 做到相互补充, 能够比较固定地, 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学习对象也要相对稳定, 不能随意变换, 否则, 各个环节容易脱节, 影响主题学习的效果。
2. 对象的差异性
主题化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知识技能的基础。由于学生年龄差异造成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学习的心理过程、认知水平和能力也不相同, 所以活动的设计必须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同时, 在活动内容、要求、作业练习等设计上要有层次性, 要适合于全员参与, 适合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在活动方式上、活动组织上也要体现选择性。
3. 过程的探究性
主题化学习是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知识技能进行延伸与拓宽, 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不同的人在美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主题活动中,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 始终对主题学习充满兴趣、充满自信, 能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发扬民主, 尊重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搜集资料、选择各种表现手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4. 方法的多样性
主题化教学的基本特点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群体的, 又是个人的, 强调学生的多种智能、多种学习方式、多种策略的参与。因此, 主题的设计要将多种方法、手段、策略与学生的个性特点整合起来, 使主题学习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能有助于学生掌握多样化审美表达的方法。
总之, 主题化教学活动作为教育的另一种重要的存在状态, 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验和锻炼, 同时也是《新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学科课程趋向综合的一种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7.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 篇七
唐红才
四川省大英中学
摘要:
目前信息技术虽然在中小学已经逐渐普及,但是对于客观的评价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和评价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出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和评价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能力 评价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进入学校的历史还不是很长,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节数、以及学生所使用的教材都各有不同,加上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和方法,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也各有不同。在信息技术新课标下,评价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在信息课堂教学中,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保证信息技术课程教与学目标的达成。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要有读、写、算之后所必须具备的第四项基本能力。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因此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有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将被动应考变为主动测评,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为此,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的方法就不能太单一,在评价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要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下面,我就根据自己这几年的教学与实践,谈谈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原则和方式方法。
一、评价的原则
1、公平公正原则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操作过程和作品的完成情况,对学生做出公平公正的评价,以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2、实时性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设计好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完成的任务,在课堂中留3-5分钟,组织学生对本堂课自己的表现和完成作品的效果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完成任务的实际情况进行及时评价,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在本堂课中的评价结果,不要把评价放到课后,这样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诚信互助原则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自评或互评时遵循诚信互组原则。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监控,学生不能有意或无意地互相攻击,不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给自己打满分。对于那些操作不熟练的或未完成规定任务的学生,就有可能不自信,不能参与到整个评价过程中,并对以后学习这门课程失去信心和兴趣,像这种情况,我们在评价时可以根据实际,给一定的分数,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互相监督,达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4、个体差异性原则
高中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水平、学习风格以及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性很大,同时,高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分化也很明显,进行信息技术创造创新的欲望也更为强烈,在评价时我们要充分注重学生的个体性和创造性,进行客观分类评价。一方面,不同起点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取得的进步都应该得到认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在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表现出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同一信息作品的不同设计思路和不同设计风格、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技术解决方案等,都应给予恰当的认可与鼓励。
