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共13篇)(共13篇)
1.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一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管理研究论文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是依托专业教研室的方式对专业和课程进行建设和管理。而各课程的信息管理从属于教研室下,往往都是纵向管理,缺乏横向沟通。
按照现有情况,大部分是以老师为中心,担任各课程教学和建设。课程的管理是一个非常分散的状态。每个老师的资源和课程的教学都是独立和发散的。而没有以课程为中心,进行统一的管理。
通过对广东省内和省外一些职业院校的课程管理的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管理都是不规范化和无序化。本文是针对课程的管理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课程项目化管理。在当今教学手段网络化和教育技术普及的情况下,这种项目化管理模式更加有益于课程资源的管理和应用。
本文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阐述课程项目化管理的方式方法,以及课程如何通过项目化管理进行更好的建设和发展。
一、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内涵
项目管理就是把各种知识、技能、手段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项目管理是通过应用和综合诸如启动、规划、实施、监视与控制和结尾等项目管理过程进行的。1
项目管理的过程主要有:启动过程、规划过程、执行过程、监督和控制过程、收尾过程五步组成。项目管理的内容包括: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团队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资源管理等。
由于一门课程具有项目的临时性、独特性和渐近性特点。完全可以利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课程的管理。由于项目化管理方式的成熟和广泛应用,所以进行课程项目化管理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管理方式。
二、高职院校课程项目化管理的内容、主体
1、课程管理的内容包括:课程整体管理、课程范围管理、课程时间管理、课程质量管理、课程团队管理、课程沟通管理、课程资源管理等。以及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之下的课程信息系统的管理。
2、课程管理的主体,从调查来看,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但是现代职业教育所面对的对象,不同于普通的教育而是直接面对学生,即受众。富兰指出:“当成人考虑到学生时,他们把学生当作变革的受益者,而很少将学生视为变革过程与学校组织的参与者。” 2 此外,高职院校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为当地企业服务,企业才是最终教育结果的接受者。
因此,传统的学校的务管理行为取代了课程管理行为,已经脱离了课程管理的需要。而更多的需要通过课程管理团队来对课程进行管理,而课程管理团队成员的组成应包括教师、学生、企业人员、学校教务管理者来组成。这也是成立课程项目化管理所要建立的基础,即组建课程团队。
三、信息技术支持下高职院校课程项目管理流程
随着互联网+和教育技术的应用,为课程项目化管理提供了自动化和高效的管理平台。也简化了课程项目管理的流程。
(一)项目实施方案
在“以人为本”的教学导向和建构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条件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课程项目化管理的观点。即强调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的引导、监察作用,也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开拓学的自主、能动功能。此外利用项目化管理优化课程资源。具体课程管理结构如下:
1、课程整体管理:课程需求分析、课程计划制定、课程计划变更控制;
2、课程范围管理:课程标准设定、课程大纲制定、课程范围变更控制;
3、课程时间管理:课程内容定义、课程内容排序、授课计划编制、授课计划控制;
4、课程质量控制:课程质量计划编制、课程质量保证、课程质量控制;
5、课程团队管理:课程团队的组织结构编制、团队成员分工;
6、课程沟通管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沟通系统建立-课程平台建立、信息的发送以及执行‘
7、课程资源管理:课程资源分配、课程资源投入、以信息技术为依据的课程资源存储
8、课程信息系统管理:课程资源系统、课程评价系统、课程权变管理细则。
该管理方式把教学过程中的四要素进行新的整合和角色分工。把某一门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课程)的教学定义为一个项目。教学系统中四个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在这个项目中承担着不同角色,共同来完成这个课程项目。
课程负责人(教师)是这个项目中的项目经理,起着引导、沟通、协调的作用;而学生既是项目的团队成员(为实现项目的共同目标而相互依赖协同合作的群体),又是整个项目的客户(即项目最终成果的需求者和使用者);教学内容的完成是整个项目的目标;
教学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是整个项目的技术支持。该模式教学内容区别于传统模式下的教学内容,传统教与学模式是从实践中把理论提炼出来,通过抽象的`语言、行为动作等进行教学;而现代的教学内容是把抽象的理论结合现实的实践情况,转化为直接的经验模拟教学。从物化(实践)和言语化(经验)、具体和抽象相结合的教学内容。
该项目模式不同于一般商业项目模式,商业项目模式是追求在有限资源的利用下,花费尽量少的经济成本实现项目利益最大化;而该项目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某课程(如电子商务实务)的教学管理,而该课程就是该项目。是利用课堂有限和课外无限的资源,创造出学生无限的创造性和对知识无限的应用能力。
四、以《电子商务实务》课程为例,解析信息支持下课程项目化管理流程
《电子商务实务》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基础课,也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要求中的能力核心支撑课程之一。课程设置根据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重要作用。本课程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电子商务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首先建立《电子商务实务》网络平台,在该平台上对课程进行项目化管理。这就提供了一个课程团队的沟通平台,能够有效的对沟通进行管理。在该平台上分设给每个团队成员权限和账号。在课程的团队的建设方面,需要有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生、企业人员等。
根据各人专项水平,细化出各人负责的课程内容,在进行教学时,也可以根据团队各人所长,分担该门课程相应的教学内容。以便更好的对课程进行建设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安排一些权限账号给学生,提供交流和信息的发布。利用团队对课程进行如下管理:
第一、对课程教学进行需求分析及计划制定。即通过对电子商务行业进行市场调查,获取相应的需求分析数据,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正确进行课程教学需求的定位,撰写课程计划。对进行《电子商务实务》教学进行可行性进行分析。掌握学生对整个课程计划设计的认可程度。
第二、定义项目型课程教学的范围。把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先进行确定,再进行课程教学范围的规划、定义、分解和核实。该过程需要学生以客户和项目团队成员的双重角色身份参与进来,从不同的角度规范教学范围。具体的内容通过课程标准以及课程大纲进行定义。
第三、对整个课程进行时间、质量、资源管理。让沟通管理贯穿项目(教学)始终。
在时间方面,因为在我们高职教学中,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那么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创造无限的价值,就需要对整个教学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而信息技术的应用,恰恰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使得教学更加生动和直观。
另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使得课外有限的时间成了无限。教师可以利用聊天工具、论坛等信息技术工具,和学生进行交流。老师和学生通过时间的合理规划,引导项目型教学的顺利进展。
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相匹配。这就需要专业的教学培养计划、教学设计、教案首页等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质量的控制,主要体现的指标有学生对知识的获得程度、学生课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以及拓展程度上。
而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应用程度以及拓展程度,往往很难界定,这个的影响可能是今后一生的事情。但是前两者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就能直观的反映出来。
在资源管理方面,①从成本方面来讲,学校也希望投入更少的资金成本,创造出最大的教学效益。除了学校方面的成本,而学生方面的成本,我们也需要考虑。学生所花费的成本有时间成本、学费成本、以及机会成本等。首先我们要先把这些影响教学的成本因素罗列出来;其次,对每个因素的成本进行估算;最后对这个成本进行控制。
在高职教育的课堂里,我们经常看到迷茫的学生,以及一塌糊涂的学业。这就是很多学生缺少对自己成本的认识。忽略了自己在高职教育中投入的巨大的隐形成本。所以在该课程管理中,需要把这个成本考虑进行,让学生重视到自己的成本的支出。才会增加学习的动力以及学习的主动性。②从资源本身来说,课程资源也需要有效的存储管理。以利于教学循环有序的进行。
而整个课程管理中,沟通管理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否则课程教学的进展会与目标背道而驰。在项目型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寻找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渠道,找出其中的沟通障碍。解决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及时充分的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同时,学生和老师一样的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外的教学资源进行了解和掌握。比如各种教学网站、资源网站。
第四、课程信息系统管理,包括课程的收尾和评价工作。这可以通过教学评价系统让学生、教学同行、督导、教务处等教学相关部门共同来执行。整个模式是一个动态的模式,教师的教学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及时调整教学范围。整个课程的管理执行的是启动-计划-执行-监督与控制-收尾过程。
五、总结
通过课程项目化管理,课程由“计划”的任务转变成了“经验”分享。课程超越了原有的“静态”的课程计划与内容, 而转换为从课程编制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的“静态”与“动态”相互交融的生成活动或过程。同时也实现了每门课程从“孤独掌门”到“团队掌门”的演变。
高职院校的专业类课程之间有很多互通性,特别是电子商务类的课程。但由于专业课程教师的紧缺,有的老师几乎把整个专业的课程都上个遍,这就造成有的教师对课程理解不透的局面。难以上好一些课程。通过课程项目管理,可以很好的培育老师对一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而化解课程上不好的局面。
如今,很多职业院校开始注重课程的建设,特别是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的建设。往往采取的是团队建设的方式。相信今后课程项目化的管理,是一种普及。
2.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二
1 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课程资源结构
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课程资源管理,是以实施项目教学的课程为研究对象,即网络课程资源分解为一个个项目/任务,学生围绕教师发布的项目/任务,在资源平台中下载、查阅相应的学习资源,完成设计方案、过程性文档、项目成果的提交、评价,并在此过程与教师,同组成员之间通过平台进行互动。因此,基于项目管理的网络课程资源结构包括项目前、项目中、项目后资源。其中项目前资源,主要包括项目相关的行业资源、岗位资源、项目研究方法指导;项目中资源,主要包括素材资源、方案撰写指导性文档、各文档模板、精品案例等;项目后资源,主要包括习题测试、成果资源等。
2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网络课程资源评价系统设计
2.1评价主体多通道管理
课程项目的核心利益相关者,即评价主体,主要包括任课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学生。网络课程资源评价系统中,分别为这三类评价主体设立三个系统登录的通道,授予不同权限。其中教师通道主要功能包括:浏览历史项目、发布项目、审核项目、评价学生的设计方案、评价项目中扮演的岗位角色、成果评价;学生通道主要功能包括:选择项目、提交方案、提交成果及文档、成果评价;企业通道主要功能包括:浏览项目资源、方案评价、学生的岗位角色评价、成果评价,作为“专家”通道成员。为了便于各评价主体的身份管理,增设了“超级管理员”通道,该通道对各评价主体的个人信息进行管理。
2.2基于项目管理的评价流程
