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2024-08-25

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共18篇)

1.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一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 教案

第七课

传媒的力量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人类信息传播方式的历史发展过程,了解传媒发展历程中对人类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发明与创造。

(2)使学生认识到大众传媒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这些功能的发展和延续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和休闲娱乐等功能,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生活面貌。

(3)通过教学使学生熟悉有关信息传播的名词和术语。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信息控制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社会、个人发展的重要指标,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强化学生对信息活动的参与意识,初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大众传媒历史演变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检索、搜集和整理的能力,并借助大量历史背景材料的提供,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及综合分析的能力。

(2)通过对大众传媒社会功能的剖析与学习,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大众传媒的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全面传媒手段的其他功能,客观的分析各种功能间的必然联系。

(3)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把对大众传媒发展的理解立足于理性认识这一基础。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媒的产生和发展;

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难点:大众传媒的产生与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点一】

传媒的发展

【教学设计】

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口语与体语的优点和缺点,达到传媒手段的自然过渡。

2.通过一系列实物的展示,让学生从直观上分辨出三类传媒的特点。

3.举一些实例,让学生掌握运用三类传媒的方法,提高实际生活的能力。

4.让学生总结三类传媒的发展历程,使学生对传媒发展的过程和存在原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主要单词】

传媒的发展

thedevelopmentofmassmedium

面对面

face

to

face

口语

spoken

language

体语

body

language

文字

written

language

印刷

printing

电子

electron

网络

network

【板书设计】

§1

传媒的发展

一、概念

二、第一类——面对面的信息传播媒介

口语

2.体语

三、第二类——再现的信息传播媒介

文字

(1)

产生

(2)

载体的变化

2.印刷

四、第三类——依靠机器的信息传播媒介

电子

2.网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学习化社会”?

(生答)略。

(导入)学习化社会要求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而在日新月异的现在社会,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还很多,今天我们就将转入一个新的课题——传媒与社会。

(新课教授)

(提问)如果你想把一件事情告诉你的好朋友,你能够有多少种方式呢?

(请学生上黑板随意写)

(学生活动)略。

(陈述)如果说你要说的事情包含了许多信息的话,那么,同学们所写的方式就是传播这些信息的工具或者说是媒介,这就叫做——传媒。那么,从古到今,人类是如何来传播信息的。

(思考)大家试想一下,在茫茫的草原上,一群原始人类在狩猎;在简陋的山洞里,一群原始人正在“交谈”着,他们用的是什么方法?

——肢体语言

(陈述)对,这就是最早的信息传播媒介——体语,也看成是亲身传播时代。

(思考)同学们想一想,体语的优点是什么?

(举例)你在马路上要“打的”

(思考)有什么缺点?

(游戏)在纸上写下一句短语,让一个学生来表演,其他学生猜是什么意思?

再来几次,比较结果。

容易产生理解的误差

2.传播的范围比较有限

(陈述)由于体语的缺点和语言的发展,人们开始“说话”,进行口对口的交流,通过声音的传播传递信息。称为“口语传播时代”。

(思考)口语和体语相比,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活动)略。

(思考)那么,它有没有不足的地方呢?

(做游戏)学生进行传话游戏,让一排的第一位学生看一段话,然后依次往后传,到最后一个,再让最后一位学生说出他所听到的话,通过对比,反映出口语传播的不足之处。

距离越远,误差越大

2.不能保留下来

(过渡)所以,为了弥补口语或体语的不足,人们又有了新的信息传播的媒介方式——再现的信息传播媒介,把信息记录下来。那么,用什么方式可以把信息记录下来,得以再现呢?

图画

(学生活动)结合书上的图片了解图画传播的作用。

2.文字书写

(陈述)文字出现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的时候

是什么?——文字是记录和传达人类语言的书写符号,是人们思想的新工具,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提问)把文字写在哪里呢?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加以总结

龟甲、兽骨上

金属器具上

竹木简上

布帛上

纸的出现(蔡伦)

泥活字印刷(毕升)

金属印刷

(讨论)各种文字载体的缺点和优点,阐明发展的必然性。

3.印刷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加深认识。结合书上的“读与思”,体会传媒的发展历程。

这一时代我们称它为“印刷时代”,那么,是不是发展到这一代就结束了呢?

——没有,因为它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同学们手里的书本,无论是图画还是文字,都比较死。

(过渡提问)怎样让死板的东西活动起来呢?这就要依靠第三类传媒了。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第三类传媒和第一、第二类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举例)暴风雨之夜,家里的电视机会出现什么现象?

——没有信号,看不到电视

(学生活动)观看书本P51页图片

(结论)第三类传媒需要一定的机器加以辅助。

(提问)还有哪些是属于第三类传媒呢?

(生答)略。

(学生活动)看图片,加深印象。

(过渡)除了电视、广播、唱片等等,大家现在最经常听到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网络

(陈述)很好。

(提问)电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新的变化?

(学生回答)略。

(总结)整理总结三类传媒的发展。

(练习)遇到下列情况,你将用什么传媒方式?

去西安玩前,想了解一下当地的情况。

2.到商场里去买这件衣服。

3.要知道今天上午去上海的火车时刻。

4.路上拦车。

5.叫马路对面的人过来。

(布置作业)略。

【知识点二】

传媒改变生活

【教学设计】

本课主要采用开发式教学模式,重点要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学习。

2.结合书上的“大家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3.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和“读与思”,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4.寻找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密切与生活的联系。

【主要单词】

信息

information

功能

function

大众传媒

popular

media

报纸

newspaper

书籍

book

杂志

magazine

【板书设计】

§2传媒改变生活

一、大众传媒

概念

——传媒为普通大众所使用

2.表现

——报纸、杂志、书籍

二、传媒的社会功能

获取和传递信息功能

——基本功能

2.文化传承功能

3.舆论监督功能

4.娱乐服务功能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传媒的发展共经历了哪几个时代?

(2)概括起来可分为哪三类?如果我们想知道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可以用什么方式?

(生答)略。

(导入)由于传媒的方式在一代代的发生变化,当然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客观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课时——传媒改变生活。

(陈述)社会是由人来组成的,人的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所以说,传媒方式的变化就是人使用媒介或工具的变化。

(提问)大家试想一下,在目前情况下,是不是每个家庭都有电视?

——是。

在坐的同学,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书本?

——是。

(总结)如果传媒为普通大众所使用的则称为——大众传媒。

(学生活动)结合“读与思”,一份报纸:5美元~10美元/年

工人工资:8美元/周

思考“19世纪3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报纸是否可以成为大众传媒?

——可以。

为什么?

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生活。

2.发行量大,发行速度快,成本低

3.读者不再是特殊群体,而是一般大众。

(过渡)当社会中的大部分人都使用同一种传媒的时候,他也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么,大众传媒到底有那些社会功能呢?

(学生活动)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

(总结)

一、获取和传递信息功能

——基本功能

举例:“打的”时需招手;

买房子前要了解房产信息可上网查询。

(学生活动)再举一些例子。

(过渡)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获取或传递信息,当然在此过程中,人类不知不觉中也得到了许多知识,大众传媒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文化传承功能

(提问)在学校里,除了书本上的文字,我们现在还有哪些方式来传授知识给你们?请同学来举一些例子?

(生答)略。

传播前人的知识与经验;

2.记录同代人的探索与创新;

3.引领社会时尚与风气;

4.倡导一定的价值观念。

(思考)目前,你身边有哪些流行的社会时尚?他们与大众传媒有什么关系?

(生答)略。

三、舆论监督功能

及时地报道和评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具有舆论导向作用;

2.揭露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现象对其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

3.维护社会公正。

四、娱乐服务功能

(学生活动)我们一起讲了传媒的这么多功能,下面同学们来讲讲看,大众传媒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哪些娱乐服务?

(学生回答)略。

电视、电影——休闲

2.电脑——打游戏

3.录音机——听音乐

(总结新课)板书

(布置作业)略。

2.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二

本我与角色

年轻时候, 校长们大多是当地教育教学的行家里手, 工作中想干、能干、会干, 以后经过几个台阶的锻炼走上领导岗位, 或者从机关下派到学校去做这个工作。数不清的大事小事的历练, 沉淀下宝贵的人生经验与工作智慧, 也形成了不同的领导风格, 特别是深厚的积累, 成为进一步做好工作的有力支撑, 但这些东西是财富的同时, 也可能是工作中有意或无意的阻碍。比如说, 任何一个学校都会接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与要求, 一年下来大约有数百个文件。校长出差一周, 回家可能就有七八个文件等着签发。在来文处理上, 校长们自然会依据紧急重要、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但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来分类处理。对于上级的工作, 凡是部署的单位都希望基层学校校长重视, 理解得到位、执行得坚决、行动得迅速。对于来自上级的重要工作要求, 校长是不是都这样做了呢?

