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精选7篇)
1.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篇一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师的激情、审美感受及情趣等情绪、情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意志品质中自觉、自制意识及毅力等对学生的特殊感召力;作为个性气质来讲,它在与学生接触的`生活细节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外在形象到内在心灵的表现,都跟体育教师的气质有关;一个体育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多方面的,而其包容性对学生的接纳与影响尤为重要.
作 者:曲科宇 汲秋宇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刊 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年,卷(期):2009“”(5)分类号:G645关键词:体育教师 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 影响
2.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篇二
关键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调节
1999年国家提出实行中学新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而对于中学的体育教师来说,其所面对的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肩上所担负的任务更加的重要,这些应体现在体育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的过程中。
一、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好坏不仅影响到本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学校体育工作及学生的心理健康。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担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
(1)升学的压力。初中阶段是小学和高中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们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又正值青春发育期,心理和生理上都还没有发育成熟,突发因素比较多。而这一阶段的体育教师,身上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工作,而且同样担负着自己学生升学的压力,更加担负着对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心理健康调节的作用。因此,这一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2)体力透支。在现在的部分中学,教师不仅有自己的科研任务,还担任着行政职位,在教学之余还要管理学校的一些事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个别教师因为长时间的劳累,出现了体力透支的现象。
(3)职业竞争加剧。随着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融入了教师队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教师之间的竞争压力,无形中也给教师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面对这些压力,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值得我们关注。
二、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因此,体育教师学会心理调适,保持心理健康,为学生创设出和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长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创造使人心理健康的条件。
(1)学校压力因素。师资力量严重短缺,体育教师往往不仅要上体育课,还要兼顾几门语文、数学等文化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学体育教师的负担。
(2)中学体育教师自身因素。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不足。总的来看,影响中学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社会与学校等外部因素,教师自身的因素等,都影响着教师的心理健康,但是自身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自己要注意、发现、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另外,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自身因素属于内部因素,离不开教师自己的调节。
三、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调适
(1)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在人的一生中,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多多少少遇到一定的挫折和困难,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人人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失常,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偶尔出现的心理失常是正常现象,连续的心理失常才是心理疾病。就像我们常说的心理疾病,它们就像感冒一样并不是特别的可怕,只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和咨询,就能进行自我调节,并且逐渐恢复。
(2)成立教师心理疏导与咨询中心。学校在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方面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成立教师的心理疏导和咨询中心,还要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的疏导,真正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在校教师心理所出现的问题,并且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3)教师要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在加强对教师心理监管的外部条件的同时,还需要教师自己增强权益意识,依法保护自己的权益,在自己的利益、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担心、害怕,以至于出现心理问题,要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维护自己的权益。
(4)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和维护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善于建立能够自我疏导的心理优势,面对工作、人际、家庭等所引起的紧张和疲劳,要学会用平常心对待,相信一切会重新好起来而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每一个人、每一份工作,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要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其生命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3.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篇三
周平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摘 要: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育的旺盛期,是其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当代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心理也日趋成熟。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少年中国说》中写到“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所以健康,特别是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对于一个国家是十分重要的。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要求促进青少年茁壮成长,增强青少年的体质健康。但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却日益严峻。以江苏省常熟市初中阶段学生为例,通过多个方面研究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可实施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课程设置;学生体质;课程标准
一、当今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由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今的青少年身高普遍有所增长,而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发病率也有了较明显的下降,这都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所带来
的。但是同样也给学生体质健康带来了许多问题。特别是身体素质上不少指标下降,比较突出的是柔韧性和耐力的下降。在中国举行的中、日、韩三国青少年学生体能对抗赛定向越野赛的比赛中,日韩学生表现优秀,而中国学生却体力不支,有的甚至在比赛中中暑而退出比赛;在攀登居庸关长城时,日韩学生中间休息的情况较少,而许多中国学生则气喘吁吁,中途不停地休息。从中我们也能看出中国学生运动的耐力水平和恢复能力都远远低于日韩学生。
从最新的调查报告上看:初中毕业生在近两年的征兵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比率高达60%以上。通过对常熟市中学生~的健康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肥胖率比2007~上升了1.2个百分比。因此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学生面临的一大问题。我们还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幅度增大,特别是耐力素质、速度素质、力量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等。在调查中,有一大部分学生认为体育是不重要的。其原因是运动场地差、体育器材不足。在教学上老师先组织教学,之后由学生自由练习,这样的“放羊”式教学在实际中仍然存在。