项目管理的流程以教师为第一主体,模拟科研项目中的“项目申报→项目结题”的流程,由教师、学生小组成员、企业专家共同完成。以“WEB项目开发”网络课程为例,教师发布项目主题,学生组成小组或个人申报项目,教师审核组团;学生小组根据项目主题,利用平台提供的各类素材资源和文档规范,完成项目方案,由校内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对方案进行打分和描述性评价,如果成绩合格,则进入学生根据方案完成具体的制作、开发等实施过程,最后向系统提交页面设计效果图和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源程序、成品演示文档,项目总结报告等;由校内教师、企业专家、组长对成果进行打分和描述性评价,如查项目最后的总评合格,则项目进入结题状态,否则学生小组继续完善作品及文档资源,如图1所示。
2.3 基于资源分类的定性与定量综合评价
项目教学过程性文档和成果,根据提供的评价标准,基于项目管理的流程进行打分与评价。资源平台共享的学生测试类的资源,系统自动批卷并给出分数。对学生作品和教师提供的项目案例资源,除进行打分外,根据指标进行不足和特色等内容的描述性评价。如项目作品的评价表如表1所示。
2.4 评价结果的汇总与反馈
评价结果通过系统的统计功能进行,汇总的方式多样,包括统计数据表、柱状图表、积分排名、定性描述评价等多种方式。各评价主体及校内管理人员,获知反馈信息的渠道包括从系统中看到实时动态数据的更新,汇总信息表等。与传统人工的汇总与反馈手段相比,运用信息化平台能更准确、及时的呈现汇总与反馈信息,并能通过平台数据的持续更新,得到进一步提高或完善的数据,有利于资源有效利用的可持续建设。
3应用实践与效果
以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为例,开发了基于项目管理的工程实践平台,平台集中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专业实施项目教学的核心课程、综合实训课程,基于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项目前、中、后的资源归类与展示,并对教学过程实施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共同完成的、从项目发布到项目结题的项目教学过程,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形式,由教师、学生、企业专家通过系统共同实施定性和定量评价。通过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的实施,近年来在线课程的访问率提高迅速,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增加多,所在专业毕业生在省厅统计的毕业6个月就业起薪调研中位居学校各专业前茅,学生适岗能力得到提高。
4 结束语
基于项目管理的高职院校网络课程资源评价系统,运用信息化手段,从多元评价主体、项目教学中的资源应用过程分阶段、分资源类别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通过系统及时多种形式的统计与反馈,有效提高了资源的访问率和师生互动、校企互动效率,也有利于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课程资源评价是高职院校衡量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手段。文章分析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课程资源结构,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项目管理的课程资源在线评价系统设计思路,从多通道评价主体、基于项目管理的评价流程、基于资源分类的定性和定量评价方法角度进行探索,运用评价系统对项目教学资源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结果分析与反馈,以提高资源应用效率和网络课程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项目管理,课程资源,评价,系统,设计
参考文献
[1]宣翠仙,龚永坚,王成福.高职院校SECI-CDIO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1):121-123.
[2]廖克顺.项目教学质量过程性评价体系的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1):99-103.
[3]黄亚娴.高职院校项目教学的有效评价方法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9):121-122.
3.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三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2-4
近几年来,高职院校的招生结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体系庞大、内容繁多、涉及面宽、章节独立、实践性强,尤其是建筑构造的具体做法,令部分无专业基础的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学习兴趣不高,进而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更是高职高专院校建筑类专业必修课之一。本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应用性强,要求学生掌握房屋建筑基本构造组成的功能要求、主要材料、构造方法、建筑设计技术,具有民用建筑基本构件建筑构造设计的能力,为理解和掌握各种建筑设计规范,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和夯实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教学内容采用的思考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日新月异。但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应用的教材,即使是最新版本,也存在教材内容落后于工程实际、跟不上建筑发展的问题。如坡道构造设计知识点,目前高职高专教材主要讲述无障碍设计;但在实际中由于大量地下停车场涌现,地下停车场坡道的构造问题已成为热点,如何让车辆有序出入地下停车场,不仅涉及到单坡方面的内容,还需解决净空高度、结构布置及功能使用等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适应建筑技术的新发展,合理选用版本新、内容更新较快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教师在授课中,也应该以发展的观点,关注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不断调整、更新教材,把最新、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关于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1.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完成一系列程序“任务”,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把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融会贯通、以点带面的效果。
比如屋顶防水构造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工作任务“设置防水层”,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图纸设置屋顶防水构造。学生接到任务后,进行分组、讨论,明确任务并制定计划,通过查阅建筑规范、上网等途径收集相关资料,明确防水构造类型及相应做法,同时结合实际工程的性质和特点,分析本组的建筑物适合哪种防水构造,同时,学生还要了解防水构造的新做法、新工艺有哪些,最后经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总体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防水构造做法的知识。通过这项工作任务,使学生进一步完善防水构造做法这项任务,在掌握屋顶防水构造做法的同时,不仅了解防水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前沿知识,锻炼了绘制和识读施工图的能力,还提高了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协作的能力。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作为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它将传统的学科体系中的知识内容转化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围绕着项目组织和开展教学,使学生直接全程参与,体验、感悟、论证、探究。运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建筑构造与设计”课程教学一般分为:确定项目任务、学生制定计划、方案的实施、学生评估、教师总结等步骤:(1)确定项目任务教师把学生分组,确定项目的内容及任务要求。(2)学生在教师的主持下以小组合作工作形式,分组讨论,集思广益,最后确定本小组的实施计划并实施。(3)学生评估。各小组完成项目所要求的工作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估。(4)教师总结。通过教师的总结,学生巩固了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
3.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以致用,以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为原则,将零散的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条线,进而扩展为知识面,实现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能够综合地掌握知识点,避免处理问题的片面性,另外,案例教学将理论教学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使学生感受真实工作情景,并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增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使学生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某会议室的楼板构造,可以先出示现场照片,让学生分析其运用的材料是什么等,最后根据该案例的原始构造施工图与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分析,并说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对楼板构造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设计表达方法。
三、关于教学手段改革的思考
1. 常规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媒体、工程案例演示和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平屋顶有组织排水设计时,学生对抽象的防水卷材构造无法理解,可以通过网络中防水卷材视频或是实现联系好工地将工地防水卷材施工过程录像剪辑拼接后制作成视频教材,这样学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整个“现场”的施工过程,使抽象的理论更加形象化,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设计、建设网络课程资源。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课程简介、课程教案、课程标准、习题、开放实验项目、在线测试、在线交流等网络教学资源,为开展教学和课程辅导提供有利条件,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能实现师生互动,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大大活跃和丰富教学活动。
2. 多渠道延伸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保证远远不是课堂100分钟的作用,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延伸课堂教学。到实际的环境中(如校园内的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参观认知所学构造知识点,这种方法直观,有助于弥补构造知识点与建筑实际密切相关而书本图解平面化无法直观感受的缺憾。又如校外实训,在校外和相关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选送学生进入企业学习,了解房屋建筑构造设计的最新动态,提高学生做设计的实际能力。
3.充分利用模型展开教学
教学中使用模型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模型教学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将枯燥的微观结构知识转化成有趣的、比较容易理解的画面。能够打开学生的知识视野,能勾起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利用模型﹙直观教具﹚使实训课题形象化、具体化,降低学生的理解梯度而且能能使理论知识与工程实例结合在一起,容易被学生掌握,从而改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结合建筑类专业学生爱动手的特点,鼓励学生制作构造模型,如楼梯模型,建筑结构系统模型(建筑承重系统完整,不含有门窗、隔墙等非承重构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亦加深了对构造原理、概念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许民,李超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张飞,李真 四川建筑 2009.10
4.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四
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本文从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入手,阐述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的注重启发式教学、教材知识整合、鼓励学生自学及理论结合实践等几种方法,提出了本门课程进行方法改革及继续创新的必要性.
