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移动互联网下

2024-10-24

浅析移动互联网下(精选8篇)

1.浅析移动互联网下 篇一

互联网时代其实就是共享经济的时代

共享经济,如果细究的话,有反现代市场经济的历史内核。比如公社概念,或者经典的“乌托邦”概念,其体现的才是“共享”要求。历史上说,共享经济的概念,与经济民主等要求是叠合的,是人们提出的“反资本主义”,或者说“社会主义”概念。当下这个概念用到互联网的商品经济里,已经是滥用了。

互联网时代就是共享经济的时代,如果说企业要在垄断行业里发展的话,其实是很不利的。这个生态是多元化的,企业也应该越做越小,越做越专业。这样一来,社会分工就越来越细,由不同的大中小企业撑起这个生态的发展。分享经济带给我们的未来,不是只往其中的一个方向发展,而是往生态的角度发展。应该让更多的企业和管理团队发挥各自的特长,实现互相协作,企业组织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以适应这种变化,而在这其中,组织结构的变革最为明显。

开放、共享、平等、协作,这本来就是应该的、正确的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互联网时代,企业外部发展环境日新月异,市场快速发展、跨界竞争激烈、用户需求多变和产品快速迭代,传统组织模型难以适应新环境、新变化,呈现出组织臃肿、层级复杂、反应迟缓等问题。迫于生存和竞争压力,组织不变革是坐以待毙,效率低下;但组织变革又伤筋动骨,牵一发动全身。

组织结构变革是企业战略转型成功的关键,又是企业变革中受难实施的。《哈佛经典:变革战略的选择》中写到,1973年,美国经济咨商局(The ConfrenceBoard)邀请了13位知名权威人士,预测未来里可能会日益突出的重大管理问题。专家表示,“环境变化速度的加快将导致组织的重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人们对组织重组常常心怀恐惧,因为它意味着打破现状,使人们在工作中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胁,同时也会颠覆常规的行事方法。出于这些原因,公司往往会推迟必要的组织重组,从而导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互联网以互联互通为基础,主张开放、共享、平等、协作,改变了以往工业经济生产组织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价值创造方式。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对企业带来了颠覆性变革,传统企业组织结构方式难以与之匹配,需依据互联网特性对企业组织进行重构。

组织变革方向永远都是自我推翻,向一个更合理、更顺畅的方向

织结构变革的目标,在组织层次上,是要使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在个体层次上,组织变革是要修正人的行为方式。

互联网的快速迭代、“小而美”、机制灵活等特性与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组织结构的稳定、多层级、机制固化等产生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互联网给原有组织模式带来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组织要实现与用户零距离,在互联网时代,用户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可以无限接近,可以无缝隙实时连接,商业机会就蕴藏在同用户零距离的接触中。如何做到全员面向用户,同用户零距离,是组织变革面对的第一项挑战;二是个体能力得到肯定与尊重,在传统模式下,个体能力是有局限的,个体必须在组织范围内获取有效资源才能实现自身价值,但是在产业互联网时代,个体具备极强的主动权和积极性,个体价值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需要对其匹配相应的责权利,确保个体价值能够得到很好的衡量与激励,企业作为传统时代的主角,需让位于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三是企业的核心能力发生变化,传统企业追求成本最低化、质量最优化,稳定的组织和固化的流程是与之匹配的最佳状态,但互联网要求企业不断创新、迭代和突破,需要有动态的组织与之匹配。

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天的工作就是起床,在网站上挑一个任务完成。研究表明,目前有40%的劳动力都是自由职业者,或是短工。而最近美国一项调查显示,只有47.6%的人在做着全职工作。

打个比方,现在的职场,恰如俄罗斯方块。一个黄色长方形挂在了求职网站上,一家公司恰好在短期内缺一个长方形,于是,这家公司便将这长方形放在了相应的插槽里。

“互联网+”思维,更准确地表达了企业管理转型的核心所在。为抓住产业互联网发展机遇,应对动态竞争,企业必须打破原有组织结构,以更好的管理能力、更强的责任心,更适合的激励机制和创新的管理体系为目标,实现企业的自我变革。

激活个体,不仅是互联网时代的组织管理,而是一切时代的组织管理

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我们可以把一件事分成好几部分来做。计划旅程、看电视电影、听音乐、接收资讯等,这些体验开始变得支离破碎,我们得以最大程度的掌握自己的生活。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无论你有多好的判断,无论你对转型有多大的意愿,如果不能激活人员释放所有的能力,没有足够的创造力,其实你是没有办法来面对今天这样的一个市场。好比IBM从单点突破到系统突破,平台、技术等领域战略部署走在时代的前沿,真正做到效率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组织管理的真正突破点是:改变,一方面是组织能力,另一方面是个体能力。组织与个体是共生关系,必须用组织能力和个体能力的互动,利用组织的变化推进企业进程。组织需要打通内外部边界,形成平台性、开放性、协同性、具有幸福感的组织新属性。

自,人口红利和市场资源配置重新分配,人们的生活不再是以传统垄断大佬所控制的消费渠道为基础,国外一批横冲直撞的“分享”型初具规模的创业公司正在影响中国消费市场。国外以Uber和airbnb为代表,打破了机构、资质限制,调动可利用的闲置生活资源,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

事实上,真正的变化不是互联网,是共享的时代的来临。企业的思维急需转变为共享经济思维,分散程度越高会使价值提升速度越快。第一、没有永恒的成功经验,因为市场自己在变;第二、互联互通是经济特点;第三、影响组织绩效的外部力量是技术、员工和市场因素;第四、持续经济价值的主要来源将是人力资源、客户群、产品/服务创新。

