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共20篇)
1.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一
《珍爱我们的生命》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对七年级的学生来说,首先切入点要找准。教育目标不宜放得过高,因为孩子们的阅历浅,对生命的意义理解也很有限。其次,选择的材料要切近学生的生活,及多媒体教学激发孩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以上两点,我把本节课的切入点,放在让学生感悟生命中来。让他们通过身边的事例,材料,图片,紧紧围绕“自护、自救”及两方面展开。活动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受到,平时拥有的一切,都需要我们去珍惜、爱护。因为生命在危难面前时那样脆弱,一定要珍惜拥有,珍爱生命。
1、教学内容要有时代特点,要贴近生活。通过展示新闻宁波动物园老虎咬人事件,不但具有“新”意,而且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被吸引。
2、本节学生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本节课上,由于时间原因,学生说的时间短,谈得不透。
2.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习惯用语是指教师经常使用以至于熟练化、自动化了的教学用语, 或者说是潜意识中自然流出的习以为常的教学用语。其显著特点是:1.隐蔽性。不易被他人发现, 自己也难以察觉。2.渗透性。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更是深远长久的。3.随机性。并不是教学内容的有机构成, 常常是视具体教学情境而随机发生的课堂语言。最平常的往往也是最不会注意的, 而越是不注意的教学现象也越能反映教师内心深处的教育观念和价值态度。如果说多媒体手段可以移入, 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变化, 但是习惯用语却因为其隐蔽性却是难以改变, 成为教学改革不彻底而留下的“尾巴”。现列举几个实例, 并剖析之。
一、“吆喝”式
如课堂教学中“给我读一读, 给我说一说, 给我分析一下”等等, 教师的本意在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但却在听似随意的语调中似乎暗含着一种预设:你们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要向我负责, “说”是向我“说”, “分析”是向我“分析”, “说”得好不好, “分析”得对不对, 理应也由我做出最终评价。教师俨然成了真理的化身, 这实质上是话语“霸权”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表现形式。试想一下, 学生是为你而“听”为你而“说“的吗?这样实际上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存在。
二、“你是我的知已”
在一次教学活动中, 一位年轻男教师执教《青海湖》。课堂教学中, 当老师要学生找出某一段落中最优美的句子时, 同学们踊跃发言, 各有见解, 其中不乏独到的评述。但老师都一一摇头否定, 直到最后, 一个学生说出他本人期盼已久的“那一句”时, 该教师很欣喜地说:“你真是我的知己啊。”当时会场上一片哄笑。是谁导演了这拙劣的一幕?不是学生, 也不是那位教师, 而是那柄高高在上的“尚方宝剑”———标准答案, 教学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才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学生只不过是在“代圣人立言”, 如有“越轨”, 便遭“封杀”。封杀者是谁?不幸的是, 被教师所充当。其实, 对于语文学科, 教师和学生均可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大家在各自体验的基础上分享交流,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又丰富了各自的体验, 用一句广告语说则是, “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 只要言之有理就应充分肯定。这位青年老师在课堂上说出的话, 不经意间就暴露出了其内心的教育观念, 且是一种落后的教育观念。
三、“少数服从多数”
曾经听一位教师上一节习题讲评课, 讲到某道选择题时, 教师发问“同意A的举手, B的?C的?D的?”当看到学生有争执时, 便马上拍板:“少数服从多数, 选A。”A的确是正确的答案, 但为什么要多上一个无益甚至有害的课堂习惯用语呢?推而广之, 是否每次遇到争执不下的的教学问题时, 都要来个举手表决, “少数服从多数”呢?课堂教学是一种认识和探讨真理的活动, 而真理欢迎平等的争辩, 鄙弃简单的压制。在“真理”面前, 无所谓“多数”和“少数”, 以多数来压制少数, 是要不得的。不少情况下, 真理是可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即便对于“民主”而言, 当“民主”变化成只剩下“少数服从多数”时, 我们还敢要这样的“民主”吗?很多时候, “庸众”常常是要吃掉“独异的个人”的, 早在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就发出了这样的警醒。
四、“希望同学们给予配合”
这句话多出现在公开课上。班主任或执教老师一般在课前向学生宣示:希望同学们能给老师以配合。这句话有问题吗?有。问题就出在那“配合”上, 稍微揣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 就会给人这样的感觉:下面准备上课, 今天这节课的主角是教师, 你们大家呢则是配角, 看谁与主角配合得好。自然的, 课上处不理想, 很容易把责任推到学生身上, 是他们这些配角配合不好, 我主角己尽力了。如果说调整一下思维方式, 换一种说法, 把“配合”改为“合作”, 效果可能会好上许多。合作是双向的, 教师首先应以一种与学生友好合作的心态投入到教学中去, 缺此心态, 只一味要求学生来配合自己, 课堂上师生之间是怎么也不会进入到和谐的理想境界的。
教育家加达默曾说:“我们用学习讲话的方式认识世界, 认识人类并最终认识我们自己。”布贝尔也说过, 人与人之间就是一种对话的关系, 对话的实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精神的相遇。我们的教学本质上不也是一种交往和对话吗?因此, 教学习惯用语看似细枝末节, 实则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教师下意识状态中自然流出的习惯用语也作用于学生的潜意识世界, 连续几年, 形成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根深蒂固的。让我们多一些唤醒、激励和鼓舞的“习惯用语”吧。如耐心诱导地“能否换一个角度想一想”, 真诚尊重地“谈一谈你的看法”, 热情鼓励地“试一试”、“你能行”等等。这些都是书本知识所不能代替的, 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启迪。
教育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学习一种理论, 听懂了、赞成了并不意味着真正吸收消化了。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否, 最终还要看教育行为和教学语言是否发生彻底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反思, 在反思中前行。我们在教改实验田里满怀信心地培育了新苗, 细心一看, 新苗周围竟然夹着不少的杂草, 怎么办?别无选择, 发现一棵, 清除一棵。这种陈旧思维模式的“教学用语”不就是这样一类的杂草?叶澜教授把这种由“外显行为追溯内隐理论”的过程戏称为“捉虫”, 捉头脑中的“虫”。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但我们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虫子”还要捉, “杂草”还要“除”。
3.生命的药方教学反思 篇三
一、本课的设计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以“情”为基线,以“读、悟”为练习主线,在背景音乐的渲染下,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的钥匙,走入文本,我极力通过深情的个别读、引读、齐读等形式,使学生体悟课文蕴涵的深情。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交流品悟,不断地深入,逐渐构建起对友情的理解。
二、以“质疑”为切入口,抓住课题——《生命的药方》,让学生品味课题的涵义,并以德诺妈妈的话为突破口,更深层地理解一个“爱滋病患儿”的孤单与无助,理解艾迪的诚挚友情。
三、引领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要让学生走进德诺的内心,走进艾迪的内心,站在德诺妈妈的角度去看,更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在教学中,让学生交流探讨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使学生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出合理想象,给学生更多的理解与更厚实的情感积累,给学生多维度的丰富体验。本课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例如朗读不都到位,部分孩子不敢或者不能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老师在“以情激情”的方面做的还不够。做为语文教师应该先深入体验文本情感,在课堂中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本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的情感,擦亮学生智慧的火花。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及时反思自己,继续努力!
