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传统节日说课稿

2024-08-31

走进传统节日说课稿(共9篇)(共9篇)

1.走进传统节日说课稿 篇一

一、说教材

《走进商场》是山东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各行各业与生活》的第三个主题活动内容。

它的活动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的准备”,第二部分“我的研究”,第三部分“我的收获”。可以分为两课时教学。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模拟购物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注食品质量,学会合理消费,学会维权的基本方式,懂得购物时要遵守公共秩序,要礼貌待人,要注意公共安全等。

二、说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懂得尊重商业服务人员的劳动。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学习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学习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知识目标:

1.了解包装袋上的主要信息,关注商品质量。

2.学会选购商品的初步知识,会找消费窍门。

3.了解消费中可能存在的欺诈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三、说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包装袋上的信息来关注食品的质量。

2.学会合理消费及维权。

3.懂得在商场等公共场所要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安全,做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教学难点:

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树立维权意识。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本着这一核心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可以全面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

交流点拨法: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尤为突出地让学生联系生活体验谈自己的发现或看法,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基础上,我再做适当的点拨,从而让学生分清良莠。

五、说学法

李季湄教授在《融于品德与生活的四观》一文中指出要“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

我知道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最为主要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法的渗透。本节课在学法指导上,我努力体现“让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理念:

1.协作、探究式:教学中,我采用了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从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讨论、总结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与学生一起讨论,如“购买食品时,为什么要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把产品买回家发现质量有问题,该怎么办”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事物,提高辨别能力,增强维权意识。

六、说教学过程

(一)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开课后,我以和学生轻松聊天的方式引出话题:你和妈妈去过哪些商场或超市购物?买过什么物品?买时你都会看什么?

意图:我以问题切入,勾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既了解了学情,又自然引出了探究的问题,可谓一举两得。

(二)探究活动一:关注信息,保证质量

意图: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很多,但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却不太关注这些内容。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边观察边记录的方法,亲历过程,获取知识。可谓是“身在小课堂,感受大社会”。

同时,我推行的同桌合作、求助同学等方式,既降低了解决疑难问题的难度,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际能力。

小竞赛:“老师来说,你来找”

条形码 食品安全查询机 质量安全标志

意图:小竞赛设计得别具匠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找一找,说一说的`活动中,步步明了对包装袋信息与安全购物的关系,轻而易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了解电子监管码。

意图:“电子监管码”已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我把它引入课堂的意图是,让学生获取最新的权威信息,让学生意识到现代化技术的巨大功能,为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辨真识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探究活动二:学会购物,合理消费

在商场购物中,我们还要注意和做到些什么呢?我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个“购物锦囊”,内装六张图片,反映的是两类现象。学生以四人小组进行观察,展开探讨。

活动分为三步:

A.观察分类(时间为1分钟)―B.说出发现―C.汇报交流(这里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

要点一:合理消费

我引导学生明确:在质量合格的前提下,可以购买特价、打折的商品,这样可以节约开支。同时提醒学生:商场经常会搞活动,不是一看到特价和打折的商品就一定要买。要做到需要就买,不需要不要盲目购买,要学会勤俭节约,合理消费。

意图:课件出示的信息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但我没有浅尝辄止,而是用“在和妈妈购物的过程中,你还发现了别的省钱窍门吗?”把学生引入现实生活大课堂,让他们畅所欲言自己在生活中的“发现”,从生活中发现奥秘,摸索规律。这样便使“教育要回归生活,要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的理念自然得以体现。

要点二:学会维权

1.让学生谈生活中类似的经历。

2.教师出示一个真实故事:面包“长毛”无法食用。

意图:课堂引入“面包故事”,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探究情境。学生在进行“换位思考――模拟退货――主动维权”过程中知道了:发现商品质量有问题,首先要与商家协商解决;退货时要带好购物的票据,因为这是购物的凭证;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拨打电话“12315”请求消费者协会的帮助。

整个过程像剥茧一样,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要点二:学会维权

关注“面包故事”的结局: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接诉后,经调查了解消费的投诉情况属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规定,让超市做出十倍赔偿。

意图:我把6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引入课堂,不仅让学生知道了可以利用法律维权,同时自然渗透了诚信经营,诚信做人的教育。

要点三:文明购物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只要我们在购物的时候能做到讲究卫生,注意安全,礼貌待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文明的小顾客。

意图:通过交流让学生明白文明购物就在一言一行中,自然内化为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活动总结

