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1.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教学技能培训暨青年教师成长论坛学习心得体会
20xx.12.10应教育局的要求,我来到了z九中,悉心听取了每一个老师的视频跟报告。虽然是短短的一天,却让我感受颇深。上午的每一个特级教师的精彩视频,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大师上课,而且每一个视频还结合着理论告诉我们每一个步骤该注意什么,怎么样能做到精彩,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们,这种形式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无疑是一种雪中送炭,就像教师生涯的清晨投下的一缕金色的霞光。领会着,感悟着,思考着,想想自己在平时讲课中的不足,想想如何去改进自己的教学,让各种理论内化为自己的感悟,且悟且行,上午的各种视频让我感受到了四个字,踏踏实实。自己应该而且更有责任踏踏实实的去对待自己的职业,踏踏实实的去践行教学中的每一个小细节,踏踏实实的去改进自己的每一个不足。
下午的各种汇报,虽然每位老师的执教专业不同,践行自己在工作中的方法不同,但是他们的每一个故事,每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却让我见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教师,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的确确是一种相互渗透的双边活动,教育培养的是真正的人,是幸福的人,教育更是一种心心相印的活动。他们对班级的各种形式的管理,跟孩子各种形式的沟通,与孩子一起经历过的每一个小故事,无不透漏着这么一个事实:教育是需要用心去浇灌的,用心灵写诗,用心灵铺路。
最后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实小崔艳艳老师的很让我赞同的一个观点,她说,我们新教师在成长的路上要做到“两多”---多听,多思。而在每一个环节里,我们更应该注意细节,听什么,怎么思。听课不是手里拿着一本听课记录,把上课的环节面面俱到的记下,我们要重点去记老师的思路,去记人家是如何突破重难点地。反思感悟,我们貌似都知道要写教育手机,教育日志,可是比日思,周思,月思更重要的是日日思,周周思,月月思,也就是要“坚持”,每天思一点,坚持下去,定能有收获。
在收笔之前,还是用屈原《离骚》中的一句话结束自己的感悟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 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 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 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 是主动建构者, 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 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 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 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 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 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 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 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 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 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 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 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 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 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选择最优教学方案, 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 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 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 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 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 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 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 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 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 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 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 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 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 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 用电子资源库 (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 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 (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 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 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 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 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 进行研究性学习, 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 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 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 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 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 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 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 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 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
2.团结协作, 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 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 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 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以解决有关问题, 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 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 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 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 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 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 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 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 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 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严格考核, 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 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 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 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 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 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 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 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 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 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 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 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 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 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 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 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 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 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 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 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 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 给出评议结论, 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 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 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 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 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 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知识视野, 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 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程的安排上, 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 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 后进行理论教学, 即先做后讲, 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 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 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 以实践为主, 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 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 交流形式多种多样, 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 小组之间的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 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 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 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 进行技能展示, 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 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 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 集中进行评议、指导, 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 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 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 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 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 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 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武海明, 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 2005 (9) .
[2]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8 (1) .
3.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摘要:本文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进行教学设计。以CAI技术和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及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依据,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模式的教学设计,并给出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设计方案。设计体现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凸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创新点。在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实践为主、精讲多练,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信息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设计
在深入开展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背景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成为当今教师的核心能力。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主要包括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教学设计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资源整合的能力等。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创新设计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模式设计的理论依据
1.CAI技术与建构主义认知理论
网络多媒体CAI(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的显著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智能化,学习者可借助互联网广泛获取相关知识。随着CAI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已经派生出许多分支,如专题学习网站、网上教学资源库、网上教学试验课程、精品课程等。
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社会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所以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建构的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在运用网络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学生建构知识的情境,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于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所需的信息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认知主体地位,从而顺利达到学习知识的目的。
