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2024-11-11

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精选17篇)

1.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一

关于素描教学的个人语言

在绘画类的所有基础学科中,素描是一门最受重视的学科,因为它的简便、容易操作、效果明显、考核能力全面等特征,使得素描在历年来所有美术高考的科目里占分最大,最被考官看中。而艺术类的考生,特别是初学者和“半路出家”的艺术生,更应该注重素描。在我校的艺术教学过程中,我们已经发现素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在经过几次教研组长带领开展下的总结分析后,我对素描教学这一块领域浮现出几点方案,以供参考。

因为本人毕业于版画系的原因,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我吸纳了版画艺术语言中强烈而丰富的艺术表现效果。在版画中任何一种风格都是可以被接纳,但其最富魅力的还是黑白语言,黑色是浓郁、深沉、神秘、厚实,白色是明亮、空灵、纯洁、虚无。在学生要表现的很多素描作业中,无论是结构为主的还是明暗为主的,都与黑白有关。黑和白是对物体光影明暗结构的高度概括,用有限的语言说同样多的东西,犹如电脑语言0和1可以说出所有信息一样。实践和经验证明,美术高考中,一幅色调丰富而强烈的素描作品,往往能拿到高分。由此得出以下几点素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方面,这些方面建立在已经解决基本形和结构的基础之上,是绝大部分考生中级突破阶段所要面对的部分解决方案。

1.感性和理性的问题

在三小时一幅画的前一个多小时中多用感性来作画,感性的语言在很多僵硬死板的素描中是找不到的。在以前的求学经历中见过三个上海来的女生,她们画的石膏头像几乎是一模一样,三幅完成后摆在一起竟然没有一个人能认出谁是谁的画。一打听,原来这三个女生来自同一个启蒙老师,那个老师教的方法是完全灌输式的,一笔一划照搬照抄老师,而自己的个性全无。我看到他们一个个“能敲出声音来的石膏头像”,面面俱到,可却是一滩死水般的毫无生气,令人惋惜。而今想到这些,对比我们美术班学生个性非凡的27个学生,27种风格,不禁暗自为他们高兴。一幅按照高考要求的素描,在后期应该是理性为主,在对比修改中用眼睛所能观察到的各个色调层次中归纳分层。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大自然的光线会欺骗我们的眼睛,比如在有日光灯和聚光灯同在的教室里,我们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就有两个不同的光源,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不同光源的问题呢?是照搬眼睛所见,设定两个光源?还是无视其中一种?或者主观削弱一种光线的强度?其实这两种方法都可行。艺术的魅力在于人的主观参与,但这么说并不排斥前面考虑两个光源的观点,两个光源下,肯定还是要经过处理的,我们的眼睛也许太过完美,能看到很多很多丰富的细节,但这并不是艺术的全部,这时候,提炼就显得特别重要。

2.工具和材料个性的表达探寻

美术生似乎比普通生更需要生活里的新鲜和刺激,这一点也同样表现在素描语言上。在高中阶段,他们的工具材料选择就显得有些缺失目的性。曾谈及一位初学者为什么要用木炭条来作画,她的回答是:这样速度快。而对木炭的性能和自己的掌控能力却并不了解。木炭是个好东西,可使用起来难度比较高,一个是它过于丰富的调子变化,易画易擦;二是它难以完整保存。但这个材料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概括简练,易出效果,使得学生不会掉到无限的细节描摹里面去,这对初学者很有利。木炭条要和炭笔结合,必要的细节才得以刻画出来。而铅笔的个性是调子丰富,易擦易改,它可以表现细腻的一面,同样用较浓B数的铅笔也可以达到和炭笔类似的效果,但缺点是上明暗的时候需要一层一层上,比较耗时间,对速度比较慢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但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素描作品多半是铅笔绘制,这点也反映了铅笔这一工具在素描中的地位。而其它如碳精条、自动铅笔、6H的铅笔等都是很多“高手”的独门绝招,不是本次讨论的重点。

3.大师作品和考前素描的差异

大师的作品有很强烈的个性特征和风格表现在里面,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极强的时代特色。比如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素描,他的画面中只有朦胧的灰调,这对于某些没有良好基础的人来说会显得很难理解,因为这里面没有老师说的“线条”,没有明确的形体关系,于是他们会照样画葫芦一样的描出来,却不知画面里只考虑并夸张了光线这一基本元素。当然,也有一些大师的素描比较适合绝大多数学生,如德加、荷尔拜英、丢勒等,德加有很多舞女画的非常随意而不失结构,似乎是几笔勾勒的事情;而荷尔拜英的绝大多数素描是完全值得临摹的,因为他的用线几乎可以奉为经典;丢勒的明暗布局和严谨的画风也可以让人收益匪浅.但我们同样看到有些大师极有可能会成为学生偷懒的对象,比如罗丹的速写,临摹他的绘画是需要有丰富的视觉经验和鉴赏能力为前提的,这对很多考前学生来说不合适。还有些大师,如希勒,他们的画介乎具象和抽象之间,又有很多个性语言包含其中,需要取舍。

那么大师的作品真的可以奉为经典吗?他们的作品和我们现行美术高考教育中要求的绘画作品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这个差距可以弥补么?显然,答案是肯定的。

有很多学生,包括很多老师,会把大师的作品和现在很多书店里能买到的考前类绘画泾渭分明的区分开,可想而知,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从一开始只知道市面上的畅销考前书上的人名,对古典大师一无所知。于是学生从一开始的读画起点就和最终要领悟的内容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不可否认的是现行市面上确实已经有很多通过讲解古典大师作品来为考生参考的书籍,但往往对考生没有直接效果,考生因为一开始接触到的“首映效应”告诉他们,这些道理离他们几个月后的考试太远,无法直接纳为我用,还是直接临摹优秀考卷比较好。在这样的思想下,美术高考终于让许多人越走越窄。其实,真正聪明的学生自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考试目标不变的情况下,会通过寻找“大师”和“大师”对话来解除困惑。比如,对一部分长时间临摹速写作业的学生来讲,他们试图通过大量的速写来提高自己的熟练感,但是往往适得其反,真正面对模特的时候,该犯的错误照犯不误,而且致命的是把画画的过分“概念化”。这时候如果拿起笔临摹品味一下大师笔下灵动而富有人文关怀的画面,不失为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而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对象,结构不明确的会选择丢勒安格尔,不够深入而“匠气十足”的则可以选择列宾的速写,每个大师都是针对不同种类患者的良药。4.速写和素描的有意混淆

速写完全可以当成素描来对待,他们除了名字不一样,实质上完全一样。

速写为何被无数人误解是因为一个“速”字,而好的速写完全可以画上几天,所以练习速写就是练习素描。正规的素描是把大纸贴在画板上,然后一笔一笔地打形上调子,一系列的过程是有板有眼的“标准态度”。速写与其相比就显得太潇洒了,它可以把一块木板往腋下一夹,走到哪画到哪,可谓真正的心随笔动,在表现方式上随意,无拘无束,求感性和第一印象,于是鲜活的形象跃然而出。这些良好的品质在很多素描作业上难觅踪影,试想如果把这两者结合在一起,效果就达到了互补的统一,势必会让一幅无生气的素描变得灵动,让随意至随便的速写变得富有内涵。

这方面值得参考的如荷兰画家伦勃朗,他最为世人称道的是“光”,他的素描亦是如此。素描为绘画而作,却绝不是油画的草稿。于是乎,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头脑中赋予对象以独特的光线,随之而来的线条便显得伸缩自如,充满调性的律动。他的很多场景速写或者素描完全可以变成一幅独立的作品。再如法国的巴尔丢斯,他用极为传统的素描方法来描绘人体和头像,其线条优美流转,光影扑朔迷离,丰富多变的构成、悠扬深远的气韵,带我们去品味他的高雅和质朴。而这些往往不是如我们之前对速写和素描概念的有意分离后而所能达到的效果。

速写的存在是为创作寻找生路,而从更广大的范围来说,它还是维持艺术生命的重要手段。

结束语

“好的作品是生命的延续。”对于很多挣扎在美术高考分数线上的考生来说,“享受艺术”四个字未免有些可望而不可及,但如果从一开始就让这些幼小的苗儿与大师的语言对上话,则到他们领会之时也就是成功之日。重要的是这种目标或称考学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内驱力,这个驱动力是一切良好学识修养品行端正的开始,这一点是我们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所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

2.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二

一、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应用的重大意义

1. 引进民间艺术, 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

民间艺术来源于民间, 民族生活和文化是其扎根的肥沃土壤。千百年来, 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民间艺术已经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成,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独特, 比如贴画、剪纸、皮影、手工艺、陶瓷等, 它们都是从作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美术创作影子的艺术结晶。民间艺术的千奇百态、千变万化给了美术学习者很多学习的素材, 更多创作的灵感, 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 引进民间艺术,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创作灵感

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仅仅是教师讲解, 学生根据想象或一些模版作画。这样严重地脱离了实际, 没有很好的社会实践, 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做出的作品呆板而没有深意。而民间艺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 正好满足了学生对新奇事物的追求, 让他们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 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又给了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 可以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作品。所以, 让学生走进民间, 不仅能让学生对新奇事物产生学习兴趣, 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

3. 引进民间艺术, 提高学生美术素质

学习美术, 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养, 才能够展现出美术优美的一面。引进民间艺术,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 喜欢上中华文化的深邃和优美。在接触民间艺术时, 学生可以发现很多容易被忽略的事物, 提高审美能力。用底蕴丰厚的中华文化滋养儿童的心灵, 使儿童的美术素质和人文素质逐渐提高。

二、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开发与运用的途径

1. 学生走进民间, 提高兴趣, 激发创作灵感

民间艺术诞生于民间, 是劳动人民生产和生活创作的结晶, 和人们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 学习美术, 学生应该经常到民间去, 这样可以深入地了解民间生活的文化, 创作出和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作品。民间艺术有着其独特的魅力和感染力, 让学生走进民间, 接触民间艺术, 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厚和优美,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儿童学习美术往往会三分钟热度, 孩子们过于“被形式化”, 往往他们做几分钟画后就会扔下画笔, 不想再做。学生所处的环境不同, 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程度也会不同。教学者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民间的节日, 参与到民俗活动中, 比如参加民间的端午节、春节等, 还可以去感受少数民族特有的节日, 比如火把节、泼水节等, 引导学生发现节日里最具特色的事物, 激发他们绘画的兴趣。让学生走进民间, 不但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使得生活成为他们学习的大课堂, 还让他们感受到了美术的魅力, 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结合民间艺术开展儿童美术教学

虽然儿童走进民间学习有很大的好处, 但是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 课堂教学还是占大部分的, 那么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取得在野外学习同样的效果呢?教学者可以将民间艺术“请”进课堂。比如可以把剪纸艺术与美术教学结合到一起, 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 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之一, 可以将剪纸艺术中的“镂空”和“黑影”两种手法与少儿剪纸结合, 小朋友在原有的剪纸图形上可以剪出更多的图形, 比如小动物、蔬菜、瓜果和建筑等。还可以将手工艺制作者请到课堂, 让学生观察工艺品的制作过程, 了解制作方法。这样学生可以体验自己亲手制作工艺品, 比直接买来的工艺品更有意义, 以后的生活中还会更加珍惜手工制作产品。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还让学生学到了一些技巧, 将来到社会上还可能有用武之地。教师还可以做一些要求, 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相关的民间美术资料, 这样学生在了解民间美术资料的同时, 还了解了民间美术的发展、创作方法和特点等。

3. 积累丰富素材, 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种类数不胜数, 形式也千变万化。让学生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相比单纯的美术技巧, 可以学习到更多生活上的东西, 积累丰富的素材, 也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用浓重的民间文化影响学生的心理, 更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学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体验民间美术, 发现民间生活中具有特色的事物, 如传统的活动像踩高跷、皮影戏、木偶戏等, 还有传统的物品, 比如对联、贴画、剪纸等。随时用自己的方法记录下民间艺术, 比如在旅游中, 学生可以用相机记录下一些雕梁画栋、石刻砖雕的建筑, 古老的煤油灯、纺车等生活用品, 传统的染坊和画舫, 热闹的灯笼坊和风筝坊等。让孩子们在旅游中探寻古老的民间艺术资源, 更好地学习民间艺术。

参考文献

[1]吴宏杰.民间艺术在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J].科学咨询, 2009 (4) .