作 者:杨娟 作者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刊 名:科技信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职教育 机械设计基础 教学探讨
5.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五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基础》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学科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和应用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设计资料和查阅机械零件手册的能力,对于培养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增强机械理论基础、提高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及培养其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是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金工实习、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等先修课程理论知识。现将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得到的几点体会论述如下。
1综合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教学
遵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开发精神,在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和培养专业技能方面,能够依托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具备向相关专业渗透和联接的实践能力,表现在掌握丰富的与相关专业的“接口”能力上。所以在《机械设计基础》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任务和学习的客观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演示法、归纳法、对比法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教学挂图等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首先保证教师要透教材、精心备课,以便于在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实施启发。在此过程中,学生有机会和有时间对所授内容作判断、比较、分析、综合,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动脑、动口的状态,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本门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具有较大的必要性,通过采用二维或三维动画技术进行模拟,许多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学习者不但得到结论,而且知道结论得来的过程,原来让学生感到困惑的知识,现在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课程产生了亲切感,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授渐开线齿廓根切现象的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正常加工和啮合极限点N后刀刃将已经切制好的一部分渐开线齿廓又切去两种情况,使学生真正明白轮齿的根切大大削弱了轮齿的弯曲强度,减少了齿廓实际工作段,在非渐开线段啮合,就不能保证瞬时传动比为定值,使传动不平稳,重合度减小,因此应力求避免。
2有效把握教材,进行知识整合在教材的把握上,本着“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的、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的原则,对传统知识体系进行成效的整合,精选教学内容,使授课内容可以突出课程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创新性等性质,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并且有重点。根据以往的经验,以及岗位对知识、能力的最新要求,应以应用为主体,以能力为中心,在不影响教学质量,保证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有关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删减和编排,将知识重新组合,实行整体优化。
如在采用孔凡杰等主编的教材时,结合所教学生特点及课程在整体教学计划中的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按照教材安排比较合理,但对于轴的强度计算和设计步骤等难度较大、较为繁琐的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删减,让学生对轴的类型、功用以及结构设计等内容重点掌握,对复杂的计算设计过程进行了解,以便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和应用基本和常用知识,为兴趣较浓学生进一步深入的学习留出余地。
3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实践和自学
在《机械设计基础》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增加讨论课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鼓励学生通过自学等方式获取知识,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特别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在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启发学习较差的学生多提问题,并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己解决问题,即强化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
如在讲解齿轮常见实效形式时,采用的是讨论式学习结合自学的方法,取来轮齿折断、齿面点蚀、齿面胶合及塑性变形等失效齿轮样本,布置学生分组观察、思考和讨论,即针对课堂教学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主动性学习——教练式引导”的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该种失效形式观察到了什么特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对应用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以通过这种讨论式学习活跃学生思维、深化认识、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思维。此过程中要做到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指出学生的偏差,充分给予学生与老师交流的机会,尽可能不加以干涉,指导他们完成学习,真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保证教学质量。
4理论结合现场,内化职业能力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本身就贯穿着高职高专教育“技能培养,重在应用”的原则,以获得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建立教学模式和确定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计划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选择一种实践教学模式,意味着选择了相应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开发方法,意味着带来新的学习和施教取向,所以更要注重理论知识有机衔接实践教学的模式。
如在讲授铰链四杆机构类型时,采用的是理论结合现场的方法。由于刚刚结束汽车驾驶实训,学生对实训室现场兴趣未减,对汽车各个部分构造的感性认识也较强,在讲解了铰链四杆机构的相关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再次带到汽车实训现场,分别以汽车刮雨器、车门机构及汽车前轮转向机构为例,通过简单的操作演示和运动特点分析,引出了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并针对实际特点分析了三者连架杆运动形式的不同,学生接受得比较快,并举一反三,想到了雷达天线机构和鹤式起重机等实例。
5结语
6.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 高等职业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 其规模已接近普通高等教育的一半。高等职业院校的定位与传统大学有所不同, 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国家教育部明确指示,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2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
为了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技能型人才, 高职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探索不断推进, 总结出高职教育不能延续传统大学教育的教学过程。传统大学的课程按照知识自身的体系来设计教学过程, 以抽象的知识概念将问题引入。教师讲解新概念、定义、定理, 进行逻辑推导与证明, 然后学生用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知识讲解完毕, 验证完毕, 最后教师介绍知识的应用实例。“先学后用”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而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决定其教学活动要突出工学结合、职业活动导向, 课程的设计以项目任务载体,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能力培养, 是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1]。
Java EE是企业级软件开发技术, 随着Java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 Java EE教学也得到高职教育的广泛关注, 很多高职院校开展了工学结合、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研究。从课程结构、项目案例、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践, 以“Java EE框架”课程为例, 侧重于强化SSH框架运用, 对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Java EE框架”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
“Java EE框架”课程是针对我校软件开发专业大学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Java EE的全称是Java 2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 是由SUN公司领导、各厂商共同制定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业标准, 是一种利用Java 2平台来简化企业解决方案的开发、部署和管理相关的复杂问题的体系结构。浏览各大招聘网站, IT公司在招聘Java软件工程师时, 常常附加一个条件, 熟悉Java EE框架的优先考虑。“Java EE框架”课程因此成为我校软件开发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
经分析论证, “Java EE框架”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学习本课程, 学生应掌握基本的Java EE框架设计的概念, 以及强化IDE (My Eclipse和Net Beans) 开发环境运用, 重点掌握TCP/IP、Spring、Struts、Hibernate以及JDBC技术。
4 基于项目驱动的“Java EE框架”课程教学改革
4.1 整体教学设计
Spring、Struts和Hibernate (简称SSH) 是目前主流的开源框架, SSH框架的学习直接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很有份量的筹码。对于软件开发专业的大三学生来说, 毕业前夕通过Java EE框架设计的学习, 熟悉SSH框架的使用十分有必要。本课程以企业对Java Web编程的需求为导向, 精心设计一个贯穿全课程的综合项目, 该项目着眼于强化SSH框架使用, 综合应用我校软件开发专业学生三年来所学的知识。经反复讨论, 确定为模拟赢思软件的小i网络机器人, 制作出一个网络机器人原型系统。该系统功能较为复杂, 涵盖SSH框架、JSP基础元素、内建对象、javabean、xml、jdbc、GUI编程等技术, 完全符合本课程的定位。
4.2 教学内容选取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 由教师根据1 6个教学周, 将该项目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 每个子任务由一次课或几次课完成。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 依次完成这些子任务, 学期末最终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在相关项目的分析和实践中来强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编程技能, 教、学、做紧密结合, 在每个单元任务 (项目) 结束后有知识和技能的小结。教学项目参考赢思软件的小i机器人, 后者作为当前流行的一款软件, 功能十分强大。本课程受学时和教学目标所限, 选取以下教学内容, 如表1所示。
以网络机器人中的一个Web子系统为例, 使用SSH框架进一步地设计及整合。Web子系统实现如下几方面功能, 如下图2所示。普通用户功能:教说话、改作业及名师排行;管理员功能:信息审核、信息管理、用户管理。
4.3 单元教学设计
根据项目划分, 每次单元教学完成一个小的阶段任务目标。采用任务教学法进行单元教学设计, 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 提出工作任务。任务提出后, 分析任务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采用讨论、问答等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于每次单元课解决一个明确具体的小任务, 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3]。同时, 随着学生按阶段渐次完成项目, 学生的成就感日益加强, 反过来也会给学生继续钻研的动力。比如, 本次单元教学要完成教机器人说话这个功能。首先由教师引导学生考查赢思的小i机器人, 分析教说话功能的目标及其中可能涉及的关键技术。全体同学展开讨论, 交流观点, 最后确定有自己特色的任务目标。
(2) 学生尝试完成工作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任务, 主要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 不明确或有困难的地方查阅相关资料, 尝试解决。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 给予必要的提示, 把握学生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发现, 这个环节需要小班教学才能较好实现, 学生人数宜控制在35人以内。
(3) 提出问题和理论知识补充。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提出问题, 总结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同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如要完成这一任务, 需要先完成哪些任务, 获得哪些知识。如果学生能够基本完成任务, 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如何理解操作过程的;如果学生无法完成任务, 那么所提出的问题就应当是针对问题解决的[4]。本课程特别强化对于SSH框架的运用, 教师要对其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进行适时讲解。比如教说话功能中涉及使用Hibernate简化访问数据库操作, 这里教师应对相关原理、IDE环境下操作步骤进行重点强调。
