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作文教学浅谈(共9篇)
1.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篇一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黄平县重安镇皎沙小学 何芳
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也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怎样把小学生对周围的认识水平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进第一课堂作文教学 第一课堂作文教学是向学生传作文知识,训练作文能力的主要时机,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应从改进第一课堂作文谈起。
1.扩大命题范围。是学生有啥可写,小学生的生活是异常丰富的,小学生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和兴趣出发,改掉过去那种单一老师命题、师生共同命题、学生命题三结合的方式。
2.更新指导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作文课时要改变以往老师唱“独角戏”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每次作文指导课,要根据体裁、内容、训练重点的不同而设计一些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3.加强片断练习。化解作文训练难度片断练习,便于具体指导,宜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因此,根据作文的训练重点,先设计好有关的片断让学生练习,再写整篇作文时学生就不会感到难了。
4.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改作文。过去的作文是“先生命题学生写,学生作文先生改”,往往事倍功半。现在提倡学生参与批改和讲评工作,具体做法是,本人自评自改、学生互评互改、师生共评共改。
二、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第二课堂作文活动是第一课堂作文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时第二课堂可以丰富学生素材,激励学生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组织观察活动。交给学生观察方法采用集体和分散相结合方法,经常组织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观察大自然,通过观察使学生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题材库;使学生“需之切”、“乐其业;使学生们通过观察思维,表达的愿望如梗在胸,不叶不快,迫切地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
2.开辟作文园地,鼓励积极投稿。小学生优自尊心、好奇心、好胜心,还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更喜欢老师重视自己、表扬自己。根据学生的心理在教室里开辟作文园地,把学生中写的具体、生动的文章,精彩的片断、新颖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承上启下的过渡等刊登在园地内,供学生们阅读、欣赏、评议。同时鼓励欣赏投稿,让他们尝到稿子被录用的甜头,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3.读报、剪报、办报。要求学生每天读一篇新闻报道,并把所读的新闻报道剪下来,然后写一句于报道有关的话。指导学生半月或一月办一期手抄小报,要求学生自拟题目、自己排版、自己抄写、自己插图等,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鼓励学生勤读勤练笔
勤练笔的意义在于促使学生运用书面语言,通过练笔积词成句,积段成篇,逐步培养能力。勤练笔不是多多益善,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读写要紧密结合,根据每篇课文不同的特点设置有一定数量,又要有一定质量的练笔内容。如:一写开头;二写结局;三邪人物等。总之,鼓励学生多练笔,给学生各种创作机会,诱发他们练笔的积极性,培养勤动笔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高认识能力,及早对学生进行训练,教给学生观察、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多给学生练笔创作的机会,学生写好作文是完全可能的。
2.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篇二
一、积累材料, 丰富文库,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 阅读是写作的借鉴, 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 所产生的情感共鸣, 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 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 读写结合。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 还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 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 象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教会学生从社会中汲取原始素材, 提醒他们留意身边的任何事, 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组织参观、游览,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眼界。这样, 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 而且见多识广, 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当然, 这非一日之功, 必须坚持经常, 只有这样, 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二、感悟自然, 认真观察,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 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 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 或虽感到美, 却又写不出来。生活中每天发生的事情非常多, 孩子们往往求大, 忽略了身边值得关注的小事, 所以, 也造成了无话可说, 无事可写的情况。对农村学生来说, 农村的风景优美, 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 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 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 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 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 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
三、激活思维, 标新立异,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力。用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根据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的特点, 他们想象逐步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 想象的兴趣浓厚。现在的世界是多彩的世界, 小学生在做作文时应该多发挥想象力, 来描绘未来的世界和多彩的生活。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如何进行想象力的培养呢?
1. 观察现实生活, 激发相关想象。
无论哪一类想象作文都脱离不开现实, 离开现实的想象是空洞的。例如童话式想象作文, 它是根据小学生喜爱动物的特点, 用动物代替人类的形象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这类作文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再现。如要求学生对“未来———”进行想象, 写一篇习作。这一类写未来生活的想象作文对学生而言更有难度。未来是什么样的, 学生除了接触到一些科幻片、科幻小说以外, 其他的就十分抽象, 不知写什么好。其实这些想象都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可引导学生勤观察,
2. 结合课文内容, 进行再造想象。
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 充分利用课文资源, 结合课文内容、课文插图, 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再造想象途径。例如《凡卡》一文, 当凡卡满怀希望地把信寄出去后, 爷爷能收到吗?爷爷在乡下会怎样想念凡卡?小凡卡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让学生去想象, 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 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
3.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 让学生进
行整合, 填补其中的空白, 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 然后进行口述表演, 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 他们的想象力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 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 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 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持之以恒, 做生活的有心人, 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提高写作能力。
摘要:作文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 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作文又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需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等方面入手。
3.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 篇三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农村小学生接触的信息少,知识面狭窄,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
那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质量呢?
一、走进生活,丰富作文素材
法国著名雕塑大师罗丹说过:“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农村生活不及城市热闹,但农村孩子从小就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厚的感情,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为农村孩子奠定了丰厚的素材基础。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农村不是缺乏新鲜的事例,而是我们没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特别是当今的新农村建设,有着很多的素材可供学生去思考去写作。教师要让孩子们平日里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撷取反映农村特点的人、事、景物,在做好安全工作的条件下,敢于放开手脚,多开展课外活动,多组织学生郊游、野炊,让学生多观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这样,以活动导趣,又以活动诱写,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写,其乐无穷,受益不浅,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水平。比如农村秀美的田园风光,可指导学生现场观察,状物写景,感受自然的奇丽和家乡富饶的特产;可写农村的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农事活动等;可写身边忙碌的劳动场面,可写农村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思想品质等。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这样学生的习作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农村是个大天地,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五彩斑斓的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我口写我心,涓涓细流只需老师轻轻点拨就会激起文思之波澜,学生的作文自然就会好起来。
