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2024-06-16

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共12篇)

1.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一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上强调,要着力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在第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会的工作报告中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011年,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有影响的宣传教育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夯实廉洁从政思想基础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领导干部是重点。各地区各部门针对领导干部自身权力集中、岗位责任重、社会关注度高的特点,狠抓以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的廉洁从政教育,在建立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切实把领导干部反腐倡廉教育抓实抓好。

每年接受教育的党员领导干部超过70万人次。

积极开展岗位廉政教育,切实增强防范腐败风险的能力。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认真查找岗位廉政风险点,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岗位干部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做到因人因岗施教,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天津出台岗位廉政教育意见,按照“八个板块”打造特色岗位廉政教育模式;黑龙江在七个领域深化不同主题的分层分岗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范意识;四川成都建立岗位廉政教育信息管理系统, 打造岗位信息共享、在线自我教育、适时风险预警“三大平台”,为岗位风险的实时提醒防范提供了技术保障。

积极推行任前廉政法规考试试点工作,增强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针对少数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薄弱的状况,一些地方开展了任前廉政考试的探索。通过将领导干部应知应会的党纪政纪、法律法规知识纳入考试范围,以考促学,以学备考,推动廉政法律法规学习教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强化了党纪国法教育,增强了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重庆、山西、吉林、安徽、福建、贵州、陕西、青海等地制定了推进任前廉政考试测试的方案,任前考试测试的范围不断扩大,相关配套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建设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各地深入挖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地)、革命旧址、历史文化名胜所蕴涵的丰富廉政资源,建设了一批廉政教育基地,以此为依托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河北在

告创意的来源,推动了廉政文化精品创作。

大力开展廉政文化“六进”,深入社会各个领域。中央纪委监察部积极协调全国妇联、全国总工会、教育部、国资委、农业部、民政部等相关部委,成立领导机构,下发专门意见,开展家庭助廉、读书思廉、学习促廉等活动,稳步推进廉政文化“六进”工作;各地结合基层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通过排演地方戏、唱红歌、诵民谣、讲故事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以点带面,有效地扩大了廉政文化建设的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坚持弘扬时代主旋律,廉政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今年以来,各地积极组织开展以反腐倡廉为主题的文化作品创作活动,推出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思想性和艺术性俱佳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各地注重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廉政文化资源,创作演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如沪剧《红叶魂》、龙江剧《村官陈二哥》、吕剧《钟声》等,达到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效果。一些地方还举办曲艺作品征集、楹联、歌曲创作、故事会、廉政书画大赛等活动,制作廉政主题漫画、动漫和游戏软件等,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热情,在全社会营造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氛围

2.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二

正在大力开展的以学习和践行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全市教育教学改革活动,是庆阳市新时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一次伟大实践,是集中解决我市教育系统,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场深刻革命,是着眼于保持教师队伍的创新性、纯洁性,增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创造力、凝聚力的一项重大举措。保持教师队伍的创新性与基层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强调教师队伍的创新性,就应该明确提出农村教师队伍的创新性。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农村教育教学的教育管理工作者,笔者认为,庆阳市的教育系统,亟须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

如何真正成为贯彻全市教育教学改革活动的组织者、执行者和践行者,是农村基层教育者的根本任务和重要职责,也是农村基层教育者的创造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如何在新时期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农村教师队伍,又是我市农村教育立足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全面推进以“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

二、庆阳市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力度的加大和步伐的加快,我市农村以免考试直升为特征的中小学教育也呈迅猛发展之势,为社会所关注。可是,我市中小学阶段的教育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发展极不均衡、不和谐、不全面。这就使得免试直升引发的许多矛盾和问题,都积聚在了初中、高中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造成了初中阶段的教育青黄不接的现象。这种局面使得本身就存在许多不足和缺陷的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更加突出,矛盾更加明显。

(一) 教师人员紧缺,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

按照新编制标准核算,目前我市农村尚缺教师近1000多名,各个县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历不达标的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每学期开学只要能按照学科凑足教师人数就算不错了,根本谈不上教师素质的高低,比如我所在的西峰区温泉乡的巨家塬小学共设有六个年级,而教师只有7名,只能按照年级分配人数了。近几年,由于高中急功近利的改招、扩招,对初中,甚至是小学教师的拔高使用过度,致使部分农村初中、小学的骨干教师越来越少,2010年全市评选的15名教育名师中,农村教师只有1名。

我市农村中学教师中第一学历是专科的,小学教师第一学历是普师的较少,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够合理,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较低,距离新课程的要求甚远。而且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开展推进,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弊病将会越来越明显。

(二)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滞后,缺乏紧迫感和创新精神

我市农村教师普遍教育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思想不新,创新意识不强。特别是边远山区的教师,由于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缺乏应有的现代教育思想和开拓创新精神,对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不清,目标不明,仍禁锢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之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连最基本的讲明白、教正确都很难全部达标,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了。“填鸭式”的灌输教学,照本宣科式的课堂传授现象在我市的农村中小学相当普遍。

(三) 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不高,爱岗敬业精神不强

我市的农村教师,大部分是教小学不离村,教中学不离乡的“乡土教师”,由于地域条件的关系,大部分不是邻里,就是乡党,相互之间都较为熟悉。上学进学堂,放学进农场,白天教学生,晚上干家务,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很难将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传道之人,必须闻道在先;塑造他人灵魂的人,自己首先要有高尚的灵魂。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是这样一心二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工作态度,那么他本身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很值得怀疑。责任心不强,敬业心不强的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毁人一生。

(四) 教师工资待遇低,教学条件差,工作强度大,生活状况差,心理压力大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教师进城风愈刮愈烈,跳槽现象司空见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教师生活环境差,工资水平低,而现在这种差距还在进一步拉大,这导致部分农村教师无法安心工作,严重影响了我市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已对我市农村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市农村教师每天早晨六点就得准时到校,直到晚上十点半下晚自习,几乎是全天制的工作,从清晨到深夜,甚至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农村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算一算,农村教师一天的净工作时间有14个小时之多,而城里有哪一个教师能有如此大的工作量呢。教师的工资待遇、住房条件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患病的几率却大大高于其他人群,平均寿命只有70岁左右,其中未到退休年龄即亡故者很多。而这种超负荷的工作量换来的却是少得可怜的报酬。农村教师工资的拖欠现象已是见多不怪。不仅如此,就是教师的各项政策性增资、职称晋升等都很难及时兑现,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也很难实现,这又怎能调动广大教师的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呢?

(五)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与时代要求不符

我市农村教师,由于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与制约,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显得力不从心,甚至无所适从,在用足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上,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缺陷。部分教师由于学识水平的限制,难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所以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排斥现代教育技术,从而影响了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部分教师很难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严重影响了优秀教师的脱颖而出。

三、庆阳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我市的教育要发展,我市农村教育要满足广大农民子女上学的愿望和要求,光靠满腔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些切实可行的方针政策,建设一支适应新时期农村教育的结构合理、纪律严明、素质优良、和谐上进的善于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

(一) 要建设一支善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在组织管理上,应该是团结协作,纪律严明

坚持校长负责制原则,全面贯彻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的农村教师培养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师生公认,坚持用人唯才,无私正派,把那些教学基本功过硬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安排在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教学工作岗位。

在学校管理中,推进以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为重要内容的四制改革。一是校长应公推公选,通过资格审查,民主测评、实绩考核、审定任命等程序产生校长,然后由校长提名班子成员,让一批懂教学、会管理的业务骨干参与教学管理,领导班子得到优化,管理效益则会明显提高。二是结合学校实际,细化教师聘任管理考核培养解聘、细则的具体办法,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是实行岗位责任制,按需设岗,一人一岗,一岗多职,上到校长,下到教师,人人分工明确,个个责权清晰,既发挥了目标管理效能,又达到了自我约束的目的。四是结构工资制,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工作量、工作过程、工作效益,并参考教师的工作岗位职责的履行情况,统筹定等发放,适度拉开教师的收入档次,从根本上扭转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被动局面。

(二) 要建设一支善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在思想理念上,应该是积极进取,求实创新

进入新世纪,我市农村的教育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教育教学任务更加艰巨。要通过大规模的学习培训,使广大农村教师能够真正树立“教育为公,教育为民”的思想,使我市的广大农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教育素质始终紧跟。

教师是立校之本,兴校之基。学校以职业道德建设为着眼点,致力于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因此,对教师的业务学习应常抓不懈。学校应将教师的业务学习和教育教学水平结合起来,组织教师研讨。在工作中比品德、讲奉献、比能力、讲成绩,在职业道德方面,开展铸师魂、修师德、塑师表、练师能的教育活动,把对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渗透到日常行为中去。同时,把学习榜样作为对教师进行教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应该大力宣传身边的典型优秀教师“教坛保尔”张学成的感人事迹,在教师中树立榜样作用。

(三) 要建设一支善于教书育人的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在职业道德上应该是尽职尽责,爱岗敬业

必须根据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部分有一定教学业绩的教师到农村教育搞得好的地方去考察学习,学习别人的成功之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是培养教师,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实践是一个大熔炉,实践是一所大学校。也可以组织和安排部分教师到艰苦地区和基层一线去支教,让教师在实践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只有这样,我市的教师队伍才能健康成长,大有作为。

我市要把加强农村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既要重视青年教师的学习培训,又要加强老年教师的观念转变;既要重视专业教师的跟踪培训,又要提前开展非专业教师的理念培训。让所有教师都能够用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开展工作,要采取座谈讨论,专题演讲、书面测试的形式检查教师培训的结果,并记入业务档案。要建立教师教育培训培养和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并在职称评聘、评优选模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教研部门要多组织农村教师各个学科的教学比赛,给农村教师多多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要把教师的理论学习和观念转变作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常抓不懈,创新学习方式。

