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建设星级文明社区经验做法及成效

2024-06-08

创新建设星级文明社区经验做法及成效

1.创新建设星级文明社区经验做法及成效 篇一

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和特点

一、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原有的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经过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新型农村社区的特点

1、规模不等。少则几千人,多则上万人乃至几万人,完全由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基础而定。

2、基础设施相当完善。新型农村社区的道路、供电、供水、通讯、购物、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垃圾污水处理等各项设施基本齐全,可以保证农民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法律、计生、就业、社保、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政府各项服务全面覆盖,很多事情群众不出村也能办到。

4、居住环境优美。新型农村社区注意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娱乐休闲设施齐全;群众的住房设计科学,既有独门独院的别墅,也有多层、高层、廉租房等不同样式、不同面积的套房,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财力状况选择不同的住房标准。

5、社会管理得到加强。建立了党总支、居委会、经济协会、文化协会、老年协会、村民理事会等组织,社会管理得到完善和加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遵循的“三个原则”

(一)政府引导,群众自建,社会共助

在政府进行规划设计、政府和社会共同给予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的扶持引导中,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民的事情农民办,农户能够自己做的自己做,能够联合做的联合做;政府和村两委不应包办,应该放手引导农户民主理财、自我管理,引导农民自愿地、积极地、有序地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量力而行

在基础和条件上,要区分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不搞一刀切。条件好的地方,结合现有工作基础,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全面开展社区建设;条件不完全具备的地方,可以有选择性地开展,例如可以从群众最需要、最认同的环境卫生整治做起,逐步动起来。规划建设要突出乡土风情,彰显农村特色,体现农村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努力形成“一社区一特色”的农村风貌。在区域分布上,城中村、城郊村、镇中村、— 1 —

镇郊村纳入城镇总体规划进行建设;工矿区的村庄纳入工矿区的总体规划进行建设;数量众多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方式来决定农民的居住生活方式,居住生活方式一定要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否则就会阻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具体而言,纳入城镇和工矿区总体规划的村庄,鼓励建设四层及以上的多层楼房;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宜建设三层及以下的低层新房。

(三)试点先行,加强指导,形成氛围

要优先选择产业基础较好、管理机制健全、群众积极性高的村庄先行试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规范程序、细致操作,确保建成精品工程、“百年社区”。对先行试点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要认真总结,摸索经验。试点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突出地方特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于一些带有规律性、方向性的做法,要及时予以指导、推广和完善。要宣传发动,形成氛围,不断深化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认识,引导群众自觉主动投入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要注重的“三个结合”

(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在繁荣农村,繁荣农村的关键在农民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在发展产业。产业的发展可以给农民的社区新生活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同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又可以为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继而促进产业的发展提供大好机遇。在加强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过程中,要统筹考虑产业规划,加强“一村一品”建设。在人口集中居住的过程中,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走农业园区化之路。粮食生产区,发展产量高、工作效率高的机械化大农业。“鸭棚、菜棚、菌棚”生产区,发展劳动密集型、增值高的园艺小农业。同时引导富余劳动力搞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等,拉长做粗农产品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让农民充分发挥其能力,让农民变成现代化的、职业化的新型农民,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村民自治相结合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政府和村两委要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酝酿、讨论、审核和实施,要引导农民自主建设、自主理财、自主管理,全方位参与新型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农民在积极参与过程中,其知情权、话语权、主人翁意识将得到增强。农民迁居新社区以后,精神面貌和社区治理结构都会发生变化,有利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这些都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的健康可持续运转打下重要基础。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建设相结合— 2 —

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要采取各种鼓励措施吸引不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到县城区、到镇区落户居住,促进农民到城镇居民的转化。同时,通过引导吸引城镇的闲散资金投资到农业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促进城镇资源和要素向农村转移。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并驾齐驱、互促互动的两只轮子,实施双轮驱动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国内部分先行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做法

