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德育渗透课例

2024-10-04

三年级德育渗透课例(共11篇)

1.三年级德育渗透课例 篇一

三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教案

教学内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乘法的口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整百整十数的口算算理;

2.掌握合理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口算步骤的推导,初步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2.能正确进行口算,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促进思维条理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一位数乘的口算过程。

难点:理解并掌握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三)德育渗透点

1.结合形式多样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淀数学意识;

2.人人参与口算,使学生养成积极动脑、认真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满10怎样进位,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合理的口算思考过程,正确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准备:口算练习卡片、练习题投影片和数学游戏卡。

教学步骤:

一、铺垫设伏

1、复习准备

投影出示口算题:

(用纸板覆盖,一题一题出示)

10×5 14×2 100×7 130×2 20×3 34×2 200×4 210×3

教师提问:14×2请你说一说口算过程。(学生回答10×2=20,4×2=8,20+8=28)

教师追问:那么你能不能说一说140×2又是怎样口算的呢?(同座位的两个小朋友互相说一说)然后请同学回答(把140看成14个十,先用10个十乘以2是20个十也就是200,4个十乘以2是8个十也就是 80,200加上80等于 280)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整百整十数)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年奥帆船、帆板比赛在哪个城市举行吗?(引入主题—扬帆奥运。

1、出示情景图:

问:图中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1)、3个月一共挖出多少万吨淤泥?(2)、本周已经运走了多少吨淤泥?

3、谁能帮他解决第一个问题? 生答师板书:18×3 师:你能口算出它的得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4.反馈练习:14×3 12×5 49×2 16×4

先让同桌互相说口算过程和得数,然后指名说出口算过程。

5、师:140×2你会口算吗? 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1)、谁能为第二个问题列算式? 生说师板书:400×20(2)、同位两人互相说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全班交流交流:(每人都从别人的方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线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在积的末尾填上3个0就可以了。

反馈练习:200×30 100×70 30×300 10×600

三、巩固拓展:

1、第47页1 第48 页2

2、第48页第5题

第(1)、(2)小题课自主解决。第(3)小题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通过交流体会答案的不惟一性。

3、第7题 学生可根据信息提出用乘法解答的问题。

第二问需要学生根据9月份的销售量对10月份的销售量进行预测。

五、作业:50页8、9题

2.三年级德育渗透课例 篇二

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浪潮下, 面对各种新媒体的冲击,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道德规范失衡现象严重。青少年的道德标准严重缺失, 传统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相对缺乏。与此同时, 我国的德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变动性,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教育者培养人才的重要机遇期 (崔永学2012) 。在高中阶段, 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英语学科教学应肩负起青少年道德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把道德情感的各个层面融入英语教学。

一、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

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丰富的德育内容, 而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学仍然注重解释词汇、短语, 分析重点句型结构, 缺乏对教材所蕴含的情感与德育内涵的挖掘, 与近几年高考试题完形填空和阅读理解题所涉及的感悟生活中的点滴瞬间,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相关话题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更多的高考障碍不是词汇和语法的匮乏, 而是对情感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基于语篇,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塑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学科素养的协调发展。在英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 教师要利用语言学科的表达、沟通优势, 整合语言知识和技能, 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 塑造学生的文化品格。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的路径探析

通过观摩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笔者深刻体会到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情感和德育结合的重要性。笔者认为,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和德育, 主要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情感道德教育, 确立德育的应有地位

在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中, 教授单词、语法, 训练听、说、读、写等技能几乎占据了课堂教学的全部。即使有些英语教师在思想上对道德和情感教育有些认识, 但由于教学条件或自身素质所限, 也不能充分传达准确的思想或道德情感。英语教师不仅要加强德育为先的认知, 更应树立正确的德育观, 在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 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失时机地将英语教学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在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 来自不同地市的参赛教师在深刻认识情感与德育重要性的基础上, 结合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不同主题, 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蕴涵的德育资源和育人价值, 把育人目标有机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恰当地处理语言知识教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与德育的关系, 注意将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教学全过程, 特别注重在教学各个环节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 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 感受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和思想洗礼。此次活动作为对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情感和德育教学的一次检验和指导, 成效显著。

(二) 充分挖掘教材内容, 实现知识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载体。高中英语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德育内容, 教师应“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学语篇中所蕴含的情感、道德价值, “构思巧妙”地将这些养分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亟待成长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对英语教材背后的德育内容进行挖掘,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功能就可能完全弱化 (戴佳敏2014) 。在此次活动中, 参赛教师各展所长, 选出极具代表性的英语阅读篇章, 有些文章甚至只看题目就知道会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的人生价值观。例如, An Invisible Smile;Reaching My Goal;Heroic Teenager Receives Awards;Home in Her Heart;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chools;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这些主题的情感教育与德育色彩鲜明, 有利于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将文章的理解、学习与德育的渗透有机结合起来。

以An Invisible Smile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学习了小主人公Amy通过自己的“微笑”逐渐与邻居———一个不易相处、性情乖僻的老人, 建立起深厚友谊的故事, 最后将教学目标落实到“怎样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的主题上, 巧妙地实现了在语篇阅读中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陶冶道德情操的目的。又如, 以Reaching My Goal教学为例, 通过教师的巧妙引导, 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作者在实现人生目标时所经历的困难, 更明确了作者最终实现目标的关键因素——C (courage) 、D (determination) 、E (energy) 、F (friend) 、G (goal) 。最后, 教师用名言励志, 达到情感升华, 鼓励学生“I believe I can fly”, 进而实现人生目标和价值。

