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2024-08-16

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15篇)

1.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一

赤水市第三小学德育进课堂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德育工作的体系,加强课程之间的整合,加强少先队,德育活动与德育课程的整合,使本校的德育课程工作开放化,流通化,切实提高我校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学校德育活动课程安排:

学校整体构建两纲教育框架,分设三大类德育课程板块。

显性课程:品德与社会、班会课、早读课、语文课、艺术课;

隐性课程:少先队大队委、师生文明执勤岗、师生志愿者服务队等; 活动课程:主题教育、国旗下讲话、传统节日文化活动、各类社团活动、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仪式教育、校园特色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三、学校德育课程的落实与保障:

1、大力开展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践行以文立身、以文益智、以文蕴美的“文化立校”办学理念,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让学生的人文素养随时得到培养和提升,以特色中队的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 “温馨教室”评比系列,提升班级文化,激发学生的内需。

2、以重大节日活动为契机 :

重视开展节庆教育,利用每周一升旗仪式的契机抓好重大节日的主题教育,传统中华美德,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爱国情操。把节日的传统风俗美德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培养与提升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

3、充实实践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学校在精心设计组织好春秋游、影视观摩和各类参观考察活动的同时,结合学生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丰富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周边社区实现共建,同时建立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敬老院、气象站等,开展教

育导航活动,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社会责任感,锻炼同学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同学的创新意识。

4、丰富特色校园文化节活动,张扬学生个性:

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巡礼”,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感恩节、迎新节等文化节日庆典活动,让学生在众多的实践经历中体验人生,提升创新能力。

5、挖掘社区资源,提升专题教育活动:

学校以“安全自护”和“小公民”为专题,积极引进社区优势,提升专题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与交巡警、法院、警署携手开展生命与法制教育;与关工委、街道携手开展传统美德教育;与少科站、海博馆携手开展科技创新教育;与社区居委携手开展志愿者行动„„在系列活动中重真正做到将两纲教育渗透于课堂,寄寓于活动,熏陶于环境。

6、家校、社区一体化共建教育课程:

社会是开展弘扬和培育两纲教育的广阔天地,因此,以社会为依托,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增强两纲教育的持久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参加家校共建论坛,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家委会的作用,提升家庭教育的力度,尝试从家长层面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德育课程内容。

2.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二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育自主学习意识

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关注众多因素。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愿参与的意愿,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借助多种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是设置问题,诱发学生探讨。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设计有挑战性的问题,促进学生思维与教材文本对接,教学活动才会有教育价值。要善用多媒体创造活动情境。历史课堂教学引入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为教师带来更多选择。通过观看历史影视视频材料,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更为直观的感受。多媒体将历史教材立体化,能使学生获得更加多元的历史认知。

初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对教学活动往往有参与热情。在学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课时,教师先通过播放开国大典视频剪辑、让学生唱国歌等营造气氛;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五星红旗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国歌伴奏下,上台模仿毛主席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学生顿时兴奋起来,但起初没有人愿意上台去,经教师再三鼓动,最后真有学生登台了……教室内的气氛达到高潮。后面不用教师动员,很多学生主动上台亮相……

二、丰富人文思想,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思想,透过历史人物感知历史的脉动,这也许就是对历史的“活化”。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开展时,要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刻生动的感知,就需要培养学生的“穿越”意识。可以设计历史事件再现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饰演、参与历史事件的过程中,感受人物思想,感知历史背景,实现懂史悟史的目标。

历史教学活动带有自主活动色彩,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历史知识有比较完整的系统性,教师要设计讨论、辩论、演讲、整合、构建等活动,让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搜集、整理、优化,形成历史知识网络,这对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有重要帮助,为培养历史认知、接受历史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土地改革》时,为使学生对土地改革有清晰认知,教师先让学生观看影视片段剪辑,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正方观点为:土地改革是必要的,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奠基。辩论反方观点为:土地改革是不彻底的,没有将富农纳入改革范围,对地主打击不够,土改效果被打折扣。当辩题出来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选择正方观点,教师毛遂自荐做反方第一辩手,并鼓动几个学生也加入反方阵营。辩论开始,师生展开辩论,正方首先向反方发难:土地改革让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这对提升生产力有重要帮助,相信反方不能否定这个事实吧?反方当然不甘示弱:土地改革就需要一步到位,如果将富农地主所有田地都分了,这对促进农业生产帮助更大。伴随正反双方的激辩,认识也在辩论中不断提升。

三、改变教学模式,开辟民主教学环境

新课改要求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意识,这其实就是否定。教师“一言堂”教学方式,要求创设民主的教学活动,将学生推向前台,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合作学习是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活动,需要针对学生不同学力和接受特点来设计,不可只有小组讨论这一种合作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形式可以选择,小组讨论、小组检查、小组竞赛、小组实践、小组辩论、小组质疑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最适合的合作形式,让学生在充分合作、互动的基础上建立学习认知。

学生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来自教材,但有些认知还可能有其他来源。如学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有些学生从长辈那里得到的信息与教材不一致;有些学生认为“文化大革命”本来是对的,只是被某些人给搞歪了。针对这些倾向,教师设计了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亲自到社会上做调查,可以掌握最直接的信息,使学生的认知获得跨越式提升。

四、增加实践机会,实现历史思维内化

初中学生大多好动不好静。因此,教师要多设计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满足学生求知欲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可以通过具体演绎来展示和感知,不妨设计一些表演活动,让学生自导自演,再现历史画面。学生在演绎历史的活动中获得的实践感知自然是深刻的。还可以通过竞赛、游戏等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历史。历史课堂教学活动设计有极强自由度,教师要有开放意识,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身心体验感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成功的高效的。

在学习《改革开放》时,因为这段历史的时间距离较近,学生从家长那里就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为让学生有更深刻体验,教师设计了一道实践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用你的方式展示中国改革开放新气象。可以用图画、剪纸、故事、演讲、表演、歌唱等形式,表达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的态度。活动成果展示时,教室内呈现一片欢乐气氛。第一个学生用歌唱形式,一曲《春天里的故事》,让人神采飞扬;第二个学生展示了一幅简笔画,画面上的农民,笑逐颜开地数钱;第三个学生讲了一个《从老懒到老板》的故事,改革开放打开人民幸福生活的大门。这些教学活动,不仅学生喜闻乐见,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得真知。

五、研究年龄特征,提高活动教育价值

教师要研究初中生年龄心理特征,要掌握共性也要熟知个性。初一和初三之间的差异是巨大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然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就缺少针对性。初一、初二学生有较强好胜心和表演欲望,教师可以设计表演、绘图大比拼、讲历史故事、竞赛等活动;而到了初三,学生已经不再张扬,大多不愿意进行表演等活动,其思维理性化更趋成熟,可以设计辩论、座谈、记者采访等教学活动,这样可以提升其思维含量。

历史课堂教学要传授历史知识,也要关注学生思维历练和认知能力的提升,要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掌握历史知识,培养良好实践意识和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历史积极性,并从历史学习中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摘要:历史课程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事件、人文景观、政治、文化、经济等诸多元素,为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创造了条件。如何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活动起来,在动态的学习中学史、悟史、明理,已成为现代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3.立足语文课堂 实施德育教育 篇三

