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2024-08-21

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精选12篇)

1.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篇一

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

楚雄市北浦小学 张志宏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全体党员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增强党的意识,时刻牢记自己第一身份是党员。要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给全体党员释放了以更大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强烈信号。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我有以下几点心得:

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的党员教师,我们务必从组织和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四大风险和四大挑战出发,严格按照保持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要求,始终时刻牢记党员身份,切实在加强党性修养、强化党员意识上做文章、下功夫。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做到“四个切实”。

一是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作为党员教师必须时刻注意改造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党性修养,展现优秀党员风采,向合格党员对标看齐,不断发展和壮大我们的党组织。我们要及时学习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和会议精神,及时学习党的最新理论,个人养成带头加强学习、带头践行宗1 旨、带头严守纪律、带头争创业绩、带头从严律己的习惯,努力做政治上的清醒人和明白人。

二是要切实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的政治纪律是维护党的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纪律,是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与核心,只有政治纪律严明,才能使全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党的事业蓬勃发展。作为党组织中的一员,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章党规,以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形成守纪律、讲规矩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切实践行群众观念和群众路线。我们党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从部门职责角度而言,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应该始终紧紧依靠群众,发挥群众路线的优良传统,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认真对待群众的利益诉求,要积极投身自身工作岗位,努力践行群众路线,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心里始终要装着群众,尽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实事好事。

四是要切实增强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从严治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着力解决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2 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自我提高,时刻牢记肩上的重任和使命,时刻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重托,始终做到时时、事事、处处对组织负责,按照“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标准,加强履职尽责,把自身工作做好,主动作为,为楚雄教育发展,学校发展,学生健康成长做贡献。

2.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篇二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 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现行宪法规定, 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 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因此, 社会各个组织、各条战线以及个人都应积极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落实到当前进行的各项事业与工作中去, 其中包括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当前, 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些地方新闻事业的管理部门及其官员、新闻媒体及其新闻工作者没有正确认识到宪法、法律和部门政策的关系, 在实际开展工作过程中受到地方政策或法规的约束, 未能从大局、全局、宏观利益出发;新闻立法的缺位使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与义务未得到法律层面的根本保障;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的欠缺导致新闻工作中存在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现象。《决定》的出台对我国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管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以宪法和法律精神, 依宪、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 正确开展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媒体应该结合自身的运作特点与规律, 积极响应党的号召, 纠正当前我国新闻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全面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法治素养, 同时抓住这一空前契机加速推进新闻立法, 规范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行为, 保障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权利。

一、以宪法精神管理新闻事业, 正确开展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

《决定》提出,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 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 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 保证宪法和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媒体作为党领导下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 同样亟须依据宪法精神管理、指导新闻事业的有效开展。

首先, 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领导与管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唯一的执政党, 是领导我们事业 (包括新闻事业) 前进的核心力量, 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 应该注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路线上的领导, 要指出规范媒体的政治方向、开办宗旨和无产阶级性质, 使之能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在意识形态领域成为党开展工作得心应手的有力武器;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应该在法律所规定和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党应该允许媒体有相对独立的社会地位和发挥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作用的广阔空间, 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干涉媒体的具体新闻业务和活动。

党对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应借鉴政府权力清单管理制度, 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权力清单, 是指对政府及政府部门行使的职能、权限, 以清单方式进行列举;行政机关履行职能、行使权力, 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确立的清单进行, 不属于清单列举范围内的职能和权限, 行政机关不得为之。在近年来大大小小腐败案件宣判时, 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汇是“利用职务之便”, 实际上就是利用手中的“权力之便”。提出建立权力清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把“职务之便”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1]媒体作为舆论宣传的重要阵地, 在舆论的形成和传播发散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其权力实施清单管理制度,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体现“放权”改革思路、彰显媒体自主权力的同时, 对媒体也是一种约束。清单管理分为“负面清单管理”和“正面清单管理”两部分。现行的“正面清单管理”规定“只能做什么”, 而“负面清单管理”限定“不能做什么”, 并以清单方式进行列示。媒体的“正面权力清单”要明确媒体可以自由采访、报道、监督的对象, 具体哪些部门、哪些级别官员、哪些类型和性质的问题要一一列出。尤其在媒体开展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显得尤为重要, “正面清单”可以明确舆论监督的对象和范围, 使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有章可循, 有据可查, 有规可依。若以宪法精神为观照, 媒体在开展采访、报道、监督的过程中, 不存在“负面权力清单”一说, 这就存在对新闻宣传管理审批的约束的问题, 应配套建立对媒体审批的权力清单制度, 明确哪些问题需要报批核准, 这就意味着对媒体进行管理的权力也应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以制度规范权力, 让权力运行的边界公之于众, “让权力在阳光之下运行”。在明确清单后, 应当将“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予以公开, 向全社会公布, “安民告示”。这样, 一旦媒体依据“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开展具体的新闻工作, 各级党政官员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会视作是媒体的常规运作和规范动作, 能够消除各种不利于社会稳定的猜测, 也使一些惧怕媒体批评、监督的人失去抵制、拒绝的借口, 同时还能避免媒体权力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法律、党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修改完善有关新闻管理制度, 清理、废止有悖于宪法精神的新闻管理制度

中共十七大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中共十八大明确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并进一步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 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但在新闻事业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地方经常会出现新闻工作者的管理规定、要求与宪法、法律冲突的情况, 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和媒体在处理相关问题时, 应该处理好宪法、法律和党和政府政策的逻辑关系。总体而言, 媒体应该从大局、全局、宏观利益出发, 分清主次、轻重, 来处理国家宪法、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关系。宪法是国家的意志, 是根本大法, 而行政性法规、政策, 则是在宪法精神指导下制定的具体行政行为规范。宣传纪律是党派和政府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具体的宣传规定和约束, 是短时间或一定时期内的, 有时是针对某些情况、某一情况的规范。行政性法规或宣传纪律不能有悖于根本性的法律和原则, 如果两者在实施过程中, 一旦有悖于法律和党性原则, 或被纠正, 或被取消, 或被放弃。媒体在实际工作中, 应从大局着眼, 坚持宪法权威, 遵循宪法和党性原则。

