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方案

2024-06-26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方案(精选7篇)

1.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方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兴趣,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

3.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大胆表现,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分享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重点难点

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思维、想象、操作等能力。

活动准备

1.各异的树叶,有真的树叶,也有用色纸剪的树叶。

2.各种颜料让孩子们印树叶。

3.营造宽松、自由、有序的活动区域。

活动过程

我带领孩子们到公园里观察树木,捡拾各种树叶,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

1、豆豆跑过来说,老师:我也捡到了一片树叶,看,它变成什么了?

2、我拿起这片叶子让孩子们观看。

3、孩子们说:老师,你们想不想也使你们捡到的树叶变一变呢?你准备把你的树叶变成什么呢?

幼儿根据树叶添画造型:

1、把自己捡到的树叶用双面胶贴在纸上。

2、用记号笔、蜡笔大胆构造、想象。

3、可选择一片或多片树叶自由组合创造。

4.给树叶画上手,脚,让它变成一片会跳舞的叶子

师生交流分享:

1、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对幼儿的创造意识给予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与成功感,体验和分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2、鼓励幼儿大胆地响亮地介绍,语言能完整、流畅。

3、老师对幼儿的今天活动情况作适当评价。

4、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2.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方案 篇二

有科学研究表明, 幼儿期是人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该阶段幼儿的脑细胞处于非常活跃的时期, 并且精力充沛, 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都非常强, 同时赋予想象力, 所以幼儿期是培养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 大班幼儿教育应该充分把握这一时机, 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充分培养和开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二、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方法

(一) 教师要做幼儿探索过程的启迪者

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 幼儿教育也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 不是单方面的将知识填鸭式地灌输给幼儿, 而是努力使自己成为幼儿探索过程的启迪着和带路人, 积极从多方面培养和启发幼儿的探索精神。

1.幼儿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幼儿的探索精神

要想促进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首先必须培养创造型的教师, 具有创新特征的幼儿教师可以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活泼且极具启迪性的氛围, 积极探索和使用各类创新方法, 在日常活动中发现和捕捉幼儿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2.注重随机教育

在日常活动中, 幼儿教师要积极发现并刻意制造一些偶发性的科学活动, 抓住幼儿瞬间迸发出的探索精神火花, 及时引导, 从而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水到渠成。例如, 幼儿教师可以将装有蝌蚪和小青蛙的容器刻意放在“幼儿角”, 等到幼儿早晨入园后会突然发现小蝌蚪变了, 正在变成小青蛙, 这会一下子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 进而进行更认真仔细的观察, 即通过日常活动的随机教育使幼儿快乐的学习和体验到知识的乐趣和探索的乐趣。

(二) 重视对幼儿进行科学训练, 培养其主动探索意识

1.引导幼儿观察和发现, 激发探索愿望

幼儿的探索活动是从身边事物开始的, 所以要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对知识的兴趣, 必须从日常生活开始, 同时, 幼儿教师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引导, 例如在“有趣的魔术”活动中, 先让幼儿用米汤在白纸上画画, 等干了之后什么也看不见了, 然后再用碘酒喷洒, 原来的画又显现出来。在进行这个游戏的过程中, 幼儿会有很多很多问题, 幼儿教师先不要急着否定孩子们的问题, 可以允许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思路先试一试, 在尝试失败后再告诉孩子们是怎么回事, 这样便可以充分激发出幼儿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性。

2.设计问题, 引导幼儿进行思维探索

我们对知识的探求是从质疑开始的, 提出疑问的过程, 其实就是幼儿积极思索问题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提问者会就问题进行思索和积极的探索。例如, 幼儿都很喜欢给花浇水的活动, 可是有的孩子会浇了一遍又一遍, 还会问:水倒下去就不见了, 水上哪儿去了呢?这时候千万不能批评孩子, 或者轻视嘲笑, 一定要耐心、热情的回答和讲解, 要以此为契机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激发其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好奇心, 因为好奇心是幼儿探求知识的原动力, 幼儿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发明”很多益智游戏, 例如找到一些容易吸水的东西, 让幼儿在探求欲望的驱使下, 主动探索和发现“水不见”的原因。