一、深入研究语文教材,挖掘德育教育资源

小学语文课文大多数是思想性较强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深入钻研,挖掘每篇课文的德育资源,确定每一课的德育教育点,即每篇课文可以运用文中哪些内容(字、词、句、段)对学生进行哪一方面的思想教育,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在教学中做好既教书又育人。例如,在备人教课标版第十一册教材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特点定出思想教育内容。《狱中联欢》《长征》等课文,讴歌革命传统,表现革命前辈的献身精神,可以使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增强他们继承革命传统,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责任感。《一夜的工作》等课文,赞颂了伟人的高尚品质,为学生树立了做人的榜样。《长城》《桂林山水》等课文,描写祖国河山壮美,文化灿烂,可以提高学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国热情,并能使学生受到爱美情趣的陶冶。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在教学课文前,教师根据课文特点,灵活运用多媒体手段,通过视频资料、音乐、课件等创设一定情境,使学生受到环境场面的感染熏陶,受到思想教育效果。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运用桂林山水中漓江、象山、老人峰、骆驼峰等景点的视频让学生大饱眼福,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接着让学生边看边听课文录音。这样通过创设情境,学生看到桂林山水的秀美,想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一种爱美、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便油然而生,由衷而发。爱国的思想浪潮无法可挡。这时教师可结合实际,让学生说说家乡北票景色秀丽的大黑山森林公园、白石水库等,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河山处处秀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

三、在课文阅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都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具有教育意义的好作品,体现了文以载道,道以文盖的原则。如:《落花生》这篇课文借“它的果实埋在地里……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这句话要让学生理解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道理,向学生进行正确人生观的教育;《开国大典》是要教育学生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养花》是在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兴趣、爱好、情操等。因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的主渠道。

四、在写作、练笔中渗透德育

作文教学也是语文学科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我常采用的一些方法:

1.在体验生活中渗透

作文是对生活的反映,所以我们引导学生体验生活的过程就应该视为德育的过程。如我们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学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团下徘徊,直接面对大自然,会产生创作的冲动。这样既能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锻炼了写作能力,也能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注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激发写作的欲望,积累写作的素材,这样做同样能实现既培养作文能力又实施德育的目的。

2.在记写日记中渗透

魏书生说:“日记是‘道德长跑’,每天坚持,使人心灵求真、向善、爱美。”绝大多数学生写日记时都说真话,说心里话,这便起到了使人求真的作用。“写日记能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许多学生在日记中针砭假、恶、丑,赞扬真、善、美,这便起到了教人向善、爱美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日记这种写作形式的德育功能,在写日记中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在随文练笔中渗透

随文练笔是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随机进行的习作训练。由于其形式灵活,选题自由,是学生较为喜欢的一种习作形式,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一条好途径。在学习《一夜的工作》最后两个自然段“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课文情境中,我马上介绍了周总理伟大的一生及感人事迹,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请写下来。”这样一安排,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感受了周总理的崇高品质。

五、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有众多的典型人物形象,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如:李大钊、詹天佑、诸葛亮、黄继光等。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接触一个个高尚的人物,让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染、熏陶学生。如:教学《詹天佑》一文时,教师用充满感性的语言对当时的背景,又抓住詹天佑的语言、行为、内心活动等进行深入透彻分析,使一个杰出的爱国的、与工人同甘共苦的崇高形象跃然纸上,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六、课外延伸,巩固德育教育

在课内学生学习了文中优秀人物的思想,在课外应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开展语文活动,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如: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结合学生实际,在课外要求学生以《读×××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又如教了《将相和》一文,要求学生在课外读一些关于历史英雄人物的故事书,开展讲故事比赛。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既让学生增长了不少知识,开阔了视野,又让学生受到了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等教育,深化了思想,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作者单位 辽宁省北票市台吉镇中心小学)

4.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四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课堂结构及学生的获取知识途径已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如何站在大数据时代的前沿,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途径,将高深的理论变简单,将简单的问题变有趣,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短期内完成一次学习,而“微课”的诞生正是学习方式的一种变革。“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应运而生,其“短小精悍”的视频以“小清新”活泼的形式吸引学习者的眼球,让学习者能在繁杂的学习环境下充分利用零碎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思考,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实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习主体的不同按需学习,真正体现了各取所需,实现了分层教学,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

青铜峡市中学学段的信息技术学科目前的现状是有初级中学11所,信息技术教师共约有35人,其中专职教师11人,兼职教师24人,学科专业教师有7人,非专业教师有28人。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专职信息技术教师较少特别是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只有7人,一些从其他学科转行或为了临时凑课时数的这部分教师不论在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教材的掌握均达不到要求,并且这部分教师相当不稳定。这样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因此,充分运用 “微课”资源将会提高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和变革课堂教学方式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也为我们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教育发展之路搭建起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初中信息技术:是指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属地方(省级)管理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理应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

微课: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教学效果:就是教学取得的成效。一般用下列标准来衡量:(1)教学目标达成度如何,教师是否高度关注学生的知识。(2)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90%以上的学生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有积极的情感体验。(3)课堂训练题设计,检测效果好。

信息技术教学:是指教师按照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精心组织的学习活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工具知识和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对各种信息源进行综合处理与创新能力,即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标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称新课程)的课程结构新增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

在教育学中教师的教学,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再创造的过程。他需要把凝聚在教材中的智能、情感,乃至世界观,内化为自己的智能、情感、世界观,通过自己的知识、才能,运用自身的德性、人格、情感、意志、世界观等去感染学生,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因此,本研究意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发展和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符合教育学基本原理的。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2、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的评价方法;

4、搭建设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平台,并形成课程资源;

5、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微课选题及开发策略和规范;

6、通过实践和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本课题主要研究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方法和评价体系,并从中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制作和完善信息技术学科的微课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以促进信息技术教师健康快速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师依据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立足教学内容,科学划分知识点并加以细化。根据教学进度,研究开发教学微课,搭建学习的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记录学生过程和学习效果,并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等来记录学生学习体验,研究学生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以取得最佳研究效果。在此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做好资料的累积、个案的研究记录、阶段的反思、成果的结集汇报。

第一阶段:理论准备与人员培训阶段(2014.05—2014.12)

1、成立课题组;

2、通过网络查阅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微课的理论与制作技巧,增强对本课题研究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明确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为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3、分析、研究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应用内容;(可从微课应用范围、微课应用原则、微课应用类型、微课应用要求等方面预先确定好微课应用的相关素材,为下一步的具体应用策略与实践过程提供研究方向上的指导和准备;

4、撰写立项申请书和申报工作;

5、撰写课题开题报告,邀请专家召开课题开题会;

6、撰写课题实施方案,开始课题研究工作;

7、撰写课题阶段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和完善实践阶段(2015.01—2016.12)

1、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微课认识;

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微课的有关知识,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水平;

3、调查实验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和运用微课的情况;

4、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的方法和策略;

5、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效应用的评价方法;

7、搭建设初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平台,并形成课程资源;

8、总结出初中信息技术微课选题及开发策略和规范;

9、撰写课题阶段报告。

第三阶段:资料整理和结题阶段(2017.01—2017.07)

1、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2、编各种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集;

