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知识(共8篇)
1.社区安全知识 篇一
社区消防安全小知识
家庭防火的的基本要求
1、不要卧床吸烟、不要乱扔烟头火柴;教育孩子不要玩火。
2、认识一些消防标志,安全出口,疏散方向等。
3、正确使用各种家用电器,选择安全可靠的的电源开关,出门前关闭电源。
4、不要在熨烫衣物的时候去接电话及做其他家务;使用液化气、煤气、天然气的时候不要离家外出,用完后,应关好开关,避免气体泄漏。
5、妥善保管好家中易燃可燃物,保证公共通道、安全出口的畅通。
6、不私拉电线给电瓶车、电动车充电,晚上一律不准在家中、出租屋室内、楼道等地方充电,电瓶车、电动车要到有安全保障的地点按规范充电。
7、在家庭中配备必要的灭火器材,并学会正确使用。
8、白酒、纸张、窗帘等易燃可燃物品应与火源保持足够的的安全距离。
遇有火险时,请用下列方法处置
1、发现火情后迅速拨打火警电话“119”,讲明详细地址、起火部位、着火物质、火势大小、留下姓名及电话号码,并派人到路口迎候消防车。
2、初起的.小火,可正确使用灭火器、水、沙土、干土、浸湿的毛巾、床单、棉被等覆盖灭火。
3、最主要的是尽快离开现场,脱离危险,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用水浸湿毯子或被褥披在身上并包好头部冲出房间,安全脱离火灾现场。
“火场逃生八诀”
第一诀:住户务必留心各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楼梯方位等,以便尽快逃生。
第二诀:突遇火灾时,要保持镇静,不要跟从人流、乱冲乱撞。若通道已被烟火封阻,应背向烟火方向离开。
第三诀:不要顾及贵重物品,把时间浪费在穿衣服或寻找、搬运贵重物品上。
第四诀:火场充满烟雾,可用湿毛巾、口罩蒙住口鼻,匍匐撤离。
第五诀:关紧迎火门窗,用湿毛巾、湿布等塞住门缝,不停用水淋透房间,固守房间,等待救援。
第六诀:尽量呆在阳台、窗口等易于被人发现的地方。晃动鲜艳的衣物或敲击东西,发出求救信号。
第七诀:如果身上着火,应赶紧脱掉衣服或就地打滚,压灭火苗。
第八诀: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可迅速利用身边的绳索或床单、窗帘、衣服等自制简易救生绳逃生。
掌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1、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
2、组织扑救初级火灾能力。
3、组织疏散逃生能力。
4、消防宣传教育能力。
2.社区安全知识 篇二
英国著名哲学家、科学家波拉尼 (Polanyi) 在1958年出版的著作《个人知识》中提出了知识的二分法, 即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数字等清楚表达的知识, 此类知识可编码化、易于整理与存储。隐性知识是与特定情境相关的知识, 是存储于个人头脑中的隐含于过程和行动当中的知识, 比如个人所拥有的难以言传的经验、诀窍、技巧、心智模式等, 此类知识难于觉察, 难于编码, 也难以交流与共享。
正如波拉尼所说的“我们所知道的比能够说出来的要多”, 显性知识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的一角, 隐性知识则是沉入海水中的冰山的绝大部分, 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
信息管理关注的是对显性知识进行收集、编码和分类存储, 为团队活动决策提供支持服务。其忽视了对占个体知识绝大部分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共享和利用。
知识管理不仅要实现对显性知识的管理与利用, 更重要的是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深度共享与交流, 实现对隐性知识的开发与应用。笔者认为, 知识管理应着重强调采用与实施什么样的策略、方法、工具保障团队内部知识 (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传播共享渠道的畅通, 促进团队知识的获取、积累、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 从而提升团队智慧。如何实现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交流共享, 如何将个体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 使每一个团队成员的隐性知识汇集为团队的知识资本, 以转化为团队的生产力, 提升团队智慧是知识管理理论的中心课题。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区分, 强调两者的转化在团队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这为我们研究教育虚拟社区中社区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与转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独特的视角。
二、教育虚拟社区
教育虚拟社区是基于跨时空的、开放的、自由的网络虚拟环境, 社区成员 (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 之间进行专题研修、交互协作、资源共享, 从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最终形成的具有共同社区文化心理的、生态式的社会关系共同体。[1]
2005年至今, 笔者所在的曲阜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一直在专业课程《学习科学与技术》中开展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 (http://itc.qrnu.edu.cn/class/index.htm) 。社区成员借助教育虚拟社区平台, 共享优质的学习资源, 围绕主题开展社区研讨。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专题方便地组建自己的学习团队。实践证明,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社区成员显性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促进社区成员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化。
三、教育虚拟社区知识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已有的社区学习案例进行文献调研和分析, 结合自身的实践体验, 笔者认为目前教育虚拟社区内的知识管理主要存在如下两大问题。
(一)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
隐性知识传播失效是指社区成员间的隐性知识难以交流和共享。社区研讨是社区隐性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最好途径, 然而在实际的社区研讨中, 很多学习者更多的是持观望的态度, 他们不愿意参与社区研讨,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解, 不愿意共享和交流自己的隐性知识。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社区隐性知识传播失效主要原因归于以下几点。
隐性知识高度情境化的特点决定了其不易被共享。隐性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是隐含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和行动当中的。只有在对真实问题进行解决和研讨的过程中, 隐性知识才能够被共享和转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发起社区研讨主题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社区成员的自身特征、课程目标和社会需要, 选择成员感兴趣的、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或接近真实的问题。例如:在教育虚拟社区研讨中, 笔者发现, 相当一部分学习者存在着交往动机不足, 交往深度不够, 交往策略欠缺等突出问题。课程中正好有一个专题是与学习交往相关的。在综合考虑学习者社区交往实践、课程目标和社会现实需要的基础上, 教师发起了讨论话题“你认为制约你参与社区研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才能提高社区研讨效果?”学习者对这样一个与社会、自身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非常感兴趣, 研讨的积极性特别高, 研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帖子。
社区成员不愿共享隐性知识。教育虚拟社区的研讨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门课程的, 其成员由某一个班级或几个班级的学习者构成。在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下, 考试依然是衡量学习者学习成败的重要方式。很多学习者为了自己能考高分, 不愿意别人分享自己的知识, 他们参与社区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和资源以加强自身的学习。为了提高社区成员的发帖积极性, 鼓励社区成员共享知识, 我们采用了一定的激励机制鼓励成员发帖, 比如:将好的帖子“加精”、“置顶”, 推举那些发帖数量多且质量高的成员为社区意见领袖, 将发帖数量和质量与考核挂钩等等。
(二) 隐性记忆丧失
隐性记忆丧失是指隐性知识没能转化为显性知识, 存储在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没有被显性化, 没能以代码的形式存储在社区中, 而是随某次学习的结束而被遗忘。
除了完成课程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之外, 在社区学习和研讨实践中, 社区成员经常会瞬间涌现出一些好的想法、闪光的思想;在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很多学习者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 例如:如何快速获取所需资源, 如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 如何建立社区信任关系等等。这些问题是每一届学习者在社区学习中都将面临的问题, 由于未能及时记录下这些宝贵的经验, 未能及时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很多宝贵的经验都随着某次学习的结束而丢失了。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求每个学习者都要写学习日志,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经验、获取的教训, 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好的问题解决方法以日志的形式记录, 以方便下一届学习者查询使用。
四、利用知识管理促进教育虚拟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