二、初中阶段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
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出现问题是显而易见的,而且这样的问题没有得到改善。那么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有哪些呢?首先是家庭教育的因素。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将巨大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家长的思想观念中,文化成绩优秀就代表孩子是优秀的。这样的观念偏离了教育的方向,与提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相背离。而且这样的观念让学生一心扑在学习上,让他们慢慢脱离了社会生活。另一个由家庭引起的问题使现在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大大减少。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家长都没有时间精力去陪孩子运动。
其次是学校的因素。现如今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学校一般只重视理论学习,体育锻炼在学校的执行并不强。虽然国家出台了提高体质健康的政策,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而且在许多初中,特别是初三的学生,由于学业紧张,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经常被文化理论课占用。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原因,比如生活方式的改变造成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时间减少,更多的孩子深受网络影响,沉迷于网络世界;学校体育硬件设施缺乏,运动场地不足,无法满足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体育教师教学方法陈旧单一,缺少创新,难以调动学生上体育课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三、体育课程设置对常熟市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的影响
因为体育课程内容是为了配合体育目标而制订的,所以其制订依据不同目标和不同层面的需要。首先是课时的安排,根据国家的规定,初中体育课程至少要三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个要求还是没有达到。而且体育健康的理论课往往被其他文化课占用,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课时数。
在课程结构上,体育课程一般都是由体育课、课外活动和体育理论知识课构成的。
对于课程的制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本土特色,在大纲规定教材的前提下进行课程结构的制订。通过对常熟市初中阶段学生的调查,我们了解到学校的体育课程结构更倾向于体育课,而课外活动和理论活动所占的比率较少,特别是在体育心理课程的安排上。在教学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运动项目的`开展,而在理论上注重的比较少。国家要求开展一小时的体育活动,这活动在实际中是有开展的,而且也达到了一小时,但是这一小时的活动质量却不尽如人意。
体育课程教材对于学生的体质健康也有着一些影响。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载体,不管是对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还是学生的预习、复习都有重大影响。所以教材是否体现时代性,是否符合教学实际和实用性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而这也间接影响学生的上课质量,从而影响学生体质健康。
在教学方法上,体育教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兴趣,带动学生更投入地参与体育活动。
2.体育课程评测方法设置的影响
体育课程评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课程的学习目标,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体育课程评测中,应该以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习进步的水平和努力的程度为前提,理性又不失感性地进行评价。然而,在实际的调查中教师一般都是以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评测的。因为受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和体育中考的影响,选拔性地评价学生成了教师的评测方法。由于这样的方法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状况,所以容易挫伤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许多学生都不喜欢上体育课。在过去的课程评测中,老师往往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所以教师与学生经常站在对立面,这也让学生感觉到对体育评测的恐惧。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恐惧,又怎么可能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呢?
3.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的影响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有一定的目标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体育目标设置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安排的内容和方向。教师在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上应该以学生为主,引导学生在其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目标。通过研究调查发现,现在许多中学生将体育课程目标定为完成考试项目,这样的情况在女生中尤为明显。学生上课的目的是完成考试,这样的想法让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程,甚至会产生厌倦。
四、改善体育课程设置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的对策
1.转变观念,注重对学生体育健康状况评测的多样化
一些学校认为:体育成绩再优秀,也不能在升学中起到太大的作用。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宣传体育价值,提高学校和家长的体育意识,从而改变教师、学生的体育观念,让其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进行体育健康评测时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发展状况,不应该仅仅根据死板的数据进行衡量,而应更多地考虑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健康成长。采用多样的方法综合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表现,让学生改变以通过考试为目的的学习目标。
2.加大体育硬件设施的配置
在许多学校体育器材的质量和数量都存在问题。由于体育器材的使用频率高而且更新换代的时间长,导致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器材供应不足,许多体育活动无法开展。针对学生数量大而器材少的情况,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增加体育器材的配置,满足学生的要求。购置质量较好的器材,对器材进行日常维护,以延长器材的使用寿命。努力开放校内外的场地,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程,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有充分的场地。
3.改善教学方法,完善体育课程内容,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
加大体育课程内容的开发力度。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运动项目从降低难度、简化规则、简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改造,挖掘中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引入课堂,通过改造使其更加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还可以增加富有趣味性的民间体育项目,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特色,但最终都是为达到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更多地与学生进行互动,避免过去学生在流汗,老师在旁边看的情况。让教师与学生在一些体育项目中共同互动完成,增强学生对课堂的归属感。
在中考问题上,处理好体育课程与中考之间的关系。初中阶段体育课程开展的目的不是为了体育中考,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避免在体育课程中过分强调中考成绩。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发育的旺盛期,是其由儿童阶段走向成熟
的过渡阶段,当代初中生进入青春期后,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上大多都有明显的变化,而且心理也日趋成熟。常熟市初中阶段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总体是较好的,但是在速度、耐力和力量上存在不足。这样的不足是中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的。而教材运用的不充分和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也是比较明显的。体育课程内容的不完善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积极性。还有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等。通过这次调查研究,我们清晰地发现了包括上述问题在内的一些问题,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对策。相信这些对策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李小莉。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侯乐荣,张艺宏,秦朗,等。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0.