某地教育科研部门, 为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低效问题, 集中全市的业务精英, 几经论证, 用时一年研制了各学科教学的不同课型的基本模式, 配之经教学视导、调研, 加之年终的教育督导和年初的工作计划, 要求学校深入贯彻和创造性地实施。一个优秀的校长接到这份文件时, 心里不太情愿, 甚至多少有些抵触情绪, 理由是教学应当各有千秋、百花齐放, 怎么可能用一种模式去要求教师齐步走, 那样教学还有什么生机?这样的认识导致相当长一段时间, 学校教学不能与上级的要求相对接。

类似这样的例子, 在校长的管理生涯中应当说是很多的, 客观上讲, 校长们的认识也有积极的合理成分。行动是展开的思想, 思想是没有展开的行动。每个人无不是依据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来思考与做事, 但任何一个人做事从来都不可能是随心所欲的, 活着的人们和死去的人们的思想像梦靥一样纠缠着人们的头脑, 本我思维与角色思维、原有经验与现实要求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冲突, 有时候校长们可能还得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正是因为校长这一社会角色, 成为一个学校的灵魂, 学生的发展与家长的要求, 领导的希望与员工的期盼集于一身, 更多的情况下是角色思维而不是本我、自我思维。如果把来自上级的求看作是一个圆, 单位发展的共同愿景是一个圆, 基于自身经验与智慧想做的事是一个圆, 至少在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交点, 或者交集越来越大, 理想状态这三个圆应当重合起来, 这样一来, 工作起来一定既能实现自身价值, 也能赢得群众拥护, 更能进入领导视野, 有效运用各种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这一点新老校长都要注意, 防止出于好心、热情、个性和一己之见与各方面发生冲突, 个人成长多走弯路, 增加不必要工作成本和人生代价。如果信奉“上有政策, 下有对策;墙上一套, 心里一套;嘴上一套, 做上一套”, 那是断然不行的。当然, 个性鲜明、有思想的校长会基于实际需要进行创新性发展, 这种独特的探索上级是鼓励和倡导的。教育行政部门与校长是共同实施素质教育的合作者, 相信真办教育、办真教育一定会赢得上级的支持与肯定。

现实与长远

某县委书记对校长讲:你不规范办学行为, 上级要摘掉你的官帽子;你不把升学率抓上去, 家长要掀翻你的桌子。校长更能深刻体会到“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这句话所包含的深情厚意。一个直接的问题是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负担要轻、教育质量要高、孩子将来发展要好, 教育投入的成本要小。再直接一点希望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 进入理想的专业, 可是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 前几年突出存在的是“学生苦学、教师苦教、家长苦育”的“三苦”现象, 好多进入大学的学生就这是样考出来的。在不少的地方, 我们看到孩子们的书包越来越重, 自主支配时间越来越少, 成绩排名和分数至上愈演愈烈。如果从小学至高中只是为了追求学习成绩的话, 那么孩子们的品格教育该由谁来负责?孩子们以高分数低品行跨入成人行列, 是不是社会的一个灾难?

为此, 上级部门要求端正办学思想、规范办学行为、提升办学品位, 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和质量增长方式, 防止学生出现高分低德, 防止掠夺性开采持续学习的兴趣与能力。我们今天不生活在未来, 未来我们一定生活在今天。所以, 面向未来的前瞻性思维与基于现实需要的两种思维就是校长朋友们思维的常态。在学校办学定位之后, 许多优秀校长在全体教职工中倡导“教学生一天, 想学生一生”“想到家长心里、做在家长前头、携手共同发展”, 让每一个学生能不同程度地成为“自立的自然人, 自律的社会人, 自主的学习人, 自强的成功人”, 把每一个学生最终培养成身心健康的公民、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

这些目标的实现, 需要从现实的改变做起。当前, 最紧迫的问题是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什么地方入手呢?要从加快研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切入进去:一是必修课程学习与选修课程学习相结合, 搞好两类课程的结合, 增进课程的规范性、多样性与选择性, 如果不让选择就不可能真正有人才的培养;二是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虚拟世界越发达, 现实世界越宝贵, 要认真把实践学习开展起来;三是制度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一个优秀孩子不能仅靠制度化学习, 还要靠自主学习, 培养杰出人才没有自主、自动化的学习是不可能的;四是学校学习与家庭学习、社会学习相结合。必须深入研究家庭教育问题, 促进两代牵手、共同成长;五是知识学习与思维学习相结合。良好的行为素养来自良好的思维, 良好的思维来自正确的价值观念。人际中的冲突与矛盾, 说到底是文化背景、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冲突, 我们必须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习惯, 学会对多元价值观的尊重与吸纳, 不断建立思维定势与突破思维定势。如此, 才能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生长出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翅膀, 使他们飞得更高、更远, 而不是把学生送到上一级学校就算了。我欣喜地看到, 学生中的各种社团建立起来了, 社会上的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专家学者走进了我们的校园, 为学生开设多姿多彩的课程;家长委员会在班级上建立起来了, 广大家长能够由过去在外围议论教育、批评教育、指责教育到理解教育、参与教育、支持教育, 广大家长成为教育的同盟者。

守成与创新

随着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将退出微观管理, 改变过去统得太死、管得过多、过细的情况, 主要运用政策法规、资源分配、信息服务、教育督导手段管理学校。校长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在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中, 教育主管部门希望校长守住底线、不撞红线、善于出线。

底线是什么?是国家的法律法规, 要坚决落实各种规范, 是尊重教育规律, 坚守传统教育中的常识, 如,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要坚持不动摇, 使教育教学符合这些教育科学的人间大道。

红线是什么?就是国家不允许做的事情, 如, 安全不能出问题、财务不能出问题、收费不能出问题、办学行为规范不得出问题、落实课程方案不能出问题等等。

出线是什么?就是要求善于创新, 善于用不同的方法, 用更好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解决好老办法不灵、新办法太少的问题。将平常工作往深处扎根, 往高处发展, 把许多做对的事情做得更多、更快、更好、更省、更精、更细, 更符合师生利益, 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如某个学校的校长观察到每年上级教育部门展开的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很多, 然而落实起来仍然有不少工作悬空、落空, 课堂教学的面貌改观不大, 他在想为什么听报告热血沸腾, 时间一长就一动不动呢?只是在教师层面进行培训而学生没有新的学习观念是不行的, 而对学生的培训一般是不能用上大课的形式进行, 他想到陶行办晓庄师范时定下了的办学目标, 为将这一观念内化为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念, 陶先生还创立了《手脑相助歌》《锄头歌》等一系列歌曲, 由此出发, 他创立了《课堂之歌》如下:

课堂, 课堂, 浩瀚的知识海洋, 我们鼓起奋飞的翅膀搏击风浪, 老师的期望、家长的叮咛牢记心上:仔仔细细地听, 认认真真地想, 工工整整地写, 大大方方地讲。主动探究, 积极思考, 友好合作, 快乐分享。让解答闪烁思维的灵光, 让作业展示着良好素养。啊, 课堂, 课堂, 美好的理想从这里启航行, 美好的理想从这里启航。

课堂, 课堂, 深厚的智慧土壤, 我们捧起金色的种子播洒希望, 收获的向往、民族的责任敢于担当:自立求超越, 做事求精致, 相处求和谐, 健身求强壮。投身实践, 历炼成长。让行动兴味盎然, 让克难意志如钢。啊, 课堂, 课堂, 如花的生命在这里拔节成长, 如花的生命在这里拔节成长。

这样运用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来进行, 在反复的吟唱中将共同的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认识与行动, 减少了课堂教学改革的阻力, 课堂教学向着生命课堂、生机课堂、生活课堂、生成课堂不断进发。

3.教育的力量 篇三

还好,女孩来了,虽然表情还是像往常一样拥有她那种年龄不该有的凝重,但我想既然来了,那就应该不是发生在她们家的事。可是讲课时,我发现在女孩专注听讲的眼睛里有一种东西在闪烁。就在我刻意不经意地关注中,两行清泪已从女孩的眼睛里默默溢出。“真的!那件事情一定是真的!”一个声音在我心底悄悄响起。可是我该怎么办?如果直接表示出关心,或者发动其他原本不知道这件事的同学给予她温暖,不仅课堂会一片哗然,女孩也可能更伤心。正在我越讲越不专心的时候,小班长冷不丁地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听说过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之母。我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可是我想知道,什么是成功之父呢?”

我突然灵机一动:也许,我可以通过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来给这个女孩一点力量。“那好,同学们来说说,什么是成功之父呢?”有好一会儿的时间,没人举手,就在我快要沉不住气的时候,还是班长站了起来说:“老师,我想,既然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进步可不可以说是成功之父呢?”“为什么?”“因为在失败中我们有了一点一滴的进步,就在这一次次的进步中我们成功了。”“好!”我的掌声,夹杂着孩子们的赞同声响起。这时,另外一个平时最擅长“哲学思维”的男同学站起来,推了推小眼镜满脸严肃地说:“老师,我觉得失败是成功之母可以倒过来说——成功是失败之父。”教室里异常安静。“因为,成功之后会有很多人骄傲,可是一骄傲就会出问题,就会失败。所以我说,成功是失败之父。”多深刻的道理呀!我激动地说:“你说得真棒!那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呢?”“我想说,同学们,有了成功,我们可以高兴,可以自豪,但是千万不要骄傲自满呀!……”末了,还号召性地挥了挥手。嘿,这孩子!“不要像小白兔和乌龟赛跑一样哟!小白兔确实跑得快,可最后就是因为骄傲而输给了小乌龟。”一个女孩忍不住站起来插嘴说。

还用我说什么呢?这样可爱的一群孩子。可是,当环视一圈看见了那双泪盈盈的大眼睛时,我心头一颤,我怎么只顾着这么多孩子的“精彩”,而把她给忘了!于是我正色道:“老师也有一个答案,想说给大家参考参考。”我的眼神盯住那个孩子。“我想说,坚持是成功之父。也许在我们的周围每天会发生许多让我们不开心甚至伤心的事,可是只要我们能坚持做我们应该做的事,比如说,好好学习,好好孝顺长辈,好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我们就一定会成功。” “啪啪啪”的掌声中,我看见那个女孩坚定地点了点头!

