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2024-07-25

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12篇)

1.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一

附件:

加强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

实施意见

根据市政府《关于推进财政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扬府发[2010]231号)精神,为积极探索以预算为中心的财政支出管理模式,不断加强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管理,进一步加强市本级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加强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总体要求

坚持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四位一体”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以强化预算管理为目标,细化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意识,增强预算约束力。

(一)按照“有预算不超支,无预算不开支”的原则办事。强化预算约束力,不得随意突破既定预算,更不得越权调整预算。

(二)按照“先有预算,后有支出”的程序办事。强化预算意识,不得擅自增加支出项目或改变项目支出内容。

(三)按照“先有使用办法,后有资金安排”的要求办事。强化效率优先,区别轻重缓急,注重项目资金整合,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规范预算追加程序,强化预算约束力

机动经费中调剂解决。

(二)津贴、补贴经费。严格执行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津贴、补贴政策,建立健全津贴、补贴发放审批制度,控制发放范围和标准。各部门单位应严格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发放,不得随意扩大范围和变相提高标准。对于当年国家和省市出台津贴、补贴标准调整政策,需追加经费的,按规定的程序办理。

(三)办公设备经费。部门单位由于工作原因需追加办公设备经费的,应先向市政府提出申请,财政部门按照合理配备使用的原则,提出初审意见,每年分两次(上半年、下半年各一次)上报市政府,经市政府领导审批同意后办理追加手续。

(四)办公用房维修经费。预算金额在30万元以内的维修项目,由部门单位向市政府提出申请,市政府批转后,财政部门可委托专业机构评估提出初审意见,每年分两次报市政府领导审批同意后办理追加手续。30万元以上的维修项目按规定程序办理。

(五)会议经费。严格执行会议审批和经费审核制度。各部门单位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手段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坚决制止召开无实际效果的研讨会和联谊会。

1、一、二类会议经费(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全会等综合性会议,以及全市性表彰会议)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审批同意后,财政部门按规定追加预算。

2、其他会议经费(含以政府名义召开的部门会议和部

议专题研究,并报市政府领导研究同意后,财政部门按规定程序办理相关手续。

3、用财政资金安排购置公务用车的,要按指定车型且必须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购置。执法用车购置一般不得超过公务用车标准,特种车辆除外。

4、凡批准购置和更新车辆的部门单位,旧车未到报废年限的,在办理新车购置手续时,必须将旧车上交财政部门,经市政府领导研究平衡后办理调拨。

(八)公务接待经费。严格控制公务接待的范围和标准,规范公务接待经费审批。

政府重要接待经费仍实行归口管理原则,统一由市接待办等部门根据市委、市政府计划安排,编入部门预算。各部门单位不单独安排接待经费。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加强接待经费审批管理,将支出控制在预算范围内。

(九)节庆活动经费。根据市委、市政府重大节庆会展招商活动总体安排,承办活动的牵头部门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利用市场资源,压缩一切不必要的费用开支,勤俭节约、精打细算编制详实的支出预算。支出预算经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安排。

对由部门单位组织参加市域外的或未经市政府批准而接办、承办的商品交易会、展销会等活动,原则上由部门单位自行承担相关经费。

(十)各类临时性项目经费。市政府《关于推进财政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中明确,要严格控制各类临时

果为向导,以项目成本为衡量标准,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绩效目标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监督和检查。各部门和单位在严格执行预算的同时,要挖掘潜力,增收节支,加强资金管理。市监察、审计、财政等部门要加强效能监察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套取、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的部门和单位,应予以追缴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处罚和处理。

四、本实施意见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施。

2.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二

一、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预算绩效是指预算资金所达到的产出和结果, 是一种以支出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它强调预算支出的责任和效率, 要求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把产出和结果作为关注的重点, 要花尽量少的钱、办尽量多的实事, 向服务对象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财政部要求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 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的实现为导向, 以绩效评价为手段, 以结果应用为保障, 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 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 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政府推行预算绩效管理是希望能权衡各项预算的投入产出, 通过成本与效益间的比较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制度, 使政府预算不仅具有控制功能, 更增进其管理与规划的功能。因此, 预算绩效管理客观上要求支出预算编制采取一种以成本效益为导向的更为科学的预算编制方法。

二、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现状

长期以来, 高校普遍采用的是“基数+增长”的传统支出预算编制方法, 即以上一年度的支出执行数作为基数, 同时考虑预算年度的各种增长因素, 得出下一年度各项支出的数额。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 但没有考虑以往支出的动因是否发生变化, 也没有考虑学校事业发展的需求有无变化, 对下一年度发生的临时性、突发性的事项更是难以预计测算。因此, 这种传统的预算编制模式主观性强, 不注重成本效益分析, 降低了预算的准确性, 与政府倡导的预算绩效管理显然不适应。

三、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

零基预算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或支出预算时,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 而是以所有的预算支出为零作为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其开支标准是否合理, 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它与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编制方法不同, 打破了传统预算编制的“基数”概念。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

(1) 有利于克服“基数+增长”预算法不科学、不准确的缺点, 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零基预算是以当年高校事业发展计划为基础,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工作计划需要的费用内容及其开支, 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合理安排资金, 确保事业发展的各项工作任务能够完成, 有利于高校将有限的财力集中到学校战略性的重大事项上来, 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

(2) 有利于控制学校内部各部门开支的随意性, 防止预算膨胀。预算编制不细化、不明确, 必然导致预算执行的随意性。零基预算对各项预算支出进行定员或定额管理, 预算编制更细致更科学性。同时打破了传统的“基数+增长”预算模式, 按实际需要安排资金, 改变了各部门支出预算只增不减的态势。

从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上来讲, 零基预算和预算绩效管理是密不可分的。零基预算着眼于需要的优先程度, 然后综合财力进行比较分析, 确定支持的先后顺序, 同时要求对各项支出安排进行详细审核。而需要的优先程度必须以绩效作为取舍和排序标准。因此, 在实务操作中, 高校支出预算管理应当优选零基预算作为预算编制方法, 从源头上保证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同时在预算管理全过程中贯穿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

四、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建立

1. 预算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体制是预算管理目标实现的保障。预算绩效管理下高校可以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预算责任部门相结合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管理委员会是领导决策机构, 负责预算相关事项的决策。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全校预算的编制、汇总、审核、下达、调整及绩效评价等具体工作, 一般设在学校的财务部门。预算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能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及汇总, 是预算的直接编制者和实施者。

2. 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

(1) “零基预算+绩效目标”作为预算编制起点。零基预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不受以往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的影响, 所有预算支出都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和部门基本情况来重新编制预算, 实效性强。目标管理作为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内容, 要求各部门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必须设立绩效目标, 目标设置应指向明确、具体细化、合理可行, 并方便考核评价。各责任部门预算编制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 明确下年度的工作计划。首先应明确学校的战略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以学校的年度工作计划为基础, 各责任部门编制各自的年度工作计划。

第二步, 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编制经费预算、设定绩效目标。各预算责任部门根据年度工作计划编制支出预算, 并设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是项目执行要达到的效果和预期实现的效益, 体现本部门工作计划实施的效果。

(1) 采用定额或比例计算法编制基本经费项目预算。基本经费是指与学校规模密切相关的非限定性经费, 由学校自己支配, 可以利用定额或比例计算。首先, 要确定定额标准。主要包括人员经费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和补贴、绩效工资、其他工资、离退休人员工资、社会保障费、助学金及公积金等支出。公用经费主要包括日常办公费、邮电费、交通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护 (修) 费、招待费等。这部分费用可采用生均定额标准、人员定额标准、比例标准以及基于业务的定额标准, 其次, 要确定基础数字。各责任部门应当根据本部门历史数据和当前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确定编制基本经费的相关数据资料, 如人事部门的教职工人数及工资组成情况、教学和研究生部门的各类在校生人数、后勤部门的校舍建筑面积和绿化面积、资产部门的设备总额、类别和新旧程度、车辆运行情况等基本数字。

人员经费预算根据在职、离退休人员和学生的数量与结构, 结合支出定额标准、补贴标准和补助比例进行测定。公用经费预算要根据各部门经费性质的不同, 实行分类管理。实行校院两级预算的教学院系应按学生人数和专业类别制定生均综合定额, 确定院系的正常教学业务费;各类党务行政部门根据单位职能, 按照人均定额标准和基于业务的专项定额标准, 确定正常办公经费;后勤运行经费中的水、电、暖、保洁等支出, 按照学生人数、房舍面积、保洁面积, 结合历史成本数据, 采取不同的取费模式和计量标准确定。除上述正常运转经费外, 对各院系和部门的特殊业务支出实行专项补助、专项核算。

(2)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编制专项经费项目预算。专项经费是指用于学校发展和建设的限定性经费, 根据来源不同可以区分为财政专项和校内专项。各部门提出专项经费需求计划, 并向学校具体说明经费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设目标, 提供可行性报告, 同时列出具体支出明细和测算依据。学校应当设立专门的评审机构, 对提交的项目进行评审, 评审通过的项目纳入储备库, 并按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第三步, 逐项审核支出预算, 分析判断项目轻重缓急。学校审核预算时, 以零为起点, 逐项审核支出预算。对各项目的性质、目的、轻重缓急和预期效果等进行分析, 依据学校的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 以及各部门承担的重点任务, 初步提出经费支持的先后顺序。学校安排预算时, 优先保证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经费, 当年的重点任务应予保证。在此基础上安排专项经费, 专项经费的安排应当参照评审机构的排序确定。