[3]于道中。体质健康概念与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4.
[4]王坦,张志勇。现代教育科研[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5]魏俊民。体质与健康关系的定性分析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4.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篇四
小。女职工占职工总人数的 38.9%,从绝对数上 看并不低,似乎不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是女性就业层次在下沉,相对的女性歧视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妇 女就业集中在劳动保障条件差、收入低、劳动条件艰苦的工作。劳动时间长,待遇低,没有劳动保险等等 非正规就业中女性权益极受忽视。
1、女性就业呈现滑波,失业人数逐年增多 2003 年城镇单位女职工由 1996 年的 15.4 万人下降为 12.6 万人,占城镇单位从业人员的 38.2%,比 1996 年下降了 1 个百分点。新形势下,女性就业呈现出滑坡趋势。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改组重建、减人增效,导致大批职 工从企业中剥离出来,下岗失业人数不断增加。2003 年年末城镇登记实有失业人数 1.93 万人,其中女性 0.89 万人,城镇失业率为 3.5%,城镇失业人口连年增长,下岗和失业人口的激增已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在下岗失业的人员中,女性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超过男性。这是因为一些企业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 技术的改进,造成结构性失业,女性往往首当其冲被淘汰下来。另外下岗女工再就业比例也远远低于男性,
1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一方面客观上下岗女工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缺少专门技术等使其在再就业时择业面狭窄,另一方面 主观上下岗女工的就业观念不如男性主动强烈,加上择业期望过高而影响再就业,长期处于失业状况。长期以来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男性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居多,而守家种地的多为女性,农村女性劳动力因文化素质较低、家务负担重、外出流动就业困难多等原因,在向非农业转移的劳动力中 所占比例小,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适合农村女性的非农产业就业机会更少,从而形成农村女性就业不 充分、劳动力转移困难,经济收入低,生活质量不高等诸多问题。
2、下岗女工再就业困难重重、隐性就业大量涌现 随着改革开放出现的下岗女工再就业难的社会现象,是社会就业问题的一部分,一方面是体制转换所引 起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关系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与女性的生理特点、性别歧视和文化素质密切相关。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针对下岗女工的岗位少,模式单一,层次较低;再就业后,劳动权益保护不到 位;就业门槛高,再就业劳动力市场有明显的年龄、性别、工作能力的歧视;女性整体文化素质、劳动技 能的提高仍需要一段时间。城镇安置失业人员比例中女性比例大大低于男性,失业女性正规再就业的难度 明显高于男性,大部分下岗女性融入到餐饮业、家政服务业、美容美发、
、保健服务等行业中。与此相对应,失业女性隐性就业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3、由于性别歧视而引发的女性低收入、性别职业 随着中国市场因素的增加和扩展,社会分化的加剧,男女两性在就业方面曾经一度被单位制弱化的 差异逐渐显性化,明朗化,而且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差距呈日益增大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和劳动用工 制度的改革,使得女性由于历史造成的文化素质低,就业适应能力差等原因受到的冲击最大,其结果是人 们(包括女性自己)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女性更适于某几项工作,性别职业被强化了。同样,各级部门举办 的各种层次的面对下岗女工的劳动力交流会所提供的岗位,工种不约而同地主要集中在宾馆服务类、餐饮 服务类、营业员、营销员、勤杂工、家政服务等。管理类、技术类的岗位数量少、要求高,完全成为一种 摆设。性别职业主要是一些低劳动技能的服务业,很多的性别职业有着明显外表偏好、年龄偏好。社会转 型时期,性别职业的大量出现,是一种倒退,已经成为妇女就业领域的严重障碍。
4、卖淫业的兴旺和女性犯罪率升高 妇女就业状况恶化的另一直接后果即导致一些社会丑恶现象的产生。卖淫业作为社会丑恶现象之一 一直得到政府的严厉打击和禁止,其中不乏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而更多的卖淫女都是一些挣扎在社会最 低层的,缺乏最基本生活保障而走投无路的弱女子,包括一些下岗女工。卖淫业的日益泛滥和半公开化,不仅对女性价值观、择业观起到冲击作用,而且作为社会问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其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如 疾病的传播、道德的沦丧,对家庭的伤害都是巨大的,卖淫业如同一个毒瘤,是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
5、妇女社会地位下降,婚姻质量下降,离婚率上升 妇女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失业、下岗给女性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大多数女性身上失落、委屈、苦闷、焦虑等负面情绪很大。失去了经济收入,家庭问题慢慢出现,许多家庭因此失去了原有的欢乐和和睦,陷 入经济和情感的双重危机中,一些家庭因此而走向破裂,失业威胁着作为经济和社会单元的家庭的稳定,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女性不再享有从前的家庭地位和家庭角色,家庭关系和家庭以外的人际关系均受到影 响,女性的自尊受到打击,精神受到损伤。一些家庭由于女性失去经济来源而引发家庭纠纷导致家庭暴力 增多,妇女因经济上依赖丈夫而不得不默默承受丈夫的虐待、殴打、遗弃等,甚至对丈夫的外遇亦采取沉
2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默与忍受,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有资料显示下岗女工离婚率明显高
