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语故事-天马行空成语故事

2024-09-12

四字成语故事-天马行空成语故事(精选12篇)

1.四字成语故事-天马行空成语故事 篇一

【拼音】:tiān  mǎ  xíng  kōng

【简拼】:tmxk

【解释】:天马:神马。天马奔腾神速,象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也比喻人浮躁,不踏实。

【出处】:元·刘廷振《萨天锡诗集序》:“其所以神化而超出于众表者,殆犹天马行空而步骤不凡。”

【示例】:余于近日交游之诗,其心契者,曾弗人如~,不可羁勒。 清·黄宗羲《谢莘野诗序》

【近义词】:挥洒自如、龙飞凤舞

【反义词】:束手束脚

【语法】:作谓语、定语;比喻才思敏捷

2.四字成语故事-天马行空成语故事 篇二

丰富的汉语成语是语言经过长期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形象生动,蕴含着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作为汉民族约定俗成的语言行为的缩影,成语携带着汉民族文化的积淀印证。且汉语成语四字的语法结构具有多种形式,如主谓式:杞人忧天、胸有成竹;联合主谓式:水落石出、手舞足蹈;联合动宾式:养精蓄锐、防微杜渐;联合名词式:南辕北辙、镜花水月;联合动词式:突飞猛进、勇往直前等。

从上看出,汉语中的四字格隐喻成语常用两个源域(source domain)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target domain),如借用“心”和“肉”这两个源域来隐喻惊恐不安、预感有灾祸临身的恐惧心情这一目标域:“心惊肉跳”。而与“心惊肉跳”相应的英语成语是“to make fresh creep”,而不是“to make fresh creep and heart beat”。而这种汉语隐喻成语又以联合主谓式、联合动宾式、联合名词式的四字格成语居多。

汉英两种语言里隐喻成语的不同表达方式无疑彰显了汉英民族的不同思维认知方式。对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同与异,本文将仅以汉语中的联合式四字格的隐喻成语为基点,从汉英民族的认知结构中,以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 Cognitive Models),简称ICM,探究汉英隐喻成语中内在认知机制方面的同与异。

二、“理想化认知模型”(ICM)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认为,人对世界某一范畴的感知和概念化,可以在相应的ICM中反映出来。ICM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它不是科学模型,而是文化观念且多半呈格式塔性状的意念集合体,并且和与其相对应的世界对应实体的吻合有程度上的差别,这种差别还因人和因文化而异。而ICM模式其实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结构,其建构原则有四条:命题结构、意象—图式模式、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这里探讨的对象有密切关联的,主要是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所谓意象—图式模型,就是指人类对客观现实的知识是以形状等空间概念储存于大脑的,表现为图式性意象。而隐喻模型,是指一个意象—图式模型一旦从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相应结构上,由此形成的认知概念便是隐喻模型。人们对同等的事物的认识尽管有共同之处,但也有异同。且ICM的产生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通过概念化升华成民俗理论(folk theory),成为当代体验哲学(Experientialism)的主要内容,且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带有生物、文化等人的相对因素,对世界的感知是一种能动过程。以体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Cognitive Linguistics)认为,人对世界的概念化、概念化导致的范畴化、图式化和语法化,取的是“世界→概念化→范畴化/图式化→语言形状”的历时语言学思维模式。由于其中关键部分概念化的结局是ICM,语言形式也带有ICM的踪影,因此在分析或研究带有这种踪影的语言时,就必须启动相应的ICM方式。在此主要以Lakoff所提出的ICM中的“意象-图式模型”和“隐喻模型”为视点,考查汉英隐喻成语生成同与异的认知缘由。

三、汉英隐喻成语的共同性

思维方式是对客观世界的形象表征,是语言隐喻。处于不同社会地位和环境、从事不同行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因而思维方式也有不同。每个民族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具有各自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从而形成各自的隐喻成语,既有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和社会性,也有各自的传统性,又有与其他民族互相渗透的通约性、共同性。不论产生于何种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成语也就自然具有共性和同质性,表现出相类似的ICM。“既然语言扎根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隐喻能反映出人类认知的心理基础,那么,跨文化的隐喻理应表现出某些相似性”(王广成、王秀卿,2000:49)。