二、加强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写作源泉
农村小学的语文老师,往往兼任有《品德与社会》《美术》《体育》等课程。这些科目虽然不同,但它们存在着关联性、协调性和融合性的关系。不同学科之间出现文本内容类似、主题目标一致的协调性和融合性。这就意味着学科之间可以在课程资源、认知迁移及相互补充、丰富和提升等方面共享。如果教师注意分析并充分利用这种关联兼互补的资源的话,那么学生的收获将是增值的、饱满的、全面的。
例如在体育课上,笔者经常组织学生做一些游戏,进行一些竞技比赛,这些活动和比赛就是很好的写作材料,组织学生进行篮球比赛的时候,让学生注意观察球场上同学的神态、动作和观众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比赛结束后先让他们说一说,然后写一写,这也就是一次很好的场面描写的作文练习。
三、培养写作兴趣,让孩子们爱上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激发起学生学习作文的兴趣,让学生写自己平时喜欢写的东西,学生就会乐于去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兴趣成为学生作文的动力,就一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认为要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言传身教。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必须热爱语文。要指导学生作文,教师必须喜欢作文;写好“下水文”,才知水的深浅,也才能指导在点子上。“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是一种无声的号召,强大的力量,教师应该在孜孜不倦的学习中成长,在出手的一篇篇“下水文”中提高,学生也会在言传身带中进步。这对于教师来说是“苦中有乐”,而且是“独得其乐”,不失为一条成功的经验。
2.重视讲评方法,提高作文兴趣。作文往往倾注着学生的满腔心血,但农村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错别字多,病句不少,词不达意,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更别提文采精美、主题深刻之类。这时,作为农村小学的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作文水平低,而一棍子打死,或者随心所欲地乱批改一通,笔者在批改方面注意了“批”和“改”两个方面,“批”——用富于启发性、针对性、鼓励性的爱心批语温暖孩子的心;“改”——笔者除勾出错字外,还把它改正过来,让学生将正确的字词书写在改在文章的结尾,如学生正确书写了,笔者还在下次批改时用正确的评价鼓励他。在讲评学困生作文时,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笔者也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
总之,辽阔的农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只要我们善于发掘,多途径、多渠道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定能帮助同学们找到习作的活水,使学生的习作呈现出盎然生机!让学生善写、乐写,不再视写作文是件“苦差”事。
4.浅谈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 篇四
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部份,它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较为普遍,导致教师怕改作文,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效率低,学生作文水平低,这无疑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以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针对这一问题我根据农村中学的特点,结合作文教学的理论,谈谈我的几点认识。
一、农村中学生作文现状
在农村中学每到周五我们会听到学生这样的谈论:唉,放周末不如不放,回去又要写作文,或者:每周都要写周记,烦人,我都不知道这周又去编什么。再看看语文老师们每次改作文:这些作文非常差,真想两下子给撕了。要是碰到月考,语文老师也就是改作文的机器,一天下来全年级的作文就盖棺定论了,这样一来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改作文,长此以往,岂能不令我们认真反省。
二、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
农村虽然在发展但相对闭塞。农村中学生接触的事物少,社交能力较差,可供阅读的书匮乏,所以他们的作文内容虚假,立意不深,考试时背人家的作文。在农村中学教师的作用是很明显的,然而部份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不能实事求是,写作理论较差。在上写作课时,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讲一大堆的写作技巧、手法,使得学生无法对这此高标准的东西有兴趣。另外,部份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理解为课文教学,因为这才是考试时有把握抓分的硬件,而作文教与不教都无防,使学生失去了写作兴趣。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另一个原因就是父母文化水平低,或者学生是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低,所以不在乎孩子的成绩是多少,对于语文成绩怎样,作文怎样根本不在乎,而留守儿童这类更是无人关心他们的写作。这样一来父母的态度,留守儿童的无人关心也就对写作兴趣的养成产生不良影响。
三、农村中学生作文教学如何走出困境
(一)写真事、抒真情,写出农村特色
1、坚持“只写了解的东西”的原则
自己了解的人、事、物容易写得生动具体。道听途说的材料一进入文章就会出现破绽。因此,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了解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然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够发掘出区别于城市的闪光点,比如:农村孩子从小频繁接触大自然,对农村的自然风光有着丰富的认识和深挚情感。郁郁青青的山林、汨汨流淌的小溪、落日炊烟、曲径通幽――这一切都烙上农村的印记,又能给以农村孩子美的熏陶,奠定他们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集农村之言
“立夏不下,犁扒高挂”讲的是春旱应早作好积水灌田的准备,比如“条条蛇都咬人,四脚蛇不咬人,毒气却大”一条极富哲理的俗语。农村学生收集,交流这些语言,既能提高农事作文的生动性,又能积累素材。
3、体验农村生活写日记
农村学生自有玩乐的地方,上树摘果、下河摸鱼、养鹅赶羊等给他们带来深切的感受。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还应鼓励他们体验生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农活,然后记录下来,在老师的带动下相互讨论,在劳动中,你做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以达到拓展范围的目的,这样一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便产生了。
(二)拥有素材后,力求具体细致 无论描写什么,材料都应具体实在,不能抽象笼统。只有具体鲜明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并能使人读后如临其境,产生共鸣。比如有老师这样强调作文“六不准”:不观察、不体会不作文;不熟悉不作文;不精练的话不说,如果是写天气,冷天不用冷字,热天不用热字等。如在描写冷的片断时,有的写:“一片西风吹过,第二天早晨房子白了、树上白了、地上也白了。上学的小弟弟放下帽子耳朵,小妹妹戴上大围巾”有的则写:“大雪过后,房檐下挂着一排冰溜儿,行人身穿大棉衣,头戴大皮帽,但还是把脖子往下缩”等。这样经常强调,语言精练具体了,作文也就有了感染力。
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绝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令人生厌,无病呻吟让人恶心,只有真情实感让人开怀,掩卷深思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也就没有了灵性。
(三)教法应创新
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非一朝一夕能改变,但经常在教法上探新路却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做到的。
1、教师应身先士卒
许多语文教师教人作文自己却不会作,虽然现在的教材都是名家妙文,但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却是遥不可及。他们不会去自主欣赏,而老师的文章学生是乐意学的。因此老师自己先作一篇来谈其中包含的生活体会,写作技巧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
2、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作家王蒙说:“没有精神上的自由驰骋,就没有文学”可见,离开了想象就写不出好文章。那么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呢?本人认为:平时教学中一些课讲解时,做好引导,比如沈复的《童趣》一文就极富想象力,蒲松龄的《山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等无不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我们在教学中应好好利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而发挥想象。
3、创新思维的引导
作文教学是语言和思维的综合训练,而农村作文训练依旧是重语言轻思维的训练,从语言到语言,致使学生思路闭塞,习惯依葫芦画瓢,移花接木,习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千篇一律。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泼的作文训练,想象作文和续写作文就是能使学生思维充分的展开的训练方式。如一块红砖的作用、一支铅笔的作用,同学们自由的想象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其作用是不同的。再比如《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学习之后,请大家续写于勒的命运。这样的习作训练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拓宽了习作的道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4、批改作文激发兴趣
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质量不高是事实,但却是他们冥思苦想的结果,来之不易,理应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因此老师在批改时首先做到的就是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次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的。
老师在批改时应快,趁热打铁,让学生尽快体会成功的喜悦,看到不足或进步。同时作文的批改应解决具体问题,不仅是评改字、词、句,还应指出修辞、语法上的不足,更应在谋篇布局、详略安排等问题上细致修改。
5、厚积薄发,提高写作兴趣
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提高写作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首先,广泛阅读课外书,吸取前人经验,周末可以不布置作文,但可以到图书室借一些报刊、杂志,让学生带回家阅读。班上学生也可以凑钱订一两份杂志――《读者》、《辽宁青年》、《意林》等广泛阅读。其次收集农村素材。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同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和特点,记录好只言片语,在真正写作时引用进去。腹中不空,成文便易,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也就调动起来了,兴趣有了,内容丰富了,农村特色也得到体现。
