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法的论文(精选9篇)
1.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一
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侯峰
关键词:
语文,教学模式,教学个性,关系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我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模式可由两种方式形成。一种是对教学实践经验归纳提炼,并作简略地描述再现;一种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假设,用以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
二、语文教学模式的历史和现状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开始的,“教学模式”这一概念与理论则迟至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不过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思想中,已经含有了教学模式的雏形。然古代只是传授“四书五经”什么的,故也可看作是古代语文教学模式。古代教学的典型模式是教授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其特点是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书中文字与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对答与书本或教师的讲解完全一致,学生是靠机械重复进行学习。到了17世纪,随着学校教学中自然科学内容和直观教学方法的引入,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应当把讲课、质疑、问答、练习统一于课堂教学之中,并把观察等直观活动纳入教学活动体系,首次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组织上课——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课堂教学模式为代表。
(一)传统教学模式有如下特点:
1、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以教师活动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3、以教材为中心,忽视了其它课程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年来,各种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自学六步法,欧阳代娜的“预习、质疑、点拔、答疑、综合训练”教学法,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教学法,„„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全国不下上百种。这一系列的模式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晶,在某些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语文教学模式主要特点:
1、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及语文训练和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
3、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三、教学个性:
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
四、正确认识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指的是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基本方法,即有一定的教学模式。教无定法,指的是具体的教学灵活多变、充满灵性、富有个性。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是具体而随机的,教学方法的采用往往带有教师个性化特点。教学个性化是教师个人在教学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个性)特色性的教学能力,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表现。教学模式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能力的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但语文的教学模式,往往由于本身的特点缺乏灵活和变通性,常常被诟骂成“教学中的八股文”,这主要是因为一些老师学习别人的教学模式后一成不变、照本宣科造成的。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呢?语文教学模式容易导致机械操作、千课一面的局面,就像上公开课一定要有声画并茂的课件、小组讨论和激励的掌声一样,程式化严重,令人乏味。笔者认为,理想的境界应是提倡研究教学模式,毕竟人的发展都是“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的发展过程,但不主张教学“模式化”,因为语文教学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主体行为。我们常常听到抱怨某种模式、某种教法、某种教参的声音,说它们束缚了教师的思想等。其实错不在此,错在我们拿别人的东西禁锢了自己,学习、借鉴别人,没有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只是一味模仿,最后往往是邯郸学步,使自己的个性迷失在别人的模式中。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因人、因时而异,不能拘泥于某种教法,墨守陈规,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教学中能教会学生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张扬教学个性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强调教师的教学个性并不是放任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大放厥词,在学生中进行不负责任的感情宣泄,也不是任由语文教师披露不良个性。对教学个性的理想追求应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纵心所欲而不越矩”。
语文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实则是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具有操作性强、整体一致等特点,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比仍理论性太强、太抽象。我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将课堂教学活动分为六步: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这“六步”的确充分保障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自学、交流、检测并总结,但不是意味着这六步在每堂课上都是不可或缺的。语文课文的体裁、内容是多变的,课型也是多种多样的,学生的“胃口”也不会是一成不变、毫无异同的,“六步法”恐怕很难千篇一律地一贯到底。它应该有变式,形成变式的条件是文章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难易程度,比如浅显的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讨论”和“答疑”就可以不用或少用。任何学科教学理论要走向实践,还需要转化为能够体现某个教学模式的各种教学策略,而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就要靠教学个性。模式从普遍性、必然性、理论性出发规定“度”,教学个性则是以特殊性、偶然性、灵活性为依据调整“度”;教学模式离开了教学个性,就会变得僵硬;教学个性离开了教学模式,则流于零乱、随意、低级;模式与个性在语文教学中少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创造出最佳的教学情境,都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优秀教师的经验是,认真学习教学模式,尽快抛弃既定的教学模式,力求创建自己的教学风格。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模式”是一般模式的变式,是一种动态的、没有“程式”的教学。它的真谛是教学的个性,是学习、汲取古今中外语文教学模式的精粹,熔于一炉,创造语文教学上独有的“自我”。
五、教师教学个性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是客观规律的总结,教学个性则是主观能动的表现,主观能动的发挥推动和影响着客观规律的变化,教学模式代表了人们对教学活动科学化的追求,是力图找到教学活动的操作规则。教学个性则是对教学活动中教师主体性的体现,是教师教学个性的充分发挥。二者相辅相成。
教学模式虽然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具有操作性,整体性,但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比,仍具有理论性和抽象性,教学模式和教学个性的关系问题则是教学模式的选择和运用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发展人。而所培养出来的人,不应该是机械的,呆板的,而是高素质的,充满活力的,富有个性的,而语文的教育更是个性的教育。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应铸成自己的教学个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多流派中自成一家。
总之,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个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吸收良好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在这基础上寻找、挖掘自己的优势,善于将自己的个性魅力、风格与教学各个环节有机结合,与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敢于另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造就出自己教育生涯中那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5 ②《语文教学大纲》凤凰出版社 2000.12 ③《教学模式》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12
2.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二
最早提出教学模式概念的是美国专家乔伊斯, 所谓教学模式是从教学的整体出发, 根据教学的规律、原则而归纳提炼出的包括教学形式和方法在内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易学性的教学样式。简洁地说就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 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教学模式概念的提出, 为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规范, 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经过几十年的探索, 形成了各种风格的教学模式, 每一种教学模式的提出, 都是当时教学理念的体现。
从20世纪70年代教学模式这个概念被提出以后,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 形成了多种教学模式, 对我国的教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讲授—接受”教学模式; (2) “指导—发现”教学模式; (3) 五环节教学模式; (4) 发现学习模式; (5)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 (6) “自学—指导”教学模式。这些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它们进步的一面, 都为特定时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可具参考性的模式, 规范了语文课堂教学, 但同时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不可克服的问题, 比如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 认为学生学习是认识真理, 不是发现真理, 忽视开发智力, 提高能力。树立教师权威, 坚持以教师为中心, 强调教师权威主义、命令主义,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等, 渐渐地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 因此, 我们必须在对传统教学模式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模式。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出现了: (1)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2) 宁鸿彬的“启发精讲五步法”; (3) 钱梦龙的“三主四式”, 以及典型的学校教学模式: (1) 洋思中学课堂教学模式; (2) 杜郎口教学模式; (3) 昌乐二中教学模式等。