小学语文研修日志
给学生一缕阳光 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说得真有道理,所以学困生就多了另外一种类型,那就是思想困难。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呀,所以要改造一个学生,难度可想而之。但我用爱心抚平着孩子们脆弱的心。记得班级中有个叫潘越的女孩,好的家庭情况很特殊,父亲患有精神病,又因家境困难而无法连续为其提供治疗的费用,只能任他的病时好时坏的发作,这给年幼的潘越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她不仅表现得不合群,而且十分暴力。接班后不久,就有几名同学先后到我这里来告状,尤其是她的同桌人选,几乎成了一个难题,没办法我只能将沉默懂事的陈志伟调了过去,刚开始的几天,两个相处得不错,正当我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沾沾自喜时,一天下课,陈志伟哭着找到我让我为他换座,他这一哭倒是让我疑惑不解,我总得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吧!可还没等我追问,陈志伟把他一直背在身后的手伸到我面前,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他的手背上已是血肉模糊,简直就像是和猫进行了一场激战。用脚趾头想都知道是潘越的杰作,可面对头快塞到肚子里的傻丫头,我也只好在教育之后,强压怒火,劝劝志伟。于是常见的画面便出现了,一个女孩躲在角落里,用怯生生的眼神注视着周遭的一切变化。而她的变化要从一个夏天的午后说起。那天天气炎热,为了降低室内温度,我有意在地上洒了些水,室内果然凉爽下来,这时,我让在班级中的4名同学发放本簿,一个一组,其中就有潘越一个,她发的正好是自己所在小组,也许是太想完成好这个小任务了,她做的很细心,可意外还是发生了,几个本子一滑,落在了地上,这可急坏了好,她赶紧弯腰捡起,还用眼睛盯着我看,其实我一直暗中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只是没有让她看出来,因为我想知道她如何处理这几个脏本子。她在发完所有的本后,不断在调换自己的本子,我多希望她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让我有机会可以帮她,所有的小组同学都完成了发本,我故意在她们小组走了一圈,她真的把最脏的本子留给了自己,这一发现让我欣喜。我就这种情况在全班表扬了她,同学们送来了热情而认可的掌声。
浅析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乌审旗查汗淖尔学校 赵轩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 重要性
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一项技术。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一如既往的教学方式,争取把语文课堂“改造”成美的殿堂,使它充满魅力、丰富多彩;让学生愿学、乐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看来,把二者结合起来使用是很有必要的。下面,我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例如学《吆喝》一文时:由于学生对吆喝声比较陌生,因此,上课时教师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冯季的相声《卖布头》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这段相声比较长,但对于生活在偏远地区且不方便上网搜集资料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课文、感受民俗美。又如学鲁迅的《祝福》时,由于鲁迅的作品大多较为深奥,学生不容易理解,这时,在课上放一些背景知识,课件中再以图片展示祥林嫂三次不同的肖像。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体会人物所遭受的惨重打击,理解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对她的迫害。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再如:教《观沧海》时,可以在课件中引入一段曹操东临大海,即兴赋诗的影像,为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陶醉于浩瀚的沧海、雄浑的声音、博大的胸怀中,学生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歌所体现的诗人豪迈的襟怀。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诗歌,情感的陶冶也就落到了实处。
二、有利于优化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课文教学如果仅依靠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信息量是十分有限的,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料,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拓宽语文学习内容。我们可以巧用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整合相关的资源,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如教学名著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可以把电视剧《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大闹野猪林、等片断剪辑下来,应用到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鲁智深的言行举止乃至神态变化,分析思考、讨论鲁智深的形象特点。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并链接后人对鲁智深的评价;还可以同《水浒传》中其他人物进行比较阅读。这样既丰富了教学资源,又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明了方向,减轻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负担。还如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因涉及的是工艺品的制作流程,如果仅用语言表达,学生只能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但运用多媒体将景泰蓝制作过程显示出来,学生就很容易得到感性的了解,并且能省去教师很多不必要的语言解释。
三、有助于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课文中有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教师不易讲解清楚,如果适当运用电教媒体则可化抽象为具体,从而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因为形象的画面能使学生非常自然的产生愉悦、激励的审美效果,学生在乐中求学,便优化了教学过程,也实现了教学目标。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介绍了多种云的形态及其可能带来的天气变化。文章虽然较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各种云的形态,但是对于生活阅历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不强的中学生来说,那一个个生疏的气象名词,那一种种差别不大的云,着实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这时,教师应该展示相应云的图片,再配以简要的文字介绍,使学生对每种云都有了直观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阅读文章,对文章的写法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学完一篇课文时,适时、适量的训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针对教学重难点进行相关训练。
四、加强朗读训练 培养阅读语感
4.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四
篇一: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以下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拓展资源,引发兴趣
我设计了“民族风情展示会” 这一综合性学习活动环节。我制作了课件让同学们观察:少数民族风情,学生们兴趣很高,知道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许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和睦相处,共同生活,了解了不同民族的风俗人情。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美丽的学校共同学习。
二、以想促悟,激发兴趣
学生在阅读中转换、补充、生成。在教学时,充分来唤起学生的想象以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以理解文本的目的。
例如对于边疆的民族小学学生上课的情况,课文中并没有写具体,只写了他们动听的读书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抓住这一空白点,让学生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说:“他们读的书声朗朗。”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环环相扣,重点也很突出。但自我感觉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还是显得有些罗嗦。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过渡语言、激励语言、提问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快乐地学有所得!
篇二: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上课伊始,在引入课题之后,我就出示了各民族人民的有关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少数民族人民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对于他们的服饰,印象更为深刻。与此同时,我让孩子们念念这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在认识这些民族的同时,也为随后开展的深入理解课文铺垫了基础。
在学习文本时,课文中并没有写孩子们是怎样上课的,我抓住这一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民族小学的同学们上课时的情景。孩子们各抒己见,十分踊跃,有的说:“他们听得目不转睛。”有的说:“他们积极举手发言,还受到了老师的表扬。”有的说:“他们把课文读得又整齐又动听。”
整堂课总体感觉教学环节还是比较清晰的,重点也突出。教学设计比较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能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但我也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有时还显得有些繁琐。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语言、过渡语言、激励语言都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教师细心斟酌,多加锤炼,精心准备。这样,才能在课堂上调动起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
