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2024-06-25

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共12篇)(共12篇)

1.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一

不良贷款余额=按照贷款五级分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之和

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 / 各项贷款余额 × 100%

次级类贷款率=次级类贷款余额 / 各项贷款余额 × 100%

可疑类贷款率=可疑类贷款余额 / 各项贷款余额 × 100%

损失类贷款率=损失类贷款余额 / 各项贷款余额 × 100%

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 不良贷款余额 × 100%

净利润=扣除资产减值损失和所得税后的当年累计利润总额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 资产平均余额 × 100% × 折年系数

资本利润率=净利润 /(所有者权益 + 少数股东权益)平均余额 × 100% × 折年系数

净息差=(利息净收入+债券投资利息收入)/ 生息资产平均余额 × 100% × 折年系数 非利息收入占比=(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 投资的非利息收益)/ 营业收入 × 100%

成本收入比=(营业支出-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收入 × 100%

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资产 / 流动性负债 × 100%

存贷比=各项贷款余额 / 各项存款余额 × 100%

人民币超额备付金率=(在人民银行超额准备金存款 + 库存现金)/ 人民币各项存款期末余额 × 100%

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 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先股、可转换债券、混合资本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

资本扣减项=包括商誉、商业银行对未并表金融机构的资本投资、商业银行对非自用不动产和企业的资本投资等

表内加权风险资产=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监管规定计算得出的表内加权风险资产

表外加权风险资产=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监管规定计算得出的表外加权风险资产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按照《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监管规定计算得出的市场风险资本

资本充足率=资本净额 /(加权风险资产 + 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100%

核心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净额 /(加权风险资产 + 12.5倍的市场风险资本要求)× 100%

累计外汇敞口头寸比例=累计外汇敞口头寸 / 资本净额 × 100%

现场检查平均机构覆盖率=被检查机构数 / 辖区内机构总数 × 100%

2.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二

EVA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公司业绩评价方法, 由美国的Stern 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提出。EVA实质上是一种“经济利润”, 是在扣除了全部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成本的基础上来反映企业的价值。EVA绩效管理系统以EVA这一评价指标为核心进行绩效工资的分配, 可以将EVA指标进行层层分解, 找出影响这一指标的关键因素, 并进一步改善企业经营, 增加企业价值。

商业银行EVA是指银行从经过调整的营业利润中减去包括股权和债务的所有资金成本后的余额, 是企业业绩度量的综合指标, 可用来衡量企业创造的股东 (所有者) 财富的多少。其计算公式为:EVA=NOPAT-NA×WACC。其中, NOPAT是指经过调整的营业净利润, 调整后的营业净利润是在企业会计利润的基础上算出来的, 调整项目主要包括研发费用、培训费用、贷款损失等费用、商誉摊销、营业外支出等;NA是指银行资产期初的经济价值;WACC是指银行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 包括权益成本和债务成本。

根据计算出的EVA, 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判断:当EVA<0时, 说明商业银行管理层正在耗损股东价值, 银行总价值减少;当EVA=0时, 说明商业银行管理层恰好维持股东价值, 银行总价值保持不变;当EVA>0时, 说明商业银行管理层为股东增加了额外财富, 银行总价值上升。

EVA的定义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但它带来的却是管理学上的一场深刻革命, 体现在银行绩效考核方面就是:首先, EVA考虑的是企业全部资金的机会成本, 包括股权和债权, 这样就克服了传统会计利润没有考虑股权资金成本的弊端, 站在投资者 (股东) 的角度, 体现股东价值最大化。其次, EVA将框架结构下的财务管理体系运用于银行绩效考评, 有助于管理者系统地指导企业的每一项战略决策, 包括寻找创造价值的关键驱动因素、合理配置企业资源, 从而尽可能地实现银行价值最大化。最后, EVA作为一种新兴的薪酬激励机制, 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决策同员工的基本利益结合起来, 使得所有员工能够积极配合工作, 组织内部的工作环境得到改善, 有利于构建良好、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二、EVA指标在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1. 商业银行采用EVA指标进行绩效管理的合理性分析。

首先, 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 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做出调整, 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 从而降低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程度。其次, EVA的运用可减少权重设置、计算方法选择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使绩效考评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第三, EVA直接反映价值贡献。在以往的绩效考评中, 需要对各分行进行打分排序, 这种方法对最终考评结果难免会有一定的影响。采用EVA进行绩效考评时, 对各分行的EVA以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 EVA越大, 绩效评价结果越好, 价值贡献越大。

2. 绩效考评的基本原则。

(1) 层级考评为主。层级考评为主是指总行制定的绩效考评方法以一级分行作为考核对象进行纵向考评, 一级分行再按照当地实际情况对二级分行进行考核, 即绩效考评方法不解决如何在横向上对部门、人员、产品、客户等进行绩效考评的问题。 (2) 突出效益目标。按照价值最大化目标, 将各行实现的账面利润按国际会计准则等进行调整并扣除资本成本, 将创造的EVA作为业绩考核唯一的衡量指标。 (3) 界定考核基数。以某一年作为考核基期, 把剔除非经常性因素影响后当年的经营绩效称为基期绩效, 考核年度经营绩效减去基期绩效的差额称为增量绩效, 分行考核年度的经营绩效等于基期绩效与增量绩效之和。 (4) 合理调整资本回报率。环境对绩效考评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由于环境不同, 投入相同资源所带来的产出肯定是不一样的, 因此对各地资本回报率有必要作适当调整。

3. 绩效工资的确定及分配。

(1) 基期绩效的测算。基期绩效即基期EVA按以下公式计算:基期绩效=基期调整后利润-基期资本成本。其中:基期调整后利润=基期账面净利润+ (本年计提的贷款、投资等损失准备-本年核销呆账) + (本年研发、广告、员工培训等费用-本年研发、广告、员工培训等费用摊销) ;基期资本成本=基期经济资本×全行平均资本期望回报率×分行资本回报调节系数, 基期经济资本=∑风险资产×分配系数, 风险资产包括各项贷款、应收贷款利息、投资、承兑汇票、其他应收款等, 分配系数是确定各类资产应分配的占用资产的系数。根据国外银行的经验数据, 各种风险资产的资产分配系数在1.5%~3%之间, 我国银行可根据风险及业务发展等实际情况自行调整。全行平均资本期望回报率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其计算公式为:全行平均资本期望回报率=无风险报酬率+ (当地所有银行综合资本收益率-无风险报酬率) ×β。其中:无风险报酬率可以采用一年期国债利率或银行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各银行也可以根据其经营环境进行适当调整;当地所有银行综合资本收益率可根据人民银行或银监局编发的当地各家银行经营统计资料进行综合测算确定;β为本行资本收益率相对于当地所有银行综合资本收益率的变动幅度, 可在历史数据测算的基础上结合当年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2) 增量绩效的测算。增量绩效按照以下公式计算:增量绩效=增量调整后利润-增量资本成本。其中:增量调整后利润=考核年度调整后利润-基期调整后利润, 考核年度调整后利润=考核年度账面净利润+ (本年计提的贷款、投资等损失准备-本年核销呆账) + (本年研发、广告、员工培训等费用-本年研发、广告、员工培训等费用摊销) ;增量资本成本=增加经济资本×全行平均资本期望回报率×分行资本回报调节系数。

(3) 绩效工资分配。工资总额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基本工资, 按照各地的社会平均工资和其他因素来确定;另一个是绩效工资, 分为基期绩效工资和增量绩效工资。总的来说, 基本工资是相对稳定的, 每年发生变化的主要是绩效工资。基期绩效工资与基期绩效挂钩, 等于挂钩分配的基期绩效工资与基期绩效工资调整额之和。挂钩分配的基期绩效工资是基期绩效乘基期绩效工资的挂钩系数。当基期绩效为负值时, 基期绩效工资为零。当分行基本工资总额与挂钩分配的基期绩效工资之和低于基期工资基数时, 要对基期绩效工资进行调整。当分行基本工资总额与挂钩分配的基期绩效工资之和不低于基期工资基数时, 基期绩效工资调整额为零。增量绩效工资是增量绩效乘增量绩效工资的挂钩系数, 增量绩效工资的挂钩系数每年由总行薪酬管理委员会确定。