(三) 精心设计问题与活动, 提升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一堂成功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往往是以能够体现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核心目标的。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通过在教学内容中寻找切入点来实现, 也可以通过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来达到 (梁健兰2015) 。教师在设计阅读教学时, 既要立足篇章, 教授学生语言知识与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又要发掘德育内涵, 精心设计问题与活动, 引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

以Home in Her Heart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精心设计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若干问题与活动, 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作为子女对于逐渐年迈的父母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和担当。教师在关注学生情感成长, 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 帮助学生深化了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意识。在Detail Reading环节, 第一步: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四个问题———“What was the mother like before/after the disease?”“What are the symptoms of the disease?”“What did the author do to please his mother?”“What’s his mother’s home in her heart?”渐进式地引导学生进行Deep thinking———“Why does the author’s mother want to go‘home’?”;第二步:教师导入一段题为“Voice from‘our parents’”的音频, 启迪学生面对逐渐年迈的父母要多体贴、多理解;第三步:教师设计了“A letter to my parents:Mom/Dad, I want to tell you...”这一写作输出环节, 通过同伴分享和展示, 让所有学生经历了一次感恩教育的熏陶;第四步, 在作业环节, 教师趁热打铁, 布置任务:Do what you said as soon as possible.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 每个环节中问题的引入和设置都紧紧围绕“孝道”主题, 将情感教育与德育真正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四)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与方法, 寓德于教

高中英语教师要开展好德育渗透教学工作, 需灵活多变、创新改革, 在教学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下工夫, 提升德育实效。教师要因势利导, 积极尝试、借鉴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引入启发式、情景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师还可以适当选择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融入德育内容, 一些环节引导学生抒发情感, 并巧妙设计一些活动, 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培养其审美和鉴赏能力。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和其他新媒体, 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时刻铭记德育渗透, 紧密结合德育案例, 实现情感教育与德育教学目标, 使阅读教学更具个性化和实效性。

(五) 注重中西方文化对比, 重视中国文化道德规范的融入

不可否认, 在高中阶段, 学生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加之, 高中英语教材的资源配置不尽完善, 仍然存在重英美文化而轻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现象。这种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 主要表现在盲目崇拜西方文化, 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抛弃传统美德, 对传统美学造诣缺乏对应的欣赏和认识等方面 (冯丽霞2015) 。当代中国文化道德认同的危机警示我们,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 还要不断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将其融入教学, 发扬光大。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讲解不同单元主题内容时有选择地渗入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 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同时, 在讲解过程中, 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

以Different Countries, Different Schools教学为例, 授课教师以5位中国教师去英国授课的热门视频导入, 引导学生了解中英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诸多文化差异, 并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启发学生树立课堂规范意识, 并得出结论:虽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如父母的期望、不同的教育方式等, 但教育有着共同的追求, 即让孩子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 充分体现出了德育的时效性,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仅使学生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归属感和认同感, 受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熏陶, 而且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学生的道德情操。

(六) 创新德育的方式和途径, 确保英语德育的知行合一

教师要大胆创新英语德育渗透的新方式和新途径, 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与德育有效结合。首先是教师教学思想、理念的创新。教师要加强对道德和情感教育的认识,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 将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其次是素材选取角度和教学辅助媒介的创新。教师不仅要“独具慧眼”地发现教学语篇中所蕴含的情感和道德养分, 而且要在课堂阅读教学之外布置相应的拓展任务, 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教学辅助媒介掌握英语知识、锻炼英语语言技能、感受英语语言魅力, 同时陶冶道德情操、扩展视野、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工作坊”、英汉语言文化对比、英语主题演讲或讲座、网络教学平台互动等英语实践活动, 把德育同知识的摄入和文化养分的吸收有机联系起来, 融德育与智育于一体, 切实加强高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的实际效果。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应充分发挥模范作用, 无论课堂内外, 都要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 使学生耳濡目染, 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束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英语教学蕴涵丰富的德育因素, 它需要发现、挖掘, 由内而外地自然展现, 而不是人为地强加、渗透。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环节中的各个契机, 积极探寻实现情感教育和德育渗透的路径, 努力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从高中英语教学的现实基础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两个维度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与德育渗透的必要性。结合山东省2016年高中英语德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 探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情感和德育结合的有效途径。从确立德育在中学英语教育中的地位、挖掘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中西文化对比和创新德育途径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 提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与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关键, 是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环节。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德育

参考文献

崔永学.20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戴佳敏.2014.基于英语学科特点的德育路径探寻[J].上海教育科研, (7) :62-63+72.

冯丽霞.2015.文化认同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5) :84-86.