近年来,党中央针对农村而实行的免教科书费,免学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的两免一补的惠民政策,可以说是给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送来了一股强劲的东风。教师队伍建设要树立三种教育发展观,即均衡发展观、和谐发展观、全面发展观的教育观,教师要立足于履行岗位职责,做好本职工作,抓业务,出成绩。广大农村教师要勤奋工作,在工作中进步,要努力学习,在学习中进步,要勇于实践,在实践中进步。争当觉悟高,功底硬,技能精的教学第一线的精兵强将,要诚心诚意地为教育服务,尽心尽力地为教学服务,全心全意地为农村服务。工作岗位对于农村教师来说,没有高下之别,优劣之分,重要的是广大农村教师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实现好,维护好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和职责。广大农村教师只有立足于自身实际,履行好岗位职责,扎根农村,服务农村,在实干中使自己的业务本领和教学成绩为社会所认可,被社会所接受,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农村教育是义务主战场和最前沿,也是基础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农村教育办得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农村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高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诸多因素,比起经济发达地区,我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脚步是落后了,而这种滞后性,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开始认识到并且开始关注这些问题,比如说,市委市政府每年有计划,公开、公平、公正地招考一部分教师,其中绝大多数都充实到了农村教育第一线,这很好地解决了我市农村教师短缺的问题。在每一年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领导和代表们讨论最多的还是农村教育问题及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

农村教育又是基础教育的第一个出口,学生的整体素质直接关系到家乡的小康建设大计。我们一定要从构建和谐庆阳的高度出发,增强加快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以对学生、对社会、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强化措施,突出重点,全面提高全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为加快全市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著名教育家李希贵曾有过这样的论述:“有人说学生是第一位的,其实,应该是教师第一位,只有把教师放在了第一位,从前提倡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才能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从根本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全市重视农村教育的大好形势之下,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从构建和谐庆阳的大局出发,从打造魅力庆阳的全局出发,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大计出发,全力围绕教育好教师,管理好教师,培养好教师,发展好教师这一教育目标做工作,在发展中创造和谐,在和谐中加快发展,着力建设一支善于教师育人的农村教师队伍,为庆阳教育美好的明天书写辉煌的篇章。

摘要:从甘肃省庆阳市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入手, 深入探讨庆阳市当前农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即:教师人员紧缺, 整体素质不高, 结构不合理;教育教学观念滞后, 缺乏紧迫感和创新精神;职业道德意识不高, 爱岗敬业精神不强;工资待遇低, 教学条件差, 工作强度大, 生活状况差, 心理压力大;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与时代要求不符。在此基础上,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期进一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3.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三

文化事业;新农村;推进;发展

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进步的现代化,其中文化的发展是重要内涵。因为文化是社会的血液和灵魂,是一个民族长久以来积累的历史,也是一个民族凝聚力的图腾。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以文化内在张力为基础,外拓农村文化的承载力,以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并逐步形成先进文化与支流文化相融合的“一体多元”文化体系。

1.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村文化以其淳厚的底蕴,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形式,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田野上生活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着他们的情操。但从社会文明进步的现实角度来看,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足,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不活,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能得到根本保障;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还很薄弱,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几乎空白;资金投入有限,文化普及率不高,活动形式简单,且发展不平衡;艺术人才大量缺乏,文化市场的培育管理和发展不完善,文化队伍距专业化、规范化的要求差距较大;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尚处于“表面化”状态,文化外延的力度不大。

2.推进新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对策

A.从历史与现实的贯穿主线,去解构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以农民行为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具有明显的封闭性、边缘性和落后性。因此我国农村文化动力具有区别于城市的自身特点。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社会形态代代相传,历久不变,广大农村积淀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很明显,农村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到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而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这种“闭固性的风格”在社会高速发展中产生了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冲突。因此,我们需从内涵和外延的综合视角,去解构农村文化的发展动力。

其次,文化是复合性、综合性的概念,可持续文化动力是一个可循环的有机整体,除内含文化动力的基本内涵外,还包括文化内在张力、文化承载力、文化发展力。内在张力和承载力是文化发展的内涵基础。文化的内在张力和承载力属于两个不同层级,内在张力在文化发展中起基础作用,是一个动态概念,积极的体现文化的宽容度和吸纳能力。承载力则是静态的概念,具有相对确定性和被动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去粗取精、自我发展、能融容其他民族文化的开放系统,我们需要建设一个以政府引导,市场推动,农民自主创新“一体多元”的中国特色农村先进文化体系。

再次,文化产生于社会生活,同时也反哺予社会生活。从深层次考究,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社会发展进程、社会规则的制定等。文化动力有推动社会发展的正动力和抑制社会发展的负动力之分。我们应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使正动力外发成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使文化负动力转化为协调力,从而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间接动力,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同时从文化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究,应在此基础上形成可持续文化动力。从文化角度考虑,现代与传统之间没有一个楚河汉界,传统与现代确实是一“连续体”。

B.从道德观念的角度去提升农村文化素养,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

文化是人类的生存方式。追求人的生活舒适、精神高尚、促进文化消费,是人类所期待的。文化事业是一项长期的事业,关系到人类自身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着社会文化的动力。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中国文化是一种以道德精神为本源的人性“本善”文化,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要通过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抵制假丑恶,来推进道德文化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发展农村文化,首先应是人性的升华。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教育农民、培养农民、发展农民,切实发挥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共同建设者,成为文化发展成果的共同享有者。

C.从形式与内容上去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健康的文化活动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化解矛盾和整和社会关系的功能。农村可持续文化动力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的有机体,要从内容和形式上予以丰富、范围上予以扩大、内涵上予以提升。倡导以娱乐健身为主题的激情广场健身舞活动,引导广场活动往歌唱、戏曲类扩展。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发展祠堂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节庆文化、家庭文化等各类群众文化,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包括盆景、根雕、绘画、读书、剪纸、泥塑、刺绣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引导乡与乡、村与村开展友好健康的文艺比赛或文化联谊活动,挖掘恢复民俗特色和乡村传统艺术,鼓励引导有条件的乡村争创地方文化品牌,提高具有地域性和民族性特色的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品位,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发挥中小学艺术类教师和民间艺人、文化名人的作用,指导、培训群众提高文艺鉴赏力和活动参与能力,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运用科技进步手段,拓宽文化产业项目与科技进步相适应的渠道。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依托自然地理景观,围绕地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资源,通过策划、整合、包装、推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实现农村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利。创新农村人文生态环境,促进文化力与环境力的整合与和谐。文化发展需要在社会中实践价值,良好的环境是文化实践的条件。农村文化建设,既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以保持良好的农村文化生态环境。

D.从政策机制上去加强和保障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只有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才能确立“文化也是致富工程”的理念,要把“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考核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实现。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投资政策,要从市场需求入手,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机制,探索以市场运作方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新途径、新机制,采用股份制、项目招标、集资等多种融资方式,积极引导外资、民间资本等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应当看到,“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以及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是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地下宗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要提高农村文化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统筹城乡文化人才开发,重视城市优秀文化人才下乡活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进一步发掘文化的经济功能和产业属性,打造农村文化产业链,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农村文化市场准入制度和竞争环境,放宽准入标准,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要借助现代传媒技术,策划、整合和包装农村文化,活跃农民文化消费,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

4.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四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途径,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不断探索的崭新课题。一直以来,按照上级领导的总体部署,安乐村社区党委认真研究社区特点,不断创新载体,大力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丰富了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内容,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健全机制,激发潜在合力。

长期系统的文化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廉政文化是个公共品,其建设不是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事情,而是一个覆盖全社会的大工程,必须调动起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社区的廉政文化建设从意识模糊到思路明确、从零打碎敲到系统设计、从单向出击到全面推进,有了一些进步,取得了一定成效。领导高度重视,人员职责到位,通过三项措施推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一是抓阵地,夯实廉政文化建设基础。安乐村社区推出廉政文化长廊、宣传长廊,道德警示牌、宣传图板和特色板报,打造良好的廉政文化外部环境。二是抓队伍,搭建廉政文化宣传平台。社区积极将小区的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组织发动起来,组建了腰鼓队、戏曲队、舞蹈队、合唱团等各种文艺团队,通过自编自演的形式向群众展开零距离的廉政文化宣传。充分利用辖区铁路运输学校离退休老师的资源优势,组建社区廉政文化宣讲团,加强对广大党员群众的理想信念、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三是抓载体,丰富廉政文化活动形式。以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构筑多方位的教育载体,如以开展“邻里文化节”为契机,评选美德廉洁家庭,把廉政文化融入到文明家庭创建中;通过深入开展“贤内助”、“廉内助”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廉内助”先进事迹,深刻剖析“贪内助”典型案例,增强党员干部家属们的法纪意识和廉洁意识,鼓励他们把好家门、管好身边人。

二、创新理念,重塑全新目标。

廉政文化是一种以廉政为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特殊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社区廉政文化由“构筑党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的单一目标调整为建立以构筑党员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为基础,以培育全社会人崇廉倡俭、“八荣八耻”精神为补充,以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以营造有利于全社会人反腐倡廉的道德环境和氛围为追求的综合目标体系。

