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精选12篇)
1.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一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艺术手法)的区别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辨析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4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5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等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烘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托物起兴 美景衬哀情 渲染 渲染环境 虚实结合 点面结合 动静结合 伏笔照应 设置悬念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修辞格 字词锤炼 以小见大 句式选择等
2.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二
关键词:《理智与情感》,对比表现手法,人物性格
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其作品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在浪漫主义进入繁荣昌盛时期英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名叫简·奥斯丁,她的小说以英国中产阶级的平日生活为背景,以当时乡间略为体面人家的爱情婚姻为题材。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说过: “在所有伟大的作家里,简·奥斯丁是最难在伟大的那一瞬间抓住的。”[1]她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和写作视角深受大家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语认为: “作家当中其手法最接近于( 莎士比亚) 这位大师的,无疑就要数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2]另一位将她与莎士比亚相比的是现代美国的批评家艾德蒙·威尔逊。他说: “一百多年来,英国曾发生过几次趣味上的革命。文学口味的翻新影响了几乎所有作家的声望,唯独莎士比亚与简·奥斯丁是经久不衰。”[3]赞赏奥斯丁的作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本文就以小说 《理智与情感》为例从对比表现手法来探讨简·奥斯丁的写作风格。
1 小说 《理智与情感》 作品情节介绍
在小说 《理智与情感》中,代表 “理智”的姐姐埃莉诺有一位一见倾心的恋人名叫爱德华。他们两人相见如故,但令人难以相信的是爱德华却瞒着埃莉诺四年前与一个叫露西的女子订了婚。这无疑让埃莉诺伤透了心,但埃莉诺在面对露西时依然保持理智的态度并答应为她保守此秘密。她一直把自己的情感压在心里,虽然备受煎熬却还是承担家庭重任。与爱德华的感情一波三折,好在爱德华为人正直,做人颇有原则性,所以没有成为旧制度的牺牲品,最终两人幸福的走在了一起。而另一边代表 “情感”的妹妹玛丽安在一次闹脾气外出散步时意外摔倒,却遇见了令她怦然心动的男子威洛比。由于他为人大方、心细,又与玛丽安年龄相仿,与他相处一段时间后,认定威洛比就是她的白马王子。可事与愿违,威洛比为了遵循长辈们的意愿并成功继承大量的财产,抛弃了玛丽安。从此为情所困的玛丽安开始一蹶不振,郁郁寡欢,病魔缠身。最后,在她姐姐埃莉诺和被她称作“老得可以做我的爸爸”和 “老单身汉”[4]的布兰顿上校的用心照顾和劝导下才慢慢康复。玛丽安也在经历了这些事情后慢慢变得理智,拿姐姐埃莉诺做榜样,吸取教训,理智地看待恋爱和婚姻。最终被正直、品德高尚的布兰登上校感动,嫁与他为妻。
2 人物性格的对比
2. 1 姐姐埃莉诺
是家里的长女,长女如母,是个稳重、头脑冷静的年轻姑娘。从她对爱德华的感情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有坚定信念、情感细腻的人。虽然在得知恋人爱德华已有未婚妻时悲痛欲绝,但她还是表现出优于常人的冷静,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坚强、勇敢的姑娘。在面对恋人的背叛以及生活的挫折时,她勇于直面人生,不被生活的困难所击倒,把一大家子人的生活料理得井然有序。埃莉诺是旧制度的守护者,处事按照社会的要求行事,识大体,顾大局,但又有着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她是个明事理的凡人,作者奥斯丁在创作的时候也有意偏爱她,是作者笔下 “理想的女性”[5],理智的姐姐或多或少有一些作者的影子在里面,所以她最终也得到了一个喜剧的结局。
2. 2 妹妹玛丽安
玛丽安的性格和处事态度与姐姐埃莉诺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果说姐姐埃莉诺是现实主义人物的代表,妹妹玛丽安则是浪漫主义人物的代表。她富有想象力,有活力,追求完美的爱情,同时也多愁善感。敢想敢做,主动追求爱情。她无法理解姐姐埃莉诺面对感情和生活失意时如此平静的态度,当她意外遇见了 “风度翩翩的”轻薄公子威洛比,当即陷入热恋之中,全身心的投入,私定终生。不久被对方抛弃,她又悲痛欲绝,自我作践,差一点送掉性命。沉痛的教训,在姐姐和布兰顿上校的悉心照顾下,使她终于变得强大起来,最后嫁给了一直倾心于她而最没有浪漫色彩的布兰登上校。显然,作者通过这般对照描写,说明了一个道理: 人不能感情用事,感情应受到理智的制约。
以上通过姐姐埃莉诺和妹妹玛丽安的性格对比,使小说人物形象更鲜明,思想感情更丰富,奥斯丁最显著的表现手法在此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这也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性格上的互补性,他们相处时既互相抵触又相互依存,在依存中互相影响,在抵触中又相互转化。此外,作者选择对比方式作为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还有另一个原因: 她小说的主题都是二元对立的,如金钱与感情、理智与情感、理想与现实等,她的人物塑造也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对比就是发现彼此之间的相类相异之处,然后,取长补短,最终,使之趋于平衡。[6]
3 结论
简·奥斯丁是一位伟大的讽刺艺术大师,此外对比也是她作品中一大特色。作为简·奥斯丁出版的第一部小说《理智与情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其中她塑造的经典人物形象,也是她小说的魅力所在。在她的小说中,对比是她人物塑造的表现形式,不仅是个别场面、情节的处理上,而且已经融入到了整部作品的构思设想之中,它是奥斯丁理解、评价生活的直接载体,也成为她小说的标志之一。
本篇小说对比手法的运用,一方面,作者通过人物的前后经历和命运的反差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反讽效果,通过对妹妹玛丽安、露西和威洛比等反面人物的刻画,揭露出了作者奥斯丁对人性虚伪的嘲讽,凸显了正面人物道德品质的可贵; 另一方面,作者奥斯丁通过言语反讽讽刺了上流社会的自私虚荣与冷漠无情,也对我们生活中类似的一些庸俗可笑的现象的嘲讽。但是,奥斯丁的讽刺是温和的,她讽刺上流社会,并不是对其失去了信心,而是相信制度本身有自愈的能力; 那她嘲讽的那些可笑的人,最后也显示了他们的可爱之处。总之,对比是奥斯丁小说中一大艺术特色,它帮助她刻画人物的性格,整合人物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画面,爱尔兰评价家弗兰克 · 奥康瑙尔把她称为“英国文学最伟大的技巧巨匠之一,她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7]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40-70.
[2]陈嘉,宋文林.大学英国文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25-428.
[3]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136.
[4]王海东.从《理智与情感》中欣赏奥斯汀的叙述技巧与语言风格[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3).
