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

2024-09-04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精选8篇)

1.《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 篇一

《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

两河镇胡场小学

李宗达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比赛成绩”“速度”“水果价格”“图形放大缩小”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教师教学用书》上建议这部分内容用3课时教学,说明编者也希望教学时能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体验、交流,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四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另外,第四个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其实是要引导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虽然教材中并没有揭示这个概念,也没有出现“比的前项与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的字眼,但我想还是要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决定把第四个情境中放到下一节课,选择前三个情境然后引入比的概念。

2.《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 篇二

关键词:复习;感知;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33-02

关于“比”这个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作为“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比较速度”“比较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①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②学会正确读写比及求比值;③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抽象概括等能力。体会学习比的价值。

一 复习旧知,做好铺垫

同学们,我们班有20个男生,25个女生,你们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与思考]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的数学课便很少安排“复习铺垫”这个环节,更多的是为吸引人的创设情境。但在几次试教中,觉得在这节课上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因为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于是决定从复习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入手,另外,这个问题比较开放,期望学生在思考的同时能提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等用除法解决的问题。从而引出表示男女生人数关系还可以用“比”的形式这一课题。通过复习,为后面突破“理解比的意义”这个难点做好铺垫。

二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活动一:哪些图片比较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同学们,黑板上有几张喜洋洋的图片,你们观察一下: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与思考]这一环节,教材上安排的是观察淘气的几张图片,情境虽然不错,但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结合实际情况,把淘气的图片改成观察喜洋洋的图片这一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图B、图D和图A比较像,并简单知道原因是它们是经过图A放大或缩小后得到或跟图片的长与宽有关等。

(2)尝试解决问题。上面这些长方形图片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请几个同学到黑板上量一量这些图片的长与宽,并填写下表

同桌讨论:从这些数字中你发现了什么?交流:①图A、图B、图D的长都是宽的1.5倍;②图D的长和宽分别是图A的长和宽的2倍;③图B的长和宽分别是图A 的长和宽的二分之一;④图A、图B、图D的宽都是长的三分之二。如果学生出现了以上几种想法,教师要进行整理和分析:图ABD三张图片看起来比较像与它们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有关,即这3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

(3)画图验证想法:让学生在本子上画一个具有长是宽的1.5倍这样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加深直观体验。

[设计意图与思考]这个过程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只是直接呈现几张图片并提供完整的表格等材料,让学生结合图片、结合表格和相关数据去独立思考,期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提出不同的想法,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活动二:谁的速度快

(1)出示问题: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的速度快?如何求速度?根据前面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填写表格

(2)交流发现:马拉松选手的速度快。

活动三:谁的苹果最便宜?

①出示问题:水果市场有三个摊位卖苹果,A摊位15元买3千克,B摊位9元买2千克,C摊位3千克卖12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②应该怎么解答这个问题?如何求单价?根据总价与单价的关系填写表格

③交流发现:C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④试着说说在以上探究长与宽的关系,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总价与数量的关系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的?教师引导:像上面这样子……,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设计意图与思考] 结合具体的情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概括出比的意义。其实, 这两个活动的设计是前面情境的延续,鼓励学生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同时,新的情境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渗透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即路程与时间的比值表示的是速度等,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比这一概念的感知,以实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飞跃。

三 自学比的读、写法,理解意义

①自学书中第50页的“认一认”部分。②在小组内交流你的自学成果。③集体交流: 6÷4可以写成6:4=1.5(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前项除以后项的商)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试着把前面几张表格中两个数的关系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与思考]本课的重点比的意义是在经历三个活动之后揭示的,学生对比在具体情境中的意义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因此,这里安排自学比的相关知识,既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比的信息,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 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①举例子说说: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哪些?②联系实际说说“1:2”可以表示什么含义? ③求比值: 20:15 1.5:3 。

[设计意图与思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举出比的例子,并评价学生对求比值等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水平。

3.《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三

苏州新区希望小学 耿向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活中的比》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法,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的,理解比的意义。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早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准备:课件、答题卡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如果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它们的相差关系,也可以比较它们的相除关系。

2、揭示课题,目标导学。

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现象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学习“生活中的比”。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情境一:照片的想像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张照片,你发现哪几张照片和图A比较像呢?

