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10篇)
1.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一
《论语》选修(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修
周 而 不 比
第二课时
(课间播放朋友的歌曲)
(一)导入
好的朋友就像这一首首唱不完的歌……
朋友一词最早出现在……
《周礼地宫大司徒》:“五曰联朋友”
郑玄注:“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板书)
友,甲骨文……
孔子很重视交朋友,《论语》中有很多精辟的交友之道,现在让我们简单的复习一下昨天的内容:
孔子择优的标准,齐背,(板书择友)
孔子择友的方法,(察友)
古人读《论语》的方法 齐读
读法建议一
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 --程颐
归纳为 落实文字 读懂文章
读法建议二
凡看孔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程颐
归纳为 联系自己 联系生活
(二)课堂分析
俗话说“相识易得好,久住难为人”,交到了朋友,我们还必须学会怎样与朋友相处。(板:处友)
孔子认为应该怎样和朋友相处,找出有关语句
大致有15.15;14.34; 5.17;4.26;12.23
齐读,按照昨天学过的方法进行探究
探究问题一
1、古汉语中怨/憾/恨的区别
2、如何理解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之、忠的词义
补充资料:(幻灯片)
钱穆《论语新解》
敬之:此之字有两解:一,人敬晏子。人敬晏子,当因晏子之贤,不当谓晏子善交。一、指晏子敬人。交友久则敬意衰,晏子于人,虽久而敬爱如新。此孔子称道晏子之德。孔门论人,常重其德之内蕴……今从第二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晏平仲善于与人相交,他和人处久了,仍能对那人敬意不衰。
4、5.17章的评读
补充资料:(幻灯片)
南怀瑾《论语别裁》《古文观止》上有一篇,辑自《史记管晏列传》,提到晏子的车夫,一天回家时,太太要求离婚。车夫问什么原因,他的太太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载晏子经过门口,晏子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简朴无华,自居人下的样子。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显得意气扬扬、自足自满的样子。你竟是这样没有出息,不长进的人,所以我要离婚。晏子的车夫听了这番话,就马上改过,力学谦卑。晏子看见他突然一反常态,样子变了,觉得奇怪,问明了原因,晏子就培养他,从此立志读书,后来官拜大夫。从这个故事可知晏子有他了不起的地方,孔子尤其佩服他这个人对于交朋友的态度。他不大容易与人交朋友,如果交了一个朋友,就全始全终。
朋友之间的交往,多数人喜欢接交新友而轻慢故人,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君子之交,依于礼义,重在相知,故淡如水。唯淡于水,故能长久。虽为久交之友,然不敢相忘,在于思朋友之德、感朋友相知之情,所以说才会“久而敬之”。
探究问题二
小组讨论:选择这五章中的任意一章,发表自己的看法?
探究问题三
读了4.26;12.23这两章,你是否认为
孔子很圆滑?如不是,又该如何理解?
补充资料:
中国文化中友道的精神,在于规过劝善,这是朋友的真正价值所在,有错误相互纠正,彼此向好的方向勉励,这就是真朋友,但规过劝善,也有一定的限度,尤其是共事业的朋友。 --南怀瑾《论语别裁》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认为礼的运用,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和。以礼为美,以和为贵,但这个“和”必须“以礼节之”。按照不同阶层间的界限分别用“和”。
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这两个章节的现实意义?
补充资料:
朋友之道,平等独立,不宜强加于人,即使忠言善告,也应适可而止;如不接受,也就算了,否则自讨没趣。这种“处世之道”,至今有用。但它之所以不仅是“处世之道”,因为它显现了作为本体的某种人际关系的具体的情理刻度。过此刻度则此关系不再维系。孔学中朋友之道最宜于现代的社会公德,即以独立、自主、平等的个体之间的关系为基础也。
--李泽厚《论语今读》
读法建议三
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程颐
归纳为 领悟思想 取其精髓
7、 孔子提出了处友的各项原则,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
提示:为了辅仁(板:仁)
孔子讲择友也好,处友也罢(周),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有益于仁德的培养,不是为了结党营私谋私利(比)。因为这些处友的原则都是符合孔子的“忠恕之道”,符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道的,故而,辅仁之功,取友为大。
结尾:
我们已经开始了《论语》的学习 我们都在路上,可能坑坑洼洼,
但是我们相信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心灵激荡
总有一种情怀,让我们精神坦然
《论语》就是这么一种力量,这么一种情怀,让《论语》成为我们的朋友
2.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二
作为现今课改实验教材的使用者, 教师和学生如何让教材能够“物”尽其用, 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极致的发挥呢?高一阶段, 我尝试着做了一些有效的实验。
2009年下半年, 我校高一语文备课组选择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作为“选修”教材。该教材诗文分列, 诗文各分三个单元。前三单元为诗, 后三单元为文, 诗和文后面分别有《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和《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我所着手的课改实验选取了“诗歌”这一板块, 开展古代诗歌自主鉴赏系列活动, 设计步骤与模式如下:
(一) 积累知识, 储备能力。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学生初入高中, 阅读与鉴赏古代诗歌的经验明显不足, 能力显然不强。因此, 在开展自主鉴赏之前, 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灌注和方法的讲授, 以达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的目的。为此, 在高一上学期, 我制订了系列的训练计划和循序渐进的训练进度, 依次按照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评价四大高考考点, 着手对学生进行鉴赏知识与能力的储备。学生对诗文具备了初步的鉴赏知识和能力, 为下一步自主鉴赏活动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二) 熟识文体, 掌握诀窍。该教材从高中生实际出发, 对于诗歌, 每单元第一项是“赏析指导”短文, 它分别从“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探究诗旨)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把握诗境)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体会声韵) 三方面入手, 抓住该文体本质属性的主要之点, 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将整本书的大框架和概貌作一番介绍, 以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的文体特点和赏析诗歌的系列方法。该教材的编写与设计, 本具有强烈的方法指导意识。一番理论传授之后, 学生能将几个单元的知识在实际鉴赏中综合运用, 增强互补性。我又分别选取了三单元第二项“赏析示例”的篇目进行示范赏析。很快, 学生熟悉了诗歌鉴赏的文体规律, 掌握了鉴赏诗歌的一些诀窍。
(三) 分组选题, 集思广益。完成“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两个环节之后, 接下来的第三个环节是“自主赏析”。每一单元我采取了分组选题的方法, 全班分成九大小组, 每组约7人, 共同选取一个篇目 (“自由赏析”和“推荐作品”正好九个篇目) , 由小组长进行任务分解, 要求每一名组员在课外时间搜集有关背景资料和信息, 完成一篇精心设计的学案。然后由小组长组织集中时间, 组员逐一在组内试讲。经过大家的评点指正之后, 由全体组员公推一人, 代表小组参加讲课比赛。学生参与面广, 阅读探究的兴趣浓厚, 公推出来的示范课, 本是整合了每个组员学案的优势, 集中了组员的大智慧, 公推出来的代表又是小组中综合素质最强的选手。这样九大小组的示范课都赢得了满场喝彩, 既是意料之外, 又是意料之中。
以下是本班学生黄丽主讲的一堂“自主鉴赏”课的课堂实录, 乃“原生态”, 除了个别字句和标点外, 我几乎未作丝毫改动。
《湘夫人》“自主探究”课堂实录
课题:《湘夫人》与屈原的政治抱负
教学目标:
1.了解《湘夫人》的内容大意。
2.分析《湘夫人》中的意象及其寄寓的思想内涵。
3.分析《湘夫人》的表达技巧, 鼓励同学们细心体会效仿写作。
4.联系诗人的人生遭遇和写作背景,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文言文字音、字形、字义的了解
2.古今语义表达的迥异
3.诗人感情的表达及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方法:
通过小老师的讲解, 引导同学们思考, 最后师生共同探讨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同学们, 你们有过等人的经历吗?”
“有”、“没有”。
“那在等人时, 你们会想些什么呢?”
“那人怎么还不来?”、“他 (她) 什么时候才到啊?”……
“嗯, 大家的说法都非常实际, 今天呢, 我们将要学习的《湘夫人》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等人的故事,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面。”
二、介绍背景
说到《湘夫人》这篇课文, 我不得不向大家介绍一下它的姊妹篇《湘君》。《湘君》和《湘夫人》两篇文章讲述的是湘君和湘夫人约定在北渚见面, 但由于湘君与湘夫人弄错了约会的时间, 两人频频错过。《湘君》描述的是湘夫人先到达约会地点, 久等湘君不至, 起身寻找的故事, 而本课《湘夫人》则讲述的是湘君在湘夫人离开后, 到达约会地点, 等待湘夫人时的一系列感情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系列幻想。
三、正文赏析
大家首先看第一段: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大家请注意, 这里的“愁”字用作动词, “使……忧愁”。我与湘夫人约会北渚, 向远观望 (没有看见她的踪影, 使我发愁啊。同学们, 这一句是不是写得很形象呢?) 你们在等人时, 当他 (她) 没有来时, 是不是也会向远处观望, 当没有看到他 (她) 时, 会觉得很失落呢?
“是!”“我会打电话给他 (她) !”……
“哈哈, 现在是信息时代, 那时候可没有这些!我们接着往后看。”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微风吹拂, 洞庭湖湖面微波荡漾, 树叶纷纷落下。请问同学们, 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是悲, 是喜?
有人答曰:这两句话描写是一种辽阔的景象, 看着眼前宁静而浪漫的景色, 湘君由于久等心上人不至, 心中无限惆怅。
“对, 回答得很好!我们再看后文, 他 (湘君) 在融景伤情之后, 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登白薠兮骋望, 与佳期兮夕张。”这时, 湘君又按捺不住思念, 登上水边的白薠洲, 再次远望佳人, 为了与佳人约会, 湘君早就设好了罗帐啊!可是, 她却还没有来!
“鸟何萃兮蘋中, 罾何为兮木上?”鸟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中, 鱼网为什么放在木桩上了呢?出现了这样的景象, 同学们想想, 这样写是为什么?
有人答曰:“鸟儿归巢, 鱼网晾晒, 侧面表现时间已晚。”
“对, 时间已晚, 佳人不至。这时候, 湘君不由得有了些抱怨。”
“沅有芷兮澧有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注意:这里的“公子”是指湘夫人, 可不是通常意义的气质美女哦!沅水有芷陪伴, 澧泉有兰衬托, 而我呢, 却是那么的思念你却不敢说出来啊!同学们, 相恋不可见, 思念不可言, 是多么难过的一件事啊!这里充分表达了湘君久等湘夫不至的怨恨和哀伤。
“荒忽兮远望, 观流水兮潺湲。”“我”在思念中精神恍惚远望, 看那流水就像时间一样飞逝!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鹿跑到庭院中来觅食了?蛟龙怎么在浅水处漫游?
同学们看到这里, 你们是不是很奇怪?第一, 奇怪这两个反常的现象:本在深山的麋鹿觅食于庭院中, 应在深水的蛟龙忽然戏游于浅水中。第二, 这里是写湘君等湘夫人, 怎么扯到这么不着边际的事来了?的确, 这里似乎看似不合情理, 但它却都有深意, 谁看出来了, 请举手!
学生沉默, 不解, 有的在私语, 有的望向我!
“既然大家会觉得麋鹿觅食庭院, 蛟龙游戏浅滩是奇怪的事, 难道有情人不能相见就不奇怪了吗?中国不是有句话叫做‘有情人终成眷属吗’?”
马上有人举手答曰:这里是为了反衬有情人不得团聚的反常现象。
“对, 回答得非常好,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等了很久, 他 (她) 却还没有出现, 你会怎么样呢?接下来我们再看湘君在久候湘夫人不至时, 他又产生了怎样想法呢?”
