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精选17篇)
1.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一
对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
我国高校在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课程教学效果不理想、导师指导不到位和学位论文质量控制不严等.与国内高校比较,国外高校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很多经验值得借鉴,我国应从改善教学内容、认真参与指导科研全过程等方面加强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作 者:李钦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830012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关键词:高校 研究生 科研能力 培养
2.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二
一、调试好心态
“心态决定状态”, 思想认识的重要性怎么讲都不为过。
第一, 成绩不是写出来的。不做实事, 不出成绩, 指望最后关头突击冲几下材料, 既对不起自己, 也蒙混不了检查组, 优秀的观测点应该是“完美的材料”、“真实的现场考察”、“满意的座谈”、“满意的问卷”及其他辅助观测情况的总和。
第二, 领导不是万能的。平时校领导应重点关注评估的战略全局, 具体计划制订、任务分配、工作指导应以评估办和校专家组为主, 遇到棘手问题要集全校智慧研究, 充分发扬民主, 校领导和评估办、专家组、承建人是纯学术上的平等关系, 校领导绝不能轻易表态, 谁掌握真理, 就应该采纳谁的意见和建议。校领导应该有自我批判精神, 有容人之量。
第三, 评估不是评估办的。高校参评必须有一批明白人, 首先校领导要是明白人, 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有明白人, 不能说有了明白人就一定能评优, 但没有明白人就一定评不了优。评估工作靠评估办一家是绝对不行的, 还必须全员发动, 全民皆兵。
第四,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往参评学校易出现现象:一种是主人翁意识不强。没有着眼学校全局深入研究评估指标体系标准, 没有站在学校角度出谋划策, 积极思索更有针对性的有效整改措施, 工作流于形式, 疲于应付。第二种是争先创优意识不强。部分单位感觉评估工作与自己没有直接利益牵连, 或者认识不到评估工作对自己小单位建设有多大的益处, 基本采取“中庸之道”, 既不突出, 也不落后, 明哲保身, 只求不作最差的就可以, 工作积极性不高, 精力投入不大。第三种是自我批判意识不强。表现出明显的本位主义, 片面争优创优, 隐藏难点弱点, 推脱责任, 报喜不报忧, 推诿扯皮。因此, 评估准备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是否能勇于直面实质性问题, 是否能舍得付出。
第五, 心理状态很重要。这与思想认识是两回事, 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必须懂得调试。回顾已评院校的评估过程, 大众心理经历“志在必得、略有动摇、极度悲观、忘我工作、顺其自然、创造辉煌”六个阶段, 各承建单位经历三个阶段:首先是观望, 只做“批评家”。而后只做不探索。最后是创新工作, 既实干又探索, 还做呼吁者。为此, 必须揭去评估的神秘面纱, 不能“妖魔化”评估工作, 要适度调节大众主体的心理状态, 认清自我, 消除自负心理, 坚定信心, 消除自卑心理, 平静对待, 杜绝攀比心理, 不卑不亢, 杜绝迎合心理, 踏实准备, 丢掉侥幸心理。
二、对症下药
“心药些须心药治, 解铃还须系铃人”, 参评学校应在深入摸清自己“底细”的基础上, 从四个方面下些“猛药”:
1、“提神”。
就是充分发挥校党委的领帅作用, 抓好正反两方面工作, 全体人员树立达优信心。一方面加强正面思想引导, 竭尽全力加大对正面思想和做法的宣传报道力度, 多鼓励, 多表扬, 切实要从每个人心里树立起争先创优信心, 鼓舞起大家必胜斗志。另一方面, 对于消极怠工、轻言放弃、推萎扯皮者要严惩不怠。
2、“理气”。就是调节好心态。要广开言路, 百家争鸣, 充分调动起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唤起大
家的爱校意识、优患意识和危机意识, 大家切实为学校的未来出谋划策。各级领导要想法设法提高大家的士气, 增加人文关怀。学校要特别加强对评估办和专家组的人员、资金、车辆、关注度等支持力度, 树立和保护好评估办和专家组的权威作用, 充分发挥他们的梳纽和智囊作用。
3、“舒筋”。
就是各级要行动起来。领导干部时间再宝贵, 也应挤出时间研究评估, 探索评估, 不能仅限于不讲外行话, 领导要敢于承担责任, 承担风险。各承建人基本上是各业务负责人, 工作时间长, 研究业务专, 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专家中的专家, 因此承建人应该根据评估划分, 提早动手, 敢于较真, 不要怕得罪人。基层各单位应严格遵照时间节点, 高质量完成好各项具体工作,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 遇到问题和困难应多与承建人的沟通交流, 尽可能做到不走或少走弯路。
4、“清淤”。
就是加强对评估特点规律研究, 采取超常规的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 尽快攻克重点、难点和弱项。如大部分学校在“学生抽测、教师抽查、满意度测评、特色凝炼”等方面存在弱项或盲区, 其中, 学生、教师是重中之重, 在关注度、投入量上要确定使重点成为真正的重点。在评估工作宏观把握上, 思路要清楚, 有问题要及时解决, 时间上、方法上都要区别于正常工作、作风, 各级单位要利用好晚上、双休日、假期时间, 少些形式主义, 多些务实作风, 少些推诿扯皮, 多些奉献牺牲。
3.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三
高等学校二级学院是指一所大学下面的所有学院,它集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于一身。科研秘书是二级学院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是学院领导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助手,是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和学院之间、老师之间、师生之间开展科研活动的桥梁和纽带,是高校科研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1]
一、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责
科研秘书是高校科研管理的中间链,它既贯彻学校科研管理各项任务及具体落实,也是学院各项科研活动的纽带。[2]科研秘书的工作职责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日常科研管理工作:(1)根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要求,配合分管科研院长,负责组织学院老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科研奖励和专利等的申报和管理,并为老师申报提供协助,并做好各类信息的登记和档案收集整理工作;(2)做好老师科研成果的统计工作,协助分管科研院长对老师的年度考核和职称申报等的科研工作量部分进行审核,并将学院老师取得的科研成果对外宣传;(3)做好学院的学术会议和学术讲座等的组织和策划事宜,整理收集学术活动的图片、撰写文字材料进行宣传;(4)收集、整理科研工作中的重要资料,保管好各类科研档案,为学科建设、评估等工作提供材料。[3]
2.文字工作:(1)撰写学院年度科研工作总结计划与科研成果宣传报告;(2)协助分管领导制定各类科研相关的文件、制度与办法;(3)协助分管领导制订本学院科研工作发展规划、创新科研团队建设等申报工作。
3.内协外联工作:(1)内协工作,学院内部上令下达、下情上报,保障学院信息流的通畅;并协助分管领导化解科研人员内部的分歧和矛盾,理顺关系,解决问题;(2)外联工作,负责学院科研工作的校内外宣传与报道;协助相关老师策划和举办学术交流活动、与兄弟院校的往来交流等各方面的联络工作。
4.其它工作:完成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及学院领导布置的其他科研管理等工作,并积极思考,对学校及学院的科研管理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
二、科研秘书的工作特点
根据前面对科研秘书工作职责的了解,可以总结出科研秘书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1.辅助性:科研秘书是学院分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学院领导的工作千头万绪,即承担行政工作,又有教学和科研任务,不可能事事都考虑得很周全,这就需要秘书协助、提醒。
2.服务性:科研秘书主要服务于学院的老师,是科研信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服务者,为学院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信息,为学院老师申报科研项目、科研奖励、专利等提供相应的服务。
3.繁琐性:从工作的内容来看,学院老师科研项目、奖励等各类申报工作要通知并进行跟踪和督促提醒,学校各机关部门经常要统计各种科研数据,学院举办的各类学术活动需要跟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宣传部甚至外事处等部门联络报批等事宜,等等。既有常规性的管理工作,又有突发性的异常情况,工作繁琐而复杂。[4]
4.重复性:科研秘书的工作常有反复出现和办理的特点。比如,各类科研项目申报等很多流程是一样或相似,经常是收阅文件、通过信息门户和邮件转发、短信通知,紧急事务电话通知。
三、科研秘书应具备的素质能力
科研秘书工作虽说是高等学校最基层的管理工作岗位,但是要把工作做好,还是需要科研秘书拥有以下出色的素质能力:
1.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科研秘书与领导接触和交往的机会多,还通常接触大量内部文件,参加重要会议,往往会比其他人多了解一些内部信息。因此,科研秘书必须拥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才能保证能严守机密,不会在不宜场合透漏应保密或回避的信息。[5]
2.广博的科学文化素质:科研秘书服务的对象为高校老师,他们学历层次高、知识面广。如果科研秘书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不高,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就会遇到阻碍,因此科研秘书必须拥有:行政管理学知识、心理学知识、计算机知识和相关专业的基本专业知识等科学文化素质。只有不断充实,才能够与服务的老师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和掌握其工作状况,便于对科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合理判断和有效处理。
3.较强的组织协调与人际交往能力: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科研秘书要正确领会相关精神、统筹时间安排、分清主次关系。科研秘书还需要同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学院领导和同事等人员打交道,拥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利用相关资源为科研提供完备的服务和保障。[6]
四、提高科研秘书工作水平的措施
高校二级学院的科研秘书作为连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与学院科研人员的纽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科研秘书自身素质是高校整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措施为:
1.设立专职的科研秘书岗位:科研秘书工作繁琐而且带有一定的专业性,从长远角度上看,专职的科研秘书能够从各种繁琐的杂务中解脱出来专心搞好科研服务工作,使其能完善对科研管理工作的认识,实现工作的专职化专业化,促进科研秘书管理素质的稳步提高。
2.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在充分了解科研秘书工作现状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科研管理方法和制度,建立健全的激励竞争机制,激励他们在岗位上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高校科研管理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3.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高校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对科研秘书开展有计划和系统性的培训,使其不断适应科研管理岗位的新需求。如定期举办各种项目申报、专利申请等专业培训;邀请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到校作相关专题讲座;组织科研秘书到具有良好管理经验的高校或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部门参观学习和交流。[7]
参考文献:
[1]安利清.浅谈新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秘书自身素质的提高[J].赤子(中旬),2014,02:40.