6、模仿走向成功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难度,又收到明显的效果。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仿句、仿文使学生看到名家之语,可以出于已口。当然,模仿不能硬套,力求创新。
总之,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它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要立足于农村这一现实,提升自我,探求新路,引导广大的农村中学生写作文能有新意,有特色。
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作者:周秀根 文章来源:九华初中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0 摘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本文针对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辅导及教给数学学困生学法指导及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等方面阐述初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想。
关键词:心理障碍;个别辅导;情感倾斜;学法指导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形成必要的数学的技能,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如何做好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呢?笔者从消除自卑,增强自信;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做好个别辅导,实行情感倾斜、做好学法指导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能有效的转化数学学困生,谈了一点认识,以供同仁斧正。
1.消除自卑,增强自信
一般来说数学学困生对数学都有一定的恐惧感,害怕学习数学,都认为数学太难学,抽象、枯燥、无味,对自己学好数学没信心,认为自己不是学数学的料。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对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消除数学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数学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对他们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定期或不定期的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刚读初中时,由于对学习缺乏信心,数学成绩很差,经常考试不及格,需要补考才能过关,在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华罗庚对学习增强了信心,数学成绩提高很快,初中毕业时,数学成绩就进入了全班的优秀前列,后来成了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实践表明:用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数学学困生消除自卑,树立学习的信心,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2.提高兴趣,增强感染力
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培养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消除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特级教师于漪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进去,学习就会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人在心不在的学习是徒劳的,数学学困生往往由于基础差,以前的数学学习出现了漏洞,没有及时的给予补救,以致于出现学习上的障碍。数学学困生由于缺乏兴趣,往往很容易导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对学到的知识容易健忘,以致于造成学习无动力,成绩无明显进步,而兴趣则是推动学习的内驱力量,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①对数学学困生进行学习数学意义上的教育,数学是理科学习的基础,没有扎实的数学知识,要学好物理、化学是困难的;没有高深的数学参与运算,人造卫星怎能上天;没有统计数学,国民经济怎能正常运转;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学,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数学,因此,数学的运用是广泛的,我们只有学好了数学,才能驾驭学习,驾驭生活。②巧设情境,诱发求知欲,一个富有生活意义的数学问题,可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因此,将教材中的知识精心设计成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积极参与学习,这些所设计的问题应满足两个条件:A、可行性:即所设计的问题难易适度,要符合数学学困生的认知水平,过难会使数学学困生望而生畏,过易则失去意义。B、刺激性:所设计的问题要让数学学困生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例如:在讲列函数解析式时,可引入一个实例如卖豆腐,一斤豆腐a元钱,用x表示豆腐的数量,用y表示豆腐的总价钱。当a为常量时,那么x与y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式?当x为常量时,y与a存在什么关系?当y为常量时,x与a存在什么关系?以上问题来源于生活且富有趣味性,难易符合数学学困生实际,可有效的激励数学学困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利于他们对函数关系式中的常量、变量、自变量与函数的理解。③创设幽默情境,幽默可以给人带来情趣,可以使紧张的气氛增添欢乐,幽默能够使枯燥的气氛活跃起来,能有效的改善数学学困生的感知、记忆、想象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幽默素材,适当的使用幽默语言、幽默动作、幽默问题,可以激发数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听课效果。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前课堂上以
教师为主体改变成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一个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尊重,你的教导他们会当成真理,你的课堂他们会跟着你感觉走,因此要使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感兴趣,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致关重要。
3.发现闪光点,诱发好奇心,实施尝试教育。
虽然数学学困生的智力因素和学习成绩与优等生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大多数数学学困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闪光点,都有强烈的求知欲,都希望能学好,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有所发现,例如我班有一个名叫于发松的同学,数学成绩每次考试都不及格。有一次,我在讲以四边形为例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时,他在上完课后也给老师写到:计算五边形、六边形、七边形、甚至是任意的不规则多边形不也可用分割法来计算吗?他敢于猜想、发现就是他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发现数学学困生身上各种层次的闪光点,变成知识的火花,用心去打开他们智慧的闸门,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的进步都要引起注意加以肯定,给予表扬,因为有时一两句赞扬的语言胜过一顿严厉的说教,使他们终生难忘。
多实施成功教育。每个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尤其是学困生,教师应重视这种心理,对学困生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从中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成绩考得差,不要过多的批评、歧视。应多用一些古人名言来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例如: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失败乃成功之母;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等。
实施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育。李岚清同志说过:“教师不能够用同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不能够用一种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数学学困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从数学学困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搞一刀切,对于较难的题目,在理解上要求降低难度,只要能正确运用即可。例如: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学习,在教学时只要求数学学困生记住这个定理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就行了,定理内容的证明不作要求。
在作业要求和考试评定上也分层次进行。开始时,对于他们应降低作业难度,对他们只要求能完成教材的基础题目即可,中档题目不作要求。若当他们成绩有所起色后,对他们的要求又提高一点,这样循序渐进地进行,有利于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作业批改及考试评定多进行面批,有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和肯定,并可有针对性的进行补救,这样让他们更进一步得到成功的喜悦。
4.实行情感和辅导上的倾斜。
一些数学学困生是由于智力和思维能力偏低,接受能力差,记不住,对学到的知识课后容易健忘,所以老师对数学学困生应多进行课后辅导,把重点、易忘的知识多给他们及时回顾和理解补救辅导。①在辅导时,要重点突出,不宜面面俱到,因为数学学困生的注意力不易集中,且即使集中了,集中的时间也不会很长,因此要抓紧他们集中注意力的短暂瞬间,不失时机的让他们在这闪烁的瞬间理解最主要的知识即可,如在学习整式的乘法和分解因式时,只要熟练掌握乘法公式即可;解一元二次方程时,即主要会用求根公式和会用分解因式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即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牢牢掌握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负数时,要改变不等式的方向即可;为了使他们掌握最主要的基本概念、公式、方法、公理、定理,对某些知识要敢于忍痛割爱。②在辅导时宜以新代旧,不宜全面复旧。如:辅导他们复习分数的性质时,我们不宜全面系统的复习分数,而可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法学习中,结合讲些分数的性质即可。如:复习小学的应用题时,可在初中的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中复习。③辅导不能满足于结果,而也要穷追思路,因为数学学困生解题结果即使正确,但解题思路却不一定条理清楚,考虑周全,老师必须根据他们的想法对症下药。如:3+a和3哪个大?有些同学说:“3+a不一定大于3,因为当a=1时,3+a>3;当a=0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还有的说:“当a=2时,3+a>3,当a=-2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不足之处就是把a看作特殊数字,那就不全面了。有的说:“当a是正数时,3+a>3,当a 是负数时,3+a<3,所以3+a不一定大于3”,这些也不太全面,所以我们在辅导时,应根据他们各有的想法,再给他们指出其中的不足纠偏求全,以便让他们心悦诚服。④辅导要做到牵而勿引,启而不发,辅导后进生必须千方百计扣响学生心灵的琴旋,因此辅导要坚持启发,这样才能激起后进生的思维,做到正确答案水到渠成。