[5]李丹.张力扩展的审美空间——简·奥斯丁的反讽艺术探析[D].成都:四川大学,2003.
[6]叶禾.“理智”与“情感”——《理智与情感》女主人公性格分析[J].人文高地,2013(7).
3.“虚实结合手法”的表现与方法 篇三
一、化虚为实
化虚为实,总体上说,就是化抽象为具体。具体地说,就是在构思时,由抽象的文题去联想具体的事物。在行文时,由抽象的文意去想象具体的事情。前者如由文题“品味痛苦”去联想:痛苦就是半夜犯了酒渴,却没水喝;痛苦就是老师的课让人昏昏欲睡,自己却坐在第一排。后者如由文意“有时希望就是痛苦”去想象:痛苦就是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变得平庸,却无能为力;痛苦就是高兴地捡起一张百元大钞,却发现它是一张假钞。显然,前者由抽象的“品味痛苦”联想到了具体事物,后者由抽象的“希望就是痛苦”也想象到了具体事情。但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化抽象为具体,变得具体可感了。
做到化虚为实,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的有两种:一是具体化。就是说,通过事物或实物,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变得眼睛可见,耳朵可听,双手可摸。比如将抽象的“成熟”具体化:成熟是领导讲完“笑话”之后,哪怕再没有想笑的感觉,也要率先哈哈大笑;成熟是受到表彰时,首先感谢领导的关怀爱护和同事朋友们的关心、帮助和支持。这样,本来抽象的“成熟”就显得非常地具体。二是形象化。就是通过比喻、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变成形象的;变得栩栩如生,形象生动,活泼感人。比如将抽象的“愿望”形象化:愿望是远山丛中的高峰,是忘不到头的公路,是驶向远方的巨轮。这样,将“愿望”比作“高峰”、“公路”、“巨轮”,化抽象为具体,变得相当形象了。
二、化实为虚
化实为虚,就是说,将具体的化为抽象的。归纳起来,不外乎两方面:首先是在构思时,由具体的文题引申出抽象的道理;其次是在行文时,由具体的事物揭示出抽象的哲理。前者如由文题“肩膀”去引申:肩膀,可演绎完美的人生;但那肩膀能诠释生命,能感人泪下,能催人奋進。肩膀,可演绎亲情的故事;但那肩膀能给我勇气,能明我心志,能引我上進。后者如由具体的“肩膀”去揭示:大山的肩膀扛起了长河落日,显得那么壮美苍茫;大海的肩膀托起了汹涌波涛,显得那么澎湃激昂。可见,自然的肩膀是多么美丽壮观,丰富多彩。总之,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从具体的“肩膀”抽象出许多深刻的道理,变得更加理性化了。
做到化实为虚,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归纳法。就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深刻的道理,或者由具体实物推断出科学的结论。但两者都必须符合逻辑,讲究科学。比如由下列具体事物去归纳:家,是黄昏湖边的搀扶,是灯下互剪的白发,是白头偕老的漫漫旅程,是相依相伴的朵朵黄花。因此,家,是老来伴,是夕阳红。不难看出,由“黄昏搀扶”到“互剪白发”,由“白头偕老”到“相依相伴”,由“老来伴”到“夕阳红”,不仅事物具体,特征明显,而且逻辑严密,归纳科学。二是演绎法。就是由具体事物演绎出抽象的道理,或由具体实物進行正确的推理,并力图做到演绎合理,推理科学,逻辑严密,无懈可击。比如由下列具体事物去演绎:家,是爱情的终点,是英雄的坟场,是挂在颈上的枷锁,是自卖自身的契约。所以,家,是累赘,是负担。很显然,前面属具体原因,后面属科学结论。前后原因具体,推论科学,真可谓因果相连,天衣无缝。
三、虚实并用
虚实并用,很好理解,就是虚实有机结合,配合使用。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由虚入实,以实为主。就是先点出抽象的道理,然后用事例加以印证,力图逻辑严密,让人信服。请看下列文字:如果研究起来,“成熟”的学问是很大的。成熟是在汽车上看见小偷掏别人钱包时,不但一声不吭,而且还马上進入睡眠状态;成熟是女同事穿了不合身的时装时,不但主动跟她打招呼,而且还要夸她的时装款式新潮、颜色和谐、质地高贵。此处,先点抽象之理,再举例印证。如此以实论虚,用例证理,可谓论证缜密,令人信服。二是由实入虚,以虚为主。也就是从具体事例出发,引出许多感悟,让人深受教育,倍受启迪。比如:读庄子,读到的是空灵与澄净;读李白,读到的是潇洒与不?羁;读李清照,读到的是凄婉与哀伤;读谭嗣同,读到的是正气与不屈;读林妹妹,读到的是凄美与愁恨。不难理解,“读”的对象是具体事例,“读到的”是读后感悟。这一过程,就是一种深深的教育与启迪。
要做到虚实结合,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合并法。就是将虚与实合二为一,合并使用。可以先虚后实,也可以先实后虚。如:理想,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是迷路时的行路指南,是焦急时的一泓清泉。而实现理想,需要毅力与意志,需要勇气与坚持,需要专注与执著。很明显,“指路明灯”“行路指南”“一泓清泉”都属于“实”,而“毅力与意志”“勇气与坚持”“专注与执著”都属于“虚”。这样,先实后虚,由实到虚,由实转虚,就能合并使用,生色添彩。二是融合法。就是将虚与实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可以虚中有实,也可以实中有虚。如:家,是个可以任意发发牢骚的角落,是个可以不用担心别人责备的王国,是个可以将困难排除在外的天堂。是个可以将爱保存在内乐园。从实来看,将家比喻成具体事物:角落和王国,天堂和乐园。就虚而言,揭示了家的特点:可任发牢骚,可不受责备,可排除在外,可存爱在内。这样就做到了虚实结合。
4.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四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时,有一个方法或手段问题,人们习惯上将它称为表达方式。)
(1)叙述。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关于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衬托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托物言志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数量不限 关于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5.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五
——纪录片《重生》赏析
广电101 王晨晨 1008811016 2008年5月12日下午,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大地震。一时间,房屋、道路、桥梁、山坡全面倒塌,死伤无数。据统计,汶川地震共死亡人数达19余万。在如此的大灾之前,坚强的中国人民是如何顽强度过,在这一片废墟之中,他们是如何重建家园的。四川同胞的心理、生活都经历一番怎样的挣扎。对于灾难,我们无法逃避,也无法做出其他的选择,只能面对。我们哀痛,我们哀伤,无数的人用止不住的泪水洗刷着心中的疼痛。但是,巨大的悲痛也会产生无穷的力量,人在最痛苦的时候心里仍会升起新的希望。人类文明的进步总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让无数人献出自己的生命。尽管发生,我们还是要继续生活,重建家园,为离开的人哀悼,为活下去的人好好活着!