3.三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德育渗透总结 篇三

传统德育的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智慧、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就是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的机械表演。这种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而德育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挖掘和引发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进行独立思考和选择的道德实践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借助于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智慧,努力探索,在活动中不断强化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促进自身品德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体现了德育工作的以人为本特征。没有学生的主体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道德的发展。换言之,实践活动是德育的载体,没有了载体,便没有了德育,而新课程中的综合活动课程恰好具有这种功能,它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平台。从“依法治国”到“以德治国”,我们逐渐意识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此次新课程改革,鲜有经验可循,在综合考虑了学校和本地区的各方面的情况后,我们初步开发出了一个把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融合起来,并把德育渗透其中的系列校本课程。以下是我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的初步体会。

一、在社区服务课中渗透德育

社会公益性活动是一种直接服务于社会的活动,也是处理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手段。让学生在助人中体验服务的快乐,在奉献中培养无私的精神。从中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人生意义的感悟,而且这种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的活动更有利于老师引导学生说、学、做合一,知行统一,对以往说与做两张皮的现象,具有特殊的修正作用。在这个教育平台中,老师没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没有过多的要求,而是将教育目标隐含起来,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去感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学生参加这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了社会,在活动中理解了社会福利事业,献爱心活动对每个人的意义,这正是爱国爱家爱人的具体体现,真正使学生们感到公益活动首先要从自己做起,这样也提高了学生的自律性和社会责任感。

二、在校园公益课中渗透德育

针对当前一部分学生自立自理能力较差,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和艰苦磨炼的情况,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在学校包括值日,保持教室、校园的整洁,布置教室,改善学校环境和教学生活条件,绿化、美化校园等,这类的自我服务性、自立自理性劳动,不单单是为自己服务,包括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服务,为所居住的社区服务,为国家服务。这类劳动,能使学生深刻体会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有责任关心家里的一切事情,学会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问题自己来解决。从而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并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继而关心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勇于承担重任的优良品德。许多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责任心不强,义务感较弱,生活能力很差,有的甚至无法适应社会,又谈何成为栋梁之才。所以,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创建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学校开设了校园公益劳动课。为了科学而又周密的安排组织好校园公益劳动课,年级组负责组织,班主任具体布置,广大学生负责实施,学生会督促检查、考评,最后按学分评出成绩,并存入学籍档案。劳动中,将卫生管区分成若干区域,每项任务都有具体要求,承包到人。承包工作基本鼓励学生自告奋勇以便于发挥特长。由于任务重,难度大,劳动前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动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劳动中,班主任老师要亲自动手教学生怎么干,并向学生讲解劳动要领,注意事项。通过校园公益劳动课,使卫生管区面貌焕然一新,管区内到处干净整洁,窗明几净,台阶楼梯一尘不染,同学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劳动观念有了很大的增强。校园公益劳动课的开设、实施,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将综合实践活动课落在了实处,对养成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培养热爱劳动的观念,珍惜劳动成果,铸造强建体魄,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审美观都大有益处。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热爱校园、保护公物、对社会的责任心、义务感等。但它不是说说讲讲就能养成,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学生才能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个人品性。校园公益劳动课的开设,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许多同学在课后总结中表示,是劳动教育了我们,使我们认识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以后我们要自觉爱护我们美丽的校园,其实这也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可见,劳动不光增强了学生劳动意识,还培养了学生爱校护校的习惯和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加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在多学科综合考察课中渗透德育

在考察中有意识地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加深对各学科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探索、创新、实践能力,树立忧患意识和吃苦精神的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人和自然、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多学科综合考察活动,在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意志品质等方面是有效的。科学考察过程真正把每一位同学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在一起,将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团结友爱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体验与感悟在这一过程中真正地融合起来了,这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远不能达到的。同学们真正体验到接受教育绝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定律、定理的套用,而是在此基础上寻求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为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及幸福、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四、在研究性学习课中渗透德育

在一年多的研究性学习中,我们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研究课题和指导教师,并且打破了行政班的限制,同一研究方向的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由专门的教师进行培训、辅导。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也取得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学生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而且在此过程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吃苦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礼貌意识,野外生存能力等,这是单纯的德育很难做到的。在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学会了同陌生人打交道。过去,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狭窄,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研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的社会交往提供了机会。学生之间的交往更加频繁,通过合作,小组成员之间逐渐增进了解,使他们敞开心扉,坦诚地面对自己或别人的优缺点,从而使彼此的交往更加深人,养成了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的意识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责任感,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德育的针对性。

五、在学生自主性管理课中渗透德育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班级的管理中让学生自主管理,在充分发挥班主任主导作用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想象的余地,使学生主动、独立地发展。要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提高他们的能力,就是要给学生一个实践的舞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养成独立思考,乐于求新、求异的精神,逐步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实行年级学生干部、班级班长轮流制,年级学生干部、班长人选定期在年级、班内的竞聘中由全体同学确定,不能连任,委员由学生干部、班长自主选择,每届干部要根据实际,建立一套学生自查自纠、督促检查的自主管理的监督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自主管理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自主管理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级长、班主任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和培训,并在工作上给学生指点和帮助,使年级、班级的管理工作做得更好,不偏离正确轨道。在年级、班级管理中,让学生自己去主动地安排计划,选择方法,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和义务,同时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班级的凝集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年级、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从而激发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会管理他人,学会自我管理,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制度的完善,使年级、班级的管理工作不再是级长、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成为班级中每一个成员的责任,而教育也不再是外在的,强加于学生的,而成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自觉过程。年级、班级的管理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班主任的工作负担得以减轻,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使德育目标落在实处。

4.三年级德育渗透课例 篇四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德育渗透计划

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在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本册实验教材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渗透:

一、结合数学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依据数学教材本身的思想教育因素,数学教材上的插图,用数学知识和一些数目材料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小学数学课本上就绘有反映科学技术和四化建设成就的大型电子计算机,太阳灶,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南京长江大桥等图画,而这些图画又一般是与应用题结合在一起的,既具体又形象,很有说服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生动讲解,就能使学生感到祖国的伟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受到了爱祖国受社会主义的教育。

