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人生的要诀,说老子

2024-06-24

快乐人生的要诀,说老子(精选7篇)

1.快乐人生的要诀,说老子 篇一

1.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4.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6.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7.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8. 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9.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0.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1.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13.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4.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15.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2.快乐人生的要诀,说老子 篇二

1“三宝”之慈

慈, 就是慈爱, 慈悲, 仁慈, 仁爱。慈是老子“三宝”之中的核心内容。

1.1 慈与勇敢、心胸宽广

老子尚柔, 在《道德经》五千言中就提到了多次。因而, 在老子的众多比喻中, 女性特别是母亲, 成为老子使用比喻时一个突出喻体形象, 如:“有名, 万物之母。” (《老子》第一章) “独立而不改, 可以为天下母。”老子之所以以母喻道, 是由于母爱的慈。学者傅佩荣讲到:“因为母亲生育子女, 无论小孩是美是丑, 都完全接纳, 甚至可能对长得丑的特别疼爱, 因此, 慈爱是肯定母亲的表现, 像‘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母亲一般。”[2]

慈与勇敢。老子之后提到:“夫慈, 故能勇。”那么慈与勇敢就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我们还是从母亲这一喻体分析。母爱是最伟大的, 姚淦铭教授告诉了我们它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从母亲一方言之, 慈爱弱子无不表现出女性最大的勇敢;从子女言之, 受母之爱也无不敢为母亲赴汤蹈火。”[3]以此类推, 拥有慈爱、仁爱的人也拥有无比的勇敢。由此可以得出老子的结论:慈故能勇。而“舍慈且勇”, 没有慈的勇, 更多表现为鲁莽, 结果只能是“死矣”。

慈与心胸宽广。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 老子提出的慈爱的人, 就是那些包容一切的人。比如, 母亲对儿女是慈爱的, 而不会由于儿女的美丑改变, 不论她的子女是美还是丑。慈爱的人也会像母亲那样, 去包容一切, 做到心胸宽广。老子赞赏这一美德。他认为“善为士者”的一个特点就是旷达, 就像空虚的山谷, 这个山谷, 可以容纳世间万物。慈爱之人, 爱世界万物, 因而没有歧视和偏见, 没有歧视和偏见就意味着万物平等, 一视同仁, 则可海纳百川, 即为旷达, 心胸不可不谓宽广。

1.2 老子的仁爱观

讲慈, 笔者就不能不提到老子的仁爱观。孔子提倡仁, 而很多人认为老子是反对仁的。其实老子并不反对仁, 而是反对孔子提倡的仁。儒家讲仁是带有一定功利性的目的, 例如《论语·颜渊》中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焉。”仁的目的就是让天下“归”。老子认为社会一旦提倡孔子的“仁”, 说明这个社会的道德已经败坏了, 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那么老子提倡是怎么样的“仁”呢?学者张松辉认为老子提倡的道德层次更高的“仁”。他认为老子的“仁”比儒家的“仁”更高一层次是表现在:第一在施仁的对象上看, 老子由于对万物一视同仁, 因而要求爱亲人爱别人爱万物, 打破儒家的“亲亲”基础;第二在施仁的目的上看, 老子的仁完全摒弃功利;第三在施仁的自觉性上看, 老子要求无意识下的仁, 而不是有意为之。[4]因此, 老子倡导的仁爱是一种博爱, 是一种发自内心来源于“道”的仁爱, 要把“仁”与自己融为一体。

1.3 慈与人生处世

我们通过分析老子的“慈”, 以及他的仁爱观, 我们就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进步的作用非常大。我们要对他人拥有慈爱之心, 并且保持心胸宽广, 海纳百川, 遇事不能斤斤计较。同时, 我们要拥有博爱之心, 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个体, 也要关心集体的事务, 为集体的利益做贡献。另外, 我们还要有勇敢之心, 遇到困难时不畏惧困难与挫折, 树立坚定的信念。因此, 在当今社会, 我们一定要培养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去实现老子所提倡的“大仁”。

2“三宝”之俭

俭, 就是俭啬, 爱惜节俭。俭是老子“三宝”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主要是注重人的身心修养。

2.1 去奢无欲

老子生活的时代春秋诸侯纷争, 而他有亲眼看到统治阶层的奢华浪费的生活。老子认为, 正是由于统治阶层不懂得勤俭节约, 才导致普通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为此, 老子极其反对奢侈生活, 而提倡俭啬即节俭生活。