此时, 湘君已经很着急了, 便乘马去寻湘夫人, 早上骑马至江边, 晚上到了另一岸。骑着骑着就产生了幻觉, 仿佛湘夫人就在身边。于是他 (湘君) 开始紧锣密鼓地修饰爱巢筹备婚姻。在这里屈原用了大量的香草来描绘房子的美丽芳香, 可谓流光溢彩!他这样写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表现湘君此时准备新婚的愉悦心情;二是侧面烘托湘夫人的美丽, 正所谓香草配美人。这是屈原一贯的诗风。”
梦总有醒的时候, 当九嶷山的众神到达之际, 湘君如梦初醒, 她还没有来!此时, 经历了等待、寻找、幻想的湘君已经非常气愤了, 感觉自己被耍了, 于是他“捐余袂于江中, 途余褋于澧浦”。愤然抛弃了爱人的定情信物。可是, 一番宣泄之后, 最终理智战胜了莽撞, 即使气愤也禁不住内心的思恋, 湘君采好花, 继续等待爱人, 准备向她陪罪, 并发出“时不可兮骤得, 聊逍遥兮容与”的感叹。
3.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篇三
[摘 要]交叉学科的发展要求学生进行跨专业选修课程学习。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是纺织工程专业一门十分必要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讲授的有关纺织机械的液压气压传动知识直接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控制和制造成本以及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培养交叉综合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需要。跨专业选修课面临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适用教材参考资料少,实践环节欠缺,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跨专业选修课 液压与气压传动 纺织工程 教学 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38-03
随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渗透而出现了交叉学科,而科学上的新理论、新发明的产生,新的工程技术的出现,经常是在学科的边缘或交叉点上。因此,作为以人才培养为首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应重视交叉学科将使学科本身向着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交叉学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选修与本专业相关的基础课程即跨专业选修课程,以使学生具备交叉学科及专业发展的必要基础理论知识。纺织机械是一种集机、电、光、液、气等于一体的装备,其本身就要求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
本文以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分析了学生专业与跨专业选修课的特点,指出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程的必要性,重点阐述跨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对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和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具有普遍而又重要的意义。
一、学生专业与跨专业课程特点分析
现代科学的发展是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中不断发展的,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是多元化的、综合性的。2008年11月11日,在2008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上,华人图灵奖得主姚期智指出,多学科交叉融合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当不同的学科、理论相互交叉结合,同时一种新技术达到成熟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理论上的突破和技术上的创新。在高等院校,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目的就在于让学生掌握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全面综合发展提供后劲。
(一)学生专业特点分析
纺织工程专业培养具备纺织工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纺织企业、科研、教学等部门从事纺织品设计开发、纺织工艺设计、服装设计与工程、纺织生产质量控制、生产技术改造以及具有经营管理初步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毕业生可在纺织行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商检等单位从事纺织品生产、纺织品贸易、教学、科研、开发及市场营销等工作。纺织工程主要课程包括机械设计基础、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原理及应用、纺织化学、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纺织品设计学、企业经营与管理、生物工程在纺织上的应用等。[1]
纺织工程是一个有关纺织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等的系统工程。纺织机械是一种科技含量高,品种繁多,性能各异,批量中等,连续运转,集机、电、光、液、气等于一体的装备。[2]纺织机械是纺织工业的生产手段和物质基础,其技术水平、质量和制造成本,直接关系到纺织工业的发展。为提高纺织机械的高效化和自动化,一般纺织机械动力部分普遍采用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比如DT-4C纺丝机液压系统、ZTE型浆纱机液压系统、清棉机气动系统[3]等。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过程中,一个中心环节就是对于纺织机械本身构造与工作原理的了解和掌握,这对于学生后续就业、深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生学习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是自身专业属性所决定的。
(二)跨专业选修课程与学生专业相关性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属机电及机械类(非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专业的一门技术选修专业课,主要讲解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及其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能够掌握液压及气压传动系统的特点和基本概念;熟悉各种液压泵、液压执行元件、液压阀、液压辅件和气源装置、气动辅助元件、气动执行元件、气动控制元件;了解液压和气动基本回路,初步具有阅读简单液压、气动系统图的能力。[4]这对于纺织工程专业学生来讲,正是从事纺织工程专业产品设计、质量控制、生产技术的要求,尤其是在生产技术、质量控制方面,也是实现自身全面、综合发展的需要。
二、跨专业选修课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从事跨专业选修课程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笔者遇到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适用教材参考资料少、实践环节欠缺、考核方式选择等普遍而又实际问题,现逐一分析并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措施。
(一)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是一门主讲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专业技术课,它除要求学生具备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具备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流体力学是理解和掌握好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核心专业基础知识。而纺织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先修流体力学相关课程,这给学生理解相关问题比如液动力、气穴现象等造成先天不足和困难。
因此,在进行液压气压元件及其系统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流体力学基础部分的补充教学十分必要。在本课程中主要讲解流体静力学、流体运动学及动力学基础知识,让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中工作介质——液压油和空气的基本属性比如黏性等,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及伯努利方程等基本定律,雷诺数及流态等流体流动规律。这对于学生后续学习和掌握液压气压元件基本工作原理及性能分析提供有力保证,也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顺畅、高效。
(二)学生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
选修课在学生看来,一般认为是不重要的、与自身专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尤其在学分制下,学生的主要目的在于拿学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重视程度及兴趣远不如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他们通常有这样的表现形式——不专心听讲。这对选修课程的教与学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动性。在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中笔者始终贯穿纺织机械与液压气压传动相结合的思想,使液压气压传动扎根于纺织机械土壤中,让液压气压传动烙上纺织工程的专业特色。在一开始的绪论教学中,除了介绍液压气压传动在国防、工业生产及生活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介绍其在纺织机械中的广泛应用,比如简介液压式压辊加压系统、GA331浆纱机液压无极变速器控制牵引辊传动系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在平时教学中,比如讲解液压泵、液压阀及液压执行元件时,有意识地介绍其在相关纺织机械中的应用及举例,播放纺机液压气压系统实际工作过程录像。另外,结合时事新闻讲解相关知识,比如在讲液压换向阀及液压基本回路及系统时,结合最近(2014年10月17日)为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设计制造的巨型机械神兽“龙马”和“蜘蛛”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苏醒,进行巡游表演的新闻,其中巨型机械神兽“龙马”和“蜘蛛”使用最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电子设备控制,它可以行走、腾跃,[5]其动力及执行部分就是液压系统,从相关新闻报道图片中可以直接看到液压多路换向阀及液压缸。这对于激发学生对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的学习十分有利,可以极大地促使他们产生兴趣,进行主动学习,也有力地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适用教学参考资料少
目前,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流体传动与控制方向专业(即液压专业)对于液压气压传动有一个系统的学习体系,主要课程包括流体力学、自动控制原理、液压元件、液压传动系统、气压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液压技术进展等专业课程,其知识模块之间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关系,使用的教学参考书籍比较模块化、专业化。这对于纺织工程学生来讲,在有限的学时内学习,有较大的困难。而且,目前还没发现一本既有机结合相关课程核心知识“流体力学——液压元件——液压气压传动系统——液压控制系统”又结合纺织机械专业背景的适用教学参考书目。
笔者在现有的液压教材中找到两本比较适合的书籍:《纺织机械液压与气动技术》(魏俊民主编),《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冀宏主编)。前者特点是在讲液压与气压系统时很好地结合纺织机械中的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进行分析和讲解;后者则从最基础的流体力学基础——液压元件——液压系统——气压元件——气压系统,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液压气压传动的基本原理。[6]在讲授过程中,笔者结合两本书,一方面补充学生欠缺的流体力学基础,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纺织机械专业知识,讲解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环节欠缺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作为一门讲解液压气压元件及系统的专业技术课,本身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在跨专业选修课中教学大纲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缺乏对于液压元件及系统的直观认识和感受,这也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低、热情不够,实践动手能力不足。
在课堂教学中对重要液压元件比如液压泵、液压阀等进行实物拆装,让学生直观认识元件结构,这对于其理解相关工作原理有很大好处。另外,可选择性进行实验演示,如液压泵性能实验、液压阀性能实验、液压气压回路及系统性能实验等。对学有余力或者感兴趣的学生开放实验,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这对于学生的专业认知和理解会更加深刻到位。
(五)考核方式的选择
在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大纲中规定考核方式为综合测评。一般的选修课大多采用“出勤成绩+答辩(或大作业)”的形式进行综合测评。但我们认为,作为一门技术型的专业选修课程不应该是技术概论型的课程,要实实在在地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一些印象,就要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就业、深造等提供一些支撑。而答辩或大作业往往只侧重于某一块知识的考查,对于学生的整个液压气压传动知识体系的构建意义不大,同时也对教师掌握教学效果以及后续教学改进提供不了太多的有效信息。
参考必修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提出并采用“出勤成绩×30%+‘测试1×40%+‘测试2×30%”的考核方式。其中将测试部分分为测试1和测试2(均为闭卷考试),测试1侧重于液压气压元件基本原理、符号识别的考查,测试2侧重于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及系统的识别与分析。通过批阅试卷,发现学生对于液压气压传动基本原理及元件符号识别掌握得不错,但是对于液压气压基本回路及系统的分析能力欠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结课时,再次重点讲解相关知识,可以有力填补学生的知识漏洞,同时也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有力信息,比如教学中加强和提升学生液压基本回路及系统的分析能力。
三、总结
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是纺织工程专业一门十分必要的跨专业选修课程,其讲授的有关纺织机械的液压气压传动知识直接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控制和制造成本以及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培养交叉综合型纺织工程人才的需要。作者以跨专业选修课程纺机液压与气压传动的教学为例,重点阐述跨专业选修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学生专业基础薄弱、重视程度低及兴趣不浓,适用教材参考资料少,实践环节欠缺,考核方式的单一等大多数跨专业选修课程所面临的普遍而实际的问题,并逐一进行分析,提出探索性的解决措施。这对跨专业选修课程的教学和进一步实践与探索具有普遍而又重要的意义。
[ 注 释 ]
[1] 兰州理工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培养计划[M].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0.
[2] 陈革,杨建成.纺织机械概论[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2011.5.
[3] 魏俊民.纺织机械液压与气动技术[M].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86.
[4] 兰州理工大学液压气压传动课程教学大纲[M].兰州:兰州理工大学,2013.
[5] 中国网,法国巨型机械“神兽”将在京演绎“龙马精神”(高清组图),2014.10.10.
[6] 冀宏主编.液压气压传动与控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钟 岚]
[收稿时间]2014-12-22
4.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四
一.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初步理解《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实录精神。
2. 分析人物刻画的艺术特色,理解对比法、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记述史实的方法与作用。
二. 学习过程
《太史公自序》说:“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惟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第八。”根据这个精神,司马迁在《高祖本纪》中记述了刘邦推翻秦朝、战胜项羽、建立汉朝的全部过程,肯定了西汉这位开国皇帝统一天下的历史作用。
三. 《高祖本纪》文言知识整理
(一)实词积累
1. 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责”通“债”
(2)遂坐上坐,无所诎 “诎”通“屈”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秦军解 “解”通“懈”
(4)无内诸侯军……距之 “内”通“纳” “距”通“拒”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详”通“佯”
(6)不如决策东乡 “乡”通“向”
2. 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家人:句中古义“平民百姓” 今义“一家人”
作业:句中古义“劳苦的工作” 今义“学习完成的功课”
(2)诽谤者族 句中古义:公开批评、议论
今义: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句中古义:规约,规章
今义:限制使不出范围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句中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句中古义:没有出息
今义: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3. 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动词,给人看相)
无如季相 (名词,面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本来)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坚持)
(3)因重敬之,引入坐 (引领)
沛公引兵西 (率领)
(4)去辄烧绝栈道 (就)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总是)
(5)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逃脱)
项羽解而东归 (解散诸侯军队)
(二)词类活用
1. 使动用法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使……与众不同)
降章邯 (使……投降)
会项伯欲活张良 (使……活命)
沛公从百余骑 (使……跟从)
2. 意动用法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认为……奇怪)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以……为苦)
沛公然其计 (认为……正确)
3. 名词活用为动词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安家)
欲约分王关中 (称王)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驾着白马白车)
都彭城 (定都)
4. 名词作状语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向北)
夜往见良 (在夜间)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在途中)
5.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与……交好)
高祖竟酒,后 (留到最后)
吕媪怒吕公曰 (对……发火)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赶在诸侯之前)
6.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及见怪 (怪现象)
大王起微细 (平民,卑微的身份)
(三)特殊句式
1. 判断句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
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
此三者,皆人杰也
2. 被动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 状语后置句
遇彭越(于)昌邑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系颈以组
4. 定语后置句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诸将过此者多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5. 固定格式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是以兵大败
(四)虚词积累
1. 则
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就)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如果)
2. 因
高祖因狎侮诸客 (趁机)
因与俱攻秦军 (于是)
因张良遂略韩地S辕 (凭借)
3. 以
乃以秦王属吏 (把)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而,表承接)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为)
啖以利 (用)
可以有大功 (凭借)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动词,认为)
4. 然
然恐,不敢不服耳 (表转折,“但是”)
不然,籍何以生此 (这样)
喟然太息曰 (……的样子)
(五)其他重点词语
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大腿)
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 (轻视)
昌邑未拔 (攻下)
摄衣谢之,延上坐 (提,道歉,请)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示众)
乃以秦王属吏 (交付、委托)
非有功伐 (功劳)
还军霸上 (驻扎)
去辄烧绝栈道 (断 )
汉王复入壁 (营垒)
与齐王等期会而击楚军 (约定日期)
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共同)
乃即皇帝位锼之阳 (水的北面)
起为太上皇寿 (献酒献物,祝人长寿)
父兄不能给 (供给,使足)
可四千余人 (大约)
意豁如也 (……的样子)
四. 情节结构
《高祖本纪》是在一系列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展示刘邦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表现传记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和认识。从刘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活动特点看,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始到“生孝惠帝、鲁元公主”),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以及做泗水亭长时的种种行事。
课文首先介绍刘邦的姓氏、籍贯、出生、家庭等,体现了《史记》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作品特点。
这一部分主要记述刘媪尝息大泽之陂生下高祖、刘邦好酒及色、纵观秦始皇而叹、徒手赴宴大言“贺钱万”等主要情节。“见蛟龙于其上”,极言刘邦出生不凡。刘邦当初,其为人,仁而爱人,有大度;但又好酒、赊酒;有诈称“贺钱万”的无赖举动。说明他原本是一个不从事生产的普通人,而且性格中有不少毛病。观看秦皇帝时,他情不自禁地发出“大丈夫,就应该像秦始皇那样”的慨叹,表明他的志向不小,也可以说是“布衣登基”的起点宣言。
第二部分(从“沛公引兵西”到“大赦天下”),写刘邦入关灭秦、打败项羽、建立帝业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过程的特点看,这一部分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奉楚怀王之命)刘邦领兵西进,一路广揽人才,虚心听取意见,队伍不断壮大,打了不少胜仗;并率先入关,与关中百姓约法三章,除秦苛法,安抚民心,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这一阶段,主要写郦生见沛公、与秦军大战蓝田、入关约法三章等情节。“郦生见沛公”,从刘邦“踞床”,“郦生不拜,长揖”,到“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这时郦食其说出袭击陈留之计,从而获秦军储备粮。说明刘邦能虚心听取意见,当众认错。“与秦军大战蓝田”,战前,用张良计,游说秦将,“啖以利”,偷袭武关。蓝田南交战中,设疑兵旗帜,更重要的是“诸所过毋得掠卤”,因而秦人欢喜,所以“秦军解”。最后,在蓝田北交战中,又“大破之”;乘胜追击,打败秦军。说明刘邦善于用人、用计,这是他在双方交战时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入关后,“约法三章”则表明刘邦想以此赢得关中百姓的拥护。