铃声再次响起,下课了。我走到女孩的桌前,贴住她的脸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回家后,好好照顾外婆,好吗?”四目相对,我发现,女孩的脸上依然泪光盈盈,但是少了许多孤独与寂寞,多了一份坚持与坚韧!

是啊,什么是教育的力量?这是一个高深莫测的问题,也是一个无比简单的问题:教育的力量,有时只是一句话而已。正如蒙台梭利所说:“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 ”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墟沟小学)

4.名著《教育的力量》读后感 篇四

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这一篇主题文章中,我学到的很多,例如教师的五项修炼:心地善良,表情要安详,气象要宏大,言说要谦和,举止要磊落,这是对教师的期望,也是受人尊敬和受人欢迎的所有人的共同品质。还有教师的成长策略: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及时总结,着力提升;团队合作,真诚交流。这些都是我应该认真学习的。还有要听取他人给教师的建议,那是对我的一种帮助。

在聚焦课堂这一篇主题文章中,书中说了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新的课程改革下,作为教师要适应教育的潮流,多掌握一些信息、知识、经验与智慧,使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自如,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在这次课程改革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还要多学习,使自己懂得尽可能多一点。学会自我反思,反思自己是一个有进取的`意识,一个好学深思,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人,还是一个墨守陈规、固步自封、得过且过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多提出疑问,只有发现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提升自己。在教学中,提出质疑就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5.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五

关键词界定:

1、管教(Discipline):该词有诸多含义,既包括惩罚、惩戒、控制、纠正,也包括训练、指导、检查、纠正,通过训练学会自制,传授知识和技能等。感想一:关爱式管教于我国家庭教育的意义首先,这里讲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也可以叫做亲子教育吧!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古今中外的教育工作者、非教育工作者都已经强调过很多了。当前的共识就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广义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一生中的地位更是无可取代。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这位大教育家将家庭放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他认为家庭在塑造儿童方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放眼国内,重视家庭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华民族长久形成的深厚的的民族心理,与之相应,中国也是世界上家庭教育研究史中开展最早、成果最多的国家。据了解,《中国丛书综录》里就记载了我国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门性书籍上起魏晋南北朝,下至民国初年共有117种。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正视这么一个现实:建国以后的三十年内我国关于家庭教育的专门性研究被迫中断,关于现代家庭教育的研究起步晚,实际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诸多弊病,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近些年来,经常有人提出家庭教育应利用“传统方式”来管教子女,因为他们觉得现在的孩子不懂得体贴,不懂得感激,不会担负责任,行为举止怪异……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父母缺乏能力,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缺乏权威,孩子缺少严厉的管教。特别是近十年来人们每天都在讨论的“80后”“90后”现象。很多人认为这就是中国的家长不再利用专职、长辈的绝对权威(令行禁止、绝对命令)去管教子女的缘故。

可是当我们用时代性的眼光去看待他们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们已经担负了的各种责任时,会不由得发出这种感慨:这的确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代,和接受“严父慈母”的绝对领导的古代及近代人、为了所谓国家发展而放弃自己的人生的那一代、盲目崇拜而不再理会家庭呼声的那一辈都不一样,他们拥有了比前人更多的选择自己人生的机会,也会将自己的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这是转型中的中国家庭教育所产生的效果!但是要让中国的家庭教育真正符合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我们仍需借鉴并研发出很多科学的方式。

我认为关爱式管教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关爱式管教是以对孩子的无条件的、无私的爱为基础,“爱是管教的开始”,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而这种管教不单是平时人们所认为的惩罚性的消极强化,还应当含有训练、教授的积极正面的强化。这对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感染的父母是极具指导意义的,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是父母实现未完成理想的工具。父母要明白首要的角色是教师,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启蒙之师)。家庭教育的影响是潜在的,即便孩子会不时地更新或者想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影响,但这些影响早已在儿童时代就根植于自己的内心了,因此,父母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尊重和关注,是孩子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首先,正如“积极管教技术”的创始人鲁道夫·德莱克斯所说,“鼓励的重要性甚于儿童培养过程中的其他所有部分”。鼓励不是表面性的“我家某某真乖,是最聪明的……”之类的盲目夸张的表扬,也不是批评。真正的鼓励会让孩子充满自信,不失去坚持和走出困境的勇气,放手让“后果(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产生。让孩子明白重要的不是结果,是孩子在整个过程中的表现,父母会应该支持孩子的努力,无条件地尊重孩子的选择。

同时尽量让孩子置身于对其成长有利的环境中,为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有所贡献的,而且能够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施加影响,并决定出回应的态度。总之,不是让孩子对自己所做的每件事的结果感到满意,而是有面对生活中各种境遇的信心和勇气,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的努力付出,尽量靠自己。培养孩子“我能行”“我可以”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成长中所遇到或将要遇到的事,最终成为自信、自立、自强、能够自主解决问题的人。这是我国不懂得自立、害怕困难和挫折、有谋生能力却仍未“断奶”的“啃老族”所缺少的正面教育。对现代的中国家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记得多给孩子鼓励,把鼓励当成是一种积极的培养方式,让鼓励成为习惯。其次,除了关爱与尊重,父母也要为孩子的成长建构适合的框架,包括一些家庭常规和限制。这一点是中国父母应该注重的,因为这并不是要父母去控制孩子,为孩子包办所有的事情,而是为孩子提供一些每天生活的框架,即常规。在我们的文化中,限制和控制也常常被混淆。

所以父母们应该尽量弄清二者的内涵,无论如何,孩子不希望也不需要被家长控制。控制是专制型家长的习惯性行为,通常孩子在决策中既没有发言权也没有选择权,父母总是施压、强迫、替孩子解决问题;而限制是将强制性控制降到最低,制定一些常规,以一种恰当的方式进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自主控制自己的行为,帮助孩子发展自主能力和责任感。总之,就是让孩子在合理的常规的框架下享受自主和规律带来的舒适,尽早成为能与社会相融!当然,无论是鼓励还是架构都要有一个前提,就是父母要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这就要求父母花一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给予孩子积极的关注,让孩子明白自己对父母的重要性,并能在和孩子沟通时了解孩子多一点。

和孩子的关系更加坚固。具体说来就是父母要主动倾听,尽量每天都有机会和孩子相处,了解孩子的进步、困惑,尤其是需求。很多研究都表明满足孩子的需求可以预防大多数的行为问题,发掘孩子的兴趣,也可以通过了解孩子的发展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身上正在发生着什么。这与我们在教学大力倡导的“因材施教”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关爱式管教中值得中国家庭借鉴的是开设家庭娱乐和召开家庭会议,借此方式培养孩子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自主观念)甚至是一种由家庭责任感衍化而成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父母也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效能训练”的创始人汤姆斯·戈登就认为“家长是通过自己好好过日来教会孩子生活的价值的”。事实上,确实如此,和孩子说应该怎样会好一些或是谁这样做有了好结果的效果远远赶不上让孩子看到父母是这样来生活的,而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父母的效能训练中要让孩子全面积极健康的发展就要让孩子接受全方位的到位的示范,不仅要在孩子心目中体形意象好、饮食习惯良好、健康意识强的形象,还要在精神层面的问题上成为孩子的楷模,比如说是良好的阅读习惯、热爱生态、享受自然等观念的言教身行。榜样示范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态度方面的示范,良好的态度能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社会,成为健康的社会人。当然,父母也有做不到的事,这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示范对象。

感想二:关爱式管教对我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指导意义细想一下,我认为这种关爱式管教的方法在学校教育中同样具有适用性。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也要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原则,而这些原则和目的在关爱式管教的具体实施中都有体现。陶行知先生曾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爱的教育”。

爱是人类的永恒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而在教育中,爱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爱需要教育,教育也需要爱。教师只有给予学生无条件的关爱和尊敬,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助于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形成,提升教学的效果……教师给以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成为朝气蓬勃、能具体解决问题的人,还可以养成自己积极看待事物的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要提出自己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要求和目标,使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方向性和规则,这样对所有学生都是一视同仁,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也没有了教学过程的无目的性。

6.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六

近日,我观看了教学片《力量》,通过沂蒙革命亲历者讲述抗日战争期间涌现出的拥军模范事迹,折射出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浓厚的群众基础,沂蒙人民倾其所有的奉献真正体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军民鱼水情,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丰富内涵。