为了避免各年度绩效工资支出总额的不均衡, 体现长期激励, 绩效工资分配时可以实行“奖金池”制度, 以对考评年度挂钩分配的绩效工资总额进行适当调节, 确定当年实际可发的绩效工资总额。目标奖金用现金支付, 而将超额奖金的一部分放入“奖金池”, 以后年份出现负的业绩则从“奖金池”中弥补。

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在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中运用EVA进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原则及具体设想, 以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与稳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EVA,商业银行,绩效管理

参考文献

[1].A.I.埃巴著.凌晓东译.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1

[2].吴井红, 张纯.财务预算与分析.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进智, 王春.EVA与企业激励绩效考核.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4

[4].朱启明, 董玲缓.经济增加值在激励机制中的应用问题探讨.价值工程, 2004;4

3.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三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这其中也伴随着很多隐形的风险。从表面上看,我国商业银行是处在安全区域,但是有很多信号已经明确指出风险信号正在侵袭着商业银行安全基地。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渐和国际金融市场相接轨,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应该建立更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便于对金融风险进行检测,保护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安全。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在金融风险预警中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

我国经济还处于转型的初期和发展的高速期,在这个环境中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并不明显,我国正在不断的和国际相接轨,在这种开放下的环境中全球性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带来的经营压力还是很大的。我国的商业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事后进行经验总结和弥补,这说明银行在事先管理方面还没有做到位,没有足够的风险预警意识。所以说,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并依据现有的数据和指标对商业一行的金融风险进行事先的管理和全面的评估。

一、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来源

1、宏观经济发展导致的风险

我国经济层面的运营状况会对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程度的金融风险,这是经过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如果我国的宏观经济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结构失衡或者是通胀情况等等相关的现象,这些对于市場上流通的货币资金来说,将会有大幅度的经济变化,而商业银行是货币资金主要的投放机构和回笼机构,这种大幅度的货币变化一定会对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带来严重的影响,也就促发了风险的发生。

2、对外经营业务隐患

出现这种风险通常都是国际业务带来的影响,其业务的逆差和游资多我国金融行业会带来很大冲击。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业务的往来中,资金清算和资金的缺口补偿都是由它来承担和补偿,所以在汇率方面也有较大的风险和考验。在游资方面,作为东道国可以在短时期内进行低进高出,利用自身的优势对货币惊醒操控,以提高金融产品的价格,这样在短期时间过后必然存在一种抽逃的现象,致使金融风险扩散,对商业银行来说也必然会受到影响和牵连。这种风险一般都在汇率水平等一些指标上体现。

3、商业银行资金不足产生的隐患

商业银行主要是高负债的经营形式,但是还是要保证银行的库存资金足够充足,就算是不能保证库存资金足够多的情况下,也应该在资金短缺的时候能向同业拆得资金,并且是以较低利率的水平条件下。如果不这样,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大的危机潜藏,而且同业拆借利率的高低、资本的充足率等情况直接决定这银行风险的大小。

4、银行获利水平的影响

商业银行主要的经营目的就是经营获利,商业银行如果经营的状况足够好,那么获得存贷客户信任也是必然的,就算有什么经济上的波动,也不会轻易有挤兑的现象出现。如果盈利水利足够好,也会在商业银行出现资金短缺的时候能较快地弥补回来,这点主体体现在资产的利润率和贷款的收益率上,这些指标是主要的影响对象。

5、信贷业务带来的风险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由于顾客的存贷业务完全属随机行为,因而如果短期资金所占到的比重较大,将势必给银行的经营带来额外的风险负担。一旦短期内存款到期,提现业务将会给银行的存量资金施加压力。风险衡量主要有赖于存(贷)增长率及短期贷款占比。

6、流动性制约的风险大小

美国的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性的经济恐慌,中国的金融业也因此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各个商业银行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响,随着房贷还款期限临近,更多的不良贷款将会逐渐显现出来。一旦房地产泡沫破灭,势必多数的商业银行将遭受牵连,所以充足的资金拨备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不可或缺的。代表性的指标有拨备覆盖率、存款准备金率等。

二、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要想构建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一定要让指标体系有比较明显的预警效果,获得指标数据也要有可行性,预警指标的可操作性也应该很好。商业银行金融来源有所不同,各个预警指标的构建依据也有所不同,金融风险具有隐蔽性等特点,所以在构建指标体系的时候做到精细也是其中的一个要求,这样才能将银行金融风险的考量目的达到。现选取20项评估指标,以此来形成完整的预警体系,详见表1。

三、指标安全区间的确定

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是否达到危机水平或是确定危险程度,可依据既定的安全区间来判断。通常在划分安全区间时多参考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政策性文件,当然如果国际上有公认的临界值,则应当依据此项临界值再行划分安全区间,总之对于安全区间的确定必须做到有据可循,并且保证指标的准确无误。另外,如果某一既定临界值不适应目前的商业银行状况,则在此临界值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微调。在考虑指标安全区间时应当注意:并非所有预警指标都是风险单调型的,也即是存在部分指标属于非单调型。例如资本充足率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无疑具有风险单调递减的特性;但是形如汇率等指标却并不如此———汇率在大于 12 与小于 6 时都具有风险递增的特性,这等同于在区间内部存在某一特定的峰值为最优,因此在划分安全区间时予以充分考虑。

四、金融风险评价方法

(一)总体方法的选择

在根据国内外学者现有的研究基础之上,参考各种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笔者拟采用功效系数法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进行具体评价,其中主要原因在于,使用功效系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其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可以含有正向指标,也可以存在逆指标。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指标进行评价,评价得分值越高,越是表明风险程度越高或是综合效果越好。正是由于这点,利用功效系数法可以很好地解决本文中同时出现正、逆指标的问题。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选定的功效系数评价法要求必须知道每个指标的权重,否则将无法综合计算出最终的评价得分,因而又必须进一步选取适当的赋权方法来得到每个预警指标的权重。在实际操作中可用的赋权方法大致分为两类: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的原始数据由各指标在评价中的实际数据组成,不依赖人的主观判断,因而此类方法客观性较强,但是客观赋权就必然导致对指标的经济意义没有充分考虑,将会偏离应有的评价结论,故在此处不予采用;主观赋权法主要是由专家根据经验判断而得到,虽然此类方法客观性有所降低,但更能体现经济问题的实质,因而本文拟用主观赋权法。

四、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风险会对银行带来严重的经营影响,我们要结合银行的实际风险,寻找出风险的特点和根源,制定完善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以保证商业银行安全稳定的经营。

参考文献:

[1] 陈晴光,费文涛,陈丽芬.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度量管理的神经网络方法[J].生产力研究,2010(6)

4.试论商业银行风险的指标分析 篇四

论文摘要:加强银行风险控制,是银行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保证整个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运用资产负请比例指标的监控管理手段,时商业银行经管的安全性进行考核、分析与评价,是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基本方法。

加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关注其资本的充足水平等,是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根据国际贯例和我国的实际情况,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对商业银行资金使用实行比例管理的制度,并提出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指标。

一、资本风险指标分析

评价资本风险的主要指标是资本充足率。一般来讲,只要一家商业银行总的现金流人超过其现金流出,他就具备了清偿能力。由于商业银行的债务利息支付是强制性的.而资本是能够通过推迟支付股票红利而减少强制性的现金流出,因此,商业银行资本构成了其它各种风险的最终防线。一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越高.其能够承受违约资产的能力就越大,其资本风险也就越小。但从盈利方面看,则资本充足率并非越高越好,因为较低的资本充足率,它意味着商业银行开展资产业务所需资本的支持数量相对较少。资本成本也会相应降低。因此.商业银行会有以较少的资本开展经营的动机,资本风险也由此会增加。

依据人民银行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构成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以及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以及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扣减项主要包括在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资本中的投资、工商企业的参股投资,以及呆账损失尚未冲销部分等。