第二阶段:写楚汉相争:刘邦赴鸿门谢罪,项羽自立西楚霸王,刘邦被封为汉王,决策东进争夺天下,进兵追击项羽,在垓下打败项羽。
这一阶段,主要用对比的手法写了项羽由强到弱、刘邦由弱到强的变化过程。项羽入关时率军四十万,刘邦兵十万,双方兵力悬殊很大;刘邦自知不敌,到鸿门谢罪得以解脱。项羽入关后,屠民烧宫,假尊义帝;与刘邦先前入关的安抚吏民,宽容秦王形成鲜明对比。推翻秦朝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负约”,“更立”刘邦为汉王。可见项羽的强势与霸气,刘邦的弱小与屈从。诸侯各自回到自己封地后,刘邦烧绝栈道,以示无意东归;暗中却听从韩信的劝说,“决策东乡,争权天下”。“项羽解而东归。汉王欲引而西归”的时候,双方的兵力在相持中发生了变化,由于刘邦知人善任,虚心纳谏,从民所望,后方巩固,兵力由弱转强,逐渐居于优势。“欲引”,又用“留侯、陈平计”,其决策和行动的变化说明刘邦的实力与先前大不一样。“决胜垓下”充分说明楚汉相持三年后,形势大变,汉军逐渐扭转败局,已经强大起来。垓下之战,韩信受命以三十万大军围困项羽十万之众,第一次以众击寡。韩信仍然运用谋略,尽量用极少的代价取得胜利。他以孔将军、费将军为两翼,亲自居中正面诱敌,佯装败退,拉长楚军战线,然后两翼合拢,分割包围,打败楚军,把项羽逼上死路。到了夜里,汉军又唱起楚歌迷惑楚军,这就彻底瓦解了项羽斗志,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边上。
第三阶段:刘邦在锼之阳称帝。
这一阶段,写了刘邦称帝、高祖置酒洛阳南宫等情节。汉五年(前202)正月,诸侯及将相共尊刘邦为皇帝,二月甲午,刘邦即位于锼之阳。刘邦称帝后总结他成功的经验,说明他不仅会用人,而且能驾驭人。 、
第三部分(从“未央宫成”到文末),刘邦称帝后的情况。
这一部分写了未央宫举杯噱父、高祖还乡和高祖之死等情节。“未央宫举杯噱父”是刘邦即位后在群臣面前对自己父亲的一次戏弄。汉高祖九年,华丽无比的未央宫建成,刘邦在未央宫前殿举行盛大朝会,会见诸侯群臣,其父太上皇也在场。刘邦在此即位已经三年,帝业已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以四海为家,诸侯群臣毕恭毕敬,刘邦尝到了作为天子的显贵和乐趣,不免飘飘然起来。在未央宫前殿大宴群臣之时,刘邦忽然想起父亲曾训斥他“无赖”,没有什么谋生的本领。心想现在倒要看看他如何作答。刘邦便端起玉石酒杯,斟满了酒,起身为太上皇祝寿,表示对父亲的十分尊重,不料却问道:“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当初你说我没有出息,现在看看谁有出息?你说我不从事家业,但我从事的是天子的产业。言下之意,你当年说错了。刘邦一席话,竟引来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这段文字,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东西。“高祖还乡”一节,作者放笔铺叙,摹绘点染,造成浓重的抒情氛围。先写“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且“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后自编自唱《大风歌》,然而乐极生悲,在大风歌欢乐豪迈之中透露出一种巨大的隐忧,所以“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说出了“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这样动情的话来。正是由于作者渲染了浓重的故土乡情与衣锦还乡所造成的人生荣枯之感,也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生发出对人生的无限感慨。“高祖之死”一段,仅用十字,交代卒年时间、地点。
五. 人物形象
刘邦是司马迁笔下最生动、最丰满、最有个性的人物形象之一。
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特点是:其一,有远见卓识。突出表现在他入关后的所作所为。率先入关却“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按楚怀王之约“先入关者王之”,刘邦应为关中王。他一度也“意欲留居之”,“樊哙、张良谏”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因而消除秦地百姓的后顾之忧,也在各路诸侯中树立了威望,可以说他是从未来统一全国的角度处理眼前的问题。入关后与民约法三章,实行一系列宽政爱民的措施,赢得了秦地人民的热烈拥护。宋代刘辰翁说:“高祖始终得关中之力,关中人心所以不忘者,秋毫无犯,约法三章之力也。”(《班马异同》) “秦人大喜”、“人又益喜”,足见人心所向。得到人民的拥护是他日后节节取胜的根本原因。所以,尽管后来项羽“兵四十万”,刘邦只有“兵十万”,但有了“民心”的基础,鸿门宴上才得以解脱,而项羽也不可能在关中立足。其二,智谋超人。他性格上所表现出来的宽厚、大度、狡诈甚至无赖,都可以说明他有谋有略,非同一般。如在军事策略方面采用顺应时代、笼络人心、分化敌人、团结内部等措施,如与秦军大战蓝田前后,采用游说秦将、以利诱敌、设疑兵旗等,计谋总高人一筹。他脑瓜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其三,善于使用和驾驭人。刘邦称帝后,置酒洛阳南宫,总结他统一全国的成功经验,谈到张良、萧何、韩信时说:“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的确,在刘邦所重用的将领中,不少原是项羽的部下,如韩信、陈平,他们投奔刘邦后,一个被举为大将,一个被提为护军中尉,可见刘邦的气魄非同寻常。刘邦还善于听取意见,立刻认错。如樊哙、张良劝他“止舍咸阳宫”一事,一个最高统帅如此善于听取意见,无疑是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刘邦善于驾驭人的手段也是极为成功的,韩信评价说:“陛下不善将兵,而善将将。”就是这个意思。“垓下之战”是刘邦善于用人的典型例子。韩信智勇双全,当年就是他以少胜多,设下埋伏打败项羽,才扭转汉军败局,使楚汉进入相持阶段。所以,决战垓下,既显示韩信能指挥大兵团作战的才干,也说明刘邦知人善任,能驾驭大将,使得将领们愿意为他冲锋陷阵,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在作者的笔下,刘邦确实有超过项羽的眼光和才干,但作者没有盲目歌功颂德,也没有把汉代开国之主描绘成“圣君”。在作者的“实录”下,写了刘邦的流氓无赖行径,记述了他不持一钱而诈称“贺钱万”的举动,描绘了他问太上皇“所就孰与仲多”的洋洋自得的神情。也写了他性格上的缺点,如好酒及色、言行粗鲁、奸诈圆滑等,还之以凡夫俗人的本相。 、
六. 艺术手法
1. 用对比的方法塑造人物。
在《高祖本纪》中,侧重记述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的过程,充分肯定了这位开国之君在统一天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作者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方法展现给读者的。如写项羽、刘邦分兵入关攻秦时,对项羽军队的行动是这样描述的:“及项羽杀宋义,代为上将军,诸将黥布皆属,破秦将王离军,降章邯,诸侯皆附。”读者看到的,只是单纯的军事方面的成功;而写刘邦军队,除写军事策略外,还写了刘邦的安民措施:“诸所过毋得掠卤”,于是“秦人惠,秦军解,因大破之”。一下子就把“沛公遂先诸侯至霸上”的重要因素突显出来了。
2. 用讽刺的方法臧否历史人物。
讽刺是用尖锐而诙谐的语言对假丑恶的东西加以揭露、嘲笑和谴责,目的是通过讽刺对假丑恶的否定,达到对真善美的褒扬。讽刺的方法在《史记》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高祖本纪》中主要是状摹刘邦自矜声色的心态加以讽刺。如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说父亲当年说错了,以此嘲弄太上皇,从而达到了作者要暴露刘邦性格中所存在缺点的目的。
3. 用典型细节刻画人物。
司马迁写历史人物,除了抓住人物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作浓墨重彩的渲染外,还非常注意选择一些典型事例作精雕细刻,从而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高祖本纪》就写了赊酒、诈言“贺钱万”、观始皇而叹、踞见郦生等细节,以展示刘邦性格的各个侧面。作者所写细节,总是从刻画人物或记叙历史事件的总体上加以把握,每一个细节都具有能够反映人或事物本质的独特性,从而具有典型意义。
4. 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5.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五
——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
王学勤
[摘要] 校史选修课程开发是浙江省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选修课程开发的有益尝试,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的有益实践。本文从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三个角度阐述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校史选修课程高中历史教学 实践
校史选修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自主开发、供学生选修的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校史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的总和。“校史是一所学校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教育史、学术史、文化史、思想史的一个重要交叉地带” [1],虽然校史选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普通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但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校史选修课程也同样蕴含着历史学科“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基本要素,即通过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使学生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学习并运用历史学习的方法,并通过对校史的学习和归纳,总结提炼学校发展的经验和教育教学规律,更好地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行为,并由此激发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自觉养成并传承学校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从而为走出学校,迈向社会增添一份智慧与勇气。因此,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开设不失为高中历史学习的有益实践,本文以《光荣与梦想——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课程开发为例,阐述相关思考与实践。
一。知识与能力的丰富——走近校史,了解学校发展脉络
校史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载,是学校办学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校史承载了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以及学校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价值体系、道德情感、思维模式、文化思潮、教育方式等,校史是“史”的一种,走近校史是学生以校史为对象,运用所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展开的相关学习活动,以了解学校发展脉络,这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起点。
(一)史料研习
史料研习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文字、图表、地图、图片等都是开展历史学习的材料,通过阅读史料,整理史料,解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概括、分析能力,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校史选修课程学习的重要内容。《光荣与梦想—
—嘉兴秀州中学百年历史启示录》包含了秀州中学自创办1900年,在114年的办学历史中留下的大量极具价值的的史料,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十分丰富,如学校历史上每年一期的综合性刊物《秀州钟》现有完整的18期保存完好,是当年师生在教育和学习生活的理论与实践的记录;如百年校庆文集《雪泥鸿爪忆秀州》记载了大量校友对学校生活的回忆,是来自“民间”关于学校历史全方位的反映;还有大量学校师生学习和生活的照片、校徽、校歌、一些重要的文稿、文件原件等。这些丰富的资料都是关于校史的珍贵史料,学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开展阅读,并结合时代背景和学校教育的特点,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甄别,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学校发展脉络的还原。
(二)实地考察
在许多老校发展史上都留下了不少学校的物质遗迹,如秀州中学的项家漾老校址、昔日的校长楼、秀州钟、顾惠人校长铜像、惠泉亭都保存完好,实地观察这些物质遗迹,考察它们形成、发展的历程,研究这些建筑的特色、探寻这些遗迹建造的年代、建造的初衷,以及其沿革的历史,都能从不同的角度深化对学校的认识。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考察小组,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考察报告,是对学生历史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一次考查。
(三)人物访谈
在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发现,在学校发展史上,校长、老师、学生,以及在办学过程中和学校密切相关的人,他们站在不同的立场、角度对学校的校史有不同的回忆视点、不同的看法,极大地丰富了校史的内容。秀州中学也不例外,尤其是秀中的老校友对母校感情深厚,经常返校,并热衷与师生交流;校友会遍布世界各地,规模巨大、运转频繁、号召力强,这些都是开展进行人物访谈、开展“口述史”整理和研究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开展人物访谈是开展校史学习的重要途径,根据校史研究的需要确定访谈人物、联系访谈人物、制定访谈提纲、整理访谈记录、甄别访谈内容、撰写访谈报告,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历史研究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创造能力,并能在真实、生动的体悟中增强对校史的亲近感、认同感。
二。过程与方法的体悟——探究校史,总结学校发展规律
校史选修课程承载着认识、整理校史和开发课程的双重使命,其核心在于“鉴往知来”,因此,它不应该是关于学校发展的流水帐,而是应该选择有利于对学校历史文化内核的提炼,并有利于传承与创新的独特视角,这样才有利于认识校史、有利于发挥校史的独特价值。笔者认为,了解学校发展的脉络、认识学校教育发展的大事、提炼学校文化内核、关注学校发展中有贡献的人群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应关注的重要视角,它将为总结学校发展规律奠定良
好的基础。
(一)“历史篇”——校史是时代变迁的缩影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的使命是为培养社会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的发展必然体现时代的发展,折射历史的变迁。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炮火岁月里的秀中、共和国时期的秀中都体现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如教会学校时期的秀州中学,作为一所由基督教会创办的学校,造就基督化的学生是其的重要目的,这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对华政治、经济侵略的产物,但与此同时,其浓厚的宗教色彩也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虔诚,这也成了秀中最初的底色;炮火岁月里的秀中留下了学校坚持爱国教育的许多佳话;秀中在共和国时期的曲折经历折射出共和国历史的沧桑。了解学校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阶段有助于形成对学校基本脉络的认识,是认识学校的起点,从而进一步认识学校与社会发展,个人命运与时代发展的密切联系,树立爱校、爱国,奉献社会的理想情怀。
(二)“教育篇”——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校史的核心
教育思想是指人们对人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是学校之所以独特的核心所在,也是学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先导,它包含学校对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对学生培养的目标认定,课程设置、管理理念等。
从1900年创办至今,百年秀中精神生生不息,最重要的是先贤们在追求教育理想的道路上不懈探索,留下了许多至今仍然极具价值的教育思想。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实践,奠基了“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坚持学校教育“爱心为旨,人格教育”,“第一是做人”,教师先教做人,学生先学做人;倡导“学校如家庭,教员如父兄,学生如子弟”;提出了“课堂测试、注重平时、规范作业、严肃考纪、讲究效率”等五项严谨治学的举措,“师生谈话、学术研究、名人讲演、各种聚会、操行记分、日常管理”等六大管理方法,“学分制、贷金制、工读制、平民教育”等四大创举,以及厉行自治、民主管理的学生自治四大团体:学校市、爱国会、校友会、青年会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秀州中学的课程设置已分必修、选修课程,并实行学分制,选修科目多至64种,后定58种。选修课程设置和学分制的实行使学生的人生规划、兴趣爱好、个性潜能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正是这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使秀州中学的教育独具特色,教育质量蒸蒸日上,培养了大批英才,也使秀中成为浙北名校,吸引大批学生甚至跨省慕名前来求学。
虽然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发生变化,但历史上这些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依然会给后世积淀许多不可多得的、富有特色的优秀教育传统,不仅具有发掘历史价值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推广贯彻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篇”——文化积淀是校史的灵魂
学校文化是学校中形成的特殊文化,是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必然留下物质设施、行为方式、规章制度等,并因此而积淀为共同的价值观,而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又反过来成为一所学校的独特精神风貌,深刻地影响着学校和师生的发展,这是对学校文化的提炼,也是校史研究的至高境界。
如秀中精神,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在近代史上历次运动中秀中学生都站在爱国主义运动的前列;民主自由风气,虽然秀中对学生品行的各项规章制度都非常严格,但学校却始终倡导民主自由的风气,尤其是仿照美国三权分立成立的学生自治团体“学校市”更是在学校的大力倡导下形成的,增强了学生的民主意识,培养服务人群的奉献精神;工读制度既帮助了很多清寒学生求学勤奋,又培养了青年学生认真负责的优良品德和办事能力;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注重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精神,开设选修课,邀请知名人士或校友来校演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重视体育锻炼,丰富业余生活,陶冶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提倡家庭主义,以校为家,教师如父兄,学生如子弟等。秀州中学“爱国、爱校、民主、科学”的学校文化核心就是在这样的教育行为、教育精神中凝练出来的,它深刻地影响着学校的发展轨迹和师生的人生道路,为社会造就了大批英才。
(四)“人物篇”——人是校史的创造者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校史研究中我们必须重视的角度,对一所学校而言,学校的历史、教育行为、学校文化精神正是通过校长、老师、学生一个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体现出来的,他们是学校文化的载体,也是学校精神的象征。如顾惠人校长的中小学都在秀中度过,并且从1930年起任秀中校长28年,学校的很多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来自于他在秀中受到的熏陶、来自于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的收获,尤其是他在抗战期间坚持爱国教育,救助了大批流亡学生,是一位爱国教育家。在秀中校友的回忆中,许多教师都有在关心学生、严格管理、教学水平精湛的佳话。而秀中校友也常常令人动容,如十回母校的陈省身先生、84岁高龄、依然倾力关注母校的秀中“词典”——褚元强老师,还有朱生豪、宋清如夫妇,家境贫寒、身体极差、体育不及格,但英文极好的朱生豪在学校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并最终由学校推荐到之江大学深造,学校还为他申请了全额奖学金,后终成为译界楷模。而在他英年早逝后,他的夫人,之江大学高材生、民国才女宋清如女士带着他们的幼子回到秀中任教,以报答母校对自己丈夫的培养之恩。
探究校史并非是对历史的简单复原,而是要在收集、整理丰富确凿的史料和运用严谨历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学校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规律,并不断挖掘学校办学的优良传统以及全体校友前赴后继形成的精神品格。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认同校史,自觉传承学校文化
时下很多学校都非常重视校史研究,不少学校都有资料丰富、装潢精致,图文并茂的校史陈列室及装帧精美、纸质精良的校史纪念册,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尽管不少学校在整理校史上花了不少工夫,但校史和当下学校的发展并没有多少精神上的一脉相承,而师生对于校史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初略的了解阶段,也并没有把学校发展历程中凝练出来的学校文化精神内化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事实上,尽管校史记载的是学校过去的事情,随着岁月流逝,历史条件不同了,但是历史上符合发展规律的思想、成功的做法和健康的文化始终是学校传承与创新的基点。因此,仅仅把校史作为一种学校的象征、历史的保存是非常可惜的。将校史承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生动、感人的人物和事例内化为全体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认同和精神意义的归属,无疑将激发校史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穿透力,极大地丰富学校的教育生活,促进学校的发展,并将成为学生认识自然和人文世界的起点。
校史选修课程的开发是普通高中深化课程改革中背景下“立足本校文化传统、发挥自身教育教学优势,开发建设多样化的选修课程” [2]的一次有益尝试,是高中历史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中学科研究性学习的一次实践,旨在“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3],同时,由于校史选修课程内容的特殊性,这一课程的开发开设也将大大促进学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学校精神的传承,并积淀起做一个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便是校史选修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汪洪亮.略论大学校史研究与编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6.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六
汉家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深入理解“坚守精神”。
2、学习作者独特的表现手法。
3、学习散文诗一般的语言。
能力目标
学习散文的语言和写作手法
德育目标
学习坚守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的个性化语言及写作特点。
2、把握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一、导入
二、整体感知
1、课题、作者简介(出示投影)
2、疏通生字词。(投影)
3 、学生阅读全文,谈谈对本文的总体感受。
4、文章划分层次,概括每部分的大意
三、分析内容
(一) 学习第一部分
1、请你仔细阅读这个部分,并概括这个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2、赏析写景的语言。要求从这个部分中找出各自最欣赏的写景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边读边品。
(二)、赏析第二部分
1、朗读第二部分,概括汉家寨一老一小两个人物的特点。
2、文中作者走进汉家寨的时候,看见三道巨大的戈壁滩觉得三个方向都像是“可怕的暗示”。它们暗示了什么呢?
3、作者反复写那位穿红色破棉袄的小女孩,这是为什么,小女孩又是代表什么?
(三)、赏析第三部分
1、生一起朗读第33、35段,进一步体会作者自身的精神提升: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有坚守的意念。
2、问:老人和小女孩在坚守什么? 老人和小女孩的坚守,与作者张承志内心深处的坚守有何不同与相同?
3、思考:这篇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坚守”的信念。在今天这样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这种坚守有什么价值?它与“发展”的观念会不会产生矛盾冲突?