二、结合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是学生努力学习的一种外部动力,但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来看,单给他们讲这样的大道理是收效不大的,因为他们受理解能力的限制,所以,可以根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衣食住行等都离不开数学这一事实,也可利用数学应用广泛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密切联系实际进行基本知识教育,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如学习计算时,设计买卖情境进行引入,当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出现错误,就向学生讲清出错就会给生产和工作带来巨大的损失,学习时间单位的认识时,先向学生说明时间的重要性。如对军事家来说,时间就是胜利,对教育家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对医学家来说,时间就是生命,对农民来说,时间就是粮食等,让学生知道时间对各种人都有着各自的重要性,教育学生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又如,在用数学教学中,选用的题材也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像做好事,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实际,工农业生产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动机,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三、结合数学教学的常规性,培养良好习惯

良好习惯的培养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当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抓住一切时机,反复进行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注意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专心听讲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前提,上课时应要求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自控能力,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受外界干扰,不开小差,不搞小动作,认真听讲,积极探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2、认真书写作业的习惯,作业时必须严格训练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书写整洁规范,图画符合要求,审题认真全面,计算耐心仔细,并能自觉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3、意培养学生敢于正视困难,战胜困难的学习精神,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请教时,不马上给他们讲解,而是鼓励他们重新审题思考,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直到独立解决问题为止,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培养了独立思考,敢于挑战困难的精神。

四、本册实验教材的德育渗透措施:

数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奠定发展更高素质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能力是数学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本套实验教材总体设想之一是:系统而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尝试把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学生可以理解地简单形式,采用生动有趣的事例呈现出来。据此,在本册实验教材的“数学广角”单元中,安排了简单的集合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的教学。这些数学思想方法不仅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例如,集合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的思想,学生在开始学习数学时就开始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等量代换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同时这些数学思想的引入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使他们逐步形成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5.三年级德育渗透课例 篇五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往高处走》课例研究报告

一、背景和主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1-6年级)中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课程理念。这一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低效探究活动”,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科学探究活动低效性问题,也成了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

12月21—23日,在济宁举行的“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来自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的彭香老师专门做了关于“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报告,报告中彭老师明确提出“探究活动要能实现预期的目标,有实效性”,并列举出了检验探究活动是否具有实效性的一系列标准。结合彭老师的报告,我们以《水往高处走》一课为载体,开展了以“探索如何让探究活动更具实效性”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活动。

二、情景与描述: 第一次执教片段节选: 实验材料准备:

200ml的烧杯(装有100ml的红墨水)、放大镜、棉布条、棉线、海绵、竹筷、面巾纸、报纸片、粉笔、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三根不同的玻璃管(用于探究活动三)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相关图片)请看,在这些图片中,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生:水往高处走了(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用时:1分30秒)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找出哪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16分12秒)师:刚才的这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我们桌上也有很多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在你们认为能的材料下面打上“√”。

学生交流得出:棉布条、棉线、面巾纸、报纸片能使水往高处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对竹筷和粉笔能否吸水存在争议。

师:很多小组有不同意见,下面我们就将有争议的材料和大家都认为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验证。放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汇总:将材料逐一放到盛有红墨水的大烧杯中,注意要手持材料的一端竖直地放入水中,轻拿轻放,不要将水弄洒。另外还要注意安全。

师:待会我们看看实验现象,将结果记录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发现请记录到“我的发现”一栏中。通过实验,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1:玻璃棒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玻璃片能。(实验过程中由于烧杯内液体的晃动,导致玻璃片上红色液体留下的痕迹高于液面,产生了误导)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将玻璃片擦干再来一次。

学生通过再次验证发现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此处耗时:3分钟)

学生交流发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竹筷和粉笔能使水往高处走,只是水在竹筷中上升的速度有点慢。

2、活动二:为什么这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5分20秒)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材料有的能吸水,而有的却不能吸水呢?下面,每个小组的组长同学从桌箱里拿出放大镜,用放大镜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发现: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细小的空隙。

由此交流得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播放“毛细现象的动画视频”。

3、活动三:利用玻璃管、玻璃片进行研究(用时:11分23秒)师:刚才我们通过实验知道玻璃棒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玻璃管呢?请同学们从桌箱里拿出三根玻璃管,由粗到细依次编号1、2、3。大家猜想一下,你手中的玻璃管能不能使水往高处走?

下面我们再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注意我们将玻璃管先放到烧杯正上方,组内同学互相协调大家同时放进去,看看它们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交流:玻璃管内的液面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3、2、1;液面上升的速度由快到慢排序也是3、2、1。得出孔隙的大小影响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

师:我们知道一个玻璃片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两个玻璃片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玻璃片试试能否产生毛细现象?