2011年,历时两年半全面记录什邡灾后重建的纪录片《重生》在什邡市封镜。经过两个多月的后期剪辑处理后,《重生》以什邡灾后重建到一个新城市的建立,历时三年的建设为线索串联起几组故事,采用多线故事交叉并进的结构,用丰富鲜活的人物、细节,编织出一幅什邡人民重建家园的动人图景,展现“魅力什邡,和谐什邡”这一口号的具体实现,将时代特征和人物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重生》以什邡人对未来的各种梦想为主题,纪录了什邡人为重建家园、构筑梦想所付出的努力。这是地震极重灾区中少有的,采用纪录片形式反映灾后重建的作品。纪录片时长60分钟,主要讲述了三个主人公在灾后的两年间如何走出困境,重获新生,仔细展现了四川什邡人民的生活状态。
重生是脚踏实地
纪录片画面以一位妇女认真聆听医生的脸部特写拉开,这位妇女叫王尧芬,在汶川地震中,她失去了唯一的11岁儿子。他的丈夫赵敏,是什邡红白镇的一位裁缝,每天全家都靠着丈夫75元的收入维持一家四口的生活,儿子的突然离开,无疑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婆婆的要求下,王尧芬又再度怀了孩子。2009年的5月12日,怀着孩子的王尧芬想到了死去的儿子,想去坟上和儿子说说话。但是她的这个想法遭到了左邻右舍的阻拦,大家都认为悲伤的情绪会对她肚子里的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王尧芬只能忍住悲痛小心翼翼的呵护这个新生命。女儿赵纯纯的降生无疑给家里带来了崭新的希望,为了给女儿更好的生活,赵敏决定积蓄重盖新房。片中,导演反复运用了一个镜头,房屋的斜角上一个鸟窝,两只麻雀在赵敏家中安然的生活着。两年间,那个鸟窝一直存在,赵敏一家并没有把它拆除。这个镜头的反复展现,突显的是四川人民善良朴实的性格特点,也昭示着,这样的人民,一定会走出困境重获崭新的生活。片中拍摄了赵敏,在繁忙的缝纫工作中一定要抽出时间,亲自参与新房的建设,小到一个螺丝,一个铆钉,赵敏都要检查到位不出差错。虽然,工地劳累炎热,时常出现房屋水渠等难以解决的问题。但是,赵敏总是微笑着,大灾过后,他能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也是一种收获。
搬入新家,纯纯调皮得玩弄着电灯的开关。看着忽明忽亮灯泡,纯纯开心的手舞足蹈。看着可爱的女儿,王尧芬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去找工作。她说:自从地震之后,是丈夫挑起了全家的重担,作为一个女人,虽然能力不能跟男人比,但是还是想努力帮丈夫承担一些生活的压力。于是,她抱着纯纯来到镇上,报名了“红白镇城管中队协管员”的职位。一周后,王尧芬拿着身份证,户口本来到了镇办公室的考场。她一丝不苟的答着题目,不管结果如何,灾难改变了她,改变了一家的生活。相信在困难中,他们收获的会比失去的更多。
重生是生死斗争
画面中的卞刚芬,看起来就是一位普通的中年妇女,没有人能想到,33岁的她在地震后坚持了6天而顽强的活了下来。卞刚芬在镜头的跟踪下来到了女儿罗婷的学校接女儿放学,她在楼递间里,不断地问着同学们罗婷在哪里。虽然知道现在的新校舍已经坚固无比了,但是眼神中的挂念依然表露无遗。她的丈夫,在地震中为了营救同事而被硫酸泼伤。女儿罗婷却很坚强乐观,不仅没有被困难打倒,反而积极融入新的学校,新的班集体。在学校的文艺演出中,女儿化妆美丽的装束等待上台。父母拿着DV不断得给她鼓励,一家三口在台下其乐融融,享受着她们得来不易的那份平安和幸福。
试想一下,卞刚芬是如何与死神搏斗,撑过这常人难以想象的六天。是对女儿的爱让她撑了下来,是对丈夫的挂念让她挺了过来。如果埋在水泥钢筋下的卞刚芬没有坚持整整六天,那么小小的罗婷该如何面对这个世界?她的笑容,还能绽放的如此灿烂吗?罗婷把现在身边的母亲当成是上天给予她的恩赐,她倍加珍惜和爱护。也许以前,她和母亲出现过小摩擦和小矛盾,灾难以后,这种伟大的母女亲情将胜过千言万语,陪伴她们一生。
重生是自强不息
突然,画面中出现了一场喜庆的镜头。曹勇是什邡邮政局的一名普通员工。他在灾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作为80后的曹勇,他面对灾难的态度更是积极乐观,他有着80后的青春和梦想。在拍摄曹勇的婚礼现场时,把闹洞房这一幕拍得很热闹,一堆80后的青年男女,相笑嬉闹,他们抒发的不仅是对新人的祝福。更是对重获新生以后,希望梦想的恣意狂欢。是对生命热爱。
两年中,片子记录了曹勇每天的生活状态。准时的上下班,早出晚归。中午就用单位的微波炉吃带好的午饭。下班后,就和妻子一起到父亲的小饭店里帮忙,然后带上母亲装好的卤肉,小夫妻俩再一块回家。日子过得单纯而又幸福。灾后第二年,曹勇的妻子田冬梅为他生了一个孩子。抱着新生的小生命,曹勇止不住眼中的泪水,用肩膀小心的呵护着。两年来,生活已经越来越好,现如今政府发给他们的住房也已经建成,一家三口在新房里讨论着每个房间该如何布置如何利用。不久的将来,这里就会充满着孩子的欢声笑语了。祝福他们,也祝福所有历经磨难,重获新生的坚强的中国人!
担任《重生》导演的是曾获得2009年度威尼斯最佳纪录片导演奖的杜海滨。对首次尝试与政府合作的杜海滨来说,《重生》立足于普通人的个体、家庭和小团队的生活,同时也展现了各级政府的努力。“这不是政府的宣传片,没有说教,只有生活最真实、最细腻的一面。”杜海滨说。据杜海滨介绍:与众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需要记录的决不仅仅是灾后重建的报道,而是每个人生活及情感的变化。震后什邡不少普通百姓自强不息的生活的确为人感动,通过认真的构思,《重生》最终决定以直接电影的拍摄和纪录方式,摄制组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之中,跟踪纪录拍摄对象的生活。为并以此为线索向前发展,与灾后重建主题背景线索相交接。以小人物,体现大精神。
6.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六
论宋词的表现手法与文化内涵及其翻译实践-以《江城子》的两个译本为例
翻译实践中,对汉语诗词的表现手法与文化内涵理解不够,会影响译文的意美,甚至歪曲原作的`本意.文中比较分析了许渊冲和伯顿・华岑翻译的苏轼(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英译本,认为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但也都有不足之处.
