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坚强作文

2024-12-17

无声的坚强作文(精选6篇)

1.无声的坚强作文 篇一

花种落在缝隙里,却开出美丽的花朵,是因为它学会了坚强;短喙鸟饱受自己同类的歧视,最后却成为翱翔的雄鹰,是因为它学会了坚强。

———题记

的确,人必须要学会坚强,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坚强便是神笔,它能帮你绘出美丽的画卷;如果说人生是一棵树,那么坚强便是水,它会让你顺利开花结果。所以,学会坚强会让你迈出人生的一大步。

在遇到困难时,遇到挫折时,你就开始了选择。你会选择不向挫折低头,还是退缩?我会选择挑战挫折,因为人就像是一把利剑,挫折则是一把锋利的磨刀石,利剑只有经过磨刀石的打磨,才会散发出光芒,才会让你的人生变得更加完美。没错,“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从乌云中挣脱出来的太阳更耀眼!

让我们瞧瞧历史!贝多芬在失聪之后,仍然顽强创作,让世界听到了震撼人心的音乐,也听到了他不屈的诉说;海伦·凯勒———一个又瞎又聋的残疾人,却在厄运中创作出惊世巨作,并为世界传递正能量。

而现在却有一些青少年因为承受不住现实社会的压力而跳楼自杀,不仅亲手埋葬了自己的花样年华,还伤害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父母。这种人坚强吗?

花种因为恶劣环境学会了坚强,短喙鸟因为不屈学会了坚强。正因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学会坚强,做最好的自己!

老师点评:围绕着一个观点“坚强”展开论证,引用材料、引用名人事例、引用身边的事例加以论证,可谓充分,最后能再次做好总结再次强调自己的论点。

(文章来源于网络)

2.无声的坚强作文 篇二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自由自主快乐地发展应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

二、前言

问一位小学生:你得到过作文的奖励吗?

他说:有。

再问一句:你得到的奖励是什么?

孩子的回答是:五角星、星星、波浪线, 或者就是读一读我的作文了。

继续追问:再想想, 就没了吗?特别点的。

孩子说:想不起来了。

作文的奖励是什么?仅仅是像孩子说的五角星、星星、波浪线吗?这样, 我们的奖励是不是有点死气沉沉?能不能让作文的奖励充满童趣, 让作文奖励像作文自身的魅力一样, 充满新奇, 让我们的孩子对于作文的奖励就像追逐空气中飞扬的泡泡一样快乐呢?答案是肯定的。

1. 案例一:话题作文“风”

课堂上, 青菜老师问:“风像什么?”小鑫说:“风像个小气鬼!”他的理由是, 那天他和弟弟去放风筝, 可风总是不肯吹过来, 真是够小气的了。小鑫说完话, 青菜老师走过去, 摸摸小鑫的后脑勺, 说:“我真想看看你这脑瓜里还藏着多少奇妙思想!”

奖励之一———不是随意的应答, 而是有意的褒奖。

作文课堂上, “很棒!很聪明!”等表扬词汇几乎可以和“垃圾”等同起来。教师在寻找不到更加确切的表扬的词汇的时候, 总敷衍一句“真棒!”结果, 使得一些精彩的回答, 如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材, 一段妙语, 一个精妙的词语等没有更精准的表扬词汇, 从而使学生无法从老师的言语中获得要点信息。同样, 老师在批改作文中总是好坏一个“优”, 不少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信心, 无论好坏, 都在作文中划满了“波浪线”和“☆”, 因为过多, 就使学生觉得廉价, 也使得不少学生丧失了信心。

在心理学中, 奖励和表扬都属于“正强化”。而这种“正强化”过去被普遍认为能鼓励学生加强他们的良好行为。因为在学校里, 毕竟奖励的手段还不算多, 所以表扬学生一般是教师的拿手好戏。绝大部分教师肯定也认为:奖励、表扬是师生沟通中几乎战无不胜的“法宝”, 只要奖励、表扬学生, 效果总不会错。因此就以为奖励就是奖励, 奖励需要设计吗?回答是肯定的, 尤其是写作中对孩子的奖励, 更要精心的设计。

