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2024-08-13

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11篇)

1.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篇一

绩效考核的起源和发展

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公务员)制度。最早的考核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实行文官制度初期,文官晋级主要凭资历,于是造成工作不分优劣,所有的人一起晋级加薪的局面,结果是冗员充斥,效率低下。1854-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改革,注重表现、看重才能的考核制度开始建立。根据这种考核制度,文官实行按逐人逐项进行考核的方法,根据考核结果的优劣,实施奖励与升降。考核制度的实行,充分地调动了英国文官的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政府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了政府的廉洁与效能。英国文官考核制度的成功实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验和榜样。美国于1887年也正式建立了考核制度。强调文官的任用、加薪和晋级,均以工作考核为依据,论功行赏,称为功绩制。此后,其他国家纷纷借鉴与效仿,形成各种各样的文官考核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最重要的内容,同时对德、才、勤、绩进行全面考察,并根据工作实绩的优劣决定公务员的奖惩和晋升。

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实践证明,考核是公务员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各级政府机关通过对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有利于依法对公务员进行管理,优胜劣汰,有利于人民群众对公务员必要的监督。绩效考核制度的成功实施,使得有些企业开始借鉴这种做法,在企业内部实行绩效考核,试图通过考核对员工的表现和实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同时也要了解组织成员的能力和工作适应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作为奖惩、培训、辞退、职务任用与升降等实施的基础与依据。

绩效考核主要服务于管理和发展两个方面,目的是增强组织的运行效率、提高员工的职业技能、推动组织的良性发展,最终使组织和员工共同受益。它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把员工的行为统一到战略目标上来。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性还对组织整合人力资源、协调控制员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绩效管理在实践中不断的运用和加以总结,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绩效的成功实施必须满足必要的条件,只有在企业经过了原始积累,经营战略目标得到确定之后,这时围绕企业战略目标,通过提高公司各部门工作效率才显得非常必要。假如管理制度不健全、运作机制不科学、企业文化不健康,在这种情况下照搬和套用绩效考核,反而会造成企业人际关系紧张,或者使绩效考核成为企业的形式主义,浪费企业和员工的时间和精力。不准确或不符合实际的绩效考核不但不会起到积极的激励效果,反而会给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带来重重障碍,使员工关系紧张、团队精神遭到损害。因此,不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都应看到绩效考核的正负价值所在。

传统意义上的绩效考核是一种具有他律性质的绩效管理方法,因此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被动性,也因此常常会导致员工的抵触情绪。自文化诊断学诞生以来,绩效考核与目标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了。文化诊断学导师曹政钧认为:绩效考核目的不在于对绩效的考核,而在于绩效的提高——即通过对过去的绩效考核,获得未来的绩效提高。因此绩效考核的关键不在于考核绩效的准确性,而在于绩效考核机制能够产生的效果。文化诊断学以绩效考核为着力点,以目标管理为导向,使员工在文化上形成自我反思、自我激励、自我超越的心理机制,使绩效考核变他律为自律、变被动为主动、变抵触情绪为积极参与。通过负绩效考核和绩效沟通机制,引导员工做目标合理性、方法可行性、组织有效性的文化反思。通过潜移默化作用逐渐形成公司的企业文化氛围。在长效机制和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把目标分解和正负绩效考核细化到每个人、每一天、每一件事情上,使企业文化和绩效的自我管理具体体现在员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上。

2.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篇二

1. 武当武术的起源。

武当武术的起源与武当山的地理位置有着十分密切联系。武当者, 武力抵挡也, 以事名山, 所以就叫武当山。武当山位于湖北省境内, 北抵三秦, 南通巴蜀, 东达齐豫, 交通十分便利, 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是八方之咽喉, 是兵家历来必争之地。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和气候条件十分良好的武当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 人丁便是十分兴旺, 所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也较为先进, 同时也是苗族等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地, 相互之间在生活资源和生存环境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许多矛盾和纷争, 战争经常成为他们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特别是在战争不休的战国时代, 武当山所处地区成为韩国、秦国、楚国三国交界处, 便捷的水上通道更是秦国进攻楚国的重要通道, 武当山更是成为楚国抵挡秦国等其他国家入侵的前沿阵地。为此, 楚国在此地区派驻重兵把守, 抵挡秦国入侵。由此可见, 武当山与古代战争有着天然的联系, 虽然在古代军事战争中十分注重武器装备、谋略兵法、天时地利人和, 但是在冷兵器的战争中, 将士个人战斗技能尤为重要, 经常需要利用武术和冷兵器进行攻防格斗。在残酷的战争中, 要想在战场上生存, 将士就必须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武术和军事搏杀技能, 不断强化自己的武术练习。武当山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便是十分英勇善战, 特别是楚国所实施的战时从军, 战罢归里全民兵役制度, 民众需要不断练习武术, 以便随时准备从军, 在战场上得以生存。生存和战争的需要, 使得武当山地区的武术得以产生、发展、传播、普及, 更是促使兵器的制造和发展, 直接影响到武当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2. 武当武术的发展演变。

东汉时期, 道教日益兴盛和发展。从地理位置来看, 武当山位于中国中心, 从道教的思想来看, 十分注重阴阳调和, 武当山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不仅下连于地, 上感应天, 而且可以同时感受到东西南北四个不同方向的阴阳之气, 如果这四个方位的阴阳之气能在中国中心之地进行调和和统一的话, 那么就可以达到道家所追求的万物化生、天下太平目标, 所以说武当山又名为太和山就是由此而生的。因此, 武当山成为道家求仙学道的栖隐地方。在汉末、南北朝时期, 社会动荡不安, 许多弃官出走的士大夫、隐士、侠客就隐居于此进行修炼。隋唐时期, 特别是唐代历代帝王以道家始祖李耳后人自居, 对道家极力推崇, 更是直接推动武当山道家发展, 道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日益扩大。修炼中的道士经常练习武术, 练养术也从外丹不断发展到了内丹阶段, 古代辟谷、吐纳、胎息等养生术在武当武术中被吸纳和继承, 武当武术中的内丹主要分为动静两种, 行立坐卧等各种武术较为齐全。武当的道士在炼丹和参禅的修炼中, 结合已有的精气神意识、练养、攻防技能等, 学习新的心法, 对其进行重新加工组合, 产生了武当山内家拳。

可溯源至唐末五代时期的内家拳术, 从而使武当武术具备新的技击功力, 是武当武术的一次飞跃。同时值得一提的是, 在古代许多文献史料中, 包括明代黄宗羲所著的《王征南墓志铭》、清代《宁波府志》、《三丰金书》、民国时期曹元撰写的《国术》、凌善清著述的《形意五行拳图说》、金一明编撰的《武当拳术秘诀》中, 都形成一个统一的结论:早在北宋时期的武当山道士张三峰创建了武当内家拳, 并在数百年的传播和发展中, 不断被衍生, 产生了许多门类拳种, 有的被发展成为太极拳, 有的被扩充为形意拳。元明时期, 在武当山出现的张三丰真人住在玉虚宫进行修行, 期间他继承了许宣平、李道子、华佗等人的道家功夫, 也继承了北宋时期的张三峰内家拳功, 内丹阴阳调息功、睡功和筑基功等, 再加上他之前曾经练习过少林功夫, 对少林功夫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在此基础上, 张三丰承前启后, 遵循道家内丹修炼原理, 不断进行充实、积累和创新, 从而最终创建了武当武术流派, 并把太极拳作为武当武术的核心内容。

张三丰所创立的武当武术取自道家借力打人、后发制人、以静制动思想和原理, 将道家的无为、内丹练养思想融入在武当武术中, 更是把道家的性命炼养融入在拳法中, 从而形成了贵柔尚意的武当武术独特风格, 可以说是武术和道家内丹术的一个巧妙融合。随后道家许多武术宗师不断对武当武术进行充实和发展, 衍生出武当武术的许多种类和门派, 太极拳更是派生出散派太极拳、本北派太极拳、山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四大派系, 除此以外还有龙门、两仪、形意、八卦、八宝、太乙等众多门派, 武当武术影响日益俱增, 以其连绵不绝、行云流水独特风格在中国武术中独树一帜, 产生“北崇少林, 南尊武当”说法。起源于军事战争、发展于武当山地区, 从当初的搏杀攻防技能逐渐演变成为防身保健、养身练功的道家武当武术。

二、武当武术对动物的崇拜

武当武术具有中国武术共同特点的同时, 也具有十分显著的地方性文化特色和明显的区域性, 是以信仰和崇拜动物为特色的文化形态。在武当武术中有一个十分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动物神灵的崇拜, 这些动物神灵大多数都是围绕着武当道家玄武崇拜中心主题, 如乌鸦、乌龟、蛇、虎等, 是武当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象形拳是以模仿某个人物或者某种动物的技击形态或者是日常生活形态所制成的武术, 具体而言, 象形拳有仿形为艺、神形兼备、借形显意、象形制拳等方面特征。