这些语文教学模式对我国的语文教学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对这些先进教学模式的借鉴, 对我们的课堂改革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是, 常言道:“教无定法, 教学有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我们每一个老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 同时每一个老师对教材的把握、领悟也不同, 因此我们僵硬地照搬这些先进模式, 既不利于教师的成长, 更不利于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一味地模仿某种教法和模式, 是一种不科学、不严谨的做法。因此, 我认为一线老师在有效地掌握大量优秀教学模式的同时, 一定要有自己的个性。
所谓的教学个性, 是教师个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与探索中逐渐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教育教学能力, 是教师个人气质、性格、阅历、兴趣、知识结构等在教学活动中的综合反映和表现。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有着独特的教学个性, 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大胆的摸索、实践, 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学生最欣赏的名人故事、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名言警句、社会发生的热点事件, 统统被搬进我的课堂, 在演讲中、聆听中, 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敢于亮出自己或许还不太成熟的观点, 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新知。教材是教学的一个蓝本, 每一篇文章都是经典,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立足文本, 在对文本的咀嚼中, 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 领悟一份高尚的情怀, 但它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因此, 我在教学中以教材的课文为基础,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一篇文章的同时, 一定要有对课文内容的延伸, 这样才会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例如:在教学《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 我让学生紧扣题目中的飞渡重点研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抓住动作描写的词语“飞奔”“快速起跑”“纵身一跃”“蹿跃出去”“猛蹬一下”, 体会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同时感受到斑羚群体身上所具有的牺牲精神和群体意识, 让学生反省人类在与自然相处过程中的错误。但如果到这里就结束课文, 我认为学生的情感是无法点燃的, 于是我再引导:“在大灾难面前, 人类会有怎样的表现, 你们能不能说一下那些曾经感动过你的人和事?”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积累, 积极发言, 被这些伟大的情感所打动。当然课堂内容的丰富, 肯定离不开辅助手段, 我在教学中会适时使用到多媒体, 通过音频、视频的播放, 从视觉和听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黄河颂》时, 为了激发学生对黄河、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我播放了一段关于黄河的视频, 同时配上黄河颂的音乐, 看到一泻千里的黄河, 听到雄壮的钢琴曲, 同学们热血沸腾, 课堂上洋溢着爱国激情。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体会到了语文学习的乐趣, 拓宽了语文学习的渠道。
在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的同时, 我还坚持多听课、听好课, 这是形成个性的基础。每一个老师的教学都有所长, 我们在听别人的教学设计时, 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极大的帮助, 会激发我们的教学灵感。特别是名师的讲课和各类各级别的赛课, 那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课, 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智慧的结晶, 多听这样的课会让你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例如在听了余老师的课后, 我深受启发, 在教学《丑小鸭》时, 通过了解知道学生对丑小鸭的故事都已非常熟悉, 于是我先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丑小鸭的经历, 然后问他们丑小鸭为什么能变成白天鹅?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形象的内涵, 然后再问他们,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像丑小鸭一样的人吗?你有过丑小鸭一样的经历吗?如果你的朋友正在经历痛苦, 我们能用哪一句名言或哪一首诗来劝慰他呢?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既得到了锻炼, 也能从名人的事例中获得人生的启示, 受益匪浅。
坚持反思, 反复反思。在反思中, 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更有利于自身的提高。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不管你的设计如何精心, 但是课堂的变化总是出人意料, 总会有一些遗憾留下来, 这就提醒你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 如果经常反思, 教学中的失误就会减少, 课堂的亮点就会越来越多。例如:我在教学诸葛亮的名篇《出师表》时, 为了让学生了解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高风亮节的人品, 我补充了大量的资料, 以为这样会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会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没想到却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 这让我很沮丧, 精心的准备却是这样的效果。课后我认真反思,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是在于我一味贪多, 忽略了学生的学情, 造成学生学得很累。在后来的教学中, 我吸取了这个教训, 做到内容的补充要精。
张志公先生讲过, 语文教学应当建立模式, 但是不可模式化。所以, 我们提倡教学个性, 并不是否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 是教学过程成熟的表现形式。在教学中, 我们用这些教学模式指导课堂教学, 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为我们的语文个性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在研究教学模式时, 其核心是研究一种教学模式形成的教学个性, 并借鉴其先进的教学经验, 改革自己的教学思想, 不断地创新、突破、超越, 形成独特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并促进其发展。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模式时, 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予以消化, 在仿效中不断进行必要的改造, 突破别人, 超越自我, 创造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形成自己的个性。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语文教学模式与语文教学个性的关系, 第一部分主要是从教学模式的概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我国著名教师的教学模式以及比较典型的学校教学模式的特点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通过对它们的论述, 来说明有个性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部分则是从教学个性方面进行论述, 列举了有个性的课堂教学案例, 体会个性教学的感染力, 最后论述了教学个性形成的途径, 并用自己的教学实例来证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模式,教师,个性
参考文献
[1]宁鸿彬.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8
[2]何之文.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简介[J].江苏教育, 1985 (15)
[3]王君.王君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8
3.探析小学语文的“语文味”教学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品味领悟;语文味;读写悟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让语文走在语文的路上,把非语文的东西,甚至是语文中不重点的东西挪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尽显语文的特性和魅力,充满浓浓“语文味”。“语文味”就是语文教学体现语文教学本色,它是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
一、设境有趣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有味的语文课堂
新课伊始,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多种方法导入新课,在教师的情景创设中,给学生再现生动的画面,在动人的音乐中,拉开学习语文课文的序幕,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教师不应简单追求教学场面的轰轰烈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初读,以期达到正确、流利的初读效果,并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初读体会,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初步感受文章的韵味。在此基础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上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落实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这样的课堂才会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个语文味弥漫的课堂,教师的语言必须先有语文味。语文课堂是在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对话中展开的。一个老师文化底蕴越深厚,语文素养越高,他的语言感染力越强,与学生的对话就越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他的课堂就越有语文味。同时教师要善于学习,引得源头活水,站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就是语文,“我们”身上散发出的浓浓书卷气,会让每个学生着迷,爱上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教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美感来,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二、感受语言美,读出“语文味”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提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种教学方法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读”在语文课堂里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课堂必不可少的主角就是“读”,“读”是体现语文味的主要手段。各式各样的“朗读”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各种方式的阅读,让学生在读中学习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训练和强化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分析出来的,而是靠读出来的,琅琅的读书声,是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阅读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的心灵交汇,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受到启迪、熏陶。没有了诵读的小学语文课堂,就是丧失了语文味的课堂。只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语文的品位,让语文味真正在课堂上弥漫!