表内、表外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比较复杂。根据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的风险程度大小划分为六级权数,即。%、10010.50,70%和100 % o按照风险权数计算出的资产即为加权风险资产二表外资产项目是指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但又有可能随时转化为表内项目的资产。信用转换系数是衡量表外资产转换为表内资产风险程度的指标;依照中国目前的规定信用转换系数分成四级。即0%, 20%、50 %、100 %。将表外资产项目的本金数额乘以信用转换系数,得出的数额根据表内同等性质的项目进行加权,从而获得相应的风险权重资产数额。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以自有资本抵御经营风险能力的关键性指标,也是央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焦点所在。为控制风险。世界各国金融监管当局对商业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都做了规定。《巴塞尔协议》中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至少应为8 0。中国商业银行法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

二、信贷风险指标分析

(一)货款质量指标分析。基于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是信贷业务,其信贷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大。其贷款质量的高低、又不仅在微观上会涉及其自身的安危.而且在宏观上对国家的金融体系甚至会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最基本的风险管理就是对其贷款质量的管理。贷款质量指标也是中央银行考核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监控指标,其具体指标有如下三个:

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同属于不良贷款。为控制信贷风险,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不良贷款合计比例不得超过巧%。其中,逾期贷款比不得超过$ % ,呆滞贷款比不得超过5%、呆账贷款比不得超过2 0k。不良贷款比例越低,说明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越高1其控制信贷风险的水平程度也高。同时,它也可以说明该银行经营资产的能力与管理水平较高。

在运用以上指标进行实际分析时,应注意分析不良贷款产生的原因,以对商业银行本身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因为产生不良贷款的因索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外部力量决定、银行自身无法控制的因素,如社会政治、国家经济形势等的变化,自然灾害、战争的发生等。这些因素常常会对借款人违约甚至破产的可能性产生很大影响。导致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本息而产生不良贷款。内部因素是由银行的信贷资产管理水平、管理政策、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决定的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银行的贷款质量、贷款风险,体现在银行的贷款政策、信用分析和贷款监管,以及银行信贷管理人员的工作实践中。

(二)单个资款比例指标分析。对于商业银行开展信贷业务而言,“别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必须信奉的原则。依据这一原则世界各国都对商业银行的贷款集中性问题予以监管,其主要目的就是限制商业银行对个别借款人的贷款数量和比例,以防止贷款投放过度集中于某些企业或行业,从而增加了贷款的风险。衡量贷款集中程度的主要指标就是单个贷款比例指标。它又包括:

为了控制贷款集中过度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单一贷款比不得超过10%最大10家贷款比不得超过SO% o此夕卜计算上述指标时应以本外币合并数计算。

三、流动性风险指标分析

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日常管理工作,因为实践经验证明缺乏流动性常常是商业银行陷人财务困境的早期信号之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在收益水平一定的条件下,确保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钩的匹配,最终减少流动性的风险。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三种: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以及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战略。一般来讲,资产的流动性管理战略由于储备了流动性因此具有较高的成本,负债的流动性管理由于依赖借人资金的流动性因此具有较大的风险,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则采取了总量平衡、结构均衡的管理方式。

根据以上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方法,也就产生了以下监管指标:一资产流动性指标流动比例,流动性资产期末余额

该指标是以人民币、本外币合并计算的。其中.流动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人民银行存款、存放同业款、国库券、1个月内到期的同业净拆出款.1个月内到期的贷款、1个月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其它经人民银行核准的证券。流动负债包一个月内刹存流动资产比例指同业;侧重理方针下商业银行衡量流动性风险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该指标数值越高,即流动性资产余额越高于流动负债余额,则说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越小。但是,该指标太高,又可能意味着银行的资产利用程度、效率不高,其盈利能力也会不高。

为衡量与控制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资产余额与流动性负债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25 %。

2.存贷款比例指标存贷款比二

各项贷款期末平均余额该指标是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传统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存款资产被贷款资金占用的程度。存贷款比例越大,即贷款额占存款额的比例大.它表明银行占用在贷款上的资金越多,因此反映银行的风险程度就大。通常,商业银行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该比例较低,随着银行规模的扩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该比例也会有所升高一此外,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进取心、对市场的把握与对风险的态度等,也会影响该比例的大小.,例如,注重资产安全、经营稳健的银行,其存贷比会较低一些,而追求进取、重盈利的银行其存贷比就会比较高。

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75。对于实行增量考核的商业银行.计算该指标时则用平均增加额代替平均余额。

由于该指标仅仅是以期末余额数作为计算依据,并且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期限、质量及收付方式等并没有反映出来.因此,在运用该指标对一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实际分析时,我们不仅要看该银行的存贷比是否符合银行法的规定,而且还应该进行深人、具体、细致地分析。不仅看期末.还要分析平时。同时,还应该考核其它流动性风险指标。

3中长期贷款比例指标

该指标是存贷款比例指标的分解和补充.它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资产负债结构的匹配程度。中长期是以一年期以上(含一年期〕为限。人民银行规定中长期存贷比不得超过1209。在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结构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应该恰当安排贷款资产的期限与种类,以保证及时支付各项存款。合理搭配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期限.以便提高银行的变现能力,减少支付准备,提高资产收益率。

4拆借资金比河指标

5.商业地产开发阶段性重点指标 篇五

地产开发商在开发商业时,要考虑的项目因素包括:地理位置、商业定位、规划设计、招商策略、运营管理等阶段重点。

1.地理位置指标:客流规律、交通状况、商业环境、地形特点、城市规划、人口密度

2.商业定位指标:功能定位(综合、购物、餐饮、娱乐、旅游等)、业态定位(百货、综合超市量贩、购物中心、精品广场、商场、专业卖场、量贩仓储、商业街区、奥特莱斯品牌折扣店等)、风格定位(呼应战略性商业定位业态的内装、外装与环境等)、市场定位(目标客户等)、形象定位(切合定位的个性元素组合)、文化定位(项目所传达的文化主题内涵等)等

3.规划设计指标:大区规划、环境空间设计、平面设计、交通组织设计、配套设计、休闲小品设计等

4.制定招商计划指标:招商策略的拟定、进场条件与时间的确定、设店商资料收集、招商设店商分类、引商技巧、媒体投放选择、设店商开业前相关管理事宜

6.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六

我是在外打工人员,家乡剩余劳动力众多,让剩余劳动力就业,想回家(杨柳乡克基村)创业养殖,可资金短缺,如何向当地政府申请指标和向银行申请无息贷款?望解答,谢谢!有贴息贷款支持,也就是你贷款后,由国家帮你付利息,但好像最高只是5万元,贴息两年,你可以先去所在乡镇的畜牧中心了解,把自己想发展什么养殖告诉他们,一般都会指导你怎么去申报贴息贷款,希望你创业成功

你如果银行和政府机关没熟人,就无法代到款,更何况是无息的。

7.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七

关键词: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国内外有关银行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研究现状

(一) 国内有关银行业竞争力的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出现的时间很短, 体制改革还不完善, 因此, 有关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评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国内现有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研究中, 相关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评价及评级体系, 其观点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其一是关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例如丁欢欣在《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现状及评价指标构建》中从基础环境、知识创新和组织管理3个层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黄兰在文章《中国银行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认为银行竞争力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是银行竞争力构成要素及其平衡关系;焦瑾璞在《中国银行业竞争力比较》中, 认为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包括竞争态势, 当前竞争力, 竞争态势, 竞争环境几个方面。

其二是关于实际评价分析的指标选取。由于非财务性指标难以获取及量化, 因此在研究成果中主要是针对财务指标提出, 并且多数研究并未将指标细化, 所以在竞争力评价与银行财务业绩评价二者无本质区别。因此, 这类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缺点就在于未对竞争力有较大影响的非财务方面进行研究和评价, 而且, 对于财务相关指标也只考虑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等方面的指标, 而对于银行发展、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考虑不足。

(二) 国外有关银行业竞争力的研究

国外对于银行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得较早, 世界经济论坛首先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业的竞争力归纳为4个方面即反映利率、资本成本、信用等级的资本竞争力, 反映贷款、地区资本市场和风险资本的资本效率的竞争力, 反映上市公司、内部交易等证券市场运行的竞争力以及反映中央银行、国有独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效率的竞争力。

