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共12篇)
1.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一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
周平儒
(四川省平昌中学教科室四川平昌636400)
论文发表及获奖情况简介:
【发表论文编号:295,国级,国内范围发行, 山西师范大学主办,《英语周报·初中教师版》2005年11月16日第3版上刊登。】
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社会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揭示有效参与社会生活和把握社会所给与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知识与技能、生活经验与教学经验、教与学的方式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各种课程素材;第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和各种活动场馆、专用教室等的合理建设;第四,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第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机构、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第六,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学校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应该加以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运用。我们知道,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更为细节的部分。所以,教学活动的资源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与一般课程资源的开发相比,它更强调特定群体和情境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研究青少年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从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就学习动力而言,研究普通青少年的种种活动与兴趣,尤其是调查特定课程受教对象的兴趣和活动可以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帮助学生尽快达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各门功课的选材都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受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他们之中的差异,设计大量方案,组织多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材料。因此,掌握学生现有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与材料,是各门功课选材的必要依据。比如,学生的水平难以整齐划一,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阅览室和其他阅读材料汇编就应该备有从不同层次介绍同厂主题的资料。同样向学生布置分组作业,也应因地制宜,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他们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项目指定他们去完成。各种练习材料,其具体的内容往往需要课程设计者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加以提取编排。循序渐进的原则非常重要,因为重复练习很难让学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对于智力生活的敏感性。
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为学生提供的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课程学习中的难点。教师甚至可以自己尝试收集学生常犯错误的资料,设计和整理成各种特定技能和知识领域的核查表厂从而及时提供反馈资料。
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安排课外实践应是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一般说来,教师对校内环境及所在社区的某些方面都有所了解,应该加以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至于学生平时的课外活动以及有些什么其他学以致用的机会,则恐怕要靠学生自己介绍,这时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发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得一干二净,整个课程教学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学习远离生活而导致课程教学活动变得越来越抽象,越来越困难。
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很多技能都具有通用价值,将这些技能做一番调查整理,形成一个对于各门学科和多种课外情境都有参考价值的技能清单。至于态度、兴趣和接受能力等,虽然也有通则,但这方面的研究很难提供有益的通用标准素质清单。所以必须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作为课程组织成分之一的素质标准。
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督导人员,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教师们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同事指导、他人帮助、同事建议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与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的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既要能钻研教学,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它们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
以及个人教学心得集锦夹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不仅可以使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也可以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发展路径作长期的跟踪,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作长期的分析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事观摩、研讨、辅导和帮助,教师还要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各种形式的经验交流,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研究的动态,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突破各种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为此,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另一方面,还要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
2.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二
一、利用课文插图练习写作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课文插图的内容非常广泛, 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风霜雨雪、古今建筑、风土人情、童话故事等方面, 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教学中, 教师如能充分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赏心悦目的艺术天地、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等资源, 引导学生畅游其中, 感受画面内容, 并根据画面展开想象和联想, 进行说话、写话练习, 就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有一幅描绘“我”与闰土分别场面的插图, 从图上人物的神情、动作可以想象当时他们难舍难分的场面。分别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天气, 为他们的离别增添了一丝惆怅和凄凉。教学中指导学生写“我”与闰土分别的场景时, 可以运用在《十里长街送总理》和《军神》等课文中学到的环境衬托和人物对话的写法。有学生以《惜别》为题目, 就写出了:“天, 下着鹅毛大雪, 十分寒冷。就在今天, 闰土要走了。我依依不舍地牵着他的手, 不肯让他离去。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倒转, 多么希望能和闰土一起捕小鸟、捡贝壳、看跳鱼, 不过这一切都是奢望。风更猛烈了, 雪下得更大了, 闰土缓缓地往前走去, 不时回头, 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这一精彩的片断描写。可见, 充分利用文中插图资源练笔, 就可为学生的创造性写作提供广阔的天地。这样的练习既可以促使学生的写作兴趣得到充分培养, 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表达的能力。因此, 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教材资源激发学生的情感, 进行写作练习。
二、利用课堂动态生成练习写作
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课堂中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它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巧妙捕捉、合理利用这些动态信息, 能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生动”, 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有一次上语文课时, 同学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听讲, 突然, 教室里飞进来一只小蜜蜂, 于是教室里顿时乱作一团, 根本无法上课。于是, 我索性和学生一道在教室里追赶蜜蜂。直到蜜蜂飞出, 教室里才安静下来。我及时抓住这一动态信息, 让学生练写《蜜蜂飞进了教室》的作文。学生在习作中如实地再现了蜜蜂飞进教室的场景, 写得情真意切、真实生动。
三、在生活中练习写作
课程标准提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 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表达真情实感。”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 习作水平才会提高。因此, 教师要用心捕捉现实生活现象或设计多种多样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使学生的习作写得更真实、有趣, 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
如:教学《一定要争气》时, 我让学生练写“父亲请求校长同意儿子试读”的片断。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很容易就走进父亲这一角色。一学生写道:“校长, 求求你!让我儿子继续读书吧, 哪怕是跟班试读也行。因为家里穷, 17岁之前, 我儿子一面帮家里做农活, 一面跟我念点书, 所以基础差, 这次考试, 平均成绩有45分已经很不错了。校长, 求求你!给我儿子一次机会吧!”
