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2025-02-02

行业分析深度报告(8篇)

1.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篇一

3D打印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根据2013版的Wohlers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其大体分布概况是欧洲约10亿美元,美国约15亿美元,中国所占份额约3亿美元。而据Wohlers和研兄机构Gartner统计,预计2017年3D打印设备销售额将达到将近50-60亿美元,整个市场将维持近20%增长率。

当前3D打印领域主要业务包括:设备制造、打印材料和打印服务。据此,我们将目前市场上的厂商分为以下3类:设备制造商、材料提供商和打印服务商。目前3D打印成本较高,主要由于设备成本和材料成本处于较高水平。以金属3D打印为例,根据匡算,在总的成本构成中,设备成本占到总制造成本的约3/4,耗材成本以及后期处理成本分别占比为11%和7%。

上游环节:根据Wohlers Associates统计显示,2012工业级3D打印设备中,销售额前三位分别为光固化31%,FDM材料挤出22%,粉末尿熔化21%。而服务商最想购买的设备来看,以金属粉末作为主要耗材的粉末床熔化设备的需求量超过了整体的一半以上。金属材料将成为工业发展的趋势,而粉末制备是3D打印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难度,直接影响3D打印技术进步的快慢。

中游设备:中游设备大致分为高端和低端两类,大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集中在门槛较低的基于塑料热熔融技术的低端设备。在较高端的基于激光熔覆技术的高端设备方面,某些具有核心技术和应用市场拓展能力的企业具备一定优势。

下游服务:在工业领域中,3D打印目前先在军工、核电等价格不敏感型领域率先推广和应用,主要针对大型、小批量、非标准件产品,尤其在试制模型阶段。

一、3D打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生产工具

3D打印技术是指由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CAD)直接驱动的,运用金属、塑料、陶瓷、树脂、蜡、纸、砂等材料,在快速成形设备里分层制造任何复杂形状的物理买体的技术。基本流程是,先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三维模型,然后把三维数字模型离散为面、线和点,再通过3D打印设备分层堆积,最后变成一个三维的买物。

传统制造技术是“减材制造技术”,3D打印则是“增材制造技术”,具有制造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等明显优势,被誉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具标志性的生产工具”。3D打印将多维制造变成简单的由下而上的二维叠加,从而大大降低了设计与制造的复杂度。同时,3D打印还可以制造传统方式无法加工的奇异结构,尤其适合动力设备、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产品上的关键零部件的制造。

上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制造业主要通过批量化的流水线制造和集约生产来降低生产成本,买现规模效益。原来是制造商和消费者分离,现在是制造商和消费者合为一体,开展自工业化。3D打印将引发真正意义上的制造业革命,产业组织形态和供应链模式都将被重新构建,带来无穷的创新空间

(一)3D打印仍处于前沿科学

根据2012年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显示,目前3D打印技术处于“过高期望的峰值”Peak of InflatedExpectations:在此阶段的特征就是早期公众过分关注。:在此阶段的特征就是早期公众过分关注。回顾过去10年,2000年3D打印出现一轮高潮,当时的概念为“快速成型”,全国很多地方都建立相应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主要购买光固化设备。但是后来受到CNC技术(数控加工,是数字化加工的一种,属于去除加工的形式)的党争,很多快速成型的工艺,CNC也能做,且快速成型生产的产品在精度和效率方面都高于3D打印;之后3D打印在工业上慢慢姜缩。当然,过去10年3D打印技术也在发展,目前已经达到与铸造精度相媲美的技术水平,但与一般的工业应用仍有距离。目前,3D打印是作为CNC技术的一个补充。

目前3D打印仍待解决的问题包括:1)材料,开发专用材料的成本大。2)行业标准待建立。3)涉及到法律法规及伦理领域的问题。

(二)欧美发展:应用广泛

3D打印技术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此后马上出现第一波小高潮,美国很快涌现出多家3D打印公司:1984年,CharlesHull开始研发3D打印技术,1986年,他自立门户,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家3D打印技术公司(3D Systems公司也是目前3D市场领军者之一),同年发布了第一款商用3D打印机。1988年,Scott Crump发明了FDM(热熔挤韦,}成型)技术,并于1989年成立了现在的另一家3D打印上市公司Stratasys(NASDAO:SSYS,该公司在1992年卖出了第一台商用3D打印机。

到了21世纪初,3D打印沉寂下来,许多人开始质疑这种技术的可靠性,当时只能做一些塑料模型,强度和精度都不高。直到2008年,开源3D打印项目【RepRap】发布“Darwin", 3D打印机制造进入新纪元;同年,Objet推出Connex500,让【多材料】3D打印成为可能。

在欧美3D打印技术已经广泛应用。目前限制金属材料发展的主要的问题是其成形制造效率不高,每个小时大约只有100-3000克。

(三)国内发展:设备多集中在教育领域

中国从1991年开始研兄3D打印技术,当时的名称叫快速原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即开发样品之前的买物模型;具体在国际上有几种成熟的工艺,分层买体制造(LOM、立体光刻(SL),熔融挤压(FDM、激光烧结(SLS)等(后文会将重要技术一一详述),国内也在不断跟踪开发。2000年前后,这些工艺从买验室研究逐步向工程化、产品化转化。由于做出来的只是原型,而不是可以使用的产品,而且国内对产品开发也不重视,大多是抄袭,所以快速原型技术在中国工业领域普及得很慢,全国每年仅销售几十台快速原型设备,主要应用于职业技术培训、高校等教育领域。

2000年以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继续研究3D打印技术。西安交大侧重于应用,做一些模具和航空航天的零部件;华中科技大学开发了不同的3D打印设备;清华大学把快速成形技术转移到企业一一殷华(后改为太尔时代)后,把研究重点放在了生物制造领域。

目前国内的3D打印设备和服务企业一共有二十多家,规模都较小。一类是十年前就开始技术研发和应用,如北京太尔时代、北京隆源、武汉滨湖、陕西恒通等。这些企业都有自身的核心技术。另一类是2010年左右成立的,如湖南华曙、先临三维、紫金立德、飞尔康、峰华卓立等。而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是重要的3D技术培育基地。

(四)国内外技术差距大

从2012年设备数量上看,美国目前各种3D打印设备的数量占全世界40%,而中国只有8%左右。国内3D打印在过去20年发展比较缓慢,在技术上存在瓶颈。1)材料的种类和性能受限制,特别是使用金属材料制造还存在问题。2)成形的效率需要进一步提高。3)在工艺的尺寸、精度和稳定性上迫切需要加强。

随着美国“再工业化、再制造化”的口号呼喊,3D打印所打造的少劳动力制造将给美国极大的动力去发展。中国与美国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需求不足;2)美国3D打印产品的快速制造水平比国内高;3)烧结的材料尤其是金属材料,质量和性能比我们好;4)激光烧结陶瓷粉末、金属粉末的工艺方面还有一定差距;5)国内企业的收入结构单一,主要靠卖3D打印设备,而美国的公司是多元经营,设备、服务和材料基本各占销售收入的1/3。在全球3D模型制造技术的专利实力榜单上,美国3DSystems公司、日本松下公司和德国EOS公司遥遥领先。

展望未米,3D打印是以数字化、网络化为基础,以个性化、短流程为特征,实现直接制造、桌边制造和批量定制的新的制造方式。其生长点表现在:与生物工程的结合,与艺术创造的结合,与消费者直接结合。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3D打印技术的应用已较为广泛,大到飞行器、赛车,小到服装、手机外壳、甚至是人体组织器官。尤其在一些交叉学科领域中,3D打印的应用更加明显。

二、3D打印细分工艺:未来主流方向是金属打印

根据打印所用材料及生产片层方式的不同,实现方法有以下几种:1)熔化或软化材料产生层。2)液体材料加工方法。3)层压板制造(LOM,将纸、聚合物、金属等材料薄层剪裁成一定形状并粘接在一起。这些3D打印技术由不同公司研发倡导,主要区别在于打印速度、成本、可选材料及色彩能力等。

(一)FDM:最早的3D打印技术

FDM技术是由Stratasys公司于1980年中后期发明。该成型设备采用成卷的塑料丝或金属丝作为材料,工作时将材料供应给挤压喷嘴,喷嘴加热融化材料,并在计算机辅助制造软件的控制以及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的驱动下,沿着水平和垂直方向移动打印,热塑性材料凑够喷嘴挤出,形成层并迅速硬化。打印完成后,拿掉固定在零件或模型外部的支撑材料即可。

整个成型过程需要恒温环境,熔融状态的丝挤出成型后如果骤然受到冷却,容易造成翘曲和开裂,适当的环境温度最大限度地减小这种造型缺陷,提高成型质量和精度。由于FDM工艺不用激光,使用、维护简单,成本较低,同时兼具成型材料种类多,成型件强度高、精度较高的特点,使该工艺可以直接制造功能性零件。目前,FDM技术可以打印的材料包括ABS,聚碳酸醋、PLA,聚苯矾等。与其他的3D打印技术相比,FDM是唯一使用工业级热塑材料作为成型材料的积层制造方法,打印出的物件具有可耐受高热、腐蚀性化学物质、抗菌和强烈的机械应力等特性,被用于制造概念模型、功能模型,甚至直接制造零部件和生产工具。

FDM技术被Stratasys公司的Dimension, uPrint和Fortus全线产品以及惠普大幅面打印机作为核心技术所采用。由于其成型材料种类多,成型件强度高、精度高,表面质量好,易于装配、无公害,可在办公室环境下进行等特点,使得该工艺发展极为迅速,目前FDM在全球已安装快速成形系统中的份额大约为30%。

2012年3月,Stratasys公司发布的超大型快速成型系统Fortus 900mc,代表了当今FDM技术的最高成型精度、成型尺寸和产能,成型尺寸高达914.4mm X696mmX914.4mm,打印误差为每毫米增加0.0015-0.089mm,打印层厚度最小仅为0.178mm,被用于打印真正的产品级零部件。