于一般家庭,婚姻不稳定现象严重,丈夫有外遇比例有所增加,女性经济地位的变化使缺少宽容、理解和沟通的家庭,最后多以离婚而告终。因失业而导致婚姻破裂的女性往往陷入非常困苦的境地,一大批单亲家庭的女性既要养活自己又要抚养孩 子而不得不依赖亲朋好友和政府的救济,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和无穷的隐患。越来越多的女青年在长期失业,就业无望的困境中,将婚姻用于交易、或傍大款、或远嫁异乡,或 做“二奶”,缺乏感情基础的婚姻必然导致婚姻质量的普遍下降,各种婚姻纠纷,家庭官司司空见惯,多如 牛毛。重婚、纳妾等丑恶现象时有发生,女性作为最终的受害者在饱受经济不能自主的痛苦的同时,还要 带着情感上的累累伤痕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因就业引起的女性社会地位下降,继尔导致家庭、婚姻等一系 列的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增添了许多不稳定的因素和无法预测的严重后果。
6、妇女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的不健全及其与现实的脱节,无法为妇女就业铺设平坦的大道,也是造成女性就 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妇女就业劣势使得女性在社会生活多方面深受影响还体现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业 主对国家制定的女工劳动保护、女工禁忌劳动范围等缺少了解或根本就无视其存在,缺少保护职工劳动权 益的意识。在市场竞争的冲击下,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少成本,往往以女工的健康和安全为代价以 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突出表现在:任意延长工作时间,女性没有准确的上下班时间,加班不加薪;加大 工作强度,使员工超负荷劳动;惩罚性扣克工资,借故减少雇工的收入;低报酬招聘,男女同工不同酬; 随时解雇,不签定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即换新人;违规作业,在有毒有害环境工作而不告知;拖欠工资或 工资不兑现等。一些企业任意提高录用女性劳动者的标准,同等条件下录用男性而拒绝女性,对女性身高、相貌要求挑剔,甚至要求女工在录用期保证不生育等。有些企业将女工劳动保护和妇女保健等开支一减再 减压到最低,甚至缺乏起码的卫生保健条件和设施,女职工哺乳期休长假工作岗位无保障,企业中托儿所、哺育室少,女工极不方便,影响工作和生活,使得女职工权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女性就业因素分析
1、历史分工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传统的妇女角色是单纯的家庭角色及由此而产业的其它家庭角色,如母亲、妻子等。女性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履行的义务亦都围绕着家庭,无须走上社会,担当社会角色,社会和家庭 对女性的期望就是“贤妻良母”。而现代社会的
女性因妇女解放而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扮演着社会和家 庭的双重角色,承担家庭和社会双重责任。女性在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独立的同时,也饱受了双重 角色冲突之苦,尤其是已婚职业妇女在精力、时间、情感、体力等方面不堪重负,很多职业女性在面临事 业和家庭矛盾时,往往难以抉择。“上海市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时,56% 的女性不知如何选择,26.7%的女性选择牺牲事业,13.8%的女性选择牺牲家庭,62.5%的女性希望能 兼顾事业与家庭,这就意味着女性将为此而付出更大的代价或由此而可能产生的更多的社会问题,如心理 问题、家庭问题等。因为尽管男性也承担着双重角色,但男性的角色间冲突并未发展到使其为之困惑的严 重程度,而很多女性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男性本位社会对两性社会角色的价值评判,对男性社会成就需求 远高于家庭成就需求,从而对男性的家庭角色持宽容、忍耐和无奈的态度,心甘情愿地挣扎在社会与家庭 所带来的双重重负下,独自品尝生活的艰辛与苦涩。在社会转型期,女性角色冲突又有其新的特点,面对人才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妇女一方面因
3
影响女性就业因素的分析研究 自身素质较低而择业期望值过高形成冲突,另一方面女性因双重角色的拖累而无法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和 培训学习的机会,加上女性特有的两个工作效率低谷期即育儿期和更年期,使得很多女性自暴自弃,甘心 在家相夫教子、不求上进,在愈来愈激烈的择业竞争中退避三舍,失去竞争力。而那些想要兼顾双重角色 的妇女,往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据调查有 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 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女性承担了 81%的洗衣服,74%的整理房间和照料孩子,66%的购物、买菜、做 饭等。这种由妻子承担全部或大部分家务劳动是我国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分工结构,直接影响了妇女的职业 表现,使妇女并不实际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传统的家庭角色直接影响妇女的就业动机,使得以家庭生活 为定向的职业妇女对职业社会的参与客观上有所限制,而主观上消极无奈,因而无法与男性在职场上一争 高地,相提并论。总之,角色冲突不仅给妇女带来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对妇女就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2、社会偏见 “妇女解放程度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天然尺度”。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女性不仅承担生活的重压,还承 担着人类自身生产的责任,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是显见且巨大的,理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然而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的中国女性一直