不是凭着经验看未来,而是好奇心推动的直觉

平衡当期目标与未来成长是企业一直以来的目标,组织效率是当期业绩的来源,用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改造当期业务,开放组织给年轻人为企业未来做布局。市场不断演变出新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家不能凭着经验看未来,保持好奇心,一切皆有可能。

互联网思维下的粉丝经济

80、90群体,渐渐登上经济发展的大舞台,背负着买房购车的压力,追求个性、张扬与另类的同时,娱乐化也成为了茶余饭后越来越被吹捧的对象。而在娱乐背后所催生出来的经济效益,也成为一众商家暴发的源头。

微信的影响力毋须质疑,而最近微信一直响个不停,伴随着炸鸡和啤酒的不断刷屏,满屏幕的雪花飞舞。在这个再冷也下不了雪的广州,也能感受到一场来自微信的雪灾。这个来自星星的吃法,却演变成为全民娱乐的话题。

春晚成为淘宝店家挖掘商机的前线。冯氏春晚还来不及谢幕,而诸多淘宝店上的某某同款服装却开始大卖。伴随来自星星的大热,如果不讨论都教授和二千,如果不对炸鸡和啤酒有欲望,都不好意思出门。的确,《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与男主角教授和女主角千颂伊相关的一切都迅速红了起来,而最为见效的就是服饰的热销。

一向以“光速”号称的淘宝买家,第一时间开始男女主角各种服饰牌子的仿版预售,可谓谁抢到了时间谁就抢得了销量。

几年前,粉丝还只是定义为:一群风华正茂的少年,追捧偶像的标签。那时的粉丝或许只是为了买一张偶像的CD唱片,或者是明信片和海报。而在互联网思维下,粉丝不再只是偶像的专属,品牌、商品也在不断的传播和锻造中成为了偶像,也拥有了属于企业和品牌的粉丝。

这种由粉丝的力量所带来的经济,也就是粉丝的效益。小米的营销模式培养了其几十万的粉丝,粉丝群体的粘性和忠诚,让小米能从当初的只卖手机发展到更加多元化的商品组合,能让这家刚成立几年而已的IT企业做到300多亿的年销售额。追根溯源,才觉悟,这群忠实的粉丝成就了小米今朝的辉煌。

既然说道粉丝,果粉的地位不容动摇。苹果是粉丝最大也是经营粉丝最成功的IT企业。借助果粉近乎变态的溺爱,让苹果区区一款产品就能在全球大卖,而每年的新品发布会成为了果粉们的节日。当我们在新闻媒介上看到,苹果旗舰店新品上市之时,果粉们排着长队,争先恐后的购买。当狂热者拿肾去换iPhone所引发的悲剧和全民的声讨,你或许会感概这群人的不可理喻。但是你必须得承认和接收,果粉带来苹果的经济效益。高端用户必买苹果,低端用户想买苹果,已经买过的就一个接一个的买苹果的新产品,或者推荐朋友们买。有的苹果粉丝甚至打算集齐苹果的所有产品,苹果已然成了收藏品,可见果粉与苹果的感情有多深。

在微博里,意见领袖、名人和明星们需要粉丝,这是他们名气的指标;在商界,一个企业和他们的产品同样需要粉丝。

互联网企业可以借助微博、论坛和线下活动,迅速聚集粉丝,聚拢人气,让传统企业靠巨额销售费、广告费和渠道费用吸引用户的开支压缩到接近于零;互联网电商模式,让店面、线下仓储成本压缩到最低。当中间成本压缩到最低,互联网企业营销的产品成本优势也就显现出来。

粉丝,往往是最专业、最热心、最挑剔的一帮用户,他们一旦发现一款性价比极高的产品,不但会毫不犹豫地成为购买者,还会自觉成为积极的推销者,义务的宣传员,免费的客服、甚至是免费的售后工程师。

粉丝是一群特殊的用户,他们的“关注”行为,不仅仅是想知道,更有可能是潜在的购买者,或者是最忠实的购买者。经营粉丝,就是进行无时无刻的“用户管理”,未来你能培养多少的粉丝,你就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模式下,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永远也挣不完。而在互联网思维乃至O2O的思维模式下,粉丝的钱才是真的难以挣完。

2.浅析移动互联网下 篇二

手机应用产品也可称为应用, 它与电脑上的软件类似, 是指在手机上运行的程序, 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更多的使用体验, 从而提高手机的使用价值。移动互联网下的手机应用产品类别广泛, 如实用性应用、社交通信应用、地图导航、信息服务类应用、系统工具类应用、游戏及其它应用等, 充分体现出了移动互联网下手机应用产品的服务性, 其中智能手机影响巨大。服务产品是在服务提供者的作用下, 使用户参与并解决某种问题的过程, 它具有无形性特征, 例如网络购票等。服务设计是对于服务产品进行设计的方法。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使手机应用产品实现了用户、技术与网络之间的互动。

2 移动互联网对手机应用产品服务设计的影响

手机应用产品设计是根据用户的需求为目的而展开的设计活动,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促使了手机用户的需求改变, 使其对手机的应用产品的要求体现出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碎片化以及整合化的需求, 只有了解且满足这些需求, 手机应用产品才能够得到用户以及市场的认可。同时, 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 手机应用产品体现出了许多新的特性, 例如, 手机应用产品的功能逐渐向服务型、用户体验型转变, 使其具有更加广泛的商业价值, 带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 移动互联网促使了手机应用产品设计的变革, 使其设计逐渐向层次化设计 (服务层、产品层与商业化构建) 、整合化设计 (业务与服务的整合) 、商业战略化设计方向发展。在手机应用产品的设计实践中, 要以用户为核心进行手机应用产品层次的划分;在整合化设计中, 不是单纯地将手机服务功能进行叠加, 而要充分了解市场目标与用户需求, 进行适度合理地整合, 提升产品设计的整体效果;在进行手机应用产品的商业化战略设计时, 要站在移动互联网的角度, 对产品的用户需求、服务提供商以及业务运营商、应用推广等层面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规划, 然后有效地体现在设计实践中。