(三)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作用不容忽视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非常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 这种观念和想法本无可厚非, 但是很多家长不注重教育的方式方法, 采用的逼迫式的教育方法, 忽视了对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开发和主动性的培养。所以, 要想促进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首先必须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使其能够转变教育方式, 讲求方式方法。

另外, 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 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该鼓励幼儿的一些发掘创造性的活动, 尊重和培养孩子的个性需要, 对其好奇心应该表示赞同和肯定。例如有些幼儿可能喜欢拆玩具、自己瞎捣鼓, 家长看见后可能会很生气, 训斥批评孩子, 但就是因为这一顿训斥, 可能会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性和对知识的探求。

(四) 教师的指导和幼儿的探索活动相结合

教师的指导艺术在于要充分把握时机, 激发幼儿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和热情, 教师的指导千万不能代替或者阻碍了幼儿更好的进行科学探索, 例如, 在制作风铃的游戏中, 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的材料,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 并通过制作过程发现哪种材料最适合做风铃, 制作结束后可以就风铃的制作过程和步骤进行讨论, 这样既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又能激发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一举两得。所以说, 幼儿教师不是简单的将科学知识从自己的脑袋里转移到幼儿的脑袋里, 而是通过各种精心设计的活动和过程激发幼儿自身的探索和思考, 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结束语

在对大班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 切忌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 使幼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 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各种灵活的教授方式, 指导和开发幼儿自身的动脑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达到“爱科学, 学科学, 用科学”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杨丽.让科学走近孩子——浅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意识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 2012年17期.

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方案 篇三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天性,这种天性让幼儿更加执著于进行观察探究。在科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幼儿对瞬息万变的科学现象有观察的兴趣,乐于发现和探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说:教师的“教”要使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学会作出假设;学会创造想象;学会大胆质疑。最终促进幼儿将外显的学习活动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操作活动。大班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他们提出的问题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因此,我们应该启发幼儿讲述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鼓励他们发问。

例如,在综合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静态的科学内容变为动态的故事画面,把看、听、想、讲有机结合起来,使活动更符合幼儿的特点:生动形象、充满情趣。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故事情境,屏幕上立刻呈现出一群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清澈的河里游来游去。给幼儿带来视觉、听觉的冲击。于是幼儿个个来了兴趣,在声音、角色、动作、变化的画面等信息刺激下,问题一个接着一个:“这么多小蝌蚪聚在一起做什么?”“小蝌蚪游来游去在找吃的吧!”“他们吃什么?”“小蝌蚪为什么不跟妈妈在一起?”“这只小蝌蚪离队了?”等等。生动的画面既满足了幼儿好问的欲望,激发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又顺利地引出了课堂主题。紧接着,老师巧设疑问:“这些可爱小蝌蚪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很着急的样子,它们到底在干什么呢?”(找吃的、找妈妈),“小朋友愿意帮它们找妈妈吗?”这时,小朋友个个兴趣盎然,对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当讲到“四条腿长齐了,尾巴没有了,换上绿衣裳,就跟妈妈一样了”时,小朋友又产生疑问:“小蝌蚪的尾巴怎么会脱掉了?”顺应小朋友的问题教师留下余味,鼓励幼儿课外养殖小蝌蚪,观察蝌蚪尾巴的变化,小朋友的兴趣达到了另一个高潮。

二、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幼儿的倾听能力与语言交流能力

倾听是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是一种接收性语言,就幼儿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幼儿语言能力是在运用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记住大量的词汇,而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是引导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能大胆、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科学活动是儿童探索、实践的过程。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者。幼儿在动手摆弄、操作各种材料的过程中反复进行探索,它符合幼儿心理的需要。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幼儿在做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对某一事物的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能获得直接的经验。我们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只有在此基础上,幼儿才会有话可说,有表达的愿望。例如,我们在“益智区”里有各种各样的标志图,在“生活区”里有很多种交通工具图,在“图书角”里有许多关于动植物怎样过冬、动物之最、种子的秘密等书籍图片,让幼儿利用自由活动的时间,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来表述,讲给老师、同伴听,讲给家长听,我们经常看到家长来同接孩子时,小朋友们都会不由自主地讲给家长们听。我们还让幼儿利用谈话时间来讲述“你最喜欢的动物”、“小小气象员”、“餐前播报”等,让幼儿把生活中的科学通过自己的表述来传达给周围的人,与他人一起分享,体验交流的快乐,同时也培养幼儿倾听的习惯,提高了幼儿的语言交流能力,树立了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分析概括的过程中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岁的孩子随着身体的成长,活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经验逐渐丰富,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萌芽并逐步发展。但由于他们掌握较多的是实词(名、动、形、代),没有学会多少虚词(连、介、副等),加上理解能力有限,连贯性口语表达能力较差,故常出现不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情况。他们想说不会说,要说说不清,说起话来断断续续,半句话多,停顿多。更困难难的是不易说清事物间的关系,只能说一些片段,对因果关系难理解,有些句子还常常出现语法错误。大班孩子所掌握的词汇往往落后于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方案 篇四