第四步, 确定经费支出预算。在逐项审核支出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全校经费支出预算草案, 将经费支出预算草案与经费收入预算进行对比, 按照收支平衡原则和项目重要性及轻重缓急程度确定支出预算。

(2) 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 强化预算执行的控制和监督。预算下达后, 开展事中绩效监督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高等学校应确定绩效监督关键点, 金额较大的项目、重点部门的经费应成为监督重点, 项目的阶段性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应是关注点。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是事中监督的协调机构, 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和各业务管理部门根据职责承担不同的任务。财务部门具体负责对各单位预算执行项目的控制, 确保支出不超项目总预算和明细预算, 监督预算执行进度。审计部门对预算的支出情况进行监督, 检查支出内容是否符合预算。业务管理部门负责监督项目阶段性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重点项目, 至少在当年6月底前由项目管理人员展开自查, 逐项分析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工作推进情况, 撰写绩效跟踪报告, 对执行中存在问题及时解决, 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

(3) 建立事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将绩效评价内化为日常工作方式。预算绩效评价是对经费支出产生的效果进行评价, 应当以支出“结果”和“追踪问效”为导向, 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判为手段。预算管理委员是绩效评价的领导机构, 预算绩效管理办公室负责绩效评价具体组织工作, 制定考评工作方案。绩效评价的关键是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可以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公众评判法, 也可以是几种方法的结合。评价的标准应当采用计划标准, 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等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要从项目决策过程、项目管理过程和项目绩效成果三方面考虑, 绩效指标的设定应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学校也可以聘请中介机构, 逐步把评价范围扩大到所有预算支出项目, 将绩效评价内化为日常工作方式。

(4) 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绩效问责。绩效评价结果的反馈和问责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点, 也是难点, 现实中往往存在“重考核轻奖惩”的现象, 评价结果不反馈, 或者有反馈无整改, 造成学校上下对绩效评价工作的不信任和抵制, 使绩效评价工作有始无终, 而且耗费了高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高校应当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的资金投入方向和支持重点、责任人的业绩考核相挂钩, 实施对预算资金的追踪问效。目前, 应以重点支出或重点项目作为切入点, 建立绩效问责机制, 对绩效评价成绩不合格的部门, 高校可采取不安排项目或削减下年度支出预算的方式进行问责。

通过建立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高等学校的支出预算管理将形成一个更为科学的循环系统, 将支出预算的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和结果应用相结合, 有助于实现预算“目标、有效性和效率”三位一体的目标, 推进高校预算管理水平的提高, 将预算绩效管理落到实处。

摘要:近年来, 财政部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高等学校作为公共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落实预算绩效管理, 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本文就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和高等学校支出预算管理现状进行分析, 将零基预算与预算绩效管理相结合, 提出构建科学有效的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重点论述了预算管理体制和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 在预算管理中引入“零基预算”法编制支出预算, 建立事中绩效报告和跟踪监督机制、事后绩效评价工作机制, 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反馈, 实施绩效问责。

关键词:预算绩效管理,高校,支出预算,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廖晓军.明确目标扎实工作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中国财政, 2011 (11) .

[2].王祺扬.试论构建公共部门绩效预算制度.财政研究, 2007 (1) .

[3].王丽萍、郭岚、张勇.高校新绩效预算管理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会计研究, 2008 (2) .

[4].龙英.高校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研究.教育财会研究, 2013 (1) .

[5].杨光.高等学校零基预算编制问题研究.财务与金融, 2012 (1) .

3.关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强化措施

目前,强化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加强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对我国的财政管理内部的控制水平有所提高,更可以有效的优化事业单位的内部财政支出模式。我国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其发挥着监督、执行、控制和预算编制等作用。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能够加强事业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也促进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对绩效考核的作用。加强预算管理可以有效的解决事业单位中出现的问题。其次,优化公共资源配置也需要加强其财务预算管理,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的财政拨款。因此,事业单位大多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一般情况下都是按照财政收支指标对财务编制进行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中重要的管理方式就是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可以合理的分配资源,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价值,避免资金的浪费,实现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

一、预算管理的特点

事业单位预算部门,是政府部门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结合事业单位自身的发展履行自身的职能需求,从基层的单位开始进行预算编制、汇总、审核和上报。国家财政部门审核后上报给人大代表大会,根据相关的规定对资金进行财政收支计划,预算管理在内容、方法、目标上都有相应的特点。

1.内容的特点

财政的收支计划就是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事业单位内部财政资金的各项支出和收入都是依法获取的,可以反映在预算管理中统一的编制方式和内容,是财务的支出和收入预算组成的。支出预算,是在工作完成中产生的支出项目和履行年度预计预算职能的总称。

2.方法的特点

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部门,是事业单位实际发展的需求和财务部门履行相应职能的确定,传统的预算编制方法是“增长数值加上上一年的基数”,再以往的数据基础上对编制进行修改,按照“二下二上”的编制程序上报完成。

3.目标的特点

事业单位是代表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而社会效益是预算管理更加关注的。事业单位根据内部的部门职能和国家的发展计划,重要的事项需要各部门进行安排和规划,年度预算目标要明确,通过预算管理达到,完善资源配置,合理利用财政资金、提高使用率等目的,使事业单位更好的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二、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措施

1.提高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意识

对于任何的企业和单位来讲“人”是最重要的,“人的意识”是管理和政策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事业单位应该充分认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财务人员及管理者对预算管理的重视,不仅可以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也可以完善自身的控制,并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从全局来看,事业单位的每个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都需要积极的配合和参与预算管理,而事业单位的优化配置和资金整合都需要科学的预算。财务管理者需要充分了解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进行预算管理工作。提前做好预算编制,对项目中需要资金支出的环节进行严格的审核,合理的进行预算管理。此外,事业单位也要重视对财务工作人员的预算学习能力,在业务水平上、思想认识上、道德素质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预算管理工作和理念真正的落实到工作中。使每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够认识到预算的重要性,更好地执行预算管理工作。

2.强化预算编制质量和执行力

预算编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预算执行是否合理,预算的执行力度也影响着编制的落实是否合理。两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首先,各部门的预算编制的职责必须要事业单位来进行规定和明确,并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财务数据的统计工作一定要做好,强化各部门与财务部之间的配合和沟通尤其是业务部门,财务部要对项目进行充分的了解和考察,全面的分析项目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因素,保证实际工作与财务预算相一致,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提高预算的执行效率和质量。其次,事业单位要对预算执行进行强化和约束,预算执行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不合理的财务支出进行严格的控制,预防和避免随意改变财政资金的方向和防止超预算支出的现象发生。要及时的总结预算执行情况,科学分析预算指标,有效的解决预算中出现的问题,使预算编制的落实得到保障,确保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3.加强差额拨款的单位进行动态预算管理

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单位预算的占其它资金收入的比例较小,由于其它资金的收入和金额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在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中实行动态预算管理非常重要。动态预算管理的实施,可以实时跟进预算项目的实施进度,并可以及时专业的对误差进行分析和解决,通过与管理者和财务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做好财务预算的调整。建立动态预算管理不仅可以解决和避免事业单位中的问题,还提高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

4.科学合理的建立事业单位的考核和激励制度

调动事业单位财务预算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的考核制度很重要。首先,预算管理者及工作人员要对预算进行总结和分析,更有效的减少或避免问题的发展;其次,对项目的实际情况与预算之间出现误差时,需要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各责任部门实施科学合理的考核政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更有利于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这样能够更好地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姚华,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模式研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4):159-160.

4.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四

【发布文号】皖政〔2007〕90号 【发布日期】2007-09-17 【生效日期】2007-09-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安徽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若干意见

(皖政〔2007〕90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增强财政的保障能力,建立健全经济与财政良性互动机制,认真解决收入增长有限性和支出需求扩张性的矛盾,切实改变“重收入、轻支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投入、轻绩效”的观念,克服财政资金损失浪费现象,防止发生财政违法违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和《安徽省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加速奋力崛起为主题,以资产管理为基础,以预算编制为龙头,以预算执行为关键,以支出效益为导向,以法治监督为保障,以金财工程为支撑,全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和谐安徽”服务。

(二)基本原则。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关键要把握以下原则:

公共性原则。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要求,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财政供给范围。保障社会基本公共需要,营造市场运行良好环境。着力解决政府职能越位与缺位的问题,建设发展财政、协调财政。

公平性原则。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让全省人民充分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民生财政、和谐财政。

规范性原则。按照公开、公正、透明的要求,完善预算决策与管理制度。规范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行为,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着力解决公共资源配置效率问题,建设透明财政、法治财政。

绩效性原则。按照效益最大化的要求,确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建立健全绩效预算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建立覆盖财政支出全过程的绩效评价制度和办法。着力解决财政支出效益问题,建设精细财政、绩效财政。创新性原则。按照政府管理创新的要求,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创新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和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促进支出管理方式创新。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推进政府理财技术创新。着力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科技财政、效能财政。

(三)目标任务。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支出管理的目标任务是:建立结构合理、制度健全、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管理科学、公开透明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财政支出管理精细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法治化。

