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管理的特点

2024-11-16

战略管理的特点(共9篇)

1.战略管理的特点 篇一

1 引言

随着项目、项目管理理念的广泛传播和实践层面的深入推进,项目理念开始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

[1]“对很多企业而言,将战略与项目关联起来是一种革命性的想法,还是个全新的概念”,而有些企业已经

[2]开始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借助项目管理的相关理念,应对企业运营环境的动态变化和竞争挑战。“按项目

进行管理" (Management by Projects)、项目组合管理(Project Portfolio Management)、项目群管理、多

[3]项目管理(Managing Multiple Projects -MMP)等实践与探索不断深化。项目与企业战略之间的渗透与交融

日趋显见。

项目旨在完成一次性的独特成果,战略关注常规运营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项目挑战具有全新性特点,与企业战略面对的全新环境挑战和创新任务高度契合。这便构成了项目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得以渗透和流行的根源。将企业战略目标以项目组合、项目群、大项目等形式加以表现,对具有整体战略意义的大项目进行分解,形成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群, 于是企业战略管理便转化成了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群的管理。侍文庚、王希泉等人认为,项目群管理模式下,战略是企业评价、选择和管理项目的基础,是企业资源分配的基

[4]础,能否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项目群管理成功与否的标准。借鉴项目相关的理念及管理实践,将项

目理念渗透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运营日趋项目化的背景下,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和价值。下面,结合项目管理特点分析,探讨项目相关理念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借鉴与启示,旨在提供项目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路径和方法的探索和尝试。

项目管理具有三个鲜明特点:其一是动态适应性;其二为条件约束性;第三是系统开放性。上述三个特点,对项目管理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分述如下:

2 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

项目面对的是全新的情境挑战,需要与客户一起,在不断变动的外部环境下,界定并修正项目成果的最终表现形式。满足客户潜在需求,是项目追求的最终效果。在动态多变的项目实施过程中,客户对自身的需求会因自身理解和外部情势变化而变化,项目赖以进行的客观条件,亦会因时间推进而不断变化。这种情形下,动态性、变化性便成为项目管理面临的一大挑战,亦成为项目的一个根本特点表现。为适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这一动态变化的内在要求,具有灵活性、机动性特点的项目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应运而生,成为项目管理人员组织的基本形式。项目呈现的这一动态适应性,与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具有一致性表现。战略管理的根本任务是在不确定的、动态变化的环境下,通过资源的投入和实力的发挥,将未来的不确定性逐步变为确定性。借鉴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特点,借助项目管理日趋成熟的团队组织模式,有助于企业构建更具机动性、灵活性的战略组织结构,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由项目自身特点决定,通过项目团队这一组织形式,借助项目管理中的沟通努力得以实现。借鉴项目管理的这一特点及应对举措,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一是需要强化对变化的主动适应意识,及早识别,精准界定,动态适应,以更好地识别、界定、捕捉外部机会,不断修正、完善企业战略目标,形成动态变化、主动适应的战略管理观;二是依据企业战略目标的界定和完善,构建符合战略目标内在要求的组织结构。

钱德勒认为,战略与结构是相辅相成,彼此支撑的。有什么样的战略目标,便需要与之匹配的组织结构。

项目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可以借鉴项目团队的组织模式进行组织结构层面的改革与创新。项目团队具有灵活性、开放性的特点。项目型团队在行动协调、创新方面可以取得相对出色的绩效表现。企业战略管理一方面需要协调组织各层面、各利益诉求的关系,另一方面需要突破第一文库网既有经营模式,实现创新发展。显然,项目组织的构建,可以为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企业战略管理,其核心和关键在人。借鉴项目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以人为本,构建灵活性、机动性、开放性、互补性的人才团队,可以实现更灵活、更机动战略组织结构的构建,彰显企业在人才获取、创新、行动协调等方面的优势。

在项目管理中,基于项目全新任务挑战与环境动态变化构建的项目组织,注重的是成员间知识、能力、经验和背景的互补性,着力激发的是项目组织在项目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和行动力。组织扁平化趋势影响下,尊重个性差异,注重授权与团队协作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依据战略目标要求,充分挖掘、激发并培育组织成员的潜力,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围绕大项目统领下的项目化分解目标展开努力,充分激发成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行为,便成为项目管理理念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可行路径选择。具体地说,在组织结构创新方面,企业需要围绕战略目标的规划,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选拔人才,并通过有效的团队建设举措,实现组织成员的有效协作,进而激发团队合作意识,借助学习型组织单元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实践的推进,实现项目化战略目标下组织成员的高效协作与创意激发。

3 项目管理的条件约束性

项目管理通常会受到范围、进度、成本和质量四个要素的约束,项目管理的条件约束性特点由此可见一斑。项目管理,实质就是在外部条件的约束下,不断权衡与取舍,进而达到相对理想的项目目标的。显然,相对满意原则是项目管理遵循的基本理念。项目管理需要依据约束要素的实际状况,不断评估、权衡项目目标,进而做出动态调整和变化。这使得项目管理呈现“戴着镣铐跳舞”般的痛苦和无奈。同样,企业战略管理亦面临资源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亦需要在各类目标和步骤选择上不断做出权衡和取舍。

项目型组织、项目理念下的企业战略管理,同样面临资源有限性的限制和约束。组织内各个项目之间存在资源竞争关系,需要“建立一套符合企业自身资源条件的项目选择程序与项目组合优选评价模型,在项目启动之前以及在将企业资源应用于该项目之前,通过项目组合的优选评价,以确定项目以及项目战略组合的

[5]有效性和可行性。”显然,此种观点是基于项目组合存在资源竞争关系的假设得出的。将项目组合(Project

Portfolio)、项目群、大项目等理念应用到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在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改变项目之间资源竞争的传统理念,以“相生”而非“相克”的理念为行动指南,在企业战略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寻求各项目之间的相生共赢、协同促进的关系,有助于以全新的视角,以企业战略目标为统率进行项目的整合与取舍,以实现更有效、更协调的企业战略引导下的多项目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的目的是实现资源指向的`一致性,以集中企业优势资源,聚焦一个长远战略目标,将未来的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进而实现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突破。项目组合理念下,可以将具有相生作用的大

[6]项目与其他项目进行战略组合,进而实施更有效、更互益的管理。不同项目,在不同时间节点有不同的资

源条件需求,亦会在企业运行的不同时间,贡献不同的项目成果,实现项目的预期收益。由此,依据企业整体战略的阶段性推进,寻求项目资源、进度之间的契合性,以先前项目成果的实现为后续项目的推进提供相应资源条件支持,将各个项目可能出现的资源、时间、人力、目标等层面的竞争与冲突,向相互支持、相互协同、彼此裨益的方向转化,有助于实现项目间的正向的、相生的协同作用,避免负面的、相克的竞争性局面出现。

4 项目管理的系统开放性

哲学是所有知识、技能和观念的综合,与学习和实践的领域相关??是学习和实践领域的“思考方式”。

[7][8]项目管理亦是一种哲学层面的思考。项目管理从哲学角度看,表现为一个与外部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