3、完善微课教学资源库和网页等,推广使用课题研究成果;

4、申请课题结题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成员进行微课的理论和制作技能的培训

2、《青铜峡市初中信息教师现状及成长对策调查报告》

3、阶段性工作总结

4、《案例、反思集》、《微课成果集》、《教学设计选》

5、课堂教学展示

6、信息技术课堂运用微课的问卷调查和调查分析。

7、搭建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主页和论坛。

8、教师论文发表

5.德育微课教学案例 篇五

教师采用的活动:

情景活动1:“黑熊”与“灰熊”

1、老师讲的故事中会多次出现“黑熊”和“灰熊”这两个词。当听到“黑熊”时女生起立,男生坐着。听到“灰熊”时,男生起立,女生坐着。

2、讨论:为什么有的同学反映又快又准,有的同学出错较多?教师仔细观察,如,有的同学在其他同学发言时随意嬉笑、插嘴,影响大家做游戏。

3.教师点评:反应又快又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认真倾听”。情景活动2:“最佳听众”

1.邀请一位高年级学生来为大家讲故事,教师在旁边观察孩子们的倾听情况:(举例说明)

听同学发言时,不停地变换身体姿势,显得不耐烦。⑵

不认真听,不停地跟同桌讲话。

东张西望,不停地玩铅笔、文具盒。⑷

6.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六

--小学生暑期“微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青州市金融希望小学五年级一班

周峻乐田海良 王艺璇 王语欣 田浩良 焦金阳

一、问题提出

现在无论干什么都讲究诚信,我们要做诚实守信的人,不撒谎,与同学之间要做到一诺千金。商人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商品不掺假,这样才能销售营业额高。老百姓要做诚实守信的人……总之在当今社会没有诚信寸步难行,那大家都做了哪些诚信事呢?是不是真正做到诚实守信呢?

利用今年暑假的时间,我们小组的同学走访调查了我们镇农村各个行业的诚信问题,针对一些商贩的销售诚信问题更进行了调查,现在将调查过程,调查情况以及调查结果进行汇报。

二、调查过程及研究方法

暑期是在七八月份,我们村部分人外出务工,所以我们在调查时利用晚上和周六日的时间,对出租车司机和个体户的诚信调查采取采访的形式,对村民的诚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下面是我们小组将他们的叙述进行整理后的内容。

(一)对话出租车司机

同学:叔叔您好,请问您的职业是什么? 被采访者: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同学:那您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什么呢?

被采访者:主要是负责把客人安全的送到他们想去的地方。同学:那您的工作辛苦吗?您如何看待您的工作?

被采访者:作为一名出租车司机我感到非常光荣,因为我们的工作十分重要,同时也代表城市的形象,即使辛苦,我们也感到责任重要。同学:那您的职业要求讲究诚信吗?

被采访者:诚信当然是我们每位出租车司机的必备品格。每当乘客交多了钱,我会毫不犹豫地将多的钱还给他,有时会有乘客将物品遗失在车上,我都会交公。记得有一次,我在打扫车子时发现了一个黑钱包,里面有好几千元和两个银行信用卡,我想这肯定有急用,于是马上交给了负责人,通过各种渠道终于联系到了失主,失主十分感激非常给我报酬,我说这是我们出租车司机应尽的责任。

同学:叔叔,您的行为真是太高尚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被采访者:不用客气,同学们再见!

(二)对话个体户(备:周峻乐的妈妈)同学:阿姨,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被采访者:没事,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提问。同学:请问您一开始卖的是什么?在哪些地方销售呢?

被采访者:我一开始卖的是一些桃酥和小蛋糕,主要是用摩托车赶集售卖。同学:您现在卖的是什么呢? 被采访者:现在也是主要卖食品类的。

同学:那您一直以来销售的都是食品类的商品,那食品的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在售卖的过程中,您是否都诚信待人呢?

被采访者:我虽然一开始没有店铺,都是用车赶集售卖,但是我的食品都是从正规厂家进货的,而且都有质检部门的合格标志,村民们都喜欢来买我的东西。

同学:请问您在售卖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有趣的诚信小故事呢? 被采访者:诚信小故事……记得做生意时我卖蛋糕,当时市场上卖蛋糕的人不少,有些人就偷偷的在蛋糕里加水和添加剂,增加分量。而我却使用牛奶、鸡蛋等真材实料的材料做蛋糕,颜色没有添加剂的显得鲜亮,开始买得不多,后来则供不应求了,算起来我赚得比他们要多得多。这件事一直影响着我,所以我无论卖什么都不投机、占便宜,因此不管卖什么都很多人来光顾。

同学:嗯,难怪您的生意一直这么好呢!再次谢谢您!被采访者:不用客气。

(三)针对村民的问卷调查

三、调查情况

通过采访了出租车司机和个体户,发现他们在工作中都比较重视诚信问题,并可以自觉的做到坚持诚信。问卷调查了我们村的50位村民,实发50份问卷调查,收回42份,其中有36%的人上当受骗过,有64%的人没有上过当;而且认为美容和金融行业不诚信的现象最为严重。

四、调查结果分析

现在虽然在农村,但人们对诚信问题越来越重视,对出现的上当受骗问题感觉厌恶,并希望在以后可以有专门的惩治措施。

诚信问题普遍出现在商业之中,三鹿奶粉,瘦肉精,地沟油,黄曲霉素等问题比比皆是。

五、有关建议

7.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七

关键词:个体差异,分层学习评价,思考

“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世界”,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方法和途径。200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并新修订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 标志着新一轮德育课改的开始。课程教学的改革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本人根据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的实际情况结合德育课教学中的学习评价问题进行“实施分层学习评价”的思考。

一、德育课教学中实施分层学习评价的必要性

(一) 传统的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思想落后, 教学方法传统、陈旧。德育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主要采用传统的知识讲授方法, 忽视了德育课教学目标中的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价值观形成的教育, 在对学生的德育情况进行评价中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考试, 而对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方面则忽略不计。2.学习评价方法过于简单, 缺乏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由于没有升学压力, 加上中职学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对传统的课堂学习较为被动, 尤其是对德育课程的感受, 普遍停留在学习内容枯燥、教师说教的印象上,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过多地注重理论知识的记忆能力考核, 不利于学生全面的进步和成长。3.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不客观, 不注重个体的发展, 容易造成死板的“一刀切”。中职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 原有的考试方式无法反映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思想道德状态, 容易忽视学生发展中各个时期的进步及努力程度, 最重要的是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个体差异及真实道德水平的考核, 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 当前中职学生的基本情况

当前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较薄弱, 道德认知水平较低, 学生个体差异较大。独生子女、应试教育下的被淘汰者、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的孩子……这些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大部分孩子有自卑感、职业理想模糊、缺乏学习动力、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吃苦精神、社会责任感淡薄等缺点, 这样参差不齐的生源基础, 确实对中职德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

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 切实提高德育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 充分了解学生, 合理、客观地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评价的前提条件

人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同样, 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 贤人七十二, 同样学习诗书礼乐, 文行忠信, 但程度不同, 能力各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同时具有语言、逻辑一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等八大智能, 但每一个人的智能强项是不同的, 有些人可能某个智能领域里表现特别突出, 有些人可能会拥有2~3项的智能强项, 因此, 在每个方面的长处都应该要注意和鼓励。但是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比较侧重于学生的逻辑一数学评价和语言智能评价能力, 这种评价方式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每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