学生动手将两个玻璃片叠到一起浸入红墨水中,很快便发生毛细现象。

三、问题与讨论

这节课我上完后,感觉很疲惫,探究活动低效拖拉,致使后面的拓展延伸环节不得不缩水,离我预想中的高效课堂相去甚远。探究过程有点凌乱,尽管事先小组内每位同学都做了分工,但动手实验时由于实验材料过多,操作人数少造成组内秩序有些混乱。另外,由于实验材料准备的不够精细,致使实验现象有所偏差,对部分同学产生了误导。

课后,我们教研组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决定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

1、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标准和要求:

在“探究活动一”时,让学生动手实验前要让学生自己说出“水往高处走”的标准是什么?要引导学生说出:只有水沿着材料上升超过原有液面才算得上“往高处走”。

2、改进原有实验材料:

烧杯内的红色墨水过多,影响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对一些同学产生了误导。另外,由于烧杯空间有限,多个实验材料同时放入有点困难,因此将烧杯换成底部平稳的塑料水槽,加少许红墨水,红墨水平铺水槽但不超过5毫米为宜。

3、将探究活动一和探究活动三有机结合:

在探究活动一中,考虑到学生原有生活经验,我只让学生将有争议的材料和大家都认为不能让水往高处走的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进行验证。通过教研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其他的一些能让水“自动上升”的材料也应该放进去进行验证,这样在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同材质的材料,水爬升的速度、高度也会不同,为探究活动三做好铺垫。

在设计探究活动三时,我想让学生通过探究明白原本不能吸水的材料,通过改变,只要具备细小孔隙也能使水往高处走。另外通过三根玻璃管的对比实验让学生发现孔隙的大小将影响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但由于三根玻璃管的高度并不相同,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这并不具备可比性,因而也算不上是对比实验。结合大家的意见,我决定在玻璃片上做足文章。

改进后执教片段节选: 实验材料准备:

水槽(装有少量红墨水)、放大镜、棉布条、棉线、海绵、竹筷、面巾纸、报纸片、粉笔、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装订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有一句俗语叫“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相关图片)请看,在这些图片中,你有没有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

生:水往高处走了(板书课题:水往高处走)(用时:1分30秒)

二、探究活动:

1、活动一:找出哪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14分16秒节省2分钟)师:刚才的这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我们桌上也有很多材料,你们能不能根据经验判断一下,哪些材料能让水往高处走,在你们认为能的材料下面打上“√”。

学生交流得出:棉布条、棉线、面巾纸、报纸片能使水往高处走,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不能使水往高处走,但对竹筷和粉笔能否吸水存在争议。

师:很多小组有不同意见,下面我们就桌上的这些材料放到装有红墨水的水槽中进行验证。在实验之前我们需要明白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标准是什么?实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汇总:

(1)只有水沿着材料上升超过原有液面才算得上“往高处走”。(2)尽量将材料同时放入盛有红墨水的水槽中,注意要手持材料的一端竖直地放入水中,轻拿轻放,水槽要保持稳定,不能晃动。另外还要注意安全。

师:待会我们看看实验现象,将结果记录好。在实验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新发现请记录到“我的发现”一栏中。通过实验,你们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

(1)玻璃棒、塑料尺、玻璃片的确不能使水往高处走,竹筷和粉笔能使水往高处走。

(2)水沿着各种材料爬升时的速度不一样。

2、活动二:为什么这些材料能使水往高处走(用时:5分20秒)师:是什么决定了这些材料有的能吸水,而有的却不能吸水呢?下面,每个小组的组长同学从桌箱里拿出放大镜,用放大镜对这两组材料进行对比观察,找出它们的不同点。

学生发现:能使水往高处走的材料都有细小的空隙。

由此交流得出毛细现象的定义:水能沿着有微细孔隙的材料上升,这种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播放“毛细现象的动画视频”。

3、活动三:利用玻璃片进行探究活动(用时:6分15秒 节省5分钟)师:我们知道一个玻璃片无法产生毛细现象,那两个玻璃片呢?请同学们用两个玻璃片试试能否产生毛细现象?

学生动手将两个玻璃片叠到一起浸入红墨水中,很快便发生毛细现象。

师:刚才在探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水沿着不同的材料爬升的速度不一样,这与什么原因有关呢?

生:可能与孔隙的大小有关

师:想办法如何利用一个装订针让玻璃片同时产生大小不同的孔隙?

生交流得出实验方案,玻璃片的一端里面夹有装订针,孔隙变大,相比之下另一端孔隙就小。

学生动手实验,交流得出实验结果:孔隙的大小对液面上升的高度和速度有影响。

四、诠释与研究

在循环的磨课中,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与研讨,进一步加强了对科学课堂有效探究的认识。对于如何实施“有效探究”大家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见解。

1、首先,学生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要明白探究的目的是什么?并努力为这个目标建立一个探究的过程.这就是科学教学提倡的建立一个实验并探索其结果,以实验来验证他们的思想的重要意义。

2、精心准备实验材料。精心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是有效探究活动的关键。但实际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组织探究活动中对“材料”的准备还缺乏重视,对“材料”的科学优化和呈现上缺乏技术,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普遍。

3、避免自主探究的无序性。让学生围绕某一课题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亲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实现知识的自我建构和自我理解,培养独立、能动地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但是对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却存在较多误区。有的探究活动多而乱,例如,有时我们在一堂课上安排好几项活动,结果每一项活动都不到位,学生对关键问题不能形成完整认识,对科学的本质更不能准确把握;还有的教师把握不好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度”,或者仍然采取自己设计问题,将活动步骤详细指给学生的办法,这样的探究自然称不上自主探究;或者采取“完全放手,一切交给学生自己”的方式,结果学生在缺乏仔细思考、探究目的尚不清楚的情况下,拿到材料就“动手”,这样都难于达到有效探究的目的。

总之,“探究”作为科学课的核心组成部分,值得我们每位科学教师去反复品味。在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探究活动组织不严密,课堂如何谈得上“高效”,最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绊脚石”,我们要将探究活动有效开展,使之成为学生研究科学的“垫脚石”。