二、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建立更加完善的财政支出管理体制

(四)整合公共资源,强化财政统筹。全面清理政府性收支,逐步将全部政府性收支纳入预算管理,建立完整的公共预算体系,增强财政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科学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运筹公共资源的水平。大力推广设备共建、资源共享,继续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推进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实现非税收入与税收收入统筹使用。健全化解债务的激励约束机制、举债责任追究和偿债准备金制度,控制县乡政府性债务规模,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五)完善转移支付,理顺分配关系。改进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建立客观、公正、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理顺省以下纵向的分配关系。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减少专项转移支付,提高省对下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重,拓宽市县政府自主统筹安排财政支出的空间。客观评估各地财政收入能力和支出需求差异,科学测算“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建立以标准收支为基础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规范专项转移支付,清理现行省对下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将其分为取消类、整合类、固定数额类和保留类,分类处理,逐项规范;采用因素法、公式法和以奖代补等方法,分配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改进部门切块资金分配格局,逐步将其纳入专项转移支付统一分配,理顺政府财力横向分配关系。

三、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建立更加完整的公共支出体系

(六)合理划分事权,明确支出范围。合理界定市场与政府功能,科学掌握市场运行规律,市场办得了、办得好的事,政府要主动提供服务,优化经济运行环境;政府可以和市场合力承担的项目,应尽量扩大市场的作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应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按照受益原则、行政管理原则和区域利益原则,确定跨行政区域的项目支出比重。合理确定财政支持经济建设的投入范围,推广专家评审和公示制度,区分轻重缓急安排资金,注重增加公益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合理确定财政支持事业发展的投入范围,对纯公益性事业,按政策予以保障;对准公益性事业,财政予以适当补助;对非公益事业,逐步减少投入并将其推向市场。

(七)优化支出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各级政府的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工程倾斜,按照责任落实到部门、效果体现在基层的要求,夯实基础管理制度,细化基层一线工作措施;巩固完善财政补贴农民资金管理制度和支付方式改革,及时足额兑现各项惠民惠农补助资金,真正做到“一线实、一卡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向“三农”倾斜,整合支农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教育、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投入,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向保护环境倾斜,加大对节能减排、公共卫生和生态安徽建设的投入,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八)创新支出方式,放大乘数效应。广泛应用利益诱导机制、财政补贴和减免税费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对支持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要采用投资、贴息、补助等方式,发挥政府投入的“酵母”作用,吸引各方资金,加大对全省经济增长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区域扶持力度,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十一五”重点项目建设。对重点产业、企业的支持,要采用资本金注入、贴息、转贷和投资抵免等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激励自主投入,主动优化结构,推进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对事业单位的支持,要转变养机构、养人员的传统做法,大力推行“以财养事”,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功能,促进事业单位改革。

四、严格规范,提高效率,建立更加高效的财政支出运行机制

(九)深化预算改革,严格预算约束。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力度,省本级要在规范预算决策机制,推行绩效预算上取得新成绩;省辖市级要在完善预算定额体系,实行综合预算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县级要在编制流程和编制方法的规范上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深化基本支出预算改革,不断提高人员经费保障水平,逐步完善人员定额、实物费用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努力做到资源配置公平,有效保障部门履行职能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着力细化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在建立项目库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项目支出预算滚动管理,切实保障政府施政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加快资金拨付进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率,对部门预算基本支出,制定月度均衡计划,随到随拨;对部门预算项目支出,按进度拨付,实行限时办理、超时默认制度;对于应急性、突发性的预算资金,实行随到随办、特事特办。进一步硬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预算追加,对追加数额较大,以及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项目,要采用专家决策和追加听证的办法,不断提高预算的科学合理性;对预算执行中因国家政策调整,以及其他难以预见的重大因素必须发生的追加,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理,坚决维护预算的法定严肃性。

(十)健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各地要按照国库统一管理、严格开设程序、同类专户归并、慎重选择银行的原则,清理结转和整合专户,及时清理撤销政策执行到期处于闲置和不必要的账户,归并资金性质相同或相似的账户;严格控制新开财政资金专户,能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不再开设财政资金专户。加强财政专户资金的拨付、管理与核算,保证资金专款专用,账户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除有特殊规定外,一律缴入国库。省辖市级要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资金范围,完善工作程序。县级要加快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转轨工作,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将会计核算中心的财政性资金账户改为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付后清算。

(十一)建立动态监控机制,保障财政资金规范运行。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是规范财政支出管理的重要措施,也是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客观要求。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实时动态监控为重点,建立综合核查、信息披露、检查通报、处理整改相配合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运行机制。要逐步拓展动态监控范围,健全财政国库内部监控机制,保障财政国库体系安全运行;将外部监控范围逐步扩大到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所有资金和单位,以及上级政府补助下级政府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着力提高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水平。

(十二)完善政府采购制度,提升“阳光工程”效能。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政府和社会公众利益。规范操作程序,创新采购方式,探索电子化采购系统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提高采购资金节约率。着力源头治理,健全防治政府采购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积极发挥政府采购政策功能,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产品发展,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目标的实现。

五、控制成本,注重效益,建立更加科学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十三)坚持勤俭节约,严控行政成本。牢记“两个务必”,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各级各部门要严格人员编制管理,控制财政供养人口;严格小汽车配置标准及编制管理,探索公务用车社会化、货币化改革;控制会议次数和规模,推广使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会议,节约会议经费支出;前移成本控制关口,加强出国(境)考察经费管理;提倡公务接待工作餐和自助餐制。要推行公务卡支付办法,提高行政经费管理透明度。要研究制订考核指标,把行政成本纳入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控制一般消费性支出过快增长的管理机制。

(十四)推进绩效管理,注重支出效益。继续完善财政投资评审制度,认真总结绩效评价试点经验,建立科学、规范、量化的绩效预算。按照科学、简便、精准的要求,明确项目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健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绩效考评办法,建立自我考评与社会考评相结合的考评机制,合理运用考评结果,促进政府管理效能和财政支出效益“双提高”。

六、依法理财,强化监督,建立更加严格的财政支出监督检查制度

(十五)自觉接受各界监督,提高民主理财水平。主动接受人大、审计和社会舆论监督,完善部门预算查询系统,提高政府预算公开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收支数据,提高政府理财透明度。

(十六)加强财政监督检查,提高支出监管水平。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财政资金运行体系,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的财政监督检查体系,扩大财政监督检查面,加强支出环节和专项资金检查,构建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

(十七)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提高依法理财水平。健全地方财政立法、执法和普法“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清理、修订和完善地方性财政法规制度,做到财政支出运行各方面、各环节有章可循;完善财政执法责任制,试行财政执法监督听证制度,推行执法错案追究制度,规范财政执法行为;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切实抓好财政“五五”普法工作,营造良好的理财法治环境。

(十八)加快金财工程建设,提高科技理财水平。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节点要求,进一步充实完善全省金财工程实施方案,抓好制度建设、标准建设、网络安全建设和技术骨干队伍建设,保证各级政府理财更加精细、高效、透明。

七、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建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长效机制

(十九)切实加强领导,增强理财施政的本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努力保持财政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把财政支出管理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核心,全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要切实加强领导,妥善协调各方面关系,及时研究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全面掌握新形势下的生财之道、聚财之法、用财之效、理财之方,进一步增强理财施政的本领。

(二十)强化管理责任,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要采取“政府主导,财政推动,部门参与,合力推进”的办法,制度先行,细化考核,强化措施,夯实基层,把财政支出管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基层。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的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奖惩措施,促进财权、事权与责任的有机结合;使用财政资金实行一把手负总责,明确直接责任人,健全内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延伸责任链条,强化监督检查,形成齐抓共管的财政支出管理责任体系。

(二十一)建立长效机制,提高制度创新能力。改进和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必须持之以恒。各级各部门既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步骤,强化保障措施,建立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长效机制;又要充分认识其艰巨性和复杂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妥善处理好各方面关系。既要勇于实践,发现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新管理,又要以改革的办法,解决财政支出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努力开创财政支出管理的新局面。

安徽省人民政府

二○○七年九月十七日

5.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五

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必然要求和

重要内容,是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强化预算支出责任和效率,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必然途径,根据财政部《关于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意见》(财预…2011‟416号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公共财政管理改革的意见》(嘉委…2011‟21号的有关精神,结合浙江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核要求,联系我市实际,现就加强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三位一体”财政运行机制改革的要求,围绕逐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和强化预算支出责任的主线,统筹规划、因地制宜、重点突破,逐步建立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手段,以结果应用为保障,以改进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控制节约成本、提高公共产品质量和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二基本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领导,部门单位共同实施。财政部门是预算绩效管理

体系构建的责任主体,负责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制度设计,组织并指导下级财政部门和本级部门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对重点支出的绩效评价和再评价;各部门单位是财政资金支出绩效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本部门和指导下属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本部门单位的预算支出进行绩效评价。

2、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系统工作,各地财政部门要紧密结合实际,科学制定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体工作思路,找准突

破口和着力点,突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符合实际、便于操作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优化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流程,有计划、分步骤地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现阶段应以项目支出和专项财政政策运行的绩效管理为重点,适时探索单位整体支出和财政综合支出绩效管理。

3、客观公正,公开透明。预算绩效管理要符合真实、客观、公平、公正的要求,做到评价指标科学,基础数据准确,评价方法合理,评价程序透明,评价结果依法公开,接受监督。

二、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任务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就是将预算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要成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逐步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

算执行有监控、项目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健全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是整个预算绩效管理系统的前提,包括绩效内容、绩效指标和绩效标准。要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规范绩效目标申报,强化绩效目标审核,将绩效目标管理与预算安排相结合。