项目需求因客户认识及外部情势变化而处于动态变动中,这使得项目管理受客户需求、外部资源条件的影响而变化。迎合外部需求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为应对变化的一种主动适应;外部条件的约束性,表现为一定压力下的被动适应。无论是主动适应还是被动应对,都表明了项目管理处于一个大的外部系统中,具有开放性特点。企业战略管理统领下的各类项目,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以大项目、项目群或项目组合形式的大系统。基于企业整体战略目标,对构成这一系统的各个项目进行管理,形成各个项目错落有序、彼

[9]此协调、相互匹配的“项目流”,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机会,形成分阶段推进的企业战略管理步骤,

有助于实现企业战略管理的项目化运作。在企业整体战略规划中,企业通常会寻求多种业务和产品的恰当组合,以业务战略(SBU)组合的方式应对未来的挑战与机会。这种情形下,可以将企业选择并予以推进的业务战略作为项目组合中的一个项目看待。可见,项目流的理念,对企业业务组合战略管理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企业处于动态多变的环境之中,面临的机会和威胁亦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及时组织、调配资源,抓住稍纵即逝的外部机会,寻求并创造胶着竞争状态下可以率先突破的条件,是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核心内容。“东方不亮西方亮”,不断筛选企业投资的领域与方向,在众多项目匹配中,本着相生共赢的原则,从不同路径切入未来的战略机会,多方尝试,分头出击,形成企业整体战略目标下多种业务经营战略单元的有机组合,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提升企业筛选并实现未来业务机会的概率。上世纪80年代,福特公司便意识到借

[10]助项目管理理念筛选投资项目的价值所在。公司在战略管理中导入项目管理的理念与实践,力图通过多项

目管理模式,进入项目流状态,以实现企业持久、稳定的发展。我国上世纪末期广为人知的“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理念的提出,亦揭示出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对项目流的关注和重视。将承担不同战略目标任务的项目有效整合,确保企业拥有一个系统的、开放的项目体系。确保项目体系中每个项目既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有自己的项目生命期,亦具有相互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以更为有效地推进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阶段性落实和兑现。这样一来,企业战略管理即可通过项目流这一形式,得以有效分解和阶段性实现。企业战略管理亦可得以阶段性落实和实现。

5 结语

项目理念影响日趋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条件约束性和系统开放性特点,必然会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以愈来愈深刻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显现。借鉴项目管理的三个特点,思考项目化趋势下企业战略管理的应对之道,有助于促进项目与战略间的渗透与融合,有助于企业战略管理领域借鉴并应用项目管理的理念、模式、经验、技术和工具,实现企业更灵活、更机动、更具系统性和开放性的机会捕捉和应用。

2.战略管理的特点 篇二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高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 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 大学已经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 而是大部分学生都要完成的学业, 我校学生从2004年的1.2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7万多人, 增幅达30%, 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给学校的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带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首当其冲的就是学生班级的管理, 行政班级是学生入学后根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而划定的班级, 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学生组织体系, 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主体, 班级的设置使得学生在高校中具有归属感, 也是学生跟老师进行互动的媒介。商科专业的学生因其专业的原因有他们自己的特点, 班主任老师可以基于他们的特点进行班级管理。

二、高校商科专业学生的特点

(一) 商科的学生专业归属感强, 学习能力强, 学习兴趣高, 学习自觉性差。商科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热衷的专业, 他们的入校成绩最高, 在高中时代他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学习能力强, 进了大学之后所读的专业是他们热爱的专业, 对所学专业有很大的求知欲望, 学习兴趣高,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从小生活条件优越, 中学里在家长和老师的日日念叨下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考上大学, 到了大学之后一下子没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 又没有家长和老师在耳边叮嘱, 在加之他们缺少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使得他们在大学的学习中迷茫不知所措。

(二) 商科学生性格开朗活泼与孤独沉默并存, 对父母老师的依赖性强, 自我独立性差。大部分商科学生都是外向型的性格, 他们热情、开放、能言善辩, 善于交际, 乐于助人, 学校的各项学生活动总少不了商科学生的身影。但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热情、开放、能言善辩是在熟悉的人或者朋友面前, 在陌生人面前他们表现的比较沉默, 不善言辞。通过了解的情况来看, 很多学生与同学交流并不多, 他们的交往范围仅限于同宿舍同学, 有的学生甚至在宿舍也很少说话, 同学会反映他比较孤僻之类的, 遇到事情也从来不和周围同学说, 时间长了, 别的同学也会觉得他们不合群, 不好交往, 渐渐的大家会习惯于他们的沉默, 遇到事情也很少与其交流。这样, 他们自己就会觉得孤独、被忽视。同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独生子女, 是被宠坏了的一代, 在日常生活和经济上跟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大, 在学校里遇到事情, 无论大小都找老师解决, 很少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去寻求答案, 自我独立性差。

(三) 商科学生思维活跃, 乐于接受和尝试新鲜事物, 易上当受骗。商科学生头脑灵活, 思维活跃, 新奇想法比较多, 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非常强, 乐于从网络上接受新信息、学习新东西, 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 经常求新、求变, 不能安于现状, 他们注重维护个人利益, 善于利用条件给自己创造财富。但是正因为他们的性格的原因也使得他们容易被社会上的人员忽悠上当受骗, 据统计笔者学校每年学生受骗的案件中, 商学院的学生受骗的比例远高于其他学院。

(四) 商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弱。创新、创业意识在商科大学生中还非常薄弱, 没有得到深层次的认同和接受, 大多数同学主观上存在认识误区, 仍然坚守传统的择业观、就业观, 把创业看的比登天还难, 认为创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和背景作为后盾, 思想上也不积极主动。通过调查今年笔者所带的三个市场营销班101名毕业生中有创新创业意识的有5人, 占总人数的4.9%, 其中想正在实施的只有一人, 占总人数的1%。商科学生绝大多数人的首要选择依然倾向于银行、国企、村官、老师、公务员传统意义上的所谓铁饭碗岗位。

三、高校商科专业班级管理工作

根据商科学生的特点, 商科专业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级事务。传统的班级都是由班主任和几十个学生组成, 班主任作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是班级的灵魂, 学生是被管理者, 学生和班主任之间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班集体的大事小事推优入党等等都是由班主任定夺, 这样班主任老师很累, 同学们对班级事务也没有任何的积极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体, 他们对自己的班级事务有充分参与权和决定权, 班级中有什么事情班主任老师要和学生多进行沟通, 多听取同学们的意见, 要充分相信学生完全可以成为管理活动的主人, 班主任可以根据商科学生专业归属感强, 学习能力强, 学习兴趣高, 学习自觉性的特点差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高校学生他们已经不是中学生在班级事务上老师只需要做引导者和监督者, 班级事务完全可以放手交给学生, 让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参与, 是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

(二) 注重班干队伍的建设, 实行点带面的管理。如果把班级比作一幢高楼的话, 普通同学是楼里的一块块砖那么班干就是整幢楼的框架, 一幢楼框架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幢楼的质量。一个班级也是如此, 班干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集体的健康发展。商科学生性格开朗, 思维活跃, 在选拔班干的时候班主任一定要遵循民主原则, 让学生先自荐、推荐, 然后用集体投票表决的方式挑选出他们衷心拥护的干部。只有同学们自己选出来的班干, 才能在学生中具有威信, 开展起班级工作才能得心应手。班级干部队伍建设好以后, 班主任老师在开展班级工作的时候可以以班级干部为出发点,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做用, 从而带动整个班级所有同学的积极性, 实现点到面的全面管理。

