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2024-10-11

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共15篇)

1.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一

我的妈妈有着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有时扎成马尾辫,有时把长发盘起来。她微笑的时侯,总会露出两个小酒窝。高挺的鼻梁上架着一幅金边框的眼镜。妈妈跟人交谈细声慢语,对我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有一天,我放学回到家里,见爸爸妈妈还没有下班回家,便匆匆地完成了作业。打开电视看了起来。早把老师的规定和妈妈的叮嘱抛到了脑后。

“噔噔噔……”楼梯上传来一阵脚步声。妈妈回来了,我马上关了电视,去给妈妈开门。妈妈一进家门就问:“作业做完了吗?”“早做完了。”“真的?拿来我看看?”妈妈半信半疑地问道。我马上把作业本交给了妈妈。妈妈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仔细地审阅起来。我站在一旁,等待着妈妈的评判。

“你看这几道题错了,还不去订正?”

我只好去书房订正。

“倪炀,过来!”

“我还没有订正好!”

“没有订正好也过来”妈妈提高了分贝。

我只好乖乖地来到了妈妈身边。这时只见妈妈脸色特别严肃,她说:“今天你不诚实,你看这电视。”这时侯我低下了头,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晚上,我在一边做作业一边想:妈妈今天批评我是对的。作为一名学生,首先要好好学习,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我把妈妈的话深深地记在了心中。

2.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二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 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 而且是“自古以来”, 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 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 如同一个双响爆竹, “噼啪”震天, 清脆响亮, 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 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等着, 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 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 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 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 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 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 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 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江面是“平静”的, 这是一种静态描写, 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 “响声越来越大”, 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 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 “逐渐拉长”, 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 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 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 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 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 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 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 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以静—动—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 生动形象, 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 朴实生动, 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 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 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 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 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 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 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 意境深远, 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 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 有的飞起来, 有的在扑翅膀”, 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 生动形象, 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 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 声音铿锵, 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 多用长句, 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 以词为句, 长短错落, 生动热闹, 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 “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 “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 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 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 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 震撼人心, 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 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 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 先抑, 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 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 又抑, 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 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前后对比, 波澜起伏, 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 朗朗上口, 气韵贯通, 如写动态的第一段, 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 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 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 再到鸟开始飞起, 最后到处是鸟, 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 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 又错过了那只, 看见了那只, 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 连贯流畅, 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 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 给它的特定称号, 是说它枝条繁多, 浓荫密布, 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 非常快活, 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 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 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 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 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 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 似乎是太夸张了, 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 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 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 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 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 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 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 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 “一点一点挖掘”, 造出了“倾斜的隧道”, 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 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 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 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 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 它不仅能藏身栖息, 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 四周静悄悄之时, 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 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 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 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 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 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 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 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 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 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 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 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 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 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 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 非常形象生动, 使人如闻其声, 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 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 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 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 “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 而“唯”则是说“只”, 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 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 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 要陪伴行舟, 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 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 情景交融, 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 细细品读, 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 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 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 是热情, 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 老师对他说:“哭吧, 痛痛快快地哭吧, 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 是理解, 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她能看见你, 她依然爱着你, 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 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 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 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 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 “围在他身边, 谁都没有说话, 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 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 这里的关键是, 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 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 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 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 如果不“沉思”, 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 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 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 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 好奇心驱使着他, 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 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 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 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 “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 阳光都变成绿色的, 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 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 充满生机, 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 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 充满了希望, 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 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 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 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 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 平易近人, “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 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 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 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 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 绿得沉郁, 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 “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 “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 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 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 以至于“在我的眼前, 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 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 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 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 巧妙地呼应开头, 显得圆活自如, 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 使“我”心驰神往, 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 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 色彩各异, 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 谁也没见过, 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 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3.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三

于是我小心翼翼地把钱放进口袋,把简易购物车推出屋外。今天真的很热!太阳在地球上燃烧,地球似乎在喘气。刚走到菜市场,就已经汗流浃背了。在菜市场看到人山人海。甚至到处都是小吃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蔬菜,青豌豆、黄玉米、红番茄、蓝辣椒、棕色土豆.我推着车,走到一摊新鲜蔬菜前。问一个卖菜的阿姨:“阿姨,我想五块钱买毛豆。”然后我给了她十块钱。我姑姑拿了钱,还给我五块钱。然后阿姨抓了一些毛豆放在黑色塑料袋里。然后她把包放在电子秤上称重,刚好达到重量。她把包捆起来递给我。我把它放在购物车里。然后去了别的大排档,买了五块钱的萝卜,两元钱的白菜,两元钱的茄子。最后还剩15块钱,我就去肉店买了一斤半猪肉。就这样,我手里的三十块钱刚用完。

