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精选10篇)
1.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一
一.教学内容:米和厘米练习课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
“米和厘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中的内容。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开启了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大门。教材编写这一部分内容时有如下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感觉到,这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不可能通过一节新授课就传达给学生,而是要在这一单元教学中延续下去,给学生一个完整的长度单位的体会过程,所以这节练习课就显得尤为重要。2.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能选择正确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
2、通过估测等活动使学生加深对长度单位表象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巩固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难点:能选择正确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能正确测量物体长度。五.课的类型 :练习课
六.教学方法 :
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 七.教学用具
:
米尺、卷尺、投影 八.教学课时: 1课时 九.教学过程 1.猜题引入
师:今天要看哪位同学的眼力最好,谁能来猜猜老师的身高?其实只要老师说出一个数你们就知道了,“165()”。师:我们还学过长度单位——米。关于米和厘米你们知道什么?(1米=100厘米 米:m 厘米:cm)2.人身上的三把尺
故事:在童话家族里,有三位勤学好问的兄弟,为了增长智慧,他们决定去漫游智慧河。途中他们结识了很多小动物朋友,一路上有说有笑地前进。不久他们来到了智慧河,河边有一棵枝繁茂盛的老松树。“您就是智慧树吧!”“小朋友们好!你们要想过智慧河必须得回答我提的问题才能通过!”老松树接着说:“我的问题是,我有多粗?”这下三兄弟犯难了,因为他们没有带卷尺,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大哥发话了,他说:“我的一庹(tuǒ)长1米50厘米。”二哥说:“我的一庹长1米30厘米。”三哥说:“我的一庹长1米20厘米。”三兄弟马上用双臂把树干围起来,正好围一圈。老松树有4米粗啊!
这时只见松枝摆了两下,从树上落下许多大松果,老松树问:’1个松果有多长,伸出右手的大拇指和中指一量,正好是一拃,他说:“我的一拃长11厘米。”老松树追问:“我的孙子离我有多远?”他们向西望去,看到一颗小松树,二哥就开始一步、两步、三步„„, 边做边数,走到小松树前,正好走了10步。我的一步长80厘米,10步就是10个80厘米就是800厘米,您离小松树8米远。” 老松树高兴地连连点头,说:“这就是人身上的三把尺子,记住自己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它可有用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前进吧!你们一定会增长更多的智慧。” 师:谁记住人身上的三把尺子了? 一拃:手伸开,大拇指和中指间的距离。一庹:把两臂伸平,两手中指间的距离。
一步:自然行走状态下,前脚尖到后脚间的距离。一拃 一庹 一步
我们认识了人身上的三把尺,现在就测量一下自己身上的三把尺到底有多长。
学生两人一组活动,测量自己的一拃、一庹和一步有多长,并记录。3.估测活动
现在要知道这些物体的长度,我们先用自己的三把尺来估一估,再选用合适的工具量一量,并填写记录。学生汇报。
测量数学书封面短边的长先用拃测量,之后再用学生尺测量,并说明选用拃和学生尺的道理。
测量黑板的长度先用庹测量,之后在用米尺测量,并说明选用庹和米尺的道理。
测量教室的宽先用步测量,之后再用卷尺测量,并说明选用步和卷尺的道理。4.生活中的应用
(1)、帮助小明把日记上的()填上。
今天,我们搬新家了。我的家在十三楼,可高了,大概有40()高呢。我最喜欢我的新卧室了,妈妈帮我买了一张长2(),宽180()的大床,旁边做了一张高80()的书桌,书桌上还有爸爸送给我的礼物:一本厚5()的字典和一个长18()的文具盒。以后我每天都会在这里快乐学习和生活。(2)、填上合适的单位。
大树高12()书桌高75()床长2()橡皮长2()黑板长4(),宽1()洋娃娃高40(),小明高128(),小红高1()26()教室长8(),宽6(),高3()
数学课本长24(),宽18(),厚1()(3)、下面的话合适吗,问题出在哪里?