(三) 建立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学生有班级归属感。现在的大学生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他们从小受家人的宠爱, 性格张扬, 在加之身边有没有兄弟姐妹的陪伴, 公子脾气和小姐脾气比较严重, 只关心自我, 不会换位思考, 集体意识比较薄弱, 尤其是商科学生因为各项条件都比较优秀在中学又是老师的宠儿, 就直接导致他们到大学后跟宿舍同学的关系, 跟班级同学的关系处不好。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老师要着重在学生之间和谐关系上下工夫, 在学生入校后就要积极搭建沟通平台,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交流可以以班会、讲座等形式进行, 也可以组织一些室内或者是室外的活动, 通过交流同学们之间可以相互了解, 增进感情, 增加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四) 和学生做朋友增进师生感情, 促进班级管理。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 不应该把自己和学生隔离开来, 要放低自己的身价和学生打成一片, 以朋友的身份跟学生相处, 尤其是现在商科类的学生骄傲、自我、敏感, 不喜欢被人管着, 越管越逆反, 只有向朋友一样跟他们沟通, 通过沟通, 可以了解彼此的想法, 通过沟通, 可以实现共同进步, 通过沟通, 可以将师生的心拉得更近。班主任老师每天都会面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就是耐心聆听同学们的想法找出症结, 最后解决问题。本学期笔者班上有一个宿舍, 宿舍关系非常恶劣, 一个学生是外省的同学, 她总认为本省的学生瞧不起她, 非常敏感, 最后因为同学间的猜忌导致打架, 要求调宿舍。在这个问题发生后笔者逐个找谈话, 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不愿多谈, 问不出所以然来, 后来就拿自己读大学时的例子讲给她们听, 用迂回聊天的方式知道这个宿舍同学的关系恶化的原因, 从各个方面分析该宿舍中有一个同学在心理方面存在缺陷, 导致宿舍关系不和, 知道原因后对于其他三位同学实行安抚, 对于心理有缺陷的同学, 积极联系学校心理辅导的老师给予心理咨询, 并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定期以各种方式关心她, 以沟通促管理学生宿舍关系和谐了班主任的工作也就好做了。

四、结语

总之, 在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 高校中的班级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 我们老师只有认清形势多贴近学生多跟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 掌握他们的特点, 并基于学生的特点特征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能动性,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老师跟学生向朋友一样相处, 力争使得班级管理满足所有同学的需要从而实现班级管理的最优化, 使得班级健康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班级管理要“多和学生商量”[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1.6.

[2]戴迎风.班级管理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在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1.

[3]靳拥军, 王强, 李远蓉.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班级管理:问题分析与体系重构[J].思想教育研究, 2011.1.

3.城市规划管理档案的特点 篇三

摘要:在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链条中,城市规划管理占据重要位置。在进行规划管理各项活动中,都将产生大量的具有工作查考和保存价值的规划管理档案。规划管理档案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依法实施管理的真实记录。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 档案特点

在整个城市规划工作的链条中,城市规划管理占据重要位置。其主要任务是制定城市规划的方针和政策,组织领导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与实施,维护城市规划的法治和秩序,制止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保证城市规划有步骤、有秩序地实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城市规划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的选址定点,下达建设用地范围和面积,建筑设计方案的审定,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实施监督管理等。在进行规划管理各项活动中,都将产生大量的具有工作查考和保存价值的规划管理档案。规划管理档案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依法实施管理的真实记录。

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是保证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城市规划管理活动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档案。如在建设用地管理工作中,涉及建筑用地的申请,审批工程选址、施工放线等,都要有有关的批准文件,工程设计图纸等文件材料作为工作凭证。可以说在整个规划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都与规划管理档案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规划管理档案是进行规划管理各项工作的前提和条件,没有规划管理档案或规划管理档案不完整、不准确,都将给规划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可以说,规划管理档案是规划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规划管理工作成果最终实现形式。

规划管理档案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规划前期管理档案资料和规划后期管理档案资料。规划前期管理档案资料主要有:建设单位(个人)建房申请书、基建计划批准文件、建设(定点、用地、工程)规划申请表、建房用地申请书、建房踏勘报告书、征用土地批准书、征用土地协议书、规划用地红线图、征用土地红线图、建设用地(工程)规划审批单存根、建设工程红线图,以及其它有关工程建设的文件材料。只有当这些材料齐全完备,才能说明该工程是一个合法的建设工程。在这些材料中,土地征用红线图、规划用地红线图、工程建设红线图、征用土地协议书、规划(用地)建房申请书,以及建设用地(工程)规划审批单存根,是规划管理档案的核心部分,其日后档案的查考利用的重心也就在这部分。

从以上可以看出,规划管理档案与工程竣工档案具有明显的区别。工程竣工档案主要反映工程的施工情况,诸如隐蔽工程记录、各种原材料的试拉试压报告、工程质量的验收与评定等,主要反映了工程建设的技术性和质量可靠性。而规划管理档案则是集中记录了建设单位(个人)在工程建设前期所办理的各种手续和所做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反映了建设工程的政策性和合法性。规划管理档案作为城建档案的主体之一,从某种意义讲,它比工程竣工档案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

规划后期管理档案资料主要是指对违法违章的查处。如超面积、违反规划红线的工程建设,其内容主要有立案审批表、调查笔录、送达证、停工通知书、复工通知书、行政案件讨论记录、行政处罚决定书存根、结案审查表以及补办“一书两证”等文件材料。

城市规划管理档案形成于城市规划管理各项活动中,涉及的部门和单位也不同,因此,应区分不同情况,要将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材料的收集与归档纳入日常工作管理和有关制度规定之中。首先应建立专门的档案室,配备专(兼)职的档案管理人员,做到人员、设备、装具的落实。其次,建立专门的文件材料归档制度,规定相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职责权限,保证各类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以项目为单位,对涉及的所有文件材料进行收集归档。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档案法》的要求,积极主动地将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材料向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移交,以确保城市规划管理档案的齐全、完整。

城市规划管理档案是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具体体现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和查考保存价值。因此,必须对城市规划管理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以保证城市规划管理档案的安全和有效利用。集中统一管理就是将各个工作部门、单位分散保管的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材料按照相关的归档制度统一交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档案室进行保管。在现阶段,集中统一管理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档案室保存阶段。这个阶段指城市规划管理档案从形成、保管到移交前的阶段。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文件材料在项目规划建设期间需要经常使用,因此,在项目建成的两年之内宜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档案室保存为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实际效能。二是城市建设档案馆保存阶段。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城市规划管理档案在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保存两年之后,要移交城市建设档案馆永久(长期)保存。这主要是为了最大限度延长城市管理档案的寿命,发挥档案的综合作用,方便各部门、各单位利用。

城市建设档案馆是保存城市规划管理档案的最终基地。由于城市规划管理档案数量巨大,传统的手工检索既费时又不准确,更不能从多角度检索。因此,要开发利用城市规划管理档案信息资源,首选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实现检索的电子化,保证能从多角度检索到馆藏档案。对城市规划管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开发。要围绕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心工作,围绕重点工程、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等对城市规划管理档案进行开发,如编辑城市规划管理审批年度目录、城市规划管理数据汇编、公建住宅小区档案汇集等文件材料,有针对性地提供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发挥出意想不到的作用。按照国家有关开放档案的规定,适时公布城市规划管理档案信息,使社会各界,包括公民个人都能充分利用已开放的城市规划管理档案。通过查阅城市规划管理档案,解决办理土地使用证、房产产权证、建筑遮光、小区环境建设标准等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使城市建设档案馆真正成为城市建设档案资料的存贮、咨询和服务中心。