作 者:迟梦筠 CHI Meng-yun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39刊 名: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6(3)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 表现手法 文化内涵 重要性
7.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七
关键词:圆的人物,扁的人物,幽默
在文学创作的路程上, 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创作了不可数计的小说。而就研究小说叙事的角度而言,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划分标准。本文选择的方法是主题、人物与情节的三分法。这种方式无疑有些陈旧, 但徐岱在他的《小说叙事学》里这样写道:“问题在于规律之所以为规律, 是由于它只能服从客观存在的律令;而不是—味地唯新是从, 照顾到试图把握这个规律的接受主体们的口味, 即便这种口味具有极广泛的普遍性。”这就证明了一个事实, 不能一味地排斥“旧”, 理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成了经典, 我们就应尊重它。
一、从“扁”的人物到“圆”的人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学生王子》并不算小说。这是作曲家西蒙德·罗姆伯格于1924年创作的一部德国风的音乐剧。但是“叙事”这个概念的外延很大, 在 (第五版)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叙述事情:叙事文/叙事诗/叙事曲。”。这说明“叙事”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说创作的角度来谈, 也可以从戏剧创作的角度来谈。音乐剧在文本创作的基础上多了画面和声音等表现形式, 因此我们撇开这两种形式, 把《学生王子》和《半生缘》放在一个“看故事”的叙事层面上研究人物和表现手法。
“扁的人物”和“圆的人物”的观念是由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在其著作《小说面面观》中提出的。“扁的人物”是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创作方式, 即“在最纯粹的形式中, 他们依循着一个单纯的理念性质而被创造出来”《学生王子》里面塑造的人物就是一种“扁的人物”。卡尔身上有着典型的“王子范”, 他拥有俊朗的外表, 得体大方的举止, 古板的父王和开明的恩师。通常, 王子身上总是带着点多情的浪漫气质, 然而卡尔被却他的未婚妻玛格雷特公主称之为“机器”, 于是他被国王送去海德堡大学进修。这符合了传统小说中“微服私访遇真爱”的套路。
比起卡尔王子, 《半生缘》中的沈世钧就是一个“圆的人物”。他身上有着“王子”的物质基础, 沈家是个比较殷实的商人家庭, 世钧自己也接受过大学的教育。但是世钧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王子, 他个性中带着一点自卑, 细心和谨慎的成分。从他初次对曼桢的示爱——“捡手套”这一行为就可知, 他是个对爱情很小心的人。正是他的这种个性, 使他对豫瑾起了误会。他甚至轻易相信了曼璐的话, 收回了他与恋人的信物, 埋葬了他毕生的爱。他的自卑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父亲的影响, 他父亲有“小公馆”。他的父亲甚至对他读大学的事并不赞同, 他读书时候同曼桢一样, 都“受过钱的苦”。没有完整的家庭, 没有完整的童年, 世钧对周围的一切抱着一种怀疑但不愿表达的态度, 他爱曼桢, 但和卡尔直白大胆的示爱相比, 世钧的瞻前顾后, 简直让人有种烦躁的感觉了。
把人物塑造的“圆”了, 会更吸引观众, 福特纳在《小说面面观》里说“一个圆形人物必能在令人信服方式下给人以新奇之感。……圆形人物绝不刻板枯燥”《半生缘》里的人物塑造的确精彩, 和《学生王子》相比, “圆”到了要分裂的地步。曼桢和曼璐这对姐妹, 简直就像是从卡尔的恋人嘉茜里分裂出来的。嘉茜身上有舞女的风情 (曼璐) , 也有贞女的天真 (曼桢) 。首先, 嘉茜是个酒店女招待, 她有风情万种的一面, 用以吸引招待顾客;其次, 嘉茜是个略带着点天真的贞女, 她曾对王子的索吻表示恼怒。不同的是, 曼璐把风情拖入了“恶”的深渊, 她害了曼桢;而曼桢在生活的种种磨难中, 即无法保持天真也无法维持贞洁。这一点对于读者来说, 虽有新奇之感, 但掩盖不了其苍凉本质。
“圆的人物”直接导致了“圆的情节”。这两部作品讲的都是失爱的悲剧, “失爱”需要“棒打鸳鸯”的桥段。而《学生王子》和《半生缘》里面持棒的都是父亲, 持棒的理由都是责任。然而这两种悲剧却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学生王子》里展现的是一种希腊古典悲剧式的崇高的美, 卡尔为了担负国家的责任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而世钧与曼桢的爱情破灭, 体现的是一种人性的恶。封建家庭里的“家斗”, 迫使世钧没有多少力量去维护自己的爱情。曼璐为了留住丈夫, 牺牲了曼桢。虽说这份爱情的毁灭也有责任与牺牲的意味在里面, 但世钧要照顾大嫂和母亲, 必须向父亲妥协;曼璐为家庭牺牲了贞洁, 青春和健康, 曼桢就有责任维护曼璐的家。这些都是无理的, 扭曲的责任, 这种责任毁了所有人的理想世界。在两部作品中, “父亲”这个角色同样起了“作梗”的作用。但是受众对普鲁士国王恨不起来, 因为他已然为国鞠躬尽瘁, 耗尽了生命, 值得被尊敬。而世钧的父亲早年抛妻, 中年迷恋舞女, 晚年毁了儿子, 是个可恶的形象。有趣的是, 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化里, 父亲都象征着责任。也许东方文化里的权威自带着一种可恶的黑色, 鲁迅在《两地书》里说“我的心太黑暗了”。本来简单的故事, 关涉的元素多了就也复杂了, 于是“扁的情节”浸在那可恶的黑色里“圆”了起来。
二、幽默的背后自有一段公案
上文分析了故事的人物, 按照主题, 人物和情节的分析方法。然而, 单单分析主题或者是情节, 则公婆皆有理, 一千个人的眼里亦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笔者决定增加一个角度, 从故事的表现手法去关照情节和主题。
幽默是一种叙述故事的重要表现手法, 而德国古典美学家里普斯认为幽默的真正含义来自于戏剧性背后的崇高性。对此笔者表示赞同, 没有一种能够被称之为“幽默”的作品的创作动机是为了搏人眼球, 乞人一笑的, 这种幽默是油滑。而“小说家能做的是把握幽默现象中的世俗性成分”。[1]所以说要探究《学生王子》和《半生缘》中的幽默的表现手法, 就应当探究其幽默的根本——“崇高性”。
幽默的表现手法起到了粘合情节的作用, 使情节的发展更合理, 更紧凑。《学生王子》里有这样一幕, 卡尔王子为了加入一个贵族才能加入的学生社团, 被社团的负责人讥讽道:“你这样的人和我们呆在一起会感到不舒服的”。这种幽默来自于一种“错位”, 真正的贵族代表王子被看作了“你这样的人”, 这是身份上的错位;社团负责人保持着一点冷冰冰的贵族式的礼貌, 看似站在对方的角度上, 实际上表达了自己的“不舒服”, 这是情绪上的错位。正是这一段错位, 打乱了以酒店为基准的小社会里的地位秩序, 有力地促使了原本处在不同社会地位的王子和女招待的恋爱。这是故事的转折, 也是情节上的顺承, 这种顺承使得不合理的社会地位弱化, 恋爱便开始了。
在《半生缘》中, 豫瑾因为曼桢还记得他不吃辣的习惯感到心满意足, 恋爱的念头就此萌发, “内中有一丝甜蜜的滋味”。但是张爱玲的本意却不在于此, 她在下文中揭晓了谜底, 原来曼桢小时候“恨”豫瑾“抢”了自己的姐姐, 故意用辣椒捉弄过他。看到这里, 读者应该会为豫瑾的自作多情感到滑稽。这个情节解释了曼桢的弟弟对世钧的敌视状态, 也引出了世钧对曼桢的猜疑。正是这一点点猜疑, 被曼璐拿来做导火线, 直接摧毁了曼桢最后的希望。故事如何被叙述得合理又不失条理却委实是一件困难的事, 虽然说可以使用无所不能的“上帝视角”来叙述故事, 但是过分描摹人物的心理和故事的场景只会让受众觉得做作。上述的“幽默”是一种情节的“粘合剂”, 这里的幽默被委以制造戏剧矛盾的大任, 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
有的时候, 幽默作为一种叙事上的表现手法, 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能让人先笑后哭。前面谈到幽默这种表现手法具有粘合情节的功效, 则先“笑”后“哭”是一种粘合后的效果。
《半生缘》里提到, 鸿才在第一次接送二妹回家的时候, 在身上搽了大量的香, 这是由于他的自卑。这是一个极其滑稽的段落, 作者匠心独运, 把一个猥琐, 粗俗, 好色的中年暴发户的形象描绘得活灵活现。但是随后“香水”这个意象的出现, 却带有一种恐怖的意味:“从前有一次, 鸿才用汽车送她回去, 他搽了许许多多香水, 和他同坐在汽车上, 简直香极了。怎么会忽然的又想起那一幕?因为好像又嗅到那强烈的香气。而且在黑暗中那香水的气味越来越浓了。她忽然觉得毛骨悚然起来。
她突然坐起身来了。有人在这间房间里。”这是一段令人恐怖的描绘, 香水象征着一种未知的危险信号, 一步步逼近女主角, 然后将其吞噬。“香水”由原来象征的自卑的渴望的意象转变为一个侵略而毁灭的意象, 使读者深深地体悟到了《半生缘》的悲剧意味。人性的丑恶, 文化内底里的贪婪和占有, 作者并未着一字, 却尽得起风流。
而《学生王子》是20世纪20年代时期的作品。这一时期, 一战的阴影还未消散, 德国通过“道威斯计划”从美英获得贷款200多亿金马克 (其中美国占70%) 。濒临绝境的德国经济依赖着外国经济, 力图进行恢复和发展。而《学生王子》的故事背景是1860年的德国, 此时的德国还正在向统一作着最后的努力。战争是这作者所在的时代和故事的叙述背景这两个时间段里共同的主题。在动荡不安的时光里, 似乎没有什么能永恒, 除了爱情。世钧在十八年后对曼桢说:“我永远爱你”。彼地的百老汇里正在酝酿像《窈窕淑女》那样的轻歌舞, 可以说《学生王子》是极富时代意义和商业需求的。
歌剧中的卡尔和嘉茜分离前有一段欢快的歌舞, 歌词大意是劝君饮酒, 敬明眸如星辰, 有此一愿, 渴望甜美。这是他们初见时的歌声, 他们在歌声里相恋上, 昔时歌声欢快, 王子呆板而又带有希冀的表情引人发笑。然而离别前夕, 歌声依旧, 卡尔表示, 嘉茜是自己唯一的爱。爱在歌声里结束, 爱在回忆里永恒, 这就是悲剧。但这未必是悲剧, 因为嘉茜说:“这才对了”。符合了现实社会的要求。