[2]杨胜岩.为有源头活水来—论民间艺术走进美术课堂[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0 (15) .

[3]张文静.儿童美术教学中的素质培养[J].智育广角.

3.浅论初中美术兴趣教学的策略 篇三

关键词: 初中美术 兴趣教学 教学策略

1.引言

初中阶段的美术教学主要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绘画技巧和欣赏技巧,由于美术不是中考的一部分,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一些教师忽视了美术教学,直接将美术课换为其他考试科目。随着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不断展开,各个学校对美术教学逐渐重视,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兴趣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初中美术兴趣教学的重要意义

2.1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初中美术教学的核心是兴趣,只有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对美术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研究。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深入美术中了解美术的奥秘与神奇之处,初中美术教学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运用兴趣教学方法可以不断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2.2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在美术教学中加入兴趣的元素,教师和学生可以对共同感兴趣的事情产生共鸣,此时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单单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美术课堂的气氛由沉闷变得灵活,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2.3强化美术教学效果。

引入兴趣教学,使原来枯燥的美术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美术,不仅可以提高绘画能力、审美能力,而且可以拓宽视野,发现更多美好的事物,强化初中美术教学效果。

3.初中美术兴趣教学的策略

3.1深入探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美术教师需要对美术课本有深刻的了解,充分掌握美术课本的重点与难点,在进行讲解时要分主次进行,教师应该摆脱以往枯燥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学时,教师除了要按照课本进度进行讲解外,还需要根据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教学安排。例如,在进行每节课的授课之前,教师先就上节课学习的内容简单提问,看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视情况而决定是继续进行教学还是强调以往学习的重点。每次上课时,可以采用抢答或是游戏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进行实地写生,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教师除了进行课堂授课以外,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写生。美术是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单纯的课堂教学,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美术的奥秘,组织学生进入自然当中,学生真正融入一片景色或是一件事物当中,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感受自然的美,激发美术灵感,进行创作。在创作的同时,将课堂上学到的技巧充分运用到实际的绘画中,可以加强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掌握。此外,进行外出写生,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创作能力。例如,在初二一节美术课上,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公园进行写生,到达目的地之后,学生就在仔细寻找绘画的来源,在学生进行创作的时候,从他们的神情和态度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公园进行写生比在教室要认真很多,而且在公园接触一些花花草草,会带给学生创作的灵感,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不应该将教学单单限制在课堂内,可以经常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作灵感。

3.3展览优秀作品,激发学生创作灵感。

美术教学时,在进行课堂教学与外出写生的同时,需要加入作品展览等内容,教师可以定期将一些优秀的作品进行展览,学生通过对优秀作品进行观赏,可以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激发创作灵感,可以更好地创作。例如,通过在班级的绘画角展览出一些优秀的剪纸,学生可以就展览的剪纸相互交流,总结出进行剪纸和绘画的技巧。此外,以展览的形式不仅可以激励优秀的学生更加努力,继续创作,还可以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步,不断提高绘画技巧,提升美术素养,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能力。

4.结语

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最基本的美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兴趣教学法,从学生最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积极性。此外,除了进行课堂教学之外,还应该加入一些外出写生,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既可以巩固课上学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使学生在理解美术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展览优秀的作品还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作灵感,使学生能够提高创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初中美术中引入兴趣教学法十分必要,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唐甜.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导学,2013(31):19.

[2]颜贤军.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9):174-174.

4.儿童美术教学随想之一 篇四

转载

标签:

教育杂谈。

6岁到15岁,是孩子们学画画的高峰期,许多这个年龄的孩子都让父母送去学画画,父母们有的是想让孩子们学门手艺,有的想让孩子通过学画画培养他的耐心、细心,有的是孩子喜欢,父母就把他送来了,还有的呢,只是找个地方托着孩子而已,理由各种各样,目的也所不同。

而我们,作为一个儿童美术的教育者,有责任用正确的观念引导孩子和家长们,让他们正确认识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首先,孩子学画画,不应该只是为了学门手艺,技巧的学习我认为不是最重要的,也不该是家长最关注的。

通过学画画,引导孩子们感受绘画的魅力,体验用画笔表达的快乐,从而爱上画画,乐于用画画打发时间。这是美术工作者对这个年龄孩子绘画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方式思考,用孩子的语言去和他们交流,学会创设情境,用有趣的形式引导他们作画,并一定要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孩子。不要奢望立杆见影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理念,不能因为家长的期望和要求而乱了自己的阵脚。

通过学画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学会发现美。我们应该引导孩子细心观察身边的事物,花草、动物、人、建筑,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点滴细微的美,并把观察到的东西用画笔描绘出来,如此循环,孩子会养成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并会敏锐得发现身边的变化,对于今后写作等的学习都会用帮助。

5.儿童美术教学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 篇五

1.课程目标

1)通过造型活动感受美术活动的乐趣,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使他们对周围环境中的事物感兴趣。

2)能从生活与文化中,感受是无语造型的关系,获得有关线形色黑白冷暖空间动态等造型的感性经验,增强进行绘画创作的自信心。

3)通过欣赏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发展形象思维,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

4)通过直觉学习用线和色勾画形象,构成画面,并学习用美的艺术形式、技法,创造性的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提高生活品位。

5)探索使用各种造型媒材,体验造型活动成功的经验,培养专注做事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教学方法

1)通过生活体验,丰富幼儿的形象记忆和想象,美术创造需要为幼儿创设情境,引发绘画兴趣,刺激幼儿造型表现欲望。通过观察、回忆来整合已有的生活经验,也可以进行现场表演、体验,加深对情境的认识和感受。

2)依靠直觉帮助幼儿认识和感受形象特征,了解有关知识,拓展想象空间。

3)通过实物、媒体音像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观察记忆,使幼儿获得创造形象的素材,学会用线造型。4)适时适当的与幼儿交谈、讨论。鼓励幼儿发表个人意见,表达想法。

5)通过提问促进幼儿思考,推进课堂教学发展。热烈的课堂讨论会使气氛活跃,教师与幼儿在互动中自然亲切的合作,能充分的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6)选择简单易于掌握的造型材料,有利于发展幼儿绘画兴趣,体验创造的快乐。

7)当幼儿腕关节发育尚不完善时,他们的手灵活性比较差。为了避免让幼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涂色,可以利用彩色纸通过剪贴、感受和探索色彩搭配关系,培养色彩美感。

8)选择适于幼儿欣赏的优秀绘画作品,提高幼儿艺术鉴赏力。9)幼儿艺术教育应高起点、高水平。在美术教育启蒙阶段,就应选择人类文化历史中最高水平的美术作品来开阔他们的眼界。提高观看作品培养幼儿识图能力,了解绘画形象,绘画的表现形式,提高幼儿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10)教学指导应注意因材施教,切忌向幼儿灌输模式化表现技法,束缚他们自由表现。

6.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六

在浙教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泥塑”等工艺美术有着重要的地位。课程改革后,湘版小学美术教材中,“泥塑”等培养儿童兴趣的内容更是占有更大的比重。“泥塑”也是我国传统工艺品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惠山、凤阳等地的泥人更是蜚声海内外。创造不仅是美术发展的“灵魂”,也是美术教育的“灵魂”。美术教学的活动激活支配人创造力的右半脑的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于相比的,而泥塑这一美术教学活动,正是培养学生空间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泥塑作为一种流传悠久的工艺既有区别与其它艺术的理论模式,又有一整套完美的内在制作规程,它对儿童的立体感的发展有着不能估量的作用。

众所周知,儿童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总是习惯于用平面的造型去表现立体的物体,去表现空间的关系,大小、远近、左右都无分别。如:一个4岁左右的孩子画房子时,可能对你说:“房子两边有什么,房子前后有什么,房子里面又有什么„„”可是当他画出来时却往往是平面的,甚至把房子里的东西也清楚地画在房子的墙壁上,不能给人以立体的感觉。

这是因为儿童虽然已有初步的空间知觉概念、立体感,但要把三维的立体物体在二维的纸面上表现出来,需要一个从三维到二维平面的转化过程,即:立体再现过程。而儿童早期的心理机制还没有发展到能理解并完好掌握这一技术的程度。如何发展儿童的立体感,增进儿童空间想象力?多引导儿童进行泥塑创作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一、泥塑的材料促进了儿童立体知觉的发展

泥塑所用的材料,不论是粘土还是面泥(面粉和凡士林的混合物),它的本身就是一个三维结构的立体材料,无论孩子如何改变它的模样,它最后也总是以一个立体的形象出现,改变不了其本身的三维结构。如:一个儿童用面泥按实物塑造一张四条腿的桌子,他很容易就能将四条腿完整地塑造出来,而让他用笔在纸上画桌子时,不是桌子少两条腿,就是有两条腿长到桌面上去了,他是很难将桌子的四条腿用笔在纸上准确表现出来的。可见正是由于面泥的这种三维立体结构,促进了儿童立体感的发展。我们可以让孩子多进行泥塑,从中体验深度感和体积感。

二、泥塑的过程更适合于孩子的天性

泥塑强烈的可塑性对学生空间造型能力的培养是其他的美术类别所不能比拟的。比如:在美术教学中有折纸,剪纸等的教学内容,那是通过造型原料(纸张)折、剪、插、粘、画的手段来达到一些视觉上的立体效果。仔细观察纸塑作品,可以发现从某些角度观察纸塑的立体造型是不十分完整的,而且由于材料特性的限制,制作立体纸塑对于好动而自控能力较差的中学生来说较为费时费力,往往因为失败而气馁。泥塑所采用的原料泥土粘合力强,柔软可塑,适应学生爱玩泥的天性,也符合青少年的发展规律,从而有利于带动其学习的兴趣。泥土通过手的揉搓捏拉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出各种立体造型,这些造型具有真正意义上“立体”的效果

和平面造型(造型、粘贴)相比,泥塑更需要身体力行,更富有动作性,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了孩子的好动性。在泥塑中我们还常常运用一些工具和辅助材料。如:串糖葫芦要的竹签,火柴棍可用于小刺猬背上的刺,苹果柄上可插上树叶„„等等。这些变化多端、富有趣味性的泥塑过程,都将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他们对泥塑产生巨大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会自发地摆弄、研究,不知不觉中立体感就已经逐渐发展丰富起来了。

三、泥塑较少的专业技巧能让孩子轻松地进行立体造型

泥塑最主要的专业技巧有搓、团、压,相对绘画来说,泥塑的技能技巧要简单得多。孩子不必一味模仿各种技能技巧。相反,当他们达不到成人要求时,多次的体验失败会使他们丧失这方面的兴趣,即使勉强接受下来,也是机械呆板的。在简单的技能技巧中,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塑造各种立体造型上,在轻松操作中增进空间知觉能力的发展和空间想象力的发展。

学生在泥塑的学习中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模仿到主动观察再进一步自主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模式是:观察与欣赏——〉实践与求新——〉想象与创造。