三、拓展空间,营造广阔环境。

首先充分发挥基层社区以及廉政文化教育基地的作用,免费培训辖区下岗失业人员,以书画创作为主要形式,创作勤廉作品;利用暑期活动,倡议学生做好家庭廉政监督员;评选“廉洁楼”、“公德楼”、“清风楼”等,把廉政文化传播到社会和家庭,营造“崇廉”、“尚廉”的良好风尚,使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声势浩大。其次是拓展客体,由党员延伸至全体社区居民,在社区中开展一些关于党风廉政以及社会风气方面问题的论坛,象共话荣辱观等各种论坛,激发社区居民对对此项工作的兴趣。再次是拓展课堂,从室内往室外延伸。廉洁教育的课堂已从党员的日常教育管理走向室外,走向居民的生活空间,小区的居民随处可见教育意义比较丰富的漫画和标语等。

四、充实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既要坚持常抓不懈,又需要扎扎实实的推进,切实防止空对空。为此街道就廉政文化进社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包含四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是针对辖区内孩子的教育。加强对孩子的廉洁教育,学校义不容辞,家庭更是责无旁贷,社区也是责任重大。安乐村社区有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基地,有坚持多年的暑期系列活动,把孩子的启蒙教育做为关键,作为家长,尤其是具有领导干部身份的家长,要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并选择几个比较特殊的孩子作为跟踪对象,以观后效。第二层是针对社区居民的舆论教育,一方面使之增强对党和政府反腐倡廉的信心和决心的认识,另一方面动员和号召其行使监督权利,依法依纪检举揭发各种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第三层是针对辖区内党员以及辖区内在职党员干部的综合教育,主要是因地制宜开展主题教育、条规教育、正面典型教育、警示教育等,同时将廉政文化建设与地区党建工作结合起来,作为在职党员在社区反馈的主要内容。第四层是针对辖区内领导干部的形势教育,以理论教育、反腐败斗争形势教育和警示教育为重点内容。在此充分发挥街道及各社区党建联系会的作用,将各项教育、社区廉政文化做为会议的一项内容,将廉政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另外聘请的廉政文化宣传员针对重点对象进行重点宣传。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不是一时一事的应景之策,其教化效果也不是一天一年就能凸现在人们眼前,它需要我们基层纪检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踏踏实实履行工作职责,坚持不懈地逐步推进,经年累月才能渐见佳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工作水平,争取在广度上拓展,在深度上渗透,在形式上创新,在内容上充实,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力,促进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5.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五

泌阳县农业局办公室

建设农村沼气是推进生态农业、节约型农业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我县农业系统加大农村沼气建设步伐,使1万余户农户用上了清洁、方便的燃气,为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目标,走出了一条节约能源,增加效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节约型生态型的沼气之路,实现了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同步增长。

一、全县农村沼气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把发展农村沼气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我县以实施沼气国债项目为契机,以“一池三改”为重点,积极推进生态家园建设,推动了沼气建设又好又快的发展,初步实现“四个转变”,即由过去的小打小闹,向“大力着手”转变;由过去的粗放型增长,分散式布局,向集约型、效益型、规模化转变;由过去单一使用沼气能源,向沼气综合利用转变;由过去建池为主,向建、管、用并重转变。从而逐步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环境优良化”的目标迈进。止目前,全县新增户用沼气池总数已达到10500余座,新建2000立方米、600立方米大型沼气工程各一座。如今我县沼气建设势头较好,发展较快,成绩很大。实践证明,加快发展农村沼气,是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的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点工程。

户用沼气池的基础上,积极推广“一池三改”、“四位一体”“猪-沼-果(菜)”等沼气生态发展新模式;县里重点抓好国债资金大型沼气示范工程和农村沼气发展创新模式和沼气生态示范村,推广切实有效的模式;乡、村两级重点抓好沼气示范户和沼气生态示范大棚的建立。下碑寺乡四合村、沙河店镇温庄、老河乡东赵岗等示范点,农村户用沼气已达到50%以上,“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已形成规模化发展,为建设生态农业提供了样板。农业部门通过农村沼气示范村、沼气示范户、沼气生态示范大棚的建设,总结了典型经验,召开了各乡村干部群众参加的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会、示范推广会,推广发展模式,发挥典型示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了农村沼气建设,形成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农业和生态农业的重要纽带。

(四)拓宽渠道,加大投入

为支持沼气建设,县财政及各乡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沼气建设,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县、乡农村信用社进一步加大在沼气建设上的信贷投放力度,简化贷款手续,根据建池农户需要及时足额发放小额贷款;县直有关职能部门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加大沼气建设扶持力度的机遇,争取更多的项目支持,积极开展全县财政全供人员对口帮扶活动。为进一步引导农民自主投入,充分调动广大农户自筹资金发展沼气的积极性,坚持农民直接受益原则,农民是投资主体原则,严格质量标准原则,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生态文明村、沼气示范村每建一座标准沼气池,财政补助每建池户800元;国债项目建设村每户补贴800元,其它每个建池户补助500元。逐步在全县建立起“县财政补一点,乡财政投一点,农民筹一点,部门帮一点,信用社带一点”的多渠道

目县要编写好规划,通过项目和活动的开展,确保今年全县农村完成1万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

四是加大宣传和技术服务力度。全县要加大农村沼气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台专题报道农村沼气发展优势和政策,利用电视台科技栏目进行技术服务,播放“四位一体”的发展效益,利用培训班培训沼气技术工,以形成良好的技术服务网络和宣传氛围,掀起农村沼气发展的新高潮。

6.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需要全社会参与,需要政府行为,经济手段、法律规范、政策支持、舆论引导多管齐下。但从行业来说,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是农业。农业是我国的用水大户,灌溉用水占全区总用水量的70多,有效利用率低,节水潜力大。

农民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个新课题,农

民用水户协会是个新生事物。大力推进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发展,不仅事关农村水利的发展,事关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更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关农民用水户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自今年以来,我们以节水型社会建设为中心,积极开展水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水权,建立总量控制下的新型用水模式,组建了农民用水者协会,形成了公众参与下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运行机制,实现了农村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主要做法

一、制定合理、配套的规章制度。协会成立后,我们协助试点村讨论制定了《农民用水者协会章程》、《机井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水权交易管理制度》、《用水奖惩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明确了会员代表、会长的职责和义务,对试点村机井及配套设施和田间输水管道的维修和管理、水量的分配和落实、用水矛盾的协调处理、水价的制定和水费的收缴等各方面的工作都一一做了规定,落实到每个协会会员头上,共同管水用水。

二、安装计量设施,制定科学、合理的收费标准。协会成立后,在农业灌溉机井上都安装了水表,浇地按计量收费;在生活用水方面一户一表,水费实行半年考核结算制,定额以内用水按0.8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用水按1.6元/立方米征收,超定额加价收取的水费,专门用于供水工程的维修,促进用水户节约用水。

三、实行浮动定额奖惩的竞争节水制度。每轮次灌水按照同等作物实际灌溉总亩数和该种作物灌水总量,计算出该种作物该亩次灌水的平均数作为基数,上下浮8范围内既不奖也不罚,用水户种植同种作物实际用水量与上下浮动后的定额相比较,节约了得奖,超用了受罚。**村2004—2005年年度的4轮奖罚过程中,全村152户,72户被罚,52户受奖,奖罚基本持平,兑现罚金580.79元,奖金488.59元。村民***受奖46.27元,创下每亩次灌溉用水26方的新记录。

四、通过总量控制,调整农业结构,促使水权交易。现在试点村群众的观念改变了,每户一本《水权证》,户户明确总量,人人清楚定额,超用了要加价收费,人们像珍惜财产一样珍惜自己的水权,由于水量全都定额分解,每一户用水都有限额,人们主动在“怎样更合理地调配用水、怎样少用水多浇地、种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上动脑筋。试点村群众逐渐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植品种,增加了各类耗水少、收效好的经济作物。部分结构调整搞得好的群众能节约一些水,转让或卖给其他的农户,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经济收入,也促使其他群众用心思、花气力去调整种植结构。同时,由于水权明确、配水到户,大家可根据需要精心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用水,使分配的水量有盈余。这样水量富余户、节水户、用水紧张户之间可以互相调节,很自然地产生水的买卖和交易,交易双方自愿达成水量转让协议后,即可到协会进行交易登记,交易价格由协会监督。

五、帐目公开,管理透明。过去配水、管水由村委会全权负责,群众参与少,知情少,时间长了群众有了意见。再加上村里的一些开支有时也摊在水费中收取,水费价格高,管理使用不透明,因此群众怀疑、猜测多,心里有疙瘩,缴费不积极。现在,试点村经常召开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协会及时向用水户公布浇地、收费情况。遇到一些疑难或重大事情,由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商量,征求村委会的意见后做出决定。由于帐务透明、节约用水,人均承担的水费明显降低,水费的收缴也不再是难事。

成效显著

一是改变了旧的用水观念和习惯,实现了农民自觉节水。通过宣传教育,制订各项制度,发放水权证,使广大群众明白了水资源是国家的,同时也是有限的,在群众中树立起了节水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试点村家家户户在自发地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平整土地,采用“小白龙”等节水技术设备,自发地对春白地进行碾压以节约用水,由过去的“要我节水”变为“我要节水”。

7.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合作 篇七

2014年8月28日, 京津冀签署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但如何推进这一合作协议, 有待于三地广大干部群众提高认识、把握机遇, 有待三地政府、社会、市场的积极行为, 也有待于人们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提出科学有效的推进政策和实现技术,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京津冀区域文化的竞合共赢、协调发展。