1、这些照片为什么有的与图A比较像,有的不像呢?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了方便我们去研究,老师把这几张照片放在方格图中。每个方格的边长用1来表示。

2、请同学们拿出作业纸,以小组为单位,带着老师的小提示,一起来探究这些长方形照片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课件出示)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并填在表中。(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与宽之间有什么关系?(3)议一议,你能发现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吗?

3、全班交流: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这些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列出除法算式,并板书,并完成表格)

4、你发现照片B和D为什么与比较相像了吗? 生1:我发现A变成B,长和宽同时缩小了2倍。生2:我发现A变成D,长和宽同时扩大了2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发现,如果两张照片的长和宽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倍数相同,它们就比较像。

生3:这三张相像的照片长都是宽的1.5倍。生4:这三张相像照片的宽都是长的2/3。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计算单张照片的长宽的倍数一样,也证明了它们相像的原因。

(二)、情境二:速度和单价

师:刚才我们把这些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分别进行比较,揭示了照片B和D与A相像的原因。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作比较的事例还很多。请2 看:

师:猜一猜:跑步和骑车谁快?要比什么?(生:比速度)你会解答吗?要知道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又要比什么?(生:比单价)

你能计算吗?

师:请同学们看到书,快速填好书中的两个表格,并比一比。师:谁快?你是怎样计算的?

师:马拉松运动员比骑车还快一些。这让我们也想象到运动员平时的艰苦训练、奋勇拼搏,看来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超越。师: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怎样计算的?(板书相关算式)

(三)、抽象比的意义。

1、认识比的意义。(1)、引出比。

师:看,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比长与宽的关系,解决了为什么照片相像的问题,比速度的问题,比单价的问题。观察这些算式,都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生:都是除法算式。

师: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式子,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比。

师:比如,在求长是宽的几倍时,我们用6÷4,还可以说成长与宽的比是六比四,写成6:4,读作六比四。其他几个除法算式又可以看成是谁和谁的比呢?谁来说说?(依次把除法算式改写成比)

(2)、抽象比的意义。师:观察我们得到的比,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比吗?(指名回答)

师:说的不错,我们看看书上怎么说。看书,齐读。板书。师强调:看来,比表示什么关系?(两个数之间的相除关系)

2、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50页的认一认,看看你又知道了有关比的什么知识?(2)汇报完善。

① 板书比的前项、后项、比号和比值

② 介绍比值的计算方法。(学生口答,并适时追问比值的含义)

3、对比小结。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比的前项和后项,我们看出有的比的前后项是同类量,这样的比我们叫做同类量的比;有的比的前后项是不同类量,这样的比我们叫做不同类量的比,其中不同类量的比能产生新量,比如路程比时间,得到速度。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比,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

1、填一填。

(1)有5个红球和10个白球,红球和白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白球和红球个数的比是(),比值是()。

(2)航天员刘洋今年34岁,同学今年11岁,同学和刘洋的年龄比是(),比值是()。

(3)航模小组8个人共做了27个航空模型。做的模型总数和人数的比是(),比值是()。(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的 比是();这个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的比是()

2、辨一辩。

(1)小强的身高是1米,他爸爸的身高是173厘米。小强说他和他爸爸身高的比是1 ∶173。小强说得对吗?

(2)足球赛中常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

3、说一说。

在实际的情境中理解1:4的含义。若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1:4 出示一个苹果和4个梨。出示一箱苹果和4箱梨。师:看来,1:4也就是表示什么?

出示2个苹果:按照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1:4的关系,如 果苹果有2个,梨有多少个?