实行一帮一活动,学生互助辅导学习。由于多数数学学困生对学习缺乏自觉性,若不经常关心他们,督促他们,他们就不会自觉学习,况且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发挥学生本身的群体作用,将一个数学学困生和一个优等生搭配,使他们座位相邻,构成学习上的伙伴,当数学学困生在学习上有凝难,可得到及时的解决,并在优等生的督促和帮助下,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并从优等生中学到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
5.做好学法指导,把打开知识的钥匙交给他们。
古语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可使学生受益终身,可养成积极进取的性格,培养创新实践的能力,形成坚忍不拔的品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的原则是在注重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特别是数学学困生由于志向水平低,不能科学有效的利用时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定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作好学习方法指导。
1、教给预习方法,逐步培养自觉能力。例如:初一学生在刚学习几何时,不知怎样学好几何,尤其是数学学困生,教师应根据几何这门学科的特征,给数学学困生做好学法指导。第一:闯三关、即画图关、识图关、几何语言关。第二:三官动:多动手、勤动脑、善观察。
2、教给听课方法,提高学习效益。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在课堂上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宋代教育家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我们在教学课堂中必须指导学生三到:即心到、眼到、手到。心到: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大脑的功能,围绕着教师提出的每个问题展开想象,大胆设凝、猜想,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要求学生善于观察,既要观察教师的面目表情和手势,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这是因为数学有诸多抽象概念、理论。通过老师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和记忆。手到:一是严格要求学生操作规范,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内容根据教师讲课的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要点在书上相关内容的页码记下重点、难点。教师生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也应一一记下,尤其是学生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步形成。但在这三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提高能力的先决条件。③教给解题方法,培养综合能力。例题与习题教学无不牵涉到解题方法与技巧,于是在进行例题与习题讲解教学时,不但要重视理解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注意总结归纳进行循思设疑,引导探索,获得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解题能力。④教给数学方法,培养概括能力。教给学生复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一般有:比较复习法;联想复习法;归纳概括复习法。①比较复习法,如通分、约分有什么异同;分式与分数的法则有何区别与联系等;②联想法,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例如复习因式分解时,联想它可以解决初中方面的哪些知识,并用网络或树图进行列出、理解;③归纳概括法,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6.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形成竞争、自主、合作的班级学风,为数学学困生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数学学困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为数学学困生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5.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篇五
昭通市盐津县滩头乡中心校
朱启明
说起作文,既是令农村小学生畏惧的事,也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原由是一旦让学生写作文,不是写得不具体,就是胡乱编造,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我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也深有感触。这里,我谨以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进行剖析,以与同一战线上的朋友们共同提高。
一、农村小学生写作基础较差的原因
我觉得,酿成农村小学生写作基础较差的最基本的原因有两类。
1、条件的限制
农村小学生与城填小学生最大的区别在于时间上与空间上的拥有。城填小学生因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非常重视教育,随父母出去旅游或出去玩的时候比较多,他们的见识较广,平时拥有的课外书籍也比较多。而大多数农村小学生刚好相反,父母对教育的认识不足,且家庭条件有限,很少有时间预习和复习课文,就更谈不上读课外书籍了。
2教师认识的误差
普遍的教师认为,也是这样做:学生写作文时,先找几
—1— 篇优秀作文念念,再教学生如何审题、谋篇,然后写。这样的程序反复,不仅使学生在写作时无处下手,还使学生感到无话可说。第二个认为是,既然是作文(习作)就应该放在作文(习作)课上进行。第三个认为农村小学生写作基础差是个通病,就找几篇优秀作文,让学生背背,以应付考试。
二、教学中的策略
写作能力应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过程中对知识的积累与应用的一种再现。如国标本苏教版编写的写作,低年级(1~2年级)叫“写话”,中年级(3~6年级)叫“习作”,高年级(7~9年级)叫“写作”,正是依据《课程标准》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也就是把写作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使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津津乐道,愿意或经常性地进行习作练习。
1、口头习作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农村小学生虽然受阅读的限制,但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如放牛、打猪草、带弟妹、环境所见等等,给他们的生活增添了许许多多的乐趣。这些短暂的经历不一定要他们写出来,但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同时也让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培养。因为,人的嘴生来就是用来说话的,用来交流情感、思想的。从语言学的角度说,不能明确表达
—2— 观点的人的生理是有缺陷的。因此,培养好学生口头习作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位老师安排了一篇一分钟作文,其内容要包含“生活、愤怒、数学、悬疑”等要求。其中一位学生这样说:一觉醒来,发现不见了两颗门牙,是谁干的?虽然是一则笑话,如果我们经常性或长期性地进行一分钟口头习作训练,其深远意义是可想而知的。
2、继续抓好串词连句连段能力的培养
一度时期,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串词连句的能力培养,曾经在这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却放弃了,或是抓得时紧时松。其实,这也是因为教师在认识上产生了误差,只是局限于串词连句(字词句基本功训练),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或者说升华。如,我在进行串词连句的教学中,要求学生用生活、家庭、学习、劳动、医生说一句话,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同,所说的话也有所不同。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和妹妹是我们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劳动,如果妹妹病了,我就带她去找医生。后来我又给她一些词语,有天气、放学、吃饭、爸爸、流泪。这个学生这样写:有一天,还没有放学,天气发生了变化,下起了大雨,今天早上,因妹妹生病就没有吃饭,爸爸他们一定会担心,想着想着,我就流了泪。随后,我就要求这位学生将两句话连成段,然后叫她
—3— 再加一些内容,她就这样写出一篇作文。后来,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都要求学生先拟题纲,在围绕中心同时,在题纲的下面写一些词语进行串连。这样,不但减轻了学生写作时的心理压力,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变千篇一律的要求
大部分教师在上作文课时都要求学生写同样的题目,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原因很简单,学生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是跟他们生活环境,个人智力、性格等方方面面都有关的。如果我们都让学生在同一个起点起跑,在同一个平台上展示,其效果一定很糟糕。以前,我在进行作文教学时,经常把学生分成小块,当时想到的是让学生在知识上进行互补。现在看来就是小组互动学习,共同探究。教学中,我从不安排一个题目,而是根据各组的知识结构,安排不同的题目,完成后,让小组长念,最后由全班进行修改。一次作文教学不仅完成了几次的任务,同时也减轻了我批阅每个学生的作文的负担(我只是在点评上下功夫)。
4、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我们都知道,文章是字、词、句的排列组合,没有素材,何来优秀作品?就像修房子一样,没有砖、沙、水泥、钢筋、装饰材料等,能修一幢漂亮的房子吗?写文章所需的“砖、沙、水泥”等材料哪里来呢?我们所授的课文中都有许多值得学生学习的好词好句。我常常让学生将这些好词好句记录
—4— 在摘抄本上,并鼓励他们尽量在实际生活和习作之中应用。经过学生反复的练习,所写的作文逐步显得有血有肉。
由于环境的不同,我这些观点不一定都适合所有的农村教师,但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故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6.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篇六
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误区二:考试作文之中的片面字数要求
我们翻开一篇失败的考场作文,往往看到的是字迹密密麻麻,写了几页,细读之下不知所云,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有些段落东拼西凑,无法衔接,互无关联。细想之下,很是不解:既然所写内容与题目要求无关,学生为何还要写这些内容?既然所写段落互无关联,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脑筋东拼西凑?在一次家长座谈会上,一位家长说起孩子的语文试卷时道:“我们家孩子的作文一个字也没写,难怪语文只考了40分,考试作文阅卷老师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写的越多分数就越高……。”后来才知道,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限于某些家长,我们很多一线教师和学生都抱着这种态度对待考场作文,这也就不难解释前面提到的一些考场作文的情况了。作文教学陷入“篇幅”误区,忽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考场作文真正变成了劳而无功的体力活。
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误区五:写作材料的“生米”现象
“春天的时候,白杨树的叶子好绿好绿,那棵大白杨树在我爷爷家门前,叶子大大的。
夏天的时候,大白杨树的叶子是绿绿的,看起来好美好漂亮,过了些日子,白杨树的叶子依然是绿绿的,而且越来越多。
……
白杨树就像北方的农民,我爱白杨树!”