我把买的菜收起来,把购物车推回去。回家的路上,我想:妈妈每天去菜市场买菜,经受日晒雨淋的考验,回家后还要做繁重的家务。多难啊!经过这次购物经历,以后一定要多做家务。

4.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四

我从我妈手里拿了十块钱,匆匆下楼,哼着小曲走向市场。市场真热闹!左看右看,终于看到了两个卖韭菜白菜的小摊。一个是年轻时尚的大妈,一个是满头银发的老人。

于是,我选了爷爷的摊子,问:“爷爷,韭菜多少钱一根?”爷爷举起三根手指,笑着做了个手势。然后我问:“白菜呢?”爷爷还是笑着回答:“2.50。”我拿了一把韭菜和一颗白菜,付了十块钱,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走着走着,身后有人喊道:“小姑娘,我忘了给你四块半。”我转头看着刚才和他一起买菜的爷爷。我停下来,爷爷大声说:“你是不是少了四块半?我忘记给你找头了。”我接过爷爷给我的钱,说:“谢谢爷爷。”爷爷说:“不客气。”然后就走了。

5.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五

今天,在我们家门口,我们发现了一个启示。

今天约了朋友一起玩,就带了好多吃的。对了,我在家吃了一个苹果,出门直接扔在我家门口,出门了。下午回来,门口一片“黑水”把我吓了一跳。当我靠近看时,我更加惊讶了。许多蚂蚁一点一点地在门前搬运苹果。一些蚂蚁“切”了小块苹果,然后离开了。听说蚂蚁能搬动150倍左右的东西。后来,那些蚂蚁渐渐散去。我以为是他们拿了苹果回家了。后来太闷了。我出去透透气。结果一转身,“黑水”就变大了。当我看到它的时候,那些蚂蚁试图把整个苹果移到蚂蚁洞的顶部。蚂蚁越来越多,最后都没有搬走,只有三四只回到了山洞,很多都进了别的山洞。然而,不到一分钟,两组蚂蚁从两个洞穴里出来,门前的蚂蚁越来越多。他们和蚂蚁聚集在一起,最后把苹果搬走了。

在我家门口看的时候,才知道团结就是力量。

6.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六

一、比较文本题目, 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内容

1.《诚实与信任》。题目《诚实与信任》中, “诚实与信任”是相互依存, 两者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文章以“诚实与信任”为题, 在于告诉我们:唯有诚实, 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课文所叙写的故事正是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宝贵东西, 给读者以深刻的启迪。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 课文的题目是《诚实与信任》, 文中的哪句话起到了点题的作用呢?

生: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你给我留下了诚实和信任, 这比金钱更重要。

师:这句话是谁说的?

生:小红车主人。

师:小红车主人对谁说的这句话?

生:作者“我”。

师:“我”和小红车主人素不相识, 从未见面, 怎么会有联系的呢?

生: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一次小小的行车事故。

……

师:“我”不小心碰碎了小红车的反光镜,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并不因为小红车还超过停车线二三十厘米就一走了之, 而是主动留条, 希望车主与自己联系, 这说明了在我心里, 什么比金钱更为重要?

生:在“我”心里, “诚实”比“金钱”更为重要。

师:小红车主人, 自己换了反光镜, 拒绝“我”的赔偿, 还要通过电话向“我”致谢, 谢什么?

生:谢谢“我”的诚实。

师:那透露给我们的是车主也把什么看得高于金钱呢?