从五禽戏创始人华佗所言:“吾有一术, 名五禽之戏, 一曰虎, 二曰鹿, 三曰熊, 四曰猿, 五曰鸟, 亦以除疾, 并利蹄足。”华佗以当导引的“五禽戏”开始, 模拟五种动物的运动特征, 吸纳这些动物在运动时候的神韵, 进而处于攻防防卫、养生健康需要发展成为一种意真神似、象形取义的仿生招形和拳种, 成为我国古代武术的一大精髓。在我国古代武术中, 武当形意拳和少林五拳是动物象形拳和象形招数的代表, 学者华曹元在其所著的《国术》中认为, 天竺著名僧人达摩根据汉代华佗所发明的虎、鹿、熊、猿、鸟五禽戏, 加以创制, 最终形成了龙、虎、豹、鹤、蛇少林五拳。到了北宋年间, 张三丰又根据华佗发明五禽戏原理, 进一步扩充到十二种动物形态, 创制了现在广为流传的武当形意拳。

在武当武术中所存在的各种象形拳, 基本上都是以武当道家所崇拜的各种动物神灵作为模仿对象的, 不仅在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态方面是惟妙惟肖, 更是十分注重对于这些动物的形象神态方面模仿的象形拳, 例如, 武当武术对于乌龟的模仿就有金龟鼓浪、神龟缩首、金龟露背等。对于动物形态方面的模仿象其形、取其意、重在神似, 产生了取意象形拳, 例如金蛇扑龟、蛇龟漫舞以及金蛇缠柳、乌鸦扑翅、金龟摇首等一些动物招形拳。

在武当山这个地区,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和特定的武术发展过程中, 武当山道教道义中也存在对动物神灵的崇拜, 例如在进行道家祭祀活动的时候, 就会经常出现一些动物的身影。祭祀活动的需要, 更是对武当武术象形拳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十分积极的推动作用。武当山道教和象形拳等武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进而产生武当武术这个全新事物。从文化角度和体育运动角度来看, 象形拳和武当道教应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事物, 但是当武当道教和象形拳相互结合起来以后, 兵士产生了交叠, 促进武当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并且武当武术不是武当道教和象形拳的简单嫁接, 他们在保持各自相互独立发展空间的同时, 也是在两者之间, 相互接受各自的规范指导, 对武当武术进行调整和约束, 所以武当武术既有武当道教的一些宗教功能, 例如存在拜神形式和法术活动, 也存在武术的功能, 例如有技击防卫和健身养生功能, 同时还具有两者相互结合起来的独特功能。

武当武术在其具体招式中有一些以龟、蛇、虎等象形拳和象形动作, 他们除了具备中国其他武术流派中所具有的技击防卫功能以外, 同时还因为这些动物在武当道教中具有十分特殊地位, 在武当武术的象形拳和所表达的动物崇拜意图, 含有武当道教的法术活动和宗教延年益寿各种功能作用, 而这些是其他武术流派象形拳所不具有的表现意蕴和表现手法。

武当武术对于动物的神灵崇拜, 丰富了武当武术的内容。武术的核心是技击攻防和强身健体。在武当武术中出现了各种与动物所命名, 如龟、蛇、虎以及与这些动物有关的取意象形、纯象形武术招式和套路, 这不仅是对于龟、蛇、虎的崇拜, 和这些动作具有行气导引内容修炼作用, 更是由于这些招式和动作具有很强的技击实战性。例如, “龟有甲能捍御, 故曰武”, 所以在武当武术中出现各种以龟所命名的攻防技击技法以及与龟相关的招式套路名称, 都是人们从龟自身动作中所蕴含的灵巧御敌和攻击的特征进行巧思妙想, 并且不断精选优化, 最终形成了以龟为象形的特有的攻防技击技法。这些与动物有关的象形拳, 动作虽然十分简单, 但是却实用, 严防攻巧, 具有很强的实战性, 在实战效果方面与变化多端的技击技法相比丝毫不逊色。武当武术中的神龟摇首招式中, 在进行技击防守的时候, 可以以神龟摇首来对对手的拳头、手脚、肘部甚至是头部的攻击闪避, 而在技击进攻方面, 特别是在近距离的贴身肉搏中, 一个神龟摇首就可以达到对对方头部的碰和顶, 以及对敌手的胸口和面门等部位的击打, 能够获取很好的进攻效果。因此, 武当武术对于动物神灵的崇拜, 充实武当武术内容, 对于武当武术的技击技法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田友良.中国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探源[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5) .

[2]国家体育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人民出版社, 1997.

[3]胡晓玲.武当武术的三大要素[J].武当, 2007 (10) .

3.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篇三

第一节 五言诗的起源 一、五言诗是从民间产生的

1、《诗经》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是五言诗形式。

2、春秋末期楚国《孺子歌》及秦始皇时《长城歌》已是独立成篇的五言诗雏形。

3、西汉出现了五言的歌谣谚语。是五言诗酝酿期尚未完全成熟的作品。

4、汉武帝后,乐府诗中出现了成熟的五言诗,文人们因爱好而摹仿,于是有了文人五言诗。二、五言诗的特点

五言诗句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多,运用起来伸缩性也较大,所以在表达上更灵活更方便些。锺嵘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於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因为五言宜於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所以居文词之要,便成为众人所趋的一种新形体。诗由四言而变为五言,是中国诗歌史上形式的进步。

三、文人五言诗产生于东汉,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

第二节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

一、班固的《咏史》诗,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技巧还很不熟练。是现存最早的东汉文人五言诗。

二、张衡的《同声歌》,感情真挚,词采绮丽,表达技巧已有一定的进步。

三、秦嘉的《留郡赠妇诗》三首

内容:叙述作者奉役离家,不得与其妻面别的惆怅情绪。

特点:以整齐排偶的语言,写真挚深厚的感情,朴素自然中表明了文人学习五言诗的技巧已渐趋熟练。

四、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饶》二首,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

五、东汉末年还有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数量不少的无名氏“古诗”,其中一部分代表了那时文人五言诗的最高艺术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第三节 古诗十九首及其他

一、《古诗十九首》的来历

《古诗十九首》载于《文选》,因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编者题为“古诗”。“古诗十九首”虽不是一人所作,但风格内容大体相同,估计产生时代大概在东汉末年。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这话并不过分。就“古诗”所达到的成就及其在诗歌创作上所产生的影响来说,它在我国文学发展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通过闺人怨别、游子怀乡、游宦无成、追求享乐等内容的描写,表现了浓厚的感伤情绪,这些正是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真实的反映;其中浓厚的消极情绪更是封建统治阶级走向没落时期的反映。

三、《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其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而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二者密切结合,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2、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使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3、善于运用比兴手法,衬映烘托,着墨不多,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4、语言不假雕琢,浅近自然,但又异常精练、准确,含义丰富,十分耐人寻味。

四、“苏李诗”

1、《文选》中的“苏李诗”一共有七首五言诗,它并不是苏武、李陵所作,但根据其诗内容、风格来看,大致可以肯定它们的时代与《古诗十九首》接近。

4.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反思 篇四

1、没有充分利用自学提示。第一没有深挖教材,应该提炼出重点的问题作为预习提示,比如人类的发源地在哪?这个问题过于简单,学生都可以在书上很容易的找到答案,所以没有必要把它写在预习提示中让学生讨论。第二自学提示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自学,一上来就着急看课文,忽略了问题的存在。还有就是在学生阅读自学的过程中尽量减少对学生的干扰。让他们自由的发挥。

2、小组讨论的不好,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解决一个问题,学生讨论结束后针对某一个问题提出解释和看法,让学生之间能够充分的交流,但是讲课过程中过多的变成了学生和我的交流,课堂没有放开。上课说的太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太小,所以以后教学中要改变我的授课方式,多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出发,多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

3、不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首先从设计上,幻灯片要精简,还有就是有的片子一闪而过,没有充分利用上。

4、问题的提法。第一本节课我的问题比较多。第二如何设计一个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了解他们的思维习惯。第三不提是非问题,比如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真理吗?类人猿的髋骨是宽还是窄,这样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老师走,而不是老师要跟着学生的思路引导,所以今后关于提问注意,给学生创设一种思考问题的情景,在情境中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5.网球运动起源和发展 篇五

网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13世纪的法国,当时在法国传教士和宫廷内流传着一种“掌球”游戏,方法是在空地上两人隔着一条绳子,用手掌将布包着头发等物质制成的球互相击打,布以埃及坦尼斯镇所产最为名贵,网球英文“tennis”由此而来。到了14世纪中叶,这种供贵族消遣的室内运动从法国传入英国,16-17世纪是英法宫廷从事网球运动的兴盛时期,平民无缘涉及,网球被视为“贵族运动”。

网球运动发展到16世纪,出现了用羊皮制作的球拍,17世纪将绳子改为网,球拍由羊皮改为由弹性的弦。1873年,英国人M.温菲尔德把早期的网球打法改进,1874年又进一步确定了场地和网的规格,1875年英国板球俱乐部推出了第一部网球比赛规则,1877年7月英国板球俱乐部更名为全英板球和草地网球俱乐部,同年在温布尔顿举行了第一届草地网球锦标赛。1912年3月1日,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等国网协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成立了国际网球联合会(ITF),总部设在伦敦;1980年,中国网球协会被接纳为该会正式成员。20世纪70年代以来,网球运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允许了职业选手参加温布尔顿等赛事,开创了职业网球巡回赛的先河。同时,科技在网球器材上的运用,促进了先进器材的生产和选手技术水平的提高。从70年代开始,世界上平均每个星期均有国际比赛,地点分布世界各地。到了90年代,网球运动更加普及,在国际网联注册国家就有160多个。作为世界第二运动的网球运动将以无与伦比的魅力和不断发展的技术赢得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和观众。

