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三)课程90分

2024-06-30

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三)课程90分(精选4篇)

1.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三)课程90分 篇一

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上)课程的考试

一、单选(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全世界近80%的收费公路在()

A.中国 B.美国 C.俄罗斯 D.印度

2.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全国有()城市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

A.150多个 B.160多个 C.170多个 D.180多个

3.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第几位?

A.第1位 B.第2位 C.第3位 D.第4位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为重点。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促进就业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加大社会保障力度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民生问题的特点包括()

A.直接生活消费性 B.基础保障性 C.直接生产消费性 D.高层次保障性

2.吴忠民教授指出,民生问题之所以会成为时代主题的原因包括()

A.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

B.社会成员平等、独立意识在普遍增强 C.社会普遍焦虑

D.国际民生提高迅速地倒逼机制作用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吴忠民教授指出,中国这些年来的社会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相比,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正确 错误

2.吴忠民教授指出,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建设明显地滞后于经济发展,突出表现在我国民生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

正确 错误

3.吴忠民教授指出,对于一个执政党和政府来说,最重要的职能是维护公平正义、改善民生。

正确 错误

4.吴忠民教授指出,世俗化,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特征。

正确 错误

2.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三)课程90分 篇二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虹口区教师进修学院李一新2008年4月

一、时政背景资料

(一)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快财政对教育投入。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二)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要着力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其中第六方面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1、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一是在全国城乡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二是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今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将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

2、推进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要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三是推进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证群众基本用药和用药安全,控制药品价格上涨。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重点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3、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要认真贯彻执行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加强就业和创业培训,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创办小型企业。

4、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关键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提高企业职工工资水平;三是连续三年进一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四是深化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五是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

5、完善社保体系,让人民生活无后顾之忧。一要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工作;二要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三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四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

6、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今年要采取四项措施:一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二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供应;三要综合运用税收、信贷、土地等手段,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四要加强市场监管,严格房地产企业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二、联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知识内容

(一)政治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当家作主国家政权的本质要求。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重要职能。解决民生问题,是人民政府的基本职责。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国家职能,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创造一个长治久安的社会环境。

(2)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具体体现。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我国的执政党。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的真心拥护,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经济常识

(1)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身的发展。我们要扭住发展生产力不放松,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极大地增加社会财富,为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解决民生问题,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缓解和遏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国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3)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公平的调节器,也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经济运行的减震器,对深化改革,维护稳定,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4)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积极发挥财政对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作用。财政支出要向民生倾斜,增加民生问题的投入,促进农村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5)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要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要扩大就业渠道,提倡自主创业。(注:二期课改教材)

(6)着力解决民生问题,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注:二期课改教材)

(三)哲学常识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着力解决民生问题,首先要发展经济,发展经济是改善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又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在注重效率的同时,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

(2)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从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三、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举例

(一)简答题

1、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答题思路:略。

2、国家重视农村低保有什么作用和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3、劳动者要正确解决择业问题,应全面考虑哪些方面? 创业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题思路:略。

4、强调初次分配注重公平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5、实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6、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有什么意义?(经济常识)

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国家政权有关知识,对国家提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建设目标加以简要说明。

答题思路:略。

(二)分析说明题

1、材料:城镇居民人均财政性收入占当年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财政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怎样才能使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答题思路:略。

2、材料:政府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元筹资的办法,建

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谈谈建设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答题思路:略。

3、材料: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表决通过《就业促进法》,该法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创造公平就业环境,消除就业歧视;上海市政府在就业方面推出新举措,在“上海劳动保障服务网”上开设市民评议平台,接受社会监督。请运用政治常识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4、材料: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请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分述上述材料。

答题思路:略。

5、材料:中国政府2008年将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加大对改善民生问题的投入力度。扩大就业,探索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加快面向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住房建设,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请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对材料加以分析说明。

答题思路:略。

(三)论述题

1、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解决民生问题,注重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2、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提出要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意义。

答题思路:略。

3、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如何才能做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的工作。

答题思路:略。

4、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重要性。答题思路:略。

5、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党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答题思路:略。

6、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的必要性。答题思路:略。

7、请运用经济常识,论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的必要性。

答题思路:略。

8、请运用政治常识,论述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关注民生问题。(与1、2题相似)

3.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三)课程90分 篇三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采矿订单10-3夏武涛1001031526

摘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为改善民生,必须加快社会建设。要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关键词:民生社会建设意义任务

一、认识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2、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3、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4、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三、改善民生需处理好的问题