四、写作特点
五、作业: 假设多年以后那位穿红花棉袄的小姑娘因某种原因走出这块绝境,而后又回到汉家寨,请设想一下她离开的原因、在外界的经历、为什么又回去?回去之后的生活有什么变化?描述时注意润色你的语言。
板书设计
汉家寨
张承志
一、景色特点
空旷宁静,死寂无边,
焦土遍地,悲凉恐怖
二、人物特点
老汉----饱经风霜,木讷迟钝,
小女孩----穿着破红棉袄,天真、好奇。
7.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七
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 分内容较 为繁琐,知识点较 为零散,无法形成整体的体系结构,而知识的 关联只反 映在章节 中.人教版《高中化学》中设有六部分选修内容,其中“选修五”涉及到有机化学.该部分内容共设 置有五章 节内容,包括有机 化合物概述、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有机化学物质、有机高分子化学物质等.由曾昭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机化学》(第四版)是教育部指定的高校化学专业学习教材.该教材的内容共有22个章节,按照官能团体系分烃类、烃的衍生物、专论三大部分,基本涵盖了所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性质、反应、实验方法等.尤其是在教材的下册专门论述了烃的衍生物的相关内容.
以上我们简要论述了高中、高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为了将二者联系起来,更好地探究它们的“衔接对应”关系.我们将以高中化学中有机化学部 分为例来 进行对比.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衔接部分.按照官能团、碳的骨架对有机物来分类;具有共价键、同分异构现象;烷烃、烯烃、炔烃、二甲苯的命名;分离提纯、定量分析、分子质量测定.
第二章:烃和卤代烃的衔接部分.脂肪烃的乙烃、烷烃、烯烃的物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丁烯的顺反异构部分;芳香烃的苯的分子结构、成键特点、取代、硝化、加成以及稠环芳香烃、萘、蒽的概念、物性、结构简式;卤代烃的卤代烃、溴乙烷的定义、分子式、分子结构、官能团、物性分类;卤代烃的取代、消去反应以及反应产物.
第三章:烃的含氧衍生物的衔接部分.醇、酚的定义、分类、通式、结构、物性、用途以及苯酚的用途、危害等;甲醛、乙醛、丙酮的物性、化性、结构式、氧化、加成及用途;羧酸、乙酸的定义、物性、分类;酯的溶解性、水解、核磁共振氢谱、存在及用途;合成过程.
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的衔接部分.油脂的油脂的概念、化性、物性、组成、结构、分类,肥皂的去污原理及危害;糖类的糖类的概念、分类、组成、通式;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的存在、物性、分子式及用途;蛋白质和核酸的蛋白质的作用、元素、物性、化性、结构简式;氨基酸的两性、成肽反应;核酸分类、化学组成及作用.
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 高分子化 合物的时 代的衔接 部分.有机化学对比衔接;加聚、缩聚反应及其区别;各类高分子材料的简介;功能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结构特点及用途.
二、高中化学选修课与大学有机化学课程的衔接对策
1.着眼课程,拓展内容
网络性与连贯性是有机化学知识的重要特征,我们须着眼于高中选修课程,以点及线、以线及面,并通过网格化的对比学习,将高中的有机化学知识扩展到大学.具体来说,主要有如下方面:一是善于协调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高中阶段,学生将大量的精力集中于必修课程的学习.若将此精力延续到选修课程,则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正确处理必修与选修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学好选修课程的前提;二是重视选修内容的学习,去粗取精,掌握核心知识.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应选取选修中的重点知识供学生学习.譬如官能团、共价键、结构式、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等;三是不断拓展内容,扩大知识面.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通过各种手段来学习课堂外的化学知识.例如,让学生在网络上搜索关于“功能高分子”的内容,使他们深刻认识有机化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2.总结规律,举一反三
我们知道,不管是高中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有机化学中的一些基本规律始终是不变的.只要学生抓住此核心,他们就很容易在大学找到学习化学的感觉.因此,学习规律、总结规律、应用规律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最主要任务之一.对此,我们建议从以下方面着手:首先是学习、总结必修课程内的基本规律,例如,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周期表等;其次是探索总结选修课里的规律.譬如通过有机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总结出“结构决定性质”,知道有机物认识的第一 步应是官 能团结构 特点的认知.然后由此结构再推断有机物的物理、化学表现,并通过实验逐一验证之;再次是举一反三,将基本规律套入到大学的有机化学知识中去,并通过相关物质的“验证式”学习以达到高中阶段与大学阶段的高度衔接、融合.
3.自主学习,注重实践
8.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八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选修课程 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 课程评价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65-01
国家颁布实施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艺术主要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而产生、发展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追求从艺术欣赏中提升高尚的审美体验。当代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目标及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大学生艺术品位和艺术空间,把世界的多元文化渗透其间,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教育手段。
作为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任教师,如何更好地在公共选修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艺术课程的功能?在《歌剧欣赏》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探索: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音响、灯光控制、舞台设计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她将历史人物的性格、语言、心理等一系列因素,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得栩栩如生,演绎得激情澎湃,使观赏者如临其境,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歌剧欣赏》课程所选歌剧曲目,都有着教育人、鼓舞人的真谛,始终让人不忘努力去凸显自身优秀的品质,去发扬民族精神。歌剧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它总是对美、对真、对善进行赞扬,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此美好的艺术载体也一定能引起学生共鸣。
文学家说歌剧是用音符描述出的故事,神学家说歌剧是来自天堂的回响,生物学家说歌剧能展示人类声音的极限,哲学家说歌剧是人类集大成之作。歌剧是借助音乐,为文字插上翅膀、使之腾飞的一个艺术门类,是西方音乐中最伟大、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音乐艺术最圆满的形式。她是一种动态的综合艺术,有着扣人心弦的剧情、唯美动听的音乐、气势磅礴的背景、惟妙惟肖的舞蹈等等。之所以开设这样一门选修课程,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20个选修课时的学习,对歌剧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尽力培养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带领他们走入或靠近这张门,使之日后能主动地进一步去探索“歌剧艺术”的魅力。不同的民族,无论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即使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不一样,但人类对高雅文化的追求这一点是共通的。而我们现今的艺术生态环境是很差的,我们经常感慨:前有超女堵截,后有快男追赶;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难道应该是我们当下民众的艺术欣赏主流吗?因此,在国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艺术教育大背景下,筆者试图尽自己能力开设这么一门课程。笔者总觉得艺术也好,文化也好,永远是要引领着受众往前走,而不是观众和听众喜欢什么就弄什么。作为教师,其引导作用应该更甚。而通过分析和鉴赏歌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情趣,感受音乐的魅力,认识人的声音的价值,从而提高艺术的综合审美能力。正是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开设了《歌剧欣赏》这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年龄不小但艺术素养基础薄弱,所以课程内容所探讨的问题就势必社会性复杂而艺术性相对浅显,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且最大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如何通过可藉由问题的探讨而逐步穿越专业知识,完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如何在不预先设定学生必须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搞好艺术教学,实现课程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成为了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这样,就迫使教者更深层次、更广内涵、更宽视角地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找寻学生最感兴趣的素材,选取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掌握更多教学技巧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兴趣点,使课堂教学在积极、有效、双边互动反馈良好的状态下有序展开。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课堂教学是遗憾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同一个教师,每一次授课因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变化、甚至同批次学生心境的改变等等诸多很小因素的波动,都会产生非常悬殊的教学效果。作为授课教师只有更加努力: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同时结合实际教学,认真对待每一个课时、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进一步投入更大精力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上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体系,以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及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参考文献
[1]黄蕴兰.对工科院校文化艺术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构[J].科技促进发展,2007(4).
[2] 陆飞霜.高校选修课管理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 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9.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能进行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风格
2、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
3、比较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讲课之前,我们先来背诵几句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发现,写的都跟酒有关。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喝酒想起吟诗,吟诗想起喝酒,所以由酒产生了很多好诗。喝酒作诗最杰出的要首推李白。他号称“诗仙”,自称“酒中仙”,当时人也称他为“酒圣”。有人评价说,李白诗中有浓浓的酒味,若抽掉他诗中酒的成分,色香味都大大减少。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咏酒诗中的代表作〈将进酒〉。(板书题目)
二、解题
《将进酒》是“劝酒歌”,将,(qiang),请、愿的意思。与“呼儿将出换美酒”的“将”(jiang)意思不一样。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
1、请一位学生朗读全文
2、听朗读带,要求注意节奏。
(二)具体分析全文
1、李白的诗风是豪放的,那么哪些诗句体现了他豪放的风格呢?
生:“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学生齐读)
2、这些诗句,你觉得诗人的感情是怎样的.?
“人生”六句的心情是欢乐的。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用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相信自己将来必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于是连呼“烹羊宰牛”,准备“一饮三百杯”。“岑夫子”句,他本是客人,这儿却反客为主,对着好友高声劝歌,将他的洒脱与狂放表现的淋漓尽致。“五花马”句,写诗人要将一切价值昂贵之物都拿来“换美酒”,是狂放到了极点。
3、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除了欢乐、狂放,诗中还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呢?
悲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愤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与尔同销万古愁。”)
4、为什么说悲伤呢?
“君不见”两句写了黄河源头之高,似乎从天而降,东入大海,势不可回;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人生易老不过朝暮之间,因而“不复回”又隐含了韶光易逝,青春难再之喻意。雄伟永恒的黄河尚且如此,人生更是渺小短暂,所以开头四句顿生悲意。
5、为什么说愤激呢?
因为他要借酒气把长期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一齐宣泄出来。他鄙弃那结党营私、排斥贤能的豪门贵族集团,因而说“钟鼓馔玉不足贵”;他憎恨这些人的黑暗卑劣行径,因而说“但愿长醉不愿醒”--这两句诗可以说是集中地体现了他自离开长安至今的愤激之情。但这又不仅是为了一己遭遇,他还想到了“古来圣贤”(其中大概有孔子、孟子一类人,有屈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不是否定他们,而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尤其是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惋惜,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7、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又是怎样的呢?
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接着因悲而生寻欢之意,准备痛饮一场,然后借酒抒发其愤世嫉俗之情,到结尾更将这种复杂的心情统一为“万古愁”,使抒情达到了高潮。
8、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愤激。诗歌中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豪放只是它的外壳,愤激才是它的内核。
9、这首诗的艺术手法
夸张、比兴
10、齐读全诗
四、课外延伸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提问:同是咏酒诗,找找感情变化上的相似之处。
开头两句显示出诗人郁积好久的忧愤的心情,接着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长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展示出诗人的豪迈的胸襟,然后诗人又自比小谢,极为自信,然后,却又迅速地陷入“不称意”的苦闷中。感情也是起伏变化,也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的气概。
五、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试将《梦游天姥吟留别》和《将进酒》在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上加以比较,写一段鉴赏短文。
板书:
将进酒李白
悲伤明镜悲白发
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
愤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狂放呼儿将出换美酒
10.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 篇十
教学设计思路
华池职专栾文彧
【概述】
《语言文字应用》是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编写的选修课的教材,是一本为专门讲授汉语语言文字知识和应用的语文教科书。这本教材共有6课23节,内容包括“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专题。显然,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学完全部内容是有困难的,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或“蜻蜓点水”地过一遍,效果也肯定不会太好。所以,如果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多讲点,但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难点。“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可拆可合,自成模块”,这也是这本教材的一个特点。所以,在教授的时候,可以根据抓大放小的方针,围绕一个“点”来进行。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真正突出专题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取得“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还可以给学生们学习方法上的启发,留出深入思考探究的空间,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程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形式】
课堂学习和学生自学相结合
【设计思路】
1、在上课前,先梳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主要不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每篇“课文”本身都是联系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现象的“实例”,这些内容本来就值得我们关注和探究;另一方面这些“课文”也不再是一些死记硬背的条文,而是需要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动脑甚至动手参与才能完成的“任务”。“
⑴实例教学法
举一些新鲜的例子,养成生活处处皆语文的习惯。
比如可以在各种报纸,各类杂志,精彩纷呈的电视节目,众多的书籍上收集到所需的信息材料,并进行剪辑,摘抄,分类归档,标明其出处,收集时间及适用章节场合,以便在教学实例中使用。⑵情境教学法
查找街头、电视、报刊错别字,推荐自己喜欢的一句广告语,感悟文学作品中生动的句子。创设情景教学法的途径有以下几条: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这些教学方法我们在以前必修课的讲授也都用到过,在讲授这册书的过程中,没有必要去刻意追求,根据需要而定。
2、有效有用
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既是一种知识和能力,也是中学生应有的文化素质和精神风貌。所以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必须注重有用有效的学习目标。从一个方面看,“有效有用”是指现在教材中的内容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重要和最实用的语言文字知识,是合格的高中生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更不用说也考虑到了中学生升学考试的实际需要。从另一个方面看,“有效有用”更体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中学生能够真正变“死记硬背”为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方法,变“题海战术”为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的各种问题,变“应付考试”为具备较高水平的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修养。
在讲授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有用有效,而最直接的有用有效就是和高考的挂钩,这也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取舍的一个标准,如第六课“语言的艺术”可以说是和高考密切相关的一课。“服从高考”是必需的。但是,不能不加选择地把高考这方面的试题堆给学生, 异化为高考复习课。不能企望一步到位,不可能一次完成高考“语言表达应用”的复习任务,高三还要安排时间进一步巩固,深化。所以,浅尝辄止,可以把这课甚至是这册书看成是高考复习的热身赛而非正式比赛。
【课时安排】
总21课时
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 1课时
第一节:美丽而奇妙的语言认识汉语——认识汉语 自 学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1课时 第三节:四方异声——普通话和方言 自 学 第二课:千言万语总关“音” 2课时 第一节:字音档案——汉字的注音方法 自 学 第二节: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1课时 第三节: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1课时 第四节:声情并茂——押韵和平仄 自 学 第三课:神奇的汉字 4课时 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2课时 第二节:规矩方圆——汉字的简化和规范 第三节: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 1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1第四课:词语万花筒 3课时
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1第二节: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1第三节:每年一部“新词典”——新词语 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1第五课:言之有“理” 6课时
第一节:“四两拨千斤”——虚词 1第二节: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2第三节: “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 2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 1第六课:语言的艺术 5课时
第一节:语不惊人死不休——选词和炼句 2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 2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 1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 附教学设计: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教学目标
1、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2、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教学重点、难点 自 学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自 学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课时 自 学
汉语词汇的演变和汉语语法的演变。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课时
一、导入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翻译画线的句子。
“这个小孩的耳朵特别大”等笑话百出,你觉得问题出在哪?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不注意差别就要闹大笑话,为避免再次发生此类尴尬的事,为了更好地学习古代文化经典,我们有必要学习并掌握古今汉语的差别。
二、课堂活动
活动一:我古你今,相对言说。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画出古今差别词句。
要求:一同学说古代汉语词句,另一个说出现代汉语意思。先由词再到句子,然后再互换角色。
(学生活动)
活动二:古今对照,分析差别。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明确感受到古今汉语的具体差异。这段话中实际上只有几个字(词)古今汉语是没差别的,除了地名、人名外,它们是——
生:
八、我、能、国、不、客、从、来、坐、谈、问。
师:大多数的字(词)不是意义有所不同,就是用法有些两样。下面请大家结合自己刚刚查找到的一些结果,及书上的参考,说说古今汉语到底有哪些差别?