出示12个梨:如果梨有12个,苹果又该是几个?为什么? 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好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生活中的比,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老师今天也为你们收集了生活中的一些比,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

2、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27。

3、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2。

4、人体上有许多有趣的比。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成年人身高与头长的比大约是7︰1,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5、你知道吗

0.618 是一个神奇的数,它是美的象征。只要一个比的比值大约是0.618时,这个比我们就称它为黄金比。

(欣赏两张图片)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引导学生探究大量生活实例的基础上抽象出比,并在理解比后又回到生活中来找找比、欣赏比。下面就如何关注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效谈谈我们教学后的思考。

一、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

二、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 篇四

苏志新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初步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

3、能列举生活中存在的比,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认识比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今天老师把教室里最好看的一个人请上了大屏幕,猜猜她是谁?

生:原来是老师自己!

师:有的同学肯定会想老师真自信,老师本来挺自信,但是被照相馆的人调整后,我就不自信了,看看他们是怎么调整的。(原图为A 长和宽同时缩小B 长拉长“变胖”C 长和宽同时扩大D 宽拉长“变瘦”E)师:老师听到有人笑了,你为什么笑? 生:不像老师了,太胖了,太瘦了,,? 生:b和d可以,c太胖了,e太瘦了,都不像了 二,探索新知

1、说一说图片长与宽的关系 观察思考: 师:这些照片和原来的照片比,哪些像,哪些不像?(课件分成两组)提出质疑:照片的像和不像与什么有关?(将照片抽象成长方形,猜测像与不像会与长和宽有关)学生回答:可能跟大小有关,可能跟长度有关,可能跟形状有关,可能跟比例有关,可能跟它的宽窄有关,可能跟长和宽的比例有关。

师:会思考,因为你们从生活中的一些的照片,考虑到它们和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数学问题。

师:长和宽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先谈自己的想法,师适时引导。)学生认为要扩大的过程中,长扩大几倍,宽也要扩大几倍。老师引导发现长和宽之间可能存在相乘的关系和相除的关系。2.独立探究,合作交流。(1)统一规定竖向边为长,横向边为宽。出示探究要求。a图形长6,宽4。b图形长3,宽2.c图形长8宽3,d图形长12,宽8。e图形长12,宽2 师:为了方便计算,我们在研究这些长方形的时候,把竖直的这条边都当作长,那么平平放的边就是宽

师:谁来读一读小组学习要求。小组学习要求:

(1)数一数将每个图形的长和宽标注在图上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图形的长和宽是什么关系(3)探索完在小组内轮流说说你的研究过程和发现 师:活动结束,哪个小组愿意上来分享你们的发现。3.全班汇报,初步感知比的意义。学生可能有的情况

(1)用乘法研究的:找不到照片像与不像的原因。(2)用除法研究的: 第一种方法:同一个长方形的长: 宽,得出结论:只要商相等(也就是长与宽的倍数相等),照片就像。用a的长÷a的宽,是1.5倍 老师举例验证,发现上面的图形也都是用同一个长方形的长除以长方形宽得1.5倍,那么就像。

结合学生所列算式,教师介绍:6÷4还可以说成6:4,这就是“比”。

第二种方法:不同长方形的长÷长、宽÷宽,得出结论:结果相同(也就是长的倍数和宽的倍数相等),照片就像。

师: 同学们,通过研究,大家发现了吗?原来长方形的形状可以用长和宽之间的相除的关系来表示。而在数学上有一种更加直观、简洁的方法也可以表示他们的这种关系。那究竟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我们的课本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9页根据自学提示学习。

2、自学书上69页内容认识比【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自学“认一认”。(1)什么是比?(2)比的读法和写法(3)比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4)比值是怎么求的? 学生自由回答。

预设:如果学生说的不完整,请别的学生进行补充。如果完整,提出表扬:这位同学自学能力很强,叙述流畅完整!指定一名学生将自学内容完整地叙述.,对知识做以梳理。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出现标题“比”

2、强调概念重点知识的分析:

3、比号前面的叫前项,后面的叫后项,以后我们在说比、写比时就要注意了,前后项千万不能颠倒!