四、利用日记随笔练习写作
日记随笔情感化很强, 不必强行规定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具体要求, 而应创设话题情境进行日记随笔练习。由于话题的创设贴近学生生活, 让学生结合自己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对话题的不同感悟进行自由表达, 故而先交流后写作能够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抛砖引玉”等作用, 可使学生在广泛的交流中更好地激活以往的生活体验、习作储备, 做到“有米下锅”。
综上所述, 教师只要有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 而且努力开发和利用各种有效的习作资源, 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 多样化地进行习作训练, 学生就会爱写、乐写, 把写作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3.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三
关键词:工作任务;企业课程资源;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
课程资源是指用于课程教学的物质、信息、人力等资源,按分类方式不同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等。科学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有助于拓展和整合课程资源。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我国学习借鉴的典型外国模式之一,“学习领域”课程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等“双元制”理论极大地影响着我国职教领域的课程改革。
1.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
学习领域课程模式最本质的特征,在于提出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强调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行动,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整合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最新知识、技能和技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思路是:由与该职业相关的职业行动体系中的全部职业“行动领域”导出相关的“学习领域”,再通过适合教学的“学习情境”使之具体化为“学习”的“工作任务”,如下图。该“学习”的工作任务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要求与工作任务一样,有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和可见的工作成果,但其内容可能是工作任务的简化、提炼或集成。在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中,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合作而且目标明确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中德两国教育体制的不同,我国在借鉴“双元制”模式时,由企业承担的教育通常由学校来承担。课程开发主要由职业学校的教师以团队工作的形式完成。他们需要从职业行动领域导出有教学价值的学习领域,并设计出具体的学习情境和学习任务。企业的职业资格要求和人力资源开发战略,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任务之间还是存在明显的差异。职业教育的课程,既考虑学校的需要,又考虑企业的需要,最终目标是实现一个既满足企业岗位任务需求,又适合学校教学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使工作和学习的“内容与过程”都一致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校企合作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已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2.企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案例
我校作为全国首家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学校,逐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方法。我们在与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时,邀请企业高层人员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入企业技术骨干参与教学;把企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术纳入教学内容;研究企业的技术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联合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引入企业的产品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实训条件;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与管理全过程等,见下表。
以建筑设备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我们与德国菲斯曼公司、威能公司等企业合作,在课程开发中引入企业课程资源,形成了以下特色:
①模块化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包含燃气热水器、燃气壁挂锅炉和燃油锅炉等模块,各模块相对比较独立,相互关联度不大,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和企业需求分模块教学,见下表。
②教学内容对接工作内容:教学内容源于企业技术标准、产品说明书与维修手册,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高度一致。
③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实训室所有设备均为企业正在销售、安装和维护的真实设备,所有教学过程在实训室中进行,学习环境与工作环境一致。
④理实一体化教学:做中学,做中教,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学生不仅知道“为什么”,更知道“怎么做”,学有所用、学以致用,见下表。
⑤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将各种资源有效地融于课程教学,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开发深度。教学主要是学生的学习行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应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合作者。
⑥信息技术应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时空拓展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廷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胡蓉.校企合作下企业课程资源相关问题初探[J].当代职业教育,2010(10):23-25
4.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篇四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课程资源包括英语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材料和辅助设施。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应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的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突出的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的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关系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和课程质量的高低的问题。英语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开放的、多样的。英语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了如下描述: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在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建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师观和课程资源观,懂得课程资源的范围和种类,能正确使用教科书并恰当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一、对英语课程资源的理解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中小学的实际教育成果,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由于课程资源本身的丰富性、复杂性、发展性,不同的研究者出于不同的研究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程资源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如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目标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也有学者认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我个人倾向与后一观点。据此,可将英语课程资源定义为英语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其中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师、学习者本人、英语学习者同伴群体、母语为英语的外籍人士;物力资源主要包括英语教材、教学挂图、录音录象资料、工具书、课外读物、报刊杂志、电脑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等等。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二、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英语及英语的运用,对提高英语教学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
源,特别是广播影视节目、录音录象资料、直观教具和实物、多媒体光盘资料、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报刊杂志以及其他英语实践活动。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与课本,他们对贴近实
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很感兴趣,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就会有提高。
现代教育十分强调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英语教学也不例外。由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差