5、全面性原则
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的整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对学生的操作技术能力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还要求对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应用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教师也要对自己当堂课教学过程、效果和得与失进行评价,写好教学后记,对下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进行及时调整,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评价的方式
1、作品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学生要完成的操作任务、操作要求和限定时间,由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内自主完成作品,然后上交最终作品,由教师对学生上交的作品完成情况和作品的技术以及创新的成份进行评价。
2、理论平价方式
信息技术课和其它学科一样,把所要考试的内容设计成为试卷形式,或设计成为WEB网上答题方式,指定时间进行测试。然后,由教师批阅,再根据学生答题情况,打出分数或等级,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的目的。
3、过程评价方式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注意观察学生,多了解学生的操作和学生的思想过程,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提出其不足的地方,以达到及时督促学生进行整改,同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不同状况和问题适当的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
4、电子档案袋方式
成长记录电子档案袋就是将学生的作品收集、归类、分析以及评价结果整理在一起,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学生成长的过程。首先,使用电子档案袋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也使学生更方便地查看自己的成长记录。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比较关心自己的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他们通过对自己作品的回顾,看到自身的进步及不足。其次,电子档案袋是教师责任心的有力证明,大量的学生作品和完整的成长记录也体现了教师的责任心,教师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袋的分析,更全面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三、评价的方法
一个评价活动不仅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结束,更重要的是又一个新的学习过程的开始。后一个学习过程的开始决不是前一个学习过程的重复,而是质量更高的一个学习过程。现代先进的评价方法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学生评价中可以采用:
1、小组评价法
即组内成员对学习任务进行评价。这种方法是采用先小组自评,然后再进行他评的方式。例如,在学习WORD后,我们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自己编辑排版一篇文档,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改进,由小组进行评价。这样不但发挥了团体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更好地获得发展。
2、观察法
这种方法通过日常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态度与情感等各方面的观察,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评价。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过程性评价,容易形成对学生综合的、动态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发展。在信息技术课中这种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的不断增长和丰富,有些学生就会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太简单了,或者根本没有兴趣,而只对游戏或上网感兴趣,这样就导至学生偏离了自学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可以根据平时的观察,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并且让学生知道评价的依据,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3、自我评价法
信息技术课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是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和有效结果所进行的整体价值判断。所以在信息技术课的上机操作中,学生应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教师评价为辅。例如,学生对上机操作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教师作好自自评结果的记录,以作为期末对学生的总体评价的参考。
4、教师评价
即教师对学生的总体评价。在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综合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情况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对学生进行总体评价。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方法是灵活的、多元化的,要把评价机制建立起来并逐步完善,这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逐步探索和总结。参考文献:
[1] 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8.中学美术改革初探 篇八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刘业坤