(二)粒状物料成型技术(1)激光烧结 激光烧结是在拉状层中选择性地融化打印材料,通常采用激光来烧结材料并形成固体。在这种方法中,未融化的材料作为生成物件的支撑薄壁,从而减少了对其他支撑材料的需求。激光烧结技术主要包括2种类型:一种是SLS技术,主要采用金属和聚合物为打印材料,具体包括尼龙、添加玻璃纤维的尼龙、刚性玻璃纤维、聚醚铜、聚苯乙烯、尼龙及铝粉等混合材料、尼龙及碳纤维的混合材料、人造橡胶等,3DSystems公司的sPro系列3D打印机就是采取SLS技术;另一种是直接金属激光烧结(DMLS)技术,已经实现可打印几乎任何金属合金,具有代表性的设备是德国EOS公司的直接金属激光烧结设备。对于SLS而言,国产设备大约100万元/台,进口设备300万元/台,进口材料大约100美元/公斤。

(2)EBM 电子束熔炼是一种金属部件的积层制造技术,可打印钛合金等材料。电子束熔炼技术是通过高真空环境下的电子束将融化的金属粉末层层叠加,与直接金属激光烧结技术低于熔点的生产环境有所不同,EBM技术生产出的物件密度高、无空隙且非常坚固。采用EBM技术的代表设备为瑞典ARCAM公司的EBM系统。

(3)PP 使用PP技术的3D打印机每次喷一层石膏或者树脂粉末,并通过横截面进行粘合。打印机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打印完每一层。此技术允许打印全色彩原型和弹性部件,将蜡状物、热固性树脂和塑料加入粉末一起打印,还可以增加强度。采用此打印技术的代表设备为3D Systems公司的ZPrinter系列 3 D打印机。

(三)光聚合成型技术

(1)SLA SLA的主要实现途径是用于生产固件部件的光固化成型技术。SLA技术最早由美国3D Systems公司成功买现商业化,其生产的Projet系列和iPro系列3D打印设备均采用了SLA技术。该技术由于具有成型过程自动化程度高、制作原型表面质量好、尺寸精度高以及能够买现比较精细的成型尺寸等特点,因而成为广泛应用的快速成型工艺方法。但SLA系统的缺点是对液态光敏聚合物进行操作的精密设备,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同时,成型件多为树脂类,强度、刚度和耐热性有限,不利于长期保存。

Objet公司的PolyJet系统是一种喷头打印技术,目前已买现以16-30um的超薄层喷射光敏聚合物材料,并层层构建到托盘上,直至部件制作完成。每一层光敏聚合物在喷射时即采用紫外线光固化,打印出的物件即为完全凝固的模型,无需后固化。被设计用来支撑复杂几何形状的凝胶体支撑材料,通过手剥和水洗即可除去。(2)DLP 在数字光处理技术中,大捅的物体聚合物被暴露在数字光处理投影机的安全灯环境下,暴露的液体聚合物快速变硬,然后设备的构建盘以较小的增量向下移动,液体聚合物再次暴露在光线下。这个过程不断重复,直到模型建成。最后排出捅中的液体聚合物,留下买体模型。采用DLP技术的代表设备是德国EnvisionTec公司的Ultra3D打印数字光处理快速成型系统。

DLP激光成型技术和SLA立体平版印刷技术比较相似,也是采用光敏树脂作为打印材料,不同的是SLA的光线是聚成一点在面上移动,而DLP在打印平台的顶部放置一台高分辨率的数字光处理器(DLP)投影仪,将光打在一个面上来固化液态光聚合物,逐层的进行光固化,因此速度比同类型的SLA立体平版印刷技术速度更快。

DLP的应用非常广泛,该技术最早是由德州仪器开发的,它至今仍然是此项技术的主要供应商。最近几年该技术放入3D打印中,利用机器上的紫外光(白光灯),照出一个截面的图像,把液态的光敏树脂固化。该技术成型精度高,在材料属性、细节和表面光洁度方面可匹敌注塑成型的耐用塑料部件。

SLA与DLP打印所需的液态光敏树脂材料也因生产商家和机型的不同而各有特点,比如EnvisionTec的各类机型都可以使用EC-500型蜡基液体树脂材料制造各类精致饰品模型以用于失蜡法铸造,但其每千克材料成本高达几千元。其民用代表机型有B9 Creator(2500美元),Form 1(3300美金)等。

(四)3DP三维喷绘打印技术

3DP是一种基于微喷射原理(从喷嘴喷射出液态微滴),按一定路径逐层打印堆积成形的打印技术,这种技术和平面打印非常相似。3DP打印机主要部件为储粉缸和成形室工作台。打印时首先在成形室工作台上均匀地铺上一层粉末材料,接着打印头按照零件截面形状,将粘结材料有选择性地打印到已铺好的粉末层上,使零件截面有实体区域内的粉末材料粘接在一起,形成截面轮廓,一层打印完后工作台下移一定高度,然后重复上述过程。如此循环逐层打印直至工件完成,再经后处理,得到成形制件。

同立体印刷、叠层买体制造和选择性激光烧结快速成形技术相比,3DP不需要昂贵的激光系统,具有设备价格便宜、运行和维护成本低的优势。与熔融沉积快速成形技术相比,3DP可以在常温下操作,具有运行可靠,成形材料种类多和价格低的优势。此外,与其它RP系统相比,3DP还有操作简单、成形速度快、制件精度高、成形过程无污染,适合办公室环境使用等优点。

(五)几种方法优劣比对:目前FDM和SLS为主流

金属零件快速制造技术代表了RP技术的最新发展方向。目前,真正能够制造精密金属零件的快速成型技术只有选择性激光熔化和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成型方法成型金属零件时,多采用树脂或低熔点材料包覆的金属粉末作为原材料,通过激光扫描使树脂熔化将金属粉末固结在一起,在成型后经过脱脂、浸渗低熔点金属(如青铜等)来提高致密度。使用该技术成型,金属零件工序复杂且零件强度与精度多数情况下仍达不到要求。而选择性激光熔化SLM技术是一种极具创新的快速成型技术,能一步加工出具有冶金结合,相对密度接近100%,具有复杂结构、高的尺寸精度的金属零件。目前,金属3D打印成本偏高是其主要缺点之一。

在总成本构成中,购置设备成本约占总成本的3/4。而上述两种工艺的设备均属于工业级打印设备,价格普遍较为昂贵。其次,金属3D打印的材料通常有钦粉、铝合金粉和不锈钢粉。耗材成本虽然仅占总成本11%,但是相较于其他普通金属材料,这些材料成本要高出将近10倍左右。如德国EOS公司所生产的不锈钢粉、铝硅粉、钛合金粉,其价格是传统粉体的10至20倍。而3D打印用钛粉成本约为180万/吨,是普通航空用钛材价格的9倍多。

三、市场现状:个人打印高增速、功能应用以模具为主 根据2013版的Wohlers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相比2012年几乎翻了一番。其大体分布概况是欧洲约10亿美元,美国约15亿美元,中国所占份额约3亿美元。面向工业的3D打印机设置台数按国家进行统计的话,美国占38%,位居第一,其次是日本占9.7%,第三位德国占9.4%,第四位中国占8.7%。

近年来,3D打印市场高速发展,个人3D打印市场也已开启。根据市场研究机构Frost & Sullivan发布的《2012年全球3D打印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从1994年到2011年,全球3D打印机市场规模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6%0 2011年全球个人3D打印设备销售量呈现爆发式增长,销售量从5987台猛增至23265台,增幅接近300%,大幅超过商用3D打印设备增速。

就企业实力来看,目前欧美较具规模的3D打印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一般都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国内目前仍没有一家企业收入过亿,甚至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都寥寥无几。目前,我国3D打印行业整体上发展不错,设备、材料、软件等核心领域都能够不同程度买现自给,并在文化创意、工业、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应用。但是,缺乏龙头企业、核心技术、成熟的商业模式,以及市场广泛应用和政策资金扶持。激光器、软件、材料等核心技术还依赖进口。

四、3D打印未来发展以及市场空间

根据2013版的Wohlers显示,2013年全球3D打印市场规模约40亿美元,2012年全球3D打印产业整体的销售规模达到22.04亿美元。2010-2012年三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27%。该机构预计2017年则将进一步上升至50亿美元,并且此后整个市场将维持近20%增长率。预计至2021年,3D打印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10亿美元。

2013年我国产值20亿元。世界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现在还是3D打印技术的起步阶段、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未来3-5年将是3D打印技术最为关键的发展机遇期,如果推进顺利,2014年同比翻一番没有大问题,而2015年则有望达到80-100亿,到2016年产值将达百亿元人民币。

(一)3D打印在各类应用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增材制造工艺在材料的利用率上有着明显的优势。2012年3D打印技术三个领域内应用最为普遍:分别为消费品和电子占21.8%,交通设备占18.6%,医疗占16.4%。

在个人应用领域虽然起步较工业领域稍晚,但是增长势头凶猛。据统计,2011年全球个人3D打印设备销售量为23265台,增长率高达200%。虽然2012年的增长率为46.3%,但就整体而言,近些年3D打印技术在个人应用领域的发展还是十分迅猛的。

(1)航空航天领域:最具发展前景领域之一

3D打印制造出来的金属零件完全符合航空航天领域对于未来器械设备制造的要求。1)“轻量化”和“高强度”一直是航空航天设备制造和研发的主要目标。3D打印技术所制造出来的零件能够很好的迎合这两个要求,如由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打造的一次成型钛合金的承力能力比普通锻造、焊接强上近30%;2)由于航空航天设备所需要的零部件往往都是一些需要单件定制的小部件,如果运用传统工艺制作势必会存在制作周期过长,且成本过高的问题。而3D打印技术低成本快速成型的特点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问题;3)传统技术在生产零件过程中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耗,对于复杂产品,夸张的时候原材料利用率仅有不到10%。而3D打印所特有的增材制造技术则能很好的利用原材料利用率高达90%。