走进商场购物,应该注意些什么?在学生说收获的基础上,我出示“消费温馨提示”进行结课。

课外拓展:采用写一写、画一画,剪一剪的方式做一张温馨提示卡,送给亲友。

意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在制作“消费温馨提示卡”的过程中既可以巩固新知,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合理购物、文明购物的认识,使其初步具备智慧购物的能力,真正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七、说板书设计

2.《走进不同的家乡》说课稿 篇二

一、说教材

《走进不同的家乡》是小学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第14-19的内容。探究不同民族家乡的过程,是学习本课的关键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

2、知道这些民间习俗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家乡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教学难点:我们的家乡在哪里呢?有哪些民风民俗?

四、说教法

《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目标教学法:

在上新课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且要求全班学生集体朗读,使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目标,在学习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同学们,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是怎样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呢?让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世界中,一起探索民俗的秘密吧!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39——40页课文。)

2、直观演示法:

通过让学生看课件,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家乡的民俗。

3、分组讨论法:

针对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分组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一堂课的好坏,我认为关键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学习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这节课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合作交流法和自主探究法,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共同探究,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不同的家乡,有着不同的民俗。民俗就是民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并且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的家乡有哪些民俗呢?这些民俗是怎样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呢?让我们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世界中,一起探索民俗的秘密吧!(自主探究)

然后揭示课题——走进不同的家乡。通过这样的导入质疑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走进丰富多彩的民俗(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走进文本,快速阅读39-40页,通过阅读,让学生回答你知道哪些民俗。

(1)、了解家乡的民俗——春节

师:导入大家都喜欢过年,过年时我们迎来了汉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请说一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过年?过年有什么习俗? 生:学生交流、自由发言。师生归纳:

春节: 腊月二十三——正月十五日

习俗:打扫卫生、辞旧迎新、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除夕夜,全家团聚包饺子、吃饺子、守岁;放鞭炮、挂红灯、穿新衣、发压岁钱;互相拜年。

教师小结:这些习俗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所以叫做传统习俗,像春节这样的节日,就叫做传统节日。

(2)、我们家乡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引导学生说出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教师板书)。请你们拿出调查表,交流这些传统节日的时间、人们有什么活动。学生畅所欲言,结合教师的归纳,谈了各种传统节日的不同习俗,体味这些习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学生的交流活动,使学生对家乡的习俗内容有较全面的了解,体会它们的丰富多彩,同时产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习俗?它们是怎么形成的。”质疑,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3、探索民俗的秘密

我引导学生针对家乡习俗质疑:它们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这样的习俗?激发学生探究习俗秘密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探秘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将探秘内容相同的同学分为一组,全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小组将自己探究的秘密,以谈话表演的形式,展示探秘活动的成果,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探秘收获。这样能让大家了解民俗产生的原因,演变的过程,体会到民俗与家乡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讨论,交流、小结。

4、拓展连线活动:将节日名称、节日时间、人们的活动连一连(略)。

5.总结:我们了解不同家乡的相关知识,以及人们在节日的活动,这些有趣的节日把人们的生活点缀的多姿多彩。下节课我们还要继续探秘。

《走进不同的家乡》说课稿

长春市双阳区山河中心小学

3.《走进马的世界》说课稿 篇三

1、沿坡讨源,见字见马。

2、悠悠岁月,浓浓马情。

3、走进诗的海洋,找寻马的足迹。

4、唇枪舌战。

5、自由畅想。

6、与马共舞。

借本次活动激发学生对马的相关知识的探究兴趣。为此确定了本次活动课的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本次活动,进一步认识马与人类的亲密关系,激发和培养关爱动物和崇尚真知的情感。

2、探寻“马的世界”,了解马的有关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培养多角度研究问题的意识,学习一般问题的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培养学生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开阔学生的视野。

[活动重点]

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合作精神。

[活动过程]

(一)活动准备

本次活动的内容较为丰富,若要每个学生每一项活动都参与,耗时太多。因此在活动前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选感兴趣的与马有关的字词、俗语、谚语、歇后语、诗词、故事、传说等相关的资料进行收集,并能对相关的材料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展示成果。

(二)活动过程

由学生组织进行,主要是利用汇报、游戏、评述、演唱等各种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首先,主要是借助交流以“马”字为主的字、成语、俗语、歇后语等,了解马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与马有关的诸多知识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收集,并能对该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意识,因其涉及的面较多,所以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资料的收集与处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不同角度进入文化世界,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