区别于世界经济论坛, 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等评级机构的评价较为侧重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而政府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评级则从监督的角度进行, 更加注重的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在美国, 1952年美联储和货币监理署将银行评价体系定义为5个方面。除此之外, 相关专业报刊如英国的《银行家》杂志、《欧洲银行家》杂志以及《亚洲货币》等杂志更多考虑关于银行的一级资本、资产规模、收益率、银行经营的稳健状况以及其他指标。这一标准全面、客观的评价了银行现行的资产状况、盈利能力、市场地位, 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来源分析

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重点是要识别决定或影响银行竞争力的相关因素, 从而发现银行竞争力的因果关系并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我国银行业的体制, 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那么对于影响银行竞争力的因素是有很多的, 几乎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的一切方面。因此, 我国银行竞争力研究必须确定一个分析方式, 鉴于我国关于银行竞争力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应从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方面着手进行分析, 并通过分析, 从理论和实证上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状况做出评价, 进而提出提高竞争力的途径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由于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来源于资源要素、组织要素、制度要素和环境要素, 因此, 以竞争力来源为依据, 在全面考虑当前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竞争环境的测评和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银行竞争力是银行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总和。因此, 结合商业银行的特点笔者认为决定商业银行竞争力的主要因素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一) 当前竞争能力

银行在当前条件下的生存能力, 代表着该银行在报告期时间点上的竞争力, 是一个时间剖面的现实性指标集, 主要包括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经营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充足率等财务会计指标。

(二) 潜在竞争力

潜在竞争力代表了一个时间段内银行内部因素影响未来竞争力的隐性指标集, 它主要是以当前能力分析为前提, 重点研究构成银行业竞争力的未来发展趋势, 如银行的组织结构、法人治理结构、业务体系和业务创新能力、银行监管的有效性、科技水平等, 通过研究分析, 判断其竞争力的后续发展能力。

(三) 竞争力的相关环境

众所周知, 银行业作为服务性金融机构, 必然和整个环境发生联系。因此, 相关环境的完善与否, 会直接制约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那么, 竞争力的相关环境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信用环境、银行体系环境等, 以衡量外部环境对银行竞争力的影响情况。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 系统性原则

银行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它涉及到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多种因素具有很强的系统整体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应该充分体现出系统性原则, 根据各种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 做到对各项指标的合理取舍, 以便使评价体系既能全面完整, 又能突出重点。

(二) 可操作性原则

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对各项指标的描述要做到概念清晰, 便于理解, 要有充分的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一些非财务性指标, 要有所取舍, 以便于相关数据的获得。

(三) 层次性原则

银行竞争力的评价所涉及的因素众多, 并且这些因素交错在一起。要想科学全面的反应银行的竞争力水平, 必须要使评价指标体系呈现层次性, 既要全面反映银行竞争力的真实情况, 又要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复。

(四) 简单性与全面性原则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需要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 就必须要求把这些指标因素简单化, 选的指标不宜过多, 要具有针对性, 既能反映要素性质, 又容易被读者理解。另外, 简单性原则也不是一味的追求指标越来越少, 同时还要兼顾全面性原则, 使得指标体系能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当前竞争力方面

当前竞争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各要素之间有机结合已形成并表现出来的整体实力, 它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实际的创造财富并获得财富的能力, 是银行在某一时间点上的现实表现。目前, 各种文献对于银行当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各异, 但主要集中在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流动性、资产质量及资本充足率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因此, 本文也引用前人的观点, 将银行当前竞争力分为盈利能力, 流动能力, 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4个二级指标, 并且在此基础上分解三级指标。

1.盈利能力指标

(1) 资产收益率。又称资产回报率, 其计算公式为: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总资产。资产收益率能有效衡量银行利用总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 是反映银行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该指标越高, 表明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该银行获利能力越强, 竞争力越强。

(2) 资本回报率。也叫资本收益率, 其计算公式为:资本回报率=净利润/股东权益, 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本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 集中反映银行资本的获利能力, 表明对股东的回报程度。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银行的当前竞争力越强。

(3) 收入利润率。其计算公式为:收入利润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指的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率, 这是改变银行全部支出水平的主要指标。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

(4) 资产使用率。其计算公式为:资产使用率=营业收入/总资产。该指标直接反映银行资产水平, 表明管理者利用资产和获取营业收入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银行盈利能力越强。

2.资产质量指标

(1) 不良贷款率。其计算公式为: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总额, 不良贷款率越低, 表明资产的质量越好, 企业的竞争力越强。

(2) 拨备覆盖率。其计算公式为:拨备覆盖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反映银行对抗坏账风险的能力。拨备覆盖率指标值越大, 表明弥补不良贷款损失的能力就越强。

(3) 贷款损失准备率。其计算公式为:贷款损失准备率=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不良贷款余额。贷款损失准备率越高, 表明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越强, 从而表明企业的竞争力越强。

3.资本充足度指标

(1) 权益占资本的比例。该指标是指企业权益和企业资本的比值。比例越小, 表明企业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经营发展, 有利于竞争力的提高。

(2) 权益占贷款的比例。它是指企业权益和企业贷款的比值。比例越小, 表明企业的贷款能够较大比例的用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竞争力的提高。

4.流动能力指标

(1) 流动比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反映银行可用在一年内变规的流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该指标值越大, 表明银行流动性越强, 财务风险越小。

(2) 存贷比。其计算公式为:存贷比=贷款总额/存款总额。对银行来说, 贷款发放占存款吸收的比例越小, 说明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越稳定, 其竞争力越强。

(二) 潜在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潜在竞争力是银行尚未表现出来却可能在短时间里转化的竞争力, 它是促进银行长远发展的主要力量, 它代表了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经营你能力。潜在竞争力的具体指标集中在法人治理结构、金融创新和人力资源3个方面。

1.法人治理结构

(1) 股权结构。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评价的重点, 主要是股权集中度分析。如果股权过度集中, 即一股独大, 就很容易发生大股东侵犯中小股东利益的事件。若股权过度分散, 势必会导致企业竞争力的减弱, 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发挥。

(2) 董事会。董事会是公司最高决策机构, 其治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经营业绩的优劣。董事会一般拥有制定公司发展战略、雇用、解雇、发放高层管理者薪酬等相关权力。一个独立、有效和负责的董事会是公司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3) 高管人员薪酬激励。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高管人员对银行的管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银行发展方向。因此加强高管人员的激励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对高管人员的激励主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实施。

2.金融创新

该能力的强弱可以通过“手续费收入所占比例”来体现, 金融创新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 占领新的市场等方式获得新的利润来源, 伴随着创新过程中新技术的应用和范围经济优势的增强, 降低交易成本, 进而起到促进银行竞争力的提高的目的。所以该指标也属于正向指标。

3.人力资源

(1) 学历结构。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 推动企业发展最重要的力量是员工的知识技术水平。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技能水平, 可以为企业继续充足的后备发展力量, 从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 年龄结构。企业的长远发展离不开新鲜血液的注入, 它不光带给企业无穷的活力, 还丰富了企业的价值观, 让企业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 及时调整发展方向。因此, 员工年龄结构越年轻, 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越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

(3) 职称结构。合理的职称结构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有利于稳定员工情绪, 激励员工上进。只有不断驱使职称结构合理化, 才能为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打好稳定的基础。

(三) 竞争环境的评价指标

银行竞争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还要受到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 综合现有对金融业相关环境要素的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竞争环境的评价指标集中在经济实力、政府干预、法治环境和信用基础四方面。

1.经济能力

该指标主要由人均可支配收入体现, 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构成环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人均可支配收入作为衡量经济能力的指标, 通常来说, 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 越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程度可由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体现, 政府对银行的干预程度, 与政府自身的财政实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 地区的财政能力越强, 其兑现承诺的可能性就越高, 帮助银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就会越强。因此, 本文以地方财政收支缺口这一指标来衡量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程度。一般而言, 这一指标值越大, 表明地方政府对经济金融体系的干预程度就越大, 进而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相对就越高, 其竞争力可能越弱。

