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19篇)
1.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一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提升提升自己的德行。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识能够让自己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时时警醒自己。
二、学习《国学》让自己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三、学习《国学》,让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hu水。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不是我们这一代的事,也不是这几代的事,而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伟业,《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传承的基石。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同时,带动班级同学也加入进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诗篇,用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
2.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二
一、国学经典教育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国学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强国之本, 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国学经典中的文化价值和修身理念可以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对于当下播音主持人才中普遍存在的急于求成、浮躁跟风的现象, 只有对其加以国学经典中传统文化的洗礼才能帮助播音主持人才, 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 对学生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是播音主持人才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只有注重对学生文化软实力的培养, 才能使其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此外, 由于播音及主持工作的职业特殊性, 播音员和主持人的言行举止和服装仪容等方面都在体现本国的文化特色, 具有很强的文化影响力。而国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如果播音主持人才能够深刻地学习和认识, 必然有助于他们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化影响力。综上, 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必须融入国学经典教育的环节, 才能培养出更优秀、更具文化影响力的播音主持人才, 才能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发扬光大。
二、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现状
虽然学习国学经典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极具必要性, 但是当下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却存在着极度缺失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中学习国学经典的氛围不够浓厚, 大多数高校都奉行“重专业、轻文化”的教学、培养模式, 没有认识到学习国学经典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播音主持专业的培养方案中, 大多数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专业基础以及实训等方面, 文化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 课时量少, 学习要求也不高。因此, 在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模式中,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高, 基础条件匮乏, 学习氛围不够浓厚, 这一切都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时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三、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缺失的应对策略
根据上文中所提到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的教育现状可以看出, 要把国学经典教育融入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试图就此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 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一) 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当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 人才培养不仅应该注重专业知识的培养, 也应该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 以实现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共同进步的美好愿望。因此, 各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认识到国学对于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 切实做到将国学经典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模式当中, 避免有结构而无内容、有立意而无实施的形式主义。
(二) 高校应该修改专业培养方案
就当下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方案而言, 过度强调纯专业化的学习是其主要的特征, 也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大弊端。 当今这样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势必要求各行各业的人才了解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 只有实行“专业+ 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才能更加符合时代的需求, 才能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播音主持人才。能够学习并掌握国学经典中的文化精髓对于播音主持人才来说本身就是一门技能, 因为国学经典有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增强文化影响力, 这对于播音主持人才来说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 而学习国学经典恰恰为他们掌握此项技能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因此, 当今播音主持人才培养应该采取兼容的思想, 将专业知识培养与人文素质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 传统文学、文化的课程以及课时在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有所增加。
(三) 高校应该营造学习国学经典的校园文化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 各高校中国学经典的学习氛围普遍处于一种低迷的状态, 要改变这种现状, 还是有很多有效的途径可以尝试的。高校作为一个独立而又相对比较纯净的文化系统, 为一种文化的盛行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 关键就在于一定要大力倡导这种文化, 让学生们多多接触、多多了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学校可以调动包括学生社团在内的一切宣传力量为国学知识宣传。除此之外, 开展各种文艺汇演、打造文化长廊、刊登校报校刊、举办讲座会议等活动也可以有效促进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假如国学经典能够在校园文化中得到广泛的传播, 那么学生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四、结语
当下,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正面临着就业难的尴尬局面。 究其原因, 可能播音主持专业中国学经典教育的缺失是其原因之一。因此, 不应该把这种教育上的缺失导致的不良后果完全归咎于学生, 高校也应该就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反思。 学校应该就在其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到底能不能够满足时代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等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学校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行为的实施和结果, 因此, 对于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问题, 高校应该及时转变教学理念, 将内外兼修作为其培养人才的目标。学习国学经典为播音主持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播音主持人才培养要取得进展离不开国学经典的助推作用, 相信在播音主持专业正值全国性的改革之际, 将国学文化以及经典教育与之结合将会有效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梁敏.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的缺失与对策[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13 (12) :56-57.
[2]戚姚云.创新新生始业教育的有效探索——以浙江传媒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 , 2010 (12) :35-36.
3.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三
【关键词】国学经典 播音主持 人才培养
陕西科技大学校级自选科研项目(传统文化元素的教育功能在播音主持专业中的开发研究,编号:2012ZX-15)资助。
现状: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国学经典教育缺失
1963年北京广播学院成立,播音专业只是一个典型的“小众化”专业。随着媒体的多元化发展,播音主持专业逐渐火爆,但却面临着国学经典教育缺失的状况。
1.办学背景多样,层次不一,普及国学经典的基础条件参差不齐
