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精选4篇)
1.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一
来源:http://
考核内容陈旧应做到试题更新实时化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问世时的庞然大物,到现如今小巧的笔记本电脑,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而现行的“计算机操作工”的部分考核内容过于陈旧,与市场上实际应用的技术之间有着相当的差距。比如,数据库软件,早已进入了ORACLE、的时代,所谓FOXBASE也只能在某些教科书上能够见到,VF在现实编程中也已不多见,可我们的技能鉴定考试依然保留着这方面的内容。再如,二进制、十进制之间的手工换算,这种知识在计算机技术已经高度人性化的今天,对于“计算机操作工”还有必要掌握吗?与此相反,计算机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保障计算机信息的安全应该是所有计算机操作人员所必须要掌握的,而这部分内容在技能鉴定考试内容中并没有太多具体体现。
诚然,我国的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属于以某种既定的标准作为参照系进行解释的标准参照考试模式Ⅲ,加之职业的分类细化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标准参照化,使得此类考试存在着一些先天弊端,故此,我们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时调整“计算机操作工”的培养目标与试题标准。
加大试题的开发力度,保证其时常更新(包括陈旧试题的剔除与新知识的补充),力求考试能体现考生对当前先进技术的掌握程度。
试卷设计应科学有序,使考核的内容有相应的覆盖面,力图接近社会需求实际。
事实证明,试题的更新速度,直接影响着考生的学习内容,陈旧的试题只会让学生掌握落后的技术。如果试题能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则考生拿到的职业资格证书,才会更有说服力,才能使技能鉴定工作更好地适应职业发展的要求。
考核模式单一应实现考核评价自动化嘲职业技能鉴定分为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两部分。知识要求考试一般采用笔试,技能要求考核一般采用现场操作加工典型工件、生产作业项目、模拟操作等方式进行。计分一般采用百分制,两部分成绩都在6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上为良好,95分以上为优秀。相应的,知识要求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均由具有一定资质的考评员进行人工计分评价。其实,对于高度自动化的计算机来说,“计算机操作工”的鉴定考核完全可以采用“无纸化考试”的方式,由考生在计算机上操作完成试题,由计算机自动评分。实际上,现在很多的计算机资格考试大多采用了这种形式来进行。
知识考试。作为典型的应用型考试,重点考察的应该是考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对于“知识考试”中的非理论知识,就应以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上机考试;而对于计算机操作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的考核可以笔试,也可以完全使用计算机来代替纸质试卷,让考生在计算机上完成知识考试。这样做有四点好处。(1)可以通过软件来随机设置题目顺序,避免了试题的雷同,从客观上保证了考试的公正性。(2)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放在一起同时进行,有利于理论和实际操作的相互印证。(3)可以通过软件自动阅卷,减少了考评员的工作量和错判、漏判的机率。
为考生创造了开放的考试环境,避免死记硬背。
操作技能考核。现行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考核是上机完成的,但从计算机操作的特点来看,也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改进。(1)要精心设计题目,充分考虑到问题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加强考试内容与实际生活、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联系,用真实的任务去衡量考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2)考试要体现开放性原则,不能强求考生必须使用某一种方法。只要考生能独立完成题目要求,达到操作目的即可。比如说,在进行“数据库”的考试时,不必要求考生必须使用命令行方式来完成操作,如果考生能使用菜单等方式达到题目的最终要求,也表示考生掌握了该知识点,也应该判给相应的分值。(3)尽可能地开发出相应的考试软件,考生在线答题,答完题后由计算机自动判分、提交分数。
这样一来,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就能实现全面机考,保证了考试效率。
工种细化不够可采用考核内容模块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已越来越广,技术分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可以说,各行各业对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基本要求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教师要求掌握课件制作、行政管理人员要求掌握信息管理、美术工作者需要多媒体制作等等。用工单位和工作者本身希望能在通用的基础上针对自己的行业应用特点来进行考试,比如侧重于美术的岗位一般不需要掌握数据库编程技术的。也就是说,不同行业对“计算机操作工”有着不同的要求。拿到“计算机操作工”的职业资格证书,只会打字、排版等这些已经不算技术的基本操作。显然不能适应社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定位,如果将考核内容模块化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考核内容可以分为必考模块与选考模块两大部分。必考模块以现行“计算机操作工”考核内容为主,包括原笔试内容、汉字录入、字处理等基本的通用操作。选考模块可根据不同岗位对计算机操作工的不同要求来设置考核模块,比如,数据处理(电子表格或数据库)、辅助设计、图形处理、网络管理、基本硬件维护、信息管理等多个平行模块。参加鉴定人员必须进行必考模块的考试,并由考生根据实际应用需要来选择一个或几个选考模块。各模块成绩均合格后,方能拿到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上也应注明持证者参加了哪些模块的考试,以方便用人单位进行参考。
相信这样将会更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职业资格证书的含金量也会大幅度上升。还可以考虑增设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期限。
现在社会发展非常迅速,13新月异,计算机技术更是如此,如果我们还用几年前的标准或几年内标准一直不变的话,就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有效期限的设定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持证者对自身知识更新的主动性。
结束语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工作者个人,都急需一个权威、实用的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工作者的实际应用能力。“计算机操作工”的技能鉴定若能加快一点步伐,真正顺应社会对计算机的实际需求,相信对社会、对个人都将是一件好事。
2.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二