三、读写结合,写出“语文味”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的确,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回归语文课的本真,让阅读教学弥漫浓郁的语文味。
我在教授了《匆匆》一课后,让学生用心灵倾诉,提示学生在读了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后,最想说些什么。有学生写道:我们的生命皆由时间组成,片刻时间的浪费,就是虚掷宝贵的生命;有学生写道:生命无时无刻都在流逝,我们要把握有限的时间,不断提升人生的价值……学生有感而发,感受深刻,富有哲理诗意,小学课堂的语文味在写作的训练中得到提升。
四、品析课文,领悟语文味
作家陈建功说过:“我读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琐;我读陶渊明,感到自己的势利;我读李白,感到自己的狭窄。”在读与感之间为自己的卑琐、势利、狭窄而愧疚不安,这就是品味课文、领悟人格所产生精神和心灵的提升。那些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生命。语文课本上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光辉的文章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发展着学生的个性、培养着学生的人格素养,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入情入景,方能“沿波讨源”,达到“ 其言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境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赏读,感受语言文字丰富的内涵和意蕴,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获得体验与感悟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语文上的“品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经历、阅历和文化积淀,多角度、多层次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品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培养语感,引发灵感,涵养学生的气质和文化风度。这样不断提升学生浓郁的语文味、语文能力、文化品位和人格。
五、运用有效评价,评出语文味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不仅是饱学之士,还应该是谐趣之人,于无痕处育人,在不经意间运用精妙的语言去化解课堂中的尴尬。于永正老师教童话课文《小稻秧脱险记》时,一位小朋友读“杂草被喷雾剂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过之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喘不过气来了’”这句话时,声音很大,既有“气”又有“力”。于是便入情入境地说:“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个喷洒的动作,全班同学哈哈大笑。这位同学再读时,耷拉着脑袋,真的有气无力了。教师的适时和机智的评价,会激励学生换位思考,深刻领悟语文课本的魅力。教师评价的有效与幽默,会让课堂充盈浓浓人情味。我愿意带上淡淡的书香走进我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六、结语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不仅反映在引导学生通过语感实践反复诵读,更表现在引导学生从炼字的角度品味语言,从而懂得这样运用语言的技巧所在。语文课要关注语言文字,要通过嚼词析句,品出语文味。重视语言文字的赏析,引入语文课堂的源头活水,对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良好习惯,增强教学境界的艺术美,浓化课堂教学的语文味极为有利。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如何突显语文味,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是个实践性的课题。倘若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散发更多的“语文味”,我们的学生一定能够享受更加广阔而自由的精神空间,一定能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天地里,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语文味”教学常驻小学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程少堂:《“语文味儿”理论构想》,《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7期.
[2]程少堂:《“语文味”究竟是什么?》,《语文月刊》2009年第5期.
[3]钱冰山:《文化渗透:语文味教学的重要元素》,《中学语文教学》2013年第2期.
[4]葛福安:《程少堂语文味教学的“创生性”》,《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3期.
4.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四
内容摘要: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原因很多;诸如: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是文学作品分析课等等。如此一来不但影响迷失了语文“本行”的方向,而且也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下降。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势在必行。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切入点很多:依据新课标,总揽、统筹教材的全局和总面;或是改革教材使用,让教材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范例:或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场所; 还可以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联系实际,让生活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有力支撑„„本文认为最关键是要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文章就此展开深刻的阐述;并在阐述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辅以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和教学实例,供同行探讨、交流。
关键词:课堂教学效率,关键,抓住,语文教学本质
1、语文教学的本质
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或者再问得细一些,我们语文教学的最本质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老是去抢人家学科要做的事,我想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明确语文到底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任务之不明,必然导致方向之模糊,而方向如果模糊,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又何如做到提高效率。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任务这个问题上存在一个明显的弊端——繁琐,除了让老师和学生不堪重负之外实在是没有多大的用处的,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这决不是什么高明的学问,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其实很简单(其实也不仅是我想,很多一线的语文老师都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汉语的运用,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上都能达到一定的目标,与此同时,通过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提升精神的层次。如果能达到这两大目标,我语文教学就切莫大焉。而在这两大目标中,前者关键在于多进行运用的训练,后者关键在于多读多捂。这两个方面的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曾经昙花一现的语言,文学分开进行教学的体系应该是很直可资借鉴之处的,一直以来
语文教学搞不好,不能明白语言教学和文学教育各自的侧重是一个重要原因,结果搞得两者都不成功。现在不一定要搞语言、文学的分开教学,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却必须有明确的侧重,特别是就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来说,语言运用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任务,因此,要改变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现状,就必须紧紧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以语言运用作为中心,开展课堂教学,优化课堂教学。
当然,在正确的观念指导下,具体的做法也极其重要,下面就此展开。
2、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2.1 改革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场所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语文老师常常是以传授语文知识为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也常常是以听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实际上是把语文视为一门知识性学科,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必然是造成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低下,现今中学生的语言水平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期处于听课的位置而造成的,语文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形成绝不可能靠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就可以的,语文特级教师洪镇涛先生打过一个比方,让一个人学开汽车,你教给他很多的汽车方面的知识却不让他自己去开车,他是永远也不可能学会开车的,即使学会了也是很不熟练的,技能是必须在运用当中提高的,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语言运用的训练,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才可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慢慢地得到提高。目前的语文课堂可以说是问题很多,其表现为没有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语言,也没有很好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更没有很好地进行思维方面的训练,这些都是导致语文教学效率低下,学习效果差的突出原因。在课堂上,语文老师担任的是什么角色,这是必须明确的问题,传授只是一个部分而已,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传授的比例应该不断地减少,语文老师应该逐渐转向组织语文训练、引导、点拨、答疑等。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的方法、结构不改革,要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非常困难的,为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改革课堂教学,使课堂变成学堂,变成练堂,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2.2 改革教材使用,让教材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范例 语文教材该怎么用,可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从目前情况来看,语文教材基本上是采用文选式的,这种教材体例当然有其优点,但若是不能很好地运用,则很有可能浪费这些语文学习的资源,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学了一篇课文之后,除了记牢了几个字、词等零碎的知识外,就剩下一些首相的文章分析的概念了,而文章中有关语言运用的很好的范例都弃之不顾,也没有依托课文很好地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样的课文教学离目标实在是很远的。为什么叫“课文”,一篇文章选入教材后它就具有了新的使命,它必须作为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范例和依托,语文教学也必须从上述目标出发来组织教学,所以说,传授仅仅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的环节,利用范文对学生进行语言运用的指导和训练是更为重要的环节,我们可以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我们也可以利用课文教学怎样运用语言,传统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的教学为什么是不恰当的,就是因为语文教学不是语言学,不是文章学,它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一篇文章从整体到局部,肯定有许多语言运用上的可取之处,我们就应该抓住这些语言