举例而言,我国第二款自主设计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制作飞机零部件是3D打印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典型案例之一。主要制造的飞机零件是中央翼缘条,其规格为长约3米,重量达到196Kg,工序耗时在一个月以内。若通过传统工艺制造,国内制造能力尚无法满足,向国外采购会增加成本。截止至2012年11月,C919的订单数已达到380架,客机的首飞时间定于2015年,预计届时3D打印飞机零部件订单数量将会出现一波高峰。而C919客机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未来3D打印将会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整个市场的增长空间将不可限量。

(2)军工领域:军备需求增长明确

据外媒报道称,3D打印技术将会被应用于我国新一代高性能新型战斗机之中,如首款航母舰载机歼-

15、多用途战机歼-

16、第五代重型战斗机歼-20等。两会期间,歼-15总设计师孙聪透露,钦合金和M100钢的3D打印技术,已被广泛用于歼-15的主承力部分,包括整个前起落架。目前我国前三代战斗机保有量约为2000架,未来几年我国战斗机更新换代的步伐会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加快。如果3D打印技术在第四代战斗机上的成功应用,势必会使得3D打印钛合金的需求量出现“井喷”的现象。

2014年国防支出预算将增加12.2%,升至8082.3亿元。我国国防支出预算首次突破8000亿元人民币。近四年来国防支出预算的增幅均在10%以上,而此次12.2%的增幅也是连降三年后首次回升。国防开支的不断上升预示着军工领域可分的“蛋糕”在不断做大。现代化部队是我国军队建设目标之一,3D打印技术的应用符合提高军队设备高科技含量的要求。增材制造产品本身耗材少,质量轻,损耗少的特点不仅仅可以应用于战斗机的制造,还能满足军工领域其他设备制造的需要。今后在这一领域需求量将会出现大幅的提升。

(3)医疗领域:新兴领域成为中坚力量

医疗领域已然成为3D打印应用最多的领域之一,2012年产能占据全球产值的16.4%。且大部分应用都集中在假肢制造、牙齿矫正与修复等方面。利用3D打印能够完美地复制人体结构构造,贴合人体工学。现如今在欧洲,使用3D打印制造钛合金人体骨骼的成功案例就有3万多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3D打印应用于组织器官移植的技术也不单单只停留在理论层面。2013年5月,美国俄亥俄州一名六周大男婴患有支气管软化,病情危重。医生利用3D打印机,制作了一个夹板,在婴儿的气道中开辟了一个通道。男婴最终成功维持呼吸,幸免于难。这是医学史上首宗3D打印器官成功移植的案例。

根据美国器官共享网络(UNOS)统计数据,美国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截止至2014年4月10日,美国在等待器官移植手术的病患共计78000余人。今后这将是一个需求量极大的市场。而由于符合要求的器官捐献数量不足,以及术后可能产生的严重排斥性问题,传统医疗手段已然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器官移植病患的要求。因此,今后3D打印在这一领域的应用将会非常可观的。

(二)金属3D打印发展前景无可限量

金属材料由于其高硬度,耐高温等得天独厚的特性,其作为3D打印原材料的发展空间将会是巨大的。相较于PVC,陶瓷等材料金属3D打印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可以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如航天航空、汽车制造、军工等。产业链下游需求面更加宽广,使得金属零部件的3D打印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更加被业界所看好。

当然,金属3D打印在现阶段仍然会遇到一定的技术难题。因为金属的熔点相对较高,所以在成品制造的过程中会有多种物理过程(如金属固液形态的转变),热传导和表面扩散等。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多种制造参数配合。相较于其他材料的3D打印技术,金属零部件快速成型技术应当是最为复杂的。因此,随着科技的逐步成熟,金属3D打印技术进步的空间将会是非常巨大的。

根据WohlersAssociates统计显示,2012年售价在5000美元以上的工业级3D打印设备中,按销售额划分,占据市场前三位的分别是光固化31%,FDM材料挤出22%粉末尿熔化21%。

从另一项统计数据分析中,能够更加直观的反映未来3D打印市场的发展走向。从3D打印服务商最想购买的设备来看,以金属粉末作为主要耗材的粉末床熔化设备的需求量超过了整体的一半以上。由此可见,能够处理难以加工的金属材料,符合更广泛市场应用的金属3D打印技术更加受到市场的青睐。

(三)3D打印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目前,我国3D打印技术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与增材制造技术发展最为领先的美国尚有一定的差距。

影响我国3D打印进一步产业化推广的问题主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第一,我国尚没对3D打印行业建立统一的共性标准。由于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产品的特点为小批量,个性化,这就凸显行业共性标准的决定性意义。而国内目前整个行业尚处于一个整合度较低,比较无序的阶段。这大大制约了3D打印在国内的大规模商业化进程;第二,3D打印原材料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其在我国发展的障碍之一。由于增材制造技术的特殊性,耗材在整个制造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我国3D打印耗材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尤其是金属材料。过高的材料成本可能成为阻碍发展的原因之一;国内机械制造产业链相对比较成熟,偏低的传统制造成本,会大大降低3D打印技术的性价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市场对此技术的重视程度。

虽然目前我国3D打印在产业化的道路上稍落后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但是在增材制造技术的研发上,我国并没有逊色于其他国家,甚至在某些领域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特别是在利用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制造大型零部件这一技术上,我国更是走在3D打印技术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之前,领先于全球。

王华明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凭借“飞机钛合金大型复杂整体构件激光成型技术”获得“2012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该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我国第二款自主设计制造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的零部件制造上。仅需55天便可以在实验室中打造出C919机头的四个主风档窗框。若向国外公司定制,则需至少两年以上时间,且成本也会相应增加许多。并且以此项技术所打印出的钦合金零部件很可能大规模应用于我国第四代战斗机之上。可见,今后3D打印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空间将十分庞大。

史玉升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是我国较早取得3D打印技术进步成就的团队。其在2001年凭借“选择性激光烧结(SLS)”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且以“基于粉末尿的激光烧结立体打印”技术,获得了2011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团队打造的1.2米X1.2米工作面的世界最大“立体打印机”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201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2.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篇二

太阳作为地球最直接的能源财富, 它的开发和利用自然成为了各国能源开发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今天, 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在2010上海世博会上, 随处可见各国场馆的屋顶、园区道路两旁、院内交通工具等各种各样的太阳能热利用装置和设施, 俨然将世博会打造成了一座“太阳之城”。

太阳能行业洗牌风暴来临

短短几年, 由于新能源利用的大环境、国家节能政策引导以及行业高利润等因素的驱使, 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据中国太阳能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正在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仅2009年,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的产量就突破了4000万平方米, 占世界的50%;太阳能热水器的保有量达1.45亿平方米, 占全世界总量的70%, 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使用国。

但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之时, 中国的太阳能行业却经历了意想不到“洗礼”。半年前, 一位业内人士就曾表示, 2010年该行业出现增长的企业数量将不会超过5家, 与去年能实现持平的企业将不超过10家, 其它企业将出现10%-50%的下滑, 30%的企业将停产, 并预测在未来的5年里, 太阳能制造企业更将会从6000多家锐减至300家。结果事实果真验证了这种说法, 从春节到现在, 整个国内太阳能热水器的市场销售出现了群体性的下滑, 除了少数大企业持平或略有增长, 一大批中小企业倒闭, 市场从2009的高涨急转到2010的低迷, 仿佛一切只在一瞬之间。

2010年2月4日, 财政部、商务部、工信部联合公布了家电下乡中标产品公示。参与家电下乡新投标项目角逐的186家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仅有79家入围, 57.5%高淘汰率是否早已预示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洗牌风暴的来临?

行业阵痛是长足发展必由之路

山东力诺瑞特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文明分析, 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生产标准过低成了该行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

据资料显示, 目前国内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标准只有屈指可数的GB/T19141-2003《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技术条件》、GB/T18708-2002《家用太阳能热水系统热性能试验方法》等, 这些“国标”中一般只规定了热水器内胆的承压能力, 而对于耐腐蚀性、焊缝处漏水、室外管路密封等一些基本的标准都存在缺失。在国家没有行业生产许可制度以及行业自身生产标准的”低门槛”现状下, 行业的混乱状况将必然发生。

数据显示, 我国近6000家太阳能热水器企业中, 真正拥有自主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生产的企业不足20家, 众多小牌、杂牌、甚至是家庭作坊式的小企业普遍存在着生产工艺落后、质量管理混乱、产品检验疏漏, 甚至有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不良生产行为, 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的行为, 致使太阳能市场危机重重。《中国太阳能热水器消费使用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消费者对太阳能热水器行业满意度低, 41.5%的用户表示极不满意, 其中绝大多数反映太阳能热水器产品质量较差、售后服务跟不上或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等等, 甚至有消费者反映, 热水器刚买仅一天, 里面的水就漏光了。

面对危机, 申文明表示:“目前的市场低迷状态并非是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危机, 而是市场产品‘相对过剩’的情况。面对朝阳行业无比巨大的需求, 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不过只是一种‘有效供给’不足的状态, 而提高这种’有效供给’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市场竞争和淘汰机制。如果一个企业没有核心的技术、规模化的生产, 其成本的降低必然将被束缚;在品牌营销日益普遍的今天, 如果企业不能通过良好的服务获得声誉、不能为自身品牌提升价值的话, 淘汰也势必在所难免。现在市场上出现的销售不振正是市场的一种自身主动清理杂质的过程, 虽然会感到有些阵痛, 但它确实是未来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