这里仅以有关舆论监督方面的政策规定为例, 1953年广西《宜山农民报》批评中共宜山地委事件发生后, 有关部门明令党报“不能不经请示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 (即惯称的“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 , 这一规定后来成为全国普遍实施的一项政策与纪律, 日后无限扩张, 党报不仅不能批评同级党委, 还不能批评同级政府, 甚至不能批评同级党委和政府的个别领导。这一文件成为不少领导干部拒绝与压制舆论监督的“法律根据”[2], 致使媒体开展舆论监督阻碍重重, 难以有效开展。《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宪治国, 宪法第四十一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而“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等限制党报和其他媒体在宪法规定下开展舆论监督的规定, 会很大程度影响、消解、阻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的达成, 同时妨碍媒体新闻批评和舆论监督的健康开展。为贯彻实施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 应适时废除此类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相关规定。

贯彻落实四中全会精神, 我们应该举一反三, 检查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是否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 甚至存在有悖宪法、法律的政策和管理规定。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宪法、法律、党和政府政策的关系, 修改完善有关新闻管理制度, 清理和废止有悖于宪法精神的新闻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按照宪法和法律以及中央的精神和纪律, 某些新闻可以报道, 但由于个别地方保护主义严重, 媒体在执行采访或监督工作时会遭遇有关部门和单位、个人的压制、刁难。媒体应该向上级党委机关甚至中央反映情况, 以求得问题的最终解决, 而不是错误地与地方党委或宣传主管部门对着干、顶着干。

三、遵循新闻事业的特殊规律, 正视新闻事业存在的法治问题, 实施依法管理

媒体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重要权力组织, 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发展、管理过程中, 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因自身法治素养相对欠缺导致存在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违背了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损害了人民群众利益, 妨碍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这就要求在遵循新闻事业特殊规律的前提下, 应正视新闻事业中存在的法治问题, 在党的领导下实施依法管理。

(一) 当前我国新闻事业因忽视法治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媒体内外干扰因素的存在使公民监督权因“权力本位”受到损害。我国宪法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监督权属于这一权力范畴。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 明确的政治需要和长期的宣传工作使媒体形成了一些固化的运作理念和特有的运作机制, 往往忽视有效的信息沟通和民意表达渠道的建立与疏导, 对于人民群众的诉求和意见缺乏足够重视, 这就导致当人民群众主动向媒体提供新闻批评或舆论监督线索时, 经常会遭到阻碍。某些单位和个人无视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方面的职能和权利, 对正常、正当的舆论监督任意进行干扰, 或拒之门外, 或拒不提供相关信息、资料;说情现象盛行导致监督稿件夭折率高, 一些被监督的单位和个人在了解到媒体的具体行动后, 往往会通过采取各种手段, 如请客、送礼等, 对即将要登出的批评或监督稿件实施撤除。一些已发表的稿件也无后续报道, 即使挣脱干扰发出的舆论监督报道也面临层次低、力度小、效果差的特征。

除监督权受到损害外, 新闻敲诈和媒介审判也是目前新闻事业中较为常见的违法现象。新闻敲诈是某些新闻工作者以舆论监督或新闻批评的名义, 对一些违背国家政策和社会道德的行为主体进行敲诈勒索的行为和现象。新闻敲诈生发的主要原因在于新闻工作者对公权力的滥用, 将群众赋予新闻工作者的神圣的监督权作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私器, 这一行为除损害媒体行业赖以生存的公信力基础、扰乱正常的媒体舆论监督秩序外, 对行业生态和社会秩序也造成了严重破坏, 危害巨大。2013年以来,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先后查处了《购物导报》《网络导报》《中国特产报》等多家报纸涉及的严重新闻敲诈事件, 并做出吊销报纸出版许可证或责令停业整顿并调整主要负责人的处罚。为了坚决遏制新闻敲诈现象的再次发生, 进一步规范新闻传播秩序与行业健康发展, 2014年3月, 中宣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通知, 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的专项行动, 但目前来看, 新闻敲诈现象依然存在。

市场化的媒体在保持自身政治性质不变的条件下, 过于强化自身利益诉求, 导致媒体模糊了自身的职责定位———媒体不是具体的执法、执纪部门, 不能妄自判断是非, 草率作出结论, 应该客观报道新闻, 单纯作为信息的传递者, 避免造成媒介审判。在市场化大环境下, 某些媒体视利益为重为先, 忽略了对新闻客观性、真实性以及公众政治参与的追求, 以彰显自己伸张正义、为民请命的公关形象为目的开展工作;媒体求“快”、求“新”的运作逻辑要求媒体应以最快的速度报道新闻, 这导致媒体往往尊重的是新闻事实而不是法律层面的事实, 当新闻事实与法律层面的事实存在偏差时, 由于媒体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媒体作出的判定往往会获得公众认可, 因此媒体一旦“错误”越权, 极易导致媒介审判现象的发生。造成这一结果大多是媒体的无意识行为, 但在事实层面上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 媒体应该高度重视自身法治素养的培养, 坚守自己的工作范畴, 同时在新闻工作过程中遇到模棱两可的问题时, 应始终坚持在宪法精神和党性原则的观照下展开采访和报道。

(二) 新闻立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提出,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 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必须坚持立法先行, 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要恪守以民为本、立法为民理念, 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要把公正、公平、公开原则贯穿于立法全过程, 完善立法体制机制, 坚持立改废释并举, 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新闻媒体作为重要的社会组织, 新闻事业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 因此新闻立法对于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意义重大。

1980年全国第五届人大会议期间, 新闻立法被首次提出, 后多次人大会议上都有新闻立法的提案[3], 但目前新闻法并未出台。宪法规定公民拥有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批评权, 但这些条文大多宏观、抽象, 具体实施与落实较为困难。而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具备的采访权、报道权、监督权并非强制性国家权力, 其本质是公众知情权、社会参与权、社会监督权的代表和延伸。新闻立法的价值就在于在坚持宪法精神、落实宪法原则的前提下, 对宪法条文进一步展开、解释与延伸, 通过对新闻事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定, 赋予媒体采访、报道、评论等权利[4], 并最大程度限制行政部门制定涉及新闻事业的规章制度或文件。换言之, 新闻立法的目的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批评权, 同时制裁种种侵害人民民主权利的违法行为。必须强调的是, 新闻立法不是单方面赋予媒体或新闻工作者权利, 必须指明其承担的义务, 应避免滥用权力, 防止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问题的发生。