四大网球公开赛

6.计算机病毒的起源和发展探析论文 篇六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科学家构想了一种能够独自完成复制,同时利用信息传播对计算机造成破坏,他将这种程序称为计算机病毒,这也是人类构想出来的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在这之后,人类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发明和处理,所以从整体上来说也是通过这本书才开启了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之旅。

1.2游戏程序起源说

在20世纪的70年代,计算机在生产和生活当中的普及程度还不是很高,美国的程序员在实验室当中编制出了能够吃掉对方的程序,这样就可以知道到底能否将对方的程序和相关的数据全部吃光,还有一些人认为这就是第一个病毒,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假设。

1.3软件商保护

7.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篇七

1.电话机的设计是人机工程学的发端

提起人机工程学首先要介绍一个人物――亨利·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他是人机工程学的奠基者和创始人。德雷夫斯起初是做舞台设计工作的,1929年他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他1930年开始与贝尔公司合作,德雷夫斯坚持设计工业产品应该考虑的是高度舒适的功能性,提出了“从内到外(from the inside out)”的设计原则,贝尔公司开始认为这种方式会使电话看来过于机械化,但经过他的反复论证,公司同意按照他的方式设计电话机。这以后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结缘,他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

大家知道自从贝尔先生发明电话机以来的相当长时间,贝尔公司是美国具有垄断地位的最大的电话公司和电话生产厂家,基本不受竞争的威胁。因而,德雷夫斯可以比较少的考虑外型设计在市场上的竞争效果,而更多地集中在电话机的完美功能性设计方面。

贝尔公司1927年首次引进横放电话筒,改变了以往纵放电话筒的设计,1937年德雷夫斯提出了从功能出发,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德雷夫斯设计的300型电话机,今天看起来虽然老式,但这一设计首次把过去分为两部分、体积很大的电话机缩小为一个整 体。由于这个设计的成功,使贝尔公司与德雷夫斯签订了长期的设计咨询合约。

五十年代初期,制作电话机的材料由金属转为塑料,从而基本确定了现代电话机的造型基础。到五十年代末,德雷夫斯已经设计出一百多种电话机。德雷夫斯的电话机因此进入了美国和世界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施。

德雷夫斯的人机工程学的其它研究成果是在1955年以来他为约翰·迪尔公司开发的一系列农用机械中,这些设计围绕建立舒适的、以人机学计算为基础的驾驶工作条件这一中心,特点是外型简练,其中与人相关的部件设计合乎人体舒适的基本要求,这是工 业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进步与发展。

德雷夫斯的设计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他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及功能,1955年出版了专著《为人的设计》,该书收集了大量的人体工程学资料,1961年他又出版了著

作《人体度量》(the Measure of Man),从而为工业设计领域奠定了人机工程学这门学科,德雷夫斯成为最早把人机工程学系统运用在设计过程中的一个设计家。

2.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向

人机工程学现在已发展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工业设计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

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人机工程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领域发源,又面向更广泛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是因为人机环境问题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普遍性的问题。其发源学科和地域的不同,也引起了学科名称长期的多样并存,在英语中,主要有Ergonomics(欧洲的提法)、Human Engineering(美国的提法)等,在汉语中,则还有“人类工效学”、“人类工程学”和“人体工学”等表述。我国一般把“人类工效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标准名称,而“人机工程学”的叫法更为普遍。总之,人类和工效的研究和人机关系是这个学科的核心内容。

人机工程学的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因为战争中复杂武器的发展,使得人机协调问题的突然激化。例如空战和歼击机提出对飞行员的体能和智能要求,使得人员的选拔和培训难度不断增大,促使在飞机的仪表显示、操纵工具和飞行员座椅等部件的设计中,不得不加大对人的因素的考虑,进而带动了有关的技术和方法的迅速发展。

人机工程的应用领域是十分广泛的,几乎涉及人类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下面列出几大类主要应用方向:

(1)人体工作行为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工作事故,健康与安全

包括人体测量和工作空间设计;姿势和生物力学负荷研究;与工作有关的骨骼、肌肉管理问题;健康人机工程;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安全文化评价与改进(2)认知工效学和复杂任务;环境人机工程

认知技能和决策研究;环境状况和因素分析;工作环境人机工程(3)计算机人机工程;显示与控制布局设计;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价

软件人机工程;计算机产品和外设的设计与布局;办公环境人机工程研究;人机界面形式

(4)专家论证:多工作环境;人的可靠性

专家论证调查研究;法律人机工程;伤害原因;人的失误和可靠性研究;诉讼支持;(5)工业设计应用

医疗设备;坐的设计与舒适性研究;家具分类与选择;工作负荷分析;

(6)管理与人机工程

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程序;人机规则和实践;手工操作负荷(7)办公室人机工程与设计;医学人机工程

办公室和办公设备设计;心理生理学;行为标准;三维人体模型(8)系统分析;产品设计与顾客;军队系统;

组织心理学;产品可靠性与安全性;服装人机工程;三维人体模型;军队人机工程;自动语音识别;

(9)人机工程战略;社会技术系统;暴力评估与动机;

(10)可用性评估与测试;可用性审核;可用性评估;可用性培训;试验与验证;仿真与试验;仿真研究;仿真与原型;

3.人机工程学的应用方向

人机工程学作为一个工程应用学科,基本研究对象是人的工作,常常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其中许多原理认识之后常常显得非常浅显,而认识之前又常常难以发现或被忽视。

最常见的如青少年的学习姿势不当会导致近视眼。为了防止写字时驼背和近视眼,人们曾设计出各种姿势纠正器具,来限制弓腰,使学生写字时保持直坐姿势。这些器具未必使学生满意。问题的关键是:人的眼睛是向前长在脸上的,适合于正面的观察,而看

书和写字要求面部向下倾斜,这时要挺直脊柱,必然导致颈部弯曲角度加大。如果又要挺胸又要直颈,就只好使劲向下撇眼睛。实际上,在作业中自然形成的适度的驼背姿势,把这个角度的扭曲交由脊柱、颈部和眼睛来共同分担,倒可能是更适合人的生理特性的 姿势。这个问题合理的解决办法是让桌面具有适当的斜度,另外椅座应该设计为具有瀑布形的前缘,所以相应的桌椅设计是最重要的。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操作计算机的上机姿势中。一般情形下操作员常常是手臂向前悬空着来操作键盘和鼠标的。手臂的悬空形成肩颈部的静态疲劳,使得操作员不便背部后靠在椅子靠背上工作,而当操作员脱离靠背又手臂悬空时,体重就全部需要由脊柱 来承担,其结果或者是腰背的疲劳酸痛,或者是腰肌放弃维持直坐姿势而塌腰驼背,或者是把手腕抵在桌沿而引发腕管综合症。

又如大客车座椅,或者老板椅的靠背上部,都有一道鼓起来的凸包。从设计上来说,这道凸包本来是用来垫靠颈部的凹处,使人的头颈更舒服的。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凸包常常是顶在后脑勺,使得当身体后靠在椅背时,不得不稍稍低头。问题的出现 是由于这些座椅的设计是从国外引进,而生产者在尺寸上完全照搬。由于中国人的身材较西方人小,就成为现在这样的结果。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计算机人机接口方面已经进入沟通和智能交互的时代,基于语音的应用和笔等自然的人机交互手段开始进入实用阶段。像电脑触摸屏、光电笔输入设备,实现了书写手感自然舒适,与用笔在纸上移动的感觉相似。笔可以代替鼠标,使用者用电脑笔击点触摸屏,就可以完成电脑操作;笔也可代替键盘,直接在显示屏上书写;此外汉字形变连笔的汉字识别问题也解决了。还有IBM的语音识别技术,尤其是中文语音识别技术产品Via Voice实现了“你读计算机能够识别出来”。这样使未受过专业

训练的普通百姓也能利用计算机与大家共同交流了。

4.人机工程学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人机工程学研究是从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始的,但系统和深入的开展则在改革开放以后。1980年4月,国家标准局成立了全国人类工效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8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了国家军用人-机-环境系统工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这两个技术委员会 的建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人机工程学研究的发展。1989年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再在1995年9月创刊了学会会刊《人类工效学》季刊。

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人机环境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也开展了包括坐姿作业导致的肌肉骨骼劳损、粉尘污染致癌等职业病学的研究,同时也就涉及到作业姿势,作业环境评价等方面的人机工程学的研究。

人机工程学在中国的进展和发达国家相比有相当大的距离。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工作条件、生活品质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对产品的人机工程特性也会日益重视。我们高兴地看到看到目前市场上的琳琅满目的产品,有许多也是充分考虑了人性 化的需求。