3 移动互联网下手机应用产品服务设计流程与方法

3.1 移动互联网下手机应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的构建

构建手机应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需要结合手机应用产品的特点、服务的要素以及流程、服务产品改善性设计四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⑴手机应用产品服务的特点。手机用户获取服务的快速性与便捷性、服务的安全性以及质量、服务的个性化程度以及针对性是手机应用产品服务的主要特点。在具体设计中, 这些特征通过移动互联网以及用户需求结合的方式实现, 并转化成与同类手机应用产品的竞争优势。

⑵手机应用产品服务。就手机应用产品而言, 其服务要素具有无形与有形之分。其中, 无形的手机应用产品服务要素主要由显性服务要素、隐性服务要素以及支持性服务要素三个方面构成。在对一个有购物需求的手机应用产品设计时, 移动搜索以及支付功能是其显性服务要素, 购物信息的评价与分享作为支持性服务要素, 而物流配送等则作为隐性服务要素。手机应用产品的有形要素是指完成这项服务所需要的硬件设备等, 例如, 蓝牙、方向感应器等。

3.2 移动互联网下手机应用产品服务设计研究

移动互联网下产品的设计主要采用从战略层 (产品驱动层) 、范围层 (产品功能规定、目标对象) 、结构层 (产品信息构架) 、框架层 (产品信息设计与处理) 以及表现层 (产品的体验) 进行分层的设计。在手机应用产品服务模型的构建中, 已完成了前三层的设计工作紧接着要对手机应用产品服务模型的框架层与表现层进行设计。

⑴手机应用产品的用户界面设计。提供一个具体服务的应用程序是手机应用产品最终的呈现形态。而手机应用产品的操作界面是判定手机应用程序的重要因素, 是解决手机与用户间的交互的问题, 因此界面设计者要结合用户需求, 并详细了解该产品的界面, 才可能使设计产品获得成功。在界面设计时, 可以借鉴一些大公司的界面设计, 按照界面设计的原则, 如有美好的体验感、有清晰的标示等进行设计, 但界面设计并不是一蹴而就, 需要根据不同产品的需求进行设计。

⑵手机应用产品的视觉设计。视觉设计能解决手机功能与美学效果的问题, 完美的视觉设计能够增加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 使手机应用产品的可用性得以提升。在对手机应用产品进行视觉设计时, 采用对齐或者是分层等构建视觉结构的方法, 对应用产品的视觉元素 (图片、文字以及图标等) 进行颜色、布局以及比例的调整, 从而创造出能够令用户愉悦的手机应用产品视觉效果。

⑶产品的可行性测试与本地化策略。在操作时, 可采用RITE法、观察法以及纸面原型法等对手机应用产品进行可行性测试, 这样不但能够检测已有设计存在的问题, 还可为产品的升级做好准备。在对手机应用产品进行应用的推广时, 要结合区域性的文化特征 (如语言、喜欢的颜色以及计量单位的换算等) , 使设计出的产品达到国际化的标准。此外,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 一次性的设计不可能完全满足移动互联网产品创新程度及其变化的要求, 还需对手机应用产品进行不断完善、版本升级或者换代, 这样才能够满足用户以及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娜, 温玉涛.移动数字通信在旅游地应用的设计构思[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12, 33 (4) :110-114.

3.移动互联网下新媒体的发展 篇三

关键词:大数据 新媒体 互联网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受众日益细分,各类媒体数量也快速增加,可见,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建立在互联网创新媒介和终端基础上的新媒体进入大众的视野并占据了主动。清华大学的熊澄雨教授指出:“新媒体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它的新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与早先出现的媒体相比较,就呈现出了‘新’和‘旧’。媒体从无到有,从初露锋芒到不断发展,迎合这个时代发展而诞生出的最新的媒体。”我们不难发现,移动互联网技术似绵绵春雨,早已渗透到传统媒体的各个领域。它紧跟当今时代快节奏的步伐,满足了受众群体的需求。

一、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还尚未出现之时,传统媒体之间界限分明,独立存在。数字化媒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诞生,打破了这一局面。我们知道,虚拟网络时代的发展产生了互联网,顺应互联网而生的媒介手段就是新媒体。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网络平台发展迅猛,技术的进步与变化催生了新的媒体形式,用户群体全新的使用习惯给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信息的传播呈现出社交化、视频化、移动化的趋势,新媒体在这个环境下诞生并发展,必须结合新技术不断探索和改进。互联网的实时交互性促使新媒体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媒体在行业的空间和时间上的滞后性,另一方面,要增加自身对新闻媒体信息的准确性,增强各行业之间的互动参与性。因此,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媒体想要不断地向前发展,就必须吸取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媒体传播规律

(一)“用户”思维

根据互联网、新媒体运作规律能够归结为:以用户和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驱动,以平台为基础。“一切以用户为中心”是互联网的核心思维。在IT领域里,我们习惯性把网络服务的使用者称为“用户”;在移动互联时代,我们强化了这一概念,把新媒体的受众称之为用户。建立用户思维,满足用户的需求,才可以适应新时代的传播要求,打造更加人性化的媒介。新媒体可以通过各方数据,研究分析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爱好,发现用户更感兴趣的新闻点,更贴近用户需求的信息。通过管理和发展用户关系,从而培养用户黏性。