(1) 建一个语言库:给常用语言分类。这里讲的是教师需要对自己课堂常用的褒奖的语言进行必要的归纳和分类, 看看哪些语言适合什么时候奖励?再看看那些语言适合哪一类别的奖励?然后对这些语言进行选择性地使用。

比如, 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褒奖语言统筹:

有了表扬语言库, 课堂上就不会因为缺乏表扬, 或者贫乏的表扬而使学生失去对表扬的兴趣;也不会因为“千篇一律”的表扬词汇而使学生失去判断的依据, 从而导致课堂尴尬。

(2) 给语言库充电: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不断地更新和提炼, 不断地淘汰那些陈旧的词汇, 不断地充实一些新颖而又新鲜的词汇。这些新颖的, 或者前卫的褒奖词汇来源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比如:表扬学生构思巧妙, 可以说“这样的构思简直到了研究纳米技术的水平!”

表扬学生词句新颖, 可以说“这句话真吸引眼球!”

同样道理, 委婉地批评学生可以说“我们大脑立刻死机”等无伤大雅的话。

当然, 随着前卫表扬的出现, 一些陈旧的表扬就可以暂时离开语言库, 当然, 这不是说就让前卫语言一统江山, 而是给表扬语言增加活力。

(3) 做一个魔术师:对学生的表扬, 教师应该善于做一个魔术师。做一个魔术师, 意味着教师的表扬要善于变化, 他的表扬应该是学生猜测不到的, 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应该是随学生发言的改变应运而生的。

(4) 丰富的表情:对于学生的表扬除了言语以外, 丰富的表情也是一种刺激。学生的发言令人深思, 教师作沉思状;发言有趣的, 教师作快乐状。

北京大学东语系一位著名的教授曾深有感触地回顾自己的小学老师时说:“当时我读五年级, 广播正在播放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月的消息, 我说我的理想是成为加加林一样的科学家。老师这时几乎是两眼放光, 他走到我的座位旁, 轻轻地拍拍我的肩膀, 悄悄地说:‘好好学, 你也能成为加加林这样的英雄。’他那放光的眼神就这样一直激励着我。”

(5) 恰当的体态:利用恰当的体态常令学生对表扬感到兴奋, 教师恰当的体态并不是惺惺作态, 而是一种真诚的赞许。

某教师面对一学生的精彩发言, 作了5秒钟的沉默。学生都以为教师不知所措, 不料, 教师说:“啊, 这么精彩的发言已经把我惊呆了!”之后, 大声鼓掌。这样的表扬实在是出乎学生意料的, 这不仅给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也使其他孩子明白:这句话确实是如此的精彩。

教师的奖励要适当, 就需要经过精心的设计, 教师太廉价或过度的奖励和表扬之所以会起反作用, 是因为它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是真心的, 而只是一种惯用的手段。心理学告诉我们, 如果一种刺激持续时间太长, 人们就会因为“适应”的缘故而变得不再敏感, 从而导致学生对语言的不敏感。因此, 教师虽然说不上必须“惜褒如金”, 但也应该适当注意奖励和表扬的“发行量”, 从而保证说话的“含金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 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 帮助他们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于是有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唯一方法, 毫无原则地在课堂进行“批发式”的表扬。这就有违赞扬的初衷, 不但不会有鼓励引导的作用, 甚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积极性和上进心。

2. 案例二:奖励一块“封地”———小瓷砖

青菜老师把教室墙壁的瓷砖当作学生自己的“封地”, 当孩子有自己的好作文, 青菜老师就把这块“封地”奖励给他, 然后他就可以把自己的好作文不断地贴上去。青菜老师班级里有55个孩子, 封地就有55块。最后一个领到封地的学生, 是因为他在作文里写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