受到了深深的压抑和歧视。“红颜祸水”,“女子无才便是德”。“唯女子与小人难养 也”,“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无不显示对女性深层的歧视。男尊女卑不仅作为史实长期存在,而且作为一种 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大部分人的头脑中,这样的思想观念不允许女性超越男子,对女性的期待仅在于当 好“贤妻良母”。这种观念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被一代一代地演绎、传承下来,形成了较稳定的被社会认 可的意识。社会偏见积习难改,因其已经不是几个人或几个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即使在 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这样的歧视仍存在并表现在招工、招生、毕业分配、住房分配、下 岗及再就业等各个方面。女大学生、女研究生在择业时,一些单位甚至党政机关在录用时,或明确表示不 要女性,或以种种理由与手段拒绝录用女性,更有甚者,强迫女性立生育保证书之类的合同,职场中的歧 视女性行为对女性就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虽然建国以来国家和政府致力于改善妇女社会地位、生活条件、实施男女平等政策,为造就一种新型的男女关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较任何国家都更优越的条件,使她们 享有西方妇女几代拼搏努力的成果,然而由于中国妇女的解放不是以自发的性别觉醒并付之努力而得来 的,而是由男性先觉者提出并实现的,使得女性在意识上、观念上仍然存有自卑感、依附心理和弱者意识。基于此,一场引起强烈震动的“妇女回家”和“阶段就业”大讨论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观念的历史倒退。“妇 女回家”和“阶段就业”表面上看似乎体现了男性对女性的一种人文关怀,实质上是对妇女社会价值的否定,剥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力,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价值观的体现,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倾向。观念的改变 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经济发达不等于男女平等,社 会偏见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制约和影响着女性就业。正如彭佩云所呼吁的“政府要积极实施有利于妇女就业 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坚决制止性别歧视,开辟适合妇女的就业岗位,扩大女性就业机会,很多单位不愿意 承担女性生育期间的工资、医疗费、是造成女性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消除社会偏见,真正实现男 女平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5.影响体育健康教学策略设计的因素 篇五
摘要: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
关键词语:体育与健康 教学方法 身体锻炼
体育与健康学科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活动性游戏和各种运动方法为载体,健身技能与方法的掌握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从操作层面来说,教学方式方法包括教学过程,符合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安排和对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也随之带来教学方式方法的复杂多样性。
1.教学目标是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因素。
当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意味着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做什么,应该达到怎样的目标。教学目标不同,所需设计与选择的策略也不同。即使是同一内容的单元教学,起始性教学与后几项教学的策略也不尽相同。如水平通过多种跑的练习发展学生的有氧耐力的学习目标,教学起始的目标和应解决的教学问题是学生了解何谓有氧耐力,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有何作用,哪些练习对体验与发展有氧耐力最有效,如何学会这些联系呢,随着学生认知和体能与技能水平的提高,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也随之提高。应使学生理解有氧耐力练习的特点,对改善与提高人的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及情感意志品质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不同形式的有氧耐力的练习,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此,前者教学方式方法则应着力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增强不畏困难的信心上,并以坚持不懈参与有氧健身跑练习者呼吸与心血管功能强健的实例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方法发展有氧耐力的走跑交替、运球游戏跑、结伴跑等,达到提高和保持学生进行练习的积极性的目标。教师则应根据耐久跑的不同形式、特点的分析比较,及其各自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练习,知识、技能掌握对学生知识、技能形成结构的促进作用,知识与技能迁移规律,学生的主观情感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虑,然后设计或选择相应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由此说明教学目标的分析是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关键条件。
2.学生的主体状态是制作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的重要条件。
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征,也是体育教学的最大特征。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是学习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体育教学中的学生的起始状态,主要是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身体与心理发展水平及其与同伴间合作互动等方面的适应能力。学生体育学习初始状态决定这教学的起点、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必须从起点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如果仅根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方式方法,无视或缺乏了解学生体育学习的初始状态,那么所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就会因缺乏针对性而失败。