生:车主也把“诚实”看得比“金钱”更为重要。

师:“诚实”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我的“诚实”赢得了车主对“我”的“信任”。

生:有了诚实, 就有了信任。“我”和车主本来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却彼此沟通起来, 结尾竟有相见恨晚, 惺惺相惜之感, 进一步证明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

2.《珍珠鸟》。作者以“珍珠鸟”为题, 无异于告诉我们, 本文是以珍珠鸟作为描写对象的, 除了描写珍珠鸟的外形特点及活动情况外, 更揭示了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的深刻道理, 留给读者寻绎难尽的反思。

二、比较文本内容, 让学生初步习得写作方法

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只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样本、一个参考, 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 丰富语文素养, 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让学生从文本中习得一定的写作方法, 从而可以写出文从字顺、中心明确的作文来。

那么, 如何才能让学生从课文中习得写作方法呢?笔者认为, 如果让学生对单一文本进行解读, 让学生从中习得写作方法不能够达到最优化;而如果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写作方法进行比较, 比较它们写作的角度, 用词的精准, 描写的思路等, 那么学生就可以从中汲取更多、更优的写作方法。

1.《诚实与信任》。《诚实与信任》一文中, 写作中最大的特点是选材典型, 由小见大。

作者凭着敏锐的感觉, 捕捉了生活中的一件极其平常的小事, 讲述了两位车主以诚信为本, 妥善处理反光镜被弄碎的事。文章以朴实的手法加以描写, 人物间的对话刻画得十分细致, 赋予普通事件以深刻的思想意义, 诚实与信任得到闪光的升华, 收到了即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2.《珍珠鸟》。《珍珠鸟》一文中, 写作上最大的特点是托物传情, 直抒胸臆。

珍珠鸟的雏儿在作者笔下活像一个活泼淘气、天真无邪的孩童, 它的外形不仅惹人喜爱, 还“飞”、“落”、“站”、“撞”, 它“挨近”、“蹦到”、“喝”、“瞧”, 它“啄笔尖”、“啄手指”, 甚至“趴”在“我”的肩上“睡着”, 还“咂嘴”, 似乎正在做甜美的梦……作者通过写珍珠鸟的自由自在, 传达着作者对珍珠鸟的无限“喜爱”。人们给鸟儿一个舒适、温暖、安全的生存环境, 鸟儿也会给人们的精神增添情趣, 而这美好的境界只有从彼此的信赖中才能得到!

7.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七

从远处可以看到,长城像一条长龙,在群山之间盘旋数千英里。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1.3万公里。多么壮丽!

现在,我们在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建于八达岭之上,高大坚固,由巨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上的方砖很平整,像一条宽阔的马路,城墙外有两米多高的扶壁。扶壁上有方形观察平台和射击孔,供屯兵使用。每300米有一个城市站台。战斗时,屯兵可以互相呼应。

现在大家都来长城了。站在长城上,踩着脚下的方砖,自然会想起古代人修筑长城的艰辛。看看这些石头。一件重三千多斤。当时根本没有车,但是用无数的肩膀和双手,一步一个脚印,凝聚成长城的是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8.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八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00字——想象作文

吃饺子记

今天,我与妈妈去了奶奶家吃饺子,今天这饺子的滋味让人回味无穷。

去了奶奶家,我来了的消息便在奶奶家炸开了,妹妹听见了,以第一的速度来冲向我,拉着我去看她的电脑作品或者玩具,然后“冲冲”这条小狗与“晶晶”这条小狗便冲着我叫着,我可是心理真高兴啊!

到了中午了,我们要吃那羊肉饺子,只见那一个个的饺子很饱满,让人一看就想吃。我用筷子夹了一个饺子,咬了一小口,只见这里面的羊肉便露了出来,我见好吃,于是便一口气吃了10多个饺子呢!(那对我来说已经是很大的口味了,一般时候,我只一口气才吃2—3个饺子)。后来我慢慢地回味着,啊,真好吃啊,让人回味无穷。吃完了饺子,我便去了我妹妹家和妹妹一起去玩她的游戏机,游戏机是新的,所以很好玩,而且都是新出的游戏,如“美女餐馆”等,这让我很高兴。

吃饺子,吃饺子,这顿饺子吃得可真好啊!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00字——想象作文

有一次,我在学校和小伙伴玩,把妈妈为我买的新衣服弄脏了。为了不让妈妈吵我,我决定自己洗衣服。

中午吃完饭,我就用湿毛巾沾一点水,擦衣服脏的地方,可越擦越脏,原来一小块变成了一大块。我想这可怎么办呀!于是,我就让哥哥帮我想办法,哥哥说:“你把这脏的地方用肥皂给洗干净不就行了吗”。我说:“那样做能行吗?”“不信你就试试”。我就按照哥哥说的去做了。