其次,是由学生自行收集与马有关的诗词,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是让学生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确定最佳材料作为展示成果进行交流,并针对话题中的两个议题进行探讨,形成自己的见解,培养思辨问题,崇尚真知的能力。

4.走进盲人世界研究性学习说课稿 篇四

小学三年级《走进盲人世界》研究性学习说课稿

------董国泉

小学研究性学习是课程标准中的新内容,是综合性教学中的一个新问题,没有多少经验可借鉴,上课只是一种尝试。下面就这节课做以简要说明:

一、首先谈谈教材内容及特点,本课是新课程标准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九课的教学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围绕着感受盲人世界。没有现成的教学套路可走,很难掌握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材从我爱发现----我爱研究----我的收获-----我真不错===我又发现五个环节展开研究和探讨的,教师的知识准备,对教材的熟悉非常重要。引导学生体会盲人生活的世界,去了解盲人和想象盲人生活的艰难。在他们看来,一切都是黑暗的,要想生存下去就要有顽强的毅力,面对无数的困难和挫折,需要他们一个一个的`克服、去战胜。当然,有许多盲人,勇敢面对生活,表现了乐观向上的精神,与病魔作斗争,身残心不残,有的成为了人口皆碑的明星、榜样、楷模。因而,借助这课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完美,心灵的完美才是我们要学习的。在研究讨论中,在游戏体会中,感受和了解盲人主要靠听---摸----记忆来识别事物,而后达到熟练的程度。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不过是轻易而举的事情,他们却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他们自强自立和坚韧不拔的精神,难道还不值得我们敬仰吗?知道他们是残疾人,需要帮助,那我们就伸出关爱之手,向学生渗透关爱之心,这就是我们教学要要达到的目标。

二、从教法上看,本课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1、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眼,解放学生的嘴,给学生时间和他们表现的空间。学生装扮成盲人,通过听---摸识别事物,让学生七嘴八舌去表达,去想象、感觉、体味。做个盲人生活是多么不易,让学生产生同情和怜悯之心。

2、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变成盲人的游戏不是玩儿,主要去感受和体会盲人是怎么生活的。知道他们的艰辛,激起学生对盲人的同情,产生关爱之心,同时也是一堂良好的感悟和爱心教育。

3、把听、说、议,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活动融汇课堂之中,注重了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助于全部学生能力的提高。

三、从学法上看,本节课力求以学生为主,分组,合作去学习,改变过去那种老师讲学生听,不好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有参与,都有体会、感受。

1、培养学生动嘴、动脑习惯,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通过游戏,有好多同学在头脑中已经形成许多疑问。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好习惯,遇事多问为什么,同时也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的魅力。

2、敢于表现,学生的口语交际中,练习对话的应变能力和探索能力有很大帮助。因为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是点滴培养出来的。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有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3、合作精神。本节课设计小组活动,要求他们团体合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盲人的关爱是多么重要

5.快乐的节日-说课稿 篇五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音乐五年级上册歌曲《快乐的节日》,这首歌曲是教材“我的音乐网页”中的一首歌曲,我将从教材分析与课标链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习方法、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与课标

《《快乐的节日》管桦词,李群曲,写于50年代,初刊于1954年第四期《歌曲》杂志上。歌曲表现了少年儿童节日时的欢乐心情。

全曲三个段落,是没有再现的三段体结构。歌词以“小鸟”“风儿”“花园”“草地”“白杨树”等富于形象性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表现了新中国儿童欢庆节日时的喜悦心情。活泼的旋律刻画了孩子们天真浪漫的性格,抒发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全曲四二拍,宫调式。由主歌与副歌两大部分构成。主歌部分分两个乐段。第一乐段(1—13)小节节奏明快,给人以行进的感觉;第二乐段(14—23)小节,开始处跨小节的切分节奏和内含三拍子的运用,以及旋律线条的起伏,使音乐既有舞蹈的韵律感,又有诗歌的抒情性。副歌部分(24—35)小节,欢快的节奏和短促跳跃的音节,将歌曲情绪推向高潮。新课标学段目标指出: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能够主动的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能够即兴编创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误导并参与表演。为此我将设计以下学习目标。

二、说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新课标对五年级学生的要求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用甜美的声音去歌唱赞美美好的童年,教育学生要珍惜美好的童年、努力学习。