[2]张仙玉.产学研结合背景下加强高校科研秘书队伍建设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1:120-122.
[3]屈路明.做好高校科研秘书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9:19-20.
[4]周小青.浅谈研究所教学科研秘书的工作、特点和要求[J].经营管理者,2015,25:392.
[5]马国强,陈惠龄,薛令娟.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秘书的职能定位与素质要求[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4:181+208.
[6]郑中原.浅谈高校科研秘书的工作素养提升[J].经营管理者,2012,22:276.
4.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四
【关键词】高校 教学评估 长效机制
为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为依据,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通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促进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1 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长效机制的作用
5.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五
展考核评估工作的通知
吉人社办字〔2011〕169号
各博士后设站单位及有关企事业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完善我省博士后、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管理工作,建立科学有序常态化的项目考评管理机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经研究决定对获得2009年度吉林省博士后科技项目启动经费资助人员和获得2009年度吉林省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人员开展考核评估,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核评估目的通过考核评估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使各设站单位及企事业单位明确博士后、留学项目的工作导向和定位,查找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以考评促发展,以考核促整改,加强和完善设站单位及企事业单位对博士后、留学人员资助项目跟踪和管理工作,切实发挥好资助经费的人才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考核评估范围
这次纳入考核评估范围的是指2009年度获得博士后科技项目启动经费和2009年度获得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项目择优资助的人员。
三、考核评估内容
1.博士后、留学科研资助项目的进展情况;
2.博士后、留学科研资助经费使用、科研成果转化等情况;
3.博士后、留学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主要问题及相关的制度建设和管理办法。
四、考核评估要求
1.各单位要高度重视考核评估工作,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考核评估工作作为博士后、留学工作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抓紧抓好,按照规定的时限保质保量地完成本单位受资助人员的考核评估工作。
2.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组织专家评估组通过采取专题汇报、现场答辩、电话抽查等方式,集中对受资助人及项目开展全面的考核评估,对考核中发现的项目没有开展、违反经费支出规定等问题予以坚决纠正,并会同财政、审计部门
对资助经费进行追缴。
3.各设站单位要按照考核评估的要求报送本单位的考核评估报告1份;《吉林省科研项目资助考核评估表》(附件1)、《吉林省科研项目资助经费支出明细表》(附件2)一式三份(附电子文档);附件材料(包括项目专项资金核算的账页复印件;专项资金使用的原始凭证复印件;专项资金经办人单位、职务、办公电话、手机等联系方式)1份。
考核评估材料均用A4纸打印,左侧装订成册;上述表格请在“博士后中国网站”下载。材料请于2011年7月20日前报送至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
联 系 人:崔高嵩叶禾令
联系电话:0431—***5(传真)
联系地址:吉林省长春市亚泰大街3336号
邮编:130022
附件:1.吉林省科研项目资助考核评估表
2.吉林省科研项目资助经费支出明细表
6.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六
对推进重大危险源评估和应用的思考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各类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建(构)筑物的应用材料多样化,火灾危险性日益增加,特别是一些容易引起重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的危险源不断增多,对消防工作带来了更加严峻的考验.本文对重大危险源评估和应用进行了阐述.
作 者:郑连军 汪文君 作者单位:青海省公安消防总队,青海西宁,810007 刊 名:科技传播 英文刊名:PUBLIC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6) 分类号:X924 关键词:消防 危险评估 重大危险源7.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 篇七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研究方法,影响因素,提高途径
2013年, 国家财政科学技术支出为6184.9亿元, 比上年增长10.4%。全国高等学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38项, 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9.1%。两项一等奖项目均为高校获得 (通用项目1项, 专用项目1项) 。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全国高等学校共获得168项, 占通用项目总数的68.3%。高校在全国授奖项目中的继续保持高比例, 说明高等学校的科研实力在不断增强, 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大。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战略方针。党和国家为了科教兴国先后推出“211工程”、“985工程”、“2011计划” (即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等重大举措, 促进高校提高科技攻关和创新能力。据统计[1], 高校参与的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数占全国总量的四分之一, 国家“863计划”项目数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国家“973”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数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占全国总量70%以上, 高校发表的论文数占全国总量60%以上, SCI收录的论文数占全国总量70%。
高校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科研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还不够完善, 不能很好地服务高校科研, 促进其快速发展, 针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已成为热点课题。
19世纪80年代, 科研管理的定义与内容由薛天祥[2]和万君康[3]教授给出详细完整的解释。科研管理的定义是:按照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及管理学原理, 为实现既定目标, 通过科研过程的各个环节对高校科研活动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和效果进行计划、组织、控制、总结, 使科研项目达到最佳完成度的一种组织活动。具体职责为:制订科学技术政策;选定科研方向和任务, 并制订计划;组织科研人员建立相应的科研组织结构;为科研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包括经费、物资、试验装备及有效的管理 (这种管理不仅包含对物资本身的管理, 而且包含正确处理他们的所有制关系, 使科研条件充分发挥适用效率) ;提供科研工作所需要的资料并对其进行管理;对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科研成果的鉴定、管理和推广应用。
高校科研管理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和热点。许多国内外学术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都对这一课题有过研究, 主要包括高校科研管理的内容、原则、方法等。
国外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相对较早、较全面。国外对此领域进行研究的学术组织有:National Council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dministrator (美国NCURA) , Scienceand Research Association (美国SRA) ,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Managers&Administrators (欧洲EARMA) , Association of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英国ACU) 等。国内对高校科研管理领域研究的学术机构有:中国科学与科技政策管理研究会, 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研究会 (隶属中国教育学会) 等。
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角度主要分三种:管理学角度[4], 注重应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科学管理, 应用管理科学的方法提高高校科研管理的效率;系统论角度[5], 强调高校科研管理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 包含与其相关联的许多子系统;过程论角度[6], 提出高校科研管理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 需要从整体出发考虑。
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有比较、案例、经验等研究方式。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采用新的管理模型、新的管理思路、新的管理手段。吴燕萍等学者已将管理学理念应用于高校科研管理中, 推行量化管理, 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建立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等相关应用研究[7]。其中, 能力成熟度模型[8]的应用相对较广泛。能力成熟度模型分为五个等级, 即初始等级、可重复等级、已定义等级、已管理等级、优化等级。
通过对高校科研管理的对比分析, 可以发现高校科研管理活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高校科研过程包括课题的申报立项、开题论证、中期检查、结题鉴定、成果评奖和推广等环节。这一系列的环节从管理的角度看, 就是人员管理、经费管理、设备管理、成果管理等一个大的过程。
高校科研管理内容按时间顺序分为经费前管理、经费后管理等;按职能分为培训计划、规章管理、经费管理、合同与承诺管理、科研成果与技术转化等。
影响高校科研管理效率的因素很多, 主要分为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外部因素是高校本身无法控制和决定的外部影响, 比如国家的科技政策、项目资金的保障等。内部因素是高校直接参与控制的内部因子;高校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 合理调用分配内部资源, 实现目标科研目标。调整好内部因素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的重点, 是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的前提。内外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网络信息, 及时对经济市场和国内外科技动态做出反应, 实现科研管理最佳效果。
如何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 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这一直是研究热点。研究的视角主要如下:一是高校科研管理主要是对高校科研经费的分配管理制度进行的管理;二是高校科研管理主要是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 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监控, 建立良好的评审机制等;三是高校科研管理应是更好地服务和激励高校科研人员, 从而提高高校科研能力。
综合以上各视角考虑, 高校科研管理在具体实施中, 需建立完善、公开的制度文件和过程文件;加强对科研管理工作者和科研人员的培训;及时对科研管理工作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发布;完善信息快速沟通的渠道;服务过程人性化;创新管理手段, 等等。
通过对高校科研管理的研究, 我们可以准确地评估当前高校的科研管理能力, 明确其成熟度, 从而根据实际情况为实际管理工作指明方向, 提高高校科研管理能力。高校科研管理能力是实现高校科研战略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应重视科研管理工作, 深化科研管理的改革, 加强科研管理的理论研究, 联系科研管理实践, 通过提高科研管理能力实现提升高校科研水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玲.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必须坚持和运用科学发展观[J].科技管理研究, 2005, (8) :7-9.