奖励之二———不是优生的专利, 而是学生的权利。

罗森塔尔效应启示我们: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得到激励和赏识, 如果说当时被实验的学校的教师是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使一部分智力一般的人有幸成为“Late bloomings”, 而这种幸运又可能是暂时的, 那么在“罗森塔尔效应”已被普遍认同的今天, 我们恰恰应该从人的最基本的需求出发, 让所有大脑发育正常的学生在教师的发自内心的赏识与激励中让学习生活变得幸福充实。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 都期望付出劳动后收获的是肯定和赞誉。可以说, “每个学生都期望着自己受到表扬”。好孩子期望, “坏孩子”也期望, 这句话也可以改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受表扬的权利”。作文教学中, 应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 积极给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 不断地让他们尝试成功的体验, 从而培植他们写好作文的自信。

(1) 寻找奖励的种子:哪些作文需要奖励?哪些作文不需要奖励?这是值得教师加以考虑的。其实, 比这更有意思的是哪些人需要奖励?哪些人更需要奖励?前者的两个问题似乎不需要花太多的心思去考虑, 不少好学生的作文往往是作文奖励的常胜将军。相对于前者来说, 后两个问题的奖励就需要教师敏锐地洞察力去捕捉了, 因为它是更多地倾向于对中等生, 以及作文能力需要帮助的学生而言的。

(2) 奖励因人而异:由于人的个性差异, 每个学生的写作风格也不尽相同, 但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他或多或少的可取之处, 因此, 每个学生都可以成为鼓励的对象, 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中找到值得鼓励和表扬的地方。所以在作文批改的过程中, 应特别注意寻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 一旦发现, 就划上表示写得好的曲线, 并写上鼓励性的语言。这些曲线和赞语,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 它会成为一种鞭策, 一种动力, 使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奖励需要面向全体的学生, 奖励的要求层次如果一刀切, 势必导致优等生常常受到表扬, 而另外的学生就难得分一杯羹了。因此, 对于作文常优的学生而言, 奖励的要求可以提高些;对于中等生, 要求可以适当放宽些;对于后进生, 可以提出学生“跳一步, 够得着”的要求。

比如, 四年级习作《捉……》

(3) 奖励随即生成:写作奖励的场合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写完作文后, 而是贯穿写作的每一个环节。奖励可以出现在作文指导课上, 也可以出现在学生习作中;可以出现在学生询问中, 也可以出现在学生口头作文上。如学生习作中,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某学生的一段话特别精彩, 可以读一读。

再如:青菜老师一堂《春假故事》的作文课上, 学生问:“‘故弄玄虚’怎么写?”

青菜老师浏览了学生的作文, 发现学生写的是迷信的人祭奠蛇的事, 于是, 他当场把这个词写在黑板上, 做上记号, 并告诉孩子们, 这个词用得非常恰当, 非常精彩。学生深受鼓舞。

(4) 关注特殊人群:这里的特殊人群不仅仅包括那些作文能力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 还包括一些没有起色的中等生以及走下坡路的优等生。

(5) 开辟奖励的土壤:奖励需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因此, 奖励的方式和方法就需要更多。如果仅仅只有言语和书面就显得太单调, 而且无法满足学生受表扬的需求, 因此教师需要全方位拓展奖励的土壤。

(6) 因地制宜:青菜老师利用班级教室里的墙壁作为对每一个孩子奖励的“封地”, 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作文的机会。与此同时, 可以利用班内、校内的环境, 拓展奖励的土壤, 如利用学校报纸、班级的黑板报、演讲等阵地, 让一些中下写作水平的学生作文得以展现;通过征文、作文竞赛、报刊杂志的发表等形式, 让出类拔萃的作品得到成功的机会。

(7) 特殊意义:除了大面积开垦奖励的土壤外, 教师还可以开发特殊意义的奖励, 这些奖励可以用于特殊事例的学生, 比如:低声靠近孩子的耳朵讲两句话;把孩子的作文出到考试卷中去;在作文上画满了眼睛、星星;给学生一个信封一张邮票;给学生敲“章”———写作能手、写作高手、写作精英, 等等。

