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家》读后感兼论现代教学观下的校长成长(共3篇)
1.《论教育家》读后感兼论现代教学观下的校长成长 篇一
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下)
大数据时代观:一种可以采纳的思维模式
依据现有传统思维模式实现上述的“全数据”评估,必然存在人力、物力和海量数据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革新传统监控评估技术。大数据时代观就是一种可以采纳的思维模式。其关键是“样本=总体”。
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的时代,世界需要数据分析,却缺少用来分析所收集数据的工具,因此随机抽样应运而生,“抽样”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数据得到最多的信息,它可以被视为那个时代的产物。但是,当感应器、手机导航、网站点击等被动地收集了大量数据,而计算机可以轻易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我们可以获得海量数据的时候,其缺陷越来越难以忽视了。〔见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文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版,以下简称“维克托文”〕例如用抽样的方法分析整个人口的情况,正确率可达97%。对于某些事物来说,3%的错误率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教育来说,3%的错误率是不能接受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我们的方法和思维也要跟上这种改变,要以每一个学生数据中心,合法地收集他们的所有数据,用“样本=总体”为思路,设计评估,设计质量监控。
(一)大数据时代观点综述
进入2012年,大数据(big data)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大数据时代来临,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大数据时代观下有许多成功案例,如2009年甲型H1N1流感爆发的时候,谷歌更有效、更及时的发布了“流感”指示标。令人惊人的是,谷歌的方法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的,而不需要分发口腔试纸或联系医生。这是当今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新型能力: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有巨大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或深刻的洞见。(见“维克托文”)
为了引入大数据时代的基本观点,我们对这段时间内与监控有联系论点做一个综述。
首先,“从硅谷到北京,大数据的话题正在被传播。”“我们的行为、位置,甚至身体生理数据等每一点变化都成为了可被记录和分析的数据。……如今,一个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数据的时代正在开启。”“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与移动通信把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以PB(1024T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的新时代。”大数据也将改变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因为它为我们的生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已经成为了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其次,让数据“发声”。“大数据”专家杰夫?乔纳斯(Jeff Jonas)提出要让数据“说话”。在数字化时代,数据处理变得更加容易、更加快速,人们能够在瞬间处理成千上万的数据。但当我们谈论能“说话”的数据时,我们指的远远不止这些。
其三,“样本=总体”。当数据处理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进行抽样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就像在汽车时代骑马一样。(见“维克托文”)随机抽样取只是一条捷径,是在不可收集和分析全部数据的情况下的选择,它本身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一旦抽样过程中存在任何偏见,分析结果就会相去甚远。探索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克服抽样缺陷的解决方案,是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联系到我国现代化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以及教育、交通、医疗保健等各方面挑战,通过大数据这种创新方式来解决问题,意义就更大。(见“维克托文”)
其四,大数据的核心就是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之上的1预测。有预测的监控,才有可能不断完善受监控的学校或区域。而这种“完善”是自主,内在的,随着监控系统接收到的数据越来越多,它们可以聪明到自动搜索最好的信号和模式,并监控系统也将自己改善自己。将目前单纯依靠人类判断力的监控模式,转变为监控在计算机系统帮助下,成为受监测的主体和监控实施者共同自主完善模式下的监控行为。
从上述大数据的观点来看,目前在教育质量监控评估上,过于依赖“抽样”数据,都比较重视各种终端信息的采集,但对于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及发展性的信息关注不够,教学质量信息采集时效性较差,是出现“两费两差一不足”,不利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过程管理,影响教学质量评估诊断、促进效用的及时发挥。
(二)大数据时代观下的教育质量监控设想
目前评价方法一般是“加权求和”,虽然简单,但容易降低评价的可能性,无法发挥数据全部作用。现有的网络评价应用无疑延伸了评价的时间、拓宽了评价的空间、丰富了监控的内容,但同时也使评价数据库的数据急剧增多,这些浩瀚的数据背后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传统的数据分析手段只能获取这些数据的表层信息,难以从中挖掘出有助教学决策的有价值的信息,来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预警机制。
以下我们从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包括以下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子系统(即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理念、组织机构、资源状况、教育教学过程和质量评价分析)出发,谈谈教育质量监控的设想。
1.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质量监控的出发点和归宿。首先在监控上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监控的样本等于所有学生,将学生体检的健康数据、出入校门或班级的出勤数据、进入场所(宿舍、饭堂、图书馆的时间)时间、作业次数记录、以及学业水平数据、家庭及社区环境数据、入学毕业跟踪数据都作为监控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或学生)学生发展状况报告,发布学生健康状况报告、学业水平报告。
2.教育管理机构为主导的全员参与监控实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监控机构网,对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实施全面监控。
3.区域内一体化的资源状况监控系统。监控人力资源管理、基本设施建设与管理、经费管理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了解区域内的均衡化发展的程度,学校资源利用情况。
4.实时化教育过程监控系统。实时化过程监控是对教学计划运行过程的观察、监督,对偏离教学质量目标的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和处理,保障课程设施正常开展,防范不按国家要求设置课程情况,防范加班加点情况。监控主要包括教学准备与设计监控、课堂教学过程监控、课程考试监控、实践教学监控等。目前来看,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记录产生大量评价数据,然而,这些数据主要是在日常教务管理过程中产生的,是教学质量测量的最重要的数据源,管理系统一般都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发现其中隐藏的各种知识,这就使得教学管理人员无法从整体上把教学的综合效果、变化趋势等,教务管理系统积累的海量数据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利用专门的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5.评语式的质量评价分析系统。要培育大数据时代的监控专家,保障教育“数据”真正发言,形成基本“评语”;要努力开发符合“全数据”的智能化教育管理系统,该系统对现有教育管理系统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能够采纳已有数据。