针对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一是采取与学生兴趣浓、偏爱的运动项目一致的匹配策略;二是针对学生兴趣低、不爱好的运动项目,对其加以改造,降低技术难度,简化规则,使之教材化、游戏化的诱导性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应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开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与其学习的初始状态有密切联系。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学习生活的深化,情景的改变,学生的“初始状态”与“最近发展区”也是在变化的,为此,我们的教学必须“以学论教”,以学生的学习状态,采用相应的学习策略,才能有效第促进学生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学习。
3.教师自身特征也是制约有效教学方式方法设计或选择的重要条件。
教师自身特征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制定有效性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体育教师的教学思想、体育知识、教学经验与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设计、监督、实施教学方式方法的主体,一般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教学思想、知识经验、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一致的教学方式方法。例如,对布卢姆教学思想理解较深的老师,便会采用“掌握学习”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中会注重学生体育技能学习上的差异性,对技能掌握较慢的学生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经力。教师的知识经验也是影响教学方式方法设计与选择的重要因素,知识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根据各种具体教学的适宜环境及学生的需求,设计或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此外,教师的技能水平、教学风格、心理素质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有效教学方式方法的设计与选择。如擅长球类运动教学的老师,便会常安排学习球类内容,采用游戏性与合作性教学方式方法,活动中注重学生的多种形式的协调配合。教师若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领会较深的话便会挖掘教材内涵,探究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计几个紧密相关的教学问题,采用“主题体验性”教学方式方法,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体验运动乐趣,深化技能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变换形式及技能的重新组合,享受创新学习的乐趣。
因此,在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时,不仅应重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起始状态,教师还应该努力发挥主管能动性,充分发挥自身特征中的积极因素在设计与选择有效教学方式方法中作用。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学习,有意识地克服自身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对设计与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不利影响。
6.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篇六
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师,Logistic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对于高校科研的必要性都有所论述。较早关注高等教育中科研工作的罗素认为, 每一个大学教师除了教学外还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已任 (Russell, 2009) 。德国大学甚至赋予科研与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 指出:“只有是一名好的研究者, 才是一名好教师。”在国内外强调高校科研能力的前提下, 高校教师科研素质的必要性使终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相比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 西部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由于受经济、文化、环境的制约, 科研能力整体偏弱, 教师科研素质偏低, 贡献度不及预期。
一、调查对象及调查工具
本次接受调查的对象为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国际交流学院的全体教师, 访问调查对象50人。本次调查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经过严格筛选后, 共计获得有效问卷47份, 问卷有效率94%。
二、变量定义与描述性分析
本文在综合理论界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国际交流学院的实际情况, 从教师的基本特征、科研行为, 教师对学校科研政策的主观认识等方面考虑, 选取了22类可能对高校英语科研素质产生影响的因素, 除了因变量“科研素质”使用0和1进行赋值外, 其他的变量依次用阿拉伯数字1、2、3、4进行赋值, 变量统计学描述见表1。
三、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素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 模型选择