3.光波炉深度报告 篇三

测试方法

Task1 烤鸡翅

10只鸡翅,以摄氏250度烤8分钟,反转过来再烤5分钟。

Task2 蒸鱼

1斤重皓桂鱼,以摄氏250度蒸10分钟,加油后再蒸3分钟。

Task3 烤曲奇饼

12块曲奇,以摄氏185度至摄氏200度烤10分钟,反转讨来再烤3至5分钟。

1号炉

德国产光波万能锅

功能描述 采用热对流、热传导及热穿透三种传热方式烹调食物,能做出烤、焗、烧、蒸多种煮食效果。最新改良版增加风速掣调校,以风扇转速增强热对流作用。电子表板按钮操作简易,更附送食谱,教大家掌握各食材的烹调时间。

配件有这些 高蒸架、低蒸架、圆形煸盘、隔水架、食物夹。

2号炉

光波热波炉

功能描述 采用发热导管导电发热,利用热对流烹调食物,强调可做出烧、烤、蒸、煎的烹调效果。随机附送简易食谱教授烹调食物。

配件有这些 高蒸架、低蒸架、煸盘、隔水架、食物夹。

3号炉

热波煮食锅

功能描述 利用热对流原理,令热力在锅内均匀流动,使食物快速受热烹调,同样也宣传自己可烤、烧、煸食物。锅顶两个旋转掣分别是计时器及温度掣。不锈钢铁环可随意组合,变相增高煮食锅容量。

4.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篇四

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IVD,In-Vitro Diagnostics)正逐步崛起。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内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的特点。受医保控费影响,国内医疗机构15%药品加成逐步取消,诊断等医疗项目“此消彼长”。我们认为IVD行业有望受益于医改的大趋势,长时间保持较快的成长速度。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与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龙头企业产业链的不断完善,有望享受规模化协同红利及专业化技术溢价。

上游:原料突破即为利润。上游诊断酶、抗原、抗体等原料仍为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研发能力突出的公司正逐步加强原料的研发,突破即为利润。

中游:生产、渠道、销售政策等因素导致强者恒强。生产环节,生化诊断及酶联免疫诊断短期内仍将是市场主流,化学发光对酶联免疫替代将是趋势,龙头企业有先发优势。渠道环节,行业内多采用“仪器+试剂”捆绑代理销售模式,大型企业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销售环节,采购政策逐步清晰,不按方法学定价的省统一招标改革后,政策对国产倾斜,行业格局有望重新洗牌。

下游:消费主体的多样性决定,全面解决方案是核心竞争力。地市级及以下医院因资金有限及对高端检测技术的需求,将是未来国产进口替代的理想阵地。独立诊断试验室因医院盈利需求,发展模式与国外略有不同,专业化的服务及特检项目有望成突破点。总体来看,能够提供全面解决方案的IVD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

细分子行业: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竞争日趋激烈,但随着医疗中枢的下移,基层市场对性价比较高的生化诊断需求释放,稳健发展有望维持。免疫诊断:酶联免疫的化学发光替代大势所趋,技术领先企业将率先享受技术溢价。分子诊断:市场占比最小,发展最快的子行业。随着基因测序的兴起,有望成为IVD行业的主流之一。

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

我们长期看好IVD行业的前景,A股相关上市公司推荐如下。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代理+自产,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实现“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的一体化;万孚生物:POCT优势企业,有望实现持续高增长;科华生物:“试剂+设备”一体化,方源资本入驻提升外延并购预期。

IVD:崛起中的朝阳行业

体外诊断——现代医学治疗的基石 体外诊断(IVD)是指将血液、体液、组织等样本从人体中取出,使用体外检测试剂、试剂盒、校准物、质控物等对样本进行检测与校验,以便对疾病进行预防、诊断、治疗检测、后期观察、健康评价、遗传疾病预测等的过程。

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伴随生物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发展而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之前萌芽时期,使用一些传统的医学诊断技术;第二阶段,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酶催化反应与抗原抗体反应的发现,体外诊断逐步兴起。第三阶段,1953年后,DNA双螺旋结构、单克隆抗体技术、大分子标记技术等技术的运用推动整个体外诊断行业跨越式发展。

体外诊断按检测原理或检测方法分类,主要分为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尿液诊断、凝血类诊断、血液和流式细胞诊断等诊断方法,其中生化、免疫、分子诊断是目前我国体外诊断的主要方法。

国际相对成熟,国内崛起迅速

2008年全球体外诊断试剂市场370亿美元,2013年约466亿美元,5年复合增长率4.72%。北美、欧洲、日本等成熟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高,合计约在80%以上。中国、印度、拉美、东欧等地区合计占比10%。

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尚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呈现基数小、增速快等特点。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市场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 %%,前5年复合增长率17.98%,远高于国际市场同期增速。

国际主流诊断试剂品种较为丰富,且市场占有率较为匀称,快速检测发展较为成熟占比29%,微生物、免疫、生化分别占比18%、15%、8%;国内产品种类相对较为集中,且竞争相对较为激烈。其中,免疫诊断占比33%,生化诊断占比27%。

行业发展,契合医保控费需求

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医保覆盖率和覆盖水平大幅提高,随之医保节余率下降,医保压力逐年增加。2014年城镇基本医保基金支出8134亿元,结余1528亿元,结余率仅为15.78%。以2008-2014年结余率下降速度推测,至2020年全国城镇基本医保基金将首次见底。

政府卫生支出比例不断增加,截至2013年,政府支出超过9500亿元,支出占比超过30%。长此以往,医保费用将远远超出政府承受范围,医保控费势在必行。而医保控费的一个核心环节即为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效率的提升和取消药品加成。

据估计体外诊断可以影响约70%的医疗决策,却占全球医疗卫生总支出不到1%。体外诊断行业的发展与运用,有助于以小博大,优化医疗设备及药品使用过程,提高使用效率。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时代医院遗留下的15%的药品加成收入将在医改过程中逐步取消。而医院作为一个经济体,未来会将更多注意力投入医疗服务或诊断科室,以弥补其药品收入下降的损失。“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及体外诊断将在此消彼长中得到快速发展。

政策层面,自2005年12月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实施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的通知》以来,国家对包括体外诊断在内的生物高新技术一直持鼓励、支持态度。9年间发改委、国务院、科技部、卫生部等部门颁布相关支持文件十余个。沐浴政策春风,有助于体外诊断行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产业链分析:专业化和规模化铸就行业未来 上游:原料进口占比较高,突破即为利润

体外诊断试剂上游的核心原料包括诊断酶、引物、抗原、抗体等,此外还有各种精细化学原料,包括氯化钠、碳酸钠和各种氨基酸以及有机酸等,这些精细化工品的作用主要是调配诊断试剂的缓冲溶液系统。

由于生产工艺、产物纯度等因素影响,国产原料离生产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目前诊断酶、抗体等主要原料仍依赖国外进口。以2011年上市的利德曼为例,2008年-2011年中进口原料成本费用均在总成本50%以上,其中2011年进口原料成本占比67.19%。考虑到利德曼是少数原料研发上有较多突破的公司,我们预计全国原料平均进口成本占比在70%以上。

目前国内各大诊断试剂龙头均加大原料研发力度,掘取上游原料毛利。如利德曼自上市以来一系列诸如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甲状腺球蛋白原料的研发成功,获得上游原料利润溢价,促使公司毛利不断提升。至2014年,公司毛利率61.83%。(2011年公司上市,2010年毛利率相对较高)

中游:政策逐步清晰,国产龙头强者恒强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理论,体外诊断行业正处行业生命周期中成长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市场增长率很高,需求高速增长,技术渐趋定型,行业特点、行业竞争状况及用户特点已比较明朗,企业进入壁垒提高,产品品种及竞争者数量增多。行业龙头将享受行业高速发展的红利,随着行业集中度的提升而不断快速发展。

生产:企业集中度低,进口替代自下而上进行中

目前国际体外诊断市场行业集中度相对较高,罗氏、西门子、雅培、强生、贝克曼、BD等6大企业占据体外诊断市场近60%的市场份额,垄断优势明显。国内行业集中度相对较低,规模最大的的科华生物2014年营业收入12.18亿元,相较于2014年305亿元的国内市场,市场占有率不到4%,国内企业集中度相对较低,同时也意味着国内企业未来有更多的发展机遇。

相较于国外企业,国内体外诊断公司虽然在国内大的三级二级医院国内企业有较大的劣势,但在一些低端市场已经在逐步完成进口替代。

试剂方面,高端市场仍以进口产品为主。从2012年国内体外诊断试剂细分行业来看。低端的生化国产试剂已逐步超过进口试剂,如血气电解质、尿液生化检测等领域市场份额均已超过60%。免疫检测虽然在酶联免疫方面取得一定的突破,但高端的化学放光检测依旧为外资企业所垄断,2012年市占率仅为18%。分子诊断方面由于对原料要求相对较低,国内试剂发展较为迅速,2012年市占率达到72%。此外血液检测的流式细胞术及微生物检测方面,国内进展较为缓慢,大部分诊断试剂仍需进口。

仪器方面,多领域逐渐完成进口替代。相对于国产试剂的弱势,在体外诊断仪器方面,国内制造在多个领域已经取得较大的突破。生化检测国产仪器市占率2012已超过进口仪器。免疫诊断仪器进口替代正在进行中,2012年即使免疫诊断中相对高端的化学放光仪器市场占有率也已达到54%。而更为高端的分子诊断、微生物诊断、流式细胞诊断仪器则更多依赖进口。

渠道:“仪器+试剂”代理为主,越封闭越盈利

营销渠道上以代理为主,直销为辅。目前体外诊断行业企业主要选择三种销售模式来销售产品:自建渠道、通过专业经销商或与产业链上大额营销单位(如体外诊断仪器生产商)进行优势互补来销售其产品。几种模式在产业链的利润分配上有所不同。直销模式中,企业能更贴近终端客户,更有效了解医院需求,增强客户黏性,但费用较高;而代理制模式下一般企业会以终端价格的一定比例向经销商供货,由经销商处理各种费用;第三种附属大额营销单位的则通常是有一定产品优势但缺乏一定渠道的小型创新型试剂生产公司的经营模式。