1、是从实际出发,抓住不同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

2、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保障改善民生 推进社会建设(三)课程90分 篇四

(2011年7月)

同志们、学员们:

刚才,大家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发言,气氛很热烈,效果很好。感到大家很有抱负,知识面很宽,思考问题有不少独到之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也感受到了年轻人的一种青春盎然之气。今天我和===同志参加这个座谈交流活动,主要是和大家一起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借这个机会,我就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谈几点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要切实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责任感

什么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就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活干,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有屋住,病有医,老有养,生活幸福,都过上好日子。

(一)民生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现在老百姓关注四大问题:教育、医疗、住房、就业。这四个问题基本都是社会层面、经济层面的问题。这些看起来属于经济、社会层面的民生问题,背后关联的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问题,关联的是广大党员干部的事业心、责任感问题。历史反复证明,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来 看,只有将群众的困难解决好了,社会才能安定和谐,经济才能繁荣发展,才能真正把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所以说,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是我们在座各位的职责所在、责任所在。

(二)民生问题无小事,是政府工作的大事。从政府的角度看,群众所反映的具体民生问题很“小”,这只是从管理层面而言的。对群众本身来说,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盐等方面产生的一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民生问题,就是大事,解决不好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基本生活。群众利益无小事。对群众反映的民生问题,各级政府一定要举轻若重,以小为大,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感情认真办理,积极创造条件解决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三)民生改善是群众所盼,也是发展之要。新时期政府工作的职责主要是两块,一是发展经济,二是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发展的最终目的,民生问题始终要靠发展来解决。没有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空头支票。因此,要牢固树立“抓民生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民生”的意识,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民生工程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拿出更多的资金,付出更多的精力,采取更实的举措,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力度,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到全市人民。

二、要注意总结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成功经验

客观上讲,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抓经济建设上,对社会事业建设、民生问题的改善是相对薄弱的,也欠下了不少历史欠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在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了对社会事业建设、民生问题改善的力度,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好经验、好作法。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回顾总结,发扬成绩,吸取教训,进一步推动社会事业的大发展、民生问题的大改善。

(一)从民生工程建设入手,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组织实施了一大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民生工程,城乡面貌大为改善,较好解决了人民群众出行难、行路难的问题。一是加快提升孝感主城区的整体功能。五年来,每年投入到孝感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0亿元以上,累计实施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排污、环卫、生态绿化、防洪排涝等市政工程207项,完成投资56亿元,城区面积拓展到42平方公里,人口45万。孝感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称号和省级文明城市“三连冠”。二是加快构筑区域城镇体系。全市基本形成以孝感中心城市为龙头,6个县市城区为骨干,一大批小城镇为纽带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京广铁路、汉丹铁路、长荆铁路、316国道、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汉十高速公路及汉江八条交通轴线上,每隔10 公里左右建有一座小城镇。汉川、应城、安陆、云梦、大悟、孝昌城区人口分别达到23万、22万、18万、15万、16万和11万。建制镇发展到72个,涌现出马口镇等一批全国全省小城镇建设重点镇和示范镇。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基本编制完成行政村建设发展规划。农村交通、水利、农田、电网等建设取得新成果,累计新建沼气池12万口,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158万人,新建乡村公路6124公里,客车通村率达90%,完成了127个贫困村扶贫整村推进任务。大悟脱贫奔小康试点、孝南祝站镇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二)从完善政策和技能培训入手,帮助有劳动能力的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近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问题来对待,取得较好的成效。一是有效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坚决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湖北省就业促进条例》,打好促就业、保稳定的“组合拳”。“十一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31万人、下岗再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万人。劳务输出126万人。二是全力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联动,改善创业环境,完善扶持政策,为城乡创业者提供政策、资金、培训、项目等“一条龙”服务。积极创建省级创业型城市,大力实施回归创业、转移创业、科技创业、自立创业、巾帼创业和园区创业“六大”创业工程,达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三是不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以落实推进孝汉合作,建设“六大基地”为契机,加快孝汉 人力资源培训对接,在全省率先建成武汉城市圈人力资源孝感公共实训基地。孝南、安陆、孝昌、应城相继建立了培训基地。职业技能培训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了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五年来,全市再就业培训、岗前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6大项目累计培训近35万人。四是建立完善就业服务常态机制。每年开展服务农民工“春风行动”、大学生就业援助周等公共就业服务活动,增强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实效性。坚持开展“四送”活动、开行“民工专列”,形成就业服务品牌。五年来,全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重点群体提供岗位近32.5万个,服务覆盖70万人次。