[2]薛天祥.高等学校科研管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万君康.科研管理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4]胡启俊.管理科学与高校科研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5]梁其健.高校科研管理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6]晏如松.高校科研管理的系统论视角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06 (1) :35-37.
[7]李新荣.高校科研管理急需解决的问题[J].江苏高教, 2006 (1) :66-68.
8.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八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大学生科研立项正如火如荼地在众多高校中开展。大学生科研申报项目日益增多,高校科研立项评估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大。据搜查文献反映,大部分高校均是依赖传统的人工评估管理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评估方法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如何建立一套科学、客观、完备、高效的立项评估机制日趋重要。
一、科研立项基础理论的阐述
高校科研项目的评价是一个多属性决策的问题,既要对项目作出定性的评判,又需要得出定量的分析,这样才能作出更合理、客观的评价。而在制定评估指标时,以往都是根据专家等权威人士的意见确定评估体系中各方面所占的权重,这就不可避免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提高科研项目评估的准确性,我们需要改进以往的做法。而层次分析法则为人们科学制定高校科研项目评估指标的权重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指将与某项决策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学计算,对这项决策做出定量分析。
二、进行大学生科研立项评估的一般流程
(一)适当的科研项目评估方法
选择适当的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方法,各高校可以借鉴国家各部委和省市地方政府比较通行的科研项目评估方法,即专家评估法,采用三段式程序,对待评项目进行基本评估、同行评估和领域评审。
1、基本评估主要是申报材料是否符合要求,项目提供的评估依据和法定程序是否合理的形式审查。关于课题是否重复申报也同样归属于基本评估的评估范围内,主要包括审查项目主要内容是否已经得出结论。
2、同行评议即为邀请相关的同行专家依据项目申请书进项书面评审,由此我们应该建立起科研项目立项评估的指标体系,更具体、全面地研究方案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建立指标体系的主要工作是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之间结构关系的确定。指标体系要全面反映出所要评价系统的各项目标要求,尽可能地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且符合实际情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必要性
通过当今社会对所研究项目的长远要求和现实要求,考察立项研究项目满足社会发展的目标需求状况,从应用的角度考察该项目的实际实施价值。
② 技术先进性
技术先进性是指考察项目关键技术的成熟性和总体方案可行性已达到行业领先或先进水平,突出技术成果的自主创新。对技术先进性的评估主要依靠同行业资深专家的项目分析与指导。
③ 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在目前的研究水平下,所研究项目关键的理论创新点与国内外研究已有结论相比较的新颖程度。对创新性的评估主要依靠专业信息检索系统提供的最新研究报告书,从而得出评估的结论。
④ 可行性
可行性通过研究项目的社会、经济预期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来分析项目成果的可行性。
预期效益指科研项目研究的成果将会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预期经济效益和预期社会效益。预期经济效益指项目的研究成果所引起的相关关联方产值和效益的明显增加。预期社会效益则是指项目的研究与完善为社会科技和文化等产业带来的变革与进步,其意义已不仅仅体现在物质层面,非物质的精神历练和文化教育在同样包括其中。
⑤ 合理性
合理性是指各项用于研究的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包括:项目经费承受程度、项目成本预测和项目推广应用的规模。
在确定了科研立项评估指标之后,则应确定评估指标的权重。为了使各个考核指标之间能够进行重要程度的比较,并且实现量化分析,层次分析法引入了九分位的相对重要的比例标度
评价主体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两两比较来确定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假设评价主体认为选题必要性比选题先进性分值稍高,介于同等重要和略微重要之间,则数值2可以表达这个判断。如果评价主体认为选题先进性比条件可能性略微重要,则数值3可以表达这个判断。一般地,假设判断具有传递性,则选题必要性相对条件可能性的重要性用6来描述,从而形成了一个判断矩阵A。矩阵A中各元素表示横行指标对各列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的两两比较值,需要完成10个两两比较。这些信息可以用表2所示的两两判断矩阵来表示。矩阵中的对角线上的数据都是1,其余数据为相应判断值的倒数。
利用矩阵中的数据可得到指标权重的准确估计值,权重提供对每个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测度。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求得特征向量即为评估指标的待定权重系数。
这种评估确认的方法在实践中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可是如果将其运用至实际大学生科研项目的评估,仍应从形式和内容上加以改进。
3、领域评审即由项目领域有关的专家进行答辩评审,根据所研究领域内的需求情况,从研究项目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适应性和可靠性、研究工作的水平、项目最终成果的应用价值等作出全面客观的评审。
三、科研立项评估机制建立的现实价值和社会效益
大学生参与科研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创新项目的实施是大学生参与科研的重要途径,评估体系的完成使学生科研项目更有针对性,提高了时间分配效率。客观公正的大学生科研立项评估机制将指导科研人员追求科研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
9.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九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全国各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不断提高,以科研促教学、促专业学科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作用日益重要,这就对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水平的高低,除了与科研队伍的素质有关外,科研管理水平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建设一支稳定的科研管理队伍,建立一套现代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对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水平的科研工作需要高素质的管理队伍
1.科研管理工作的特殊性。科研管理是指科研管理者对科研人员从项目申请到项目实施、完成的全过程管理。高校科研工作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工作,是促进专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前提,科研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依据。在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研究朝着跨专业、跨学科、跨领域方向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相互渗透、相互交错的科学群,这就要求高校科研管理者必须具有远期规划才能和卓越组织才能,不能只局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还要具有把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协调组织起来,圆满完成科研任务的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管理工作,健全科研管理机构,充实科研管理人员,把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推向一个较高的层次。
2.科研管理队伍需要复合型人才。科学研究更多的是以探索性、创造性为主的脑力劳动,而科研管理则是对科学研究这一人类特殊的知识生产和社会活动的管理,其活动内容和方式以及所产生的影响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不确定性,涉及面广、门类全,要求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具备多学科、多专业的知识和信息,确保学校科研工作有效进行。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科发展对科研的要求各不相同,对科研管理要求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建设一支既懂技术又懂管理,且知识结构合理、业务技术过硬的“复合型”管理队伍至关重要。
3.坚持“以人为本”建设科研管理队伍。管理部门的生命力源于每位管理者的创造力,只有管理者锐意创新,管理部门的活力才能得以体现。所以,管理部门要树立“以人为本,致力于部门价值与个人价值共同提升”的理念,积极引导科研管理人员安于本职、甘于奉献、钻研业务、善于管理,在工作中不断充实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为个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与发展空间,为部门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让管理者个体与管理部门的效率均得以充分发挥,创造出最大的管理效益。
二、强化“五个意识”,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1.创新意识。科研管理创新的过程就是对传统管理的一种超越,是对变化的、发展的科研活动的适应,是效益与效率的统一。新的管理模式既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潜力,又要创造一种宽松、舒适、自由、平等的学术环境,尤其是一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它们的建立和发展都与传统学科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和条件。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发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应不断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制定新目标,立足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大局,建立有利于科研发展的管理模式。
2.服务意识。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既要有管理意识,又要有服务意识,并以服务推动管理。科研管理部门要把争取更好的科研项目和更多的科研经费当作主要任务来抓。科研管理人员要不计个人的名利得失,帮助处理和解决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科研人员搭建舞台、创造条件,尽可能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服务帮助科研人员顺利完成科研项目。
3.科研兴校意识。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成绩较多地体现在高水平科研效益中,只有学校的科研整体水平上台阶、上档次,科研管理人员的价值才能充分体现,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主人翁意识,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爱校精神,要将个人的眼前利益与学校的长远发展有机结合,自觉融入科研兴校行动当中。
4.信息前瞻意识。在高校科研管理活动中,所面临的信息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政策信息,如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目标、科技方针政策、科技法规及长远发展规划等。二是控制信息,如学科发展信息,它可以预测未来学科发展动态,明确学校申请和争取科研项目的方向和范围。三是作业信息,如项目合同的签订、科研进度、科研过程需协调的环节等。只有掌握大量准确及时的信息,才能使科研瞄准国内外前沿,保证课题的先进性和新颖性,从而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因此,要想做到宏观地指导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需具有信息前瞻意识。
5.终身学习意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交叉、边缘学科不断出现,不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已成为科技发展的大趋势。科研管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工作,兼有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的双重职能,内容涉及管理学、教育学、信息科学、公共关系学、组织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因此,科研管理人员不仅要自觉更新知识结构,努力将自己由单一型的“执行者”逐步打造成懂技术、知法律、会管理、善运作的复合型经营者,而且还要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具有现代学习型观念和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三、打造科研氛围,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1.管理决策能力。首先是战略管理能力。科研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管理内容上看,涉及项目管理(组织申报、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项鉴定、成果转化)、经费管理(经费预算、核算、核对)、成果管理(成果归档、成果报奖、成果宣传等)、年科研成果统计等方面;从管理层面上看,有纵向和横向;从管理方式上看,更具多样化、复杂性。科研管理纵横交错、动静结合,每一项具体工作和环节必须协调一致,才能互不干扰。此外,科研管理工作关系到国家、省市、学校的科技方针和科技创新的实施,从表面上看,科研管理人员是为科研人员服务的,但从更高的层面上讲,科研管理人员是科技创新和科技政策的宣传者和实践者。因此,科研管理人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树立大局意识,强化战略管理能力,体现群体优势和管理效益。其次是决策引导能力。科研管理的核心是如何争取到高水准的科研项目和尽可能多的科研经费,诸如选题立项、科研计划的制定、科研梯队的选配等都需要科研管理人员去决策、去引导。科研管理工作必须强化市场意识,把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掌握科技政策,了解经济信息,关注文化趋势,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为科研人员的选题提供必要的决策和有效的引导,提高项目立项和研究的可行性。