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它的整体性和特殊性,其任务不是重受教育者的短期行为和局部把握,而是注重在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个体品质高尚的世纪新人。这里足见美术课堂教学方法的重要。然而,在比较偏僻的农村,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方法仍然存在不合理性: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培养、千篇一律对着课本临摹、“照葫芦画瓢”度过40分钟、还有的地区学校干脆不开设美术课。这种现状与我国义务教育所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相悖。有碍于创造力、想象力和视觉记忆力的发展及中小学生个性、意愿、情感的表达;更缺乏审美教育的现代意识,其结果仅极少数学生或凭天资或家庭因素保持着美术的兴味,而大部分学生收效甚微,基本毫无效果。本人多年的农村美术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到以下教学方法与同仁探讨。
一、课堂教学中实施愉快教学、导入方法新鲜多变。可以让学生在浓厚的猜谜之中,自然导入新课,这样既开发学生智力,又加深学生对所画物体的印象,将收到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还可以对范画或临摹对象进行欣赏、评价、使学生充分感知作品的构图、造型,产生美的向住,激发强烈的作画欲望,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水到渠成。同时,还可以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而兴趣被激发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似难而易”,可谓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最后,使学生感到:“噢,我也会”的心灵感应。、示范指导力求浅显易懂。美术课的示范是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理解描绘对象,掌握作业要领的重要手段。示范引路要事半功倍,其方法很多,如播放动画片,多适应于低年级某些技法难以掌握的中国画等,教师可一边讲解一边做技法动作的示范,一边让学生在自备画纸上学着画。这样学生自练就不难了。
3、媒体语言形象具体。媒体语言指的是教学中常用的图片,实物、模型、音响、幻灯、语言描述等一些“辅助工具”。教学中媒体的使用,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清晰,变难为易。如透视规律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仅靠语言的描述很难理解,利用演变教具不仅让学生发现规律,理解规律,而且使美术课摆脱了理论知识教学中的枯燥说教。学生在心情愉快中积极思维,进入其境,接受美的教育。
4、习作评价进课堂且“宽”一点。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评价或写一、二句简单评语:“ 真棒!”“构图准确!”、“大有进步!”诸如此类,都能使学生增加绘画的信心和热情,培养了学习兴趣,激发绘画欲望,为下一次作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鼓励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鼓励审美个性,培养审美意识。在教学中,不能事先就给某一审美材料规定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而是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审美感受,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觉感受看艺术作品,使学生的情感与对象产生共鸣,审美的想象力自然会得到自由的发展。如:在欣赏梵高的《向日葵》时,我仅仅介绍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情况,便让学生看画,自己感受一下作品的气氛,并要求学生看画的同时思考下面的问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然后,鼓励每个同学都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看到的是单纯而明快的色彩;有的感受到的是强烈的色彩和扭曲的笔触形成的视觉冲击力;有的领略到的是一种震撼人心的激情;有的则从作品中体会到生命被压抑而发出的呐喊;有的则感到每朵花就象一团火焰,这是爱的最强光。可见,鼓励学生的审美个性,可以启发同学们对审美意境理解的多元性、复杂性和深远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作品显得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与活力。所以,不管学生的作品显得夸张还是平淡,细腻还是粗犷,热情还是宁静,奔放还是含蓄,它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价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供一个有利的条件。因此,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
3、鼓励自我体验,激发参与意识。在美术工艺课里,我从来不要求学生依照范画样本制作,用什么形式,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粘贴?不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自己对材料进行反复触摸、把玩、琢磨、探索,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试验,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理解:步骤不但可以是这样的,还可以是那样的;不但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还可以采用那种方法。注意鼓励学生亲自动手,从初次作画的失败到反复尝试练习后掌握技能,在体验中去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四、因地、因时制宜、走出课堂、描绘自然、体验生活、开阔视野
农村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地大物博,学生外出比较安全,在学习风景写生、泥塑课时,可结合时间、气候、环境,有组织、有纪律地领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大自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画画、塑造。对周围的形、色进行辨识,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纯高心灵。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注意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和热情对待学生,对学生的每一件作品、每一次尝试都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真诚的关注,特别注意在教学中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表现积极性,从而达到美育的目的。
中学美术改革初探
山东省莱芜市钢城区里辛一中
9.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 篇九
版权所有-中职教学资源网
半身人像写生中手的刻画是一大难题。我们首先要理解手的结构关系,以及大的体积变化,特别是在一定的透视当中的体积变化。同时我们要理解由于手一直裸露在外,在明度上要比身体其他部位要深一些,血色更艳丽些。还要注意手的关节处有明显的皮皱,相互形成一定的比例节奏,不宜一一刻画,平均对待,不能过于琐碎,脱离整体感。
5、整体收拾