目前我国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约300~400 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近200 家,但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仅约20 家,企业普遍规模小、品种少。而各下游单位或组织较为分散且需求不同,因此采用直销渠道营销产品的成本相对较高,企业往往选择成本相对较低的代理商模式。即使规模大如罗氏诊断,其进入中国后最早选择的依旧是总代理为主,2008年后才慢慢介入直营团队。

相对于国外大型体外诊断企业,虽然同样以代理销售为主,但国内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体系更为扁平化,更贴近医院等终端市场。如科华生物本身是希森美康公司国内最大一级代理商,其在国内主要城市均有销售办事处,建有一定的销售队伍(2014年销售人员367人,占总员工34.04%),国内龙头企业对渠道有更强的掌控力。

销售模式以“仪器+试剂”捆绑销售为主。体外诊断设备或试剂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仪器或试剂的直接销售、直接投放、折价销售、第三方租赁与第三方合营等模式。其中直接投放最为普遍,厂商免费赠与设备并合同约定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需购买其对应试剂。这种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客户黏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销售人员为完成业绩而非最优投放而有较大的损失。折价销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此类问题的出现,但作为下游医院方会优先考虑直接投放模式。因此实际过程中两种销售模式各有所长,主要看看厂商与医院方的议价能力与技术先进程度等。

销售模式也与设备的技术水平相匹配的,设备越高端,技术含量越高,销售模式越封闭,盈利能力越强。低端如干化学分析仪全国可生产厂家近300家,销售模式多为直接投放,毛利较高;而高端如基因测序仪,全球仅有Illumina,life等四家成产商,试剂与仪器较为封闭,毛利较高。目前国内企业多采用代理销售模式,各地代理商区域优势明显,对渠道掌控较强。

销售:政策倾斜国产,采购模式调整利好龙头

近年国内医药行业政策逐步清晰,外企去“超国民待遇”大势所趋。IVD行业政策逐步倾斜国产,利于加速进口替代。新版《医疗器械监管管理条例》要求进口体外诊断试剂增加原产国上市销售证明。部分省份开启集中采购,鼓励国产的趋势更为明显。《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不按方法学收费的大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费用,有利于国内产品的进口替代。

传统体外诊断设备及试剂招标一般为各地医院自主招标采购。自2004年广西省血站采用省级招标后,此后9年青海、福建、贵州、云南、新疆、广东、甘肃、广西、重庆、浙江等11省陆续采用省级招标。

招标形式分为“入围式”与“竞争式”。入围式选取大批品牌作为备选,由于中标率较高、对国产和进口企业影响均较小。而竞争式则是选取3-5个品牌作为备选,由于国产品牌众多,中标率相对较低,龙头企业由于规模优势及品牌影响力,将在“竞争式”招标具有相对优势。

原有的定价方式大体分为按方法学、按进口国产区分、两种方法的混用等以对方法不做不同的定价。目前近1/2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采用方法学进行定价,主要集中于华东、华南、黑龙江等地。而近1/3采取方法学或进口/国产混用,主要集中于中部及北部地区,在这些地区两种方法都有所使用。截至2014年,仅浙江省采取不分方法学定价。

对体外诊断的收费政策逐步清晰,2012年初步确立的《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目前仍在对接过程中,预计各地将陆续正式公布,虽然各地具体实施进度有所不同,但检验项目不按方法学收费的方向基本确定。先进方法学将不能收取更高的费用,整体检验项目收费将走低,鼓励医院使用性价比高国内产品。以上海、北京、浙江三地三种方法对乙肝检测的收费比较,浙江不分方法学的乙肝五项检查为75元,低于化学发光/进口的检测,而高于其他方法/国产的诊断费用,相对较为适中。由于国内体外诊断产品多属中低端产品,且方法学相对较为简单,成本较低,新政策调整将利好国内企业,尤其是国内龙头企业。

下游:需求日益差异化,大而全将受益良多 医院:中层医院需求释放,高端国产有望获益

下游医院市场是体外诊断市场的主要消费终端之一。2013年国内医院检验试剂采购总额约45亿美元,占医院耗材类采购总量21%,预计占全国体外诊断试剂使用量九成以上;其中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试剂占比最高,分别占试剂使用量的23%、20%,血液监测占比19%,常规生化18%,分子诊断4%。

由于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方法学定价,高端方法学检验定价高于普通方法学定价,医院将更有意愿使用高毛利的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理论上化学发光试剂的使用量将远高于酶联免疫试剂的使用。而实际两者使用占比差距仅为3%,这是由于不同医院等级,资金充裕程度有所不同,病人承受能力不同,医院的需求也有所不同所致。

高端医院重技术,低级医院重成本,中级医院是国产品牌理想客户。高端三甲医院由于外资产品的先入为主,加之对科研和设备品牌的追求,更有意愿使用高通量、全自动的进口产品或高端检测方法,此外较高的门诊量,病人经济承受力也足以支撑高端设备的运作。而基层医院由于经费和病人数目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对高通量的新检测技术需求并不大。

相较而言,三乙/二甲等中层医院既有一定动力追求高端检验方法,又受限于资金不足,因此相对便宜且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品牌是进口产品的理想替代品。中层医院是国产品牌的理想客户。

独立实验室:专业化将成突破口,特殊检测是看点 增速相对放缓。独立诊断实验室(ICL)近些年发展迅速,已成为IVD下游需求的主要消费渠道之一。2013年国内体外诊断实验室收入约60亿元,4年CAGR56.5%,虽然经历行业前期的高速增长后增速有逐步回落,但2013年33%的同比增长率也远高于美国同期。

集中度相对较低,空间广阔。美国独立诊断实验室发展已相对成熟,在550亿美元的医学检测市场中约占35%份额,且为Quest、Labcorp等大型诊断公司所垄断,其中Quest占比25.71%,Labcorp42.86%。国内独立诊断试验室集中度相对较小,2013年收入占医学诊断市场的比例约为3%。假如以美国IVD行业占比测算国内IVD当前的市场空间即有600亿元,市场空间广阔。

医院盈利需求抑制外包动力。对比中美体外诊断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医院的需求直接导致国内外体外诊断发展模式的不同。美国1960-1980年,医疗服务费用持续上升,来自美国政府与商业保险的压力迫使医院控制成本,将更多检测项目外包,规模化以降低成本。成本端的压力推动独立实验室规模化,进而专业化。

而国内虽然同样有医保控费压力,但当前控费压力仍主要停留在药品费用层面,随着药品15%加成的逐步取消,毛利较高的检测项目逐步成为医院利润的重要来源。大部分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占据大部分基础检测,而仅将超负荷部分或是非常规部分外包。盈利端的需求抑制检测端的外包。

普检业务会遇到一定瓶颈。目前国内主要体外诊断公司广州金域、迪安诊断、艾迪康、高新达安、康圣环球等,最大的广州金域,收入规模约在10亿元左右。按检测项目分为综合型与专业型独立诊断实验室,按经营模式则分为连锁和非连锁两种模式。当前来看综合连锁型实验室发展较为迅速,但考虑到目前独立诊断试验室检验项目大多来自二级医院,而未来随着二级医院医疗水平的提升后,医院盈利需求将压迫检验外包利润空间,普检业务发展会遇到一定瓶颈。

专业化有望成为突破口。虽然普检业务随医院成熟需求会有所放缓,但特检业务由于医院样本量较小,检测外包将会一直是医院最经济的选择。目前美国特检收入占比约在40%以上,而国内占比不足10%,未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服务方面的专业化也有望增加利润来源,例如迪安诊断的高端体检中心、司法鉴定等业务的尝试。更专业化的检测需求将延伸出对其上游体外诊断行业设备及试剂较大的需求,大而全的龙头企业将有望在这一进程中获益。

血站:受益于核酸血筛的推进

血液是疾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国内广泛使用的血液传染病检测方法为酶免检测(ELISA技术),然而该方法对处于“窗口期”的病毒感染灵敏性差。核酸检测(血筛)能够有效提高病毒检出率,这对提高用血安全意义重大。例如刚感染HCV病毒的病人未产生免疫应答,通过ELISA方法无法检测到相应抗体从而将其判断为未感染,该“窗口期”大约经历70天(窗口期前后两次检测间隔);而采用核酸检测技术则能在感染13天后发现丙肝病毒的核酸成分,极大增强了献血的安全性。

目前核酸血筛技术已在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实现推广,血筛中核酸技术取代ELISA法是必然趋势,且我国已具备推广核酸血筛的条件:国内PCR检测技术已成熟,灵敏度和准确性均达到检测要求;核酸血筛所需要的经济成本与其带来的社会效益相比已经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并且采用多份血样进行混合检测可以有效降低血筛成本。

从2010年开始,我国已经在部分省级血站和血制品企业开始血筛试点,2013年5月,《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中明确提出东中西部地区2013-2015年核酸检测占比需达到的目标。

目前我国每年临床用血大概在2,000万袋左右,浆站采浆约为600万袋,合计需要检测全血,血浆量约为2,600万袋。按照血筛检测平均每袋40元/次的费用,我国血筛市场规模约为10亿。随着献血、献浆量的增长,这一市场规模还有望不断扩大。

得产业链得天下,并购将成为捷径

除了产品的广度有利于企业满足需求日益差异化的趋势,保证业绩的增长。产业链的完整程度对企业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速也有明显的正向作用。一方面完整的产业链有助于公司经营分散风险,保证经营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协同效应有助于公司获取超额收益,增厚业绩。

比较行业内主要的几家公司产业链布局和利润增长情况也可发现,产业链越齐全越靠下游,业绩越好越稳定。迪安诊断深耕华东第三方独立诊断试验室市场,业绩增长迅速,潜力巨大。达安基因布作为分子诊断龙头,以中山大学医学体系为依托,独立诊断实验室为平台,布局产业链生产、销售、服务领域。而广州金域、利德曼等公司布局产业链较短则同期增速在10%左右,目前利德曼正不断加大上游原料研发力度并升级原有生化诊断产品,未来有获得产业链协同收益。