2.过程与方法: 感受歌曲欢快、优美的情绪,运用有弹性的声音和连贯饱满的气息完整演唱歌曲,体验歌曲欢乐的节日气氛。

3.知识与技能:体验顿音记号的作用,感受歌曲乐段的节奏变化。

三、说学习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学习目标的确立,我认为本次教学的学习重点是:

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并能用自然的歌声表现出来

学习难点是: 旋律音准、附点节奏的掌握; 演唱时跳音、连音、切分音、气息控制的运用

四、说学习方法

音乐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获得音乐审美体验。为此我采用练习法、律动教学法、创作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等方法相结合。

五、说学习准备

根据以上各环节的制定,我采用多媒体、钢琴、板书进行教学。

六、说学习过程:

本堂课我针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1.课前播放音乐《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这首歌欢快有激情,正好是歌颂少年儿童的活泼、向上心态,听本曲为以下学习做铺垫。

2.组织教学

对学生进行常规训练,结合所学歌曲中旋律、节奏,首尾呼应,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同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3.谈话导入: 和学生互动了让学生说出喜欢的节日?通过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六一儿童节图片,学生们猜出这是自己的节日。让孩子们回忆儿童节是怎么渡过的,从中体会快乐的节日,引出课题,并导入新课。

4.学唱歌曲环节: ⑴ 听两遍听歌曲范唱,每一遍听之前都有问题预设,集中学生注意力,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同时引导学生在聆听中感受歌曲、了解歌曲内容、熟悉歌曲旋律、发现重难点问题。比如顿音记号、附点节奏、连音线节奏等。第三遍为教师范唱歌曲,个人觉得范唱作用很大,能够带动、引导学生主动给去感受歌曲,教师要以个人能力征服学生心理,让学生对老师感到佩服。同时也是师生互相融合在一块,体现融洽的关系。

(2)学唱歌词。学会歌谱自然而然歌词就简单了,本环节教师引导为主,学生自学,教师及时改正学生在一字多音和一音多字方面的错误,及时纠正音准,同时在学习中解决附点节奏、顿音、内涵三拍子的连音线切分节奏。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会很深,意识会很强。

(3)学唱歌谱。我想五年级学有能力唱会歌谱,在这之前我打

算先唱歌谱在唱歌词,这样长期下去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基本能力,但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于学情还不太掌握,所以还是先唱歌词,这样也很扎实。学唱歌谱时也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弹琴作为辅助,及时点拨、引导、纠正学生问题

(4)随钢伴演唱。学生分小组随钢伴唱歌,完整歌唱,教师引导带动学生全员参与歌曲演唱活动,引发孩子演唱乐趣。同时及时纠正学生歌唱中问题,鼓励评价。

(5)随音乐伴奏完整演唱。本环节是体现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学生党参与度,引导学生表现音乐,演唱出三段音乐的情绪。

(6)表演唱歌曲。教师笛子伴奏,学生歌唱,体现音乐多元化,同时引发学生乐趣和新颖的感觉。学生自主编创声势动作,分组汇报表演唱、集体表演唱,培养学生创编能力、合作能力和表现力提高学生表演兴趣,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

6.《传统是条河》说课稿 篇六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古代乐器的制作及乐曲创作的成果,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2。能积极探索乐器的发声原理,并愿意与他人合作,制作简单的乐器;

3。通过感受、体验土家锣鼓乐,使学生乐于学习和了解本地区民族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

1。课前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古代乐器的相关资料,课上师生交流相关知识;

2。启发学生积极感受、体验古代乐器的魅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3。学生在了解古代乐器发声原理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动脑制作吹管、打击、弹拨乐器。

4。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积极参与、合作表演土家锣鼓乐;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粗略了解我国古乐器的有关知识,认真听赏古乐器演奏的乐曲。

2。能识别骨笛、陶埙、钟、埙、古琴,并分析其音色;

3。能主动体验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对相关的听赏曲进行描述,与大家分享;

4。了解我国古代乐器的发声原理,通过合作能制作出简单的吹管、打击、弹拨乐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5。能积极参与土家锣鼓的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我国古乐器的有关知识,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 了解我国古代乐器的发声原理,通过合作能制作出简单的吹管、打击、弹拨乐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设想]