仅仅依靠描述性分析方法研究科研素质影响因素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 本文以上述科研素质作为因变量, 其他变量为解释变量, 建立高校英语教师的影响因素Logistic的实证模型。
关系式中, Pi表示事件发生的概率, α表示回归截距参数, βj表示回归系数Xi (i=1, 2, …, n) , Xi表示影响该选择行为的解释变量。
(二) 模型选择分析结果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 对获得的47份英语教师问卷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涉及教师自身特征等22个变量引入回归方程, 进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采用向后筛选法, 将Wald值最小的变量剔除。经过多次反复的检验, 得到最优模型 (见表2) 。
“*”、“**”、“***”表示模型在10%、5%和1%水平上显著
P=0.613+0.131EDU+0.034TILE+1.365INTEREST+0.054MOTIVATIO+N0.234JUDG+0.153RESOURCES-0.251CLASS+0.350SUBJECT式中, EDU、TILE、INTER-EST、MOTIVATION、JUDGE、RESOURCES、CLASS、SUBJECT分别表示学历、职称、兴趣、科研动机、教学科研重要性判断、科研环境资源、每周课时数。表2表明, 8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1. 英语教师的基本特征对科研素质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 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均未能通过检验, 它们对科研素质的影响未能证实, 而职称、学历、兴趣、科研动机通过了检验。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动机等变量在10%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 兴趣变量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 表明这4个因素均能促进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幂值说明, 职称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1.245倍;兴趣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2.054倍;科研动机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1.250倍。
2. 教师科研主观看法对科研素质的影响。
回归结果显示, 绩效工资对科研是否有促进作用、科研奖励政策的满意度未能通过检验。教学科研重要性的判断、研究环境资源等变量通过了检验, 教学科研重要性的判断变量在10%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数值进一步说明, 科研环境资源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1.050倍。
3. 科研行为对教师科研素质的影响。
每周上课时间数及申报课题数变量通过了检验。每周上课时间在10%的显著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 且系数为负。这说明, 每周课时数越多, 分配教师的科研时间就越少, 对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起着制约作用。最近三年是否报课题变量在5%的统计检验水平上显著, 数值显示:申报课题每增加1个单位, 其科研素质相应提高2.050倍。
四、结论及对策
回归结果表明:职称、学历、兴趣、动机、每周课时数、教学与科研重要性的判断以及课题获得数等变量对西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素质具有显著影响。
1.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建立科学的内部激励机制。教师科研意识和科研兴趣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内部激励机制。从国家层面上, 应加大对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的支持力度, 实现全国教育科研的均衡发展。学校应增加教师用的图书资料,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修学习, 培养英语科研带头人, 扶植团队合作研究工作, 加强英语学科的建设等。针对高校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为教师提供一些针对性强的教学改革课题和专项资金支持, 加大对高质量科研奖励的力度, 充分调动现有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 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培养浓厚的科研兴趣, 端正科研动机。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观念, 培养自己从事科研的兴趣。认识到“只有高水平的科研, 高校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声望和社会地位, 也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 (陈桦, 王海啸, 2013:25) 。合理分配教学与科研的时间, 处理好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端正科研动机, 减少科研动机功利化倾向。基本上物质利益的外在动机对个体的业绩提高有促进作用, 但出于自身内心真实需求而采取行动的内在动机对提升绩效和个体努力水平具有更大的作用 (张崴, 王续琨, 2013:105) 。
3.建立科研团队, 加强教师科研指导。高校科研团队是一种缩微型组织, 通过团队内部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补, 达成个体难以完成的高层次、更复杂的重大科研任务。西部民族地区高校应针对实际情况, 培育英语方面的“科研团队”, 对科研团队进行分类管理和专门管理, 制定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 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组织获得国家课题的教师传授经验, 提供条件让英语教师掌握运用相关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参考文献
[1]Bertrand Russell.on education[M].Taylor&Francis—Routledge, 2009.
[2]陈桦, 王海啸.大学英语教师科研观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3, (3) :25-28.