6.六年级数学德育渗透计划 篇六

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可以避免“应试教育”带来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良影响。因此,将德育中的学习目的的教育,学习习惯教育和辨证启蒙教育等内容贯穿在数学教学之中,通过德育教育来提高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现对这学期的德育渗透作如下计划:

1.发挥教材内容,自然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的重点放在把握教材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智育教育。结合知识的传授,在教学中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联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科技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应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深入浅出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六年级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科研、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可以借助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提供的材料,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一些数学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开阔眼界,产生学好新知识的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动力。

3、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教学负数时的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0米,珠穆朗玛峰高于海平面8848、48米时,对学生适时进行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教育。

4、在练习训练中培养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一丝不苟,在教学训练中应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自觉分析错误原因,防止再错,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必须写清楚工整、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正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

5、示范导行,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 数学课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以及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法。教师的示范作用体现在,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例如:上课时,教师着装要朴素大方,讲普通话,语言要清楚、明白、有逻辑性。板书要整齐,书写要规范,辅导“后进生”要耐心、细致,使学生在教师的表率作用下,潜移默化地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教育。学生的示范作用体现在,课上教师要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用实例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学习认真刻苦,作业正确、整洁,思考问题机智灵活等方面的同学,教师要及时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教学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姿势,回答问题要说完整话,写作业时字、运算符号要写工整,计算要正确等。中年级要求学生听课要专心,分析题意时重点字、句要用笔画出来,作业要干净、正确,要求验算的要列式验算等。高年级不仅要求学生听课专心,而且要手脑并用作好笔记,解应用题时要借助线段图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计算时要选择简便方法,要自觉检验等。不论是师、生的示范还是教师的要求,教师都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工整以及自觉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与培养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数学学科特点,把握时机,巧用方法,在导入、新授、练习、结束时,渗透德育,使德育之线贯案课堂始终,让良好的品德成为我们

福州洋下小学

7.八年级语文德育渗透计划 篇七

语文科由于其天然具有的深厚蕴藉的鲜明人文特征与深厚感召力而具备了独厚的塑造人的精神这一独特功能。“文道统一”,学文与悟道应同步进行,教育不仅是为文化的传递,更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本学期继续担任八年级语文教学任务,如何在工作中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真正担当起一个教育者的责任,是学期初必须考虑的。为让德育工作在语文学科中落做到实处,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制定如下德育渗透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为此,我们应该在重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学生尤为明显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最难管理。

生理方面: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4岁左右,这个年纪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性成熟带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促进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怎样去认识爱情,处理对异性的好感。这些问题他们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但由于家长和社会对性知识教育采取闭锁甚至耻于谈论的态度,致使同学们产生青春期烦恼。

升学压力:八年级的知识内容比较七年级要深得多、难得多。同学又面临地生中考,在学习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有的学生因此产生了畏难情绪,感觉学习吃力,上课听不懂、跟不上。

心理方面:这一阶段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甚至比师长都理性,于是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八年级学生的另一心理特点是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让每个学生快乐成长。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有关爱、同情、敬佩等美好的情感,学会人与人间的相互宽容、理解等。

四、德育措施:

(一)研究教材,深挖课本中的德育元素。

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蕴藏太多的德育元素,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例如:每次上新课之前,抓住“激趣导入”这一环节,恰当巧妙地设计导语,可以引发学生的阅读动机,调动学生内心的积蓄,隐埋的情感,从而认真地去阅读体会,去认识文章的精神内涵,思想上得到升华。在对文本的品读感悟中,自然贴切地进行德育渗透。可以以情激情,教师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产生共鸣,情操得以陶冶。可以借助于朗读和表演。通过生动的朗读,能把文中内在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表达出来。朗读前,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情感,提示朗读的要求,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很容易使学生自觉地感受作者寄寓在语言文字里的思想感情。

(二)重视写作教学的德育,借作文之媒传德育之魂。

“文章乃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写作即是抒发心情,是生活的体验,人生的感悟,借写作之手,即可彰显学生的真知灼见,又能暴露学生的思想、写作中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教师要见微知著,善作挖掘,捕捉教育契机,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人品与文品的关系,苏轼说:文如其人。鲁迅先生告诉我们,写作固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须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教师要让学生懂得,要写好文章,不仅要有好的语言素质和写作技巧,更要有好的人品。

其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一,抓好写作前的作文指导。老师的作文指导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欲望。兴趣是动机产生的主观原因之一,教师可以把握这一点,因势利导,将兴趣自然地引到预定的目的上来。其次要将时代热点作为选题。社会形势和人们意识形态的变化会形成一定的潮流,成为人们在一个时期的某种追求和时尚。青少年学生更爱赶时髦、赶潮流,很愿意去认识潮流产生的社会背景,老师通过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对这些教师如果都能进行恰当的指导,可以给学生写作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三,抓好写作后的作文批改,在批改中“纸上谈心”。一方面,教师要有耐心、热心和诚心,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思想品德的飞跃;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以表扬鼓励。对于学生的作文,哪怕其中只有一点闪光点,教师也不要忘记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下一次的作文中更加充满热情和信心。本学期在作文批改中尝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互批共改,以此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合作精神。当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写社会调查,让学生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培养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可以说,德育伴随着写作的整个过程,学生在写作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