由于本课教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显得有些枯燥,因此,把远离学生生活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达到本课教学目标是我的`首要追求,为此,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增大课堂容量;2。多种直观教具的演示。为力求直观生动,我自制了拉笛、竹筒埙以及利用石头、橡皮筋等来探讨古代乐器的发声原理;3。通过学生合作制作乐器,培养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我给学生准备了许多材料,学生可以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主动探索,自制独特的乐器;4。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通过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各种古代乐器的音色特点,学生还可以参与表现土家传统的打击乐;5。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性很强的课,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了音乐与历史、文学、自然学科的综合;6。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为主线,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搜集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锣、鼓、钹、拉笛、竹筒埙、石头、橡皮筋、水杯、竹子、饮料瓶等。学生知识储备:了解古代乐器的四大类别、“八音”;能通过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学生学具准备:钢笔套、水、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远道而来,除了带来了兴奋激动的饿心情外,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节目,请看大屏幕。(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片段)

2。学生谈谈所看到的民族乐器。

3。教师评价,导入新课《传统是条河》。

二。新课教学

(一)神奇的笛、埙

1。骨笛

(1)。教师转身吹奏拉笛。提问:你刚才听到了什么?你知道是由什么发出的声音吗?

7.数学四年级下册节日礼物说课稿 篇七

新课开始,我用课件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坐井观天》故事,使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的范围也不同,为新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在由低到高观察物体时,由于内容很抽象,如果让学生去想象,有一定难度。我巧妙的使用三维课件突破教学重难点,将课本上静止的图片做成形象逼真的动画,给学生提供了空间形象的直观经验,丰富了表象,并很快判断观察位置低观察的范围小,观察位置高观察的范围大。

在由远及近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我利用课件展示课本中A、 B两个观察点,让学生体验观察的范围:位置远----观察范围大,位置近----观察范围小后,我大胆的创设了一个C点,让学生再次感知观察点离小屋越近,观察的范围就越小,这样效果就会很理想。

在解决试一试时,题目要求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能看到的树的范围这个问题时,我先用课件演示小明站在A点所能看到的范围,这样演示科学规范。为学生画出B点小明的`观察视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使学生直观、清晰地看到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的大小,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拓展练习时,课件展示一组画面,有由低到高的观察顺序,也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8.说课稿(初中生物说课稿) 篇八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五单元第14章第二节植物的有性生殖,本节是第五单元第14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中的第二节。本章主要是学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使学生懂得生殖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各种生物体都要通过生殖和发育来维持种族的延续。因此,本节内容是本章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节内容比较多,安排了两个课时,我说课的内容是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是第二课时。本节课是从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出发,探究它们适应传播的结构,是对植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进一步阐述。

本节课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首先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的果实和种子,让学生提前对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解剖、观察等试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最后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果实或种子具有不同的传播方式,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生物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用新的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已有的实际水平,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订为如下: 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探究等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认识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科学规律,感受生命延续的唯美与神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果实和种子适于传播的结构特点,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

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植物为了生存,为了物种的延续,形成了各种各样巧妙的结构,果实和种子具有什么样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传播方式是什么,才能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规律,理解起来较为抽象难懂。因此,确立为重点。

二、说教法

果实和种子的传播方式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较少注意果实和种子的传播。因此我在教学中会借助多媒体播放有关植物种子传播的视频资料,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辅以教师的讲解,来突破难点。

本节课主要是以探究实验为主,教师要转变角色,由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设计者、参与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织学生参与分析,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和总结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

由于果实和种子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多,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好奇、好胜心教强,喜欢动手、动脑和参与小组活动,但分析理解和口头表达能力不高。因此,在学法上我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让他们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步步探究出结论,从而解决问题,获得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我是这样安排程序的:

(一)导课:幻灯片显示小学学过的一篇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引入 植物妈妈有办法 孩子如果已经长大 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 牛马有脚,鸟有翅膀 植物靠的是什么办法 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 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 只要有风轻轻吹过 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 苍耳的妈妈有个好办法 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 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 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 豌豆的妈妈更有办法 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 啪的一声,豆荚炸开 孩子们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这样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接着板书: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二)新课讲授

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1、让学生自己课前收集当地常见的成熟果实,如豌豆、油菜、苍耳、蒲公英等,每组至少两种。

2.布置学生每组选取一种果实或种子讨论,设计并填写探究方案,期间教师巡视并适当给于建议。

3.通过解剖、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实验方法,探究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结构。

4.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并在全班内交流自己的探究成果。

5.通过提问:想一想,具有肥厚而且果肉的果实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并教师播放果实和种子适应传播的视频资料,引导题目总结出于其传播方式相适应的果实和种子的一些结构特点。突破教学难点。巩固与提升