在近10年中,以陕西省为例,先后就有10余所高校开办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就全国而言更是达到200多所。涉及到的办学背景有综合性院校、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办学批次也由一本、二本到三本、大专。其中,综合性高校的整体文化氛围较强,学生和教师的互动频繁,图书资料相对更齐全,学术气氛较浓厚。而理工背景的高校在人文艺术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学校教育的重心在于理工而非人文、艺术,因此,就理工、二本及以下批次的院校而言,学习国学,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条件相对匮乏。
2.专业培养方案重专业培养,轻文化熏陶
纵观整个专业培养方案,绝大多数的课程设置主要围绕专业基础、实训、艺术表现等几方面,文化类的课程设置相对薄弱。其无论是在课时量还是授课内容,甚至大多数的授课类型均被列为选修。这种“重专业、轻文化”的教学培养方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3.师资力量有限,水平参差不齐
播音与主持专业的教学范围涵盖了语言、艺术、传播学等多种学科。教师的学科限制与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结果。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主要从事的是课时量极其有限的语言、传播类等课程;而主要的教学任务多由艺术类教师承担。后者由于学科的专业限制等因素,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涉及文化特别是国学经典的知识。而这正是一个直接影响国学经典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
4.学习国学流于形式
“国学热”和传统文化的回归使国学曾一度风靡高校。然而,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高校而言,“国学名家”、“国学大师”进高校是很难做到的。组织观看国学讲座的视频资料成了高校的权宜之计。没有系统的宣传、讲解,没有良好的组织,学生到场率极低,最终使活动流于形式。
思考:国学经典教育对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意义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后泛指传统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章太炎先生曾将国学推崇为中华民族立国强国之本。“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国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也。故今日国学之无人兴起,即将影响于国家之存灭,是不亦视前世为尤岌岌乎?”那时,国学不仅发挥了强大的政治作用,更鲜明地展示了当时文人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①近代以来,随着外来思想的引进,国学虽一度被视为少数精英尊崇的“窄众”文化,但如今文化语境大兴,国学经典学习又成为了一个大众化、时尚化的潮流。因此,在坚守文化中寻找创新,是播音主持专业改革的必由之路。高校应以前瞻性的眼光,注重国学经典的文化价值和实用功效,促进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下,市场经济繁荣,追星、选秀活动的大肆举办使不少专业学生不惜成本竞相追逐。他们急功近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心态往往事倍功半。而国学经典是千百年来中华传统思想的精髓,有利于播音主持人才在当下盲目求成、浮躁追风的大环境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如能以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为契机,注重文化软实力的培养,则有利于专业学生的内外兼修。
2.有利于提高业务能力,增强舞台信心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准则第22条规定:“努力提高政治素养、文化内涵、语言能力、心理素质,保持外在形象和内在的和谐统一。”可见,一个业务能力全面的播音员或主持人不单单是外在形象和专业技能要优秀,还得在言语表达、心理素质上多下功夫。播音主持不是表演,职业定位一定要体现文化的积淀。国学经典包罗万象,有文化、有精神、有语言,更有智慧,这些都能为专业人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从而增强他们的舞台表现力和职业信心。
3.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当下,播音员和主持人因其特殊的工作场合,无论是着装还是言谈都应具备极高的文化影响力。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中国传媒人引以为豪的文化资源,而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被不同国籍和地区的人们所关注。因此,学习国学有利于在跨文化语境下展示和提升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影响力。
4.有利于合作交流,提高业务协作能力
全球化语境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传统文化中的国学经典与现代社会中的娱乐时尚都可以结合产出。随着传媒业的发展,传统的国学精髓不仅能改变当下世俗的不良影响,还能加强各区域、各领域之间的业务合作与交流。
对策:全面加强国学经典教育,促进播音主持人才培养
没有实质内容的花架子在激烈的竞争中是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没有过硬的全面素质就无法立足于就业市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绝不等于培养学生“会说+会表演+形象美”。从很大程度上,国学经典教育可增强播音主持人才的文化核心竞争力。
1.改变传统教学理念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培养人才更要以人为本。传统的艺术教育致力于挖掘艺术潜质,培养艺术品格,然而灵动的气质,娴熟的业务更要以提升人文素质来表现。为此,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实现专业品质提升和人文素质共求,明确国学教育的功能与定位已是刻不容缓。因此,国学高教一定要避免“有结构,无内容”、“有立意,无实施”的形式主义。
2.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
不可否认,现有的培养方案过度强化了纯专业化的教学特征,然而,社会人才的和谐构建需要的是兼容并包的思想,只有人文、科教、艺术等各领域相互贯通、共同进步才会产生积极影响。为此,播音主持专业培养方案中应该加强传统文学、文化的课程、课时。例如:一、二年级应以品德优化和普及基础国学经典知识为主,三、四年级应结合专业特色进行灵活教育。在理工背景的高校中,可在通时教育课中增加国学教育的比例,并建立完整而有特色的人文通时教育体系。
3.营造以国学教育为重的校园文化氛围
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纯净的文化系统,调动学生社团在内的一切可能的力量都能为国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创造途径。除此之外,各种文艺汇演、文化长廊、校报校刊、讲座会议的开展也可以从多角度加强国学经典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厚德载物”、“仁者爱人”等积极的人文思想绝不从属于某位仁人志士,如若能够在校园得以传播,相信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那些不务实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就业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纠正。
当下,教育观念决定并影响教育行为和结果,面对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就业难、成材难的状况,我们不应将责任完全推卸给学生。培养人才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尤其是培养艺术类人才更应树立内外兼修的目标。播音主持艺术专业要发展,绝不能离开人文学科的助推。相信,在全国性的播音主持专业改革之际,尊重国学文化、尊重经典教育将会有效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
注 释:
①章太炎.国学讲习会序[N].民报第7号,1906-09-05.
4.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四
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工作总结
我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已经第三年了,一路走来,我和学生们一起欣赏经典诗文的无穷魅力,共同感受诵读带给我们的无穷乐趣。本册教材节选自孔子的《论语》,五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孝敬、仁爱、修身、君子和交友;两个活动园地。在经典诗文的润泽中我们感受着成长的快乐;同时在教学方法上面也收获颇多。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排在第一位,所以在经典诵读课教学方法力求趣味化,千方百计调动学生投入激情,以
兴趣作为原动力。如:故事法: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小学教育工作总结巧用法:让经典走进生活,在平时生活中、在作文中时不时把经典名句用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更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是“经典”,感觉到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其次,进入三年级,随着国学经典学习的深入,古文的内容难度也逐渐增加,想要学生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内容,难免过于急于求成,我想还是采取“不求甚解”化吧。因为我深信书要慢慢读、细细品,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自然就会了解书中的道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力求甚解,但古代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单一,让学生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
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
最后我想说的是:诵读形式应该多样化。重视朗读,强调背诵,形式灵活多样:可以读出节奏、音律,可以集体读、分组读,也可以个人读。多样的诵读延续了学生的诵读热情,使得他们深深地喜爱上了诵读诗词。还记得,开学初,有的同学便迫不及待地问:老师,这学期我们背哪些诗啊?什么时候学啊?”看着孩子们的张张笑脸,我感到异常欣慰。
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有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语言不断得到积累。我觉得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到目前为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背诵的经典诗词已不少。小学教育工作总结经典诵读增强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大量诵读丰富了语言积累,增强了语感,获得了审美体验。同时,说写能力也不断得到了提高。多样的诵