——健全绩效跟踪监控管理。预算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是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财政部门在构建预算执行情况动态监控体系过程中,要突出对预期绩效目标实现情况的跟踪监控,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增强预算单位规范使用财政资金的意识。

——健全绩效评价管理。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核心。预算执行结束后,要及时对预算资金的产出和结果进行绩效评价,重点评价产出和结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

——健全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管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增强资金绩效理念,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资金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要完善评价结果的反馈与整改制度,探索建立与部门预算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价结果的有效机制。

三、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措施(一稳步推进预算绩效目标管理

1.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申报。绩效目标是衡量财政支出绩效的基本标准和财政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也是推动预算编制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抓手。部门单位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或申请追加预算时,要根据预算编制的总体要求和财政部门的具体部署、部门职能及事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地测算资金需求,填报项目绩效目标,设定清晰、量化、便于考核的绩效指标,并编制项目绩效可行性方案。绩效目标应该具体、可衡量,且与部门目标高度相关。项目绩效可行性方案要详细说明支出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为达到绩效目标拟采取的工作程序、方式方法、资金需求、信息资源等,并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

2.严格预算绩效目标审核。财政部门要根据财政支出方向和重点、部门事业发展规划等对单位上报的绩效目标进行审核,重点对预算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有效性,绩效目标和指标设置的科学性、可衡量性,申请资金额度的合理性,以及为完成绩效目标所计划采取的管理制度措施等情况进行审核论证。经论证评估绩效较好的项目优先安排预算资金,不按规定要求编制和绩效项目不符合要求的项目暂缓安排或不予安排。

3.试行预算绩效目标批复。探索实行预算绩效目标批复,项目绩效目标确定后,随同年初预算或追加预算一并批

复,预算项目的绩效目标和绩效指标等绩效信息应编入部门预算文本,作为预算执行、预算监督和绩效评价的依据。

(二全面实施绩效运行跟踪监控管理

财政部门和各预算单位要建立健全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要对项目完成进度、阶段性目标完成情况、项目效益与预期目标偏差情况等进行阶段性跟踪和控制,实施绩效监控范围的资金规模应占项目资金预算规模比例的30%以上。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预算执行绩效与绩效目标发生偏离的问题,财政部门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督促部门和单位按进度、按质量完成绩效目标。对既不接受意见,又不采取整改措施的部门单位,暂停拨付该项目资金,防止财政资金浪费。要探索实行绩效拨款制度,建立绩效信息数据库,采集和跟踪预算绩效实时信息,辅助绩效监控。

(三继续加大绩效评价工作力度

1.全面实施项目绩效自评工作。各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要求组织部门的绩效自评工作,既要负责对本部门规定范围内的项目资金实施自评,又要指导和督促所属单位的绩效自评工作,并及时将自评结果报财政部门审核。自评工作覆盖面要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自评报告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结果所反映的问题,将实际取得的绩效与绩效目标进行对比,努力查找资金使用和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制定改进和提高工作的措施。财政部门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指导、推动本级各部门的绩效评价工作有效开展,并对自评

项目进行一定数量的抽评,以切实加强管理,提高部门自评 质量。2.深入实施财政重点评价工作。财政部门要选取预算数 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广、具有明显公共效应的重大项目或重 要的财政政策,实施财政重点评价。并在做好项目支出绩效 评价的基础上,探索开展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和财政资金 综合绩效评价。要不断完善项目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绩效目 标与评价实施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 公信力。

(四)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应用机制 1.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反馈整改制度。将绩效评价结果及 时反馈给项目具体实施单位,要求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完 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措施,提高管理水平,降低支出成本,增强支出责任。2.逐步建立绩效管理与资金分配有机结合机制。探索财 政重点评价项目和部门单位自评项目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 机制,将重点评价项目和自评项目的绩效情况作为安排以后 年度预算的重要依据,实现财政资金安排与绩效优劣直接挂 钩,优化资源配置。3.建立绩效管理情况报告和信息公开制度。

财政部门要 将年度重点评价项目的绩效情况和部门单位自评情况向同 级人民政府和人大报告,为政府及人大决策提供参考;按照 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选择部分社会关注度高、影响力大 的民生项目和重点项目支出的绩效评价结果在一定范围内 公开;对部门单位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情况,在一定范围内予 以通报。各部门单位也要积极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的内部报告 和公开制度。

(五)强化完善绩效管理考核机制 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督导制度,采取重点督查、实地检查 等方式,加强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督促检查,确保部门 预算绩效管理任务按时保质完成;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考 核制度,结合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规范考核程序,完善考 核内容,加大考核力度,切实推动部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深 入有效开展。

6.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六

(讨论稿)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要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的战略部署,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出台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教育部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和措施。为贯彻教育部的文件精神,推进和深化我校教学改革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现针对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切实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根据我校新时期发展目标及要求,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工作会议制度,观念先行,不断深化办学理念。学校及各系各部门的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树立科学的质量观,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工作落到实处,确保2010年学校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

2、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根据科学规范、分级管理、精简高效、统一协调的原则,逐步实现教学管理工作重心向系级下移的校、系、室三级教学管理模式。健全三级教学管理队伍,明确三级教学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形成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学校各级要认真执行《上海建桥学院教学管理条例》,各司其责,使日常教学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各级教学管理队伍要加大新形势下教学管理规律的研究,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3、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进一步强化学校文化理念对教学工作的引领作用,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加强和推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教师在校内的教学活动,调动教师搞好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日常教学管理要将科学化与人性化有机结合。全校师生员工都必须自觉遵守,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对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在制度上进行规范,保证各项管理工作的严肃性。

二、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育优势特色专业

4、进一步树立科学质量观。要加深理解由高职教育到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 1

对学校发展的意义,根据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目标定位,深刻理解“理论基础较扎实、专业口径较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和“会学习、会创新、会做人”的本科人才培养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增强工作的实效性。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思想和好的教风,积极为学生的成长集纳资源、为学生的成才建设通道,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要从上海和长三角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各专业要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具体要求,建立与培养目标和生源特点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实践体系。以通识教育为基础,构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宽泛的知识基础,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要确保达到国家对各专业学科基础的基本要求,注意拓宽专业口径。课程设置避免贪多贪全,理论教学避免偏专偏深,实践过程避免单纯实训。要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在高年级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人才培养过程的实践中加强研究,积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每个系都要有1个专业争取成为上海市的特色专业,学校建设2-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各专业都要在区分清楚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与技能型高职高专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不同要求的前提下,认真探索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各专业与社会各界、国内外高校以及校内相关专业的广泛合作与交叉渗透,积极开展“3+1”、定单式、半工半读、主辅修制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充分利用上海建桥技师学院的资源,将人才培养与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微电子学和旅游管理三专业率先进行校企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同时积极争取成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

7、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围绕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需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出发,建立由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要大于80%;提倡实验单独设课;鼓励将实践环节与职业资格模块有机结合。要高度重视每学期期末集中实

践环节,精心设计实践内容,妥善安排实践时间,周全落实实践场所,切实保证指导到位,严格完成实践考核。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

8、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实施“上海建桥学院大学生科技能力训练计划”,依托学校实训中心和系实验室的功能作用,发挥教师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加强对学生课外活动的引导,大力开展创新性实验和工程训练,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科技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扩大创新教育的受益面,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争取获得国家级大学生自主开展创新性实验的资助项目

9、推进和实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根据专业的不同要求,落实不同层次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试点方案,通过建立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平台,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旧模式,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个性化教学新模式。教师要从以语言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语言知识传授、学习方法和应用技能指导的,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面向全体学生与面向个体学生相结合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上来。要研究建立多样化的大学英语学习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应用能力发展情况的检测。要对参与试点的教师给予政策倾斜。

10、加大核心课程建设力度,重点建设对学生培养质量影响大、覆盖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形成校、系两级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相结合、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的课程体系。有重点地培育精品课程,大力推进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有效发挥精品课的引导、辐射作用。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课程建设的“3个1”目标,即学校争取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每个系部至少有1门市级精品课程,每个专业至少有1门以上市级重点课程,以此带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群。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教学内容。全面推广和广泛使用“国家精品课程”,积极尝试与其他高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及学分互认等,积极引进国外大学优质的教学资源,研究和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11、建立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项支持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评选奖励制度,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增强对教学改革成果的培育意识、应用推广意识和工作力度,争取每个专业都有校级教学成果,每个系部都能申报市级教学成果,学校获得3-4项市级教学成果,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完善定期教研

活动制度,继续开展教学竞赛、组织教学研究公开课等,鼓励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开展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实践研究;积极推广启发式教学、研究性学习、讨论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和合作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发挥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

12、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杰出人才,培养优秀人才,用好现有人才”的方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学科带头人、本科主讲教师、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不断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使之适应本科教学的需要,达到教学评估的要求。

1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围绕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按课程群逐步建成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通过创建教学团队,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学研讨、教学经验交流;组织科学研究课题,并把研究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之中,不断取得较高水平的教改成果。通过教学团队建设,使那些学术水平高、师德高尚、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教师脱颖而出,培育出较多的教学名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在开展教学讨论、交流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学校每年遴选1个市级教学团队,1名市级教学名师,争取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14、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在教学团队中,通过“一帮一”结对子,为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主讲的课程进行辅导,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要加大青年教师培养与培训的工作力度,支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产学研合作、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会议、与其它高等学校教师交流经验等,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新聘任的青年教师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学生班主任工作,提高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5、逐步完善教师工作量制度,通过聘任、考核和分配制度改革,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职工待遇。热情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五、继续完善教学评估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