一、改革的主要依据及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 坚持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 合理定位, 找准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 因地制宜, 将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有机结合, 改革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 建立与技能型计算机应用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的新型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考核机制, 形成中职计算机与应用专业的特色课程模式, 并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信息类建设起到借鉴和参考作用。
二、改革的国内外背景分析
国外职业教育起步较早, 并形成各自的特色, 如英国的核心技能培养体制、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美国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等。国外多年的职业教育实践证明, 这些特色的职业教育模式符合其国家发展的需要, 并为他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技能人才。学校计算机与应用专业自2002年成立前后, 先后进行过计算机应用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产业调研, 对社会需求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 提出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研究报告, 技术专业的知识构成不像普通高校的学科专业那样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和职业世界的有关知识所构成。技术专业知识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应用性。计算机专业就是一个“技术专业”, 计算机技术平均3~5年的技术更新周期, 对专业实施教改是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需要。
三、改革的基本思路
1. 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1) 以广西北部湾区信息产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为指导, 确定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实施“产教相融, 项目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以行业情况分析及专业工作分析为基础, 制定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和项目, 结合信息产业对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知识的需求设置学习领域与实训典型课题, 构建专业“宽基础、多模块”的课程体系, 并进行基于该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及特色教材的建设。 (3)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关于“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指导, 构建专业信息化平台, 建设“共享型”教学资源。
2. 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依托合作企业, 以“内培、外聘、优化、提高”为基本思路, 通过校企双向互派、引进和培训提高, 提升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教学教研能力、德育工作和职业指导能力, 同时完善教师聘任制度、教师教学工作综合考核评价办法、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评选培养与使用管理办法、校企合作教师管理制度等相关制度, 开展“校企一体, 互聘共建”的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由行业企业专家引领, 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牵头, 企业技术能手兼职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3. 相关专业群建设。
在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带动学校信息类专业群整体水平的提高, 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四、改革试验的主要内容
1. 探索融合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基本原则, 我们为适应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和企业的用人需求, 在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实行了弹性学习制。为配合不同的就业方向, 我们博采众长, 融合了“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双证书制”等三种各具特色的教育培养模式, 形成“工学交替, 三岗保证, 揉合进行”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 建立“岗位驱动式”课程体系。
根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念, 建立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模式,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 形成“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三年来, 有近500人选择了该模式, 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大部分成为了网络管理的人才, 如钟绍春、陈志曹成为钦州农校网站建设的主要骨干。
3. 形成多证书认证的技能鉴定模式。
学校的计算机与应用专业分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计算机平面设计方向、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方向, 专门化知识, 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确定, 三个专门化方向均有相对应的技能鉴定认证模式。 (1) 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应的就业岗位有网络管理员、微机调试员、计算机网络公司技术员和销售人员, 而与此相对应聘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网络管理员、OSTA证书。 (2) 计算机平面设计:相应的就业岗位有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员、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 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培训证书 (CAD) 。 (3)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相应的就业岗位有办公室文员、计算机及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 而与此相对应的考证种类有计算机等级证、ATA证书、CEAC办公软件应用专家。
4. 构建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采用终结性课程考核评价, 其评价标准单一, 评价过于滞后, 过分强调学生学习和思维方式的统一性, 无法反映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态质量, 不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而弹性学习制的实施, 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配合这种学习模式, 我们在开设专门化方向课程时, 采用了与职业资格鉴定相衔接的教学评价体系, 即考核方式公开, 考核题库公开, 考核时间灵活多样, 学生可选用参加课程考核或鉴定考核等不同的方式来获得课程成绩。为使每个考核点的知识和技能得以巩固, 还采用了小项目过程考核, 累计评分的方式。整个评价体系既强调过程的监控, 又突出与社会考核的衔接。