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于1995年提出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 (如图1) 。该模型把组织学习过程分为四个知识的转化过程, 即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和内隐化。组织知识创造始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 通过交流分享体验, 个体获得诸如共有心智模式和技能之类的隐性知识, 但社会化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知识创造形式, 隐性知识虽实现了在个体间的交流和共享, 但由于这类隐性知识未能被显性化, 所以, 不可能方便地为整个组织所利用。外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是一种创造概念的过程。结合化将外在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概念综合为组织的知识体系实现知识创新, 如图表、文档、手册等。内隐化则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组织知识内在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 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这四个过程不断转化使得组织知识呈螺旋上升的形式发展。
SECI模型能有效地指导组织知识管理, 促进组织知识共享与转化。下文笔者将详细介绍自身在教育虚拟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SECI模型指导社区知识共享与转化的具体做法 (如图2) 。
(一) 知识的社会化
知识的社会化是个人间分享体验, 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 社会化是知识创造的起点。野中郁次郎认为, 社会互动是共享经验, 促进隐性知识传播与转化的重要途径。隐性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动态的交互过程, 需要知识共享双方积极地相互交流、不断地试验与反馈。
按照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表达的程度, 刘雪飞等将隐性知识划分为三个层次[3]: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 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针对隐性知识的不同层次, 在实践中我们采用了不同的途径促进隐性知识的社会化的实现。
1. 共享直接经验
对于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和无意识的隐性知识 (比如, 解决问题的独特的视角、技巧, 特殊的人格魅力, 价值观、信念等) , 我们采用共享直接经验的方式促进其社会化, 使隐性知识得以传递。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方便地组建学习团队, 在团队中大家一起搜集资源、解决问题、处理突发事件, 通过观察、模仿和共同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之中就完成了个体间隐性知识的传播。我们还给每个团队配备了一名研究生导学, 这些导学都具备丰富的团队学习经验,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和研究能力, 实践证明, 这种类似师传徒受的隐性知识共享形式深受学习者欢迎、学习效果也非常明显。
2. 共享理解
对于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隐性知识则通过多种形式的面对面的交流 (如各种正式非正式研讨) 和基于电子社区的研讨促进知识的社会化。学习者讨论的过程, 实质上是对各种观点进行辨析的过程, 经过不断的补充、纠正、修改、完善、弃用等环节, 意义在参与者同意的基础上达成共识, 这样就产生了社区的共享理解。
我们建立了团队例会制度, 每周团队必须召开例会, 在会议上成员交流经验、发表看法、分享体验。每个学期还有几次不定期的组间研讨。在研讨中任何人都可以针对某一主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对问题进行持久、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在各种观点和看法的相互碰撞中, 各种新知识、新想法不断涌现。每次会议和研讨我们都会做详细的会议记录, 在交流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 可能会是不太系统的、组织性不太强的片段, 但却是灵感突发的记录, 被记录下来的这些文字, 就可以被其他人共享, 这种方式的知识共享不同于传统书本上或杂志期刊上的文字阅读的显性知识的共享, 这属于一种隐性知识层面的知识共享, 是一种人际间的深度交流。
除了正式的面对面的研讨之外, 团队还自行组织了形式多样的非正式研讨, 比如, 学术沙龙、小组聚餐、野外郊游等, 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营造隐性知识交流共享的情境, 也能有效增进团队成员彼此间的信任, 有助于开放的、鼓励沟通的团队文化的形成。
基于社区平台的电子研讨也是隐性知识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电子研讨自动以文本的形式记录下知识社会化过程。电子研讨能有效克服面对面交流的时空限制, 克服面对面交流过程中个体的羞涩感, 匿名制的实施使得所有的学习者都能够畅所欲言, 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共享经验。
除了电子研讨以外, 在我们的社区平台中还提供了电子邮件、群件、讨论组的功能, 这些技术都为社区知识的社会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 知识的外在化
知识的外在化是对隐性知识的明晰表达, 是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外在化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创新过程, 这个过程是由对话和集体反思所触发的。在知识的社会化阶段, 个体通过积极的对话和对话基础上的深刻反思, 通过对各种观点、术语、概念的辨析, 自身隐性知识不断充实和扩展, 但这种学习仍然停留在个人层面, 无法被整个社区所共享, 只有通过外在化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 才能为个人知识上升、为社区知识提供重要保障。将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意味着要发现可以使难以表述的东西得以表述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借助Blog和概念地图实现知识的外在化。
1.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Blog
书写是知识外在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但传统的手写费时费力、不易存储、难于检索, Blog为隐性知识的文本化外化提供了便利。
Blog是一个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 其以时间为纵轴对知识进行纵向管理, 以分类为横轴对知识进行横向管理。社区成员可以用Blog记录下个人在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历程, 反思社区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缺憾;记录专题研究过程, 总结整理在专题研究中的经验和体会;记录社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的解决方法以及社区学习过程中个人的灵感体验;将自己对研究专题的独特理解以反思日记、学习总结或小论文等形式记录在个人博客上与其他成员共享。这些外化了的高度个性化的隐性知识对社区知识积累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隐性知识的图形化外化——概念地图
概念地图以节点表示概念, 以连接线表示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 连接词是节点之间关系的文字描述。对于用语言文字无法表达或不易表达清楚的隐性知识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呈现, 社区成员可以采用概念地图做会议记录, 做读书笔记, 展示问题解决过程, 呈现专题研究成果……概念地图可以随时记录下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点体会、每一条灵感、每一个想法, 清晰展示学习和思维的过程, 高效实现对零碎的思维过程的管理, 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实现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三) 知识的结合化
外在化阶段形成的显性知识通常是比较零碎的, 分散于社区的各个角落, 结合化是将零碎的显性知识进一步系统化的过程。通过结合化, 个人知识就上升为社区知识, 从而方便地为更多人共享。
在社区平台中, 学习者可以将专题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显性知识 (如:文章、课件、教案、视音频素材等) 和自身对专题的独特理解 (如:学习总结、论文、图表等) 分类上传到知识库。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方案, 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等则可上传至常见问题库。上传至知识库和常见问题库中的资源必须经过管理员的严格审核, 合格后方可发布, 供其他成员检索利用。对于一些难于编码和无法编码的隐性知识, 则是通过在专家库中建立诸如“人———研究专题”的知识对应表, 以供社区成员咨询。知识库、常见问题库和专家库有效解决了社区知识管理中隐性记忆丧失的问题。
(四) 知识的内隐化
内隐化是个体经过学习将社区知识内在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内隐化为下一轮知识创新做准备。团队成员除了参与自己团队的研究之外, 还可以通过平台进行学习, 从其他团队的研究成果中获益, 学习其他团队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 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研究中去, 创造出新的隐性知识。团队学习、做中学是实现知识内隐化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胡凡刚.简论教育虚拟社区[J].电化教育研究, 2005, (9) :43.
[2]由野中郁次郎 (Ikujiro Nonaka) , 竹内弘高 (Hirotaka Takeuchi) 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模型翻译而来.