(二) 确定分层学习评价目标, 是实行分层学习评价的关键

确定分层学习评价目标就是根据学生现有的表现、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几组并区别对待。教师则根据这些分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和学习评价。首先, 教师要通过调查和观察, 掌握班级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特长爱好及社会环境、行为习惯等将学生按照心理特点分组, 形成一个个小学习群体 (对于有行为差异的学生也可以是个体) 。其次,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帮互学形式, 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励作用, 为每个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第三, 教师要及时对课堂中每一层次的学习群体的表现作出评价, 要善于把握每个学习个体的细微进步, 给予适当的表扬和肯定。

(三) 制定科学、多元的评价机制是实行分层学习评价的保证

首先, 扩大分层学习评价范围。除了德育课本内的知识, 评价范围还可以扩展到课堂表现、实践活动、行为习惯等方面。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在行为习惯中的表现得到及时的肯定时, 对德育教学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其次, 丰富分层学习评价内容。德育课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内容可以从知识到行为, 从行为到情感, 从情感到心理, 从心理到意志的综合评定。比如, 在课堂学习评价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待问题的看法、环保行为、仪容仪表、乐于助人等方面进行评价。只要是学生积极向上的方面, 都可以作为学习评价的内容, 都能够促进学生的转化和进步。第三, 制定多元分层学习评价形式。开展学生分层学习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在笔者的德育课堂中, 经常使用同学互评、小组评价形式, 有时还延伸到课外, 在网络学生群里对学生的作业、活动进行评价。在新的德育课程改革的情况下, 构建多元的分层学习评价模式, 是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道德情操, 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三、关注个体差异,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一)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方法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行为的转化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老师的评价不仅仅着眼于某个学生的层面上, 还要以发展的观点, 充分挖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 以激励方法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价, 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内在学习兴趣。如:笔者执教的2012级学生中, 有一个女生原来上课无精打采不爱回答问题, 有一次在课上却很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职业梦想”问题, 借此, 笔者在课堂上认真肯定了她的回答并对她的梦想进行分析, 鼓励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规划, 且让全班同学都为她的梦想鼓掌。在以后的课堂中她明显活跃了, 学习兴趣也有了, 在2014年的高职单招中, 上了本科线。学生从教师的鼓励中, 看到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 不断地努力尝试进步, 体会成功, 充分地发现自我, 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 实施分层学习评价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水平, 确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是实施分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客观合理地表扬鼓励学生的前提是“要切合实际、要有爱心”。二是实施分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要随机应变, 随时把握课堂的“突发状况”, 能把握住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肯定并加以引导。三是实施分层学习评价要求教师具有创新意识, 能根据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 在教学设计、案例应用、教学方法等方面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既能达到整体目标要求, 又能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采用分层学习评价的方法, 有利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发展和进步, 有利于发挥所有学生的个性特长, 有利于记录每个学生的道德认识及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和过程, 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挖掘个体差异学生的潜力、克服中职生的自卑感、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林晓琳.新课程改革下中职德育课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J].学园, 2014 (18) .

8.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八

李西顺在《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德育实践中,课堂“听话道德”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学生的课堂生存状态。这种状态具有的依从性、从众性和私民性特征,构成当前实施主体德育及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障碍之一。

在课堂情境下,“听话道德”首先表现为“依从性道德”,主要表征为课堂“失语”现象。教师明显的权威角色和话语霸权使学生只能“依从”,并被“遵守课堂纪律”的“道德”标签误导和强化。从众性特征易形成学生“课堂一套,课外另一套”的双面人格,并造成德育成功假象,只堵不疏的课堂德育往往掩饰许多暗藏的负性抵触情绪,掩饰德育成功假象背后的实质性失败,强化了德育的低效性。同时,“听话道德”这种课堂生存状态下,课堂社会不是一个共同参与的“共在”的“公民社会”,而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私民社会”。“听话道德”充当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私民”,容易导致集体的制度冷漠,有悖于整个社会(而非仅指课堂师生)公民意识的培养,有悖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宗旨。

李亚娟:学校德育改革应正视信息社会现实

李亚娟在《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12期撰文指出,在信息社会,学校德育面临许多困惑:道德教育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之间的矛盾;学校道德教育似乎要循反道德、反教育的原则进行;道德教育原则与实际行为之间的距离,好的道德教育并不能保证学生选择某种行为;价值多元的社会环境使价值观的抉择与推行成为一件困难的事;在实际中难以确立道德教育的目标;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者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性的思考,可以认为:学校德育现在需要对“谁的知识最有价值”进行追问;对“道德是否可教”转变为对“谁的道德”的追问,道德阶级性问题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改革要正视信息社会现实,改造学校德育的观念,直面各种冲突,正确认识并把握道德价值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同时认识到价值冲突的正向作用;学校德育需要在全面认识各种变化的前提下,秉持“全面学习观”,不能仅仅把教育和学习聚焦于“构筑世界”,更应该关注“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实践。

胡金木:德育需要回归生活

胡金木在《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第11期撰文指出,“生活德育”作为一种教育主张,旨在超越“唯知识化”“泛政治化”“去生活化”的德育,引导个人过有道德的生活。虽然德育回归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共识,但人们对德育与生活的关系还不甚清晰。人们对生活德育倡导什么与否定什么,尚存在诸多误识。若不能澄清生活德育的价值主张,无论是对生活德育的批评,还是对生活德育的附和,都只能是一种基于误识的判断。

9.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九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德育是当前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点之一。美国当代德育学家托马斯。里考纳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所以不利用各科教学进行价值与道德教育就是一个重大的损失。但从哪些角度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这是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困难的问题,其实课堂教学就是对学生实施德育的主要渠道之一。而美术课在这方面有着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特别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给学生以积极的思想影响。美好的艺术形象,可以给学生展示出社会生活的画卷,展现出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形象深刻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并提供区别善恶、美丑、荣辱、正义与邪恶的标准。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思想,一定的社会道德,一定的人生价值,一定的追求与理想,使学生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针对新时期青少年成长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地淡化德育痕迹,隐蔽自己的德育意图,充分运用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在“渗透”二字上下工夫,把德育“无痕”地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春风化雨,文道合一。下面就我在工作中所捕捉到的一些角度,谈谈本人的点滴认识:

一、利用优秀的导入艺术

教师经精心设计的导入语言,可以营造情感氛围,将学生轻松诱入课堂氛围,从而增强其情感体念,达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因此可以利用此阶段将德育教育“无痕”地渗透进去,使美育和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例如在进行中国建筑赏析课的时候,可先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建筑,将学生的思绪带回到08年的北京奥运,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由此导入新课,去欣赏其他的建筑作品。这样的设置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增强了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美术作品

这种方法可在欣赏课中得到很好应用,因为欣赏课要用到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对这些中外古今的各种优秀作品或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获得审美的愉悦,同时受到教益和启迪,达到以美辅德的目的。

(一)利用作品的创作背景。

每件作品的产生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背景,而许多作品的创作背景则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意义,如中国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等。