2.组织协调能力。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是一个综合性部门,管理的对象是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科学劳动者和思想活跃的知识分子;管理项目是探索未来、填补空白的最新研究课题和经济建设急需的攻关课题,因此科研管理者应具有把各行各业的人和各种各样的事与物按一定的需要进行有序排列、组织和协调的能力。科研管理的协调既包括外部的,又包括内部的;既有横向的,又有纵向的。外部协调是指,科研管理人员要积极加强与上级各主管部门及合作单位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设法让他们了解学校的科研需求。内部协调是指,每项课题的完成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这就要求科研管理人员加强与校内各部门业务联系,协调好管理方面的问题。横向协调是指,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与发展,各高校都希望把科研“做强做大”,找到学校科研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有的放矢地开展科学研究。纵向协调是指,学校的二级学院都有负责科研活动的机构,校级的科研管理者要了解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协助他们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对课题的实施做好指导、监督、协调、支持和服务工作。
3.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提高科研管理能力要靠信息化平台。科研管理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能够实现课题在线申报、评审、结题、验收等,而且还能对科研信息进行快速查询、收集、跟踪、整理、分类汇总,更重要的是能够广泛深入地了解国内外科学发展的现状、趋势,掌握各学科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从中采集有价值、适合本校的科研信息,及时反馈给一线科研人员,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都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
科研信息是科研管理决策的关键因素,更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信息的掌握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工作的规划与整体布局。因此,做到快速、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最新的科研信息,可以为科研管理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者单位:北京教育学院科研处)
10.对 “十一五”项目建设的思考 篇十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推动了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发展和特色产业的扩张,商贸流通活跃,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时期是我区
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崆峒区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我区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描绘了宏伟蓝图。《规划》纲要体现了项目支撑的原则,力图通过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XX区“十五”时期项目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增长仍然依靠投资拉动,全区共实施百万元以上项目308项,共签约项目182项,引进资金13.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4.01亿元,是“九五”期间的3倍,成为建国以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最多的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年均增长在3个百分点以上。一是项目建设促进了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先后建成了城区自来水5万立方米/日供水扩能、崆峒山基础设施国债一、二期、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区供水老化管网和城乡电网改造、西郊文化广场、人民广场改造、柳湖公园改造、市二院住院部大楼、平凉三中迁建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南环路、柳湖路、平华路、平镇路、平高路、崆峒风情大道等道路建成通车,全区油路总里程达到247公里。建成了世纪金鼎、新民商厦等一批大型商贸设施。新建、改建校舍面积19万平方米。完成退耕还林34.8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422.8平方公里,建成北山防风林带11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增至36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到46%,绿化覆盖率达到23%。新修颉河灌区改扩建、二期人饮等水利设施127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1万亩,累计达到21.18万亩,解决了7.3万人、2.25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五年共建容量万人以上的小区10个,建成成套住宅102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比“九五”期间增加了6.4平方米。
二是项目建设促进了肉牛、商贸和旅游三大主导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千百十”工程、国家级秸秆养牛示范市、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开发等一批项目的带动,使黄牛饲养量达到24万头,较“九五”末增长36.4%。畜牧业总产值达到3.42亿元,较“九五”期间增长了20.1%。建成了西开牧业和景兴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填补了全省无精细牛羊肉产品深加工企业的空白。峡门福利制革厂通过实施犊牛皮、漆皮革生产线、整张牛皮鞋面革生产线等技术改造项目,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跨入全国乡镇企业500强。“雅虎”、“陇上明珠”、“景兴”等品牌享誉省内外。实施了崆峒山基础设施建设一期、二期国债项目,开发了太统森林公园,建成了柳湖公园、宝塔公园、圆通寺生态公园、东湖公园、西郊文化广场等一批新景点,极大改善了我区旅游环境。“十五”期间,全区旅游人数年均以8.2%的速度递增,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330.6万人(次),创旅游总收入8.72亿元,与“九五”相比,分别增长39.7%和85.9%。实施了柳湖物资建材市场、四中巷市场、国际家具汇展中心、世纪金鼎、义乌商贸城、百兴大厦、新民商厦、天丰家具城、西北机电城、百信超市等一批商贸设施项目,建成了专业批发市场、扩大了商流业辐射半径,提升了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48亿元。与“九五”末相比,增长97.5%,商贸服务业成为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行业。
三是项目建设促进了工业经济快速扩张。先后建成了平凉火电三、四号机组、佛明制药、“雅虎”双百万制革、宝马纸业、祁连山水泥等一批骨干企业,全区初步形成了能源、建材、食品酿造、制革、造纸、医药六大工业体系,工业经济明显增强,二产年均增长19.1%,比重上升了5.4个百分点,使二产占GDP的41.76%,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
二、扭住项目建设不放松,推动“十一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要保持全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增长两位数,就是要加大项目建设的力度,保持投资规模的大幅度增长。
(一)项目建设面临的宏观环境
11.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绩效评估 工作满意 薪资满意 非薪资满意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利益推动个人行为已成为公认的事实。从相关的研究发现,员工工作满意是否是其对企业高度承诺的主要驱动力;绩效评估的正确性、客观性和公平性是否影响员工工作满意。对企业来说,绩效评估是组织策略沟通的重要工具,也是组织用以衡量和评估员工某时段工作表现,并以评估结果作为薪资、晋升等调整依据。绩效评估是组织实施行政管理的有力依据,是组织在决定各种任用决策(升迁、降职、调薪或解雇)时所使用的规范、有力的依据。组织绩效评估和员工个人绩效评估对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员工个人绩效评估的正确性、客观性和公平性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
目前,许多企业虽然具有一定规模,但对员工的绩效评估一直采用主观式的评估,多数由直接主管以公司提出的多项准则进行考评,且无论员工是否具有特殊专长或优点,均采用相同的权重为下年调薪或晋升的基础,该做法严重影响部分高效率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满意感。
1 绩效与绩效评估的涵义
绩效是指员工工作实现的程度,用来衡量员工工作表现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绩效泛指有关表现、执行、完成、实践等活动。绩效评估是对所属员工所作贡献与发展潜力的一种考核与评定,是组织用来衡量与评估员工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并协助员工成长的过程。绩效评估是对雇员关于职责的履行程度和表现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通常绩效评估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功能:①针对每个人的工作绩效提供恰如其分的反馈意见;②作为改进行为进而养成更加高效的工作习惯的基础;③为公司领导层提供据以决定将来的职位和工资水平的依据。
2 员工工作满意的涵义
员工满意是指一个员工通过对企业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它是员工对工作和工作相关因素的感受或者情感性反应,是个人对工作特性加以解释后所得的结果,它的特性是个人对于工作环境的情感反应,即以工作本身、上司、薪资、升迁、同事关系与沟通等六个方面作为工作满意的界定因素,总体归结为薪资满意和非薪资满意。员工对其薪资的满意程度对企业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因为薪资是员工以其劳务换取的报酬,因此成为影响员工努力与绩效表现的重要因素。薪资对于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员工对薪资满意与否决定于两种知觉的差距,即“个人觉得他应该得到多少报酬”与“他觉得自己实得多少报酬”之间的差距,当没有差距时员工会感到薪资满意,反之会感到薪资不满意。
3 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关键是绩效评估公平性
组织进行绩效评估中,常常无法公平正确地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中领导的主观性、人情因素等影响,使得评估公平性不为部属所信服。与绩效评估结果相关的薪资和非薪资报酬,当分配不公平时,员工将感到不公平,连带影响员工工作满意。
程序公平性是判断程序是否公平,针对决策制定程序作出的评价;分配公平性是判断结果是否公平,针对组织某项决策分配结果作出的评价。即程序公平注重处理程序,而分配公平重视实质内容。程序公平要求有五个方面:①在评估前收集并使用信息;②在面谈时进行双向沟通;③能對评估结果提出质疑或反驳;④评估者熟悉被评估者的工作;⑤使用一致的评估标准。分配公平需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依据实际绩效评分。二是依据评估结果建议加薪和升迁。
大多数员工都希望能受到公平对待并关心他们所收到结果的公平性,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其组织中受到公平待遇,但是若员工相信他们是被公平对待的,他们将会对工作和部门主管抱持正面态度。
4 绩效评估与工作满意关系的表现
员工工作报酬与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会使工作满意度增加,有高职位升迁通道或制度也会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提升,并可激励员工与提升员工对其工作的满意度。所以,员工所负荷的工作量与工作满意度有正相关的影响;薪资优厚与否和家庭收支与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
4.1 绩效评估对员工工作满意有正向影响作用
绩效评估会让员工对于组织执行绩效评估有更高的认同与接受度,对于自身工作有更高的满意度。不仅重视绩效评估结果与过程,能协助与引导员工,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工作,并对员工成长的管理方式有高度的认同。绩效评估能够衡量和评估员工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更成为传递组织策略和组织沟通的重要工具。
4.2 绩效评估对于程序公平与非薪资满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
绩效评估过程中,组织重视员工发展和潜能开发,使得员工对于整个绩效评估过程产生信任,对工作环境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前瞻性更具信心和满意,有助于组织管理目标的实现。
4.3 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因素
当员工工作满意度较高时,员工的组织承诺也会随着提高。即员工满意直接影响员工工作积极性,直接影响组织绩效和竞争力。因此,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对组织而言,是相当重要的管理工作。
绩效评估通过薪资满意与非薪资满意对工作满意产生正面影响,同时薪资满意与非薪资满意对工作满意有显著影响。其中,非薪资满意对工作满意的影响比薪资满意的影响要强。结果凸显出,薪资只是员工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却不是最重要的依据。反而,工作安全、受到尊重的感受、社交需要、职业生涯发展和公司对员工的政策等非薪资满意的因素,成为影响员工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因而,公司要增加员工工作满意时,不仅要着眼于薪资,还应该考虑员工对于工作环境的需求,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
4.4 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对薪资满意的影响
分配公平对于薪资满意的直接影响效果较程序公平要强,考虑程序公平的间接效果,其对薪资满意的总影响两者差异并没有很大。这说明,增加程序公平性有助于提高结果满意的态度与行为,能使个体较容易接受与服从最终的决策结果。对组织来说,组织重视分配结果满意时,需要具备让员工感到客观、公平的处理程序。
综上所述,绩效评估通过程序公平、分配公平、薪资满意和非薪资满意等中间变量对员工工作满意产生正面影响。组织在构建绩效评估系统时,不仅要重视薪资满意与非薪资满意,也要重视分配结果决策过程参与度、分配结果公平性、非薪资因素(工作环境、安全感和社交等)等,从而增进员工的向心力和工作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程贯平,王文颂.如何科学有效的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J].中外企业家,2005(11):71-73.