需要指出的是,人机工程学在我国不仅有待研究和提高,更需宣传和普及。5.展望二十一世纪的人机工程学

二十一世纪人类步入了信息时代,人机工程学的发展必然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人机工程学作为应用性学科,与人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设计生产出更加人性化、高效能的设备、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是努力的目标。

以发展的眼光看,人机工程学又分为技术人性化和人的技术化两个方面。

下一个世纪技术人性化的最大体现将在于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实用化。从人与计算机交互方式的演变,从利用穿孔纸带输入计算程序,到面对终端机上的字符操作界面,再到个人计算机上的图形界面和多媒体,继而是网络和虚拟现实,就是计算机技术的日 益“人性化”的过程,也就是人机工程特性的不断提高。盖茨的《未来之路》、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和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数字地球”的讲演都谈到虚拟现实的有关概念和前景,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来说,虚拟现实技术把人类的空间感、行走等感觉和 行为功能纳入到人机交互之中,使得人与信息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然和没有阻碍。

在二十一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人机工程学的虚拟设计和测试评价已经成为可能,这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资源,而且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使产品更具有使用性和人性化。

在人的技术化方面,一方面人自觉和主动地进行学习、接受训练和选拔,从而获得更大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会被动地和不自觉地接受技术的约束,和形成对技术的依赖,后者例如使用计算器后心算能力的减退,继而使用电脑记事后记忆力的减退。

英国科学家霍金认为:由于人类社会和技术环境的复杂性的不断提高,使人类作为一种生物所具有的有限能力和复杂性日益难以适应,因而利用基因技术来改造和提高人类的素质将成为必然的选择。此观点意味着人类这个认识和改造的主体,将自觉地将其所

发展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对自身的根本性改造,这将对人类未来的演进带来复杂和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和技术的人性化相比,人的技术化涉及到社会、文化、宗教层面的争论,而这样的争论就超出科技的范畴了。

“请问星期三从北京到上海的航班有哪些?”通过普通电话,用自然的语音交流方式,一位学生正试着从网上查找需要的信息。不久前英特尔公司在京办的一个研究论坛上,展示了其微处理器体系结构及人机界面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英特尔微处理器研究试验室主任傅雷德·鲍莱克称:“现在人们一提上网就想到电脑,其实人们需要的并不是计算机,而是一个可以帮助人们工作的助手。人们希望能和电脑对话,用身体语言和它交流,甚至希望它能理解你的每一个暗示。计算机将从以机器为中心的界面转向更为人性化的界面。”

8.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篇八

摘 要:“和谐教学法”应用于广东少儿武术教学,一方面对现行的武术动作教学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揭示其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产生差距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结果,运用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比较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两组差异显著。采用和谐教学法对于培养广东少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对锻炼独生子女的意志品行,纠正其性格偏差,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和谐教学法 广东少儿 武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05―0084―03

前言

武术是我国少年儿童非常喜爱和运动很普及的项目,在传统的武术教学方法中,少年儿童均采用与青年甚至成年人近乎相同的教学方法,没有针对性,更缺乏个性化。一般来说,主要集中在模仿、强化练习阶段,与我国所提倡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相距较大。“和谐教学法”是近年国内体育教学改革中提倡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其内涵是从创设和谐的情境入手,协调各种教育力量,以教学为中心,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目标的教育方法。“和谐教学法”的课堂教学模式由:“准备阶段(身心准备、知识准备)――导学阶段(出示目标、自学讨论、艺术精讲)――应用评价(激活练习、达标测试、课堂小结、推荐作业)三个阶段九个环节构成。现结合少儿武术运动的特点,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的“和谐教学法”取得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顺德区业余体校2015―2016上半年武术1班(年龄6―8岁,31人)和2班(年龄9―11岁,29人)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新、旧两种教学方法,在同样的季节和教学场所,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16周。由同一教师进行教学,并保证两个班级的教学场地、时间、内容、形式等其他外在条件与环境基本不变和相对稳定。结果与分析

在实施不同教学前,对学生各项身体素质进行了相关的测验,并对测验结果进行差异性T检验,其目的是为了检查接受不同方法教学前的教学对象是否处于同一身体素质的基础水平。

3.1 教学前,广东少儿武术的两个比较班学生的相关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由表1可知,武术课外教学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但在进行武术教学前,相关的身体素质不存在明显差异性。

通过1班学生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2班采用“和谐教学法”进行教学过程之后,学生经过一个学期(16周,每周2次,每次90分钟)的教学,到本学期结束时的第17周,根据学校安排,由同一考评组分别对1、2班进行考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接受“和谐教学法”教学2班学生取得的考试成绩,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方法教学的1班级学生。

在“和谐教学法”实施中,教师首先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戒备、拘谨在这一时期得以解除。在导入新课和分组讨论中,试着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动作技能分析问题,能自己确定具体的学习任务,并尝试解决。最主要的是这些任务对学习者来说是有兴趣、具备思考价值而且符合认识水平的,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教学在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中进行。在“探索实践”这一环节上,教师尽可能地创设各种条件,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动口、动脑,调动各种感官去参与活动,让他们去想、去说、去发现,教师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循循善诱的民主气氛,使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促使学生的参与性提升,引导学生从“不敢问”、“懒得问”到“敢问”、“乐问”,再到“善问”。对于学生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教师首先不轻易做出评价,而是在多次启发诱导下,再耐心给予解答,鼓励学生大胆提有新意、有新鲜感、新奇感的问题,让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主动性。因此采用“和谐教学法”的实验班的同学在武术套路动作的记忆、武术技法的个人展示环节,都明显优于接受传统教学的学生。特别是通过对师生间的和谐关系的问卷,其百分比统计结果表明,教学后不同教学班也表现出明显差异。在“和谐”的理念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民主合作关系得以定位,教师、学生人格互重、平等自主,共同以主人身份完成教学,让双向的创造精神得到最优的发挥。

通过16周的和谐教学法实践教学,在实施“和谐教学法”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的开始,要给学生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把握好教师指导地位的分寸,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让课堂轻松、充满活力和朝气;在指导和辅导学生对动作的认识时,必须尽可能地沿着学生本来的思路,用尽可能相近的语言或比喻改正学生的错误,以身示范至关重要,不要离开学生理解动作的思路,如武术动作的路线方法,特别是攻防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养成自觉锻炼、终身受益的好习惯。

3.2 实施“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及其内容

传统的武术教学,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动作方法,实际上更多的就是动作过程,学生就是把教师所教的动作记下并熟练地完成。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对应关系。这种教学形式应用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存在着明显的教学动机与结果、师生不和谐现象,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与教学内容要求不和谐;学生的基本职责与学生某些行为之间不和谐;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教学效率的不和谐等。因此,通过教学活动使之实现和谐,让学生在想学、爱练的前提下,会学、能学、学懂、学会;让教师在愿教、乐教的前提下,会教、能教、善教、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而不是偏废某些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特长而不是平均发展,正是“和谐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根据和谐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在实施其教法的过程中,其做法主要考虑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依据广东少儿生长发育的身心基本特点。

我国幅员辽阔,广东又地处祖国的最南端,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39′~117°19′之间,属东亚季风区,年平均气温约为19℃~24℃。全省平均日照时数为1745.8小时、年平均气温22.3℃。1月平均气温约为16℃~19℃,7月平均气温约为28℃~29℃。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广东少年儿童除了拥有我国少儿生长发育的共性特征外,还具有生长发育略早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少年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提前。

第二,广东课外武术教学的基本特点。

其基本特点主要是:时间零散,学生选择项目随意性大且兴趣广泛,班级学生流动频繁,武术教学传统氛围浓郁,但又规范性强,竞争激烈等。

3.3 实施武术教学的设施环境等基本情况

教学环境要求非常宽松、和谐,这是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之一。例如,教学一开始就用音乐把学生引入一个轻松、和谐、自然的情境,让学生从心理放松开始,改变过去上课一开始就是身体练习的惯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自由讨论。二是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以“和谐”为切入口,借助讨论、探索、精讲、示范、练习、指导等活动来展开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练习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多元性评价。评价的多元性体现在内容广、形式多两方面。在总结性评价中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更有勇气自我剖析,促进学生全面认识,达到和谐发展、增加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及其能力的目的。

3.4 结果与分析的综述

在实施和谐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总的来说,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第一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导入新课二个环节;第二阶段:导学阶段,包括出示目标、分组讨论、探索实践、精讲专练、分组练习五个环节;第三阶段:多元评价阶段,包括相互评价、课堂小结、布置练习内容三个环节。现以“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来加以分析说明。这一阶段包括:身心准备和导入新课两个环节。

第一环节:身心准备。这一环节包括心理放松、热身练习。课开始先进行心理放松。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的心情平静,解除前节课学习紧张带来的疲劳;另一方面净化她们的心灵,使她们放弃影响学习的一切杂念,集中精力于学习。首先用深呼吸放松,然后在轻缓、幽雅的音乐声中展开想象(如给予轻松、快活的暗示或成功、喜悦类的语言暗示),接着在想象中加入压肩、压腿、踢腿、平衡、翻腰、穿掌等以牵拉伸展和平衡性为主的基本内容练习,达到热身效果,进入学习阶段。