“眼(目)”除了是动物的视觉器官外,也是人们行为、性格的体现,是“心灵的窗口”。汉英隐喻成语也因此经常借用“眼(目)”来表达人们的行为特征、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态度。汉语中有“眼疾手快”和“眼高手低”,用“眼”和“手”两个源域形容人们在处理问题中的方式。“眼明心亮”用“眼”和“手”两个源域来形容看待问题的态度。“掩人耳目”用“耳”和“目”两个源域来形容行为特征。类似的还有“眼大肚小”、“眼馋肚饱”等。英语中也有“cast one’s eyes over sb./sth.”来表示密切的关注,“make sheep’s eyes at sb.”来形容对他人的爱慕,“have an eye on sth.”来表示人对事物的鉴赏力。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民族对出现于客观世界中的诸多现象以及对人性的认识往往具有类似的认知方式。语言隐喻是人类思维的重要手段,直接参与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因此,尽管汉英民族远隔千山万水,可彼此的语言隐喻具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并且往往会借用同样的源域来隐喻同一目标域。

四、汉英隐喻成语的不同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比语言学之间的共同点的研究,正是为了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许余龙,2002:6)。尽管汉英隐喻成语有许多相同点,但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别。在了解汉英隐喻成语具有共同性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审视这两种语言隐喻成语的不同、其内在的隐喻机制及其表达形式存在差异的成因。“文化现象因民族而异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就因此呈现出独特的个性。这种文化形态上的特异性不可避免地会昭示在语言的具体表达上”(王文斌,2000:37)。成语是不同民族思维方式和文化的结晶,无一避免地落上了文化差异的痕迹。我们可以看出汉语隐喻成语往往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却往往仅用单源域来映射一个目标域。如:

从上可以看出汉英隐喻成语的差异。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工具,它在形式上所表现出的差异,是与语言赖于生存的文化认知模式密切相关的。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植根于文化,而文化固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文化之间会呈示不同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态上的这种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各种语言表达形式的差异。在这一部分所描述的关于汉英隐喻成语表达形式的差异就是一个佐证。语言表达形式的根本性差异,肇始于文化思维的差异。“思维是共同的,语言是民族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属于文化范畴”(曾剑平,2002:47)。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和一直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换言之,不同的思维认知方式会折射出不同的语言图式。

“汉语的语言思维,是一种具象思维”(申小龙,1999:46)。这种具象思维,即形象思维,其特性表现在语言形式上,习惯借用意象组合使语言的表达内容形象生动。“古代中国人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设象喻理,取象比类。形象思维通过自我体认形成心中的意象”(连淑能,2002:44)。而英语国家民族却擅长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所谓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就是指以抽象概念为媒介进行逻辑思维,其特点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细分为单纯要素,有条不紊地进行条理化思维,具体表现为借助概念、判断、演绎和推理等思维方法。再者,汉民族偏爱平衡性和和谐性的思维,善于“天地合气,物偶自生”。受到道家文化阴阳五行的深刻影响,汉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整体思维习惯于从整体上去把握对象,强调“合二为一”,不是“一分为二”,二者反映的虽然是同样的客体,但其运动趋向是相反的。这种物偶式思维极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对仗、对偶等。而英民族的思维方法却擅长于把一切事物分为两个相对立的方面(dichotomy)的倾向,所关注的是实体,所论断的是事物的属性,强调非此即彼的排中律,“明确区分主体与客体,排除主观因素,物是物,物我二分”(连淑能,2002:43)。

汉英民族的这些思维差异,体现在隐喻成语上,就是汉语隐喻成语在形式上常为四字格,对称偶化昭然,显示出“物生有两”、“二气感应”的特征,设双象而喻同理,表现出重直观和主观体验。而英语的隐喻成语在形式上不拘长短,往往以单象喻一理,表现出重客观思维,注重对客体属性或特征的判断。由此可见,ICM不仅体现于系统性的隐喻图式,而且还体现于语言的表达形式。在汉语里,隐喻成语的ICM往往就是双源域建构,而在英语里,其隐喻成语的ICM则往往表现为单源域建构。