运用上的亮点对学生进行指导,利用文章中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语文教材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也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走出效率低下的误区。
2.3 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上语文课,首先当然需要对教材作一番处理、而为何灵活处理当然[颇有讲究。如新课的“开启”要扣人心弦。可用之招:其一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的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生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其二是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在是上《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让学生初读课文,先把题目改为《一个——皇帝》让同学们在横线上用课文中找出的表现皇帝性格的词语填补题目,如昏庸、虚伪、愚蠢
等等。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三是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如教《黄河颂》等歌曲,波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快地把学生引入黄河咆哮、奔腾、一泻万丈的情景之中。
又如对教材主体部分的学习,手法更应灵活多样。我们做法:一是一线串珠,例析因果。对《荔枝蜜》一文教学时,提出开头“我一向不大喜欢蜜蜂”和结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蜜蜂”。这前后岂不是矛盾吗?我为什么变成一只小蜜蜂?这篇课文的最后结果做问题在开头提出,分析因果,让学生深入探微,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学生感情理清线索,就会感受到一线串珠的妙处。二是对比联系,同中求异,在教学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时,结合课后短文与郑振铎的《海燕》进行对比联系,看看描写方法与书法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丛冢体味写景与抒情的关系。通过对比,深入理解不同的文章寄寓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发现新意,从而把握课文的篇章结构,创作意图和思想意义。三是巧用插图,奇思妙想。教学《天上的街市》,先让学生认真朗读,品位诗的意境和韵味,再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希望超脱现实,去憧憬美好的生活,使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沿着诗句展开,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充分利用文中的插图,指导学生自由地发挥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扩大时空范围,拓宽思路,开掘深度,学生在创造性的想象中闪现智慧的光芒。四是辩论观点,抛砖引玉。许多课文都存在不同观点与见解,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文的特点,组织进行讨论后,展开辩论。在教《杨修之死》时,关于杨修之死有两中意见,第一中是杨修恃才放
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第二种是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学生对两种观点互相辩论,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各抒己见,从而调动了学生对名著《三国演义》的兴趣,丰富了同学们的历史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五是课堂竞赛,丰富多彩。上好语文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师为活跃课堂气愤,以力求创新的教学目标为基点,努力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开展竞赛活动。如举办全、班写字比赛,看谁写得好。查字典
比赛,看谁查得快。同义词、反义词、格言、谚语比赛,看谁积累得多。开展古诗词鉴赏,讲故事或典故,介绍报刊文章,讨论社会热点问题,评析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场景等竞赛,看谁说得好。学生从这里得到的是感性的、具体的认识,这些感性的事实,让学生更易于接受融汇其中的道德和观念,从中学会读书做人的道理。
再是课堂的“尾声”要耐人寻味,做法有三,首先是妙用诗句,画龙点睛。教学时要善于利用文中的引用诗句进行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在授《驿路梨花》结尾诗,为加深课文理解,运用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为上联,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文章的主题,对出下联,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茅塞顿开的美感。其次是活用成语,留给启示,为帮助学生养成完整而严格的思维,加深对课堂学习的理解,在教《扁鹊见蔡桓公》一文中讨论;蔡桓公为什么导致病入膏肓?学生明确是讳疾忌医,那“讳疾忌医”这个成语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和深思呢?做到文尽而意无穷,这样的课堂小姐学生会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探究。再次是巧变结局,另辟蹊径。在分析《我的叔叔于勒》的结局时,打破常规,变换角度,设想此时卖牡蛎的不是于勒。真正的于勒也在这只船上,安排菲利普夫妇与发财后的于勒在船上相见的情景会怎样?可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对菲利普夫妇见到发财后的于勒进行神态、言行的描写。这种超常的训练,比较容易引发学生逆向思维的效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 依据新课标,总揽、统筹教材的全局和总面
语文教师要了解语文教材和新课标的关系,了解一般语文教科书的构成要素和结构类型,了解现行教材书的特点,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教科书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关键是教师要具备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工地,善读善写,能有实实在在的“货色”给学生。二是要有责任心,即愿意花力气,下苦功夫,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在具备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还得注意:
2.4.1 把握语文教材的全局
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必须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使每一课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步骤都紧紧扣住教科书的编辑意图,做到与教科书的编者的心灵相通。例如:整套书和一册书,一套教科书,三年制的六册,编者把全部的教学内容,包括读写听说训练和语文基础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的原则和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分解成一系列的项目,有机地分散编排在各册书中。在编者来说,他心中是有全局的;而对教师来说,所执教的只是整套教科书的某一册,面对的只是一个局部。应当明白;所使用的这一册书原本是全局中的一个局部,这个局部前有“来龙”后有“去脉”,决不是孤立的存在。如省编第一轮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共六册),它的每一册的每一个单元后面都有一篇“知识短文”,这些知识短文前后衔接,由已知到未知,旧知到新知;内容和要求是逐步发展,逐步提高的,它们构成了一个阶梯。我们所执教的那一册书(或那个单元),无非是这个阶梯中的一级而已。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自觉地联系旧知、由旧知引出新知,抓住重点,强化训练;又可以避免把后面几册书中将要讲解的内同拉扯到前面来讲,弄得前后杂糅,面目不清。再如:一册书和一个单元。一册教科书是整套教科书中的一环。在这一环节上,编者从全局着眼给它规定了语文能力训练,语文知识传授和德育、美育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阶段性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系列的目标,编者又编了若干单元。这些单元之间,或者纵向联系,或有横向联系展开,而其本身又另有特定的教育教学,是本册教科书中有机的一环,也是大环中的一个小环。因此,组织一个单元的教学,必须胸有全局,必须有“瞻前顾后”的统盘考虑。又如一个单元和一个教学项目。现行初中语文教科书,其单元编制大都属于综合性。即在一个单元中包含着听说读写训练及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多项内容。这多项教学内容都不是任意凑合的,它们在单元教学目标的统摄下彼此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在组织教学的时候,首先必须牢牢把握住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研究确定每一个教学项目(包括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每一种能力训练、每一项知识的教授,每一道作业的练习)在完成单元教学目标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所有的任务,使各个点都集中指向单元教学目标。
2.4.2 教师要正确使用教材
首先要强调依纲守本。依纲,就是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入领会教科书的编辑意图,使新课标的制订者,教科书的编制者和教科书的使用者之间指导思想上真正达于一致,三者形成共识。有了这样的基础,教师使用教科书才能始终
保持情形的、自觉的意识。守本,就是要尊重教科书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 容,力戒任何随意性和盲目性,教科书是教学之本,按照教科书来组织课堂教学,这会司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强调依纲守本,这是活动原则性的体现。教学活动毕 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它绝对地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努力把教科书用好、用活。这是教学活动灵活性的体现。一般地说,教师对待教 科书先要求“入”,即要深入到教科书中去,把里面的一切都摸清,摸透;然后 要求“出”,即要从教科书中跳出来,站在教科书之上来驾驭它。只知“入”而 不知“出”,难免教“死”,只知“出”不知“入”,又容易教“乱”。只有既能“入” 又能“出”,才能真正教活。这里不妨说说活用教科书的两种情况。一是灵活处 理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可以有不同层次的理解: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好一册书 的教学程序,这是一个层次;按照一篇课文或一个训练项目,安排好一节课或几 节课的教学程序,又是一个层次。现行的教科书大都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因此合理安排好一个单元的教学程序,具有重要意义。一套教科书,其单元组合 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制约作用。不过,这种制约作用也是相对的,教师通 过自己的理解,对整个单元的内容及其组合方法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还可以根 据教学需要灵活地安排教学程序。比如有的教科书把知识短文编排在一个单元的 开头部分,接着编排教法和自渎的课文;有些教科书则相反。从逻辑关系来说,前者取演绎者,后者取归纳式。究竟是先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学习课文,还是先让学生学习课文,然后再学习理论知识,这就可以灵活处理。又如一个单 元中的作业练习,是集中完成,还是有机地分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完成,还是一 部分集中,一部分分散,可以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处理。二是对教学 内容作必要的补充,删减和修正。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可 以适当提供一些补充材料,以增加信息量。补充材料有对比性的,有佐证性的,有实例性的,也有扩展性的。补充材料,质要精,量要少,避免加重学生负担。教科书上的内容,一般都应当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切实掌握。但遇到学生基础较