——习作《家乡的白杨树》
关于写作材料的重要性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这一句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写作就是一句空话,上面的这篇习作是典型的没有材料可写、小作者平时积累不多且观察不够仔细的一类,小作者一次又一次的写白杨树的“绿”但白杨树毕竟不是松树, 反复的写白杨树的“绿”却不是为了突出它的这个特征,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作者并没有观察到白杨树的其它特征,一如“高大”“挺拔”“笔直”“实用价值”等,而作者却在文尾拿来《白杨礼赞》中的感情,在这篇习作中显得很生疏,读之,如揭开盛有“生米”的锅就吃起来一样感到生硬。在教学写作的过程中,缺少对学生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他们的写作习惯,而且也达不到启迪儿童智慧的目的。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五组语文园地习作部分是这样安排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对于农村学生,对于世界遗产的了解仅限于课本和课堂老师的穿插的阅读材料,没有材料,如何作文?这时候学生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的道理。
见于以上五个作文教学中的误区,笔者做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反思,以期有益于农村教学一线的老师。
反思一:合理使用《同步作文》
应合理使用《同步作文》《优秀作文》等书籍,学生在读一篇好的范文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它的写作角度,即切入点,其次想一想范文的构思,并要求学生要养成写作前先列提纲的好习惯,最后才考虑和学习这篇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在初学写作阶段,也不妨将范文结构放在其次,读完范文后让学生想一想所写事情是否有趣、是否真实,自己有没有类似的经历、体会、想法等,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
反思二:宁可少些,也不空写
考场作文与自由作文、课堂作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考场作文除了要按题目要求写之外,还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考查学生的写作基本功、提取信息和组织材料的能力。作文教学是一个真正体现教师“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一节成功的作文教学课,必然要从细微之处触动学生的心灵,也要在宏观对一篇习作进行把握,这即是作文的构思。在没有真情实感,没有在头脑中形成至少粗略的构思前,切莫急着下笔,宁可少些,也不空写,作文犹如做人,要诚实,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感动读者,教育家赵谦翔说:“作文源于做人,复归于做人,此即以人为本。”[1]
反思三: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培养思维
在小学三年级,可仅指导学生写片段,写一句话作文;四、五年级可适当学着描写、状物,写一棵树、一个人等,这时候学学生注意力的形成尤为重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观察景物;六年级可学着描述一件事,交代清事情的起落、发展即可,可适当穿插细节描写,用一两个常见的修辞手法,举行一次春游,写下他们在春游中的所见所想。丁有宽说:“高年级要求学生观察景物能懂得寄情于静,情景交融,展开想象;观察人物能抓住特征,分析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2]在习作辅导课上,教师要多一些鼓励帮助,少一些批评,使学生的写作信心培养起来,他们会爱上写作、乐于写作。
反思四:形式多样的写作辅导课
在范文诵读中,抓住闪光点,启发学生,比如有篇题为《童年趣事》的习作,写有一天小作者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剧《白蛇传》,看到电视上白娘娘的打扮,给自己偷偷的“化妆”的事,其闪光点就是作文选材有趣味性,真实生动地表达作者“自我”;教师的写作辅导课可选择成功与失败作文相互比较的形式,在读范文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比较两篇习作的优劣;写作辅导课也可在户外去上,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写作辅导课也可以设计一次活动,为校园除草,在山上植树,观看一次电影,让学生讨论从中获得的启发,并把它们写下来。
反思五:去什么地方找下锅的米
当学生苦于写作没有材料可用的时候,老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我们的学生思维不够开阔,学生往往经历了不少事情却记住的很少,他们往往并不自发地、主动地对某件事情追根究底,除非那是一件足以引起他们好奇心的事。“然而,远非各种活动都是引人入胜、津津有味、饶有趣味的,因而并非都能自动引起儿童的积极动机。”[3]当诸如《童年趣事》《最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作文题目出现时,他们很快会完成一篇习作,完成后才突然发现,所写的这件事并不是作者心里最有趣的,也不是最难忘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首先是学生急于下笔,其次是没有在那件最难忘的事情中提取最有价值的启发,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牢固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发挥作用的是意志动机——自我命令,自我促进,自我开导……”[4]写作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设计进行写作训练:(1)呈现一个简单的物体,一顶草帽,一幅画,一支笔,一双鞋等,让学生思维法散开来,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五、六年级可以设计让学生有顺序的写一写“我们的校园”“我的家乡”等。(3)从真实的记忆、学习的积累、交往的困惑、深刻的阅读中获得材料,先思考,直到作文的结构已在心中时再下笔,即做到胸有成竹,再落墨于纸。
小学作文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口头到笔头,从句到篇的过程,小学作文教学对语文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在偏远农村,小学语文老师只有在认真、仔细、扎实的教学中不断反思,才能逐渐形成成熟的作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 赵谦翔 《赵谦翔与绿色语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2] 丁有宽 《丁有宽与读写导练》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4月第一版
[3] 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年1月第二版
7.浅谈农村初中作文起步教学的策略 篇七
关键词:农村,初中作文,起步教学
写作是语文学习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阅读的积累最终都是为写作服务的。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如下要求:①关注生活、社会,重视作文素材的积累;②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表达文章的中心,并做到内容详略得当、条理清楚,文从字顺;③注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以及多向思维能力和变相思维能力。
但是目前农村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底子差、基础薄弱、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低下、视野狭窄,思辨能力、推理能力及判断能力缺乏等等,因此,要将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到一定的高度真是难上加难。笔者作为一名扎根农村16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低起点,缓坡度
“千里始于足下,高山起于微尘”,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短缺和老龄化,留守儿童数量多,其学习缺乏家长监管,且多数学生语文基础差等现状,致使城乡教学质量差距增大,而作文上的问题尤其突出。因此,在农村初中作文起步教学中,一定要低起点,缓坡度。
笔者在接手七年级后布置了第一次写作任务,结果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令人措手不及。拿着学生的作文本,笔者沉思良久:刚进初中的学生写作多无章法可言,如果起步过高反而会事倍功半。基于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从主旨、结构、内容、语言教起,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切实帮助学生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在接下来的写作课上,笔者给出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我的爸爸》。写作前,笔者先要求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以确定文章的主旨。接下来,笔者又引导学生回忆爸爸有哪些典型的事例可以表现其特点,即学会围绕中心选材。在发言过程中,很多学生列举的事例都与其爸爸的特点不相符,对此,笔者再进行点拨,帮助他们实现了主旨与内容的统一,这样,一篇文章的大体结构就出来了。最后,要求学生拿出作文本进行写作。当他们上交作文后,笔者再在批改中就其文章的语言、标点、修辞等方面进行点拨。一堂作文课下来,学生体验了写作的成就感,畏难情绪也相对减轻了。
当然,起点低,学生的进步必然会慢一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急功近利。在学生作文训练的过程中,笔者要求他们两到三周落实一个方面,做到部分训练与总体训练相结合。比如,列举文章的导入方法,要求学生每天用一种方法写一个开头,两到三周下来,他们基本就能掌握文章开头的几种常见方法。由此,通过一步一步地训练,一个学期下来,学生的作文就会大有长进。
二、重激趣、讲方法
作文教学难就难在学生怕写作文,要帮助学生克服这种畏惧心理,就必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因此,如何让学生爱上作文课是教师开展作文教学更应思考的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农村是孩子们成长的天地,在这里有许多值得他们观察的动物、植物,以及各种自然现象,因此,笔者总是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然后要求他们以此为主题写作,这样学生自然有话可说。