当前, 政府出台了一些新闻管理条例和规范性文件, 如《突发事件应对法》《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对新闻事业中的一些问题作出了规范。但从当前新闻大环境来看, 迫切需要一部专门的新闻法保护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规定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义务。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人员应该积极把握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契机, 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推动立法, 努力敦促我国新闻法尽快出台。新闻立法是新闻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而新闻体制改革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部分, 涉及对既有的权利、义务结构的调整和对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 因此难度较大。在这一过程中, 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媒体应该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民群众, 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这是新闻立法的首要前提。此外, 新闻立法的过程中, 应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 完善党对立法工作中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完善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制度, 健全立法机关主导、社会各方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和方式, 拓宽公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从而保证新闻立法能够最大程度符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和保证公民的权利, 最终达成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 加强宪法实施的目的。

(三) 提高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 避免新闻侵权等违法事件的发生

《决定》提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 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法律, 带头依法办事, 不得违法行使权力, 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在新闻事业和媒体的管理过程中, 一些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对某些法律缺乏客观、全面的认识, 甚至存在认识偏差和误读。监督权是宪法赋予人民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进行监督的一项权利, 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人民群众很大程度需要借助媒体的力量展开监督。因此, 媒体舆论监督是代表人民行使监督权, 监督对象是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或社会的普遍利益, 监督目的是为了保证这些利益不受损害。个别领导不重视、不支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认为媒体往往只能当吹鼓手, 不能当批评者, 这种意识使媒体开展舆论监督缺乏有力的保障, 监督乏力;个别领导干部担心媒体开展舆论监督或公开批评, 会造成人心动荡, 影响社会安定, 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个别领导干部的片面政绩观认为舆论监督, 尤其是新闻批评, 会有损党和政府的形象, 是给党和政府抹黑, 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决定》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是决定性因素, 其带头遵守法律对人民群众所产生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是国家走上全面依法治国道路的原动力, 因此, 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 全面提升法治素养, 纠正自身认识偏差, 做好领头羊的角色。此外, 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也能鞭策某些媒体领导干部重新审视自己的违法成本, 从根源上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基础在基层, 工作重点在基层。媒体领导要正确认识普遍提升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对新闻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性。当前新闻事业和媒体工作中凸显的舆论监督滞后、缺位以及新闻敲诈、媒介审判等违法问题与新闻工作者的法治素养有着直接关系, 对此必须严肃整理、清除。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媒体领导应该针对奋战在新闻第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涉及的法律进行重点培养和培训, 法律是新闻工作者的武器和保护伞, 重点学习相关法律知识, 尤其是对刑法、侵权责任法、保密法、合同法、行政法和诉讼法的学习和理解, 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依法行使采访权、监督权等权利。[5]同时, 新闻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守国家法律和新闻政策, 加强自我保护, 合法规避各种潜在危险。在实际新闻工作中, 个别新闻工作者为获取一些重要的个人资料有意或无意忽视相关法律规定, 采取偷拍、偷窃等行为。宪法第三十八条、四十条规定,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禁止实施对公民的侮辱、诽谤行为, 公民的住宅、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不受侵犯。我国民法通则和刑法中也规定了相应的条款。因此, 新闻工作者必须有意识地加强与新闻紧密相关联的法律知识的储备, 并最大程度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 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避免存在有法不依的情况。

术业有专攻, 为避免新闻工作者法律知识的漏洞, 在新闻报道中, 新闻界和法学界要寻求通力合作, 互相帮助。首先, 新闻机构与法学研究机构应联合召开一些新闻与法治研讨会, 并使之成为常态、常规化会议, 促进新闻工作者法治素养的持续提升。其次, 积极推行法律顾问制度, 建立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 新闻工作者在采写重大法制新闻时要充分向法律顾问咨询探讨, 形成较准确完备的法律意见后再写报道。新闻报道完成后, 再通过法律顾问进行审查。这样, 一来可以避免法律错误, 二来可以通过个案探讨, 使新闻记者能运用法律知识分析相关问题。

四、结语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决定》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描绘了新的蓝图, 这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法治建设实践教训与经验的总结升华, 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 也是党率领亿万人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实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国家治理过程中面对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媒体作为社会主义体系的重要构成, 急切需要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管理新闻事业, 与其他单位、组织、个人一起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而奋斗, 为实现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法治中国的中国梦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权力清单制度给权力打造一个制度笼子[EB/OL].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140221/Articel04005MT.htm.

[2]童兵.比较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2:241.

[3]孙旭培.新闻法:最需要的法律最困难的立法[J].新闻知识, 1999 (9) .

[4]赵金.关于新闻立法几个问题的探讨——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新闻与传播系主任展江[J].青年记者, 2008 (12上) .

3.学习党的精神 提升工作水平 篇三

落实德育工作在学校的核心地位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准确理解教育发展新形势,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的德育队伍。

构建德育工作小组 学校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副校长等行政人员密切配合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德育工作的总体部署。学校日常德育工作分两条线开展:校委班子成员实行轮流值周制,负责每周德育工作的督导与考核;各年级组教师实行单日主副值班制,负责学生两操课间活动的检查与考核。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 学校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将小学班主任学习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岗前和岗位培训,定期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定期表彰优秀班主任;建立健全科学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体系,开展班主任基本功竞赛,提高班主任业务素养。

切实加强师德建设 加强师德教育,组织教师学习陶行知先生、丁有宽先生的论著,开展教师论坛,及时发现、树立和宣传敬业爱岗的先进典型,强化教师绩效考核,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育,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同时出版论文集《月季淡香微红》和《月季芳馨》。

加强文化建设,创新多元形式

文化渗透,营造环境德育 校园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学校要充分精心规划,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整体环境,让环境渗透文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道德。文化渗透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舆论宣传;二是环境渲染。

课堂教学,深化科学德育 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主渠道作用。道德教育与智育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进行科学文化教学的同时,教师充分发挥其内涵的道德教育功能。这就需要教师开发文化科学知识的道德功能,有效地启发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有意识地把情和知两个过程统一于教学活动中,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德育滲透蕴含在新课标的教材中,只要教师认真深研教材、探讨教法,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潜能,德育渗透就会卓有成效。