16、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由系部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课堂教学评估以及多种教学环节专项评估构成的评估系统,把日常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总结性评价相结合,以日常过程性评价为主。完善领导和教师听课制

度、同行评议制度、学生评教制度、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等制度,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管理。形成教师、系部、学校三级质量保障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17、从现在抓起、从平时抓起,按照上海市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授予专业的审核条件,明确办学定位,理清办学思路,壮大师资队伍,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教学管理,提高科研水平。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同时,为审核工作认真积累办学资料,确保学校和每个专业都顺利通过审核。

六、加强教学基础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18、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方法改造和更新实验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大力改善实验教学的硬条件和软条件。通过学校实训中心的运行机制,建设学科大类实验实训中心,积极争取获得2-3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力加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充分挖掘校内各系、各部门的教学资源,开展校内实习、实训。要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要加强实验和实习教师队伍建设,制定相应政策,引导、吸引高水平教师从事实验和实习教学工作。

19、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并建立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平台,鼓励教师开发、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及网络课程,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水平和效果。加大对图书资料和数字资源的投入,大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0、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严格执行教材选用的规定,鼓励使用国家规划教材和优秀教材;跟踪教材使用情况的反馈,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教师积极申报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支持教师结合课程建设编写适合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材,编写符合本校特点的补充教材。要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每系都要争取教材入选国家级“万种新教材建设项目”,有本科教材获得上海级优秀教材。

7.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七

科学合理地加强财政预决算审查监督工作,应在挖掘增收潜力、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上下工夫,抓好以下几点:一是坚持依法科学理财,进一步加强税收征管,在保证重点税源税收稳定增长的同时,挖掘和寻求新的税收增长点,减少税收流失,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要发挥资源优势,加大财源建设力度,积极扶植新兴产业,促进中小企业和非资源企业的发展,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深化非税收入改革。建立新型稳固的财源体系,为地方财政增收打好基础。二是健全政府预算体系,探索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综合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实现国有资产产权集中管理。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建立科学的财政体制机制,增强地方基本财力保障能力。三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继续加强重大民生政策实施,加大社会保障、就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领域投入,继续加大财政保障民生支出力度,着力改善民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整合投入财力,不仅要把财政内部分散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而且要把分散在各个部门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整合起来,统筹使用,做到投入来源集中,投入渠道集中,投入取向集中,集中财力办大事。要突出投入重点,扶持对优化经济结构起拉动作用的产业,扶持对经济发展起拉动作用的基础设施和主导产业,扶持经济园区建设,促进龙头经济和骨干经济的发展,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有效的作用。四是审计部门要深化对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监督,加大对重大领域、重点部门、重点项目和重点资金的审计力度,强化对上级财政补助资金安排使用的审查监督和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的查处,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展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制和重大项目全面督查制,规范财政支出行为,严肃财经纪律。要加强预算管理,合理调整支出结构。

(作者系甘肃省华池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8.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八

关于县组织部门强化反腐防线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几点意见

关于县组织部门强化反腐防线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几点意见 据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官位买卖的恶性腐败案件在个别地方已十分密集,足以令人震惊且愤怒。对于这种“复合型”、大面积官位买卖,《财经》杂志有关分析认为,其已具备了腐败生态系统环境中的典型特征。面对这种日益严峻的反腐斗争形势,我们更加认识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重要性。

被媒体称为“新中国最大卖官案”的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受贿案,从国内闻名的官帽“批发商”山西省长治

县原县委书记王虎林,到福建周宁“三光书记”的卖官价位表、四川最大买官卖官案杨毓培等腐败现象看,近年来买官卖官案涉案数额巨大,买官卖官所涉及到官员中,省、市、县三级均包括在内的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通报的典型案件,主要涉及四类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恶劣行为。劣迹一:“买官卖官”、劣迹二:“拉票贿选”、劣迹三:“搞非组织活动”、劣迹四:“突击提拔干部”。同时要求: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严肃查处“跑官要官”行为,对用人失察失误要追究责任。党的十七大要求: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挖掘人才资源,选好用好管好干部,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打击和杜绝用人上的腐败,是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的职能作用、提高人才资源管理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作为县一级的组织部门,我们要始

终保持与中央高度一致,努力做到: 一是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做到知人善任。我们首先必须认真搞好调查研究,对干部情况特别是对领导干部和优秀后备干部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建立干部基本信息管理库,将领导干部的基本情况、现任职务、职责分工、工作简历、学习经历、专业职称、奖惩情况、考核情况和家庭情况全部涵盖其中,为高效、规范、准确、灵活的使用领导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重点对优秀年轻干部的思想政治、年龄结构、知识层次、性格特点、专业特长等进行具体掌握,形成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为加强乡科级领导班子建设提供充足的干部储备。信息库实行“专人负责、随时维护、定期更新、确保安全”的干部信息化管理机制,为县委全面准确及时地掌握干部基本情况提供可靠的基础材料。其次是在实践中,严格落实德才兼备原则,坚持对中层干部、一线干部、有潜

力的年轻干部进行重点培养,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对热衷跑官要官的人坚决不用,并根据情况加以制止、纠正和进行处理。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把好用人关口。建立健全后备干部管理、干部差额考察、考察预告、任前公示、任前谈话,以及干部廉政谈话、廉政培训和述职述廉等制度,确保选人用人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完善“有为就有位,无为就无位”的用人机制和“不干不行,干不好也不行”的竞争机制,将以解决干部“能下”为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本着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能下”的配套措施,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合理安置调整下来的干部。使那些口碑好、实绩多、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得到提升和重用,对那些投机钻营、夸夸其谈、不干实事、能力不强、素质不高的干部坚决不用。三是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推荐。从后

备干部的选拔入手,加强管理,规范操作,扩大群众参与干部民主推荐的范围,坚持能者上、庸者让。在规范干部任用初始提名方面实行民主推荐提出考察对象、党组织直接提名、集民主与党组织意见综合推荐、组织部门从后备干部人才库中提名等办法。在推荐中首先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民意,全面掌握干部的各方面情况,充分听取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干部考察上,既按共性标准进行考察,又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对干部的要求,动态调整考察的重点。保障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和监督权,实行“阳光行动”,避免“暗箱操作”。

四是坚持集体决策,做到用人民主。在决策环节上,坚决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办事,既注意把握原则,又不放过细节,始终坚持集体把关,避免一个人说了算。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

例》,对上级管理的干部任用,做到不符合条例规定的不上报;对本级管理的干部,做到不符合规定的不上会、多数不赞成的不提名、集体讨论多数人不同意的不通过,坚决杜绝个人专断,不尊重民主意见的做法。五是强化干部监督,规范管理。坚持学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在干部的监督方面,加强干部的日常监督和管理,认真执行经济责任审计、重大事项报告,干部谈话诫免等制度;强化领导班子的内部监督和上级对下级的监督,并注意把组织监督与群众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领导干部严格执行党的方针政策,遵守党纪国法,时刻提醒干部在工作圈内要廉洁自律、正确用权,在生活圈、社交圈内也要洁身自好、坦荡做人,推行公众监督,公布举报电话,组织开展民意调查和测评。同时发现问题及时提醒纠正,确保干部健康成长。同时对中层干部和普通干部分别建立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在干部考

9.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 篇九

中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为74880.00亿元,预算数为执行数68509.39亿元的109.3%。公共财政支出分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支出、国防支出、公共安全支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等24项支出类型,并且其中绝大多数财政支出又分为中央本级支出和对地方转移支付两种支出方式。在24项支出类型中,除了商业服务业等支出、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城乡社区支出三项公共财政支出的预算数低于去年的执行数,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支出未做出预算外,其他20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都相比于20的执行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表1)。而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数额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也成为研究的热点,如何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更加满足公众的需求,取得更多的社会效益,是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是指根据公共财政的目标设置公共财政支出预算,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资源以一定的方式进行分配、使用、管理并通过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实现公共财政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的过程与活动。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以结果为导向。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更加注重公共财政支出的效果,更加注重满足社会需求,以期取得更大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以投入作为评价指标,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投入。二是将中长期预算具体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中长期战略性目标通过年度、季度和月度的细化,实现目标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三是鼓励创新和节约。由于预算的基层管理者掌握更多关于财政支出的信息,能够促进支出预算的实现,因此应适当加大其裁量权及对其的激励措施。四是注重科学化和民主化。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管理不再只是财政部的职责,而需要更多的专家学者及社会公众参与。

二、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如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形成,改革范围不断扩大,管理机构更加健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等,但是在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很显著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绩效管理认识不到位

一方面,虽然对于绩效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传统的投入控制性预算管理理念仍占有主导地位,“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仍没有改变,很多公共部门及人员仍然认为财政资金只要按规定使用就可以,其使用效率或者社会效益与自己无关,对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有些部门对于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绩效评价上,未处理好绩效管理和预算管理之间的关系,出现舍本逐末的问题。

(二)法律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没有统一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而财政部印发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也只是作为部门规章,法律位阶较低,其中也只是对绩效目标、绩效评价指标、绩效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等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各地具体的执行制度不同,缺乏统一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三)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