沂蒙山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老革命根据地之一,被誉为两战圣地和红色沂蒙,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人民为抗击外来侵略和中国革命胜利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抗日战争期间沂蒙山涌现出了许多拥军模范,有着“沂蒙母亲”称号的红嫂王换于的事迹,令许多革命老前辈每每回忆都唏嘘不已、热泪盈眶,抗战最艰苦的年代里“沂蒙红嫂” 王换于一家掩护首长和战士、保护党的绝密文件、收养八路军后代几十人,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中,为支援孟良崮战役艾山乡妇救会长李桂芳带领东波池村32名妇女,5个小时内架设起一座浮桥,没有桥腿用人腿,没有桥板用人板,在冰冷的汶河内用自己的身躯当桥墩架起了一座“火线桥”,为解放军顺利过河夺取最后胜利赢得了时间,她们没有豪言壮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他们只知道时间就是胜利,刺骨的河水没有挡住她们的革命意志,对革命胜利的向往和对新生活的渴望激励着这些柔弱的妇女坚强的担起了重担。还有给战士喂乳汁的明德英,谁第一个参军就嫁给谁的梁怀玉,被誉为中国抗战第一村的渊子崖抗日自卫战以及许许多多拥军支前的先进事迹,让沂蒙山人民的革命精神永远传颂在九州大地上。迟浩田上将曾不止一次动情地说: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们的胜利是根据地人民特别是沂蒙山区人民用小米喂出来的,用担架抬出来的,我们永远也忘不了沂蒙老姐姐们的恩情。陈毅元帅也曾深情概叹,老区人民把最后一块布做军鞋、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这种奉献精神就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写照。

同样,共产党领导的队伍,带给沂蒙群众的是崭新的面貌和作风,他们天亮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院子打扫干净,要把老百姓家里的水缸挑满水,这种密切的军民关系是共产党领导的队伍传统做法,被叫做满缸运动。巍巍沂蒙山、清清沂河水,沂蒙山养育了淳朴坚韧、热情乐观、重情重义的沂蒙人,他们在战争中几乎倾尽所有送郎参军上战场,为支援前线筹集粮草,为革命事业奉献了一切,无论何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他们的最无私的奉献和极其巨大的牺牲精神。如今,我们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学习,要把学习的精髓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中,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历来是我们党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取得最终胜利的无价之宝,是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的根本工作路线。能否巩固我们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取决于人民群众对党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认可度和支持度。只有切实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者和领导者。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只有联系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深入群众,才能知群众所想所需。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密切联系群众工作,结合个人工作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要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坚决破除“官本位”思想,反对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作风。必须加强调查研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研究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途径和办法。而工作是否“深入”,主要看问题抓准了没有,实质性问题解决了没有,广大人民群众满意了没有。

二是密切联系群众,就必须为群众办好事实事,为群众谋利益。树立群众观点,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是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具体表现。要以群众是否答应、是否高兴、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和衡量是否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重要标准。要认真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努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当好群众的“贴心人”。

7.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七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和河南振兴的关键时刻,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战略构想, 引起了全国上下的高度关注。这代表了河南人民的热切期盼, 是造福河南、实现中原崛起的最佳载体和平台。目标催人奋进, 任务光荣而神圣。在此, 我代表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5万多名师生员工衷心祝福中原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 早日上升为国家战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有幸置身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中, 在感到自豪的同时, 也深感责任与义务的重大。中原崛起, 河南振兴, 关键在人才, 基础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 发展科学技术文化, 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无论是中原崛起, 还是实现“人才强省”战略, 都亟须高等教育的参与和支持。我们将紧紧抓住建设中原经济区这一战略机遇, 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河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机制体制, 优化结构, 突出特色,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为实现中原崛起、加快由人口大省向人才强省转变作出应有的贡献。

最后, 愿中原经济区建设与郑州航院的发展比翼双飞, 共同实现中原崛起的宏图伟业, 谱写河南振兴的华彩乐章。

8.无形的教育力量 篇八

关键词:教师;教育力量;人格魅力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人格魅力来自许多方面,教师的品德修养、学识能力、气质涵养等综合素质熔铸成人格,这是一名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源泉。

一、高尚的品德

在人格因素中,“品德”居于第一位,它表现在教师的一切言论和行动中。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道德人格、成长与成才产生重要影响,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仰慕与敬爱,使学生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第一,真诚。真诚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是人与人维持交往的必要条件。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往往会很在意自己“教师”的完美形象,没有勇气接受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和过错,因而竭力为自己的过错辩解开脱。这样往往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虚伪”的印象,不但失去对教师的信任,甚至会反感教师。因此,教师要保持质朴和诚实的品质,勇敢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刻意掩饰,在做了不正确的事情时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用诚挚的心与学生沟通,用真诚架起与学生之间的桥梁。

第二,守信。“失信不立”是亘古不变的人生哲理,师生之间更是如此。为人师者,言谈举止应慎之又慎,在学生面前不说也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以免学生误会教师撒谎,损坏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教师应该时刻尊重学生,尊重对学生说的每一句话,从实现自己说的话做起,给学生榜样,成为学生信任的师长,更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

二、渊博的学识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二字,指教师必须具有渊博的知识,有高深的学问,有清晰的谈吐,有严密的思维,让学生从学识上折服。外国也有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識的光亮,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扎实而渊博的学识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基础。

第一,深厚的专业知识。教师应通晓所教的学科和专业。苏霍母林斯基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的精工巧匠。”教师不仅要对所教学科的知识有系统而透彻的理解,还要对本学科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以及在本学科领域做出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学者的生平事迹有所了解。此外,要加强业务进修和广泛的学习,跟踪本学科学术动态,了解新观点,掌握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始终站在本学科的前沿。

第二,宽广的跨界知识。曾有朋友在美国读博士,听无机化学课,教授借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一句台词来说明一个现象,顺便说起莎士比亚戏剧,一说就止不住了,说了两个小时。来自世界各国的博士生,没有哪个不吃惊,但没有人认为他“上课跑题”,而是认为“化学太了不起了”。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只有知识储备充足、修养深厚,教学中才能高屋建瓴、游刃有余,才能像这位化学教授一样信手拈来,在各学科间纵横驰骋,却不离主旨左右。教师是平凡的,但不是平庸的。这些没有框囿、不断跨界的教师,才更富有趣味,更受学生喜爱。

三、优雅的气质

一个人气质、涵养往往从他的姿态中就表现出来。一名优雅的教师,所彰显出的外在形象会化作无声的教育力量,熏陶感染每一个人。这样的教师不仅受学生欢迎,同事也喜欢。

第一,仪表整洁,衣着得体。首先,教师要处理好自己的仪容。教师在自己容貌的基础上,应根据职业的特点,通过恰当的装扮,使自己的容貌显得庄重得体。其次,教师的穿着不能太随意。衣着服饰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修养。教师的衣着不应过分新奇艳丽,否则,既与教师身份不符,也会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的衣着应适合自己的气质,衣服色调冷暖与性情刚柔相协调,给人恰如其分,表里如一的感受。教师在不同的场合也要相应地调整衣着,以体现自己的教养和品位。

第二,言语高雅,举止端庄。首先,用词高雅的教师,展现出良好的教养,能得到学生的敬重。谈吐可以反映出一个人是博学多识还是孤陋寡闻,是接受过良好教育还是浅薄无知。教师不能油嘴滑舌,更不能讲粗话,而应努力做到用词高雅恰当,能够简洁、准确、鲜明、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从而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气质和风度。高雅的谈吐是无法伪装出来的;卖弄华丽的词藻,只会显得浅薄浮夸;过于咬文嚼字,又会使人觉得酸味十足。“腹有诗书气自华”,高雅的谈吐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大量的阅读才能练就。其次,教师应保持恰当的举止和礼貌。教师举止姿态的基本要求是稳重。稳重就是举止得体,庄重潇洒,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体态活泼而不失端庄,具有可供学生效法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稳重的举止给予学生严肃稳重、和蔼亲切的精神影响,从而提高身教的效果。

参考文献:

9.围城第七章读后感 篇九

在读《围城》时,我总是觉得我和方鸿渐很像,明明只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却时刻受到时代和社会的束缚;明明不想伤害周围的人,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每一个;明明在时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却有时还存在一点点的正义感和良知。常常因为做错事想要忏悔和道歉,却在后来默默骗自己,事情过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说中没有染上被嘲讽调侃意味的人物,他们之间的感情不掺杂任何的世俗的东西,可以说是给人新鲜纯真的感觉,好像让人们想起了年轻时的自己。原以为他们可以经历种种挫折然后在一起,但是没有想到他们竟然如此轻松的就放弃了对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坚持我的所爱一样,很难将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到底,最后被别人说成半途而废的人。

我很喜欢钱钟书的语言,从不吊书袋子,没有半点浮夸风。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写出最贴近我们内心的东西,用最温柔的话语批判周围的人和社会上的事,有可能他经历的比我们多,所以想到的比我们深刻。方鸿渐的一生就像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有些东西是注定的,有些东西是我们错过的,肯能我们最后得到的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过客,我们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只,别人在我们的港口停留过,我们也在别人的港口停留过,可是这只是时间长多的问题,船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港口,我们终将离去,驶向远方,虽然没有人知道终点是什么,但我还是前进了。