读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积累,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5.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五
2011年三新教育及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总结
根据《成都市温江区思想政治建设和对外宣传目标考评细则的通知》(温宣发[2011]24号)、《关于进一步深化“三新教育”活动 全面推进“国学经典涌读”工程实施方案》(温宣发[2011]5号)文件精神,结合温江区供销合作社2011年三新教育及国学经典诵读工作计划,现将供销系统2011年三新教育及国学经典诵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
按照区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我社把“三新教育”活动、“国学经典涌读”工程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为保证“三新教育”活动、“国学经典涌读”工程的认真贯彻落实,成立了以“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结合自身实际,细化全年工作目标,扎实开展相关工作。
二、组织干部学习,增强“干部新知识”
坚持以个人自学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参照中央政策法规、省市经济战略部署,全国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新做法、新经验和新成果。深入学习系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党的三代领导人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熟悉党和政府在新时期对农村工作的各项
1方针政策,掌握新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实务和要领。深入基层、深入农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基层和农民的心声,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地指导工作。要特别重视开展现代都市农业对供销社带来的机遇的调研,提出开拓供销社为农服务广阔空间的意见和建议,强化农民专业合作、产加销合作、科技合作、金融合作等全方位合作,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全社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成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方面的行家。
三、组织相关知识培训,推动市民新观念。
我社始终把推进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就是温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实践活动的认识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尤其是围绕“生态田园型现代化新区”的规划定位,明确深化城乡统筹、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创新为动力,坚持“两个率先”,整体推进田园城市建设,全速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把握全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同时,根据各自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认真学习“三农”业务知识,定期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各类专业资格考试,促使全系统干部职工钻研岗位业务,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四、突出部门特色,强化“农民新思想”
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结合全区发展大局和我社工作实际,邀请省市部门领导和院校教授、协会专家作专题辅导,深入了解省市最新政策和各类前沿理论,拓宽知识面。运
用先进经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加强理论学习与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区“三农”工作实际,带着问题加强针对性学习,带着课题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工厂、企业、院校和乡镇调研锻炼,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努力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五、全力推进国学经典诵读工程
我社坚持把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与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单位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贯穿到日常性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中,贯穿到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贯穿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之中,转化为全社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创新载体,拓展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2010年国学经典涌读工程开展的基础上,我社认真安排了全年学习计划。按计划在年初向所属3个党支部发放了国学经典读本,并由办公室每月学习相关读本;同时,我社计划在年末再举行一次国学经典知识方面的趣味比赛,以检验学习成果,表扬先进。
温江区供销联社合作社
6.《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都希望并强求自己热爱国学,常用国学,也引导学生早点接触国学并爱上国学经典。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积累时常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他们不得不去接触。后来我还鼓励他们在平时的口语交际中与习作中能用一些经典,增强习作的文采,让他们真正学以致用,并在融会贯通的过程中深深爱上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
倒是因为自己工作的忙碌,自己却输于对国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而本学期也是任务性地安排,让我这个有些懈怠学习的人抽出时间间在网上聆听国学大师的精深地讲解论述,才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自己在国学方面的修养有多么地重要,正是在大师的感染下,我郑重地把放在家里好久的`国学经典论著之一《论语》认真研读起来。我开始思索作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观点于我们现代的教育其实是相承的,在慢慢的研读过程中,我开始发现我完全可以用《论语》当中的很多论述来完成教育学生的,如:我首先让学生跟着我记:“学而时习之。”这句是孔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流露与写照,孔子认为学习的宗旨,不外乎做人、做事,做学问三个方面,做人,在走正道,。这是在学习方面。
而孔子的孝弟之道,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失落已久的传统,因而我让学生积累“其为孝弟。”我希望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有这样的认识,孝弟之道作为道德的启蒙教育同时也应成为成人道德的终身教育。那样我们就可以一起迎接新世界的曙光,就能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也能为国家的现代化和延续中华古老的文明而不懈努力。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即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诗文的教育活动。简单地说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也有人称之为中华文化断层重整工程的教育活动。此项教育活动是现行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是传承中华文明,提升人文素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
7.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七
1 百年树人, 以德为本
对于认识教育规律的人都会意识到“百年树人, 以德为本”, 德是思想, 是灵魂, 是一个人成才的内在保障,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要素, 是教育必须承担的重要使命。教育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 更重要的是品德的教育, 要让学生知荣明耻, 明辨是非, 行为高尚。所以在大学教育中加入国学经典教育可以通过对古代中国文化精髓的认识来启发心智, 塑造品格, 提升道德修养。道德是做人之本, 是每个公民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不同的道德水准, 其表现是千差万别, 甚至大相径庭, 道德高尚的学生, 会严格约束自己, 成长为品行优良, 受人尊敬的仁者, 道德缺失的学生, 则会形成损人利己的思维定势, 从而成为危害社会的不安定因素。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通晓经典, 见证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道德修养关键, 国学经典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可靠保障。
2 传承经典, 匹夫有责
有个推广国学经典教育的同学让我有机会在课堂做一次随机调查, 了解一下国学经典的流逝有多么严重。在上课前我花了5分钟做了一下调查, 当我问到有谁读过《三字经》时, 同学们还叽叽喳喳说小时候读过, 不过也仅限于“人之初, 性本善….”, 不过当我再问到有谁读过“弟子规”时, 同学们面面相睽, 疑闻天书, 对于《论语》和《庄子》等经典也只是局限于中学课本里学的一些章节。发展科技固然重要, 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 没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做指导, 高科技不一定给人类带来的是幸福, 恰恰想法把科技用于邪恶, 那科技带给人类的就是灾难。战争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 科技在战争中的应用给人类带了的毁灭性的打击真的是有目共睹的。为什么人类会出现战争?为什么哪些发达国家有那么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想到的不是帮助弱小和落后, 而想到的就是征战。因为他们只注意了科技的发展, 则丢失了文化的发展。物质丰富了, 精神家园却荒芜了, 没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了, 所以就走上了邪恶。纵观当今的社会, 物质极大的丰富了, 告别了古代的贫瘠, 但是人们在享受当今的丰富的物质的同时, 有多少人想到了我们的精神家园?空虚、堕落、物欲横流, 没有人会抽空看一眼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典。看着经典的即将流逝, 有一点思想的人, 在这个物质的社会还没有完全迷失自己的人都会呼吁一下, 传承经典, 匹夫有责。