差,接受有困难的情况,教师也可以对某些内容做必要的删削或简化处理,使学 生能集中主要经理把最基本的东西学到手。教科书讲究内容的科学性,但也不能 保证绝无疏漏或错失。比如理论阐述未必精当,作业要求未必清晰,正音释义未 必准确等等,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确有把握的前提下应当对这些疏漏和错失 做必要的修正。总之,教师使用教材,一是要做到心中有“数”,即对教材中规 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整个编排来说,一有了然于胸;尤其是对于能力训 练和知识讲授的项目,要有明确的数量概念。二是要做到心中有“人”,即教师 心中要时时想到学生,教什么,怎么教,既“要以教材为本,又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地、灵活地进行设计。”
2.5 联系实际,让生活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有力支撑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语文和实际生活的关系十分紧密,同样,语言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十分普遍,可以说几乎任何时候都需要进行语言 的运用,所以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生活实际来研究语言运用训练的方法,譬 如说创设适当的情景开展语言运用训练,又譬如说结合生活需要设计语言运用训 练:在校运会开始前让学生为校运会宣传拟写标语,在节目的时候让学生拟写祝 贺语,给自己拟一条座右铭,在班会上根据主题发言等等,春节到了拟一副对联,作自我介绍,开展演讲、辩论、编写短信、说一句话新闻……留心生活,训练的 方式可以很多很多,而且学生也会十分乐意开展这样的语言训练,他们觉得这样 的语文学习很有用,很有意思。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必然会促使学习的效率大大,语文教学也必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 生就非常注意随时随地读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她带学生十分地活跃,说出了很多 的优美语言。这样的在生活实际中的点点滴滴的渗透,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 的语文水,的确是语文教学的范例,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2.6 重视课外阅读,使之成为语言运用训练的源头活水 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学生会强烈地感受到语言积累的贫乏,从而对语言积 累的重要性会有深刻的认识,而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语言学习的自觉性会大大 增强,我们不是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吗?而要增加语言的积累,单靠教材里 的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需要指导学生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去体 会、品评、感悟、积累好的语言,在这个指导过程中,着重要注意两点:其一,要重视与运用结合;其二,要重视“内化”。学生学到的好的语言要成为他们自 己的东西,上面所说的两点是缺一不可的。课外阅读的质量如何可以说直接关系 到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否有效得到升华,我们在时间、内容、阅读的方式方法诸方 面都需要作深入的研究。在目前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趋势下,课外阅读所受到的 冲击也越来越大,这对于语文学习影响是很大的,然而要提高语文水平,课外阅 读绝对是不可缺的,除了给学生讲这方面的道理之外,通过语言运用训练来促使 学生去进行课外阅读也是一个积极的做法,学以致用,学而有用,相得益彰,相 辅相成,坚持不懈终能有所收获。
5.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五
在信息化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点。信息技术语文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使学生在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文章、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进行最佳的课堂教学。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一系列交互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地参与进来,主动地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很好的调动起来,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进入良好的循环系统,真正达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目的。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提高往往离不开生动形象的教育素材。而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图象、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效果,课堂中恰当的使用多媒体课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学生深入到学习过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学生从无兴趣向有兴趣转化,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愉快而自觉主动地学习,发挥了其积极性、主动性。
如:《雷雨》一课,为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时利用课件,把文字、声音、图片让学生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的自然现象。①引导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②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雷雨的了解,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天气变化。③问:“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为什么先写闪电,后写雷声?彩虹是怎么形成的?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了解自然现象知识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能使资源共享,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信息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
如:《恐龙的灭绝》一课,利用信息技术,看看多种恐龙图,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中生代时期,漫游在遍布恐龙的世界里。看不同种类的恐龙,有的在空中飞翔,有的在地上行走,有的在水中戏耍。看到这般景色,人们不会想为什么“今天的人类只能在博物馆或者从电影和书籍中,来想象恐龙往日的辉煌呢?” 而昔日恐龙的辉煌,时至今天为何会灭绝,这仍然是一个谜。通过信息技术多了解有关这类的知识,这不仅激发了解和探究的兴趣,还可启发学生再想出一些可能的原因,充分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是人的多种素质发展的基础,要使课堂教学成为素质的主渠道就要在高效益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教学课件作为语文教学的媒体,应让学生在用心
爱心
专心
语言符号信息和图象符号信息之间建立相互转化的桥梁,促进形象思维能力。
再者,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精心设计,通过多媒体网络,引导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上,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大胆的突破时空限制,结合实践和个人生活经验开创造想象,激发学生潜在的求异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
如在讲与春有关的课文的时候,为了扩散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有关春天的故事,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象说出来,描绘了一个又一个活的画面,然后教师再展示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图像、视频等素材,很容易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四、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从网络下载所需要的图片或文字重新组合成自己的观点以帮助记忆课文内容,对扩大学生信息吸纳量,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到有关动植物知识的资源,整理后再配上文字、声音,让他们把学习引向生活大课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这样就可以了解自然、学习语文一举两得,体现了他们对课文理解的层次更深,也切合课文所渗透的热爱大自然的教育思想。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新课程课改说到:“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中,多媒体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我们在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海洋时,可为学生提供千姿百态、声情并茂的直观信息,从而激发学生乐学、好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起到优化教学的作用。
用心
爱心
6.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六
内蒙古乌海市第五中学 沈果梅
摘要: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名新型教师,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教,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
关键词:提升问题意识 深挖自主学习意识 激发兴趣 积累语文知识 培养语文素养 重视诵读 加强课外阅读
新课标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想当好课堂上的“主持人”,耐心地倾听,恰如其分地点拨,较好地与学生互动,教师就不能只关注自己教,而要引导学生主动学。
“学则须疑”,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初一学生刚入学时,凡有学生就生僻字、词提出疑问,我绝不轻易回答,而是重教他们查阅字、词典的方法,要求他们自己动手查阅字音、词义。第二天课堂上全班展示查阅字、词成果。目前,学生基本养成了查阅字、词典的良好习惯,也达到了我设定的让学生自己完成语文基础教学的目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一开始,可能发现不了问题,这就要教师启发他们的思维,给他们创设问题,布置要解决的任务。我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们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学习《济南的冬天》一文时,结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与题目文字顺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很多同学没有注意这个问题,当我提出疑问,学生思考后,略有领悟,并有了许多种答案,经过一番研究和讨论,最终理解了作者热爱济南,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体会到语言大师用词的准确与凝练。