7.浅析小学美术儿童画教学 篇七

一、儿童绘画的特点

通常我们把儿童期界定为3~12岁, 其中, 4~9岁是典型的儿童心智期。通过对儿童绘画作品的分析, 儿童的心智具有“现实性”和“泛灵性”特征。所谓的“泛灵性”指儿童总是赋予物质世界以心理的特征, 正如他们总是赋予心理存在以物质的特征一样;反过来, 在他们眼里, 物质世界似乎是有心理活动的, 是有人性的, 他们不会根据物质世界自身的规律来解释世界, 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愿望来判断事物。儿童在绘写涂画过程中, 锻炼了手、眼、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及其思维开发能力, 他们通过绘画活动去发现美、创造美, 在获得美术绘画技能的同时, 其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多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儿童画充满着天真烂漫、稚拙、单纯的情趣, 是孩子认识生活, 展现其心理活动的真实写照。绝大多数儿童不能很好地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然而就在他们信手涂鸦之间, 真正的艺术便诞生了———这就是艺术, 属于孩子的艺术, 也就是我们谈到的儿童画。儿童对观察对象所产生的理解是肤浅的, 他们的知觉主要由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决定。他们基本上只专注对象引人注目的地方, 一开始只会对局部发生兴趣, 忽视对象的整体, 观察事物常常笼统、模糊, 较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对事物间细微的差别难以觉察, 不能表述, 往往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更不善于揭露事物的有意义的本质特征。

二、儿童绘画的表达方式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通常是通过儿童的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来体会他们的想法和内心世界的, 但是, 儿童也可以通过绘画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因为儿童绘画是非理性的, 是即兴发挥的, 也就是以随着感官所接触到的事物为蓝本, 采取看到即接收, 接收即表达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界的感知。由于天性使然, 加之对新事物的感知, 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随意地表达, 这种无拘无束的画法不仅是他们外在兴趣的表达, 更体现了艺术的真谛——毫无修饰、回归自然。他们的画放任自流、随意发挥、超越想象、超越规则, 这种表达方式完全是“原生态”画法, 不追求“活灵活现”, 不追求“大家风范”, 只在于“即兴发挥”, 只在于“本能感知”, 运用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及天真烂漫的思维。

在美术教学中, 儿童画是儿童们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以及简单的表达方式把他们所感知到的大千世界复杂的景象, 通过儿童天真的思维加工器, 抽象概括成他们自己的独特的、简便易学的绘画符号。这种符号的基本特点是:一笔一个结构, 一笔一个画面, 再反复地形成图形, 最后构造成他们自己的绘画。儿童画有其独到的表达方式, 他们的画不合常理而又有画理, 无意中与自然相通, 与画道相契。儿童画以心灵智慧为笔, 以独特感知为墨, 通过简单勾勒, 来画万事万物之相, 之后又反过来以万事万物之相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这样就做到了心与万物的相通。只要我们教师能够仔细分析他们勾勒的简单线条, 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特点。如果把这个规律“编译”出来, 将会看到儿童画造型的奥秘。那就是儿童在创作过程中, 使他们所认知的世界万物通过情感得以表达、得以宣泄。

三、提高儿童画学习兴趣

1. 培养学习美术爱好

从一定意义上说, 培养儿童学习的兴趣比教给他知识要重要。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要真正地让孩子领略绘画领域的乐趣并重视学生成功感的培养, 学习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爱好。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多举办活动, 适当表扬, 不断肯定学生的优点与成绩,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只有这样, 才能使得学生以愉快的心情来共同配合老师的指导教学, 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高度统一, 达到兴趣与爱好的融合、情感与知识的升华。

2. 保护儿童绘画天性

儿童画本身的特点就是自由涂鸦, 随意表达。自从儿童对外界事物有感知以来, 就会运用简单的线条、鲜艳的色彩来非常自由地、轻松地, 甚至放肆地表达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感觉, 是最难得的童心流露, 是最原始的创造活动!尽管在有些大人的眼里, 他们的即兴之作简直就不像画。但是,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原始的“涂鸦”, 有了他们对世界的独特感知, 才会有将来丰厚的绘画底蕴以及独特的思维模式, 才会有将来惊人的创造和想象。因此, 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一定要注意并保护孩子的绘画天性, 保护他们的创作之源。

四、实施儿童画教学的意义

前面提到, 儿童美术教育是人的基本素质教育中的一种, 是促使儿童用绘画来表达他们的认知, 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表现能力的学科。绘画可以扩大儿童的视野, 增进儿童的体验。与此同时, 儿童在绘写涂画过程中, 锻炼了手、眼、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 以及思维开发能力, 他们通过绘画活动发现美、创造美, 在获得美术绘画技能的同时, 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诸多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 我们一定要知道儿童画教学的目的, 在于要通过儿童思维方式的表达工具之儿童画来体会他们幼小的内心世界, 了解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对不同事物的自我感知、自我表达的方式, 以及绘画时所体现出来的独创的思维模式, 以发挥他们天真的童趣, 并促进儿童心智的全面发展, 最终使得孩子们能够身心全面进步, 能够完美地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

教儿童画画, 重在启发、引导, 重在激发儿童学画的兴趣。孩子只有始终保持对美术的浓厚兴趣, 才能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到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潜移默化中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培养。但是, 简单的挖掘是不够的, 教师还需要引导和帮助学生从自己的作品中寻找优点, 汲取知识, 建立自信, 建立兴趣,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 教师也要学会寓教于乐, 能够让孩子在体会绘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真正地感知到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 才能够真正地使得孩子们能够长期、持久地热爱绘画, 能够认真地体会绘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总之, 儿童画是孩子们感知世界的一个窗口, 儿童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教师不但要体会儿童们的内心世界, 还要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 同时还要使其掌握绘画造型的特点和绘画发展的规律, 并立足于儿童的兴趣、经验和技能的实际情况, 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 鼓励儿童积极探索, 不断创新, 充分体验创造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只有这样, 才能使儿童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加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才能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纯真的天性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朝华.儿童画创作中的线条语言[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5, 22 (1) .

[2]王胜选.从“儿童画”看其审美心理[J].艺术探索, 2007, 21 (1) .

[3]容州.儿童画的特点及教学[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8 (3) .

8.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欣赏艺术浅论 篇八

一、初中美术课的重要性

初中的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对学生们进行审美教育的最重要途径。对于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从而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中的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们对美的欣赏情趣,还对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然而我们在对农村的中学进行相关调查的时候,那里的部分学生对美术的爱好、理解、认识、以及学校对课程开设的情况、家庭的态度、教师的师资教法等方面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对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其创新的意识,由小学到初中呈现了一个明显递减的趋势。所以我们不仅要加大对城市中孩子们的美术教育,还要对其农村也要加大其实施的力度,从而让学生们从小就接受美术,来增加其他们的审美意识。

(一)美术教学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党中央提出了“全面的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来提高对教育教学的实效性,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先从初中美术这个侧面来进行探索,现代的教育技术对其教学时效性的优势。所谓“美育”,是指受教育者对审美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形成一个审美的能力,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育,在我国的教育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提高教育的效益、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物质载体和有效的途径,尤其是它在对美育在美术学科的教育中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令人瞩目的。

(二)美术教学的本质

在美术的教学中,使学生享受学习,学会观察,体验成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行之有效的途径。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培养与提高学生们敏锐的感知能力、独特的创造力、审美的理解力、丰富的想象力来获得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当然,教无定法。每一位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中都能寻找到更合适的方法,使学生得到不断的提高,从而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美术课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最佳途径。

二、现代教学技术

(一)从现代的教学技术出发

传统的绘画教学,“静止图片+语言+演示文稿+练习”,在课堂的教学中其情感成份比较少,课堂的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们很容易在消极被动的情绪下来学习,看着那些枯燥无味的画面进行简单重复,而现在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则提供了声音、图形、语言等相交互的界面以及交互的操作,便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能够在课堂上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们通过各种灵活方便的交互境界来进行控制学习,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为学生们酿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学科中要体现美的教育性,从而来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由于学生们阅历浅等问题,对于审美对象的想象、比较、联想能力较差,如果老师们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表现一些教材中所蕴含的美,那么学生们往往会很难感受到,在有些学科中,所蕴含的美是深藏在比较抽象的文字符号之中。教师用相关的神情、语言、动作等都无法表达出来其真正的含义,学生就更难以接受和理解其中的内涵。如果运用相关现代的教育技术手段,在声、形、色、光等共同的作用下,能有效的创造和再现,美的环境和意境,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感受到教材之中所蕴含的美,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三、兴趣和创新

(一)德美并重齐发展

作为一个美术老师,一定要清醒的意识到,有必要在美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发展,而且要在美育的过程中巧妙而主动的融入德育教育,其实,美术教材中本来就有很多德育契机,只是看你善不善于来利用。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们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示出高尚的情操和美丽的心灵,深刻而形象的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美丑、善恶、荣辱等鉴别的标准,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则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和内涵。所以,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的把美术教育建设的更全面,从而上学生们由内而外的进行提高对审美的意识。

(二)创造良好的氛围

要使学生们爱上美术课,老师们才能更好的利用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现在在政府不断的向教育事业方面进行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大部分的学校已经都拥有了多媒体教室。这也大大的方便了老师们直观的教学,课件可以把在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语音、图像、音乐影响以及文字说明进行整合,并快捷、自然、合理的展示给学生,并合理的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利用网络,使学生们既学到了文化知识又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四、结束语

9.儿童美术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篇九

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刘富生

邮编:341600 摘要: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通过审美教育,可以推动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的发展。儿童良好的美育教育影响其个体的健康发展。

全面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儿童画的特征,掌握正确的儿童画的教学方法,科学、客观地评价儿童画,并关注儿童画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高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启蒙教育发展。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

儿童心理特征

儿童画

民族文化的传承

美术的本质与特点决定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功能,儿童的良好美术教育将影响其个体的健康发展,全面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特点,这有助于我们遵循发展规律,运用正确的方法,恰当地指导儿童美术活动,提高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儿童的启蒙美育教育发展,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一、儿童的心理特征与儿童画的特征

儿童是天真的,它的思维特点是不遵循正常的逻辑轨迹,而是不断地、无规则的流动、跳跃、弥漫、渗透与交融的。儿童的画,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无需约束,儿童有儿童的独立世界。其本身拥有自然能力和发现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这是儿童自身拥有的自然的东西,而非他人给予的,大人们给他的仅仅是一个更好发挥的广大舞台。

儿童善于自我表现。表现是人与生俱有的,幼儿的情感、气质也是如此,与这些心理因素并存的儿童的表现欲望以一种潜在形式伴随着儿童年龄的成长,最终成为儿童的个性。所以说,激发儿童潜在的表现欲望,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对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所以说,老师与儿童之间,应该建立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给儿童以心灵的自由,只要是天真的,儿童想怎样画就可以怎样画。

康定斯基说:“儿童有一种巨大的潜意识力量,它在此表达自身,并且使儿童的作品达到与成人一样高的水平”。潜意识思维在儿童身上表现得最为活跃,以致影响他们意识层面的思维活动。一般的说,年龄越小,其绘画活动越不受绘画常理的约束,无论是形、色、构图、空间,在儿童画中,年龄越小越没有禁区,他们凭借着纸和笔,自由想象,一派天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与创造,同时也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正是儿童想象潜意识的体现,教师在对待这样的“作品”时,要看表现的内容是否有儿童情趣,作出科学地、客观地,符合儿童年龄及知识技能水平实际的评价,至于对美术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的评价,其实是次要考虑的。

对于儿童绘画技术的指导,也应因年龄其内容也因此而变化,从无到有,从抽象到具象,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这也是儿童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影响其艺术成长。

鉴于此,对中高年级的少儿来说,多一些绘画知识与技术的指导至关重要。其内容大致有:如何掌握形体结构、比例、透视、构图、明暗规律、色彩等知识与技能的指导。对于每一知识点的指导,有略于之前所述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互动,采用讲解、演示、示范、范画分析和实践练习等方法进行,也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强化直观教学。

之外,还要不断去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注重诱导儿童在观察物象的同时注意美的体验,引导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发现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启发他们努力表现对美的感受。

10.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十

宋高阳

每当走进儿童水粉画班,便会看见一些孩子站在比自己高的画架旁,以一种快乐、兴奋、自信的心情毫无顾忌地、认真地涂画着。他们的色彩不受周围事物所限,真实的情感自然地流露着。画面颜色鲜明,造型新颖,异想天开。他们作画时的无拘无束,他们创造过程的轻松愉悦、画面传达的新颖、真诚的感觉使得成年人情不自禁地羡慕他们,并受到启迪。儿童美术和美术同样创造着人类的理解力,都是个人创造的智慧和色彩力量的显示。