(二)利用作品反映的内容。

许多作品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和当代的爱国人物、民族英雄和无私奉献的劳动者,这些人物事迹是十分好的教育素材。而且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还有很多作品刻画的是祖国辽阔壮丽的河山和各民族的风采,有的则是描写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如:通过鉴赏达·芬奇的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可以了解14世纪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作为文艺复兴运动先驱的达·芬奇所坚持的“人文精神”;通过介绍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的构图特点,不仅使学生重温了19世纪法国人民反对王权复辟的斗争史,也使学生感受到浪漫主义画派的艺术魅力,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利用作品的影响。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创造出许多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的作品,特别是有着5000千年文明的中国,无论是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如秦陵兵马俑、敦煌壁画以及作为世界上三种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的甲骨文等。这些对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非常有利。

(四)利用作品的命运。

在介绍文物史迹时,结合美术史如我国的近代史旧是一部民族屈辱史,长期饱受外国列强肆掠,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被盗卖到海外或烧成废墟,至今仍有许多稀世珍品为他国所占有的历史史实,可以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而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利用作者的的创作意图。

很多作者利用作品中的表现对象作为抒发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媒介,表露他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这其中又有很多作者借用作品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等。

(六)利用作品创作者的生平事迹

在美术鉴赏课中,结合作品适当介绍作者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气节,热爱大自然的生活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人格的熏陶和心灵的净化。

三、利用绘画活动

在绘画课中,通过对大自然的绘画,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让学生亲身体会和品尝自然界中的美,使他们更热爱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生活!学会发现美,感受美。

四、利用课堂语言艺术

避免说教式的德育渗透首先在语言上做调整,不应总以“你们应该……”“你们要……”“你们必须……”等这一类的语言结构方式进行教育。现在的中学生可以说是见多识广,个性突出。可由于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往往带有主观色彩和盲目性。随着教育机制的改革,老师在学生的心中不再是至高无上的,而是像长辈、像朋友。想让这些独立自主的学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我们的教育观点,仅凭一两句“你们必须……”的话是解决不了的。

在美术课堂上,我们不能直接告诉学生们什么叫“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而是要在学习和欣赏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发现和体会,适时的拓展,比如用讲故事的方式介绍画家的生平事迹,创设情境,通过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们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安定;爱情的纯洁,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真挚等。将德育“无痕”地渗透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然愉悦的联想中情感充分升华。这比起说教式的教育方法,有效得多。

10.德育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

我校将紧紧围绕教体局、赤眉镇在全县、全镇中小学开展“中小学德育专题”系列德育活动的通知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观念和“先成人后成才,既成人又成才“的教育观,坚持“分层次、抓基础、重建设、严管理、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和方法着眼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眼于全体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着眼于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通过加强德育活动建设,以推进德育工作首要地位的落实。努力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德育活动领导小组

我校的领导小组由马小彪校长任组长,袁保严副校长为分管领导,邵高峰主任、李国定主任和班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统一布置活动的开展。

三、德育活动目标:

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健康向上。

四、德育活动内容:

认真组织主题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1、民族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结合教师节、中秋节、建队日、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同时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2、法制教育系列活动。结合法制教育月,响应教体局的号召,开展《安全在我心中》系列法制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从小就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平时以班级为单位,加强对学生进行学《守则》记《规范》文明教育,并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为参考教材,利用晨会、班会活动等形式,利用案例进行剖析,宣传、普及有关法律知识,增强自护意识和能力。

3、读书教育活动。把读书作为常规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终身习惯和成才成人的基础工程,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倡导“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开展“美文背诵比赛”(背诵《弟子规》、《三字经》)活动。

4、通过主题队会、征文比赛、书画展览等形式寓教育于活动之中,结合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环保法纪念日等组织专题教育活动。开展环境教育实践体验活动,根据相关规定,11月份我校将组织开展环保小制作比赛、回收旧电池的活动,要求每位少先队员和家人一起动脑动手,制作环保方便袋,利用课余时间走上街头路边捡拾废弃的干电池,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家庭,影响社会。

5、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活动①:一言一行见公德:通过校园广播,利用晨会时间向全体学生宣传公德内容的典故、小故事,使学生感受和体会公德是做人的根本。活动②: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同学们通过广泛收集雷锋美德故事,进一步了解认识这位平凡而伟大的雷锋叔叔。并把他的这种精神渗透到学习生活里,每天走进校园见到老师要问好、见到客人要敬礼,说文明话、做文明人。鼓励学生每天必须做到。

6、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活跃学生身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春天组织学生参加“踏春”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树立我为建设新家乡献力量的决心。

11.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十一

关键词:三化两性;德育;微课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5-0020-02

创设“三化两性”德育微课符合当代中职学生发展要求,其中“三化”内容主要包括:系统化课程内容、信息化课程手段和固定化课程时间,“两性”是指:实践性课程活动、科学性课程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德育课堂主体性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德育意识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应合理利用这一模式,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有特色的德育微课。

一、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培养综合技能人才

在传统的中职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课程设置,甚至很多中职学校直接用专业课程代替德育课程,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对学生适应社会需要也带来不良影响。中职学校必须提高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协调好德育课程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关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利用“三化两性”德育微课教学模式,有效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市场竞争力。

案例分析:某校利用“课间操”15分钟的时间,开展“三化两性”德育微课,替代原来广播体操,整合德育课程内容,充分利用课间时间,将德育教育渗透在日常教学过程,其主要内容有《三字经》等。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得知,在原有广播体操时间,存在学生不认真做的情况,对锻炼学生体能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教师将其打造成德育微课,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灵活变动德育内容,使得学生全面认识优秀传统中华文化,促进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微课的教学内容应立足于社会需要和传统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

二、借助信息德育手段,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信息化教学设备进入教学课堂,“三化两性”德育微课的开展形式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等终端,创设互动式德育教学平台,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潜在德育意识,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在传统的德育课堂中,教师处于主体性地位,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德育微课时间,播放学生感兴趣的德育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案例分析:某中职学校德育老师借助信息化教学设备,将德育微课的内容制作成动态PPT教案,通过学习后,让学生自主发表言论,为学生树立学习生活榜样,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缺点。

分析以上案例可知,在实际“三化两性”德育微课开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道具,借助社会热点或学生感兴趣的德育话题,建立开放式教学平台,引导学生关注德育教学。此外,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言论,形成有特色的德育微课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固定德育课程时间,落实学生德育评价

品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慢慢积累,从而达到“质变”的目的,因此,中职学校在开设“三化两性”德育微课时,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综合考虑德育目标、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充分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确定好德育时间,落实学生德育课堂过程评价。

案例分析:某中职学校在确定“三化两性”德育微课之前,先在全校范围内做了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大多希望德育教育时间在10-20min,学校通过借鉴其他学校经验,并结合学生意愿,最终确定微型德育课为每天上午9:30~9:40。

从案例中可以得知,中职学校这种做法能很好地激发学生课堂参与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根据自己确定的时间去学习、探索,能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四、丰富德育实践活动。升华学生道德水平

德育微课实践活动是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之间的沟通桥梁,在推行“三化两性”的德育微课过程中,可以安排多层次的德育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升华道德水平。比如,某些中职学校通过开展“学习雷锋”志愿者服务,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愉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将德育知识与实践活动融合,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生活,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优势,同时利用德育微课的分享时间,将学生实践活动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总结,从而实现德育课程的最终目的。