三、巩固练习

1、寻找比

(1)返回五个图形中说出几个比,并说出所表示的含义。师:那么你能从我们刚才研究的图形中再找出几个比吗? 生:图形B的长除以宽,写作3:2=1.5,表示图形B 的长和宽的比为3:2 师:那么图形B的宽和长的比呢?这时候前项就变成了2,宽变成了3,所以要注意比的顺序,顺序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学生自由发言。强调比的顺序。)(3)列举生活中的比

师:那么除了这些图形中的比,在生活中你能找到比吗?(板书:生活中)师:比如我们班男生24人,女生25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4:25 生:第一小组有1名男生,3名女生,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1: 3 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3 : 1(预设:举例中如果出现学生提出比赛中比分的问题,将问题抛出,设计一个小小的辩论环节!最后得出结论:体育赛事中的比分只是得分多少的记录,是比分,没有相除的倍数关系,所以不是数学中的比。)2.应用比

3.师:我们能从生活中的情境找出比,那么给你一个比,你能说出它所表示的情境吗?

师:你能说一个用“3: 4”表示的情境吗? 学生自由作答。

生:我们班参加绘画班的有3人,参加作文班的有4人,参加绘画板和作文班的人数比为3:4 3.拓展比

师:同学刚才说了这么多生活中的比,老师也找到一些,我们一起看一看

【播放课件音频、图片】(1)人体中有趣的比:身高与双臂平伸的比大约是1:1 腿长与头长的比大约是4:1 身高与脚长的比大约是7:1(2)五星红旗长与宽的比是3:2(3)(3)地球海洋和陆地的面积比大约是71:29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升。

1、师:回顾我们的探究过程,我们是怎样研究出比的意义的呢?(用照片为素材,先思考像不像和谁有关,把照片抽象成长方形,再研究有什么关系,研究中用到除法,从而获得了一个新的概念“比”。简单的说,从生活实际出发,采用正确的方法去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就是研究数学的方法。)

2.总结提升,画龙点睛。

这节课我们进入了数学上一个全新的领域“比”,并且初步认识了比。而今天我们只是了解了比的冰山一角。比还有哪些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呢?接下来的课程我们将一点点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5.生活中的比评课 篇五

教材上的引入使用的是“淘气”的相片,而陆老师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采用自己班里表演课本剧时,男孩扮演的王妃照片。为学生提供了更富有趣味的素材,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学生学会运用所学去观察、分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运用数学的意识。陆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了“比”的意义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见到哪些比,并结合实际说说每个“比”的意义。这样的应用,学生有思考,有活动,既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让学生在应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但是,在“照片的放大缩小”情境中学生能感受得到“比”的存在,而在“速度”和“水果价格”两个情境里,学生会认为直接“比速度”、“比单价”就可以了,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

陆老师在上着一节课时,根据课本内容,引导学生对三个情境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究,终于使得学生理解了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相除的意思。之后,再让学

生通过自学课本,掌握比的读写,了解并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和比的书写形式,又引导学生对于比和分数的关系进行了比较。整个过程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了比在生活中是广泛存在的。

三、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这些图片为什么有的像,有的不像,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原因是A、B、D三个图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单价”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生活中的比》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的内容。从课题来看,本课的生活味儿比较浓厚。“比”是本册教材中的重点概念,而《生活中的比》又是整个章节的起始篇章,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几节课能否顺利有效地进行。

四、充分体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去。本课的重点是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求比值的方法等,相对简单。如果教师只单纯地讲解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必然枯燥无味。而陆老师则创设了与生活情景、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学习上,发挥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主动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相处交流与合作,既注意了认知,也注意了情感态度的培养。值得一提的是陆老师在组织学生小组活动时,明确要求,目的,小组的分工等,避免了为合作而合作,真正地将合作学习落到了实处。

五、充分地预设,有效地生成。

教师对课堂的预设是十分充分的,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思维空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从容不迫,解决的恰到好处,以“问题”当契机,如:学生提出的拿照片的面积相比较等,教师紧紧抓住课堂上新生成的问题,引导学生争辩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当然这和教师充分备课,了解学生是分不开的,充分证明预设是有效解决生成的基础。