有可能你会认为我这样看待方和唐的爱情太过于庸俗、肤浅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说作者就是要营造出这样的气氛,让人们感觉得不到的才是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们在一起,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好永远只属于片刻,而围绕我们周围更多的却是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也许会有人说这就是生活,但是我觉得这话只是一个世俗的人长期被生活压迫所发出的叹息。至于,为什么美好的东西总是留不住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

10.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十

——《第七天》读后感

Angelauncle

历来爱读余华的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极其吸引我读下去,初读《活着》,我觉得余华老师的笔调该是沉重,悲悯和写实的,即便故事情节着显虚构,但文字流露出来的底蕴、情感却是无可比拟的,真实的。如果说《活着》给人以勇气,那么这本《第七天》则给人以生命。

我在想他竟这般大胆写出这样的目录,开篇目录直接对应书名,分别以第一天到第七天为题目,按照现在人的想法和读书的喜好,我想是没有人愿意去听你讲这简简单单的几天,总觉略显低浅。但余华就是余华,没有第二个,也只有他敢这么做吧,直接阐明自己的思路,简单叙述,不故作奢华和诗意,让观众就从这七天里,随着他一起踏上这趟精神之旅。

老实说,我想读这本书的原因主要因为余华的写作魅力,没有其他理由,也不过多去渲染自己是多么的有眼光,单看到书名我就决定带着问题进入一定会很精彩,比如作者会以怎么样的一种形式去写这部小说?这七天发生了什么事?第七天到底怎么啦?这部小说通过这七天传达的意义又是什么?于是我开始了阅读。

作者开篇第一天直接以主人公杨飞在殡仪馆等候火葬的情景来开端,并以一个灵魂记述的方式来回忆自己死亡的真相,从而讲述后面几天里所遇到的人和事,前面的篇幅基本偏阴沉,就殡仪馆等候火葬这里的描写,如市长的vip待遇,有机墓地的对比,及死者墓碑的比较都折射出现实至极的部分。再到中间篇幅,主人公遇见了因爱情而跳楼的鼠妹,因为死去女友买墓地卖肾而死的伍超,因餐馆意外爆炸而死的餐厅老板一家,因救起所谓“医疗垃圾”的婴儿而最终被宝马车撞死的“母亲”等等,这些死亡背后透露的黑暗与复杂,这死亡背后那些卑微的人生,作者以一种灵魂重现的方式在写实所有的人生诉说。

从生母的意外铲子,到养父的抛弃与死亡,再到妻子的逝世,主人公经历着重重痛苦,但在养父的照顾下,他健康成长,即使最后找到了自己的生母,但还是毅然决定离开奔向养父的怀抱,那个一生为了他都未娶妻的养父,也正是最终养父的死亡,作者才以追念父亲为导线来展开叙写,“我走遍这个城市的所有角落,眼睛里挤满老人们的身影,唯独没有父亲的脸庞”,然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们终于再次相遇与养父相遇,与“母亲”相遇等,然大多人因没有墓地而无法得以安息,相反这些人在世界的另一端重逢,没有一些复杂黑暗的外界影响,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重新开启,而这里面有墓地的人本可以选择安息,就如老李与老张在棋盘上的不羁世界。他们被这幸福场景,毫无杂念的内心所打动,他们毅然选择彼此余欢。

作者将这些卑微的人生写就出来,文中以没有骨骼的人来形容死亡离世的人,一个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其实我们可以想到,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不仅只有这几个人的卑微人生,是在给予我们一种生命的力量,作者最后一段写道:“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穷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那是什么地方?死无葬身之地”。好一个死无葬生之地,回观现实生活,比如这阵子的九寨沟地震,泥石流,天津港爆炸事件,传销致使学生死亡等等这些意外及人为的死亡事件,从来都是冤死的灵魂,没有骨骼的人,他们不会想要去死亡,这个世界就是有灾难,有毁灭,有疼痛,面对这些他们才显得如此卑微怜悯,也从来不是命运多舛。只是我们需要一个和平安稳的世界,和一个与世无争的自己。

11.爱是情感教育的力量 篇十一

【关键词】情感教育 爱 移情作用 树立威信 “皮格马利翁”效应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2-0164-02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班主任从任职那天起就要有十分强烈的质量意识,要真正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塑造学生美好心灵上下功夫。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产生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爱,是师德的重要内容,是老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班主任要把真诚的爱融入到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老师这里得到一份爱的琼浆,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信和自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是情感教育的灵魂。学生最大的愉悦莫过于得到心目中老师的爱,这爱能使学生感到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这爱能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一切困难,爱是情感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爱的力量常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生移情作用

一般认为,情感是人们对于周围事物,对于自身,以及对于自己活动的态度和体验。如果把情感这一中介淡化或去掉,教育必然会陷入一种枯燥乏味的境地之中。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定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学生们很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他们都在观察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和反应。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诚心诚意地爱护他们、关心他们,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肯定,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到你没有爱生之心,他们就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都不会接受。所以,班主任要具有爱心,是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当这种爱达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形成某种心理定势,以一种先入为主的态度对待教师,随之产生移情效应,即学生又把对教师的爱转移到该教师所教的学科上。所以“爱”既是一种内在体验,也是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是产生移情效应的动力。学生“爱屋及乌”正是“爱”所产生的强大移情作用。

二、树立威信作用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威信高的教师说做某件事,学生立即听从,乐意接受,而且完成得很好。但有的教师说出来,学生无动于衷,懒于接受,即使被迫做了,也是马虎了事。可见教师威信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教育家赞可夫曾说:“如果没有威信,那就是说,师生之间就没有正确的相互关系,就缺少了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必须有较高的威信,这是教育的需要。而威信并不是教师所固有的,它是师生深厚感情的延伸,是靠教师自己树立起来的。它是教师精湛的教育艺术和深厚的师生感情的反映,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努力把握情感诱导的契机,要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努力使自己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并认真精细地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和性格特点,了解学生的爱好和才能。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针对学生不同情况,提出不同要求,并善于进行情感诱导,竭尽全力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推动他们不断进步。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是情绪感染的最好方式,教师身体力行了,学生就会把教师作为效仿的榜样。教师威信高,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就高,容易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威信高的教师所输出的各种信息就会在学生头脑里出现一种“易接受”的心理优势,从而易取得最佳教育效果。教师应重视自己威信的树立,并充分利用威信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以使教育更趋完美。

三、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好意知觉对方,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寄以期望,对方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它成功地说明了期望的激励作用。在这个实验里,当教师被暗示,名单上的学生是“有最佳发展前途者”时,他们由衷地信任这些学生,深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的学生,并将这种信任转化为对学生的无限热爱。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神、笑貌、嗓音、态度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感染着学生的情绪,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使这些学生更加自信和自强不息。学生的自强不息促使自己进步,进步又坚定了教师的信心,加深了对学生的期望。如此往复,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所以,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期望对人的行为有巨大影响。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消极的期望则使人向坏的方向跌落。教师的爱对学生可产生期望心理,当教师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灵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学生会把教师的期望,看成是社会对他们的肯定,集体对他们的重视。由此获得心理满足,发展自我价值感,对自己的奋斗目标维持了稳定的志向水平,激发出奋然上进的力量。故教师的任务和期望是学生进步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情感力量。

在教育者对教育主体实施情感教育的活动中,爱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力量,它所产生的种种效应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情感教育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因素。

12.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十二

“和谐德育”应体现根本特色

所谓“和谐德育”, 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 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调控构成德育体系和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 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不是将道德行为简单、片面地归因于道德认识, 忽视道德需要、情感、意志的基础地位, 而是坚持以“和谐”的方式促使“知、情、意、行”的高度融合, 使得德育更多地充满张力和活力。“和谐德育”是对“和谐教育”的丰富和发展。“小学和谐德育”则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子系统之一, 是整个“和谐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教育的实际意义看, 小学和谐德育旨在促进小学生的身体与心灵、智力与品德、知识与能力、生活与审美的普遍的、和谐的发展。其价值在于发挥小学德育的灵魂统帅作用, 将构成小学教育系统的要素予以优化, 形成教育合力, 增进教育效益, 促使小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和谐并进, 从而保证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得到和谐、健康的发展。实践表明, 只要小学和谐德育注意小学教育的特点, 从学校文化来源和自身实际出发, 重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突出“和谐德育”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的要求和趋势, 就一定能开创小学和谐教育的新天地。

“和谐德育”要秉承“和谐”原则

“和谐德育”根据德育目标要求和德育过程的原理, 除遵循德育的基本原则, 如“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言教与身教结合”外, 还应遵循突出“和谐”特点的一系列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一书指出:坚持以人为本, 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 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 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小学和谐德育, 就是要以小学生的成长为本, 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把学校建设成最适宜师生成长发展的乐园, 体现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2.持续发展原则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 人的可持续发展决定了教育必须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就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推动作为整个社会全局性、基础性、先导性的教育事业健康有序、保质保量、持续的发展。小学和谐德育必须贯彻这一原则, 增强小学德育的连贯性, 强调小学德育的可持续性, 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性。

3.求同存异原则

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这就是说, 有了“求同存异”, 才有了“和谐发展”;“和谐”的目标并非完全统一, “存异”也并非不和谐。小学和谐德育就是要使小学生的各项素质协调、均衡、有序地发展, 在“求同”中“存异”, 在“存异”中“求同”, 达到和谐发展。