3. 案例三:我的个人专集

青菜老师把一张粉红色的封面奖励给一个叫彬彬的孩子, 封面上写着“彬彬文集”, 然后告诉他:“从现在起, 你有了自己的文集了, 等你有5篇作文了, 你就可以出一本书了!”以后, 彬彬就把自己的作文一页一页地小心夹在封面的后面。等写出5篇优秀作文后, 彬彬的作文集就放在班级文集中了, 之后彬彬打算出自己的第二本文集了。

奖励之三———不是作文的终点, 而是作文的起点。

激励学生、关怀学生并不是一味的去讨好学生, 或者是在学生写作的终点站给予表彰。奖励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 有效的奖励让徘徊踟蹰的学生看到了前进的方向。

(1) 多关注:表扬与奖励不是一种单个的行为, 而需要有连续性。教师应该给予受奖励的学生更多的关注, 以使其有继续前进的动力。从能力上关注, 多问一问学生, 现在的作文感到困难吗?难在哪里?从中了解学生的困难, 并给以铺设台阶;从批改上关注, 多看一看学生的作文, 注意学生的习作动向, 包括态度、情感, 多给予激励, 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反面刺激;从心理上关注:多摸一摸学生的脑袋, 多鼓励学生几句话。

(2) 多发现:对于受奖励的学生, 教师需要多一些发现的眼光, 发现的内容和范围很广。从内容上发现, 学生的段落、句子、词语, 甚至是某个标点用得比较好的, 都显眼地标注;从态度上发现, 学生的字迹、学生作文的字数, 以及学生的选材都从中透露了学生对写作的情感和态度。

(3) 看到前进的希望:奖励不是在学生的终点线上画上句号, 而是把学生的亮点当作是写作的起点。因此, 奖励应该能激发学生再前进的动力, 应该能使学生看到自己不久的成就。换句话说, 奖励即动力。

(4) 由少到多:奖励从另一层意思上去理解, 可以理解为对学生的更高目标的期望, 所以, 奖励应该和更高的目标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期望不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必须循序渐进, 在学生优点的基础上不断地激励学生创造同等“财富”。创造同等财富对于学生来说较之容易。比如:学生有一个好词给一个★, 下次就要求他能增加★★;学生有一个好句子, 下次就希望他得到更多的波浪线;这次写好一篇好作文, 下次希望他能把几篇好作文叠在一起出一本“专集”。

(5) 由量到质, 当“由少到多”的激励达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教师应不满足于学生的“量”, 而应适时鼓励学生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从而到达更高的目标。这个变化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教师的激励。如:抓住机遇奖励, 学生在自我量变的过程中, 有时会突然出现某个环节的“质变”, 教师通过对这一“质变”的激励, 从而使学生沿着这一种质变前进;辅导催化奖励, 在奖励学生“量变”的过程中, 有意无意地渗透某些“质变”的内容, 使学生慢慢地从对“量变”的兴奋转向对“质变”的追求;相关阅读奖励, 通过对学生相关读物的借阅奖励, 从阅读中提高学生作文的“质”。

例如, 学生小彬作文正处于“由少到多”的量变过程中, 一次他写了作文《隔壁的女人》, 内容是:隔壁的女人无理取闹, 偷走了我们家里的苏州蓝石, 还在外边宣扬我们的不是。

文中写道:那块石头什么时候成了她家的了?我记得清清楚楚是爷爷从苏州带回来的, 怎么一下子成了大堂河里捡来的呢?这不是明摆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这一段话对于读者认识“隔壁女人”的形象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教师抓住这一契机, 奖励学生, 并给他进行总结:这样的心理描写, 使读者很清晰地认识这一人物;这一段心理活动描写又把前文没有表达写出来的内容进行了补充, 可谓画龙点睛。

学生得到启发, 就有了更新的认识。同样道理, 要使学生有这样的质的飞跃, 也可以通过读相关的心理描写比较经典的文章, 从而使学生提高认识, 成功飞跃。

4. 案例四:我是导演

几个孩子在午休的时候蹦来跑去, 好像在商量着什么, 问一问才知道他们在排演作文。孩子们说:“我们在拍电影, 剧本是琦琦写的, 他就是制片兼导演。”然后一本正经地继续演自己的故事。这是青菜老师奖励学生写作的一种方法———拍电影。导演琦琦这时候有一个特权: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伙伴一起来演这一出剧。