3 传授知识, 传播文化
我国最早的一篇教育专著《学记》, 对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 都作了比较全面的系统的论述, 写得非常精练, 非常深刻。纵观这本古代的教育专著, 阐述的主要是注重思想的教育, 传授知识倒是其次。当今社会有少数觉醒的教育家门常常指出当今的大学生们有知识, 没文化的的现象。这也深深指出了当今大学教育的缺陷, 只注重传授知识, 忽略了文化的传播。程曜教授一篇标题为《救救清华大学的这些孩子吧》的文章在中国的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他用犀利的语言指出了清华大学学生有知识没文化, 是一群会考试的文盲, 虽然程教授的语言过于激励, 不过也是恨铁不成钢的痛心疾首。程曜教授认为:“优秀的学生可以先知先觉, 在这个大变化的时代领先群伦。改变社会现状。”诚哉斯言虽然不能说“精英创造历史”, 然而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优秀学生, 是时代青年中的佼佼者, “先知先觉、领先群伦”确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但睽诸现状, 却又不得不承认:悲哉斯言———感受一下近些年来的文化风向, 清华大学等一些名校的学生, 有时固然也是“领先群伦”的。然而, 其所“领”向的所在, 却往往令人啼笑皆非, 大失所望, 与其“时代精英”的社会期望角色水准严重疏离。大学精神的退化, 在叹息之余, 人们应更生忧虑, 应深入研究其原因, 无论原因有多少, 作为大学校园中的教师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看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传播文化已经刻不容缓, 推广国学经典教育是传播文化的最好的最直接的方法。因为国学是启蒙之学, 修身之学。
4 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推行国学经典教育
最早的提法是“经典诵读”, “经典诵读”, 可以说是语文教师的事, 现在谈的是“国学教育”, 但“国学教育”是全社会的事, 更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事。提法的改变, 不仅仅是内涵的丰富, 外延的扩充, 更是认识的深入。那如何在大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一、国学教育是一项局长工程, 是一项校长工程。也就是说首先要领导的重视, 制定一些行之有效的政策, 这是国学教育的基础和保障。二、国学教育是一项全民工程, 每个人都要有这个共识, 有这个热情, 有这个能力。想上好国学教育课要有思想热情还要有上好课的功夫和能力, 那就是你要懂国学。一是自己学习, 每一位教师工作者都应是国学的亲近者, 热爱者。一些必要的书是要读的。把国学经典比作一棵大树, 四书五经就是根。其它经典为干, 而唐诗宋词则是它的花。蒙学篇:“三、百、千”, 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基本篇“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书》、《易》、《礼》、《春秋》。拓展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最起码你得补蒙学和基本篇的内容。二是积极参加教育局、学校的培训。三、营造氛围, 形成气候国学教育要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结合, 成为学校工作的有机部分。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国学特色, 各种舆论宣传阵地发挥作用, 及时报道。四、国学教育进课堂目的意义:读经典美文, 做少年君子, 培养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 又具有时代眼光创新精神的现代公民。
经济在腾飞, 科技在发展, 不忘风雅, 传承经典也是一件人文工程,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发表《巴黎宣言》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在大学教育中推广国学经典教育已经是刻不容缓, 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庄海杰.德育故事[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8.国学经典启今日教育 篇八
一、“力不同科”
1.“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早在公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射箭,主要不在于射透箭靶子,因为每个人的力量大小是不同的,放眼今天,便是承认“个体差异性”。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同样的活动,有的幼儿表现积极,而有的幼儿则表现相对迟缓,同一个问题,有的幼儿能沿着规范的思路回答,而有的幼儿却能另辟蹊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便是差异造成的结果。
2.“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幼儿的个体差异大,承认差异或许比较容易,然而根据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却困难得多。孔子对子路和冉有提出的同一问题“闻斯行诸”,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因为冉有懦弱,要激励他的勇气,而子路武勇过人,需要让他谦逊。孔子几乎完美的实行了因材施教,而在班级授课制的教育中,完全做到因材施教并不现实,特别是在幼儿教育中,没有一个完全的标准去衡量教育效果,这就需要教师观察了解每一个幼儿,在活动中充分注意到幼儿的兴趣爱好的差异,鼓励幼儿发展自己的特长,激发每一个孩子的积极性,并给每位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不作统一的要求,不要抹杀学生的个性,在集体教育中体现个别教育。
3.“于从政乎何有”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每个人都有成大事的可能。在教育中我们不能给学生盖棺定论,而是要给予每一个孩子肯定,并激发其潜能。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子贡和子有能否派他们治理政事,孔子回答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治理政事都没有困难。在教育中,我们往往会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每个孩子,美好的希望他们按着我们心中的榜样成长,乖巧懂事、踏实上进的孩子被认可,而顽劣古怪、调皮惹事的孩子不被重视,活动中积极表现的孩子深受大家的喜爱,而迟钝不吭声的孩子往往被冷落,游戏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被表扬,而打破规则的孩子往往被批评,这样的偏执并不可取。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的不同个性,认可他们的不同表现,引导他们发挥所长,像孔子一样信任并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特点,相信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都会创造出不凡的价值。
二、“既往不咎”
互乡这个地方的人难于跟他们交谈,而一个互乡的少年却得到了孔子的接见,孔子这样回答学生们的疑惑:“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人家已经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抓住不放。孔子认为无论犯了什么错误,“改之为贵”,我们应当对其“既往不咎”。学前期,是启蒙时期,每个人在懵懂的时候都会犯很多错误。我们面对的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通过不断的犯错,来学习认知并适应这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在摔跤中学会走路,我们不应该带着错误的想法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更不该对反复犯错的孩子耿耿于怀。教师应该用更多的耐心去允许每一个孩子犯错,宽容每一个孩子的错误,帮助每一个孩子改正。图书撕坏了,教给他们正确翻阅与修补的方法;积木打翻了,教给他们合理搭建与整理的方法;小伙伴们打架了,教给他们友好交往与和解的方法。让我们笑着接受并忘记孩子们的错误。
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孔子在教导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但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时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里明白却又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时不去启发他。孔子反对“填鸭式”的教育,主张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便是我们熟知的“启发式教学”。从早期教育的角度,这句话里还隐现着要抓住学生学习关键期的教育观点,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孩子能快速掌握学习内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抓住学习关键期,不仅体现在心理学上,如在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时多与之交流,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更是体现在幼儿日常活动中。我们应该善于发现,抓住每一个细小的教育契机。
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认为君子之于天下,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要求该怎么样做而不该怎样做,只要合理便行。教学也一样,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要在活动中寻求合理的改变,而不是墨守教案。
2.“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
如何在才能不拘泥于教案,在教学活动中能灵活应变?这要求我们不光要备教案,更是要备学生,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我们不应该固执的将自己的备课笔记作为既定标准,而应该去考察孩子们究竟是什么状态、需要什么。“视其所以,观其所为,察其所安”,只有细心的教师才能了解孩子们的所思所想,才能让每一个活动更好的为孩子们服务。活动中,当孩子们想去探索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去操作;当孩子们想歌唱时,不妨给他们多一次机会展示歌喉;当孩子们想挥洒创意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纸墨去创作。也许你的教学活动因此而打破计划、拖延时间、甚至改变教学目标,但这又有何妨?