(二)建立平台

如今,网络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可以利用自己碎片化的空余时间轻易获得信息,并甄选出对自己有益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信息的成本越来越低。往日我们付费购买杂志报纸获取信息,现在上网搜索便可以获得。但因为网络技术带来了海量信息,信息的丰富性大大超过了用户的需求,用户对媒体做出信息的选择需求就随之变得更大了。由此看来,随着社会新闻传播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独家媒体新闻报道的可能性也逐渐减小,单纯依靠一方力量采集、编写制作内容,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如今多元化的用户需求了。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利用一定的运作机制,整合各类内容资源,逐渐树立起共赢、共享、开放的互联网平台思维。较之传统媒体,顺应互联网规律而运作的新媒体,提倡碎片化阅读,能够建立起吸引多方资源的、动态的开放交互式的信息平台。

(三)注重媒体运营

长远来看,新媒体的发展是在借助行业发展规则之下,更加针对自身的特点来定制适合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及发展模式。纸质媒体逐步出现了手机阅读客户端、杂志网络版等;电视媒体也发展出了网络电视、QQlive等。积极的尝试很多,但是大获成功的例子却是少数。失败的原因是缺少了用户思维运营,虽然新媒体时代的趋势并没有确立媒介的传播模式,但值得肯定的是,现代传播呈现出的立体化传播方式,需要更加优秀的运营能力。

三、结语

互联网崛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各路媒体意识到需要转变看待事物的方式和角度,树立起互联网思维;在对互联网技术充分理解之后,学会利用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核心价值以及创新精神来营造属于新媒体的传播方式。逐渐建立起一种协同联动的、可以持续发展的新媒体传播模式。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快速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更是一个开放共享的平台。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愈演愈烈的竞争,新媒体也需尽快找到合适的发展模式,营造一个互联网背景下全新的新媒体时代。

参考文献:

[1]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陆小华.分享平台:新媒体的核心运作模式[J].新闻记者,2007(01).

[3]丁方舟,书路.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13(05).

4.互联网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论文 篇四

与传统思维方式相比,互联网思维更加强调用户体验、更加关注用户需求,始终坚持一种平等、包容、开放理念,可以说互联网思维欢迎每一客户,而每一位客户之间又是平等;每一位客户在互联网环境下都能平等的享受互联网服务、公平分享网络资源。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应该充分借鉴这样一种“互联网思维”,以此来培养学生平等、包容、开放的创业理念。

2.2培养学生的相互沟通、资源共享等意识

互联网是一个典型的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是互联网发展的最主要动力。传统思维指导下的企业管理更加关注自身产品的生产、销售,与同行业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较少,更不用说之间资源、经验的共享;互联网思维则不同,其更加强调沟通和资源共同享,强调在沟能、资源共享中共同创造财富或者价值,从而实现彼此的“双赢”,是可借鉴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目标之一。

2.3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突破意识与精神

强调创新、突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主要特征,实践证明随着市场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只有那些创新速度快、勇于突破的企业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成长和发展;对于准备创业的大学生来说,创新、突破意识与精神同样必不可少,甚至可说更加重要,其是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有意识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互联网思维的这种创新、突破意识与精神。

2.4培养学生常态竞争观念,理性认识竞争

在开的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说已经成为常态;“常态竞争”在给企业带来发展压力的同时,更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越来越开放,市场中企业之间可以说无时不在竞争;对于创业的大学生来说,要深入认识竞争的长期、常态存在,用更加理性的态度认识竞争、处理竞争。

参考文献:

[1]孟川.“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创业方式和改进策略[J].时代金融,(06).

[2]翟珮伶,陈明玲,方铭轩,刘晓庆.互联网思维下大学本科生创业方式探析[J].中国市场,(02).

5.浅析移动互联网下 篇五

摘要: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趋势铺天盖地般渗透到了社会和校园的每个角落,行走坐卧、课堂内外每个人都在注视着各自的手机屏幕,保持着随时在线,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手机正在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学习方式,每个人不同的使用习惯会创造出他们不同的未来。新的时代已经开始,新的矛盾也随之显现,我们如何在互联网时代下,引导学生使用好手中的这块智能神器,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矛盾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017年5月17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国家互联网营运中心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状况安全报告》,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境内活跃的上网码号,数量达12.47亿,境内活跃的智能手机达23.3亿部。移动互联网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手机我们该如何生活,学生们该如何度日,它已经像我们的体外器官一样,成了无法割舍的基础设施。以前,我们处理很多事情必须移动身体,现在只需要滑动屏幕。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节省了我们本该消耗的大量时间,提高了办事的效率。更多碎片化的时间,也因为智能手机的出现而得以开发,变成了可以高效利用的资源。随着网络设施的日益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类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需求逐渐被激发。从基础的娱乐消费、社交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移动互联网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似乎通过手机我们已经掌控了一切,足不出户就可以活的很好。但如果从下面几点看,其??手机也已经掌控了我们。

二、智能手机利弊矛盾

上面说到手机节省了我们的时间,那么我们真的获利了吗?答案可能不一定,就像通货膨胀一样,如果每个人的时间都多了,那么相对来说也就没有了优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力还是很公平的存在着。不仅如此,事实证明由于手机的各种诱惑力大于我们的自制力,因此很多时间又被手机所侵占,连本该用作其他事情的时间,也被手机抢走了,时间反而更少了。

我们甚至还可以发现学生们用大把时间,捧着手机就像掉进了温柔富贵乡里不愿出来,让太多学生不能自拔的主要原因是来自手机游戏和网络视频。特别是青少年,通过调查,他们购买手机的主要动因首先是手机游戏,然后才是攀比心。他们之所以对手机没有抵抗力,是因为相对于游戏和视频节目的精彩来说,工作和学习是很无聊的事。先说游戏公司的引诱,众多投资人花费巨额资金招募最好的研发团队,制作最精美的画面和刺激的体验,争夺着青年人本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当然还有零花钱。他们通过专业团队的分析,通过你喜欢什么,就制造什么;你需要什么,就给你什么的方式,导致很多成年人也深陷在虚拟世界里的成就感之中。2017年5月,王者荣耀游戏注册用户规模超2亿,日活跃人数达到5000万,从小学生到大学生让家长和老师头痛不已。