为实现上述五点设想,建议采取以下工作策略:
1.组建适合“全数据”质量监控机构和队伍;
2.研究“全数据”质量监控理论,开发监控框架,建立适合全数据评价评估的数学模型;
3.摸清我省现有中小学学校内管理系统的类型(教务、学籍、图书、健康、成绩等等),同时要研究非教育系统与学生相关的数据系统,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现有数据资源;
4.监控中的有关指标尽量避免抽样,其数据指向是现有教工、学生的日常数据,达到两个目标:监控评估是真实的,监控数据不需要临时采集。
(三)教育监控系统数据库
教育监控系统数据库建设首先要抓好数据框架研究。从宏观上看,质量监控系统数据一般分为 “硬数据”和“软数据”。(见凌惜勤等《建立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系统,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教改经纬.2011.总第219期)
“硬数据”一般是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具有统计功能,主要包括数量,名次和比率,如在校学生数、师资队伍情况、学校占在面积、校舍及实验室面积、教学仪器设备的数量及价值、图书馆藏书及体育场馆面积,各项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等。而“软数据”一般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和描述,不具有统计功能,主要包括文字、文档、图像信息等。大数据观点下,格外重视“软数据”。挖掘这些数据往往可以深入分析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与落实情况、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教学质量标准的制定及监控情况,各种评估、评价(如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各级各类的听课评价,社会及用人单位的评价等)及反馈、各种总结报告、获奖情况,无疑这些数据是十分重要的监控信息。要重视软数据库模式的标准研究和建设。
为实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全数据理念,首先要建立适合其理念数据维度。例如TQMDSS(见张忠玉等《一种基于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决策支持系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中重要的维度有:
1.时间维度。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又分为年度维度和学期维度,其属性较为简单“年度(年度编号,年度);学期(学期编号,学期)。
2.学生维度。学生、教师信息都存放在TQMS中的用户信息表中,为了方便区分教师和学生,在数据源数据库Classroom Teaching中,建立专门的学生视图,作为学生维度数据源。这样学生维度属性为:学生(学生号,年级,学生姓名)。由于学生用户太多,为便于筛选,采用多级别维度;依次为年级、学院、专业、高级别的学生集合必须包含低级别的学生集合。
3.教师维度。同学生维度一样,建立教师视图作为教师维度数据源,教师维度属性为:教师(教师号,学院、教师名);教师没有年级和专业属性(因此许多高校教师主要以院系为单位管理,经常跨专业授课)。
4.教学班级维度。教学班级是对某学期、某教师为某班级(教学对象)开设的某一门课程的抽象描述。
其次,为提高监控工作的水平,要设法保障监控数据质量。
可能造成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会是多方面的,如法制意识不强;统计人员队伍素质不高;被统计或调查对象不配合。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措施首先要提高统计人员素质;要把握数据源头,夯实统计数据质量基础;也要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监控。对数据质量监控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按监控时间可分为日常监控和时点监控;安数据质量监控范围可分为抽样监控和全数监控;安数据质量监控的手段可分为审核、复核、校验、实地检查。
大数据时代观下监控模式的发展前景
(一)用数据库(包括学校概况、师资队伍、校园校舍、办学经费、图书资料、仪器设备、专业与课程、教学管理、教学效果、学生基本情况等数据群组信息)可以达到教育质量全面监控的目的,形成全面的、动态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各个学校的状态数据库所采集的数据项是原始的,是真实、客观、准确的,未来开发的监控系统会自动生成各项工作中所需要的衍生数据,为更深的层次分析教育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教育发展的偏差和趋势服务。
(二)监控系统将是智能化的实时的开放的系统,从目前监控过于依赖专家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将系统数据分析与专家协调监控模式。系统也将有利于实施民主监督与社会监督。
(三)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用数据信息治校,而不是分数治校。教育行政部门用数据发现“细微”的问题,及时提醒,引导教育,而不是分数掐死教育。也可以有效避免将教学质量监控等同于考试,避免监控沦落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推手。
(作者单位:广东省教育研究院)
责任编辑 邹韵文
2.《论教育家》读后感兼论现代教学观下的校长成长 篇二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应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建构的活动”,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知识。个体所掌握的有意义的知识是在不断的互动中建构起来的,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接受,而是一个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动态生成过程。在教学中,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主动对新知识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为了更好地揭示建构主义教学观的本质,建构主义者提出教学过程必须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
1.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意义建构。为此,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充分考虑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内容的安排,还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应把情境创设看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帮助学生建构能灵活迁移的知识和经验。
2.协作共享
协作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建构主义认为,以协作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性互动能够为知识的意义建构创设一个教学环境,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组建起教学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体之间的协作对教学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教学假设的提出与验证、教学成果的评价乃至知识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每一个成员的思维与智慧都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从而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对话交流