奖励之四———不是物质的刺激, 而是自信的激励。

心理学家阿德勒有一句名言:我本自信。意思是每个人天生都有自信的一面。学生也是一样。作为一线教师, 在多年的与学生的交往中, 笔者发现学生并不是缺少自信, 而是需要有他人的称赞、表扬、鼓励来提升自信。因此, 教师对学生的奖励与肯定就显得尤为重要。

奖励作为一种外在的刺激, 其目的不是使学生为外在的目的而努力;而是使学生通过外在激励的刺激, 从而转化为内在的动力。德西效应给我们作文教学的启示是:对学生习作的奖励, 应多从学生内心下功夫, 使学生从激励中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认为这是一种幸福的事情。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学习中达到了这种境界, 才能不去计较有没有给予表扬和报酬。相反, 如果学习情况不够, 即使外加奖励刺激再大, 也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至多在初始阶段对个别学生有所影响。我们不得不尊重这样的现实, 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 当他们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他们自己的积极性而不是教师的积极性时, 便能更加有效。因此, 在奖励学生时就更得多注意方式和方法。

(1) 象征性奖励:围棋选手分为初段、一段直到九段, 段位的高低象征着选手的棋艺。作文同样可以采用这种象征的手法, 比如作文一级、作文二级等等, 级别同样象征着学生写作能力, 当学生从某一级别的能力一跃成为更高一级的能力时, 对自己的作文能力更加充满自信。类似的象征手法可以很多, 比如:登山顶, 每一次作文按照自己的成绩在山路图上敲上小脚印, 量量离开起点多少米;荣誉章, 给学生的作文能力以“章”的形式体现, 如“作文能手”、“作文高手”、“作文大师”、“作文王子”、“作文公主”等。

值得一提的是, 象征性奖励的方法很多, 调动学生, 这些方法就需要常用常新, 但那些“敲小红花”、“得小红旗”等陈旧方式应该暂时退出作文奖励的舞台。

(2) 表现性奖励:把学生的某种写作的进步用一种活动的形式进行奖励。如:把作文排演成小话剧, 学生某些写人记事的, 或者适合表演的作文由作者自由选择演员在适当的时候集体表演;当编辑;把班级作文收集起来, 由某些“编辑”编辑成册, 在册子上写上编辑的名字;点评家, 让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点评其他学生的作文, 并进行指导, 后面署名“指导者:XX”的字样。

除此之外, 还有把学生的作文当堂读一读等手段, 都能很好地使学生获得自信的满足, 从而更加使自己对于写作充满信心。

如果说学生是充满诗意和灵性的, 那么奖励就应该是那场浇灌诗意、催生灵性的“春夜喜雨”, 不过这场雨要“洋洋洒洒, 时时处处”, 而不能“点点滴滴, 轰轰烈烈”。借用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改写的诗句, 那就是:

赏识无时节, 适时当发生。

3.无声的坚强作文 篇三

记得一年级的时候,我去诸暨参加FAD全国标准舞拉丁舞大奖赛。能够参加如此大规模的舞蹈盛会,我难掩心头的激动。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象一盆冷水从头浇下。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错,别的培训学校都是高阶往低阶报组别,可是我们这一组却给报反了,所以接下来我们要应战的都是十三、四岁的大哥哥大姐姐!听到这个消息我和同组的小伙伴都沉默了。仿佛这场战役还未出战便已注定结局,注定这次盛会我们将无所斩获。我的心情掉到了谷底,我的情绪游离在了崩溃边缘!这个时候几个中级班的小朋友正在追赶嬉闹,其中一个为了逃避另一个小朋友的追赶就一下子躲在了我的身后,没想到我面前的小朋友飞起就是一脚,我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虽然不怎么痛,但这一下却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哇”地一声哭了出来。那个小朋友瞄了我一眼,又回过头去对同伴说:“你看她,外表长得这么高大,内心却这么脆弱……”一语中的,我的哭声更响亮了一些!