在启发学生问题意识的过程中,我还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让他们比较充分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使学生的回答有偏差,我也不简单粗暴地打断他们,而是引导他们,逐步理解课文,努力营造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我还注重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告诉他们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答案,只要言之有理,老师就认可。用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的话说就是“要不怕出乱子,真让学生学。”
兴趣是收获之源,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要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方式和伙伴来研读课文,也是我在阅读教学中作的一个尝试。在初一第一学期我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能力、水平、爱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章、段落进行研读,由于有权决定自己爱学的、能学的。学生们的兴趣大为提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之中。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也贯彻了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基本理念。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而中学阶段正是积学储宝的黄金时期,在教学中,我还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学习,强调直觉思维,培养学生的语感。初一第一学期,我布置了“四个一”的常量作业,即每人每天写一个字,一个成语,一个名言,对一个对仗句或造一个仿句造句。让学生自己去接触、感受语言材料,边积累词汇,边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我逐步引导、分析后,作业中竟然出现了许多齐对、佳句。如“明月松间照”的对仗有“烁星夜空滑”,“笔落惊风雨”的对仗有“书起震山川”,“大漠孤烟直”的对仗有“星辰孤月幽”。
随着学习的深入,初一第二学期,我对常量作业又做了一番改进。要求每节课由一名学生讲解一句名言。老师结合课文或社会生活当堂给学生一个话题,要求将话题题内容写成不少于200字的随想。且可以在一个话题作文之后,向同学提问,让同学们谈感悟、谈启发、谈收获;由于语念的实质就是感性中暗含着哲理,直觉中积淀着思考。因此,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外部言语信息与内在的相关生活体验相激相合,学生的积累加厚,知、能、情、志不断重组,语言也得以不断发展。渐渐地,学生在运用语言时,就可以不假思索地自由表情达意,写出得体的文章,说出得体的话语;大大增强了语感。像段学峰同学的片段作文《小草》:春天,冰雪刚刚融化,许多娇贵的花,还躲在温室里,不敢走到外边来。而小草却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从大地母亲的怀抱里调皮地伸出一个个嫩绿的小脑袋……带来了春天的信息。
本学期,在训练学生写话题作文时,我还尝试着让学生自己想话题、留话题,并自己设计一段恰当的导入语或延伸语。经过多次训练,学生积累加厚,语感增强,语言运用能力得以发展,渐渐学生留的话题或富有启迪、或耐人寻味、或新颖或实用…….更难得的是,学生们自己设计的引导语非常简炼恰当。
诵读是培养语念的必要途径,也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唐代诗人杜甫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现代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也说:只有入口成章,才能出口成章。要想运用好语言,就要有良好的语言积淀。且不说我国古代许多文学大家的成就都得益于少时的诵读,就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先生,原本学矿业、医学的他,不也是由于少时在三味书屋中摇头晃脑的诵读基础上而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吗?可见,诵读对于人一生的语言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诵读这一环节。除了课文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外,我还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美篇章、诗歌及文段。
当然,语言学习还离不开课外阅读,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读10分钟的课外书,一至两个月读完一本名著,同时要做好作者卡片、字词库、精彩点击,读后感四个部分的读书笔记。这样,在欣赏-分析-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既调节了学生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开拓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构成,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今后,我要在教学上继续扬长避短,不断充实、完善自我,适应时代发展,成为一名新型教师。在新世纪的语文课改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7.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七
一、异步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一)异步教学法出现的背景以及发展
异步教学法于20世纪80年代由教育心理学家黎世法教授创立,它是相对于传统的同步教学而言的。黎世法认为,“同步教学”(即一个班全体学生的学习速度与一个教师的讲课速度同步,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了学生的差异,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由此,他提出了“异步教学法”,也称“六步教学法”。[3]
(二)异步教学法的具体内容
异步教学法又称“六步法”,主要是指: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6]异步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上课之前,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学习提纲进行自主预习,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对于疑难问题可随时询问教师或同学;在学生自学结束后,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些重要的或者回答学生共同的疑问;复习的环节则是学生巩固新知识,加强理解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单个学生的疑问,从而实现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的把握;在作业环节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完成不同类型的作业;改错是学生对于盲点问题的理解和深化,改错可以是自己该自己的,也可以是全班同学相互改错;小结是学生经过作业和改错将知识进一步的概括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不同的学生在经过“六步”的学习之后,都能获得相应知识,促进个体思维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
二、异步教学法在语文阅读学习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师设置阅读情景和疑问,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在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学习之前,教师要进行充分的备课,并且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阅读的要求。
2.教师要阅读的内容设置一种适合本班学习的引导式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要解答的疑问,让学生挨着问题进入阅读的学习。
3.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可通过画线、做笔记、相互讨论、询问教师等多种途径开展学习。
4.对于学生阅读的速度不做统一要求,教师只是引导和解答学生疑问,不干涉学生学习。
(二)教师通过课堂巡视和回答学生疑问了解学生学习状况
1.要把握阅读课上的全体动态,避免有些学生趁机偷懒。
2.要对本堂阅读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及时准确的回答学生的问题。
(三)教师回答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共同的学习问题
1.教师要搜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共有的学习疑问
2.教师要在倾听学生想法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和客观的角度解答共有的问题。
3.学生要及时向教师质疑,阅读本身就是主观理解的过程,学生要将客观的理解与主观想法相融合,使得语文阅读更能培养创造力和自主能力的人。
(四)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相应的阅读练习题
1.这一环节应用阅读知识的重要环节。学生经过实际应用检测学习成果,并能将阅读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2.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提供不同层次的阅读练习题。
3.学生要根据自己知识的掌握水平,由浅入深进行实际训练。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应有的知识。
(五)学生根据自己学习和做题的状况进行改错和班级讨论
1.改错的环节是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巩固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训练学生阅读能力时要重视学生的改错和反思。
2.班级的交流讨论是拓展学生思维、深化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教师可开展班级内的阅读交流活动,激发学生思维。
3.改错包括单个改错和班级内共同改错。在阅读课结束后,学生通过改错有利于完善自己的认识图式,提高语文阅读的水平。
(六)学生通过小结来巩固学生阅读成果,教师通过小结推动学生已有知识的系统化
1.教师通过知识的总结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对知识形成合理完整的认识。
2.学生通过小结进一步的将语文阅读的知识和技巧强化。
三、异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总结
1.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异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的具体应用中要根据具体的班级情况进行相应的设置和调整
2.内容重于形式。异步教学法仅是语文学习的一种方法,在真正的语文教学中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步骤,要根据语文学习的具体内容安排学习活动。
3.给予学生充足的学习空间。异步教学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
4.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异步教学法转变了传统课堂中以教师讲述为主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中扮演者引领着和帮助者的角色,使得语文学习变得不再单调枯燥。
5.培养高智能人才。异步教学法重视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挥学生潜能。
摘要:异步教学法一种以学生自学为主的,适合学生学习差异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与语文教学相互融合,对于推动语文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语文阅读学习为例,具体说明异步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并指出异步教学法对于语文学习的优势和在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异步教学法,语文,阅读,优势,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勇.中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J].教学研究,2014.