第二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或指定学生在音乐中完整示范本次课堂教学的内容,并与教师点评和学生感受相结合,让学生观有所想,学以致用。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传统的教学过程分析,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停留在模仿阶段,学生间缺乏交往,是造成学生在武术课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出现偏废现象的主要原因。

(2)在少儿武术课堂教学中,“和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教学过程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通过新旧方法的教学实验对比证明:“和谐教学法”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主动的学习、有效的学习,还可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和谐全面发展。

(3)对广东少儿武术实施“和谐教学法”,其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三个阶段十个环节来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的。这些内容和阶段的划分,及其所采用的和谐教学方法对武术教学的大环境(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阶段、教学内容等),乃至整个体育教学过程都具有一定的普适推广和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董业平.“自述启动”教学法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艺术体操动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7).[2] 高宏飞,张佩耀.浅谈和谐教学法[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1(4).[3] 王敏勤.和谐教学法研究 和谐教学法简介[J].当代教育科学,1995(Z1).[4] 刘 润,陈 静.“和谐教学法”在乌鲁木齐市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中的应用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14(02).[5] 单亚萍.关于体育舞蹈美学价值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Application of Harmonious Teaching Method in Wushu Teaching Calisthenics to Guangdong Juvenile Students

Liang Xiaokui(Guangdong Shunde Amateur Sports School,Shunde Guangdong 528300,China)

9.广东武术的起源和发展 篇九

粤体社中„2012‟16号

关于印发《2012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

锦标赛规程(等奖赛)》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体育行政部门、顺德区文体旅游局,各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文件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武术文化,进一步推进传统武术项目普及和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健身、休闲需要。现将《2012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规程》印发给你们,请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发动并组队参加比赛。

附件:2012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等奖赛)规程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三日

主题词:体育 武术广 东 省 体 育 局 2012

规程2

通知

年4月24日印发 比赛 附件:

2012年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规程

(等奖赛)

一、主办单位: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

二、承办单位:中山市小榄镇人民政府

肇庆市体育局 潮州市体育局 广州市武术协会

三、协办单位:广东省体育对外交流中心

潮州体育馆

广州市武术馆

四、竞赛时间、地点:

中山市:报到7月30日、比赛7月31日—8月1日

离会8月2日

比赛地点:小榄镇体育馆

肇庆市:报到8月8日(先举行名次赛)

比赛8月9—10日、离会8月11日 比赛地点:肇庆市体育中心荷花体育馆

潮州市:报到8月13日、比赛8月14—15日、离会8月16日

比赛地点:潮州体育馆 广州市:报到8月20日、比赛8月21—24日、离会8月25日

比赛地点:广州体育学院东门体育馆

五、参赛单位

(一)各市、县、乡镇、社区,各级行业体育协会、业余体校、学校(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武校、武馆、拳会及各武术社团组队参赛,参赛队伍不限(不得以个人名义报名参赛)。

(二)比赛的队伍,可以跨赛区参赛,但必须在报名表注明。

(三)邀请境外友好武术界人士参加,参赛费用由广东省体育对外交流中心收取。

六、参加办法

(一)本次比赛不限报项。

(二)比赛现场可以增报项目。

(三)比赛出场顺序按秩序册。

(四)报名表必须盖参赛单位公章。

(五)参赛服装、比赛器材、播放音乐器材等自备。

(六)在指定挂网时间内,如需要更改,按有关规定进行办理,挂网时间截止后,不得更改。

(七)集体项目比赛队伍,可选派一名老师放音乐,其他人不得进入比赛场内。

(八)幼儿园组集体项目可选派一名老师指挥和一名老师 放音乐,其他人不得进入比赛场内。

(九)集体项目或单项比赛的运动员名单,如有伤病和其他原因需要更换运动员,必须持有县级以上医院证明,在联席会议后向编排组申报,根据实际情况,按有关规定办理。

(十)在比赛中如发现有作假或以大顶小比赛的队伍或个人,组委会有权要求其出示第二代身份证进行检查,经查属实即取消比赛成绩。

(十一)必须遵守大会的各项规定及运动员守则、教练员守则,不得干扰裁判组的工作,比赛期间出现对裁判不尊重或不文明行为以及捣乱、罢赛等恶劣行为者,即取消该队或个人的比赛资格及所获得的全部成绩,收回奖杯、奖牌、证书,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十二)必须爱护比赛场馆内外的公共财物、设施。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十三)参赛人员在比赛期间必须自行购买人身安全保险,在比赛期间发生伤病及意外事故,一切费用自行负责。

七、竞赛组别(各项目分男、女)

(一)常青组:男子组1942年—1951年(70—61岁)

女子组1952年—1961年(60—51岁)

(二)成年组:男子组1952年—1981年(60—31岁)

女子组1962年—1981年(50—31岁)

(三)青年组(含大学生组):1982—1993(30—19岁)

(四)高中组:1994年—1996年(18—16岁)

(五)初中组:1997年—1999年(15—13岁)

(六)小学组:2000年—2005年(12—7岁)

(七)幼儿组:6岁以下(2006年以后出生)请根据队员实际年龄和就读年级报组别

八、竞赛项目

(一)个人项目

1、太极规定项目

(1)16式、24式、42式太极拳

(2)陈式、杨式、吴式、孙式、武式太极拳(3)32式、42式太极剑。

2、传统项目(1)传统太极

①各式传统太极拳 ②传统太极短器械 ③传统太极长器械(2)传统南派

①传统南派拳 ②传统南派短器械 ③传统南派长器械 ④传统南派软器械 ⑤传统南派双器械(3)北派项目

①传统北派拳 ②传统北派短器械 ③传统北派长器械 ④传统北派软器械 ⑤传统北派双器械

3、自选项目

(1)自选长拳(2)自选南拳(3)自选刀术(4)自选剑术(5)自选枪术(6)自选棍术 ★自选南刀、南棍、南枪属于传统短、长器械,不属于自 选项目

★自选套路必须按照1996年的规则有关规定的内容编排

4、规定项目

(1)初级规定套路

①拳:初级长拳:一、二、三路 ②初级短器械:刀、剑 ③初级长器械:枪、棍(2)规定套路 ①少年规定拳

②规定拳:南拳、长拳

③规定短器械:刀术、剑术、南刀 ④规定长器械:枪术、棍术、南棍

5、单项: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

国家规定三套健身气功(新竞赛功法暂时不设比赛)

(二)对练项目

1、徒手对练

2、器械对练

常青组、幼儿园组不设对练比赛

(三)集体项目

1、集体拳术

2、集体器械

3、集体: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

国家规定三套健身气功(新的竞赛功法暂时不设比赛)

九、竞赛办法

(一)参照原国家体委审定的《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有关规定执行。

(二)参照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2006年传统武术套路竞赛办法(试行)》有关规定执行。

十、套路比赛时间(不设下限)

(一)太极拳套路完成时间不得超出6分钟。

(二)太极剑套路完成时间不得超出4分钟。

(三)自选套路完成时间按96年规则规定的时间执行。

(四)三套气功按国家规定新出版音乐6分钟。

(五)传统太极拳、器械比赛时间不得超出4分钟。

(六)传统拳、器械套路比赛时间不得超出1分40秒。

(七)对练项目完成时间不得超出1分钟。

(八)集体项目完成时间不得超出4分钟。凡超出规定时间,按有关规定扣分,由裁判长执行

十一、自选套路比赛器械的规定

(一)刀、剑:长度必须站立抱刀、反手持剑,与本人耳朵的最高点,低于耳垂扣0.5分,(二)枪 术:全长不得短于本人直立直臂上举时从脚底到中指端的长度,低于中指低线扣0.5分。

(三)棍 术:全长不得短于本人身高,低于本人身高扣0.5分。

以上由裁判长执行

十二、比赛扣分规定

(一)对练套路,各组男女可以混合编排比赛,但不得跨组别,如有跨组比赛的队伍每人次扣1分,由裁判长执行。

(二)集体套路,各组男女可以混合编排比赛,但不得跨组别,如有跨组比赛的队伍扣2分,由裁判长执行。(常青组可以跨组比赛,其它组别不得跨组比赛)

(三)集体套路比赛人数10人以上,不得少于10人,少1人扣1分,依次类推,由裁判长执行。

(四)集体套路比赛必须穿统一的传统武术民族服或运动服,如出现服装不统一的队伍扣1分,由裁判长执行。

(五)集体套路比赛可配音乐,可以有歌词。但不能带口诀、口令。如出现口诀、口令,由裁判长扣2分。

(六)集体套路演练过程中,凡是出现70%的人停顿超过10秒,扣1分,由裁判长执行。

(七)三套气功比赛,按国家新规定音乐6分钟,不得自选,如有自选音乐扣1分,由裁判长执行。

(八)集体套路或单项比赛中,与该队有关人员进入到比赛场地内拍摄,不听劝阻,影响裁判组工作,由裁判长扣该队或个人比赛成绩1分。

(九)套路与其他套路比赛时,出现有冲突可以做调整,其余的裁判长呼号3声不到者作弃权处理。

(十)报项与演练不符,演练套路与武术风格不符,扣2分,由裁判长执行。

(十一)凡参赛运动员必须穿传统武术民族服或运动服,穿软底运动鞋或武术鞋。如有违反规定,由裁判长扣2分。

(十二)佩戴饰物丢地,由裁判长扣0.5分。

(十三)不得佩戴饰物有:手表、戒指、手镯,如出现扣2分,由裁判长执行。

十三、报名和报到

(一)报名时间:5月17日至6月10日前截止。

(二)报到和会议时间、地点:

1、小榄镇赛区7月30日报到当天下午3:30分在赛区中山市小榄镇体育馆会议室召开领队、教练员联席会议。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中路体育馆路。

裁判组报到时间:7月30日上午12:00前到大观园商务酒店报到,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民安南路60号(联系人:黄江平电话:***)。下午3:30在中山市体育馆贵宾室集中学习,晚上7:30分在小榄镇体育馆贵宾室召开裁判组会议。

2、肇庆市赛区8月8日联席会议不召开,安排在8月6日等级赛报到当天下午3:30分在赛区肇庆市体育运动学校一楼阶梯室一并召开领队、教练员联席会议。地址:肇庆市西江北路体育中心北门。

3、潮州市赛区8月13日报到当天下午3:30分在赛区潮州市体育馆会议室召开领队、教练员联席会议。地址:潮州市新桥西路381号。

裁判组报到时间:8月13日上午12:00前到花园大酒店报 到,地址:潮州市枫春路南侧新乡路段花园大厦(潮州体育馆斜对面)。下午3:30在潮州市体育馆贵宾室集中学习,晚上7:30分在潮州市体育馆贵宾室召开裁判组会议。

4、广州市赛区8月20日报到当天下午3:30分在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五楼会议室召开领队、教练员联席会议。地址: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五楼。

裁判组报到时间:8月20日上午12:00前到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五楼报到,地址: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下午3:30在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二楼会议室学习,晚上7:30分在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五楼会议室召开裁判组会议。

(三)报名表:在广东省社会体育网上下载,必须用电脑填写,手写无效。打印盖章后,在上述报名时间内,把报名表格和报名费交寄广东省社会体育中心,未缴纳报名费的队伍不作编排在秩序册内,弃权项目报名费不退,报名费可在当地邮局寄出,并在邮单上注明队名、手机号以便查找。

地址:广州市较场西路16号 邮编:510056 联系人:李碧云

联系电话:020-83844810、传真:020-83820274。

(四)报名表一份是传真,另一份电子版发到以下邮箱139023036@qq.com,同时必须填写清楚教练员本人的联系手机号和地址,不得填座机号,以免耽误联络和短信通知(限中国移动电话)。

(五)超出报名规定时间,按现场增报办理。

(六)比赛时间、地点如有变更则另行通知,请多留意“广东省社会体育网”最新消息和教练员手机号的信息(限中国移动电话)。

十四、经费

(一)报名经费:

1、单项比赛每项每人60元。

2、对练每项每人60元。

3、集体项目每项每人40元

(二)凡超过报名时间或现场报名、收费标准:

1、单项比赛每项每人100元

2、对练每项每对100元

3、集体项目每项每人60元

(三)更改费用:

1、参赛报名一经编排后,不得退款。凡需要更改项目、套路名称或运动员姓名必须缴纳每处100元手续费。

2、在指定挂网时间内,如需要更改,按更改费用收取。

3、挂网时间截止后,不得更改,如需更改必须在联席会议后在编排组办理,按更改费用收取。

(四)参赛经费:

参赛队伍所有经费自理:交通、食宿、器材、医疗等。

十五、食宿联系

(一)各赛区食宿地点,在网上公布,请参赛运动队在网上查询。

(二)中山市赛区联系人:李平生 联系电话:0760—22110032 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华中路体育馆。

(三)肇庆市赛区联系人:陈小红 联系电话:0758—2823754 传真:0758—82823754 地址:肇庆市西姜北路体育中心。

(四)潮州市赛区联系人:罗涛 联系电话:0768—2215829 手机:*** 地址:潮州市新桥西路381号。

(五)广州市赛区联系人:黄海鹏 联系电话:*** 地址:广州大道中1268号

十六、奖励办法

(一)对练项目、单项男、女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颁发奖牌和证书。

(二)集体项目颁发奖杯和证书。

(三)评奖的评分标准:

1、常青组:一等奖8.7分以上(含8.7分),二等奖8.69-8.1分,三等奖8.09分以下。

2、成年组:(含青年组、大学生组)、中学生组: 一等奖8.7分以上(含8.7分),二等奖8.69-8.1分,三等奖8.09分以下。

3、小学生组:一等奖8.5分以上(含8.5分),二等奖8.49-8.0分,三等奖7.99分以下以下。

4、幼儿园组:一等奖8.2分以上(含8.2分),二等奖 8.19-7.8分,三等奖7.79分以下以下。

十七、领奖事项

(一)必须由各队领队或教练员领取。

(二)比赛结束后请于3个月内领证书、奖章、奖杯,逾期不领取,证书、奖章、奖杯作废,不予补发。

十八、裁判组

裁判员由省社会体育中心指派,不足部份由赛区选派

10.新闻的起源和本源 篇十

教学目的: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 教学重点:

1、掌握新闻起源和本源问题的唯物史观 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西方新闻传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理论导入新课。

二、师生共同分析

(一)新闻的起源

新闻起源:指新闻传播活动的最早动因,级新闻传播活动是怎么产生的。

1、人类原始形态的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是一种信息传播,它是在人类社会性的劳动实践中产生的。信息传播活动起源于原始社会。

人类最早的新闻现象,只是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信息传递。

新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对信息的客观需求;生产力发展水平能够为新闻传播活动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手段。

满足当时社会需要的比较低级的传播方式:口头传播、信号传播、符号传播。

文字传播的产生,极大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扩展了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文字传播至今依然是新闻传播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两种不同的新闻起源观

信息传播是适应当时人们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类进化的必然结果。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劳动实践对新闻的产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资产阶级新闻学把新闻起源这一社会现象归结为生理、心理现象,认为新闻是为了本能的需要而产生。

(二)新闻的本源

新闻传播本源,就是指新闻的基本来源,是新闻产生的根本前提。

新闻本源:指新闻产生的根源,即新闻是什么,由什么构成。新闻的本源是变动的事实。

新闻本源必须区别于新闻起源。前者是新闻来源;后者指新闻传播活动发生时代及动因。

1、事实与新闻的关系: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什么是用事实说话:通过客观事实报道,渗透、传达出新闻主导者的观点、认识、评价。即在事实的选择与传达中,体现选择传播主体的价值观、倾向性。

2、坚持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的具体要求

坚持事实是第一性的,事实对新闻具有决定性作用,事实是一切新闻报道的源泉和基础;承认客观事实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它不会随着人们的意愿而改变;新闻报道只能根据事实描述事实,不能根据希望描述事实;新闻所含有的各种性质,同样也是被事实所决定的。

3、新闻事实:被人们选取,经过人们的主观意识反映,并以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客观事实。事实与新闻的关系之间有四种不同的组合:真事实真新闻;真事实假新闻;假事实真新闻;假事实假新闻

把握事实与新闻的关系要做到: 新闻用事实说话;预发稿与事实对照; 不笼统的提“事实为政治服务”的口号

4、新闻发现:新闻工作者抓住新闻线索,找到客观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所包含的使公众共同感兴趣的东西的本质所在的活动。

(三)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信息与新闻:新闻传播研究的逻辑起点 〈1〉从信息路径切入研究新闻传播学:信息说

信息:英文中有通知、情报、信息等多种意思。因此,信息也可称作“情报”、“资讯”。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旨在显示事物存在状态与变化趋势。

关于信息概念,应该明白下述共同内涵:

1、信息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化与发展;

2、信息既可以是物理信息、也可以是社会信息,传播学研究的是后者;

3、信息的本质是消除不确定性。关于信息说的评价:

1、信息说外延过于宽泛,新闻则仅仅是变动了的事实;

2、信息有主观与客观区分,而新闻则是客观信息的主观化结果;

3、信息有滞延性与贮存性,而新闻则强调新鲜性与时效性。〈2〉从新闻路径切入研究新闻传播学:新闻说

新闻学是以新闻现象为研究对象,探讨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关系,探索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新闻学从报学发展而来,到二十世纪,新闻学向大众传播学衍化。

对新闻说的评价:

1、新闻说外延过于狭隘;

2、新闻的本质内容是信息,即变动了的事实。

〈3〉从事实路径切入研究新闻传播学:事实说

事实说认为新闻传播的逻辑起点应该上从事实到新闻的过程,即事实变动过程。

对事实说的评价:

1、消费新闻的目的在于了解并改造事实;

2、新闻特性由事实特性决定,研究事实特性等于研究新闻传播特征;

3、事实是整体,与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社会整体;