其次手机还是一台便携电视机,各大卫视有不断上线的娱乐节目,看不完的网络剧每天在线更新,专业的主持,热闹的明星,表演出搞笑或感人的氛围吸引着我们,最后的结局往往是捧红了别人而耽搁了自己。现在国家的政策越来越好,流量费用越来越低,以前必须守在电视机前才能看,现在可以随便看,游戏可以随时玩。这样一来,学生们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运动的时间、休息的时间就这样被隐藏在手机屏幕后面的投资人抢走了。

集中精力才能办大事,或许很多人已经感觉到,现在集中注意力持续的专注于一件事的状态很难保持了。先从微信和微博这两大门户来看,一般人的手机微信里微信好友几十人,还有各种群组、公众号、微博关注上百人,朋友圈的帖子随时看不完。还要发帖、评论、回复、点赞以及其他软件的广告推送、快递信息等等都在我们心里惦记着。再加上正常来电和短信就构成了我们每天需要处理的干扰源。在我们的学习工作过程中,经常是刚进入状态就会被打断,坐下没一会就要翻看一下手机,更有人在过马路或驾车的时候眼睛都盯着手机屏幕不放,置自己和他人于危险之中而不顾。学生们当然也被困扰着,如果不能持续的保持注意力,最后的学习效果必然是打折扣的。我们无意中已经养成了这些习惯,手机不见一会就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

开始以为手机带给了我们太多的好处,后来慢慢发现有点得不偿失,新的矛盾好像又把好处抵消掉了。这就像煤炭一样,不烧煤就会电力中断没法生活,可是烧煤就必然污染空气破坏环境。那么我们怎么样才能破解这个矛盾,把功能强大的智能手机带来的红利拿到手呢?我认为需要清楚一个道理:功能强大不重要,怎样使用才重要。所以就需要从我们自身来找出路,就是要拿到掌控手机的主动权,而不是被手机所掌控。

三、主动权在自己手中

选择掌控还是被掌控将深刻影响着每个人的未来,手机也一定会把青年学生分成不同的两拨人,我们应该让青年学生清楚这种区别。一拨是主动的,他们在使用手机过程中或许早已体察到了这些矛盾,充分利用手机具有掌上大学的功能,不断提升能力增长见识,让新技术为我服务。把手机娱乐只当做消遣,知道自己未来想要的是什么,有长远明确的目标做导航,能合理的安排好时间和精力的分配,把社交软件里的琐碎事情集中在碎片化的时间中处理,不会影响到工作学习上的正经事。不滥加无关紧要的群,不关心无关紧要的事,屏蔽大部分信息和广告的推送,保证有效的注意力集中到关键的时间段。另一拨是被动的,他们是新鲜事物的追随者,把时间耗费在一些虚幻的游戏中和明星表演的剧情里,快速发展的科技在不断地制造新式体验,每一个热点起来他们都会去凑热闹当粉丝,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的目标和主见。任由各种社交软件所干扰,放任好奇心缺少自制力,止不住的翻阅、回复、点赞。两拨人的区别就在于,主动的人会把手机当做工具加速前进,被动的人会把手机变为负担止步不前。只有让手机为我所用才能破解这个矛盾,拿到互联网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只有让手机成为自己的武器,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斩获一块立身之地。

6.浅析移动互联网下 篇六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 在高校被普遍广泛使用

移动互联网作为21世纪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媒体, 整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机功能, 以宽带IP为技术核心, 可同时提供语音、数据、多媒体等业务服务, 用户可以使用手机、笔记本等移动终端访问采用WAP协议的网站。因此, 移动互联网不仅具有互联网的开放性, 而且具有移动网的实时性和便携性, 尤其还具有互联网所不具有的高隐私性等特点[1]。所以, 自2008年3G牌照发放以来, 移动互联网作为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媒体发展迅速, 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必需的工具。

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最新的移动网络媒体, 因其主要网络终端是手机, 不是电脑, 而今天, 手机作为生活必需品, 其普及性要远高于个人电脑, 这就使得手机媒体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加广泛的传播范围;同时, 由于手机的使用门槛低, 使用者众多, 服务应用丰富, 因而其传播成本也相对于其他媒介形式更加低廉;加之青年群体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和好奇性很强, 乐于追求时尚和潮流。所以,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人数剧增, 呈现出广泛性, 可以说, 移动互联网很受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认可和追捧。而且现阶段, 因网络发展比较成熟, 已经渗透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且手机上网方便快捷, 几乎可以做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这就决定了只要手机这一载体存在, 使用手机上网就很难在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被取代。

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高度的重视。2009年11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曾指示“要进一步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 加大对互联网、手机不良信息的整治力度,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氛围”;2009年12月15日, 李长春在出席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时, 发表了《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讲话, 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利用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手机等载体, 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

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和研究中, 对于功能性强、使用便捷又深得大学生喜爱的移动互联网却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在此情形下, 全面分析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大胆创新, 就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临的全新课题。

2 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在高校的普遍广泛使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带来了冲击和挑战。

2.1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挑战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便捷性, 使许多大学生可以即时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快捷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 不再轻易接受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一味灌输, 如果教师教授的内容没有充分的说服力或缺乏对新鲜事物的敏锐性, 学生就会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怀疑, 从而影响教师的权威[2]。他们更愿意自主学习, 且要求进行平等对话。而教育者却因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感性, 加之工作和生活等各种压力, 在有限的精力下对移动互联网的接受较为迟缓, 还不能及时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 往往处于信息劣势的境地, 而且还存在着技术意识淡薄、技术水平差等不足之处。