(4) 回归工作任务。经过教师的知识点系统讲解和关键要点梳理, 由学生再去完善自己的网络机器人相关模块功能。把所获得的知识与任务联系起来, 看看在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后, 能否把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这一步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又有利于促进知识与工作任务整合。
4.4 考核方案设计
本课程操作性强, 学习效果及时可测。在教学过程中, 尤其注重过程监控, 采取形成式考核方式。考核由出勤成绩、阶段项目文档和课程设计作品三部分组成, 具体比例如下:平时成绩10%:包括考勤, 课堂表现;阶段项目文档40%:包括项目的需求分析文档、用例设计文档、数据库设计文档等;课程设计作品50%。
形成式考核办法如下:每个学期共计1 6个星期, 64学时, 每个子任务完成后, 教师按教学计划检查学生完成实践的进展情况, 单元考核每名学生一次, 最后学生的课程总成绩由6次单元考核汇总得出。本次考核相对以前的考核方式更科学, 同时能够给学生以及时地督促和辅导,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经过对我校2007级软件开发专业开展上述教学改革实践, 证明以项目驱动模式进行教学, 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效果。部分同学开发的网络机器人程序不仅完全实现了课程制定的目标, 并且还添加了自己独立设计实现的特色功能, 如实时查询天气、应用AJAX局部刷新技术与机器人动态交互、收发邮件等。界面美观大方, 使用方便。今后, 我们将对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继续深入研究, 不断修正完善。
参考文献
[1]戴士弘, 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温立辉.SSH框架在软件工程J2EE三层架构体系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09 (31) .
[3]石伟平, 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7.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七
【关键词】高职 企业管理 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84-02
一、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对能力的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中小型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它们在为大中型企业配套过程中,逐步完成了经验、资本、设备的积累。为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他们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配套能力或市场份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企业运行中的各项工作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生产进度跟不上,明天质量有问题,搞得老板焦头烂额,于是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就尤为迫切。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尤其需要基层管理岗位——班组长、工段长、车间调度之类的管理人员,这些“兵头将尾”的管理岗位需要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组织生产、分解任务的能力;具备执行制度、敢于监控、拍板决断的能力;具备处理生产接口、岗位接口、流程再造的能力;具备协调、沟通、指导他人工作的能力;具备用人、容人、激励员工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企业管理课程是专业培养中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基本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所要涉及的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学会运用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以及自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日后能够胜任基层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毕业后,是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中小企业,是从基层做起,还是奔中层以上管理岗位而去,这必须明确。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工作流程长,执行力强,但效率有待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较实用,但执行力差、随意性较大,缺乏长效的治理机制。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基层的岗位与中层以上岗位的能力诉求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准确定位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二)教材的局限性约束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压缩而来,内容严密,条理规范,对基层管理岗位来说缺乏灵活性,偶有新编的高职教材,虽强调实践操作性,但由于编者个人成长经历的局限,对企业基层的班组建设、任务分解、生产监控、接口管理、流程再造、沟通协调、定置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拍板决断等知识点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很好的深入、剖析、归类。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滞后
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高职的企业管理课程大多采用比较单一的“讲解—接受—再讲解—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章节的知识目标,然后确定能力目标以及重点、难点,依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适当配合一些案例分析或习题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企业岗位的需求,忽视了职业岗位不同导致的知识侧重点剖析深度不一致的要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的严重后果。
四、高职企业管理教学设计探讨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能力为实践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力求贴近企业,教学设计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公司培训等方法综合应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教材,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技能;要求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地体现“产业元素”、“校企互动、 企业参与”、“契约合作”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定位
企业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为突出企业管理的实战效果,我们不妨以企业及企业流程管理为切入点,以班组长能力建设、团队建设为引领,逐步拓展到企业的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仓库管理、物料管理、市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选取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原则,突出企业岗位与知识的联系,体现企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基层员工,班组长(主管),工段长,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者、市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使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断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把企业诉求的能力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项并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理论、能力教学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采集、渗透、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知识难点加以剖析,学习任务完成后,由不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知识采集、难点化解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同学们不同知识点的操作技能。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高级管理人员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在众多本科院校的MBA教学及清华的EMBA教学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也适用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适时地采用有效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形式。在选取案例时,需要甄别那些具有针对性和问题性并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典型案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站在企业角度,有深度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与企业运行相符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种案例分析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校中厂”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并针对企业的基层岗位,为学生塑造不同的角色——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质量管理者、车间安管员等,由不同的同学来扮演其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角色的构思、言语、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并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行来安排生产、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但能体会到企业基层岗位对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要求,更能领会到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学习结束,教师组织同学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以便找出不足,找到差距,更有利于同学们知识及能力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企业将富余或闲置的设备搬到学校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带进学校,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以便在组织正常生产的同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师介入学校的教学工作,实现产教的深度对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可以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安置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使师生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员工培训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了教学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可以使校企形成“合作双赢”的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但可以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契约合作
在教学设计之前,由学校与企业充分沟通,签署契约“订单培养”。这样,企业不但可以通过“双选”选择到自己满意的生源,还可以介入“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课程及教学设计过程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充分介入,与教师探讨课程实施的内容,课程实施的方法和要点,讨论哪些知识点由学校教师承担教学,哪些知识点由企业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学。这种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在丰富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的同时,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盎然生机。
(六)教学评价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由学生与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其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按照企业运行对岗位知识、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赋予分值,教师将学生的得分情况与平时上课的态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最后成绩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记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得失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推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下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中来。作为以教学为主体的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企业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完成它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作为一门实战性较强的课程,它只有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才能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涵和教学资源,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到企业管理的知识精髓和实用的操作技能,才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带来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卢迎辉.论《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J].职业,2008(5)
[2]蔡景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商业经济,2011(6)