一、色彩的意义

翻开色彩史,过去,色彩一直处于附属地位。十九世纪末,在法国发生了震动西方的色彩革命,一些非凡的艺术家实现了色彩解放,拉开现代艺术帷幕,色彩由艺术的随从一跃而成主宰。从此确立了色彩是一个永恒的标准、是评价优秀美术作品的标准之一,我们以它来评价自然,评价我们所创造的许多东西以及评价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色彩是惹人注目的要素,平涂的色块是主要构成要素。色彩可以构成体积,已由塞尚做了证实;色彩成为形式,已由莫奈等印象派画家实现。色彩还是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事物之一。色彩对生活十分重要,色彩传递信息常常优于语言。

二、色彩与儿童情感的表达

色彩能传达喜悦、悲哀„„人类最丰富的感情,是沟通人类情感的语言,起着先声夺人的作用。

多数儿童美术都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它们背离真实的比例、色彩的夸张。表现主义画家由于探究深层的精神性,用色主观强烈,而儿童色彩特性是为满足交流和宣泄情感的需要,正因为 色彩能满足这些需要,所以儿童普遍喜爱色彩画。至于绘画结果如何,他们是不在意的,涂色过程中的愉快思想和情感才是最要紧的。当儿童情绪激动思想纷乱时,他们常发 现创造一幅情绪强烈的色彩主题画往往比用语言描述更容易,更令人满足,尤其是不擅语言的儿童。

三、色彩与个性创造

色彩由于色相不同给人们的感觉各异而具备了性格。因此,不同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流传至今。一般说白色象征纯洁;红色象征热烈;绿色象征希望;蓝色象征坚贞;紫色象征神圣;黄色象征权威;黑色象征邪恶。这虽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种规定,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国家对色彩的象征有不同的解释,但在一般人心中,更多的是对色彩象征意义的认同。正是因为色彩能表达人类的情绪,儿童在色彩画中混合颜料,构成画面时也是极具个性的。当他们画恐惧、失望感觉时,画面出现的蓝色、灰色、棕色和黑色等不同的深灰色调。他们根据所表达的情绪,很细心,有目的地调和色彩,用有个性的色彩搭配,完成内心世界的一次独白,从中获得真正的审美体验。令我们兴奋的是每幅画面都是个性的表达,这正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一种求异思维方式,注意个性创造,发展智力的色彩教学模式已经形成。

四、儿童水粉教学的途径

要使儿童在色彩领域中获得自由,就要遵循色彩规律,逐渐使学生掌握水粉画技法。

水粉画兼有水彩和油画的一些特点。用水多就有水彩湿润流畅的特点,厚画时,具有油画的某些特点。由于它色彩表现力强,遮盖力强易于修改,能够深入完整地描述对象,学生一旦掌握了水粉技法,在创作时就具备了优势和自信心,可以画出富于表现力的作品。

在儿童水粉教学中以水粉技法为重点,同时穿插速写、故事画、日记画等训练,还有家庭水粉作业、速写与美术日记。下面谈谈儿童水粉教学活动进程。

1、学习调合复色

选十几种颜色分别与黑白相混合,改变色彩明度。再分别与红、黄、蓝、绿、赭石等色混合学习调出间色与复色,熟悉水粉工具与水份。之后做各种几何形,任意选三种颜色调成复色,涂在事先分好的几何形内,注意几何形之间的颜色明度和色相区别。学生在组合色彩时自由自在,各具特色。之后组织学生讨论,各抒已见大胆陈述自己的见解,多数认为整齐死板的画好。最后我告诉他们,只有色彩丰富、优雅、笔触生动的作品才具有艺术性。在平等的讨论中,将学生的艺术审美力提高到较高层次。

2、水粉与油画棒画混合技法。

先用油画棒画,再用水粉色涂,遮盖空白处,利用水油分离的原理,油画棒笔触保留下来。这种画法层次丰富,简单易行。

3、临摩练习

我精心选择装饰性强、富于儿童情趣的作品让学生临摩。学习色彩设计,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力与设计能力,从自己的情趣出发改变原画的图案和色彩,使画面更丰富更美好。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个性特点。在学习色彩的最初阶段将设计、创新、想像和个性表现这些艺术家必备的素质与创造精神播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

临摩世界名画是一个重点,用最优秀的作品去影响他们。为了表现内心的感觉,允许他们任意选择颜色,主观改变对象面貌,从名作中学习用笔用色方法,学习大师主观的艺术处理方法。每次临摩前,照例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讨论,谈自己对原作的感受。例如是否喜欢原作?为什么?作品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画家为什么画这幅画?他为什么这样画?对抽象变形的作品则可以引起你什么联想和想像?对一些与真实色彩相差太远的颜色是否喜欢并接受?还要说明原因。学生各抒已见,讨论热烈,每个人的看法都在启发别人。他们认识到艺术是个性化的,艺术品有优劣之分,绘画风格手法尽量多样化,作品应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理解。我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认识线、色、圆形、形式、构圆运用,注意作品中非同寻常的组合,把学生引入绘画语言的学习中。大师的作品启发了他们的想像力,教会他们特殊的艺术语言和组织画面的本领。

4、水粉写生

学生掌握一些技法后,开始画静物、风景、人物、写生,教会他们观察色彩方法和表现方法,深入浅出地将色调、明度、色彩、冷暖关系、光源色与环境色的影响等色彩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写生中色彩丰富,富于儿童情趣的好作品屡屡出现。

5、粉印版画与装饰画教学

学生先用笔在吹塑板上构图制版,然后用浓厚的水粉色在不同颜色的纸上拓印。孩子们用线稚拙,设色大胆,构思丰富多采,借助版画特殊效果,创造出许多佳作。装饰画可以采用高丽纸,以墨色勾线涂色,既有国画趣味又有装饰效果,这两种技法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语言。

6、水粉创作

经常结合各方面举办的比赛、展览、出版,组织辅导学生画命题画,故事画,插图等,使学生在儿童时期就善于把人们的生活体验表现在画面上,使他们具备创造才能。

五、儿童水粉教学的结果

1、水粉教学活动与天才儿童的关系 对于天资十足的儿童,早期水粉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敏感的色彩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表现,调色和控制画面能力强,较早地学会运用色彩关系作画,顺利地进入色彩规律的学习,体现了专业性面貌。这些儿童长大后,他们具备敏感的艺术素质,色彩成绩出众;有些学生还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美院附中等出色的艺术院校学习。可以预言,未来,他们之中一定会诞生极具创造性的敏感的色彩画家。

2、水粉教学活动与普通儿童的关系

水粉教学活动对普通低龄儿童同样可行,学生对水粉运用自如,观察思维绘画和创造能力普遍提高,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他们比别的孩子绘画进展快,成绩突出,他们参加国际、国内比赛获奖率高。97年6月由国家教委,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协等主办的全国少年儿童第二届书画大赛中,水粉画班12名儿童以水粉画参赛,百分之百获奖,一等奖占42%,其它获二、三等奖。在这种具权威性的全国比赛中,百分之百获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水粉教学对儿童色彩创造能力、审美能力、智力因素所产生的特殊的、积极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应该引起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

(此文获1999年全国校外教育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宋高阳

11.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职高美术;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我们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审美教育时,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熟,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在接受新观念、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审美教育的独特作用,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发现、感受、评价和欣赏美的能力,也就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审美价值进行分辨,评定时所必须具备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文化,主要是指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广义的文化。想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就要求老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概念应该以培养学生怎样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和发掘现实的客观世界里的美,在这些审美活动中,尤其是在精神文化的培养、确立、形成正审美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确切的文化价值观,学习从文化的角度看待与分析问题。

审美观念的培养,有益于文化课程的學习。现在的中学生正在承担着繁重的学习压力,每天面对的是为迎接高考的知识,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通过高中美术课程对审美观念的培养,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在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享受美,陶冶情操,提高生活品味,有效的调节学习上的紧张情绪,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去投入到紧张的学习中去;与此同时,审美观念的培养也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学生的素养,审美观念触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既有助于学生了解熟悉我国以及世界极为丰富的文化瑰宝,提高生活品质,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发现,多数学生对美术兴趣不大,学校和学生家长也不够重视。不少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只是一味让学生上课临摹,下课交作业,应付了事,缺乏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长期单一的技能训练会使学生觉得枯燥,从而失去耐心和好奇心,也就对美术失去兴趣了。如在欣赏课的教学中,很多老师只会一带而过,不重视欣赏课,或只是对作品的平淡介绍,而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其历史意义,并在教学中尽是老师当主角,学生当听众,学生根本没有体验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更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材料质地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等等。在欣赏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重点进行分析欣赏。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当然也就没有任何欣赏的意义。只有抓住了不同作品的不同的“美”之处,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使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有新鲜感,并有所感想有所收获,这样的欣赏课才能产生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审美的教育效果也愈好。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尽量上得生动、活泼、赏心悦目,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美的环境,使教室内充满和谐、轻松和快乐的气氛,并运用语言、教态和各种形象教学手段。如投影、录像、实物展示、范画、故事等等,使学生处于浓厚兴趣的强烈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高中美术新课改,将以前的美术欣赏调整成了美术鉴赏,欣赏和鉴赏一字之差,反映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欣赏侧重于玩味,而鉴赏侧重于对艺术品的观赏。美术鉴赏教学是以美育为基础的,是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健全学生人格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新课改这么做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通过美术这一门视觉的艺术,发展学生的视知觉,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美术与其他的课程有很大的区别,高中生虽然面临着升学的压力,但是美术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提高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材料、形式、风格的多样性的认识,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

12.浅论职高美术教学改革与思考 篇十二

一、职业高中美术教学改革的成因分析

(一) 师资匮乏, 资源短缺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职业, 扮演着育人的角色, 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这是因为, 在教育活动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是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和组织者, 贯穿于教育发展的全程。然而, 现阶段的职业高中在美术教育方面缺乏雄厚的师资力量, 美术教育师资匮乏, 使得教育缺乏一定的人力资源, 美术教学职能由其他专业教师替代, 导致职业高中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度和水平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教学质量日益低下。

(二) 设备不全, 质量低下

职业高中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 教师普遍着重主课和专业知识课程的授课, 在美术、音乐等业余艺术课程上的关注力度相对较低, 这就使得学校在美术课程上所投入的资金建设大大下降。部分职业高中学校不仅没有设立专门的画室, 甚至连美术所需的资料和工具都没有配备完整。美术设备不全给美术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一落千丈, 职业高中美术教学状况令人堪忧。

(三) 氛围苦闷, 兴趣下降

不少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其实思维是十分活跃的, 但由于教师的问题, 无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不愿意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不同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都不一样, 教师所营造的学习氛围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长期下去, 学生学习积极性受到扼杀, 美术学习能力急剧下降。

二、提高职业高中美术教学成效的改革策略

(一) 增强职高美术教学的师资力量

提高课程教学成效的必要前提条件就是有足够的师资力量, 只有增强职高的美术教学师资力量, 加速美术课程的研究发展, 才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一方面, 教师要时刻关注国家在教育教学上推进的改革与发展, 做到与时俱进, 才能有效改进课程教学模式, 提升美术教育质量。另一方面, 教师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再培训工作, 不断地更新知识, 强化自身素质,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技巧, 进而优化美术教育质量, 切实做到:传“道”有方, 授“业”有理, 解“惑”有招。