同样是永失吾爱, 同样用“先笑后哭”的幽默表现手法粘合情节, 升华主题。但是《半生缘》和《学生王子》带给人的审美感受是不同的, 《半生缘》里的幽默是剥了人性虚伪之外皮, 让受众在悚惧中体悟到悲;而《学生王子》则盖上了责任的外壳, 让受众在抉择中感受到悲。虽然他们的主题不同, 但就其表现模式而言却有相互借鉴之处。20世纪20至40年代, 正是百老汇进入中国的第一次浪潮。中国的舞台上出现了百老汇歌舞的轻歌剧, 富丽秀以及综艺秀等表演形式。而上海作为中国对外联系的重要窗口之一, 引进了大量的百老汇歌舞。老实说, 这里很难鉴定张爱玲在创作《半生缘》的时候是否参考了《学生王子》的故事情节与人物设置, 但是正如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所言, “在书的题目, 开头和最后一个句号之外, 在书的内部轮廓及其自律的形式之外, 书还被置于一个参照其他书籍、其他本文和其他句子的系统中, 成为网络中的结。”这就告诉我们, 没有谁可以宣称自己与他者无关。刻意模仿甚至的作品自不必说, 就是有些连作者自己都自信为独创的作品, 也常常会在漫长的文学历史中显现出与前人言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就是叙事学中的“互文”。
张爱玲的《半生缘》和西蒙德·罗姆伯格的《学生王子》在人物设置上有“圆”和“扁”之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两人在创作的技巧上有高下优劣之分。这是作者的创作风格和个人所处的客观环境的不同在作品上的投射。同时, 不同的人物设置方法和共同的“先笑后哭”的幽默表现手法使得这两部作品在人物, 主题和情节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互文性所决定的。
结语:《学生王子》和《半生缘》都是失爱的悲剧, 但是这两部作品带给受众的审美意味是截然不同的。《学生王子》的悲剧是古希腊英雄史诗式的, 崇高而又忧伤, 没有人忍心责备主人公身上的责任感。《半生缘》的悲剧结局是传统才子佳人小说的变种, 里面夹杂了“家斗”的丑恶和人性的贪婪。毁灭一个人的人生何其容易, 正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红消香断有谁怜?最终批判的, 是一种缘自内心的恐怖。
参考文献
[1]、徐岱:《小说叙事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 商务印书馆, 2005
[3]、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苏炳文译[M]花城出版社, 1981
[4]、张爱玲:《半生缘》[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5]、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 谢强、马月译[M]三联书店, 2003
8.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 篇八
关键词:数字化 多维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今天的技术构造着明天的人类,这一认识对科学技术如何影响当今世界、如何影响都市及都市生活、如何影响文化及艺术都极为关键。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生活相继经历了机械时代、电器时代、信息时代几个阶段,雕塑艺术的创作理念也随着这些变化而变化。
21世纪是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尤其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数字化生产的日益普及,使传统的数值计算领域迅速发展到各种非数值计算领域,直接作用于工艺和生产过程。这种变化,不仅为现代雕塑艺术用科学的方法从事艺术研究与创作,还为传统雕塑艺术以它自身发展获得现代化的演变,蕴含了新的技术思想,从而使其具有现代形式的视觉特征,为雕塑艺术设计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多维设计的理念。
雕塑是一门造型艺术,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存在的基本条件必须是三维空间的,也就是有实际体积的空间形式。雕塑的设计,目的是通过直观的造型表现,展示立体的空间状态、造型结构,从而表达出作品美的内涵,突显其艺术的观赏性。因此,雕塑艺术在立体构思与表达时加强了对形体多维轮廓的追寻。
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形态的创作是要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塑造出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立体形象,是创作者对三维空间体验的一种艺术表达,需要考虑如何通过自身的基本结构变化而突出各种空间的雕塑形态,在各形体间构成一种和谐的空间关系。现代雕塑的立体构思已不仅仅停留在构成原理、形式美感上,而是更加注重材料、表现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方面。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立体的创造性思维,雕塑作品的生命力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加以体现。雕塑观念的改变和提高,不仅体现在立体空间的形态美上,更要注意构思方法和表现手法的新颖性上。
一空间构思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雕塑艺术是世界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和形式上保持着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了几千年来人类艺术的辉煌,具有深厚的艺术根基和广泛的影响力。一直以来雕塑设计者在解决雕塑表现空间的时候,把泥塑写实能力看作最重要的基本功,这当然没错。但是,最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综合材料以及多媒体等新的表现手法的加入,对传统雕塑的造型手段进行了重新解构。数字化雕塑作品的冲击对传统雕塑艺术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影响也是深刻的。
计算机图形软件的发展为艺术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平台。20世纪中叶在科学计算与工程技术需求的促使下,科学家开始试图用程序语言来展现图形,1958年美国Gerber公司研制的绘图机,虽然只解决了简单图形的复制保存,但却突破了手工绘图模式,使绘图向自动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硬件鼠标、光笔、图形输入板等输入工具的出现,以及为绘制图形、建立数字模型而开发的图形软件相继问世,使得计算机绘图可以不再需要编程,操作也越来越方便。20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以及视窗软件的推出为计算机图像软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更多的人开始使用到计算机图形软件,促使艺术设计领域朝着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在3D建模与运算上的能力,在近年来更是被广泛的运用,为现代雕塑带来了新的设计空间。在传统的雕塑艺术中,形态的创作是要在真实的三维空间里塑造出“看得见、摸得到”的立体形象,这里牵涉到的空间有两重含义:其一是指雕塑本身与周围环境所形成的关系,其二就是雕塑自身的空间关系。一件雕塑作品的空间深度是以形体与形体的组合,以及作品所处的空间位置决定的。同样“空间感”也并不单指雕塑作品所占有的实际空间,更包括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空间,它们共同决定了观者的视觉感受。研究传统雕塑的立体构思,必须要涉及到雕塑构成的形态要素,从而了解点、线、面、块及材料因素的特点,掌握在雕塑的空间立体造型方面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美的法则设计出多种形式、多种变化、多种艺术内涵的作品来。对传统雕塑立体构思的研究更多的是研究构成形态、料运用及空间构成要素。相比较而言,现代雕塑立体构思可以借助于日趋先进的数字技术如Maya、Z Brush等虚拟三维空间的专业软件,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立体造型自由度,例如设计师可以在一个基本角色形态的基础上,放置多种形态语言进行多种尝试,对它们进行诸如阵列、渐变等函数化操作,甚至可以很轻松地直接调用现成的数据库,将结果进行相互比较与选择,这在传统雕塑创作过程中是很难实现的。
1965年出生于美国纽泽西州的雕塑家罗博特·拉萨李尼(Robert Lazzarini)的作品,就突显了运用计算机立体运算能力来做视觉挑战的企图。罗博特·拉萨李尼首先将物体用镭射扫描,在计算机内做成立体的CAD(Computer-aided Design)档案。再运用精密的数学运算,来将它们拉长与扭曲。完成后,输出成为蓝图,再用各种材质(铁、塑料、玻璃等等),依照计算机模型,做成一个个透视点奇特的作品。站在他的作品前面,总不自觉地想揉揉眼睛、擦擦眼镜,搞清楚自己是不是眼睛花了。