2.2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就像一把双刃剑, 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第一, 消减大学生的专注力, 影响学习质量。

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便捷性、人性化服务, 使大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 或进行网上学习, 或进行娱乐休闲等, 这使他们对移动互联网有了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性使他们很难专心致志地学习, 当一有空闲, 一有不良清绪, 一有习惯性的要求, 也许不需理由, 便随时随地进入网络空间。这种便利和随意对纪律、规则, 甚至道德都产生了破坏, 而且使大学生自控性差的弱点进一步放大, 影响学习专注度及质量。

即使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网上学习, 也因搜索引擎的便捷性使大学生们可随时随地在网上搜索下载需要的学习资源, 导致他们不想动脑、动手、记忆, 满足于网络快餐文化, 长期以往在学习上养成依赖网络的惰性习惯, 不愿深入思考问题, 不愿意深入学习专业知识, 甚至连考试作弊也依赖移动互联网, 从而严重影响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如果长此以往, 我国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其各种素质将受到严重影响。

第二, 改变大学生世界观、扭曲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媒体, 它具有信息传递、交互更快, 更便捷, 更不受限制的特点。这让大学生们看到了世界无时无刻变化的存在, 也体会到了变化是绝对的, 不变是相对的, 只有变的本身是不变的[3]。对于这个变迁不定的世界, 似乎他们只有抓住手机, 不停的点击、查看、刷新, 并作出最快的反映, 才能始终紧贴在变化之上和变化的世界同步。但这让他们因此付出了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更可怕的是他们会对所有的变化都见怪不怪, 对新生的事物, 模棱两可地选择了谅解、接受。这样, 在缺乏科学的评判标准和理论指导的情况下, 他们通常如果认同了错误的思想行为, 就可能产生错误的世界观。

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 使大学生们能更容易和方便地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这难免会影响大学生们原本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尤其是西方国家在文化殖民中刻意地、别有用心地制造的信息污染将进一步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之移动互联网的商业化过程中, 唯利是图的商业氛围中, 充斥着暴力、色情、迷信的各种网络虚拟游戏, 煽动炒作、只重标题、心理暗示等的不良信息会因为价值链的存在而不停的出现和更新下去, 又怎能不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第三, 移动互联网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移动互联网的娱乐性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虚拟性可以使人们不必顾忌现实畅所欲言, 进行情绪宣泄, 从而释放生活压力, 避免因情绪的压抑和积累造成心理障碍或极端行为。这种虚拟性的交流契合了大学生袒露情感又惧怕情感受伤的心理,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由心理上对网络的强烈归属感和依赖感蔓延到对现实的厌倦与冷漠[4], 导致他们对一切冷漠, 缺少人际互动和交流, 严重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能力, 形成了自我封闭的人格;加之, 受网际的人际信任危机的影响, 导致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对他人真诚性怀疑, 自身真诚性缺乏, 进一步影响人际交往, 甚至出现心理变异和情感异化等这样那样的心理疾病;而且在现实和虚拟空间的频繁转换, 长久一来就可能会出现个体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5]。而且, 因缺乏自控性, 而不分昼夜长期沉溺便捷的移动互联网, 也必然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2.3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从技术上看, 是移动通讯设备与互联网的结合, 其信息传播自由度更大、来源更多, 有可能来自手机用户, 也有可能来自传统互联网, 更有可能来自信息供货商。技术上对移动互联网信息的监管难度将远远大于有IP地址终端的传统互联网。目前, 监管技术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国家、社会对移动互联网这种新型的网络媒体监管薄弱。而且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 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联系更密切, 交流更多, 产生的问题也更多, 对网络管理的要求也更高。所以, 其网络安全不可控性及其开放性必然加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复杂度。

2.4 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的移动特点, 使高校教育不必再受限于固定的有限时空, 诸如特定时间、特定教室;只要有手机信号的地方, 移动教学随时都可实现, 即时沟通互动, 方便快捷、价格便宜, 比传统教学成本低;移动教学虚拟性的特点, 可避免面对面交流的尴尬, 学生们以匿名的方式, 抛开顾虑, 可以畅所欲言;移动互联网的开放性也为解决学校、社会和家庭, 形成教育的合力, 提供了可能性。这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阵地以及传统方式提出了积极挑战。

2.5 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影响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使用, 教师能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查看和收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声音、影像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 从静态化变为动态化, 从而增强互动性、趣味性, 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大学生也能够通过移动网络搜索自己所需, 不仅能够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查询各种相关的学习问题, 还可以在线浏览、快速下载思想政治领域的专家讲座和在线课堂讲座等。

3 移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分析

1) 教育者改变认识、更新观念, 树立互动式及引导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与时俱进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教育环境的变化, 新媒体的出现, 教育者就应主动认识新媒体, 及时适应其特点, 变更教育理念。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和思想道德经过严格筛选和整理后, 有计划地灌输给大学生, 学生在消化吸收后, 外化为行动。然而,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 由于教师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学生自由自主式学习的可能, 以及网络平等意识的影响等多重因素的作用, 传统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和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转变教育观念, 充分利用3G图文并茂、声像交融的特点, 将单纯的说教和单向的灌输变为互动式的交流和引导,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活泼生动, 更加民主平等, 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2) 教育者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学习, 提高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

教育者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 教育者只有率先垂范, 熟悉和了解移动互联网给思想教育工作带来的方便快捷, 同时认识到其中的问题和存在的弊端, 才能做到真正了解移动互联网。只有这样,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 才能有的放矢, 目标明确, 实现工作的有效性。也只有在积极学习和掌握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 才能抓住机遇, 利用移动互联网丰富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抢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真正做到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与时俱进。