(二) 完善学科教学改革体系

1.转变观念, 营造气氛。教师是决定教育教学素质最重要最根本的因素, 而课堂是教育教学行为实施的主要场所, 课堂的转型, 首先是教师要先转型, 当前的职高教育, 特别是职高美术教育, 学校忽视、家长不重视, 美术学科教学未能获得预期的发展。而现在的学生, 不再是“乖乖孩子”, 他们标榜的是个性, 标榜自我。教师要认识到, 现在的学生不希望“被要求”“被接受”, 他们想要被理解、被发现, 因此, 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教师, 美术教师要转变思想, 把严肃变成亲切, 把严肃的课堂变成快乐的课堂, 把成功教育转变成幸福教育, 理解学生的想法, 发现学生的价值, 引导学生的发展, 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乐趣, 感受成功的喜悦。

2.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如果一个人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 并逐渐喜欢所教科目的教师和科目内容。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时, 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当然,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多样, 但我却认为,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深入发展的今天, 借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创设与课程内容相近的教学情境, 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中所特有的形象,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让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绘画能力, 以及提升审美素养,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美术教学成效的重要途径之一。

例如, 在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时, 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 创设情境, 让学生欣赏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于1866年的美术作品《沉思》, 通过画面与美术结合, 学生们能在教室里感受到美术馆一般的艺术氛围, 就仿佛看到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就这样, 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中, 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入美术之中, 并学会了欣赏美术, 感悟美术、体验美术, 也从中学会了解读美术作品的方法, 学生的审美体验也被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三、结语

美术课程是职业高中实施美育、培养素质型学生的重要途径, 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立足当前职高美术教学现状, 明显存在多处不足, 只有进行教学的全面革新, 才能提升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 才能帮助职高学生提升自身美术素养。故此, 从事职高美术教学工作的相关人员应通过不断发现、反思, 改善美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提高教学成效的创新策略。

参考文献

13.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十三

活动目标:

1、画出小朋友和老师合影的毕业照,学习细致、夸张地画出班内小朋友及幼儿园的主要环境。

2、进对同伴、教师和幼儿园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画有幼儿园的大幅画1张。

2、幼儿用书、油画棒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小朋友在幼儿园已经生活了3年,3年中大家交了学多朋友,再过几天你们就要毕业了,将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老师为你们高兴,可也有点舍不得你们。为了永远记住我们的幼儿园,我们大家自己动手,一起画集体毕业照留作纪念吧。

2、讲解示范。

教师选一位小朋友做范画的对象。先看看她的脸是什么形状、梳什么发型、穿什么衣服,再动手画。;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画的时候要仔细,最好把小朋友高兴的样子画出来。

3、幼儿练习。

(1)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同伴的主要特征,细致、夸张的画出脸上的细部。

(2)注意较均匀地间隔着画人物像

4、讲评。

请幼儿把画好的“毕业照”贴在大幅背景图上,大家互相欣赏,并认一认“这是谁的像”。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活动,激发了幼儿对幼儿园的依恋,流露出了对老师的敬爱、依恋之情。但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潜力让我吃惊!同时也感到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些,毕竟,更大限度的发掘幼儿的潜能是我们幼儿教师的责任。大班幼儿的接受速度几乎是一日千里,我们唯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做孩子们引导者。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是一方沃土,孩子们能从中汲取养分,我亦可从中汲取乐趣,这节拖色想象课是一个尝试、更是一个起点,我相信,在我和孩子们共同的努力之下,我们的美术活动会越来越精彩的!

14.浅论美术教育之人文性 篇十四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510030)

刘 东

[摘要]时代呼唤人文性,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人文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在美术教育中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已成为当今美术教改的主流。

[关键词] 美术教育 人文性 人文精神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美术课程定性为人文课程,能够使学生通过美术本体及其涉及的文化情景来理解更广阔的世界,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感受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从而获得人文陶冶,逐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为此,明确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引导学生关注美术知识、技能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生存状态等的关系,关心人类的文化现象,是当今美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

[1]

一、人文性的涵义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功能

在我国古代,“人文”是《易》学名词,《易·贲象》中指出: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与“天文”相对,这里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带有规范家庭、社会、国家各种人际关系的伦理概念。因此,中国古代的人文教育是以伦理道德的教育为核心的。

而在欧洲,古罗马时期的哲学家西塞罗在其《论雄辩家》一书中首次把humanitans(人文精神)列为一个辩论者的基本训练项目,并认为“humanitans”是指一种能够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14世纪,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又提出了人文主义(humanism)的理论,后来就成了文艺复兴时期“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一种思想态度”。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 一切事物的标准;注重人对于真与善的追求;重视人的价值。20世纪以后,伴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性的学科和事业,它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的道德素质的学问。

尽管东西方的学者对“人文”的解释有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但其基本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即人文是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趣味,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性涉及人的生存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美术作为人文学科,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都包含着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内涵。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使我们改变以往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并通过美术这一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通过几个美术小岛.去观赏和体验浩瀚的人文海洋。

用人文性理解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功能: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调节心理状态,促进身心健康;拓展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可见,人文精神使得形式化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变得具有生命力,并与社会发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围的关联,赋予美术本体最大的价值和功能。

人们对过去重视科学教育、技能教育而忽略人文科学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行了积极的反思.认识到由于过分强调美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养成。为此,适当降低美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的难度,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艺术(包括美术)文化和历史及美术的人文价值的认识,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以培养其人文精神,对新世纪我国美术教育的改革有着极其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2]

二、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的体现

美术课程是富有人文性的人文课程,是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学科,是学校进行美育和人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多艺术门类、多学科综合的美术教育中,通过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学的连接达到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的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发展。

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密切关系,首先体现在它与美术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学生在各种美术审美 活动中发展了艺术的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修养,而这正是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中所需要的人文素质。

其次,体现在它的思维和表达方式的独特性、美术活动中需要形象思维,需要通过直接、顿悟、灵感来进行美术创作.这正是人文学习所需要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第三,体现在美术作品中所隐含的信仰、理想和审美价值取向上。而这些人文意蕴,正是学习培养人文精神所必须吸取的营养。

第四,体现在美术对人的全面发展所起的作用。在美术学习中,学生的内在思想情感可得到较充分的表现,进而有助于发展其个性。因此,美术学科同其他的人文学科一样.对人性的完善起到很好的熏陶作用。

在我们这个日益技术化、物质化和非精神化的时代里,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性的式微.已引起有识之士的忧虑,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教育可以把人内心中的真、善、美的能量唤醒,激发起人对自由精神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追求,对人与人真正平等的向往,这也正是人文精神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可见,人文性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得以充分的体现。

三、发掘人文资源,注重人文培养

1、以生活素材丰富美术教育的人文资源

正如尹少淳所说:“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而是生活美术,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不论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是在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美就像春雨润物般无处不在。为此,我们应把审美知识的领域与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相结合,使学生们体会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统一的审美理念.校园里设置一些新的现代艺术雕像.橱窗里轮换展出师生们的美术作品,播音室在课间播放轻盈高雅的古典名曲,以使同学们沉浸在美的视觉与旋律之中。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的美的薰染.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升华,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了对人类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爱护生活与自然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 案例1:

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毕加索《格尔尼卡》欣赏

上课铃声响后,老师把毕加索《格尔尼卡》作品的幻灯片投放到了屏幕上,问学生: “对于这

[3]幅作品你们看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吸引到了屏幕上,七嘴巴舌地议论开了。几位大胆的学生来到讲台上,谈了自己对这幅作品的看法。老师聚精会神地听他们讲解,并不时地记录了他们的精神描述。

接着。老师把有关毕加索的生平资料和作品的创作背景用投影仪提供给大家。随后,老师从作品的构图、艺术形象、线条、质感、肌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题目:①在画中的第一个情景中作者想表现什么?②整幅画面作者想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并要求每一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准备发言。

学生发言时,教师引导学生尽量通过自己的感受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尽可能用美术术语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解释作品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对作品加以总结:画家通过作品想给全世界一个愤怒的信息,作品是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因此,画家笔下的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涵着愤懑的抗议声。

美术课程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美术中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是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直观形象与符号,容易唤起人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同时,美术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人类不同历史所创造的杰出的美术作品中,包含着人类对真、善、美等最高价值的不懈追求。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情操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3、尊重多元文化,了解人类文化背景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符号性载体之一,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美术与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我们所接触到的很多美术作品都有象征意义,这是由文化所规定的。人类社会的神话、史诗、传说、典故、宗教、寓言都是规定象征的重要原因。如苹果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有着不同的象征性,在基督教艺术中,由于苹果是夏娃从智慧树上摘取的禁果,一般象征着人类的堕落,而婴儿耶稣手拿苹果,其实是象征着赎救人类。这些象征关系的规定性来源于希腊神话,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些文化的规定性,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

所以美术教学要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 面教育的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它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

4、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使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各科教学都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载体,如文学课可以使同学们欣赏到人物的形象美和文学作品的意境美;历史课可以领略到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境界美;体育课有竞技运动的美及体操中的形体美;至于音乐舞蹈课中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无穷魅力更会使学生如痴如醉。

学科间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也是美术课程改革的内容之一,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的学科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

案例2:

北京的故官占地72万平方米.保存着明清宫殿8700余间,收藏着文物精品100万件。如今随着网上故宫的建立,只要点击http://,世界任何一地的学生,无须亲临故官,照样可全方位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品。“进入”故宫博物院,网友可从14个网页分类,畅游自己想看的内容。

学生在欣赏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精品的同时,还可获得更多文物鉴别知识。如“陶瓷真赝对比”一栏,既介绍中国8000年陶瓷业名窑迭出、佳作不断的悠久历史,也列举了各代仿古瓷的形式规模。清代康雍乾时期、晚清至民国时期三个“仿古瓷”高潮期.内容翔实,极富知识性,可帮助人们提高辨别陶瓷真赝的能力:如点击“文物保护”专题,还能了解到文物部门究竟是如何修复那些残缺的珍贵文物

人类知识是统一的整体,文理之间、学科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联。各学科在文化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配合和贯通,既可以减少学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又可以克服学科知识相互隔绝、彼此缺少沟通的弊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整合和知识掌握的多元化,有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人文方面的能力。

而互联网的普及,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简便,范围更加广泛。互联网已成为人文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因此,新世纪的美术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最新 的美术教育人文资源,开发大量的人文素材,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5、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

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的、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发展,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以更好的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人们更好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整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美术教育是人文教育,它通过感性与理性、动脑与动手、艺术与科技、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等方方面面,在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美术教育要遵循审美规律,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了解人类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化发展,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生产、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学会分析、综合和评价的思维技能,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比较、讨论、体验、思考、鉴别、判断等方法以及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提高审美能力,使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摆脱物质利益的束缚,并具有文明感和历史感,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将美术教育定性为人文性,其意义无穷——它以人为出发点,构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我们由此出发.得以去全力开辟和拓展美术教育的精彩天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

15.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十五

有关绘画基础课教学, 诸如基本功训练法则、风格以及与专业关系等问题, 已有许多论述。这里仅简略谈谈我校工艺美术系的绘画基础教学情况, 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想法。

1 敏锐观察和体验生活是培养学生造型艺术才能的重要途径

作为工艺美术的绘画基础既是一门技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 它的作用与专业基础凝固一体, 融化在专业设计中。从历届学生毕业设计的水平来看, 由于绘画基础深浅不同, 所取得的专业设计能力亦有差别, 一般情况下, 绘画基础深厚的学生对专业设计学得也好, 创意与构思和艺术处理的思路就比较宽广, 表现技法也多样灵活。绘画基础较差的同学专业设计也有些一般。当然作为一个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仅有较好的绘画基础还不够, 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设计创意能力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修养, 如同一个人需各种营养, 不然就会成为发育不良的专职工匠。

绘画基础是工艺美术教育中重要的部分之一, 它体现了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 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工艺美术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工艺美术的绘画基础包括素描, 色彩和国画等课程, 每门课又都涉及到艺术构思与创意、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所以绘画基础课老师除教学生一定的技巧技艺外, 还要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和审美观点。