其次,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并加以鼓励。笔者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就注重发现学生文章中的亮点,并将写得好的词语、句子、段落甚至是标点符号都用波浪线加以批注。这样,学生在拿到笔者评改后的作文时,多多少少都能体验到成功感,从而激起写作的兴趣。
再次,要有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当前,几乎所有农村中小学都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这一技术的运用也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增加了一个平台。在作文课上,如果教师能有效利用多媒体灵动的画面、激情的语言进行形象、直观地教学,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拓展其写作思路,实现其作文水平质的提升。
但是,激趣只是写作的一个方面,要写好作文还要讲究方法。写作的方法多种多样,针对农村初中学生的写作现状,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力求简洁明了,只从主旨、结构、语言这三个方面进行把握。①引导学生写作之前先立意,再根据立意取材,即写作之前明确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主旨、中心,然后围绕中心选择材料;②要求学生根据主旨和材料,列出写作提纲。③传授开篇方法,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注意文从字顺,同时借助适当的修辞方法为作文增彩。实践表明,一篇作文只要抓住了以上这几点,文章质量就相对不错了。
三、多积累,勤动笔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自然也需要日积月累,这是由微小到壮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 写作需博观
学校每周都设有读书课,学生可以到阅览室进行自主阅读。对此,笔者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名言佳句,然后或仿写,或写感悟、谈感想。一学期下来,有些学生积累了厚厚一本好词好句。当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写作时就可以借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素材。这时候作文何愁无话可说?
2. 写作需勤
勤能补拙,自古以来,要做好一件事都离不开一个“勤”字,写作也是如此。因此,平时笔者要求学生多练笔,多写日记,针对身边事、家事乃至国事谈自己的看法。这样时间长了,积累多了,写作素材也丰富了,再写作文就不那么吃力了。对学生的周记,笔者没有固定的要求,只要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理可论都可以。慢慢地,学生的笔头勤了,写作轻松了,写作教学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四、重互评,多反思
1. 师评与生评有机结合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它可以让教师在发现学生作文优点的同时,更多地找到其作文的不足,这样,在作文评讲课上就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长期以来,作文评改成了教师的专利,改作文难几乎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心声。笔者在作文教学中也曾遭遇这些难题,静下心来反思后,笔者决定改变作文评改的主体——将师评改为生生互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写作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学生在互评改过程中还能发现其他人写作的优点,并在后面的写作过程中加以借鉴,最终实现写作能力的提高。此外,学生在自己作文中没有发现的问题,在评改他人作文时却很容易找出来,从而反过来反思自身作文的不足。但是,在评改初期也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即学生往往更乐于找别人作文的不足,而忽视了对其优点的欣赏。对此,笔者注重发挥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写作的4个方面找优点,抓不足,要求在写得好的地方画波浪线,而在略显不足的地方划横线。
由此,通过教师与学生评改的有机结合,既节约了教师的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发挥了群体的智慧,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整体作文水平,提高了他们分析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单纯的师评效果好得多。
2. 引导学生有效反思
在作文评改结束后,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是否学到了别人的优点,反思自己作文中是否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实践证明,在互评后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学生更容易发现自己写作中的问题,对改进写作大有帮助。经过互评后,再要求学生自评自改,此时,学生拿着自己的作文,其心态会发生很大改变——能够更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作文,发现亮点,找出不足。最后,教师再进行集中点评或个别指导,让学生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修改,作适当增删,如此,修改后的作文质量就会真正实现上一个台阶。
这种互评反思式的作文教学,把教师从繁重的作文评改中解放出来,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他们的写作热情,也使作文教学效果大大加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质的飞跃。
8.浅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篇八
【关键词】作文教学 激发情感 展开想象 实践创新
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优秀作文,这是时代对语文教师提出的重要课题。 在广大 經济 、 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海市蜃楼,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是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是无人顾恋的“灰姑娘”,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苦苦挣扎,却没有看到多少希望。她呼唤着切合农村教学实际的探索与思考。农村这个大环境,本身也是很好的作文素材,那就是具有本身的“乡村气息”的作文,才是学生作文的教学重点之所在。只有在“乡村气息”之中,才能让学生张扬个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搜集积累农村生活素材,让学生说“农村话,叙乡间事,抒乡下情”,写出真情实感之作。结合乡镇中学生作文存在的实际问题,我认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显然“激发”情感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张扬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准确的揣摩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轨迹,努力的寻找学生表达喜怒哀乐的突破口,利用一切能够引发学生兴奋情感的手段,发掘他们潜在的情感,将学生的情感唤醒至最佳水平。
从教十多年,陪农家娃走过了日日夜夜,加之自己亦是从农村土堆里爬出来的人,对农村的生活习俗了解甚多。平时教学中总是把适合表现农村生活的作文题材,向学生作一定的口头描述,以激发学生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愿望。比如,选择中学课本中出现的描写“乡村气息”的语段:如《幼时记趣》描写“观蚊之乐”,如鲁迅先生的《社戏》描写社戏、划船、烧豆之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捕鸟之乐;再列举在农村经历的“泥田捉鳝鱼、簸箕钳麻雀、雪地追野兔”等趣事作为引导,那么同学们在啧啧地赞美中也感受到了他们曾熟视无睹的乡村之景似乎胜过名胜古迹,认识到只要留心观察乡村也有写不完的素材,无形之中涌起了一股爱乡之情,便会感到有话可说,这样学生才会“乐于写作”,表现自己的真情和个性。
二、开启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的“大门”
学生每每写作最愁的是没有东西可写,那么为师就要指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积累素材。
1.让学生走入社会,体验生活。学生生活在社会里,却感觉不到社会,这是因为学生没有真正地注意过社会。如果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社会,有目的地观察、体验社会,他们才会真正体验到社会原来很“精彩”。
2.在电视中找写作材料。现在有些老师和家长对电视有抵触情绪,认为学生看电视,就是影响学习,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做法,重在我们怎样去引导学生。电视节目丰富多彩,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而学生对电视节目又非常爱看,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看电视节目,学生在看电视中一定会受益匪浅。
3.让学生读好书。古人讲究“厚积薄发”,作文也要重视这一点,写作材料不仅在生活中,还蕴藏在书海中。还重视兴趣培养。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凝聚了人类的智慧,是最丰富的写作材料,也是最丰富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也就是语文素质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4.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写作兴趣是培养作文能力的重要前提。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兴趣,并且保证这种兴趣的稳定性、效能性和发展性。初中生认识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加之科目多、作业繁重,对作文的理解不深,兴趣不浓。教师要多引导、多鼓励,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愉快的教学方式,以及鲁迅、茅盾、冰心、贾平凹等著名作家的事例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将学生从枯燥的“三味书屋”引进充满乐趣的“百草园”,把作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动力,从而多写多练,获得成功。只有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作文成功的乐趣,坚持不懈,才能写出具有新意的佳作来。培养学生兴趣的形式多种多样:带学生到集市、田野、山林、河畔进行观察,组织参观,积累写作素材;坚持记日记;摘抄名言警句;课前3分钟口头作文或新闻发布;办手抄报、黑板报等。这样学生才可能在作文中乐于创新,追求创新,不懈创新。乡镇中学缺少书籍的情况,我们就组建“班级图书馆”,资源共享,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并积累了作文素材。