从统治阶层的角度来看, 老子提倡统治阶层过节俭的生活。“朝甚除, 田甚芜, 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 厌饮食, 资财有余。”这是多么鲜明的对比, 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使得朝政荒废, 田野荒芜, 仓廪空虚, 百姓生活潦倒不堪。于是他提出“治人事天, 莫若啬。”以“啬”治国, 就应当做到“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 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只有统治者不珍惜看重那些奢侈品, 不把它拿出来炫耀, 则百姓就不会为之而相争甚至偷盗这些东西。他认为社会动荡的根源在于统治阶级的“贵难得之货”。因而他提倡通过对于财富消费的限制来实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在这种社会里,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百姓“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居, 乐其俗”。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 老子提倡个人更要过节俭的生活。老子在其五千言之中, 描绘了圣人的形象, 其中圣人的一项重要品质就是节俭。节俭就是反对奢侈, 老子讲:无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里“五色”“五音”“五味”都作为欲望的表现。其实, 老子认为一些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欲望是正常的, 但是过度沉溺在感官享受则是不应该的。因为欲壑难填, 满足无穷的欲望就会想着去浪费。反对奢侈, 而倡导节俭, 就要真正做到无欲无求。主体的道德修养就表现为一个从“有欲”走向“寡欲”甚至于“无欲”的过程, 而作为这一过程的具体的伦理展开就是主体的“宝俭”。[5]

总的来说, 老子提倡俭啬, 从而要求整个国家厉行节约。“夫为啬……是谓深根固柢, 长生久视之道。”俭啬才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保证。

2.2 返璞归真

老子提倡俭啬, 就意味着去奢, 而去奢则意味着无欲, 而无欲又意味着返璞归真。这就是老子所说的返璞归真思想, 意思是说回到“道”中去。老子像往常那样用比喻来阐述了这其中的境界:赤子或者婴儿。赤子或者是婴儿是老子的处世哲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喻体形象。

老子认为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 相应的有三种境界:婴儿——成人——婴儿。第一个“婴儿”和“成人”既是指人一般正常的成长过程, 而最后一个“婴儿”则是老子所倡导的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得道的境界。“含德之厚者, 比于赤子。蜂趸虺蛇不螫, 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 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 和之至也。”“含德之厚者”即为得道之圣人, 圣人如婴儿 (“赤子”) , “吸收了天地之精华, 未受集体世事污染, 内则柔和淡泊, 外则天真无邪, 其得于天地精华也就保存得最好, 婴儿终日号哭而不会哑, 那是因为他充满了淳和之气。通过观察赤子, 我们看到了人类最天真纯朴的天性, ”[6]泯灭了人的贪婪和狡诈。婴儿天真纯朴, 无知无欲。欲望让人贪图世间享受, 后面只会招致祸患。但是赤子的境界则是没有欲望的, 去奢和俭啬, 因而老子倡导返璞归真。

2.3“俭”与人生处世

在平常的生活中, 我们可以到处看到铺张浪费的现象。这种铺张浪费明显不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铺张浪费与贪婪奢侈都会造成人们的心理健康的严重危害。因此, 我们要遵从老子所提倡的“俭”, 秉持勤俭节约的作风, 净化心灵, 回归纯朴, 领会“无为而无不为”的人生哲理。

3“三宝”之不敢为天下先

不敢为天下先, 就是与任何人相处, 都应谦虚礼让, 不与人相争。这是老子“三宝”人生处世哲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3.1 不敢为天下先的内涵探讨

不敢为天下先, 从字面上看就是不敢处在众人的前面。然而, “不敢为天下先”的深刻内涵却远不止这个。下面将仔细论述“不敢为天下先”的人生哲学。

谦虚, 居下, 不争。“不自是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一章中, 集中体现了不争、谦虚、居下的内涵。不自以为是, 反而能彰明;不单凭自己所见, 反而能把事情看得清楚;不自我夸耀, 反而能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功劳;不自高自大, 反而有长进。因为不与世人相争, 所以没有谁能与他相争。老子依据“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告诉我们, 物极必反。因此, 谦虚、居下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过度的谦虚、居下, 就是妄自菲薄, 我们也要摒弃。同时, 如果和世人一样逐利相争, 最后只能落得谁也争不到或者争不到全利而退。而不争则可以让自己获得最大的利。老子身处乱世, 目睹诸侯为利相争, 天下混乱不堪, 正是因为如此, 老子十分看重和提倡“不争”。只有不争, 才能天下和平。