篇三: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是一篇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我国西南边疆一所美丽而充满欢乐的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几年来我一直教低年级,形成了一些习惯,或许不太适合中年级的学生。慢慢摸索着来——
三年级,识字和写字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和低年级不一样,三年级必须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识字的能力。因为识字量越来越大,老师不可能在课上逐个讲解,如低年级一般。
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而且学生刚开学,精神还没有集中,上起课来,学习的兴趣不浓,有个别学生,拼音没能过关。
识字方面,在以后的课文教学中,要先把词语表中的词语先全部读准确读流利才在词语中学习生字。
在指导书写方面,也不可能一个个的让学生去模仿,除了指导难写的字外,其他的都放手让学生在课后去掌握。
5.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 篇五
朗读是任何一门语言课都十分重视培养的一种本事,它是任何一个没有语言障碍的人都应具备的一种本事,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无疑是充满遗憾的,所以,培养学生经过朗读构成必须的语感一向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这一节语文课的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用自豪、赞美的感情来朗读是理解课文资料的关键。刚开始,我用提问的形式问学生:“那些民族小学的同学们是怀着怎样的心境去学校的我们应当用怎样的感情来读”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浅,加上生活区域与时空和课文所写的资料有差距,所以对课文所写资料没有多少感受,所以朗读起来感情并没有真正表达出来。如何引导呢?看到一名学生带来的一套白族服装,我灵机一动,立刻在她耳边耳语了一番,请她套上这套服装。当她再次出此刻全班同学面前时,立刻传来一片赞叹声,我看到,自豪与喜悦也漾在了她的脸上。我立刻提议:“你能用此刻的心境来朗读课文的片断吗?”她有了新的朗读体会,果然读得声情并茂。之后,我又让在坐的全体同学用刚才发自内心的赞叹体验来朗读课文,他们也读得入情入境。由此我感悟到,指导朗读,除了能够创设一种情境,再现教材的有关形象,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描述的事物,激发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能读出文
章的意境外,还能够巧用学生的体验,进行移情朗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培养语
6.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六
我从课题入手告诉学生们“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的”就表明那里的孩子把这样的学校当成了自己的摇篮,喜欢这样的学校。你们喜欢我们xx学校吗?我们xx学校和这所边疆的民族小学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找找看。学生们地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在学习第一段"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结合最近学校的教学常规中的礼仪教学,我问:”今天又哪位同学向老师问好了?“很多同学举手,我趁机说:”一般而言,会主动打招呼,主动问好的学生,是很乐观向上的学生,是个很快乐的人,她懂得分享,愿意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别人。以后,希望你们也要快乐传递。“
在讲述大青树下的钟声时候,我爆料了我自己敲钟的特殊经历,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我的童年。在讲述”这声音真好听“,我让他们说说,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孩子们也能说出:”整齐,流畅,正确,有感情,声音响亮。“于是让他们读读看,是否是真好听的声音。果然,他们读得非常棒。
7.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七
一
一日上午, 物理组内举行公开课, 课题是《平抛运动》习题课, 由组内一青年骨干教师执教。看得出这堂课老师作了充分准备, 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设计, 例题的选取, 还是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 老师都下了功夫。课堂上老师不紧不慢, 节奏掌握得很好, 问题问得到位, 学生积极讨论, 老师善于点拔, 课堂气氛很热烈, 教学效果好。评课时组内老师都肯定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课。特别是对其中一道例题的选取及问题的设计十分赞赏。这道例题是这样的:有一位猎人外出打猎, 看到一棵树上有一只小松鼠, 猎人水平瞄准, 问小松鼠在下列哪种情形中会被打中?第一, 小松鼠作自由落体运动;第二, 小松鼠向前跳跃;第三, 小松鼠向后跳跃;第四, 小松鼠向上跳跃。课堂上学生异常热烈地争论在四种情形中哪一种小松鼠被打中, 哪一种会逃离?就这几个物理问题的设计来看, 确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 老师忽略了重要的一点:小松鼠是鲜活的生命。
我想起了清华大学曾经发生的“刘海洋事件”, 想到了现实中很多漠视生命, 残害生命的事来, 作为教育者, 作为教师, 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啊!在教学过程中别忘了既要教书又要育人啊!我们万万不能疏忽了最最重要的东西, 有些东西会影响学生将来甚至一辈子。我们的教育要关注生命, 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 敬畏生命, 热爱生命。让学生有颗善良的心。但愿小松鼠别再被打中, 更不要看到三次“惨死”在猎人的枪下。
二
有一次, 我外出听观摩课, 听了一堂物理课。老师演示实验非常成功, 实验数据非常理想, 学生回答没有不正确的, 师生互动配合默契。老师最后问学生有没有问题了, 学生回答没有了, 老师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这时铃声就响了。
我总觉得这堂课不真实, 因为实验太成功了, 学生回答太正确了, 时间又太恰到好处了。但愿这位老师没有弄虚作假。
其实, 现在的一些课如评优课、课堂实录评比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作假现象。这些课让学生反复演练, 学生什么时候回答, 什么时候做什么, 由谁回答, 谁来做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实验数据不理想, 老师不惜凑数掺假, 最后给听课者上出一堂完美的课。
我在想, 这种现象不能让其继续下去, 因为它危害不小。老师作假, 学生看在眼里, 记在心里, 潜渐移默化, 时间长了, 试想, 我们的教育会培养出一批什么样的学生来?这些学生将来说不定会干出什么荒唐的事来, 作起假来“青出于蓝胜于蓝”, 那后果就大了。我们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教会学生几个物理原理, 物理规律及物理公式, 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 如何做事, 如何尊重科学和规律, 那么,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才是有用之才, 栋梁之才!
三
一天, 科研部主任安排我去听一堂督导课 (学校的课堂督导是不打招呼的) , 被督导听课的是一位刚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我和教研组的一位老教师一起踏进了教室的门。
青年教师有些紧张, 脸开始发红。说今天这堂课我们讲评讲义, 请同学们把《电磁感应》综合练习拿出来。于是, 这位青年教师便开始讲起来, 从选择题开始讲到实验题, 最后讲到计算题, 按照题号一题不漏地讲。我轻轻问坐在旁边的学生:“老师有没有把讲义收起来?”学生说:“没有。”难怪试卷上我看不到老师批阅的痕迹。因此, 哪题学生错得多, 哪题学生还有什么解法, 老师无法知道。青年教师只好一道一道往下讲, 整个教学过程很少请学生来回答问题, 甚至还出现两处科学性错误。该教师总算把课上完了, 脸红了一节课, 可能有点慌张或许还有些愧疚。
下课后, 我就在办公室和这位青年教师进行了交流。我问:“学生的试卷有没有收上来批阅?”他说:“没来得及。”我又问:“没有批你心里没数, 课怎么能上下去, 这堂课你上得感觉如何?”他说:“上得不好, 我不知道你们要来督导, 如果知道我肯定会作好准备。”我说:“课不是上给学校领导看的, 而是给学生上课, 不管是否有人听课, 作为一名教师有责任把每堂课上好, 要对学生负责, 学校把这个班学生交给你, 就是希望你担当起责任来, 对得起学生, 对得起事业, 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你这样的课, 给学生留下了什么, 学生会怎样对你评价?我们要做一名好老师, 做一名有责任受欢迎的好教师。”最后, 我告诉他如何上好讲评课, 如何进行师生的互动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他表示一定要好好上课, 上好每节课。
我在想,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教师, 肯定会误人子弟。一个没有好的工作态度的教师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因此, 我们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 更要提升教师思想品质和敬业精神。
8.反思我们的探究式物理教学实践 篇八
1探究过程违反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性原则,学生只是被认为在探究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个实践与研究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的作用,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互相启发,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教师顺应改革的脚步,努力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探究式教学,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因来自学生和教师自身两方面的问题,改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者身份。