12.创设“三化两性”的德育微课 篇十二

近年来, 我国学者在对学校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为德育课程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但有关校本德育课程的实证研究很少, 特别是对于中小学校本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评价的相关成功研究比较欠缺。另外, 目前我国微型课程的实践经验有很多。2006年起, 浙江、江苏省等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过一些微型德育课比赛, 因其时间短、切入点小、灵活、启示深刻, 很多学校都将其作为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 收到了一定的德育实效, 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是这些以班级为单位授课的微型德育课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比如内容设计随意、教育方法单调、没有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以及课程评价缺失等。

笔者学校原有学校“午间广播”。在“午间广播”时, 有的班级学生认真收听, 有的班级学生随意走动、说话或者做作业, 有的教师则关掉广播补课。从2009年起, 学校尝试立足校情和生情, 以学校为单位创设系统化、信息化、固定化、实践性、科学性的“三化两性”的微型德育课程, 将短短的午间15分钟打造成精彩一刻、快乐一刻、互动一刻, 甚至是学生难以忘怀的一刻,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对全校学生满意度测评显示, 喜爱德育微课的学生达到72.00%。

一、课程内容系统化

学校原有的“午间广播”主要播放时事新闻和卫生常识, 由于新闻事件具有突发性, 播放起来显得杂乱无章, 无法达到教育内容的整体综合性。

我校设计德育微课的内容, 着眼于实现对民族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认、培育与发展。其中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道德的核心, 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不仅重视整体和谐, 而且强调辩证综合;现代中国公民的意识、素养和责任。在弘扬民族传统、振奋民族精神的同时,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打开一扇展示世界的窗口,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 学习、分析、鉴别, 进行扬弃, 了解西方的人文素养、思维方式和异域风情, 激发学生学习优秀文化的热情, 提高审美情趣, 实现中西文化的互补与整合, 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现代中国公民。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公民素养、两纲要求和学校“博学雅趣和谐”的育人目标, 初步形成了德育微课科目框架, 从四个角度系统化梳理了“健康人生”“绿色校园”“人文沙龙”“异域风情”4个专题课程单元和《生理卫生》《心理健康》等11个子科目, 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 它克服了学科课程划分过细、知识面过窄的缺点, 有利于知识之间的相互迁移和融会贯通。德育课程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也会延伸到其他学科领域。因此德育微课探索同一专题一个学期内在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呈现, 如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合作设计“公民素养”课程;或是同一专题在三个年级段的不同学科领域交叉呈现, 如“四大节庆”课程, 为了使得全校学生在四个年级段里得到全方位的学习, 我们从普识、由来、美食、文学、习俗、音乐等方面系统设计, 力求学生在初中三年不重复学习。

学校微型德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坚持“近、小、实、亲”的原则, 即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情感实际, 提出问题小一点, 回答问题实一点, 使学生感到亲切一点。每节课的实施充分利用微型课程“短、小、精、活”和“校本性”的特点。

二、课程手段信息化

德育微课的创新需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实现由平面单向传播向立体双向互动的转变,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微型德育课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教育过程充满自主性、开放性。借助信息技术手段, 学生思维碰撞“激烈”, 在课堂过程中会生成许多德育资源。教师利用这些临时生成的资源, 加以适当引导, 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例如谢连琴老师设计了《“缩减三公”, 厉行节俭从我做起》一课, 用微视频解读中央提出的“缩减三公”的政策, 指出学生生活中存在的午餐浪费问题, 利用食堂走道墙壁这样的隐性德育平台, 图文并茂地配合广播展示《日本学生吃午餐———给你的18个启示》,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 厉行节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快捷、高效、透明的特点, 在校园外网建立一个互动式、开放式的信息平台, 让每个学生有账号就可以参与学习。其目的在于赢得学生更多的关注、实现动态课程互动、体现课程效果的延续、营造舆论导向和评价课程质量。网上开设了论坛, 课前一两天教师先在学校大厅公告并在外网平台发布相关德育论坛讨论题, 通过关注、发帖、讨论, 捕捉即时成效, 形成价值判断。以此作为校内微型德育课程的教学资源, 使得课程从静止走向动态。

2013年2月, 学校于校园内网CRP平台搭建了“微型德育教案资源平台”和“微型德育视频库”两个微型德育资源库, 方便教师整理与共享相关课件、教案、视频, 也方便师生在校内随时取用微视频资源学习。

三、课程时间固定化

我校原有的“午间广播”时间不固定, 有长有短。学校曾经就课程时长对学生进行调查, 单选“5分钟”的是23.76%, “10分钟”的是35.47%, “15分钟”的是21.99%, “20分钟”的是15.89%, 差别不明显。参考其他省市15分钟的做法, 综合考虑学生问卷和访谈结果, 结合午间休息的时长, 采取15分钟作为微型德育课程时长, 取“精彩一刻”之意, 希望在午餐后的休息时段, 带给学生精彩的“精神大餐”。

2013年起, 学校将微型德育课程作为一个拓展课的科目, 纳入学校拓展课的常态化管理。学校将4个专题的微型德育课程固定排进一日作息时间表, 保证每周周一、周二、周三、周五12∶45—13∶00对全校七至九年级 (九年级第一学期) 学生开放。从每学期第三周开始, 至期末考试前两周结束。

四、课程活动实践性

学校原有的“午间广播”采取播音员讲、学生听的形式, 单向而无交流。德育微课既有学科性德育课程之形态, 又具备活动性德育课程之功能, 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有机结合。学校在设计和实施时尊重不同年龄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并根据这些兴趣和需要精心设计专题教育和安排实践体验活动, 把活动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引导学生开展助困、助残、助老、环保等志愿者服务活动。

在课程实践上体现间接与直接的融合。通过部分学生前期参加学校各类“博雅课程”的探究学习, 在实践中体验、感悟, 再通过微型德育课向全校学生汇报辐射型学习成果。在课程实施中, 教师通过组织、引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 授课学生作为主体, 其身体力行、榜样示范都是隐性德育资源, 充满着对潜在价值的认同, 伴随课程潜移默化地引领着学校风气。

五、课程评价科学性

学校原有的“午间广播”播完后, 不注重学生讲评。而真正的德育课程, 其评价应包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管理、课程的实施等多方面的评价。我们采用新生前测问卷、毕业生后测问卷、学生代表座谈、全校学生满意度测评、班级参与度评价等方式, 对课程本身和学生收获进行多角度的评价课程效果。

新生前测问卷分析:在2012级高一年级新生入学之初, 我们对全年级673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全面了解新生在进行午间微型德育课程学习之前的情况,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调整课程设置, 也有利于在三年的学习之后对比学生学习的增长情况。

全校学生满意度测评:笔者学校历来有面向全校学生问卷调查当年学校教育教学满意度、家委会统计分析问卷结果的传统。从午间微型德育课程内容设置、课程实施和课程时长三个角度, 设计了三道问题检验课程效果, 全校660名学生参与满意度调查, 学生喜爱的专题有两项过半数:“西方礼仪习俗”62.28%;“心理健康”53.77%;包括初三在内, 班主任组织收听、收看的班级达到66.77%。