(三)重视活动开展,寓德育之教于活动之乐。

学生身边蕴藏着许多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它可以优化学生心理,也是实施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如 “好书推介会” “辩论会” “影视欣赏活动” “戏剧表演赛”等。通过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语文活动课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施展提供了大舞台,它既可以调节紧张的学习生活,又可以增强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优化学生心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四)语文教师在课堂内外,都应注重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良好品性的形成。

1.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每堂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改变繁琐的教学方式,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4.引导鼓励学生成立课外学习小组,培养合作精神,开展互助互帮,实行一帮一学习语文,帮助中下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5.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树立起学习语文的信心。

李会侠

8.六年级数学德育渗透总结 篇八

德育渗透总结

六年五班

本学期我从事六年五班数学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数学德育总结如下:

数学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应用于生活,是我国五千年文化的沉积,可是现在有一部分学生不爱学数学,觉得学数学没意思,所以德育教育,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真正做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下面是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体会:

一、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无论在哪个领域中都取得了不少的成就。小学教材中也有很多反映这些辉煌成就的例子。我们紧抓这些内容,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事迹以及他们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适当向学生指出我国在现代科技领域的落后的方面,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并树立为祖国强盛而努力学习的信心。比如:六年级数学教材中给我们介绍了圆周率的知识,并向我们介绍了祖冲之,这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内容。

二、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它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并回到实践中去运用,正是体现了辨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这样,数学教学中不仅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比如扇形统计图,折扣等问题,学生在实际中都得到了应用。

三、结合数学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性、顽强性、创造性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的要求更高,那么更需要学生具备有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扎扎实实地系统学习知识。同时,通过几何证明题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以及严谨、有条不紊的科学态度。

总之,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虽然不能像语文、思品那样直接、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只要我们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实事求是,联系实际,善于引导,就能行之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

9.九年级音乐德育渗透总结 篇九

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要经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提炼和衡量,才能演绎出完美的音乐内涵及其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能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能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音乐教育是通过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音乐作品,能增进他们对音乐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

针对以上情况和音乐课堂的特殊性,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特点,利用教材自身的教育性,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所揭示音乐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理解和感受。教师要注意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展示它丰富的内涵,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的。

二、通过悦耳的歌声,感人的歌词,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音乐教育是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的,歌词对曲调起解词、说明音乐内容的作用,学生借助歌词容易理解歌曲内容,感受音乐表现的形象,使身心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对歌曲背景的介绍,内容的分析至关重要。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教师要把握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通过集体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受熏陶,受教育。

三、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突发因素及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及知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拓展,善于把握。把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到不同时刻与场合。在音乐课堂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这样的情况,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为直接、有效,所以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

前不久的音乐课上,我们正投入的聆听着轻柔的音乐。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叫卖声“卖米哟,卖米哟„„”,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我没有指责他们破坏了课堂的安静,而是和蔼的问:“你们知道他这样辛苦,每天可以挣多少钱吗?”孩子们摇头,我娓娓道出:“他们一大早要去排队买米,背在肩上沉沉的,还到处叫卖,如果卖完了,大约可以赚到二十元钱,如果卖不掉,就白辛苦了”,孩子们瞠目结舌。然后我又问:“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吗?”,孩子们仍然摇头,我意味深长的说:“他是由于从小没有机会学习,或者是从小不认真学习,没有学到知识及本领,所以只有这样辛苦来谋生。不过,任何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都是光荣的,你们认为,他很可笑吗?”。孩子们都沉默了,表情也显得严肃认真,我明显看出了他们的愧疚及悔意。通过一次这样的教育,我无须再多说,孩子们已经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是一个多好的教育契机啊!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就需要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善于与学生沟通,相互学习,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将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有位哲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格;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

10.七年级信息技术德育渗透计划 篇十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已进入了中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之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方便中小学生学习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网络在为学生学习知识,休闲娱乐提供有利平台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一些无孔不入的网上“垃圾”也在侵蚀着他们的心灵,在新闻、报纸上就会时常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因痴迷网络而发生的惨剧,为何原本应该积极乐观的中小学生会成为没有人情的网络问题少年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最主要的是德育没有到位。有人说“欲立其业,先树其德”,可见德育对人的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加强德育教育,成为我们每位信息技术老师必须研究的课题,下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结合课堂教学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在一些学校机房,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鞋套乱仍、鼠标不能动了、桌(椅)、键盘摆放不整齐、在桌子缝隙中发现一些纸张、零食袋子、口香糖„„教师说“我们把这些不良行为都强调过多少遍了,学生就是改不了”。为什么学生还会出现这些不文明的举动,我认为培养学生的上机习惯很重要。

在教育心理学领域有一句经典名言:“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见在学习生活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大家都知道机房管理工作是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而如果学生的行为习惯很差,更是雪上加霜。因此从第一节上机课开始,老师就要求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排队来上机并带好四样东西——鞋套、教材、实践指导和笔,其他东西一律不准带入;

2、穿好鞋套后再进机房,坐到指定的位置;

3、自己的文件保存到指定的同一文件夹中;

4、不能随便删除他人文件;

5、爱护机房设备;

6、下课时正确关机并且摆好键盘和凳子,直到显示器黑屏才可以离开。虽然这些都是小事,做好了却能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方便。当然改变学生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与以身作则并且要持之以恒。一开始也许会有学生做得不好,不是忘记带鞋套,就是误删了别的文件,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心软,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产生的后果;不带鞋套,会影响机房的卫生;误删他人文件,就是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尊重别人也就是不尊重自己。另外,教师的良好素养,娴熟、规范的演示,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将德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