[3]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8.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管理学课程 专业应用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C-0074-03
管理学原理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其培养的是管理工作方面的意识、理念,使学生成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工作要适应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的特点,特别是要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实际情况,将基本管理理论的学习与具体实际管理工作要求紧密结合,从而确保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课程教学的认识程度与实践需要不相符。管理学原理课程是综合性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能力的必要手段。其“计划、组织、领导、沟通、控制”等五大职能,对所有的专业技能的具体实践都适用。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各院校虽然在思想认识上要求必须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在具体教学中却没有予以重视。比如,将该门课列为公共基础课,课时不多,没有专门的实践课,具体教学比较随意,没有统一的对教师、学生的考核要求,没有和其他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相结合等。
(二)师资普遍缺乏实践管理经历。高职院校大多由各地方中职学校整合升级而成,或新筹备成立,办学时间均不长。管理学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临时安排非管理专业的文科类教师、各本科院校毕业生授课,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均无企事业单位管理实践经历。没有实践管理的认识、体会、总结,课程授课停留在课本的理论讲授、事例的苍白援引上,整个课程失去了富有生命力的情感支撑。
(三)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事业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差距。当前,高职院校使用的是全国统一的本科院校的管理学教材,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操作性,与高职学生的工作实际和岗位需求有较大距离,适合高职院校教学实践需要的教材,特别是适合高职院校需要的特定经济发展地区的教材不多。教学内容没有能更好地体现当地或本区域内的企事业单位管理形态。
(四)教学方法难以摆脱固有模式。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但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而管理学原理课程偏重在概念、定义、原理等理论层面,实践操作的因素少。同时,在具体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按教材的安排上课,只求完成全部教材内容的授课任务,与专业结合不够。教学中使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时,仍然以“讲”为主,没有能体现学生“学与做”的主体地位。而且该门课程课时数相对较少,学生只能在面上粗浅地了解一般性的教材内容,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五)实践教学工作比较薄弱。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前该门课程的教学仍以课堂授课为主,难以专门建立适应本门课程教学实践要求的实训室(基地)。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管理学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学科,同时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是一门工具学科,对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要将其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性,是该门课程的难点。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工作必须立足两个基础:一是学生自身素质的基础,二是学生所在专业的实践应用基础。只有将知识的学习与管理过程紧密结合,形成学用合一的环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形成以专业为基础的管理学教学理念与管理机制。具体如下:
1.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经过学习,培养、提高学生的管理实践能力,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其他技能型学徒的区别所在。管理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同时可以了解企业的管理架构以及运作的机制、本专业岗位在企业生产运行中的作用,为自己更好地理解并完成企业生产目标打好基础,从而可以进一步明确将来自己在企业中的发展方向,为逐步晋级创造条件。因此,教师一定要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在具体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要合理、科学制订好人才培养方案,准确定位管理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同时安排,同步授课。
2.建立管理学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的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管理学课程授课教师参与专业人才教学教研的机制,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及其教研活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为将管理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的学习相结合打好基础。二是建立管理学课程的教案预审核机制和听课检查机制,重点审核教案与专业课程的结合度、课堂授课与专业课程的配合度。三是建立专业课教师参与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工作机制,管理学课程教学要充分吸纳专业课教师的意见,确保管理学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紧密结合。
3.要提升相对固定的管理学师资队伍能力。首先要培养相对固定的管理学授课教师团队,做好相关教师向管理学课程方向的转型、培训、考核工作,切实改变临时抓差授课的局面。其次,建立管理学教师到一线管理岗位实践锻炼机制。规定管理学教师必须到本校的职能管理部门、校外的相关企事业单位接受一定的行政、生产管理任务。具体实施时,带着相关课题或具体的工作目标,比如要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促进所在部门提高工作效率等,确保教师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效果。
(二)编写针对专业需求的管理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切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管理学教材,一方面能进一步丰富增加教师的管理学知识,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并能使之将管理学教学目标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相结合,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另一方面能突出本专业特点,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得到保障。校本教材的编写,要做到:一是专业的针对性,比如针对物流专业的管理学教材、针对汽车营销专业的管理学教材等。二是学习的形象性。抽象理论以案例形象化,广泛引入专业案例来诠释管理的普遍理论,易于学生理解和使用。三是案例的地域性。教材引用的案例以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接受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为主,学生在实习前就通过管理学基本了解相关企业的管理模式。四是编写人员的广泛性。广泛吸收企事业单位、更高次高职院校以及本校相关专业人员参加到校本教材的编写、审核、评价、修订等工作。五是重点突出管理学的实践性,特别是在设计相应问题让学生能够进行符合其专业实际的实践操作。
高职院校在组织管理学教材编写工作起步之时会比较艰难,但是经过三至五年的教材编写以及反复的修订、完善,高职院校管理学师资的整体能力水平肯定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效果必定能得到大幅度改观。
(三)遵从人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是从认识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本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更需要先从学生对管理现象的感性认识开始,着手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工作。
1.重构课堂授课内容顺序。一是重构授课内容顺序。以管理的载体“组织”为切入点,首先讲授,然后是“领导”、“沟通”、“计划”、“控制”,最后是“管理的升华”。二是从现象引出管理工作的规律。如笔者对2013年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学生开展教学时,使用了2012年丰田汽车全球召回740万辆汽车的案例,让学生根据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组织、控制等角度去分析此一事件,领会管理学的普遍理论知识。三是对概念、定义、发展史等方面要侧重于理解,淡化机械的背诵。
2.抓好关键知识点,创设情境,以点带面,综合运用各类教学方法。运用项目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已成为职业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常态。运用各类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关键知识点,并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各类设计要贴合学生的理解层次,通过创设情境式,以点带面,帮助学生领会管理学知识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
比如,笔者在2011年以物流专业的班做教学尝试。在“组织职能”这个部分的教学前,先概括点讲管理的要点。然后,让同学们组建一个“物流公司”的组织作为管理载体,以学生们对物流管理工作的初步理解,然后设置总经理等领导岗位、收件部等中层部门,进行“组织机构的设计”;由班上的同学担任相应的岗位职务,开展“人员配备”,然后围绕这家“物流公司”,虚构各类物流业务,进行“组织机构的运行”,从而构建出了“物流公司”的管理情景。在备课时,笔者针对管理幅度与层次等关键问题,准备了相当丰富的案例,在具体实施过程时,逐一激发同学们去拓展学习的知识点和面。从尝试的情况看,学生的兴趣点很高,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应用赏识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注意呵护他们合理的思想萌芽,提升其认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兵无常势,管无常法,这也是管理学强大的实践性精髓所在。
(四)构建与本专业技能学习相融通的管理学实践教学模式。管理学的实践性是不能单独存在的,必须以具体的管理事务来体现。因此,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就必须与专业技能的学习、学生班级管理等日常工作相融通,解决学生的实际管理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个管理学课程难点问题。
1.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为可实践的技能。教师要善于将管理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可实践化。比如计划能力的实践教学,就要求学生能列出整个组织架构、部门的职责,召开会议开展商讨沟通、比较本计划与当前的本行业的异同与新旧、形成决策的支撑材料,然后形成纸质的计划方案。这样进行具体操作的实训后,管理学的知识点才转化为学生的基本技能。
2.将管理学课程的基本技能实践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相结合。管理学课程要开展实践教学,必然要依附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管理学课程可以利用已建立的会计实训室、物流实训室等专业技能实训室开展管理学的基本技能实训工作。一是与校内的技能实训相结合。如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师作为管理者,宣布工作目标(企业愿景)后,由学生作为被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按照管理学的相关知识,制订工作计划、配备人员,做好沟通等,然后开展实训。二是与企业顶岗实习的技能实习相结合。以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事业单位设立实践教学基地,以所在专业的某一项技能实践学习为基础,通过以管理学知识对专业技能的实训进行管理,以此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活动。比如,学生到企业后,在担负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的同时,要参与相关部门、车间、工段、班组的生产计划的制订、人员以及生产任务安排、管理控制过程等工作,对工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等,以此检验管理学课程的综合学习效果。
3.以班级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开展管理学的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建立班级的组织体系,讨论制订班级的每学期、学年,甚至三年的计划,提出班级评选自治区优秀班集体、“双证率”的目标等组织愿景等,解决班级评优的选拔等问题。学期末组织该班级结合管理学的具体技能进行总结、评析,提升管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
(五)改革管理学课程的考核工作。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要与学生所学专业技能深度结合,改变原来单一的笔试考核管理学书本理论知识的方式,加入说、做等考核方式,着重考核学生管理学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以物流专业为例,考核前,可以预先拟出如“快递件的损坏和丢失”等若干个问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或自己根据情况另行拟定,然后运用管理学的知识,从计划、控制等多个方面和管理者、被管理者多角度进行分析,形成一个纸质的方案;教师批阅方案后,由学生以课件展示等进行约五分钟的演说。教师要制订出一定的评价标准,比如点出学生在方案、演说中运用到管理学技能点的多寡,作为计分的标准;组织学生以若干小组、优秀方案评选等办法,对方案进行评价,以考核学生基本技能的运用程度。
开展实践性的考核方式要注意:一是不要求全面地运用,只考核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管理学的若干个知识点或若干个技能;二是不设置标准答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三是不在概念、定义、管理意义等方面纠缠,重在技能的理解和运用;四是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要区别对待不同素质的学生;五是沿承平时成绩、考核成绩各占一定比例的做法。
实践表明,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师资教学水平,创新了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推进了校企的深度合作,提高了技能型人才的整体素质。但是,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亟待通过教学改革而加以健全完善。管理学课程教师应当在其教学之中更加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怎样进一步提升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成效进行深入研究,并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加以创新。