到了这一步骤,画面有了深入的描绘,同时对模特的观察有了更深理解。当我们推远观察审视画面时,可能会发现整体上不足,所以整体调整是完全必要的。首先要看总的色块关系能否生动的体现对象本身,暗部色彩与亮部色彩是否连贯统一;各大色块之间的区别是否统一在相应的节奏当中,是否具有一定的次序感;主体与背景的空间关系是否明显。再有看人物本身是否有结构上毛病,特别是衣纹下的结构是否遵循固有的比例位置;最后看整个画面的艺术语言,特别是笔触的运用,能否恰如其分的体现结构,整体的笔触流动是否有节奏上的控制。
http://zj5u@163.com
10.美术,静物素描写生,教案 篇十
学科:美术 授课年级:九年级
授课时间:2015年4月21日——5月30日 课型:新授课(造型.表现)课题:《静物素描写生》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静物素描组合训练的这一阶段,当然也是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主要向学生讲解线条、空间、明暗的这些基本写生方法的造型要素和步骤,以教师的理论讲解与教师示范为主,让学生在课上和课后进行长期训练。通过写生来达到完成基本的素描关系对整体画面的一个整体把握,更深入的了解线条、空间、明暗、质感的规律与作画步骤。
学清分析:学生对静物的明暗、空间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前进行的素描静物临摹及写生的训练,但是对于作画的步骤及深入的刻画和整体的关系把握,不能准确的把握,需要教师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进一步掌握素描静物写生。教学目标:知识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静物写生的步骤与方法的艺术语言和特点分清楚每一阶段每一步骤的方法,了解物体的基本造型、质感、明暗和体积等表现。
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掌握知识点画
-找出缺点-教师示范-学生改正。方法 通过递进互动的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与创造
精神及认真学习目标精神和严谨的绘画技巧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复习旧的临摹知识与教师的指导。难点 学习怎样将新旧知识点进行充分利用。教学媒体:绘画书籍 老师作品 画具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复习旧的知识
提问:同学们,咱们的素描临摹与写生有什么差别啊? 师生讨论
(二)讲授新课:还是从最基本的素描方法与步骤说起。1 打轮廓 观察 从整体观察多角度的观察,找出最喜欢的角度。构图 确定画面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最左点和最右点,尤其是主体物的位置大小,通过比较确定出其他物体的大小,注意突出主体画出的物体不宜过大或者是过小,也可以在其他纸上先将构图物体比例画好将它放大到自己的画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整体观察抓大形,不去先画细节位置大小相对都一定要准确)
2画出大色调:找出各个物体的明暗交界线后,可以对整个物体进行一个整体的黑白灰的大关系的处理,即从重到轻、从轻到重进行“排队”,画出大体的黑白灰,使画面的体积空间和一个整体的色调氛围,为以后的进一步塑造深入做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明暗色调要整体概括。注重黑白灰大关系的把握。不过细的刻画局部和局部深入。)
3深入刻画:是塑造形体最主要的部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画刻画出来,抓住物体的本身固有色,从物体的形体出发去进一步深入明暗的变化,通过对物体的明暗和形体的联系更深入的刻画出更充分更深入的形体塑造(需要注意的是从明暗交界线开始画起把握整体关系注意整体的比较灰面是丰富的一个面,决定了画面的丰富程度,所以要调整灰面的微妙的丰富变化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充实形体的塑造要细节服从整体,细节不能破坏整体的氛围)
4调整统一 使画面有节奏和韵律更生动。5作品欣赏(老师范画,让学生课下练习)
11.小学美术:《植物写生》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应知:观察与写生的关系。应会:了解植物的种类和生长特点,学习用线表现植物特征及其前后关系。
2.在观察、表现植物的过程中,感受植物的美,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以及良好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写生造型的表现能力。
细致的观察,精细的表现;构图大方、以及画面的整体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公园、植物园里、花坛里、我们的家里,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有高有矮、有疏有密、枝叶旺盛、千姿百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色彩。
二、新课
1、提问:你认识这些植物吗?
它们叫什么名字?
它们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样的姿态?
你喜欢哪种植物?
你知道一些植物的寓意吗?
2、欣赏美术作品:
中国画《君子兰》介绍作者
小朋友的线描画 植物写生画
3、选择几种植物请学生进行分析特征、姿态,培养正确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先观察它们的全貌,说出它们的特征。纠正那种上来只看植物细节的错误方法。
(1)、说一说,所观察的植物的生长特点。
(2)、不同角度的花和叶各有什么不同?
(3)、植物的前后关系如何表现?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作业提示:认真观察植物的特征、姿态,用线描的方法写生一种植物。注意线条的繁简、疏密、长短、曲直、穿插等变化。
六、小结、展示
12.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 篇十二
首先我营造了一个他们自认为对自行车很了解的前提激发他们的观察储备。“自行车大家谁会骑,你们对于它了解吗?自行车上面有什么零部件呢?来说一说证明一下你很了解它。”学生们的兴致当然很高,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儿童自行车。“那你们认真观察过它吗,老师也是一个自行车迷,咱们来比一比看我这个专家和你们这些专家谁更了解自行车好吗?”此时此刻学生们被我激发的斗志昂扬似乎每个人都是小专家一样等待着我的提问。
这是什么?车轮胎;这是什么?车圈;这是什么?车轴;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有些同学开始犹豫了,接下来老师就要出题了啊,注意车轴和车圈相连的这些铁丝叫什么?车条;哈哈,有的同学开始笑起来了。
自行车局部写生,我们可以观察平时没有注意到的一个小螺丝,一个小装饰,可不要小看这些小装饰,他们有很大的作用,少了一个小螺丝这个自行车都不会安全的。你们说是不是啊?此后我们分析了教师的示范画,书当中的同学们的优秀作品。再到外面写生的时候我们描绘的都是本校老师的自行车,按照我们美术课当中的小队分成了五组分别尽心绘画,在绘画的时候老师强调从你最感兴趣的局部,细节入手。果然他们观察到了平时没有观察到的内容,锻炼了自己观察的实效性。这样的效果是在教室当中不可能完成的。
【中学美术写生课教学初探】推荐阅读:
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11-26
中学美术教学目标09-28
浅谈中学美术教学论文10-03
农村小学美术写生教学浅谈07-20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评述08-27
中学美术教学2016年度工作总结11-24
美术教学方法初探10-10
浅谈室外写生对儿童美术教学的重要性10-02
中学美术论文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