在学生方面,长期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限制太多,教師的一言堂,使我们的学生早已习惯于规规矩矩地、认认真真地听课,抄好笔记,靠记忆去考试,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缺乏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当教师实施探究性教学时,许多学生不适应和不习惯这种学习方式,难以配合教学活动,觉得探究过程并不重要,只要记好探究的结论,即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认为课前的查阅资料,自备材料制作实验器材是在浪费时间;课后调查各方面信息去编写一篇科普论文不是物理学习的分内之事,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抵触,导致对探究式学习难以深入,往往一个探究活动完成之后只停留在对探究结论的认识,不懂得如何总结、交流和反思探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方法,没有养成思考性学习的习惯。
在教师方面,尽管已认识到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施的过程中,因为学生的不配合,因探究式教学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时却紧缺,为完成知识层面的教学任务,追求符合应试标准的评价,又因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更省时省力,所以遇到难度较大的探究式便失去引导的耐心,强行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方法,不愿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忘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例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个难度较大的探究,如果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对u>(2ff<)f<),u
2探究过程违反科学探究的循序渐进性原则,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的积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一切事情的安排都要适合学生的能力”,所以探究式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按一定的梯度进行安排,才能达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在进行探究式教学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学生探究能力的目标可以定位在训练学生进行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上,进行部分探究和指导性探究,或单因素的探究,以重点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形成假设,通过简单的实验数据收集、解析数据、讨论得出结论等综合性的探究技能,通过多次的单因素探究训练,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探究的内涵和本质,到学生对探究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可以进行完全的甚至是开放型的探究了,同样,针对学生某一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也应遵循循序渐进性原则,例如,用图象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描述物理变化过程这一探究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的,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第一次出现需要用图象去处理数据,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高估学生的原有知识水平,处理数据的过程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学生在热情高涨的探究实验过程完成后,却不能通过自己的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大大打击了他们的探究积极性,其实,探究需要一个“先牵着手走,再放开手探究”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教材的安排也有利于科学探究的循序渐进性原则,当第一次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中出现用图象去处理数据时,教师应结合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具体的引导,并在后面的“探究水的沸腾”继续加强指导,确保学生掌握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到“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学生用图象去处理数据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最后到“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时,我们就可以放任学生用他们娴熟的“用图象去处理数据”的能力去解决问题了,
3忽略科学探究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脱离科学探究的本质
9.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九
《我们成功了》是小学二年级第11课的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为一位新教师,我于10月8日-10月12日在马蹄小学学习,学习最后一天10月12日我上了一节汇报课,课堂内容是:《我们成功了》第一学时。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
1.课堂掌控能力不够好,上起来比较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积累经验,多向其他教师请教和学习。
2.课堂结尾让学生读没带拼音的生字,这一环节应该放在前面认识生字的时候。在今后的备课中我应该统筹安排好每一个环节。
3.认识“我会认”的生字时,我应该找一些难写的字范写一下。今后一定注意重、难写的字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范写,让学生跟着书空。
4.我觉得自己这堂课上得不够激情,给予学生的鼓励不够具体。今后对学生的鼓励一定得具体,说出学生之所以得到鼓励的原因。
5.没能带动学生去体会人们申奥成功时的激动、欢乐和自豪的情感。在今后我应该加强带领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能力的训练。
10.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十
xiaoxue.xuekeedu.com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的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xiaoxue.xuekeedu.com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 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11.我们周围的生命 篇十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命呢?在长篇幻想小说里,游来荡去的总是一些以原子能为食的金属生命,或是存在于宇宙间的思维晶体,或是硅三角之类,不一而足。我们无意与幻想家争长论短,只想用化学家的眼光观察一下邻近的星球。
由蛋白质构成的地上生物有很强的随遇性。我们人习惯于地面气压,而在33千米的高空都能找到真菌孢子,那里仅有0.04个大气压。紫外线辐射本是生命的凶恶敌人,却偏偏受到家蚕幼虫的喜爱。600伦琴的射线就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在围绕反应循环、每小时吸收100多万伦琴放射线的水中,竟然发现了某种形态的细菌,它们对辐射能毫不介意。更希奇的是,孢子形态的微生物能够受得住接近绝对零度的酷寒。根据蛋白质机体的这种随遇性,我们可以设想,在日益衰老的寒冷的火星和热气上升的金星上,也可能存在着蛋白质机体。不过,化学家们最感兴趣的却是那些终年冰冷、显然已“死亡”的星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地球上能够出现生命应归功于水。有机化合物可在水中分解,复杂的分子也要在水中合成。水能保护生物体,使其免受紫外线的致命侵袭。但水的功能,其他液体也可能具备。氢和氯、碳和氮,这些都是宇宙的建筑材料。在地球上,氧居于首位,它几乎能同一切成分化合。而氮不是这样,大都处于游离状态。不过在缺氧的时候,可用化学性质相近的氮来代替。此外,学者们认为氨可作为培养生命的液体介质。木星和土星的的确确是氨的世界,可是谁也没有听说过有喝氮水、吸氮气、会思维的“木星人”。那么,在上述条件下能否产生原始形态的生命呢?在化学家看来,这个问题是非常现实的。著名科学幻想小说作家阿西莫夫认为,笼罩着天王星和土星的稀薄的沼气可以成为生命的介质。
甚至一些炽热星球,譬如靠近太阳的水星,也可能有某种特殊形态的生命。这里,熔融的硫可以成为生命的介质,碳氟化合物可以代替蛋白质。不应忘记,炽热星球上的主要成分是氧和硅,而最有可能发挥基本作用的恰恰是这两种成分。很有趣的是,硅质生命以能量为食。它的生存方式完全不同与地球上的生命。对蛋白质机体来说,氧化过程是能量的来源,而硅质化合物却不能氧化。因此,假想中的硅质生命不能生存于氧化介质中,而只能生存于还原介质中。
12.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十二
这时却听见一个小男孩轻叹一声:“反正总要死的,那么努力为什么?”同学们一下静了下来,亮晶晶的眼睛有的望着他,有的望着我,一脸茫然。我的心咯噔了一下,一下子想起了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朋友的读四年级的女儿,没有任何预兆地悄然离校出走,理由竟然是:什么都没意思!我看着这个男孩稚气的小脸,他眼神里的直白坦率揪紧了我的心:这会是又一个觉得生命苍白无力的孩子么?有一句话被我硬生生咽回了肚子里———你怎么不去问问妈妈,当初为什么要忍受十月怀胎的焦虑、生产时撕心裂肺的痛苦生下你?
我沉思片刻,望着40双黑亮的眼睛,缓缓地说:“自从你生下来的那一刻起,你就注定要回去。对吗?请找找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生命也是如此?”“花!”一个女生抢答,窗外,粉红、鹅黄、雪白的木芙蓉花开了一树。“草!”道边草郁郁葱葱。“小鸟!”绿荫里,鸟儿正在歌唱。
我有些动情了:“亲爱的同学,玫瑰不会因为害怕凋零而不愿开放,相反,为了开放,它的每一个芽儿都浸透了奋斗的泪泉和血雨;小草不会因为害怕枯萎而不愿青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而荆棘鸟!它只有用荆棘刺破喉管,才能唱出最美的歌!为了一生仅有一次的绝唱,它情愿一次又一次撞向荆棘!即便是月儿,也不会因为害怕残缺而不愿圆满!”
孩子们的神情格外专注,我知道生命的话题浩瀚无际,无法承重,但是我愿继续尝试着努力。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我说道。
“一天,一只茧上裂开了一个小口,有一个人正好看到这一幕,他一直在观察着,蝴蝶在艰难地将身体从那个小口中一点点地挣扎出来。几个小时过去了……接下来,蝴蝶似乎没有任何进展了。看样子它似乎已经竭尽全力,不能再前进一步了……
这个人实在看得心疼,决定帮助一下蝴蝶:他拿来一把剪刀,小心翼翼地将茧剖开。蝴蝶很容易地挣脱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很萎缩,很小,翅膀紧紧地贴着身体……他接着观察,期待着在某一时刻,蝴蝶的翅膀会打开并伸展起来,足以支撑它的身体,成为一只健康美丽的蝴蝶……然而,这一刻始终没有出现!