绩效评价机制不够合理和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地方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报告质量差别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也有待考究。评价结果也仅仅作为反映问题和情况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真正与下一阶段财政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及提高公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加强公共部门管理有效地衔接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

(四)缺乏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和完善不是单一的改革,需要其他相关领域的配套改革。但是,目前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如公共财政预算绩效评价尚未与公共部门人员绩效挂钩,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人大、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合作力度不够等。

三、我国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对策分析

(一)树立预算绩效管理理念

把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理念,即重视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和结果而不是只重视投入贯穿于财政预算管理的始终,运行事前有目标、事中有管理、事后有评价的管理系统。通过管理系统的不断循环运作,不断完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的目标、管理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推动绩效管理的流程再造。通过不断强化公共部门的责任意识,提高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彻底打破“重投入,轻绩效”的传统观念。

(二)完善预算绩效管理法律制度

我国至今沿用的仍是199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大程度上仍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法律中的部分条文和内容并不适合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所以,为了推动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需要把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内容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当中,同时提升财政部所颁布的《政府绩效管理办法》的法律位阶,使得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整个过程有法可依。

(三)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我国公共财政支出绩效预算管理要想成为制度化和常规化的工作,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保障,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政府要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使其在行使职权和履行职责过程中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二是将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进而实现财政支出预算资金使用的绩效化;三是完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使得绩效评价有标准可依,有程序可以遵循;四是实现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流程再造,建立以“制度保障,结果导向”为原则的绩效管理制度体系。 (四)注重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绩效评价的结果不只是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落脚点,而且可以作为下一个预算年度良好的起点。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评价结果的充分利用:一是建立绩效管理数据库,通过数据的上传和传递,实现政府部门内部的信息共享;二是将绩效评价结果向各个主管部门通报,发现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完善;三是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公开和公示,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四是将评价结果与下一阶段的预算挂钩,激励各部门实现财政支出预算的绩效化。

(五)加强各项配套改革的实施

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改革不是某一个部门或修改某一项政策就能实现的,需要多方面的协调与改革相配套。一是要完善会计制度,把权责发生制作为统一的会计基础,建立完善的复式预算会计制度。二是加强组织内外部协调。预算管理改革不只是财政部门的职能,还需要与人大、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及预算单位的合作与监督,保证绩效管理的规范化。三是加强财政支出预算分配方面零基预算制度的应用,注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财政资金的分配和使用。四是加大行政问责力度,加强对公务人员的绩效评价。

四、结语

传统的“重投入,轻绩效”的计划经济观念在我国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中根深蒂固,打破这种传统、实现财政预算方面的绩效管理改革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的法律制度,加强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促进配套改革的实施,把财政支出预算方面的改革作为一个重点来抓。不能仅仅把这项改革作为一项简单的事情来看待,要对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有足够的重视,并且要有足够的决心做好绩效管理工作,攻坚克难,通过对公共财政预算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共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毅.绩效预算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天津市财政局监察局.构建绩效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预算与绩效捆绑的视角[J].财政监督,(11).

[3]宁旭.我国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研究[D].辽宁大学,.

[4]马蔡琛.论阳光财政视野中的公共预算绩效管理[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03).

[5]马强.公共预算制度改革路径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2(03).

10.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十

1、酒店实行“费用支出按年度预算,分月调整预算执行计划”的管理办法,即各部门每年年末根据酒店年度工作计划,编制各部门下年度费用预算。每月月末,根据年度预算及各部门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调整编制下月份的费用预算。预算一经确定,各单位须严格执行。

2、酒店各部门将编制好的费用预算报交财务部,由财务部对各部门的费用支出预算进行汇总和初步审核,财务部有权了解预算中各项费用的用途和开支理由,并对不合理的项目提出修理意见。

3、财务部将初步审核后的年度预算提交总经理办公会、董事会审批通过;月度预算提交总经理或其委托负责人审批。审批后的费用预算由财务部及各部门予以招待。

4、根据可供安排使用的资金,量入为出,财务部有建设调整及修改已批准预算的责任与义务。财务部应将调整及修改的预算报总经理核批。

费用支出性借款管理

酒店各部门采购物品、费用支出与因公出差需借款时,都要在预算内可控资金中量力安排,即先安排资金后借款。具体如下:

1、需要借款的人员,须填写借款单或支票领取单。金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借款需提前通知财务部门准备。

2、借款人将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签字后的借款单或支票领取单交财务部审核。

3、预算内费用支出的借款财务部可直接审批办理,预算外费用支出借款报交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审批。

4、财务部有权要求借款人将相关合同、报价等资料提交财务部审批。

5、各部门负责人借款、无论预算外预算内,均需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批准。

6、借款人必须认真负责清理自己的各项借款与欠款,逾期不报账或偿还借款,财务部将停发其工资,直至与财务部清账完毕。

7、前账未清而需借款的人员,需经总经理(财务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借款,但在下次报销中一并报账。

费用报销

1、费用申请报销人根据不同费用类别,选择填写《支出证明单》、《报销审批单》或《差旅费报销单》。要求填写内容完整齐全,所附凭证有效佥。

2、填写完成的报销单据顺序由部门负责人、财务会计、财务经理、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审批后,方可办理报销。

3、财务每周一至周四(参照)办理单据审核手续,每周三及周五(参照)办理报销业务。

4、预算批准内的费用支出,财务部可直接办理报销手续。

5、办公用品、书籍资料及礼品等物件购入所发生的费用支出,报销人除填写报销单外,还须由物品管理或使用部门填制签发《物品接收单》予以确认,否则财务不予办理手续。

6、先支出后报销,也需事先经主管领导批准,在预算内可供使用的资金中安排,未经批准,“先斩后奏”。

费用支出的汇总考核

1、每月末财务部收集汇总各部门实际费用发生数,并与各个部门的预算相对比结预算执行情,报总经理审阅。

2、预算与执行间发生重大差异,财务部应责成相关部门及人员进行解释。在预算进行期间如无合理理由而超预算严重,财务部有责任及时向总经理反映情况,同时暂停部门或人员费用开支。

费用支出范围及标准

1、工资:按酒店职位工资序列及实施办法每月由人事部门作表,财务部门审核并由总经理批准后发放。工资发放坚持本人领取的原则,避免他人代领,特殊情况需他人领的须的授权。

2、办公费(办公用品):实行“统一采购、集中配发”的原则。

3、差旅费:酒店要制定详细的报销范围及标准,财务人员按标准严格掌握。

(1)范围

总经理可乘坐飞机、软卧、轮船一等船;其他人员可乘坐火车硬卧、轮船二舱,(特殊情况需经总经理批准)。

(2)标准

①部门经理以上领导出差住宿费实行限额报销。总经理500元/天(特区550元/天),副总经理400元/天(特区450元/天),各部门经理300元/天(特区350元/天)。

②其他人员实行定额包干。其中县、县级市80元/天,地市级100元/天,省会级150元/天,特区200元/天。

③外出参加各种会议,持会议证明按限额或定额标准报销(会议伙补除外)。

④夜间超过10小时或连续乘车15小时以上而没买卧票的,按本人实际乘坐直快慢车的票价60%补助。坐特快硬席按票价50%补助。乘坐软座列车与硬卧同等对待车、船票费不在限额,定额包干费用在内。

⑤工作人员借出差之便绕道探亲或办私事,不负担交通费及其期间的出差补助。

⑥出差到酒店各子酒店及办事处,出差人员费用由出差单位负担,负责接待单位不承担食费用。如有特殊情况,需由接待单位负责食宿,其标准亦不得超过酒店规定的出差费用标准。

(3)报销程序

先由财务部按支付及标准审核后,普通员工交主管部门经理签字后,部门经理由总经理(财务负责人)签字审批后报销。

4、技术开发费

(1)开支范围

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新产品设计费;工艺规程制定费;设备调试费;原材料和半成品试验费;技术图书资料费,人员劳务费,设备折旧等。

(2)开支来淅

为保障酒店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资金上得到大力支持,提高酒店产品的技术含量及附加值,研究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酒店技术开发费实行预先提取,计划投入的方式,即根据年初销售预算制定技术开发费用预算,每月按实际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预提使用。

5、开办费摊销

开办费摊销是指酒店按规定期限摊销的筹备期间或设立分支机构的费用。其摊销期限5年。

6、业务招待费

业务招待费应当有确实的记录、标准和依据并按下列规定招待:

①酒店因工作需要招待客人,一般在员工食堂就餐。

②酒店因工作需要在酒店外就餐的需办公室负责人签字,副总经理批准后,到财务部门支付。

③接待客人需备的礼品、水果,由办公室按规定统一购买。

7、水电费

按实际发生数列入管理费。

8、电话费

根据标准控制支出。其中无线话费参考标准为:酒店副总经理以上人员每月300元以内开支。酒店部门经理以上人员每月150元以内开支。

9、汽车(小车)费用

包括修理及零配件、汽油、养路费及保险费、行车及其他费用。按年度预算分季、月包天支出。

10、广告费

(1)广告宣传费,是指发生的印刷品的制作费用,通过媒体输出广告费,当上述费用已支付,但广告没有输出或输出没有结束时,上述费用记入预付款科目;实际发生的通过传媒输出的广告费及实际发生后以发票和输出的稿件、播出单、出库单、合同报账;进入费用。

(2)促销费用:

11.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十一

浙财预字〔2007〕11号

省级各单位:

为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和加强省级各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工作任务完成,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制定《浙江省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七年八月二日