按规律办事。韩非子在解读老子“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这一句子的时候, 曾经提出了独到的观点:“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 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 则事无不事, 功无不功, 而议必盖世, 欲无处大官, 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成事长, 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为成事长。’”[7]圣人都去遵世界万物的任何规律, 所以才敢说不敢走在天下人的前面。在事情没有完成的时候, 自己的功业还没建立起来, 而议论肯定会超越世人, 圣人并不不在重要位置上, 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 我们不能鲁莽的“敢”, 而是按照规矩和规律办事。我们要实事求是, 按规律办事。然而, 其消极倾向也比较明显。他说圣人遵循一切规矩, 发展到极端就是墨守成规, 我们同样需要摒弃。

3.2 水德——不争而无尤

老子讲“不敢为天下先”, 其实就是“不争”的一种表现, 为深刻阐明“不争”, 老子又智慧的做了一个比喻, 这个喻体就是水。老子贵柔, 而水是世上至柔之物, 所以说水“几于道”。因而我们为了深入了解“不争”, 就必须了解水以及“水德”。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 予善天, 言善信, 正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上善之人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清净不争。水往低流, 人往高走, 因而水处在众人厌恶的卑下的地方, 所以最接近于“道”。接下来, 老子就提到了水的“七德性”:“居善地”——谦虚向下, “心善渊”——心胸宽旷, “予善天”——默默奉献, “言善信”——一言九鼎, “正善治”——公平正直, “事善能”——发挥特长, “动善时”——把握时机。这七德性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不争”。只有不争, 才不会有过失。

老子歌颂水, 歌颂水德, 歌颂水的柔静, 不争, 善利万物。孔子也歌颂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等。可见水体现了宇宙最基本的哲理, 而作为这个宇宙中最智慧的人类, 我们就应当学习水德, 成为“水”, 从而畅行天下。

3.3“不敢为天下先”与人生处世

在上述的阐述中, 指导了在人生处世中应该怎样做到“不敢为天下先”。第一, 和人交往, 就要做到“不争”, 拥有水德, 谦虚, 豁达, 奉献, 守信, 正直等。这样人与人之间才能避免出现各种矛盾冲突, 和谐关系才会出现。第二, 在做事方面, 需要按照规律办事, 也同样需要水的“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行, 默默奉献, 办事时要发挥自己的特长, 发现时机, 把握时机。现代人大多数属于急功近利的人, 追逐金钱、地位和名誉时争先恐后。而另一些人则会做事唯唯诺诺, 自己的特长恐怕无法得到彰显, 也是让大好的机遇悄然失去。总之, 做到“不敢为天下先”, 做到“不争”, 方可“无为而无不为”。

4 结语

老子的处世哲学博大精深, 本文仅仅阐述了他的“三宝”思想。这“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三者是紧密联系的。现代社会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甚至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一种相对便捷的解决方法, 为处在马克思所讲的拜物教的氛围下的人们, 摆脱功利物欲, 走向精神升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 我们需要自觉抵制各种消极精神和负面影响, 摆脱各种物欲, 就是摆脱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情况, 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当今的中国社会,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紧张, 社会事件多发, 多数人不知如何处世, 而先秦道家的最主要代表老子却早已给出解决方法。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中老子提出“三宝”的人生处世哲学。一曰慈, 慈可以使人勇敢, 心胸宽广;二曰俭, 俭使人克服欲望, 返璞归真;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则使人处世不争, 故无尤。虽有消极倾向, 但只要体会老子思想之精要, 则可消除人际关系紧张, 从而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

关键词:处世,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

[1]老子.道德经[M].长沙:岳麓书社, 2011.

[2]傅佩荣.傅佩荣细说老子[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7:249.

[3]姚淦铭.哲思众妙门——<老子>今读[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159.

[4]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01-203.

[5]唐凯麟, 陈科华.中国古代经济伦理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99.

[6]周炽成, 邓魁.求真与求道——老子人生哲学新论[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 1995, 17 (2) :7-10.