实际上,这只蝴蝶在余下的时间都极其可怜地带着萎缩的身子和瘪塌的翅膀在爬行,它永远也没能飞起来……
这个好心好意的人并不知道,蝴蝶从茧上的小口挣扎而出,这是上天的安排,要通过这一挤压过程将体液从身体挤压到翅膀,这样它才能在脱茧而出后展翅飞翔……”
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蝴蝶的命运里。我不知道他们能懂多少,伸手邀请说说感想。“在我们的生命中需要奋斗。”“甚至是挣扎。”“有时候,如果生命中没有痛苦,我们就会很脆弱。”“我们的生命也一样,不经过奋斗,不会像现在那样强健,将永远不能飞翔。”“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下课铃声已经响起,“生命的归宿谁都能看得到,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走向生命归宿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价值!”孩子们报以的是热烈的掌声和大声的承诺:“好!”
“生命的归宿谁都能看得到,重要的是生命的过程。在走向生命归宿的过程中,让生命焕发出价值!”我是这么说的,理直气壮,激情飞扬。可是我深深知道,一节品德课很难改变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何况是对生命的解读?能怪我们的孩子吗?
事后,我翻遍我们的教材,绞尽脑汁,才想到中学的语文教材里似乎有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想到老教材里有《种子的力》一文———那是赞美一粒种子蕴藏的无比的力量;想到了似乎有写张海迪的———那是赞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我想到了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长,他们会告诉孩子“花儿好看我不摘”;会保证孩子的营养,关注孩子的健康;会严格要求孩子认真学习,“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会严肃警告:“生命只有一次,要好好珍惜”。可是,生命的价值呢?生命的意义呢?
《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目标有如下精彩的表述:"思想品德课程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这不是明理规劝的课,也不仅仅是规范行为的课,它要着眼于拓展一个个生命个体的精神视野,它要致力于培养一个个能进行积极的自我调控的人。"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要求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育人为本的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有爱心、有责任心。课程标准“我在成长”这一块的内容标准3、6两条就写道:“初步形成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对自己生命有一种负责任的态度”。本单元的主题内容就是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以恰当的方式表示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可是有多少教师关注过这个问题?有多少家长引导过孩子?课后,我久久地沉思着,我自问:我懂多少?我是否也只是略知一二?而且,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课老师,我的曾经的不够关注、缺少引导,是否是一种失职?
而身边的例子比比皆是:
1.春寒料峭,春意萌动,带孩子去找找生命的迹象:生命是在痛苦中,满怀希望、顽强地降临的。这不也像孩子的出生?该与孩子聊聊,当初你们是怎样迎接他(她)的到来。
2.孩子们最爱小生灵,春暖花开,有一天蛾终于破茧而出,带给孩子们多大的欢欣!生命是需要等待的,有时是漫长的,是寂寞的,要有耐心,要懂得坚持。蛾的美丽,这不也像孩子生命的精彩篇章?该与孩子聊聊,帮他(她)也帮你开启记忆的大门,你和他(她)的生命中的欢欣,都经历了怎样的等待与坚持?
3.生命是个自然现象。带孩子一起查查资料吧,他(她)是个概率多小的偶然!和孩子一起听听歌曲《感恩》,感谢给了他(她)生命的一切的一切!
4.带孩子一起去听听名人的心声。因为生命的话题太大,浩瀚无际,无法承重。伯特兰·罗素在《我为什么生活》开头说:“三种单纯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和知识只要存在,总是向上导向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这一生是值得活的。如果真有可能给我一次机会,我将欣然重活一次。”
13.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篇十三
敦小“121”学案设计
(科学)
第(下)册第(2)单元 篇二: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案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发体验
2、提问:从这组相片中,你们发现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
3、提示课题:人的一生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呢?我们一起来探究《我们的生命周期》(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究 深入体验
(一)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提出问题:关于人的生命周期,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4、讨论1:①、我们是从哪里来的?
6、讨论3:①、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②、请同学们把大家带来的见证我们成长的物品拿出来,在小组内展示、交流、讨论。
7、预测:以后,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什么变化?
(二)第二部分 我们的一生
弟弟(7个月)妈妈(37岁)爷爷(78岁)
小姨(28岁)叔叔(33岁)表姐(13岁)
爸爸(41岁)奶奶(75岁)
5、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一个年龄段,结合人物照片和课前调查的结果,讨论所选年龄段的人身体有什么特点?
儿童:弟弟 表姐、生长发育迅速
青年:小姨叔叔器官发育成熟
中年: 爸爸妈妈器官开始衰退
老年: 爷爷奶奶 慢慢衰老死亡
三、拓展延伸 内化体验
1、思考:是否所有人都能走完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 为什么?
2、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更健康、更长寿?
3、教师小结:老师希望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
【板书设计】
7、我们的生命周期
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
附:活动记录表
年
龄
(岁)
身
高
(厘
米)
体
重
(千
克)
能
力
我的身高、体重、能力变化表 0 1 2 3 4 5 6 7 8 9 各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调查表
年
龄体
段 特
点
儿 童
中
年 我们的生命周期教案二 7 我们的生命周期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确定目标如下:
1、教学目标:
2、教学重点:
篇三:我们的生命周期教学设计
《我们的生命周期》
教学设计方案
天津市宁河县芦台镇
赵庄小学
唐 春 玉
我们的生命周期
二、教学目标分析
科学概念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3、学生学习现状:学生虽已具备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仍需进一 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概括总结等各种能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六、教学资源与用具设计: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小动物都有哪些生命周期?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动物的生命周期
2、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
【二】学习新课
1、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
(1)我们是从什么地方来到这个世界?
①指名生回答;
②边播放影视资料边思考:婴儿出生前经历怎样的过程?
(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
②指名回答
③用婴儿和自己比较: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④引导总结:生长发育(师板书)
(3)
2、我们的一生
(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家人,四步: ①把照片分组
②讨论交流不同年龄组的身体变化情况,填表
(二)③汇报交流
(3)进行有趣的计算:
①计算爸爸出生时爷爷的年龄;
②计算自己出生时爸爸的年龄,引出:繁殖(教师板书)
【三】讨论交流:
1、哪个阶段最重要?为什么?
2、师小结:每个阶段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儿童时期,(课件展示知识讲
【四】板书设计:
我们的生命周期
出生生长发育 繁殖 死亡
八、学习评价和反馈设计
外公68岁 儿童
堂妹5岁 青年
表哥20岁 中年
妈妈36岁 老年
3、给下面的人按年龄段分组:
奶奶(63岁)堂妹(7岁)叔叔(30岁)爸爸(37岁)
小姨(28岁)外婆(65岁)伯伯(46岁)大姑(42岁)
表哥(14岁)爷爷(69岁)表姐(21岁)妈妈(33岁)
(儿童:堂妹、表哥。青年:叔叔、小姨、表姐、妈妈。中年:爸爸、伯伯、大姑。
九、总结和帮助:
十、教学反思:
14.疫情带给我们的反思小学生作文 篇十四
庆幸的是,在这场战争里,一线的医护人员,公安干警,与社区工作者都不顾一切,奋不顾身地投入在防控疫情的战争中。而我的爸爸,作为一名记者也不例外,自疫情以来(我们惠东抗疫的担子其实不轻),爸爸毅然放弃单位里的春节休假,天天朝九晚五的工作,时常加班,只为拍出那一个个战斗在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新闻,普及新冠肺炎的预防方法。看着早出晚归,废寝忘食,总坐在电脑前加班加点的爸爸,我的心百感交集,如果那些最美的逆行者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那么像爸爸这样无数在背后努力的普通人,则是白衣天使们最坚强的后盾。这次疫情给我上了一节人生大课,告诉我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这次疫情,让我们开学廷迟了。刚开始,我为可以舒舒服服的待在家里暗自庆幸。可每每看到新闻里或网络上报导的那些默默为这次疫情作出牺牲而不求回报的英雄们和爸爸经常在电脑桌前加班的背影打动了我,爸爸虽然不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但为了疫情兢兢业业的在工作,我又怎能松懈呢?虽然现在是线上上课,但是我也要加倍努力,认真对待,不能放松自己!这次疫情给我上了一次人生大课,告诉我什么是无私和大爱。
从这些天的观察,我从新闻上发现,企业正在有序的复工复产,而除湖北外,新增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说明现在人们自愿在家隔离,已做好对新冠肺炎防控的各项工作。距离完全消除此次疫情,更是指日可待。
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疫情的阴霾,挡不住全国四面八方的阳光。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和无数的逆行者。让我们一起坚守,一起守护,我们一定胜利。坚定信心,众志成城。没有我们防控不了的病毒,没有我们克服不了的困难,更没有我们战胜不了的疫情!这次疫情给我上了一节大课,告诉我们要爱国。有国才有家。 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这次疫情是我的一堂人生大课,它还告诉我们要敬畏自然。这堂课的老师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点点滴滴,它教会我很多,但我希望下课铃声可以早点响起。
愿国泰民安,一起拥抱春暖花开!