五、结语

(1)汉英隐喻成语的认知对比研究,除有助于加深对这类成语所存在的同异的成因及其内在的认知机制的认识之外,对外语教学及其汉英互译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习者和翻译者认识到汉语的隐喻成语常借用双源域来映射同一个目标域,而英语隐喻成语则常用单源域,如汉语“兴风作浪”若用英语表达,就是“to make waves”。

(2)本文仅探讨了汉英隐喻成语的大致差异,但这些差异并不绝对。英语也有双源域的隐喻成语,如“on pins and needles”(如坐针毡)等。同时,汉语中的隐喻成语也有单源域的,如“易如反掌”等,但汉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在数量上要大大多于英语的双源域隐喻成语,这是因为两种语言的不同文化认知模式。可这种差异到底存在多大的比例,目前尚无人进行过统计研究。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Lakoff, G.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陈传锋, 黄希庭, 余华.词素的结构对称效应:结构对称汉语成语认知特点的进一步研究[J].心理科学, 2000, (3) .

[4]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 (2) .

[5]申小龙.中国文化语言学[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9.

[6]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7]王广成, 王秀卿.隐喻的认知基础与跨文化的相似性[J].外语教学, 2000, (1) .

[8]王文斌, 林波.英语幽默言语的认知语用探究[J].外国语, 2003, (3) .

[9]许余龙.对比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浅析成语与四字格的翻译策略 篇三

成语(idiom)既是一种结构固定而凝练、内涵丰富而深刻的语言现象,也是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在人们所使用语言中的体现和反映。汉语和英语中都含有丰富的成语,在汉语中,成语指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定型的词组或短语,常为四字短语,而在英语中,成语是词组,其含义不同于其中单词的含义,是不能明显地从构成其成分的单词的含义中找到其含义的词组和句子,必须从整体上进行理解。

一、英汉成语的相似性

两个基本特征:

1、语义的统一性或整体性:一条成语所表达的是一个整体的意思。

2、结构的固定性或定型性:成语的词序结构一般不能随意更改或颠倒,也不能随意增减词,或者任意使用其它的词来替代某个词。

按照汉语成语和英语成语的语法功能和结构成分来分析,汉语成语可以分成动词性、名词性、形容词性和副词性成语等四大类。英语成语也包括这四大类。

二、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一)生存环境的差异

成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二)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成语大部分都没有贬义。比如,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等。

(三)宗教信仰方面

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成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三、成语的英译策略

1.直译(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译者在英译汉语成语时可以采用直译法)

1)相同的成语:

来得容易,去得快Easy come,easy go

趁热打铁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

2)相近似的成语: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s(都源于军事家的策略)

3)隐含意义很明显的成语:

雪中送炭to 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 favour

2.意译(汉语成语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很多情况下载译语中难以用直译法再现,为了确保译文读者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我们常常采用意译手法)

不测风云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

开门见山 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

3.套译法(套用译语中某个与汉语成语相似的成语来进行翻译的方法)

1)两个成语的字面意义和蕴含意义基本一致

浑水摸鱼 fish in troubled water

2) 兩个成语的比喻形象有所差异,但比喻意译基本一致。

笑掉大牙 laugh off one's head

4.加注法(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成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其特点在于技能保留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含,又能确保译文容易为译语读者所理解接受)

东施效颦 Dongshi imitating Xishi, (Xishi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ccident kingdom of Yue)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四字格成语的学习,我们得出,四字格不能简单的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而使应该采取更多元化的方法去翻译出更符合英语习惯的四字格成语,同时在中文上也更加贴近四字格成语所包含的内容。

参考文献:

[1]王菲.汉语局势成语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09).

[2]黄频频.英汉成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

[3]林燕.四字格成语中数字的英语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2008(10).

[4]丁冬梅.汉语词典中汉语四字格成语翻译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8.