在干燥多风的秋天,我们常常会碰到这些现象,如:幼儿会发现梳子梳过头发后头发飘起来了;衣服上沾满了白色灰尘;脱衣服会发出啪啪的声音,并有小火花。但他们对其中的奥秘还不了解。因此,我设计了“奇妙的静电”这一活动,让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导向作用,因此,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从认知、能力、情感三个方面确定以下目标:

1、通过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是本次活动的重点。

2、学习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主动、积极地寻求帮助。

3、初步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碎纸、尺、铅笔、梳子、、丝绸、塑料袋、硬币、钥匙等实验物品。

2、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活动导入课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出示梳子)这是什么?(梳子)介绍桌上的纸屑。

师将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梳子是否有变化;然后在肘子底下边摩擦边口中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和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幼儿说,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摩擦起电

师:小纸片主动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呢?(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2、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的猜想。

师: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现在请你们自己试试。(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请个别幼儿示范:谁会变这个魔术,请你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4、师再次示范,揭晓答案。

师: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这个魔术的吗?(在做一次)请幼儿看清楚是怎么变的,用语言表述出来。

5、幼儿再次实验,并小结:梳子经过摩擦好,靠近纸屑,纸屑就会被吸起来。

三、幼儿实验并记录,观察静电现象,教师进行指导。

1、师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幼儿用书)提出要求。

师:请你们在看看,桌子上还有什么,除了梳子在绸布上摩擦后能把纸屑吸起来,看看这些东西会吗?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2、幼儿实验,教师个别指导。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3、集体分享实验结果。

请幼儿说说实验结果?有谁的结果不一样?

4、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总结(对幼儿在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提醒),再次进行实验,分享结果。

5、师总结,简单解释静电现象。

为什么有的东西能吸起来,有的不能呢?能吸起来的说明他们之间产生了静电。

四、迁移幼儿的生活经验,了解常用的防止静电的方法。

1、师: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静电现象吗?感觉怎样?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静电呢?(脱衣服时,用梳子梳头发时,刚关闭的电脑、电视等)

5.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设计 篇五

科学活动:会变的影子

幼儿经验分析:

1、幼儿对光和影子的关系已有初步的了解,知道有光就有影子。

2、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已发现到影子是会变的。

设计意图:

1、提供相关的操作材料,引发幼儿探索“影子变化”的兴趣。

2、在幼儿实践的基础上,提升有关光和影子关系的经验。

环境创设:手电筒、辅助材料、纸、蜡笔、陈列板

活动流程及相关提问:

一、质疑,引发幼儿探究的兴趣。

1、影子会变吗?为什么?

2、影子会怎么变?

3、你会让影子变吗?

二、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探索并记录自己的发现和方法。

观察要点:a、参与投入情况 b、选择和使用 c、记录的.方法

三、讨论交流、经验提升。

你是怎么让影子变的?

(归纳影子变化的原因)

挑战:影子真会变,那它会不会变没有了呢?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螃蟹

课题生成:

在主题活动《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中,我们从小班起重点介绍地球七的动物。于是幼儿、老师共同收集了几种动物如兔子、金鱼、寄居蟹,幼儿对这些活生生的动物很感兴趣。

“菊香蟹肥”的时节,幼儿都吃过螃蟹,他们带来了蟹壳,他们说:熟螃蟹是红色的。因为螃蟹的大钳子要夹人,父母都不让孩子玩活螃蟹,但幼儿却有着强烈的兴趣。于是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为幼儿提供条件,创造机会让他们探索。

活动目标:

1、充分体验探索活动的快乐。

2、了解螃蟹的外形,爬行方向,学会一些简单的观察方法。

3、激励幼儿勇敢探索,积累一些生活经验。

活动准备:

1、四十只小螃蟹,两只大螃蟹。

2、二十只小塑料箱,四只大塑料箱。

3、夹子、筷子、手套人手一份。

4、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过程:

1、教师问:你们知道螃蟹吗?(知道)在家里爸爸妈妈让你们玩吗?(不)为什么?