[2]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昕.现代企业员工关系管理体系的制度分析,一种全面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视角,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石伟.国有企业员工离职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江海学刊,2005(3):80-84.
[5]汪新艳,廖建桥.组织公平感对员工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7(9):152-155.
[6]周明建,叶文琴.组织对员工的忠诚、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组织忠诚感与员工绩效[J].软科学2006,20(3).
作者简介:
12.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十二
1 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是高校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加强信息化建设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素质、科研经费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控制能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的时效性、促进财务管理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1.1 提高财务人员信息化管理的素质
信息化管理已成为现代财务管理的重要理念,现代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当然也需要财务管理人员更新管理观念、运用新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自觉学习现代信息化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系统运用方法,提高其相关业务素质,从而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能熟练操作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及相关软件,开展经费信息的管理、计算、分析等工作。
1.2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
在信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建设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而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经费管理与服务保障能力。因此,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可以推进高校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单位的全面管理水平,尤其是提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效率,解决依靠手工难以完成的庞大数据处理和分析难题,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整体性、综合性、统协性和快捷性,更好地为科研及教学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1.3 提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与控制能力
目前,高校逐渐呈现出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科研水平不断上升、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经费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特点和趋势,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控制,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加强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不仅可方便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经费按照项目归类进行管理,同时促进科研经费管理信息公开化,便于科研人员通过校园网及时了解科研经费的开支明细和结余情况,加强科研人员与相关财务部门及领导机构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实现科研人员对财务工作的有效参与和监督。
1.4 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信息的时效性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财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可以为管理者提供时效性较强的全面的财务信息和依据,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有力服务,从而避免主要由人工对过去发生的业务进行汇总、且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数据进行上报的不足,增强财务管理的时效性,节省财力物力。
1.5 促进财务管理改革创新发展
科研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其实现信息化管理,可以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向程序化、高效化、智能化、低成本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扩大财务管理工作内容,不但便于开展传统的记账、算账及报销等任务,更可为管理学校经济活动、保证教学科研工作顺利进行、为学校发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2 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2.1 对财务信息化管理更加重视
近年来,随着现代管理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数字校园”等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领导到具体业务人员观念层面“自上而下”的转变,对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手段的认同和掌握,都为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开发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了条件。
2.2 具备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许多地方高等院校已经通过应用项目管理理论和信息化技术,逐渐建立了高校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提高了管理效率。目前,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也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计算机技术也正飞速发展,而高校正规化、信息化建设需求日益凸现,在这些前提和基础不断成熟和健全的情况下,创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机制已经成熟,开发应用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条件已经具备。
2.3 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点
高校科研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其“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组织处理科研经费会计业务并为用户提供财会信息的实体,也是一个科学而又有效的财务分析工具。它以计算机为基础,通过符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际的财务管理软件,对会计信息的系统收集、加工、存储和传输,不仅替代人工进行核算工作,而且辅助进行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监控工作,不但具有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方法严格、操作效率高等特点,而且具有数据真实性、准确性、保密性、可靠性、监督性等优点。
2.4 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不但要从“观念、制度”上进行建设,还要从“人员素质”上进行建设,不但要从“硬件”上进行建设,还要从“软件”上进行建设,其中,“观念、制度”是动力,“人员素质”是基础,“硬件、软件”是载体,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达不到预期效果。
2.4.1 更新观念,建章立制,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动力
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不仅是新的管理方式,更是新的管理理念;而制度是系统正常运行和高效运行的必要保证。因此,需要相关人员更新观念,重视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立全面的、适应性和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和源源不竭的动力。
2.4.2 强化人才,提高素质,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就势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因此,建立健全的学习、培训、考核、激励制度,促进财务管理人才综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可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2.4.3 完善硬件,强化软件,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载体
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离不开硬件、软件等载体的支撑。硬件设施可以通过购买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软件的研发却需要较长的时间,且要考虑标准、接口、内容的统一性以及兼容性、互通性。因此,在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过程中,在完善硬件的同时,尽快积极引进或开发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财务管理系统,为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载体。
3 结论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实现信息化是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益、促进科研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必然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应积极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加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建设,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工作向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根据从事高等院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实际体会,对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分析,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的对策,以期促进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向高效化.智能化、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郭培贵.对高等院校科研经费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14):195.
[2]陈景艳.管理信息系统[M].2版.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3]贾庆华.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试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2):118119.
[4]胡海峰,李静,李红.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有关问题及对策[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9):215-216.
[5]刘振奎,殷伟伟.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财会研究,2007(3):41-43.
13.对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思考 篇十三
铁路不仅仅是交通运输体系的的主要工具之一,是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动脉,它的建设和运营更是带动着其它众多产业的发展。铁路建设项目从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就成本管理的完整工作过程来说,其内容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等。成本管理如果能够科学有效的实施,不仅有利于建设高质量的整体铁路体系,更是给后续的运营和维修工作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因此,本文从我国铁路工程成本管理现状出发,发现现存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求能够对铁路项目建设的成本管理提供帮助。
一、我国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及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不够强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不少铁路施工在企业成本管理上存在重事后轻事前,重静态轻动态、重短期轻长远、重局部轻全局,重内部轻外部、重战术轻战略等问题。在现实工作中,很多企业第一管理者对企业经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头脑中没有树立成本的节约也是在创造效益的观念。有的企业习惯于按传统思想观念想问题、办事情,靠增加产值,扩大投资来实现盈利,却忽视了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组织。
2.成本管理体系松散、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成本预测、计划制定、过程控制、方案优化、活动分析、经济核算、绩效考核等众多环节协同完成,这就必须构建一个完整的运行系统。施工企业对某一个环节地放松或监管不力,都可能成为整个成本管理体系的短板,导致成本管理起效不大。缺乏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众多施工企业提出降低成本、控制成本的目标,但是缺乏完整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对于相关人员的成本责任分解不到位,权责不清晰,奖罚不明确。这就导致成本管理很大程度只停留在口号上,只停留在计划阶段,而难以落实和实现既定目标。
3.材料管理方面存在漏洞、机械设备利用率低
在材料的采购环节,主要存在无计划采购的现象,导致部分材料积压而其他材料却短缺的现象,不但造成材料费用的增加,还可能影响工程施工的进度。
在材料的管理环节,入库保管的材料堆放杂乱、数量清点不够及时、导致材料变质锈蚀、丢失被盗等问题时有发生。或者材料的领用不按相关规程操作,导致材料没有按定额发放,材料浪费较严重。这些都直接增加了项目成本
4.人工费比重趋高
在一般铁路工程项目中人工费约占1O%左右。而实际中,项目人工费支出往往高达l5%一25。有一些项目在人员的使用上存在部分不按岗、不按实际需要配备人员,一人能完成的工作安排多人。可使用低工费的工种却使用高工费的劳力。从而人为地扩大了人工费的支出。
二、改善铁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问题的途径
首先,提高项目组成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节约成本,全面控制成本的意识 铁路工程项目的成本形成贯穿了整个施工过程中,项目组成员是成本花费的主体,也是成本控制中的关键。无论是施工人员、采购人员、仓管人员还是办公人员,其工作的实施过程就是成本产生的过程。意识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只有提高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项目成本的整体节约水平。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原则。企业领导要亲自主抓、身体力行,不能只说在口上或写在纸上,要不断提高认识、更新理念、积极推行、正确引领,推动整个企业树立正确的成本管理观念。项目相关管理人员和执行人员要强化成本观念、经济意识,财务、计划统计等部门对于成本的工作要做到从思想上认同、从行动上配合其次,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及成本管理执行体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产生协同成本效益建立并完善配套的成本管理制度是开展成本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强化制度执行力是推行项目成本管理的有力保障。制度是成本管理得以有效实施的依据,施工企业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项目本身的特点,建立并健全成本管理制度。项目一进驻,就要根据责任成本预算指标制定一套成本管理办法和制度。在运行操作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改进,通过实践使之趋于完善,以确保制度科学可行、没有漏洞,真正起到规范项目成本管理的作用,最终达到提高施工项目成本管理水平的目的。全力以赴地抓好抓紧成本控制过程中每项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一时点和每道工序,使最终项目成本效益最大化。
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是项目成本得以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证。施工企业要根据每个工程项目的自身特点建立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要建立完善的成本计划、核算、监督等成本管理机构,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各个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确保其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要对成本管理相关部门、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绩效进行定期考核,奖罚分明、激励到位。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责、权、利对等的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再次,强材料管理。厉行节约
材料费用在整个工程造价的比例中占的很大,是项目成本的重点,加强材料管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最后,培养成本管理人才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提高成本管理水平的关键。施工企业要注重培养成本管理方面的专家。要选择有实干精神、现场经验丰富、善于钻研的人才予以培养,要选择业务精、能力强、有权威的人才充实专家队伍。要通过专家队伍的培养,建立起成本管理的专家治理机制。建设一支优秀的成本管理队伍是确保成本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项目经理是成本管理思想、制度推行和落实的中坚力量。要提高以项目经理为代表的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特别是项目经理的成本管理业务素质。施工企业可以通过组织相关培训,进行内部交流学习,向旧行吸取先进经验等方式不断提高项目经理的成本管理水平。