(学生讨论)
师:概括起来大概有两种,一种是意义改变了,如“形”“妻”等;一种是意义改变甚至某些意义都消失了,如“服”,它“穿衣”这个义项,今天已经消失。
师:大家再看看,“之”的几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哪几种在用?(学生讨论)
概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用法还在使用,还有一些就是在固定搭配中使用。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句子有哪些变化。(学生讨论)
概括:一些古代汉语的句式消失了,如“吾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等;有些古代汉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大体相似,如“不若君之美”;还有一种,一些古代汉语句式只在现代汉语固定短语中保留使用,如“之所以”“为„„所„„”等。
活动三:汉语词语的演变
1、词语的词形变化
(1)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节词。(2)在原来的单音节词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节词。(3)原来的单音节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节词所替代,如:伐──攻打;乖──违背;川──河流;股──大腿。
2、词语的词义变化
(1)词义扩大。“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河。如“哭”,古义指“悲痛出声”,“大声曰哭,细声有涕曰泣”,大声而无泪的叫“嚎”、(2)词义缩小。宫:古为“房屋”,今为“宫殿”。
“丈人”,古义指“老人之通称”、(3)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现在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耳闻不如目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等等,“闻” 是“听”的意思。现在,“闻”是指用鼻子嗅,它的词义内涵发生了变化。
(4)词义的褒贬色彩不同。“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个贬义词。
活动四: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B、夫战,勇气也。C、荀卿,赵人。
3、词类的变化
古汉语中的词类常常可以活用。A、“衣锦还乡”(“衣”作动词“穿”讲)B、“既来之,则安之”(“安”作“使„„安”讲)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作“以„„为美”讲)D、“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作“使„„活”讲)E、“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像翅膀一样”讲)课堂小练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B、“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技》)
C、“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船”为名词,用在动词“载”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船之意。
“手”为名词,用在动词“拍”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用手”之意。
“狐”为名词,和“鸣”一起用在动词“呼”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狐狸鸣叫那样大呼”之意。
“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述”本是动词“记述”,这里活用为名词“记述的文字”讲。
“有”是动词,这里活用名词“出产的东西
“香远益清”(《爱莲说》)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远”原是形容词,在这里充当“香”的谓语,用作动词,远播之意。
“亲”“远”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面带宾语“贤臣”和“小人”,翻译为“亲近”和“远离
“苦”、“劳”、“饿”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当作“使„„苦”,“使„„劳”、“使„„饿”讲,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四、布置作业 翻译下面句子
(1)其李将军之谓也。
(2)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悼。
(3)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4)使尧再三和,咎徭为理,安有取人之驹乎?
(5)隐处穷泽,身自佣耕。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耳听为虚——同音字和同音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形成同音字的原因和同音字词的类型;
2、了解同音字词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注意避免同音字词造成的歧义;
3、结合高考题,加强对同音字词在考试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
1、高考与同音字词。
2、同音近义词的辨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2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几个脑筋急转弯:
(1)布和纸怕什么?——布怕一万,纸怕万一。(不怕一万,只怕万一)(2)铅笔姓什么?——萧。(削(萧)铅笔。)
(3)怎样使麻雀安静下来?——压它一下。(鸦(压)雀无声)
2、相传有个神童,宰相爱其才招为女婿。宰相宴请时,当着满堂宾客出一上联请女婿对:因荷而得藕。女婿手指席上果品,答:有杏不须梅。这里因用了谐音(荷—何,藕—偶,杏—幸,梅—媒)而妙言他意,客人们顿时而悟,连连称妙。
3、“痔者必得”药厂厂长的欢迎词(沙叶新)同痔们:你们好!
我代表“痔者必得”全体职工欢迎大家。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老年人老骥伏枥、痔在千里,青壮年也壮痔凌云,就是小孩也有痔疮,有痔不在年高嘛!如今是十男九痔、十女九痔,无所不痔、无微不痔,不久就要全民所有痔。所以我厂全体同痔斗痔昂扬,专心致痔,有痔者事竟成,研痔成功了“痔者必得”特效药,欢迎大家使用。谢谢大家!
二、课堂活动
1、生活中有许多用到同音字的地方,有时诙谐幽默,有时意歧难懂,有时暗含美意。你能兴趣出几个例子吗?
示例:歇后语、赵本山的小品:平镜——平静。讨口彩:早生贵子、百年好合、马上发财以及数字谐音等。歧义的例子如:饭后吃点水果可以治癌(致癌)、五香(箱)豆腐干等。
同音字词有什么样的好处或弊端呢?试总结一下。
2、自读课文P25—26,明确:(1)同音字词的成因;(2)同音字词的类型。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齐读关键词句,以达到当堂记忆。
三、深入探究——高考链接。
1、语音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09年四川卷)A、遮蔽/弊端 囹圄/聆听 不屈不挠/饶有情趣 B、隽永/眷念 惊蛰/桎梏 喟然长叹/功亏一篑 C、侍候/吞噬 吉祥/捷径 溯流而上/夙兴夜寐 D、瓦砾/隶书 矗立/抽搐 锲而不舍/提纲挈领
答案:D(A项加点字依次读作bì,líng,náo/ráo;B项依次读作juàn,zhã/zhì,kuì;C项依次读作shì,jí/jiã,sù;D项依次读作lì,chù,qiâ。)(2)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09年浙江卷)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答案:D(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D项依次读作biã/biâ,hã/hâ,cháng/chǎng。A项依次读作jiǎo/ júe,zhã,chēng;B项依次读作jù/ jū,pǐ,bìng/ bǐng;C项依次读作chuàng/ chuāng,gǔ,jiã/ jiē。)
2、字形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09年湖北卷)A、以逸待劳 分庭抗理 信口雌黄 哄堂大笑 B、漫不经心 和颜悦色 见微知著 推心至腹 C、突如其来 接踵而至 精妙绝伦 浑然一体 D、张灯结彩 休戚与共 不知所终 估名钓誉
答案:C(A、分庭抗理-分庭抗礼,B、推心至腹溶-推心置腹,D、估名钓誉-沽名钓誉)(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09年天津卷)A、雍容 经典 韬光养晦 筚路蓝缕,以起山林 B、安详 遐思 薪尽火传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C、跨越 振辐 秘而不宣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D、坐阵 砥砺 学以致用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答案:B(“筚路蓝缕,以起山林”中的“起”应为“启”,意思是说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难;“振辐”中的“辐”应为“幅”,意思是“幅度”;“坐阵”中的“阵”应为“镇”,意思是“亲自在某个地方镇守,也用于比喻”。)
3、近义词辨析。
(1)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 环境恶化的正确的选择。(遏制 遏止)
解析:“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故应用“遏制”。
(2)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国是 国事)解析:“国事”指国家大事,如“关心国事”;“国是”指国家大计,如“共商国是”。应用“国是”。
(3)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干部队伍
化建设已经有了制度保障。(年轻 年青)解析:“年轻”指人的岁数不大,有相比较而言之义;而“年青”则为处于青年时期,不合语境。
(4)现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从前的幻想今天都有可能成为现实。(以至 以致)
解析:“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四、反馈巩固。
1、下列各组词语中,斜线“/”前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清澈/掣肘
殷红/湮没
瞠目/螳臂当车 B、箴言/斟酌
蛊惑/商贾
船舷/扣人心弦 C、联袂/抉择
整饬/炽烈
辍学/风姿绰约 D、徘徊/脚踝
戏谑/琐屑
惬意/锲而不舍
答案:B(B项分别读作zh?n、g?、xi?n。A组的读音分别为:ch?、y?n、ch?ng/t?ng。C组的读音分别为:m?i/ju?、ch?、chu?。D组的读音分别为:hu?i、xu?/xi?、qi?。)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删除
膻味
籼米
潸然泪下B、信笺
歼灭
缄默
间不容发 C、飙升 鱼鳔
剽悍
彪炳青史D、血缘
戏谑
噱头
空穴来风 答案:B(B项加点字都读ji?n。A项“删”、“膻”、“潸”都读sh?n,“籼”读xi?n“;C项“飙”、“彪”读作bi?o,“鳔”读作bi?o,“剽”读作pi?o;D项“血”、“谑”读xu?,“噱”、“穴”读xu?。)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文身 诡谲 流金铄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B、桥礅 碑帖 原物璧还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C、简练 宽宥 犯而不较 万壑争流,千崖竞秀 D、更迭 歆享 濯污扬清 明枪易躲,暗剑难防
答案:A(B项中的“桥礅”的“礅”应为“墩”,C项中的“犯而不较”中的“较”应为“校”,D项中的“暗剑难防”中的“剑”应为“箭”。)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朝廷
调济
贸然行事
瞑顽不化 B、惦量
修炼
生灵涂炭
不假思索 C、斑斓
法码
如法炮制
严惩不贷 D、松弛
困扰
歪门邪道
砰然心动
答案:A(A项“调济”应为“调剂”,“暝顽”应为“冥顽”。B项“惦量”应为“掂量”,C项“法码”应为“砝码”,D项“砰然”应为“怦然”。)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记者在北京博士后研究人员 会上看到,卫生、交通等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很迫切。
②小说中的典型形象虽然有生活,但仍属于虚构的现象。
③即便是这些水草,也像它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水一样
无垢,使人心旷神怡,完全忘却了尘世的烦恼。
A、引见 清静 原形B、引见 清净 原形C、引荐 清净 原型 D、引荐 清静 原型 答案:C(“引见”指引人相见,使彼此认识,“引荐”侧重于推荐;据句意,第(1)空应填“引荐”。“原形”指事物原来的形状或本来面目,“原型”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清静”,指安静,不嘈杂;“清净”,指清彻,干净。结合语境“水草像湖水一样”,应选用“清净”。)
6、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很多网民都在访问一些小网站后“中招”:主页被,广告弹窗层出不穷等。②把他批评哭了,并不是我的,就是因为我太着急了,说得有点过分。③毋庸,法兰西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A、篡改 本义 质疑 B、窜改 本意 质疑 C、篡改 本意 置疑 D、窜改 本义 置疑 答案:C(“窜改”指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屐或曲解。“本意”指原来的想法或打算;“本义”指词的原始意义或较早的意义。质疑意思是提出疑问;置疑是动词,有怀疑意(多用于否定式)。)
五、布置作业。
查一下词典,就同音字词分别出一道字音题、字形题和近义词辨析题,并与同桌互做交流。每组选出两份比较好的题目,张贴于后黑板。
迷幻陷阱——“误读”和“异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误读异读的定义和造成原因。
2、学会读准字音。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3课时
一、导入
利用课文前的笑话导入。
二、课堂活动
1、误读
误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读错(这个字根本没有这个音),一种是读混(两种读音都对,但该读这个音的时候读成了另一个音)。
造成误读的情况大致有三种,即“读半边”、“多音字”和“方言音”。(1)读半边
瞻 澹 蟾 赡
清朝一次科举考试,考题“昧昧我思之”,选自《尚书》,是沉思、自省的意思。某考生看成“妹妹我思之”,把“昧”作“妹”大作文章。考官阅罢,哭笑不得,提笔批道:哥哥你错了!
(2)多音字
John和一个中国朋友去一家饭店吃饭,吃完出门后不解地问:“为什么饭店门口写着欢迎大骂(驾)光临呢?为什么要我们在厕所里小心地(de)滑呢? 遇见多音字的时候,应该结合语境弄清它的意义和用法。比如“畜”字,做动词读作“xù”而做名词的时候却读作“chù”。又如“处”字,做动词念“chǔ”,做名词念“chù”。
(3)方言音
一个年轻的战士路过河边,看见一个妇女在河边急得直跳,问她原因,那个妇女说她的 “孩子”掉到河里了。战士二话不说,纵身跳进了水中,可是,他打捞半天,“孩子”还是没有找到,只找到了一只鞋子,当他失望地回到岸边的时候,却听见那妇女欣喜地说“这就是我的‘孩子’。”
2、应对误读
防止误读的发生,我们可以这样做: 读半边——看清细微差别,谨防声旁误读 多音字——切记据义定音
方言音——矫正地区缺陷,多查字典
3、异读
(1)、一个字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两个读音,由于读音不统一造成异读。
(2)、不同读音中,只有一个是规范读音;而多音字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的意义,只要运用得对,都属于规范读音。
产生原因:文白差异、方言异读、误读造成。
4、绕口令训练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哥挎瓜筐过宽沟,过沟筐漏瓜滚沟。隔沟够瓜瓜筐扣,瓜滚筐空哥怪沟。粉红墙上画凤凰,红凤凰,粉凤凰,粉红凤凰黄凤凰。
5、改正错别字
繁冗拖杳 纷至踏来 蜂涌而上 功亏一匮 鸠占雀巢 无计于事 人情事故 融汇贯通 手屈一指 痉孪 气冲宵汉 好高鹜远 决无仅有 凭添 随声附合 贪脏枉法 叹为观之 淋漓尽至
6、补充练习:下列词语中红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B)A、发霉 懊悔 欺侮 风雨如晦 诲人不倦 B、疏浚 皴裂 逡巡 日月如梭 怙恶不悛 C、犄角 绮丽 崎岖 倚马可待 风光旖旎 D、弹劾 刻薄 隔阂 垓下之围 言简意赅
字之初,本为画——汉字的起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汉字的起源。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
1、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汉字的魅力,关心汉字的发展。
2、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书写规则,了解汉字中的民族文化气息,并且有助于鉴赏书法艺术作品。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学会读准字音
2、对汉字的起源、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的理解并能正确地解决在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4-5课时
一、导语
悠悠中华五千年,中国有着太多太多让外国人仰慕的东西,包括四大发明,文字等等,而汉字则是见证中国悠久历史的重要载体,今天句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字,走进中国。
二、推进新课
北京奥运会将要举行,圣火传递仪式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看奥运会的会徽。
1、汉字的起源(1)结绳记事说(2)八卦说(3)书画说(4)仓颉造字说
2、汉字的造字方法(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描摹实物的形状)(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以上要结合课文做具体的解析。
3、汉字的演变
(1)甲骨文(2)金文(3)小篆(4)隶书(5)草书(6)楷书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和了解了汉字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内容包括体会汉字如何起源于图画,介绍汉字的几种主要造字方法,了解汉字的演变情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将使我们感受到汉字的极大魅力,培养了我们的爱国情怀。
四、课外延伸 课后“小试身手”
方块的奥妙——汉字的结构
教学目标 了解汉字结构,正确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6课时
一、导语
二、课堂活动
1、能产的五行偏旁。
1)以五行偏旁中任一偏旁为例,举出含该偏旁的10个字。2)试写一副有完整意思的同旁联。
2、多变的五行偏旁。1)汉字合体字组合结构类别:
①上下结构(上下、上中下)②左右结构(左右、左中右)③包围结构(全包围、三包围„„)④框架结构。
2)作个游戏,分析一下自己同桌的姓名,属于什么结构。
三、工具箱
1、汉字房屋的构件
汉字构件三层次:笔画、部件和偏旁。
笔画——汉字的最小构件。根据笔画形状,可以给汉字分成几十种笔画。最基本的有:横、竖、撇、点、折五种。
部件——由笔画组成,独立书写单位,不一定有语音、意义,有构字能力。
偏旁——高于部件的构字单位,合体字一级拆分后的表音或表意单位,包括形旁和声旁。
2、汉字房屋的架构
1)书写笔顺的规则: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后下,先左后右,先外后内,先中间后两边,先进去后封口。可以举二、三例示范。
2)汉字拆分,注意两点:
A、汉字拆分到部件 B、分级拆分。3)拆分一下前后位同学的姓名。
四、小试身手
1、练习一,找出谜底,排列次序。
2、练习二,学生自己体会。略。
3、练习三,简要说明汉字结构和拉丁字母结构的区别。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结构特点——
由于美术字体可与绘画结合,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有生动形象的艺术感染力。1)主标志跑动的“人”的造型同时具有汉字“京”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2)“beijing2008”字体采用了汉简风格,将笔画与韵味有机地结合再一起,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
3)字体与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页更符合市场开发地目的。
而拉丁字母虽也可以设计成图案式样,但从艺术字体本身看不出文字意义。
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分析“中国印”的创意—— “京”,设计成人字形,是书法与绘画的结合。“京”,既是奔跑,又是欢迎。“印章”形式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展现。„„
4、补充小练习。出几个拆字谜语。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天没它大,人有它大”打一字
(一)“他们两人离开了” 打一国家名(也门)“走人” 打一足球术语(越位在先)“皿” 打一成语(一针见血)
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
2、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消灭错别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重点、难点
1、古今汉语中存在错别字的现象和原因,做练习巩固知识。
2、帮助学生学会如何读准字音。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7课时
一、导语
文字的规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对于城市而言,规范、优美的文字招牌、标语、广告牌是街头文化的组成部分,建设文明城市,要坚决反对错别字和不规范用字。就算是做广告,也应昭示文明,不应在广告中出现错别字。这样的错别字误导小学生不说,还大大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此外,商家频繁使用错字的行为,也违反了《通用语言文字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出面做出处理。
二、课堂活动 出错的原因
1、字形相似而误
“公厕”而非“公则” “招聘”而非“招骋” “专座”而非“专痤”
2、字形相似,读音相同或相近而误
“候车”而非“侯车” “咨询”而非“资询” “排档”而非“排挡” “灌饼”而非“罐饼”
3、音同或音近而误
“隐形”而非“隐行” “招聘启事”而非“招聘启示” “库存”而非“裤存”
4、义同或义近而误 “形象”而非“形像”
5、滥用繁体字 “休闲服”
三、错别字笑话(案例)
1、有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待了一段时间,自以为汉语不错,一天,他没有带翻译就一个人逛街,逛了一天后,回到宾馆,对翻译说:“你们中国人真有自信。”翻译问:“怎么了?”他说:“我每走过几条街,就可以看见一些大牌牌,上面写着:中国很行,中国商业很行,中国农业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交通很行,中国人民很行。”
2、某学生常写错别字,老是把“歇”写成“喝”,他有一篇日记这样写到:那天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点累了,就背着班长偷偷的喝了喝„„
3、小王同意戒烟,他把保证书交给女朋友小李,可是小李没看完就气走了。原来信是这样写的:“从今天起,我再也不买烟了,决定开始借烟,一定借,借到底„„”
4、一老板要请客,写了要买两只鸡一只兔子的帖子让仆人去准备。可是仆人只买回来一只鸡。他很生气地说:“还有一只鸡呢?兔子怎么没有买回来?”仆人说:“你帖子上不是写‘鸡两只,免一只’吗?”