在基础绘画的练习中, 通过系统有规律写生, 要训练本专业学生所需的敏锐观察能力, 要培养学生对日常所见事物的观察习惯, 不仅在作画的时候要观察琢磨所看到的一切事物, 尤其那些瞬间万变的印象, 即是不画也要留意观察, 观察时对每一个微小部分和典型的细节都不应忽视, 使视觉记忆的水平不断的发展和升华。这是速写、默写和想象画的基础。当需要时, 这些变化万千的形和色便在记忆中活跃起来, 从脑海深处浮现到画面上。产生一种创意和构思的冲动。这对我们从事工艺美术设计的人来说, 只有养成时时刻刻的观察生活的习惯, 才会有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对生活的感受力, 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都会产生一种独特的情感, 而且各有不同。我们的教学任务就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日常所见的现象中, 洞察到一般人觉察不到的东西, 理解那些现象的本质, 培养学生具有全面表现事物本质的造型技能。学生的艺术才能各有差异是客观存在, 这并非是由于天赋。听觉机灵视觉敏锐, 不过是发展艺术才能的优越条件。任何才能在孤独状态中都难得到发展, 启蒙教育和周围的环境的影响, 是人的心理发展和艺术创造才能的主要因素, 因此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条件。当你所掌握的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充分发挥运用时, 就反映出你对这方面的才能。绘画基础课的教学中, 每一个环节对造就和发展学生的艺术才能负有重要的启蒙教育和的任务。

2 工艺美术设计与创新离不开绘画造型基础, 不同的设计专业应有不同的教学重点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和对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不论是产品造型设计, 还是装璜、广告等设计与创意方面, 都大量融合了各种绘画艺术风格和流派的创作手法, 有的工艺美术作品几乎是一幅完美的现代绘画。绘画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为我们工艺美术造型设计与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 使我们创造出来的作品在具有一定实用性的基础上更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让人们得到更多更美的艺术享受。我们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就应该基于这一出发点。

绘画基础各门课程设置, 应符合不同专业设计的要求, 课程的内容和课时比重也应不同或有所侧重。如我校工艺美术系的宝玉石鉴定与设计, 绘画基础课主要以素描课为教学重点, 绘画基础课占专业总课时百分之二十二。室内装饰设计的绘画基础所占百分之二十。工艺广告专业的绘画基础课占百分之二十。三个专业的素描内容基本一样:石膏几何体、石膏像、人物。色彩 (水粉、水彩) 课的内容三个专业也都相差不多:静物、风景为主。国画课内容, 宝玉石鉴定与设计专业以人物花鸟工笔线描为主, 室内装璜专业和工艺广告侧重人物、山水, 而花鸟很少。都以写生为主。各门课教学都有其个性和共性, 也具有各自的教学体系, 教学过程中都基本上采用从易到难, 先简后繁,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造型能力, 我们在素描教学中也作了一些打破教学常规的尝试。我们的生源层次为初中生, 学制为五年, 毕业学历为高职大专。学生入校前都经过了素描专业加试, 内容一般为静物素描, 合格的同学中大多数静物素描基础还好。为了让学生有“形”的准确意识, 在学生刚入校时, 就将第一单元石膏几何体素描换成了人物线描, 因为不画明暗素描, 而是以线为主要表现方法的素描 (线描) , 对“形”的要求特别高, 造型只要有点不准确, 画面中马上就能反映出来。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入校第一节素描课就必须重视素描“形”, 明确素描一定要有一个准确的“形”为基础, 只有画准“形”, 才有可能学好素描的个道理。从第二单元再进入石膏几何体、静物、人物等素描课程, 实践证明这种打破教学常规尝试, 对提高学生写实的素描能力和造型意识以及对今后专业设计帮助将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意义深远。

工艺美术的特点不同其它造型艺术, 它有着自身的规律, 它所表现的内容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联, 所以它的创作和设计素材也是形形色色的, 表现形式和手段多种多样, 甚至一片枯片的形状, 纤维组织及其色彩都会启发设计、创意和构思, 引出优美的造型和图案。学校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意和艺术设计能力, 我们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应各尽其才, 围绕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上下功夫。

绘画写生对自然形态提炼概括, 突出形象特征, 这些要求和所采取的表现手段与专业设计基础十分相联, 但不能彼此相互代替, 否则就冲淡各自的根本任务。任何的形式变化都源于自然生活中, 没有花酿不成蜜, 而蜜并非是花。不具备起码的写生能力, 甚至把造“形”比例不准确当着艺术夸张, 简单概念与提炼概括混淆不分, 任笔自流离开法度, 最终歪曲所表现的形象, 这都是不可取的, 因为工艺美术的绘画课基本结构是以造型艺术共性为基础。

3 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因材施教, 努力提高学生的造型理念和创新意识

近年来, 由高职生扩招, 生源质量逐年下降, 绘画专业基础较差, 加之初中生年龄偏小, 学生厌学情绪较严重。为了迅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 我们除了采用一些超常规的教学方法外, 对新生绘画基础训练从严要求。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观察方法和完成作业步骤等造型意识上, 从最基础的“形”准确到素描的“三大面”“五大调”。从自然物象的“形”到艺术中的“形”, 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物象的造型意识。我们只有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会使学生造型能力和审美能力迅速提高。人的艺术才能不仅表现在敏锐观察、正确的思考和判断, 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创造造型理念, 这种造型的理念就是绘画基础课教学最基本的要求。

高年级具备了一定的写生能力, 又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 绘画课在最后阶段主要侧重对物象形象的概括提炼和夸张, 运用设计理念, 绘制设计性素描, 强调个性发展教师因势利导,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题要求各个专业都需要安排一定比重的全面因素的作业, 在共性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特点有所差别, 如室内装璜专业和工艺广告专业, 素描课为人物, 以短期作业为主, 另加速写, 着重研究结构和形式法则, 以及素描创作设计的内在规律。而宝玉石鉴定与设计专业素描则重写实性, 用线表现“形”的律动节奏。作业时数服从课题要求, 长短期穿插进行……

一幅好的作品始终体现步步深入反复修正和创意的过程。人对素描的认识是在不同感觉所组成的整体关系进行分解与综合过程中提高的。正确的认识是取决于准确分析, 要知其所以然, 就需要具有严肃求实的精神, 象科学试验分解溶合物的组成成分那样, 在自然形象中有比想象好的一面, 而想象也具有比看到更好的另一面, 客观存在和主观联想合二为一是素描造型的基础, 二者缺一不可, 否则就会画成刻板的标本图解, 或者是脱离对象的其它什么。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特点在共同课程中因材施教, 提出不同侧重要求, 如果不按造型艺术规律去对待我们每一幅作品, 那么我们会很难学好本专业。

16.美术毕业论文:浅论儿童画教学方法 篇十六

“教育是一种勇敢者的探险——尤其是美术教育,因为它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创造。”可见,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儿童天生就是美术家,因为人类美术与人类生存并存,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在生息当中把自然界里所感受到的形象绘画雕刻于岩壁。这并不存在审美需求,而是对大自然仰慕的一种表现。儿童生来首先认识的有形的客观世界,在他们的感知客观世界中,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典型性和创造性的表现方法。它们用天真质朴的感情观察世界,它们用各种绘画来表达他们的情感。儿童稚拙的造型之所以让人心动,正是表现了他们蓬勃的生命力,洋溢着他们天真活泼的情感,展示他们积极创造的本能。

儿童美术创作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一个特殊阶段,它反映儿童的天性,表现出儿童的形象思维,是儿童用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由于儿童单纯、幼稚、天真无邪,他们拿起笔来毫无顾忌由子着自己的性情来,俨然一位艺术大师,充满创造性,不受任何限制,也不受真实的约束,往往形成稚拙、梦幻等特色。正因为如此,毕加索感叹道:“我花费了终身的时间去学习象孩子那样画画。”

儿童优秀作品——能展示儿童自己的认识和思维的、能反映自己生活体验和感受的,画面上能透出儿童天真、稚拙、童趣、童心、好玩等请调的就是优秀作品。只要作品有这些特征,哪怕是“画得一点也不像”和“乱七八糟”照样是好作品,“乱”并不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画得不像”并不影响孩子的想象与创造。

通过美术教学,我们要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生活,用自己的小手描绘事物,用自己的想象创造未来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自然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现。”我认为,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就是要训练学生有一双探究生活美、发现生活美的眼睛和有善于表现生活美的一双手。为此,我在版画教学中,常常引导学生联系包括学习在内的日常生活,要求他们把所熟悉的景与物、人与事作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场景,使之在实际生活中感知、积累生动的表象,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自我激发独立思考生活、主动参与表现生活的探究精神与创作动机。

我十分注意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空间,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从来不随意扼杀学生作品里所体现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因为美术不同于某道数学题只能有一个答案,美术作品的美具有多样性,需要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否则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学生的创作思路,使学生的 作品显得千 篇一律,缺乏个 性与 活力 。所以 ,不管 学生作 品 显 得 夸 张 还 是平淡 ,细 腻 还 是粗 犷,热 情 还 是宁 静 ,奔放 还 是含 蓄 ,它 都是有其内在的含义,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的结晶,是学生心灵的反映。作业评讲时我注意多讲优点,多肯定学生具创造性的一面,激发学生创造、表现美的欲望,这样做,同学们自然会变得更大胆、更充分、更主动地用自己的绘画语言与外界交流,这样才会给学生的艺术表现提 供一个有 利 的 条件。

教 师 不 仅是“传 道、授 业 、解 惑 ”,而且还要以一份真诚的心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流意见、交朋友、交心。让同学们的艺术表现热情培养起来,并留一个空间,让学生的艺术个性表现出来。例如引导学生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课前我先布置同学们回到自己的村子里走一走,看看那一处景象你认为最能代表家乡的美。上课时我先讲了一点风景装饰画的基础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谈谈想法,结果由于每一个同学的 生活 环境、心 理个性等 都 不 同 ,他 们 对 美 的感 受 也大 不 一样。有的认为热闹的市场能体现家乡的繁荣景象美;有的说宁静的小街美;有的说幽静的村前小园美;有的认为田野的春天大遍庄稼绿油油是生命的 美 ,秋天 硕 果 累 累 是丰收 的美 ??。课 堂 活 起 来了,同学 们的 脑子动起来了,我对同学们细微的观察、深刻的体会都一一给予充分的肯定,同 时 鼓 励 同学 们 把 自 己 的 感 受 表 现 出来 ,并启 发学生思考、尝 试用怎样的表现形式最能将自己独特的意境构思表现出来。结果,同学们的作业没有雷同,内容与形式都非常丰富,且较充分的体现了家乡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可见在美术教学中,注意鼓励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7.儿童美术,教案 篇十七

一、教学课题:第一课 花瓶(水彩画)

二、教学目标:

初步形成物体形体结构、比例概念、对称概念;认识各种不同色彩:初步了解色彩的深浅度、对比度概念;了解水彩画的特点与基本要求。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边教边画,讲练结合。

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水彩画的基本画法与步骤。

五、教学难点:正确选色、调色和上色。

六、教学器材:打字纸20张;铅笔20支;橡皮20块;12色水彩画颜料5盒;画笔20支;水彩花瓶画作1幅;直尺1把;彩色卡1套。

七、教学过程: 1导入课题

师: 母亲节是妈妈的节日。妈妈爱你,你更应爱妈妈。你会给妈妈送上一束鲜花作为节日礼物吗?

生:会!

师:很好!你们都是好宝宝!

生:鲜花放在什么地方才能保存得更好更久呢?

生:放在有水的花瓶里。

师:现在,我们就来画一个漂亮的水彩花瓶送给妈妈好不吗?

生:好!

2认识花瓶形体结构

师:(展示一幅水彩花瓶作品)花瓶有哪几个部分呢?

生:有瓶口、瓶颈、瓶身和瓶底四个部分。

师:大家认真观察,仔细想想,它们的形状各像什么呢?

生:瓶口是圆形;瓶颈马鞍形,又像个溜溜球;瓶身和瓶底合起来像个大酒杯。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想象力很丰富。很好!哪一部分最粗?哪一部分最细?