3.社区安全知识 篇三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流程;web2.0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66-05
1993年美国学者Rheingole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将为了某些共同的兴趣或目标通过特定的媒介有效地跨越地理及政治的界限而形成的人们可以彼此交互的社会网络[1]定义为虚拟社区。Internet的兴起使虚拟社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尤其是近年来基于web2.0技术的IM即时通讯软件、wiki维基、we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崛起。作为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载体,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媒介,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在虚拟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成员经常会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由于大部分社区主题采用时间索引的方式,此话题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后随着新主题的大量产生而被覆盖,社区成员想获取以前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当其他成员再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重复的提问与回复浪费了很多成员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回复结果的不准确是交流的另一大障碍[3]。对于解决某些复杂问题需要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回复结果正确,用户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多少也会受到回复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虚拟社区中一些热点主题低下的知识交流效率。本文基于用户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分析了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分享整个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这对于一些涉及知识领域广泛,专业性强,更新快,知识获取难度比较大的虚拟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1 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知识共享是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和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4]。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一个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Ming-Ji James Lin指出现有研究从信息通信技术、成本与收益、激励系统、内部与外部动机、社会资本、社会和个人认知、组织气候和社区成员管理维护等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5]。Keng Siau等人研究了雅虎上18个中美社区中社区成员的不同国家文化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社区成员在共享知识的方式和知识的内容、类型上具有各自的特点[6]。Tal Grinshpoun等人提出了在不同的社区间共享社区成员名誉知识的模型[7]。这些理论和研究多是从影响社区成员个体间共享行为的个体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等方面展开,知识共享的途径局限在成员个体间的交互上。在这种个体到个体的共享方式中,社区成员贡献出来的知识只是被当时关注这个主题的成员所获得,后续有相同需求的其他成员再想获取这些知识困难,共享效果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在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一些社区成员所普遍关注的且具有高质量的知识来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向社区成员提供知识。知识体系则是由一些相关知识点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络,其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连续性,涵盖了解某一专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点。知识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由易到难的积累过程,这有助于社区成员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领域中一些深奥的知识,用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2 虚拟社区知识传递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构建
虚拟社区成员传播的大量显性知识和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以及成员们的知识活动形成了社区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中的知识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动态知识源和静态知识源。静态知识源一般是以静态页面为主包含许多知识内容的站点。动态知识源是由双向信息流页面组成,知识接受者可以直接贴出问题,有问题解决方案的社区成员可以作为知识提供者回答知识接受者的帖子[8]。许多教育机构、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的知识学习页面成为静态知识源,一些特定形式的知识社区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豆瓣社区以及各类专业论坛等形成了动态知识源。这些社区成员多样的兴趣以及对更多知识的追求使他们在不同的社区间不断获取、传递知识,形成了社区间的知识交互。虚拟社区共享了知识创新所需的信息、经验、知识[9],使得创新的关键因素知识、经验、想法得以交流、讨论[10],特别是其成员跨国界、文化、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交互特征也为知识创新带来了巨大潜力。社区成员对一些事例、经验等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某些问题、事物的独特认识。通过讨论将这些想法同其他成员交流,产生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使社区成员的认识不断更新,形成不同于原有知识逻辑的思维转换。最终一些好的思路和想法被大量成员认可接受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也是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上述知识传递的方式可以发现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主要以其成员的兴趣为动力,具有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相应规范。由于这种局限性,知识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常产生信息失真而偏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一些深入的探讨研究并不一定会得到严格的论证和广泛的认可,因此社区中知识的准确性与知识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评价虚拟社区知识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社区管理人员要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虚拟社区内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方法。Bouthillier和Shearer建议将知识管理流程分为6个步骤:知识发现,获取,创新,组织与存储,共享,使用与应用[11]。Stollberg Michael等人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知识识别,获取,准备,分配,扩散,使用与维护[12]。Peachey和Hall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5个阶段:创新与产生,存储与检索,转移,应用,角色和技能[13]。Louay Karadsheh等人建议使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库,知识应用构建知识管理模型[14]。Alavi和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明确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取、组织以及交流人们的显隐性知识,使其他员工可以因为使用这些知识而变得更高效和富有成果[15]。本文将虚拟社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知识组织,并认为该组织进行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来实现社区内的知识共享。在此管理过程中,社区内一些成员交流的知识形成知识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知识源内的显隐性知识及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过滤后获取满足一定标准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定的结构后以特定的存储形式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经过知识学习和检索传递给全体社区成员,从而实现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库中的知识,管理人员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寻找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3 虚拟社区知识资源管理
3.1 知识识别
虚拟社区中记录了的大量信息,要从中获取有价值的
图1 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模型
内容,管理人员首先要对其中的知识进行识别、系统化整理,排除讨论过程产生的冗余数据、非相关案例、不必要的原因分析等非关键因素,提炼知识要点,总结形成具有正确逻辑结构的知识。而且一些渠道如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到的知识并不可靠,很多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经不起推敲和更深层次的考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术期刊、教科书等专业权威出版物确认所采集到的知识与原文表述的思想一致,通过保持获取知识内容的准确性来维护知识体系中知识的质量。对于社区知识创新所产生的知识,管理人员通过邀请相关权威的专家、管理员、专业人员进行评议的方式,排除含有缺陷和错误的内容,或是由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获得对知识创新内容的认可,以确保这些知识在使用中可以正确地指导社区成员的实践活动。
3.2 知识获取
知识是一系列的经验、理论、方法形成的联系,许多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相对更简单些的概念。因此获取的知识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收集足够的知识点,分析知识范围内零碎、分散知识点间的联系,并构建这些知识点之间清晰的关系结构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一些领域的知识面广覆盖知识范围大,凭借社区管理人员有限的工作量并不能收录整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体系中获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管理者一般注重社区成员关心的热门话题,寻找符合社区主旨且内容独特新颖、有内涵的知识,使得社区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突出,可以赢得更多的成员青睐。
对于显性知识获取的内容一般是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知识的来源、资料的贡献者等信息,这将有助于知识接收者在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于隐性知识则侧重于获取能够反映该知识点的描述上,通用的术语及对相关问题的形象描述是社区成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必要信息。互联网中的大量网络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对于表述隐性知识尤为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除此之外,隐性知识成员的注册信息使知识需求者可以通过寻找具有相关隐性知识的专家从而获得所需知识,这也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现在有些虚拟团队还倾向于邀请一些有能力的专家,将一些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进行管理[16]。相对于隐性知识,转换后的显性知识更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管理人员获取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过滤。构建虚拟社区知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但有些知识并不适于共享。当社区中的讨论进行到一定深度时,对从一些渠道渗透进来的竞争情报的探讨就成了将讨论继续深入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普通知识相比情报具有极强的商业、军事价值受到法律或是商业道德限制,这些情报的传播可能对社区成员、管理人员甚至是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采集到竞争情报时,许多管理人员都将这些内容限制在共享的外围之外,取消社区成员对这些内容的访问权限。
3.3 知识组织