1.小组共同完成探究报告及自我评价第二题和思维拓展内容。

莲塘四中

9.走进传统节日说课稿 篇九

一、[教材分析] 作为人类三种主要艺术类型之一,抽象艺术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只不过它使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抽象艺术有冷抽象和热抽象两种类型之分,了解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进而能够创作抽象艺术作品。

[教学目标] 对抽象艺术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通过欣赏抽象艺术作品了解和认识抽象艺术的两种基本形态(冷抽象和热抽象),美术走向抽象的简单过程及抽象艺术的语言和艺术上的美的表现。

[教学重点] 抽象艺术的概念和冷热抽象艺术的特点的把握以及冷热抽象艺术作品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如何结合原有的美术语言的知识来理解认识抽象艺术的概念。

2、艺术如何发展到抽象的。

二、[教学方法]展示法,讲练结合法,探究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采用观赏观察、实践、讨论、归纳的方法学习,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并巧妙导出本课。

2、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四、[教学过程] 新授过程:

导入:首先同学们来看两组图片,第一幅是现实生活中具体存在的,真实的再现现实,即具象艺术。另两幅在你们的生活中存在这样的物体吗?学生回答:“不存在”。我们称这种没有现实形象的可辨性的作品为抽象艺术作品。怎样去欣赏抽象艺术作品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抽象艺术,去体会其独特的艺术美。

教师总结:抽象艺术和具象艺术、意象艺术不同的是,它不直接表现任何现实中的可视物,但不能因此说它与现实就没有任何关系。

展示:《百老汇的爵士乐》、《即兴之31》两幅作品。

问题思考探讨:

同学们分两组讨论,谈谈自己对这两幅作品的感受。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分别请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然后找同组同学作补充。教师活动:老师总结后引出:抽象艺术的含义

(一)抽象艺术及其两种形态(冷抽象,热抽象)

1、抽象艺术的含义?

在20世纪初才开始逐步形成的一种用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和语言手段进行独立创作的美术类型。

2、冷抽象、热抽象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及观点。

冷抽象含义:代表人物:蒙德里安。

热抽象含义:代表人物:康定斯基。

作品赏析《百老汇的爵士乐》。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先鉴赏纽约百老汇夜景的照片,然后一边听爵士乐(爵士乐:《蓝色狂想曲》),一边欣赏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

教师活动:老师介绍:

1、爵士音乐;

2、蒙德里安生平简介;

3、蒙德里安对百老汇城市面貌的感受及对爵士音乐的感受。

问题思考与探讨:

学生活动:同学们分组讨论后回答问题:

1.这幅作品使用的语言有哪些?不同的颜色块让你联想起什么?横竖交错的线条让你想起什么?

教师活动:老师补充总结

能力练习:欣赏几幅作品,判断它们是属于冷抽象还是热抽象艺术作品。创设情景请同学们思考:具象艺术能够如实的再现客观世界,而抽象艺术却完全排除现实形象的可辨性呢?那么艺术为什么会走向抽象?

由上面的问题引出:

(二)艺术走向抽象的原因

问题思考: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25页,回答问题。1.抽象艺术的形成?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1.抽象艺术的形成:

19世纪中叶照相机的发明加速人们对美术的本质思考,20世纪初,抽象艺术的概念在西方已经基本确立

2.抽象艺术形成的原因:

照相机的发明,现代的社会化大分工,西方科学理性的影响。

抽象艺术形成之后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抽象艺术的特点:

分析性,即把艺术的各种语汇分析、抽离、孤立出来并加以夸大,甚至绝对化,这就形成了抽象艺术特殊的艺术美。

抽象艺术独特的艺术美包括:A形式与色彩;B构图与笔触;C材料与肌理;D空间与透视;E光影与运动。

学生能力练习:让学生自己来欣赏作品,判断作品的艺术美的表现。

知识补充:抽象艺术在我国的独特表现,抽象艺术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拓展:学生欣赏完这些作品后,跃跃欲试,都想创作抽象艺术作品,那么,这时候老师要适时满足学生的欲望,动手实践,创作作品。让学生听一首音乐,创作一幅抽象艺术作品。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重点讲述的是冷、热抽象艺术作品,抽象艺术的特点及其独特的艺术美的表现。

四、板书设计:

上一篇:学生社团联合会整体管理机制分享发言稿下一篇:三国演义读书笔记每回好词好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