4.企业风险管理的特点 篇四

(一)全面性

风险管理的目标不仅仅是使公司免遭损失,而且包括能在风险中抓住发展机遇。全面性可归纳为三个“确保”,一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相一致;二是确保企业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

所有环节中的风险;三是确保能够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各类风险。

(二)一致性

风险管理有道亦有术。风险管理的“道”根植于企业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风险管理的“术”是具体的操作技术与方法。风险管理的“道”是“术”之纲,“术”是“道”的集中体现,二者高度一致。

(三)关联性

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不同的子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如信息系统、沟通系统、决策系统、指挥系统、后勤保障系统、财物支持系统等。因而,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风险管理体系本身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

致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失效。

(四)集权性

集权的实质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构。因为清晰的职责划分是确保风险管理体系有效运作的前提。同时,企业应确保风险管理机构具有高度权威,并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性和公正性。

(五)互通性

风险管理战略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获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管理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企业内部是否有一个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企业所有人员都能正确理解其

工作职责与责任,从而使风险管理体系各环节正常运行。

(六)创新性

5.幼儿园的管理组织特点 篇五

文章 来源 www.3 e du.net

一、管理组织的内涵与特点 组织, 是为了实现共同的管理目标而设立的机构,即职位系统。就幼儿园来说,是通过适当设置的组织机构来开展育人管理活动,以保证实现国家规定的幼儿教育任务目标。由此理解幼儿园管理组织,既指人们在培养新一代的共同目标下结合起来的社会实体单位,又指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而分工合作、实施管理职能的一种机制。幼儿园管理组织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它的设置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依据《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以及《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的规定。幼儿园管理组织,表现为专门设置的具体从事管理工作的组织机构。管理通过组织机构进行,组织机构又是管理的对象。由此可见,组织机构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幼儿园管理组织的特点是:有共同目标;有明确分工;有一定权威;有职能层次;注重纪律、协调和效率;要求机构和职能高度统一。

二、幼儿园组织机构与编制

1.机构设置 组织机构的设置,是由管理任务的需求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管理任务,就应设置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及职位。例如,根据幼儿园保健任务设置保健室,根据教养任务设置业务主任,等等。这就是说,组织机构必须适应管理任务的需要,管理任务发展变化了,机构也必须相应地改变。否则,管理任务就无法落实执行,或者影响完成任务的效能和质量。幼儿园的组织机构,包括行政管理机构和党务管理机构两部分,实质上是个职位结构系统。规模小、党员少的幼儿园,不专设党支部,党小组或党员在所隶属的党支部领导下进行活动。一般说,规模较大、管理正规的幼儿园,其组织结构如图1-1所示。这个组织结构,显示了人们不同的“角色(即职位)”和职权分配关系,实际上是个职、责、权的结构系统。

2.教职工编制 劳动人事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1987年3月9日颁布的《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见附录6),规定教职工与幼儿的比例是,全日制幼儿园1∶6~1∶7;寄宿制幼儿园1∶4~1∶5。其中主要工作人员的配置比例如下:

园长:全日制幼儿园3个班以下设1人;4个班以上设2人;10个班以上的寄宿制幼儿园设3人。

专职教师:全日制和寄宿制幼儿园一律平均每班配2~2.5人。

保育员:全日制幼儿园平均每班0.8~1人,寄宿制幼儿园平均每班2~2.2人。

医务人员:全日制幼儿园一般配1人,幼儿超过200名的酌情增加;寄宿制幼儿园一般配2人,幼儿超过200名的酌情增加。

财会人员:3个班以上的幼儿园设专职会计1人;出纳视幼儿园规模大小,设专职或兼职1人。

炊事员:每日三餐一点的幼儿园,每40~45名幼儿配1人;少于三餐一点者酌减。

上述专职教师、保育员和炮事员的配置比例幅度,在具体掌握时,一般以6个班180人为中间数,多于此数者向低比例方向浮动,少于此数者向高比例方向浮动。示范幼儿园和实验幼儿园的教职工编制由上级编制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参照上述标准具体掌握。一般呵在总编制内调剂安排。

3.班级编制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是按年龄编班,即小、中、大班。同年龄并列的两个或几个教学班设年级组。规模小、幼儿少的幼儿园也可实行不同年龄混合编班。由于幼儿年龄小,生理、心理都较稚弱,生活经验少,需要保教人员的密切观察和细心照料,所以幼儿园班级人数不宜过多。按《幼儿园工作规程》第十一条规定: 小班(3~4周岁)25人,中班(4~5周岁)30人,大班(5周岁~入小学前)35人;混合班30人;一年制学前班不超过40人。寄宿制幼儿园每班人数酌减。幼儿园的规模以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便于管理为原则。按照(88)教基字108号文件规定,城市幼儿园规模有6班、9班、12班3种。班数太少会造成某些方面的浪费。规模过大不利于开展工作,即使增加管理人员编制,也不便指挥、协调、控制保教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旦措施跟不上,势必影响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

目前,某些幼儿园已超过十五六个班,或者每班幼儿达五六十人。这势必带来管理上的困难,尤其是园舍比较狭小的幼儿园,会由此挤掉某些教育活动和幼儿生活、游戏、户外活动应该占有的空间,束缚了教师全面开展工作,减少了幼儿活动自由度,也限制着幼儿才能的显露与开发,并严重影响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此类幼儿园的主管部门,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招生中只求经济效益而不顾及教育质量和幼儿发展的恶性膨胀局面。

三、教职工群体结构

所谓“群体结构”,是指一个单位或部门为了发挥某种特定功能,而把不同的人才个体按一定的层次、序列和比例,有机组合的构成状态。幼儿园设置了组织机构,还必须在人员配备上建立最佳的群体结构,即指教职工在年龄、学历、素质、智能、能级、职称、性别等方面的比例、层次,都达到合理,构成整体优化的群体系统。

1.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应是老、中、青三结合,使每个年龄段都有骨干力量和不同的优势,以便相互取长补短,并把幼儿园的先进经验和优良传统不间断地传递下去,发扬光大,防止出现断层现象。

2.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要求园长、教师应是各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经济发达、开放地区的实验幼儿园或示范性幼儿园的园长、部分骨干教师应达到大专程度。医务人员应是卫生学校毕业的医士,200人以上的寄宿制幼儿园还应有医学院毕业的医师。其他保健员、保育员、会计等应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并取得相关行政部门的资格认可。

3.素质结构 素质结构除文化素质外,还应在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修养、业务水平、个性品格、心理状态及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素质达到一定要求。

4.智能结构 智能结构是一个由知识、技能、能力所组成的多要素、多序列、多层次的动态综合体。它包括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知识,从事幼儿教育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幼教专业理论知识,较熟练的专业基本技能,较强的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还应有一定的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协调、驾驭能力,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等等。

5.能级结构 能级结构指人才的类型与层次构成。由于人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等属性,在发挥作用的能量上有差别,所以存在能级差异。例如,人才有“一般人才”和“创造型人才”、“特殊人才”之分;在专业职称上又有“高级”、“中级”、“初级”之别。具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群体,可以产生协调、互补的功能。欲创一流的幼儿园,尤其需要创造型的人才。