京津冀的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 不能忽视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因为受到文化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和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 京津冀文化在发展中是不均衡的, 要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就要促进三地的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拓展文化产业的功能。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 地域一体, 文化一脉, 是我国文化资源丰富, 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地区之一, 要实现京津冀一体化, 区域文化方面的合作具有广阔的前景。最新签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 是在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的原则下, 推动三地文化发展实现同城化谋划、联动式合作、协同化发展。合作内容广泛而深刻, 在京津冀三地的共同努力下, 区域文化的战略合作必然会取得不错的成果。

二、要高度重视、清晰把握京津冀区域文化的特色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三大都市圈之一, 与长三角、珠三角齐名, 它是我国北方经济密集度最高、网络交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同时也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说来, 京津冀区域文化具有以下特色。

第一, 兼容并包、海纳百川。京津冀文化源远流长, 从古代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孝文帝的改革创新到近代洋务运动的中西合璧、新文化运动的革新, 再到建国以后京津冀三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体现出了京津冀文化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特质和优良传统。

第二, 果敢坚韧、慷慨悲歌。遥看战国时期荆轲《易水歌》中所述,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远看京津冀地区的人民在抗战中涌现出了无数英雄, 狼牙山五壮士、敌后武工队、地道战、百团大战等, 尽显京津冀文化的慷慨悲歌;京津冀人民在抗洪、抗震中, 战胜天灾, 在朴实简单的生活中凸显出了京津冀地区文化具有独特的果敢、坚韧。

第三, 各具特色, 独树一帜。随着历史和时代的演变, 京津冀三地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其文化也逐渐各具特色。北京作为我国首都, 其中央文化日益凸显, 尤其是以故宫、颐和园等为代表的北京皇家园林文化, 加之现代的国际大都市文化, 彰显气派;天津的欧陆风情文化和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尽显风采;河北因其积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特色文化资源享誉海外, 容纳多元, 丰富多彩。如中国三大古乐之一的固安屈家营古乐、河北梆子等地方剧种、井陉拉花等舞蹈、吴桥杂技和衡水鼻烟壶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品。

三、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的重大意义

京津冀一体化是党中央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而推动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 则是京津冀一体化的关键环节, 其在京津冀一体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容忽视。

(一) 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人文基础

京津冀有着共同的地域人缘优势, 地脉相通, 人缘相连, 有利于发展规模经济和促进产业聚集;京津冀有着共同的社会文化根基, 即三地同属于燕赵文化, 经过历史的沉淀, 三地文化呈现同一性, 有着稳固的社会文化根基;京津冀还有着共同的文化发展理念, 京津冀三地都拥有着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文化建设上一直锐意创新, 力求进步。这些优势充分展现了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可以建设构成京津冀文化软实力体系, 为京津冀一体化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二) 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是促进京津冀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文化产业是以工业化为标准, 对从事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文化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京津冀三地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合力。而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能将三地紧密的联系起来, 将各个区域静态的点有效连接, 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 做到文化资源的共享, 文化产品的合理开发, 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型, 提升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进而推动京津冀文化产业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三) 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能够缓解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发展不平衡问题

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因历史、经济发展的原因造成的发展不平衡, 产生一些经济发展的贫困带, 而这些贫困带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文化。三地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沉淀也悄然发生变化, 北京的中央文化日益凸显, 津冀的区域文化逐渐失去特色, 三地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也赫然存在, 因此, 要进行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 以期能够保持京津冀文化的整体性, 有效避免因文化原因造成的京津冀文化产业发展的桎梏。

四、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优势互补原则

充分发挥三地在资源、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比较优势,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快形成以政府规划为先导、以协调机制为动力、以比较优势为基础、以分工协作为方式、以市场运作为手段的文化协作发展新模式。

(二) 共建共享、竞争合作共赢的原则

坚持从实际出发, 三地加大在公共文化服务、文化演艺、动漫游戏、艺术品业、民俗节庆、非遗保护、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商务、文化消费、文化金融等领域具体项目的沟通与对接, 共建共享, 稳步推进, 加快形成竞争合作共赢的新机制。

(三) 统一开放原则

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机制、开放的市场推进三地文化合作, 打破区域限制, 促进文化市场要素合理流动, 统筹资源, 优势互补, 加快培育统一开放的现代文化市场, 推动京津冀区域文化一体化。

五、大力推进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合作的具体对策

(一) 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从制度安排着手, 大力开展制度建设

京津冀三地政府在京津冀一体化中起主导作用, 应积极开展合作, 推动建立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三地文化部门同意就加强和扩大京津冀文化领域协同发展建立高层协商机制和具体工作层面沟通协调机制, 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 就文化区域协同发展的重大事宜进行协商交流, 提出推进合作的指导意见, 做出重要决策。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由三地文化部门轮流筹办。文化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建设, 将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纳入制度化轨道,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各个地方政府在处理跨界公共事务时存在的只能交叉和机构重叠问题, 也可以更好的部署区域文化发展的布局。

(二) 京津冀三地建立各种文化交流机制, 促进京津冀文化融合

京津冀作为三个独立的行政区域, 在交流上难免出现问题, 因此应着重建立以下交流机制, 便于三地文化沟通。首先, 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交流机制, 搭建公共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其次, 建立舞台艺术精品剧目交流演出机制, 建立互通互联的演艺信息共享平台, 鼓励各类所有制艺术院团在三地惠民演出。最后, 加强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打造文化产品综合展示交易平台。通过这些交流机制, 加强三地文化联系, 在不断接触与磨合中实现京津冀三地文化的融合, 加强京津冀文化软实力。

(三) 大力开展理论研究, 确认知识产权, 使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走上科学发展道路

首先, 联合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 打造三地非遗文化活动品牌, 深入探索三地非遗生产性保护方式, 推动非遗项目单位与高校、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帮助一批具有京津冀特色的非遗项目扩大市场;其次,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共同评估体系、文化市场综合管理和执法联防协作机制, 鼓励组建跨区域经营的现代文化企业。

(四) 发展特色旅游, 增强京津冀区域文化的独特性

围绕三地具有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 推动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农业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 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坚持以文化为魂推动旅游项目的文化创新, 推动实现文化旅游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在发展特色旅游的过程中, 形成京津冀独特的区域文化特点,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五) 加强文化人才的培养, 为京津冀区域文化发展战略合作奠定人才基础

着眼区域文化长足发展, 建立文化人才信息资源库, 积极推进人才资源信息互动和引进交流。实施三地文化人才联合培养工程, 建立京津冀地区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党政管理人员等挂职、交流机制, 共同建设集剧目创作、艺术交流、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文化交流基地。

(六) 大力发展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 优化区域文化产业布局、调整区域文化产业结构

要实现京津冀三方共赢的局面, 一定要以区域背景为前提, 统筹规划区域文化发展布局。京津冀三地可以合力推进区域文化创意园区联盟, 进而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协作, 分享各地理念和研究成果。首先, 要协调三地出版和影视产业园区或基地的发展, 可以根据三地园区不同的功能定位、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 整体推进、统筹规划, 防止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其次, 要共同规划京津冀三地印刷产业布局, 探索三地绿色印刷的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唐永忠.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内涵研究[C].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 2011.

[2]张书堂.京津冀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研究[C].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 2011.

[3]齐家楣, 刘永平.京津冀区域文化共同沉积及思考[C].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 2011.

8.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八

产业集群通过集群效应的获得和释放,能够促进区域产业发展,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历史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与特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全国各地都涌现出了一批产业集群,其产业集群发展特色非常明显。建设特色工业园,培育产业集群是一个有效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源泉,是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措施,其意义重大。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加快实现全省工业提速和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推进工业化进程放在首位。建设特色工业园区,正是吉林省实施“工业提速”战略,促进吉林振兴的重大举措。通过特色工业园区这个载体,可以迅速推进和带动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势资源向园区集中,实现工业的快速发展。同时,形成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特色工业园区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工业格局。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加快产业升级和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需要。目前吉林省形成了汽车、化工、医药、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但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链条短,优势产业的优势集聚度还不够明显。大多数企业产品处在初级化、产业低端化状态,致使适应市场的能力弱,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大。因此,发展特色工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的洼地效应,吸引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促进分散、初级的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推进,调整和改善长期以来工业结构、布局“散、小、差”的状况,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高产品竞争力。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群,是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载体。县域经济发展不仅关系着全省发展的大局,而且关系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从县域经济发展现状看,大部分县仍处于特色不明显、产业集中度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阶段。发展特色工业园区,是加快培育有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载体,能够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仅提高农民收入,也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的农、牧、副等产业发展。这样既增加了农村的集体积累,推动了小城镇建设,又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一、发展现状

特色产业园区是特色产业形成的载体,以区域特色经济为基础,适应市场竞争和产业升级以及城市化进程的要求,通过价值链和产业链纽带,以特色产业为主体,优势企业为主导,适当集中布局,促进现代产业分工协作的专业化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具有集聚、提升、带动等三大功能,即以对区域特色产业的集聚和提升,并通过它的辐射作用,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具有龙头企业作支撑、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完善的服务网络、特色产业服务的公共平台、区域性品牌五大基本特征。

从吉林省省情来看,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培育产业集群具有政策、资源、产业、技术和人才优势。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了特色园区建设,使全省特色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突出表现在:

1.政府为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群提供了强大的载体

目前,全省省级以上开发区达到52家,工业集中区51家,“区中园”或“园中区” 达到260个,开发区企业达到9957户,汽车、石化、冶金、袜业、建材、农产品等特色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200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226.08亿元,其中各类开发区和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8.06亿元,同比增长48.3%,占全省的47.4%;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601.56亿元,同比增长76.6%,占全省的88.4%。2007年新开工超千万元以上项目达1573个,其中超3000万元项目623个,超亿元项目305个,超5亿元项目32个,超10亿元项目3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73.85亿元,比上年增长23.6%。

2.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已建成的特色产业园区均形成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及其产品在全国同类产业或产品中具有一定的特色优势。如围绕一汽形成长春汽车产业园区,具有国内产量大、研发能力强、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集中、汽车服务和汽车文化发达的产业集群;通化医药城、延边敖东医药城和长春中药现代化及生物制药科技产业园,集聚了吉林修正、通化东宝、延边敖东、长生基因等10多个制药集团,中药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利润等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辽源市东北袜业园聚集了161户袜业企业,主导产品已发展为6大系列2000多个花色品种和33个自主品牌,占全国棉袜销售总量的22%;蛟河天岗石材产业园集聚了石材加工企业300多家,产品不但在东北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而且在京津唐乃至长三角和珠三角也有一定市场,并外销到韩、日、俄、蒙、东南亚国家及台湾地区。以大成、赛力事达、黄龙、天河等集团公司为龙头形成的玉米龙型产业集群,以及以吉林德大、长春皓月等企业为龙头的禽产业集群、肉牛产业集群、肉猪产业集群、稻谷产业集群等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3.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吉林省特色产业园区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到2008年上半年,全省规划内的63家工业园区,新增入驻企业361户,新增就业人数2.68万人,实现现价产值505亿元,同比增长37.2%;实现销售收入407.7亿元,增长38%;实现利润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6%。以特色产业园区形式建立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各园区产业集聚效应已经显现,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

4.特色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长春市一汽集团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拥有全资子公司30家,是国家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最大的中重型卡车、轻型车、轿车生产三大基地,拥有“轻、中、重、轿、客、微”6大系列550余种车型,品牌有解放、红旗、捷达、奥迪、宝来、高尔夫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之一,是中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年产量一直稳定在中国国内总需求量的48%左右,产品遍布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并出口到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国和朝鲜平壤、伊朗的德黑兰等著名城市。吉林省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产业优势明显,长春市和通化市是国家医药出口基地,通化市被誉为“中国中药之都”,吉林敖东集团、通化东宝实业集团公司、吉林修正药业、长春海王等企业的产品在国内中药行业中享有盛誉。吉林省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在国内具有领先地位,畜禽加工业在国内具有优势地位。长春大成集团年加工玉米能力已达300万吨,成为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吉林德大有限公司年屠宰加工肉鸡1.25亿只,成为国内最大的肉鸡加工企业;长春皓月清真肉业股份有限公司年屠宰肉牛30万头、肉羊10万只,成为国内最大的清真肉牛羊生产企业;吉林天景食品有限公司年产速冻黏玉米2.6万吨,成为国内最大的鲜玉米食品生产企业。

二、存在问题

在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特色不突出,存在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由于投资管理上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大规模的低水平、不合理的重复建设,致使同一产业分散在各个园区,为了争项目,不计成本、压价招商、无序竞争,导致了工业园区产业结构趋同,大多数园区为综合型园区,而专业型、特色型园区相对较少。缺乏地区产业经济的特色和合理的经济梯度,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业发展产业链。如汽车配件、玉米深加工等产业,造成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

2.产业的聚集度不高,特色优势不明显

从园区形成上看,特色产业不突出,有的没能形成产业聚集。从产业规模和产品品牌上看,吉林省汽车、石化、农产品深加工等具备行业先进水平,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却未形成一大批有技术特色的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中小企业格局,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弱,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中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从事非核心零部件制造和低档组装等活动,而营销与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的活动则控制在跨国公司手中,产业集群化水平低,产业配套程度不高,产业链经济不发达,产业集群存在着“低、小、散” 现象。

3.企业技术水平低,环境保护和监管意识差

从园区内民营企业看,从事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家具制造和非金属矿物品制造业等简单加工业或低端产业类企业占40%以上,排污设备落后,无能力发展循环经济,造成区域内环境污染严重。从企业技术支撑能力上,民营企业有技术投入能力的企业不多,科研开发投入比重比较低,多数企业是以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为主,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竞争力不足,导致企业发展空间狭小。此外,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着环境保护意识差、监管不严、追求GDP增长的理念,采取有项目就上,有企业就引的打法,致使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项目落户在环境优良地区,将造成无法挽回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思想观念存在差距,软环境有待提高

在营造特色产业园区发展上,我们要缩小与发达省份思想观念上的差距,解决口头上解放、实际上不解放,对本地本部门有利的就解放、不利的就不解放的问题,从深度和广度上解决思想解放力度不够的问题。在软环境建设上,出现偏离和监管制裁不严、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缺乏营造配套环境、服务环境、文化环境和居住环境建设价值氛围。

5.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和生产配置不到位

由于规划滞后,缺乏对工业集中区的统筹安排,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没有真正体现集中区的效应。特别是一些市县工业园区过多(5-6个),基础要素供给达不到标准,为吸引企业进区,无偿提供大片土地,也不论项目如何,一味地迁就,导致集中区内部建设布局分散,盲目占用大量的土地,监督管理变成行政收费,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对策建议

吉林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园区为载体、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推进全民创业为目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一大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增强吉林省县域经济实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能力。

1.因地制宜,以产业集群培育和提升特色工业园区

围绕汽车、石化、农副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医药、光电子两大优势产业和能源、冶金、建材、纺织、旅游五大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汽车配件、上下游产业、为其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形成主导产业集群。按照《吉林省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在布局和项目审批上严格把关,突出园区产业相近、相连和配套,鼓励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形成产品配套、合作紧密的生产网络。采取重点扶持策略,做大做强一批布局集中、主导产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产业锁定”效应,增强“投资磁吸”效应。各市(州)、县(市)将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作为产业集群的基础和载体,精心打造产业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企业集聚,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产业集群趋势。

2.以技术创新转变园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主线,立足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以技术创新支撑园区经济增长方式,走特色化、专业化之路,形成一批具有地方特色、高技术含量、多层次增值的产业链,大力发展园区循环经济。对省重点龙头企业园区,应以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外向型产业为主,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的产业;对区市级的园区,要以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出口加工企业为主,兼顾传统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县(市、区)级园区要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与大型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不失时机地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组建区域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创造成果转化对接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园区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解决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监管问题。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以开放、流动、灵活的科技体制机制为平台,不断吸引外来的企业投资和专业技术人员,解决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力量自成体系,企业整体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问题。

3.科学制定规划,防止园区产业雷同

为促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首先要科学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客观分析当地经济发展的现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充分考虑到各方面资源要素条件, 科学论证,对园区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决不能脱离实际,凭主观想象和随意发展。根据产业发展基础、市场前景、资源区位以及外部经济联系和城市化发展方向等要素,依据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原则,准确定位园区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紧紧围绕要素集聚和产业升级的核心,将园区的建设与促进特色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尽量避免各个园区产业结构雷同,做到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积极打造产业特色和集群优势。围绕吉林省汽车、石油化工、农产品加工、现代中药和生物制药、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五大产业基地建设,谋划和引进一批新项目和配套服务项目,促进特色产业园区产业聚集,拉长园区内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发展服务体系

园区基础设施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平台,是引发集群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职能的体现。政府不仅应为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解决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还可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融资、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各级金融部门支持工业园区建设的新路子;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制定和出台有利于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服务措施;高起点规划集中区内部的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及物流、信息、技术等各种服务设施,把特色园区内部功能做大做强。

5.培育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

政府作为发展产业集群的行动主体之一,在产业集群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为特色园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地企业家的创业和外地企业家的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外地客户前来采购提供尽可能的便利;第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增进企业之间的信任,丰富本地的社会资本,协调企业之间的共同行动,催生企业之间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格局;第三,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与升级,收集和发布行业的市场与技术信息,制定行业标准,强化本地企业的产品质量意识与管理,建立公共培训机构,创建区域品牌,建设与厂商之间的对话机制、共同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的远景与战略规划等;第四,制定具有针对性较强的措施,解决集群中各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如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组织联合技术攻关、人才引进等。政府的参与非常重要。如印度的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仅用10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政府积极参与本区内100多个小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6.进一步解放思想,营造扩大改革开放的软环境

当前,吉林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在经济总量比重小、地方财力不足、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差、投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以大开放战略提升园区招商引资水平,研究制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群的各项扶持政策。政府真正树立起“亲商、扶商、安商、富商”的理念,做到言出必信,政出必行。增强法制意识,强化软环境建设。加大政府服务协调力度,着力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企业生产性配套、人文环境、适宜居住的软环境,进一步理顺开发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而真正形成举全省之力,营造发展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以便在新一轮资金流向东北过程中,打造软环境抢占新一轮市场投资先机,实现全省民营经济大跨越。

(作者单位:吉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

9.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九

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这次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和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表彰纪检监察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部署2010年的任务。

一、2009年主要工作情况

2009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委(党组)和纪检监察机关按照省委、省纪委和司法部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决策部署,坚持把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治等工作,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

(一)反腐倡廉教育和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作风建设工作扎实开展。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部署开展了“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争做勤廉示范单位,争当勤廉优秀民警”、廉政文化示范点建设、“扬正气 促和谐”优秀廉政公益广告展播等活动;全系统举办反腐倡廉专题教育活动196场次,组织赴省警示教育基地接受教育8334人次,为系统外提供警示教育服务21000人次。开通廉政教育视频、开展廉政歌曲演唱、举办网上廉政论坛、开展廉政知识测试、发送廉政对联、台历、短信,全系统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形式进一步丰