对话交流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建构主义强调教师应放权给教学小组,而且“这种教学小组的规模应足够小,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参与到集体任务中”。教学小组的成员必须通过对话协商形成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思路。此外,协作共享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成员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他们的思维成果(智慧)能够被整个教学小组所共享。
4.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它是指学习者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共享和对话交流,把握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对新知识的有效迁移,从而对新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并建立起关于当前所学知识内容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自己理解客观事物的独特视角。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并不是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所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意义的能力。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
1.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关于教学模式(teachingmodel)的含义,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Joyce,weil&Showers(1992)指出:“教学模式是一种可以用来设计课程,选择教学材料,指导在课堂或其他场合的教学活动的模型或范式。”李晓文、王莹(:105)认为:“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之上的为实现特定的教学月标而设计的一种教学模型。”可见,教学模式的选择是一种基于一定教学理念的教学策略。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是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实施英语教学改革最基本的一步。建构主义强调知识需要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设一证实假设一发现新问题”的程序来学习。
教学过程是传播者利用传播媒体传输教学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互动活动。为了能够给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多媒体教学模式愈来愈受到英语教学者的青睐。康淑敏、王雪梅在《多媒体环境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一文中,以人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互动理论和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为主要依据,结合外语教学的特点,从多媒体视角对自我驱动模式、立体信息输入模式、电子交互模式、竞合探究模式、文化意识培养模式和“学习风格一策略顺应”模式等多元化英语专业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从而为多媒体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全方位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念启示和实践参照。
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Leaming,简称TBL)成为现代英语教学较为理想的选择。TBL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在大量科学研究和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语言教学模式。它围绕任务来组织教学,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利用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充分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和应用}j的语(朱益华,),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任务化
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是教学中的一个关于“what”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必须明确要
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语言技能,应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哪些语言知识、感受或体会哪种情感。要做好这部分设计,要求教师要对授课内容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以此为依据明确学习者应该了解、学习和掌握哪些具体的相关内容。
同时,教师还要对学习对象进行分析,根据他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个性特征进行因材施教,对他们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与预测,并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教学中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在将教学目标任务化、真实化之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他们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从而选择相应的学习策略。
3.教学步骤与教学方法多样化
这是一个关于“How”的问题。建构主义提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以及爱好,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学习是以学习者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因而会对知识形成不同的理解,需要通过“协商”才能达成共识。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结合英语专业精读课的特点,笔者将英语课堂教学分为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文讲解和课后练习四个教学环节。
教学方法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行为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受特定的教学内容的制约。从理论上讲,教学方法应当有无数种。在英语教学中,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通常是以讲授法为主。常用的英语教学方法有交际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动作教学法、活动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
三、精读课教学设计实例
下面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第一、二册(杨立明,)的某些单元为例,按以上四个教学环节的顺序来探讨精读课的教学设计。
1.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做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各项学习活动的准备。同时,还有利于教师按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图式理论的研究表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理解篇章的意义。预习任务的设计应紧紧围绕课文的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设计,让学生提前r解相关的教学内容。如学习QuickFixSociety时,笔者预测到学生对这篇文章题目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便设计了如下关于题目涵义思考的问题:
Ql:whatsthemeaningof“fix”?