而完善产业链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即为优质资产的并购,从2013年初至当前海外关于体外诊断并购已经超过10起,其中最大的为Carlyle Group对Ortho-Clinical Diagnostics的收购,价值总额41亿美元。

国内的产业整合并购也较为普遍。包括人福医药收购北京巴瑞、新华医疗收购长春博讯等介入体外诊断行业产业链的整合。目前,国内体外诊断行业内直接并购相对较少,这是由于目前国内体外诊断公司产品相似度较高,产业链布局有一定局限性。未来随着行业内公司的不断成熟,并购将成为完善产业链的一调捷径。

细分子行业分析:三分天下,将持续高景气 生化诊断:受益于医疗中枢下沉

生化诊断是指通过各种生物化学反应或免疫反应测定体内酶类、糖类、脂类、蛋白和非蛋白氮类、无机元素类、肝功能等指标的检测手段,主要应用于医院的常规检测,系医疗检测的基本组成部分。

我国生化诊断市场起步早,基于生化分析仪的开放性,在发展初期,国内生化诊断企业主要以生产试剂产品配套进口生化分析仪的方式切入市场。目前,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发展较为成熟,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试剂品种齐全。国产品牌并凭借产品性价比和优质市场服务等优势,已占据国内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约三分之二的份额,主要企业有利德曼、中生北控、北京九强、科华生物、四川迈克等。随着国内企业资本实力增强,生化分析仪的研发技术也迅速提高,一些试剂厂商(如科华)已开始从事生化仪的生产销售,并出现了迈瑞等专业仪器生产商。

从供给端来看,由于以往国内一线城市三级医院配置进口高速生化分析仪较多,且进口产品在技术和质量方面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目前在一线城市三级医院等高端市场国外企业(如罗氏、贝克曼等)仍占主导优势,其他市场则已普遍被国内企业占领。随着国内企业试剂产品技术质量以及生化分析仪自主开发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国产化替代趋势将进一步增强。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我国肥胖人群的扩大导致葡萄糖、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等生化诊断需求增多,且新检测项目的持续开发为生化诊断试剂市场带来了稳定增量(一些原本采用酶联免疫检测的项目现可以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检测);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政府对基层医疗投入逐步加码,医疗中枢逐步下沉,县级医院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基层医院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将逐渐普及,生化诊断试剂市场的整体需求规模将继续呈现高速增长。

2010年,我国生化诊断试剂市场规模约为31.58 亿元,我们预计,2015年我国生化试剂市场规模将接近80亿元,CAGR将达到15%左右。

免疫诊断: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免疫诊断是利用待测物质与其相对应物质之间专一特异性反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高选择性诊断方法,常通过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实现检测,利用各种载体放大反应信号增强检测的灵敏度(标记物有同位素、酶、化学发光物质),包括放射免疫、酶联免疫、化学发光等,主要对体内小分子蛋白、激素、脂肪酸、药物等物质进行检验,常用于传染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肿瘤、孕检、血型抗原等蛋白类靶标的检测。

酶联免疫标记物为酶,常用来检测某一抗原或抗体。试剂具有成本低、可大规模操作等特点,是目前国内免疫诊断试剂中的主流。

目前,我国免疫诊断市场呈现化学发光和酶联免疫并存的局面。酶联免疫技术成熟,并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在二甲和三乙医院有着广阔的市场,国内厂商凭借其较低的成本和灵活的销售,占据着较高份额。而在大多数三甲医院,由于检验样本量大,对成本敏感性较弱,化学发光已取代酶联免疫成为主流,主要以贝克曼、罗氏、西门子、雅培、日本东曹等国外品牌为主,特点为仪器试剂为全部封闭配套试剂,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化学发光免疫诊断的试剂及仪器大多由国际巨头提供,国产高性价比的半自动化学发光免疫诊断尚处于推广期,仅占约4%的份额,主要厂商有北京新产业、北京倍爱康、北京泰格科信、北京科美、郑州安图、厦门波生等。

我们认为,化学发光有望逐步完成对酶联免疫的替代,原因如下:

医院提升检验质量的需要:诊断是进行有效治疗的基础,检验质量对医疗机构而言至关重要。技术更先进的、检验精度更高的检验方法和检验仪器,满足医院的检验质量要求。医院抬升业内地位的需要:在我国,医院等级评选往往设定一些硬性的指标,比如是否配备某类大型医疗器械等,这也间接推动了医院追求技术更先进的诊断仪器。另外,医院为了提升业内地位、抢夺地区病源,也需要配备如化学发光仪等高端诊断产品。

医院保障收入的需要:在医药控费的背景下,医院以药养医的模式面临转型,新的增收渠道是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价格并不虚高的体外诊断产品具备一定的抗政策干扰能力,是理想的增收手段,且技术更先进的检验方法收费更高,同样的检验项目,化学发光比普通酶联的收费要高1-3倍,医院自然更倾向于使用。

这一替代进程在三甲以下医院中体现的更为明显,一方面其大多采用酶联免疫诊断,检测效率和效果已不相协调,面对优质患者相对不足的状况,购买新的设备,缩短检查时间,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诊;另一方面,三甲以下医院资金实力不足,地方政府补贴也相对较少,性价比较高的国产化学发光设备将更契合其实际需要,拓展空间十分广阔。

分子诊断:基因测序的迅速崛起

分子诊断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其核心是基因诊断技术。分子诊断因其量化特征,在精度上较传统生化与免疫诊断高,是诊断市场的高新技术。

常用的基因诊断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荧光原位杂交(FISH)、基因测序以及基因芯片技术。FISH主要应用于细胞遗传领域,如癌症检测、产前检测等,精确度与灵敏度相对较低;基因芯片技术成本相对较低,检测较为迅速,较为精准;PCR技术操作简单、快速,但只能检测一个或几个基因。基因检测技术则在精度上更为准确,可测通量更多,是最适宜个体化诊断的分子诊断技术。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随之下降,基因测序将引领分子诊断技术。

DNA测序技术共经历了三代,自第二代诞生后,基因测序产业发展提速,全球基因测序市场容量从2007年的794.1万美元增至2013年的45亿美元,6年CAGR为33.52%。随着技术的推广与设备的普及,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市场仍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国内目前基因检测技术主要运用于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与无创产前DNA检测,两者均是未来个体化医疗的重要前提。无创产检是未来新生婴儿重要的个体化医学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查则是更为直接的个体化诊断措施。

A股相关上市公司介绍

目前国内市场主要上市公司标的有传统龙头企业科华生物、利德曼、达安基因;近期上市的如迪瑞医疗、九强生物、迈克生物、润达医疗、美康生物等。其中达安基因、美康生物拥有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迈克生物化学放光领域优势明显,万孚生物则在POCT方面有较大优势。

美康生物:生化优秀,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 主要逻辑:1)立足宁波,放眼全国的IVD民营新秀 2)生化优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 3)布局下游独立诊断实验室的“小迪安”

公司立足宁波,致力于体外诊断产品(试剂、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及第三方医学诊断服务,2014年收入5.98亿元,其中试剂、仪器、实验室收入分别占比74.56%、14.35%、10.31%。公司股权结构清晰,董事长邹炳德直接或间接持有公司60.85%,股权集中助于提升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公司未来将继续布局IVD诊断试剂、设备与第三方实验室,在广度及深度上积极谋求全产业链整合。

公司生化检测起步,现有127项生化诊断试剂,3种11规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涵盖11类生化检测项目。技术储备丰富,在研诊断酶14项、抗原抗体11项目、生化试剂7项、免疫试剂14项(其中化学发光10项)、配套化学发光仪及POCT设备4项目,未来不排除进军分子检测领域。近年公司生化检测增长迅速,三年CAGR在40%以上,未来若外延布局免疫、分子等高端领域,想象空间广阔。(市值:美康128亿元,达安301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达安1.59亿元;市占率:美康2.13%,达安2.44%)。

公司全资总子公司盛德医检所为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目前业务主要覆盖宁波及周边地区(舟山、绍兴、台州等),未来公司计划借助现有诊断产品客户资源加速实验室扩张,打造全国连锁实验室。2014年公司实验室收入约6165万元(行业约70亿元,迪安诊断13亿元),随着公司产品的逐步丰富,上游试剂及设备有望与下游实验室协同,公司第三方医学检测业务有望突破。(市值:美康128亿元,迪安316亿元;2014年净利润:美康1.37亿元,迪安1.28亿元)。

迈克生物:代理+资产,化学发光推动二次成长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驱动,自足西南放眼全球 2)研发平台优秀,化学发光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公司采用代理与自产相结合经营模式,在西南地区生产销售自主品牌基础上积极代理日立、希森美康、生物-梅里埃、伯乐、碧迪、凯杰等国际知名品牌。一方面丰富产品组合,促进产品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销售理念等积极完善自身,为未来拓展国内及海外市场奠定基础。

公司研发能力优秀,研发投入增长迅速,近三年研发投入符合增长率35%。前期高研发投入带来技术平台的实质性跨越,2011年底公司即推出化学发光检测产品,性能相近前提下,价格优势带来近几年的快速发展。2014年收入近1亿元,同比增速近300%,未来几年有望维持高速增长趋势,化学放光将助推公司二次成长。

达安基因:分子诊断龙头,个体化诊疗的受益者 主要逻辑:1)分子诊断龙头,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 2)依托中山大学,“个体化诊断+个体化治疗”一体化

公司是国内分子诊断龙头,将受益于基因测序行业发展。公司在PCR、FISH、SNP、基因芯片等平台实现全面布局,分子诊断行业市占率超过50%。年初股权激励方案获批,公司激励体制积极向好。随着新检测试剂的不断获批,国家基因检测政策逐步明朗,“仪器+试剂”推广模式将得到不断推广,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维持在30%以上。