场上的广播里读到了我的背牌号,啊!马上到我上场了,可是我的妆都花了啊!忽然这个时候我的心里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你真的软弱吗?没有名次就不上场了吗?真的要临场退缩了吗?”“不!”我止住眼泪快速走到化妆老师面前,让老师给我补妆,帮我整理好发饰,迅速把我带到场地上。刚刚站定,向裁判展示好背牌,熟悉的音乐就响起来了,是我最拿手的伦巴!我的自信立刻回来了,精准的踩节奏,夸张的做表情,有力的动作,柔软的腰肢,鲜艳的舞裙被我甩成了一朵花。一曲舞毕,我仍然将脸抬得高高的,我要向大家证明我并不脆弱!爱哭的女生也坚强。

赛后公布成绩,我得到了意外的惊喜,我是全国公开拉丁舞C组11-12岁的第六名!同伴们都笑着说,这是来自未来的奖项吧!

你们只看到我爱哭,你们不知道我的心里藏着深深的大海,纯洁无暇,我只是用泪水冲洗了心灵,并不代表我不坚强。

4.无声的老师作文 篇四

一幅放飞小鸟的图案映入眼帘。清晨的小树林里,充满着生机,枝繁叶茂的树木,在枝头唱歌的小鸟,温暖的阳光,碧绿的小草,手提鸟笼的少先队员……这一切都格外的新奇。

翻开课本,我认识了不畏艰难、敢于挑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刘翔;了解了关心爱护、仁慈无私,一心为民的菩萨兵;力大无比、神勇果断、智慧的李广;才华横溢、才思敏捷、文思如泉的王勃;富有爱心,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的陶行知……

一篇篇文章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中明白了:美不美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它的实际用处;在《狼和鹿》中懂得了:要保持生态平衡;在《剪枝的学问》中知道了:“减少”是为了“增加”,呈现美的感觉;在《争论的故事》中知道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道理……除此之外,它还带我游览了雄伟壮丽的长城,美丽迷人的槐乡、一碧万顷的大海……

5.无声的褒奖作文 篇五

我被吸引了目光,偏头看过去,那只通体棕灰的小鸟正机敏地环顾四周,它似乎察觉了我的目光,扑闪着翅膀轻轻一蹬,蹬出了我的视线。一片巨大的阴影投过来,紧接着,是扑面而来的低气压。蓦然回首,老师阴沉的可以滴出墨来的脸色,一下惊醒了梦中人。“上课好好听讲!”他粗粝的手掌敲了敲我的桌面,我满面羞红,低下头来不敢再看老师一眼。

又过了许久,我的眼神随着时光的消逝渐渐迷离。我的思想如同湖面上的浮萍,随着水波愈飘愈远。老师的手时快时慢地敲着讲台,那轻小的声音乘以无数倍放大在我的耳畔。我迅速地转过头。果不其然,我收到了老师的不满与无奈的眼神。

打小起,我就是个坐不住的人,上课开小差,是我的家常便饭。其实,我也不想,只是有时候无意识地盯着黑板就走神了。甚至我妈还特意咨询了医生。

我想要改正!我想要认真听课!

我在文具盒里放了一张写有“不要开小差”的纸条,以防我下意识地翻文具盒走神。在我有意的控制下,开小差的次数少了,认真听课的时间越来越长。

还是那个老师,那节课,随着悦耳的下课铃声,老师在走出门的那一刹,朝我弯了弯嘴角。

那一刹那春暖花开。

我的思绪久久沉溺在其中。眸中,充斥着浓浓的不可思议和惊喜,欣喜的情绪快要从胸膛中溢出来。

6.无声的坚强作文 篇六

那么, 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的无声语言?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最大的幸福与快乐就在于与学生的交往, 因为你的每一步, 每一句话, 你的眼神, 甚至你的目光一闪或者一抬手, 这一切都会深深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巧妙地通过无声语言来辅助课堂教学, 充分利用这些无声语言, 以期产生出“水到而渠成”、“形立而意现”的教学效果。