五、改革的支持条件
1. 项目成员的研究能力保证:
本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23名, 专任老师18名。其中, 高级职称教师3名;中级职称教师8名;研究生学历5名;本科学历12名;专科学历1名;“双师型”教师12名, 占67%。同时, 学校还聘请了5名企业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 积极参加本专业实训教学教改等人才培养活动。
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多年来, 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依据市场需求, 注重依托行业企业, 与区内外多家企业保持稳定、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学校与广西南宁凯程科技电子有限公司、广州唯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纬创资通 (中山) 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富桂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在学生顶岗实习、教师企业锻炼等方面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3. 经费、设备、人力和场地支持:
本项目的研究, 我们做了一些前期调查和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 学校从经费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投入160万建成了3个实训室, 建有8间计算机房, 4间多媒体教室, 新聘了5名专业教师和实训教师。
4. 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学校自2001年就全面实行了以弹性学习制度和学分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建立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管理模式, 为此项目奠定良好的基础。
5.“以就业为导向”设置课程, 为提高学校主动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 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002年学校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 实行“大类专业、小专门化方向”的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大专业, 活模块”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
学校还开设了60多门的全校性任意选修课, 充分满足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愿望。
六、改革的效果评价
1. 教改项目前后作用比较。
(1) 新建计算机教室4个, 新增校外实习实训基地5个。在项目实施前, 只有6个计算机教室, 2个校外实习基地。 (2) 培养3名学科带头人, 7名骨干教师, 20名“双师型”教师, 聘请3名企业技术专家为兼职教师, 使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更趋合理。在项目实施前, 没有学科带头人。 (3) 有效的提高了教学质量:98%以上的受训学生考取了计算机专业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而在项目实施前, 这一比例为70%;理论考试及格率达96%以上, 平均分达78分以上, 比项目实施前有所提高。 (4) 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训设备、技能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 在项目实施前, 所使用的规划教材与学校现行的实训设备、与毕业生的技能要求不相适应。在项目实施后, 项目组加强了教材建设, 并根据国家技能鉴定完善了教学内容, 形成了与学校的实训设备相配套、与技能鉴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5) 构建了“岗位驱动式”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校企共同的管理机制, 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工作;坚持“双证书”或“多证书”制度, 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达到94%, 企业的满意率达98%以上。 (6) 服务地方行业成绩显著, 对外宣传交流明显扩大, 每年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810人次以上, 在项目实施前, 每年完成职业能力培训和鉴定350人, 新增一倍。
2. 教改成果。
在学校领导、全体教职工关心、支持帮助下, 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 我们实现了“三大突破、两样整合、一个鼓励”的改革目标,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办学规模稳定。由于学生知识面得到扩大、创造力得到增强,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明显提高, 社会适应性显著增强, 近年来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9%,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优良率在82%以上。
摘要:立足于中职学历教育的办学定位,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办学,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着力推进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把学校建设成“区内领先、行业驰名、全国有名”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3.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创新 篇三
实际工作中,不少企业和职业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并尝到甜头,对校企合作的内涵、作用、意义等都有所认识。但从整体看,校企合作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就这一项新的事业而言,准确理解和深刻领会校企合作是广大实践者应当解决的认识问题
一、校企合作是大力发展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战略选择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对学生共同教育、共同管理、共同培训的教学模式。随着我国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不断加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成为当前职业教育战线的迫切任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实践中的现状和困境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个职业院校,对于如何落实“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培养模式进行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和实践,但是受历史、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制约,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实用人才的功能还是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虽然我国的体制转轨和产业转型亟须提升劳动者素质和培育新式技能作为支持,以及愈来愈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劳动力市场上技能人才的匮乏,要求职业教育承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当前职业教育还远远未能满足现实需求。目前各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实践中,仍处于百花齐放的探索阶段