文化活动,拓展艺术德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提升德育工作的载体。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之中。对推进学生德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大力开展日常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二是深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活动;三是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四是通过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提高学生德育水平。

全面推进“三位一体”德育体系

学校在组织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中重视实践性,把课堂教育延伸到校外,这是学校创新德育形式、提升德育实效的又一重要举措。在社会方面,争取与社区合作;在家庭方面,要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合作,从不同地点、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不同措施,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的指导、训练,真正养成良好的品行。

健全德育制度,完善激励制度

学校除了确保《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实施之外,还应根据自身特色,制定《校园文明规范》等,必要时,可以鼓励班集体制定相应的班规。这些常规在一定程度上能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而若要达到更好的效果,就需要学校在生活中做好“回馈工作”,即结合常规“四项评比”,对贯彻日常行为规范好的个人、班级及时进行表彰、奖励等。通过反复抓,反复奖励,使日常行为规范逐渐内化为学生在生活中的自觉行动。

总之,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改革发展全局,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把青少年培养成为有高尚道德情操、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

4.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篇四

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 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学校各单位、各部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和《国家民委党组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通知》,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现就我校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做如下安排。

一、深入学习,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科学回答了党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发展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学校党委决定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学习切实把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学校“二次创业”和“十一五”规划确立的各项任务上来,把十七大精神转化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各项具体工作,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工作安排

1.要全面准确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必须认真研读党的十七大文件,原原本本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全面准确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的主题,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更加自觉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三是要深刻领会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四是要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五是要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六是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部署,努力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共同进步;七是要深刻领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具体安排

学校党委决定,要在全校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高潮,把深入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把学校建设成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阵地、宣传阵地和人才培养阵地。

第一,充分发挥党委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的龙头作用,认真抓好党委班子的理论学习。中心组要把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中心内容,制定系统学习计划,列出专题进行研讨。中心组学习

坚持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中心组成员要认真抓好自身学习,力求多学、学深、学透,努力做学习型领导,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促进实际工作上下功夫。党委学习中心组将每月举行两次集中(扩大)专题学习讨论。

第二,学校要重点抓好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同时要抓好各单位领导班子的学习。党员干部要率先垂范,认真学习,做好学习笔记。通过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要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和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第三,各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切实抓好本部门的学习,组织好广大教职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切实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第四,充分发挥政治理论课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充分发挥理论优势,深入学习和研究十七大精神,让十七大精神进课堂,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从现在开始,利用形势政策课对全校学生集中进行十七大精神的宣传教育。

辅导员要深入班级,深入学生,向学生宣讲十七大精神,回答学生提出的思想认识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

第五,宣传部、组织部要制定宣传方案,精心筹划、周密安排,加强组织协调,在全校上下营造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浓厚氛围。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专题辅导报告;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和特点,在校园网开设专栏,校报、广播站设专题,宣传我校师生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好的经验、做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成效新进展。

三、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

1.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组织和引导广大师生员工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做好凝聚人心、凝聚力量、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工作。

2.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制定好本单位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学习计划,认真组织好本单位、本部门教职工的学习,不走过场,务求实效,切实把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到实处。

3.各党总支、直属党支部要把用党的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作为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密联系广大党员的思想实际,紧密联系本单位的工作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通过学习十七大精神,进一步改进领导班子和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教风和学风建设,切实把本单位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4.各单位、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在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宣传部、组织部将定期深入基层单位了解学习贯彻情况,进行组织协调。学校将在年底对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情况进行一次检查。

中国共产党大连民族学院委员会

二〇〇七年十一月十二日

主题词:宣传教育 十七大 通知

大连民族学院办公室2007年11月12日印发

5.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篇五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已迈过97个年头。97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对于中国共产党和近现代的中国来说却是充满坎坷和极不平凡的。97年来,通过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新中国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如果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乃至到改革开放前夕,是实现了“站起来”;如果说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党的十九大召开,是实现了“富起来”;那么,党的十九大就是吹响了实现“强起来”的号角,也昭示着我们迈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纵观中华文明五千年,总有些激荡人心的历史时刻,一如万邦来贺、繁盛一时的“贞观之治”,一如物产丰富、国泰民安的“康乾盛世”,一如近现代的遵义会议、中共七大、十一届三中全会等等。身处历史很难体会历史的伟大,纵观历史方知历史的璀璨。我生于上世纪70年代,长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90年代,成长进步于新世纪,可以说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现在乘上十九大的春风,就还要再加上一句,那就是“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身处新时代”。历经多个时代,对一路重大历史时刻的体会是有对比的、更是深刻的。

一、初心不忘。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情怀。新中国成立初期,也就是毛主席时代,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就是“翻身不忘共产党,幸福不忘毛主席”。这句话直到70年代仍影响不减,这里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对共产党能带领大家奔向令人向往的共产主义笃信不移。正是沐浴在这样一个淳朴的时代,让我对共产党充满了向往。所以,无论是担任人民教师,还是后来进入党政机关,我都没有停止过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1996年12月7日,这个跟我生日一样重要的日子。从那一天起,我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也从此我身上比普通人多了一份责任。

一路走来,是党的培养、群众的支持让我一步步成长。一路走来,我也一直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坚守着对党的事业一定能兴旺发达的坚定信仰。正是这份坚守,不论是在县委办任职,还是担任乡镇党委书记,还是担任商务局长,还是担任副县长和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以及现在的常务副县长,我都时刻保持着对党的浓厚感情,时刻对人民群众充满敬畏之心、充满感恩之情。时至今日,党的十九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这也必将鞭策和鼓舞包括我在内的广大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二、矢志不渝。党的十九大描绘了接下来三十多年的宏伟蓝图。从现在到2020年要决胜全面小康,从2020年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050年要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国家层面的时间坐标。站在县级层面,全面小康我们已经提前实现,接下来的奋斗目标实际上新一届县委已经超前谋划,“强南富北、民生立县、挺进五强”发展主线其实与发展更加充分、更加平衡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实质是相通的,这个主线其实就是国家战略在县一级的具体化。正如超群书记所说,当前长沙县仍然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够平衡、产业结构不够优化、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发展水平不够充分等问题,长沙县目前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更加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特征。“强南富北、民生立县、挺进五强”发展主线的提出,正是以解决长沙县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出发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这个发展主线不光是县级战略,更是具体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需要。因此,在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县委确立的“强南富北、民生立县、挺进五强”的发展主线。