我先端来一盆水,然后把衣服脏的地方沾上水,我又拿来一块香肥皂把衣服打上,然后使劲的搓,我还是洗不掉,哥又告诉我,用臭肥皂试试,我又拿来一块臭肥皂,试了试,最后终于把衣服洗干净了。我拿了一个衣服撑把衣服撑好,准备晾起来,可晾绳太高,我够不到。后来我用两个板凳搭在一起,终于把衣服晾好了。

我今天学会了洗衣服和晾衣服。可真高兴呀!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00字——想象作文

快乐的一天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实验小学三(2)班简明株

国庆节的一天,我们全家去车溪玩,进入风景区的大门,我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狗,还有很多的游客,那里的风景真美丽。有绿绿的山、清清的水、还有水车、火纸制造、石磨、陶瓷加工、织布染色等传统工艺和丰富多彩的土家歌舞。我亲身体验了怎样做陶器,在手工艺人的指导下,我学做了一个笔筒,并刻上了我的名字,我还踩了水车、知道了传统水车的作用和原理,了解了传统的造纸方法;我还骑了马,欣赏了莲花洞、小小水帘洞的风景。

今天的一天是我快乐的一天,我不但观看了美丽的风景,而且还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还有快乐体验,真是快乐多多,收获多多。

(本篇作文是我读小学二年级时写的)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00字——想象作文

这个星期六的早晨,我和爸爸兴高采烈地去放风筝。我们来到一块空旷的草地上,我不由自主地躺在了草地上。春风和煦,吹得人神情飘荡,我尽情地享受着这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美景。太阳公公今天的心情显然也很不错,它把明媚的阳光撒得到处都是,那金光似乎是一件黄色的轻纱,套在了大地妈妈的身上。我正看得入迷,爸爸走过来推了推我:“你是来放风筝的,还是来睡觉的?,你要是再这样的话,我可回去了”。我急忙一个鲤鱼打挺地站起来,按照爸爸说的拿着风筝站好。一切准备就绪后,在爸爸的一声“令”下之后,我撒开双腿,尽情地奔跑。“松手!”,我急忙松手。不一会儿,风筝慢慢地上升。“成功了!”,我高兴地一蹦三尺高。只见那美丽的大风筝,在蓝天的衬托下显得更耀眼了。它象只美丽的大蝴蝶,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想:“以后一定要研究出一种药品,吃了之后能让人象风筝一样在空中飞翔,领略大自然的美丽”。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200字——想象作文

今天,我们上了一节非常有趣的英语课。

上课铃声响了,陈老师却带着各种各样的食品和饮料走进教室,我既惊喜又好奇,心里砰砰地跳,想:出什么事了,上英语课干什么要带这些东西来呢? 只见陈老师宣布了今天要玩的游戏规则,要求一个同学走到讲台上闻出咖啡、橘子汁、茶、牛奶„„等等的味道,用英文说出它的名字,说对了,就可以任意选一样自己喜欢的饮料喝。就这样一个个同学都美美地喝到了饮料,可一直没有轮到我。

不一会儿第一个游戏结束,陈老师又开始和我们玩第二个游戏,老师请一位同学上台和老师对话,如果对话很流利的话,也可以获得一份奖品。又一个个同学得到奖品了。终于,轮到我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走上讲台,和老师对话了一番,最后,得到了cake,我开心地跑下了讲台。

9.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九

四年级学生的概括水平处于从形象水平向本质抽象水平过渡的状态。探究加法交换律时, 我先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加法交换律:操场上, 同

学们正在上体育活动课, 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根据图中的信息, 你能算出跳绳的人数是多少吗?

学生迅速口答出跳绳人数是28+17=45 (人) 或者17+28=45 (人) 。我把算式写下来, 说:“无论用男生人数加女生人数还是女生人数加男生人数, 都是求的跳绳人数, 结果都是45人, 能把这2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学生迅速写出了等式28+17=17+28。接着, 我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算式的个案特点———等号左右两边都是加法算式, 两个加数相同, 得数都等于45;区别在于两个加数的位置交换了。然后, 我让学生写几道类似的等式, 学生既可以根据图中的信息写出17+23=23+17、28+23=23+28, 也可以任意写出12+8=8+12之类的算式。学生写完后, 我追问学生类似这样的等式能不能写完, 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各不相同的等式中蕴藏的规律。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交流, 一般是结合具体算式用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行概括 (如28+17=17+28说成28与17的和等于17与28的和) , 再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最后, 我介绍数学上常用字母a和b表示两个加数, 学生很快用字母概括出加法交换律:a+b=b+a。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引导猜想, 模仿举例、验证猜想和展示交流, 归纳概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 并在自主创造、建模过程中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最后小结研究加法交换律, 即观察———猜想———验证———结论。这样, 学生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概括过程, 概括能力得到了初步培养。