富。铜陵市司法局作为铜陵市首批廉政文化进机关示范点,廉政文化建设取得积极成效。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和制止公款出国(境)旅游、改进公务接待等规定,省厅及所属单位因公出国(境)、公务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用支出分别比前三年平均数下降28.5 %和 21 %,公务接待费用和用电用油支出分别比2008年下降14%和6 %。

(二)源头防治工作深入推进。继续推进制度完善和创新,省厅及省监狱管理局、劳教局、警官学院先后制定了《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的若干意见》、《效能工作督查制度》、《关于加强对劳务加工服刑人员劳动时间管理的规定》、《廉政勤政预警暂行办法》、《加强劳教场所管教工作若干规定》、《关于科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问责规定》等制度。监狱体制改革、社区矫正等工作进展顺利,为源头预防创造了条件。认真学习贯彻《巡视工作条例》、《问责规定》、《廉洁从业规定》、《专项治理意见》四个文件,总结推广惩防腐败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经验,组织开展2009惩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促进了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建设。厅纪委将厅本级制订的89个相关制度规定汇编印发,促进制度的学习和执行;省监狱管理局、劳教局分别组织开展了反腐倡廉制度落实专项监督检查活动和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评估试点工作,着力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小金库” 治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厅直系统发现并清理“小金库”29个,涉及金额332.04万元,省厅研究提出关于进一步规范厅机关和厅直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着力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整改与防治。部署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

工作,重点排查了全系统2008年以来立项、在建、竣工的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着力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对权力监督制约工作逐步拓展。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和函询等党内监督制度,上级纪委负责人同下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谈话545人次,任前廉政谈话310人次,诫勉谈话66人次,领导干部述职述廉2103人次,函询5人次,处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567人次。首批对安庆监狱、庐江监狱、未教所领导班子及其领导干部贯彻执行上级部署、执行民主集中制,选拔任用干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等方面情况进行巡视;对39名领导干部进行了经济责任审计。劳教局主要领导带队深入各劳教单位,通报2008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测评情况,指出存在问题,提出工作要求。积极推进警务督察工作,监狱、劳教系统开展警务督察2879次。参与对干部选拔任用、公务员招录、大宗物资招投标、基建工程等工作的监督监察,监狱系统全年参与工程建设、物资采购等方面的招投标553次,涉及金额4.7亿元。警官学院全面推行院务、事务公开,将权力监督重心由结果控制转为过程控制,使行政管理和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

(四)政风警风行风建设工作持续加强。切实加强政风效能建设,组织开展效能督查月、政务公开宣传月等活动。全系统48个单位参加了民主评议政风行风活动,17个单位获中等以上名次。监狱、劳教系统深入开展以管理工作、执法工作和队伍建设为重点的专项整顿

活动,认真贯彻落实“首要标准”,严格执行“双六条禁令”。大力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主题教育和法律服务机构内部管理规范年活动,完善并落实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综合评价制度,研发应用综合管理软件,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制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对律师事务所和律师违法违纪行为投诉查处工作的意见》,加大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全系统受理法律服务领域投诉72起,查处违纪违法律师2名,有力地促进了法律服务行风进一步好转。

(五)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继续加大。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案件查处工作,认真分析查找办案工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不断创新执纪办案理念、思路和方法、手段,着力提升办案人员的能力、水平,查办案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09年,全系统直接受理和处理信访举报 225件次,承办上级机关批转信访举报12件;查处违纪违法案件2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1人,分别较上年上升7.4%和3.3%。厅纪委严格执行纪检监察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积极开发手机短信举报应用软件,进一步拓宽案件线索渠道;切实加强案件管理工作,认真执行和完善信访举报及违纪违法案件定期分析制度,不断加大督办、督导工作力度,全年查报结果的信访件比上年上升60%。省监狱管理局严格落实案件检查工作基本要求,以会代训,并有重点地深入直属单位检查指导信访初核和案件查处工作,有力推动了案件查办工作开展;监狱劳教系统分别对系统内发生的贪污受贿、失职渎职、违反职业道德、私设“小金库”等十多起典

型案件进行通报,帮助发案单位及时发现和堵塞教育、制度、管理、监督等方面存在的缺陷与漏洞,深化了办案的治本功能。

(六)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各单位普遍建立了责任分解、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做到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检查、共同考核。绝大多数监狱劳教单位坚持实行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民警个人向所在单位递交廉政承诺书的做法,基本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坚持每对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并对检查考核结果予以通报。省劳教局由局领导带队,半年对党风廉政建设与执法工作进行一次检查,年终进行考核。警官学院建立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配套制度,使责任追究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

(六)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机制进一步完善。厅党委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组织开展“争做党的忠诚卫士、争当群众的贴心人,创建服务科学发展、促进安徽崛起的先进机关”主题实践活动和向优秀纪检监察干部王瑛学习等活动。加大教育培训力度,首次有规模地组织纪检监察干部赴中央纪委监察部杭州培训中心学习。监狱管理局,南湖、宝丰劳教所举办纪检监察业务知识培训班,组织专、兼职纪检监察干部重点学习案件管理、廉政教育理论等纪检监察业务知识,收到了较好效果。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各种新老问题。领导干部“一

岗双责”、廉洁自律以及法纪意识淡薄的现象依然存在;监狱劳教工作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违纪违法现象屡禁不止,有的还呈易发多发的态势;法律服务行风建设中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纪检监察工作及干部队伍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着眼于司法行政工作实现良性循环发展目标的要求,着眼于发挥司法行政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中的职能作用的要求,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2010年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阶段性目标冲刺的一年,做好反腐倡廉工作意义重大。今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省纪委八届六次全会及司法部反腐倡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成效,为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顺利实现司法行政工作良性循环发展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及省委八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司法行政系统党的建设各项工作,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的行为,确保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日前,中央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是反腐倡廉建设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党内法规,各级党委(党组)要将贯彻落实《准则》作为政治责任,自觉对照《准则》规定,认真查找、分析本单位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以保证《准则》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要切实加强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以及执行省厅关于良性循环发展决策部署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令畅通。要建立健全对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定期检查、专项督查制度和纪律保障机制,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

(二)认真开展反腐倡廉风险点查纠活动,加快推进惩防腐败体系建设

根据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意见》,厅党委提出了到2012年建成惩防腐败体系基本框架的目标。为确保目标实现,省厅组织开展了为期两年的惩防腐败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近期检查情况看,全系统在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工作中还存在重视不够、抓得不紧、措施不力等问题,直接影响到体系建设工作进程。省厅将在大力推行试点成功经验的同时,以反腐倡廉风险点查纠活动为载体,从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制度建设入手,进一步促进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的建立。各级党委(党组)和纪检监察机关要充分认识开展反腐倡廉风险点查纠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按照省厅对查纠活动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抓住排查、防范、监控等关键环节,准确摸排梳理出易发生消极腐败问题的重点部位和环节、重点问题和重点人员,研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要建立并实行领导责任制和工作责任制,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分工负责,各有关单位和业务主管部门具体牵头负责。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主体作用,推动反腐倡廉风险点查纠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努力使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进一步强化教育监督,不断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综合运用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等手段,开展党性

党风党纪教育,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进一步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按照《司法行政系统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继续创新形式,加大力度,深入推进廉政文化进机关、进监所、进企业、进校园、进家庭;组织开展廉政文化示范单位创建以及廉政法制书画摄影作品大赛等活动,加强廉政法制教育,逐步推行领导干部任前廉政法律知识测试制度。

认真落实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中央《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加大巡视、审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述职述廉、诫勉谈话、函询和预警告诫等监督手段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不断完善监企分开体制下“一个党委、两个法人”的规范运行机制,认真落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监狱劳教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情况的监督管理,凡属监狱劳教所和监所企业“三重一大”问题,必须坚持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认真落实厅党委《关于对领导干部进行预警告诫暂行办法》,坚决执行《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切实加大问责力度。

(四)进一步加强政风警风行风建设,切实维护司法行政机关良好形象

大力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建立和完善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定

期下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生活会制度,加强监督检查,着力解决作风漂浮、敷衍塞责、逢迎讨好、相互吹捧等突出问题,大力弘扬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

以勤政高效为重点,推进司法行政机关政风效能建设。要继续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等规定,进一步加强公务用车使用管理,大力整治文风会风。认真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投诉受理机制,拓宽社会监督渠道。要进一步加强政务中心窗口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组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积极参加政风行风评议活动,认真落实省直机关加强效能建设的八项制度,加强效能督查和监察,加大治懒治庸力度,切实提高机关公务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推进政风效能建设再上新台阶。

以公正廉洁为重点,推进监狱劳教系统警风建设。继续开展“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执法大培训、岗位大练兵,“争做勤廉示范单位、争当勤廉优秀民警”和监狱劳教场所安全隐患专项排查等活动。推进警务督察工作常态化,进一步加大对监狱劳教执法工作的监督力度。大力推进“阳光执法”,严格执行“双六条禁令”,促进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诚信为民为重点,推进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开展“法律服务提升年”活动,完善法律服务综合评价体系,进一步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体系建设。继续在律师队伍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工作者”

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律师行业党的建设,加强律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完善公证执业规范,加强执业监督,提高执业公信力。认真贯彻《司法鉴定职业道德基本规范》,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机构规范化建设,开展“法律援助基础建设年”和“法律援助便民服务”主题活动。严肃查处法律服务违纪违规行为,切实取信于民。