三、培养“发散”思维,展开想象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人类社会 发展 的动力。让学生学会想象,就要求老师要给学生想象的机会与空间。记得有一次,我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了什么?”,有的学生没等问完,就举手回答说“是水”,我微笑着说“是的,很简单,能不能再动脑想一想,有没有新颖的答案呢?”这一问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像无形的指挥棒引领着学生畅游于想象的海洋,吸收着无穷尽的营养。待到有一位平常稍微调皮的同学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的时候,全班都暗自高兴,我也大加赞扬。是啊,多么有创意的想法啊!正印证了雪莱的那句名言“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么?”。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让其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写出奇、新、美的境界。如,写话题作文《牛》,我就引发学生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a. 从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到郭沫若自比为“牛尾巴”,再到茅盾自比为牛尾巴上的“一根毛”,由此想到为人处世应谦虚;b. 从牛耕地时奋力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c. 从牛的“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d. 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e. 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f. 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g. 像牛一样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写出具有“奇、新、美”的境界的文章。如果教学都能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思维之网定会张的越来越大。所以,我们在创新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学生才能写出富有创意的佳作。
四、创设意境,让学生“悟”入其中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要么把活的事物写得死,要么写出的事物都是一个模子似的,没有自身的特点,还有的学生甚至一提笔就头疼。他们为了应付交作文的差事,只好不着边际地写下三言两语就草草收场,这样的文章对事物缺少观察。这就提醒我们的老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并让孩子们养成会观察的好习惯。孩子观察多了,思考多了,作文才可以生动活泼起来。
我有一次布置了《记一次游泳比赛》的作文题目,当学生们拿起笔开始写的时候,我却让 体育 委员带领同学们先去游泳,给学生创设情境,学生置身于将要习作的情境当中,认真体验和观察。这一次写出的文章很有内容,栩栩如生。在学生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提高观察的质量,这样学生对实物的各种特点才有了切身的体验。也就是说,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写起文章来就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此要引导学生“悟”入其中,才可能写出真的感言和好的文章。
五、 改革作文评改过程,鼓励动脑、动手,实践创新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中高耗低效现象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作文教学存在着单一陈旧的教学程序,即“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评讲”。在这一程序中,教师唱主角,一言堂,教师的过分参与严重扼杀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往往被动、消极地应付。《新大纲》指出“要改进作文的命题、指导、批改和评讲”,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师改文,业至辛勤,苟学生弗晓其故,即功夫同于虚掷。” 学生对于教师精心批改的习作往往视而不见,束之高阁,造成教师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我和本校语文教师承担了省级课题“作文自能法”研究实践中,我采取“互批自改,推优互评” 合作研究学习的方式,这项活动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有时集中批几篇引导训练,多数情况是动态的四人一组轮流批改。轮流批改时,每篇文章限时在5分钟内按具体要求在立意、谋篇、语言等项目写评语、给分数,每堂课用20分钟互批,用10分钟左右由作者分析自己被同学们评过的作文,再用10分钟左右集中选读得高分的作文。课后我再次浏览,再次讲评,最后择优选30篇左右在学习小组内互相批阅,写下眉批、总批及修改建议,再由各小组推出优秀作文在全班评析。然后,小作者根据别人的批语自主修改。我收取装订成《每周优秀作文》,供同学们学习欣赏。学生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是再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促进了自我积累、自我表达、自我修改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修改之前要再次阅读自己的作文,找出优点、缺点,并与别人的批语去比较,认真推敲,去伪存真,组织运用恰当的语言完善自己的“作品”。在实践中,学生懂得了怎样修改润色才能写出好作文,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也培养了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敢于肯定或否定自己的良好心理品质。
总之,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初中学生作文能力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职责,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应创造条件,转变观念,加强学生写作思维和作文能力的培养,学生一定能写出鲜活的、富有张力的作文。
9.农村作文教学浅谈 篇九
一、当前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困惑
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十之八九害怕写作。要他们写一篇出色的作文,真是难于上青天。那种会笔下生花,写起作文来如行云流水,且能把写作当乐趣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欲说写作好困惑”的现象恐怕相当普遍,在农村则尤其突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下列几种。、作文与农村学生局限性生活断轨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因此,许多阅历丰富的作家创作时都要去体验生活的。如著名散文家魏巍如果没有朝鲜战场的生活经历,就写不出《谁是最可爱的人》等名篇。可是,当今农村的初中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在校时间长达10多个小时,很少接触社会。即使偶尔进城,多半也是买了东西就回家,都市生活很少插足。所以只是除了田野还是农田。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获得写作的激情呢?因此,写起作文来,内容枯燥,千人一面。在这种除了课本还是课本学习模式下,很少有学生对生活特别富有观察力,大多数学生对生活抱冷漠的态度。他们觉得除了分数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学生写作和社会生活断轨,自然是无法积累写作素材的,也根本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来的。
2、作文与农村学生语文层次的脱节
平心而论,我们现在使用的初中语文书,选篇都是精品,特别是现代名家名篇,更是美文,令人赞叹不已。教材的单元合成也具有一定科学性。然而遗憾的是,那些精美绝伦的文章离我们农村的中学生生活实际太远了,学生不能体会其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内涵,更不必说揣摩写作艺术了。朱自清的《背影》,把父子之情描绘得淋漓尽致,是散文中的精品。然而,现在的中学生没几个为它感动,父亲“买橘子”能把朱自清感动得潸然泪下,但却不能感动了当今时代的中学生,在当今的农村中学生看来那是天经地义的。至于扬州的风俗买橘意味着走局的说法,那就更不可能去探究了。自然,父亲殷殷关切之情也就领会不到了。他们作文时也就根本不会去学朱自清细腻的描绘了。再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祥子拉车情景能够体会到的又能多少学生,即使用了多媒体,他们也难以体验那种旧社会的都市生活。那中间的多层次写景手法也会被学生的浮躁置于一边。即便是学习富有现代气息的美文《都市精灵》,学生也只是读读而已,不会为都市的精灵去呐喊。因此,任何一个语文教师,只要他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课文的态度是:你尽管写得好,我可是不愿学。俗话说学习贵在“举一反三”,可从实际看,语文课本的“例子”作用是得不到体现的,这又是使人深深感到遗憾和困惑的。、作文与农村学生教育不公平抵触
目前,农村初中,尤其是我们初中虽然得到政府的支持,搞了现代化标准建设工程,教学条件改观不小。但是有的学校却置其于一边用不起来。有的农村初中师资不配套,小科没专职老师,史、地、生、音、体、美等学科总是拉郎配,学生不能接受全部学科系统教育。因此,学生生活难免单调乏味,知识结构不健全,到作文时候也就没话说。
4、作文与农村教师工作复杂性矛盾