二、再次概括, 灵活迁移

探究加法结合律时, 我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提问:“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很快计算出28+17+23=68 (人) 。交流时, 我要求学生说清每一步求的什么, 结合学生发言, 我问他们如果要先求参加跳绳的人数怎么办, 他们很快给28+17添上括号,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 再和第三个数23相加;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该怎么办?学生很快添上括号, 写出算式28+ (17+23) , 并认为这样就表示添上括号后先算后两个数的和, 再跟第一个数相加。反应快的学生不等我说脱口而出地说 (28+17) +23=28+ (17+23) , 我接着引导学生先算一算, 再观察: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 (45+25) +13○45+ (25+13) , (36+18) +22○36+ (18+2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这些等式中每组两个算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并初步发现了规律, 但同时也发现用语言表述有一定困难, 就直接用文字或图形符号表示, 还有一些学生干脆把规律用字母表示成 (a+b) +c=a+ (b+c) 。通过学法迁移、归纳概括出加法结合律, 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培养。

三、三次概括, 触类旁通

学生的概括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 到灵活迁移后,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应用阶段, 再次经历概括过程, 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达到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 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10.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十

喜欢秋天的小树林,是因为它不同于春天的翠绿娇嫩,不同于夏天的枝繁叶茂,不同于冬天的萧瑟凄凉。秋天的小树林孕育着一种成熟的美,一种哀伤的美,一种浪漫的美!

秋天的小树林多姿多彩。微风掠过,到处可见落叶满天飞舞。青绿的、淡黄的、火红的、深褐的,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追逐着秋风,围绕着树干恋恋不舍,最终又无奈的落下。拾起地上的落 叶,细读那一条条的叶脉,抚摸那柔软的叶片,让人感动的是落叶上的斑斑泪痕,每一片叶子仿佛都是一段人世间的爱恨离愁,那是多少情人的眼泪,那是一种怎样的哀伤啊!“落叶并非无情物,化作 春泥更护花”。我为那一片片飘舞的落叶着迷,陶醉在美丽的小树林中。 秋天的小树林,恋人们手挽着手,他们的身影书写着秋日的浪漫。 走在软绵绵的落叶上,欣赏着秋的美景,感动着秋叶的多情 ,感叹着岁月的匆匆,感悟着生命的轮回。秋天虽让伤感的人陷入深深的追忆,但是秋天又何尝不是欢愉的,在这里,辛勤的人收获果实,有情的人收获爱情。

秋天的小树林如诗如画,秋天的小树林让我思绪万千!置身其中,我醉了,醉倒在这秋天的小树林!

11.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十一

捉迷藏游戏是我喜欢玩的游戏之一。这种游戏的规则是:先剪刀、石头、布来决定一个输的玩伴出来,闭上眼睛数数,从一数到二十。在这过程中其他玩伴必 须捉紧时间躲藏起来。当数数到二十时,找人就开始了。如果躲藏的玩伴被找到的话,接着换这位被找到的玩伴来寻找其他躲藏起来的人。就这样循环着轮换,直到 玩伴们都玩腻了,游戏才算结束。

放假的时候我经常和表哥、表妹在小区里玩捉迷藏。有时我们躲在楼道里,有时躲在树丛中,有时躲在黑暗的角 落里。特别是躲在男士卫生间里的时候,总是让表妹在外面干着急,不好意思进去寻找我们,只能在外面大呼小叫。这个游戏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当我数完数开始 去找其他躲藏起来的玩伴时,如果我不愿意找的话,我就随便找个地方凉快去,让他们在躲的某个角落里无所事事,干等。有一种他们被我愚弄的快感和成就感!