6.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即男女教职工的合理搭配。女性具有性格温柔、心理细腻、感情丰富、思考周全、对人亲切、待人体贴、工作细心、处事耐心,以及能歌善舞、形象思维活跃等优点,适合担任幼儿教师。但我国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师资过于女性化的问题十分突出,令人担忧。社会是由男女各半组成的,男性虽缺乏女性的上述优点,但男性的刚强、豪爽、处事果断、勇敢机智、吃苦耐劳、有毅力、有魄力等优点,更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对幼儿身心发展,尤其对幼儿个性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总之,幼儿的成长需要接受男女两部分人的影响,大力克服基础教育中的女性化倾向是目前值得重视的问题。

解决这个由历史形成的社会现象尚需一个过程,但应采取鼓励措施吸引男性担任幼儿教师,至少应在配备医务、财会、保管、膳管、司机、传达等工作人员中加大男性比例;规模较大的幼儿园配备一位男性园长,更有利于开展管理工作。综上所述,只有实现了上述诸结构的合理化与整体优化,形成和衷共济的集体,才能发挥其组织机构在管理上的最佳功能。

6.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篇六

【导读】物业管理是指对居住小区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等公用财产及公共事务实施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活动。物业管理企业是指为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百勺服务与管理的经营企业。物业管理企业是随着房地产开发行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新兴行业,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经营管理领域的延伸,是市场经济模式下的经营型管理企业。

一、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方式

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十分广泛,一般涉及基建、施工、房地产、餐饮、商业、维修、养护、服务等领域。目前,物业管理企业的业务范围和管理模式都尚未固定,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实践而不断完善。一般认为,物业管理企业的管理模式有管理型物业管理模式和综合性物业管理模式两种,业务范围有委托服务业务和自主经营业务两种。

1.管理型物业管理模式

管理型物业管理模式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接受物业产权人的委托,对居住小区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等公用财产及公共事务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与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物业管理企业主要经营的是委托服务业务,一般不具备物业市场自主经营和开发的权力。物业管理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仅仅是满足其生存的需要,目的是实现简单社会再生产。

2.综合性物业管理模式

综合性物业管理模式是指物业管理企业接受物业产权人的委托,为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的服务与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物业管理企业不仅对居住小区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等公用财产及公共事务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服务与管理,而且还对受托物业的其他经济资源按照社会和市场需要进行整体开发和自主经营。物业管理企业不仅要提高生存能力,还要扩大企业规模,为物业产权人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物业使用人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由于物业管理企业是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发展出来的一个新兴的行业,其会计核算主要依据《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在此基础上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物业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规定》、《物业管理企业会计核算补充规定(试行)》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

物业管理企业接受物业产权人的委托,对居住小区房屋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等公用财产及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进行会计处理:物业产权人作为投资的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实收资本”科目;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委托代管的资产,应根据委托协议建立“委托管理资产会计备查账簿”,详细登记物业产权人委托的财产数量、金额等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收到代管的房屋共用部位维修基金和共用设施设备维修基金时,借记“现金”或“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代管基金”科目。收到代管基金的银行存款利息时,经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认可后转入代管基金滚存使用,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代管基金”科目。本企业承接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大修、更新、改造工程的,实际发生工程支出时,借记“在建工程——物业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或库存材料”等科目;工程完工,经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验收,借记“代管基金”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物业大修收入”科目;同时,结转完工工程成本时,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物业大修成本”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物业工程”科目。外单位承接大修、更新、改造工程的,工程经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同意付款时,借记“代管基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物业管理企业有偿使用产权属于全体业主的商业用房和共用设施设备,支付各种使用费用时,应按受益对象,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代管基金”科目。

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和其他经营活动取得各项收入时,借记“银行存款”、“现金”、“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及“物业管理收入”、“物业经营收入”、“物业大修收入”等明细科目。在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应按税法规定计算应纳税金,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贷记“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等科目;交纳税金时,借记“应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物业管理企业从事物业管理活动,为业主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维修、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支出,按照国家规定计人成本、费用。在物业管理活动中发生的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和间接费用等,应借记“营业成本”、“营业间接费用”等科目,贷记“应付工资”、“库存商品”等科目;计入“营业间接费用”科目的间接费用,期末应采取一定的分配方法,计入“营业成本”科目。在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发生的各种期间费用,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库存商品”、“应付工资”等科目。

物业管理企业应于每个会计期间结束时进行财务成果核算,将各项收入结转到本年利润,借记“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等科目,贷记“本年利润”科目;将各项支出结转到本年利润,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成本”、“其他业务支出”、“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计算出会计期间的利润总额,计算出应纳所得税时,借记“所得税”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科目;结转所得税时,借记“本年利润”科目,贷记“所得税”科目;交纳所得税时,借记“应交税金”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7.现场管理的常用方法及其特点 篇七

1. 现场的概念

“现场”指的是“实际发生行动的场地”。现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现场指的是企业的各类现场,它涵盖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场所,包括生产现场、销售现场、办公室现场、实验室现场、仓储现场等;狭义的现场则特指生产现场,即生产制造活动发生的地点。在我国企业中,习惯把生产现场简称为工厂、车间、班组、工段、工序、岗位、工位(离散型制造企业)或站、厂、队(流程型制造企业)等。本文的“现场”指的是狭义的生产现场。

2. 现场管理的概念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文是人类研究现场管理的起始点;此后的一个多世纪,出现了众多关于现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然而,时至今日,现场管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目前,国内有关现场管理的主要定义有以下几种。

陈军波(2006)对现场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现场目标而协调企业的活动”,他是在借鉴2000版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管理”定义的基础上,从体系和过程的角度为现场管理下的一个全新的定义。

王国庆(2007)对现场管理的定义是“以问题发生的现场作为管理的对象和背景,强调对现物(需要处理的实在的对象)进行现实的分析(查明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注重数据和事实,而不是凭经验和感觉),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现场的问题”,这个定义突出体现了现物、现实的重要性。

李景元(2007)对现场管理的定义为“在现场作业环境中,现场管理主体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对现场作业客体所包含的各种生产要素如人(操作者、管理者)、机(设备)、料(原材料)、法(工艺、检测方法)、环(环境)、资(资金)、能(能源)、信(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调控与激励,确保现场生产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安全、文明的一定目标的活动”。这个定义立足于生产现场,认为现场管理的关键在于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影响相对较广。

根据前面提到的“现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应的“现场管理”也有广义现场管理和狭义现场管理之分,本文指的是狭义的现场管理。狭义的现场管理主要是指对企业生产作业现场的管理。它主要是对企业的各个生产车间以及为生产车间服务的料场、仓库、运输等生产作业场所的管理。

3. 现场管理的特点、目的、任务和地位

(1) 现场管理的特点

现场管理以现场为中心,注重对现物进行现地的分析。现地、现物、现实是现场管理的灵魂。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基层性。管理一般有高层、中层、基层三个层次。现场管理主要是基层具体业务的管理,它由企业的各个部门、科室来具体执行,侧重于基层性工作。

二是多元性。现场管理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人、财、物、信息等各种要素的管理,不是单一要素的管理。