公司目前拥有八家独立诊断实验室:广州、成都、上海、合肥、南昌、昆明、台州、济南,随着上海及2007年后成立的培育期独立实验室扭亏,公司独立诊断实验室已于去年扭亏,未来有望助推公司增长 公司去年4月与大股东中大控股成立中山大学医院投资管理公司,代表中山大学通过管理、技术、协同运营及投资等方式提升医疗集团效能。去年11月公司胎儿染色体非整数倍21三体、18三体和13三体检测试剂盒和基因测序仪获批,成为继华大之后第二个获得准入证供应商。依托中山大学医学院及其8个附属医院以及大量的非直属医院,公司有望在基因测序领域迅速打开发展空间。

万孚生物:快检优秀,国内POCT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1)专注快速检测领域,国内POCT领先 2)产品到服务,健康管理有望突破

公司专注于快速诊断试剂、设备等POCT相关产品,目前已有51项二类产品注册证书、28项三类产品注册证,涵盖妊娠检测、传染病检测、毒品检测、慢性病检测等应用领域。公司产品国内领先,2011年获发改委批准建设“自检型快速诊断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是国内少数专精于POCT产品的企业。公司目前销售以代理为主,未来计划新建4个国际区域营销中心和12个区域营销中心。随着营销网络的逐步晚上,未来产品销售广度及深度上有望进一步拓展。

公司产品优秀,未来随着市场份额的提升,公司将逐步聚焦糖尿病、心脑血管、呼吸道疾病等三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诊断、控制与反馈。产品与服务的结合,有望增强病人黏性,拓展新的利润增长点,健康管理有望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科华生物:仪器+试剂一体化,外延并购值得期待

主要逻辑:1)拥有完备的诊断试剂产品线,设备、试剂发展均衡 2)方源资本入驻,外延扩张有望提速

科华生物是国内诊断试剂行业龙头,目前拥有诊断试剂、诊断仪器、真空采血管三大产品线。其中诊断试剂涵盖生化试剂、免疫试剂、分子试剂和POCT四大产品线,是国内产品线最为齐备的诊断试剂公司。公司资产及代理的高端诊断设备有望占据中层医院市场,及实现高端医院体外诊断市场的一部分进口替代。

2014年试剂收入5.64亿元,占公司总营业收入46%;设备收入5.97亿元,占总营业收入49%。试剂提供73%的毛利,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科华生物试剂与设备发展均衡,仪器的销售与捆绑,将推动公司试剂业务的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传统生化与酶免领域增速放缓且竞争激烈,高端免疫检测方法化学发光有一定的技术壁垒。公司2014年上半年适时推出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利于业务升级,增强业绩驱动力。2014年1月公司引入新股东方源资本,并同时配套融资4亿元,上半年方源资本已通过协议转让取得7,557万股股份,占总股本15.35%。目前方源资本进驻已一年有余,近期股权激励顺顺利启动,公司外延式扩张有望提速。2014年公司收入12.18亿元,同比增长9.28%;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减少0.33%。迪瑞医疗:立足尿检,布局生化及免疫 主要逻辑:1)尿检优秀,领先地位明显 2)外延拓展+布局海外,注入新增长活力

公司仪器研发能力突出,尿液分析仪市场占有率30%以上,研发能力突出为公司“仪器+试剂”营销模式提供较强的设备支持。公司体外诊断设备尤其是尿检分析仪细分领域优势确立,未来布局肾功、肝功、血糖检测等领域,将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公司公告拟以5.5亿元收购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51%股权,瑞源拥有近120项生化产品注册证及1亿毫升生化试剂生产线,将极大丰富公司生化产品线。目前公司正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014年海外收入已超过三成,未来随着新业务的开展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公司将迎来二次发展阶段。

润达医疗:国内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主要逻辑:1)代理+自产,医学实验室综合服务商 2)服务网络完善,客户资源丰富

公司目前采用代理+自产的产品模式,构建IVD产品体系涵盖13个品类,4000多个品种规格。可根据各地医学实验室需求(包括医院检验科、第三方独立诊断实验室、体检中心、疾控中心和血站等),为其提供专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并实施。经销品牌15个,定位二级以上医院;自产产品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血气分析仪等定位二级及以下医院。

公司服务网络完善,以华东区域服务网络为基础,积极拓展全国市场。目前在华东地区以外已拥有分销商客户近两百家,完善的分销商网络有助于公司新地区业务拓展,并利于未来全国服务及销售网络的布局。

九强生物:快速成长的生化领先企业 主要逻辑:代理+自产,生化领域突出

公司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拥有自产产品注册证书114个,其中生化诊断试剂注册证113个,生化分析仪注册证1个,主要涉及肝功、肾功、血脂及糖代谢类产品。目前公司代理朗道公司、西门子等国外进口产品,自产品牌“金斯尔”覆盖生化试剂较多项目。公司近年增长迅速,未来随着产品数的增加及渠道的拓展,公司快速增长有望延续。

利德曼:研发能力突出,立足生化进军免疫

主要逻辑:1)研发能力突出,上游原料自产提升利润 2)立足生化,酶免的化学发光替代

利德曼是国内生化诊断试剂龙头企业,主要生化诊断产品涉及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与脂蛋白、血糖类、心肌酶类等,覆盖传统生化检测的主要领域。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上游原料酶逐步实现自产,并销售增加利润来源。2013年公司研发投入2,438万元,研发费率7.09%。仅2013年新增原料项目24项,随着上游原料自产比例不断增加,公司毛利率将持续提升。

5.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篇五

【报告来源】前瞻网

【报告内容】2013-2017年中国社区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可查看最新资料及详细内容)

报告目录请查看《2013-2017年中国社区医疗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迅速,但相对医疗服务需求增长而言,我国医疗卫生资源仍严重紧缺,尚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大城市,老百姓看病都集中在大医院,导致看病等待时间长,住院床位急缺。健全社区医疗网络,使群众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解决我国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手段之一。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是比较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方式,社区医疗机构将成为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社区卫生服务的主体。

本报告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社区医疗产业发展现状、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产业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国内主要城市社区医疗状况,社区医疗产业发展前景;同时,佐之以全行业近5年来全面详实的一手市场数据,让您全面、准确地把握整个社区医疗产业的市场走向和发展趋势,从而在竞争中赢得先机!

本报告最大的特点就是前瞻性和适时性。报告通过对大量一手市场调研数据的前瞻性分析,深入而客观地剖析中国当前社区医疗产业的总体市场容量、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市场需求特征,并根据社区医疗产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社区医疗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审慎分析与预测,是社区医疗机构、政府卫生部门、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社区医疗产业当前最新发展动态,把握市场机会,做出正确经营决策和明确企业发展方向不可多得的精品。

本报告将帮助各级社区医疗机构、投资企业准确了解社区医疗行业当前最新发展动向,及早发现社区医疗行业市场的空白点、机会点、增长点和盈利点……,前瞻性的把握社区医疗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形成企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优势,有效规避社区医疗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6.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篇六

动漫设计是通过现代艺术之理念和现代艺术之能力实践的专业学习,培养学生的艺术美感、理性思维和创作鉴赏能力;能使用三维动画软件工具进行三维影视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能够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动画编辑、动画创作等创意任务。培养影视动画领域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动漫产业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高投入、高利润和高风险性。作为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其前期的动漫形象创意和塑造投入需求大,这些产业链源头行业的发展影响着市场的占有率,好的创意和动漫形象塑造具有艺术感染力和持续冲击力,能锁住消费者眼球而获得高额利润;反之就会丧失市场,前期投入功亏一篑,构成巨大的经营风险。二是与科技结合紧密,对人才需求量大质高。动漫是网络和数字技术发展的产物,动漫作品的创作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同时对于既懂艺术又有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需求量大,除了前期的创

作和技术人才外,还需要后期衍生产品生产销售中的营销策划人才及其他相关行业人才。三是衍生产品多,营销周期长。动漫产业的衍生产品很多,使得整个产业链的营销周期拉长,获得丰厚的利润。

本报告依托公司多年对动漫设计行业的研究,结合动漫设计行业历年供需关系变化规律,对动漫设计行业内的企业群体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采用定量及定性的科学研究方法撰写而成。

中企顾问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动漫设计行业深度调研及未来前景研究报告》共七章,本报告对我国动漫设计的市场环境、生产经营、产品市场、技术水平、产业链运行、企业竞争、产品进出口、行业投资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系统地分析和预测。并在此基础上,对行业发展趋势做出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预测。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进行投资决策和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权威、充分、可靠的决策依据。

来自:

第一章 2012年我国动漫设计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国内宏观经济环境

一、GDP历史变动轨迹

二、固定资产投资历史变动轨迹

三、进出口贸易历史变动轨迹

四、我国宏观经济发展预测

第二节近年来我国动漫设计行业发展政策分析

第三节 动漫设计行业发展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一、行业内竞争

二、买方侃价能力

三、卖方侃价能力

四、进入威胁

五、替代威胁

第四节 影响动漫设计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第二章 2011-2013年中国动漫设计行业发展运行情况分析

第一节 中国动漫设计行业发展回顾

第二节 中国动漫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节动漫设计行业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一、近几年行业企业数量变化