15.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十五
一、唤醒孩子们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是人在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的认识。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主动担当起唤醒孩子们生命意识的重任,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科学的生命观。
1. 让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知生命的客观存在
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人类社会的人,还是自然界的动物、植物,都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个体,都是客观存在的。孩子们通过学习《荷花》一文,能感知到荷花不断往上“冒”的生命力;在《第八次》一文中,感知到在大风中坚持织网,不怕失败,顽强生存的蜘蛛;又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感知到从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搏动声。这些都是奇妙的生命,孩子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慢慢地感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生命本色。
2.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孩子们热爱生命的意识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使孩子们懂得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一点在语文课中是值得学习、讨论与探究的。在《永远的白衣战士》中,孩子们认识到了一个放弃休息加班,不顾危险抢救病人,疲劳过度而不幸染病去世的叶欣。叶欣的事迹是多么感人,她是那样地关爱患者,那样地关心同事,可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生命,旦夕间永远地离去。孩子们在感受到叶欣那高贵品质的同时,也感悟到生命是那么脆弱。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孩子们意识到:“生命虽然宝贵,但也很脆弱”。
因此,要通过语文教育让孩子们珍爱生命,关爱自己,督促自己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二、引导孩子们欣赏生命的美好
孩子对事物充满着好奇,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其去思考,认识自己,认识生命,去尽情欣赏生命的珍贵和美好。例如,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孩子们得以欣赏“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神奇瑰丽,这是大自然赋予的美好生命;学习孟郊的《游子吟》时,孩子们感悟母爱的伟大与无私,感受到人性的美好,懂得爱与被爱的美;通过学习《微笑着承受一切》,孩子们领悟到虽然桑兰站不起来,但她的精神站起来了,学生深刻体会到桑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那顽强不屈的生命是多么宝贵,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因此,教师要努力挖掘语文教材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及时地渗透,并帮助孩子们积累一定的审美经验,让他们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从而引领孩子们去探求生命的真,体味人性的善,欣赏人生的美。
三、引领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关键,是帮助孩子们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孩子们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保护自然、不怕挫折、树立信心、造福人类的美好心灵与高尚品德。例如,教学《梅花》时,通过对在严寒环境中生长的梅花这种生命的描写,了解“岁寒三友”——松、竹、梅顽强不屈的品格,揭示它们的生命意义,并把这种自然界的生命意义拓展到人类生活,使严寒环境中的顽强生命成为人类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精神的象征。
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时,引导孩子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大树和叶子的外形之美和内在之美,再由物及人,由“大树”和“叶子”想到人,想到人的生活,进而启迪孩子们学习叶子那种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生命的可贵价值。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孩子们努力挖掘教材中蕴含生命意义和价值的内容,提升孩子们的生命品质,让孩子们去实现生命的价值。同时,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与面对生命进程中的困境与挫折。
四、启迪孩子们追求生命的博大和谐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要让孩子们懂得“为什么活”,更要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活”,要启迪孩子们以博大的胸怀去面对现实、面对人生,去追求自我与他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例如,在教学《艾滋病小斗士》时,我紧紧地抓住文章主线,引导学生在反复阅读说写中,感受恩科西生命力的顽强,对生命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功效,极力运用典型人物—恩科西,以他的事例来滋养学生的生命,让学生从恩科西的感人事例中懂得“只有爱自己,才能爱别人”;让学生在层层剖析中,渐渐感受人的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的恒久与可贵;感受恩科西的这种大爱,是源于对自己生命的无比热爱,就如学生所言:“只有珍爱自己生命的人才会这样爱惜别人的生命,而恩科西,你就是!”这样的教学是一种对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是对人生价值的深层理解。
16.3·15:关注我们的生命 篇十六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武县消费者宋某因交通事故左腿骨骨折,住市医院手术进行钢板植入固定,3个月后消费者感到患处格外疼痛,经拍片发现固定钢板和股骨均已断裂,不得不进行二次手术,并留下永久性后遗症。消费者向消协投诉后,医院同意在最高权威机构鉴定并按检测结果处理。但当消费者不远千里从天津拿回“该钢板为不合格产品”的国家级检测报告,要求医院按《消法》相关条款进行赔偿时,医院却又改变承诺,让消费者到法院起诉。
消费者路某反映,他在北京某大医院拔牙时,主治医师边拔牙边与他人聊天,致使拔牙折断,留下牙根又未及时发现处理。另有宁夏消费者马某在一牙科诊所拔牙时,医务人员失误将其上颌戳了个洞,当晚就出现面部麻木,并引发感染。更有甚者,沈女士在杭州某医院牙科就医时,医生把治疗用针断在牙髓腔内数十天,后折腾了近半年仍未彻底治愈,院方却隐瞒事实、回避责任。
以上这些案例仅是冰山一角,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资料表明,仅1999年三季度消费者对药和医疗用品类投诉就达4275件,其中质量投诉2153件、价格投诉463件、虚假广告投诉360件、假冒商品投诉515件、计量投诉93件、欺诈骗销126件,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0.6%,居各类商品和服务投诉同比增幅之首。虽然这些投诉尚未包括医疗服务,但许多医疗用品投诉又往往连带着医疗服务。
目前消费者对医院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医院乱收费、药费太高、住院费没有细目;医疗器械质量无保证;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拿错药、器械消毒不严格、手术出错甚至切除正常器官等。
此外,消费者还反映医疗投诉和解决医疗事故有“三难”:一是找医院交涉难。医院既不给看病历,也不承认自己有错误;二是医疗事故鉴定难。到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不是借口推辞,就是一拖再拖;三是投诉和起诉难。由于鉴定难,不能确定医疗事故,消协和法院难以受理。
17.《生命的诞生》教学反思 篇十七
我有幸上了一节一年级的生命教育课《生命的诞生》,听完课后,李老师给了我深刻的点评与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主要是让一年级的学生初步的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引导学生要做孝顺的好孩子,并最终认识到生命的珍贵,注意保护自己的生命。本节课我先是通过动画导入,通过动画人物的诞生,引出人的诞生过程,然后再通过动画视频讲述生命的诞生过程。接下来的环节是通过做书包宝宝的活动,体验妈妈怀胎十月的辛苦,从而让孩子认识到妈妈的付出,理解父母的辛苦。在体验活动开始之前,应该先对学生进行一下体验前的情感教育,引导孩子认识到怀孕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怎样辛苦是接下来要体验的,这样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多的体会和收获,这样效果会更好。在今天的课堂上我觉得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准确,应该更具体一些,一年级的孩子还很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想办法更多的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课堂教学的整体操控自己还是不满意,需要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通过上今天的这节课,经过李老师的点评之后,我确实收获了很多,也知道了自身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教学经验少,课堂上的掌控也有待提高,我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多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8.小学语文宇宙生命之谜教学反思 篇十八