[2]黎世法.教育方式演变的历史趋势[J].异步教学研究.
[3][4][5]黎世法.异步教育研究与实践30年[J].课程.教材.教法,2013.
[6]黎世法.6课型单元教学法[J].异步教育研究.
[7]王立英.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方法变革[J].河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4).
8.语文有效教学期待有效的语文知识 篇八
常常看到这样的命题:思维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好习惯比知识更重要……这样的命题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似是而非的一面。有脱离知识(概念)的思维吗?知识妨碍了好习惯的养成吗?无论是思维,还是习惯,与知识似乎都不构成对立性,更不构成可比性。知识是供人使用的。一方面,知识会束缚乃至窒息人的想象力,另一方面,“崭新世界或崭新的生活方式的最大胆的想象,仍然是由概念指导的,仍然遵循着代代相传的、精织于思维发展中的逻辑历史”(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111页)。这是一个永远不会消失的悖论。自从淡化知识的劲风不是很负责任地猛刮一阵之后,语文教学到底需要哪些知识,从课程标准的制定者,到教材的编制者,似乎都很不了然,更不要说广大语文教师了。
其实,知识向来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他肯定不是指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全部知识。知识至少可以分为这样三类:一类是有用的知识,一类是无用的知识,还有一类是有害的知识。曹文轩先生指出:“知识史,实际上是好知识与坏知识对抗、甚至是恶斗的历史。”(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99页)人类数千年的历史,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知识。但是,或许是由于错误的实践,或许是由于认识的偏颇,或许是由于人性的卑劣,人类建立的知识系统从来就不是完全纯洁有益的。食用菌与毒菌竞相生长,毒菌的色彩反而斑斓悦目。有用的知识与有害的知识搅和在一起,始终在干扰我们的视听,影响着我们对正确思想、正确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社会,有害知识的侵害怎么估算都不过分。大到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与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小到危害个人身心的减肥与美容,有害的知识指导了错误的实践。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无用知识的教育,那他就会成为一个无用的人,多余的人,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有害知识的教育,那他自然就会成为有害的人。
不过,无用的知识与有害的知识,并不能成为打倒知识的理由。是知识带来了现代文明,这是无须论证的客观事实。现代社会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说法,更说明知识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理清各种知识的性质,尽可能降低有害知识的副作用,减少无用知识对人们的困扰,才是积极的态度。当然,这又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的事情。惟其困难,才需要有识之士投入大量的精力与智慧。
二、 语文知识:界定与论证的双重缺席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文史不分,偏于读经,很少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语文知识。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科学性,语文知识越来越丰富。有人曾列出过150多门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学科。阎立钦主编的《语文教育学引论》将“语文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综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语文专业理论”、“系统科学”五大系列。于亚中、于浦江主编的《中学语文教育学》将与语文教育相关的“语文学”,视作包括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文学的“语文知识”和包含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的“语文能力”以及“语文教育训练”三大层级。李海林在构建“言语教学论”时,圈入的地盘也有“语用学”、“言语交际学”、“心理语言学”、“篇章语言学”、“风格学”、“修辞学”、“语境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听知学”、“演讲学”、“阅读学”、“写作学”等十三门之多。(参见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44、245页)令人感到非常荒诞的是,语文知识如此丰富,可是广大语文教师却感到没有多少知识可教,到底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呢?
问题出在语文课程的自付阙如上。郝永德在其《课程研制方法论》一书中指出:“从形式上看,课程表现为一种知识体系,课程研制的核心内容也就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因而,知识是课程的最直接的一级制约因素,而其他因素诸如社会或学生是通过赋予知识以某种价值取向及方法的方式来影响、制约课程的,是以知识为中介的二级制约因素,抛脱了知识,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转引自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50页)我们虽然圈进了与语文教育相关的大量学科知识,但真正“拿”过来,被公认为是语文知识的似乎并不多。新大纲之前的语文教材,囿于工具论的局限,拿来的主要是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形式)知识、文章学知识、文学知识和古汉语知识,试图凭借这些知识,养成学生的语文能力。不管怎么说,这是在努力构建语文课程。“淡化”之前,首先撤掉了逻辑知识;“淡化”之后,语法知识事实上退出了语文课程。现在的语文实验教材,据说是根据新课标理念编写的,即使是根据选文安插的一点支离破碎的知识也极其有限,具体课文的教学内容,主要靠教师冥思苦想出来,或者向学生问卷调查得出来。总之,语文教学的随意性,较之大纲时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语文课程何在,教材编撰者也只能含糊其辞。
课程标准仅仅是目标而已,为达成目标可以也应该设计相关的课程,教材应该根据具体的课程编制。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表表示:
这里,课程对课标负责,教材对课程负责,课程是关键,课程设计的前提又是对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所谓被圈入的150多门相关学科,或者五大系列之类,都是一种粗略的估计,从来没有哪位专家、哪个部门、哪个组织,做过认真的筛选,严格的界定,仔细的论证。三个维度天天讲,知识与方法始终渺无踪影,有的是耳熟能详的所谓新理念。殊不知新理念也需要具体的传播路径,能力的培养须凭借有效的知识。譬如批判性阅读,在我们这里只有这么一个理念,而欧美学者则认为存在一些专门的技巧。他们提出,发展下列技能,将有助于人们依据逻辑推理来评估书面材料:1.区别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2.找出错误的比喻,这种错误是由比较项目之间缺乏可比较性造成的;3.找出因没有考虑各种可能性而导致的错误的两分法;4.找出没有充分证据的结论;5.判断前提的准确性,如确定是否应作出结论;6.识别自相矛盾的地方;7.识别不相干的问题;8.识别过分强调事物的共性,而忽视个性的做法。(《心理学百科全书》第一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350、351页)毫无疑问,语文教学有这些方法(知识)的指导,比笼统的鼓励学生批判要有效得多。
三、淡化:合理性与荒谬性
上文说过,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很少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是一条暗胡同,走得通与否,看个人的悟性。20世纪语文教学从古代综合性的、百科全书式的教育中独立出来,一批有志于语文课程建设的专家学者,走向追求知识化的征途,从而有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一所谓八字宪法。毫无疑问,相对于古代百科全书式的语文教育,八字宪法是语文教学史上的一场革命,意义不容低估。可以说,这一套语文知识体系,是20世纪语文教学研究的最大贡献。
当然,探求的路总是崎岖曲折的。当我们陶醉于语文知识体系,以为语文教学规律已经完全为我们掌控之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已经被知识的锁链捆住了手脚。最极端的例子,便是几位专家强强联手,将人教社中学语文教材的全部选文,悉数纳为语法、逻辑、修辞的例证,忘记了语文课程本质上不是一门以系统地掌握某一门或某几门知识为目的的课程,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修、逻、文知识的掌握,并不能自动转化为语言能力,而用鲜活的课文演绎干巴巴的语文知识的教学,也使得语文原有的魅力消失殆尽。上个世纪80年代对逻辑知识教学的放逐以及淡化语法教学的讨论,确实有其合理的因素,也开始触及语文教学的症疾所在。至90年代,知识化成为众矢之的,知识中心说受到全面批判,也是以数十年来语文教学追求知识化、科学化所面临的困境为依据的。