14.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十四
1 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中的主要问题
1.1 针对学生进行的知识补足有偏差。 法学研究生的知识补足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知识补足,导师起辅助作用。一是无差别的知识补足,即导师根据被学生的整体情况对被其进行统一的知识补足。
就前者而言,导师的辅助作用发挥的不充分。受自我认知能力和学术视野的限制,学生很难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否能支撑自己进行环境法研究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需要导师给予指导和帮助。如导师忽视这点,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无准确的认识,就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就后者而言,对学生进行无差别的知识补足主要是通过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讲授方式实现的。目前,法学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趋同化”和“单一化”的问题非常突出。这种情况既不利于结合地域差异,形成学术研究高地;又不利于集中专业优势,形成特色培养。单一化的课程设置也不利于学生获取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进而影响其科研能力的提升。
1.2 在向学生传授科研方法的方式与技巧上存在缺失。 目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法学研究生的培养也是如此。各个导师所掌握的研究方法有区别,其所习惯运用的研究方法也有差异。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本可以通过比较和相互借鉴,从而了解和学习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但基于师门之别,作为被培养者的研究生往往很难从其他导师处学习研究方法。同时,由于各个师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各师门间的研究生往往很难通过有效的交流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15.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十五
在21世纪, 综合国力的竞争重点在于各国、地区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竞争, 而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国家也早已经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较大程度上要依赖我国的高校建设。高校科研工作已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 进而影响高校的竞争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 高校科研创新被推到创新的前沿, 担负着民族科技发展的重任。我们要全面分析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现有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以促进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当前面临的问题
1. 意识和观念上存在的问题。
(1) 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普遍来说, 多数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很少考虑到它的指导功能, 只是把科研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一种辅助职能, 并没有充分将管理功能与高校的整体发展定位相结合, 没有考虑到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
(2) 管理理念落后, 缺乏创新意识。
高校科研管理观念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 只是被动服务, 缺少主动服务的意识, 做不到与时俱进;很多管理人员行政式的办公, 不能很好地转变职能来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服务;同时, 在管理理念上遵循守旧、一成不变, 科技管理创新意识严重不足, 没有积极探索更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因此更新观念是首要问题。
(3) 市场意识不足, 应用研究相对缺乏。
高校都热衷于争取各种纵向课题, 并在绩效考核时对各种横向课题给予歧视性待遇, 使得各种应用型的直接面向市场的研究相对缺乏。科研项目数、科研经费数、发表论文数、各种收录和各种获奖等指标, 是高校科研工作追求的主要目标, 而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 以及如何使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 则缺乏很好的机制和政策给予研究和指导。很多项目在立项审批时, 纯粹为科研而科研, 在项目的技术水平方面考虑较多, 而进行市场分析较少, 没有充分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 技术转化率不高, 产学研没有很好地结合。
2. 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1) 政策不配套, 科研管理机制不尽合理。
政策不配套与机制不完善使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高校拥有一支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科研队伍, 但迄今高校科研个体化、小型化、分散化现象还相当严重, 阻碍了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 不少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 忽视了科研管理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和对科研工作的宏观引导和调控作用。
(2) 缺乏有效的成果转化体制。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的经济化, 即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 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 是我们进行知识创造、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然而,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这一点上还比较落后, 缺乏相关的成果转化机制, 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
(3) 科研经费监督机制缺乏。
目前各高校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出了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条例或是管理办法, 但对科研经费的前、中、后期的监督管理做得很差, 科研经费虚报、挪用、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 经常出现科研项目尚未结题, 科研经费已用完的现象;或是科研工作实际已经终止, 往往还有相当多的结余资金的情况;同时, 存在不同部门、课题组重复购置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和仪器设备闲置现象;科研经费使用上不计损失和浪费, 以及支出不合理、管理费和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等现象时有发生, 致使学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4) 组织和管理体系滞后。
我国高校在科研组合方式及工作方式上缺乏创新, 不能与时俱进, 进行调整、改革, 致使高校难以承担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重大项目。目前各高校都在从事各类课题的申报工作, 基本上是以部门为单位, 研究人员的队伍基本上是以本校教师为主。队伍整合困难, 高校科研管理方式滞后, 高水平科研管理队伍缺乏, 影响高校科技发展。高校科研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未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 导致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和急功近利、浮躁等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
3. 具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高校科研管理手段落后, 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 很多高校科研管理手段较为落后, 不能满足广大教师对信息准确、及时的要求。虽然各高等学校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计算机管理, 基本都已经建立了网络数据库, 但科研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赖人工进行, 即通过输入大量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 才能实现简单的检索功能。另外, 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的程度还不高, 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没有标准化, 造成统计数据不一、重复统计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使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愈加繁重, 而且减少了不同部门间科研工作人员之间以及科研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必要的、及时的沟通, 造成了诸如信息传递堵塞、流转失真且速度慢、重复劳动等弊端,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还创造了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的真空地带。
(2) 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急待提高, 高校科研队伍缺乏稳定性。
目前国内各高校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 专业化程度较低, 来源比较复杂, 导致科研管理水平不高, 因此急需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 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准, 以充分发挥科研在高校肌体的重要作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一支稳定的技术支撑队伍。人才尤其是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建设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科研, 而一流科研的核心需要有一流的人才。但是高校相对清贫的生活、僵化的用人机制, 使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出国、跳槽、进机关, 这种显性和隐性的人才流失严重削弱了高校科研实力。
(3) 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基本从科研项目、经费数量、发表论文数、出版著作数、成果收录数、获奖等方面进行考评。科研绩效指标普遍存在重视数量轻视质量、重视投入轻视产出、重视纵向项目轻视横向项目等问题, 这一方面反映了高校行政化、急功近利的浮躁表现, 另一方面也使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 造成了诸多的负面影响。
(4) 科研投入相对不足, 支持方式需要完善。
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 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 我国高校科技研发经费还是相对偏低, 高校研发经费占国家创新系统经费总额大大低于美国、日本, 更是远低于英国的水平。在政府研发资金投入大学的比例方面, 发达国家一般在1/3以上, 美国联邦政府投入在高校研发经费中所占比重最高时超过70%, 而我国政府2002年的科技活动经费中, 这一比例仅占17.7%。在科研资金的筹集方式上,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经费主要依赖于拨款, 虽然各种横向课题增速较快, 但规模仍然不算大, 而且近年来我国企业自己也开始或加大自身R&D研究, 这也给高校筹集科研资金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三、提高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1. 推进科研管理的观念创新。
科研管理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 自身具有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特点, 但是科研管理也有很多自己的特点, 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者特别应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 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 要有创新意识, 要站得高、看得远, 要能够做到既了解本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 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 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
高校科研具有自身的创造性和对学校科研工作宏观引导的调控作用,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增强创新意识, 不断思考完善科研管理工作, 使高校科研管理能很好地面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同时, 要积极转变职能, 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 积极与市场对接, 加强校企协合作, 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推进高校走“产学研”的路子。
2. 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的体制建设。
顺应时代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 完善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 促进科研管理组织体制创新, 实现跨学科、跨院系、跨领域的研究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在学科的交叉点上, 实现科学研究的创新, 加强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服务, 提高现有科研资源的利用率, 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 拒绝“条块分割”, 提倡资源共享、跨学科合作, 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投入,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提高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效能, 完善激励制度, 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3. 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现代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科研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极具专业性质的业务工作。就个人而言,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管理手段,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要积极思考, 探索新理论、新方法、新方案, 通过创新形成自己的管理模式, 通过交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有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专业性培训, 或是举办相关交流会等方式, 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随着科研管理的不断发展, 高校可以考虑设置科研管理专业的可行性。
4. 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
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必要的和必需的。实现这两点不仅能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和动态, 而且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 实现科研管理创新, 提高科研水平,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 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 加大信息化管理手段, 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 从而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通过网络化的手段, 服务于学校科研, 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科研辅助活动, 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 并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的网络平台。
5.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打造稳定的科研队伍。
整合高校科研力量, 实现优势互补和结构优化, 对于增强高校科研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学校科研工作对内、对外联系的桥梁。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校科研团队的组建牵线搭桥, 做好多方面的集成和整合, 以大学科的视野实现学科间的大交融、大合作和大发展, 根据科研攻关内容和学校科研发展需要, 科学地组建并创新地管理科研团队, 打造不同的学术队伍, 构建相关的科研平台。
6. 加大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较单一、经费不足的现状, 随着国力的增加, 政府要大力加强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 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作用, 使高校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搞好我国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对于实施科教兴国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思想意识、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操作等方面入手, 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有的一些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以期能够促进我国高校科研管理水平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旭.对高校基层科技管理工作的认识和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 2009, (2) .115~116.