生:瓶身上方最粗,瓶身中部最细。

师:哪一部分最长?哪一部分最短?

生:瓶身最长,瓶底最短。

师:大家再认真看看,这个花瓶在形状上还有什么特点?我们把它左右对折一下,不难发现,花瓶的左右两部分对折线来说是对称的。即大小一样,长短一样,相应部分离折线远近相同。我们身上的左手和右手、左眼和右眼、左耳和右耳也是左右对称的。对称是一种美。我们在画花瓶时,一定要把这种美表现出来。3水彩画的特点

师:水彩画就是用水调和颜料在白纸上作画。水彩画的最大特点是亮丽、颜色薄而透明,很像是我国古代传统的水墨画。4.画水彩画的方法与步骤

师:怎样画水彩花瓶呢?下面我们介绍一种易学的方法:

第一步:用铅笔轻轻画出花瓶草图;

第二步:用浓色彩画出花瓶轮廓线;

第三步:选色、调色、上色、调整,完成作品。5.教师示范表演第一步(铅笔画花瓶),学生观摩

边画边讲解要点,突出强调要较准确地表现花瓶的形状结构和对称性质。6.学生做第一步实训,教师巡视指导(10分钟)7.教师讲解色彩相关知识

师:颜色的种类很多,你们能说出哪些颜色的名称?(出示颜色挂图)生: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灰、白„„

师:其中你最喜欢哪几种颜色?

生:„„

师: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白色和黑色放在一起,对比分明,对比度大;橙色黄色放在一起,很难分清,对比度小。颜色有深浅、浓淡、冷暖和轻重的不同。绘画时,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自己的爱好挑选运用,创造性地去发挥。8.教师示范表演第二步,学生观摩

师:下面,我选用较深的天蓝色把花瓶的外形轮廓画出来,它显得简朴典雅。要特别注意把花瓶的左右对称特点细心画出来,一边高一边低就不对称,千万别那么画。你们可根据自己的喜爱选出一种较深颜色,把花瓶的外形轮廓画出来,完成第二步。9.学生实训,教师巡视指导

10.教师示范表演第三步,学生观摩

师:怎样给花瓶用湿画法上色呢?如先把选好的适量红色颜料挤些调色盘内,加水用毛笔调均匀,然后在画面上需要上色的地方,果断用笔,一气呵成,不要反复涂抹,使画出的效果明快流畅。注意不要用毛笔接在颜料锡管上,沾一点画一点。上色时,要注意计划性,先画大面积的色彩,或从主要部分开始。少用白色或黑色,换色彩画时要把毛笔洗干净,保持色彩纯度,避免画面出现脏乱现象。下面,大家按照我说的这些方法,动手上色。比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画得好,画得快,画得美。开始!11.学生上色,教师巡视 12.评比、总结和表彰 13.课后小结

师:记住画水彩画的方法是:打草稿、上色、调整完成。今天刚入门,以

后大家要多多练习。熟能生巧,慢慢就会越画越好。

第二课水果蔬菜

教材思路:本课是我们的第二课时,旨在放松孩子们的心情,让孩子感受艺术的魅力。因而我决定以简笔画入门,从孩子最熟悉的水果蔬菜入手,让孩子大胆想,大胆画,用笔最直观地画出他们心中的水果蔬菜,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 通过对水果蔬菜的认识,尝试用画笔来描绘,锻炼孩子的概括能力。? 学会用点、线、面等绘画要素来表现一些水果与蔬菜。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简单点、线、面的掌握,自由的表述和绘制出水果蔬菜。教学难点:学会将点、线、面组合,拥有较好的概括能力。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铅笔、水彩笔、纸张。

老师准备:各种水果蔬菜的图片,绘画工具,绘画书等。

四、教学过程:

1、提问孩子知道哪些是水果蔬菜。

2、让孩子根据自身了解,大胆的画出心目中的水果或蔬菜(借此了解孩子的绘画基础和能力)

3、展示一些蔬菜水果的图片,老师运用简单的点线面绘制。

4、展示给孩子一些简单水果,他们自己进行概括绘画。(比如苹果,葡萄等)

5、老师教授一类较难水果的绘制方法,比如石榴,等

五、小结与评价

1、互相观摩,邀请一些朋友来看自己的画,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2、回家后,将今天所学的图画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着上色。

第三课 美丽的花

教学目的:

1、在绘画中进一步了解春天的主要特征。

2、在画圆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沿着圆圈进行绘画

教学准备:范例、蜡笔、画纸、各种花的图片

教学重难:知道春天的花是千姿百态的。尝试从花蕊外边有规律的添画

教学过程:

一、花儿朵朵开

1、图片观赏,你知道这些花都叫什么名字吗?他们长得什么样子。

2、为什么春天花都会开了。

二、各种各样的花

1、老师介绍范例,并讲解。

2、老师示范绘画。

·小蜜蜂采花蜜时喜欢在花的什么地方?(花蕊)

·老师示范绘画,从花蕊开始添画。

·请个别幼儿尝试绘画(鼓励各种方法)。

3、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交流各种样子难点画。

第四课 捏橡皮泥动物

篇二:儿童创意美术教案

(九月份课程)

第一课:教师节贺卡制作

材料准备:

教目的学:

作画提示:

第二课:手工祝福挂件

材料准备:

教学目的:

作画提示:

第三课:荷花线描图

教学目的:

①材料准备:a4白纸、彩色卡纸、水彩笔

作画提示:

②材料准备:白色卡纸、a4白纸、高丽纸、油画棒

作画提示:

第四课:美丽的蜻蜓(刮画纸粘贴)

材料准备:彩色卡纸、双面胶、剪刀

教学目的:

作画提示: 第五课:国画荷花

材料准备:8开水粉纸、8开黑卡纸、水粉颜料、沟边笔 教学目的:

作画提示:

第六课:青蛙与荷塘

材料准备:8开速写纸、马克笔

教学目的:

作画提示:

第七课:斑马制作

材料准备:

教学目的:

作画提示:

第八课:一群小斑马(简笔画)材料准备:4开国画纸、国画颜料、墨汁、国画笔 作画提示:

篇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案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美术与学前儿童美术

一、艺术于美术

对于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来认识。

1从精神层面;2活动过程层面;3活动结果。

艺术活动:是大人们以直觉的、整体的方式把握客观对象,并在此基础上以象征性符号形式创造某种艺术形象的精神性实践活动。

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区别在于它的审美价值,这是它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

艺术的功能 1审美价值;2社会功能(1)认识功能,(2)教育和陶冶功能,(3)娱乐功能等。艺术分类

依据艺术形象存在方式,艺术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依据艺术形象审美方式,艺术可分为听觉艺术、视觉艺术和视听艺术。

依据艺术的物化形式,艺术可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

依据美术分类的美学原则,艺术可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和综合艺术。依据美术形象的表现方式,艺术可分为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

在西方,“艺术”与“美术”都源于古罗马的拉丁文“art”。

美术这个专用名词,在中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被文艺家和教育家普遍运用的。

“艺术”它是用不同的形象化手段来反映自然和社会,表现人类情感的一门大人文科学;而“美术”,则专门用来指艺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即视觉艺术部分。

二、关于美术的起源学说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

(一)模仿说

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

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二)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

游戏说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也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游戏也是过剩精力的发泄。

(三)表现说 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情感交流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发

生的主要动因。

持这一理论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

(四)巫术说

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理论中最有形象、有势力的一种观点。

主要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

三、美术的概念和种类

在艺术分类中,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

美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主要包括:

(一)绘画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形式。

绘画: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设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

从地域看,绘画可分为东方绘画和西洋绘画

从工具材料绘画可分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

从题材内容绘画可分人物画、风景画、静物画、动物画等。

从作品形式分,绘画可分壁画、年画、连环画、漫画、宣传画、插图等。

中国画又称水墨画,是东方绘画体系的主流。

油画是西洋绘画的代表,它是世界绘画艺术最有影响的画种;传统的油画家采用焦点透视法作画。

(二)雕塑

雕塑是用可雕刻和塑造的物质材料制作出具有实体形象、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雕塑可分雕和塑。雕是从完整而坚固的胚体上,把多余部分删掉、挖凿掉。塑是用具有粘结性的材料连接、构成所需要的形体。

从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圆雕、浮雕。

(三)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是指日常生活用品经过艺术化处理后,使之具有强烈的审美价值的产品。

我们一般把工艺美术分为实用工艺美术和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陈设欣赏的工艺美术是指那些摆设、欣赏功能为主的工艺品,以审美为其的首要价值。

(四)建筑艺术

建筑是建筑物和构建物的统称。

建筑艺术:指按照没的规律,运用独特的建筑语言,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具有象征性和和形式美,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

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物的首要功能;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才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

四、学前儿童美术

(一)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科学的方式,一种是审美的艺术方式。学前儿童美术活动中所显示正是他们对世界感性的、直觉的、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表现出他们思维的直觉性、具体符号和情感性特点。

儿童与成人开袋世界的眼光与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是有所不同的。儿童的想象力是丰富的,看待事物的眼光也是独特的,事物在他心里的样子往往迥异于成人眼睛所看到的样子。

(二)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反映了他们整体智慧的发展。

学前儿童的美术是其心里活动的反映,是其心里表象的图式化。组合成奇特的画面,是他们自我心中思维方式在绘画中的体现。

(三)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表达情感与进行交流的工具

认为艺术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表现说,这种理论认为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可以说所有儿童的美术创作都具有“表现主义”的色彩。满足儿童交流宣泄情感的需要是儿童美术的特点。

第二节 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及意义

一、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

艺术教育是以艺术品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的教育,其范围包括艺术知识教育、艺术技能教育和艺术审美教育。艺术教育可分为专业艺术教育和普通艺术教育。学前儿童的艺术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

对学前儿童进行的艺术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实质主要完成艺术教育中艺术审美、创美的任务。艺术美是学前儿童美育中的核心内容。

美术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前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的、有计划地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活动,培养学前儿童审美能力和创作能力,最终促进其人格和谐发展的一种审美教育。

首先,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感知上表现为知觉过程的整体性与直觉性;在记忆上表现为具体形象记忆占优势;在想像上有着独特的想象;在感情上表现为易共鸣、易移情。

其次,美术教育的审美教育性质是由美术自身的审美结构与特点所决定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满足学前儿童审美情感的需要的情感教育。

幼儿时期,其心里发展的最大特点是自我中心。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学前儿童审美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一种创造性教育。

儿童的创

造力是指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事物的能力。学前儿童中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利用物质材料及过去的经验加以从新组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艺术是无措的,自由创造和追求变化正艺术的追本质的特征之一。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培养学前儿童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艺术是无错的,美术活动的特点也是自由的,不带惩罚性的。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助于大脑潜能的开发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助于儿童一般智慧和想象、创造能力的发展。

想象:是指大脑对以往经验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出心形象的心里过程。

创造性有赖于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协调动作,受固定思维模式的限制少,因而他们的思维也更加自由,更加具有发散性,更富于想象和创造性。美术教育可以说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的最佳途径之一。

第二章近代幼儿美术教育

第一节 西方近现代儿童美术教育

一、西方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直到十八世纪后期,幼儿教育才渐渐自成体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作出突出贡献的教育家应首推裴斯泰洛齐和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1782~1852)是瑞士女教育家。

福禄贝尔(1782~1852)是德国教育家。“恩物”意为神恩赐儿童的玩具。他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其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育模式。

二、西方现代儿童美术教育

奥地利美术教育家弗兰兹·西泽克(1865~1946)是一位儿童美术教育的先驱者。被后人誉为“儿童绘画之父”。

西泽克出生于波西米亚,童年时代宽松、自由的生活与所受的艺术熏陶。

西泽克的教育观点:儿童美术教育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与创造热情。

西泽克秉承了卢梭的思想,持一种自然主意的儿童观,儿童艺术是神圣的主张“大人”严禁“入内”,既成人不要干涉儿童的艺术创作,更不要压制儿童表现出的生命的原创力。西泽克最大的贡献还在于,美术教育从过去的重技术训练的功利立场,转到重视儿童艺术的创造性和表现性。这些美术教育家的观点分别形成了当代美术教育中的工具论与本质论两大派别。