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也各不相同,单一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不仅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且不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力。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是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渠道进行选择性地
学习。因此,开发和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三、英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途径
不管哪一种课程资源,都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既要面向全体
学生,又要突出学生个体。既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要让他们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
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要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一般来说,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
种。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研究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快乐的种种活动,既有利于发现多姿多彩的奖励
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的宝库,与
自己以往与学生交往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教学方式特别是学习方式本身就
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如通过调查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上课方式,喜欢做什么样的作业等因素能
够归纳出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布置作业等,来帮助学生尽快达
到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英语资源的选材应该取舍得当,为此不但需要了解所教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英语知识、技
能和素质,而且还应该兼顾学生中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水平,设计不同的方案,组织多
种活动,准备丰富的活动。因此,掌握学生现有英语知识、英语技能和素质的水平以利因材
施教,收集适应技能高低和知识多寡不同的各种活动和素材,是英语课程选材的必要依据。
比如我在设计每天的值日生报告时,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水平编制一段对话,或讲个故事
或播段新闻。让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
3.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
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特别是向学生指出学习中的差错并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的反馈资料,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找出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例如,在现在完成时语法教学后,有意识地收
集一些学生常犯的错误的资料,如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短暂性动词如何与since, for连用等内
容,设计和整理成现在完成时的核查表,让学生及时掌握这一知识。
4. 安排学生参加英语课外活动
安排课外活动是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活动。学生在课外有无机会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
恰如其分地运用与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生活环境。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有
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一些学习英语的氛围:如在课后学唱一些英文歌曲,组织英语书法演讲比
赛,开设英语角等,并注意发掘学生自身学习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
化为实践能力。否则,有些学生就可能因为不用而将学习内容忘记的一干二净,整个教学效
果的成效就会受到损失。
5. 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英语教学工作本身就是很复杂的,因而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与思考。
教学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来
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来源于同事,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等。作为我们英语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并且为增
加英语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英语教师还需要不断地提高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
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
小组、同伴互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
平。
6、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和保证。怎样让英语教学跟上时代的步
伐,针对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更新教与学的方式,活化教学内容。
英语语境实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内容再加工、活化,使静态的文字变成生动活泼的交际内容,使教学活动更加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交际性。
2.根据教与学的需要,调整教材内容的顺序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
如在教牛津英语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
我们常把check out 作为对grammar的检测提前教学。而有时为了扫除reading里生词的障碍,会提前教vocabulary。有时现实生活中发生了某件重要的事情,而教材中有一个内容相关的单
元。如果在延续性和难度等方面没有太大的问题。就可以提前学习这个单元。将教材内容与
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如
中秋节到来时,我提前教学Festivals,让学生进行中外节日比较,对中外习俗,饮食文化有更
深的理解。
3、拓展学用渠道,补充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学习和使用英语。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语言及其运用,教师可根据需要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延伸和补充,拓展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渠道。网络技术的发展,为
英语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视听环境。教师可在因特网上利用网络搜索功能查寻或
是访问英语学习网页,获得相关的信息和资源,来补充或充实教材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文化背景知识的掌握直接影响一个人的英语使用能力,所以教师要
有意识地导入文化内容,补充背景知识。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学生阅读量。生
活是语言教学不竭的源泉。教师除了充分发挥现有课程资源的作用,还应关注课堂环境和生
活环境,运用生活中鲜活的事例对教材进行整合和补充,自主开发语用渠道。教师通过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把语言学习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总之,教材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材料和工具。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以学生为本,让课程资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面对不断
变化的资源更新,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惟有如此,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参考资料:
1、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英语课程改革
3、中小学教师视野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5.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五
课题阶段性总结
新林区劳动技术教育学校
2007.1
2我校在2005年3月向省教育学会申请一般课题《关于劳动技术教育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本课题于2005年10月批准下来以后,课题负责人积极筹备,作好开题的准备工作,制定了“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教科研管理制度、课题组负责人职责、课题组工作职责、课题组成员职责、教科研组长岗位职责、实验教师岗位责任制、教科研实施方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校本培训方案等。经过3个月的准备,于2006年5月12日正式开题,实验开始启动,召开了由区教育局、教师进修校领导参加的开题报告会,首先由课题研究小组组长宣读开题报告,使课题组成员明确本课题所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完成的时间等,然后校长讲话,要求教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和重要性,要认真进行课题研究的每一项工作,我校将本着“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科学指导、注重实效”的原则,朝着课题预定的目标健康的发展。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是劳动技术教育,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基础教育担负着奠定工程的重任,它擎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旗帜,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中劳动技术教育起着主导作用,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劳动技术教育新的内容、方法及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方案的制定情况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2006年5月——2008年7月)。本课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利用网络手段,采取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等开展研究工作。