[2].万华.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初探[J].经济师, 2003, (12) .134~135.
16.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十六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学评估 功利行为
一、对过去评估工作的反思
自从1999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就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尽管人们不可能再用精英教育的标准去衡量当今的大学教育,但是如果用质量的代价去换取高等教育一时的繁荣,这将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是所有热爱我国教育事业的人所不愿看到的。因此在2003年,教育部启动了五年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这对高校端正办学思想,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校的管理水平都是具有积极的影响。很多接受评估的高校都能按照教育部的评估要求,认真抓好自评自建工作,切实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真正实现20字的评估方针。此类学校既包括那些办学历史优久、教学质量一流的名校,也包括那些办学时间短,条件不是很好,但却能认清自身问题,踏实抓好整改的高校。但是,我们还应看到,有这样一些高校,他们不是认真抓整改,而是一味追求好成绩,在评估中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以及想方设法揣摩评估专家的心理。[1]这种过度近利的行为严重的扭曲了评估工作的初衷,在教师,学生以及社会中产生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
二、高校过度功利行为的表现形式
在当前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中,有的高校在对待评估的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关注的重点不是“重在建设”,而是“重在结果”。[2]在实践中,有些高校没有对自身正确的定位,自觉或不自觉的带有追求一流,向名校看齐的导向。他们看见别人得了优,自己也要得优,否则便丢了面子。在自评过程中,高校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而是先定等级,然后按照各个指标堆砌材料。为了使某个指标能够达到A,他们可以想出各种办法,甚至不惜伪造资料,虚报数据等手段来蒙骗工作组。此外,学校在评估过程中还存在只强调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建设的现象。有的高校在评估前,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经费投入也很大。但在评估结束后又呈现出明显的反弹趋势。
三、原因的分析
那么,什么原因使高校在评估中产生这种过度功利行为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1、政府评估具有的权力影响过大。我国的教学水平评估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这种评估不仅具有学术色彩,而且还有很浓的行政色彩。这就直接导致高校的领导不惜运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去迎接评估检查。评估结果为优,不但对学校有利,而且自身的前途也更加光明。而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评估,来证明自己工作的“成效”,因而也给学校领导施加了不少的压力。所以对高校来说,评估就是一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斗。当评估结果被赋予了如此多的意味,高校还能端下自己的心态吗?
2、评估制度的缺陷使极功近利行为有可乘之机。首先是考察组在校期间的工作方式不尽合理。由于要在短短的十几天内对学校进行全面考察,时间紧,任务重,考察组对评估材料很有可能是走马观花,难以做到深入细致。这使高校产生侥幸心理,并导致极功近利行为产生。其次是自评制度的设计有待商榷。自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动高校的参与意识,但这同时也给高校提供了造假的机会。最后是专家组的成员是来自各高校的领导,因而或亲或疏和其它高校存在着某种利益关联。这使得专家组可能出于某种利益考虑,回避评估中的关键问题,使评估流于形式。[3]
3、评估指标体系的局限。目前我们国家所用的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是经过众多专家费尽心血制订而成的,是比较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但是毫无疑问,它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例如,对于很多软指标的测量,尽管有诸多观测点,但是在评估中还是难以量化,因而带有很强的主观灵活性。这也为很多学校留下了发挥的空间。他们通过做一些表面文章,来获取专家组的好评。
四、对改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建议
我国开展的教育评估始于80年代,起步较晚,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是属于前进中的问题,这也是很正常的。但是我们必须正视它,否则,教学评估可能变成一个随意造假,肆意浪费的可怕漩涡。对于完善本科水平评估工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淡化政府评估的权力影响。由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者,因而政府不参与评估是不可能的。而政府评估又会带来很多超出学术之外的影响。因而要淡化政府评估色彩。在评价主体上,可考虑采用政府评估和中介评估相结合。这样式既有政府的权威性,又具有中介机构的广泛性和透明度,适当时可赋予其“半官方”性质。也可考虑变等级评估为合格评估,或是变综合评估为分类评估,分别评价,这样能使评估更具有针对性,更能回归评估的本来意义。
2、不断完善评估的各项制度。在评估组考察的过程中,要改变专家集中查阅材料的作法,可考虑提前让专家组审阅。在数据的采集上,要拓宽数据的来源渠道,增加数据资料的信度过效度,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信息和数据发布制度。另外,学生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不容忽视。高校真正服务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专家组。试想高校在整理资料,填制表格,开大会小会时,是否考虑了学生的利益?学校工作的得与失都逃不过学生的眼睛。评估要把学生纳入到系统之内,让学生不仅是评估的客体,而且是评估的主体。
3、制订更加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应该说任何指标体系都不可能是绝对完美的,但是可以不断的完善,使之更加符合现实状况的需要。指标体系中要避免模棱两可的一些词语,让指标更易于量化,使学校无可乘之机。另外根据我国目前高等学校的条件相差比较大,可考虑增加学校的自选动作,让不同起点的学校有更加公平的标准。在评估指标体系结果的标准制订上,可以考虑不评等级,只给出具体分数,以避免高校一味求优的心态。
参考文献:
[1]钟秉林. 让本科教学评估在再认识再思索中再完善[J]中国高等教育. 2006.(7)
[2]赵志鸿。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考版)2005。(5)
17.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 篇十七
科研工作是党校各项事业的基础环节,影响到党校各项职责的全面有效发挥,是党的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指出:“党校姓党,决定了党校科研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展开,在党的思想理论研究方面有所作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作出积极贡献。”而县级党校科研的基本使命是为地方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承担着向地方党委政府反馈基层信息情况、提供重大决策思路、服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任务。全面探索丰城市委党校科研工作的现状,提高科研工作质量,对丰城市委党校教学培训工作的发展提高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新形势下县级党校科研工作发展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无论是党校自身的发展,还是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需要党校科研的支持。县级党校的科研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特别是随着习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无疑将给县级党校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好的发展机遇。
(一)党校职能定位需要加强科研工作。新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党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的同时,对党校性质和职能作了新的定位,其中一个鲜明的提法就是提出党校“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强调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要“重视科研对提高党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等等。这一新的定位,极大地提升了党校作为党委重要部门的地位,也为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因此,县级党校要进一步加强党校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党校理论阵地作用,使党校科研真正成为推进党的理论学习、宣传和创新的生力军。
(二)党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科研成果来支撑。科研是教学质量提升的基础,没有科研作为支撑的教学就没有生命力。科研工作关系党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关系学校的长远发展。干部教育培训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干部队伍建设需求以及教育培训发展趋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党校教师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选择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讲稿为党员干部讲授。党校的课能不能讲好,理论创新的步子能不能跟上,科研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科研工作对于提升党校整体办学水平和教师的业务素质至关重要,作为一个县级党校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充分认识科研在党校教育中的基础作用,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切实加强科研工作。因此,加强党校科研工作既是党校的使命所在,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障。
(三)地方党委政府决策更加重视党校调研成果做参考。新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规定,党校要“发挥党校在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思想库作用……围绕党委和政府工作部署,跟踪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开展决策咨询研究工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在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社情民意,而调查研究是获得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是,目前,很多县域范围内尚未设立社科研究的机构,也缺少大专院校。因此,党委和政府对党校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高,迫切需要党校为之提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调研资料,要求党校在调研方面有所作为,为党委政府决策和推进工作建言献策。县级党校面对着担负着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的重要任务,对于党校科研的这一重要任务必须认识到位,引起足够的重视,要积极主动承担或参与当地党委政府重大课题的研究,积极组织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科研工作为当地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达到提升党委政府决策水平的目的。
(四)党校自身发展需要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虽说教学是党校的中心工作,但在新的形势下,县级党校却面临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学功能不断走向被弱化的趋势。县级党校教师教学水平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培训的需要,因此,很多县级党校和组织部门会安排本地的党员领导干部到市级甚至省级党校进行学习培训,或虽然还在县级党校举办培训班,但会越来越多地外请市级或省级党校的专家教授来授课,比如丰城党校在面临重要培训任务的时候,有时会邀请省委党校、宜春党校的专家来授课。因此,县级党校要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转变理念,改变重教学轻科研的意识,通过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提高科研和质量,巩固科研在党校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先导作用,以优异的科研成果向世人展示县级党校及其教师的新形象,体现县级党校的新价值,让科研工作成为县级党校的“立校之基”、“兴校之本”。