3.“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九
[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振兴国学,必须从娃娃抓起”。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把传承中华文化当成一种使命。如何在幼儿园推进“国学课程”建设是当前摆在幼儿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为了更好地体现幼儿园的国学课程特色,必须立足幼儿视野,才能使“国学课程”的内容更具适宜性和发展性。本文拟从幼儿兴趣、思维、需求和发展等角度出发,阐述如何科学有效地实施和丰富“国学课程”的教育方法。幼儿教育核心理念相结合,与幼儿园课程整合起来,围绕“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塑造幼儿人格、启迪智慧,弘扬中华文化的培育目标。
10.国学经典学习心得 篇十
——西苑小学 罗成芳 初识国学经典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经典的份量,它定是我国文学界中的奇葩,并且觉得那是文孺志士的专属区。像我这种肤浅的文学造诣不高之辈怎能领会其中的奥秘。我带着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在网上查阅起来。
详识国学经典让我豁然开朗,想想自己的学识只是冰山一角.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通过这次学习,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份谦虚、豁达、坦然和乐观。像《老子》:“不自矜,故长。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意思是:“ 不自高自大,所以能保持长久。不自我表现,所以别人能理解你。不以为自己绝对正确,所以能是非分明。不自我夸耀,所以才有功劳。又如《孟子〃滕文公下》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为:“富贵
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再如《贞观政要〃刑法》中:“乐不可报,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意为:“享乐不能过分,过分就会带来哀愁;欲念不能放纵,放纵就会酿成灾祸”。
通过这次学习,提高了自己的素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学会感恩。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说:“学生,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要敬爱兄长,做事谨慎而诚实,博爱众人,而亲近仁德的人,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学习《诗》《书》等经典。”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
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11.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十一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 树人以德 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三、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此外,我园还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幼儿家庭中。我园通过调查问卷、专家报告、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1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国学经典 篇十二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 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 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 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 提高个人的修养, 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 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 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 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 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 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 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 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 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 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 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 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 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 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 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 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 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 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 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 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 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 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 它们兼具朗朗上口, 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 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 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 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 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模式等, 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 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 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 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 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 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 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 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 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 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 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 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 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 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 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 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 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 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 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 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 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 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 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 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 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 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 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 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 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 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 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 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 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 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 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 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 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 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 (由家长填写) 。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 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 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 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 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 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 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 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 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 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 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
五结束语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者、贤者、仁者、勇者留给炎黄子孙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我们面对只有我们民族才有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精神资源, 我们必须怀着敬畏与谦卑的态度学习它、传承它, 发挥其恒久弥新的教育价值。 (2) 将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引入小学是必需的, 且是正确、合理的, 这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让小学生更加愉快地阅读国学经典、理解国学经典、运用国学经典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虽在实践的基础上就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了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制定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四点可行的建议, 但仍未提出系统的国学经典课程的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 这是本次研究的不足也是未来研究需要努力的方向。