1、实验的步骤
㈠ 实验的准备阶段(2006年5月——7月)
在这一阶段,收集和学习有关本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掌握有关的信息,进行实验的准备工作,选定实验课题、制定实验计划、组织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做好实验的宣传工作,落实实验的课题研究任务。在理论上、思想上,为“关于劳动技术教育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研究”的研究作好充分的准备。
㈡实验的实施阶段(2006年9月——2008年6月)
课题组成员承担着实验研究的工作任务,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劳技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劳技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研究,选用相关的辅助用书,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技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资源,积极进行实验,完成有关的系列体制,并根据实验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节和研究论文。
㈢实验总结阶段(2008年6月——7月)
总结实验对我校的课程改革的推进作用,完成结题报告和相关材料的整理工作,形成实验报告上报有关部门。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子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编写出一套既突出区域性、地方性特色又突出劳技教育特点、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校本课程。(3)、初步形成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运行机制,建立劳技教育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管理机制和评价体系。(4)、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5)、中小学劳动
技术教育资源库的建设。(6)、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开发的目的、途径、方法和形式。(7)、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场地建设、设备配置类型及标准。
根据本学期所研究的内容各实验教师确定了自己所研究的子课题:(1)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途径、方法和形式。(2)在劳动技术教育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3)浅谈课程评价在教学中的应用。(4)教师在劳动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中的角色。(5)劳动技术教育地方课程的开发。(6)劳动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7)劳动技术教育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8)劳技课课程开发和利用(9)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与教师发展的研究。
(10)编写突出区域性、地方性及劳技教育特色的校本课。(11)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利用。(12)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课程理论研究。
3、研究课题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的培训,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多渠道筹措资金,保证课题顺利进行。
(3)、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后勤人员起辅助作用。
4、课题预期成果
(1)、阶段性总结、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校本课程
(3)、以上七方面的研究成果。
三、课题进展初见成效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对劳动技术课程资源的基本理念有了更好的认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课程实施、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应该而且必须受到重视。从世界的角度看,凡是教育水平高的国家和地区,其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也是很高的。在我国,长期以来课程资源被简单地理解为教材。诚然,教科书、参考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主要课程资源,在纸质印刷时代,这种情况是适宜的,而且直到现在我们仍是将它们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正是这种情况,使得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而没有想到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这种僵化观点的长期存在是导致我国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了把教材当作惟一的课程资源以外,长期以来,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实施空间、资源内容等方面也十分落后。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看,主要是依靠少数的学科专家,并没有将广大的一线教师调动起来;从课程资源实施的空间看,仅仅将教学局限于班级课堂,使得班级课堂成为利用课程资源最重要的载体。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缺少相应学科的专门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及参观考察场所等,这样很难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从课程资源的内容看,偏重于知识特别是学科知识的开发,一忽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教材结构单一并且落后于时代,忽视了相应学科知识的新发展和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融合,这样的课程内容自然也远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六项目标有着直接的关系,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对与促进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价值,教科书以外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必须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社区、家庭中的各种课程资源。
2、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原省编《劳动》教材内容简单,不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及本地资源情况,先后改编、选编、自编了《劳动》(小学4—6年级的五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劳动技术》(中学七个专业的教学内容),并建立了学校课程资源库。本学期又开发了《树叶粘贴画》《丝网花艺术制作》《树皮画》《锯末装饰画》《雪雕艺术》等校本课程,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践操作中,不但加强劳动技能的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使学生的各种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与提高。所以,教师要充分运用学生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及时地指导点拔,使其正确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得以提高,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本课题拟用三年时间完成,在 2006年5月12日实验开始启动,课题组的每个成员选定实验的子课题进行研究,并制定了实验计划,教导处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带领教师学习有关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论述和儿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当前劳技教学的现状为背景,以社会、家庭、学校为反馈点,以学生劳动技术素养的培养为着眼点,通过比赛、访问、座谈会、个别面谈、问卷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研究,选用相关的辅助资料,查阅文献,广泛收集资料,接触和了解国内外先进的劳技教育思想,拓宽教育视野,汲取先进教育理念,每周进行一次业务学习,每月进行一次研讨,解决研究课题时遇到的困难。
课题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子课题研究情况,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小结和有关子课题论文,每人开发编写两科与本专业有关的校本课程,充实学校的资源库。课题组负责人注意材料的积累,做到及时归档。
四、课题进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我们的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校型小,许多好的资源无法付诸于实践,没有试验基地,花卉、菌类、蔬菜、园林等的培育无法实现,作品流失严重。期盼能尽快解决这些困难,否则好的资源都在闲置。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进行及课题的指导性、实效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努力,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论坛,因为论坛是让思想与智慧碰撞,让实践与探索交融的有效途径。本学期拟每月开展一次论坛,每次有五位教师进行专题的研讨,研讨课题由教导处决定,如劳动技术教育目前现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教师课程开发意识、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师的发展、课程资源开发与学生的发展等,进行思想交流、探讨问题,促进总结反思,自我提升,更让信息在交流中增值,促使整个团队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了解你我,相互启发,生成智慧。
6.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六