【参考文献】
[1]陈元瑞.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要点探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董贵胜.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企业导报,2012(12)
[3]寇改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
[4]朱晓红.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谈高职管理学教学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2013(18)
[5]袁桂英.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8)
[6]魏晓龙.管理学原理[J].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7]苏中洋.浅析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与船舶类人才培养械式的衔接[J].职教,2011(11)
【作者简介】梁文志(1974— ),男,壮族,广西宜州人,研究生学历,梧州职业学院教师。
9.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九
目前, 我校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为4学分、64学时。经过一线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 主要问题总结如下:
1.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是很丰富。目前,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多半采用案例或项目教学, 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现给学生。总体上讲, 这种教学方式, 能使大部分学生在开始时集中注意力, 但一段时间后, 若没有其他形式的媒体或教学手段展现出来, 学生的注意力必定下降。如何通过改变教学手段或方法, 以提高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 是我们一线教师所考虑的问题。
2.学生社会经验不够。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的实践部分要求学生拿到一个项目后, 能根据理论知识为该项目制订一份详细计划。由于大部分学生并未接触过一个完整的项目, 这使学生在制订计划时对各种资源的安排并不是很合理。
3.学生创新能力不强。部分高校教师在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 忽视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正因为如此, 大部分学生学习完这门课程后, 并没有提高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更谈不上利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领域遇到的问题。
二、“慕课”简介
“慕课”, 即MOOC, 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 其中Massive是大规模的意思, Open是开放的意思, Online是在线的意思, Course是课程的意思,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的意思, 是一类基于互联网学习的课程, 让你足不出户听遍名校人气课程, 学习专业知识, 提高职业技能。2011年秋, 世界各地已有160000人注册了由斯坦福大学Sebastian Thrun与Peter Norvig联合推出的免费课程———《人工智能导论》。自那以后, 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著名大学开设了免费课程, 包括我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已加入“慕课”的教学改革中, 随着“慕课”平台上课程的增多, 注册学习的学生也随之增加, 目前已超过千万的学生加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一) “慕课”的核心及优势
1. 免费开放
MOOC平台中的绝大部分课程均是免费的, 对任何有兴趣学习该课程的人群均免费开放, 只需要在MOOC平台注册一个账号即可。
2. 资源丰富
目前, 中文MOOC平台有很多, 每个平台上都提出了上千甚至更多的各行各业的课程, 如计算机类、经济管理类、物理类等, 每一门课程均有课程简介、视频、作业、考核等完整的系统教学过程, 国内主要的平台包括果壳网的MOOC学院 (http://mooc.guokr.com/course/) 、中国大学MOOC (http://www.icourse163.org/) 、慕课网 (http://www.imooc.com/) 等。
3. 自主学习
学生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电脑或智能终端设备即可到“慕课”平台进行学习, 整个学习过程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 在学习时可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或感兴趣的课程, 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来听课, 甚至就单独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
(二) “慕课”的劣势
1. 无学习氛围
传统教育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 每一位教师都会充分发挥自身的魅力, 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情境中来,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使遇到困难, 也可向教师求助, 或通过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来解决问题。但“慕课”教学方式往往忽略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个人魅力及感染力, 忽略了学生团队的互助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 使教学效果打了一定的折扣。
2. 无人监督, 学习热情不断衰退
“慕课”的最大优势是向广大学习者免费开放, 学习者可以自主学习,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慕课”的问题所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往往以满腔热情开始, 但随着时间推移, 学习者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 由于身边没有教师或同学的帮助, 虽然有些问题通过网络马上可以解决, 但有些问题始终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这些问题的不断累积, 会给学习很大的压力, 再加上“慕课”学习没有经济成本, 因此真正坚持到最后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并不是很多。
三、基于“慕课”的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教学方案探索
(一) 知识体系分析
在学一门课程前, 先了解这门课程的知识体系, 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目标等,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学习。信息系统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如下表。
(二) 课前预习
要在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掌握相关知识, 课前预习工作必不可少,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也不例外。传统预习主要以教材为主, 把主要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 这样的预习可能比较枯燥。但现在有了“慕课”平台后, 可以在平台上通过观看相关知识点的视频进行预习, 这比教材更吸引学生, 也能更好地达到预习的目的。
(三) 课堂学习
在上课的过程中, 教师在讲解某些重要知识点时, 可适当穿插播放一些“慕课”相关视频, 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该知识点。
(四) 课后复习
要更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必须通过相关练习、测验及时进行巩固。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中传统的练习基本是书面作业, 之后教师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阅作业。有了“慕课”平台, 作业和测验均可以在线完成,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批阅作业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了效率。
四、总结
尽管“慕课”平台为广大学习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免费、高效的学习平台, 但在该平台上学习需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和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而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所缺乏的。因此, 在高职院校很难将一门课程以“慕课”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完全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取学分, 但可以通过传统教学与“慕课”平台相结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课程的MOOC学习平台为http://www.topu.com/mooc/2472。
参考文献
[1]严宝平.高校教育中MOOC模式引入的探讨[J].才智, 2014 (30) .
[2]周香英, 钟琦.计算思维视野下大学计算机课程的MOOC教学模式研究[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6) .
[3]万烂军, 罗海霞.面向MOOC的Java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4 (30) .
[4]苗忠义.慕课 (MOOC) 对大学教育影响浅析[J].阴山学刊, 2014, 28 (04) :84-86.
[5]王晓刚.MOOC教学方法在传统会计教学中运用[J].管理观察, 2014 (29) .
10.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十
健康评估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的总体目标以培养能力为中心, 教学体系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以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根本的课程设计。为了突出本课程的实践性, 我们针对未来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在教学中做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 突出能力目标,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体设计。
1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确定课程整体目标
1.1 能力目标
本目标的设定是以未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 包括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具备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具备运用临床思维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能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职业本领的能力。
1.2 知识目标
按能力需要再确定知识目标, 包括运用沟通技巧, 正确收集被评估者的健康资料;掌握常见症状、体征的护理评估要点;掌握常用护理身体评估的方法与技巧;熟悉心理—社会评估方法及功能性健康形态的评估内容;掌握心电图描记方法, 具备对正常和异常心电图能进行初步辨识的能力;熟悉各项实验室检查及其健康教育内容, 掌握临床常见各项实验室检验标本采集, 能对其结果的临床意义进行分析;结合典型病例, 对病人作出护理诊断, 写出完整护理病历。
2 以工作过程为任务, 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根据能力培养目标, 本着课程内容必须以职业活动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原则, 将所有课堂活动都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 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和顺序, 使其更贴近于临床实践[1]。例如, 在临床实践中,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个体, 不会是单一的症状或体征, 也不会是某一项检查, 而是这些内容的综合。因而, 在教学中, 我们打破教材知识体系的界限, 依据临床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疾病将教材的内容和顺序进行重新组合, 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具趣味性、更富挑战性。
3 以未来岗位工作内容为模版, 对课程内容进行综合项目设计
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寓学于做, 结合临床工作实际选择、设计几个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大型综合性项目, 作为训练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 在教学中将其分为若干子项目对学生逐一进行单项训练, 由单项能力开始逐渐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能力[2]。例如, 我们设计一个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作为一个综合项目, 学生可以通过这个病例理解、掌握呼吸、循环、消化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症状, 如发热、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发绀、心悸、恶心呕吐、水肿、呕血与黑便等, 可理解肺部评估的方法、实验室标本的采集、辅助检查的检查前准备及其结果的临床意义分析, 学习分析该类病人可能存在的护理需求。我们把这个病例分解成3个子项目, 在授课过程中, 导入任务, 逐渐加深内容, 最终使学生通过完成病例任务要求, 做到对相应理论、实践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以项目教学法为根本, 在模拟情境中, 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1) 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进行, 理论与实践课不再分别进行[3]。 (2) 课程考核设计。为突出能力目标, 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 我们制定了综合评定的考核方案, 在现场即开始进行全面考核、综合评价。
通过课程的整体设计, 以工作实际为模版对教学内容重新整合和优化, 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奠定基础, 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数控专业项目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西北职教, 2007, 3:46.
[2]吴岸晶.项目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 2008, 7 (7) :92~93.