三、美国当代儿童美术教育

《标准》是美国艺术教育有史以来第一套在联邦政府直接干预之下,由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共性组织研制的。

该标准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体,二在社会。

第二节 日本儿童美术教育

一、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幼儿美术教育

日本最早的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

图画法:是先由教师在纸上画上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简单的线。

二、大正时期日本幼儿美术教育

大正时期之前,日本美术教育基础上采取一种以临摹为主的教育方式,被称为“临画教育”。大正时期,一种推崇个性和创造性的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思想在日本传播,一些教育家对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陶冶儿童情操的重要性。这一时期,由画家山本鼎领导的自由画教育运动。所谓自由画是相对于传统的模仿、临摹而言。山本鼎把自由画教育的要点确定为“不是把临摹作为成绩,而是把创造视为成绩。”可见自由画运动对培养儿童创造性的重视。

三、当代日本幼儿美术教育

日本幼儿美术教育还在造型表现方面推行一种基本的指导方法,这种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技巧运作、传达内心活动三个环节。在头脑中浮现表现对象的形象,这是第一个环节;用手操作,进行技术活动,这是第二个环节;传达内心活动是第三个环节。

第三节中国近代儿童美术教育

一、旧中国的幼儿美术教育

篇四:儿童美术教案

少儿美术教案

姓名:陈海霞

联系:*** 少儿美术教案

备课人:陈海霞 联系方式:*** 适用年龄:4-12岁

建议课时数:初级14课时、中级14课时、高级14课时 适用年龄:4-12岁

培养目的:初级 体验多种绘画表现方式、培养儿童喜爱的视觉艺术,对颜色线条、形状有一定的认识基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持久的注意力“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中级 对线条、造型、颜色有一定的美感认识,能大胆构思、勇于尝试对美的表现。扩大儿童的表现形式,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孩子们的轮廓观察力。可以主观能动性的运用材料表现美。高级 对美有主观的能动意识,对画面的配色与构图有一定美感,较为娴熟的运用表现工具,较为娴熟的掌握线条、色彩韵律变化的美感,对形状有更深入的意识。可以达到,主观自如的通过绘画创意的形式表现自己生活的世界。

课程设置特点:能让小朋友在课上体验多种绘画表现方式,前几课以吸引儿童兴趣,展开想象力为主。在小朋友了解了一定绘画基础后,调动其兴趣的同时提升造型能力。在每个级别的最后一节口都会教导小朋友利用之前所学的表现方法,学会制作简单的折叠贺卡,并写上感谢的话语,感谢父母。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培养儿童从小学会感恩,并且可以学有所用,能够结合实际,运用自己所学,提升全方面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实力。

初级课程教案

中级课程教案

篇五: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十二篇

大班美术教案

漂亮的裙子

活动目标:

1、探索学习用点、线及简单图形装饰衣服。

2、会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衣服。并能注意袖口的左右对称。

3、能够大胆创设花纹,喜爱画装饰画。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音乐磁带。

3、请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

活动过程:

一、欣赏女孩子身上漂亮的裙子,激发幼儿兴趣。

播放音乐,请女孩子上来进行时装表演,在教室里走一走,展示自己漂亮的裙子。

二、选择1—2件花裙子,重点引导幼儿从色彩及装饰图案上来欣赏,感知裙子的美。

三、通过提问以及简单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装饰的基本方法。

提问:

1、你想在裙子上装饰哪些图案?

2、在裙子的前面、裙边以及袖子上装饰怎样的花纹?教师进行简单的示范,启发幼儿应点、线、圈及简单的图形装饰。(领边、袖边、裙边以及裙子的前面,注意左右对称。)知道在图案上的色彩上要对称的要领。

四、交代装饰要求。

教师提醒幼儿应线条和颜色对称的手法装饰衣服,鼓励幼儿用鲜艳的色彩进行装饰,注意色彩的对称和搭配。

五、幼儿装饰、教师指导。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启发幼儿装饰美丽的裙子。

六、总结评价。

带领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从装饰的花纹和色彩入手进行评价。

能力弱的孩子建议用双休日学过的格子画的形式装饰。

反思:由于幼儿初次接触装饰画,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比较重视了幼儿对线条、图形和花纹的搭配,还在裙子上作了范例,虽然我在幼儿作画前反复提示幼儿要画出和老师不一样的裙子,但仍然有一部分孩子与范例比较相象。有一部分幼儿则创造地装饰了裙子。在评价时,我特地表扬了这些有创造的孩子,鼓励其他幼

儿向他们学习。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重幼儿创造性装饰的培养,激发幼儿感受、表现美的能力。

【设计意图】

随着天气的变化,气温的突然下降,树叶纷纷飘落才将秋季的明显季节特征显现出来,而这些变化也已引起孩子们的注意。根据我们班幼儿兴趣与实际发展需要,结合季节特征,我们正围绕“多彩的秋天”主题开展教育活动。特设计了此活动。

【活动目标】

1.根据树叶原有的形状组合,拼贴图案。2.发展剪、贴、添画的美工技能。

【活动准备】

1.收集多种形状颜色的树叶,并进行压制处理(叶子压平整不要完全脱水)剪刀、胶水、双面胶、画纸。2.粘贴画范例。

3.《小树叶》音乐、课件。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观察树叶。1.引导

师:“小朋友,秋天到了,秋风把树叶吹进了我们的教室里,小朋友们捡起树叶放在手上的手上。”(教师活动前边说边把树叶撒到到教室的角落,听《小树叶》音乐)

“请小朋友拣起来一片树叶,和旁边的小朋友比一比,看看你的叶子和小朋友的叶子有什么地方相同,有什么地方不同?”

(新颖的导入让孩子们欣喜不已,气氛变得轻松活跃)2.观察树叶

“谁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树叶是什么样子的?(提示:形状、颜色、和大小)它像什么?”(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出示范画,请幼儿观察,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粘贴画制作过程。

小树叶真神奇,形状不同,可以像那么多东西!看看我们把几个树叶拼摆在一起会变成什么?

1.出示范画(金鱼)

这幅画是用什么做成的?粘贴的是什么?是有哪几种树叶粘贴成的?

请幼儿仔细观察并回答。幼儿园大班美术教案:树叶变变变 2.教师现场做粘贴画一幅

师:(拿银杏树叶)小朋友们看老师手里有一片什么叶子,它像什么?可以做什么?

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自由的说。(有小朋友说像孔雀,像花裙子,像扇子)

“这么漂亮的树叶,老师想用它做一幅画,小朋友们帮老师一起做吧!”

引导并示范孩子怎样用剪刀、胶水、双面胶等粘贴添画。和孩子们一起做一幅秋天的图画。

(让孩子观察树叶画制作步骤,对过程有整体系统的印象)

三、制作粘贴画

1.幼儿自由选择树叶,初步尝试拼摆。

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种树叶,你想用树叶粘贴什么呢?”请幼儿自由的选择树叶,构思自己的树叶粘贴画,在画纸上拼摆,调整。

2.请幼儿跟同伴说说自己拼摆的是什么,是怎么做的?相互启发更好的创意。3.让幼儿粘贴,制作作品。

请幼儿适当调整或重新组合好的作品,粘贴,添画,美化自己的作品。注意用剪刀要注意安全,胶水涂抹在叶子的反面,并涂抹均匀。树叶要轻压,防止碎裂。

教师对不同水平的幼儿分层指导。

四、欣赏作品。

将幼儿作品贴在主题墙上,让幼儿之间互相评价欣赏粘贴画作品,获得美感与经验。放音乐《小树叶》舞动身体学习小树叶舞动,离开教室。

【活动延伸】

将幼儿的作品办成“会变的树叶”作品展,让大家欣赏。

【活动反思】

孩子们对《树叶变变变》这个活动很感兴趣,他们开动脑筋用树叶拼搭各种东西,一个个美丽生动的造型跃然于纸上,有孔雀、蝴蝶、金鱼、小兔、还有小船等等,真是让人赞叹不已。从这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对于感性的、具有操作性的活动特别感兴趣,探索欲望强烈,参与的积极性也比较高,完成的效果自然就好。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设计:国宝熊猫

【活动目标】

1.知道毛笔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种类,中国人、外国人都很喜欢。2.尝试用毛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感受用毛笔作画的快乐。3.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提升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感。

【活动准备】

1.师幼共同收集不同内容的中国画图片,供幼儿欣赏。2.范画五张,玩具熊猫一个。

3.宣纸、旧报纸、毛笔、墨汁、瓷碗、抹布等。

【活动重点】

帮助幼儿从美术的角度接近中华文化,感受中国画特有的风格,对幼儿的作画技巧不必有过高的要求。

【活动难点】

幼儿的毛笔控水情况,画面整洁的保持。

【活动过程】 1.欣赏中国画。

2.师幼共同欣赏活动室布置的中国画。3.共同讨论有关中国画的常识。这些画与我们看到过的许多画不一样,我们叫它中国画,是用毛笔(出示毛笔)画出来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很喜欢。4.探索毛笔。

――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毛笔,说说有什么感觉,充分感知毛笔与其他各类用笔的不同。

――用水实验毛笔的用法(利用废旧报纸,孩子们用毛笔沾水,在报纸上随意图画),说出和我们平时用的彩笔有何不同,表达用笔感受。

——教师简单讲解几中毛笔的用法,孩子们尝试在报纸上练习。

5、为国宝熊猫画像。

――让孩子们仔细观察玩具熊猫外形特征:头、眼、眼圈、耳、身体、腿、尾。鼓励孩子说出其主要特征。

――教师示范。用毛笔蘸足淡墨,用中锋画头、身体等轮廓,再用笔尖蘸足浓墨,画眼圈、耳等部位。——幼儿作画。提醒幼儿用浓、淡墨色作画,鼓励有能力的幼儿画出熊猫动态。――熊猫喜欢吃什么?引导能力强的幼儿添画竹子。

6、展示作品。

肯定和接纳孩子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鼓励幼儿讲述画面、和同伴共同欣赏别人的作品等,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的条件。

大班美术活动:自制连环画《小蝌蚪找妈妈》

设计思路:

小朋友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了幼儿。在故事中,通过小蝌蚪找妈妈的曲折经历,使幼儿了解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解连环画的形式,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制作成连环画,并且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相互合作的能力。活动目标:

1、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了解故事的主要情节。

2、会区分故事中不同的情节内容,知道其先后顺序,并能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制作成连环画。

3、与同伴协商,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任务。

活动准备:

1、白纸裁成32k,数量7倍于幼儿人数。

2、事先熟悉《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内容。

3、水彩笔、连环画、动物图片、订书机。

活动过程:

一、回忆故事《小蝌蚪找妈妈》的主要情节。

1、播放录音,再次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

2、提问:小蝌蚪刚生下来是什么样子?

小蝌蚪把哪些动物当成自己的妈妈了?

小蝌蚪去找妈妈,先碰到了谁?后来又碰到了谁?最后它找到自己的妈妈了吗?

小结:小蝌蚪遇到了鸭妈妈,鱼妈妈,乌龟妈妈,鹅妈妈,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二、讨论:怎样制作连环画?

1、师:小朋友知道什么是连环画吗?(连环画就是由一张张连续的画面,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按次序装订起来,就成了一本连环画。)

2、怎样来做连环画呢?

①.画故事。每张纸画一个故事情节,有几个情节就画几张纸。

②.把画好的故事内容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并写上页码。

③.装饰封面。利用故事的名字《小蝌蚪找妈妈》,画在封面上,让别人一看就知道这本连环画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故事。

④.装订。

上一篇:小学二年级下语文下一篇:考研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