5、超级女生季军得主张含韵有一次来到南京举行她的新碟签售会,其间一男崇拜者请她写下他的家乡安徽的字样,张含韵沉思良久却写不出那个安徽的徽字,最后无奈的写下了“安微”俩字匆匆离去,大出洋相。
四、广告中的错别字集锦
1、饭店门口:“抄”饭
2、修车店门口:补胎“冲”气
3、零售店铺门口:“另”售
4、家具店门口:家“俱”
5、装潢店门口:装“璜”
6、失物广告:失物“启示”
7、网吧广告:一“网”情深
8、钢琴广告:“琴”有独钟、一见钟“琴”
9、热水器广告:随心所“浴”
10、空调广告:终生无“汗”
11、服装店广告:“衣帽”取人
12、某洗衣店广告:“衣衣”不舍
13、某房产公司广告:万“室”俱备
14、某蛋糕广告:步步“糕”升
15、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16、赛马广告:乐在“骑”中
17、电熨斗广告:百“衣”百顺
18、快餐店广告:“烧”胜一筹
19、洗衣机广告:“闲”妻良母 20、帽子公司广告:以“帽”取人
21、治结石病广告:大“石”化小、小“石”化了
22、打印机广告:百闻不如一“键”
23、透明胶带广告:无可替“带”
24、冰箱广告:制冷“鲜”锋
25、治痔疮药广告:有“痔”无恐
26、花园公寓广告:随“寓”而安
27、跳舞机广告:闻“机”起舞
28、海鲜广告:领“鲜”一步
29、口腔门诊广告:“快治”人口 30、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31、药品广告:“咳”不容缓
32、山地车广告:“骑”乐无穷
33、补品广告:“鳖”来无恙
34、眼镜广告:一“明”惊人
35、驱蚊器广告:默默无“蚊” 讨论:
有人说这是“妙用”,有人说这是“篡改”,你怎么看? 温馨提示:
词语妙用固然好 误人子弟不得了 字形句意别改跑 家喻户晓记得牢
五、导致别字的原因
1、字形相似、如将“呕心沥血”中的“呕”写或“抠”,将“掂量”的“掂”写成“惦”。
2、字音相同或相近,如“川流不息”的“川”写成“穿”,“贻笑大方”的“贻”写成“怡”。
3、字音相同字形相近,如“趋之若鹜”的“鹜”写成“骛”,“涣然冰释”的“涣”写成“焕”。
4、声音相同字义相近,如“鸠占鹊巢”的“鹊”写成“雀”,“绿树成荫”的“荫”写成“阴”。
5、标新立异,故意写错,以引人注目。
6、受社会上不规范字影响或写字马虎而形成的错别字。如“另售”“鸡旦”“打拆”。如何辨认并修改错别字?
一、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实际上,有些字词本身含义隽永,根据意义“巧记”字形,会平添许多趣味,收到良好效果。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那么,就会很轻松地记住“脉搏”的“搏”应是动词“搏”而不是“胳膊”义的名词“膊”。
“融会贯通”很容易写成“融汇贯通”。有人甚至还振振有词地为这种错误找出所谓的理由,说“融合汇聚了多方面的东西,有了通彻的理解”。其实不然,“融合”“汇聚”的意义是相同的,“融汇”相连,就会语意重复。“融会贯通”的基本词义应该是“参合多方面道理进行体会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因而必须用“会”而不能用“汇”。如果把词语中易错字的意义搞通彻了,就能有效地避免写错。
如:下列加点的字词都可以从意义上“纠错”(括号中是正确的字和该字的解释)。集思广义(益:益处,效果)、撕打(厮:互相)、义气用事(意气:偏激的情绪)、水泻不通(泄:泄出)、凭心而论(平心:平心静气)、贪脏枉法(赃:赃款)、暂露头角(崭:高出)、开门缉盗(揖:作揖)、兵慌马乱(荒:灾荒,乱)、不容质疑(置疑:加以怀疑)等。
二、推形记字
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如:“沤歌英雄(讴)”和“沤心沥血(呕)”中易混淆的三个字“讴、呕、沤”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沤”的形旁表明和“水”有关,粪便、青草等加水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俗称“沤肥”。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都是与形近的形声字容易混淆的,可从形旁的意义这一角度记忆它们的正确字形(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如:纵横稗阖(捭:两手分开。全词指运用手段进行分化、联合)、裨官野史(稗:一种杂草)、大有捭益(裨:补益)、惮精竭虑(殚:竭尽)、肆无忌殚(惮:心里害怕)、暇不掩瑜(瑕:美玉上的斑点)、目不遐接(暇:空闲)等。
因为汉字中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所以,推形记字是一种最有实效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三、探源记字
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由于时代的阻隔,我们平时只知道有些词的用法,而不知道该词形成的历史背景,书写时难免用现代的观念去理解它,结果常常写错。实际上,有些词尤其是一些成语的形成往往凝结着浓郁的文化风俗或附带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记忆该类词时把它们挖掘出来,会使学习的过程充满意趣。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都属于这种类型(括号内是正确的字及该字的解释)。
默守成规(墨:指墨子,他曾经很成功地阻止鲁班的攻城方略,有“墨子善守”的说法)针贬(砭:中医治病的石针,和金针一样都是中医治病的工具)名列前矛(茅:古代楚国行军时走在前面的军士均持茅草当旗子)
四、结构记字
有些词尤其是四字短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如“纷至沓来”,“沓”和“纷”是相对应的两个宇,“沓”是“纷繁”义,与其相对应的“纷”的意义相同。全词意义就是“纷繁热闹地到来”。“沓”常被误写为“踏”,那是因为不了解“沓”与“纷”相对应的结构关系。
再如“前倨后恭”,“倨”和“恭”结构对应,是一对反义词,“倨”是态度傲慢,“恭” 是态度谦恭,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把“恭”写成表动作鞠躬的“躬”了。
该类词还有远见灼识(卓)、一张一驰(弛)、计日成功(程)、挑拨事非(是)、重山峻岭(崇)、层见秩出(叠)、提心掉胆(吊)、惹是生非、文过饰非等。
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汉语词汇的分类。
2、明确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和词义的演变现象。
3、正确使用现代汉语的多义词。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词的本义、基本义、引申义等各种意义。
2、掌握词义演变的各种方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8课时
一、引子解释
编写者引用此故事,意在形象地说明汉语的语义是丰富多变的,大部分词语都存在着一词多义的现象。所以,我们要博学广识,尽量多地掌握常用词语的常用义项,并能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准确判断词语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出“呆子”那样的笑话。
二、活动解说 课文笑话本身反映的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不良风气,但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汉语的丰富性和表现力强的特点,使我们认识到汉语的独特魅力和复杂性,告诉我们要想学好汉语,就非得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课堂活动解说
“‘意思’真有意思!”“词义家族的三亲六故”介绍的是词义之间的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本义”和“基本义”并不完全是一个概念。词的“本义”是这个词最初的意义,词的“基本义”指的是这个词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本义不一定就是这个词现在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如“兵”的本又是“武器”,基本义则是“战士”。多义词的其他义项,都是从本又发展变化而来的。
一个词语不管它有多少意义,它们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下面以“意思”为例说明。(课本60页)
由此可以看出,词语的各个项之间都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引中出来的,因此要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
三、要点解析
1、多义词的本义
多义词的本义是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比如“浑”的本义是“水势盛大”,“兵”的本义是“兵器”。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有些词的本义已经消失了,因此一般词典中也不列为义项了,比如“浑”的本义就只有在古代汉语的词典中才能查到。有的本义虽然还存在,但已不能独立使用,比如“兵”的本义就只在“短兵相接、厉兵秣马”等成语中还保留着。
2、多义词的基本义
多义词的基本义就是词在现代中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般在现代汉语的词类中列出的第一个义项就是该词语的基本义,基本义丈和本义一致,如“割”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截断”。基本义和本义也可能不一致,比如“兵”现在的基本义是“战士、军队”。
3、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做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的借代引申义。“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如“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
4、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义项。
四、词义的演变
词的意义会随着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对外界及对自身认识的发展变化而不断演变。词义的演变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和“词义转移”等现象。
1、词义的扩大
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亲王的住所。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分为两种情况: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词的概念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当新的词义产生后,旧义一般就不复存在了。比如“涕”原指眼泪,而现代汉语中,除成语“感激涕零,痛哭流涕”还保留着古义外,“涕”均指鼻涕;“走”原义为跑,现在则为步行。词的感情色彩的转移指词所表示的基本概念没变化,只是词的感情色彩转变了。如“爪牙”原指得力的武臣、猛将,是中性词或褒义词,现在比喻坏人的党羽,用为贬义;又如“勾当”的原义为办理,是动词、中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义词。
五、布置作业
1、学案作业。
2、课后“小试身手”一、二、三。
词语的兄弟姐妹——同义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同义词、同义词之间的异同
2、通过从具体的语言现象入手,在讨论中逐步将同义词剥离出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同义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能。教学重点、难点
1、同义词的作用。
2、辨析同义词和恰当使用同义词。
3、在练习中正确掌握同义词的辨析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9课时
一、导入
据说一个在学中文的外国人看到“wife”的同义词,几乎要吐血而亡。“妻子”,简称作“妻”,别称作“太太”,尊称作“夫人”,口语作“老婆”,书面上的文言词语作“妻室”、“内助”、“中馈”等,方言作“媳妇(儿)”、“堂客”、“屋里人”、“屋里的”、“婆娘”、“婆姨”等;
称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作“糟糠之妻”,称掌柜的妻子作“内掌柜的”; 称自己的妻子作“元配”、“原配”、“发妻”; 称元配死后续娶的妻子作“继配”、“继室”、“续弦”; “家小”、“家眷”有时也专指妻子;
妻子还有其他的称呼:“小君”、“细君”、“室人”、“山荆”、“荆妻”、“荆室”、“内当家”、“家里”、“内人”、“拙荆”、“孩子他妈/娘”„„ “大老婆”——“正房”
“小老婆”——“偏房”、““妾”,侧室”,书面称作“造室”,古代称作“姬”; “配偶”一词则专指结婚后男女的任何一方,多用于法律文件。
(丰富的同义词是语言发达的一种表现,但太多的同义词对学习者来说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不要说老外,就是我们学了那么多年汉语,天天讲中国话的人遇到一些同义词的辨析也会晕头转向找不到北。那么什么是同义词?同义词是如何产生的?同义词之间又有怎样的差异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来辩一辩同义词的兄弟姐妹。)
二、阅读课文“课堂活动”:一双眼睛百种“看”法
(我们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这扇窗户,我们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然而在汉语里,关于“看”的词语非常多。请大家翻开课本64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种不同的看法。)
[3分钟看课文](课文中把这些词语分成了四个大类,而在65页的下面又分了许多个小组,你能说出这些小组的特点吗?)
三、课堂活动:让世界充满爱——藏在心中多少“爱”
(用眼来认识世界,而用心来感受生活,有一种美好的情感叫做爱,那么你能够写出关于爱的词语来吗?)