7.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 篇七
1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系统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东营市垦利县、利津县和广饶县三个县区;并按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将三个县的所有乡镇分别分为好、中、差三类;从每县每类乡镇中各随机抽取一个乡镇;从每个样本乡镇中随机抽取4个行政村,采用机械抽样方法按照门牌号,从每个村随机抽取50个农村居民家庭。本文选取年龄为15岁及以上的农村女性居民为研究对象,有效样本共1353份。
1.2 问卷内容
与研究有关的问卷内容主要包括:(1)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主要包括一般社会人口学信息、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信息、健康生活方式与社会网络信息;(2)凯斯勒心理健康状况评价(K10)中文版量表,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共有10个条目,内容为在过去的四周中经历的焦虑和压力水平等非特异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症状的发生频率;将每个条目所得分值加和,分值越高代表患心理疾病的危险性越高[4]。
1.3 统计分析
采用双录入法将收集的资料输入ACCESS数据库,运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z检验、F检验,以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 一般情况及K10得分
1353名农村女性居民一般社会学特征:年龄:15~44岁568人(43.5%),45~59岁407人(30.0%),60岁及以上358人(26.5%);婚姻状况:未婚103人(7.6%),已婚1126人(83.2%),离异或丧偶124(9.2%);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53人(63.0%),初中365人(27.0%),高中及以上135人(10.0%);参加社会医疗保险1307人(96.6%),未参加46人(3.4%)。
2.2 单因素分析
2.2.1 一般情况层面分析
婚姻状况(F=8.847,P=0.000),文化程度(F=3.951,P=0.019),是否欠债(u=6.608,P=0.000),家庭生活和睦情况,家庭年收入对农村女性居民心理状况K10得分影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分组(F=1.608,P=0.201),是否参加社会医疗保险(u=-0.596,P=0.551)对其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2.2 躯体健康层面分析
调查前两周内是否患病(z=6.757,P=0.000),调查前半年内是否患有慢性病(z=6.950,P=0.000),调查前一年是否住院(z=3.344,P=0.001),自评健康状况,睡眠质量,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对农村女性居民心理状况影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2.3 社会网络因素层面分析
过去两年中是否遭遇不幸、挫折或意外事件(z=-6.126,P=0.000),倾诉方式,来自工作、学习、生活的压力情况对农村女性居民心理状况影响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是否关注有关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F=1.350,P=0.260)对其影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2.3 多因素分析
以心理健康状况K10分值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纳入和排除标准设为,α=0.05,β=0.10。从结果来看,进入方程的因素按照影响作用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生活压力、睡眠质量、发生负性生活事件、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和睦情况、两周内是否患病、文化程度以及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
3讨论
按K10量表得分等级评价标准,东营市18.4%的农村女性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在一般因素中,仅有文化程度对农村女性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与徐凌忠等[5]报道文化程度对居民心理健康状况无显著影响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另外,和睦的家庭状况在物质支持和精神慰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还发现,良好、和睦的家庭生活氛围有助于农村女性居民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躯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睡眠质量越差的女性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与安丰玲等[6]的研究结果一致。自评健康状况不同的女性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差异,自评健康状况越好者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另外,两周内身患疾病的女性居民心理状况健康较差,与丁燕等[7]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还发现,社会网络体系对农村女性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在遇到烦恼时的倾诉方式方面,向别人倾诉并寻求支持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来自生活、学习、工作压力对女性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最高,压力较大的女性居民,心理健康亦相对较差;适当的压力对于健康是必要的,但是过度的压力可导致心理情绪疾患和行为问题[8]。另外,负性事件对农村女性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有较为显著的影响,经历不幸、意外伤害等负性事件的居民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
参考文献
[1]叶文振.中国女性心理健康:现状、原因与对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5:166-168.
[2]陈思路,倪晓莉.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5):117-118.
[3]苏莉,韦波,凌小凤,等.壮族农民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9):33-34.
[4]周成超,楚洁,刘冬梅,等.新空巢期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20(2):243-245.
[5]徐凌忠,周成超,王建新,等.威海市居民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6):394-397.
[6]安丰玲,周成超,何江江,等.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624-625.
[7]丁燕,徐凌忠,王兴洲,等.Kessler量表在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状况中的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9:632-635.
【影响高校女性体育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因素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日语毕业论文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探讨09-19
高中体育教学论文 关于体育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的要求10-28
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11-15
浅谈影响体育健康课效果的心理学与环境因素08-18
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分析及对策思考09-02
高校女性体育文化发展模式与路径论文09-21
影响工期的因素分析09-20
市场影响因素分析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