6.党的十八大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11月8日上午9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十八大报告是回顾成就、总结经验的报告,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报告,是解放思想、推进改革的报告,是制定蓝图、引领未来的报告,是凝聚力量、增强信心的报告。报告对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十八大报告,可用三句话来概括:一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二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三是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

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坚定而又自信,辩证而又客观,清晰而又明确,全面而又高远,振奋人心,凝聚民心,是一份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思想极其厚重的好报告。报告全方位回应了各方一直的怀疑猜测和希望,多角度剖析了过去成就、前进困难和复兴前景,最广泛使用了群众喜欢听愿意说的语言,体现出强烈的互动、亲民、务实特点!毫无疑问,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的“两个不走”和“始终坚持”,不仅赢得了出席十八大代表们的热烈掌声,说出了党和人民的心声与愿望,而且也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群众发出了强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历史所赋予的使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 1 — 一是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报告是从实际出发阐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论证了这些理论创新成果的实践依据,有助于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坚定理想信念。实事求是让党清醒而有信心,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前进。

二是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新时期以来取得的一切成就,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是坚持创新精神结出的丰硕果实。这一宝贵的历史经验在十八大报告中得到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新世纪、新阶段更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解决,必须进一步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报告把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举措都体现了创新精神。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是以改革开放以来的丰富经验为基础的,是积极大胆而又高度慎重的,是切实可行的。报告特别强调以创新驱动发展、实现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建立创新体系等,对创新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是报告自始至终贯穿了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标准。坚持事求是和 与时俱进,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来自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和力量所在。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政策主张,都是人民利益的科学体现。报告提出坚持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求,包括几个必须:保障人民主体地位、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改革开放、保障公平正义、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世界和平发展等,都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

— 2 — 本利益和迫切愿望。尤其是提出的科学发展等一系列设想,保护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更是把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一起来。在新形势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福祉,表明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纲领政策主张,更加紧密地同中国最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忧人民所忧,把人民幸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报告最后提出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幸福美好的未来,必将极大地动员起十三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党就有了无穷的力量源泉和牢固的胜利之本。

7.学习焦裕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篇七

一、焦裕禄精神的内涵

1962年, 河南省兰考县深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焦裕禄于冬天担任县委书记。他带领全县人民战天斗地, 同自然灾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奋力改变兰考的贫困面貌。在担任县委书记的日子里, 他为民爱民, 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 在漫天风雪中走村串户访贫问苦, 在洪水爆发时抱病到灾区察看灾情, 他总是在群众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出现在群众面前, 给群众送去温暖与关爱;他重视科学, 靠着自行车和走路亲自调研5000余里, 对全县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 找到了“三害”形成的原因,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治理规划;他勇于创新, 不搞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 探索出了淤泥盖沙、排涝治碱、植树挡风等治理“三害”的有效措施;他注重实干, 脚踏实地, 身体力行, 亲自到治理“三害”的第一线, 绿化荒滩的时候与大家一道一棵树一棵树地栽, 改造盐碱地的时候一车土一车土地运;他无私奉献, 经常坚持带病工作,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想的仍然是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 仍然是如何治理“三害”, 如何完成党交给的任务。1964年5月, 他因病不幸殉职, 年仅42岁。

2009年习近平同志在视察兰考时候, 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提出要学习焦裕禄同志的公仆精神、奋斗精神、求实精神、大无畏精神、奉献精神, 大兴服务群众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知难而进之风、敬业奉献之风。焦裕禄精神的核心, 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精神的实质, 就是忠诚、爱民、科学、创造、实干、奉献。省委书记郭庚茂提出河南省领导干部在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同时, 要提出六问, 归纳起来焦裕禄精神就是装着群众、深入群众、实事求是、迎难而上、克勤克俭、廉洁奉公。焦裕禄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吃苦在前, 享乐在后, 心里装着群众, 惟独没有自己;他实事求是, 脚踏实地, 艰苦奋斗, 不向困难低头, 不断开拓进取;他清正廉洁, 无私奉献, 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焦裕禄精神的影响, 已远远跨过了兰考, 跨过了河南, 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焦裕禄精神内涵是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是一致的。

二、焦裕禄精神的新时代意义

今年3月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时, 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 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 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虽然焦裕禄早已离去, 但他的精神却长存, 鼓舞着我们战天斗地、克难攻坚、锐意进取。48年来, 焦裕禄精神早已成为我们心中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把标尺, 鼓舞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 教育影响着无数党员干部。

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 面对市场经济给人民生活方式和思维理念带来的巨大冲击, 我们的思想道德领域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用焦裕禄精神和新时期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感召群众, 有利于深刻揭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存在, 有利于“为民、务实、清廉”价值体系传播到千家万户, 有利于在全体党员干部中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大力褒扬和宣传焦裕禄精神, 能让“意志薄弱者”找到坚定信仰, 让“前途渺茫者”找到前进动力。以实际行动回答好、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弘扬焦裕禄精神有利于深刻揭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存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 要贯穿“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照镜子”, 焦裕禄同志就是一面镜子, 对照他, 每个党员干部能够发现自己在工作、生活上与他的差距。“正衣冠”, 主要是按照焦裕禄作为领导干部对群众的态度和行动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向焦裕禄同志看齐。“正衣冠”, 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干部要向焦裕禄同志看齐, 改正自己的错误。“洗洗澡”就是要以焦裕禄精神要要求自己, 每天反省。“治治病”, 主要是坚持用焦裕禄精神作为引导领导干部走向清正廉洁的良药, 对有问题的领导干部进行教育, 对问题严重的领导进行惩处。

弘扬焦裕禄精神有利于“为民、务实、清廉”价值体系传播到千家万户。为民, 就是要领导干部心中始终装着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务实, 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真抓实干, 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清廉, 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遵守党章, 自觉抵制诱惑, 守得住清贫, 坚决对一切腐败现象做斗争。