三是综合性。现场管理是一种全面管理,它与企业各项工作都发生关系并渗透到各项工作的全过程,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

四是动态性。现场管理是一项不断发展变化的管理工作。它要随着企业生产的发展、技术与管理方法的进步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而调整。现场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经常性、动态性的任务。

五是全员性。现场管理的多元性和综合性决定了现场管理是一项量大面广的工作,它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部门、各个个人。

(2) 现场管理的目的和任务

现场管理的目的就是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合理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种要素,以达到优质、高效、低耗、均衡和安全地完成产品生产过程。

现场管理的任务就是运用计划、组织、控制职能,把投入企业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体系,按照最经济的方式,不断地生产出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现场管理的具体任务包括: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和文明的生产环境,实现各种要素的最佳组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

(3)现场管理的地位

关于现场的地位目前有两种观点:观点一如图1所示,该种观点认为:管理层的角色在于提供政策和资源给现场,现场置于组织结构的底层。

观点二如图2所示,该种观点认为:管理层的角色在于提供支持给现场,现场置于组织结构的顶层。

这两种观点是截然不同的。考虑到现场的重要性(现场是制造产品的地方)和日本学者今井正明的观点(提升企业的运营业绩,最具关键性的地方是现场),因此必须把“现场”置于组织结构的顶层,才能显示其重要性。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中级管理层及现场管理人员都是为了提供现场必要的支援而存在。如果企业的管理层不尊重、不珍视现场,就会给现场下达一些不正确或不切实际的指令或提供一些不重要或不必要的支援服务,而忽略了现场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这样将使企业的现场管理一团糟,企业当然不会有好的运营业绩。因此,各级管理者要想法设法给现场提供支援。

二、现场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研究现状

1. 现场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般认为现场管理理论的正式研究发端于西方的工业革命时期,至今共经历七个阶段。

(1)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及以前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文中以制针业为例说明了劳动分工能够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这是人类研究现场管理的起始点;1903年,泰勒出版了《工场管理》,这标志着现场管理由经验和实践上升为理论;1911年,泰勒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这标志着管理理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由于泰勒时代的管理主要是企业现场的管理,因此可以认为现场管理理论正式形成于1911年。此阶段也产生了“福特制”、“甘特图表”、“经济批量模型”和“库存管理数学模型”等理论和方法。

(2)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此阶段主要是在两方面对现场管理理论进行了完善。一方面是休哈特等人提出的抽样和质量控制的统计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基本上解决了质量控制的经济性问题;另一方面则是霍桑试验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学,这使生产现场管理的重点由物转向了人。

(3) 第三阶段:20世纪40年代

此阶段的现场管理理论主要是吸收了二战中创立的资源优化理论与方法,形成了运筹学在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的应用体系,这使企业现场管理中的定量分析方法前进了一大步。

(4) 第四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

此阶段主要是针对工业工程和运筹学领域的研究,专家们开始专门处理现场管理的问题。他们提出了排队理论、仿真、线性规划在现场管理中的应用;也将现场管理从制造型企业扩展到服务型企业。

(5) 第五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

此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计算机进入了现场管理领域,这是现场管理的一次“质”的飞跃,代表人物是IBM的约瑟夫·奥里奇和奥利佛·怀特。他们将计算机技术用于编制企业物料需求计划,研究出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

(6) 第六阶段:20世纪80年代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及世界范围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得此阶段企业更加关注生产的组织方式。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理论和方法有:准时制(JIT)、全面质量管理(TQM)、工厂自动化(CIMS、FMS)、制造战略、同步制造、精益生产(LP)和业务流程重组(BPR),等等。

(7)第七阶段:20世纪末至今

此阶段的主要管理理论有:发展柔性供应链,实现产品、服务的大批量定制生产;对全球供应商、生产与分销网络的管理;通过服务性工厂创造新的竞争力;构成基于时间竞争的生产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化企业等。目前以这些管理理论为依据,在现场管理领域出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2. 国内外现场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1) 国外现场管理的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现场管理的主要理论是日本学者今井正明提出的“成本改善论”。今井正明认为:生产过程中不论是一条生产线、一道工序、一个车间、一个工段都普遍存在着低成本改善的问题,而且是永恒的、无条件的,包括采用现场改善的常规性、低消耗的方法和消除浪费与规范作业方法。这种“生产现场低成本改善永恒论”立足于管理客体消耗控制行为,通过强化现场管理成本改善来实现企业的收益。

(2)国内现场管理的研究现状

与国外现场管理研究不同,我国现场管理理论研究较少,大多只是管理经验,例如海尔提出的OEC管理法(也称日清管理法),二汽提出的“以现场为中心的综合管理体系”,南京二机床提出的优化现场管理11法和现场管理40条。就现场管理认识而言,我国一些企业仅仅认识到现场管理是保持生产现场的环境整洁和使现场井然有序,没有意识到现场管理的基础性、系统性、全面性和重要性,更没有将现场管理工作与配套的检查、考核、评价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现场管理系统的优化),这使得现场管理很容易流于形式。这应该引起我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重视。

三、现场管理的方法

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现场管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五大类16种方法,现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方法。

从现场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机制角度出发,可以推行五现法、8D、5W2H分析法、ECRS分析法、思维十法、头脑风暴法、合理化建议等;从现场生产问题的角度,可以推行ERP、目视管理、IE等;从环境的角度,可以推行定置管理、5S、OH-SAS18000等;从设备的角度,可以推行TPM/Tn PM等;从工艺的角度,可以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等。

以上16种现场管理方法的具体内容如下:

1. 五现法

五现法是日本久保田公司提出的一种把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现场(Gemba)、现物(Gembutsu)、现实(Genjyou)、原理(Genri)和原则(Gensoku),简称“5G管理”。因为五个词开头都是“GEN”,类似汉语“现”发音,所以也称为“五现法”或“五现主义”。

五现法的具体含义为:

现场:事实发生的场所;

现物:变化的或有问题的实物;

现实:发生问题的环境、背景、要素;

原理:被普遍认同的,能说服大多数事情的根本性道理或信念、理念;

原则:日新月异的、每天都在变化、进步的科学技术(也可认为是基础知识或专业技术)。

五现法实际就是亲临现场,察看现物,把握现实,找出问题的真正根源,从而根据原理、原则去解决处理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2. 8D

8D又称团队导向问题解决法、8D问题求解法,它是福特公司最先使用的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8D法是建立一个体系,让整个团队共享信息,努力达成目标。它适用于过程能力指数低于其应有值时有关问题的解决;也适用于面对顾客投诉及重大不良事件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8D法是一项标准规则,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从实质的事实数据出发来探讨问题,必须解决问题的根源,而不只是遮盖问题征候或其结果。它是一份报告格式,是用来作为问题解决时的沟通工具。

8D是解决问题的8条基本准则或称8个工作步骤,但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有9个步骤,具体为:

D0:问题出现,做好准备(考虑是否需要应用8D);

D1:小组成立;

D2:问题说明;

D3:实施并验证临时措施;

D4:确定并验证根本原因;

D5:选择和验证永久纠正措施;

D6:实施永久纠正措施;

D7:预防再发生;

D8:小组庆贺。

3. 5W2H分析法

5W2H分析法,又称七何分析法,它由二战中美国陆军兵器修理部首创。5W2H法简单、方便,易于理解、实用,富有启发意义,广泛用于企业管理和技术活动,对于决策和执行性的活动措施也非常有帮助,有助于弥补考虑问题的疏漏。

5W2H具体含义为:

WHY: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理由何在?原因是什么?