一、善用眼神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善用眼神的交流, 才能把握课堂的气氛。小学生都很贪玩, 当上课铃声响后, 他们的注意力还没完全从课间活动中转移到课堂上来。这时, 教师可以用目光扫视整个教室, 让学生明白老师在提示他们安静, 提示他们从课间活动的兴奋中转移到新一堂课的学习活动中来。开始上课后, 教师要做到眼睛散发出充满活力、愉快、自信的神情, 以这样的神情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课堂中, 每当我们教师注视学生的次数增多时, 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就会提高, 当发现有学生违反课堂纪律时, 我们不必直呼其名批评他, 损伤他的自尊心, 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而是用严肃而期待的目光提醒他们, 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这样就能在不扰乱课堂秩序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当学生回答问题害怕胆怯时, 教师给学生鼓励的目光, 这时学生肯定是信心倍增, 恐惧顿时像是飞出了他的身体, 马上投身于学习当中, 下次发言的时候不会发生怯场的情况。

课堂上, 如果教师的目光不扫视教室的每个角落, 就不会发现每位学生的动态, 上课容易走神的学生就经常错失学习的良机, 导致成绩越来越差。如果没有教师鼓励的眼神, 学生只会变得越来越胆小, 课堂经常是冷场或者是一言堂。学生有了自信谈吐的勇气, 课堂的才会互动起来。所以, 在课堂中, 教师要善用眼神的交流, 激励学生大胆讨论交流, 使主题深化, 使文本价值得到真正的释放, 直至熏陶心灵。

二、善用表情

面部表情是学生接受到老师最直接的无声语言。教师的面部表情能够显示许多信息给学生。教师好的面部表情能传达真挚和温暖, 使学生如沐浴春风,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自我表现能力, 表现出良好行为;如果教师总是表情阴沉严肃, 给学生以恐惧感, 学生会显得很紧张, 这样教学效果会大大降低。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表现喜、怒、哀、乐, 与学生达成共识。例如学生因为不会回答你的问题, 你完全不必批评, 可以撅着嘴, 扭过头, 表示很生气, 这样老师显得活泼而可爱, 还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相反学生还会感到内疚呢。可见, 课堂上, 教师声情并茂, 带有感情色彩的演绎文本知识, 会使课堂生动、有趣、倍加感人, 使学生在愉悦、和谐、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课堂效果明显。

三、善用手势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手势, 形象、生动、活泼的手势是课堂有声语言的辅助手段。教师讲课时附以适当的手势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还可以增加课堂的感染力, 加强老师说话的力度。例如上课时, 学生正在自由地朗读, 老师不必声嘶力竭地喊安静, 只需要拍拍手, 然后, 在嘴巴上做个拉拉链的动作, 学生就会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安静下来。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 可以不说“请举手”, 而是自己做个举手的动作, 这时学生就领会的举起手来;在请学生回答问题时, 可以不说“请某某说”, 而是把手伸在所要请的学生面前, 手心向上抬起做出热情邀请的动作, 学生会会意并乐意站起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当学生能正确回答问题时, 教师伸出大拇指, 可以鼓掌表示称赞, 鼓励时可以握紧拳头;愤怒时双手叉腰, 跺跺脚;当学生回答错时, 教师温和地摸着学生的头, 跟他说:“好好努力, 下次你一定行。”来鼓励学生等, 这种种手势给学生的感受是“无声胜有声”的倍加感动的, 能激起表现欲的。

小学生活泼好动, 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 对于老师那种不变的声音、呆板的语言、生硬的说教、学生提不起兴趣。这时, 动感的手势是帮助学生学习的最佳手段, 比语言省时直观。例如学习《桂花雨》的摇花乐的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模仿作者摇花的情景, 课堂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作者当时的心情———摇花乐就感悟到了, 这种通过手势体验胜过千言万语的表达。可见, 课堂上, 教师规范和恰当手势能启发学生, 能使复杂抽象知识直观形象, 便于理解和记忆。

上一篇:成功与一块石头的阅读答案下一篇:江西省卫生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