(五)进一步加强查办案件工作,严厉惩治违纪违法行为

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党委(党组)是重视惩治工作的,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也为此付出了努力,全系统查办案件数量整体上呈小幅上升趋势。但是,对违纪违法问题的查处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各级党委(党组)以及相关部门必须牢固树立抓班子带队伍的长远目标,切实增强对党、对人民以及对我们身边广大党员干部负责的使命意识,进一步把查办案件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要认真按照上级机关和省厅要求,进一步明确案件查办的重点,依纪依法做好这项工作。当前,要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工作,在全面排查的基础上,重点治理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以及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中围标串标等问题。要继续加强“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坚决切断“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完善治理工作的长效机制。

认真落实省厅《案件线索集中管理和集体排查规定》和《关于加强纪检监察案件审理工作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提高依纪依法办案水平。加大对违纪违法案件的通报力度,发挥惩处应有的警示教育作用,进一步深化办案的治本功能。加强和改进信访举报工作,建立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及时公开与罪犯劳教人员利益相关信息,公开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举报电话,运用好手机短信举报平台,进一步拓宽畅通举报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六)深入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做好治本抓源头工作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立足我省实际,认真落实人财物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司法行政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大力推进监狱体制改革,严格实行监狱行政财务和监狱企业财务分开管理、分别审批的运行方式。进一步完善律师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探索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监督机制和司法考试纪律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强司法行政系统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符合司法行政特点的干警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和领导干部失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备查机制,严肃查处执法执业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等行为。逐步研究建立对涉法涉诉信访反映的干警违禁违规违纪行为依纪依法处理机制。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制度,完善和规范巡视工作,强化考核结果和巡视成果的转化运用。健全警务督察工作机制,加强警务督察工作规范化建设,建立警务督察成果警示教育机制。加强司法行政法制建设,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物资采购等制度,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监督机制。健全执法执纪保障机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严肃查处违反制度的行为,切实提高制

度的执行力。

(七)大力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为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纪检监察队伍是反腐倡廉建设的专门力量,加强纪检监察机关和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事关反腐倡廉建设全局的根本性任务。各级党委(党组)要认真贯彻落实厅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纪检监察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在落实“三定”方案之前,专门听取纪检监察机关关于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努力解决当前纪检监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切实加强监狱劳教所大型监区、副处级大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进一步延伸基层工作触角。要继续加大对纪检监察干部特别是新任纪检监察领导干部的培训力度,着力提升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政治业务素质。要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关心纪检监察干部的成长。要大力学习宣传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事迹,激发广大纪检监察干部干事业、做表率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营造争先创优、奋发进取的良好氛围。

同志们,2010年对安徽司法行政系统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新的起点,新的征程,反腐倡廉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保障发展的任务艰巨而复杂,使命光荣而重大。让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司法部的坚强领导下,奋发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取

10.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十

建设和经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

近年来,共青城市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把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同促进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大力实施“三项工程”,不断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协调发展。

一、大力实施“换脑”工程,着力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分级负责、分层培训的方法,每年突出一个主题,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努力造就了一支“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如,2010年,在全市农村党员干部中深入广泛地开展了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教育和培训,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15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1万多人次;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围绕大力弘扬以“坚忍不拔、艰苦奋斗、崇尚科学、开拓奋进”为核心价值观的共青精神这一主题,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了普遍轮训。

二、大力实施“关怀”工程,着力解决农村党员干部后顾之忧。专门下发了《关于建立村干部保障激励机制的意见》和《共青城村级干部保障激励机制实施细则》,为提高村干部的各项待遇建立了长效机制。扩大享受对象范围广,不仅仅只是村支书和主任能享受到各种待遇,而是全职定员村干部人人有份。同时,还规定街道社区经过选举产生未享受财政供养的干 1

部和镇居委会、镇属农业分场干部纳入职数管理后,其保障激励机制也将参照执行。动态管理工作报酬,由基本报酬、业绩考核奖励、村集体经济超收奖励三块构成。基本报酬,建立正常增长机制,每年都根据上年全省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来调整;业绩考核奖励,由各镇根据年终村干部考核结果一次性发放;村集体经济超收奖励,对村集体经济年纯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村,每年从新增部分提取一定比例奖励给村干部,主要是用来鼓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提高政治待遇。一方面积极推荐优秀村级干部考录乡镇公务员,推荐提名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优秀村级干部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为他们提供参政议政、发挥作用的舞台;另一方面创新用人机制,对任期内所在单位或个人获得省部级以上综合性表彰、连续3年或累计5年以上获得市厅级综合性表彰、连续5年或累计7年获得市综合性表彰之一的,思想政治素质好,致富带富能力强,协调能力强,且业绩突出、群众公认,连续担任10年以上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经过严格考核可以选拔为镇副科级干部领导或转为镇事业编制人员。形成长效机制。全面实行在职定员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2010年7月1日以后在职在岗符合参保条件的定员村干部原则上都要参加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还作出一项奖励规定,对获得相当级别集体或个人荣誉的村干部当年个人缴纳的养老费或需要补缴养老费的其个人承担部分由市财政承担。同时,建立离任、失地村干部补助和“三老”补贴制度。对由于年龄条件等原因不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或符合条件但个人不愿意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离

任定员村干部及符合规定的未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正常离任失地村干部,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对农村老村干部、老党员、老劳模每年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此外,建立特困党员帮扶基金。由市财政补贴10万元和采取其他形式筹集5万元,使每年的特困党员帮扶金不少于15万元。

11.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十一

一、对待学生宽严相济树立威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的热爱自己的事业,树立教师的威信,定会受到学生尊敬。对待学生,既有慈母般的关爱,又有严父般的威严,对待学生认真负责,定会得到学生的热爱,教育教学效果定会收到最好。如果教师的良好形象受损,特别是师德败坏,将会失去教师的威信与地位。教师因经验不足,爱心不够,缺乏自律,上课管不住学生,课堂乱哄哄的,有时甚至在同学面前流泪,批评、责骂也无济于事,教学效果从何谈起。每个教师应以学生为主课,抱着一种“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思想,严于律己,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养,确实在学生心目当中成为榜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熏陶他们定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二、 正人正己,做好榜样

“正人正己”。教师就是学生的典范、学生的榜样,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父母的化身、社会的规范、人类的楷模、文明的传递者。教师的言行举止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师率先垂范;教师见到地上垃圾,主动弯腰捡起,见到学生主动问好,学生会自然效仿;反之,教师不顾自己的形象,穿着奇装异服,男教师留着长发,女教师戴着首饰,学生会不太好意思的说:“老师还这样哪!”学校大搞素质教育,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素质,最重要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以教师的积极性来带动学生”是特别重要的。榜样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深刻的体会到:教师的德行至关重要,身教胜过言教,教师教人怎样做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好人的典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地到,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三、爱生如子,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石。教师对学生的爱,将是学生上进和健康发展永恒的动力,只有真正做到热爱学生,才能体现出教师工作的神圣职责。只有教师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建立交流合作的平台,学生才加倍热爱、尊重老师,这样学生才真正感受到老师的可亲、可敬。“亲其师,信其道”。当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心与诲人不倦的引导使自己健康成长时,学生才情愿自觉去学习。师生和谐相处了,学生才体会到快乐的教育,教师要学会赏识学生、呵护学生,树立他们的信心。作为一名教师,要避免用停留的眼光看待学生,要用善良之心,理解他们的不是,理解学生的进步、心身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多一点慈爱、宽容、呵护,少一点斥责、打击、嘲讽,要尽可能挖掘出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教育事业是平凡的,但平凡中映射的是伟大,“做人就做优秀的人,做事就做有益的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我们教育人不懈的追求;热爱自己的职业岗位,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只有爱岗敬业,正确面对自己责任、义务,才能自觉完善自我。乐于奉献、甘为人梯,是师德师风的最高境界,才体现出师德的高尚。教师的工作是很辛苦的,我们不能只把它作为一种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工作,而应作为一项事业;特别是农村教师,工作在最艰苦的第一线,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生活单调,薪水微薄,和其他行业相比确实相差甚远,做到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无私奉献,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乐于奉献表现在以教为志、以教为荣、以教为人,做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毫无保留地把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我们应以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荣,以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个人的贡献而自豪。教师在奉献中才会感到工作神圣,师德的伟大。

12.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推进发展 篇十二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调整路径应该从两个方向展开:一是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变城市化发展战略为城镇化发展战略,注重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协调发展,发展重心应逐步转向小城镇;二是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变城乡分割发展战略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注重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发展重心应逐步转向农村。

一、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一)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城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物质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精神文明前进的动力。城镇化作为一种历史过程,不仅是一个城镇数量与规模扩大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这一历史过程包括四个方面:第一,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第二,城镇化是第二、三产业向城镇聚集发展的过程;第三,城镇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过程;第四,城镇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二)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城乡一体化是指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一体化,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促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意义

(一)城镇化对于城乡一体化的意义

一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以城镇化发展为基础的,没有城镇化的充分发展,也就没有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要让城镇领先发展,尤其是要注重各类型城镇的均衡发展,扩充城市与乡村的接触面和联系点,但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又必须实现以城带乡,统筹发展。