二、校企合作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要认识这一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这就涉及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问题。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这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律。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其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工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三、校企合作是中职学校实现办学目标的根本途径且有利于合理设置专业和课
程,促进教学改革
通过引进企业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联合办专业,根据订单创办企业冠名班等形式深化校企合作,提高机电及各个专业教学质量提供下列优化教学效果的平台:
1.蕴含企业文化的员工管理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将蕴含企业文化的员工管理制度和措施引入到学生实习管理中,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生产劳动的随意性,调动他们遵守岗位法则、争做优秀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可以与企业商定通过培训阶段给学生发实习工艺卡片的做法加强实习过程的管理,学生员工意识的提升就是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实习工艺卡》由校企合作编制,一方面把实训项目进行分解与细化,包含了实习项目、工件图纸、技术要求、工量具清单、操作步骤、操作技术要领、实习目的、技能训练要求、实习注意点、相关理论知识提示等技能内容,令一方面,也向学生介绍他所从事的岗位对于整个企业的意义、企业对于完成者的感激等。学生采用《实习工艺卡》进行实习的好处有:实习有目标,每项实习与要求一目了然;操作有规范,引导学生进行标准化实习与训练;技术有标准,有利于学生自查和考核;知识有要求,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上岗有动力,明确了岗位重要性的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岗位,获得追求成功的精神动力。在有序、保准而又富有人性化的控制体系中,学生的员工意识才能够不断提升。
2.立足岗位需要的技能培养平台
校企合作,能使专业培养真正面对岗位技能,打破那种先学习文化基础课程,然后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再学习专业课程,最后实习、就业的“四段式”的教学模式,教学不再以理论学习为主,而是立足岗位技能的培养,回避了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相对差的缺陷,倡导“先会后懂再调高”的教学理念:再课程安排上,先安排实践学习,再安排理论学习:就一门课的教学来说,先让学生动手干一干,然后归纳总结,再开展理论教学。如车工操作学习,就是安排金工实习,使学生对专业将学的技能与发展方向有初步的了解,并初步掌握操作方法,接着进行文化课与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再进行车工实习,训练车工的操作技能,再接着学习《车工工艺》等专业知识,最后进行车工强化与考证,使知识融会贯通。教学过程中,学生先进行实践,再带着问题学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解决前一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为下一实践环节作准备,整个教学是实践与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借鉴企业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践为主线的机电专业教学还能通过完善的考核体系督促和引导学生。这样的管理应由以下四个考核组成:
日考核:主要是为了检查学生当天训练任务的完成情况和技能掌握情况,包括自查与教师考核两种形式。
小项目考核:每一实习环节由若干个训练小项目构成,每一个训练小项目完成后,进行项目考核。考试不合格者及时进行补训,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项目的实习。
环节考核:每当一个实习环节完成后,进行环节结业考核,成绩合格者方能参加后
继的相关实习,如钳工实习合格者,才能机床检修实习:成绩优秀者,推荐参加考证,考取工种等级证书。
技能鉴定:完成了相关的各环节实习,各环节考核成绩合格后,组织学生参加技能鉴定。如当学生完成金工实习、设备操作实习、车工操作强化等环节的实习,各环节考核成绩合格者,组织学生参加车工中级的技能鉴定。
3.满足不同学生特长发挥平台
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的模块课程菜单,不再是模拟状态和未知情形下的菜单,而是直接面对企业的岗位需求,能实实在在的满足不同学生兴趣特长,为他们的特长发挥提供发展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工种选修、集中精修等方式实现自己岗位技能的提高。
工种选修:在总的实习时间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不同工种轮流的时间,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自主选修强化其中的一种工种,以达到技能强化的目的。例如四周的金工实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各工种轮回实习,用时一周。第二阶段为工种选修实习,用时三周。
集中精修:打破传统教学授课的安排是采用多门课轮换制:根据教学计划的教学时数,将几门课按顺序制成周课表,一定的时间为单位,各门学课交替进行授课,集中精修可以根据企业的生产实际,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集中一周甚至一月的时间精修学生感兴趣的学科和技能。学生学习目的明确,知识连贯性强。学习时学生对着实物边动手边学,学习兴趣大,教师的授课也可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四、校企合作有利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实例分析)
连云港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市首批“十大名校”中唯一一所职业学校。“技能第一,就业为先”是我校的育人理念。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面向市场和社会办学。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良好的文化素质、过硬的动手技能、强烈的创新意识”为培养目标,保证毕业生“就业有技能,创业有本领,做人有素养,发展有基础”,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创新型的专业技术人才。
学校在抓教育教学的同时与市内外劳动、人事部门及名优企业紧密合作,畅通学生的就业渠道,近年来先后向市内一流企业(康缘药业、升得升电子、港口集团、中金包装等)及苏南、上海、北京等地名优企业输送学生18000余人,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待遇好,发展潜力大。
除大力开展“订单式”培养方式之外,学校还积极与德国舍弗勒、昆山富士康、上海日立电器集团等几十家大中型企业开展“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方式的联合培养,学生边学习边带薪工作,既切实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又有效减轻了家庭负担,受到了不少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大批品学兼优、具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脱颖而出,成为各种企业的技术骨干、经营者和管理者,毕业生实现了“多渠道、高层次、高薪资”就业。