3.掌理财要诀,享丰盛人生 篇三

会否理财看个人“财商”

许多白领每月工资达七八千元甚至上万元,但到了月底却成了所剩无几的“月光一族”,几年下来也存不下多少钱。相反,有些人工资并不高,但开源节流、生财有道,几年下来资产快速增长。正所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专家认为,资产的多少与个人的收入、学历无关,而与是否擅于理财,即“财商”有关。

专家认为,做好理财有三要素。一是“天时”,即了解金融和投资的产品;二是“地利”,即了解社会和经济环境;三是“人和”,即了解个人现在和未来的目标。

掌理财要诀,享丰盛人生

要做好理财,首先要对所处的经济环境(“天时”)有个把握,即把握大的趋势。判断宏观经济可抓住“五率”,即税率、利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率、汇率、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已基本形成,政治经济形势稳定,经济已进入快车道,未来中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社会经济生活逐渐与全球接轨。在这种环境下,个人进行投资盈利的可能性就大。

那么,投资渠道(“地利”)有哪些呢?专家认为有四大类:一是金融投资,包括货币、股票、债券、基金投资等;二是房地产投资,包括房产投资、地产投资,个人一般是投资于房产;三是实业股权投资,如自办企业,加盟特许经营,参股,获得期权或股权;四是边缘投资,如邮币卡等收藏品投资。

专家认为,选择投资渠道应按照先后顺序,一般是先选金融、房产、股权,最后是边缘投资。一项对国际富人投资资产安排比例的调查显示,富人的金融投资占了70%,其中股票35%,债券23%,货币12%;房地产投资占17%:边缘投资占13%。

关于股票投资,最重要的是选择正确的股票,今后个股分化的趋势会更明显,关键是挖掘真正的蓝筹股。对于基金投资,其优势是专家理财、省时省力,建议应该定期定量地买,例如将每月工资的固定一部分买入基金。买基金最好是长期持有,不到急于用钱时不卖,分享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

如何合理安排支出与投资?在支出投资顺序方面也是大有讲究的。专家建议,首先是拿出5%~10%的收入存到退休账户,偿还债务(如按揭)的比例要低于收入的35%,用低于10%的收入购买商业保险,还要预留生活备用金以应急,以上这些是保证未来生活安全无忧,必须优先安排。其次,用20%~30%的收入进行投资组合,以实现资产增值。最后才是安排当月家庭开支,以及兴趣爱好开销、奢侈消费等。

为早日实现财务自由,请遵守以下五个理财要诀:一是做好规划,严格执行。二是尽早开始,比如每月买入一定数量的基金。三是长期实施,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四是愿意承担风险,风险越高的投资往往获利也高,不愿承担风险就只能将钱存银行或买债券。五是选择好的理财顾问,依靠专业人士帮助自己理财。

4.老子他说读后感 篇四

5120309127 吴威辰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迷恋老子,也背诵过其中的十几个章节。在这里面我最喜欢的就是老子对于水的阐述。看论语,总给人一种说教之感;看老庄,得到的是一种自由的洒脱。每一句话不是陈述理论,而是“血淋淋”的事实。就如同形容水的这个章节一样。

上善若水,水上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阴柔的,但是却有着山呼海啸般的巨大潜力。水是对万物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事物,但是她却以一种至柔的气度达到了至刚的效果。现在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很多时候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在很多场合锋芒毕露。就拿我自己来说,以前很多时候就是急于表现自己,急于得到别人的肯定。但是到头来,收获的是别人的鄙视。我觉得人生就应该像水一样,柔和又不失刚劲;谦虚又不失傲骨。很多时候不需要我们去争,因为争带来的是破坏,带来的是不和平。南怀瑾先生在书中便已用浅显的语言解析:“水没有骨头的,如果把它挡住,它只有转弯过去;如果筑一道堤防,水则一声不响慢慢等,等到水涨满了,又从堤防上满出去了。”水又是天下之至净至刚,水性至洁,虽能藏污纳垢,但其本质却是水净沙明,不为外界所污染。而这一点也是我们做人的法则。

之后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对于真善美的探讨,我觉得对于这个的探讨之中就蕴含了老子的思想,我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过犹不及”。超过了那个度,就会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握那个度。就像是倪云林的那个例子,他在最后得到下场是在肮脏不堪的猪窝中了此一生。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当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得很过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得不到了自己预期的效果。在我们的学生生涯里,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但是有些时候我们把学习看得过于重了,这就导致了我们往往会忽视自身修养的建设。这也就是现在很多的大学毕业生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原因。只有做到有无相生,达到人生的平衡,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善”和“美”。

5.老子他说读后感800字左右 篇五

我认为贯穿书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顺其自然。其实在我们所有的做法中的两个极端是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和无所不为(做的太过火),而这两个极端都不会导致好的结果。老子的“无为”与“无所不为”令人惊叹。无为是一种禁欲,“无所不为”是一种纵欲,什么时候会禁欲,什么时候会纵欲,也算是人的本性与社会性的一种交替。所以最难拿捏得就是如何是自己处在中间的位臵,称之为顺其自然。让众生服从于自然造化,不要教化,不要规矩,不要戒条,任其自然发展。我们做一切事,都应如行云流水一般,治大国若烹小鲜,义所当为,理所当为,做应该做的事。

那么怎样做才是做到了顺其自然呢?