新乡市长垣县: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该县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先规划后建设”的规划原则,打破城乡壁垒,突破区域界限,从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重点镇、新型农村社区、自然村五个层面,搞好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业规划。结合城乡一体化整体规划,编制了三大配套规划,即: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产业集聚区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将全县599个行政村规划为119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整合3个行政村,每个社区大体1500户,6000人左右,人均建设用地60—80平方米,每户不超过267平方米。在规划过程中,让群众广泛参与,反复征求群众意见,规划成型后在其显要位臵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规划一经确认,严格按规划搞建设,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审批程序。为了理顺城乡规划管理体制,在乡镇设立了村镇规划管理所,各行政村设村庄规划管理员,形成了“县规划局—村镇规划所—村庄规划员”的规划管理体系,强化了规划的有效管理和监督检查。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长垣县根据规划编制方案,按照“规划适度超前,建设稳步推进”的原则,把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分四步走:2009年启动全县38个社区,五年基本整合建成;2015年,力争所有社区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全部到位;2017年前,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到位;2020年,全面完成119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先行启动的38个新型农村社区大都建在了县城规划区、重点镇、干线公路两侧、产业集聚区周边等重点区域。遵循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初步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产业带动型、企业参与型、回乡反哺型”等六种社区建设模式和“农民自建、集体代建、招商引建、社会援建”等四种建设途径。如村庄合并型。长垣县南蒲办事处正在建设的南蒲新区、南蒲新村、西郭庄社区和陶行社区4个社区,合并了全办事处的28个行政村,建成后腾出土地8000余亩。旧村改造型。起重机配件专业村魏庄镇了墙村,大部分道路和住房建成时间较短,且村内规划较为整齐。主要是对旧房和损坏设施进行改造,保留了40%以上的住宅,减少了不必要的投资。在社区建设中,该坚持农民自愿原则,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不搞行政强迫命令和“一刀切”。规划设计多种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避免农户建房超出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合理确定社区住宅层数,鼓励向多层、高层住宅发展。

(三)完善机制,投入驱动。长垣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投入驱动、机制推进。在资金筹措上,采取“县级投入奖补资金,乡镇投入引导资金,鼓励民企捐助资金,协调金融部门提供贷款资金”等多种形式,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步伐。同时,对在新型农村社区建房的农民,免费提供住宅户型图样、每户补助10吨水泥、对贷款农户补贴3万元3年的贷款利息等优惠扶持政策。2010年以来,该县各级财政、社会捐助、金融贷款、农户自筹等共投入社区资金7.54亿元,其中市级以上1700万元,县乡6318万元,企业捐助6318万元,农户自筹6亿元。对整村迁建的按实际净增土地给予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0%的比例返还,用于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在每个社区建设前期,县政府都补贴15万元规划费和50万元启动资金。

(四)创新思维,政策激励。该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上,用足用活国家的各种优惠政策,特别是土地政策。通过合点并村,土地复垦,把土地的“三项整治”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使用相结合,即解决了社区用地缺乏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城镇发展提供了用地指标,实现了多赢发展。把旧宅拆除和复垦整理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凡是到社区建房的农户都要与村民委员会签订交回老宅基地使用权协议,保证建新拆旧同步进行。长垣县对入住社区农民实行双重身份,为其办理城镇居住地居民户口,享受城市居民的有关优惠政策,优先安排就业,仍继续享有农村土地承包、计划生育及惠农补贴等各种农民待遇;为入住农户发放社区特殊房屋产权证书,允许住房在本区域内流转;完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下乡支农制度,为每个社区选配一定比例的优秀教师任教,至少配备一名财政全额供给的全职医生。并针对“群众怕丢村子、村干部怕丢位子、县乡干部怕惹乱子”的思想,制定了“五不变”政策,即:村庄规模调整后,原行政村的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行政村的各项承包、租赁合同及合理优惠政策不变;原村级资产、债权债务不变;原自然村村名不变;原行政村村民的福利待遇不变。出台了凡入住社区,居民到产业集聚区工作享有优先权,企业优先安排就业岗位,免费办理工商登记手续,提供创业贷款,子女就学补贴等优惠政策。

(五)资源整合,联包帮建。为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涉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该县加强涉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实施涉农项目资金优先向社区安排、捆绑使用,用于解决新型农村住宅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交通、农业、卫生、扶贫、文化教育等部门项目资金,集中向新型农村社区倾斜。这些项目资金向新型社区倾斜的比例达80%以上,主要用于社区道路、绿化、供排水、文化大院、村民活动广场、卫生室和便民超市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合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速度。长垣县从16个县直单位抽调38名副科级干部或后备干部,从各乡镇抽调38名骨干人员,与市派“联包帮建”驻村工作队员一起组成38个工作队,到已启动的38个社区进行帮扶工作,重点帮助社区做好规划编制,宣传组织,创业就业等工作。

昆山市:

(一)顺应城市化进程,高起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

昆山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着眼于城市现代化,昆山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确定了“三高”要求。一是高起点规划。与城镇体系相衔接,科学规划农村新型社区的布局,目标使70%的农民实现集中居住。为达到管理、服务最优化,合理确定社区规模,原则上每个社区建筑总面积控制在30万平方米左右,人口规模不超过1.5万。对每个社区,超前规划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配套设施,确保管理服务和社会事业设施一步到位。根据动迁小区规模、人员结构状况,规划建设集文化娱乐、餐饮、美发、洗浴等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或商业街区。二是高标准建设。在全省率先提出了每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不低于300平方米的标准,去年昆山进一步提高标准,新建农村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不低于2000平方米,老城区社区不低于1000平方米。目前全市117个社区的办公、服务、活动用房平均面积达到650平方米,其中3个社区超过4000平方米,16个社区超过1000平方米。三是高效能管理。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逐步理顺社区居委会与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与辖区中介组织、物业管理等方面的关系,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农村社区服务功能

1、着力推进便民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按照“社区居民需要什么,就发展什么项目”的要求,重点发展家政便民、安全保卫、中介信息、文化娱乐、健身休闲,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帮扶解困服务、对老弱病残的关爱服务、方便居民办事的告知服务等。2004年建立了市、镇、社区(村)三级便民服务中心(站),不断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建立基层就业服务体系。在乡镇建立了劳动就业管理所,在社区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站)。同时,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不断推出社区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下岗人员就业。

2、着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该市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建立了包括低保、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征地补偿、动迁补偿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在社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同时,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立了大病风险基金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三级帮扶体系,落实帮扶对象,为困难群体提供有力的帮助。

3、着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把平安社区、平安村的建设列为“平安昆山”建设的重要内容。2004年,整合综治、社区(村)警务、治保、调解、外来人员管理力量,建立了“五位一体”乡镇治安管理模式,农村每个社区都成立了警务室,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以“巡逻、治安、内保”为主体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网,形成了专群结合、群防群治、覆盖面广、打击精确、防范有效的工作体系。同时,全市加大了科技创安力度,按照平安小区的建设标准,完善社区保安设施,在农村全面推行“家庭小技防”。实施外来人口信息一体化管理模式,提高对外来人员的动态管理和控制能力。

4、着力推进公共文化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昆山文化、体育资源,发展面向村、镇的文化事业、体育事业,丰富和活跃群众生活,增强社会凝聚力。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文化站(室)、村民学校、绿色网吧、图书阅览室等 — 5 —

文化设施,通过“文化三下乡”、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创建学习型家庭、举办健康讲座等活动载体,满足社区居民求知、求乐、求健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区教育方面,优先增加公共教育投入,调整优化各类教育布局,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村、镇辐射,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济宁市汶上县:

(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规划先行,着眼长远,统筹规划,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规划院编制了《汶上县统筹城乡发展总体规划纲要》、《汶上县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同步修编了《汶上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了农村社区建设布点,将全县493个行政村规划为97个新型农村社区,优化城乡空间建设布局。按照统一聘请设计部门、统一支付编制费用、统一评审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四统一”标准,高标准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确保农村社区规划和建设质量。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功能。一是注重抓好社区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社区垃圾收集和污水处理,实现了雨污管网分流,所有回迁入住社区实行垃圾社区收集、县集中运输处理。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搞好社区道路、水电管网、通讯设施及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亮化、绿化、美化、净化标准,彻底改善了群众生活环境。三是强化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所有新型农村社区都建立健全了社区党组织和工作委员会,配套设立了群众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群团组织、物业管理等机构。

(三)大力发展产业,实现持续发展。一是对通过挂钩项目节约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安排不低于40%的指标用于经营性用地,所得收益全部用于农村群众拆迁补偿、困难群众安臵和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规划建设商业设施。各社区内都建设了部分商业门面,集中租赁经营,既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又增加集体收益,补贴社区居民水电支出和物业管理费用,避免了群众因入住楼房而造成支出增加的问题。三是建设社区产业园。坚持“一区一业(园)”原则,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指标,预留不低于20%用于发展社区产业,促进社区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全县围绕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建设产业园10处,吸纳26万农民就业。四是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社区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走股份经营的路子,让农民成为股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增加群众的股份收入,促进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

上一篇:信贷全流程风险管理下一篇:医疗缺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