今日听了陆老师的课,又一次让我感到陆老师那老练、沉着、恰到好处、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采。每次听陆老师的课都有耳目一新感觉,都有怦然心动的感觉,特别有一种想请她来班上课的冲动。下面就让我将我的学习体会与大家交流。

六、抓住“生活”“相除”两个关键词,充分展示课堂的活力。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本节课,老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其实教材上的内容就是生活中的取材,图片的放缩与变形、跑步、骑车、买水果等。练习中的国旗、人体比例、班级学生数等都是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活生生的例子。将这些引入枯燥的数学课堂,学生兴致勃勃,乐于学生。在课堂上老师总是在说一句话:“数学生活中,很多可用除法来计算”。一句看似平常的一句过渡话,却将生活与数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长方形的长除以宽、宽可以除以长,买东西可以用总价除以数量,跑步可以用路程除以时间,都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我这还有一种新方法也可以来进行比较。在丰富的生活素材里、在厚实的铺垫下、在师生的探究中,很自然地引出了比,让学生感觉到了比的形——就是相除。为了固形,老师又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生活中有趣、有教育意义的练习,学生在轻松的学习中学到了新知识,又得到了教育,充分展示了课堂生机活力。

七、关注细节,显示老师无限风采。

语言细节:准确的语言能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更能使课堂行云流水。这节课老师语言准确规范、提问设计精准、连接自然贴切。

训练细节:能采用顺、反两向训练,这在训练班级人数的比中尤显突出。比与除法模型的过渡也体现老师细致的教学风格。

育人细节:老师在设计的练习题中都能适时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八、商榷和建议

1.数学知识回归生活和应用这一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意义和价值。而陆老师上完这一节课后,学生可能会想:“既然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相比,为什么还要学习„比‟呢,学习比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一上课老师就让我们研究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和„比‟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的头脑中仍然不够清晰。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然后让学生利用新学知识再去解释照片像与不像的问题,达到“前呼后应”,落实数学知识的解释与应用。

2.注重细节的处理。如:学生汇报以图片的面积作比较时,教师不宜直说是个反例,而且要肯定小组的学习研究精神,尽管研究的方向有点偏差,但要鼓励。

6.《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基本功 , 是教师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首先我们来分析一

下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上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并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两类情境数学情境和生活情境,一类情境是同类量的比较,另一类是不同类量的比较,接着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需要刻画两个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二)重点、难点与关键

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 , 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 , 结合学生实际 , 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 , 才能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 设计教学过程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1、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2、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区分比与比值的区别。

3、关键: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分析完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和关键点之后 ,我们才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

(2)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地求出比值。

(3)对比的应用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结合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四)教具、学具的准备

针对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向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我借助一下几种教具来辅助这节课的教学。

(1)多媒体课件

(2)每人两张测量表格

(3)多张生活中的比的图片。

二、教法分析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中体验数学,在退和进的互动中理解数学。通过退回生活,为数学学习提供现实素材,积累直接经验;再通过进到数学,把生活常识、活动经验提炼上升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主要使用情境教学法和引导发现法。首先通过创设系列情境,激发学生对比的知识的研究兴趣,引导学生退回生活,由浅入深地独立思考,在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再通过自学课本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比的意义,及尝试应用引导学生进到数学。最后则组织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引导学生把生活和数学有效结合起来。目的使学生对比有整体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练习形式多样,使学生从多种方式理解比的意义。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观察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法、和实践操作法。首先通过系列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和计算,找出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通过观察、讨论以及自学课本内容后总结出比的意义及相关的知识要点,然后再通过运用脚掌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来计算身高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比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并巩固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这几种学法让学生能用数学视角来观察和思考,亲历探索过程。尤其是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比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必须在认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经过表象达成理性认知的学习过程。为了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我从如下几个程序开展教学。