3.法制环境

(1) 地方法制的健全程度。一般来说, 地方法制越健全, 越有利于企业经营发展, 越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

(2) 法律体系的公正性。法律体系的公正性是评价企业所处的法制环境是否有意与企业的重要指标, 只有公正的法律体系, 才能很好的保护企业的权益, 使企业沿着合法的渠道发展。

(3) 产权保护制度。产权保护制度越完善, 越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越有利于企业提高竞争力。

4.信用基础

(1) 地方信用体系的建设。建设一个良好的地方信用体系, 可以为企业提供一个有力的发展平台, 从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 社会公众信用形象和态度。城市商业银行的发展离不开所生存的城市环境, 更离不开城市居民的关注态度, 社会公众的信用形象和态度, 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的发展。良好的社会公众信用形象和态度有利于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结束语

商业银行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 竞争力的评价管理是银行管理日常业务的重要手段。因此, 通过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运行, 进而构建竞争优势, 提升银行的竞争力是本文的根本目的所在。当然, 作为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本文所提出的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只是一种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特别是有关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模型选择以及数据处理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深化, 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刘冬.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统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运用[J].财会月刊 (综合) , 2006 (08) .

[2].林克利.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博弈评价[J].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 (02) .

[3].孙文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企业活力, 2008 (05) .

[4].李向波, 王刚.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多层次灰色关联评价及应用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6) .

[5].丁欢欣.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的现状及评价指标的构建[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3 (11) .

[6].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03) .

8.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八

关键词:系统重要性;银行;指标法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12)09004809

一、引言

每次金融危机的爆发都会伴随对金融监管的反思与改进。本次金融危机中,雷曼兄弟的轰然倒塌引发了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危机的经验教训让人们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负外部性”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因其规模巨大、与其他机构广泛关联,其倒闭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外溢效应,对整个金融系统甚至实体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因此,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是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改革的中心议题之一。

2009年4月,G20伦敦峰会首次提出要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根据G20的要求,金融稳定委员会协同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针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评估方法和监管措施作出了一系列有成效的工作。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首要问题就是评估和识别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目前,监管当局以及学术界已经提出了各种评估方法,但其评估方法的准确性还有待考证。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会对监管政策的效果产生影响,过高或过低评估金融机构的系统重要性都会产生各种不利的影响。

二、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动态及国际比较

1.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国际动态

虽然BASEL III对现行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强化了微观审慎监管,还建立了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但BASEL III提出的措施还不足以解决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产生的问题。SIFI监管框架建立以及政策措施的提出主要由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牵头,并联合巴塞尔委员会(BIS)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完成。FSB负责制定监管政策框架,包括政策目标、指导原则以及监管措施的关键特征,而SIFI的识别措施及相应附加要求则由BIS研究制定,并对附加要求的影响进行分析。

目前,SIFI监管框架已经初步建立,明确政策目标为降低SIFI的系统性风险与道德风险。由于全球性大型金融机构在危机中造成的影响重大,引发全球性危机蔓延,从而对于它们的监管更加迫在眉睫。2011年11月,BIS发布《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方法与附加资本吸收要求》,提出了G-SIBs的评估方法与附加资本吸收要求,以降低G-SIBs的系统性风险[1]。BIS认为,对于全球系统重要性,应以全球性银行的倒闭对全球金融系统以及全球经济造成多大影响来衡量,而不是以银行倒闭的可能性来衡量。因而,BIS评估G-SIBs是根据影响系统重要性的银行特征对银行进行打分确定系统重要性评分,再利用聚类方法以及监管判断来确定G-SIBs。选择的特征指标共分为五类: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跨境业务量和复杂性。根据指标法,FSB初步确定了并于2011年11月4日公布了29家G-SIBs的名单,并实施了更高的附加损失吸收要求。这一监管措施的过渡期安排为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年底,2019年1月1日正式生效。

FSB也提出了SIFI的有效处置框架,并对G-SIBs的母国提出了要求,以降低其道德风险。

2011年7月,FSB发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有效处置政策建议和时间(咨询意见稿)》,提出了一揽子全面的政策措施以提高监管当局处置SIFI的能力以防止系统性危机[2]。FSB提出处置SIFI的有效措施可分为三类:第一,将整个SIFI作为持续经营业务出售给新股东;第二,当SIFI某些部分出现危机时,将系统重要性或具有特许权价值的业务或功能分离出来甚至出售;第三,通过债务重组调整SIFI的资本结构。

2.各国监管当局系统重要性监管的发展动态

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均认识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在危机产生及扩散过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推进BASEL III的同时,也纷纷确定了各自国家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框架与措施。

美国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发源地也是在危机中损失最惨重的,因而在危机之后最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在2010年签署的《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中,对系统性重要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差别处理[3]。任意银行控股公司或者在美国有分支机构的外资银行,只要总资产超过500亿美元都将被视为SIFI。任何非银行金融机构(至少85%的资产或收入属于金融业务),只要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FSOC)认为其会对金融稳定造成威胁的,都会被视为SIFI。非银行SIFI将也会受到美联储的监管,而外资SIFI将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慎监管标准,但会考虑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和公平竞争的原则。《法案》规定美联储必须基于SIFI的规模和复杂性对其采取更高的审慎监管标准,包括资本和流动性要求、杠杆率限制、集中度限制和处置计划要求。美联储还有权对SIFI建立附加监管标准,包括紧急资本要求和短期债务限制。

英国金融服务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FSA)于2009年10月发布报告提出对SIFI的监管建议[4],包括:(1)对“大而不倒”银行实行“银行税(living will)”;(2)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行资本和流动性附加要求;(3)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附属机构,若不能则实行资本附加要求;(4)使用中央交易对手(Central Counterparty,CCP)结算、实行更高的资本、保证金和抵押要求,减少银行的关联性。此外,英国银行独立委员会主席John Vickers于2011年9月提议:若零售银行的风险权重资产超过GDP的3%,则被视为系统重要性银行,其损失吸收能力的要求应至少是风险权重资产的17%—20%,其中至少10%是资本,其余7%—10%需是能在处置时吸收损失的长期无担保债务,即所谓的“自救债券(bail-in bond)”。这一提议将于2019年初最终完全执行。

瑞士是最早将SIFI监管付诸实践的国家之一。2011年9月,瑞士国会通过了“大而不倒”问题的一揽子计划,专门决定SIFI的资本监管要求,并于2012年3月1日正式生效。这一揽子计划包括: (1)SIFI的资本缓冲为风险加权资产的8.5%,其中至少5.5%必须是普通股核心资本,剩下的3%可以是或有可转换资本(Contingent Convertibles,CoCos),即当银行普通股核心资本降到7%以下时,CoCos可转换为普通股核心资本;(2)瑞士两大银行瑞士信贷和瑞银集团必须持有10%的普通股核心资本;(3)SIFI还需要风险加权资产6%的“累进部分(progressive component)”,全部由CoCos组成。不同资本缓冲中的CoCos和此部分中的CoCos在普通股核心资本低于5%时则可转换。

2011年4月27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增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有效性提出了指导意见。银监会指出将从市场准入、审慎监管标准、持续监管和监管合作几个方面,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指导意见》提出在最低资本要求之上对系统重要性银行实施1%(暂定)的附加资本要求,新的资本监管要求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行,系统重要性银行应在2013年年底前达标。此外,《指导意见》还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提出了五条指导意见。

三、评估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法

从直观上,中国银行业中四大国有银行因其规模巨大,具有显著的系统重要性。然而,仍有必须建立评估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指标法,这具有两点作用:第一,指标法可以追踪银行现行的系统重要性来源,激励银行实现系统重要性的目标,即减小其系统性风险;第二,指标法可以追踪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发展趋势,在银行业长期发展和指标法更新中,去正确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实现差别监管。本文在BIS评估G-SIBs系统重要性指标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可观察的银行指标,建立识别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指标法。根据修改的指标法,研究了危机前后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发展变化以及现行的系统重要性水平。