早晨,我从2米长的床上起来,用15米长的牙刷刷牙,80米长的大毛巾洗脸。吃完早饭,急忙骑上自行车去上学,路上碰到了身高165米的王老师。到了学校,我马上拿出大约长2米的课本来看。(4)、发散思维
()个易拉罐摞起来大约高1米。()拃的长度大约是1米。()步大约长1米。
5.总结: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测量物体的长度,不需要精确测量时我们采用什么工具?需要精确测量时我们采用什么工具?除了今天学习的测量方式,你们还有其他的经验吗?请同学们介绍经验。
十、板书设计
米和厘米练习
m
cm
一庹的长度()1米=100厘米
一步的长度()1m=100cm
一拃的长度()
十一、课后反思:
1、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和厘米的正确表象。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测量要求从零开始,但是也应该教会孩子能够不从0开始也能计算出所量线段的长度。
3、会用人体身上的三把尺,解决实际问题。
2.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二
为了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首先让学生找到尺子上的1厘米,用眼看,把1厘米的长度印在头脑中;用手比划,感知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当学生完成这一流程,已基本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
“用厘米量”是这一节课的难点。我设计的是“看老师测量的方法对吗?”让学生在老师错误的操作中掌握规范的测量方法,同时在测量之前,让学生进行估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由于学生只是初步建立起了1厘米的表象,估测的结果与实际长度相差甚远,但学生对估测很感兴趣。
3.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和米教案 篇三
认识线段(教科书第59~60页例1和“想想做做”第1~5题)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线段的过程,认识线段的特征,了解线段是有长短的,学会正确地画线段,体会两点间只能画一条线段。
2、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培养比较、抽象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感受数学来自生活实际;能积极参与观察、交流等活动。
教学重点
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线段的表象。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准备一根毛线、直尺和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观察情境,比较曲直
出示运动场上的直线跑道、曲线跑道,跳绳、拔河的图片。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图里的跑道和绳子,比一比两幅跑道线的形状和两根绳子的形状,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吗?(一条是直的,一条是弯曲的)
指出:对,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像这样的线,它们的形状有些事直的,有些事弯曲的。
二、观察操作,认识线段
1、操作、观察
(1)让学生把一根毛线随意放在课桌上,观察是什么形状。
提问: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端、拉紧,这条线的形状会发生什么变化?
那你能把这条线拉紧看一看,原来弯曲的线变得怎样了吗?(学生拉紧毛线)
(2)提问:现在小朋友手里的线是什么形状的?(出示固定在小黑板上的一根线:拉直、两端用图钉固定)
说明:现在两手拉紧的这条线是直的,(板书:直的)这两端的点(指图钉)叫作端点。(板书:端点)
提问:这条拉直的线有几个端点?(补充板书成:两个端点)
请小朋友互相指一指,你手里拉直的线两个端点在哪里,指着说一说端点。
大家看这条拉紧的线,能说出它有什么特点吗?(回答后齐说:直的、两个端点)
(3)指出:把线拉紧,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板书:线段)
追问:这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回答后齐读两遍:线段)
(4)变式。
教师两手把线拉紧,连续变换方向、长短,每次要求学生思考:现在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直的、两个端点)
指出:我们把线拉紧,不管它的方向、位置、长短怎样变化,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可以看成是线段。
2、认识线段。
说明: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它是直的(教师画直的线),有两个端点(教师在两端点上点)。这样的图形就是线段。
追问:你知道线段有什么特点吗?端点应该怎样表示?(强调两端要点上点表示端点)
引导:你认识线段了吗?你能闭上眼睛,在头脑里画一条线段,记住它是什么样的吗?试试看。(教师描述,让学生想象:我们在脑子里想,一条直的线,有两个端点,这就是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第1题图形(可以补充增加直线、射线的图形)。
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说说理由。
4、举例反馈。
引导:现在小朋友明白了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在生活里,像直尺的边、课本的边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用实物指边和端点)所以都可以看成线段。你还能找到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小朋友找一找,找到后我们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并指出:只要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就都可以看成线段。
三、比长短,画线段
1、认识线段长短。
(1)师生都用一张正方形纸对折(见教材),找出折痕。
提问:对折时的折痕可以看成线段吗?为什么?