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素养

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将德育渗透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在信息技术课的知识讲授与技能训练之中,寻找德育教育的契机。

1、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普遍表现为学习上怕吃苦,自主学习能力低下,在学科教育中,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学科学生喜欢学、求知欲强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情境,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有意识开展让学生自学、主动探索去获取知识,让他们享受通过自已的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提出一些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难题,让学生组成小组一起攻破这些难题,在他们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给予提示,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知识,再结合自学本节的内容,使学生能顺利攻破教师所设立的难题。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前后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及时给予一些鼓励性的赞扬,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他们顽强的意志。

2、激励学生立志成才。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分析教材中的德育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例如教师可以通过Windows的种类及发展,介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成功之路,向学生讲解知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树立远大志向,要用知识和技能造福于人类。通过介绍计算机发展史,使学生明白我国计算机发展还很薄弱(用的操作系统是微软公司的、芯片是美国的、许多软件都是英文版的),让学生看到差距,产生危机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鼓励学生立志为国争光。向学生介绍求伯君、王江民等国内软件开发界的著名人物,为学生树立榜样,增强民族自尊,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无论是放眼竞争激烈的国际社会还是着眼于学生的现在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竞争可以促进优胜者更上一层楼,激励中游

者后来居上,鼓励暂时落后者奋起直追,使每个人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比如举行电子板报比赛;举行打字比赛;设计艺术字比赛;情景、主题思想绘图竞赛等等,通过以上活动,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

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道德,当务之急是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现在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已经相当广泛,如何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帮助他们抵御网络负面影响的防线?这是老师和家长都担心的问题,教师首先和家长沟通,应了解学生为何迷恋网络以及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后,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一定能避免乱批评现象。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网站和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健康网站,及早教给他们上网的方法和技巧,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举例给他们说如网上诈骗、网上跟踪骚扰、无聊的“聊天”等方面的事例无时不在发生,在上课时适时的给他们讲一些典型实例既充实了课堂,又起到了警惕的作用。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选择能力与免疫力是很有帮助的,可见网络是我们德育工作的有利工具。

11.九年级音乐德育渗透总结 篇十一

音乐德育渗透工作总结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艺术,特别是对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二者是密不可分的。音乐要经过高尚的道德品质的提炼和衡量,才能演绎出完美的音乐内涵及其深刻的意义和影响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表现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能浸入人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能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因此,音乐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怎样利用音乐学科的特点,通过不同形式发挥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重要问题。多年的教学工作中,通过不断摸索、实践、总结,我深深的体会到:音乐教育是通过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学生大量、广泛的接触音乐作品,能增进他们对音乐美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鉴赏和创造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其情感升华、心灵净化。现代音乐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音乐特有的形式、手段,通过循序渐进的教育和影响,达到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人格的目的。从而培养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健全人格,高贵品质的优秀的人。音乐教育对德育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潜在作用,如“凉水泡茶慢慢浓”,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自身素质得到提高,灵魂得到洗涤,品质得到升华。

针对以上情况和音乐课堂的特殊性,我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具体做法是:

一、根据音乐教育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统一的特点,利用教材自身的教育性,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所揭示音乐的艺术形象,使学生理解和感受。教师要注意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展示它丰富的内涵,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的。

二、通过悦耳的歌声,感人的歌词,美化学生的心灵,净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音乐教育是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的,歌词对曲调起解词、说明音乐内容的作用,学生借助歌词容易理解歌曲内容,感受音乐表现的形象,使身心产生情感的共鸣。教师对歌曲背景的介绍,内容的分析至关重要。孩子们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教师要把握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通过集体教育的形式,让学生受熏陶,受教育。

三、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突发因素及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及知识,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拓展,善于把握。把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到不同时刻与场合。在音乐课堂中,会出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千万不可忽视这样的情况,因为发生在身边的事例往往比单纯的说教更为直接、有效,所以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

前不久的音乐课上,我们正投入的聆听着轻柔的音乐。突然,教室外传来一阵叫卖声“卖米哟,卖米哟„„”,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我没有指责他们破坏了课堂的安静,而是和蔼的问:“你们知道他这样辛苦,每天可以挣多少钱吗?”孩子们摇头,我娓娓道出:“他们一大早要去排队买米,背在肩上沉沉的,还到处叫卖,如果卖完了,大约可以赚到二十元钱,如果卖不掉,就白辛苦了”,孩子们瞠目结舌。然后我又问:“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吗?”,孩子们仍然摇头,我意味深长的说:“他是由于从小没有机会学习,或者是从小不认真学习,没有学到知识及本领,所以只有这样辛苦来谋生。不过,任何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只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都是光荣的,你们认为,他很可笑吗?”。孩子们都沉默了,表情也显得严肃认真,我明显看出了他们的愧疚及悔意。通过一次这样的教育,我无须再多说,孩子们已经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更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是一个多好的教育契机啊!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师是音乐的重要传播者,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学生的引导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懂得真、善、美的人,就需要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善于与学生沟通,相互学习,最终达到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是一种奇妙的语言,无时无刻不在抚慰着人们的心灵,真善美将从音乐教育中获得。

有位哲人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不可思议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格;播下品格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

上一篇:纯粹的入党动机下一篇:世界四大寓言之莱辛寓言《隐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