五、建立校企合作管理平台有利于校企合作的稳步推进
为促进学校与企业合作,校及以上职能部门应加强机构建设,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合作平台。
1.是建立市校两级组织机构。市指导小组成员应由市相关职能部门、各学校负责人、部分企业人力资源经理和有关工程技术专家组成,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学校与企业的沟通与协调,构建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的课程设置体系。各学校也应成立相应的机构,从组织上保证勒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开展。
2.是聘请市、校两级教学资询官。为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促进技工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我市要求各技工院校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管理经验、理论水平高的企业优秀人才聘到学校担任教学咨询官,并确定聘任方法、聘任程序、工作内涵和管理要求,由学校下达任务书,明确具体工作目标任务,进行考核反
馈。教学咨询官成为各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智囊团”。
4.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 篇四
校企合作是实现职业技术院校办学目标的必要途径, 是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 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成功经验所在, 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职教育能否办出特色的关键。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专业自创办以来, 专业教师在校企合作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主动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为企业服务的意识, 主动与企业沟通、交流, 坚持走产学研合作之路, 依托地方珠宝首饰产业发展的优势和良好的产业背景, 在创办之初, 成立了由珠宝首饰企业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广泛了解珠宝首饰企业的需求, 征询珠宝首饰企业的意见。根据从企业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及珠宝首饰企业中不同岗位的特点, 确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结构和要素, 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并将这些要素分解到各个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
2005年12月初, 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 我院在原珠宝专业的基础上, 成立了国内高职院校中首家珠宝学院。与此同时, 还设立了珠宝学院理事会这一校企合作机构。广泛邀请政府主管部门领导及珠宝首饰业界著名人士加入该理事会, 为实施校企合作教育, 构建了组织保障体系。
通过这种结合, 我们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更好地适应以满足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 更好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构建更符合企业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职业素质教学体系。在校企合作模式中, 企业能够为学生提供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承担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任务, 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在珠宝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 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校企合作, 加快并提升了校内实训室建设的水平珠宝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专业。必须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 才能提高珠宝专业的教学水平, 克服实践环节不足的缺陷, 突出珠宝专业的教学特点及职业教育特点。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我们充分利用番禺珠宝首饰产业的优势, 寻求企业的帮助和支持。如, 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先后向我校捐赠了软、硬件设备, 真空加压铸造机, K金电铸机等设备, 在校内建立了先进的珠宝首饰CAD实训室和首饰铸造工艺实训室。
校企合作, 使建设高水平、可持续的校外实训基地成为可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的实践能力十分重要。校企合作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技术训练的现实而高效的途径之一。企业作为学校的实践教学基地, 能够使学生熟悉企业的生产环境, 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 能够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 熟悉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的具体运行情况, 积累经验, 提高综合知识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与此同时, 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取得成功经验后, 又反过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此外, 通过校企合作, 学校能够更快、更准确地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新工艺、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和新设备, 适时培养出能快速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珠宝首饰科技和工艺要求的合格人才, 更好地服务于企业, 服务于社会。我们先后在番禺云光首饰有限公司、广州市亿钻珠宝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企紧密合作、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 每年定期派遣学生到基地进行社会实践、专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活动。
校企合作, 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有利于解决珠宝专业教学过程中, 实践环节严重不足的缺陷, 大大增加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能力。如我们在《首饰制作工艺》课中, 利用校企合作的成果制作了《首饰制作工艺》VCD片。通过观看该片, 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加工制作珠宝首饰的全过程, 以及一些新的工艺环节和先进的工艺技术手段和设备, 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 提高了教学质量。