(2)你能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折痕吗?比这条线段短的呢?(学生折纸,交流折法)
引导:折出的线段哪条长一些,哪条短一些?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结:折出的这些折痕都可以看成线段。通过比较,我们发现,有的线段长一些,有的线段短一些,也就是说,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线段有长有短)
2、画线段。
我们已经认识了线段,那你能自己画一条线段吗?(学生自己画线段)
交流:你用的什么工具,怎样画的?
评价学生画法,并示范画线段:我们可以用沿着直尺的边画线段,两端要画点表示端点。
请小朋友用直尺再画一条比刚才长一些或者短一些的线段,再和同桌说说你画的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
3、学习反馈
通过上面的学习,你认识了线段的哪些特点?怎样画线段?
四、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填写,再交流。
引导:我们来看这里的图形,多边形的每一条边就是一条——(线段)。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四边形由——(4条线段)围成,五边形由——(5条线段)围成。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连点画出三条线段。
提问:画了几条线段?三条线段围成了什么图形?
说明:三角形就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读题,了解题意,并提问:“每两点之间”是什么意思?
要求学生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就画成几条。
交流:你画了几条?条数最多的小朋友画了几条?
引导:(出示学生画4条线段的图形)大部分小朋友画了4条线段。请小朋友观察,还有哪两点间没有连接成线段吗?可以看图先讨论讨论,再说说你的想法。
说明:要在每两点间画一条线段,凡是两点间就要连接成线段。那怎样可以不遗漏呢?可以按顺序,每次从一点开始连接其他三点,这样可以画成6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线段有什么特点?
你能说说自己认识线段的过程吗?(把线拉紧知道看成线段——认识表示线段的图形——比较长短知道线段有长有短——学习画线段)
4.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四
第一课时 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学生知道1分米、1厘米、1毫米有多长,建立相应的长度观念。
2、知道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测量。教学重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难点:让学生建立分米、厘米、毫米的具体观念。教学准备:尺子、硬币、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1米大概有多长?
2、出示米尺,问:我们可以用这根米尺干什么?
3、你能用它来量数学课本的宽,铅笔的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米以外的其它长度单位。揭题:
二、教学新课
1、认识厘米
先介绍1厘米,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2厘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举例说明什么物体大约1厘米。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试一试
2、认识分米
10厘米就是1分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等于10厘米,2分米等于几厘米?3分米呢?1米是铄多少分米?1米又是多少厘米?
3、认识毫米
1厘米中间有几个这样的小格?每小格的长就是1毫米。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1厘米等于几毫米?2厘米呢?量很短或很薄的物体就要用毫米做单位。量一量硬币的厚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 练一练1、2、32、4、5
5.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五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6.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六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二)、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3、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4、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5、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二、探究研讨 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课后反思: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二)、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3、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4、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5、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三、探究研讨 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
(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
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五、全课总结。课后反思: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认识线段,教材第59、6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不定长的线段。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会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两根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初步认识线段。
1、请学生拿出一根白线,随意地放在桌上。提问:这根线是直的吗?(不是,是弯的)找一找:这个线有几头?(两头)
说明:这两头也叫两端。(板书)。请学生齐读。
2、请学生再将一根红线拉直,看一看,这时线怎么了?(直了)
(二)、揭示课题:
这时两手之间一段直的线叫线段。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1、请学生观察、比较,线段与桌上的白线比一比,有什么不同?(线段是直的,桌上的白线是弯曲的)
2、请学生将拉紧的线竖起来。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它斜拉。
提问:这叫不叫线段?为什么? 再将两手放松。
提问:这是不是线段?为什么?
3、小结:线段可长、可短,但是一定要直的,而且它有两个端点,所以弯弯曲曲的线都不能说是线段。
4、请学生摸一摸课桌的边,提问:是不是直的?两个端点在哪里?再指一指黑板的每一条边,说说从哪里到哪里是一条线段?