社区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形成明了的体系框架,帮助社区成员系统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FAQ知识组织和分类知识组织是虚拟社区中常见的知识组织形式。FAQ常见问题解答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积累,帮助成员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的知识面广泛,而且有些含有隐性知识,原理上有时可能没有明确的显性知识表述或是在分类知识里面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大量跨多个门类知识的积累才能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FAQ组织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基本的分类,而且问题很多时候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在一些社区中这种排序方式的形成跟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杂性有关,那些复杂的知识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而知识的排序方式也呈多样化,新的论坛和博客使用了基于主题的索引方式作为第二内容组织机制[17],使社区成员可以全面关注某个主题知识的最新进展。一些虚拟社区软件提供了按照成员ID的索引知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一些资深专家掌握的新知识的传播。
分类知识组织通过把知识的内容按类型分门别类结构化、系统化组织知识点,有助于初学者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便于知识检索及学习,使这些初学者可以逐步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管理人员一般通过知识内容的语义按照现有的知识分类标准(如中图法)或是行业常用的分类确定知识的类别,与社区成员共同维护分类的完整性。Fu-ren Lin和Chih-ming Hsueh阐述了在SCTNet教师社区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论文库两个社区内创建和维护知识地图对社区内知识进行索引的方法[18]。知识地图可以揭示知识资源及知识资源间的复杂关系,但知识地图本身并不包含知识内容,不能索引具体知识点,对于大量的初学者从知识地图的复杂联系中不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关系。为了方便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建立图形化的分类目录,将知识的类别通过图形化的界面进行表示,并且知识内容中的专业词汇还可以超文本连接的方式连接到概念的释义上,便于成员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不过现在的虚拟社区还没有能为社区成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可以自己编辑个性化的图形知目录的功能,只有少数社区如MSDN社区建有固定不可编辑的图形知识目录。
3.4 知识存储
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要存储到一定区域,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建立知识库。现有基于Internet的虚拟社区程序采用超文本语言编写,大部分程序都拥有独立数据库支持和存储空间支持动态网页,可以让用户存储文本、程序、图片、视频等内容,为显、隐性知识的存储提供了便捷条件。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利用这一有利技术条件存储知识,形成的知识存储方式依赖于其虚拟社区程序所使用的软件技术。知识贴是很多社区论坛经常使用的一种知识存储方式,管理人员将整理汇总的知识记录在社区成员交流所使用的帖子上,以顶置的方式突出这些帖子,使其可以被社区成员所共享。这种知识存储方式的缺点是单个帖子存储的知识容量有限又是满足不了知识组织要求,有待社区软件开发人员增强管理人员使用的知识贴存储容量以适应知识存储所需的更多文本、多媒体信息的要求。而近年来Web2.0社区所带来的用户与服务器间的强大交互性,使用户通过发布信息将知识存储在Web2.0社区,成为网站知识内容的创造者。如通过博客,普通社区成员也可发布知识页面,成为个人知识创新成果存储与展示的平台,使其更容易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选择wiki存储知识的用户则拥有更多对知识更新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允许更多用户参与以构筑庞大的知识库。现在很多社区成员使用即时通讯软件IM的文件共享功能存储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在自己熟悉的社交群中共享知识。这些社区中需要共享的知识普遍存储在用户界面容易被关注的地方,对于存在于其他社区、网页内的知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的超文本链来访问。
3.5 知识测评与更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知识测评要求管理人员定期会同有关专家,对知识库内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考核,对于空缺、存在缺陷或是不正确的内容要及时确认与更新。对社区成员反馈到知识库中的问题要进行研究与更正,以维护和健全社区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结构的质量。对于需要更新的知识点,同样需要经过专家的评议或者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的认可才可以进行更新。在知识主体更新的同时,要在保留原有知识贡献者信息的同时增加新的献者信息,以汇集在某一领域拥有研究成果的社区成员信息。对频繁更新的知识采取版本控制,这样有利于回溯旧知识以及因错误产生的更新撤销,建立清晰的更新管理过程。
3.6 知识学习与检索
一些学科领域的初学者很难确切、恰当地描述问题,其问题本身描述不确切[19]。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新手对知识库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浏览与阅读,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社区中标准的术语进行交流的注册者才能参与社区活动正确传播交流知识。这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知识素质与水平,减少社区成员针对于基本常识的大量重复提问,提高交流效率。而相对于被动浏览学习知识的形式,知识检索则是社区成员主动获得自己所需知识的形式。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库中的分类目录,检索到概念明确、有序的知识结构以及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FAQ常见问题解答则有助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及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学习,方便明确问题或是隐性知识的查找。大部分社区同时提供站内检索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在庞大的知识库中快速地定位到知识点。对于复杂问题处理及隐性知识的检索,还可以借助于论坛发帖或是即时通讯软件讨论组功能向其他成员求助。尤其对于互助型社区的论坛,其成员间的互助知识检索是论坛中重要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检索方式是由掌握一定知识量的社区成员将初学者的描述转换成专业词汇,确定相应问题在知识库中专业分类归属,以及分解复杂知识点和查找确定隐性知识专家等多项活动来帮助初学者在知识库中寻找需要的知识。通过以上渠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让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传递到有效的社区成员。
4 结束语
虚拟社区中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本文为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但各个流程在社区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会有所差异,而且有些管理方式更是对于现在使用的社区软件技术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的管理流程模型希望能为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考,从而使得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Howard Rheingold.The Virtual Community:Homesteading on the Electronic Frontier[M].London:MIT Press,1993.
[2]J Koh,Y-G Kim.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an e-business perspective[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3]A Ardichvili,V Page,T Wentling.Motivation and barriers to participation in virtual knowledge-sharing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Journal,2003,7(1):64-77.
[4]Usoro A,Sharratt M W,Tsui E,Shekhar S.Trust as an antecedent to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Knowledge Management Research & Practice,2007,5(3):199-212.
[5]Ming-Ji James Lin,Shiu-Wan Hung,Chih-Jou Chen.Fostering the 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professional virtual communitie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929-939.
[6]Keng Siau,John Erickson,Fiona Fui-hoon Nah.Effects of National Culture on Types of Knowledge Sharing in Virtual Communities[J].IEEE Transactions on professional communication,2010,53(3):278-292.
[7]Tal Grinshpoun,Nurit Gal-Oz,Amnon Meisels,et al.CCR -A Model for Sharing Reputation Knowledge Across Virtual Communities[C].[S.l.]:IEEE/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 and Intelligent Agent Technology-Workshops,2009.
[8]Junghwan Kim,Jaeki Song,Donald R Jones.The Cognitive Selection Framework of Knowledge Acquisition Strategy in Virtual Communities[C].[S.l.]:Proceedings of the 43rd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0.
[9]Ana Maria R Correial,Alice Paulos,Anabela Mesquita.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investigating motivations and constraints in the processes of knowledge creation and transfer[C].[S.l.]:European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Management,2009.
[10]Coakes E,Smith P.Developing Communities of Innovation by Identifying Innovation Champions[J].Journal of Knowledge and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anagement Decision,2007,14(1):74-85.
[11]Bouthillier F,Shearer K.Understand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the need for an empirical perspective[J].Information Research Journal,2002,8(1):1-39.
[12]Stollberg Michael,Anna V Zhdanova,Dieter Fensel.H-TechSight A Next Generati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latform[J].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2004,3(1):47-66.
[13]Peachey T,Hall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Leading IS Journals:An Analysis of Trends and Gaps in Published Research System Sciences[C].[S.l.]:In Proceedings of the 38th Annual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2005.
[14]Louay Karadsheh,Ebrahim Mansour,Samer Alhawari,et al.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Process:Towards Improving Knowledge 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 of the IBIMA,2009,(7):67-79.
[15]M Alavi,D E Leidner.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 benefits[J].Commun.AIS,1999,(1):1-36.
[16]Terri L Griffith,John E Sawyer.Supporting Technologies and Organizational Practices for the Transfer of Knowledge in Virtual Environments[J].Group Decision and Negotiation,2006,15:407-423.