二肌理与色彩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在传统雕塑艺术中,形态与肌理、色彩是共生的,就像光与影一样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筑了人的视觉心理,成为影响整个雕塑立体空间形态的一个重要因素。设计者需要充分考虑表面肌理与色彩的因素,利用它们来创造出特定的意境,增强作品的感染力。现代雕塑设计在此方面,处理手法变得更加灵活和自由,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虚拟着色、材质贴图等诸多选择,比较设计空间加大,使得设计者更为深切地感受雕塑作品的艺术效果。这种极其方便的掌控能力,作者可以根据需要对形态的整体和局部以及表面效果不断进行主观调整,以此来表达主题。随着技术的进步,可以说凡是设计师能够想象出来的表面效果,都可以实现。但是,在雕塑具体创作的时候,真实空间与模拟空间毕竟是有区别的,如果对计算机软硬件的操作不够熟练,得到的结果往往就会与构思之间出现较大的偏差,这就需要作者不断地去掌握和适应。无论是传统雕塑设计手法还是现代雕塑设计手法,都需要作者对形态的整体和局部不断进行主观调整,以此来表达主题。雕塑家通过自身的专业修养,既可以继承传统雕塑的艺术创作特点,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完成精准的形式内容,继而展现现代雕塑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互动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的雕塑正在从单纯的观赏功能逐渐演化出与人互动的功能,这一点尤其体现在现代功能性雕塑作品中,雕塑家在创作伊始就考虑到人的参与性,注重作品的娱乐和实用功能。比如很多室外的雕塑开始去掉底座和围栏,在行为空间上缩短了艺术作品与观众的距离;有的雕塑作品还带有机械运动装置或指令反馈功能等。这些做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与雕塑互相“动”起来。对于传统雕塑设计的平面效果图来说,真实的模拟三维的雕塑效果图的确是一种进步,但人们希望能够更为整体地从各个角度观察作品,获得一种直观的认识。于是在很多的软件中都加入了镜头动态模拟的功能,通过对人真实视角的模拟,来不断变化观察雕塑模型的角度。在许多动态效果演示中,设计者还加入场景、光线等因素,使得观看者能从更多维的角度来感受作品的艺术效果。但作品的各种形态要素同时还要具有审美感,要做到这一点,传统雕塑的功底无疑是大有用武之地的,雕塑家可以和技术工程师相互配合,对作品的各个部位进行精细的调整,使之完美流畅地跃然于人们眼前。
四立体成型空间表现手法比较
传统雕塑设计与计算机平台完成的立体构思形态,都是在三维空间中进行,但后者虚拟出来的立体空间形态,还将会随着数控技术的成熟通过数字加工的方式得到真实的模型。数控技术的成熟使得计算机设计形态可以迅速转化为成品。数控技术在制造业的优秀表现吸引了艺术家的眼光,利用数控技术进行雕塑创作也逐步得以实现。如今,经过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合作,数字雕刻机技术日趋成熟,数字化雕塑的创作也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艺术美感,并逐步为世人所熟知。艺术家可以将感性的雕塑作品转化为理性的数字化程序,通过这些程序语言来控制数控机床完成作品的制作。还有的艺术家采用在制作前期手工创作雕塑泥稿,成型后将作品经过数字扫描,生成形态的电子数据通过计算机图形软件对尺寸、细节上的处理调整后,达到手工无法完成的精准程度,再通过数字雕刻机实现成品。
数字化表达在雕塑领域的应用,使得立体创作具有了更加宽泛的创作途径和结果,是手工技术美和工业技术美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帮助设计师和艺术家完成许多手工很难或者根本无法完成的加工任务和艺术效果。一件作品中我们有时很难将两者的作用完全分离,因为在数字化雕塑作品的制作过程中,艺术家的个人技艺同机械精准的加工完全结合,这种技术的美构成了数字化雕塑作品独特的美学因素。数字化雕塑利用自身的特点将手工技术美和机械技术美有机相结合,再通过数字扫描和计算机图形软件等方式,将艺术家个人的、手工性质的艺术语言转化为数字化的程序,这些程序直接指导数字雕刻机的操作,这些富有强烈个人特点的艺术语言便完好地在数字化雕塑作品上展现了出来。
高精度是数字雕刻机的普遍特征。目前,普通雕刻机加工的尺寸精度通常可达±0.005mm,最高的尺寸精度可达±0.01μm。数控系统每输入一个脉冲,数控雕刻机的脉冲当量(雕刻机移动部件的移动量称为脉冲当量)一般为0.001mm,高精度的机床可达0.0001mm,其运动分辨率远高于普通雕刻机。另外,数字雕刻机具有检测设备,可将移动部件的实际位移量反馈到数控系统,并进行补偿。因此,可获得比雕刻机本身精度还高的加工精度。数字雕刻机加工零件质量由机器保证,无人为操作误差的影响,质量稳定。传统手工制作需要很高的技巧和长时间的训练,即便如此也需要相当长的制作时间。数字雕刻技术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通过对不同起伏面高点和低点的精确设定,以及数字雕刻机快捷的制作,使制作者能够通过预览、试刻等方法很快地检查细节的变化,并做出及时的调整,直至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数字化给我们带来了空前的形式自由度,展现它技术形式所显露的艺术形式,使人在似曾相识的效果中发现新的视觉感受。数字化表达在现代雕塑领域的应用,虽然在很多方面仍然无法与传统雕塑相媲美,但它大大丰富了造型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也为艺术家开辟了新的表现空间和应用价值。随着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个人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这门艺术,软件的简单操作性以及真实的模拟性也极大地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好的创意和想法可以更真实地体现在创作者和艺术家的眼前,从而更好地完善创作的构思,同时节省大量的时间和材料。这对传统雕塑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注:本文系辽宁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项目名称:《模拟与数字化表达在艺术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霍波洋主编:《双重基础》,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
[2] 许正龙:《雕塑构造》,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蔡兰:《数控加工工艺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 范俊广:《数控机床及其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年版。
作者简介:
郭亚男,女,1977—,内蒙古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雕塑艺术,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高华云,男,1974—,辽宁大连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9.关于表现手法 篇九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是语文学习中经常遇到的几个概念,学生经常辨析不清。我也往往被这些概念的相似相近而又常见常用弄得稀里糊涂,即使当面给学生解释了,过后细究起来自己也觉得它们之间区别太小,不易辨识。4月17日下午,我花了整整四节课时间,上网搜索资料,查阅工具书籍,甄别研究辨析,整理出了这篇关于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表达技巧、表达效果和修辞手法的文章,一方面是自己学习研究,理清这些语文概念,另一方面是为了我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语文知识学习能力。1.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人们运用语言艺术,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不同艺术门类都有自己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如绘画有色彩明暗、线条、块面、透视、比例等手法,音乐有音调、音色、节奏、和声、旋律、复调等手法,电影有蒙太奇、长镜头、画外音、特写等手法。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运用语言艺术创造性地借鉴和运用不同门类艺术的表现手法塑造语言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具有综合性和广普性特征。其表现手法也因此而种类繁多,叫法不一,雅俗互存,洋洋大观,如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衬托、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伏笔照应、托物言志、设置悬念、渲染环境、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等。
(1)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不同。文学语言艺术的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如“赋、比、兴”,现代常用的手法如比拟、夸张、借代等等;鉴赏现代文阅读时常常要用到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等。
(2)角度不同手法不同。人们既可以从语言的修辞角度去看,如比喻、象征、反讽、比拟、借代、孽状、夸张、反复、对偶、婉转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可以从语言的音律角度去看,如节奏、格律、反复、押韵等也是常见的音律手法;可以从叙述描写的视角去看,如正面、侧面、对比、烘托、映衬、直接、间接等都是常见的视角手法;可以从描写景物的方法角度去看,如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等都是常见的描写方法;还可以从布局谋篇的顺序用度去看,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序、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等都是常见的行文顺序。2.修辞手法(或修辞方法、修辞技巧)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等手段,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或方法,属于表现手法之一。