二、新形势下县级党校科研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大部分县级党校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抓好教学工作,完成每年的干部培训任务就可以了,没有深刻理解和领会党校工作“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的科学定位,片而地强调教学工作而忽视了科研工作。虽然党校的教师大多也都在写文章,但往往都是为了完成一些硬性科研任务,或是为自己评职称而准备的文章,所写的文章大多是一些空洞的理论文章,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但受益于丰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丰城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521人才”引进政策,一大批高学历的毕业生来到丰城,来到党校,这无疑给党校注入了新鲜血液。目前,党校的年轻教师有19人,其中研究生学历的有12人,双学历的有3人,而且这些人专业门类各不相同。可以说,与宜春其它县级党校相比,这是丰城市委党校在人才上最大的优势。另外,党校领导对科研工作也极其重视,制定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每月定期举行青年教师的论文评比,名次排前的给予奖励;鼓励论文在期刊、报纸上发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个类别的理论研讨,对取得较好名次的也给予奖励等等。这些年来,丰城党校的科研成果也是越来越多,在宜春市委党校每年举办的理论研讨上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甚至在江西省委党校举办的理论研讨上也取得了不错的名次。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的科研工作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氛围不足。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党校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是一体化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县级党校领导也认识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并对科研工作愈发重视,然而在一些教师的心中存在“重教学、轻科研”的倾向,认为科研是软指标,只要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是尽职尽责。比如说宜春一些县级党校,随着2005年全市县级党校系统改革,有的县级党校在改革中采取走参照公务员路线,取消了职称评定,这也导致新引进的青年教师身份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地步,即不能走参照公务员路线,也不能走评职称的事业单位编制的路线,这也就意味着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等科研成果对党校教师的晋级和待遇的改善帮助不大,大家对搞好科研工作的激情更加不高、动力不足,科研氛围日益淡薄。
(二)经费不足,调研不够。无论是资料查询、市内外调研、科研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奖励,都需要一定的费用支撑。但目前很多县级党校办公经费里面并没有用于科研工作的专项费用,科研资金的缺乏也制约了科研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大型课题的研究,导致党校教师难以深入本地实际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不能及时了解本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实际状况。
(三)科研平台不够,对外交流不足。教学需要“平台”,科研工作同样需要“平台”。目前,县级党校在科研平台建设上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平台较单一。党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基本上是以报刊、期刊为平台,科研成果大多数在报刊、期刊上发表,主要是地市级党校的校刊上、县域本地的报纸上发表,而且一篇文章发表了,一项科研工作也就结束了。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的职能未能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平台较封闭,对外交流不足。县级党校相互之间、县级党校与当地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研究机构之间缺乏稳定的科研交流。目前很多县级党校缺乏与社会学术团体开展的交流,对外研讨活动大幅度减少,比如拿我们宜春县级党校来说,除了每年参加的宜春市委党校组织的理论研讨外,省委党校的理论研讨主要还是针对地级市委党校,县级党校要参加的机会不多,名额很少。同时,与当地相关部门的联系也不够,如市政研室等相关部门,使县级党校教师难以参与当地有关部门特别是对本地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调研活动。
(四)科研质量不高、精品不多。近年来,县级党校引进了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高学历的人才,教科研人员也发表了不少文章,论文比例也在不断提高,但是精品不多,有分量的科研成果较少,特别是对当地改革发展实践的重大问题前瞻性、对策性的研究不够,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研成果偏少,尤其是对当地党委、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的成果不多,决策咨询能力偏弱。目前,很多县级党校的科研成果多局限在基础理论研究,而忽视了应用问题的研究。
(五)教师的科研协作意识与能力不强。党校的每一个教研人员都是党校科研的主体力量,鼓励教研人员独立搞科研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整合力量、优化资源配臵、发挥整体功能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很多县级党校的科研成果大多是教师个人的结果,教师的科研协作意识与能力还不强,没有实现“1+1大于2”的效果,结果导致有分量的科研成果不多。
三、新形势下县级党校如何抓好科研工作
面对县级党校在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做好科研工作,县级党校要立足实际,找准自己的位臵,扬长避短,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发展路子。
(一)领导重视,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科研水平的提高,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但也不能缺少领导的关心和重视,领导的关心和重视能极大地激发科研人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一方面,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针对当前党校青年教师身份尴尬的问题,党校领导要积极向当地党委政府打报告,希望党委政府能给予重视,改变这种身份尴尬的地步。另一方面,党校自身领导也要重视科研的发展。近年来,县级党校的领导对党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是极其重视的,也实施了很多有效的措施。但对于上述问题的存在,需要领导进一步对科研的重视,比如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加强与其它县级党校以及上级党校的联系,促进党校青年教师对分工与协作等等,这些措施也将会推动科研水平的提高。
(二)突出教学科研工作的相互推动。在党校工作中,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基础,县级党校要对科研工作进行准确定位还要特别注意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科研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一体化运行模式。即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实行教学专题设臵与科研选题一体化,把教学专题作为科研的首选课题,把科研成果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加大教学中的科研含量,推动研讨式教学活动的开展,使教学和科研更贴近现实,更具指导性和说服力。要围绕教学搞科研,瞄准社会的突出问题、热点问题,瞄准学员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搞科研。这样的科研成果观点新颖,资料翔实,深受学员欢迎,也克服了重教学轻科研、脱离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搞科研的倾向。教研人员要搞好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要积极探索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新形式,根据教学改革的任务和主体班次教学内容的需要,撰写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整理出高教学水平、高科技含量的专题教案。坚持教学出题目,科研做文章,成果进课堂,真正做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同步提高。
(三)实施课题带动战略,深入调查研究。课题研究是党校科研最重要的抓手。党校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上级党校课题、党委政府及各部门委托课题,具有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县级党校领导要提早谋划,主动出击,争取多立项、高立项,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与质量评估,注重课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课题应有的作用,为面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搞科研,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一要抓“重点”搞调研,提出一些事关地方长远发展战略的建议,为党委政府出谋划策。二要抓“难点”搞调研,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三要抓“热点”搞调研,找清理论是非界线,为干部群众释疑解惑。四要抓“亮点”搞调研,提供一些代表本质和主流的先进典型,为干部群众提神鼓劲。这样,既达到了理论研究的目的,利用自己的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解决了县域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又通过服务和贡献赢得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党校工作的支持,把党校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四)整合校内资源,拓展外部优势。科研交流协作是整合资源、提高质量的重要条件。为了进一步发挥县级党校的人多、专业各不相同的优势,应在发挥个人科研能力优势的同时,倡导集体协作,发挥群体的作用,在科研工作中形成上下联动,内外互助,集体攻关的工作格局。首先要加强党校内部自身交流与合作,让校内同专业或不同专业的教师就共同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使党校能集中优势力量,集体协作攻关的工作格局。还可以通过开展帮扶活动,让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的科研骨干与科研工作经验相对欠缺的教研人员结成帮扶对子,以强带弱,共同进步。同时县级党校要不断加强同社会各界的联络和协作,走开放型科研的路子。一是贴紧省委党校、地级市委党校,最大限度的发挥上级党校的理论优势和指导作用。二是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不仅要从党委政府那里争取调研课题,还加强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的联系,争取他们对调研工作的指导。三是加强与被调研单位的合作。被调研单位,如业务主管部门、大型的企业公司等也有一些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人才,在调研过程中要充分争取他们的支持。(五)保障资金投入,完善科研管理制度。科研工作与其他不同,它的投入是显见的,而它的产出却是隐性的,长期的。教师对科研的投入是现实的,而得到的收益也是不确定的。因此,要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尊重他们的劳动、保障他们的利益,必须要有物质经费保障。首先,县级党校要努力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财政拨款时设立科研专项经费,并形成专款专用,结余结转,超支追加的科研经费结算机制。其次,县级党校要完善党校的科研管理制度,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和约束制度,充分调动全体教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建立科研最低工作量制度。把软指标当作硬任务,落实到每个教研人员;二是建立严格的科研奖惩制度。对完不成任务的科研人员,在评优评先方面进行制约;超额完成科研任务的给予奖励。对在科研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给予重奖,并优先安排参加外出学习、参观考察等活动;三是建立科研服务制度。教师在科研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从客观上增加了科研难度。因此,必须建立科研服务制度,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比如,联系调查点,当科研人员下乡调研遇到问题时,帮助科研人员联系相关部门领导给予协助;与党委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加强联系,帮助他们实现科研成果转化等。
【对高校科研项目评估的思考】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思考论文08-15
高校科研工作总结范文10-21
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11-16
对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思考11-16
高校企业科研技术战略合作协议12-01
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培养计划12-23
对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核算与管理的思考11-26
充分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科研中的作用10-04
对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