11.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十一
【摘 要】分析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阐述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55-02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公共必修课,适合大一新生各专业学生修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4学分,排课总学时为72课时,采用电子工业出版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程(Windows 7+Office 2010)》和《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Windows 7+Office 2010)》两本教材,一本用于课堂项目化教学,一本用于课外实训,相辅相成。本文探索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与目标分析
(一)教学现状。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全部采用计算机机房进行授课,学生的实操性强,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各位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尽相同,实训过程有分组训练也有学生个人完成,因此学生在实训的完成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不同的机房安装的操作系统也不一样,有Windows XP和Windows 7操作系统,同一班级的不同上课时段有可能在不同的教室,这些都给教学实施产生了一些影响。
(二)目标分析。总体目标: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素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具体目标:培养学生具有操作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基本工具软件的能力,能掌握上网以及办公软件的操作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征分析
学习者分析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习者的学习准备情况及其学习风格,为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学习目标的阐明、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法与媒体的选用等教学外因条件适合学习者的内因条件提供依据,从而使教学真正促进学习者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通过对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可以更好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过程,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职学生的一般特征与初始能力。高职学生一般都已经成年,认知趋于成熟,学生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值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爱好都影响着他们对计算机的兴趣,所以他们对于各个模块的学习投入的精力也不同。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或中职的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已经具备学习该课程的能力。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公共必修课,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实现的目标也不一样,有些学生单纯地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有些学生是为了考级,有些学生则为了配合本专业专业课的学习。正因为在目标技能上认识不同,导致学生在学习态度上也不尽相同,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学生,为了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基本上是在混日子;基础差一些的学生,为了一个操作要想很多办法;为了考级的学生,则相对比较努力;而为了配合本专业课程学习的学生,则有选择性地对相关的内容更加努力学习。
(二)高职学生的学习风格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不强,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缺乏,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基本都是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在学习上对教师具有很大的依赖性,所以,任务驱动与项目化教学可提高这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降低对老师的依赖,做到以自己为主地学习。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项目教学法教学系统设计过程
何克抗等认为:“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是应用系统方法,从情景的创建开始,应用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并在实施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操作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学习情景创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增加课程各项目的吸引力,学习情景的创建要结合专业的特点,增加能解决专业问题的条件。提出问题时要尽量贴近生活,跟工作需要紧密相连,这样学习情景的悬疑性与吸引力将得到很大提高。比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应从学生平时自助装机入手,这样就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实际需求;又如,项目三“Excel2010电子表格应用”应结合各专业的需求来提出,会计类相关专业应从实际应用中的函数入手,金融类相关专业应从市场实际交易的数据统计分析入手等。
(二)项目素材的设计及要求。每一个项目的设计,都是根据项目知识点由入门到深入,项目素材的设计应符合项目知识点的需要,做到简洁实用,能结合各个知识点,这样能使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练习到每个关键的知识点,从各知识点中体会到项目给我们带来目的明确的结果。
(三)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最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是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直观演示法即是通过引入项目后,按操作步骤直观地给学生演示,演示完一项操作后,学生根据内容进行相关的操作,用具体操作来巩固知识点。另外,如项目一“我选自己的计算机”涉及的硬件知识,可采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通俗易懂。任务驱动法即是老师根据项目的某个任务,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独立或分组完成,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四)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媒体可以从可适应性、可利用性、低成本性和高效能性这四个方面来考虑,那么从学习计算机的角度来看,只有计算机机房才能更好地适应课程学习的需要,计算机机房座位数一般都大于班级人数,这个在排课的时候已经考虑到。功能不同的计算机机房都能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使用的成本并不算太高,效果也不错。
(五)项目实施设计。具体如下:
1.自主训练。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参照课本给出的步骤,一步一步完成既定的操作,对不懂的操作,提前做好笔记。学生自主训练,可发现自己的认识盲点与操作技巧的弱点,经过此过程,在教师演示训练时会特别注意,并会加强弱点的训练。这样就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以学生中心,提升学生学习效率。
2.协作训练。协作训练是学生自主训练的升级版,即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项目。那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水平各不相同,他们可以对知识进行相互补充,并且可以相互借鉴、学习,在训练的过程中就可以把个人碰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协作完成,同时在完成的过程中也掌握了新的知识。
3.教师指导训练。学生进行训练的过程中也应对学生碰到的问题进行指导,重点对难点进行引导、操作与示范。在学生完成项目后,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再根据完成的效果对项目进行演示讲解,特别对学生多犯的一些错误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使学生第一时间能改进操作方法,然后再进行一次完整的训练,这样就使学生系统性地掌握了该项目的知识。
4.项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以调控和改进完善为主要目的的评价方式,主要方式有自评、一对一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在自主训练阶段可通过让学生自评、一对一评价进行自我总结提高,如果是协作训练则通过小组评价或小组互评的方式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指出学生碰到的问题,改进训练操作方法。通过老师的评价,学生已经熟悉自己在项目操作上的不足,然后通过老师有针对性的详细演示和指导,学生应能更快速地掌握该项目知识。老师根据两次完成情况进行对比,并进行总结性评价,得出学生在项目操作上的弱点,掌握项目知识的能力等,继续改进训练方法与内容。
(六)根据实施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调整教学方法、策略、教学媒体等。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动手能力等,而形成性评价更能指导教师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策略,重新选择教学媒体等,以适应学生的学习。
(七)教学设计过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整体评价
实践类的课程评价应以平时的各项目为主,以期末整体考核为辅,所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组成,总成绩=平时成绩*60%+期末成绩*40%。平时成绩的比例占比大,凸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平时实训的重视,做到以过程为主,以学生为中心。
【参考文献】
[1]邵洪艳,王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J].科技资讯,2011(30)
[2]胡春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设计[J].科技信息,2008(32)
[3]孔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2
[4]黄林国.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4)
[5]蔡韶华,詹泽慧,叶惠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6]罗祖玲.基于就业能力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0)
【作者简介】温声生(1983— ),男,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工程师,研究方向: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何春丽(1988— ),女,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研究方向:课堂教学。
12.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 篇十二
建立一个科学的《会计实务》课程, 需要我们分析会计行业的特点, 以及传统《会计实务》课程的设计弊病, 才能找出新的思路和新的办法。
一、会计行业特点
1. 会计岗位实践性强。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教学中, 学生们通过认真学习可能会掌握很多的会计分录, 甚至连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权益法以及成本法和权益法相互转换的复杂分录也能够掌握, 但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可能连一个简单的纳税申报的工作任务也不能胜任。他们甚至不知道对一张原始凭证应该如何审核, 不知道记账凭证的正确书写规范, 也可能不知道原材料应填制数量金额式的明细账, 不知道在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发出存货计量时只需要在明细账中登记相关存货发出的数量。这就造成了学非所用、学院培养同工作岗位技能需求相脱节。
2. 会计行业有着严格的资格准入制度。
我国《会计法》规定:“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从事下列会计工作的人员, 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 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并进行注册登记:会计机构负责人 (会计主管人员) ;出纳;稽核;资本、基金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工资、成本费用、财务成果核算;财产物资的手法、增减核算;总账;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会计机构内会计档案管理。”因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中级会计师证书及相关的珠算等级证书和电算化等级证书, 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走上会计工作岗位非常必要, 也是职业要求。把日常教学同职业证书考试在时间上、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 也是我们制订整个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二、现有《会计实务》课程设计的弊病
原有《会计实务》课程存在着偏重理论知识、注重教师讲授而忽视学生参与、理实教学分开、电算化课程和会计实务课程分设、日常教学不能兼顾职业资格证书的多重缺陷。
三、以不同会计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为基础进行岗位能力分解的课程设计新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 我们选择了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公司的日常交易事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以具体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在教学环节中, 我们加入手工操作环节、电算化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践, 发现问题教师进行提升讲解。对于实务性较强的内容, 设计相关的场景,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给学生直观的认识。整个教学在内容上融汇了会计理论、手工操作实务、电算化操作实务;在形式上, 突出了学生的主导地位,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设计思路上体现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先进教学理念。
1. 按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岗位工作能力分解。
在整个课程的设计上, 我们采用按工作任务分解岗位能力的纵向剖析和按工作岗位分解岗位能力的横向剖析双向横纵结合的方式。先按照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 分设“出纳模块”、“往来核算会计岗位模块”等九个模块, 在每个会计模块的具体教学中又以该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进行具体能力分解。这样横纵交叉, 利于日常教学的开展。
2. 做中学, 先做再学。