弘扬焦裕禄精神有利于深刻揭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价值理念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存在。焦裕禄精神中联系实际, 注重调查研究, 真正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 这与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反对形式主义是一脉相承;焦裕禄精神中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虚心向群众学习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坚决反对官僚主义, 要求党员真心对群众负责, 热心为群众服务, 诚心接受群众监督是完全一致的;焦裕禄精神中艰苦朴素、精打细算, 勤俭节约, 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中坚决反对享乐主义, 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 反对奢靡之风, 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坚决是不谋而合的。

三、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途径

焦裕禄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征程上, 这份极为宝贵的精神遗产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教育意义, 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继承和发扬。

第一, 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 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他之所以被中央政府誉为县委书记的好榜样、被全体党员誉为光辉典范, 被全体兰考人民爱戴, 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到兰考是为人民谋福利, 时时刻刻为老百姓着想, 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甘当人民公仆。焦裕禄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 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 他说到做到。在面临严重的自然灾害时, 他带领其他领导干部慰问群众, 为群众送救济粮款, 他说“我是你们的儿子”, 充分体现了党和人民的鱼水深情, 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和党的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和公仆情怀。

第二, 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 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面对兰考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贫困落后的实际情况, 焦裕禄同志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焦裕禄同志到兰考上任前, 党组织与他谈话时明确提出, 兰考是一个最穷、最困难的县, 要他在思想上有准备。焦裕禄同志坚定地说:“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 越是困难的地方, 越能锻炼人。不改变兰考的面貌, 我决不离开这里。”, 他说:“我们要有革命的胆略, 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 改变兰考的面貌, 不达目的, 死不瞑目。”他亲自种植泡桐树, 带领广大党员干部与困难做斗争, 如今, 泡桐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给后人提供了无数的宝贵财富。他生活简朴、勤俭办事, 他的衣物都打了补丁。焦裕禄同志以他作则对艰苦奋斗做了生动的诠释。

第三, 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实事求是是焦裕禄精神的灵魂, 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在焦裕禄同志贯彻了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把它作为科学精神、工作作风、人生态度。为了改变兰考的贫穷落后、人民逃荒要饭的状况, 他从兰考的实际情况出发, 尊重客观规律, 提出改善自然环境、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中心任务,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为兰考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他深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他掌握了灾害发生的规律, 实施了治理“三害”的正确对策, 并为其他地区治理类似灾害提供了经验。为查到自然灾害发生的根源, 他依靠自行车自己的双脚踏遍了兰考120多个大队, 正是这种全面和深入的调查, 使焦裕禄同志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改变兰考面貌提出切合实际的规划。焦裕禄同志身上, 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8.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 篇八

推动党建工作改革,要通过学习来提高认识

寻找创新的突破口

创新来源于日常工作,我们要在做实、做细、做精基础工作同时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寻找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当下年轻人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思想超前,面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更善于创新。那么我们在党的建设过程中,就要有效地利用这一点,把重点放在年轻的一代人身上,通过老一辈党务工作者不断地引导,强化对当下党的方针、政策和形势任务的掌握,对党务工作的理解,党的使命的树立,目标的追求上,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把握全局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党建工作中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地做出改革和创新,为实现党建工作跨越发展作出贡献。

推动党建工作改革,要在管理上建新立志

寻求创新的途径

党建工作的重点是在干部的管理。要想实现改革创新,我们就要从干部管理方面着手从严治党。对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以从严管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处入手,抓住了、抓好了,才能在基层、在群众中有说服力,才能有效地推动党建工作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严格管理,促进和监督干部正确履职、秉公用权、认真负责,对不称职的干部要及时调整,对以权谋私的干部要及时查处呢?关键是对不负责任的干部要及时追究。一是要建立起敢于坚持和敢“较真”的原则,坚持对干部提拔纪律的监督检查,形成一个职权责相一致,人人向党和人民负责,人人忠于职守、守土有责的管理局面,把从严管理的要求贯穿于干部日常管理的全过程。还要根据平时了解、群众反映和巡视中掌握的情况,对干部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严肃批评,防患于未然。二是深化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提拔重用那些敢于负责、成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坚决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负责任、不干实事的干部,真正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在干部的选用上,重点要考核干部家庭道德。有些单位将“孝敬父母”“忠于配偶”等纳入干部考核内容,得到了广大职工群众的称赞和支持。所谓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和国家之本,一个没有家庭道德责任感的人,不会对国家履责、对社会负责、对人民尽责。近年来查处曝光的腐败分子,都有不同程度的男女关系问题,所以强化对干部家庭道德的考核,加强对干部监督这项措施的实施是在党务干部管理上的创新,是以德为先,严格干部选拔任用的新举措,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在党建工作中把弘扬家庭美德等“私德”作为考核任用条件,注入考核任用的制度之中,结合从严治党干部管理工作,全力推进党建工作,为新发展寻求新的方法。

推动党建工作改革,要在服务群众上解决实际问题

搭建创新的平台

在新形势下,我党工作难度不断加大,面对广大群众逐渐出现的各种思想问题,工作问题,生活问题,我党将如何解决好这些热点,难点问题,就需要我们党务工作者,不断地深入到基础,走到群众中切实解决广大群众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广大职工群众要什么,我们要做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使工作任务更加明确,责任更加清晰,要求更加具体,不断积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实力。比如在工作中我们可以把群众关系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具体困难进行分类,把擅长解决某方面问题的工作者进行对应分配,工作要细化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每一个细节当中,实现问题从根本上的解决,逐渐形成服务群众的良好局面,搭建起创新服务平台。

推动党建工作改革,要在争先创优上突出特色

积累创新的实力

党建工作要借助创先争优的活动为载体,通过亮点和特色工作抓出成效,抓出精品。一是强化党员的争先创优意识,突出工作特色,提高工作业绩,来为推进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积累经验。再通过争先创优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党员干部履职尽责争先进,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提高服务生产、服务群众能力,创新工作的方式方法,提升党建工作的改革发展,着重解决基层党组织活力不足,党员模范作用不突出和覆盖面狭窄等问题。二是要把创先争优活动作为党建的经常性工作,在经常性工作中长期坚持,不断巩固和拓展,形成长效机制能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把握好创先争优的工作特点,积累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推动党建工作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钻探工程公司钻技一公司)