学生代表座谈:学校组织各班代表座谈, 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对于课程的建设性意见, 从“你喜欢或不喜欢的课程”“什么是有用的内容”“你希望新增加什么内容”“微型德育课时长”“微型德育课实施的问题”等听取学生代表的意见, 供教师下阶段优化课程作参考。

直接参与学生评价:各位任课教师对参与微型德育课程实践活动的学生给予评价, 并每次记2小时志愿者服务时间, 使得评价真正与学生初三综合测评挂钩。学校每学期末对班级参与度进行考评, 由行政执勤教师检查打分统计, 并将学生参与课程建设计入志愿者服务的时数, 一起作为班级期末考评的参考依据。

13.“中校德育方案”德育工作计划 篇十三

初一年级:重点用《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学生,教育学生遵守纪律、维护学习、生活秩序,为自己和他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认真纠正违犯规章制度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养成遵守纪律、讲究卫生、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初二年级:重点进行礼貌待人、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等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

初三年级:重点进行诚实守信、热爱劳动、艰苦朴素、克服困难等正确信念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教育,同时进行前途理想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德育教育系统

课堂德育系统——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科任教师→学生。

党团德育系统——党支部(团委)→党(团)员→入党(团)积极分子→教师→学生。

行政德育系统——校长(副校长)→政教室→班主任→学生。

自我德育系统——团委→班委会→兴趣小组→学生。

三、德育教育理念

(一)三中心德育理念

三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实质上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德育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善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包括活动的设计、活动的筹划和活动的准备等。学生不会做的,教师给予引导。

以体验为中心的德育。就是通过学生亲身经历、总结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通过实践转化为习惯的过程。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体验人生,通过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去感受、关注和欣赏,去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和思想,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中出现问题的多样化、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性,体验到人与人交往的技巧,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体验到社会中应担负的责任与使命。让学生在体验中受教育、体验中感悟、体验中养成优良品质。

以实践为中心的德育。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互动,自觉反思,德育工作更好开展,效果也会更加明显。

(二)三全德育理念

三全德育,就是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和全方位德育。

全员德育。从校长到每一个教职员工都要树立“人人是德育工作者,处处是德育工作阵地,事事是德育工作内容”和“校园无空地,处处可育人;校园无小事,事事可育人”的新育人观,坚定不移地把学校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实施全员德育,用爱心、热心、诚心、耐心开展校园生活服务,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全程德育。全程德育,在时间上指的是从学生入学至毕业整个教育过程,在内容上指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教育环节。树立全程育人意识,要求所有的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要有整体性和一贯性的观念,自始至终和任何环节都不放松对学生的教育。

全方位德育理念要求加强学校、家庭、社区的联系,提倡家长走进学校,学校走向社会,使各个方面都能很好的联系和互动。

四、德育教育措施

1、落实“以学生为中心”德育理念的具体措施:

一是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德育,做到:德育目标自主化。每学期开学,第一节班会课,让学生展开以学期德育活动为主题的大讨论,先查找班级存在的问题,然后再看学生自己的德育水平,再最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共同决策制定出本学期的班级德育活动计划。由于这些活动都是学生自己制定,自己参与组织策划,同学们往往都能自觉执行,从而达到德育自主化。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制订个人自主管理目标,先让同学写出自己的优点,然后写出自己的弱点,再让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写出自己的本学期德育目标,每个人给自己制定的这些小而具体的自我管理目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同学们都能自主执行。

德育内容生活化。就是要把学生的日常生活,创造性、多元化地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德育素养。如学生在路上不下自行车,或装着没看见,针对这一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懂得礼貌的真正意义。

德育方式活动化。现代德育方式主要有:访问式、启发式、讨论式、座谈式、互动式、对话式、阅读名人传记式、谈心式、陶冶式、反思式、自我感悟式、表演式等。如将对老师的敬爱改为师生座谈会共同讨论老师教学的困境和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等,这样更能使二者互相了解,使学生更加认识到教师的伟大与平凡。

14.德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篇十四

(2014-2015学年)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针,坚持“德育为首、做人第一”的育人理念,以新道德教育理念为指导,坚信“从道德走向知识”的教育思路,按照新道德教育实验提出的“回到人本、回到基础、回到生活、回到实践”的要求,“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地实施新道德教育,以养成教育为抓手,通过开展“习惯、责任、爱心、诚信、自信、感恩”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习惯,用良好的校风、班风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以实现“人人好习惯、个个重责任、事事有关爱、个个讲诚信、天天有进步、生生知感恩”的教育目标。

二、德育教育每月活动主题:

1、九月份的尊师重教活动月、文明礼仪活动月;

2、十月份弘扬民族文化、我爱读书活动月;

3、十一月份行为习惯养成活动月、古诗词背诵活动月;

4、十二月份阳光体育活动月;

5、元月、二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6、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月;

7、四月份的法制教育活动月;

8、五月份的青春风采展示活动月;

9、六月份的感恩教育活动月;

10、七八月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系列活动;

三、抓住重大节庆日的有利契机,搞好别具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周:

1、教师节,开展尊师重教活动月。

2、中秋节开展尊老敬老从我做起,在家帮助妈妈,爷爷奶奶做点活,给出外打工爸爸写条短信,写出自己的感恩之情。

3、国庆节开展爱我中华征文书画朗诵比赛,4、重阳节开展尊老敬老活动周。

5、“12.4”法制宣传周。

6、“12.9”举行爱国主义歌咏比赛等。

7、元旦举行辞旧迎新联欢会。8、3月份,学雷锋特色教育活动,切实开展好“五个一”活动:做一件好事,为老师长辈倒一杯水,为父母做一件家务事,为美化校园出一份力,为残疾人、灾区儿童献一份爱心

9、三八妇女节,组织女教师、学生举办专题晚会、演讲10、3.12植树节,植树、护树、浇树。11、3.28安全教育日,上一节安全教育课或开展一次以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开展知识竞赛、征文、演讲,等多种形式。组织一次安全演练。12、4月份,清明节组织各班开好班会,学生学习英雄事迹,立志报效祖国。

13、法制教育宣传 聘请学校法制副校长到校进行讲座,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活动等 14、5月份,庆五一迎五四,要开展读书、征文、演讲、唱歌等活动

15、端午节 让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可举行作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16、母亲节(5月第二个星期日),向妈妈说一句真诚的问候或祝福;为母亲捶一捶背;为母亲洗一洗脚;帮妈妈做比赛、娱乐节目等活动 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送给母亲一个深情的拥抱„„

10、全国助残日(5月第三个星期日),号召学校师生向本校残疾学生捐款、捐物,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7、6月份,国际儿童节 庆六一文艺汇演、征文、演讲、绘画比赛等。