1、写出与爱有关的词语(我们分成两大阵营,看一看究竟哪一个阵营能写出更多关于爱的词语来)[请学生来写]
2、划分跟爱有关的词语的小类(同学们都写的很好,那么我们也仿照书上的形式来分一分爱的小类吧)
四、同义词的作用(很多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总是说写不出丰富多彩的语言,可是大家看看满黑板的“爱”,如果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能够注重这些同义词的选用,难道还会觉得自己语言贫乏吗?其实同义词虽然让老外难过得想吐血,但是它的作用也不小。)
1、表义准确、精细。(它使我们的文章在表达时更加准确、精细)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纪念刘和珍君》
我们这样站着,雄壮而多情 温柔地呼唤风象召唤姑娘们
——《让我们一起奔腾吧》
2、突出强调,加强语气。(使用同义词也可以加强我们所要表达的语气。)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纪念刘和珍君》
3、避免重复呆板,使语言富于变化美。(更重要的是,当我们写作时想表达相似的意思,如果用相同的词显得呆板,那么用同义词,就会让语言富有变化的美感。)
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我与地坛》
五、同义词不可误用(但是不要以为反正是同义词就随便挑一个就能用了,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义词也是有差别的,如果误用了同义词,会让语句变的很别扭。)
例:听说您奶奶前两天一命呜呼了„„ 他坦白我别忘了把东西交给她。
原来您是徐博士的犬子,见到您真是荣幸。
六、同义词辨析及运用(所以在同义词使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仔细的辨析,恰当的选用,一般我们辨析同义词会从这样三个大方面入手)
一)、词义方面
1、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
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
2、词义轻重的不同
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二)、用法方面
1、适用对象不同
如“严厉”与“严格”,“严厉”常与制裁、批评、处分、惩罚“等词语搭配,”严格“常与”遵守、执行、要求、监督”等词语搭配
2、词类和功能不同
如“发现”与“发觉”,发现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名词,而“发觉”往往只做动词
3、搭配关系不同
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三)、色彩风格有差异
1、感情色彩不同
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
2、语体风格不同
“讨饭”与“乞丐”,分别是口头语与书面语;
七、应用---理解
比较下列几组同义词,想一想他们是属于哪一类不同 • 边疆---边境 词义范围大小的不同 • 轻视---蔑视 词义轻重的不同 • 交换---交流 搭配关系不同 • 成果---结果---后果 感情色彩不同 • 父亲---爸爸 语体风格不同 • 芳龄---年龄 适用对象不同 • 加剧---急剧 词类和功能不同
八、特别说明:
1、正确理解词义是辨析的基础。
2、要充分分析句子的语境。(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她 成一个阔太太,打扮得珠光宝气。(化装 化妆)分析:
1)理解词义:“化装”指改换装束,“化妆”指美化妆容。2)结合语境: ①目的是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 ②“珠光宝气”指装束上的变化 故选“化装”。
九、高考链接
1、我们需要储备 的粮食,以度过这一非常时期。(充足 充分)分析:“充分的粮食”属搭配不当,应选“充足”。
2、经过长时间的演变,鲸和海豚的四肢也逐渐 成了鳍状。(蜕化 退化)分析:“退化”是形体上的变化;“蜕化”指本质上的变化,多指人的腐化堕落,是贬义词。选“退化”。
3、这次“三讲”活动,群众反映李华为官不,反而被提拔,意见很大。(廉政 廉正)
分析:“廉政 ”是名词,不能与原句中“不”直接构成偏正关系;“廉正”是形容词,廉洁正直,形容品质。符合句意。
4、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有实力 国际奥赛金牌。(获得 染指)分析:“染指”,分取非分的利益,含贬义,应选“获得”。
5、经过世代的筛选,至今的可供食用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流传 留传)
分析:“流传”,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留传”,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考虑语境,应选“留传”。
6、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2500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A、流逝 闪烁 启发 B、流逝 闪耀启示 C、流泻 闪烁 启示 D、流泻 闪耀 启发 分析:选B[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指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闪耀,有耀眼之意。启发,有开导其心引起联想之意;启示,有使之有所领悟之意,当用后者。]
7、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阅读优秀作品,()其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自然力,不仅可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还可以激发()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A、品味 体味 珍爱 B、品评 体验 珍惜 C、品评 体验 珍爱 D、品味 体味 珍惜 【解析】此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选用能力。具体的语言环境是“阅读优秀作品”。正确答案为A。第一空,如果不看下文,似乎都可以,但联系下文的“感受”来看,必须选“品味”,即仔细体会;“品评”是评论高下,与下文不合。第二空,“体味”是仔细体会的意思,符合阅读优秀作品这个语境;“体验”指亲身经历,与语境不合。第三空,“珍爱”,重视爱护,重在“爱护”,与“自然”搭配合理;“珍惜”,珍重爱惜,不合语境。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我们的工作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待之后,即可付诸实施。(2)抗击“非典”的白衣战士郑重立下誓言:我们,为守护患者不遗余力„„(3)必须坚决打击不法商人治假贩假 暴利的犯罪行为。
A、审定 许诺 谋取 B、审订 承诺 谋取 C、审订 许诺 牟取 D、审定 承诺 牟取 【解析】此题考查运用近义词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项。命题体现了“常见、耳熟能详、使用频率高”的原则,不偏不怪,但这些又是容易出错的。“审定”意为“审查决定”,“审订”意为“审查修改”,(1)句中计划“已经呈报上级有关部门”,语言文字上应该没有问题,只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决定了,所以用“审定”,B、C两项可以排除。“许诺”、“承诺”都有“应允、答应、应承”的意思,但词义的轻重不同,前者轻后者重,(2)句中“郑重立下誓言”,应该用“承诺”。“谋取”指通过谋划取得,“牟取”侧重在指通过不正当的或非法的手段取得金钱,此句用“牟取”符合上下文语言环境。
十、课堂小结(总之,辨析同义词既需要我们平时有丰富的积累也要求我们注意从语境去认真分析选用词语,当然也要注重掌握一定的方法,让我们再一起记一遍同义词辨析的要 领)
范围有大小 词义有轻重 对象有区别 词类有差异 搭配有不同 色彩有褒贬
十一、布置作业: 3、1“小试身手”解析
一、本题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进行同义词的辨析。选取的这几个例子构词成分完全相同,但顺序相反。教师应了解,“灵魂”和“魂灵”原来也是一组等义词,指的都是“魂”。后来“灵魂”逐渐发展成了多义词,又可以表示“心灵、思想”和“人格、良心”等意义。这样,两个词语就有了分工和不同。而对于“离别—别离”这样的等义词来说,由于两个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就决定了它们在语言中没有共同存在的必要,事实上“别离”现在用的就比较少了。一般说,在等义词的运用过程中,要么一个词发展出新的意义,像“灵魂”那样;要么其中的一个词将会被慢慢地淘汰,像“别离”那样。参考答案:①“觉察—察觉”:两个词意义相同,都是“发觉;看出来”的意思。②“情感—感情”:“感情”有两个意思。一是“对外界刺激的比较强烈的心理反应”,如“动感情”。二是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如“联络感情”。“情感”也有两个意思,一是“对外界刺激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另一个意思相当于“感情”。区别在于:A、语意不完全相同。“情感”往往是自然的心理反应和流露,“感情”的主观色彩较浓、较强烈。“感情”还可以表示对人或事物关切、喜爱的心情,如“我对你的感情始终不变”。但“情感”则不能。B、词语搭配关系不同。“感情”常和“激动、冲动”搭配,“情感”则不能。③“相互—互相”:“相互”的意思是“两相对待的;互相”,“互相”的意思是表示彼此同样对待的关系。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两个以上的人或物之间以同样的态度、行为对待对方。区别在于:A、词义和句法功能有所不同。“互相”只用作副词,一般只能作状语;“相互”除了用作副词作状语之外,还可用作形容词作定语,如“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等。B、词的搭配不同。“相互”可以与方位词“间、之间”组成方位词组,一起充当定语或状语,如“他们一定能感觉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互相”不能这样用。C、“相互”还可以用在“是„„的”格式中,如“怕是相互的,我怕它,它也怕我”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教学目标
1、了解熟语的特点及类型。
2、了解成语、惯用语、歇后语的构成。
教学重点、难点
能正确使用熟语,特别是成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0课时
一、引子讲解
熟语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汉民族历史和文化的缩影,是汉语词汇中璀璨夺目的明珠。
熟语是汉语词语的主要组成部分,准确灵活地运用、活用和化用熟语,不仅能丰富自己的语言,为语言增添文采,而且还能取得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艺术效果。引子中张大千劝酒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二、活动讲解
1、漫画与成语:成语与漫画有相似之处,都言简意赅,能用很少的笔墨反映丰富的内容,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2、成语的来源:
(1)来源于古代人们的生活。如带“马”的成语大多与战争有关,因为马是古代战争中的“重装备”,古代战争中一般少不了它,因而流传下来的与战争有关的带“马”的成语就非常多,如“兵荒马乱”“人仰马翻”“千军万马”“鞍前马后”“马革裹尸”,等等。
(2)来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马不仅在战争中担任主要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也运用得非常普遍,因此,一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成语也流传了下来,如“走马观花”“走马上任”“青梅竹马”等。另外,马身上还有许多优秀的品质,我们的祖先据此还创造了许多与“马”
有关的成语,如“马不停蹄”“龙马精神”等。
(3)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这样的成语一般都包含着一个具体的内容,大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它的出处,也称为典故。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风马牛不相及”等。
要点讲解:熟语诠释: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是重点,可见后面专门地阐述。这里只对其他的作一简单诠释。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碰钉子、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
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
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4、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5、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是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
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例如:
1、知识就是力量。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3、事实胜于雄辩。
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格言和谚语都是句子,但谚语是群众的集体创作,格言往往是名人语录。
歇后语。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例如:
1、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3、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
4、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5、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
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三、知识链接
(一)成语知识
1、成语的概念:所谓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2、成语的特点:(1)结构的相对定型性。(2)意义的整体性。(3)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4)形成的历史性。(5)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3、成语的来源:(1)从历史故事中来的;(2)从寓言故事中来的;(3)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的;(4)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的
4、成语的语法结构
并列关系 例如:披坚执锐 防微杜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承接关系 例如:见异思迁 先斩后奏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目的关系 例如:削足适履 守株待免 杀一儆百 越俎代庖
因果关系 例如:水滴石穿 水落石出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主谓关系 例如:毛遂自荐 杞人忧天 夜郎自大 叶公好龙 动宾关系 例如:不见经传 歧路亡羊 顿开茅塞 如丧考妣 动补关系 例如:轻如鸿毛 退避三舍 无动于衷 荒谬绝伦 动宾补关系 例如:问道于盲 贻笑大方 拒人千里 连动关系 例如:画蛇添足 抱薪救火 亡羊补牢
兼语关系 例如:请君入瓮 令人生畏 引狼入室 化险为夷 偏正关系 例如:衣冠禽兽 扶摇直上 孜孜不倦 一丘之貉
(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为了进一步揭示惯用语的特点,下面把惯用语分别与成语、谚语作个比较。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
(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义也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
(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成语与惯用语的“文”“白”差别可用下面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例子来比较:
成 语 惯用语 成 语 惯用语 置若罔闻 当耳边风 阿谀奉承 拍马屁 趋炎附势 抱粗腿 夸夸其谈 耍嘴皮儿
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在结构上都不如成语那么紧密固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34 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
不过,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概括来看:
(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
(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
四、成语使用技巧
1、理解成语意义
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例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刊”“冲”都不能用现代常用义来解释,这类“望文生义”,往往出错的成语正是我们积累的一个重点。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寓言,猴子叫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
2、辨析褒贬色彩
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都表示细到极点,但后者带贬义。褒贬色彩看似简单易辨,其实情况有些复杂,有些成语尽管褒贬色彩相同,但意义有所不同,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
有些成语可褒可贬,例如:A“语不惊人死不休!”可贵的是杜甫还坚持了这种苦心孤诣的写作态度。(明显含褒义)B徐世昌苦心孤诣地运动着做了一次大总统,后来被人赶跑了。(含有讽刺、挖苦义)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等,应多加注意。
此外,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比如,“咬文嚼字”,一般指过分地斟酌词句,含贬义,但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里,贬词褒用,说明“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3、把握多义现象
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中庸》:“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现多指凭主观办事,不管合不合实际。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如“陈陈相因”,原指“陈粮上不断加陈粮”,又比喻毫无创新地沿袭旧的一套。“他们有成千艘船只贩运各种货物,粮食万舱,陈陈相因,一直发霉腐烂。”用的就是片原义。又如“分道扬镳”可比喻志趣、目标不同,各走各的,也可比喻各有造诣、各有途径,不让一方独占地位,在“同样的题材,由于各自运用的形式不同,可以分道扬镳,各显神通”句里,用的是“分道扬镳”的第二项比喻义。
五、布置作业
1、学案作业。
2、课后“小试身手”。
“四两拨千斤”——虚词
教学目标
1、分清实词和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虚词运用的妙趣。教学重点、难点
1、虚词的表意功能。
2、虚词用法辨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1课时
一、引入: 洪承畴的对联
先请大家看一副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这是明末重臣洪承畴的一副自撰联。此人官至高位,常自命为“忠节”之人,为表此意,他将这副楹联高悬于自家大厅的门框上。后来,松山一战,洪承畴叛国降敌,完全丧失了节操。有人鄙视这个变节的叛徒,在他这副自撰联的两边各添上一个虚词,变为“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于是这副对联的意思完全变了。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一添“虚词”之后,这副对联表示的含义呢?