首先就是无所求。人的修养就应该无所求,无所得,越空越好。持而盈之,不如其已。人就应该无欲无求,清心寡欲,淡泊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于现实就是最好的解脱自在。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太过贪图名和利只会招致灾祸。凡人活在世上,就会有欲望,欲望使他的本性堕落,也就使得思想越来越腐败,这就是为什么愈趋繁多的伪君子打着“口上仁义道德,心里男猖女盗”的幌子在乱世中求得生存。不过这种理念也很容易使人丧失进取心。毕竟老子身处的时代是乱世,所以他的很多理念都是在“避世”,

理解不深就很容易让人产生消极的生活态度。

其次是求静。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我们现在的生活庸庸碌碌,总是太过浮躁,太过匆忙。有太多外界的干扰影响我们的心绪,人很难沉下心来思考真正的问题,究竟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曲则全”,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相安无事。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沉影之心。不要去抱怨生活的不公,打扰心的宁静。我们的心就应如“长空”、“寒水”一般,不让外界留下一丝痕迹,守住心这一片净土。

再次是要有天地一样无所不包的胸襟。上善若水,为什么水能给人静谧的感觉呢?是因为万物都受益于它,但水从不不与万物争,自处而甘居下地,善于容纳百川。水本晶莹剔透,虽能藏污纳垢,却从不为外界污染。(不过老子要是看到今日我们水污染之严重,不知是否还能讲出这番言论)要拥有像水一样至柔而又无所不包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该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最后是要确立一个目标。要树立一个人生观总是要先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对。人生于世,做人做事,要有一个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一杆标杆,它决定了我们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如何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感触最深的其实是书本快结束时给当代年轻人提出四个“不”: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不自见故明”就是要随时自省。人一旦不懂得自省,就容易看不到自己的错误和弱点,也就进一步地不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固步自封,当然也就不会使自己得到提高。“不自是故彰”就是凡事不能自以为是,不能过分地高估自己的能力,成功毕竟不易,总有一些事我们是办不到的。但这又不等同于自卑,

只有正确的估量出自己的能力,给自己定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自伐故有功”就是即使自己对某件事的贡献极大,也不居功,好处都是别人的,以平稳的心绪,谦虚地看待自己的功劳,这样,才能以平静的心态去干好下一件事,完成下一个功劳。“不自矜故长”就是不傲慢,就是不要装清高。有时候能做到卑微也不是一件易事。

6.论老子人生哲学的永恒价值 篇六

摘 要:在中国,老子第一个构建了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老子哲学包含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他提出一切事物的运动都遵循“道”,事物对立面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老子提出了“重生”、“寡欲”、“纯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守柔”、“不争”、“功成不居”的处世之道,在今天仍有宝贵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命;矛盾;自然

一、生命为本,重于外物

老子有很强的生命意识,具有丰富的重生思想,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老子企慕长生,向往生命的无限与永恒,它以自觉的.生命意识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生命哲学体系。老子认为世上之人,长寿的占十分之三,短命的占十分之三,还有一些人本来可以长寿却自寻了短命,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自寻短命呢?老子回答是“以其生生之厚”,即奉养过度了,这是不善于养护生命的表现和结果。只有极少数人(约占十分之一)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了解真正的养生之道。

老子指出,人们首先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声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在这些问题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涂,往往轻身而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

二、养生之道,在于善于处理矛盾

(1)“反者道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道德经》列举了许多相对的词语:有与无,美与恶,难与易,前与后,虚与实,强与弱,内与外,得与失,浊与清,直与曲,大与小,轻与重,雄与雌,白与黑,长与短,高与下,吉与凶等等。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进而指出事物不断朝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的因,福而又潜伏了祸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不能够静态的片面的看待事物,而过早地给事物下定论,幸福时不要忘了失意时。