4、从事实入手,能提升新闻从业者恪守道德底线自觉性。

(四)新闻传播行为 人是传播动物

亚里士多德:人是政治的动物

马克思:人是运用语言进行思维的动物,社会实践的动物,交往的动物。

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

美学:人是审美的动物,创造美、体验美的动物 传播学理论认为:人是消费信息、消费传播行为的动物。生存需要激发新闻传播的消费行为

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从实践到交往:社会化 新闻传播的起源:人类交往的社会化需要 “群居说”“好奇说”的批判

(五)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起源与本源观点意义

1、尊重满足受众消费事实的需要

2、确保新闻真实性

3、确保新闻价值性

4、确立马克思主义文风

5、反对事实为政治服务

三、教师总结

11.《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篇十一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1

一、课程资源分析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自古以来就一是个被人们关注的问题,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或其他途径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可以从学生的记忆中挖掘课程资源,用于课堂教学。

神创论和进化论的观点,是可开发利用的有效课程资源。两种观点的争论至今还在延续,有效开发利用学生知道的相关内容,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一些关于类人猿的图片资料也是可开发和利用的良好的课程资源,学生对类人猿的形态、生活习性等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挖掘学生的猜想潜能,让学生通过对类人猿和人的比较总结猜想,类人猿是怎样进化成人的。早期人类的化石做为一种重要证据,可以让学生分析早期人类的化石证明自己的分析与猜想。

二、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开篇内容。人的由来与人的发展情况,会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历史的渊远与进步。会设想今后人灯将怎样发展。想到了人类的发展,就会想到与人类发展相关的生物圈中的各种问题:首先要了解人类自己,如人类自身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人类的健康问题等等;人类的发展要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环境的质量与人类的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对把把学生引入对本单元的学习起着领航作用。

三、学情分析

人类的的起源中,关于神创论学生通过电视节目或其他途径也多少知道一点。只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关于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学生也知道一些,为学生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看一看,这些类人猿的形态,会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四、教学策略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类人猿的图片,比较现代人类与类人猿的根本区别,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五、教学目标

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认同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难点: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过程。

七、教学流程

生活体验导新课,激发学生求知欲

结合疫情,课前播放一段“大自然在说话”的宣传片引发学生思考并说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大自然,引出这学期要学习的内容生物圈中的人,既要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更要关注人和生物圈的关系。通过我与女儿的对话,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从个体的来源延伸到整个人类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兴趣点,为新课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故事引领增乐趣,坚持辩证唯物观

通过讲解女娲造人、上帝造人以及达尔文的故事,引发学生思考传说故事与科学研究的不同,从而得出神创论是没有科学依据来支撑的。引出达尔文的观点: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随后带领孩子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探究人类起源的奥秘:

首先出示现代类人猿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人类的近亲现代类人猿,并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区分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

通过故事引领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历史重现巧设疑,调动学习主动性

接下来带领学生穿越历史,了解森林古猿的生活,对比分析得出森林古猿的生活和现代类人猿是一样的。

巧妙设疑: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森林古猿的一支逐渐进化成为人类呢?

通过资料分析,得出:人类起源的原因是环境的变化;人类的祖先在非洲,而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据。

随后寻找证据、进行化石和古遗物的分析: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已经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展示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概述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对人类的起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驱动、资料分析、证据分析、观察思考等多种方式,拉长了学生的兴趣链,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维拓展与分析,建立科学发展观

通过分析人和类人猿数量的变化,结合当前的疫情,教育学生应当理智地发展和运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建立科学发展观。同时引导学生从课堂延伸到生活,来关注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问题。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归纳总结亦有趣,巩固人类进化观

总结:人类的进化与发展的观念,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起源与发展问题,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推测依据,不断丰富与发展人类的进化理论。所以同学们应当不仅在学习期间关注这个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也应当关注这个问题。

八、教学反思

人类的起源与发展,是学生们很关注的问题,也是使学生建立唯物主义观点的重要课程,是学生竖立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教材。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巩固了进化观念,感受到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各种变化。本节课开发的有关人类起源的各种传说故事,引起了学生的很大兴趣。丰富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资料,使学生对人类历史长河的发展有了整体的认识。附件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2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根据课文中的观点澄清一些科学上的误解。

能力目标: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判断整理信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难点:1、认识到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2、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像: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像,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观看、分析

看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人类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几个方面。

先让在这方面有准备的同学讲;投影展示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展开讨论。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

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观察描述;表达与交流。

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化来的。

(2)比较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异同、黑猩猩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的异同,描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通过视频和图片的观察、比较,提升观察、对比、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难点】采用对比的方法比较现代类人猿、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示意图,总结人类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教师多媒体展示黑猩猩的图片,提出问题:

(1)人是从什么动物变来的?(学生给出不同答案:猴子、大猩猩、猿猴等。)

(2)图片上的黑猩猩能不能变成人呢?(不能。)

(二)新课展开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教师多媒体展示达尔文及其进化论,介绍相关知识。提出问题:为什么达尔文说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

(学生疑惑。)

(2)教师播放现代类人猿的纪录片,提出问题:这些类人猿分布在哪些地方?生活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

(现代类人猿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等地的热带森林中,它们都是依靠从大自然中获取食物来生存,没有制造工具,改善生存环境的能力,没有语言文字的交流。)

(3)类人猿和人类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制造工具、语言交流等方面有哪些异同?

(类人猿与人的根本区别有以下几点: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是直立行走;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类人猿可以使用自然工具,但是一般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可以制造并使用简单和复杂的工具;脑发育程度不同,类人猿到脑量约为400毫升,无语言文字能力,人脑容量约为1200毫升,语言文字能力强。)

(4)教师展示森林古猿图片,提出问题:人类和类人猿相比,谁与森林古猿更相似?

(类人猿。)

(5)为什么森林古猿的一支会演化成人类,另一支演化成类人猿呢?

(引出“从猿到人的进化”。)

2.从猿到人的进化

(1)教师多媒体播放地球1000万年前地壳变动的模拟视频,提问:地壳地变动造就了哪些特殊的地形?

(高山、峡谷、大河,等。)

(2)教师提问:这些地形的变化对地表的植被有什么影响?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

(地形的变化也导致气候发生剧烈变化。在东非大裂谷地区,原先的热带丛林有一部分变成了稀树草原。)

(3)教师展示稀树草原景观图,提问:这对当地的森林古猿造成了哪些影响?

(热带雨林的消失迫使森林古猿从树栖改变为下地生活。相比于树栖,在地上生活,食物减少,敌害增加。)

(4)教师展示黑猩猩的骨骼和露西骨骼化石,提出问题:地上生活对森林古猿的身体造成了哪些影响?

(髋骨变得更加宽阔,上肢骨和下肢骨在形态上发生了明显变化,下肢骨更加粗壮,有利于直立行走。)

(5)森林古猿最终是怎样进化成人类的?

(下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则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来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更加灵活。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使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最终进化成人类。)

(6)类人猿与我们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但人类却在威胁着类人猿的生存,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呢?

(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和森林资源的开发,严重威胁了类人猿的生存。所以为了保护他们,我们应该立即停止对环境的破坏,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类人猿的生存空间和环境。每个人都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

(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阅读课后“科学家的故事”,看一看我国科学家对人类进化研究做出了哪些贡献?

四、板书设计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学生对本节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本节的不少问题又是悬而未决的,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开始,适当介绍有关生物进化观点与神创论观点的争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物和唯心观点的斗争。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归纳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所采用的各种方法:在研究现代类人猿与人类的根本区别时,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事物的异同点;在探寻人类祖先的踪迹时,地质考察、寻找古人类化石和遗物证据等方法特别重要。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积极思考“地壳剧烈运动使地球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对森林古猿的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古人类化石以及石器,反映出古人类在运动方式和使用工具上有哪些特点”等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本节文字的篇幅不大,但内容相当丰富。第4页的第二段课文,主要阐述环境的变化和森林古猿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下地生活的森林古猿朝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运动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必然促进取食方式的改变,前肢的逐渐解放使“露西”时代的古人类有可能使用自然工具;随着古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开始制造工具。第三段课文主要说明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与人脑功能的完善及语言的产生是相互促进发展的。该段课文还概述了人类在生物圈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人类应当怎样更加理智地发展和运用改造自然的能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正确处理好人与生物圈的关系。总之,教师要在明确课文要点的基础上,积极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

本节的技能训练不是简单地陈述一种技能,而是围绕着本节资料分析中所需要的分析判断能力进行设计的,并叙述了有关人类起源和发展的几种观点,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争论以及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基因比较研究)促进了这些问题的深入探讨。

课时安排: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

2.对比观察四种现代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参加资料分析和技能训练等活动,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较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在形态、结构上的相似性,了解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通过分析资料了解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了解人类是在与环境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1.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人类与类人猿的异同点。

2.认识古人类化石和遗物等对研究人类起源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认同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现代类人猿和人的图片,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你认识图A中的动物吗?它们与人有哪些相似之处?

(2)通过观察上面的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1)图A中的动物是一种类人猿,它们与人在外部形态上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的四肢具有五指(五趾),能够用前肢抓握物体,面部表情与人相似,也具有喜、怒、哀、乐等表情。

(2)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可能有共同的祖先;人类的祖先可能与现代类人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等。(学生的想象力非常丰富,展示出许多不同的观点)

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态度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对学生的观点是否科学不作评价,使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从学生的生活常识入手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为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争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儿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上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做“人”?