(一)创设情景,感知比较的方法

首先出示情境1。

给同学们来一场选美比赛。不过这次选美比赛的对象有点特别。(教师出示规格分别是a:6×

4、b:2×

3、c:8×

3、d:8×

12、e:2×12五张淘气的照片,全班投票选出最美的几张照片,结果大多数学生都选a:6×

4、b:2×

3、d:8×12为最美的照片。

然后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为什么这3张照片最美,而其他两张不好看呢?这里面有什么奥妙?是否跟数学有关联呢?可贵的数学意识由此而生。如果没有了学生亲身的选美体验和经历,就不会有源自内心的思索和自问?就不会使学生将数学与生活审美的进行联系审视。

接着把这5张照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引导学生探索这些长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仅仅依靠让学生分组完成表1

长方形

长是宽的几倍

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a

b

c

d

e

通过表1请学生解答了长是宽的几倍和宽是长的几分之几这两个问题并列式,根据学生列的除法算式,从而发现长方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明确是长和宽两个量在比,并使学生体会同类量比的意义。接着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通过数形结合,使学生对比有一些体验。同时,借助图形分类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接着出示情境2。

情境2向学生提供了马拉松选手赛跑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以及某人骑车的路程和所用时间的数据,让学生体会到比较谁的速度快,实际上就是要算出路程与时间的比,看哪个比值大。教学时,我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自己填表得出速度,再说一说,怎样求速度,谁的速度快。

最后出示情境3。

情境3向学生分别提供了三个水果摊位出售苹果的价钱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实际上就是要算出总价与数量的比,看哪个比值小。这里也先不出比这个词。而是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能不能直接比较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怎样才能比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表,再让学生说一说求单价的方法。

情境2和情境3,让学生感受到在同一背景下,总价和它相对应的数量之间存在固定的倍数关系,使学生体会不同类量比的意义。

利用分块式呈现信息材料,一是渗透要学会用全面的观点看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二是创设不同背景下的数学问题情景;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在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时,逐步体验感悟出:单纯从绝对量的多少(比差)来比较是不够的,还要用相对量(比商)来比较。

(二)探究比的意义,揭示学习的主题

在以上3个情境的基础上,接着揭示课题,引出比的概念。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于是,接下来就让学生自学书本第50页认一认中比的概念、比的读法和写法以及如何求比值,然后由学生汇报学习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汇报比的概念的时候,我则着重引导学生寻找概念的重点词、重点意义和条件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比的概念中,关键字就是相除。

接着组织学生回顾前面情境中的有关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用比的方式说一说,写一写。先是由个别学生说,教师再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规范,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互相说。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求比值的方法就是用前项除以后项。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北师大(新世纪)版数学实验教科书编写组的成员陶文中教授给我们指出:学生是否是真的掌握了所学知识,要做到三清想清、写清和说清。想清、写清,绝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而说清却往往被忽略。这样不利于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的养成。于是,在我这节课中,我非常重视学生是否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达3个情境中有关数量的比的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与时间。

(三)巩固新知、拓展运用,深化理解比的意义

在学生想清和说清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内化知识,形成扎实的转化,发展能力,同时体现新课标倡导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新理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组:巩固性练习

1、读出下面各比,并求出比值。

(1)3 :12(2)5/8(3)6 :2/3(4)1/5 :1/6

通过各种类型的比,使学生知道比的前项、后项的呈现方式是多种的,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小数。以及让学生仔细观察比与比值的区别,明确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它是一个式子,而比值是一个数,这是很多学生往后比较容易出错的一个知识难点。

2、找比。

六(1)班有男生25人,女生21人。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

通过这一题让学生弄清楚,究竟是谁与谁相比。

第二组:综合性练习

判断。

1、小强身高148厘米,小明身高12分米,小强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48﹕12。2、5÷4又可以说成5比4,又可以写成5/4。

通过这两道题,使学生明白两个量之间的比要统一单位。

3、体育比赛中的4﹕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让学生展开讨论,然后回答。)

这一环节再次引起了学生思考的小高潮。在同学们的激烈的辩论之后有的同学指出:各类比赛中的比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它只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还有的同学指出:从4﹕0这个比出发,根据求比值的方法,4﹕0=4÷0=?这个问题,根据除法中除数不能为0和分数中分母不能为0,得知比的后项不能是0,所以这个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比。