4.四字成语故事 篇四

刘邦带这十几个人正往别处逃走,忽然有条大蛇挡在路上,别人吓得不敢前进,刘邦手提宝剑,把大蛇赶走,大家很佩服他这种勇敢精神。

那时候秦朝政治腐烂,各地百姓纷纷起来造反。沛县衙里的文书萧何和监狱官曹参知道刘邦是个好汉,便经常暗地与他来往,商量准备起兵反秦。

在萧何和曹参的帮助下,刘邦决定起义,他们首先攻下了沛县。大家推举刘邦为起义军的首领;刘邦说:“抗秦大业是艰巨的,如果一败涂地,就要赔上性命啊!我刘邦愿带领大家大干一场!”

刘邦从这天开始,便率领沛县的三千弟子展开反抗暴秦的斗争,最后终于推翻了秦朝,建立了汉朝。

三、舍生取义的故事

【解释】

5.四字成语故事解释 篇五

到了唐朝,有一个著名诗人杜牧,想起项羽的英勇和失败,非常感慨,便在乌江亭上写了《题乌江亭》这首诗:

胜败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6.成语故事四字成语100字 篇六

据说,李贺做诗,通常不是先立题目,而是注重观察生活,积累资料。他每天早上骑着一头小毛驴,背上书囊,带着一个书童,四处游览。遇到好的题材,就马上写成诗句,先放进书囊,回家以后,再整理成篇。李贺的身体一直都不好,他的母亲很心疼他,所以每天李贺回到家后,他母亲便让侍女查看他的书囊,如果发现里面写的诗句太多,就生气地说:你这个孩子,想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原文是: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给我们留下了二百四十多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就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7.历史中四字成语故事 篇七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着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

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着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意思是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后来,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8.四字成语故事-犬牙交错成语故事 篇八

汉高祖刘邦开国之后,分别封功臣到各地为王。但是因为这些王候在地方上拥有强权,甚至有谋反叛变的意思,于是汉高祖就一一把他们消灭了。

为了巩固汉室,汉高祖又大力赐封同族的人。因为同姓诸侯国数量增加,在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征讨,平定了叛乱,但同姓诸侯的存在依旧威胁着汉朝的江山。到了汉武帝时,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也就是消弱王侯们的势力,并且想进一步采取行动。这个举动引起诸侯们的恐慌,便对汉武帝说: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的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希望汉武帝能手下留情。于是,汉武帝后来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无形中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也巩固了中央集权。

升堂入室成语故事

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很勇敢的人,而且擅长弹奏乐器。有一天,子路在孔子家里鼓瑟,那弦律充满战斗的激情,使人仿佛听到战场上的冲杀声。于是,孔子说:这乐声不和平,为什么要在我家里弹奏呢?孔子的弟子们听出孔子对子路的不满,就在背后纷纷议论。孔子了解到这种情况后,说:他在音乐方面已经入门了,而且有一定的成就,但是还没有达到非常高深的境地。经孔子这么一解释,大家便改变了对子路的态度。

升堂入室:原来比喻学习所达到的境地

有程度深浅的差别,后来多用以赞扬人在学问或技能方面有高深的造诣。《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

日暮途远成语故事

“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这是伍子胥在悲愤之时,回复老友申包胥的信,意思就是说,我眼看着天色已经晚了,但是路途还很遥远,心急之下,就做出了违背事理的事情。伍子胥为什么会这么做呢?原来是他的父亲伍奢得罪了楚平王,楚平王想斩草除根,派人去把他的两个儿子都叫去,说是这样一来,就可以饶伍奢不死。长子伍尚明知道有杀身之祸,但他还是去了;第二个儿子伍子胥却毅然的出走,忍受了不少的辛苦,克服了许多的困难,终于逃离了楚国,而到达了吴国。伍子胥报仇心切,就帮吴国训练军队,并且教导他们联合起来去攻打楚国,这样经过了十多年,终于带领吴军打到了楚国的国都郢。这时候楚平王已死,伍子胥背着父兄之仇,掘开了坟墓,打开了棺材,拖出了楚平王的尸体,亲自用鞭子狠狠的打了尸体三百下。他的老朋友申包胥知道了这件事,非常的不满,就叫人送信去责备他报仇也实在报得太过分了。伍子胥便以这封信来回答他。