12.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十二

1. 在自主整理的基础上, 分类复习易错生字词语, 做到读写正确。积累并在语境中运用ABB式、ABCC式、AABB式词语。

2.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 回顾课文内容, 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

3. 重读单元习作中自己编写的童话, 进行片段修改, 提高自我修改能力。

【课前准备】

1. 学生自主完成第三单元自主复习单。

(自主复习单帮助学生整理容易出错的词语、梳理童话故事的人物和作者, 引导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喜欢童话人物的理由, 并生动地讲述童话故事)

2. 教师制作复习课件, 设计课堂复习单。

【教学过程】

一、梳理生字词语, 巩固字词练习

(一) 字词过关

1. 巩固本单元的易读错生字及易写错词语。

脸颊 铁锹 树杈 一副 彼此 拽住

隆冬 凝视 覆盖 冷酷 拆除 伐木 告示牌

草翠花开

(1) 读准生字, 读对词语。

(2) 提醒关键笔画并书空。

2. 完成复习单1、2小题 , 并校对。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打“√”。

(2) 看拼音, 写词语。

(设计意图:对接学生的复习起点, 了解学生本单元容易写错的字词, 以避免在课堂中出现“炒热饭”的现象, 可提高复习的效率。通过自主复习单的完成, 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复习的意识, 便于促进学生在复习阶段养成主动复习的良好习惯。)

(二) 词语运用

1. 聚焦盘点ABB、AABB、ABCC的词语。

火辣辣 笑嘻嘻 兴冲冲 毛茸茸 勤勤恳恳

蹦蹦跳跳 可怜巴巴

2. 联系童话人物, 用好这些词语。

3. 小结:用上这些词语可以使童话故事里的人物更生动、更形象。

4. 积累同一类型的词语, 并选择一个造句, 描写人物的特点。

慢吞吞——奶奶做起事来, 总是慢吞吞的。

乐滋滋——今天我考了一百分, 心里乐滋滋的。

认认真真——上课时, 我总是认认真真地听讲。

议论纷纷——老师在上面讲课时, 总有一些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

5. 同桌互相评价, 推荐好句。

(设计意图:不同学段对于ABB等类型的词语的掌握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在已经积累的基础上, 能够创设语境, 学会运用是第二学段词语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童话故事中人物特点的描写, 灵活运用这些类型的词语, 可帮助提高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二、回顾课文, 理解童话特点

1. 围绕自主复习单, 小组交流最喜欢的童话人物, 并说说理由。

2. 教师小结: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超常的魔力, 还能像人一样说话。

3. 围绕童话人物, 朗读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 体会童话语言的丰富性。

(1) 巨人行为前后变化的句子。

“喂!你赶快滚出去!”巨人大声叱责。

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 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 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2) 小木偶诉说“脑袋疼”的句子。

小木偶突然觉得脑袋很疼, 只好抱着脑袋蹲下来。

“脑袋疼。”小木偶抬起头, 笑嘻嘻地回答。

“脑袋很疼。”小木偶还是一副笑嘻嘻的表情。

小木偶的头疼得越来越厉害了。现在, 他真希望自己还是一段没有脑袋的木头。

3. 小结:童话故事中的对话描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的特点。

4. 再次出示童话故事, 小组交流童话故事的启示。

5. 梳理故事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小结童话故事的特点:得到启示。

1鸟儿睁大眼睛, 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 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 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就飞走了。

2幸福要靠劳动, 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 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老木匠说得没错, 笑是很重要的。不过, 要是只会笑, 那可是远远不够的。

6. 小结童话的特点:想象力丰富、故事引人入胜、给人有所启示。

(设计意图:单元导读中要求学生要“了解童话的内容, 品味童话的语言, 体会童话的特点”, 而童话的特点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仍是个较为抽象的概念。结合课文内容, 以童话人物为线索, 进行小组合作, 运用“评价、朗读、说理”的学习方式自主梳理, 进而明晰童话的特点, 巩固对童话故事的理解。)

三、习作修改, 互相评价

1. 梳理自己写的童话内容, 填写表格。

2. 对照童话特点, 自我评价。

书写端正 ( ) 语句通顺 ( ) 好词佳句 ( )

想象丰富 ( ) 情节精彩 ( ) 有所启示 ( )