4.与时俱进原则

党的十六大把“与时俱进”确定为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意义深远而重大。放眼当今知识经济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我们只有不断更新知识, 更新技能, 更新观念, 才能更新我们的思维, 更新我们的工作, 更新我们的教育。小学和谐德育从其内涵、途径、方法等方面都应体现时代性,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从而为培养“四有”新人提供新思维、新方法、新途径、新动力。

“和谐德育”须营造“和谐氛围”

早在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了和谐的学说, 他说:“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重要。”“和谐氛围”实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 这里的“和谐”不单是就和气、融洽而言的, 它具有更为深刻和广泛的内涵;“氛围”是虚的, 但营造氛围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必须是实的。所以, 营造和谐的小学德育氛围, 既包括人之个体的内在发展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 也应包括人和群体、群体和群体的和谐, 还应该包含人与物、物与物等诸要素之和谐。

1.以人为本, “二主”和谐

新的世纪, “以人为本”成了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夸美纽斯说:“应当像尊敬上帝一样地尊重孩子。”《和谐社会导论》一书也认为:人是社会的人, 人要在社会中营造诗意的栖居环境, 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互帮互助, 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光明磊落、以诚相待。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社会, 做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 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

小学和谐德育应以小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实现“二主和谐”, 努力营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相处、和睦共处、和衷共济的良好氛围。和谐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不仅是有效进行小学各类教育活动、完成小学全部教育任务的重要条件, 而且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小学教育力量, 能够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产生极大的教育效应。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发展, 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先天条件和外部刺激的结果, 学生的思想品格、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 而是学生在良好、宣朗的人际环境中耳濡目染渐次养成的。小学德育过程主要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主体互动过程, 这两个主体互动过程是一个链条式的往返过程, 其互动的效果决定了小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这一主线的方向与程度, 其效应是由师生关系和谐程度决定的。推而言之, 一所学校的师生关系和谐程度, 直接决定了这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

2.大德育观, “三教”和谐

宋庆龄先生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 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 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 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当代著名教育实践家魏书生也曾感叹:“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说, 比学校更为持久, 更为深远。”社会、家庭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有人甚至用“5+2=0”来描述, 意思是说周一至周五合计五天的学校教育如果遇到周六、周日两天不成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 就会前功尽弃。这方面, 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生理和心理的限制, 受到的影响就越发明显。

好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当前教育的这种缺失, 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教育问题。目前,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倍受关注, 引起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传统的家校“指导”与“配合”的关系被人们所摈弃, 代之以家长、学校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平等关系。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责任均等、任务分担, 已经成为民众的共识。人们普遍认识到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主要决定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 社会为学生提供成长的基地, 在“三结合”教育中, 立足学校的主体作用, 奠定家庭的基础作用, 发挥社会的延伸作用, 缺一不可。

实践证明, 建好学生成长的第一阵地———学校, 开好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 当好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父母, 搭好学生成长的一个舞台———社会, 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教育力量的和谐一致, 学生的品德发展就会是健康的、积极的。我们倡导大德育观, 就是倡导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同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使“三教”和谐, 取长补短,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整体的德育效应。“三教”和谐, 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一致, 德育观念趋同, 德育过程同步, 德育途径方法互补, 德育资源共享;有利于把学校德育工作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来运作, 为建立学习型家庭、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有利于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 发挥学校、社区、家庭等各方面的德育功能, 使学生成为学校的好学生、家庭的好孩子、社会的好公民, 保证德育工作的连续性与整体性。

3.知情意行, “四节”和谐

王安石在《仁智》里说:“吾能知其为仁也”, 讲的是道德认识;孔子在《论语》中有记载:“仁者不忧”, 说的是道德情感;张载在《正蒙》里说:“志久则气久、德性久”, 强调了道德意志;孔子在《论语·里仁》中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提倡道德行为。先哲们没有对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等四种道德品质作严格的区分, 也未对其进行专门而细致地探讨, 但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之德行, 古之先哲重视修身养性之“知、情、意、行”四个方面, 对今天的我们来讲, 无疑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 结合现代社会的现实要求, 营造“知、情、意、行”等德育诸环节和谐发展的时空条件, 显然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我们倡导“知、情、意、行”德育四节和谐有序的德育过程观, 就是倡导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 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对受教育者有意识地传授道德知识、陶冶道德情感、培养道德意志, 引导道德行为的过程。简言之, 就是“知、情、意、行”和谐发展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知”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发展的基础, “情”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它又是“知、意、行”的内在动力, “意”对“知、情、行”具有促进作用, “行”以道德认知为指导, 受道德情感与意志的支配, 同时它又对道德认知、情感与意志起到检验作用。学校德育工作要取得较大的成功, 取决于这四个环节的和谐统一程度。因此, 提倡小学和谐德育, 就应遵循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 将“知、情、意、行”有机整合, 实现四个环节和谐发展, 以传授道德知识为基础, 涵养道德情感为关键, 培养道德意志作保证, 把社会和谐意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意识, 从而促使学生的实践行为。

4.全面发展, “五育”和谐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以人体为喻, 提出了“五育”和谐发展的思想。他说:“军国民主义者, 筋骨也, 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 胃肠也, 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 呼吸机循环机也, 周贯全体;美育者, 神经系也, 所以传导;世界观者, 心理作用也, 附丽于神经系, 而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在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人们普遍意识到“五育”的和谐发展就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 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 更要重视德育, 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 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可以这样说, “五育”和谐, 既是中国优秀的教育传统使然, 是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宏观要求,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现实选择。

在小学倡导和谐德育, 就是要正确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一方面, 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 充分发挥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导向和支撑作用;另一方面使德育寓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中, 充分发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对德育的内化和巩固功能, 达到“五育”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当然, “五育”的和谐发展并不意味着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 而是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教育的整体效应, 使学生在增长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 思想道德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都能和谐共进。

13.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篇十三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D)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D)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C)。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B)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B)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D)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B)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D)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D)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D)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C)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A)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C)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8、以下与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要求不符的是(C)A、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B、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C、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D、建立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19、《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阐述了教师在教学中应遵循(D)A、巩固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直观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0、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指出了(B)教学原则 A、直观性 B、启发性 C、巩固性 D、因材施教

21、“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体现了(C)教学原则 A、巩固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启发性原则

22、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D)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23、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原则是(A)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4、保加利亚医学博士格·洛扎洛夫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创立了一种利用联想、暗示、情境、音乐等方式强化教学效果的方法,称之为(C)

A、信号图式法 B、探究—发现法 C、暗示教育法 D、五段教育法

25、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A、讨论法 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26、(A)的基本形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A、练习法 B、实验法 C、实习作业法 D、参观法

27、通过准备问题、面向全体学生交流、对过程及是总结的是(C)运用时应注意的事项。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练习法

二、填空题:把答案写在题目中的横线上

1、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2、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 过程。

3、按照朱熹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的解释,“心求通而未得”谓之。

4、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 为基础。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 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6、从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的关系来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7、一般来讲,教学过程中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包括:、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8、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有领导的认识等方面。

9、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 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原则。

10、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

原则。

11、“学不躐等”、“不凌节而施”,体现了教学的 原则。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

2、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3、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的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4、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5、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内涵和现实意义的认识。

答:道而弗牵。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这样学起来就会自然和谐。强而弗抑。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开而弗达。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提供现成答案,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现实意义:(1)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3)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学习潜力。

2、如何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一直以来是包括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都共同关注的问题,请结合“教学应遵循理念联系实际”这一原则,谈谈教学中如何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答:引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开发必要的校本教材,实现学校教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沟通。

3、一次语文课上,当学习柳宗元的《江雪》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这个新鲜而又古怪的问题一下子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大家都在思考:“是啊,他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有些老师这时候或许会搬出教参中现存的答案来解决,马老师却没有这样做,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希望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试用相关教育理论,评析这堂课。

14.《第七天》读后感 篇十四

杨金彪二十一岁的时候收养了一个从火车上生下的孩子,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我禁不住会去想他是如何笨拙地给孩子换尿布,在漆黑的夜晚火车的轰鸣中安抚着哭泣的孩子,如何把奶充好放在自己心口的位置,让奶保持和自己心脏同样的温度,把孩子拴在自己脚上让他在方圆几米内活动,在自己青春悸动的日子里用所有的精力看护这个渐渐长大的孩子,抛弃孩子时候的惶恐和后悔,我爱这个父亲,遗憾的是,为什么没有碰到一个好姑娘,能够接受他和他的儿子。

在那儿说那里就是我们这儿,鼠妹和7号,小敏的爸妈,谭家鑫一家,李月珍和27个死婴,杨飞,李青,杨金彪,他们都在一个死无葬身之地里重逢,犹如重生,又获得永生。

15.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十五

这时, 心理学家麦克出现了。毫无疑问, 麦克是一个尽职且十分有爱心的心理学家, 经他手治疗好的病患无数。然而, 一年前, 一个神经质的男孩闯进了他家, 向他举起手枪, 因为麦克不相信他所讲的事, 而他对麦克寄予热望。男孩开枪射杀了麦克, 并自杀。