15.德育微课堂实施方案 篇十五

一、校园微电影融合德育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是学校德育资源影视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文件指出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靠什么立德?我们认为要靠正确的价值观立德。怎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过去,我们靠口头说教,靠榜样的力量,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枯燥的说教与落后的理念,使传统的德育工作遭遇了瓶颈。在今天这个新媒体时代,新生代的信息接受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变革,从接受文字信息向图片、视频信息转变,从纸质阅读向触屏阅读转变。因此,德育要在新时代发挥实效,必须与时俱进,运用新的方式。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够影响一代人,这不是新的话题。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1]。影视作品中人物的遭遇会对学生形成替代强化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人生理想、习得良好行为,并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微电影深受青少年喜爱。学校开发、优选中小学校园德育题材的微电影,以学生同龄人为主角,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共鸣。学校德育工作,也从说教式、训导式向无痕德育深度融合。

(二)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是学校德育资源影视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影视资源与媒体素养的深度融合,是德育工作新的课题。媒体素养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周围世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决策能力、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理解和评价媒介,使学生能够客观地了解媒介的功能、引导学生参与和表达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媒介运用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媒介关键概念分析媒介生产方式[2]。媒体素养作为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综合能力之一,可分为基础、核心及关键三个要素。其中,一定的知识积累是基础要素;把握各种媒体的特性,正确解读各种信息并恰当运用,培养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提高对不良信息的辨认能力和免疫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个人工作、生活及社会发展服务,这些是其核心要素;有着追求当代社会新鲜信息的强烈愿望是关键要素。

学校把影视资源融入德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育学生良好的媒体素养。对于德育工作而言,要求提高学生的媒体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养成正确解读各种信息的习惯,提高对媒体信息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以及对不良信息的辨析能力,同时学会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为学习及社会服务。

二、校园微电影融合德育的方法

(一)校园微电影内容开发

为了保证资源建设多渠道、高质量,我们通过校内开发、校外合作购买,整合区、市、省、全国的德育影视资源,建成学校大德育资源库。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要做到三个沟通,即: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求的沟通;书本知识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的沟通。”[3]这“三个沟通”的理念,指导着学校校园微电影题材的选择和开发,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目前,学校优秀的微电影资源,主要从以下三个渠道获得:1.从红色经典的影视作品中剪辑;2.从师生自主开发、制作中获得;3.从互联网上传递正能量的微电影和微视频资源中获取。首先,我们精剪经典红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作品片段《小兵张嘎》《闪闪的红星》,这些作品广受群众欢迎,影响经久不衰,其内含的核心价值是超越时代的,也是值得当代青少年学习的。其次,我们优选出历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节关于德育题材的优秀微电影作品,如《校园猫》《假钱》《来自恐龙世界的我》《旗手》《国旗班》等。最后,我们还鼓励学生自主拍摄校园德育主题的微电影。这是一个重要的创举。由学生自己去发现身边的德育故事、分享德育故事,顺应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学校建立了一支影视资源开发的团队——沙河小学电视台,拍摄了《电话里的妈妈们》《我们都是农民工的孩子》《心灵墨水》《悠悠球》《做客水寨》《路》《想当总理的女孩》《犀利妹是怎样炼成的》等一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优秀微电影。

(二)校园微电影融合课程

品德课程和班会课是学校德育资源影视化建设的主要阵地。由德育处、班主任负责实施,通过班会课、品德课组织学生观看德育题材微电影,写观后感,分享和交流心得。每一部微电影只有10分钟的容量,重心放在观看微电影之后的分享交流。就微电影中某一个话题或几个话题,组织学生进行15分钟的辩论。在观看德育题材微电影的课堂上,教师的角色不是道德的说教者,而是学生的同伴、引导者。班主任主要起讲解和辅助作用,利用5分钟时间对学生的辩论进行点评和升华。最后,为了促进学生对微电影内容的深入感知,布置学生写观后感,从而提升学生课后对该教育题材的反思。

(三)校园微电影平台建设

仅有每周的班会课和品德课程,还不足以使融合影视资源的德育“润物细无声”。微电影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播放平台多样,学生可以利用手持设备随时随地观看。学校把线下互动引导和线上自主推进相结合,建成大德育课程资源平台,实现线上德育资源人人通,全方位支撑“无痕德育”的开展。具体的手段包括:投入资金建设校园影视高清直播平台;新建学校门户网站,专门开发德育资源栏目;在少儿传媒学院开设影评课,在校园电视台开辟“校园放大镜”新闻栏目等。

三、校园微电影融合德育的保障

(一)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德育课程融入影视资源的做法没有后顾之忧,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我们把校园微电影的制作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并且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的相关文件,制定了学校德育资源制作指引,要求微电影内容要以立德树人、深圳市中小学生八大素养和养成教育为核心;微电影故事要关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传递积极健康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微电影制作要关注小学生年龄特点,从他(她)们的视角出发,符合他(她)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传递正能量;剪辑优秀影视剧和网上优秀微电影作品,要符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规定等,通过这些指引来规范校园微电影资源,保证内容积极健康、适合小学生观看。德育题材的微电影或微视频,注重讲故事、有情节、弘扬正能量。它一定要符合影视制作规律,有吸引眼球的画面,要好看,如果不好看,内容再好,课上没人看,线上没人点播,自然达不到教育的目的。

(二)设施保障

微电影的素材采集和后期剪辑播出,均需要场地和摄录剪辑装备的保障。学校自2015年以来,已在年度预算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首先,在场地设施方面,我们已经建成了一间120平米左右的演播厅与一间12平方米“微课梦工场”,以及一个60平米左右的新媒体体验馆,包括:定格动漫体验区、影视剪辑体验区、英语电影配音体验区、影评交流体验区;其次,还从采编保障方买了制作装备,包括两套苹果影视工作站与两套摄像机。另外还有各种设备作保障,包括实现班班通高清录直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装备;LED大屏幕、班级智能触控大屏幕和投影仪等终端设备;以及各种BYOD装备。通过这些设备上的保障,我们的微电影可以顺利成片。

(三)人才保障

自主开发校园微电影资源需要一支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我们一开始采取的措施是引进专业人才。其中有全国知名校园影视专家、原华娱卫视导演,同时设置岗位,招揽播音主持人专业人才加入学校德育影视资源的建设。在加强学校影视资源的专业队伍引进的同时,我们更注重培养起自己的队伍,让学生在自主拍摄、制作校园微电影的过程中提高媒体素养。这些举措包括:抓青年教师学习共同体、学生小主持人和小影社团的培训工作,打造校园德育影视制作队伍;办传媒学院,开设主持、英语配音、美术、摄影、摄像、编剧、导演、剪辑、定格动漫系列课程;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影视技术培训和中小学微电影大赛,提高开发应用影视资源的技术。

两年以来,学校结合校园微电影开展德育的举措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和认可,散发出德育的人性魅力。深圳市电化教育馆2015年12月首次承办全国校园影视高峰论坛,提出影视资源进课堂,有力促进了深圳市中小学影视资源全面、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学校将搭乘影视资源进课堂这条诺亚方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摘要:在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影视资源担负着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使命,逐渐成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影视资源具备较强的感染力,能够正面引导学生,拓宽学生的德育教育平台和视野,达到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因此,利用影视资源强化德育教育,改变传统德育教育枯燥说教的落后方式,实现“互联·自主·生成·高效”的德育课堂学习模式至关重要。

关键词:“互联网+”,影视资源,德育课程媒体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月.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当代德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3,(01).

[2]王兴柱.中小学多媒体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0,(24).

上一篇:致小学生毕业赠言下一篇:建筑电气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