摘要: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 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近年来, 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本研究在调查与实践的基础上, 对小学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开发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国学经典,小学语文,实证研究
注释
11 杜霞.国学经典的尺度与分寸[J].教育学报, 2012 (1)
13.幼儿国学经典学习计划 篇十三
一、原则和方法
1、国学经典的学习原则:全家共学、每日阅读、长期坚持、重质轻量、积少成多、由简入繁、诵解结合、定期反复、身体力行。
2、阅读方法:参照“育心经典”累积式教育法,即每周阅读同一段内容,每天保证半小时阅读时间,以七天为一周期,周末复习阅读,下周阅读下一段新内容。每天可读2-3本书。全书读完后,换新书继续循环阅读。对读过的书要按累积式阅读法定期复习阅读。
3、步骤:先以读、背经典原文为主,而后通过讲解《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基础语义常识,引导孩子阅读简单古文,逐步提高其领会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能够自己阅读《三言》《东周列国志》之类的书籍,基本能够阅读简单的文言文。
二、孩子阅读书目
计划小学前,阅读以下国学书目:
弟子规、千字文、(百家姓)、大学、孝经、道德经、易经、古今诗词选、声律启蒙、二十四孝、心经、三字经、增广贤文集、格言联壁、幼学琼林、论语、中庸、孟子、庄子、古文观止、东周列国志 如有余力可增加阅读以下书目:
尔雅、四书集注、黄帝内经、诗经、警世通言、龙文鞭影 另外,配合国学的学习,可阅读历史演义类连环画,如《东周列
国志》《西汉演义》等。
三、孩子读书计划安排
(一)现阶段读经时间安排:
每天早6点半起床,诵读易经两章、《心经》各三遍。每晚练毛笔字期间,抽出10分钟来读一段《笠翁对韵》。每周与孩子共同阅读、细讲《千字文》《东周列国志连环画》。孩子随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各类课外书,如童话书、作文选、科普书等。这类阅读由孩子兴趣作主,不作硬性规定。
(二)小学阶段阅读计划安排:
1、二年级上学期之前已读经典: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大学、道德经、孝经、心经。易经读至十二章。
2、二年级下学期,按照累积式阅读法,课外时间完成《声律启蒙》的阅读。每日晨读《易经》。每周细讲《千字文》。复习重点:《弟子规》《大学》《道德经》。
3、暑假期间:阅读《三字经》《二十四孝》《古今诗词选》。细讲《三字经》。复习《弟子规》《大学》《道德经》。
4、三年级阅读书目:《论语》、《易经•系辞传、说卦、序卦、杂卦》、《增广贤文集》。
5、四年级阅读书目:《孟子》《幼学琼林》《格言联壁》,尝试读《东周列国志》《三言》等。
6、五年级阅读书目:《中庸》《古文观止》《龙文鞭影》《尔雅》《四书集注》
14.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十四
学习国学经典要学会运用国学知识和体会内涵
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深刻地感受到国学不应该只是学者们的研究,而当是我们每个国人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都能用到的,并且能对我们产生到非常大的影响的。回顾几千年的中国历史,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个朝代。
两千多年来,以汉文化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教材。就是在元、清时,其他民族入主华夏时,这种教育方式也没有多大改变,为此历朝历代以来,出现了众多的文化巨人及治国能臣。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如果加大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应用,一定会对人的品德修养和为人处事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名句,到现在我们也在用。这些关于学习,事业,人生的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我们先人早就归纳在国学中了,并且到现在一样的适用,我们要好好珍惜国学经典文化,并学会运用。
一、学习国学经典要从小开始,打好基础。
古人言:幼无学,老何为?我们要从小学习国学经典,要让国学经典精神指导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比如说一年级的读经典小朋友在爷爷被选上了孝悌楷模后说出:“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话,我们可以想象她在背诵这一句的时候,可能根本不知道它的意思。只是熟读、并把它背下来而已,但是当他看到他的爷爷选上孝悌楷模,她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原来爷爷是一个孝顺的人,还为此获奖。因而她就能有所体会,讲出了孝悌是为人的根本。所以要预先垫底,有了基础以后,才能运用。就像盖一座大楼,没有基础绝对不能盖起来。以圣贤经典为地基的扎根教育就非常重要。
人挪活树挪死
优质文档
二、学习国学经典要学以致用,注重灵活运用。
孔子很强调学用联系,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置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途呢?孔子的意思是要“学而优则仕”。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义是说他的学生有的判断,有的灵通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办理政事会有什么艰苦困难呢?孔子培育学生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为了奉行其政治理想,教育学生可以出仕为官,为国育才,造福百姓。所以他要求学生要学以致用,言行相符,这对于我们今天现代社会也是同样适用的。
三、学习国学经典要把圣贤的经典知识收纳到自己的大脑中变成自己的知识,用来解决生活中困难或是挫折。
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就会想到古人说“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你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你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我们纵观历史上的圣贤、伟人的成长历程:孔老夫子自幼失去父亲,由母亲含辛茹苦将他教育成人,最终成为至圣先师。
“孟母三迁”,其母用心良苦地教育孩子,终使孟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贤人。范仲淹靠苦学,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最终成为国家的宰相、国家的栋梁。他廉洁奉公的品行流传至今。历史上所有成圣成贤的人哪一个不是历尽艰辛,人挪活树挪死
优质文档
经历种种考验最后成为圣贤之人的?我们想一想,如果读了圣贤的书,存于脑海,虽然没有办法一下子用出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对人生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处理,借由圣贤经典的教诲,我们可以做到最合理的应对。最起码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懂得如何把握方向和掌握目标。比如我们读到孔子说:“四十而不惑”,到四十岁以后我们对人生的看法是不是更进了一层呢?如果我们越活越倒退,就说明对于圣贤经典,我们未曾读过或没有读进去。如果我们从小就接受经典的熏陶,圣贤就可以常相左右,当我们遇到任何的问题,信手拈来圣贤的教诲就会发现圣贤经典原来就是我们人生导航,可以带领我们走向光明。最起码在面临挫折时,我们有能力勇于接受,不至于在挫折来临时,束手无策。
由此可见,国学经典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可以运用得到,只是我们不知道如何运用,也就不能了解国学经典文化何以能留传几千年,并成为中国各朝各代的立国之本,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国学经典体会其内涵,并要灵活运用国学经典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15.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十五
一、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初中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散文、诗歌、韵文等方面,其本身就是对国学经典的吸收。在两者进行结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点面结合的原则,遵循从阅读教学到作文教学、从韵文到散文的教学方式。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包含了大量的古代诗歌,大都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主,而它们都具有非常丰富的音韵和美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这些诗歌的课堂阅读,并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这些诗歌的阅读训练。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汉语语感和音韵感得到良好的培养。同时,通过阅读大量的诗歌,对于学生阅读潜力和阅读经验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从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教师在教《论语》这一章节时,可以适当加入四书五经和《史记》等经典的文章片段,让学生进行朗诵,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课堂知识。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阶段,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他们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修养变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写作时,这些文章经典是非常好的模本和典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还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思想情感。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这些经典文章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中结合国学经典诵读
在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中,积累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方法不断进行改进过程中,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对古代的教学方法进行借鉴和改进,可以有效推动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意境的把握能力。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别强调诗画同源,注重意境。古代的文人贤士通常喜欢通过文字的书写来展现具有丰富意境的画面,使读者对其表达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加强学生对诗文表达意境的理解,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把诗文联想成画面。实事求是地讲,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有众多古代圣贤、领袖英雄、仁人志士的典范事迹、精辟论述、格言警句等折射着人文精神光芒的材料,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积极地汲取人文教育因素,并且从中提炼出精华。
例如,教师在教《诗经》这一章节时,由于诗文中有很多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类具有丰富意境的诗句,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视频与音乐播放与课文相关的视频或片段,再加以形象性地解说,将学生逐渐引入诗文的意境中。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表现意境和文字勾勒画面的能力培养有很大帮助,从而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得到有效提高。
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环境