1.指标的选择与模型的建立

中国银监会在《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评估主要考虑规模、关联性、可替代性和复杂性等指标,即剔除了G-SIBs评估方法中的跨境业务指标。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对G-SIBs评估方法进行了修改,建立了中国系统重要性的评估方法。各指标类的意义和子指标的选择如下:

(1)规模:银行的规模是其系统重要性的重要特征。银行的规模越大,其倒闭时引起的潜在损失越高,其他银行不可能有能力完全替代它的业务,也会对银行业的信心带来负面影响。在G-SIBs规模指标类,仅包含一个指标,即BASEL III中杠杆率定义中的总风险暴露:表内资产+表外资产。本文选择表内总资产代替这一指标,原因有两点:第一,中国银行业表外资产规模较小,仅表内总资产即可反映出银行的规模水平;第二,总风险暴露需要利用信用风险转换因子将表外资产转化为表内资产进行计算,计算的准确性会影响指标法的实践操作。银行i在时刻j的总资产记为ASSETit。

(2)关联性:银行的关联性能够传染风险而威胁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危机中的银行没有能力偿付债务,通过金融网络传染风险,从而增加其他银行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在G-SIBs关联性指标类,包含3个指标:金融系统内资产、金融系统内负债和批发融资比例。其中,批发融资比例=(总负债-零售融资)/总负债,为反映银行通过批发融资市场从其他金融机构融资的程度。所谓零售融资,就是零售存款和零售客户持有的债券之和。总负债与零售融资之差并不一定能反映出从其他金融机构的批发融资。所以,本文的关联性的指标类中仅包含金融系统内资产与金融系统内负债两个指标,分别记为ASSETINit和LIABINit。其中,金融系统内资产包括资产负债表上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项;金融系统内负债则包括资产负债表上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拆入资金和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三项。

(3)可替代性:BCBS认为银行的系统重要性与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可替代性是负相关的。提供关键性金融服务的银行倒闭不仅会引起客户寻找相同服务的不便,也会造成服务缺口和市场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加其他银行危机的程度。G-SBIs可替代性指标类包含3个指标:托管资产、结算清算额和承销交易的价值。这三个指标反映了银行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关键性服务的重要性。然而,从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看,银行提供的关键性功能是信贷服务,所以本文使用两个从银行报表中可获得的指标代替,即企业贷款及垫款和个人贷款及垫款,分别记为LOANCORit和LOANHHit。

(4)复杂性:一家银行的业务类型或者组织结构越复杂,当其倒闭时,处置的成本越高,时间也越长。G-SIBs复杂性指标类中包含三个指标:场外衍生品名义价值,LEVEL3资产和交易性资产与可供出售资产。对于中国银行业,衍生品资产规模较小,根据16家上市银行2010年报,衍生品资产占总资产的平均比例为0.15%,并且LEVEL3资产没有可获得的数据,因而将这两个指标剔除。本文将交易性资产与可供出售资产分开作为两个子指标来反映中国银行业的复杂性,分别记为TRADEit和SALEit。

(5)国民信心:本文借鉴Brmer和Gischer的思想,提出将国民信心作为评估国内系统重要性的指标之一[5]。该指标反映银行倒闭时对国内公众信心造成的影响,使用储蓄存款来表示这一指标,记为SAVINGSit。一家银行所拥有的储蓄存款越多,其系统重要性越高,其倒闭越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可能引发银行挤兑从而导致系统性危机。

9.财务指标分析和企业管理 篇九

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要关注企业的盈利水平、资产水平、发展前景与财务风险等,因此需要相对应的指标对企业的盈利水平、资产水平、发展前景与财务风险予以量化,而财务指标分析能够提供量化指标,有效的满足企业管理需求,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时常需要进行财务指标分析。

一、财务指标分析与企业管理概述

(一)财务指标分析与企业管理的含义

财务指标分析是指总结和评价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分析指标。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包括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计划管理、生产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销售是否顺畅等方面。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核心内容,而财务指标分析是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工具,利用财务指标分析能够考核企业管理中的决策、销售、技术、经营等状况。

(二)财务指标分析与企业管理的关系

财务指标分析是一项综合性的分析工作,在对企业进行管理时,需要对企业各项活动予以分工,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是相互分开的,只能通过企业的财务部门对企业的整体资金增值状况进行分析,考察各个部门的经营状况。在企业管理中一切与资金有关的活动,都能够利用财务指标予以分析,企业管理的目的是使得股东财富最大化,因此资金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财务指标分析是从资金的角度对企业进行管理,利用成本、收入、利润及毛利率等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及现金流量状况,为组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打下基础,是企业管理的工具。财务指标分析能够将企业的管理成果予以量化分析,这样便于考核企业管理状况,以作为企业下一步的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的依据,因此,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财务指标分析的内容

企业的财务指标分析包含的内容较为广泛,指标分析对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析的重点也不同,比如对于股东来说主要分析企业的营运盈利能力及发展能力,对于债权人来说最主要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要综合分析企业各个方面的能力。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应当分析的财务指标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进行分析,

本文从管理者角度探讨财务指标分析对企业管理的作用,管理者对企业财务指标进行分析时要综合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及发展能力, 要保持企业的适度负债经营、平稳增长经营、适度投资经营及最大盈利经营,从而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盈利水平,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企业管理的财务指标分析的作用

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财务指标分析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财务指标分析能够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小,保持企业在适度负债下进行经营,降低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破产可能性;第二,财务指标分析能够考核企业各个部门的经营状况,企业管理者不仅相互分离的考核各个部门的经营业绩,还要考虑企业各个部门的综合业绩;第三,提高企业营运收入,降低营业成本,提高毛利率及经营利润,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第四,提高企业发展能力,保持企业经营收入的可持续性。

(一)保持适度负债的财务指标分析

企业的偿债能力评价指标有营运资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及资产负债率,其中前四个指标主要考核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最后一个指标主要考核企业长期偿债能力。

在现代公司制企业中,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资金筹集,企业可以筹集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及债务资金,企业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当企业投资报酬率大于资金成本时,企业筹集债务资金能够利用财务杠杆创造更多的股东财富,但是企业要树立正确的负债经营观,不能滥用负债,这是由于债务资金需要定期还本付息,这给企业带来一定的压力,若企业不能到期还本付息,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可能性,因此,在进行企业管理时,要合理利用负债经营,保持适度负债,要及时分析企业的财务风险及债务水平,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营造适度负债的内部经营环境,这是企业进行持续经营的必要条件。

(二)考核各部门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分析

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最终取决于企业各个部门的合作状况、资产周转状况、盈利状况,企业当前经营状态下,为了寻求规模效应,分工现象较为普遍,企业将整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分为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为了防止各个部门与企业整体利益相偏离,协调各个部门的利益,高层管理者需要对各个部门予以考核,因此,财务指标分析能够考核企业各个部门的经营状况。

由于企业各个部门的职能不同,因此考核的角度也不同,对于采购部门来说,可以通过存货水平予以考核,对于生产部门,可以通过毛利率予以考核,对于销售部门,可以通过销售收入、应收账款周转率予以考核。同时为了防止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还有指标是几个部门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存货周转率指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采购部门与销售部门共同经营状况。因此管理者在进行企业管理时,分析各个部门的经营业绩需要进行财务指标进行量化分析。

10.财务分析指标 篇十

华能国际的母公司及控股股东华能国电是于1985年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它与电厂所在地的多家政府投资公司于1994年6月共同发起在北京注册成立了股份有限公司。

总股本60亿股,在国内发行3.5亿股A股,其中流通股2.5亿股,而后分别在香港、纽约上市。

在过去的几年中,华能国际通过项目开发和资产收购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保持盈利稳步增长。

拥有的总发电装机容量从2,900兆瓦增加到目前的15,936兆瓦。

华能国际现全资拥有14座电厂,控股5座电厂,参股3家电力公司,其发电厂设备先进,高效稳定,且广泛地分布于经济发达及用电需求增长强劲的地区。

目前,华能国际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独立发电公司之一。

华能国际公布的第1季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为64.61亿人民币,净利润为14.04亿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24.97%和24.58%。