但淡化知识教学并没有也不可能将语文教学引出困境。淡化论者显然不愿意正视这样一个问题,即语文课程虽然在本质上不是一门知识课程,但离开了语文知识的支撑,语文课程难以建立。语文教学面临困境,到底是现有的语文知识无助于教学甚至危害教学,还是无论什么语文知识对语文教学均有害无益?如果是前者,破坏当然痛快淋漓,大快人心,如果是后者,破坏就得小心翼翼,同时应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宜于教学的语文知识。譬如说,如果陈述性的知识大多无助或有害于教学,那么,程序性的知识呢?策略性的知识呢?在知识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给出全新的解释,外延已经大幅拓展的今天,笼而统之提淡化,既无助于教学理论的建设,也会使广大语文教师不知所措。
四、构建:调查、选择、借鉴、整合、多元化
对于“淡化”的批判,是近两年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就如何构建一个符合教学需要的知识系统以及语文知识应该怎么教的问题,专家学者多有真知灼见。作为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多年的普通教师,我是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暗胡同式的“语感”教学,对语文教学科学性的探究至为执拗;忧的是,支撑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何时能够面世,哪怕是几块毛坯。具体的工作要有具体的机构与人员来做,这就需要有专门机构牵头,最好能成立几所语文知识研究所,由他们勘查、论证、设计、构建语文知识这座大厦或者小楼。
问卷调查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哪些知识是可有可无的,哪些知识是不可或缺的;哪些知识是有害的,哪些知识是有益的;哪些知识对于在校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哪些知识是让人终生受用的,等等,应物化为具体的选题。问卷可以针对不同层面,如学生层面(学生又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教师层面(教师同样可以分出几个层面),专业层面、非专业层面,作家、学者、文案工作者等应列为问卷的重点。问卷所获得的数据,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与此同时,对知识的选择应该列入议事日程。首先,应对迄今为止的全部陈述性知识进行筛选,筛选出对语文教学既必需又有效的知识。其次,以现有的科研成果为基础,筛选并研究语文教学所必需的程序性知识。再次,借鉴世界各国优秀语文教材的先进经验,吸收其可为我所用的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整合成以应用为主的知识系统,并把相关知识分解到各个年级。只有这样,语文教材的编制,才会有课程依据。
当然,对知识的筛选与组织,不可能形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或者囿于经验,或者出于偏见,或者偏执于各自的学术理念,不一致是很正常的,也是有益的。如果全国能够形成多个自成体系的语文知识系列,就可望推出几套乃至几十套自成体系的语文教材,这样,现有教材血缘相同、一胞多胎的格局才可望被打破,多元化的局面才会真正出现。自然,“淡化”也是多元中的一元。
我不知道这样的局面何时能够出现,预测也非常困难。有些能耐的人,很少愿意做基础性的工作。在当前情形下,广大语文同仁不妨接受王荣生博士的建议,“用自己的一堂课、一个教案、一次作业的批改、一回活动、一点体会等等来加入‘语文知识的讨论”,发出自己的声音,作出自己的贡献。
————————
注释:
①曹文轩:《小说门》,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②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③浙江师大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专题组:《2005年语文教育研究动态述评》,《语文学习》2006年第1期。
④李海林:《面对复杂的“语文知识”问题——兼评徐江〈中学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人民教育》2006年第5期。
9.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篇九
一、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凭借着一篇篇课文,以理解内容为起点,向学生传授遣词造句、组句成段、连段成篇和记叙、议论、说明等语言文字运用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让一个人寻求知识、研究事物产生稳定的倾向。传统教学方法所使用的传输教学信息的手段,已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教学条件已极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足,甚至厌倦。电教媒体的运用,可以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读”来感知课文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是指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使事物在意识中直接得到反映。整体感知就是首先要对课文有一个总的了解,总的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和意义。一篇课文在讲解之前,首先要让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教师交待学习的目标才会有所依托。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课文的感情基调和字词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若能与作者在清感上产生共鸣,学习注意力就格外集中。同样,字词如果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其含义就难以把握。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发展起来的。一个感知能力强的人,在听读语言文字的同时,不需经过思考过程,凭着感知就能迅速领悟其中丰富的内蕴和情味。传统教法中的“读”,主要有教师范读、学生默读、朗读等形式,篇篇课文皆如此,长年累月无变化,学生自然会感到枯燥乏味。对教材中一些叙事性较强的记叙文及抒情味较浓的散文,如果采用与教材配套发行的课文朗读录音,其效果就会大不一样。我们知道,播音员的语音平稳和谐,娓娓动听,主持人的语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令人赏心悦耳。然而,每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教师既有播音员的声音又有主持人的语气,而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媒体便能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自己没有或很少听到过的专家、名人的朗读录音怀有极大的兴趣,注意力会更加集中。
用录音作示范和在因条件限制难于表现的伴奏、演唱等的情况下采用录音,可以使学生正确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认识改进自己的发声练习,从而达到教学要求应有的意境。录音手段的运用,也有利于教师集中精力进行启发,指导教学。比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先让学生听教学录音进行感知,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领悟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重压下,仍保持自己高洁的品质,但由于其世界观的局限,既不愿和世俗同流合污,又不能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只能苦闷、彷徨,想解脱感情的重压而又不可能的复杂情感,就会对学习该文的语言特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教学法的论文】推荐阅读:
经典的语文教学论文06-25
初中语文教学的论文07-24
语文教学论文:如何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10-25
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与高考的结合论文06-27
(no.1)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性目标07-29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09-02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教师角色作用07-30
高中语文整合式教学探究的论文07-20
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