[17]Christian Wagner,Narasimha Bolloju.Suppor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with Conversational Technologies:Discussion Forums,Weblogs,and Wikis[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2005,16(2):i-viii.
[18]Fu-ren Lin,Chih-ming Hsueh.Knowledge map creation and maintenance for virtual communities of practic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Management,2006,42:551-568.
[19]Daniel Memmi,Olivier Nérot.Building Virtual Communities for Information Retrieval[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03,2806:371-379.
4.安全社区创建知识竞赛题 篇四
姓名: 单位: 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
1、我国安全生产工作的基本方针是()。2、2009年6月第八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活动的主题是()。
3、2009年国务院安委会确定以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年为主线,以有效防范、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为目标,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安全生产执法、()“三项行动”,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制体制、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安全监管监察队伍“三项建设”,努力推动安全生产状况的持续稳定好转。
4、社区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一定规范和制度结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利益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
5、安全社区是指建立了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和程序,联络社区内相关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预防和安全促进工作,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的社区。
6、安全社区建设的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与伤害,提高全社区居民(),不断改善社区安全环境。
7、我国安全社区申请的基本条件是按照国家安监总局颁布的《安全社区基本要求》,持续开展安全社区建设项目()年以上、有效地预防、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生产事故及其他各类事故与伤害连续两年控制在当地政府下达的考核指标以内。
8、体育运动安全的内容包括体育用品安全、体育()安全、运动场所安全和运动安全知识等。
9、涉水安全的内容包括()安全、天然水域安全、人工湖安全和饮用水安全等。
10、社区要建立并保持事故与伤害辨识及其风险评价制度,定期或及时的开展危险源辨识、事故与伤害()排查等工作,为制定安全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
11、截至2009年4月10日,我国大陆已有18个街道成为国际安全社区网络成员,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已评定的“国家安全社区”有()个。
12、《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标准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起草,由()颁布,颁布日期为2006年2月27日,开始正式实施日期为2006年5月1日。
13、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共设有个()一级评定指标,43个二级评定指标。在二级指标中,A 级指标不少于28个为评定合格。
14、大连开发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自()年6月起动。
15、社区安全现状调查的方法有:基本情况调查、危险源识别及风险评价、()与伤害监测、其他内容调查等。
16、日常生产活动中要做到安全用电。在使用电器时,应()后开电器开关;先关掉电器开关,后拔电源插头。
17、高楼安全门、梯及通道,应保持畅通,不得封闭、()。
18、连接液化石油气钢瓶与燃气灶具的软管不得超过()米,不得短于0.5米。
19、家用燃气灶具从出售之日算起,使用年限为()年,对超过使用年限和破损的燃气灶具应及时更换,以免发生燃气事故。
20、电灯线不宜过长,灯头距离地面不少于()米。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每题1分,共20分)
1、《安全生产法》是综合规范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法律,它适用于所有生产经营单位,是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核心。()
2、安全社区标准的制定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安全社区的建设,赋予公众“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安全和健康”的权利。()
3、安全社区标准提出了安全社区建设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作为制定安全社区评审方法和标准的依据。()
4、组织实施安全健康促进项目重点应针对高风险环境、高风险人群和弱势群体。()
5、社区应制定不同层次和不同形式的安全健康绩效监测方法,监测安全健康目标与计划的实现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
6、安全检查的方法,包括主动监测方法和被动监测方法。()
7、事故隐患主要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不良环境因素和管理缺陷。()
8、安全促进是指为了达到和保持理想的安全水平,通过策划、组织和活动向人群提供必须的保障条件的过程。()和自身经济及运行能力,确保其切实可行和实用。()
10、制定应急预案能够有效的预防事故发生。()
11、持续改进过程就是社区为改进安全总体绩效,持续不断地加强事故与伤害预防工作的过程。()
12、大连市目前共有5个街道通过了验收,获得了“全国安全社 3 区称号”。()
13、起火时,可以往身上浇水,以免引火烧身。()
14、游泳时千万不要在水中打闹,以免呛水或受伤。()
15、技巧练习要在海绵垫上进行。()
16、不带与体育课无关的物品,如别针、小刀等金属、硬物上体育课。()
17、去爬山哪里要带饮用水,到时候找点山泉水喝喝更清甜。()
18、郊游时发生突发事件,要镇定,服从老师指挥,尽快到安全地带。()
19、任何人发现火灾时都应当立即报警。()
20、国家颁布的《安全色》标准中,表示“禁止”的颜色是红色。()
三、不定项选择题(一道题的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必须全部选对才能得分。每题2分,共40分)1、2003年,我国确定由()负责“安全社区”建设项目的推广、推荐、联络、技术支持。
A.国家卫生部 B.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C.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 D.中国红十字会
2、安全社区建设的宗旨是()
A.安全、健康、和谐 B.安全、健康、文明 C.平安、健康、和谐 D.平安、文明、和谐
3、社区应根据目标要求制定若干项伤害预防计划,计划应满足:()
A.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 B.覆盖不同的职业及其他因素
C.能够长期、持续、有效的实施 D.针对社区内突出的安全健康问题或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
4、安全社区建设过程中,事故与伤害记录应能提供以下信息:()
A.事故与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 B.伤害方式及部位 C.伤害发生的原因
D.伤害类别、严重程度等 E.受伤害患者的医疗结果及医疗费用等
5、以下属于安全社区建设领导机构职责的是:()
A.组织、协调社区内各项资源,实现全员参与、全员受益,并确保能够顺利开展工作
B.组织参加国内及国际安全社区的各类活动
C.组织制定体现社区特点的、切实可行的安全目标和计划
D.组织评审社区安全绩效,持续推动安全社区建设
6、社区应建立齐全、规范的安全社区创建档案,将创建过程的信息予以保持,包括:()
A.组织机构、目标、计划等相关文件 B.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关键岗位的职责
C.社区重点控制的危险源,高风险环境、高危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信息
D.安全促进项目方案 E.安全管理制度、安全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文件
7、实施安全促进项目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为:()
A.促进伤害预防与危险源控制,增强社区安全防范能力 B.提高社区人员安全意识与能力
C.促进社区安全基础设施建设 D.改善社区环境,提升社区形象
8、社区应确定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能做到:()
A.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保障涉险人员安全; B.组织现场及周围相关人员疏散
C.组织现场急救和医疗救援 D.现场的短期恢复和长期恢复
9、在安全社评定指标中“监测与监督”中监督机制主要包括:()
A.行政监督 B.公众监督 C.社会监督机制 D.技术监督
10、对于纠正与预防措施的落实情况应予以跟踪,这是为了确保:()
A.不符合项已经得到纠正 B.已消除了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
C.纠正措施的效果已达到计划要求 D.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能防止同类不符合的产生
11、以下属于安全社区的基本特征的有:()
A.资源整合 B.全员参与 C.持续改进 D.安全促进
12、公共娱乐场所和危险性作业场所,必须设置安全通道,出入门不少于2个,门窗应采用()。
A.推拉式 B.向内开启式 C.向外开启式
13、当打开房门闻到燃气气味时,要迅速(),以防止引起火灾。
A.打开燃气灶具查找漏气部位 B.打开门窗通风 C.断开房内电气开关
14、油锅起火应该使用()的方法灭火。A.水 B.盖锅盖 C.扔出去
15、未满()的儿童,不能像大人一样到马路上骑自行车。因为马路上车很多,容易出危险。
A.10岁 B.11岁 C.12岁
16、骑自行车时,千万不要与()抢道,不要双手撒把骑车。
A.机动车 B.自行车 C.行人
17、电器起火时,要先()。A.打家里电话报警 B.切断电源 C.用灭火器灭火
18、在雷雨天,不要走进高压电杆、铁塔、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周围()米内。
A.10 B.20 C.30 D.40
19、进入缺氧密闭空间作业必须使用()。A.防尘口罩 B.空气呼吸器 C.防毒面具
20、当在居住的楼房中遭遇火灾时,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自救逃生,减少人身伤亡损失。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打开门窗,观察火情的发展。
B.在失火的楼房内,逃生不可使用电梯,应通过防火通道走楼梯脱险。因为失火后电梯竖井往往成为烟火的通道,并且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
5.消防讲座进社区 安全知识入人心 篇五
为进一步提高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强化辖区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7月9日上午,先进街道俪城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辖区居民,特邀辽宁省消防协会的高晨晨志愿者在社区二楼会议室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进行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消防演练。