浙江省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改革,规范和加强省级各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行政工作任务完成,促进各项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浙江省省级预算审查监督条例》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与省财政厅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行政事业单位的项目支出预算管理。

第三条项目支出预算是省级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的行政工作任务或事业发展目标,在基本支出预算之外编制的项目支出计划。

第四条省级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基本原则

(一)统筹财力,综合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要体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的要求。省财政厅对部门申请安排的项目根据部门向财政申请的预算拨款数、投入项目的预算外资金和项目的其他资金来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审核确定安排部门的项目支出预算。

(二)量力而行,合理排序。在对部门申请安排的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省级财力及部门收入状况,优先安排省委、省政府己经确定的项目以及本部门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切实可行的项目。

(三)严格管理,追踪问效。省财政厅和省级主管部门对财政预算安排的项目从立项、执行、完成全过程进行审查监督。在立项阶段,要对项目的可行性和预期效益进行评估论证;在执行阶段,要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并督促项目资金按规定的用途使用;项目完成后要开展决算审查和绩效评价,以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二章项目分类

第五条项目按照其支出性质分为专项公用类项目和发展建设类项目。

第六条专项公用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能,完成工作任务,而发生用于商品和服务支出、人员类支出的特定项目。具体包括:

(一)大型会议、培训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围绕中心任务和业务工作召开全省性的工作会议等项目。

(二)重大宣传、活动类项目:是指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宣传、活动项目。

(三)重大课题调研、规划类项目:是指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课题调研、规划等项目。

(四)信息化运行维护类项目:是指为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计算机网络和业务信息化系统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而必须支付的硬件设备维护、软件维护和数据更新等方面的技术服务、有线网络信息服务、零配件费用支出项目。

(五)执法办案类项目:是指政法部门和具有执法依据的专设执法机构,为履行职能在基本支出范围外支出的执法服装费、罚没物品的仓储保管和销毁费用及举报奖励等。

(六)大宗印刷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专业职能,需印制数量大、同一用途的印刷项目。

(七)房租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无办公业务用房,确需承租办公业务场所的房租项目。

(八)物业管理费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聘请社会机构进行办公业务用房的保安、公用区域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的日常养护和小修等涉及物业管理方面的项目。

(九)其他专项公用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在上述项目之外发生专项公用类项目。

第七条发展建设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一次性或阶段性发生的属于基本支出外的项目。具体包括:

(一)房屋建筑物购建类项目:是指用于购买、自行建造办公业务用房、仓库、职工生活用房、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食堂等建筑物(含附属设施,如电梯、通讯线路、水气管道等)的支出及前期费用。

(二)大型修缮类项目:是指按财务会计制度规定允许资本化的各类设备、建筑物、公共基础设施等大型修缮的支出。

(三)信息网络购建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用于电子政务工程、信息化网络改造等支出。

(四)设备购置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或开办时所发生的交通工具购置、办公设备购置、专用设备购置及储备物资购置项目。

(五)其他发展建设类项目: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完成其特定行政工作任务和事业发展目标在上述项目之外发生的发展建设性支出项目。

第三章项目库

第八条项目库是对项目进行规范化、程序化、动态化管理的数据库系统。

第九条项目库管理遵循统一规划的原则。由省财政厅统一制定省级部门项目库管理的规章制度、项目申报文本,统一设计计算机应用软件。

第十条项目库分为省级部门项目库和省财政项目库。省级部门和省财政厅按照规定对各自设立的项目库实行管理。

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部门按照申报项目支出预算的要求,结合本部门特点,对所属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筛选排序后设立。

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根据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需要,结合财力可能,对省级部门所报项目进行筛选排序后设立。

第十一条省级部门项目库由省级部门负责本部门预算管理工作的财务主管机构进行具体管理。省财政项目库由省财政厅负责总预算的机构进行具体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库中的项目应当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并实行滚动管理。首先应保证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政策规划安排的项目;其次是安排好经常性项目;第三是其他项目。

第四章项目申报

第十三条省级部门按照省财政厅编制预算的要求,统一汇总向省财政厅申报项目支出预算。

第十四条省级部门向省财政厅申报的项目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符合中央、省有关方针政策;

(二)符合财政资金支持的方向和财政资金供给的范围;

(三)属于本部门履行行政职能和促进事业发展需要安排的项目;

(四)要有明确的项目绩效目标、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并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第十五条省级部门要根据履行行政职能的需要、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安排项目的立项,要从立项依据、可行性论证、项目绩效目标等方面对新项目进行编制和严格审核。第十六条项目申报要根据省财政厅规定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科目编制预算。

第十七条对列入部门预算的专项公用类项目一般应列支商品和服务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特殊情况经省财政厅批准也可以列支其他经济分类科目;发展建设类项目,不得列支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经济分类科目。

第十八条项目申报属性分为新增项目和延续项目。

新增项目是指本新增的需列入预算的项目。

延续项目是指以前已批准并已确定分预算,需在本及以后预算中继续安排的项目。延续项目必须明确项目的起止年限,未经省财政厅批准部门不得自行变更项目

名称、内容、金额。

第十九条项目申报口径分为经常性、阶段性和一次性。

经常性是指每个财政需要安排经费的项目。

阶段性是指一个财政以上且在一定年限内需安排经费的项目。

一次性是指在一个财政内经费安排完毕的项目。

第二十条项目申报重要程度分为重要工作和一般工作。

重要工作是指省委、省政府确定安排的项目,须提供文件依据。

一般工作指履行工作职能所需安排的项目。

第二十一条项目按照部门预算编报要求分专项公用类、发展建设类进行类别申报。第二十二条项目申报文本由项目申报书、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及相关材料组成。第二十三条项目申报文本的填报要求:

(一)省级部门申报当年预算时,应按照省财政厅规定填写项目申报材料,其中:房屋建筑物购建类项目、大型修缮类项目、信息网络购建类项目、设备购置类项目、物业管理费类项目须按要求报送相关补充材料。

(二)新增发展建设类项目中金额在300万元以上或者专业技术复杂的项目,应当填报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报告、专家咨询意见。

(三)省级部门申报的项目包括上年延续项目和当年新增项目。当年新增项目必须填写项目申报文本;上年延续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没有变化的,省级部门应当在项目支出预算总报告中予以说明;项目计划及项目预算发生变化的,须重新填写项目申报文本,并附项目调整依据;

(四)省级部门应当按照省财政厅规定的时间报送申报材料,申报材料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四条项目申报程序

(一)项目单位应当按照预算管理级次申报项目,不得越级上报;

(二)省级部门对申报的项目审核后,将符合条件的项目纳入省级部门项目库;

(三)对进入省级部门项目库的项目,省级部门择优排序后汇总向省财政厅申报。第二十五条按照规定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应当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并按照政府采购制度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项目审核

第二十六条项目审核内容主要包括:

(一)项目单位及所申报的项目是否符合规定的申报条件;

(二)项目申报书是否符合规定的填报要求,相关材料是否齐全等;

(三)项目的申报内容是否真实完整;

(四)项目的规模及开支标准是否符合规定;

(五)项目排序是否合理等。

第二十七条省财政厅对省级部门申报的项目进行审核后,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排序纳入省财政项目库。

第二十八条对于纳入省财政项目库的房屋建筑物购建类项目、大型修缮类项目、信息网络购建类项目、50万元以上设备购置类项目、物业管理费类项目,以及其他专业技术较复杂的项目,须先由省财政项目预算审核中心进行审核,其审核意见作为预算安排的必要依据。

第六章项目核定与组织实施

第二十九条省财政厅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省级部门行政工作任务、事业发展目标,确定当年省级部门项目安排的原则和重点,并根据省级财力状况和项目排序,安排项目支出预算,列入省级预算。

第三十条项目支出预算一经批复,省级部门和项目单位不得自行调整。预算执行过程中,如发生项目变更、终止的,必须按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规定的程序报批,并进行预算调整。对于在项目支出预算额度内的经济分类科目金额,执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通过编制用款计划调整。

第三十一条省级部门应当按照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组织项目的实施,并责成项目单位严格执行项目计划和项目支出预算。

第三十二条省级部门和省财政厅应按照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支出结余资金的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七章项目清理与滚动管理

第三十三条为推动项目滚动管理,在当年部门预算批复后下一部门预算编制开始前,省财政厅将对上预算批复的项目进行清理,即从上预算已批复项目中确定下预算需继续安排的延续项目。

第三十四条省财政厅将对当年部门预算中一次性项目和执行年限到期的延续项目予以取消;对到期后需继续安排预算的项目,视同其他项目类的新增项目,省级部门须按照规定程序重新申报。

第三十五条对延续项目要严格按照立项时核定的分预算逐年编报。编报延续项目预算时,项目的名称、编码、项目的使用方向不得变动,如发生变动视同其他项目类的新增项目,按照规定程序重新申报。

第八章机动经费项目的管理

第三十六条机动经费是为解决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的零星支出和临时性开支,减少预算执行中的调整,而按年初预算布置要求设立的专项经费,列入专项公用类项目。第三十七条机动经费实行项目预算管理,可用于基本支出,主要用于编制内增人、增编等支出,但不得擅自用于提高人员待遇;机动经费也可用于其他项目支出。

第三十八条机动经费动用时应按以下顺序安排支出:编制内增人、增编增加的支出,当年执行中新增不可预见的项目支出,当年预算已安排项目执行中出现的缺口等。第三十九条动用机动经费须按预算申报程序报批。