在教育方面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古时候就有孟母三迁的故事,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孟子选择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国学经典诵读的良好环境,搭建结合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传统文化因素,将国学经典用有声语言进行广泛传播。例如,定期在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诗文的朗诵比赛,或通过学校的广播选择合适时段对国学经典进行播放,通过这样的形式来为学生创设学习国学经典的良好环境,塑造书香校园。同时,还可以通过培养家长的观念和传统文化知识,使家长能够注重培养学生的国学经典意识。另外, 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大纲来选择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国学经典读物,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并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充满古代优秀文化的校园氛围中,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兴趣,并促进学生加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 从而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加强学生对诗文的诵读,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诵读环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古代的诗歌和文章都具有很强的韵味,非常适合学生诵读。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诵读方法,指导学生如何把握抑扬顿挫的诵读节奏。例如,教师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古诗时,可以先播放这首诗的朗诵背景音乐,使学生快速地融入到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可以示范朗诵一遍,再要求学生集体朗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朗诵方法, 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掌握。
16.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十六
一、选择适宜的国学内容,形成幼小衔接的教育课程
“以学定教”是基于儿童兴趣和能力的积极有效的教学方式,把准起点,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好教学活动。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精选了适宜的国学教学内容。
1.童蒙教材,奠定兴趣基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首选了《三字经》作为基础童蒙教材,因为在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它的取材来源于各种典故,包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内容。幼儿在欣赏、阅读、表演《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2.新“六艺”教育,提高能力素养
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为:礼、乐、射、御、书、数。分别对应着:礼节、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算法。以现代教育的角度看,从“弟子规”走向“公民规”,成为传统文化教育必然的价值选择。在课题研究中,我们不照搬古代的六艺,而是创新教育形式,形成新“六艺”教育,即德育教育、艺术教育、体育锻炼、出行知识、前书写学习和生活化数学教育。从幼儿的发展来说,尊重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关注如何让国学经典教育过程更丰富、师生关系更和谐、多样化学习需求更充分满足,才会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与生活。
二、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建构幼小衔接的教育策略
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是丰富多样并相互配合使用的。教师面对的是—个个不断在发展、变化的完整的教育对象,因此我们遵循“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依照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具体的教育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进行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
1.听一国学经典的隐形渗透
良好的听觉功能是智力开发的重要条件,听力对语言的发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播放各种传统音乐、国学经典、古代诗词、唐诗新唱、儿童故事、名人童年、美德故事、中国寓言故事、中国上下五千年、儿童睡前小故事等,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2.读一国学经典的兴趣启蒙
喜欢阅读的孩子可以打开学习的大门,开发孩子对知识的兴趣,为今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让孩子读代表着人类最高智慧的书籍—圣贤经典,可以让孩子和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因此,我们通过集体阅读、小组导读、亲子阅读等多种形式,以“我是小诗人”“小八哥讲寓言故事”“快乐国学电视台”“经典诵读小舞台”等个性化的丰富活动,以幼儿喜欢的方式阅读和表现经典,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3.看一国学经典的有效融合
幼儿期是模仿性最强的阶段,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幼儿多通道感知中华文化。因此,我们下载了许多经典的国学动画片,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孩子模范动画中正面的、积极的人物形象,让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经典并模仿人物形象养成良好美德。
4.玩一国学经典的思维飞跃
抓住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期,通过玩转经典,以文化生活化的方式直接切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更直接,更直观地贴近经典。如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专门开设了“民间游戏区”;角色游戏中,有民俗体验角;区域活动中,有传统益智玩具探索区等。寓教于乐,在玩中学,玩中求发展。
三、细化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现国学经典的教育扎根
对于国学经典教育,曾有一位校长这样说:“实施国学经典教育,就是让孩子的生命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土壤里,进而把一个生物意义匕的自然人逐渐培育成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就是要孩子在十三岁之前的记忆黄金期,不失时机,对国学经典熟读成诵,满腹经纶,为一辈子可持续发展和幸福打好底色。”国学经典的教育,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因此,我们细化了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与国学经典教育目标有机渗透,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有文化修养的人。
首先是培养幼儿自觉遵守常规,形成良好习惯。比如,我们教育孩子在阅读区看完书后要将物品放回原处,就会引用《弟子规》中所言“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教育孩子爱惜粮食,会引用《朱子治家格言》中所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孩子珍惜时间,会引用《明日歌》中所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等。孩子在不断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逐步学会自我管理,会管理好自己的物品,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增减衣服,有事会大胆的说,懂得讲卫生和注意保护自己,有良好的时间观念,有良好的作息习惯,为进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次,是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幼儿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注意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是其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必备条件。当幼儿进入一个新的交际圈,表达自然就显得重要起来。通常一个善于表达的人,容易获得别人的肯定,自然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因此,我们举行的“我是小诗人”“小八哥讲寓言故事”“快乐国学电视台”“经典诵读小舞台”等活动,通过表演、人气拉票、获奖小感言、同伴互动游戏等形式,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处理好与伙伴的关系,让孩子能正确认同自己的优缺点,认同别人的优点等,为以后升入小学熟悉新老师、交新朋友服务。
17.国学经典学习心得体会 苏鑫 篇十七
苏鑫
通过一个上午的学习,我就《论语》谈一点自己的感想。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强调学生应该勤于读书求知,探究学问。在《论语·先进》中记载孔子反对子路使子羔去做费邑之宰,因为子羔尚未成学,年纪尚轻。孔子认为,研习古代典籍是成就事功的必备条件,决不能忽略不顾。否则,一味埋头蛮干,难免会有差谬,也就是说,学习前代经典有益于涵养学生崇高的道德品质,孔子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诗能感发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使人向善;礼能规范约束人的行为,使人能够单立于世,而音乐能够熏染人的心魄,使人德行圆满。总之,孔子认为学文可以涵养完美的人格,所谓君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美好的品质,都应当归功于学文时潜移默化的力量。
18.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十八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诵读中华经典的教育活动,是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华文化,宣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形式,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幼专院校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目前大学国学教育中过多注重理论层面、思想层面、精神层面的研究,偏重于浩如烟海的文献研究与思想学术剖析。虽国学的大众化推广正逐渐成为国学研究的热点,也有很多的学者专家进行国学知识大众化推广,但很显然国学与当代生活的息息相关,国学除了知识层面的价值外,还有着生活化、日常化、艺术化、实践化的特点。我校结合学前教育的特点开设了《国学经典诵读》这门课程。这门课程以中华人文经典书籍为素材,以培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基础,以经典文本为呈现形式,以高职高专学生为对象,阐释最具民族性、人文性的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对于学前教育的师范生而言,国学课程无论是从自身素质的提高还是从教师素质的培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经过高考的洗礼升入我校的,从上学期的《文学欣赏》课程来看,学生显示出了较为丰富的文学知识基础,但普遍存在着理论性强、实践性差的特点。为此,笔者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提前预习,了解每节课的相关典故,课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讲授。
一、安排课前练讲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前教育的关键是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应该提高的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即语言运用能力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为此,对学前专业的学生进行课前练讲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小组合作能力,笔者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选一名负责人。每组的任务是中华传统文化介绍。要求学生制作ppt课件,利用课前10分钟,选取两名代表把研究成果进行全班性的汇报。练讲全程要求脱稿完成。课前练讲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及组织语言的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会了主动搜集材料和整理材料,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多媒体和制作课件的能力。
二、每课诵读经典