(三)从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入手,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医疗、文化需求。一是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全面落实,“普九”债务全部化解,教育经费投入比“十五”增长2倍,教师队伍能力提高、收入增加。资助贫困学生109万人次。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新发展。二是医疗卫生改革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新改扩建19家市直和县级医疗机构、74个乡镇卫生院、49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218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城乡医疗卫生水平全面提高。新农合参保率达到97.4%,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8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基本药物制度、防治重大传染病工作取得成效。目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在按照中央和省里目标要求,扎实有序向纵深推进。三是文化体育事业显著发 展。“十一五”期间,市县城区公益文体设施增加,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95个、村文化室和农家书屋2423个、城乡公共健身场所915处,免费放映电影18万场次。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学艺术、外宣工作得到加强。舆论引导正确有力,孝文化影响进一步扩大。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志愿者活动广泛开展,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四)从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入手,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现多层次、广覆盖作为社保工作的重点来抓,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是社会保险制度日臻完善。创造性地开展了乡镇事业单位、农业“小三场”、辞退民办教师、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改革。启动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家属工”、“五七工”养老保险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的医保问题。二是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十一五”期间,城镇职工社保覆盖面由96%提高到98.6%,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由每月480元提高到984元。三是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更加规范。对城乡低保实行动态化、规范化管理,加大分类施保、重点保障和入户核查的力度,做到了标准制定科学化、对象管理动态化、审核审批程序化、档案管理信息化、资金发放社会化。目前,全市有城市低保对象4.5万户、10.2万人,月人均补差达124元,年发资金约1.5亿,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低保对象9.8万户、20.2万人,月人均补差达65元,年发资金约1.4 亿元,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四是人居环境不断改善。推动房地产健康有序发展,建立合理的住房供给体系,满足不同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基本做到了保障性住房保民生、房产监管促发展、开发小区功能化、物业管理全覆盖,城镇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五是五保供养政策全面落实。全市共有福利院157所,对1.17万人实行了集中供养,分散供养1.25万人,实现了自愿集中供养的对象100%集中供养。集中供养财政补贴标准由1800元提高到2100元,分散供养财政补贴标准由1300元提高到1600元。

同时,我们还要清醒认识保障和改善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当前,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与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标准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制度体系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由于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有关政策性的配套性经费不能足额及时到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保障效果。比如,城乡低保保障资金主要来源是中央和省级财政拨款,要求地方配套的资金所占比例较少(省政府[2004]37号文件明确要求城市低保地方配套资金按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0.8-1.5%的比例列入财政预算,农村低保地方配套资金按上级拨款和地方配套5:1的比例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尽管如此,一些地方政府还是由于财政困难,不能及时足额配套到位。又比如,保障性住房建设国家和省里的要求非常明确,态度也很坚决,但也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 位,直接影响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进展。

三、要继续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年要突出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血吸虫病防治、库区移民搬迁“四大民生工程”,市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以改善民生为主的“十件实事”,这些都需要我们以更加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推进落实。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努力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经过多年建设积累,孝感已经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我们迎来了工业规模加速扩张、城镇化水平加速提高、经济内生动力加速增强的发展黄金期。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速向内地转移,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共振效应,省委、省政府启动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农村改革创新和市域农业优势叠加能量释放,都为孝感带来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好时机来临,我们必须要抓住难得的机遇,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加快发展。要通过推动孝感经济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努力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再就业。要坚持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抓住“开发岗位、强化培训、落实政策、搞好服务”四个基本环节,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要深入推进创业带动就业。以落实鼓励和 扶持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重点,以推进回归创业、转移创业、科技创业、自立创业、巾帼创业和园区创业“六大创业工程”为抓手,着力扶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群体创业。要做实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培训要突出就业导向,围绕就业困难群体,重点在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上下功夫,推进素质就业,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培训一人”。要加强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按照“六个统一”的工作标准,力争今年内实现乡镇(社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全市达标。以“四个一”(一卡、一号、一网、一频)项目为重点,加快“金保工程”建设,加强就业指导和信息发布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类招聘活动。

(三)努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以推动教育公平为重点,努力兴办让群众满意的教育。继续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以全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卫生事业全面健康发展。重点加强乡镇、村和社区医疗机构建设,构建社区医疗卫生“15分钟服务圈”。做好重大传染病、地方病防控和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依法研究制定职业病防治管理办法。稳步扩大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和新农合参保率,提高报销比例,落实新农合“一卡通”。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出发点,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孝文化弘扬、传承工作,推动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

上一篇:关于孝德文化下一篇:财税系统党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