二、近几年行业从业人员变化

三、近几年行业企业规模变化

四、近几年行业企业性质投资主体变化

第四节 中国动漫设计行业上下游产业分析

一、上游产业

二、下游产业

第三章 2011-2013年我国动漫设计生产情况分析

第一节 2011-2013年我国动漫设计产量统计分析

第二节 我国动漫设计区域市场规模分析

一、华东地区

二、华南地区

三、华中地区

四、华北地区

五、东北地区

第四章近5年动漫设计需求状况及2018年预测

第一节 影响动漫设计市场需求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当前市场容量及增长速度

第三节近5年动漫设计业整体销售能力

一、工业销售产值

二、销售收入

三、利润率

四、产销率

第五章 2011-2013年我国动漫设计行业竞争格局分析

第一节 动漫设计行业历史竞争格局综述

一、动漫设计行业集中度分析

二、动漫设计行业竞争程度

第二节 动漫设计行业企业竞争状况分析

一、领导企业的市场力量

二、其他企业的竞争力

第三节 2012-2013年我国动漫设计行业竞争格局展望

第六章 国内外动漫设计重点企业分析

第一节 重点企业1

一、公司概况

二、经营情况分析

三、发展战略

第二节 重点企业2

一、公司概况

二、经营情况分析

三、发展战略

第三节 重点企业3

一、公司概况

二、经营情况分析

三、经营情况

第四节 重点企业4

一、公司概况

二、经营情况分析

三、发展战略

第五节 重点企业5

一、公司概况

二、经营情况分析

三、发展战略

第七章 2014-2018年我国动漫设计行业投资价值与投资策略分析

第一节 行业SWOT模型分析

一、优势分析

二、劣势分析

三、机会分析

四、风险分析

第二节 动漫设计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一、动漫设计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二、动漫设计行业盈利能力预测

三、投资机会分析

第三节 动漫设计行业投资风险分析

一、政策风险

二、竞争风险

三、经营风险

7.“深度分销”在食用油行业的应用 篇七

分销渠道执行的工作就是把商品从生产者那里转移到消费者手里。它弥补了产品、服务和其使用者之间的缺口, 主要包括时间、地点和持有权等缺口。企业放弃对于推销产品和销售给谁等方面的控制权利而选择运用营销渠道的目的在于换取渠道所拥有的一系列重要功能, 包括信息交流、产品销售、资金融通、服务传递、库存转移、风险承担等等。这些功能帮助企业能够在可承受的风险和成本下保持正常的运作, 渠道成员也因承担了存货的压力不得不积极销售产品。

使用分销渠道的主要缺点是厂家对产品售后控制力变弱, 市场的沟通协调成本加大, 对市场变化的反应变慢。为了解决这一缺点, 目前, 在快消品领域, “深度分销”的概念非常流行。“深度分销”是厂家对于网络运作有很深的参与并占有主导地位的一种分销模式。采用这一模式要取得成功的前提是厂家自身的营销资源和能力强, 渠道成员, 特别是终端成员数量多, 较为分散。深度分销是应“厂商博弈”而生的。为了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厂家希望经销商能够对市场进行精耕细作。但是, 对经销商来说, 再赚钱的品牌也是厂家的, 他们注重短期利益和较低的风险, 往往不愿对市场进行高投入和长期的培育。有的厂家误以为“深度分销”就是撇开经销商, 自建分销渠道。于是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将销售渠道深入二、三级城市以至于乡镇。这样做虽然能够让厂家更直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 对市场变化做出更快反应, 更好地控制价格和防止窜货, 但给厂家的人员配置成本和物流配送成本带来巨大压力, 结果是收入和利润的增长远不能弥补费用的开支。其实, “深度分销”的关键在于理顺厂家和渠道成员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以下要点:

(1) 厂家负责市场管理:经销商业务人员负责对终端的开发和日常拜访。终端开发要求数量要多、成活率要高。日常拜访要完成终端陈列、POP张贴、产品知识的介绍和宣传、促销活动的执行和一线市场信息的反馈。市场管理的关键是经销商业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一定要得到保证, 所以最好能做到像宝洁一样由厂家负责对经销商业务人员的招聘、培训和考核。厂家也能借此掌控终端。

(2) 产品毛利的合理分配:厂家在把产品交给经销商代理的初期, 一般给经销商较高的毛利率, 以弥补市场开发的费用。当产品打开销路以后, 厂家必须调低给予经销商的毛利率, 将这部分利润适当地分配给二批商及销售终端。这样能够提高二批商和终端的销售积极性。同时, 在销量增加的基础上, 保证经销商的利润总额不变。如果渠道利润分配不合理, 就容易出现“吃肥的经销商不思进取, 想卖产品的二批商和终端却因为没钱赚而移情别恋”的局面。

(3) 厂家不通过经销商而是直接给二批商返利, 这样可以防止二批商串货、乱价, 做到厂家提供的渠道促销利益不被经销商截留, 厂家的进货及备货奖励政策可以直达终端, 达到有效掌控二批商的目的。

(4) 经销商的职能应实现转型, 除了承担周转资金的成本之外, 主要专注于渠道开发、物流配送、订单处理、销售预测、渠道维护、信用管理和客情关系建设等专业职能。

(5) 减少流通环节。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取消二批商和批发市场, 经销商直接给终端送货上门。或者将经销商服务不到位的市场进行切割, 将二批商升级为新的经销商来负责这块市场的终端服务。这样不仅增加了终端利润, 还提高了对终端的服务水平。

以益海嘉里某中部省份三级市场为例。该市场的商业业态主要以渠道二批和中小超市为主, 市场管理难度较大。近年来各品牌小包装油纷纷登陆, 使市场竞争形势非常严峻, 需要进行独立的市场运作。特别是分销市场, 其销量的60%来源于11个分销市场, 但原有的分销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公司快速发展及对市场精耕细作的需求。该市场原来的销售形式是通过分销商服务、管理市场, 而分销商市场管理的水平较差, 已不能满足市场进一步提升销量, 把中心城区市场做强做细, 保持年15%~30%的增长是市场提升目标。为了彻底改变乡镇市场的服务方式, 解决该市场提升的瓶颈, 该城市经销商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能力, 做出如下市场渠道变革计划:

(1) 由经销商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能力, 对11个分销市场进行划分, 逐步建立在各分销区域的分支机构, 最终实现直接对分销市场进行服务与管理。为此将新增47个业务人员、12台车。

(2) 为了保证市场的稳定, 采取以点带面、逐步渗透的方式, 先通过办事处行文, 协助经销商收回分销市场的部分K/A卖场、渠道批发、重点乡镇, 由经销商设立的分支机构直接进行管理, 而后逐步全面收回整个市场。在条件合适的区域, 采取分销商出资金、经销商进行市场管理, 联合设立分支机构的形式, 接管市场。

该计划完成之后, 彻底改变了原有的通过分销商服务市场的销售模式, 强化了市场服务的深度, 充分挖掘了各分销市场的销售潜力。

再以益海嘉里某沿海省份二级市场为例。益海嘉里要求办事处大力拓展周边乡镇市场, 于是办事处便召开经销商会议传达了这一指示, 经销商也召开了分销商会议传达了这一要求。但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 没有分销商去做这件事情, 问题出在哪里呢?经销商说分销商不好, 要换掉一些分销商, 而分销商说经销商不给支持。后来经过调查, 发现问题出在渠道成员的责权利不匹配。经销商有10元/箱的空间, 分销商只有2元/箱的空间, 这样, 如果让分销商去完成周边的开发, 就意味着分销商要承担仓储、配送、终端理货、终端形象维护的工作, 为此就要再专门增加人手, 显然费用支出大于收入。这部分工作如果让分销商来承担, 经销商就要每箱让利3元的利润给分销商, 也就是保证分销商每箱有5元的空间。或者业务人员的工资由经销商来出, 分销商只负责仓储配送, 分销商的利润空间加大到每箱3元。后来办事处重新调整了价格体系, 把分销商的利润空间调到每箱5元, 把经销商的利润空间缩小到每箱7元。这一调整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第2年, 金龙鱼在该地区的销售同比增长50%, 增长几乎全部来自周边乡镇地区。

目前, 最重要的几个小包装油厂家都在朝“深度分销”的方向努力, 只是具体做法有差异而已。比如鲁花拥有2 000多人的营销团队, 在全国各地建立了68个销售分公司, 发展了2 000多家经销商。从图1益海嘉里和鲁花销售渠道的比较可以看出, 鲁花的销售渠道以分公司为重心, 由分公司承担对K/A及分销商的管理。鲁花倾向于将大城市抓在自己手中, 并且将经销商的区域划小 (其经销商只相当于益海嘉里的二批商) 。益海嘉里则由于历史原因, 在销售上一直依重于经销商, 由经销商负责K/A及分销商的管理。益海嘉里的办事处只负责对经销商的指导, 在营销渠道管理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

8.行业分析深度报告 篇八

关键词:锅炉 烟气余热 深度利用

Fundamental Research on Deep Utilization of Low Temperature Flue Gas Waste Heat of Boilers

Xu Jinliang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Abstract:The deep utilization of the flue gas waste hea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realize the green use of the fossil fuel. Driven by the low efficiency, high cost and material corrosion during the utilization, two key scientific issues are raised, from both the system and component levels:(1)Thermal economy theory for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investment cost-operation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new thermodynamic cycle, develop the computer aided molecule design. With the help of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new working fluids which have comprehensive better performance will be quantified. The matching principle of the thermodynamic non-reversibility in various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will be established, to reach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investment cost. By expanding the classical thermal-economy theory, the evaluation and thermal optimization theory frame work for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low grade waste heat utilization will be established, the theory for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of the large-scale flue gas waste hea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vestment cost, and operation economy will be established.(2)The synergy principle and control scheme for the multiphase flow structure, energy transfer and conversion The synergy principle and energy transfer and conversion will be identified. The new passive structure design will be proposed, to improve and control the flow structure of multiphase fluids,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the flow structures for the efficient energy transfer and conversion, thus to raise the component performance. The design theory and method for the flue gas condensation type heat exchanger, and liquid separation type condenser, and chemical heat pump etc. will be presented. The integrated solution scheme for the large-scale coal fired boiler of power plant will be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low pressure economizer technology will be developed. The boiler efficiency will be increased by 1~2 percent with low cost. The next generation Organic Rankle Cycle (ORC) system driven by the low grade waste heat of flue gas will be developed, with the energy conversion efficiency increased by 20% compared with the available technology over the world. The comprehensive fuel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dustry boiler will be raised by 5%~10%.

Key Words:Boiler; Flue gas waste heat; Deep utilization

上一篇:地理学科素养的落实下一篇:小学后勤保障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