一年后, 麦克走进了柯尔的世界, 渐渐取得了柯尔的信任。然而, 当柯尔卸下所有防备, 向他说起自己可以看见鬼魂时, 麦克还是选择了不相信。“这个孩子病得不轻, 他得的是幻想病。”在他与柯尔多次交流未果的情况下, 考虑到妻子不再理睬自己, 也考虑到柯尔的病状太严重, 他选择了放弃。绝望的柯尔对他说:如果你不相信我, 你怎么能够帮我?但麦克感到无能为力, 因为在他的世界里, 鬼魂是绝不可能存在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 麦克听见磁带里传出异音, 他反复听, 发现那些声音果然是鬼魂的声音。这让麦克明白了, 那些“怪胎”们说的, 很多是真的。于是, 一场深刻的对话开始了。柯尔说, “他们无处不在, 就像正常人一样到处行走, 他们彼此看不到对方, 只能看到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你会有这样的感觉吗?突然觉得身体在下沉, 但事实上, 你还在原地……然后突然觉得背后发凉……或者手臂上的细毛竖起?”“人们丢失东西的时候往往认为是被人偷了, 实际上只是移动了位置”……你无法想象, 一个九岁的孩子, 因为恐惧而变得如此深刻。如果你不亲身经历, 怎么可能相信这样的孩子确实存在?他们能感受一切, 他们比大人更了解这个世界, 只是大人们不愿意去相信。

因为相信, 麦克走进了柯尔的“幻想”世界, 他发现原来柯尔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他才明白, 那些找到柯尔的鬼魂, 不过是在人间有心事未了, 希望麦克替他们去做。如此一来, 还有什么可怕的呢?当他与柯尔一起帮助鬼魂们解决问题后, 鬼魂便自动消失了。直到最后, 麦克才发现, 原来自己也是鬼魂, 不过是因为对之前杀他的那个男孩心存愧疚, 希望能够帮助一个同样处境的孩子。当意识到这一点时, 麦克就要从柯尔的身边离开了。好在柯尔已经从恐惧的世界里走出来, 他演了一出话剧, 在剧中柯尔拔起了石中的宝剑, 这意味着柯尔获得了人生的必备之力量。

麦克也因为相信柯尔, 帮助柯尔而解救了自己, 消除了对妻子的猜疑, 安然告别人世。相信的力量之大, 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在这部影片里, 鬼魂, 隐喻着生活中一切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 而麦克要做的, 是走近孩子, 去感受他们所感受到的一切, 孤独、寂寞、忧伤, 以及孩童式的认知。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孩子, 那么, 孩子会带给我们一个更绚烂更真实更丰富的世界, 而敞开心扉的他们, 将带我们一起去经历, 让我们理解从而指导他们成长。

我们总是容易忘却自己的童年时代, 忘却那些经历过的恐慌, 看到的种种奇怪现象, 比如, 我们害怕黑暗, 当灯被关上时, 黑暗一层层涌到身上, 黑暗深处有各种声响传来, 这使我们无法入眠;我们看到痛苦, 看到被无限放大的东西压在身上, 或是无限缩小的东西飘在空中。有时候, 我们从睡梦中醒来, 梦中的情景依然清晰, 那是父母被放到了棺材里, 我们无法去叫醒他们, 天人两隔的痛苦过早地肆虐幼小的心, 而我们醒来后向大人诉说我们的忧伤, 只会被他们轻松地一笑而过。慢慢地, 我们知道, 向人诉说的无能为力, 唯一可做的是自己去消解。然后, 我们淌过有尖刺石头的河, 越过荆棘密布的林长大了, 而我们曾经历的一切, 我们的学生和孩子正在经历的一切, 又会被成年的我们忽略不见, 一笑而过。

有时候, 面对顽劣的学生我们几近绝望, 甚至觉得他们天生就难以改变, 他们说的一切我们都觉得是谎言。他们上网, 玩游戏, 谈恋爱, 整天不回家, 在外游荡, 对全世界不满, 不愿意按我们的要求去学习与生活, 但是为了让我们满意, 他们选择逃开我们的眼睛, 避开与他们的选择相左的一切, 他们找到很多借口, 每一个借口都很蹩脚, 这使我们不再愿意相信他们。一个又一个谎言在对方不相信的陷阱里诞生, 直到他们完全长大。

试想一下, 如果从一开始我们就相信他们所说的, 会怎么样?

那一次, 孩子说, 妈妈, 我们班的一个男生亲了女生一下, 男生喜欢上了女生。那年孩子读四年级, 还很小很小。你说, 孩子, 男生与女生的亲密是小朋友间的简单的友谊, 不要胡思乱想!这么小的孩子就说爱情, 不可爱哦!说这话时, 你的眼里露出了鄙夷的神色。孩子不甘心, 他坚定地说:真的是男生对女生的那种喜欢!你打了一下孩子的嘴巴, 说:不许说的, 这么小, 就这么不纯洁!如果那一次你相信了, 以后, 凡男女之事, 孩子就不会瞒着你, 这也不会导致他不愿读书, 成天睡觉, 又偷偷地恋爱了, 甚至使某个女生怀了孕, 你还蒙在鼓里, 直想着这么单纯的孩子怎么一下子就变得这么坏了?!

那一次, 你没收了一副纸牌一样的东西, 孩子委屈地来要, 老师, 《狼人》这一款游戏可以锻炼人的应变能力、杀伐决断的智谋, 老师你相信吗?如果不相信, 可以跟我们玩一盘。你说, 别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了, 不就是想为一个耽误你们学习的游戏正名吗?还想拖我下水?我决不允许!如果那一次你相信了, 你参与了他们, 你就会发现, 很多游戏只要玩得正当, 确实没你想象的那般“洪水猛兽”, 相反, 发挥游戏的特长, 你能更好地去挖掘孩子的潜能!在一个游戏满天飞的时代, 相信孩子的选择, 参与孩子的生活, 你会得到孩子的尊重, 且能正确指引他们。

那一次, 孩子上课看小说, 你没收过来, 是一本《哑舍》, 封面是时下流行的彩色漫画。孩子说, 老师, 您还给我吧, 这是我向同学借的, 书写得很好, 不信您可以看看, 我保证下次上课再也不看了。你看了他一眼, 这是一个除了睡觉只会上网看小说的男生, 你早就恨透了他的颓唐, 你说, 谁愿意相信你?好像你曾经说话算得了数一样。孩子眼里希望的火焰顿时熄灭了。如果当时你翻一下《哑舍》, 你会发现这本小说确实文笔很好, 想象丰富且有一定的历史意识, 如果你相信孩子, 并以此为契机正确引导, 他也许就不会继续滑落, 直到完全沉默, 直到某天拿起刀来对着自己的母亲了!

在教育的过程中, 有多少父母或老师从心理的角度去尝试过走近孩子呢?要知道, 一切荒诞的事件, 在孩子看来都有其合理性, 你不能看到的、感受到的, 不能理解的, 在孩子那里, 都是真的存在着。

教育是一门爱的事业, 也是一门相信的事业。适当的理智的相信, 能够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成长为一个真正完善且丰富一如他们童年与少年时期的人!

16.上海:智慧教育颠覆的力量 篇十六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周飞,从一则故事开始阐述技术变革对教育的影响。1898年,美国纽约召开了首届城市规划大会,讨论的主题是马。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纽约的人口迅速增长,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的马,每天产生约400万磅的排泄物使整个城市臭气熏天。大会将当时社会上的仁人志士都请来探讨这个问题,预计开10天的会议到第3天就无疾而终,因为大家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仅仅过了几年,更清洁、更高效、更廉价的交通工具——汽车就出现了,马粪的问题迎刃而解。

“所以,回顾人类历史,大家当时一筹莫展的问题,往往会被一项伟大的技术革新所解决。同理,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使学生学得苦、老师教得累、社会不满意,特别是应对未来的人才所要具备的创新、实践、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品质等的培养,还十分薄弱。如今,智慧教育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颠覆的力量。”对于中国教育的未来,周飞信心十足。

普陀区的智慧教育实践

在周飞看来,智慧教育最大的颠覆是使各行各业的领军者都能突破学校、教师的围墙来到学生的面前,“我们每个教育者都感觉到了第三次教育革命的来临”。2012年,普陀区为提高整个区域的教学品质,提出了发展教育信息化的策略——“聚焦一个核心,抓住三个重点”,即聚焦学习方式的变革,攻坚优质教育资源、打造自助学习平台、提升数据分析系统。也就是回到教育最本源的问题,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周飞以普陀区的教育布局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他对智慧教育的体会。

第一,聚焦学习方式的变革。“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一定要想明白。智慧教育绝对不是要把电脑变得更轻、网速变得更快、屏幕变得更大,最重要的是要思考智慧教育能够帮我们改变什么?我认为最根本的是能改变班级授课制这个我国延续了几百年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周飞解释到,以往的教育是个别化、精英化教育,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有知识的劳动者,促使教育变成了大众平民教育。所以,班级授课制必然是以教师为核心,有严明的课堂教学制度。 “以往,我们常常形容学生们听课如此认真,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得清楚。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往往是工业流水线所需的流水线人才,如管理学家泰勒所言,‘我们不需要工人有头脑,我们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我们指令的工作尽快干好。这在工业化刚兴起的时候非常正确,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日益凸显。”