教师指导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思考:人类真是女娲创造的吗?如果不是,人类是怎样起源与发展的呢?(使学生带着疑问和极大的好奇心进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1.关于“人类起源”的几种观点

教师展示资料并指导学生分析。

资料1:神创论认为,地球及万物是上帝在大约6 000年以前,即公元前4004年10月26日上午9:00创造出来的。自从被上帝创造出来以后,地球上的生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神创论也叫特创论。神创论认为生物界的所有物种(包括人类)以及天体和大地,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万物一经形成,就不再发生任何变化,即使有变化,也只能在该物种的范围内发生变化,是绝对不可能形成新的物种的。神创论还认为,各种生物之间都是孤立的,相互之间没有任何亲缘关系。

资料2: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在仔细比较了人和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后,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通过分析上面两则资料,你同意哪种观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同意达尔文的观点。

教师进一步强调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存在着唯心和唯物观点的斗争。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区别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资料1:下面是几种类人猿的图片。

图1

图2

图3

资料2:类人猿是猩猩科和长臂猿科动物的总称,也叫做猿类。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等。因其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与人相似,亲缘关系与人最为接近,故称类人猿,类人猿是灵长目中除了人以外最为高等的动物。如具有复杂的大脑,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盲肠、蚓突、胸廓、血型、怀孕期7~9个月,寿命可达几十年等,均与人相近。而且,无尾、无颊囊和臀疣(长臂猿例外),其中,黑猩猩与人类99%的基因是相同的。但类人猿的前肢较后肢长,因此,只能半直立行走及臂行,这又与人类有显著区别。现在生存的类人猿叫做现代类人猿,古猿则指化石类人猿。

1、你认识资料1中的类人猿吗?

2、通过上面的两则资料,你认为现代类人猿与人类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资料1中的类人猿是长臂猿和黑猩猩。

(2)现代类人猿与人类在形态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具有复杂的大脑和宽阔的胸廓,具有盲肠、蚓突以及扁平的胸骨。此外,类人猿在牙齿的数目与结构、眼的位置、外耳的形状、血型以及怀孕时间和寿命长短等方面与人类也十分相近。但是,类人猿和人有着显著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类人猿的前肢长于后肢,只能半直立行走以及臂行。而人则是直立行走。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的观点进行适当的补充并进一步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在形态和结构上具有相似性是因为两者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相关的知识。

学习目标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

教师引导:现代类人猿与其祖先一样,过着以树栖为主的热带丛林生活。森林古猿的一支,却由于特殊的原因,走上了演化为人类的艰难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与猿不同的特征,并且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人猿相揖别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呢?请阅读教材,并尝试完成下面的思考题。

1、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对那里的森林古猿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图中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具有哪些特点?她的运动方式可能是怎样的?

4、从石器来看,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能力?

学生分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1)东非地区大量的森林变成稀树草原,大量的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为了适应地面生活,森林古猿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就有可能发生变化。

(2)下到地面上生活的古猿,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发展成早期的人类。所以,在东非大裂谷地带会有那么多的早期人类化石。

(3)从露西的化石图可以看出露西的骨骼化石具有以下特点:上肢比较细,下肢比较粗长,骨盆的髋骨比较宽阔,和现代人类比较相似。说明她很可能采取直立行走的运动方式。

(4)图中的石器明显经过加工,分别呈斧状和凿状,可以当作工具,用来砍砸和削刮物体。由此可以推测古人类在逐渐适应直立行走的过程中,手的解放使他们已经初步具有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学生代表对展示情况作补充和评价

小组内对以上四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大量森林变成稀树草原,东非大裂谷地带的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这部分古猿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为了获得食物和防御敌害,他们利用前肢使用树枝、石块等简单工具,这样,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直立行走和制造工具标志着人和猿有了本质的区别,所以,部分森林古猿能够进化为人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环境的改变。

2.人类的发展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教材“人类起源与发展示意图”,学生通过阅读和观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

1、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2、人是生物圈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处理好人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达成共识。

(1)环境发生变化,部分森林古猿下到地面上来生活,向着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由能够使用简单的工具,逐渐发展到能够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在劳动的过程中,大脑也越来越复杂,在群体生活中产生了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能够更好地进行信息交流,能够想出更多的办法解决困难,制造复杂而精巧的工具。工具越发达,人类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能力越强,逐渐发展成生物圈中的最强者。

(2)目前,生物圈是人类和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早期人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比较差,需要同环境进行激烈的斗争才能获得生存的可能。在人类逐渐进化的过程中人脑的结构逐渐变得复杂,在群体中产生了语言,能够相互之间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制造的工具也日渐复杂,提高了他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但是,人类的活动也使生物圈满目疮痍,例如河流污染、草原退化、环境恶化等。因此,我们应该合理开发利用生物圈中的资源,并保护好生物(包括人类)唯一的家园——生物圈。

教师、学生分组对本部分内容进行归纳,并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

环境的变化使森林古猿分成两支,一支下到地面生活,为了适应陆地环境,能够直立行走,并利用前肢使用和制造工具,以获得食物和逃避敌害,逐渐进化成人类。另一支继续生活在森林中,利用四肢在树上攀缘获得食物等,进行树栖生活,逐渐进化成现代类人猿。

教师指导学生对展示结果进行补充和纠正,并进行适当的评价,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给予及时的鼓励。

学习目标三: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就是事情的真实情况,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位置或采取的态度,是根据事实进行的分析和推断。科学家的观点是根据事实提出的。请你分析教材中的资料,尝试说明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学生分析讨论后达成共识:(1)和(3)是事实,(2)(4)和(5)是观点。

教师强调:事实是确实存在的,观点有正误之分,因此,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区分清楚事实和观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阐述了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的相关问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问题。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什么?

2、人类起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后回答。

(1)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古猿下到地面上生活,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发展,前肢解放出来,能够使用树枝、石块等获取食物、防御敌害,臂和手逐渐变得灵巧。逐渐地他们不仅能够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又经过若干万年,古人类制造的工具越来越复杂,并且能够用火,大脑也越来越发达,在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了语言。

教师强调:森林古猿是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但是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许多不同之处,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不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经过漫长的年代,森林古猿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

《人类的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5

七年级下生物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说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分析比较得出人与类人猿的本质区别。

2、根据图片、资料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1、能够区分科学事实、观点和假说。

2、收集信息并尝试整理信息、判断信息的正误。

3、在讨论交流中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人类起源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以及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

【法制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珍稀、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概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教学难点】: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录像片等。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教学方法】比较法,观察分析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利用“女娲造人”的故事导入,学生思考,人类真的是女娲创造的吗?

(二)新授课

一、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学生分析课本P3:“观察与思考”,观看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像片及学生收集的资料。通过对比找出现代类人猿与人的异同点。

通过观察图片和录像片,小组以合作的方式尝试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况。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强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存在的不同之处是因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形态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那么,森林古猿在进化成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过程中,环境是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呢?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环境的变化(地壳的运动导致)

学生阅读课本,分析课本中的资料,小组之间互相质疑、讨论,达成共识:地壳的剧烈运动,使自然环境发生变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2、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早期的古人类化石,根据书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东非人”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进化的地位。小组讨论、分析交流:在东非大裂谷地带,古人类学家发现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等.想一想,为什么在这里会有这么多的早期古人类化石呢?(可以说明人类的始祖在非洲。)

化石是最好的证据。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几幅古生物学家挖掘出的不同时期古人类化石的图片。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

我们来分析一下:(1)就“露西”少女的骨骼来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区别?根据四肢和骨盆的形态,想像一下她的运动方式是怎样的?(2)“东非人”用图中所示石块做什么?从石块的形状来推测,“东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经具有什么能力?(3)观察“东非人”头骨化石及复原像,你们能想到些什么呢?这说明了什么?根据上述化石以及它们的遗物,请你们推测一下古人类当时的生活状况?播放视频“露西的发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在形态、劳动、使用工具、语言等方面的变化。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的要点(骨骼的长短、粗细,骨盆的形态等)并进行分析,引导答疑,树立进化的观点。

3、人类的进化过程

指导学生观察“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请同学们指出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渐变化的?

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

运动方式使人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劳动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不会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制造和使用简单的工具——制造和使用包括电脑在内的各种复杂工具。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法制教育渗透)

小组讨论: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珍稀、濒危的现代类人猿。我国为保护野生动物制定了什么相关法律?如果捕杀了受保护的野生动物会这样?下面我们来学习一下相关的法制内容。

教师提示: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活环境,更不能非法猎捕和捕杀野生动物,破坏其生存环境。我们人类应与野生动物友好相处,和谐发展。技能训练

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并区分事实和观点,学会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

三、课堂小结: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想,及时表扬和鼓励学生。

【板书设计】: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二、从猿到人的进化

1、人猿相揖别的原因---环境的变化

2、人类进化的证据――化石

3、人类的进化过程

4、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法制教育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

【作业布置】:

【课后反思】:

上一篇:学校文化建设调查问卷下一篇:我的小小心愿七年级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