幼儿l:因为螃蟹凶。

幼儿2:它有大钳子。

幼儿3:要夹人。

2、教师说:今天教师和你们一起玩螃蟹好吗?(好)不过一定要注意螃蟹的大钳子。

幼儿观察螃蟹:

幼儿1,只看不动手。

幼儿2,想用手摸但伸到一半又停了。

幼儿3,用手碰一下马上缩掉。

幼儿4,拿起一旁的筷子夹着玩,夹住了螃蟹就叫,掉了就大笑。

3、幼儿坐在地毯上。

教师问:玩得快乐吗?(快乐)

教师说:小动物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教师又问:螃蟹长得什么样子?

幼儿自由谈,教师巡听。

幼儿1,背上有壳,是灰黑色的。

幼儿2,有眼睛,烧熟了是红色的。

幼儿3,有三只脚。

幼儿4,不对,有四只脚。

4、教师说:螃蟹到底有几只脚?大家去数一数。

5、教师示范,戴上手套捉起螃蟹点数。

教师提醒:可以把螃蟹捉到小箱子里,仔细看看螃蟹底部是什么样的。

6、盆子、水、抹布,透明盖电锅两只等。

活动中幼儿的勇敢、才智、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提高。另外活动中老师有目的的引导幼儿从多个方面进行观察,学习一些科学知识,使他们在以后的探索活动中更加聪慧。

不过在活动中觉得“数活螃蟹腿”这个环节较有难度,可以放在螃蟹煮熟后进行。

专家点评:

把本活动列为生活活动,可能更加贴切。从整个过程看,并没有什么太难的知识点,但教师把探索精神放在首位,体现的是大班幼儿应有的求知学习欲望,这一点,是值得大家借鉴的。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不一定每次都有众多的难点要突破,只要能激发求知欲望,萌发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样的活动都是好活动。

反思与讨论:

6.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篇六

1.动手操作,裁剪、绘图、折叠等,制作漂亮的花朵。

2.观察纸花朵在水中盛开的过程。

3.幼儿乐意动手做实验,亲身感受科学的神奇与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彩纸、彩笔、安全剪刀、盆、清水

活动过程:

1.激发好奇心

小朋友,你们见过纸做的花朵在水里慢慢绽放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做这个好玩的小实验吧。看看我们需要的材料有彩笔,彩纸,剪刀,一盆清水。

2.制作花朵

老师一边示范一边讲解,拿一张彩纸,对折两次,再对折成三角形,用安全剪刀剪出花瓣,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打开就是一朵四瓣花朵。小朋友还可以和老师一起剪出五瓣的花朵,六瓣的花朵等等复杂的花朵。

3.绘图添画

接下来我们给花朵上画出漂亮的图案,比如:我画只七星瓢虫在花朵上、画只蜻蜓落在花朵上、画只毛毛虫爬在花朵上、花朵上画出笑脸等等都可以,总之喜欢什么图案就画什么图案。

4.折叠成花苞

把花朵所有花瓣向内折叠,刚才的图案就被遮挡起来了,花苞就做好了。

5.静待花开

把我们折叠好的花苞放入清水中,观察发现花儿慢慢绽放,太漂亮了,太神奇了!

幼儿园大班科学《漂浮的花朵》活动反思

7.幼儿园大班科学教学方案 篇七

【关键词】图示记录法 幼儿 科学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243-02

一、如何运用图示记录法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活动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讲过:“科学的方法与知识的积累,具有相当的甚至更大的意义”。幼儿期是幼儿行为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大班幼儿其抽象逻辑思维已经萌芽,对符号、简单文字和线条等理解能力较强,本课题旨在进一步运用图示记录法为导向,引导幼儿观察在生活中、科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发现的社会现象,分析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和策略,帮助幼儿树立主动探索的问题意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责任态度,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一)图示研究法的研究指向:

1.鼓励孩子尝试用观察、语言、符号、图解等方式记录自己在科学活动中探索,发现的过程和结果。

2.通过观察与了解生活中的科学试验,并有实验操作的兴趣。在充分的实验的基础下能将操作结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并简单表述操作过程。

3.幼儿能够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愿意用多种方式与同伴分享交流探索过程和结果。

4.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科学活动,愿意与同伴交流经验,能够学习借鉴他人方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操作方法。

(二)图示记录法的实施

运用于是记录法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活动能使得活动中含有幼儿操作性质的活动通过图示反映出来,能够具体的像幼儿展示其动作与活动性质等问题,这样就能够使得幼儿很好的理解到活动中需要办到的事情,比如先干什么,比如每一步的动作。这样在每个活动前教师都明确的提出要求,通过图示法反复的展示给孩子们,这样就能使得孩子们在图片中更好地理解,提高了幼儿的规范意识,而不用使得教师使用或者担当一直说教的这种乏味枯燥的角色。这种并不枯燥的纪律就是通过这种简单的有趣的图是表达给幼儿的,在图示中表达出来的被幼儿很好的理解使得幼儿更愿意更好的能够执行这些理解。

二、图示记录法的作用

1.图示法能够发挥幼儿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幼儿参与与课堂活动进行阅读活动的关注者和引导者,这种参与引导的角色使得教师需要学习不断的开阔担心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帮助或者是直接为幼儿做到什么,在活动中更需要教师对幼儿学习做出一个好的强有力的评价,因此教师使用图示法引导孩子进行好的学习与认知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幼儿在图示发记录培养中是一个主体性质极为强烈的存在,更是图示法中主人翁一样。

比如吃水果的这个问题,我在课上面讲小朋友需要吃许多的水果才能快点长大,小朋友不能挑食任性,要各种营养均衡才是一个好孩子。这样的理解就被一个挑食的小朋友记住了,他在画画的时候就把这个记录下来,而且这个只吃肉的小朋友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挑食了,我会吃很多东西,不会光吃肉了。图示记录法使得小朋友更加记住了知识,增加了其理解能力,所以图示记录法使得大班幼儿科学活动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2.图示法能够开阔幼儿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图示教育法使得教师更大的给予了幼儿更多的话语权和表现机会,能够激发幼儿主动的积极学习与主动发展的能力,使得小朋友的表现自我的潜在意识在图示法中展开,更使得小朋友能够源自本心的自由地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广泛交流与合作,从而使画在纸上的图片使得小朋友能够更加顺畅的表达、理解、交流,这样的图示记录法能充分展现小朋友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在绘画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使用图示记录法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活动能够使其走上全面的科学道路。现代社会需要优秀的复合型人才,不需要“死读书的书呆子”,而不仅仅是学习先人创造的传播体,幼儿图示记录法教学恰恰满足了社会发展与时代进步对教育先进性的发展要求,通过开放活动给予幼儿充足的锻炼机会,在幼儿的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中实现共同发展,在不断的绘画的过程中使得小铺能够拥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图片与图片的直面交流能够有效锻炼幼儿的各项能力,真正解放幼儿的思想与手脚,让幼儿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有效促进教学的最优化发展,幼儿教学也因此成为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应用模板,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幼儿的喜爱和参与,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如何正确的培养学生使得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思想是当代学者都在思考的问题,幼儿需要的内容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在这个变化的背景下这些知识、物质、情绪发展、道德、社会生活及社交生活等要素并且不是一成不变的,幼儿需要在拥有社会环境知识的大背景下发展其自身的思想这一使命不断的处于被探索的状态。教育要紧扣其自身的需要,教育内容的设计应该具备科学性;幼儿处于成长的关键时间段,所以不仅有着对社会对生活的困惑与疑虑,还有着成长的疑惑与痛苦,幼儿还处于空白纸的朦胧期,所以这时候恰当地引导和帮助就十分重要了。鉴于此,为了改善与丰富学生核心教育内容,教育者就必须要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掌握幼儿的真实需求,培养正确的创新意识,培养正确的学生思想,为国家提供思想身心都积极健康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文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2]张燕,邢利娅.《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 北师大出版社,1999.1

上一篇:脑筋急转弯橙最怕什么(打一食物)下一篇:万年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