(责任编辑:崔 晓)

9.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心得体会 篇九

十七大报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对于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有重要指导意义。在今后在运管工作中,要做到“三个坚持”。

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是坚持解放思想,用发展的观点处理问题。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

党的十七大报告有三个特点:一是站在时代的高度,高举旗帜,继往开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这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二是面向世界,着眼未来。从世界发展、时代要求的高度谋划中国发展,使中国的发展融入到世界文明潮流之中。三是突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无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新世纪新阶段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体会有五:一是“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根本上与形形色色“马克思主义”划清界限,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发展方向、道路和前途等问题,也必将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二是“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三是“深”,既是理论宝库,又是民生报告;四是“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强;五是“全”,内涵丰富,是一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百科全书。

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突出了解放思想这个重大法宝,突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关键决策,重大科学发展观这个战略思想,突出了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我感受很深的是报告贯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贯彻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确实顺民意、得民心。

我们要做终身学习的楷模。是非明于学习,正气源于学习。要提高自身能力首先必须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干部。作为基层运管工作人员更加要注重运输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要注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尤其是要注重学以致用,把勤勤恳恳学习和兢兢业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工作过程、与群众接触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必须把实践与学习结合起来,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和范围,提高学习的实际效果。学习,要有“挤”和“钻”的精神。一味强调工作忙、没时间,而忽视学习,就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却感到庸庸碌碌、空虚乏味,就会感到肚中无粮,心里发慌。基层干部不但要善谋大局,抓大事,做好具体本职工作,不让琐事缠身,要挤出一点时间,沉下心来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0.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大会议有关报告会议精神和专题讲座,现将有关感悟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党的十八大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国政治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全会全面回顾、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反腐败斗争和改革开放提供组织保证。我们相信新一届领导集体将指导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途上一定会赢得新的更大胜利。中国梦一定能实现。

二、加明晰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指导地位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

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重要论断是对于科学发展观理论地位的明确阐述,也是对今后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有力号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紧紧围绕主题主线,才能牢牢把握机遇、掌握主动,应对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勇于破除那些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长期发展后劲,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所做的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新一届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改革创新的精神,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中来。

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点并没有因为形势的一些新变化而发生根本性改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更需要我们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勇于变革创新,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

色。丰富实践特色,就是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第一,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深入群众听取意见,使各项决策和各方面工作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人民意愿;丰富理论特色,就是要不断研究日益变化的现实和实践,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更加注重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丰富民族特色,就是既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又要继承优良传统,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汲取营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更多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智慧、民族气派的特有优势;丰富时代特色,就是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四个特色”统一于“中国特色”,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丰富内涵和深远寓意,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十八大报告充满新意、深得民心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通篇充满新意,是一篇创新之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创新精神。报告中有两点内容详实突出:一是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报告中强调:要努力办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推动实现更髙质量的就业;要千方百计増

加居民收入;要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提髙人民健康水平。就我个人而言,非常赞同和拥护。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人民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第二点是:全面提髙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报告中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每个共产党人都要认真做到: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积极发扬党內民主,增强党的创造活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髙素质执政骨干队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严明党的纪律,自覚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在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四大考验。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大危险。因此,必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必须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髙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我深切地感受到: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对每一个党的基层组织领导都有现实意义。

四、通过学习贯彻十八大会议精神推进服务中心工作的开展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和今后一个

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我们要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认真学习、理解、领会和实践十八大精神。通过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使我深刻的觉悟到:中国的兴旺发达关键在党,民族的全面振兴关键在党。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要进一步增强了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以后工作中要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立足本职岗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为保证河北局安全监察局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出应有贡献。

以上是本人的理解和体会,不妥之处请指正。

11.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一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也是延安精神的发祥地。延安时期孕育的延安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集中体现了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等优良传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在新形势下,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延安精神的时代价值,进一步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工作。

延安精神的重要内容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培育和形成的伟大的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带领人民战胜敌人、夺取胜利的力量之源和精神支柱。

什么是延安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史工作者有共识亦有多种说法,党的文献也曾提到很多次,但都没有集中地系统地讲。2002年4月,江泽民同志在陕西考察调研时指出:“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必须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讲话深刻阐明了延安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地位、作用,是对延安精神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的一个界定。

正确把握延安精神的深刻内涵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及时确定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无论是在瓦窑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还是“持久战争”和“人民战争”思想的提出,等等,这些都在紧紧围绕着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路线、政治纲领等重大政治问题,并不断使其思想更深刻、理论更系统、行动更坚决、步调更一致,这些重大的政治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我们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确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方向,吸引了成千上万革命者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投身救国救亡的洪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延安时期,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共产党反对教条主义,科学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在行为选择上,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成功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在精神风貌上,开拓进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尊重实践,善于调查研究,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全党各级干部形成说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的优良作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延安精神的核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实践上“最有威力的创造”,中国革命和建设自延安时期以来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坚持了群众路线。党历来把为中国广大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强调党除了人民大众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经过由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产生,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开始形成,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正式形成,到1945年6月在延安召开的党的七大上把“为人民服务”写入党章,从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是延安精神的重要标志。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政党,要站立起来,有所作为,必须有股志气,有点精神。这股志气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正气,这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之精神。中国共产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党和人民的事业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虽然日理万机,还在杨家岭的山脚下耕种了一块菜地,三五九旅将士“背枪上战场,锄禾斗田庄”,把人迹罕至的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这样的事例在延安不胜枚举。艰苦奋斗是工作作风,也是思想作风,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

大力弘扬延安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弘扬延安精神,必须坚决扫除“四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被称为“民主的政府、廉洁的政府”,党的领导人布衣草履、素食淡饭,毛泽东同志穿着补丁衣服给抗大学员讲课,林伯渠同志用绳子作腰带,边区“只见公仆不见官”的生动局面,展现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和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品质。而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逐步改善丰富,在一些人的心目中,和平时期艰苦奋斗已经过时了,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逐渐滋长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些现象归根结底是把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是严重脱离群众、背离党的群众路线的表现。如果不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对党内作风之弊来一次大扫除,如果党群干群关系不全面改善和巩固,势必阻碍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的如期完成,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弘扬延安精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在长期斗争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朝气蓬勃地带领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