江苏省泗阳中学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这一课程理念,强调了语文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广阔性,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花鸟虫鱼,无论是时事热点,还是野史传说,都成了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的资源丰富了,视野开阔了,“课堂”也变得敞亮了。如何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便成了一个让人深思,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所教内容相对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文化背景来说,有较大的难度,无论教师怎么用力地讲解,学生接受程度总显得很有限,甚至会出现“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局面。这时如能适当地引进“近区”进行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近区”,就是相对于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来说,认知和感受距离比较近的教学资源,教师如能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恰当、适时地引进“近区”进行教学,就可缩小学生与学习对象之间的差异,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进近区中的“近区”,不仅指认知方面,而且还包括情感态度、心理走向、价值取向等方面。引进近区所关注的是联系和引进与学生认知心理、情感距离较近的教学资源,为发展学生的学习和丰富学生的认知而服务的。
“近区”的资源非常丰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时间近区
国内外大事,时令节日,电台、电视台的最新报道等都属于时间近区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旦引进课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处理得好,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印证和丰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高中第三册的写作与口语交际中“辩论”这一要求,就可引进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全国大专辩论会”的内容作为教学近区,从内容、形式以至辩论的表情、风度等各方面给学生以示范、启发,效果非常明显。
(2)空间近区
由于教材在阐述问题时,考虑到全面性和典型性,尤其是部编教材不可能引用各校所在地区的事例,如果空间距离比较远,学生学习中的直观性和感受性就不太明显,学生的兴奋点就不易激发。其实任何一所学校,其周围地区,总有一些可以为教学服务的文化景观、人文景观、古代英雄、古代名人的文化遗存、墓碣题字、山水平原、乃至新建的城市、商场等。如教授《鸿门宴》,身在宿迁,不可不想到“项王故里”“霸王鼎”,教授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不妨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运河边上(或洪泽湖边)去领略诗中所写的美妙景色,从而体会“铺”字的妙用;教授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尽可引导学生在麦苗吐新绿的时节,到农田边上去领略“遥看”有“草色”“近却无”的美妙感受。这些都可以引入教学中来,为教学所用,使狭小的课堂与开阔的世界连成一片。
(3)心理近区
所谓心理近区,是指学生最关心、最好奇、最感兴趣的或者又似懂非懂要急于求得解决的有关内容。如演唱会,国家或地区发生的战争,体育运动会,海底世界,出土文物,武侠小说,最新播出的电影、电视剧,乃至学生喜欢的电脑,游戏机等,都可作为心理近区的材料,如高中第三册诗词教学中的重章叠唱的体味,便可引入流行歌曲的重复手法,教
7.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七
一、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我们的校园内有很多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课程资源。例如,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微机室等。这些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在我们身旁。科学教师可以从诸多学校资源中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经常会引导同学们去观察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比较不同花草树木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分析各种花朵的构造,研究各种花的花冠形状,闻一闻花的香气。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园里去寻找小动物、小昆虫,去拓印树干的形状然后制作成图册。同学们对于这样的活动非常好奇,参与性也非常强。除此之外,我还利用学校的微机室组织学生上网查阅一些相关的科学资料。例如,蝴蝶的习性,蜜蜂的习性等。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同学们对于这些小生物有了非常细致的了解。不仅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更体验到了无穷的乐趣。
二、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我认为,我们的小学科学仅仅局限于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家庭中也存在很多的科学资源。存在于家庭中的科学资源往往是同学们所熟悉的,对于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例如,小学生的家中都有很多电动和机械玩具。这些玩具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则可以组织学生把家里的玩具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探究这些玩具工作的原理。同学们家里每天都会扔掉一些废旧的塑料袋、废旧的电池。那么这些废旧的电池和塑料袋进入到土壤中对我们的土壤又会产生哪些危害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我们班有一位同学的闹钟坏了,于是我让他把这个闹钟带到学校来,大家一起研究如何把它修好。在修理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进行探究,献言献策,最终把这个闹钟给修好了。修好这个闹钟之后同学们感到非常自豪,增强了进行科学探究的信心。
三、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社区是同学们生活的主要场所,社区中包含的课程资源也非常多,比如工厂、大专院校、植物园、公园等。为了有效对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我还经常结合社区资源进行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例如,我校旁边有很多工厂,每天都会排放出很多废水。有一次我走到一条小河边,发现河里的水都变成了黑色,并且水面上还漂浮着很多死鱼。周围的居民看到这种情况纷纷拿网兜和竹竿去捞这些死鱼。看到这种情况,我深感吃惊。回去之后便组织学生对这一情况进行考察。在考察中同学们了解到:由于水污染,很多鱼都死了,旁边的庄稼也受到了污染。对于这种情况很多同学都表现出了忧虑,并且还有很多同学表示长大之后绝不做这样的事情,要立志保护好家乡的水资源,让其不受污染。在我的倡议之下,同学们还找到了厂方,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厂方领导表示一定会尽快解决这一问题。
四、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
乡土资源主要包括:生产与生活经验、传统文化、民风习俗以及乡土地理等。在每一所学校周围都有着独具特色的乡土资源,而这些乡土资源正是我们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天然场地。在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定不能放过对乡土资源的开发。
例如,在每年的插秧季节,我们学校周边的农田里有很多农民都在热火朝天地插秧。此时便可以组织学生对农民伯伯进行访谈,了解插秧多少间距较为合适,了解为什么秧苗不能插得过密等。通过对农民伯伯的访谈,同学们可以掌握很多相关的科学知识。夏季有很多农民在自家的玉米地里套种红豆和绿豆。针对这一情况也可以组织学生调查和了解, 了解套种的科学知识。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去一些养殖户家里了解养猪、养鸡、养鸭的科学知识等。乡土资源是无穷无尽的,我们可以尽情地进行开发和利用,进而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8.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八
近几年的语文公开课上,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语文课堂教学都不再局限于课本内容,教师们都在自觉地进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发和利用大众传播媒体上的优质语文资源
所谓“大众传播媒体”是20世纪20年代广播电台出现后才采用的名词,分为机械媒体(报纸、杂志、书记等)与电子媒体(电影、广播、电视等)。
在媒体不发达的时候,阅读课上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依靠学校图书馆的藏书,因此,学校的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随着传媒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条件的好转,机械媒体和电子媒体愈来愈多地进入课程资源的领域。
如《我追求这样的语文课堂》的片段:
阅读课上,我们读《遗忘是可爱的小偷》,感受伟大的母爱;读《风雨中的菊花》,被小男孩对母亲的爱深深感动;我们读《天堂里没有艾滋病》,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读《永远在一起》,惊奇地发现动物之间的爱情可能比某些人更加坚贞不渝;我们读《伟大的日子》,联系课文《海伦·凯勒》进一步认识莎莉文对“我”非同寻常的影响;读《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无比的愤慨与羞愧中反思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身上所具有的陋习……
上面所列举的不少来自深受当代青少年学生喜爱的《读者》,这实际上是开发了机械媒体中的杂志作为课程资源,比如让学生品味现代流行歌曲歌词的优劣,评价影视剧本改编得是否成功,评析歌手、演员对作品的演绎是否到位等,借助这些语文课程资源进行阅读课教学,既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又能利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其对作品的理解。
二、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课程资源
网络上有大量的信息可供随时查询和下载,这其中除了文本信息以外,更有大量的视频、音频文件。合理地使用这些资源,也可以弥补阅读课教学中的一些缺陷。
如教师教学叙事片段:
课文《奇妙的克隆》里有不少科学术语,八年级的学生阅读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就找了一段关于克隆的科教片放给他们看,很短的时间内他们就了解了克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我就不用花很多时间跟他们讲解科学知识,把语文课上成生物课了。
上《吆喝》这篇课文,如果我没有播放侯宝林的相声《卖布头》,效果就不会好了。因为别说现在的学生,就连我也没有听过老北京的吆喝是怎样一种生动的语音语调,这个靠读课文是读不出那个味来的。
教学《黄河颂》,如果仅仅靠老师讲一讲背景,让学生把课文读一读,他们很难体会到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但是播放一段关于壶口瀑布的影片,配上一段《黄河船夫曲》的音乐,足以让学生在教室里感受到黄河的精神气概。