Q2:whatsthemeaningof“QuickFix”?
Q3:whatsthemeaningof“QuickFixSociety"?
在学习AnotherSchoolYear,Wnatfor?时,由于大学一年级新生对世界文学还比较陌生,笔者设计了“搜查有关莎士比亚、乔叟等文学巨匠的信息,包括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作品等预习任务。因为对这些曾在人类文化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人作个初步了解,有利于学生对课文重点——大学存在意义的理解。
对于阅读理解练习,可让学生在课前自主阅读阶段完成,以训练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理解的技巧以及如何读懂文字表面及字里行间的意义,还应教会他们利用语境进行推理等阅读技巧。如学习QuickFixSociety;MoreCrime,LessPunishment;HowManyAngelsonaPin等课文时,笔者针对预测的难点,设计了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这些题目出现位置的任务,然后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渐渐掌握了解决此类与题目相关的主旨题的阅读技巧。
2.新课导入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应提倡情境性教学。由于英语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教师要适当引入有趣的、真实的背景材料,创设模拟的语言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交际愿望,从而促进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和对知识意义的建构。如在进入QuickFixSociety学习之前,笔者先向学生讲述了自己在桂林带学生口语实习时遇到一个美国女孩的经历。她从三个方面让笔者眼界大开:1)shesarockclimber.2)sheaskedmethequestion“howoldareyou”inthefirstmeeting。3)A—mericansaretoobusytohaveababy。对前两点,教师让学生猜测为什么会令人眼界大开,从而启发学生:有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跟老师讲的或书本上写的并不一致,我们应该走出校园多接触社会,以开阔视野。而令人惊愕甚至不敢相信的是第三点,居然可以在课文QuickFixSociety里找到解释,从而自然导入新课,并激发了学生探索“神秘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在进入CoingHome学习前,笔者先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TieaYellowRibbonRoundTheOldOakTree.听完后询问学生听懂了多少内容。正如笔者所料,绝大部分学生没听懂几句歌词,但所有学生都听出了歌曲中的欢乐,我便指出他们在英语听力训练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教师接着把歌词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突然发现歌词内容原来就是他们预习的CoingHome的故事情节,于是他们怀着特别的热情与兴趣进入了对课文的学习。
新课文的导人方法有很多,有背景知识导入、热门话题导入、问题导人、图片导入、音乐导入以及电影情节导入等。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身经历,选择相应的导入方法,力求做到attractive。
3.课文分析
课文讲解应以篇章为主,注重对篇章整体的理解,而不是活生生把一篇很美的文章肢解成生字、句子与语法等碎片,从而无从体会作品的情感美、意境美、结构美和技巧美等。
可将课堂学习任务设计为通读全文之后完成阅读理解部分、找出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学习写作技巧和探究写作目的等。语篇教学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要让学
生参与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等认知过程,而不是由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笔者认为,选择启发式、问答式、讨论式、竞赛式和比较式等教学方法,比较符合学习者意义构建的认知规律,
例如,笔者在讲解QuickFixSociety时,选择了分组教学的方式。每组的具体任务如下:结合现实与课本讨论quickfixsociety在交通、通讯、饮食、消费和学习等各方面是如何体现的。这个教学活动的安排旨在训练学习者独立思考、协作学习以及英语口语等方面的能力。之后,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习者展示自己就同一话题预先准备的内容,并将师生观点进行对照。另外,在课文讲解过程中还应有中西对照和古今对比,“从简单的东西中挖掘深奥的哲理,将复杂的东西归纳成一般的常识”(杨立民,2009),即developthetext。例如,QuickFixSociety文中谈到美国人在过去有savingforarainyday的习惯,在银行有Christmassavingsaccount和travellingsavingsaccount,这些都是学生阅读理解中的难点。笔者引导学生联系西方圣诞大购物和旅游费昂贵的现象,并对照中国的“教育储蓄”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圣诞储蓄”、“旅游储蓄”是怎么回事。同时,联系目前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被预言将领先成功应对危机的根据就是中国人有savingforarainyday的习惯,引导学生要继承这一优良传统。这样,在课文讲解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跨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达到了active、informative和instructlve的课堂效果。
4.课后练习
在教辅资料漫天飞的今天,讲解练习的方法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灵活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后学习任务,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如采用主题讨论、辩论、角色表演、续写故事、用文中所学表达法复述故事等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来巩固某些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学完OuickFixSociety,笔者为学生布置的课后任务是以fasterorslower?为题开展辩论。在辩论前教师应作为instructor指导学生如何为辩论做好准备;在辩论中应作为anorganizerorchairperson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后应作为expertorjudge对学生的辩论表现做出积极的点评。在辩论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等有个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有利于促进其重新调整自己今后学习的策略。另外,笔者还为学生布置了基于辩论的写作任务,旨在训练学生用书面语表达思想的写作能力。由于有了前期的思想交流,学生的写作内容较以往丰富多了,也更具逻辑性了。