弘扬延安精神,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党的群众路线是一条加强和改善党和人民、干部和群众之间鱼水相依、血肉相连、水乳相融密切关系的根本工作路线。延安时期,党不仅明确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而且自觉地坚持了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发展历史表明,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在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我们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贯穿于党的全部工作之中,牢记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梦”的庄严历史责任。

12.党的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篇十二

一、十八大形势下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的意义

习近平同志指出:“广大老干部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是建立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功臣。”这就要求全党全社会从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做好新形势下退休干部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 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是稳定经济社会大局、推动跨越平稳发展的现实需要。退休干部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深厚的群众基础, 还有着丰富的经验优势, 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退休老同志的思想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思想认识和精神风貌。在全面做好退休干部工作, 有利于稳定退休干部队伍, 使他们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豪情满怀, 也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政治性、政策性、组织性很强。

(二) 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是积极乐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需要。目前,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 退休干部作为为党和国家事业奉献一生的特殊群体, 自然而然成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是老龄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 必须高度重视, 认真谋划。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有助于推动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现实, 提升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力。

(三) 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十八大提出,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这是抓好退休干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其核心任务就是全面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实现好、维护好他们的利益, 让其过上幸福、安宁、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进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的方法

不少老干部离任后, 其思想和心理还处于工作时状态, 角色适应慢, 甚至存有消极情绪, 这个适应的过程漫长甚至艰难。在现实生活中, 大多数单位对抓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高度重视, 但也有一些单位和人群, 认为退休干部已脱离岗位, 关心不关心无关紧要, 有的认为退休干部都是老领导、老前辈, 思想觉悟高、人生资历深, 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故而疏于关心、不主动服务等现象, 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退休干部发挥余热的积极性。可以说, 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不是中心却牵动中心, 不是大局却影响大局。因此, 要积极探索新办法, 研究新思路, 在增强退休干部“四感”方面下功夫。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增强退休干部担当感。抓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不力, 很大程度上是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制度不健全有着十分直接的关系。为此, 要进一步明确各级领导的工作职责, 密切与退休老同志的联系和沟通, 建立完善各级党组织多方互动、协调配合、有序推进、齐抓共管退休干部思想工作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 注重理论武装, 增强退休干部责任感。要把提高退休干部理论素养、改造主观世界作为精神追求, 组织其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确保各级退休干部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 把心思汇集到提高老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上来, 塑造其坚定的理想信念, 激发其发挥余热、奉献社会的政治热情。要针对老干部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 鼓励多读书、读好书, 激发兴趣爱好, 引导他们紧跟时代脉搏, 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打造一支学习型、书香型退休干部队伍。要推进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年大学等阵地建设, 围绕“老有所乐”做大文章, 开展不同主题形式的文体活动, 寓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于学习、娱乐、健身之中, 增强工作针对性。

(三) 坚持示范引领, 增强退休干部荣誉感。先进典型是退休干部队中的“领航雁”, 是退休干部离岗不离党、退休不退志的生动诠释。要把退休干部工作作为一个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工程, 充分挖掘身边退休干部建言献策、舆论宣传、招商引资等发挥积极作用的先进典型, 宣传推广, 树立标杆, 用身边事例和切身经历去教育人、感化人, 在提升退休干部斗志和展示其时代风采的同时, 引起全社会对退休干部工作成绩的关注和赞誉, 增强老干部荣誉感, 这样可起到事半功倍的理想效果。要组建好退休干部党支部, 有条件的可组建退休干部党工委, 定期开展活动, 引导退休干部在思想上、感情上增进与党的紧密联系, 强化其政治向心力, 为小康社会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四) 开展走访慰问, 增强退休干部归属感。要发挥各级党和政府的带头作用, 推行领导干部联系老干部、走访慰问等制度, 做到“四个必访”, 即“有难必访、住院必访、家有大事必访、病危病故必访”, 让老干部切实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怀, 增强老干部的归属感。例如, 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时, 向退休干部印发慰问信, 组织各级领导干部走访退休老同志等;针对老干部年龄、生理等特殊情况, 因人制宜开展暖人心、得人心的实事;推行通报情况制度, 及时公布本地重大政策变化和重点工作, 让老干部了解形势, 保障退休干部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 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发展的政治环境。

(五) 帮助解决困难, 增强老干部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把改善离退休干部生活待遇作为民生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让他们过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就要立足本地实际开展亲情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 感情上贴近退休干部, 行动上深入退休干部, 工作上服务退休干部, 让老干部满意。要加大细微关怀, 重点突出“四勤”:脑勤, 换位思考, 多想老干部之难;嘴勤, 心细如发, 多问老干部之况;手勤, 汇总整理, 多记老干部之求;腿勤, 干活麻利, 多跑老干部之事, 真心实意为退休干部解决生活、住房等难题。要关注特殊困难退休干部群体, 建立完善困难退休干部及遗属帮扶机制, 提高老干部的晚年生活质量, 增强满足感和幸福感。

总之, 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不仅仅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现实需要, 也是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具体表现, 我们必须从讲政治重大局的高度, 从继承和发展党的事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 来深刻认识、抓实抓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退休老干部曾为经济生活发展贡献了卓越力量, 对他们体贴关怀彰显的是党和国家的重视关心程度。全面做好退休干部工作, 首先要将退休干部思想工作摆在首位, 这对稳定退休干部队伍, 发挥其积极作用, 推社会科学和谐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重点阐述抓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的意义, 指出全面做好退休干部思想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十八大,退休干部,思想工作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报告[Z].2012.

[2]李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积极稳健地做好退休干部管理工作[J].新疆气象, 2004 (6) :41.

[3]刘长青.浅析新时期老干部工作创新理念[J].企业研究, 2012 (6) .

[4]王娟.适应新时期要求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队伍建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学科版) , 2010 (5) .

[5]沈丹, 彭定一, 宋学文.浅议老干部工作队伍的建设及素质能力的提高[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4) .

[6]中共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老干部工作文件汇编[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四下美术《房间一角》教案下一篇:教师的条件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