明确:一个“矣”字,感慨万端:你受明朝君王之恩似海深啊!一个“乎”字,直接提出质问:你的节操真像山那样不可动摇吗?这一改就变得无情嘲讽,辛辣有力,揭穿了叛徒的嘴脸,入木三分!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
(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
37(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82)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1)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2)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地跑)。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如:
一、十、第八、每等。
(5)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6)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
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阅读81页,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助词 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
(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
辨析:
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指人)B、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五、课堂活动二:“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②在哪儿工作呢? 不在图书馆。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④跟谁说过话呢? 跟着这个人。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⑥朝我
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
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
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注意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选择准确的词语填在句中横线上。
1、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B 考理科?(A、或者 B、还是)
2、他非常用心地写生,B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A、以致 B、以至)
3、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A 看了一阵。(A、又 B、再)
解析:
1、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
2、均为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
3、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如“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遍吧”;“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总结一:
有些虚词,在使用过程中有范围、意义、语法等方面的特殊规定,只有了解这些规定性用法,才能做到准确运用。要了解用法,一靠积累,二可在辨析时造些熟悉的句子加以类比。
七、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1)张大夫把病人的病情没搞清楚就开处方,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2)他因为名字中有个“海”字,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3)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教地理的周老师也懂得日语。
(4)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逐出国际奥委会。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作了详细报道。
解析:
例(1)中的否定副词“没”应该放在“把”字的前面,该句却放在了“搞清楚”之前,导致位置错位的毛病。
例(2)“因为”应放在句首,因为该句两个分句的主语不同。
例(3)“除了”应放在首句,因为该句陈述的对象是周老师,而不是顾老师、若该句陈述对象为顾老师,则“除了”应放在”顾老师”之后,如,顾老师除了懂日语外,还懂英语。
例(4)这句犯了虚词“关于”位置不当的毛病。“关于„„事件”这个介宾短语不能放在主语后面,如要保留这一短语,就应将它放在主语“世界各大报纸”前,或者将“关于”改成“对于”。“关于”常放在句首,“对于”可放在句首或句中。
总结二:
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果位置恰当,句意就准确鲜明,否则,不仅会使句意不明,甚至会改变句子原意。一是否定副词在把字句、被字句中放在“把”“被”字之前;一是复句中关联词的位置:分句间的主语一致时,关联词语放在主语的后面,反之,放在主语的前面。
八、链接高考:
(1)判断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的虚词正确的一组。①人家的进度 就要超过咱们了,咱们得加油啊!②你不了解情况就大发议论,太主观了吧? ③王丹考虑问题脑子很灵活,刘磊的思路 敏捷。
A、马上 不免 更加 B、马上 未免 更加 C、立刻 不免 越发 D、立刻 未免 越发 解析:“马上”所表示的时间性幅度要稍大一些,偏口语化;而“立刻”表示的是即刻
要发生的事情,偏书面语化。“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主观评价;“不免”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如:看到你们,不免让我想起了高中时的自己。“越发”限用于同一人或事物的进一步变化;两个人或事物比较时,不能用“越发”,必须用“更加”。
(2)判断下列句子划横线处的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这与其说是靠他个人的力量,不如说是由于他是社会的一个成员。B、他的一生自然使我想起了《论语》中孔子同他的弟子的一段对话。C、在这条熟悉的林荫大道上,他偶尔碰到了自己在中学时代的恋人。D、有些青年人居然这样评价《城南旧事》这部影片:“小孩儿片,没劲。”
解析:正确选项:C。“偶尔”跟“经常”相对,表示“次数少”。“偶然”跟“必然”相对,表示“意外”。选项C中应该是表示意料之外的意思,故应用“偶然”而非“偶尔”。
九、小试身手一、二(见教师用书p152-153)
句子“手牵手”——复句和关联词
教学目标
1、掌握正确划分复句层次的方法,能够判断复句内分句的关系。
2、理解并掌握常见关联词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正确划分复句层次的方法,能够判断复句内分句的关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总第14-15课时
一、引入
请同学们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四句话连接起来:(幻灯显示)
1、张海迪姐姐瘫痪了:
2、张海迪姐姐顽强地学习;
3、张海迪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
4、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
正确答案:张海迪姐姐虽然瘫痪了,但她顽强地学习,不仅学会了多门外语,而且学会了针灸。
结果有一个学生写道:虽然张海迪姐姐学会了针灸,可她还是瘫痪了。
有一个学生写得更过分:张海迪姐姐不但学会了外语,还学会了针灸,她那么顽强地学习,终于瘫痪了。
后两位同学的答案非常好笑,但是这两句话的关联词运用都没有错误,它是错在分句的组合不合情理、不合逻辑。对一个复句,从语言运用角度去思考,我们不仅要判断关联词运用得是否正确、得当,而且要分析复杂的句子的层次结构和组合关系是否合乎逻辑。今天我们来学习有关复句的知识。
二、判断单复句
(一)我们先来做一个简单的判断单复句练习。
1、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单句)
2、这副对联知道的人颇少,有介绍的 必要。(复句)
3、不久我就离开了母亲,因为我要读书啦。(复句)
4、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她都遵守纪律。(单句)
(二)明确单复句概念
1、单句概念
单句就是指结构和意义比较简单的句子。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就某个句子看只是一个主谓结构,但充当句子中某个成分(如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的也是主谓结构,也就是说在句子中还包含着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如:我听说今年大学扩大招生了。“我听说”的宾语“今年大学扩大招生了”是一个主谓结构。
一种是:就某个句子看不止一个主谓结构,其中任何一个主谓结构也不是从属或降级的主谓结构,但这些主谓结构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句子中间没有停顿,书面上没有标点符号),也就是说这几个主谓结构说的差不多就是连续发生的同一件事。
如:老师鼓励我考大学。句子=老师鼓励我+(我)考大学 我下了课去图书馆。
句子=我下课+(我)去图书馆
2、复句概念
复句是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互不从属的分句的句子,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练习:判断单复句
(1)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单句)(2)他今天有病,没去上班。(复句)(3)因为他今天有病所以没去上班。(复句)
3、如何区分单复句
①复句的分句间互不为成分,这是区分单、复句最重要的一点。复句的分句之间结构上互不包含,就是说互相不作句子成分,没有句子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这是复句的本质特征,也是复句和单句的最根本的区别。②不能看只有一个主语就断定不是复句。凡是一个主语管几个动词,只要中间用逗号或分号表示停顿,又互不做成分,就是复句。
如:我请假去看病。(单句)我请假,去看病。(复句)
③有些关联词既可以用在复句的不同分句中,也可以用在单句中。如:只有热爱工作的人,才能热爱生活。(单句)
4、小试身手:辨别下列句子是单句还是复句。
(1)无论你还是我都不可能完成这项任务。(复句)(2)片面强调政治,而不注重学习,都是不对的。(单句)(3)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产。(单句)(4)只有在冬季,我才能看到这种景象。(单句)(5)我们依照规章制度,罚王峰停工三天。(复句)(6)只有共产党,才是领导我们穷人闹翻身的大救星。(单句)
(7)发放个人消费贷款,对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有效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单句)(8)无论谁,都必须遵守纪律。(单句)(9)暴风雨冲过的荒草,象用梳子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单句)(10)这是普遍真理,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适用的真理。(复句)
三、复句的类型
复句分联合关系和主从关系两种。(详见书本85页)
1、联合关系的复句:
并列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连贯复句、解说复句。
2、主从关系的复句:
因果复句、目的复句、转折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让步复句。
3、关联词是复句的黏合剂(复句关联词详见书本86页)
活动:找出下面复句中的关联词,并说明复句的结构关系。
(1)南朝如果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们的。(假设关系)(2)迟大冰一边漫无目的地走着,一边遥望着广漠的绿野。(并列关系)(3)与其建这么个没用的碑,还不如拿这笔钱救济伤残人。(选择关系)(4)不但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而且能解你体内之毒。(递进关系)(5)可惜师伯那时不在,否则令狐大哥也不会身受重伤了。(转折关系)(6)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因此也就对党不利。(因果关系)这些复句都只有一个结构层次和一种结构关系。其中(1)、(5)、(6)三句只有一个单用的关联词;(2)、(3)、(4)三句则有两个成对配合使用的关联词。
活动:上面句子能不能不用关联词
请试着去掉这些复句中的关联词,想一想,如果不用这些关联词,复句还可以说吗? 根据这种情况,上面这些句子可以分为三组:
第一组,(2)、(6)句可以去掉关联词,而且不改变句意。比较:(2)迟大冰漫无目的地走着,遥望着广漠的绿野。(并列关系)(6)任何缺点错误都是对人民不利的,也就对党不利。(因果关系)第二组,(1)、(4)句去掉关联词后句子仍然成立,但是原意改变了。比较:(1)南朝出了个英主,我们大辽是肯定斗不过他们的。(因果关系)(4)能救得杨过和小龙女性命,能解你体内之毒。(并列关系)
第三组,(3)、(5)句不能去掉关联词:(5)句去掉关联词后只能读成假设关系的复句,但是却与原来想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了;(3)句去掉关联词,表达不出两个分句之间的语义联系,句子变得完全不成立了。比较:
(3)建这么个没用的碑,拿这笔钱救济伤残人。(5)可惜师伯那时不在,令狐大哥也不会身受重伤了。
小结:关联词在复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使分句之间的逻辑联系清楚地显示出来,因此,在组织复句时一定要注意关联词的运用。
4、指出下列复句类型
(1)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并列复句)(2)学习既要有一股钻劲,又要有一股巧劲。(并列复句)(3)有的青年虽有理想,但刻苦勤奋不足。(转折复句)
(4)为了维护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安全,我们必须抛弃单就“外经贸论”的传统思路。(目的复句)
(5)要么我们被困难吓倒,要么我们把困难搬掉。(选择复句)(6)要是到了夏天,那座高山上的积雪就会融化。(假设复句)
45(7)我们即使再盖一间库房,也装不下这些稻谷。(让步复句)(8)说实在的,我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也不想去搞懂它。(递进复句)(9)既然他处处为集体着想,就会得到大家的信任。(因果复句)
(10)多一点翻译的技能还在其次,更主要的,还是受一点美英华文化的熏陶。(递进复句)
(11)他宁可少睡些,也要把当天的事情做完。(选择复句)
(12)你要是踩着那些窝儿下去,到17米的地方就会发现井壁的一旁有一条隧道。(假设复句)
(13)他们今天是来开会,还是来参观呢?(选择复句)(14)他们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来视察工作的。(并列复句)
(15)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承接复句)
5、易混淆的复句类型(1)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
这两种复句中的大部分句子容易区分,但也有容易混淆的情况。并列复句中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表述的类型(常用的关联词有“不是„„而是„„”,“是„„不是„„”),有学生易混同于选择复句中的一种没有取舍的情况(常用的关联词为“不是„„就是„„”)。例如“不是人们的社会意识决定人们的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辨别这两种复句:
首先可以从关联词入手。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两类复句的关联词进行比较(特别是比较其关联词的后部分),分析其异同点。
其次,可从句子表达的意义上来区别。并列复句是为了鲜明地说明事情或事物的特点,意思往往是确定的;选择复句则列出两种不相容的可能,引人注意,意思是不确定的,要人们自己去确定取舍。
(2)因果复句和并列复句。
虽然这两种复句有本质上的区别,但因果复句中表推论因果关系的情况(常用“既然„„就„„”来表示),有些学生易混同于并列复句中的“既„„又„„”的情况。例如:“既然我们是学生,我们就要认真读好书。”这个复句本来是因果复句,但有些学生判断为并列复句。
辨清这两种情况的方法有二:
第一用换关联词法来判断,表推论的因果复句中的“既然„„就„„”可换成表一般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因为„„所以„„”,意思上不会有多大的变化;而并列复句却不能把“既„„又„„”换成“因为„„所以„„”;
第二,用前后分句换位法来判断:前后分句不能换位的是因果复句,能换位意思不变的
则是并列复句。
(3)假设复句和条件复句。
这两种复句由于在某种情况下比较相似,所以很容易混为一谈。如(1)“如今,你若是从井冈山许多山坳走过,便能看到一条条修长的竹滑道。”(2)“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沙丘就可以被固定下来。”很多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例(1)是假设复句,例(2)又是条件复句。
可从两方面来辨别这两种复句。
第一,根据关联词来辨别:凡是前一分句中的关联词与“如果”意思一样的(如“假如”、“假若”、“若是”、“若要”等),则是假设复句;凡是前一分句的关联词与“只有”意思相近的(如“只要”、“除非”等),就是条件复句。
第二,根据句子感情色彩来判断:假设复句往往带有假设的意味,主观色彩较浓;而条件复句常常是冷静地叙述情况,比较客观。
(4)并列复句和递进复句。
并列复句分句间或者是平列关系,或者是对举关系。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他的脑子里所有的就不是空想,他的行动也就可以不断地得到进步。一边让雨淋湿我的头发,一边还想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
常用的关联词有“也”“又”“还”“既„„又„„”“一边„„一边„„”“一方面„„另一方面„„”“不是„„而是„„”等。
递进复句由两个有递进关系的分句组成,后一个分句表示的意思比前一个分句进一层,如程度更深,数量更大,范围更广等。递进复句一般要用关联词语连接,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更”“而且”“甚至”“尤其”“特别”“何况”“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并且、也、还)„„”“尚且„„何况„„”等。例如:
①那雨却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②对于叔叔回国这件十拿九稳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③老旦是我所最怕的东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
(5)有一个顺口溜把难记的、易混的整理在一块,请牢记。“不是”“而是”是并列,“不是”“就是”是选择,“尚且”“何况”是递进,“尽管”配“还”是转折。“既然”配“就”是因果,“即使”配“也”是让步,“无论”“除非”和“不管”,“只有”“只要”讲条件。
四、多重复句
(一)分析复句(多重)的方法步骤:
先读懂整个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是基础。步骤:
1、确定分句的数目和界限。
综观整个多层复句,确定分句的数目,明确分句之间的界限。
即使进了养老院,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猜的美好收获,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缠身,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尽情享受。这个多层复句由以下5个分句组成:
即使进了养老院,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猜的美好收获,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缠身,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尽情享受。
2、找出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是复句中重要的语法标志。
分析多层复句时,关联词语有助于理清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尤其是合用的关联词语一般都出现在同一个结构层次中。
例如:即使进了养老院,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猜的美好收获,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缠身,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尽情享受。
这个多层复句中出现的关联词语依次是“即使”、“也”、“而且”。
3、划分第一个层次
在确定分句和关联词语的基础上,仔细分析各分句的意义和分句之间的关系,找到全句语义关系最松散的结合点,以此确定多重复句的第一个层次,用单竖线(“|”)将第一个层次切分开;并根据前后关联词语和前后分句的意义,确定分句之间的结构关系。
例如:即使进了养老院,|(让步假设)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猜的美好收获,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缠身,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尽情享受。
根据合用的关联词语“即使”和“也”,并参考分句之间的意义,可以判断该复句第一个层次是让步假设关系。
4、划分其余层次
划分好第一个层次后,再分析前后两个部分的结构关系,看它们是不是还可以分析出分句形式来。
如果不是一个分句,还要重复以前的步骤,划分出第二层次。在第二层次的结合处用双竖线切分开,并注明结构关系。这样一直分析下去,直到最后一层,即组成部分都是最小单句形式的分句为止。
即使进了养老院,|(让步假设)也可能有一个两老无猜的美好收获,|||(递进)而且没有青壮年时期的诸事缠身,||(因果)你可以如童年一般朝夕牵手,|||(并列)尽情享受。
第二个层次是因果关系,第三个层次分别是递进关系和并列关系。
(二)多层复句分析举例
1、二层复句
①孩子们常常听着一种美妙的声音入睡:|(解说)那不是马蹄碰撞石头的声音,||(并列)而是一种多情的、引人入胜的声音。
②大学生只有当月末囊空如洗时,||(条件)才会给双亲写寥寥数语,|(因果)因为,惟有家书才能“抵万金”。
③如果我们常心存感恩,||(假设)人生就会过得再快乐不过了,|(因果)因此请好好经营你那值得经营的人生,||(连贯)让它充满芬芳。
④如果你失去了太阳,||/(假设)你还有星光的照耀,||(并列)失去了金钱,||/(假设)还会得到友情,|(并列)当生命也离开你的时候,//你却拥有了大地的亲吻。
2、三层复句
①由于叙述得很详细,||(递进)而且有许多细节的描写和形容,|(因果)以致专案组中有的善良人都为之感动,||(因果)觉得他确实是一个老实人,|||(递进)还是一位善于“形象思维”的艺术家。
②无论是在超市购物,|||(选择)还是到个体摊位买东西,||(条件)货物清一色都是韩国商品,|||(递进)并且绝无假货,|(因果)卖假货的一旦被查出来,||(条件)当事者会被依法治得倾家荡产。
③如果我放了他,||(假设)就表示我不是英雄,|(转折)但杀了他,||(假设)纵然是英雄,|||(让步)也只是个度量狭小的英雄。
④他们到我这里来,||(因果)只不过是因为他们实在是无聊,|||(并列)没地方可去,|(并列)我之所以容纳他们,||(因果)只不过是想赶走这屋子里的冰凉和寂寞罢了。
⑤我并不信教,|(转折)但是苦于找不到意大利语的老师,|||(因果)也只能从当教徒入手,||(目的)以便接近神父,|||(目的)获得学意大利语的机会。
⑥如果所有的房屋都设有暖气,||(假设)人们便不会对温暖心生感激,|(并列)而假如你从寒风凛冽的野外行乞归来,|||(连贯)能有一束点燃的取暖柴薪,||(假设)你一定会被这难得的温暖所感动。
3、四层复句
①小孩子只有当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并受到不正确的对待,如训斥、责骂、体罚时,||(条件)才有可能撒谎;|(转折)然而这也仅仅是有撒谎的可能,||(因果)是否真的
撒谎,|||(条件)看周围环境的影响,||||(并列)看大人对他的态度等。
②在公司早期几次最艰难的时候,老董事长总是召集全体员工开会,|(连贯)虽然不是声泪俱下,||(转折)也是认认真真:|(解说)要么咱们搞到钱,||||(假设)大家做下去;|||(选择)要么咱们就关门,||||(连贯)大家一起开路。
③我非常尴尬地呆在一边,||(连贯)想说点什么,|||(解说)或者是反驳,||||(选择)或者是解释,|(转折)可是到底英语不是母语,|||(因果)一到关键的时候就卡了壳,||(因果)最后一言不发地坐在那里。
④我们无论认识什么事物,||(条件)都必须全面地看,|||(解说)不但要看到它的正面,||||(递进)而且要看到它的反面,|(条件)否则,就不能有比较完全和正确的认识。
五、演练
1、下面句子中的关联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A、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B、唐明皇为了宠幸杨贵妃,就干过这样的事。
C、只有数完了名单,审判日就降临到那些不列在名单上的人。D、但是我们还是有缺点的,而且还有很大的缺点。
明确:选C。“只有”和“就”不搭配。“只有”和“才”搭配使用,“只要”和“就”搭配使用。
2、把下面句子改写成一个单句,原句内容不能省略。
他用双手创造了奇迹!二十年的时间,在这荒山野岭上造成大片森林。它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明确:“他”为陈述的主体(主语)改写成:
在这荒山野岭上,经过了二十年的时间,他用双手奇迹般地创造了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
“森林”为陈述的主体(主语),改写成:
这蒙着如丝细雨、显得格外郁郁葱葱的大片森林,是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靠自己的双手,在荒山野岭上奇迹般的创造出来的。
如丝细雨中,这一大片土地他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荒山野岭上奇迹般创造出来的森林,显得格外郁郁葱葱。
【选修课程的教学教案】推荐阅读:
《湘夫人》(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8-18
魏公子列传(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6-24
入门四问(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8-06
通用技术选修课程方案08-17
边塞诗(粤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07-03
《书愤》教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08-22
选修语文《高祖本纪》教案07-24
高中数学选修32教案10-21
生物选修课教学计划06-25
网络选修课教学大纲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