校企合作、校企合作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模式下, 学校能够及时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工艺, 以及国际珠宝首饰业的最新技术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到教学中, 使学校教育能够紧跟珠宝首饰业的最新技术与工艺水平, 使学校的教育与研究水平与行业同步发展。
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校企合作密切了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 为“订单式”人才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高等学校大量扩招后,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如何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上保证毕业生就业, 是每个学校和专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能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义务教育, 学生需支付一定的学费, 其目的是希望受到良好的高等教育, 获得良好的职业技能, 最终获得理想的工作。因此, 就业问题是高等职业教育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使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锻炼, 学习知识, 增长技能, 为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尽快适应从学校到企业的转变, 为真正实现“零距离”上岗打下基础, 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为未来的求职、就业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实践证明, 我院通过紧紧依托行业和企业, 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经常出现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预订的情况。
加强社会服务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促进校企“双赢”
由于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使得校企合作, 普遍存在“一头热, 一头冷”的现象。要形成良好的产学结合教育机制, 必须寻求校企的“双赢”。要赢得企业的信任与支持, 学校就必须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形象, 提高社会认可度, 培养并提高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能力。如果说树立服务意识是校企合作的基本前提, 那么, 提高服务能力就是合作的必要条件, 如果学校没有能力为企业、为社会服务, 校企合作就很难长久维持。因此,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我们始终把为企业服务放在重要的位置, 强化为企业服务的意识和措施。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鼓励教师钻研业务,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能力, 把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实际问题, 作为校企合作中学院应尽的职责。
学院专业教师经常带领学生深入企业, 调查研究, 已为企业解决各种技术难题累计十余项。学生通过参与科技开发, 缩短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之间的距离, 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 提高了创新能力。教师通过承担科研课题, 提高了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我院充分利用番禺珠宝产业发展的优势, 根据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由专业教师独立申报或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和项目, 如专业教师申报的《提高银合金抗变色能力的研究》课题, 获得了市级科研立项;校企联合由专业教师主持申报的区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型抗氧化变色银合金的研究开发》获得了番禺区立项, 累计获得了35万元经费资助。上述科研课题和项目已于2006年11月结题验收, 评审专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 发明的《一种新型抗氧化和抗硫化银合金》已申请发明专利, 自主研究开发的《一种新型粒化装置》已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另外, 发表与项目研究相关的论文10余篇, 部分研究成果已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中, 得到了企业的认同、信任和赞赏。与此同时, 企业为了更新产品, 开发新技术, 增强了对学校的依赖性, 为在“双赢”条件下建立产学结合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
总之, 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培养高技能人才, 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课题。要将校企合作引向深入, 学校必须改革校内考核激励机制, 增加校企合作在专业建设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学质量评估等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将校企合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指标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引导和激励教学单位和教师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必要环节。
摘要:校企合作是以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模式。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通过校企合作, 使学生能够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 获得更多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专业就如何构建校企合作机制, 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珠宝专业,高等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于长东, 韩晓伟, 孙舟.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11) .
[2]刘欣.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定位与动作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 .
[3]王昶.实施专业教学改革突出高职教育特色[J].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
【校企合作构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新模式】推荐阅读:
校企合作模式11-17
校企合作模式下06-12
汽车专业校企合作合同08-26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10-04
对学校校企合作的建议07-01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协议07-11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授牌仪式发言稿08-30
陕西新东方烹饪学校校企合作签约仪式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