3. 修改自己编写的童话中的一个片段, 伙伴评价, 教师点评。

修改1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对话

修改2 :童话故事中人物的想法

修改3 :童话故事中揭示的启发

13.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十三

今天,和我一样喜欢画画的神笔马良来找我玩了,我做梦也没想到他会来找我。

一大早,我打开门,看见一个手拿毛笔,头戴草帽,脚上穿着布鞋的小男孩,没错,他就是马良。我兴奋地与他拥抱,我们互相学习和交流美术。走到半路,马良突然拿起笔,画出了一匹骏马,我们骑上骏马,飞奔到了一个学校。在学校的一个角落,有一个小女孩正在默默哭泣。我们问那个小女孩儿:“你为什么哭呀?”小女孩说:“她们说我的衣服不好看,就不跟我玩。”这时马良拿起笔就开始画画,很快一条漂亮的裙子就画好了。小女孩开心地说:“谢谢你们。”马良说:“不用谢。”我们离开了学校,只见那匹马不见了,我对马良说:“怎么办?”马良说:“没关系我再画一匹。”很快又一匹骏马出现在了我的眼前。我们再次骑上骏马,来到了一个农场,只见一个农民叹了叹气,我们问他:“农民伯伯你怎么了?”农民伯伯说:“今年的种子全被乌鸦吃光了,我们又没有材料做稻草人。”马良想了想,突然拿起神笔画了一个稻草人,农民伯伯说:“太感谢了。”马良说:“不用谢。”

马良说:“今天跟你过得很开心,很有意义,期待我们下一次见面。”

14.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十四

春天来了,橘子树长出了新的树枝和绿叶。过了一会儿,在葱郁的绿叶中,出现了雪白的橙花,花蕊淡黄色。花越长越密,很快就被树枝覆盖了。仔细一看,好像是小仙女们穿着白裙子在跳舞。

那些快乐了很久的橙花渐渐凋谢,树上出现了看起来不显眼的小橘子。首先橙色是绿松石色,然后慢慢变成小橙色,绿中带黄,黄中带绿。而成熟的橘子,像一个巨大的黄色“乒乓球”和挂在树上的灯笼,似乎在告诉人们他们成熟的好消息!

这时,你摘一个大橘子,捏在手里。感觉像小球一样软。你剥开橘黄色的外衣,露出月牙形的果肉。这些渣子在我旁边,我在你旁边,像几个娃娃挤在一起窃窃私语。你把一瓣橘子放进嘴里,它很甜,有很多果汁流进你的嘴里。很好吃!

15.四年级上册作文300字 篇十五

女儿上小学二年级, 一天我刚回到家, 女儿就跑向我, “爸爸, 今天课堂上老师讲了个题目, 我没弄明白, 6×5+10= () ×5。”

“那你一开始是怎么做这个题目的呢?”

“我用6+10=16, 写成16×5, 可是老师说我的错了。”

这个问题孩子问得太好了, 这不正是四年级将要教孩子乘法分配律的一个变式吗?我左思右想, 如何让孩子弄明白, 又为今后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知识铺垫呢?

正好茶几上摆了几个苹果和几个梨, 我顺势指着茶几, “茶几上有几个苹果和几个梨啊?”

“茶几上有6个苹果和2个梨。”

“6个苹果和2个梨一共是多少个苹果?”

“是8个, 不对, 苹果和梨不能相加。”孩子支吾道。

“如果把2个梨换成2个苹果, 可以说6个苹果加2个苹果是8个苹果了吧?”

“这样就可以了, 原来2个梨和6个苹果是不好相加的呢。”

“那6×5+10= () ×5, 我们可不可以换成数苹果数梨的方法呢?”

“能, 可以说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那在这里你把谁看成苹果了?”

“把5看成苹果, 10看成梨。”

“6个苹果加梨=几个苹果, 算不出来, 那为了好数, 可以把梨换成苹果, 也就是把10换成5, 怎么换好?”

“我知道了, 10是2个5, 6个5加2个5等于8个5, 括号里填8。”

“爸爸, 您再出几个?”

“9×8+9×2=?”

“等于10个9。”

“4×5+5×3=?”

想了一下, “等于10个……不对, ……”

“像你刚才想的, 把哪个数看成苹果来数啊?”我小声提示道。

“5, 那应该是4个5加3个5等于7个5等于7×5。”

“那9×9+9=?”

出乎我的意料, 对于这个孩子会说出“9个9加1个9等于10个9”。

看到这, 想起我现在所要教的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 我决定尝试下。

“那99×99+99呢, 这可是我们四年级很多孩子都弄不明白的, 你能做出来吗?”