由此可看出,无论是发电量还是营业收入及利润,华能国际都实现了健康的同步快速增长。

当然,这一切都与今年初中国出现大面积电荒不无关系。

在发展战略上,华能国际加紧了幷购扩张步伐。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电力等能源的严重短缺。

随着中国的政府对此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华能国际逐渐走上快速发展和不断扩张的道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华能国际必将在中国电力能源行业中进一步脱颖而出。

最后顺便提一句,华能国际的董事长李小鹏先生为中国前总理李c之子,这也许为投资者们提供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财务分析案例2、国电电力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95)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控股的全国性上市发电公司,3月18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现股本总额达14.02亿股,流通股3.52亿股。

国电电力拥有全资及控股发电企业10家,参股发电企业1家,资产结构优良合理。

几年来,公司坚持“并购与基建并

举”的发展战略,实现了公司两大跨越。

目前公司投资装机容量1410万千瓦。

同时,公司控股和参股了包括通信、网络、电子商务等高科技公司12家,持有专利24项,专有技术68项,被列入国家及部委重点攻关科技项目有三项,有多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20公司股票进入了“道琼斯中国指数”行列,列国内A股上市公司综合绩效第四位,7月入选上证180指数,连续三年被评为全国上市公司50强,保持着国内A股证券市场综合指标名列前茅的绩优蓝筹股地位。

营业收入18亿,净利润6.7亿比上年度增加24.79%。

正因为以上这两家企业规模较大,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正规,财务制度比较完善,华能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国电电力有相似之处,而两者相比在规模等方面又有着较大不同,具备比较分析的条件,所以特选取这两家企业作为财务分析案例。

以下将分别对两家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

二、财务分析案例之华能国际财务报表分析

(一)华能国际——20年报简表

表一 ◇2001——资产负债简表◇ 单位:万元

项目年度 2003-12-31 -12-31 2001-12-31

—————————————————————————————————————————

1.应收帐款余额 235683 188908 125494

2.存货余额 80816 94072 73946

3.流动资产合计 830287 770282 1078438

4.固定资产合计 3840088 4021516 3342351

5.资产总计 5327696 4809875 4722970

6.应付帐款 653104 7160 36504

7.流动负债合计 824657 875944 1004212

8.长期负债合计 915360 918480 957576

9.负债总计 1740017 1811074 1961788

10.股本 602767 600027 600000

11.未分配利润 1398153 948870 816085

12.股东权益总计 3478710 2916947 2712556

表二 ◇2001——2003利润分配简表◇ 单位:万元

————————————————————————————————————————

项目年度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

1.主营业务收入 2347964 1872534 1581665

2.主营业务成本 1569019 1252862 1033392

3.主营业务利润 774411 615860 545743

4.其他业务利润 3057 1682 -52

5.管理费用 44154 32718 17583

6.财务费用 55963 56271 84277

7.营业利润 677350 528551 443828

8.利润总额 677408 521207 442251

9.净利润 545714 408235 363606

10.未分配利润 1398153 948870 816085

—————————————————————————————————————————

表三 ◇2001——2003现金流量简表◇ 单位:万元

项目年度 2003-12-31 2002-12-31 2001-12-31

—————————————————————————————————————————

1经营活动现金流入 2727752 2165385 1874132

2经营活动现金流出 1712054 1384899 1162717

3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1015697 780486 711414

4投资活动现金流入 149463 572870 313316

5投资活动现金流出 670038 462981 808990

6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520574 109888 -495673

7筹资活动现金流入 221286 17337 551415

8筹资活动现金流出 603866 824765 748680

9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382579 -807427 -197264

10现金及等价物增加额 112604 82746 18476

(二)财务分析案例之财务报表各项目分析

以时间距离最近的的报表数据为分析基础。

1、资产分析

(1)首先,在这个财务分析案例中,公司资产总额达到530多亿,规模很大,比20增加了约11%,2002年比2001年约增加2%,这与华能2003年的一系列收购活动有关从中也可以看出企业加快了扩张的步伐。

其中绝大部分的资产为固定资产,这与该行业的特征有关:从会计报表附注可以看出固定资产当中发电设施的比重相当高,约占固定资产92.67%。

(2)此财务分析案例中的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却没有提取坏账准备,不符合谨慎性原则。

会计报表附注中说明公司对其他应收款的坏帐准备的记提采用按照其他应收款余额的3%记提,帐龄分析表明占其他应收款42%的部分是属于两年以上没有收回的.帐款,根据我国的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两年以上未收回的应收款项可以作为坏帐损失处理。

这部分应收款的可回收性值得怀疑,应此仍然按照3%的比例记提坏帐不太符合公司的资产现状,2年以上的其他应收款共计87893852元,坏帐准备记提过低。

11.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十一

关键词:商业企业;绩效考核;BSC;KPI;指标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7.033

1 对商业企业传统绩效考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商业企业通常采取开源节流的各种管理措施来实现企业利润目标,而绩效考核对商业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商业企业常采用的传统绩效考核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销售数量型、销售收入型和费用包干型,这些方法在商业企业绩效考核实务中应用较多,每种方法各有优缺点,这些方法共同的优点在于简单易行,便于考核,但总体来说都有易导致短期行为、易脱离企业战略目标、过于倚重财务指标等不足,如表1所示。

商业企业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明确考核目标,调动部门和员工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由表1可知,商业企业采用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会导致严重的问题,不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改革商业企业传统绩效考核方法很有必要。

2 构建BSC-KPI绩效考核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1 BSC理论基础及其优点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简称BSC)是一种有效的绩效管理工具,它将企业战略目标分解为相互平衡的绩效考核体系,从财务、市场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设置考核指标,确保从系统观的角度进行战略的实施。BSC的最大优点就在于综合企业各方面的业绩表现,通过协调与平衡四个维度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2.2 KPI理论基础及其优点

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简称KPI)是通过提取公司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利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不断分解和传导到基层单位,从而确保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绩效管理方法。KPI的最大优点在于对关键成功因素的分解与责任落实,为协调行动与分析诊断问题提供了直接依据。

2.3 BSC与KPI的综合分析

BSC与KPI都是绩效考核的重要工具,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以企业战略为导向,通过制订指标体系并分解到各层级,注重绩效沟通;不同点在于:BSC更注重发展企业的长短期利益平衡,通过四个维度指标的再现来诊断实现战略目标中存在的问题,而KPI更倾向于中短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将关注点聚焦在当前重点业务,通过关键指标分解落实责任并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将BSC与KPI综合起来,设计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能充分发挥两种分析工具的优势,促进企业战略管理。

3 商业企业BSC-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步骤

3.1 BSC-KPI指标体系的选择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要求

BSC-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BSC四个维度选择商业企业KPI指标,紧密结合商业企业业务特点,有效融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均衡考虑商业企业的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从而促进商业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1.2 具体的BSC-KPI指标体系构建

在通过SWOT分析法等工具确定战略目标之后,对商业企业KPI指标的选择应充分体现绩效考核目标的导向作用。选取的BSC四个维度指标之间应具有相互的驱动关系(如图1所示),从而促使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但在选取指标时必须充分认识到的是:各个指标是实现商业企业战略目标的衡量手段,而不能把指标本身当作目标。

3.2 BSC-KPI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作为权重分配工具,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

3.2.1 商业企业绩效评价AHP多层次模型

如图2所示,按照AHP分析法构建三个层次,其中企业价值作为商业企业目标层(A),四个维度作为准则层(B1~B4),而各维度指标组成方案层(C1~C16)。

3.2.2 进行权重赋值

按照1~9标度法,在参照专家打分的基础上,确定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并赋值,从而构造准则层和方案层判断矩阵。设定财务维度为B1,市场顾客维度为B2,内部流程维度为B3,学习与成长维度为B4,则可构造准则层判断矩阵WB,如下矩阵所示:

其中,Bij>0,Bij=1(i=j),Bji=1/Bij

同理,可以根据因素间的两两比较确定方案层判断矩阵,设定WC1为财务维度方案层判断矩阵,WC2、WC3、WC4分别为市场顾客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和学习与成长维度方案层判断矩阵,则各方案层判断矩阵构造如下所示:

3.2.3 进行一致性检验

运用AHP软件进行次序一致性和基本一致性检验,检验方法为自动选择调整算法,检验参数设定如下:一致性比例阀值0.10,最大一致性比例5%,缺失项最大比例5%。通过检验后,由AHP软件计算得出各准则层和方案层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4 商业企业BSC-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优越性

本文所构建的商业企业BSC-KPI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效的融合了BSC和KPI两种绩效考核方法的优点,相对于商业企业传统的绩效考核方法而言,明显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如表3所示。

12.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指标 篇十二

我国的商业银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陆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时期较短。从实质上来说,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后开始的。到目前为止, 我国共有15家持全国经营牌照的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评价的主体主要包括金融监管当局、银行股东和银行客户等, 另外各商业银行总行也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对其分支机构进行绩效评价。不同的评价主体有不同的目的, 同一评价主体也有不同的评价目的。银行股东关心的是所投资机构的资本回报及持续经营能力, 银行客户关心的却是与之打交道的金融机构的信用度和服务效率, 监管当局则关注金融体系的安全、对投资人的保护, 以及社会资源的配置效果。

二、绩效评价的基本要素

绩效评价的基本要素包括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评价实际上通过对比来对评价主体的绩效做出基本判断, 对比就需要有统一的、公认的指标, 以及指标的数量化标准。

1.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绩效评价的前提和基础,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一般包括:定量指标, 如流动性指标、安全性指标、发展能力指标等等;定性指标, 如内部管理状况指标等等。

2.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绩效评价的参照物, 是评价指标的量化标准或者定性指标的参考标准。评价标准按照评价主体或者评价目的的不同, 往往有不同的侧重, 一般来说都是将其分为几个等级, 如优、良、差等。

3.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是绩效评价的具体手段。科学的评价方法是能否客观准确的反映实际的必要条件。定量分析方法有很多种, 如功效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方法如德尔菲法、专家印象法等。

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内容

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 股东或资本价值最大化应是其最主要的经营目标。站在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来评价银行绩效, 资本价值评价必然是评价的核心内容。价值评价包括盈利能力的评价和发展能力的评价两个方面。商业银行是特殊的金融企业, 其资产负债率比率较高, 一般水平在90%左右, 自有资金在总资本中低于10%。另外, 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主要用于信贷, 这其中蕴涵着很多的风险, 如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等, 一旦管理不当, 就可能严重的损害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因此, 无论从股东角度, 还是从银行债券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角度评价, 风险评价都应是绩效评价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及其设置原则

由上述介绍可知, 影响商业银行绩效水平的因素很多, 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而且对于处于不同评价主体、不同发展阶段的商业银行, 同一因素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所以, 定量地评判某一因素对商业银行绩效影响的大小会有失科学性。但是, 这并不妨碍我们将影响商业银行绩效的主要因素统一在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中, 并对各因素的重要性做出定量的分析。指标体系法的特点是可以设计各种不同的指标, 从绩效评价的角度出发, 用各种层面的指标 (主要是会计和统计指标) , 对商业银行的各个方面进行描述。由于这些指标易得、可比, 因而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状况的排序和对比时, 可操作性强、可比性强, 资料易得、可比。其缺点和不足是, 由于某个指标仅能反映某一方面的问题, 又很难设计一个评价商业银行绩效的综合指标。伴随着指标的增多, 也就增加了对问题分析和评价的难度, 从而影响对对象的判别。因此, 我们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必须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 使得我们选取的指标系统、全面、科学、有代表性。设立指标体系一般遵循下面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设计指标体系要考虑统计研究的目的, 满足统计研究的实际需要。为了科学地评价商业银行的绩效水平, 观察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处的位置, 探索提高商业银行绩效的途径, 需要设计一套科学、完整、全面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指标体系。笔者认为绩效评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综合考虑:企业生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企业的立足点;创新能力是企业的制高点;规模扩张能力是企业的支撑点;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可以长期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到这几个方面。

2.联系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体系要从定量分析的全局出发, 根据现象在特定活动中的作用设计指标, 并使各种指标在同一体系内, 相互协调, 形成有机整体。商业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要围绕绩效从不同侧面设立统计指标, 选取的指标之间要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不但能够从各个角度反映出被评价系统的主要特征和状态, 还要能够反映出被评价体系的发展趋势, 做到不重不漏, 能够从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出商业银行的综合绩效水平。

3.可比性原则

设计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要考虑指标口径、计算方法在地区间、国际间及历史上的相互可比。我们涉及到的诸多指标既可与历史资料对比, 又可用于银行间横向对比, 还要考虑到与国际交流及国际接轨的需要, 以便国际间对比, 找出差距, 提高商业银行绩效水平。

4.可行性原则

设计商业银行绩效指标及指标体系时, 要考虑到客观条件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的可行性, 尽量简化, 还应要考虑到我国目前统计制度和统计数据基础, 不必要的和难以得到数据资料的指标不设置。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国有企业, 其绩效评价不能完全采用国有企业绩效评级的方法, 因为金融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如李建军同志在《国有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一书中的提到的那样 , 国有银行不仅是微观上一个企业的代表, 还经常承担着公共性的职责。笔者认为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在现阶段整个银行业都不能仅仅是一个企业的代表者, 实际都承担着公共性的职责。国有商业银行同其他性质商业银行在此问题上的差异, 仅仅是作用大小的差别而已, 因此在对商业银行进行绩效评价时, 也应该将其从微观视角和宏观视角两方面去综合评价。

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微观视角即企业性绩效评价时针对银行的企业性质进行的评价, 也就是资本金绩效评价, 与一般的工商企业的绩效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基本一致。目前政府对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采用的方法一般有功效系数法和综合分析判断法两种, 其评价主要是从财务效益、流动性、安全性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从内部管理状况角度进行定性分析;运用功效系数法和分析系数法将绩效加以量化。

依据前述的原则和商业银行的特殊性, 笔者建立如下由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组成的指标体系, 以综合评价商业银行的企业性绩效水平。

1. 指标的选择

在此, 我们一共选择十三个指标来构成指标体系, 分别是:

(1) 净资产收益率:是指企业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 用以衡量企业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净资产收益率可衡量企业对股东投入资本的利用效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2) 总资产报酬率:是指利润总额加利息支出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反映全部资产获利能力, 集中体现企业管理水平的经营业绩。总资产报酬率= (利润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

(3) 成本费用利税率:是指成本费用与实现利税的比率, 即所得与耗费的比率。成本费用利税率=利税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4) 营业收入利税率:是指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的比率, 用于衡量企业营业收入的收益水平。营业收入利税率=利税总额/营业收入。

(5) 人均利税率:是指利税总额与在岗职工数的比率, 用于衡量人力资本的产出效率。人均利税率=利税总额/在岗职工数。

(6) 非利息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非利息收入增加额同上年末非利息收入的比率, 用于反映非利息收入的变动情况。非利息收入增长率=本年非利息收入增长额/上年非利息收入。

(7)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指本年营业收入增加额同上年营业收入的比率, 用于反映营业收入的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

(8) 资本积累率:是指企业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同年初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资本积累率=本年所有者权益增长额/年初所有者权益。

(9) 流动性比率:是指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偿付即将到期债务的能力。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0) 余额贷存比率:是指贷款总额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该指标用于反映银行存款的利用情况。余额贷存比率=贷款总额/存款总额。

(11) 实际呆账准备比率:是指呆账准备金余额与贷款余额的比率。实际呆账准备比率=呆账准备金余额/贷款余额。

(12) 存款增长率:是指本年存款增长额与上年末存款余额的比率。存款增长率=本年存款增长额/上年末存款余额。

(13) 贷款增长率:是指本年贷款增长额与上年末贷款余额的比率。贷款增长率=本年贷款增长额/上年末贷款余额的比率。

五、结论

上一篇:专门法律服务合同范本下一篇:新年领导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