写作是一项艰辛的劳动,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努力去写,更需要教师认真的批阅。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教师的精心批阅,每个教师都希望把自己学生的作文改好。然而,如今的学生大大地不走运,教师大都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一个语文教师,正常教两个班的语文,一个班的人数假设为35人其工作量就够大的了。这一项大大超出教师工作量的工程,使教师不可能做到每篇文章都精批细改。我们农村教师单位没宿舍,天天回家,根本不可能每天晚上坐在灯下批改作文至深夜。更重要的是,我们农村由于教师专业化建设不够,不少同志跨文理、跨多学科,语文老师往往也是兼教几门,如政治、历史、地理、美术甚至包括生物。这样,教师的精力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之需,也就必然带来写作与批阅的矛盾了。
二、走出作文教学困境的设想与对策
尽管作文难教难写,然而作文还是要写的,写作教学也还是要坚持下去的。它毕竟能反映学生的语文学科的全面素质,据说有地方试验过中考就写一篇作文,可见作文何等重要。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怨天尤人、唉声叹气是无益于事的,关键在于如何带领学生走出困境,闯出一条血路,走向写好文章的彼岸。在此,笔者就自己十几年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摸索,以及在吸取其他老师的教学实践精髓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几点尝试,并以此与同行们一道探讨。
1、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镜
充分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目前中学生学习紧张,加之农村生活较之丰富的城市生活要枯燥多了,这恰恰又是写作的一大忌,因为紧张压抑思维,写作需要生活。那么我们有怎么因地制宜创设文化情境,营造轻松的写作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可采取以下几种做法:一是图文结合创设情境。为了丰富作文课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我常常费尽心机地点缀课堂,把作文课上得生动而有趣。比如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我们先让学生看课文想象写景,再看视频理解文字,然后在悠扬音乐中诵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想画面,再听音乐回忆课文。下课时还布置学生将其改写成写景散文。二故弄玄虚求异创新。一般情况下,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认为上课就那程序,对连续教他们几个学期的教师的细节,就没有新鲜感,激不起兴趣。据说有个老师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出现,他常在上课(尤其是写作课)时故意作些一反常态的举动,使学生在惊讶之余产生写作的冲动。他向来比较注重板书,特别爱把字写得比较大以使后排的学生也能看清。可是有一天,他却故意把一些字写得很小,许多学生直吵着说看不到,但他并不予以理采,依然故我地写着小字,直到最后亮出作文题目——谈谈近视眼,学生才恍然大悟。在那篇作文中,学生对近视眼的危害性谈得真切具体,而且很是深刻。三是就地取材拓宽视野。我们远离市镇,只好因地制宜常组织学生去敬老院、烈士陵园、车站等场所参加当地的社会公益活动。这样也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扩大生活范围,增加情感体验。当然,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还有许多其他方法,这里不一一列举。、积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新课标规定:“多角度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们要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其实,在进行教学、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进行随机观察训练,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有价值的信息,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这些机会,进行随机观察和写作训练。曾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进行随机观察训练的:一天上午的第一节课,铃声响过,他推开门走进教室,师生互致问候之后,学生坐好,他准备上课。这时,他看到学生精神集中,等待老师讲课。但他却没有讲课,而是提出一个问题:谁看到老师是怎样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准备上课的?这个问题,出乎学生的意料,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于是学生便认真的回忆,有的还互相看看,好象要从对方的目光中寻找答案,很快学生们便一个个高高的把手举起。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过之后,马老师轻轻地推开教室的门,回转身,又轻轻地把门关上,手拿蓝色备课夹,面带微笑,健步走上讲台。我们全体起立,齐声向老师问好。老师向我们鞠躬,亲切地答礼:„同学们好!‟这时,他扫视了我们一眼……”这位教师灵活机动地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要想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还必须做到对生活要有独到见解、新的看法,必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特别是求异思维和批判思维。例如,多数老师教学《愚公移山》时都会让学生去评论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从环保、工效等多角度展开论述,提出许多合理化建议。再如,初三年级下学期的语文课本上有篇作文题目叫《良药未必都苦口》,我们农村的学生拿到题目很快就从大山渣治病不苦口开题了。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是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其意又不都是单一的,思想大于形象,因此观点相左的文章是可以写的,只要言之有理就行。这样的作文,变换角度,确定多个重点,思维开阔多了,坚持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日新思维能力大有益处、努力加强美文赏析指导
坚持做到读写结合训练
针对目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的缺陷,我采用适时提供时文以供学生赏析的做法。在每周周清训练中总要精选几篇文章让他们欣赏。由于这些文章比较贴近现代生活,较能引起中学生感情共鸣,读后不但能留下较为长久的记忆,而且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初三学生欣赏完《林中小溪》之后,大部分都被小溪那坚忍的品格、团结力量和永不停步奔向大洋精神所折服。而这折服,又化为一种动力,使他们产生一种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感觉,于是,一篇篇略带模仿痕迹但却形质兼美的感悟自然的文章相继出现了。另外,俗话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积累知识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多的知识积累就少,想写出好文章,那近似于痴人说梦,因此,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积累是创新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言而喻,作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广泛的阅读包括文学作品、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杂志等多种读物,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这样在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和不断练笔的基础上,就不愁学生写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了。这样读写结合,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渐渐地调动起来,写作的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强化课内课外作文训练
悉心指导学生作法技巧
针对当前中学生作业多,时间紧的具体情况,我采用了灵活多变的训练方法。即每学期除了写若干篇大作文外,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作文、周记、甚至杂感、语丝上。课内作文自不必说了,我还非常重视鼓励学生到我们农村的乡间田头捕捉瞬间的灵感写成文章,不求篇幅,只求富有内涵和生活情趣。只要写得生动活泼,哪怕不成文不成章,只有三言两语也给予鼓励。这样做学生摆脱了“写作文”这个框框的束缚,能够轻装上阵、畅所欲言。许多文章虽短但却相当精美。妈妈的手、春雨、门前的鱼塘、听风等等都进作文天地。体裁也变得形式多样如我的学生杨步云、赵宏宝等同学还学着写诗歌、戏剧。为了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我还帮学生订购了《写作艺术示例》,经常就写作技巧和他们探究,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写作技能。
5、切实改进作文批阅方案
提高教师作文教学效益
改进作文批阅方案,培养学生自己批阅作文,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又一有效措施,也是减轻教师负担,提高教师工作效益的有效途径。新课标写道:“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能平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鉴于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基础,我认为作文批改可从以下几方面试着做:
【农村作文教学浅谈】推荐阅读:
农村小学美术写生教学浅谈07-20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06-22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的多媒体教学08-15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0-09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浅探09-02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01
拓宽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视野07-12
创新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四部曲”08-20
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的反思与启示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