3.《论教育家》读后感兼论现代教学观下的校长成长 篇三
李龙 ( 宁夏人民警察学校 宁夏 银川 750021)
摘要: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建设应该具有天然的联系。然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两者之间实际上处于游离状态。在“职业化建设”日渐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耦合是必然的趋势。为此,理清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分离的现实表现和原因,探讨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建设的结合途径,对调整公安教育改革方向,寻求理性的改革措施,造就公安职业化阶层并最终推进公安职业化建设应该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公安教育 公安改革 职业化建设
公安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安工作尤其是公安队伍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为了更好的发挥这种特殊作用,为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服务,近年来公安教育不断加大改革调整的力度,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由于受客观存在的制度性因素和公安教育应然性使命具体指向不明等因素的影响,公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个虽被引起广泛重视但远未解决的重大问题是:公安教育与公安工作的游离现象还普遍存在;公安教育为“队伍建设服务” 的具体目标是什么还未达成共识,因而公安教育改革看似纷呈叠出,实则缺乏理性支撑,给人以“跟着感觉走”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映象。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对公安教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警察职业化①建设问题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和思考,因而也还没有完全找到一种较为科学的适合职业化建设发展要求的教育模式。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复杂多样,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因素;既有存在于教育之外的因素,更有内部探索教育目标、功能不够的因素。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对公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而对推进警察职业化建设极有裨益。
一、对我国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建设问题的宏观检讨
(一) 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建设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及折射出的问题
应该说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建设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却大相径庭。回顾我国公安教育的历程可以粗略地将它分为几个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自1964年――1960年);停滞阶段(自1966年――1976年);恢复和发展阶段(自1976年――1985年);形成体系和调整改革阶段(1986――当前)②。各阶段公安教育的特点比较明显:早期的公安教育针对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公安民警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的实际,在教育内容上以学习政治为主,同时兼顾公安业务基础知识;教育形式以轮训骨干为主;而且新建和扩建的公安院校分工也非常明确。在十年“文革”结束以后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公安教育规模发展异常迅速,类型、层次众多(如学校层次有中专、大专、本科;学生有来自工作单位的在职公安民警、也有社会招考的;有学历教育、也有在职培训;成人学员有函授的、自考的、还有夜大、专业证书班等);教学以理论灌输为主,内容上尽量追求大而全。而在最近以来公安教育的地位不断上升、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专业分工更趋细致、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公安教育研究逐步受到重视。
在回顾公安教育的历史时,可以看到各个时期的公安教育虽然特点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呈现着优点和缺陷交织,成绩和问题共存的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注意:一是早期的公安教育尽管层次低、规模小、不成体系、问题众多,但却适应了当时特定的社会形势和公安职业发展的需要,起到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二是此后的公安教育尽管自身系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与职业需要之间始终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近20多年来,尽管公安教育的主管部门和公安院校都在想方设法改变这一状况,但其效果却并不如人意。这种反差给我们提出的问题是:在公安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情形下它与职业化的要求之间为什么反而拉大了距离?在当前和今后公安民警的职业化建设可能、已经或必将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势下,公安教育如何调整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真正发挥出为公安队伍建设既公安职业化建设服务的作用?