第三组:发展性练习

1、从同学们非常喜欢的柯南破案故事入手。告诉同学们:(前不久,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某珠宝店发生了一起特大失窃案,侦察员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这时罪犯已经逃走,现场只留下一个脚印)这时柯南来了,他仔细观察完现场后只是量了量脚印的长25厘米,就果断地推算出疑犯的身高。你们知道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你能算出这个疑犯的身高吗?这个故事挑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联想和猜测,这可能与人的身高与脚印长(即脚长)之间的关系有关,于是紧接着鼓动他们展开研究和讨论,以小组为单位从自己身上进行研究,量一量,算一算,并提示学生将发现的关系用刚学到的比的知识来表示。这样教师就不用多费一句口舌,他们饱涨的热情和关注使得他们立刻就发现了其中蕴含的规律。

汇报交流中:教师随机板书几位学生身高与脚长的比及比值,当写到第5个时,下面就有学生喊了起来:老师,我发现了一个规律:身高与脚长的比值都接近整数7!

又有学生说:柯南就是用罪犯的脚印长度乘7来推算出疑犯的身高的。

刚刚学到的知识能马上学以致用,自己也当一回小柯南,这带给了学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研究的乐趣和发现的激情,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比的重要性以及比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接着,教师随即分别出示维纳斯女神雕像图片、芭蕾舞演员踮起脚尖的图片、我国的国旗图片及摔碎的古玩花瓶图片,从而引出美学中的比、国旗中的比及考古学中比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新奇的体验,一种清新的熏陶。此时教师适时接上:其实,生活中有趣的比还有很多,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搜集搜集。从而将学生由课内引到课外。

(四)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比

7.《生活中的比》教学反思doc 篇七

参赛作品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岁月如歌

——我的初中生活

江西省赣县南塘中学杨春明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参赛作品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3.课时:2课时

4.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多角度、多侧面地回顾三年初中学习、生活的得失,为更高一阶段的学习鼓劲。

(2)在活动中进一步感受集体的力量,感受同学情、师生情,渗透感恩教育。

(3)在活动中培养、锻炼学生用多种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

(4)锻炼写作、口语交际能力,锻炼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5.课前准备:

(1)教师分析教材、整合教材内容,弄清综合性学习的性质,搜集资料并制作教学课件。

(2)教师明确本次活动的学习任务:介绍本次综合性学习中学生需要搜集的资料,活动的目的,活动的程序,并就这些内容同学生进行探讨,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与合作。

二、教学课题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也是初中语文课本的最后一课。这一课可以说是初中语文学习的终曲,也可以说是学生即将毕业告别初中生活的一个平台。本课教材所列举的活动项目非常丰富,选择范围非常大,有利于开展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回顾初中生活的同时积累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

2、教材内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的三维教学理念,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本课属于综合性学习,不同于普通课文,教材内容的设置主要以

学生活动为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包括搜集初中三年生活照片,讲述三年来同学、师生间难忘的事,为同学写毕业赠言等。

四、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课上交流。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电影《城南旧事》里的那首毕业歌。

(活动二:今宵难忘

1、难忘同窗情

2、师恩永难忘

3、父母亲情

表达亲情的古诗词:

表达亲情的视频:(诗文《一起走过》)(诗文《难忘同窗情》(表达亲情的古诗词)

8.生活中的比评课稿 篇八

杨老师的教学设计紧贴学习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教学重难点突出。整个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能主动参与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

杨老师在这一节课中主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遵循 “导问题――思问题 ――解问题”这一基本框架设计每一个问题,学生问题解决和创新表达的欲望强烈,能联系实际,及时迁移并运用比的有关知识。同时,课件制作精美,能够运用多媒体、电子白板等信息技术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辅助学习目标的达成。

美中也有遗憾,在教学中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像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建议当“比的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初步建立模型后,继续延伸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也可以用比表示。还有因为时间原因,习题以下内容包括课堂总结和延伸处理得比较粗糙。

上一篇:液化气瓶使用安全规定下一篇:自学英语学习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