“99个99加1个99等于100个99。”

“太好了,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19×9+19=10×19, 29×9+29=10×29……”

我的思考:女儿在班级属于反应不是特别快, 但是给点提示能自己慢慢领悟的那种类型, 也就属于中等偏上水平的孩子吧, 在这个辅导过程我有意识地尝试渗透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孩子的回答尤其是孩子后面自己的举例, 表明她对乘法算式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理解, 并能尝试灵活运用了。在这个过程中, 提示孩子说乘法算式的意义, 再联系相加, 问题不大, 但是稍出现变化, 比如“4×5+5×3=?”的时候, 孩子往往不能很快到位说出“4个5加3个5等于7个5”, 有可能说出“4个5加5个3”的情况, 以致得不到结果;而对于二年级的孩子, 难以很快琢磨出“不同因数相加的和乘相同因数”的道理, 这需要给孩子在生活中找到具体情境和现实原型, 我利用数茶几苹果数量的情境, 给孩子理解提供了思维的现实材料。现在到了四年级, 乘法分配律成了一个学习难点, 是否与孩子在二年级的时候乘法意义的理解不深或者是运用不多, 再或者是孩子经过一年多时间, 已经忘记有关呢?

我的教学困惑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及乘法分配律, 这五条定律是“数学大厦的基石”,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明显难于前四条, 而且在学了乘法分配律后, 部分同学还会产生学习干扰。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特殊性与重要性,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难以把握, 难以取舍, 但又深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性和重要性, 于是会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反复训练, 以求学生掌握, 获得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教学反馈有时让人崩溃, 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再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小数和分数运算的时候, 有的学生是一知半解, 有的混淆不清, 有的束手无策, 有的为了简便, 会拼出些令人费解的答案。学生难学, 教师难教, 乘法分配律教学可说得上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到底存在哪些教学困难呢?

1. 学生对于交换律、结合律很容易从字面理解, 乘法分配律孩子们对分配二字难以感受, 用相对规范的数学语言概括甚至用字母表达存在一定难度, 甚至孩子认为“a×c+b×c= (a+b) ×c”这就是把a和b结合, 是结合律啊。

2. 乘法分配律是两种运算组成的混合运算, 标准的展开式是三个数变成四个数, 这种基本式还有章可循, 但一经变式, 学生就混淆不清了。

3.学生对于a×c+b×c= (a+b) ×c的类型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 (a+b) ×c=a×c+b×c的理解难于前面一种情况, 甚至容易出现25× (200+4) =25×200+4, 还有部分孩子对于99×99+99如何运用一筹莫展, 对于一些变式如99×12= (100-1) ×12、39×101=39× (100+1) 难以区分加一个还是减一个。

我的教学思考

学生学习乘法分配律成为一个难点, 有很多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于教材的把握和学法的选择, 我们能否走出让孩子单纯的模仿、反复的训练的一种常态教学手段, 系统把握教材内容, 年级教学前后衔接, 促进学生知识正迁移, 让孩子在理解算式意义的基础上去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从以下方面做好学习的前期准备。

1.让学生充分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准备。

2. 加强乘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 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做好铺垫。

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乘法》这单元的教学中, 教材第36页, 如下图 (图略) 。

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时, 北师大版第6册教材安排了让学生看图说说竖式每一步的含义, 其实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列竖式 (笔算) 与列横式 (口算) , 它们的过程一样, 只是书写方式不一样。在这里通过数形结合, 孩子能弄明白把12分成 (10+2) , 2个14加10个14等于12个14。如果在这个时段的教学与练习中, 我们始终坚持先让学生说横式 (口算) 的过程, 再列竖式, 相信到了四年级解决类似“25× (200+4) ”的问题, 学生能顺利实现知识正迁移, 就不会出现“25× (200+4) =25×200+4”的问题。

3. 呈现多种情境, 理解适时, 运用不滥用。

学生在学习完乘法分配律后, 会出现一种感觉, 就是什么题目都可以尝试运用乘法分配律。我想我们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 提供的情境都是运用乘法分配律能迅速解决的, 如果我们同时提供一个不同情境, 让孩子明白适时运用, 能用则用, 不能用还是按照运算顺序计算, 这样的教学从学的角度看, 会更完整。

上一篇:《冬夜静悄悄》教案下一篇:育儿观念:老人带孩子最常说但却不该对孩子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