语文中主要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比拟、象征比拟、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针等。其中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联珠、顶针),对比,对仗(又名对偶、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拈连(又称:顺捏)。3.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语言方法和形式。表述不同的内容需要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与表达方式属于同一个概念,人们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表达方式是文章构成的一种形式要素,它随语言表达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形成。现代写作学研究提出了“表达方式”这一概念,延用至今。
常见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1)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
(2)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3)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4)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5)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4.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人们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等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技巧,具有提升表达方法和形式方面的技术、借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表达技巧与表现技巧是同一个概念,属于积极的表达,犹如语言表达中的修辞,技巧的目的在于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由此,凡是提升表达技艺、增强表达效果的方式方法都属于表达技巧的范围。
人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时,其文本形式有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以及通讯、报道等实用类文体,其表达技巧通常包括下列五种形式。
(1)表达方式: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其中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正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悬念、反衬、比兴、托物言志、赋比兴、动静相衬、虚实结合、景情理合一、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映衬烘托、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以动写静、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悬念、照应、铺垫、衔接、伏笔、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双关、借代、反复、排比、反问、设问、拟人、夸张、对偶、互文等。
5.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顾名思义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在接受对象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就文本阅读而言,表达效果就是人们运用语言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描写方法、修辞等)对读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用来评价效果的,如引人深思、耐人寻味等。
10.诗歌表现手法 篇十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表达方式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情与景关系: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侧目的,他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阙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直抒胸臆——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间接抒情――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芭蕉残荷、梧桐细雨、飞蓬浮萍、鸿雁闲鹤、长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纯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载传递了人们极为丰富复杂的思想情感。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乐景、愁景?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区别: 借景抒情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的是情感,表现的是情绪,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以它有乐、哀、愁,但我们绝不会把这种情绪看成是一种思想。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托物言志,更重要的是诗人要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
描写技巧:烘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渲染与烘托—-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衬托与对比――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虚实结合――定义: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在中国画的传统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画同理,诗歌借鉴了中国画的这种方法。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一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二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遥想,二是梦境。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正侧结合――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点面结合――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细节描写――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象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学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观察角度的变化――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白描工笔――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具体性: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物小蕴大”,意趣无穷。同样,竹中观日、镜中映景、水中倒景,同样具有这种艺术效果。特点:一诗歌抓住具有典型特征的小景物,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唤起大的境界,所谓“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二写社会生活,也是借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细节来表现重大的社会内容,绝句尤适宜用这一手法。