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国学经典要从诵读中体会内容的深意。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博大精深的语言成为世界文化瑰宝,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可以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通过大量、反复的诵读可以提高学生对经典的认识和感悟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语文素养。教学中安排“经典每课”这一环节。学生诵读古人经典,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大学》、《中庸》等。国学经典的蒙学篇目中《三字经》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精髓,从南宋开始成为历代儿童的启蒙读本,对后世影响深远持久。《三字经》采用三字一句,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在教学中,笔者以诵读贯穿课堂始终。通过播放《三字经》图文朗诵,创设情境,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在诵读环节中,笔者让个别学生带领全班同学齐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笔者采用听读、范读、个读、齐读等不同诵读方式,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热点问题讨论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淑湘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师的教学风格也应该具有艺术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形成具有本校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这样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大多采用教师一言堂的方式,师生互动很少,学生被动学习,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在教学中,笔者在传统讲授法的基础上,结合启发式、讨论式、小组合作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德育渗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注社会的良好品质。如在《弟子规》中有“凡出言,信为先”。结合现代社会诚信的缺失,笔者让学生围绕“诚信”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学生们都能积极地参与,讨论热烈,教学效果很好。
四、设计实训环节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为此,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都会设计实训环节,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这一安排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主动思考,并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如在解读《三字经》的“孝悌”部分时,学生设计的教学中渗透了感恩教育,他们注意引导幼儿感恩父母。教学中引入经典小故事,并配上图画讲解,这样的设计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国学经典诵读》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选篇目为学生设计诵读比赛、感悟演讲、情景表演、歌曲编唱、辩论模拟等多种活动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和热情。
五、完善考核方式
期末考核是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如果仅重视期末成绩而忽视学生平时成绩就无法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应该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平时表现。
为了能公平公正地检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笔者等将《国学经典诵读》这门课程的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部分。设定平时成绩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满分100分,占期末总成绩的50%。具体实施过程:
(一)过程性考核成绩:课堂表现占10%,包括回答问题是否积极、出勤等,考查学生上课状态;课前练讲占30%,在汇报时根据内容准备的是否充分、课件是否清晰美观、语言是否自然流畅,教师最后以小组合作综合完成情况及每人分工情况给定成绩、评定成绩;课堂笔记、作业、小测验占10%,根据完成质量评定成绩。
(二)终结性考试成绩:采取期末经典诵读汇报的形式进行。结合本学期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根据汇报内容进行创新设计,占30%。这一环节的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检查学生积累国学经典篇目的背诵情况占20%。通过检查学生的背诵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篇目的自主意识。
以上环节的实践教学能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国学素养,激发学生学习国学、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真正将国学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融入今后的职业生涯中。
([基金项目]本文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文化传承视阈下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践体系研究成果。编号:HYZC2014-7)
参考文献:
19.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 篇十九
关键词:生活教育;国学经典;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49-1
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呈现出“4+2”的教养模式。而年轻的父母大多是80、90后的,她们的主要精力并不是在教育好孩子,而过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生活品质”,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因此,孩子的监管与教育的重任落在了祖辈身上,但祖辈教育由于是隔代教育,他们的思想比较守旧,只想着能让他们“吃饱穿暖”、没有磕磕碰碰,就是教育孩子了,面对孩子种种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一味地满足,从没有过恰当、合理的引导教育。每当老师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园“不和谐”的一幕幕时,他们的反应是“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殊不知,孩子越小,他们的可塑性越强,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应该在孩子年幼的时候就及时遏制住,必须将好的思想与行为教予他们。所以我们针对以上现象,欲结合本园的特色教育——国学经典教学,旨在利用中华精髓浸润幼儿心灵,规范幼儿行为,塑造幼儿品质。
一、利用生活环境“浸润”国学经典,帮助幼儿感受“国学经典”的丰厚底蕴
1.对全园大环境的思考与设计
营造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使幼儿稚嫩的童心得到经典文化的滋养。环境是无声的老师,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良好的环境创设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们从幼儿的学习需要角度对其进行了筛选,创设了国学经典的环境。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宋词》等,配以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风味的材料制作成走廊吊饰,吸引了幼儿和家长的眼球。楼梯上布置了诗配画、朗朗上口的三字经,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方式时刻向幼儿展示国学经典的精髓。
2.对班级小环境的精致创设
(1)园内每个班级都开辟了“国学经典角”,如小班的“我爱古诗”,中班的“经典诵读 伴我成长”,大班则是“诵读经典 爱我中华”,用以展示每周的国学经典教学内容。这样的“精巧”布置不仅可以让幼儿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再次回忆,加深理解并得到巩固,还能激发幼儿学习经典的潜能。
(2)陶老先生也曾说过“生活处处是教育”,我们在班级午睡室、盥洗室、活动室等地贴有相应行为要求的国学经典内容。在盥洗室内贴有“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午睡室的墙壁上贴有“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在墙角的拐弯处贴有卡通的“款转弯 勿触棱”……让幼儿在行为实践的过程中有引导、有支持。在国学经典熏陶的同时正确自己的行为。
二、开展多元形式的“体验”,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演绎国学经典
1.教学活动的“情境”贯穿: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情境”的创设是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在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同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如在教学“弟子规·用人物 须明求”时,教师首先以生活情境导入,让幼儿通过观察案例,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进行弟子规的解读;接着,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再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内容的巩固;最后,教师将教学延伸到生活中,如果碰到类似的情况,你们该怎么用弟子规中的话来力行呢。教师通过情境再现系列,将国学经典化“难”为“易”,贴近幼儿的生活,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从而便于幼儿在生活中践行。
2.用餐时的“行为”前置:现在的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吃饭,据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庭中往往是吃的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挑食”。作为幼儿园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应有“义不容辞”的教育义务,为了让幼儿改掉挑食的坏习惯,教师利用晨间谈话、餐前阅读、国学阅读角等途径,复习、再现“弟子规·对饮食 勿拣择”的国学内容,同时在用餐前,带孩子一起诵读此内容,帮助幼儿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教育既要注重过程,也要关注好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熏染与教育,现在孩子的饮食情况已有明显的好转,甚至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庭中用餐时也时不时地冒出“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有时还“小大人”似的教育起我们大人呢,让我们也不能挑食,只要吃饱就好了,千万不能吃得过多……听着家长的反馈,看着孩子的进步,我们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鞭策着我们,知道选择适宜的时机对幼儿开展生活教育的必要性。
3.一日生活中的“玩味”体验:经典是传承的,经典是内涵的,同样经典是“枯燥”的,那如何将经典“玩”起来、“活”起来呢?我们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如何将“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融入到其中,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创新“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的体验方式,使孩子们既能诵读得乐趣生成,同时也做到“知行合一”,从而真正发挥国学经典在生活中的教育意义。
“路漫漫其修远兮!”对幼儿的行为教育、品质塑造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教育者的权衡,家庭成员的极力配合,更需要的是全社会每个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那就让我们共同携手来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自身行为规范的树立,确保“幼儿行为规范教育”之舟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8).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09).
【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总结】推荐阅读:
国学经典学习记录12-28
国学经典与教育考试题12-29
经典国学教育06-08
国学经典教育的意义07-01
学习国学有感作文08-25
学习国学管理有感12-17
国学学习体会01-04
少儿学习国学的好处08-05
小学经典国学活动总结10-07
儿童学习国学:读什么怎么读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