从以上教学叙事的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比起单纯的文字更能以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启迪他们的思维。而且因为多媒体在单位时间里向学生们提供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常规教学手段,因此也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当然,我们在开发利用这些课程资源特别是音频、视频资源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切不可为了追求课堂氛围而用精彩纷呈的音像资料取代学生对文字的阅读。
另外,在一些具有校园局域网的学校还可以尝试构建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平台,由教师先行查找资料搭建授课平台,这样学生就可以坐在狭小的教室里,走向广阔的外部世界,而教师也不必担心学生会被网上其他的无关信息或者有害信息侵扰。这样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单位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有效信息。
三、开发和利用与实验教材配套的自读课本
自读课本选文丰富。以七年纪上册《翻过那座山》为例,自读课本共选编了87位作家的作品。我们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把这87篇文章逐一让学生阅读。但自读课本文章的选编注重与课本的紧密联系,我们可以借助它们之间的多维联系,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下面介绍几种在课堂上有效利用自读课本的方法。
1.拓展式阅读。自读课本里的不少文章与教材课文出自同一作者,如《智取生辰纲》和《杨志卖刀》《黑旋风斗浪里白条》;还有一些是关于同一作者或作品的不同文学材料,如玛丽·居里的《我的信念》与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玛丽·居里的《怀念比埃尔》、艾美·居里的《居里夫人传(节选)》、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学生通过课本与自读课本之间横向或纵向的联系,可以对作家、作品有更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2.比较式阅读。具体方法包括:同类题材作品比较阅读,如《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与《最后一次讲演》;同一作家的同期作品可参照阅读,如《敬业与乐业》对应《最苦与最乐》。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对某种文体或者某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有更明白的领悟。
9.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九
内容提要:新课程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而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笔者认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要做到:遵循语文规律,营造学习氛围;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学习;走出教材课堂,拓宽学生视野。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万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
作者:浙江省诸暨市马剑镇中吴仲益
《语文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显而易见,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地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并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由于种种因素一直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们在“应试”这根魔杖的指点下,紧紧围绕着升学率这座大山,忙得喘不过气来,他们把教材上的知识要点罗列成册,要求学生重复不断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这样的结果是:严重扼杀了农村初中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阻碍了农民子弟语文素质的发展。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发展。”如何改变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现状,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材专制是关键。因此,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就成为每个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紧张短缺的情况下,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且居主导地位并对课程资源结构功能的发挥起决定意义和作用。教师们若能彻底打破旧的传统观念,理解新课程新理念,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的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在生活中学习和探索必将收到始料不及的效果。
本文将就农村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分以下几方面谈谈笔者之见。
一、遵循语文规律,营造学习氛围
新课程指出: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教学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和书面语结合便就叫语文。”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不断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语文学习氛围。
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作一定安排。早晨上课前半小时由语文课代表负责,在班上播放名著名篇的录音;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生动有趣、富有哲理的童话、寓言、成语故事。使学生在听觉中受到文学的熏陶,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坚持每次上语文课时,要求学生不拘形式和内容,用三、五分钟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学生们可以绘自然风光、忆自己童年、讲家庭亲情、说有趣笑话、诵优美诗词。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还可组成学生评委,对口头说话进行评定打分,记入学生平时学习成绩单;晚餐的时候,我们可在校广播室播放小说朗诵、评书精段、诗词评讲、散文欣赏等。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创造了浓郁的语文听说学习氛围。学生在这无形的课堂上得到潜移默化、坚持不懈,学生可以不断提高听说能力,积累词江,为写作打下基础。
二、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自古以来,我们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的美读习惯。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广泛阅读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例如:在农村图书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可号召学生从家里、亲戚或朋友处借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通过适时的课外阅读,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具体指导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倡学中求疑。如在阅读世界名著《变色龙》时,我们可让学生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变色龙”指谁?有何明显的特性?为什么称:“变色龙”?围绕这一系列疑问,仔细阅读全文,许多同学一定会明白:“变色龙”真正蕴含的意义。
我们还可以通过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如:成语接龙,名著朗诵,课外知识阅读竞赛等。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上。
笔者认为:农村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手段和方式与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主要区别于现代化教学设施方面,但我们也应看到农村语文课程资源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如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等都是学生的用武之地,我们把学生写得好的,哪怕只是有进步的文章或言论在学校或班级展示;成立学生文学社,自办小报和社刊,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招聘小记者,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学生中的新事物诉诸笔端,登在专栏板报上;指导学生参加校、市、省、国家级写作竞赛;开展作文写作评优活动;指导鼓励学生向报刊投稿。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搭建一个开放、自主的独具农村特色的课程资源平台,培养农村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走出教材课堂,拓宽学习视野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语)。农村语文教师的身边,还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课程资源,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情风俗、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色。
例如在教学了《珍珠鸟》一文后,我们可组织学生去调查我们的家乡有哪些珍贵的动物?它们的生活状况如何?有没有遭遇人类的迫害?在调查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拍摄照片,写出调查报告。这样既发挥资源优势,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拓宽了农村初中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自主学习语文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广大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
10.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十
蔡青青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资源的意识十分淡薄。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革。
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如何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呢?