志愿者通过大量实际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视频、幻灯片向大家讲述家庭防火知识,消防急救,逃生自救,灭火常识等,并向大家介绍了灭火器,防烟面具,逃生绳等消防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消防安全细节以及如何扑救初期火灾,火灾中如何自救、逃生等知识。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火灾现场场景和灾后场景,震憾了前来听课的所有居民。志愿者还现场教学干粉灭火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及液化气罐着火的处理方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消防安全宣传培训,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居民对消防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财富可以再造,生命不能重来。”通过此次宣传培训,不仅让居民们学到了消防安全知识,更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了消防安全意识和火灾现场逃生自救能力。大家纷纷表示,一定将消防安全知识牢记心中,并向家人和朋友讲解宣传,让更多的人提高消防安全意识。
6.社区安全知识 篇六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居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有车一族数量的急剧增加。5月20日下午,太二社区邀请了锡城律师事务所朱国良律师对60多名居民代表、小组长开展了一次《交通安全法》知识讲座。
朱律师就道路交通安全法适用的法律法规、交通事故处理程序、交通事故赔偿的司法处理以及车辆保险问题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具体的案例详细的讲述了一旦遭遇交通事故后交管部门的工作流程以及产生纠纷后司法途径的具体操作,向社区居民们普及了应对交通安全事故等情况的处理意见和方法,提高了居民应对突发交通事件的处置能力。
7.社区安全知识 篇七
网络知识社区是指:由于部分人对某一主题的共同兴趣以及知识获取、交流的需求而聚集, 并通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创造和共享相关知识的活动而结成密切互动关系的群体。随着我国信息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及共享需求不断提高, 使得提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平台的网络知识社区得到快速发展。以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为代表的, 以“人”为中心的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前人对于网络知识社区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 用户行为的研究。高灵和胡昌平 (2014) 认为网络环境、用户的使用动机和社区服务特征均会对网络知识社区用户的持续使用行为产生影响;张鼐等 (2014) 基于人际行为模型对知识共享行为做了研究, 证实了感知结果、情感等特征因素对知识共享行为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 (2) 社区构建及类型。寇小文和吴剑霞 (2009) 提出了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框架;陈萍萍 (2014) 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建立了知识社区的分类方式, 并详细阐述了知识社区的类型内涵。 (3) 社区内容质量。张博和乔欢 (2015) 以维基百科为例分析, 结合用户主观感受和客观内容特征因素, 建立了内容质量的评估模型。
前人的研究多数基于传统的网络知识社区, 而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具有一些不同的特点。用户黏性作为此类社区的重要支撑点, 受社区架构的影响极大, 而此类社区的架构有别于其他网络知识社区。因此, 有必要对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进行专门研究。目前, 相关研究尚不多见。本文将基于信息、环境、技术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研究每个维度的影响因素, 建立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模型。
1 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的影响因素
1.1 信息
在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中, 信息包括文字、图片、链接等多种形式, 它来自于用户的专业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共享。本文将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信息分为信息形式和内容特点两个方面。
1.1.1 信息形式
信息广泛:此类社区中的的信息涉及面很广, 包含了生活、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 每个领域的信息内容也是丰富多元化, 用户能通过个人需求和兴趣获取不同领域的信息。
信息创新:知识社区中的信息创新多为知识的创新。Nonaka (1994) 认为知识创新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共享和互动的过程, 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隐藏在群体中不易被挖掘的隐性知识。新型网络知识社区中的信息多来自于用户对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见解的共享, 较易于将用户的隐性知识挖掘, 使得信息创新。
1.1.2 内容特点
内容高质量:Eppler (2002) 认为信息质量是一个多维概念, 针对于信息质量的定义主要包含了用户和信息本身两个方面。从用户角度而言强调信息可用性, 从信息本身角度而言则强调信息准确性。高质量的信息资源既要满足用户需要, 又要符合客观实际。此类社区结合专业知识的内容特性和专业精准化用户群体, 产出高质量的内容信息。
答案非针对性:此类社区的答案非针对性在于问答类型小社区中的答案是对用户发散思维的整合, 答案的形式和内容不单一。
1.2 环境
本文所讨论的环境即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信息环境, 包括社区类型、社区气氛和社区模式三个方面。
1.2.1 社区类型
此类社区由小组、问答、评论、BLOG等不同类型的平台组合形成。
小组即用户因共同的兴趣、话题、需求等因素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组织或平台;问答即用户根据自身需求提出问题或者回答、关注感兴趣的问题形成的平台;评论即用户通过对书籍、电影、音乐等知识信息发表自己的见解形成的平台;BLOG即网络日志, 是用户以日志形式发布自己的心得的平台。
不同类型平台的结合便于用户在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形式, 同时能促进用户以自身喜好的方式创造、获取和共享知识。
1.2.2 社区氛围
本文所讨论的网络社区氛围, 黎秋阳 (2013) 认为它特指在特定的某个网络社区里, 社区成员所体现的行为特征及社区内容所包含的特定结构等, 不同的社区氛围通常有所区别。由于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旨在以“人”为中心, 其社区氛围因此成为此类社区架构中的重要成分。此类社区的社区氛围主要有人文性、互动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四个特征。
人文性:此类社区的核心是“人”, 其社区框架、规则和服务可以满足用户个人沟通、表达、创造等多重需求。同时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能形成线上线下的信任交往文化。
互动性:互动是用户行为关系、信息传播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的创造、获取和共享上, 此类社区形成“用户-用户”的互动及“用户- 信息”的互动, 如点赞、收藏、评论等多模式来增强社区的互动性。
开放性:此类社区对用户没有限制, 任何已注册或者未注册的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对其使用, 以此给用户方便快捷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
包容性:此类社区的模式和服务能增强用户在社区中的彼此尊重、信任, 以及对知识信息的求同存异, 鼓励用户在此类社区产生积极的行为。
1.2.3 社区模式
兴趣是知识的源泉, 也一直以来是影响人们创造知识、获取知识和共享知识行为的必要因素。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把兴趣作为了社区模式的基点, 由此, 本文将它分为兴趣筛选和兴趣整合两个模式。
兴趣筛选:即将用户感兴趣的知识信息筛选出来。如此类社区通常在用户注册后, 让用户选择感兴趣的知识信息方向, 并从用户感兴趣的方向中筛选出的精品知识信息生成该用户的首页。
兴趣整合:即将用户感兴趣的知识信息归类形成兴趣小组、兴趣话题等。此类社区有各式各类的小组和话题, 用户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小组和话题中进行信息交流、知识共享。
1.3 技术
社区网络技术是用户在社区中产生使用行为和共享行为的基本保障, 良好的社区网络技术能促进用户在社区的活动。安全性、稳定性和动态性是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于用户的主要网络技术。
(1) 安全性:此类社区的安全性不仅仅是针对知识信息和网络的安全, 也是针对用户的安全, 保护用户信息和隐私, 使用户对社区感到信任、可靠。
(2) 稳定性:稳定的网络技术是此类社区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 也是用户感知易用性的重要因素。
(3) 动态性:此类社区的动态性网络技术体现在网络呈现给每个注册用户的主页都是各不相同的, 而同一个用户在不同时间使用, 也会看到不同的首页。同时, 动态图片、字体、音频等也无处不在, 能带给用户独特的体验。
2 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架构模型
基于上文从信息、环境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研究的影响新型网络知识社区架构的因素, 本文建立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架构模型, 如图1所示:
3 结论与展望
本文从信息、环境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 结合知乎、豆瓣、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特点, 分析了其架构的影响因素, 建立了架构模型。
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 (1) 以知乎、豆瓣和天涯社区等新型网络知识社区为例进行研究, 为未来的网络知识社区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 从信息、环境和技术三个维度出发分析网络知识社区架构的影响因素, 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分析思路的参考。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本文建立了新型网络知识社区的架构模型, 此类社区在进行架构设计和完善社区功能时能利用此模型, 从而对用户行为选择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的局限在于部分影响因素未经过实证研究的验证。未来研究可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此架构模型。
参考文献
[1]高灵, 胡昌平.网络知识社区服务中的用户持续使用行为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 2014, 34 (1) :14-17.