一、教学效果
在学习本课时,我觉得以下学习效果明显:
1、因为本课是一篇科普文章,文章旨在培养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求知的好奇心,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看介绍宇宙秘密的科幻小说、电视、电影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课前搜寻一些有关宇宙生命方面的知识、资料。
2、课程进行时,我争取详略得当,把握重点。本课课文内容主要放在了两大板块上:一是生命存在的条件;二是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我在教授中引导学生通读课文后,把握住这两个重点,使学生在心中构建出整个文章的中心框架。
3、带领学生进行宇宙是否有生命的辩论。在讲到课文火星是与地球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星球,那么火星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同意的同学和不同意的同学分成正反两方,进行了辩论。
正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有生命存在;反方的观点是:地球之外没有生命存在,形成辩论双方,使学生自学课文内容,再结合搜集到的资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一篇科普文,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展开辩论,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活跃了思维,拓展了知识,做到了课内与课外知识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科兴趣和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应变能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本课中,虽然学生兴趣浓厚,发言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各方学生论据充足,辩驳有力,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小主人。但是因为自己缺乏对这种辩论式课堂的掌控经验,所以,在辩论中有些收放不自如,学生们也讨论积极,但是有个别学生趁机起哄,扰乱课堂,使得课堂秩序维持不稳。
四、改进措施
19.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 篇十九
一、传授知识,夯实生命基础
知识的传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 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将各种知识传递给学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数学知识的传授作为主要内容, 而生命教育理念则要求在原有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加入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就是生命教育的具体载体。生命教育还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小学生的生理或心理方面都处在逐步发展的阶段, 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认识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具体直观。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左右》这节课中,在教学目标中的“情感与态度”就定为教育学生遵守公共道德秩序,上下楼梯靠右走。教学时,在了解了“左、右”这两个方向之后,适时提问学生:在上下楼梯时,如果不按一定的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接着教师放一段录像是人们在楼梯间混乱的情景,学生看后展开想象畅所欲言,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自然地渗透了生命安全教育。然后带着学生亲自在楼梯间走一走,通过体验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只有人人都按一定的规则走路才不会出现意外情况,因此在上学、放学路上,我们必须遵守行人靠右的交通规则,自然地渗透了道路交通安全知识教育。
二、培养能力,引领生命价值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 也是生命教育的课堂主要目标之一。生命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正在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们自身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以这些潜在能力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能力的培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潜能。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小设计师》这节课时,教师将收集的一些美丽图案展示给学生欣赏, 在观察中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体验图形的运动,加深对轴对称、平移、旋转等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认识,从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之后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根据轴对称、平移、旋转等知识设计图案,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促进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想象能力,活化学生的空间意识。最后,让学生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设计理念,并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共同交流,从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节课中,就注重了对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三、积累经验,活化生命历程
数学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化的经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意识地还原数学知识的生活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对接。生命化的学习内容,是要在学生生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实现数学的生活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将粗浅杂乱的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经验。这种生命化的教学走进了学生的生活世界,甚至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迎合了学生的期待,激活他们的兴趣和经验,为生命增添了色彩。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平时的生活,说一说你知道的年月日,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回答。
生1:从昨天中午的12点到今天中午的12点就是一日。
生2:我的生日是3月25日,从去年的生日到今年的生日是一年,我就会又长大了一岁。
生3:这个月的1号到这个月的30号就是一个月。 (4月)
生4:每天早上我都会在6点钟起床,从昨天起床的6时到今天早上起床的6时也是一日。
生5:从今年的第一天这天到今年的最后一天,就是一年的时间。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他们理解的年月日, 通过教师的引导,可将这些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的经验。教师应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培养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 在不知不觉中将自身生命历程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四、启迪智慧,开发生命潜能
生命教育课堂的数学价值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创新, 数学学习的本质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是思想的提升,智慧的生成。苏格拉底曾说:“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教师应鼓励学生从能思考到会思考,再到善于思考,在思考中启迪智慧,在思考中提升自我。会思考的学生不拘泥于接受答案, 善于质疑问难, 善于自我反思,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因此,数学教学中需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机会, 突出知识的发生及发展的全过程,在提升智慧的同时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
例如:二年级下册《简单推理》的教学以有趣的活动开始,让猜一猜三位小朋友手里拿的各是什么书, 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从“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过渡到“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难度一步步螺旋上升,这样的梯度安排有利于学生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要求他们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生命智慧。