(二) 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游离”现象的原因探究
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之间出现“游离”现象的原因众多,主要是:
1、从宏观上看,公安职业在入口处与公安教育之间存在着制度设计上的距离。在我国,长期以来什么人可以从事公安职业并不是一个规定十分明确的问题。在1995年之前,工人转干代干、干部调动、地方招干、部队转业等等都是合法的入警途径。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对担任人民警察的条件规定了六项许可性规定和二项禁止性规定,其中并未提及必须要“公安院校学习合格”。这种状况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以另一种形式表现的更为突出。如一些地方公安院校毕业的学生工作得不到落实,而其它人员乃在不停地进入公安队伍担当人民警察;有些地方借口无编制从而将警察院校的学生拒之公安队伍之外,而在扩张的地方性编制中又不安排公安专业毕业生。造成“需要的进不来,进来的不能用”的局面。这种制度设计及运行带来的后果简单的说:一是警察职业客观上对社会开放,没有建立起类似国外的“经过警察教育后才能从事警察职业”模式,公安人士的非专业化倾向突出。二是教育成果和产品浪费积压严重;三是延缓了公安职业化进程,降低了公安职业化水平。四是从源头上削弱了公安教育的地位,威胁着公安教育事业的后继发展。
2、从历史发展上讲,公安教育受“左”倾思想影响较重;院校教育“经院式”特征明显;公安教育发达程度不够,因而产品质量与职业化要求之间有较大距离。
首先,长期以来军队、警察、监狱在我国被称为国家机器和专政工具,强调的是其“刀把子”作用,公安工作和警察职能在凸显专政性、工具化倾向的同时,我们减弱甚至在主观上烟埋了其社会性职能的一面,公安教育也因此深深地被打上了“工具”的烙印,其独立性、基础性、先导性、科学性作用被异化,最终使公安教育的发达程度受到影响。同时,公安教育事业在经费、智力的投入上严重不足,加上依形势、依政策而非依职业发展要求办教育的情形仍大量存在,因而即使是在当前具备了相当数量的公安教育机构的情况下,教育质量仍然不高。
其次,公安教育(包括院校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中“经院式”教学盛行,公安教育应有的特征没有得到彰显。我国的公安教育长期以来以院校教育为主体,而在院校教育中受前苏联警察教育的影响较重。其结果:一是将学生和学员局限在狭小的既缺少科学知识积累又缺乏实践支撑的空间内,科学精神的培养、辨证思维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严重不足,造成学无所获或收获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二是院校教育中弥散着的空泛性、僵化性、过时性的经验总结和说教过多,存在着用夹杂有公安学术语言的意识形态套话或用意识形态去解释公安工作的格式化教学模式并用它来训练学生或学员。公安工作需要的特殊思维、技能、语言、知识、心理、身体、训练比较缺乏,“三不”(说不过、打不过、跑不过)现象大量存在。三是公安教育工作者也会因此受到制时,其创新思维、娴熟技能、学术素养提高速度不够快,与写事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相比,在公安决策、咨询、改革中远远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公安教育工作者自己先为“显师”继而再造大师在很大程度上还只能是努力的方向而远非现实。公安教育既然缺乏名师,因而也就难有名门之后,公安学科因此也就难以一时成为
“显学”。
3、从中观层面上讲,目前对公安教育属性的认识还远未统一,公安教育还没有形成和实现标准化教育的要求。
成熟的教育应该是标准化式的教育,即对教育的目标、内容、模式、结果等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公认的范式。公安教育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一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公安教育的属性认识还远未统一。近些年来对公安教育应该是统一教育还是分类教育?是学历教育还是培训教育的理论争论和实践探索从未停止。从理论上讲,科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争鸣,但长期争鸣又无统一结论则对科学的发展会起到延误作用。事实上,正是由于这种争论长久不衰,加之各地在公安教育发展方向上拥有较强的自治权和自主权,因而出现了公安教育改革表面上不断推陈出新而实际上方向欠明、随意性强的特点。例如在专业设置上有的以教育部颁发的专业目录设置专业,而有的自主设置专业;有的按学科建设要求设置专业,而有的按公安机关的工作部门或警种为标准设置专业;还有的出于各种动机和目的强行将公安与非公安专业名称揉合后进行专业“创新”;在课程设置上随意扩张,不注意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内部的层次性,逻辑关联性等等。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上随意地划定数字比例,并以此设置教学模式(如3+1模式;1+1模式等等)。
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已经表明现代社会中的教育(包括行业、专业教育)都必须而且应该是统一教育而不是分类教育。这是因为:现代教育不仅仅是要给受教育者传授一点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其从事特定职业的独立性、自主性精神和能力,学校的使命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宽阔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学会将专业(职业)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化的知识背景中去思考、去解决的办法、途径,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其独立人格、科学精神。分类教育是无法或难以完成这一使命的。因为分类教育过早地将学生推入到了一个狭小的知识领域,封闭了其广阔的视野,妨碍了其融会贯通的路径。同时分类教育会限制其择业范围,如若其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关系不大就会对教育自身和个人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反观我国的公安教育,事实上更多的都是在实施分类教育。而当前培养人与使用人之间的不统一性往往导致用非所学的现象常常发生。即使在公安机关内部,在受过公安教育的专业人员身上也存在着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的游离事实。