5、请学生举一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说说图中哪些是线段,哪些不是? 对能说明为什么不是线段的学生给予表扬。
四、探究研讨 教学画线段。
1.说一说:线段有哪些特点?(说明: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来画线段)2.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并借助一些工具,画一条线段。学生说说自己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的,是怎样画的?
3.师介绍:在众多的工具中,我们一般用直尺画线段比较漂亮。用直尺画线段时,先用左手将直尺固定,再用笔紧贴直尺的一边画线段。当然在画时千万不能忘记线的两端要各点上一点,表示两端。(师边说边示范)4.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自己练习。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请学生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四、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
五、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教材第61-63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教学准备:直尺。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请同学们看一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再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探究研讨。1.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的“厘米”刻度。出示米尺图,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又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声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一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板书:1厘米)那么从0到3的长度就是3厘米,从0到7的长度就是7厘米。
(2)看刻度回答:“0”在哪里?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教学量一量。(1)出示一支铅笔。
(2)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将铅笔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铅笔的右边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请学生说一说铅笔的长度。
(3)想一想:在量的时候为什么铅笔的左边要对准0刻度?不对齐行吗?(4)打开书第62页,学生看书将例题中括号填完整。
小结:在量物体长度时,一般要把物体的左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提问:红线长几厘米?是整厘米数吗?那么它接近几厘米?为什么?蓝线呢?为什么接近8厘米?
(2)小结:在我们量一条线段或物体的长度时,不一定是整厘米数,只要接近几厘米,我们就说它大约几厘米。
5、教学例4。(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
分三步画:先对着0刻度,点出一个端点。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到所要的刻度4。(2)学生按这样的方式试一试,画一画。(3)提问:我们怎样画一条线段?
6、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1)学生估计。(2)再测量。(3)同学间交流数据。
2、完成“想想做做”第5、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认识米,教材第64、65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通过实际的测量活动,初步学会用米尺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重点: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教学难点:以米为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教学准备:米尺,1米和3米长的绳子各一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口答。
1、量比较短的物品,通常用()作单位。
2、量一量,我们的课本大约长()厘米,宽()厘米。
二、探究研讨。
量比较短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较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
1、认识长度单位“米”。(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写作1m。
(2)请学生将1米长的绳子拉直,试着用两只手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再用1米长的绳子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2、教学试一试。(1)出示第1题量一量。
(2)请学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教师再加以总结。2.完成“想想做做”2。学生实际进行测量,老师给予适当帮助。3.完成“想想做做”3。学生填写,教师提醒看清单位名称。4.完成“想想做做”4。(1)分小组完成下面的活动。(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5。口答,并说明原因。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五、课堂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练习十
教学内容:练习十,教材第66、67页的内容。教学三维目标:
1.加深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让学生养成仔细解题的习惯,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生:厘米和米)
一般情况下,“厘米”用来表示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距离,“米”用来表示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你能举出例子吗?(学生举例)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什么情况下用厘米作单位,什么情况下用米作单位?
二、课堂练习1.我会填:
填“米”或“厘米”
床长2()粉笔盒高8()黄瓜长20()旗杆高15()2.我会画:
(1)先估计红习十第3题两条线段的长度,再实际量一量,集体交流反馈。(2)完成练习十第7题,学生进行实际测量后完成书上的填空。3.我会算:
完成红习十第5题、第6题。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后进行解答。
第6题,引导学生观察第二排的图,让学生说说它表示是由哪两个物体摞起来的,怎样知道这个物体的高是多少厘米。然后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4.学生动手,完成长方形纸的测量,教师进行指导。
三、全课总结,自主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布置作业:练习十第2题、第4题。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教学内容:我们身体上的尺,教材第68-69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加巩固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逐步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准备:学生尺一把、一张长方形纸、一把常见的其他形式的尺。教学过程:
一、认识各种各样的尺。
1、请学生介绍一下课前准备的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有拃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量?一步呢?一庹呢?