20.那些照亮我们生命的光 篇二十
【关键词】《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安东尼·多尔;战争;自然
【作者单位】易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李小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文化价值观译介科研创新团队,编号:10912-KYTD201508。
圣马洛的潮水起起落落,不断冲刷着柔软的鹦鹉螺。这世上有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光,却照亮黑暗的世界,传递永恒的力量。美国著名作家安东尼·多尔将这些一一记在《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里,他借助精巧的构思和优美的文笔,打捞起所有值得我们珍惜的美好:无私的爱、人性的善与美丽的自然,让我们在黑暗中找到生命的依靠。
一、安东尼·多尔和小说
安东尼·多尔(Anthony Doerr,1973—)是美国当代文坛著名小说家,作品包括《捡贝壳的人》《关于恩典》等。他凭借短篇小说三次荣获欧·亨利小说奖和其他奖项,并被《格兰塔》杂志选为“二十一位美国最佳青年小说家”之一。2015年4月出版的《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是多尔耗时十年撰写的长篇小说,此书一出版便引起轰动,迅速占据亚马逊和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并持续65周,同年年底又被评为年度最佳小说,并荣获2015年普利策奖(虚构类)。
小说围绕盲女玛丽洛尔的生活经历、男孩维尔纳的成长之路以及钻石“海之焰”三条线索展开。生活在巴黎的玛丽洛尔自幼丧母,父亲勒布朗在自然历史博物馆当锁匠。博物馆里有一颗价值连城的钻石“海之焰”,相传拥有它的人会得到永生,而周围的人皆会遭遇不幸。六岁时,玛丽洛尔因白内障双目失明,父亲耐心地教她盲文,给她买来盲文书籍,并用巧手制造社区模型锻炼她的记忆力,鼓励她勇敢地生活下去。玛丽洛尔虽然不能用眼睛看世界,但她借助手、耳朵甚至是心来感知周围的一切。1940年,战争的硝烟蔓延到巴黎,馆长将 “海之焰”与其他三个赝品混在一起,交给勒布朗和另外三人保管,他们都不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真是假。玛丽洛尔和父亲来到圣马洛投奔玛丽洛尔的祖父艾蒂安。德军包围圣马洛,勒布朗预感危险降至,不分昼夜地制作城市模型,并将钻石藏在其中。他将制好的模型交给女儿后,便被纳粹士兵抓走了。失去父亲的玛丽洛尔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和艾蒂安一起参加法国人民的地下活动,用阁楼顶层的发射机传递情报。此时身患绝症的纳粹军官冯·伦佩尔听闻“海之焰”的传说,为求永生,他来到圣马洛寻找钻石。小说中另一个主人公维尔纳父母双亡,与妹妹尤塔住在德国西部的矿区中。一次偶然的机会,维尔纳修好捡到的收音机。从此,他便经常收听来自遥远法国的广播,其中就包括玛丽洛尔祖父播报的节目。维尔纳对无线电的天赋日益为人所知,他因修好高级军官的收音机得到精英学校的推荐信,而后又通过重重筛选被学校录取。在学校,他承受魔鬼般的训练,并被狂热的纳粹思想洗脑,离妹妹尤塔越来越远。毕业后,维尔纳被分到前线工作,负责跟踪电波清扫秘密发射点。但每一次清除都会带来杀戮,这也时时折磨着他的灵魂。1944年,盟军登录诺曼底,维尔纳被派到圣马洛摧毁传递情报的发射点,两位主人公的生活出现交集。维尔纳意外地捕捉到玛丽洛尔播报的《海底两万里》,那纯真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他。当意识到这个姑娘正是儿时喜欢的播报员的孙女后,维尔纳决定营救她。第一次,维尔纳隐瞒玛丽洛尔发出的电波。第二次,维尔纳帮助玛丽洛尔逃脱冯·伦佩尔的魔掌。二人一见如故,建立深厚的感情,玛丽洛尔将装有钻石的城市模型送给维尔纳。第三次,维尔纳救玛丽洛尔出城,自己则误入雷区,被法军俘虏,病死在营地。三十年后,尤塔将哥哥遗留的城市模型还给玛丽洛尔,玛丽洛尔取出钻石,将它交还博物馆。
二、独特的结构与优美的描写
不同于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这部小说采用AB—AB的二元对立模式。叙述者在两位主人公之间来回转换,以保持章节的对称。小说一边叙述玛丽洛尔的生活经历,一边介绍维尔纳的成长故事,让读者紧跟两位主人公的成长步伐,二人又因为钻石“海之焰”相聚在小城圣马洛,故事情节逐渐走向高潮。这种二元对立的写作模式使读者在广阔的时空范围内,跟随法国女孩和德国少年的人生轨迹,同时也给读者思考的空间,章与章之间的人物停顿间隙可以让读者紧张的心灵得到暂时舒缓。
除了双线聚焦的二元对立模式,多尔还采用“片段式写作”的手法。多尔将整个故事分为若干个章节,每个大章节又包括许多有题目的小节。这些小节情节简练,既是一个独立的小故事,又是构成整体的一部分。这种写作模式既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又符合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支离破碎感。小说中的小节少则四五行,多则几千字,它们既可以独立成篇,又可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如第一章第一节,通知紧急撤离的传单自空中飘下,隐藏在海岸两边的迫击炮蓄势待发。寥寥几笔就营造出战争将至的紧张氛围,让人感同身受。此节又是小说的开篇,给整部小说提供故事背景,为主人公的命运埋下伏笔。再如十二章中“海之焰”一节,作者详细地介绍“海之焰”的形成过程,语言生动且富有科学性,完全可以当作一篇语言优美的说明文。但它又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为读者解开钻石之谜,同时深化了热爱自然的主题。
作为一部反映战争的小说,它并没有描写血淋淋的场面,而是用诗歌般的语言讲述平凡的人和事,这也更加凸显战争的残酷。多尔像科学家一样仔细地审视世界,却如诗人般感受自然的一草一木。他借助盲女玛丽洛尔的眼睛、耳朵、鼻子等器官去感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海边哗啦啦的浪花、从梧桐树上飞下的落叶、天空中自由飞翔的海鸟、形态各异的海螺、清澈如水的月光等。这些细腻优美的描写极富动感,组成一幅幅令人目不暇接的画面。书评人玛莎·安妮·托尔评价小说的语言:“每个字都被打磨得闪闪发光” 。
nlc202309031023
三、控诉、质疑与赞美
小说再现普通人在战争浪潮中的生存轨迹,揭示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重新反思科技的本质,并深切地赞美自然、爱与善。
在战争的铁蹄下,象征文明的博物馆历经浩劫,无数珍宝被德军抢走。巴黎变成一片火海,圣马洛几乎被夷为平地。玛丽洛尔的亲人一一离去,父亲被抓进监狱,马内科太太被德军残忍杀害,就连多次营救她的维尔纳也病死在营地。而战争给人的心灵留下的阴影也很难消散,艾蒂安是一战士兵的缩影,他始终没有从战争的恐怖中恢复过来,二十年都不曾离开家门。
科技推动社会进步,让人的生活更加美好。但是,它也成为战争的帮凶,给人带来伤害。收音机、飞机、原子弹都是20世纪上半叶科技的重大发明,但却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发动惨绝人寰的战争。收音机被德国用来制造恐惧、散布谣言,装甲车和轰炸机使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占其他国家。主人公维尔纳热爱科技,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他被纳粹利用,成为冷酷的杀人工具。科技只是一个客观事物,无所谓好坏,重要的是使用它的人,善良的人使用它,它便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美好,反之亦然。
战争虽然破坏文明,摧残人性,但是隐藏在人们心底的爱与善却从未泯灭。维尔纳的妹妹尤塔一开始便识破德国政府的阴谋,一直劝阻哥哥去精英学校,即使维尔纳已经被狂热的纳粹思想控制,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对小女孩的误伤使维尔纳自责反省,他最终被玛丽洛尔的真诚唤醒,重新找到人性的善。玛丽洛尔的父亲为保护女儿和看守钻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马内科太太组织法国女性抵抗纳粹,为前线传送情报,体现宁死不屈的爱国情怀。维尔纳多次救助玛丽洛尔,二人虽然只相聚半天,却建立深厚的友情,离别时玛丽洛尔将装有钻石的城市模型交给维尔纳,人与人的信任已超越政治与国籍,即使在最黑暗的战争中,人性依然散发出闪亮的光芒。
除此之外,小说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美丽的自然带给人最美好的记忆。躲在阁楼上的玛丽洛尔怀念散步在法国海边的美好时光,她不得不靠《海底两万里》中对自然的描写来满足自己的渴望。她甚至穿过重重封锁,冒着被杀的危险来到海边,只为聆听那阵阵海浪声。自然,让人性得以栖居,让美好永驻人间。“海之焰”是自然的象征,它历经千年,无声无息,流转于凡人之手却依旧保持最美的模样。它源于大海,最终也归于大海。多尔借助美丽的自然来衬托战争的残酷,表达热爱自然,拥护和平,反对战争的政治主张。
安东尼·多尔如玛丽洛尔的锁匠父亲一样,用生花妙笔与精巧构思为我们建造一座独特的城。那里一片黑暗,布满硝烟,其中的人物虽不幸也大幸,渺小且伟大。黑暗中,光虽然微弱,但一直都在。在残酷的战争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那些最珍贵的东西——美丽的自然、人性的善良以及无私的爱。它们虽是我们生命中看不见的光,却悄无声息地照亮整个世界。
[1]任爱红. 善是黑暗中最亮的光芒——2015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评述[J]. 译林,2015(6).
[2]多尔. 高环宇译. 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3]刘露. 战争语境下的成长小说——评2015年普利策获奖小说《看不到的光明》[J]. 外国文学动态研究,2015(6).
【小学《我们的生命》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反思10-17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08-27
我们要重视自己的生命小学生作文10-06
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11-18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教学设计12-15
教学反思――《我们的画》11-14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9-22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教学反思06-20
《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的教学反思06-28
三年级的语文《让我们荡起双桨》教学反思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