(一)有效地挖掘和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必须首先通过研究和分析、理解和掌握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新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不仅考虑了数学自身的特点,还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从编者的意图来看,主要是想给广大教师提供更为广阔的创造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机会。但这样一来,也无形中增加了一些缺乏经验的教师“吃透”教材的难度。
对于一节课的教材内容来讲,我觉得教师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1.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大,知识点过多,学生难以接受,而一节课的信息量过小,知识点过少,则浪费时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量代换”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等量代换”一课时,教师就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扩充,将书中一个例题和几个孤零零的习题进行了巧妙组织,形成了“”首战成功“我能行”“题目大变脸”“挑战自我”四个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富有挑战性 的问题中,思维活跃,个性张扬,自信心不断增强。2.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当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几个知识点时,往往需要明确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以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或者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影响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9加几
例如,9加几一课的教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凑十法”,掌握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思维过程,并能正确计算9加几的口算。
一般地说,数学的基本概念、法则、公式、性质都是教学的重点。确定教材的重点,要以教材本身为依据,研究所教的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价值。在整个知识系统中,关系全局的这部分知识,可定为教材的重点。
所以难点,就是多数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的内容比较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有的内容纵横交错,比较复杂;也有的内容本质属性比较隐蔽;或者体现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或者在新旧知识的衔接上呈现了较大的坡度,或相互干扰,易混、易错等。这种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内容,通常称之为教材的难点。教学难点要根据教材的广度和深度、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心理特征来确定。难点有时和重点是一致的。
例如,商不变规律的归纳与理解,既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同时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内容就是教材的关键。作为教材的关键,它在攻克难点、突出重点过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功能。一旦处理好教材的关键,与其相关的教学内容就可以迎刃而解。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在于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演示使学生弄清一个长方体有哪三组相对的面,相对的面有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根据长方体的长、宽、高确定每组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这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问题,教师抓住了这个关键,定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3.合理安排教学的顺序。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顺序,一般在教材中已经有所安排。但是教材中设计的教学顺序是最基本的,不可能太细。教学的往往还要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安排。
例如,在教学在 “找规律”一课时,教师根据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处理,设计了一个系列活动:
一是“猜一猜”,根据已有排列发现规律,猜出接下来的图形或物体应是什么样的;
二是“说一说”,针对同一个排列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不同的规律(如形状、数量、颜色、长短、大小等);
三是“摆一摆”,自选材料摆出某种有规律的排列;
四是“演一演”,用声音、动作、图画、节奏等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某种规律;
五是“找一找”,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
这样的设计,不但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有时一部分知识可能有不同的教学顺序:这时教师就要考虑哪种顺序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哪种顺序更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哪种顺序教学效果更好。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一般是叙述性的、静态的,大都同教师直接采用课本上条件完备、结论明确的封闭的例题、习题作为学习材料。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学生要把静态的知识内容结构转化为自己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积极主动、有效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所以教师在知识的呈现上,应由静态封闭变为师生共同探究,在动态中生成。4.深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教育资源
教学时,教师应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对于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
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其它教学资源
鲜明的课程意识拒斥“圣经”式的教材观,要求教师确立课程资源意识,认识到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文本性资源,而且教材是可以超越、可以选择、可以变更的。
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但不是课程的全部。任何课程实施,都需要利用和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1.课堂生成资源的及时捕捉。
学生是活生生的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会怎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多情况下老师是无法预料的。
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不同的观点都是教师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数学广角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一课时,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2004年亚洲杯A组有4个球队参赛,每两个球队都要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结果学生出现了三种答案:有说一共要比赛6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12场的;有说一共要比赛3场的。针对这种情况,教
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辩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各抒己见,最后还是同意一共要比赛6场的同学说服了大家,形成了全班统一的结论。2.社区、家庭资源的合理利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社区、家庭中有大量的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课程资源,如果我们在教学时能够合理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大有好处。
由于新教材内容大多与生活、生产结合十分紧密,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和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社区,掌握翔实的材料,确凿的数据。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向家长或到附近的银行了解有关利息的知识,课上进行汇报。在上课汇报时,学生从课外获得的信息,要远远大于教材中所介绍的知识。3.媒体、网络资源的合理开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广播、报刊杂志、计算机已经入普通百姓家,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知识面也越来越广。
现实社会是一个网络化时代、信息化社会,教师可以到网上收集一些与教学相关的题材,来充实、丰富课本内容,这是活用教材的新路子。《质量单位、时间单位》
例如,在教学《质量单位、时间单位》一课时,教师通过网络搜集了有关神州五号的有关信息,课上进行了下面的设计: 师:(教师出示航天英雄杨利伟的图片)照片上的这个人你们认识吗? 师:北京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被顺利送上太空。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首次进行的载人航天飞行。
师:在这句话中涉及到哪些时间单位?你能找出来吗? 教师板书: • 时间单位
• 世纪、年、月、日、时、分、秒
• 师:你们还想了解关于“神州五号”的更多资料吗? • 师:(出示课件)
• “神舟”五号飞船总长9.2米,总重7790千克。
• 用于“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长征”二号F型火箭,首次采用了55项新技术。“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的起飞重量479.8吨。• 师:在这几句话中,涉及到哪些质量 • 教师板书: • 质量单位 • 吨、千克 • 师:(课件出示)
• 航天员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联合国旗尺寸相同,重约10克,为尼龙质地。飞船还同时搭载了一面未展示的大号联合国旗,重约330克。
• 师:在这几句话中,又涉及到哪些质量单位? • 教师板书:克
• 师:同学们对时间单位和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一下整理。
接下来,便组织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学生课上表现得兴趣浓厚。
11.思品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十一