二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引导力量。城镇是一个地区各类经济社会优势资源的聚集地,其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往往能够积极有效地推动人、财、物等各类农村资源向城镇流动,进而实现城乡互动。因此,实践中就必须强调城镇的示范效应,要精心设计和管理好城镇发展,尽量减少城镇化的负面影响,有效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动力支撑。即使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镇仍然是发展的主导面,城镇发展必须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来自资金、人才、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动力支持。因此,实践中就不能简单地把城乡一体化发展理解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而必须有效构建起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二)城乡一体化对于城镇化的意义

一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高级阶段。城乡一体化发展既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后的必然产物,也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要求。因此,实践中就必须把握好城镇化发展的度,要特别注重分析一定时期内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当城镇领先发展的正面效应趋于减小,而负面效应趋于增大时,就要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将发展重心向农村转移。

二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最终目标。城镇是农村发展历史的产物,任何城镇都是从农村中孕育而出,发展城镇的目的只是在于克服农村资源分散的缺点,而不是要彻底抛弃农村。因此,实践中就必须树立起城镇化发展的本源意识,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注重从城乡协调的角度考察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成就。

三是城乡一体化是城镇化的提升基础。任何城镇都不可能实现无限制的发展和扩张,城镇对农村的辐射既不能完全解决农村的落后问题,也不能完全解决城镇自身的提质改造问题,城镇的提质改造必须借助城乡一体化发展。因此,实践中必须强调农村发展对城镇发展的反向作用,要特别注重及时化解城乡在资源分配上的矛盾和冲突,既要满足城镇领先发展的需求,又要为农村的发展预留空间,只有在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有效提高城镇品质。

三、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

总结建国以来国内在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模式,我们可以得出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两个理论模型:一是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二是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一)以大城市为主导的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运行过程是:

1. 明确中心城市。

在区域内选择确定一个现实发展基础较好,未来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城市(一般以省会城市最为典型),并对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进行一个高起点的规划。

2. 全方位聚集。

依托选定的中心城市,通过一系列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和管理环境优化措施,有效吸引区域外的资金、人才和技术投入,同时聚集邻近农村地区的优质人、财、物资源,以发展第二、三产业为主要推动力,实现中心城市的品质提升和规模扩张,将中心城市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品位相对较高的大型城市。

3. 选择性扩散。

以该大型城市为中心,按照“近郊区——远郊区——农村地区”的顺序,将中心城市的饱和资源向邻近的农村地区逐级扩散,顺次推动传统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

由于该模型中城市聚集效应的逐级强化和扩散效应的逐级弱化,所以一般只能使得邻近中心城市的局部区域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而区域内的广大农村地区与中心城市之间仍然“是峭壁,而不是海滩”,我们把这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称之为局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俗称“摊大饼”)。模型示意见图1:

(二)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运行过程是:

1. 构建城镇体系。

将一个区域内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进行整体规划,构建起一个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落差均衡的城镇体系,然后将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在不同层级的城镇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解落实。

2. 多层次聚集。

一方面是依托城镇体系内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通过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既有效吸引外部投入,又全面聚集本地资源,在区域内形成多个发展中心。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的顺序,实现城镇体系间城市资源由低端向高端的聚集。

3. 全方位扩散。

一方面是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将各自的饱和资源向邻近的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从不同的层次促进区域内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按照“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顺序,实现城镇体系间城市资源由高端向低端的扩散。

由于该模型中城市的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是通过城镇体系内不同层级的大、中、小城市以及小城镇,同时作用于广大农村地区,所以一般能够实现整个区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从而真正实现区域内的农村地区与城市之间“是海滩,而不是峭壁”,我们把这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称之为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模型示意见图2:

尽管以上两种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但在“十二五”期间及未来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选择第二种模型,即以城镇体系为主导的全域城乡一体化模型为主要理论依据,结合我国近年来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十二五”时期以至未来十年,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对策。

四、新型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构建完善的城镇体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遵循现代城镇体系发展的一般规律,充分考虑未来省市县三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趋势,建议未来10年中国新型城镇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城-辅城-外围城-中心镇”的四级城镇体系,城镇化的推进应以“有效控制主城规模、基本稳定辅城规模、适当扩大外围城规模、快速提升中心镇规模”为战略取向,以小城镇建设为战略重点,通过努力提升主城品质,规范完善辅城功能,积极拓展外围城空间,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等一系列举措,初步形成主城带动有力,辅城配合紧密,外围城联动发展,中心镇全面提升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一)主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主城是整个城镇体系的核心部分,是一定区域范围内优势资源的主要聚集地,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引导性力量,因此,必须对主城实施品位提升战略,要有效整合主城的空间结构和产业布局,促进形成一批高端精品产业;同时,必须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体制机制,使得主城的资源聚集达到一定程度以后,顺利地实现向下级城镇区域的扩散。

(二)辅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辅城既是主城扩散效应的第一级承接区,又是为主城直接提供产业支撑的新兴城区。设立辅城的目的在于:一是为了降低主城区的开发强度,有效释放主城区的城市资源与环境压力;二是为了能够同时从一、二、三次产业全方位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领先地位;三是为了降低城乡发展落差,有效构建起大城市与大农村之间的发展缓冲地带。因此,必须对各辅城的发展进行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科学的产业布局,并采取制定相关政策、完善相关制度、建立相关机制等强有力的配套措施予以落实。

(三)外围城的结构与功能定位

外围城是与主、辅城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距离,但又在宏观层面上具有联动效应的、独立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建设外围城的目的在于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促进城镇体系的均衡发展,重点解决中小城市发展不充分的问题。

(四)中心镇的布局安排

中心镇是基于一定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并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备较强经济聚集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重点乡镇。中心镇规模介于县城和建制镇之间,是城乡互动的重要桥梁,是小城镇的集中代表。确定并推进中心镇建设是未来10年完善中国城镇体系的中心任务。

另外,据了解,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成都市,其2020年城镇体系规划思路为:“1个大城—4个中等城—4个小城—30个重点镇”,即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同时布局,协调发展,尤其是在布局大城市时,采取了在老城区周边设立组团区的办法,既缓解了老城区的聚集压力,又开拓了城市新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避免了在老城区基础上“摊大饼”的发展模式。

五、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措施重点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市、县两级政府应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通过贴息贷款、转移支付等形式支持小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教育文化场所、环境整治、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等设施建设;支持小城镇向银行申请贷款加快其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增强小城镇经济基础;在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方面,给予以下十项扶持政策:1.凡在小城镇范围内收取的基础设施配套费全额返还,用于小城镇建设。2.在小城镇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全额返还,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3.小城镇在旧城改造中盘活存量土地的有偿使用收入及对原划拨土地收取的租金,全部留给小城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耕地开发。4.小城镇新增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土地有偿使用收入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其余返还小城镇,用于小城镇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5.小城镇镇区规划范围内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流转的土地收益,70%返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30%留给小城镇,专款用于配套设施建设。6.小城镇国有土地有偿使用费上缴市部分,每年安排30%以上用于支持小城镇耕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7.从小城镇收取的耕地开垦费上缴市部分及县留成部分或全部由财政返还小城镇使用。8.环保部门从小城镇收取的排污费,除上缴国家部分外,应返还给小城镇按环保资金有关使用规定,全部专项用于中环境污染治理。9.在小城镇收取的水资源费,除按国家规定上缴部分外,其余应主要用于小城镇水资源规划、保护、法规宣传及相关水利设施建设。10.县城或县级市市区可以收取的费用,小城镇报经县、市、区人民政府同意后,也可按同样的标准和范围收取。

(二)创新投融资体制

大力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经营企业化,设施享用市场化的方式,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收民间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通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命名权、广告设置权的有偿转让,实现滚动开发;经县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小城镇可将规划区范围内的中近期建设用地一次或分批次转用或征用后作为政府的土地储备,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或将国有资本金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在以后的土地拍卖或招标中取得土地收益,应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有条件的小城镇可探索以集体土地作价入股的方式,组建股份制企业,但应取得拥有集体土地的大多数村民同意;具备条件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及房地产开发企业,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增强其滚动开发的能力,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改进建设方式

全面推行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全市小城镇的镇区建设综合开发率要达到50%以上;综合开发的重点是基础设施、市场、工业区和住宅小区建设;对小城镇按照规划建设的居民公寓式住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可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经济适用住房的土地使用优惠政策;继续放宽小城镇基础设施有偿使用和有偿服务范围,逐步理顺价格关系,建立政府调控价格和市场定价相结合的公用事业价格体系,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机制;鼓励以股份制、合资、独资等灵活的形式成立专业公司,承包以小城镇为中心、涵盖相邻几个乡镇的市政维护、污染治理、环卫清扫、垃圾收集运输、绿化养护等任务,实现规模效益,降低管理成本;各地、各有关部门在技术改造和创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市场建设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等方面,应优先向小城镇倾斜;各有关部门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对小城镇符合专项资金使用范围的项目,应优先考虑,切实提高小城镇的科技、文化、教育、交通、水利、电力、通信、卫生、环保、消防、市场和安全生产等建设水平,并辐射和服务周边村镇;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应对沿线的小城镇优先考虑设置站点,提高小城镇的公路建设等级,其连接县城的公路应达到二级以上标准,连接其他镇的公路应达到三级以上标准;电信、供电、供水部门对小城镇的移动通信、宽带网络、消防通信、供电线路及设备、供水线路、消防供水等设施建设应与县城同步进行。

摘要: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具有不同的内涵,同时二者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文章基于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互动模型,给出新型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定位,最后,提出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措施重点。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二元经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2]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3]朱颖.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7).

[4]李岳云.城乡统筹及其评价方法(J).农业技术经济,2004(7).

上一篇:公司刊物范文下一篇:给毕业论文导师的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