打破原有枯燥的教师讲、学生学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提前布置相关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任务。学生在已经学习了《基础会计》的基础上, 已经掌握企业基本流程的手工、电算化操作能力, 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后, 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 我们以具体的企业交易、事项的具体手工操作和电算化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学生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 在具体从事会计工作任务中, 运用相关会计理论知识、发现具体问题, 教师进行提升指导。孔子说过, “不启不发”。这样, 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有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教师针对该问题的讲解就能更容易被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3.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突破了原有的为教学内容而设立相关分散的例题的模式, 因为这样不能给学生工作岗位的体验。我们在整个《会计实务》课程中设计的课堂用案例都是以一个公司真实的交易、事项为蓝本, 针对每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必要的加工, 所用数据、原始凭证、工作流程力求真实,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就是学习工作技能, 课堂训练就是实战演练。借此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学习兴趣。对于一些会计处理方法存在选择性的情况, 如:存货发出计价可能有“先进先出”“加权平均”“售价金额”等多种计价方法, 一个企业不可能选用多种方法, 我们在课堂讲解时应用公司案例仅选用典型的一种, 其他方法在能力拓展时间里进行介绍, 学生在课后时间, 可以通过《会计实务》课程配套自主练习软件练习其他的会计处理方法。
4. 双证融通。
“双证融通”是高等职业教育较早提出的一个理念, 但在具体的操作中, 各个院校的努力往往仅限于教学中选用职业资格考试的教材, 如《基础会计》课程选用从业资格证书的《会计基础》教材、《财务会计》课程选用初级会计师《初级会计实务》教材;或者根据考试科目设置相关课程;再或者是在考试之前组织集中性的应试培训。而我们是从整个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宏观角度上, 完全把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融入到课程体系建设当中。
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前提是要取得珠算等级证书, 所以我们在第一学期前2周, 设置了相关的计算技术课程, 使学生尽早取得珠算证书, 进而尽早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每年的初级会计师考试在5月份进行, 报名在前一年的12月份进行, 我们在课程设置上, 会考虑到学生在12月份以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在5月份以前完成《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任务, 同时在考前安排2周时间集中学习《会计师资格考试培训》课程。
这种从人才培养方案上整体的考虑, 加上日常授课环节中考点、知识点的介绍, 在时间上、内容上都满足了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避免了重复性的考前培训, 节省了教学资源, 减轻了学生负担, 提高了学生通过职业技能考试的效率。
5. 理实一体化。
摆脱了“先理论学习, 学期末进行集中实训环节教学”的旧模式, 在日常教学中, 我们以真实企业的交易、事项手工、电算化处理为主要教学内容, 由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实时发现问题,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这样真正地在日常教学中实现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使学生带着问题学, 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岗位工作中去。这样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从实践到理论, 再由理论指导实践的循环上升的学习过程。
6. 电算化与手工操作相结合。
改变了原有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和会计实务课程分设两门课程的情况, 因为无论是会计电算化还是会计手工操作, 都是具体会计工作中必然掌握的两种工作手段。针对一项交易或事项同时进行手工的处理和电算化的处理,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会计电算化操作过程的理解。
四、结束语
13.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探索 篇十三
【关键词】体育课程 项目化教学 应用性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248-02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是应用性技术人才,“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是其鲜明的特点,因此具有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项目化教学。项目化教学起源于美国,盛行于德国,是以项目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对项目进行消化、研读、开发、操作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学法。由于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显著的教学成果正在被我国许多职业学校专业学科教学所借鉴。
体育课程是受学生关注和喜爱的体育课程之一,进行项目化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新型学习方法,在体育课程教学中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是课程教学改革是与时代发展接轨的必要之路。
1.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不足之处
体育课程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常常是以灌输式为主的教学方式,任课教师以人体运动发展的科学规律来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先从体育的基本技术到组合技术再到专项战术,由浅入深,以点带面,逐步传授有关体育的运动知识和技能,看上去效率非常高,学生学到的知识多,而且从理论上说这是最科学合理的授课方式,但经过学校体育教学后具休的效果如何呢?
2015年9月份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显示,高校学子的体质下滑明显。和2010年相比,全国19至22岁年龄组的男生在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和柔韧性等身体素质指标全部下降,而女生略好,有升有降。从2013年开始,高等学校的体育测试项目也恢复了原来的某些竞技类测试项目,让学生的身体状况能更加直观地显现出来,但测试效果不容乐观。
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非常复杂, 探究起来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1学生的体育锻炼没有延续性
一周一次的体育课教师用尽精力和心血,课堂教学效果再好也无法满足学生一周七天的身体锻炼需求,关键还是课外体育锻炼和学生的日常行为方式,因此课堂体育教学要引领学生的身心锻炼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延伸到课外,那么学生在上课时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在一周内没有及时得到练习和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无法也就不能及时应用到实践活动中去,因此带动学生锻炼的积极主动性非常重要。
1.2忽视专项身体素质锻炼
学校体育课程多以学生的兴趣和健身、球类项目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锻炼。根据国家学生体质达标测试数据,学生在就读期间部分体质在逐年下降,而一线的体育教师认为学生在运动项目的专业技术能力却在逐年上升,究其原因,说明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课教学对其体育素质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对其身体体质的提高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致使学生在学习其他项目的过程中经常遭遇身体素质这一瓶颈。
2.体育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对体育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既有实践的群众基础,又有实践的理论基础,更加能够引导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养成,对其体育运动观念的改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有利于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体育课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首要的基础就是师生平等、互相合作。因此,在实施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能明白自己上课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成长,积极性大大增加,从而师生之间能够得到更多的交流机会,学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切实有效的合理意見,教师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双方通过平等的交流而更好地达到合作提高的目的。
2.2 能够调动师生在课堂的积极性
项目化的教学方式能促使教师与学生交流,比如学生学习体育为了什么,为了比赛还是娱乐,教师更能清淅了解学生的动向和需求,使教师能够投入对学生的指导工作当中,促进师生合作。而学生也能够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变化,更能体会到教师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出与教师一同合作学习的热情,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及技能。
2.3 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合作中,激发出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能够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及技能,并将其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学习当中。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将规范、科学的体育运动和其他课程的学习结合起来,合理调整学习状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3.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主要流程
3.1 明确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任务
在项目化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任务。教师应在提出教学任务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其明确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关键性。体育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就是把整体的体育课程以及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教学,把每一个大的任务具体分解成小项目。其任务则是通过完成每一个小项目具体既定的目标,实现总体的教学目的。
教师要注意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的重要技能,明确体育的要领,并且能够熟练地应用于实际当中。在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自己对教学任务的理解以及该如何通过努力达成目标等问题,从而能够在学习时达到融会贯通、心会神领的最佳状态。
3.2 学生制定体育课程的学习计划
教师向学生阐明整个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后,应该要求学生在进行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个分阶段的学习计划,明确其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基本方法、需要掌握的技能、应该达到的标准、持续的时间等。学生按照自身的发展状况,为自己制定一个全面的体育课程学习课程,从而主动督促自己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例如,体育课程中的女生 800 米项目是一项重要的基本体能项目。但如今很多女生由于锻炼少,身体比较弱,无法承受如此高强度的运动。此时,不能够在规定时间内顺利完成这一项目的学生就可以制定相应的计划,通过有规律的锻炼和掌握一些重要的长跑技能以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长跑的能力,从而达成800 米长跑这一基本体能测试的目标。
3.3师生合作实施计划
教师向学生阐明了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而学生也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由此,学生和教师应该相互合作,共同达到目标。例如,在提出体育课程的学习任务后,教师要明确每位学生的学习计划,认真将其中相同或相似的计划进行归类总结。在实践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大纲任务和学生的计划在每节课中分步实施。比如,在某节课堂上,教师可以按照体育比赛的要求将学生划分小组,选出两队比赛队员和裁判员。在每一场比赛中,学生轮流交替,互相了解其他同学在打体育时的技术、战略等的优势及不足,在实践中明确体育比赛的规则。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心得体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合作提高。
3.4教学效果检查评估
共同向着既定的体育教学目标配合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定期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习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小测验,根据学生整体对项目教学的把握,展开适当的考察,从而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在后期的教学中就能够有侧重点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教师还要定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其教育方式的改进意见,并根据学生提出的意见作适当的改进,完善自己的项目化教学计划。
3.5归档并应用
教师应该把每一阶段的教学反思总结和学生的学习评估记录在案,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适当合理地修正教学计划,在以后的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吸取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更好地完善体育课程的项目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夏春风. 基于实用性体育课程项目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J]. 当代体育科技. 2014(31)
【基于项目化教学的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路】推荐阅读:
刘丽基于课程标准的英语教学设计10-29
基于课程改革的中小学美术教学设计10-19
关于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10-20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10-10
基于物联网的农业智能化示范项目10-10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步骤11-10
基于“主题式”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活动设计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