关键词:课程资源;社会;生活;课程开发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已不能满足教师的课堂需要了。新课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教师就必须利用开发一切课程资源,尤其是让思品课走进生活,处处可以获取课程资源,现谈谈我是怎么开发课程资源的。
一、让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思品课程资源
近年来,学校的校园建设在不断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有很大改观,图书馆、阅览室、文化长廊、校园广播、先进的教学设施、实验室、微机室,这些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都是教师教学中有效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学校每天打交道的餐厅,厨房里全是环保餐具,整洁有序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就是很好的教育。
二、走出课堂,开发“长辈”中的课程资源
教师使用的教材尽管为学生提供了精心选择的课程资源,但就思品课这一科目还不够我们的使用。比如:我在上“了解经济生活”一课时,涉及“票证时代”,我就要求学生利用星期天和爷爷奶奶谈“粮票”“布票”是怎么回事,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搜集长辈以前的照片,听长辈讲以前的生活给晚辈,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了解以前的社会以及大人曾经的困难时期,也可沟通一家人的感情。回到学校,每个同学都把自己搜集到的“过去的故事”讲给大家听,课堂气氛很是活跃,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开发电视、网络中的课程资源
新闻报道“五一长假”中,电视中记者拍摄到在游长城一带,清洁工捡到的垃圾多得惊人。课堂上我播放了这一视频,提问学生从中得到了的感悟或启示。学生各抒己见,有学生说:环境破坏不容忽视……也有学生说:应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也有的同学说:我国公民环保认识有待提高……还有的学生说:环保工作从我做起……于是,每周放假,我都会布置学生看新闻,然后口述或者用影像记录一段新闻事,并用一两句话写下自己的感受,用U盘交回。师生在教室大屏幕上一起交流展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新闻的关注以及对搜集资料的兴趣。
四、融合不同学科,开发课程资源
我在讲授“挺起中国的脊梁”一课时,就用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中一段话引发大家思考: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
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引用语文课文片段,让学生体会民族精神和气节,从心底里敬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而不惜贡献自己的一切的中国人。我在讲解保护环境时,联系了能源再利用的化学知识,了解使用氢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对环境的影响,我在讲解“共同理想”时,重新学习了中共十三大历史知识,大家在学习“倾力奉献”时,我播放了歌曲《为了谁》,让大家知道生命的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五、让歌曲、电視剧情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
我在讲解“青春期也有烦恼”时,让学生欣赏《小小少年》“小小少年在长高,随着岁月由小变大,他的烦恼增加了……”启发大家认识成长中的烦恼是正常的,要化烦恼为动力,当学生学习“改革开放”一课时,我用音乐《走进新时代》让学生感受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的变迁》时,我就播放了《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在学校食堂领饭时的尴尬一幕,引导学生感受今天的优越生活,珍惜今天的美好与幸福。
六、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个性的差异、兴趣、甚至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资源。如,我们在上《青春平行线》一课时,学生对大家一开学男女有别、相互说话觉得不好意思的思想经历各抒己见,最后学生在谈论中经过老师的引导,达成了共识。在课堂中处理好男女同学关系不仅利于今天的学习,也利于未来的工作,男女学生也可以做朋友。如我在上《拒绝诱惑》一课时,学生自发排演了五分钟小话剧,用生动的剧情告诉大家要远离网吧,健康成长。
七、努力开发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
教师的阅历、情感体验、学科知识、特长、爱好等方面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我在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节时就联系了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的小学生活和中学生活,从在学校的吃、喝、用告诉学生什么是计划经济。对照之下,学生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就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我在教学《违法与犯罪》一课时就联系了我们村民的无知与冲动,自己锒铛入狱,给自己家庭和子女带来难以弥补的创伤,希望学生知法、懂法、爱法、护法,并理智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做合法好公民,过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激发兴趣,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人,为今后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善婷.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课导课策略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2.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 篇十二
一、对实验器材的有效开发利用
实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从很多方面展开, 首先,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合理地开发利用实验器材。物理学实验不像化学或者生物实验那么专业, 用到的器材、药品等都非常固定的, 物理实验的开放性更强, 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这一点在实验器材上就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不少标准实验中用到的器材其实都可以用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加以替换。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这种创新能力, 并且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可以用于物理实验的各种器材、物品。这将会极大地丰富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体现物理实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教学价值。
其次,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验教学进行合理创新, 在课堂上学习了相应的实验课程后, 可以对实验进行发散与延伸, 让学生挖掘生活中是否也存在可以用于具体实验的器材。慢慢地, 学生会发现很多实验器材都可以灵活地替代, 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挥试管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 利用试管探究音调问题:用嘴对着空试管吹, 让其发声, 再在试管中加一些水, 再对着试管口吹气, 让学生去体会声音的不同, 从而感知音调;又如, 在学习大气压强的时候, 可以做“大小试管”的实验, 让学生体会大气压强的存在;在学习浮力的时候, 可以利用试管制作浮沉子演示上浮、悬浮、下沉;等等。学生如果善于发现, 并且思维非常灵活, 会找到很多生活中的可以作为物理实验器材的物品。学生如果具备这样的发掘能力, 既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十分牢固地理解与掌握知识。
二、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课程资源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并且让学生发挥想象, 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实景或者物品的用途等进行灵活的改造, 进而呈现出相应的物理学实验的过程。这种方式同样有着一定的操作空间, 教师如果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生活资源, 很多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都可以成为物理课堂实验教学的有效资源。在教学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学习与探究的空间, 并引导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型的思维,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知识探究能力, 也能显著提升学生的综合实验素养。
例如, 不少学生想到可以用生活用品做实验:用饭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用尺做实验说明弦乐器的音调与长度的关系;用塑料尺研究摩擦起电;用手表的闹钟功能研究材料的隔声性能;用美术课用的颜料研究颜料的混合;用易拉罐研究小孔成像;用小钢勺研究凸面镜和凹面镜的成像规律;用篮球、足球、乒乓研究日食、月食;用玻璃水杯研究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惯性;近视眼镜研究凹透镜的成像;等等。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资源。从中我们看出, 对于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其实有着极大的空间, 重点在于要鼓励学生发展开放性与创新性的思维, 这样才能让物理实验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
三、实现实验课程资源的有效创新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对一些重点实验, 教师要保障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深入的掌握。对于这部分教学素材, 教师可以灵活创新实验课程资源, 在一些十分巧妙的实验变化的过程中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揭露实验的实质, 进而让学生对教学知识点有更深入的领会。在以这种形式进行实验教学时, 教师对于实验教学的准备一定要充分, 也要合理地预设课堂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情况。这样才能够保障实验教学的创新收获预期的教学效果, 并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加深对学生综合实验素养的培养与锻炼。
【课程资源的利用和作用】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08-11
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7-25
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1-12
浅谈通用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08-09
论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和地位07-13
家长资源课程教案09-23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