4. 从微观上看,公安教育中在教材、教法上的问题较多,不利于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耦合。
首先,公安类教材上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的:一是程序化现象严重。表现在一律从概念入手;结构雷同;结论单一;从而使学生没有质疑余地,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二是老化现象突出。新知识、新观点、新信息难以及时入书,使学生面对历史多、面对现实少。三是对公安职业教育有重大、积极作用的案例不入书,不利于发散思维训练,容易形成死读书,读死书。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占据主导地位,以填鸭灌输为主,诊所式(或案例式)方法,模拟方法,质疑方法等的应用相对缺乏。学生只能在抽象背景下依靠教师的解释去了解理论,观点直至接受答案。而事实上,公安工作更多的是一种在对抗状态下寻求平衡支点的社会工作。因此,课堂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应该是为学生提供对话、交流、沟通、质疑的场景园地并在此园地内进行知识与思维训练,而这既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积极互动,更需要符合职业建设要求的新教材和教法的共同支撑。
5. 给学历的公安成人教育从另一方面影响着公安教育对公安职业化进程的推进。
长期以来,公安队伍的素质总体上低于同期其它司法机关和国家公务员。加之公安教育(尤其是公安院校)经费短缺,因而一段时期内,公安教育中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学历教育迅速发展,它带来的直接后果表面上一是民警的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二是院校有了一定的经济收益。此种状况目前仍然存在。与初期相比其差异有二:一是学历教育的层次越来越高;二是院校的收费越来越高。客观的讲,过去及当前的成人学历教育水分极大。不论自学考试还是函授教育其学习的时间都极其有限;学习的氛围与院校氛围及在此氛围中对求学者思维、意识、价值观念的潜在影响和熏陶都无法相提并论。成人教育的`大行其道使正规化的学历教育相形见拙,在有限的时间内它不可能造就出合乎职业化要求的警察。从长远看,这种质量的成人教育它只能增加警察职业化建设的难度,影响具有专业知识人员的就业,最终在整体上延缓职业化进程的速度。在这里,我们并不反对进行公安成人教育,甚至认为它十分紧迫和必要,我们反对的仅仅是在学历教育中掩盖或代替能力、水平的形式主义做法。
二. 以造就职业化阶层,推进公安职业化进程为目标积极推进公安教育改革.
公安职业应该是以通晓公安专业基本知识并能对之进行灵活应用为基础的职业。这种职业的从业人数众多,他们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公安职业阶层。这个阶层应该以职业的相对自治性为特征,通过职业活动、职业权利、职业训练、执掌和运用职业规则、维护特定的职业秩序来共同承继和发展职业所具有的社会使命。由此可见,只有造就这样一个职业阶层并使之达到职业化程度,公安队伍才能真正成为“政治可靠、训练有素、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成为革命化、现代化、专业化、知识化、正规化的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的队伍。这应该是今后公安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在此前提下,推进公安教育改革工作在宏观上要注意:
(一) 必须时刻关注公安教育立足和生存的正当性。
公安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正当性在于社会上存在着对公安职业化阶层的合理需求。公安教育只有承担起并致力于完成造就这一阶层的使命才有生存和发展的合理性。这是推进公安教育改革的必然前提。以此为基点和标准,今后的公安教育改革必须始终围绕着公安职业化发展的需要来进行,必须摈弃自毁根基式的商业性创收行为,杜绝滥办班,滥发学历文凭的自杀性行为,纠正违反学科建设原则乱设滥设专业的做法。公安教育改革工作从宏观到微观必须围绕如何强化职业意识、提高职业技能、塑造职业道德、养成职业习惯等重大问题来展开。
(二) 公安教育必须走统一教育之路
公安民警警种不同,任务不同,但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做为警察群体及其成员都必须遵循一种独特的、共同的、基本的游戏规则。公安教育只有走统一教育之路,才能达到这一目标,进而为职业化建设奠定基础。因为只有在共同的教育背景下,在统一的教育标准和规划下,才能使他们形成彼此相知、相通的思维方式、话语方式,形成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判断标准③。而这是任何一个群体内部保持动态性平衡和协调的必要条件。同时也只有走统一教育之路,才能克服分类教育带来的诸多弊端。实施统一教育,当前首要的是应该统一课程(起码是主干课程)设置、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训练标准,条件许可后应统一进行考核。需要说明的是“统一”不是“统死”,而是在此前提下或基础上各地可根据区情自主开设有益于学员心智发展、有利于知识结构优化的补充性课程。因此,统一是原则,是一般规则、而灵活性、自立性是补充。统一教育反对或限制的仅仅是自立性、灵活性的无限扩张,不是将其一棍打死。