3) 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 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高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多局限于对学生政治素养和思想品格的培养, 因而教育内容大多表现为格调定位较高、空泛、缺乏针对性, 因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新意和感染力, 学生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声音、影像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从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进行分析, 再结合大学生们的学习、就业、交友、心理咨询、法律援助等内容, 深挖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吸引大学生的兴趣, 切实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凝聚大学生。

4) 教育者进行积极正面引导管理, 加强网络自律教育, 培养网络自律意识。

移动互联网时代, 良莠不齐的信息恶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影响大学生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 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使大学生正确把握住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树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观念, 培养起健康的心理素质, 纠正各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从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要引导大学生对移动互联网思想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 远离消极与粗俗的网络信息, 引导大学生在分析和评判中选择和吸收正确信息, 提高个人修养, 养成道德自律, 增强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规范大学生的网上行为, 让大学生能够自主、自觉、自律地使用移动互联网, 在校园内形成崇尚健康与文明的良好风气, 保持运用现代媒介的健康心态。此外, 学校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积极保持和家长、社会的紧密联系, 运用合力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参考文献

[1]徐畅.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 2011, 22 (5) :59-61.

[2]张青.教师的权威者角色在网络教育中的变化及其社会学原因[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0, 25 (5) :106-108.

[3]姜奇平.世界是流动的[J].互联网周刊, 2010, 17 (2) :13-14.

[4]王海建.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 2011, 20 (6) :60-61.

7.互联网下的“+”法 篇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创造了新名词——“互联网+”。对“互联网+”而言,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必须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再造你的企业,这是确定的,但加什么、怎么加、谁来加,则充满了想象空间。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互联网+”是双向的,互联网企业也必须想办法加,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传统企业加上互联网。

传统企业互联网化

既然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企业,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所谓互联网化,就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或者干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链。

在卢彦看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包括从战略规划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的所有方面,有“取势、明道、优术”三个层面以及“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四个维度。“优术”阶段主要是产品模式与营销模式,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当工具,如O2O、C2B、社会化营销等,在更精准的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案是“在线、互动、联网”三部曲。“明道”阶段,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精神来改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企业平台化、组织扁平化、员工创客化,用户全程参与倒逼管理升级、考核去KPI、全员客服,最终为企业全面导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基因。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最高阶段就是“取势”,整合内外资源用互联网的玩法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如长尾、平台、免费、跨界、社群、融合等。

互联网转型的取向不是唯一

实际上,企业“互联网化”后,“互联网+”之后,根本就没有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所以刻意追求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取向。历史学家汤因比提醒我们:“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必须经历一种精神上的重生,才能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可见,互联网转型本质上是“精神上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躯体再造”。

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互联网+”时,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而这些内容,绝不是一两家互联网公司就能完全撬动的,如果传统企业非要“蚍蜉撼大树”,下场不言而喻。追求多样性,追求分工,是自然规律。取其所长,以“匠人精神”追求“+”的小、专业、重度垂直,或许本身就是一种生存之道。甚至所谓的“融合”,也完全可以借由“专业人干专业事”来完成。

科技界的预言家凯文·凯利说:“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焦虑之下,不可不为,但也不可盲为,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但要不掉下来摔死,还是需要翅膀的,还是需要离地面近一点的。

8.浅析移动互联网下 篇八

一、移动互联网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利用情况

高职院校积极营造互联网环境,进行校园数字化建设。以网络为基础,实现学校从资源、环境等的整合配置,在资源的统一管理和配置下,在校园范围内构架一个虚拟化的数字空间。统一的权限控制,从而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虚拟化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充传统校园的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2]移动互联网的接入不再局限于教室、图书馆,实验室等学习空间,整个教学园区是一个虚拟的大教室,学生通过手机接入校园移动网络,在校园的任何角落都可进行移动学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学生在移动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使用手机,知识点的获取不再是老师单项的灌输讲授,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利用网络为其课堂服务,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程目标。近些年,一些高职院校在“互联网+”时代的趋势下,教学过程中逐渐建立移动交流平台,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学习。在课堂上,老师讲解专业知识,在课堂之外,利用校园各种媒体平台帮助师生之间互动,能够方便快捷的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调整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普遍愿望。

二、移动互联网下思政课程面临的挑战

(一)移动互联网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影响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主要是以老师单方面的讲解灌输为主,学生从老师那里直接获取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内容,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一系列系统教育和宣传,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理论知识水平。

移动互联网的即时快捷,自主选择性打破了传统教学依赖特定时空进行意识形态的正面灌输。移动互联网的快捷开放性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预见性带来挑战。现在几乎大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每个学生即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各种主流的、非主流的信息观点,大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评判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判断。思政课老师对于学生的价值动态没有准确清晰的预判,在一定程度上很难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在备课环节上重视了知识的架构和学生知识的增长,忽视了在与新媒体的接触中形成的思想观点和见解,这样使得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奏效。例如在讲解如何树立正确爱情观中,学生对其非常感兴趣。在讲解什么是爱情时,结合网络时下流行的爱情观,运用比较的方法,让不同的爱情观相互冲突,学生在冲突中感到迷茫,甚至对主流价值观念进行怀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效果。

(二)缺乏充足的师生互动移动平台

手机已经在大学生中基本全面普及,微信,QQ等都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网络新生代主体和易感人群,传统思政课程模式下,老师主要的任务是完成课程内容,但是针对课程内容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少之又少。学生和老师之间思想的碰撞非常的少。此外,思政类作为公共课程,内容相对枯燥,学生在学习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往往出现到课率高,抬头率低的现象,老师学生之间交流甚少。一些积极向上,内容丰满的思政类信息不能及时的全面的传达给每一位学生。关乎大学生正能量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即时的传播到大学生中去,培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在健康良性的轨道上成长,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移动互联网的传播即时性,让很多信息分分钟内传播到每一个学生。学生轻轻触动手机屏幕,海量信息出现在眼前。对于这些信息,如何辨别认知、如何甄别信息的真伪,都对课堂之上老师的教学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学生缺少互动的移动平台,不能及时的与其他老师同学进行信息交流,在一段时间内容易受网络不利舆论的影响,形成主观偏见,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后期老师课堂思想教学内容的开展。