第四十条机动经费规模较大的部门可根据本办法规定的原则,单独制定本部门的机动经费管理办法。

第九章项目监督与绩效评价

第四十一条省财政厅、省级部门以及项目单位等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的,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项目完成后,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并将项目完成情况报省级主管部门;省级主管部门要将项目完成情况汇总报送省财政厅。

第四十三条对预算安排的项目实行绩效评价制度,具体评价工作按照我省绩效评价有关规定组织实施。

第四十四条省财政厅和省级部门要将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考评结果分别列入省财政项目库和省级部门项目库,并作为以后省级部门项目审批立项和省财政厅安排项目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

第十章附则

第四十五条省对市县专项转移支付参照本办法申报。

12.关于强化预算支出管理的意见 篇十二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内蒙古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实施意见》(内政发〔2008〕96号)等有关规定,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以下简称预

算资金)是指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专项用于支持自治区本级直属国有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的支出。

第三条 预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符合国家和自治区宏观政策,遵循规范透明、突出重点、公平公正、科学管理、讲求实效的原则,充分体现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确保资金使用规范、安全和高效。

第二章 预算资金支持范围、内容和方式

第四条 预算资金重点支持自治区本级直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区直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第五条

预算资金按照资金使用性质划分,主要包括:

(一)资本性支出。根据自治区产业发展规划、工业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国有企业发展要求,以及自治区战略和安全等需要安排的支出。即向新设企业注入国有资本金,向现有企业增加资本性投入,向公司制企业认购股权、股份等方面的资本性支出。

(二)费用性支出。用于弥补国有企业改革成本方面的支出。

(三)其他支出。依据国家和自治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

不同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任务,统筹安排确定。必要时,可部分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第六条 预算资金按照资金用途分别用于企业节能减排、重大技术创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和其他项目等方面的支出。

第七条 预算资金主要采取以下方式给予支持:

(一)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采取资本金注入和补助等方式。

(二)企业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采取资本金注入方式,区直企业承担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

(三)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原则上采取参股和跟进投资两种方式进行投资。对关系全局、涉及国防安全的重大关键领域技术创新项目,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可采用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补助。

(四)区直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采取投资补助方式。

(五)其他项目按照项目情况分别采取资本金注入和补助方式。

第三章 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第八条 预算资金安排的企业节能减排专项资金,重点鼓励国有企业节能减排项目的实施和能力建设,促进国有企业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机制。

第九条 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重点支持:

(一)符合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关停小火电机组项目;

(二)工业重点节能工程项目以及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备案的专业节能服务公司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方式投资的综合节能改造项目;

(三)建筑、交通行业节能项目;

(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项目;

(五)重点行业减排项目;

(六)重点行业节能技术、低碳技术及循环经济领域关键技术示范应用项目;

(七)国有企业实施的与节能减排有关的其他项目。

第十条 节能减排专项资金补助标准,原则上根据项目性质、投资总额等因素综合测定。

(一)对关停小火电机组项目,按照经确认的关停容量给予适当补助,统筹用于解决关停费用等问题;

(二)其他列入支持范围的节能减排项目,按照不超过项目实际投资额的20%注入资本金。

第四章 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第十一条 预算资金安排的国有企业重大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确定的重点任务,支持区直企业研发机构(以下简称研发机构)实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和区直企业开展重大技术研发活动。

第十二条 研发机构是指经国家和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或认定的国家和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等机构。

第十三条 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是指研发机构为落实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技术研发任务,改善研发条件,为重大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提供保障。包括技术创新基础设施条件建设、研发所需技术条件(设备)购置等。

第十四条 对研发机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额度,一般不超过区直企业实际投资额的30%;区直企业承担的重大技术研发项目,一般不超过项目研发费用的30%。研发项目费用支出范围,按照《财政部关于企业加强研发费用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7〕194号)的规定执行。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第十五条 预算资金安排的区直国有企业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重点培育和发展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高技术服务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第十六条 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八大领域发展任务,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一)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核心技术研发及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

(二)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创新平台建设项目;

(四)重点创新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应用示范项目;

(五)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参股新兴产业创投基金项目);

(六)重点高技术服务创新工程(包括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成果转化、信息技术、数字内容、电子商务等服务);

(七)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其他项目。第十七条 预算资金鼓励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试点,试点的具体运作程序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

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范设立与运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8〕116号),《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参股设立创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高技〔2009〕2743号)和《内蒙古自治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内政办发〔2007〕42号)进行。

第六章 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资金支出管理

第十八条 预算资金安排的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资金,重在引导和支持区直国有企业强化安全生产,促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区直国有企业安全生产水平和应急救援能力。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遵循“依托现有、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先进适用,事权划分、职责明确,依据标准、分步实施”的原则。

第二十条 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一)区直企业应急救援队伍所需的运输吊装、侦检搜寻、救援救生、应急通信、个体防护、后勤保障、实训演练等装备。

(二)区直企业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特种设施。各类

设备、设施项目的具体内容,详见《区直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地)装备、设施配置指导目录》。

所申报的项目,应当由有关区直企业结合现有队伍(基地)基础设施、装备配置状况和职责范围等情况,精心筛选并进行科学论证,确保其符合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的实际需要。

第二十一条 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置项目,按照所核定项目的投资概算额给予补助;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员、设备维护等日常费用,由区直企业承担。应急救援培训演练基地装备配置项目,在所核定项目投资概算额的60%以内给予补助。

第七章 其他项目资金支出管理

第二十二条 预算资金可以安排用于认购股权、弥补企业改革成本、提高公司信用等级、改善企业自身产业结构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的其他支出等。

第二十三条 其他项目资金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支持企业改制、投融资、结构调整等任务,重点支持以下项目:

(一)区直企业发展第三产业、小微企业项目,提高企业综合层次,吸纳就业,增加职工收入;

(二)区直企业兼并重组、破产等对职工的安置费用,厂办大集体职工经济补偿金,职教幼教退休教师的生活补贴以及国有企业离退休干部医药费补助等;

(三)提高区直企业信用等级,增强投融资和担保能力,更好地为区直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四)向现有企业增加资本性投入,向区直公司制企业认购股权、股份等方面的资本性支出;

(五)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的其他支出。

第二十四条 上述第二十三条第(一)、(二)项采用财政补助方式,第(三)、(四)项采用资本金注入方式。具体补助标准和资本金注入额度,按照中央和自治区有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八章 项目申报及审核

第二十五条 自治区财政部门根据预算资金总规模及支持重点,于每年8月份布置下一预算草案编报工作,并统一组织对预算资金支持项目的申报、审核等工作。

第二十六条 区直企业根据自治区财政部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要求,认真组织项目申报。项目申报应当提供以下书面资料:

(一)项目名称及主要内容;

(二)项目承担企业基本情况;

(三)项目承担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项目实施的主要目的和目标;

(五)资本性支出项目包括项目立项依据,备案、核准或审批文件,项目可行性分析,项目投资方案与资金筹措方案,项目实施进度与计划安排,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等;费用性支出项目包括立项的必要性,项目具体的支出范围,项目资金测算依据和标准等;

(六)项目绩效考核及其有关责任的落实;

(七)环保部门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批复;

(八)项目近三年获得国家、自治区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情况的说明;

(九)其他需要证明的材料。

第二十七条 区直企业监管部门依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要求,负责对所监管企业申报项目的相关材料进行初审和汇总,编制本部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建议草案,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资金申请报告及申报材料一并报送自治区财政部门。

当年已经获得国家或自治区财政资金同类方式支持的项目,不纳入当年资金申报范围。

第二十八条 自治区财政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对项目进行评

审,根据评审结果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统筹安排,编制自治区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预算草案经法定程序审批后执行。

第九章 支出预算管理和资金拨付

第二十九条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单独编制,预算支出按照当年预算收入规模安排,不列赤字。

第三十条 为体现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的均衡性,支出预算具体执行中,可按收入预算规模,采取按月预拨、年终平衡的办法。

第三十一条 支出预算指标按照经法定程序批准的预算草案,统筹考虑收入预算完成情况,分期分批下达各区直企业,同时抄送各预算单位。当年收入未实现的支出,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

第三十二条 预算资金拨付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直接拨付使用单位。

第三十三条 支出预算执行中如需调整,必须按照规定程序报批。预算执行中,企业改变财务隶属关系引起预算级次和关系变化的,应当同时办理预算划转。

第三十四条 区直企业收到预算资金,按照《企业财务通

则》的相关规定进行财务处理。

终了,区直企业应当向自治区财政部门报送上预算资金使用情况报告。具体包括:

(一)资金落实与使用情况;

(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执行情况;

(三)项目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四)项目研究开发取得的成果情况。

已获得预算资金支持的项目,如确实无法按计划完成项目建设或开展研发活动,有关企业应当将资金清算后上缴自治区国库(作“调入资金”处理)。

第十章 监督检查与绩效评价

第三十五条 自治区财政、审计以及各监管部门依法对预算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发现的问题。区直企业应当自觉接受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监督结果的运用。对于弄虚作假骗取资金或者不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的企业和个人,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第三十七条 对预算资金的使用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价一般以预算为周期,对跨的重大(重点)项目

可根据支出项目完成情况实施阶段性评价。

第三十八条 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预算编制和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三十九条

第十一章 附 则

上一篇:试讲万能稿下一篇:励志晚安问候语13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