诗中有画 ――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比兴手法――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铺陈――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象征――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象征是中国诗歌的生命线,“犹如心脏之于躯体”,“没有象征,诗歌就将失去力量”。例如,龙象征皇上最高权力,凤凰象征皇上的德行,麒麟是长治久安的象征,猿声是旅人离分时的伤感的表现,鹤是永生的化身,蝙蝠跟西方相反,则代表着幸福,鸳鸯是爱情的象征,大雁给分离的情人带来消息,知了象征复活之后便是死亡,梧桐常在描写秋天的诗中出现,杨柳表示别离,兰花是纯洁的象征,牡丹是富贵的标志,“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 “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被称为“隐逸之花”; “兰芷”象征名贵、孤芳、清高等等。
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着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郞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淼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欲扬先抑]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文势先下抑后上扬,或文意先贬抑后褒扬,犹如登山,由谷底到山顶。
[欲抑先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文势先高扬后下抑,或文意先褒扬后贬抑,好像瀑流,从高处飞泻而下。
[似贬实褒]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似褒实贬]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白居易说:“首句标其目”(《新乐府序》)。这个“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的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伏笔――是在文章的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做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事件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再予以“回应”的写作技巧。好的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文章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合理,往往能让人产生会心一笑、心灵共鸣或意外感悟等阅读惊喜;同时能使文章出色生辉,具有独特魅力。
照应――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照应的作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溱。
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铺垫――在情节发生前的交代、暗示。
11.诗歌表现手法 篇十一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这首词抒写的是游子和思妇的离愁别绪以及别后的深深思念之情。而开头三句描写的却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这种以春色之美转出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情境之间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灵。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无独有偶,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中,选取了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场景,即车如流水和马似游龙,形象地渲染出了上苑车马的喧闹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花月正春风”一句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春意融融,游人如织,赏花玩月,兴致勃勃。这是一年中游上苑的最好时节,也象征着李煜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一个“正”字联缀起“花月”和“春风”,更突出了景之浓丽、情之强烈。这时候,全词却戛然而止,意味着作者所沉醉的欢乐达到高潮之际,梦突然醒了。可以想见诗人醒来后的无限悲痛、凄凉,照应开头的“多少恨,昨夜梦魂中”,产生一种回肠荡气的效果。
12.诗经表现手法 篇十二
例句: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作用:使读者感受更加深切。
分类:时间对比、空间对比、性质对比。
关键词:唯/惟。(关键词)
常见对比方式:时间:古今
空间:内外(前后)
性质:优劣
<例子>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突出特点?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答:采用对比的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农民春旱祈雨的场面,后两句写朱门看歌舞的.情景。前者忧,后者乐。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步骤二)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与对朱门贵族的愤慨。(步骤三)
2.请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步骤一)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步骤二)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步骤三)
重点(两首诗对比例子详细分析)
3.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
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吴融的这首《华清宫》
以小显大,通过华清宫中的细枝末节来揭露荒淫无道的唐玄宗和杨玉环的奢侈生活所加于人民的苦难,独具一格。 首句“四郊飞雪暗云端 ”,侧重写华清宫外的大雪。令人领略到宫外刺骨的寒意,给人一种凛冽感。
次句“惟此宫中落旋干”,笔锋由宫外转入宫内,写出了雪落宫苑迅速溶化、消失的情景 ,含蓄地写出了宫中之暖,与首句成为对照。
第三句“绿树碧帘相掩映”,具体而形象地刻画了宫中的融融春意。 结句“无人知道外边寒 ”,写出了华清宫主人耽情声色,不以国事重 ,不以民苦为忧的昏庸形象。
这首诗意境新颖,讽意含蓄,以宫内宫外冷暖的迥异形成鲜明对比 ,造成结构的错落、诗情的跌宕
李约的这首《过华清宫》
首句就直斥玄宗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玄宗皇帝耽于享乐,追求淫逸,反把国计民生的大事看得很轻。
第二句用“一曲霓裳”一笔带过唐玄宗、杨贵妃二人沉醉于歌舞的享受生活。“四海兵”三字,是唐玄宗、杨贵妃二人耽于享乐、追求淫逸所酿成的苦果: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使盛唐走向了衰微。这与杜牧的“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君王以“万机”为轻,却以享乐为重,酿成亡国之大祸必在情理之中,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四两句是诗人目睹华清宫的景象:帝妃早已升天作古,只有四季“长生”的树木,见证了华清宫的兴衰。
以上是对两首诗歌详细的分析~小伙伴们要从里面总结答题的方式哦~下面就是标准答案啦~
【答案】这首诗主要采用对比的手法:
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答: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对照、映衬)手法。
第一首宫内宫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第二首今昔(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 而两首诗体现的都是对玄宗皇帝沉迷声色而误国的讽刺与鞭挞
总结一下,
对比手法在答题中是怎么应用呢?
方法:
1.点手法(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手法)
2.释运用(结合具体诗句,阐释诗句是如何运用这种手法的。)
3.评效果(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写出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答题思路:
【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推荐阅读:
语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记叙顺序等总结07-03
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10-01
试论李白与杜甫诗歌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06-09
基础写作表达方式07-22
流程图表达方式10-03
英语里时间的表达方式10-29
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07-15
流程图使用的表达方式08-06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08-14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