[2]张鼐, 周年喜, 唐亚欧.基于人际行为模型理论的知识社区共享行为研究[J].情报科学, 2014, 32 (5) :63-67.
[3]寇小文, 吴剑霞.基于SNS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J].现代情报, 2009, 29 (10) :99-102.
[4]陈萍萍.非正式网络学习知识社区类型研究[J].经济管理者, 2014, (30) :155-156.
[5]张博, 乔欢.协同知识生产社区的内容质量评估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 2015, 35 (10) :17-22.
[6]Nonaka I.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4, 5 (1) :14-37.
[7]Rieh S Y.Judgment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cognitive authority in the web[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2, 53 (2) :145.
8.社区安全知识 篇八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社区;小数据;知识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031
1.引言
目前图书馆知识社区的既有研究成果已涵盖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内涵、特征、类型、存在的问题、建设对策以及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等方面。其中,图书馆知识社区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4个方面:资源方面,内容庞杂,线性集成:架构方面,主要基于Web站点,缺乏虚拟云化:工具方面,Web2.0及移动互联技术应用不足:用户方面,参与度、互动度、知识共享度不足。以上4个方面可视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组成部分,因此可以概况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缺陷。针对以上问题,相关研究提出了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建设对策,主要可以归纳为:资源方面,将知识社区建设为泛在图书馆的构成部分,知识以非线性集成方式展现:架构方面,采取虚拟云化,实现自识别、自分类、自聚集;工具方面,充分应用Web2.0技术及移动互联技术:用户方面,提高用户使用满意度,增强用户的社区黏性。
总结以上图书馆知识社区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如下特点:其一,主要从图书馆视角分析知识社区的建设和发展,即图书馆是知识社区的事实中心。同时,围绕平台、资源、架构、工具等构建高效的服务模式,即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发展水平关键取决于知识社区所依托的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其二,对于如何发挥用户在图书馆知识社区中的作用,主要强调以用户为中心,及时满足用户需求。同时,通过更为智能的社区群组建设为用户提供更为科学的聚类,从而激发用户社区参与的热情。可以看出,用户的知识社区使用体验及黏度依然主要建立在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水平基础之上。
从微信、微博的发展导致博客、短信的使用量骤减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类的信息行为。在“云物移大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知识社区如果依然强调图书馆的中心作用,用户的使用体验如果依然主要建立在图书馆服务的基础上,则明显与用户驱动的总体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相悖。
2.小数据及其启示
2.1小数据的概念和特点
小数据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全方位数据。小数据的特点主要从其与大数据的对比中得出:第一,从目的看,大数据旨在从宏观层面发现具有普遍性的规律,而小数据是以个人为中心,从微观层面发现个性表征或规律:第二,从分析方法看,大数据不追寻因果关系,而注重相关关系,小数据则重在分析个人在节点的因果关系。同时,大数据不关注数据产生背景,小数据则结合数据产生的背景进行分析:第三,从数据自身看,大数据具有海量、多样、高速、价值密度低的特征,小数据则具有数据体量有限、数据类型单一、价值密度较高的特征。
2.2小数据的启示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和意义无需赘言,但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大数据的应用是有限的。近年来,大数据概念的普及,主要为多数普通个体提供了思考问题的另一维度——即大数据思维,但在实践层面,个人很难通过大数据对自身产生重大实质性帮助。同时,从一些较为典型的大数据应用案例看,对大数据亦不能盲目相信。如,近年来谷歌公司在应用大数据预测流感的准确度方面连续出现问题,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再如,好莱坞第九大电影公司相对论传媒太过依赖大数据,据此进行的投资接连出现重大失误,最终于2015年7月破产。此外,大数据所获得的规律与个体的匹配度也存在较大问题,即对于个体而言,大数据所发现的规律与个人所需存在一定差距。如,对于病人来说,虽然按照药剂用量说明服药即可,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药剂用量由于没有考虑病人的个体特征及实时情境,用药量往往存在一定误差。
小数据则在解决以上方面的问题存在显著优势。第一,小数据为个人提供精准的数据,这些数据可以对个人产生有针对性的效用。如,在采购食品过程中,小数据设备通过对比食物卡路里含量及消费者身体健康监测指标,提示消费者是否购买:第二,小数据关注因果关系和数据背景,可以发现特定问题的关键原因及解决方案。如,大数据可以帮助用户分析消费中时间与额度之间的关联,但借助小数据则可以进一步分析消费与个人状态之间的关联,从而能更有效地分析与消费额度有关的因果关系:第三,小数据中蕴含创意和灵感,从小数据中可以发现问题的创新点,对个人来说,可以据此发现不足和改进方向,对组织来说,则可以利用小数据寻找创新点。如,加拿大冰球队员的生日多在1-3月,因此以上月份出生的人被认为具有冰球运动天赋。但心理学教授Roger Barnsley分析发现加拿大少年冰球队组别划分以1月1日为界,由此推导出按此标准分组,1-3月出生的孩子具有身体发育优势,在以后层层选拔中又不断扩大了这种优势,从而发现了这个所谓运动天赋问题的关键。综上可认为:大数据分析普遍规律,小数据分析独特个性:大数据解决普遍问题,小数据解决个性问题。对于个人及组织来说,应具备大数据思维,小数据应用的能力。
3.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内涵
传统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用户黏度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依托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知识社区,其资源服务并不具备唯一性或超越图书馆资源服务的便捷性,对于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用户缺乏吸引力:第二,以图书馆为事实中心的知识社区,平台无法提供完备的用户自我分析功能,对于以知识交流为目的的用户,难以满足其需求:第三,图书馆知识社区建设中缺乏对用户个性化数据的收集分析,知识社区建设的特色不足,对于图书馆来说,亦难以发现关键用户及创新点。
nlc202309040227
用户黏度是图书馆知识社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图书馆知识社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只有提高用户黏度,在用户的互动中才能实现知识传播、知识发现乃至知识创造,图书馆才能实现高质量的知识服务。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内涵在于构建用户自助知识平台、群组动态聚类平台、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平台、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平台,据此提高用户黏度,保持知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3.1用户自助知识平台