9.四字成语故事-过门不入成语故事 篇九

远古的时候,洪水泛滥。尧帝命鲧治水。鲧用土石来堵掩凶猛的洪水,结果失败了,被尧处死了。

舜即位后,又命令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吸取父亲的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把沟渠的水导人江河,又把江河的水导人大海。13年如一日,天天带领百姓奋战在治水工地,有三次路过家门口都顾不上进去看一眼。他这种三过其门而不入的牺牲精神得到后人的称颂。

这个成语形容忠于职守,公而忘私。

老牛舐犊成语故事

三国时,曹操手下有位谋士叫杨修。一次,杨修随曹操出征,攻城不下,便就地安营扎寨。这时,杨修忽听曹操说道:”鸡肋,鸡肋!”他立刻明白曹操的意思是想要退兵,便和士兵说’:“丞相打算退兵了。”这样,全营的人纷纷收拾行装,准备撤退。曹操巡营时,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吃惊,便向士兵询问原因,才知道是杨修点破了自己的心思,心里暗暗佩服杨修的敏慧,同时也很嫉妒杨修的才智。于是,借口杨修扰乱军心,把他杀了。杨修死后,杨修的父亲杨彪非常伤心,因思念儿子而日渐憔悴。曹操问他说:“杨公为什么会这般消瘦啊?”杨彪叹气说:“我自己觉得惭愧呀,我预先没有料到我儿子会有这样的结果,现在还有一种像老牛舔着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子之心!”曹操听后。十分感动,不免内疚。

扣盘扪烛成语故事

有一个人,由于生下来眼睛就瞎了,因此,他不知道太阳是怎么样的东西。有一次,他听到别人说太阳的形状很像铜盘,就找了一个铜盘,敲了敲,发出的声音,他就牢牢的记在心中。有一天,他听到了钟声,便告诉人家,那就是太阳。但是人们却纠正他:“太阳不仅像个铜盘,它还会像蜡烛一样的发光呢!”他回到家里,找了一枝蜡烛,恍然大悟的说:“原来是这种形状。”后来,他摸到了一枝“钥”(就是很小的笛子),就大声的说:“这一次太阳可让我找到了。”

盘,这个字现在是皿部,古时候是木部,因为古时候的盆大部分都是用木头做的。太阳和钟钥,原来都是两种完全不相关的东西,明眼的人,自然一目了然,但是眼睛坏了的人,只凭着别人的一言半语来猜测,当然会闹笑话,所以以后人们将这段话引申成“扣盘扪烛”这句成语,比喻因为认识不清,而错下结论。

10.四字成语故事-明哲保身成语故事 篇十

这则成语最早出自《诗经·大雅·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尹吉甫是周宣王的一名大臣,原名兮甲,字伯吉甫。由于他担任尹一职,后人称他为尹吉甫。

当时西周常受到一些异族的骚扰,宣王就派他和另一名叫仲山甫的大臣去讨伐。二人合作得非常愉快,齐心协力,共同御敌,巩固了周王朝的边疆,功绩卓著。在合作过程中,尹吉甫发现,仲山甫这个人非常有才能,对君王特别忠心,因而对他很佩服。

后来,宣王命令仲山甫到齐地筑城以抗御外族。仲山甫虽然知道齐地的条件很差,但他还是欣然受命,立刻前往。临别之时,尹吉甫写了一首叫《民》的诗赠给仲山甫,对他的德与才予以赞扬。

上面提到的就是其中的四句。这个本来为褒义的词在使用过程中逐渐成为贬义词。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中用的“明哲保身”就是一个贬义词。