2、学生分组合作测量,再汇报测量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一拃、一庹、一步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老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量一量,并填在书上。在量时先找到什么?(0刻度)(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有多少厘米?学生量好,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多少厘米?你用什么尺量的?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度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方案。按方案到球场去测量。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量出球架的高?
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哪些线段的长度?
7.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数).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具和教具
投影片,纸条、小棒、各种尺子、钉子、图钉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让学生们用课前准备好的铅笔、小纸条、钉子等物体和自己的课桌比一比,然后,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答案五花八门:有4拃那么长,8根小纸条那么长„„)
2.教师谈话:同学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结果却都不一样呢?(因为我们测量课桌所用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3.导入:要想取得一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尺子)刚才有同学用尺子来量课桌的长,但也不知道用什么单位,课桌到底有多长.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所使用的单位和测量的方法.(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4.师: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扩展介绍:厘米在国际上,都用字母cm来表示.板书:cm)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师:请同学们拿出尺子,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好好看看,1厘米有多长呀?
师:闭上眼睛想想,1厘米有多长.
问:找找看,大家带来的物体中,还有你的周围,什么物体的长度最接近1厘米.(扣子的直径、指甲盖的宽度、牙齿的宽度、橡皮的厚度„„)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答案,如:从刻度0到刻度2是2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3是2厘米;从刻度5到刻度7是2厘米„)
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3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汇报)
问: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们有什么发现?
(1.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2.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3.是几厘米,这几厘米里就有几个1厘米.)
2.学习用厘米量
尝试测量同一个学具(一根8厘米长的小棒)
师:每个同学都有一根小棒,请你用尺子试着量一量这个小棒有多长?
问:测量的结果是多少?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正确的量法与错误的量法对比(利用实物投影演示两种量法),使学生鉴别出正确的量法.
小结:量一个物体时,要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这个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学生活动:先从自己带来的学具中任选一件,举给同学们看一看,大概估计一下它的长度有几厘米.然后实际测量所选物体的长度,看是否与估计的数值相等.
3.师:通过学习,你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基本练习
每人拿出一根细绳,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和相邻的同学比一比,看有什么发现?
2.发展性练习
问:假如一个小朋友的尺子被磨的前几个刻度不清楚了,(出示图片“磨损的尺子”),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就用这把磨损的尺子测量出物体的准确长度吗?
四、归纳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以厘米位为单位,量一量一些你喜欢的物体的长度.
2.课后调查,找找看,生活中究竟有哪些物体的长度是以厘米做单位的.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cm
当我们要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进行测量.
量法:把尺子“0”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这个物体的另一端端对着刻度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教案点评:
导入时先让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测量工具为标准汇报每个人课桌的长度,随后通过一个“为什么结果都不一样”的提问很自然地引出测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教学认识厘米时,先让学生发挥想象,随后通过实物来感受1厘米的长度,实现由抽象到具体的认识过程。
8.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八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9.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九
一、填空。
1千米=()米
6000米=()千米
1米=()分米
70毫米=()厘米 8分米=()厘米
9厘米=()毫米
40分米=()米
70厘米=()分米
9米=()厘米
15米=()分米
100厘米=()米
4分米=()毫米
3千米=()米
80毫米=()厘米
1米=()分米=()厘米 57分米-17分米=()分米=()米
1米-6分米=()分米 8千米=()米+()米
38米+54米=()米 6厘米+54厘米=()厘米=()分米=()米
二、在○里填上> < 或 =
8千米○6000米
1米50厘米○1米5分米
6毫米()4厘米
4厘米○4分米
9分米○2米
32米+10米○50米
300分米()300厘米
5厘米()7毫米
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
34毫米()9厘米
1米()100厘米
60毫米()6厘米
8分米()90厘米
3分米()23毫米
5毫米()1厘米-2毫米
三、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数
1、蜡笔长6()
2、跳绳长2()
3、课桌高7(4、粉笔长75()
5、钢笔长14()
6、小明的身高是140(7、10张纸厚1()
8、旗杆高9()
9、课桌高65(10、1角硬币的厚大约是1()
11、打火机的长大约是8()
12、数学书的厚大约是5()
13、课桌的高大约是80()。
14、一只七星瓢虫的长度大约是5()。
15、小明身高138(),他的大拇指宽约(),手腕一圈长约12()
16、我们测量学校东西长度是多少时,用()做单位比较合适。
17、小兔子身长4(),尾巴长约7()。
18、从寿光到潍坊的路程大约是46(),坐客车大约1个小时能到达。
四、下图是小飞学具盒里的小棒,你知道它长多少毫米吗?