自助知识平台的内涵在于,图书馆知识社区最重要的功能是实现用户自我知识组织、自我知识管理、自我知识服务,即用户可使用图书馆知识社区进行自我小数据的收集、上载、保存等服务,同时可即时对小数据开展分析,并实现与自我历史小数据的纵向对比及与平台用户大数据的横向对比,用户可据此发现自身在知识结构、知识获取、知识传播等方面的个性化特征及相关缺陷。在此基础上,用户可将小数据分析结论与平台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建议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自己当前情境的知识分析结论。用户自助知识平台能够有效协助用户发现个人知识特征,解决个人知识问题,因此,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可以最大限度提高用户黏度。如,目前在美国出现的R0undview服务,可以协助用户分析网络阅读行为主要来自哪些网站、作者和议题,用户也可以和其他用户,如同学、朋友等的阅读状况进行比较,从而帮助用户了解自我阅读结构和阅读偏好,进而发现不足并明确改进方向。
3.2群组动态聚类平台
传统图书馆知识社区的群组建设思路主要是按专业需求聚类,同时群组相对较为固定,其优点是便于专业人员间的交流,但缺点亦很明显:聚类标准单一,对用户的吸引力有限:同时,群组内部和群组问交互不足,不利于知识创新。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是一个群组动态聚类平台,其内涵在于:以兴趣为标准进行聚类。兴趣具有典型的个性特征,借助小数据则可实现个人兴趣的数据化展现。基于兴趣的聚类,有利于增强用户知识交流的意愿,有利于拓展交流深度和广度。同时,基于兴趣的聚类有利于多元学科背景的用户交流,从而能在知识互动中产生头脑风暴的效果,进而可能产生知识创新。此外,兴趣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和多元性,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可以即时捕捉用户兴趣的变化状况,同时根据用户兴趣的多元性实现动态广域分布式聚类,从而适应用户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的知识需求。
3.3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平台
传统知识社区的图书馆知识服务强调解决用户问题,同时在概括用户共性需求基础上总结服务模式,提升图书馆知识服务水平。在肯定该思路的同时,亦可发现其不足:第一,解决问题发生于用户提出问题之后,先期介入和研判不足;第二,由于用户的问题结构不完整或用户缺乏小数据支持而无法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图书馆据此提供的知识服务可能无法有效满足用户需求。图书馆精准知识服务平台的内涵在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目的不仅在于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更强调使用小数据先期协助用户发现问题、凝炼问题。同时,图书馆的知识服务对象不是作为群体的用户,而是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服务方法不是基于用户共性的普适性方法,而是基于用户个人特点的个性方法。在此方面,目前国内一些知名的学术科研知识社区,如用户群主要为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小木虫”、主要面向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丁香园”等,均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精准知识服务尝试,值得图书馆知识社区借鉴。
3.4图书馆知识服务创新平台
传统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创新主要基于对用户的共性分析,其创新效用与具体用户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则重视对用户个性特征的分析,同时由于考虑到数据产生的背景,因此可以发现对于知识社区建设极为重要的创意,从而有助于图书馆实现知识服务创新。如,传统的网络分析法关注用户的知识社区在线时长,但如果对浏览知识社区特定网页超过一定时长或主动填写表格的用户发起在线对话,则有可能拓展出知识社区新的服务内容,如关联信息推送或特定图书馆活动邀请,在此基础上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有效性将大为增强:再如,利用小数据分析结果,在用户使用图书馆知识社区虚拟服务过程中适时激发出超链接提示,以方便用户深度了解相关服务,可有效增强用户使用知识社区服务的兴趣。
4.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构建
4.1图书馆知识社区小数据的采集
图书馆知识社区小数据的来源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用户可自我采集的数据,采集工具主要包括个人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等。数据可采取自动上载或用户操作上载两种方式:数据授权方面,可在与用户达成协议基础上采取非用户授权或用户授权两种方式:第二,用户使用图书馆知识社区而产生的数据,采集工具主要包括信息行为采集系统、网络智能分析系统等:第三,图书馆采集的用户数据,采集工具主要包括用户身份识别系统、图书馆物联网系统、图书馆监控系统等:第四,社会组织采集的可与图书馆共享的用户数据,采集工具主要包括网络信息系统、商务信息系统、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等。以上四种方式采集的小数据可统一存储于图书馆信息平台知识社区用户小数据库。
4.2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架构
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架构主要由三个功能层构成:第一是小数据语义分析层,从小数据中智能提取用户结构性信息变化特征,用户可据此分析自我知识结构及知识变化状况,同时,知识社区平台据此建立用户知识特征标注:第二是小数据匹配层,分析小数据之间、小数据与图书馆知识社区大数据之间、小数据与社会组织共享数据之间的关联性,知识社区据此识别用户兴趣,并建立基于兴趣的群组动态聚类:第三是小数据价值增值层,图书馆知识社区在用户小数据及群组聚类数据中优化社区信息匹配规则,识别并完善知识投放点,发现知识服务创新点,从而实现小数据价值增值。以上三个功能层是各自功能独立基础上的有机整体。
4.3隐私与安全问题
图书馆知识社区小数据的收集、使用涉及到用户的大量隐私,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小数据授权体系及分级制小数据使用规则,特别是数据可能公开发布或有商业性用途时,小数据的使用必须征得用户同意。同时,应该保留用户的“被遗忘权”,小数据使用授权到期后可以考虑与用户达成协议,允许用户删除个人小数据库中的所有资料或图书馆知识社区限制性使用相关数据。在共享社会组织数据方面,则应保证用户的知情权,用户不仅有权获知知识社区与社会组织共享协议的内容,而且有权获知个人具体被共享的数据。安全方面,由于小数据的泄露可能造成用户在名誉、学术、财务等方面的重大损失,因此图书馆知识社区应提供高等级的数据防护措施。
5.结语
图书馆知识社区和图书馆其他服务平台的区别在于知识社区以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创造为目的,在此过程中,用户能否发挥决定性作用,用户黏度的高低是知识社区成败的核心指标。一些图书馆知识社区的功能逐渐变为图书馆资源公告区、BBS讨论区,关键就在于用户事实上处于知识社区的从属地位,知识社区无法充分满足用户的知识需求。小数据的本质是个性数据,基于小数据的图书馆知识社区本质上是用户主导的社区,只有为用户提供自我知识分析的平台,让用户发挥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的主导作用,知识社区的发展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同时,图书馆的知识服务才能对每个具体的用户发生实质性效用。
【社区安全知识】推荐阅读:
社区安全知识活动方案06-23
社区申报“交通安全社区”材料07-09
建设安全社区07-18
安全社区口号12-14
社区消防安全台账08-31
安全社区评价指标11-01
村安全社区职责12-03
社区冬季安全总结12-17
安全社区创建可能提问06-11
安全社区建设是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