(2)居卑不争、以柔克刚、功成身退的竞争之道

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强好胜、不肯谦让而引起无数的纷争,遂提出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什么要这样呢?老子回答说,因为“柔弱胜刚强”。如果人们皆能甘守柔弱而不恃刚逞强,则大多数的纷争自然就不会发生,已经发生的纷争自然也会得到消解,社会自然就可以和谐稳定了。老子告诫人们要“谦下”。谦下的具体要求是就是不自我表现(不自见),不自以为是(不自是),不自我夸耀(不自伐),不自我骄矜(不自矜)。老子还主张“不争”,即不与人争,不争先,“不敢为天下先”,他告诫人们:不要事事认为我的看法比别人的看法要高明,不要认为一切我都看的很准。处处与人争先,就要处处吃亏,向所有的人挑战,就会被所有的人反对。实际上,真的天下第一的人,往往会在自己擅长的方面表现出谦虚。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质,认为水集中了“柔弱”、“谦下”、“不争”等美德于一身。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是道。”“上善”之人处世好像个水一样。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人类应该向水学习,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却不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老子主张与人为善。

7.浅析老子的人生哲学之三宝 篇七

《道德经》就是老子以所学理论为依据,并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分析、判断、综合的基础上写成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在那个时代,人们对宇宙及世界、人类起源的认识还相当肤浅,有神话色彩,认为是“神”开天辟地,建物造人。老子以此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道”产生了万物,从而用“道”代替了天的地位。“道”具有“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三种宝贵的德性。

三宝之说

“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意指爱心和同情心,这是人类和睦友好的基础。慈代表着母性的特质,如母亲的爱称为慈爱。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出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母亲,能够包容和关怀一切,并且通过慈爱表现出来。“道”的慈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像《老子》第五章所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身处战乱,目击暴力横行的残酷,深深感到人与人之间爱心和同情心的缺乏,因此极力倡导“三宝”中的“慈”,可见“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用慈进攻,可以得胜,退守则可以坚固。如果上天要救助谁,就用慈来保卫。像“弱者道之用”、“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守柔曰强”等都可以包括在“慈”的范围之内。

老子说:“慈故能勇”(《老子》第六十七章),只有慈爱才能表现出勇敢。蒋锡昌先生说:“是‘勇’谓勇于谦退,勇于防御,非谓勇于争夺,勇于侵略。”其实这句话与孟子的“仁者无敌”的意思颇为相近。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狠。莎士比亚也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所以老子认为人类的行为宜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儉”是含藏培蓄、不奢侈、不肆为的意思。《老子》五十七章说:“治人事天,莫若啬”,“俭”与这里的“啬”是相同的含义,俭即是啬。他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因此,“俭”就是人们对待物质的一种态度。在20世纪中,人们为了发展对于物质已经过度浪费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这就启示我们人类在无限制掠夺自然资源和能量时,要尽量节俭,这样才能使每个人都普遍地使用到世界里的一切,才能使我们的后代得以生存和发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俭”还有收敛、克制之意,代表节制欲望。道家的基本原则是“少私寡欲”,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层出不穷,是不可能接近道的。胡寄窗也说:“老子去奢保俭的主张与其他先秦各学派思想比较虽无若何特殊之处,但这一主张的提出,至少也反映了老子对当时贵族阶级穷奢极欲、残酷剥削人民所持的反对态度。”因此老子说:“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德”(《老子》第四十六章)。针对此种状况,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第十九章)、“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老子》第三十七章)。

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第三宝是“不敢为天下先”,其有两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老子非常喜欢以水为比喻,来说明“道”的道理。他认为水具有柔弱、居下、不争、利物的特点,诚如他所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患,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第三十二章)。水虽然是柔弱的,处在卑下的地方,但却有着高尚的品德。它去别人不愿去的地方,坚忍负重,居卑忍让,但是不和别人争名夺利。虽然水不争又柔弱,但水能够“柔弱胜刚强”,就像滴水石穿,洪水冲破桥梁,淹埋田舍,任何坚固的东西都抵挡不住。所以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老子》第七十八章)。从而老子认为人生的态度也应该是像水一样,要能处下,把持一种为他人服务,不与人争夺名利的精神,懂得“道”那种“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以及“功遂身退”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遵循“道”的要求,才能“不自见,自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第二十二章)。

影响

老子所提出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之说,可谓是匠心独具的人生见解,为人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指导。道家哲学中诸如柔弱、居下、谦让、知足、取后、静观、不争等观念,都体现了高度的人生智慧,在社会实践中常用常新,自古至今永远不失其新鲜感。而道家的这些观念,正好可以补儒家之不足,对儒家式的人生实践起到了重要的补充和调节作用。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正是儒道这种互补,使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丰富、生动并且趋于完善的面容。我们相信,道家的哲学思想将在当今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展露出更大的智慧光芒。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哲学系)

上一篇:市政工程运土方案下一篇:审计人员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