(三)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现今,互联网渗透到了教学中每个角落,网络的时效性、开放性、交互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然行不通,不能和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相匹配。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手机很快的取得信息,有些学生的网络技术在某种程度上是超过教师的。学生对于瞬时发生的事情颇感兴趣,迫切需要思政老师进行回答分析,这对教师来说也是挑战。再者,在课堂授课当中,教师需要运用一些教育信息技术,例如PPT的展示,音频视频的展示,微博微信的使用,时刻要求教师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与时俱进,增强网络通信技能,与学生进行频繁互动交流。第三,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如何摒弃负面的信息,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底线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政类课程的有效性也是对大学思政课程老师的挑战。

三、加强移动互联网下思政课教学过程创新的途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主动占领网络思政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要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职思政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脚步,重视移动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特点、新变化,将移动互联网快速的运用到教学中。[3]

(一)结合移动互联网,思政教研室统一备课,提高教学研能力。

作为公共教研室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依托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信息,按照学生兴趣特点,搜集社会热点,思政教研室的老师在一起研究课程内容,研究主要的教学方法,群策群立。在讨论中,新老教师可以坐在一起进行深入交流,相互补充探讨。老教师更加熟悉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理论功底比较深厚,对学科知识教授的方法过程富有经验,新教师听取老教师的经验,可以更快的了解学生,更快的熟悉课程内容。同时,青年教师与学生相处较益,沟通能力强,在日常生活中容易了解到学生对思政课程的需要。新老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相互学习,相互补充,相互借鉴,能够更好的完成思政课程的课程目标。

在集体备课中,结合当下社会时政热点和受众学生的兴趣,对一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一个规划。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中,分成了几大板块,其中包含大学生理想与信念,竞争与合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板块。在这些板块备课过程中,首先查阅当下大学生最关注的大事。在讲解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前,查阅了大量大学生励志的博文,包括QQ,微信,微博上面的内容,找出了生活中的大量实际案例。接着对这些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在课程安排上多以引导为主,启发大学生对所听所想进行思考。在课程结束后一周,思政教研组老师进行课程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得到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板块结束以后,老师们在课程引入上进行了交流,有些老师以大学生关注的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中的角色进行引入,有的老师让学生以画图的形式,勾画自己从小到大拥有过的理想,学生在回忆中深刻理解理想的含义。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交流互动,互相查漏补缺,有利于思政课程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便于课程的开展。

(二)依靠移动互联网,实现师生双向互动

4G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正朝着开放性,即时性,平等性发展,大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可以迅速快捷的获取最新最快的消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继续以说教,权威,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是完全行不通的。学生在自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更多具有多中心,多节点,碎片化等鲜明特征。大学生获取的部分信息是不真实的,对于这些消息进行盲目跟风,难以对理论进行系统完整的理解,这就需要思政课老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角色转变为组织者,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在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推动和创新。依靠移动互联平等性特点,促进大学生主动参与对话交流,实现了教育者与学生双方的随时互动交流,使教育者和学生之间互动更加广泛和深入。[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网络快捷互动性,在课堂上,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公共平台,教师抛出一些热门话题让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查询。查询后对其进行评论。通过移动互联网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尊重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线下对网络中社会热点进行评论,尊重学生平等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建议,以此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形式上体现创新,以此更好的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引入等各个部分,可以适时的制造悬疑,对一些知识点进行设问。对学生进行分组,在组之间形成竞争关系,组内成员共同寻找答案,在学生相互交流中,不同观点进行碰撞,对不同观点进行分析融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全面的道德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社会热点话题“老人扶不扶”实际困惑进行探讨,学生讨论积极度比较高,对于老人如何扶又一次进行热烈的讨论,像这样的课堂形式对教学过程创新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作为引导者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很快的融入到思政课程当中。

(三)高效充分利用移动网络平台,搭建师生沟通桥梁

在日常生活中,非正式学习在学生知识的获取了方面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生人手一部移动手机,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受新的移动学习理念,让高职学生开展移动学习。著名远程教育家基更博士曾经讲过:“移动学习将可能成为下一代的学习,代表一种新的趋势。”搭建多个移动互联网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学习的巨大潜力,服务于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

学校建立多个网络平台,在移动互联网教学场域下,教师饱含人文精神的实践话语,感染学生的情感,诱发学生的思想,教学效果在潜移默化中悄然实现。[5]建立思政微信群。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同学进入微信群,在群组里进行思想交流。在这个群组里,不仅学生可以加入进行交流,老师也可以参与进来,实现师生频繁交流互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渐形成网络住宿学院,微信群友可以就某一话题进行组内热烈讨论,总结自己的所得所想,教师引导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老师根据教学过程的需要,在群内开展网络主题活动,网络班会,网络党知识竞赛,团课等形式多样活动,目的在于增进学生之间沟通,开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活动的范围,增加师生互动的机会,深受大学生的喜爱。

摘要:95后高职学生作为新技术,新思想受众的前沿群体,移动互联网影响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面对移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影响,课程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数字化建设,在备课、讲课过程中融入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不断加强学习处理能力,力求在移动互联网下学习价值最优化、最大化。

关键词: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cn.

[2]占莉娟.移动学习在高职院校的应用探析[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2013.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2010-04-20.http://www.henannu.edu.cn/s/21/t/417/13/45/info4933.htm

[4]段志英.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上一篇:质保期满证明下一篇:以握手为话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