WHAT:是什么?目的是什么?做什么工作?

WHERE:何处?在哪里做?从哪里入手?

WHEN:何时?什么时间完成?什么时机最适宜?

WHO:谁?由谁来承担?谁来完成?谁负责?

HOW:怎么做?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实施?方法怎样?

HOW MUCH:多少?做到什么程度?数量如何?质量水平如何?费用产出如何?

4. ECRS分析法

ECRS分析法是Eliminate(取消)、Combine(合并)、Rearrange(重组)、Simplify(简化)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的缩写。ECRS分析法是针对每一道工序流程都引出四项提问(取消、合并、重组和简化);通过分析、简化工序流程,找出更佳的作业方法和作业流程。任何作业或工序流程都可以运用ECRS法来进行分析和改善。

ECRS分析法的具体含义为:

取消:首先考虑该项工作有无取消的可能性;

合并:合并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变成一个;合并后可以有效地消除重复现象,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重组:重组就是通过改变工作程序,使工作的先后顺序重新组合以达到改善工作的目的。

简化:经过取消、合并、重组之后,再对该项工作做进一步更深入的分析研究,使现行方法尽量地简化,以最大限度地缩短作业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5. 思维十法

由于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有多种解决的方法,因此称之为思维十法。它能引导人们更快地穿越思想的丛林,寻找到好的方法。

思维十法具体包括排除法、正与反、普遍与例外、恒定与变化、转化和适应、集中与分散、增加和删减、并列和串行、改变顺序、差异和共性这十种方法。

6. 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的意见,形成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型的一个。

采用头脑风暴法组织群体决策时,要集中有关专家召开专题会议,主持者以明确的方式向所有参与者阐明问题,说明会议的规则,尽力创造融洽轻松的会议气氛。主持者一般不发表意见,以免影响会议的自由气氛,由专家们自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

7. 合理化建议

合理化建议是由德国企业家克虏伯于1872年首次提出,之后德国的企业开始陆续实施合理化建议管理办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合理化建议包括所有以改进现行企业运行和管理体制,提高产品质量,简化工艺程序,节约材料和工作时间,提高生产安全、环境保护、劳动保护等为目的的具体建议。建议不仅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除降本增效外,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的宗旨是使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此外,企业合理化建议管理还能达到改善工作环境和气氛,促使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大胆“进谏”以及提高生产安全与企业形象等间接目的。

ERP,即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它是由MRPⅡ(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进一步发展而来。它是借助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企业内各种资源进行整合,以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管理模式。

ERP致力于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网络系统,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加以集成和综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并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9. 目视管理

目视管理是利用形象直观而又色彩适宜的各种视觉感知信息来组织现场生产活动,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管理手段,也是一种利用视觉来进行管理的科学方法。所以目视管理是一种以公开化和视觉显示为特征的管理方式,是综合运用了管理学、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目视管理的方法有:设置目视管理网络、设置目视管理平面图、设置各种物流图、设置标准岗位板、设置明显的地面标志、设置生产线信息卡和设置安全生产标记牌及信号显示装置等。

10. IE

IE,即工业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它是研究由人、物料、信息、设备和能源构成的集成系统的设计、改进和实施,它应用数学、物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工程分析和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来说明、预测和评价这一集成系统将得到的结果。IE的核心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IE是综合性的应用知识体系;注重人的因素;IE面向微观管理;它是系统优化技术。

现代IE的研究内容包括:生产系统规划与设计、生产计划与库存控制、作业计划、物流运输与储存、柔性制造技术、敏捷制造、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工程经济分析、人机工程与人机系统、基础研究、工业工程培训与教育等。

11. 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起源于日本,它由日本青木能率(工业工程)研究所的青木龟男先生始创。定置管理是对生产现场中的人、物、场所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研究,使之达到最佳结合状态的一门科学管理方法,它以物在场所的科学定置为前提,以完整的信息系统为媒介,以实现人和物的有效结合为目的,通过对生产现场的整理、整顿,把生产中不需要的物品清除掉,把需要的物品放在规定位置上,使其随手可得,促进生产现场管理文明化、科学化,达到高效生产、优质生产、安全生产。

“定置管理”中的“定置”并不是“把物品固定地放置”,它的含义是根据生产活动的目的,考虑生产活动的效率、质量等制约条件和物品自身的特殊的要求(如时间、质量、数量、流程等),划分出适当的放置场所,确定物品在场所中的放置状态,它是生产活动的主体——人与物品联系的媒介,这种方法有利于人、物的结合,从而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其定义为对物品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科学放置,称为现场物品的“定置”。

12. 5S

5S是指对生产现场各生产要素所处状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洁、清扫和提高素养的活动。由于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也翻译为修养,或者教养)这五个词日语的罗马拼音的第一个字母都是“S”,所以称为“5S”。

5S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针对企业中每位员工的日常行为方面提出要求,倡导从小事做起,力求使每位员工都养成事事“讲究”的习惯,从而达到提高整体工作质量的目的。日本企业常将5S管理作为企业现场管理的基础。

13. OHSAS18000

OHSAS18000,即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它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它与ISO9000和ISO14000等管理体系相类似。推行、实施并通过认证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确保企业能够提供给全体员工一个安全、健康、卫生的环境,保证员工、企业和相关方各种利益得到满足。

1999年,英国标准协会(BSI)、挪威船级社等13个组织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标准(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 Assessment Series),即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目前OHSAS180012007版已经颁布(2009年7月1日起旧版标准废止)。OH-SAS18000的组成部分包括: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与纠正措施、管理评审。

14. TPM/TnPM

TPM,即全面生产保养(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缩写为TPM),它以彻底排除设备的损失及浪费,使设备达到最高效率,以提升企业的业绩及创造出有积极意义的工作现场为目标,推行全系统、全效率、全员参加的三全的设备保养管理。

Tn PM,即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缩写为Tn PM),是以设备综合效率和完全有效生产率为目标,以全系统的预防维修为载体,以员工的行为规范为过程,全体人员参与为基础的生产和设备保养维修体制。Tn PM是规范化的TPM,是全员参与的,步步深入的,通过制定规范,执行规范,评估效果,不断改善来推进的TPM。

15. 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以具体标准界定现场的物、设备和人的行为过程,并用所界定的行为过程标准约束其行为。标准化管理强调用统一规定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来实现最佳秩序和效益。

在现场管理中,一般需要构建工作标准体系来实现标准化管理,具体由工作岗位的职责、基本技能、工作内容、工作要求与方法、检查与考核等有关对象制定的工作标准构成。

16. 规范化管理

规范化管理是指系统、科学制定现场的组织规程和基本制度以及各类管理事务的作业流程(如报表、图表、规范等),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通过对该体系的实施和不断完善,达成现场管理动作井然有序、协调高效之目的。

规范化管理的核心是系统构建一套上下认同、体系完整、制度健全、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体系。