(三)围绕职业化建设中涉及到的教育问题的内容即职业意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进行教育改革,着力培养人才的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意识和水平、能力,将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与社会期
望和需求结合起来。
当前,社会、民众、政府对公安民警的要求、期望日趋增多增高。公安队伍面对高发的犯罪态势和严峻的治安形势,面对公众日益增长的公正期望和安全服务要求,只有苦炼内功、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殚精竭虑、如履薄冰、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方能不辱使命。所有这些既需要自身努力,更需公安教育功能的发挥。在当今社会形势下,能力、水平、素质的提高已远不是单单通过“自我修炼”即可实现的。人民警察只有具备了职业化素质,具备了规则意识,公正观念,服务能力和意识,并身体力行之才能获取公众的信赖和尊重,也才能满足公众的安全和公正需求。公安教育只有按职业化要求进行改革,才能塑造出优秀的公安职业人士。而只有在竞争中证明自己是有能力的优秀人才,才能担当起历史赋予公安工作的重任。公安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未受过公安教育熏陶,不具备公安专业知识的人从事这一专业时其危险性远远大于相同情形下的医生的客观现实。在国家对公安职业尚未进行统一资格考试的情形下,公安教育在此方面任重道远,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克服和纠正牺牲质量,急于求成的短期思想和行为。
公安教育改革之所以出现左右为难、进退两难的情形,与以数量代替质量,不明确方向,不打牢基础而急于求成冒进是密切相关的④。今后公安教育改革必须反对大干快上,小马拉大车等浮躁急进现象;反对无视常规常理的标新立异。教育是不允许失败的,因此应该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需要、可能为原则,通过有效的整合有限的资源,合理地界定不同层次的教育部门的职能,才能形成分工合理、层级明确的教育结构,进而从不同层面为职业化建设提供服务。
(五)强化院校内部教学改革,突出职业化内容,反映职业化要求。
关于院校的教学改革,已有较多文章进行过专门论述。这里需要强调的问题是:第一,院校教学改革应该以学科建设及改革为主线或骨干来推进。不能再在课程、课时、实践、教学比例的增、删、改上动大脑筋。学科建设和改革是伴随着科学教育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规模、质量;关系着学术骨干和学术梯队的培育;关系着科研工作的水平。而其中的诸多领域和问题与职业化建设密不可分。因此千万不能熟视无睹,否则只会跟着感觉走,极易误入歧途。第二,教材改革在内容上既要注重基础性、科学性、理论性,同时必须兼顾前瞻性、学术性。在形式上要注意多样性,要创设更多的具有新、鲜、活意义的专题型活页式教材,典型案例要尽快入书。第三,教法上要强调模拟法、诊所法,力求给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将问题放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知识背景中去让学生思考,以此训练其职业思维,这是现代教育的正途也是公安教育改革的重要攻击点。
(六)国家应适时推行统一资格教育考试制度。这既是确保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建设统一性的制度性保障措施,也是推进公安教育与公安职业化耦合的重要措施。其作用从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对法学教育改革的影响中可以看出,在此不复赘述。
注释及参考文献:
① 警察的职业化建设问题在当前公安学界还是一个尚未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与法官的职业化建设研究和实践相比已明显落后。“职业化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独特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地位;职业资格;职业监督;职业保障等等。它涵盖警察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我国的公安研究和公安队伍建设实践中与“职业化建设”相关的提法有“队伍建设”、“正规化建设”等,但其内涵和外延与“职业化建设”有明显区别,同时其指向性也欠明确、具体,更为重要的是难以彰显人民警察的职业特点。对此本人将另文专述。
②公安部教育局编着《公安教育概述》[m] 群众出版社 北京
③李龙、王立龙:“公安话语研究及其意义评析”。[j] ,《河北人民警察学院学报》第1期
④李龙:“对当前公安院校建设的思考”。[j] ,《公安教育》20第1期
----------------
【《论教育家》读后感兼论现代教学观下的校长成长】推荐阅读:
现代文化视阈下的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08-06
素质教育下的音乐教学08-01
现代教育技术在幼儿教育教学的作用论文10-14
远程教育背景下的学校网络教学探究10-25
校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发言稿07-03
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工作计划09-10
试论小学音乐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论文10-01
现代教育技术与演示实验教学的整合研究07-29
现代教育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整合新思考10-01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情境型作文课教学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