五、1、画一条比2分米段9厘米的线段。
10.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 篇十
通过对话引出尺子上的重要因素——刻度线和数,并且着重强调0这个“开始的数”,进而复习0的意义,突出0在尺子上的作用——起点。知识虽简单,但进行的清晰有层次,并且为后面的测量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虽然数学是一门科学,它很准确,但很多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可能,这个环节就是利用“被纸片盖住的尺子”来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性,同时利用前面总结出的计算技巧算出铅笔的长度。老师利用这个环节既巩固了测量和计算的技巧,又发展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通过数(shǔ),强调“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这个学习重点,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使用有趣的障碍情景,小明的尺子两次被烧,结果成为了一把“名副其实的破尺子了”,这个情景使学生的思考一步步地深入:破尺子还能量物体吗?来强调厘米作为单位的重要作用。
评析:带领学生正确测量小刀的长度,指导测量的基本方法,纠正错误,环节落点扎实。
评析:必要的练习是巩固知识的基本形式,教师在这里安排的练习题都是很基础的,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巩固基础知识,二是鼓励学生信心十足的进入下面更深入的学习。
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体现了知识的价值。评析:答案终于出来了,由于教师前面成功的铺垫和引导,学生果然没有表现出失望,说明教师对于学习态度和学习结果的引导是成功的。
评析:学生的争论可谓精彩,教师在争论过程中没有任何倾向性的表态,这就给学生创造了非常宽松的表达空间。最后,教师还是没有将重点放在谁对谁错这个问题上,而是将落点放在了“坚持真理,纠正错误”的世界观渗透上,可谓技高一筹。的确,学生的认识有对有错,这很正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的结果。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最可贵的不是对了还是错了,而是他们是否敢于表达、乐于倾听、善于学习。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和氛围,才能使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更能学会学习。最后的答案不是教师说了算,而是用事实说话,渗透给学生用实践验证理论的唯物主义实践观。当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回答出正确答案“5厘米”时,老师并没有喜出望外的、正中下怀的立即给予充分肯定,而是静静的等待着错误答案的出现。因为老师知道,学生中会有不同的意见的,如果不给错误意见暴露出来的机会,错误就会形成隐患。
对于用手比划1厘米大约有多长,老师将这个环节处理得比较简单,也正是由于处理的形式很单纯,才突出了1厘米有多长是一个常识性的认识和技能。
从1厘米到几厘米的认识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教师利用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发展”这个比较抽象的词汇;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发展在学习上的重要性。
从4到几是1厘米?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希望出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真的出现了这种答案时,教师的充分肯定是对学生独思维品质独创性的鼓励与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和总结,在发展学生思维概括性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虽然学生的语言还显得稚嫩,但表达的意思很准确,教师也不做过分的纠正,充分说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课堂散发出知识和智慧的光芒,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肯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灵感,让课堂火花闪现。
数学是准确的、科学的,学生出现知识性错误的时候,教师适当的否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学生的尊重和保护。“cm”的出现是知识的重点之一,当学生没有看清时,教师适时地回放课件,使学生充分关注它。
【二年级数学米和厘米】推荐阅读:
小学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教案07-18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12-16
二年级数学期末下册07-31
二年级数学下册论文08-14
二年级试卷分析数学08-20
二年级数学辅导教案09-05
二年级数学分草莓10-17
二年级数学测试上册10-21
二年级数学解决问题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