流水线的背后是学生的个性被忽视,想法被扼杀,而未来智慧教育所要求的,恰恰是每个人各自的潜能得到开发。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说:“如果我们今天仍然用昨天的方式教育学生,将剥夺学生的未来。”所以,要增加课程的选择性,改变课堂学习背后听讲的状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第二,攻坚优质教育资源。“价值观清楚后,要想我们想做到什么?”周飞说,普陀区当时的目标是,要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点迷津,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精益求精,最终实现教育的点石成金。

普陀区有常住人口130万,作为上海市的城乡接合部,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缺乏,所以先要实现教育公平。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普陀区把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到全区的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生,并组织了区域内的名师进行微视频的制作。老师在制作微视频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对微课和微视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微视频能不能取得好的预学习效果,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最关键是教学设置。最初,普陀区对微视频的教学要求有四点:要做到让人感觉身临其境,讲述生动;要另辟蹊径,讲得心境,不能人云亦云;要做到画龙点睛,直指知识的核心;要有核心,不能讲废话。随着实践的展开,经过研究归纳后,又提出了微视频的教学三建议。第一,要激发兴趣,不仅让学生能够听懂,而且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爱上看微视频;第二,针对微视频因时间比较短,老师们拼命讲的现象,力求做到简约,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第三,鼓励老师在录课当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增强微视频的感染力。

回顾微视频项目,周飞认为只有做过,才有体会。他说:“当这些微视频上传到普陀区教育云平台,并共享给一万多名学生时,我们思考的是在互联网思维下,这些不仅仅是微视频,还是网络课程。所以我们认识到,微视频不仅要提供知识,而且要提供知识之外的人文价值、社交价值和情感价值,这样才能增强它的网络黏性,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能够获得技能与知识,掌握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得到共鸣的,才是一个好的好视频。”

第三,打造自助学习平台。周飞认为,智慧教育是“先学后教”的一种方式,“只有解决好‘先学怎么学和‘后教怎么教这两个问题,才能提升教学效益”。

如何“先学”,普陀区是通过区域的教育云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周飞介绍说:

“学习平台有没有生命力,不是由领导说了算,也不是由专家说了算,最终是由老师、学生说了算。如果他们都不用这个平台,砸再多的钱也没用。所以,我们没有买现成的平台,而是走群众路线,访基层,听校长、老师、学生各方的意见和需求,从无到有,根据基层的需求自己建设平台,实现平台功能。截至目前,已经改版四次,功能正不断地优化,成为学生实现‘先学的助手。”

第四,提升数据分析系统。平台还能帮助教师收集学生预学习的状况。每一个微视频下方都有一排红色的线段,学生在观看视频时,暂停回放多的地方颜色就深,暂停回放少的地方颜色就浅。所以一目了然,颜色深的地方就是老师要重点突破的疑点、难点。老师只要把鼠标移到这个地方,重点能显示出来,帮助老师重点把握,既节约了时间,也提神了教育质量。

一个平台多个功能

随后,周飞重点介绍了普陀区教育云平台,它的功能,不仅仅是提供学生训练。它既是资源建设分享的平台,也是学生记录分析的平台,更是教师协同创新的平台。

平台旨在建立师生学的乐园。“我们不断地满足基层的学习要求,基层认为有些视频录得过于高大上,有些生源比较差的学校,无法用视频学习,我们就增加了草根教师、青年教师录视频。这样既有高大上的课程,也有通俗易懂的课程。”同时,邀请学生也参与到录微视频的过程中来。周飞说,“我们发现学生做的视频一点都不比老师差。现在2000年后的学生,他们的互联网技术水平比老师、家长都高,录制微视频完全没问题。录制的要点也都不学自通,例如网络时代应该怎么样吸引注意力,该怎么样抓住要点,该怎么样进行营销,要幽默、生动吸引观众都非常了解。”

这个发现,给了周飞一个启示,普陀区智慧教育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在这些微视频做得好的学生学校里,建立学生创客中心。给学生提供软件、硬件环境。首先,让学生每天把老师讲过的内容做成微视频,给全区的同龄人分享;然后,慢慢地发展为老师还没讲,学生先找资料、找素材来学习,通过微视频实现预学习分享,从而实现真正的学习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学生这样超前的思维,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智慧教育的难点

通过这几年对智慧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周飞认为,当前智慧教育最大的难题是课堂应用,而课堂应用中最大的难题,是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以往老师的教学就像演员根据脚本演戏,只要根据课程标准演绎解说就可以了。但是,现在对老师的要求是要变成一个导演,既挖掘教学资源,组织教学资源,又要进行教学设计,安排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估、调控。所以,周飞认为,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转变要润物细无声,让老师在实践中自己感觉到做“导演”的魅力。

周飞说:“我们没有下类似红头文件的硬性规定,而是鼓励各个学校开展自己有特色的创新,各个学校积极实践、百花齐放。目前,已经有很多学校有了自己的做法,独特的教学模式。”例如,有将现代的信息技术与本土教学特色相结合的模式,既有微视频、信息化,大数据分析,又有传统的学习模式。另外,可以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支持和学习资源,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同时对学生的预学习情况进行扫描,精准地分析,为老师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随着教育云平台的不断深入,课堂生态正逐渐发生着变化,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集体键入知识的情况越来越普遍,学生正在逐渐改变被动学习的状态,走向积极主动。

17.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十七

一、选择题

1、不属于行动研究具有的特点的是()

A.注重实践者的积极参与B.研究成果的普适性

C.研究方案的可变性D.研究目标的具体问题指向性

2、教育行动研究对园本课程发展的作用,阐述正确的是()

A.园本课程发展可以作为一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B.园本课程的发展为教育行动研究提供可靠基础

C.教育行动研究可以作为园本课程发展的手段

D.园本课程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直接的舞台

3、不属于从参与者对自己的行动所作出的反思,对行动研究进行划分的类型的是()

A.行动中反思B.内隐式C.对行动进行反思D.独立式

4、关于行动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行动研究的成果不具有普适性

B.行动研究起源于二战后的德国

C.在行动研究中,往往可以汇集多种研究的方法

D.教育研究对教育的真正影响在于它对教师的教育观点和教育态度的影响

5、行动研究最早的提出者、运用者是()

A.勒温B.皮亚杰C.胡塞尔D.皮格马力翁

6、下列哪项不属于从研究的侧重点对行动研究所进行的分类()

A.强调行动研究科学性的研究

B.强调研究对教育实践的改进功能的研究

C.强调研究参与人员合作方式的研究

D.强调研究的批判性的解放性行动研究

二、填空题

1、根据研究参与人员的成分不同,行动研究可以分为独立模式、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种模式。

2、从参与者对自己的行动所做出的反思来看,行动研究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行动中反思和______________。

3、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但每一个螺旋圈都包括以下四个环节:计划、行 动、________和________。

三、名词解释

1、支持模式

2、行动研究法

3、独立模式

4、合作模式

四、简答题

1、从哪些方面可以来衡量行动研究的质量

2、简述教育研究和园本课程发展的关系

3、简要说明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的必要性

18.教育的力量第七章读后感 篇十八

——《第七章 世界真美好》读后感

三山岛街道西由小学 张亚倩

雷夫老师提到了他在学生学完世界各国、知道国名的拼法之后,会玩一个深得孩子喜爱的游戏。玩法是约6个人一组,组员肩并肩地围坐在课桌上,不能看地图。我一开始会在教室内走动,问各组简单的问题,答对可以得到1分。各组成员听到问题以后会先讨论再回答,这么做可以同时练习“团队合作”、“倾听技巧”,以及“协商让步”。累积达20分的小组可以得到“奖金”。这个小游戏的优点之一是,就算某组先拿到20分,其他组仍有得到奖金的机会。得分达到20分的小组可以先领取奖品,之后再从0开始累积点数,其他组则继续答题,直到分数累积到20分为止。雷夫老师另外开放让全班学生答题,即“举手抢答题”,附加了“得四扣七”的重要原则,也就是答对得4分,猜错倒扣7分。这么做是要强迫学生先思考再说话。这种教育成果让人羡慕,虽然不是能照搬照抄能学来的,但是对我们来说是绝对以极大的借鉴意义的。

雷夫总能想出一些“小妙招”来激励学生的学习,这也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不能或缺的,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多么重要。我也经常试图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又有效的手段丰富我的教学。对于雷夫老师的做法,我想是否也可以用到我的英语教学中,把全班学生根据学习情况平均分成若干组,4人为一组,每天能准时交作业的小组加分,能准时完成口头作业的加分,合作完成作业优秀的可以加分等等,让学生有一种团结合作的团队感。比赛可以贯穿在整个学期,哪一组先累计到一定分数就可以领取奖品。学生在这样的竞赛之下,定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想必作业也不会常拖拉,因为他在小组中会受到其他同学的监督,他的学习状态不再是他一个人的,而是关系到整个小组的积分。

上一篇:如何做好高中语文课改教学论文下一篇:建筑专业三下乡宣传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