8.集成管理的特点与原理分析 篇八

关键词:集成管理原理;特点;原理

所谓集成,是指将独立的各项事务集合起来,其通过某种方式使各个部分改变原有分散状态,各个部分产生一定联系,从而综合起来形成统一整体的过程。集成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理论,其管理元素包括人、财、物、信息资源、市场等一系列的对象,集成原理的管理理念主要体现一体化,这种一体化的管理理念是通过在各个管理元素之间建立联系,而不是简单的元素的相加,使各元素间形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统一体,达到1+1>2的工作效力。

一、集成管理的特点分析

集成管理相较于传统管理,适应了现代科技发展和管理需要。对于生产环节,集成管理是通过信息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连接起来,形成系统的整体,这种管理理念是以系统论为支撑的;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集成管理侧重于提升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起系统的激励制度和管理办法,使个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工作效率有所提升。对于信息方面,集成管理的优势则更加明显,集成管理将人员、设备、生产、技术等各项资源的信息及时整合,从而能够综合性的加以评估,对后期的计划和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前馈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集成管理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综合性,综合性是集成管理最显著的特征。无论是管理对象、包含的管理元素还是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都是有综合性,由于管理对象众多,管理元素之间又存在一定的联系,因而集成管理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远不同于各单一部门的管理。集成管理必须综合各管理元素的特征和属性,协调各个管理元素、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做好各部分的对接工作,力争创建综合性的管理理念,使整个集体实现高效协调运转。二、复杂性。管理元素众多并且各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集成管理的复杂性,另外集成管理对象在发展的过程其形态组织结构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并且随着外界环境的因素不断变化,其过程的完善使集成管理变得复杂。三、协调性。集合管理的优势在于能够整合元素资源,实现各元素之间的优势互补,使各元素的工作效率有较大的提升。各元素之间的职能组织形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集成管理必须协调管理各元素的差异,使各元素实现协调发展。四、创新性。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过程,集成管理便是如此,管理工作应当根据各管理对象的工作需要、发展特点和组织形态,建立起适合对象发展的创新性的管理方法从而提升管理效果。

二、集成管理的原理

集成管理原理中主要包括相容性原理、功能结构优化原理和功能倍增原理等理念。相容性原理是指包容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恰恰表明各个元素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属性,集成管理就是将这些不同的属性整合协调,使各个要素之间优势互补。功能结构优化是在相容性的基础上,根据各元素所具备的优势,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功能结构的过程,让管理对象各司其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避免了单一功能结构造成的效率低下、工作对接不畅等问题的发生。通过优势互补、结构优化,让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系统整体的功效大大提升,实现了功能倍增。

集成管理的运行要求管理者根据管理对象特点,改变传统的理念、组织和管理过程。在理念方面,战略和超前的策划是集成管理必须具备的。战略的形成包括系统整体的组织形态、功能和结构,这些集成体的内部属性将影响着整体的工作效能;超前的策划是对后期工作的工作形态、工作目标等进行完善的计划,而集成管理的优势就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这为超前策划提供了大量可用资源。具备了这些综合性的信息,再通过对后期的策划能够有效的规避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可预期的风险,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的组织形态能够保障集成管理顺利进行,能够确保各个集成管理对象发挥自身优势,这将直接影响着集成管理的水平。为了保证集成管理的应用效果,必须要科学的应用组织结构,充分发挥出项目集成管理的功能,为此,可以利用虚拟组织原理,推广扁平化的管理模式,构建出完善的虚拟组织结构模式,一般情况下,主要结构包括战略层、实施层以及项目管理办公室三个方面,在项目管理办公室方面,承担着平衡期望与需求、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支撑项目的重任,战略层可以针对项目进行规划、协调和评价,实施层则可以进行控制、反馈、协调和指导。

目前的集成管理,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趋于自动化、系统化。例如,在功能集成方面,办公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集成;技术集成方面,就是通过人工技术、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集成,建立完备的技术集成统一体。

三、结语

构建出完善的集成管理理论,对于促进企业的跨越式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集成管理理念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随着企业改革工作的深入,这一理论必然会更加完善,在实践方面更加具备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吴育华,王凤鸣. 超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研究[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

[2] 陈勇强.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集成管理[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3] 张文泉. 集成管理理论方法与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 2008(S2) .

[4] 王祎望. 工程項目的集成管理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7(S1) .

9.战略管理的特点 篇九

财务学已成为经济管理界最热门的领域之一。西方财务学主要由三大领域构成,即公司财务(Corporation Finance)、投资学(Investments)和宏观财务(Macro finance)。其中,公司财务在我国常被译为“公司理财学”或“企业财务管理”。随着市场经济特别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发展的主要阶段及特点论述

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企业财务管理大约起源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地中海沿岸的许多商业城市出现了由公众入股的商业组织,入股的股东有商人、王公、大臣和市民等。商业股份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企业合理预测资本需要量,有效筹集资本。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股份公司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资本需求量的扩大,而且也使筹资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筹资活动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何筹集资本扩大经营,成为大多数企业关注的焦点。于是,许多公司纷纷建立了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开始从企业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管理职业。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是预计资金需要量和筹措公司所需资金,融资是当时公司财务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任务。因此,这一时期称为融资财务管理时期或筹资财务管理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筹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897年,美国财务学者格林(Green)出版了《公司财务》,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该书被认为是最早的财务着作之一;1910年,米德(Meade)出版了《公司财务》,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法规财务管理时期

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30年代西方经济整体的不景气,造成众多企业破产,投资者损失严重。为保护投资人利益,西方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法制管理。如美国1933年和1934年出台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对公司证券融资作出严格的法律规定。此时财务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是金融市场制度与相关法律规定等问题。财务管理首先研究和解释各种法律法规,指导企业按照法律规定的要求,组建和合并公司,发行证券以筹集资本。因此,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这一时期的研究重点是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控制。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美国洛弗(W?H?Lough)的《企业财务》,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英国罗斯(T? G?Rose)的《企业内部财务论》,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重心。30年代后,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着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由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高度重视。

这一时期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着作《资本预算》,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发挥了决定性影响;1952年,马克维茨(H?M?Markowitz)发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克维茨出版了专着《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克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1958年,莫迪哥莱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提出了着名的MM理论。莫迪格莱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

r)等在马克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着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系统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克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点转移到投资问题上,因此称为投资财务管理时期。如前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基础上,而且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成果。

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1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1,简称OPM);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在此时期,现代管理方法使投资管理理论日益成熟,主要表现在: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

一般认为,70年代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吸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1972年,法玛(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着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末,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时期,并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普遍遭遇了旷日持久的通货膨胀。大规模的持续通货膨胀导致资金占用迅速上升,筹资成本随利率上涨,有价证券贬值,企业筹资更加困难,公司利润虚增,资金流失严重。严重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

80年代中后期以来,进出口贸易筹资、外汇风险管理、国际转移价格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热点,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成为现代财务学的分支。

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在其财务决策中日益重视财务风险的评估和规避,其结果,效用理论、线性规划、对策论、概率分布、模拟技术等数量方法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与日俱增。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随着数学方法、应用统计、优化理论与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方法和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公司财务管理理论发生了一场“革命”。财务分析向精确方向飞速发展。80年代诞生了财务管理信息系统。90年代中期以来,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迅猛。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财务管理发展趋势

现代的财务管理,将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而网络财务管理变革则遥遥领先。

当今是信息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相应地,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有待进一步研究讨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曲小刚.知识经济冲击财务管理方法.中华财会网,2002

上一篇:奥迪的先进技术下一篇:清明扫尘500字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