穷兵黩武成语故事

陆抗是吴国丞相陆逊之子,三国时期东吴的著名将领,二十岁时就被任命为建武校尉,统率五千人马。孙皓做了东吴国君后,任命陆抗为镇军大将军。当时东吴朝政腐败,孙皓残暴骄奢,滥用酷刑。陆抗多次上书劝孙皓改善政治,加强国防,以巩固国家,但孙皓总是置之不理。公元272年,陆抗奉命率军讨伐叛将步阐,在吴晋边境和晋军对峙。陆抗与晋朝大将羊互派使者往来,表示友好。孙皓听说后,十分不满,派人责问陆抗为什么不出兵攻晋。陆抗向孙皓上奏:“现在朝廷不采取富国强兵、发展农业生产、整顿政治、安抚百姓的措施,反而任凭诸位将领追求功名,用尽所有的兵力,战争不止,致使耗费的资财数以万计,士兵疲劳至极。这样敌人的国力没有削弱,而我们自己倒像是重病了一场。”陆抗还提出吴晋两国实力悬殊,现在应该停止用兵,增强国家实力。但孙皓不听陆抗的忠告,最终导致了东吴的灭亡。

沉鱼落雁成语故事

“沉鱼”,讲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相争,吴国兵强马壮,很快打败越国,把越王勾践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质。越王为报灭国之仇,暂栖于吴王膝下,装得十分老实忠诚。一次吴王肚子疼,请来郎中也没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践得知后就当着吴王夫差的面,亲口尝了他的粪便,说:“大王没什么病,是着了凉喝点热酒暖暖就会好的。”吴王照勾践说的,喝了点热酒,果然好了。吴王看到勾践这样忠心,就将他放回越国。勾践回国后接受了范蠡献的复国三计;一是屯兵,加紧练武,二是屯田,发展农业,三是选美女送给吴王,作为内线。当时,有一个叫西施的,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她在河边浣纱时,清彻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显得更加美丽,这时,鱼儿看见她的倒影,忘记了游水,渐渐地沉到河底。从此,西施这个“沉鱼”的代称,在附近流传开来。西施被选送到吴国后,吴王一看西施长得如此漂亮,对西施百依百顺,终日沉溺于游乐,不理国事,国力耗费殆尽。越王勾践乘虚而入,出兵攻打吴国,达到了复国报仇的目的,这里边有西施的很大功劳。

11.四字成语故事-心腹之患成语故事 篇十一

春秋时,吴王夫差要去攻打齐国,越王勾践率领部属去朝见吴王,并赠送财物给吴王及大臣们,吴国大臣们都很高兴,只有伍子胥觉得不妙。他想:“这是越王勾践在收买吴国,让吴国安逸松懈,失去警戒心,将来好灭吴国!”于是便向吴王進谏说:“越国才是吴国的‘心腹之患’!越王表面上服从吴国,但实际上却图谋吞并吴国,您不及早灭了越国,以除后患,大王去攻齐实在一点意义也没有,齐国只不过是一块没有用处的‘石田’,真是不智!”吴王夫差不听劝告,还命伍子胥自杀。后来,吴国果然被越王句践所灭。

后来“心腹之患”这句成语用来形容隐藏在内部的祸害,如不妥善处理,将足以致命,危害生存。

文质彬彬成语故事

一个人如果内在朴实的本性胜过了外在的华丽文采,就会显得粗野;而如果文采胜过朴实的本性,就会因为文辞太繁杂而显得虚华。只有外表文采和内在朴质均备,配合协调,才能达到表里一致,成为一个真正才德出众的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启平民教育之先驱,后世尊为”至圣先师”。《论语》一书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互相问答的话,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文质彬彬”后来被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有礼,或形容文章内容与辞采并茂。

不恥下问成语故事

春秋时,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谦虚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生前的为人配得上那样的谥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非常聪明,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而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12.寓言故事成语 四字成语 篇十二

武帝司马炎死后,儿子司马衷继位,他对朝政一窍不通,大权落到贾后手里,贾后生性凶狠狡诈,赵王司马伦以此为借口带兵冲入宫廷,杀死了贾后,自封为相国。

司马伦为了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于是大封文武百官。等到一切就绪后,又废掉晋惠帝,自称皇帝。当时规定,王侯大臣都戴用貂尾装饰的帽子,由于司马伦大肆封官晋爵,所以一时貂尾都不够用,所以只好用狗尾来代替,人们就据此编了两句民谣:“貂不足,狗尾续。”用来讽刺朝廷。

上一篇:农机用材料下一篇:朋友圈中雪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