2.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现代信息加工理论表明,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会增加接受信息的容量,有利于获取和保持知识信息。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过程,整个过程是由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体等构成。而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只有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协调参与,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开发、设计教学课件时,需要根据信息加工的理论及其规律,将信息的传递和展现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根据现代信息技术的容量大,图、文、声、像并茂等特点,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情境和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习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像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
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的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将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最优教学方案,使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通过对声音、图像、文字、数字和各种传感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等手段展现知识,拓宽了教与学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环节的最优化,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二、模式的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信息化教学技能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也是评价教学技能训练的主要标准。教学目标除了要根据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教师及教学设备等各种条件情况,设计具体可行的训练目标和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方案,还要通过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模式中,使学习者理解在信息时代环境下训练模式的内容发生了的许多新变化,要学会自主学习与在探索、交流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会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学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高效率地学习,从而使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得到较大提高,技能训练目标能有效地达成。
2.教学内容
一是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二是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课程的设置,课程包括PowerPoint、Authorware、Internet等。
3.教学环境
要使培训模式发挥效力、完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学环境的建设很重要。如:创设多媒体和网络的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环境,用电子资源库(包括图书、光盘、网络资源等)代替普通的教学材料(包括教材、教学参考书、技能训练指导用书等。
4.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化,改变传统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以教学的多种形式训练学员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提供一些信息技术课题,让学员在教与学的活动中进行探究,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收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研究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式的设计方案
将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相结合设计可行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教学方案。任务驱动与自主探究的教与学方案是在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教师布置一系列技能训练任务,学员通过任务中问题的驱动,对学习资源进行积极主动应用,自主探究和相互协作参与学习活动。将教师的教学转变为学员的探究式学习,使所有学员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通过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选择与技能培训内容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任务,引导学员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学员面临的情境可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相关课件制作软件、操作系统,也可能是教学系统操作、课件制作中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使学员的学习能在与现实情况比较类似的情境中发生。学员通过完成任务来理解、分析并解决面临的问题。endprint
2.团结协作,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将学员分成若干个小组,各小组可以一起参加学习,分组进行实验、讨论和探究,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以解决有关问题,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是直接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而是提供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有关线索,学员通过搜集相关资料、获取相关的信息,进行自主探究、讨论和交流,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达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目的。
3.网上交流,技能展示
学员进行交流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在网上进行交流如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或电子信箱中进行交流,更能体现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战演练情况,是技能展示的最直接平台。
4.严格考核,效果评价
学员完成每门技能培训课程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严格考核,人人过关。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方面是对学员是否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即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而另一方面就是对学员自主学习探究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四、模式设计的创新点
该培训模式的设计不仅具有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模式的特点——既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又注重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注重了训练方案和目标的设计,又考虑到教学过程的录像、信息反馈、评议标准等方面的设计——而且具有如下的创新点。
1.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理念是支撑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我们要树立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对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进行科学而有效的设计和提炼。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和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建立的理论依据。整个训练过程中不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体作用,而是注重发挥教师的训练指导作用,强调充分体现学员的学习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学习”的理念。这是一种主动、积极、有主见的学习理念,学员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和特点,进行有效的学习和训练,教师要注重调动学员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员的自主学习和训练创设各种便利条件。学员的自主学习也离不开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利用任何能利用的网络、电子信息等手段,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将所学知识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提高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的实效。
2.凸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技能训练在训练的时间、场所、设备等方面的局限性。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上建立学员的教学技能培训资料和信息库,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均可以上网进行学习、观摩,而且还能随时观看技能训练音像资料,下载一些有特色的技能训练教学录像和相关的训练资料,不受训练的时间、地点、场所的限制,教师也不用每次都到培训场所,可以通过网上观看学员的训练情况,给出评议结论,从而使训练的效率大大提高。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不仅强调学员对传统的教学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更要突出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教学技能的训练和掌握。从而培养了中小学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识和现代教学能力。
五、模式的教学实践
1.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中小学教师需要提高认识,更新现代教育观念。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现代的教育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其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二就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利的学习工具。中小学教师要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高教学效率。
2.实践为主,精讲多练
现代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程的安排上,主要以上机实践操作为主。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安排上,采用先进行实践技能操作,后进行理论教学,即先做后讲,有时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将部分教学内容的理论与实践技能操作同时进行。通常在多媒体网络教室,学员可以通过上网学习有关知识。在教学中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应用,以实践为主,精讲多练。“精讲”是指教师要讲出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和精华;“多练”是指让学员有较多的上机操作时间,进行有目标、有实效的操作。
3.技能交流、展示与评价相结合
根据技能训练情况及时在网站或电子信箱上进行交流,交流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学员之间的交流,小组之间的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等。
技能展示分为随机展示和期末展示。随机展示是指全体学员在多媒体多功能教室进行学习训练活动,在学员的教学和研讨过程中,每次随机抽出部分学员走上讲台,通过计算机网络平台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亲自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进行技能展示,整个学期内让每个学员都至少有一次随机技能展示的机会。期末展示就是对每个学员在一个学期中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训练进行一次教学全过程的展示,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设计等,最后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活动的全过程技能展示。教师针对学员在技能展示中出现的个性和共性问题,集中进行评议、指导,并逐步引导学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反思,最后归类总结。
在国际教育评价中提出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使我们得到很多的启示,我们借鉴“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将每个学员在技能训练中的小结、教学课件及进行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整理成个人的“文件夹”放在学员教学技能训练网站上,并对学员的技能训练情况采用三结合的考评方式,即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从而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个学员的信息化教学技能水平。
————————
参考文献
[1] 武海明,刘瑞儒.网络时代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新探索.现代情报,2005(9).
[2] 王黎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1).
[3] 荣静娴,钱舍.微格教学与微格教研.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学习总结 篇四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教与学的有关知识和经验,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目标而采取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师把掌握的教学理论转向教学实践的中介,这一环节的有效实施,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工作任务、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学技能的特点,教学技能有以下3个明显特点:
教学技能和性质决定了教学技能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教学技能的习得与养成的过程中,成为教师掌握教学技能应当遵循的通则。
一、教学技能获利的情境性
教学技能的学习应当镶嵌于教学情境中,借助案例研究、行动参与等方式才有效。
二、教学技能表现的默会性
著名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曾把人类的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除了那些能用符号明确表述的“显性知识”外,教师拥有一种独特的知识,那就是一种凝结在经验里的、只可意会面而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美国学者舍恩称之为“行动中的知识”,日本教育学家佐腾学称之为“实践性知识”。教学技能是教师实践取向的“默会知识”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学技能往往是在关于技能理念知识没有成“焦点意识”的情况下,按照“教育实践的逻辑”很顺畅而自然地加以应用的,
三、教学技能构成的复合性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结构,具有整体性特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种行为方式或具体操作,都是被教学活动的整体所决定和支配的,这也就使得各种教学行为方式存在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关系。
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的特点和教学技能的分类,使我明白了教学设计是一种用以开发学习经验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这些学习经验和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特定的知识技能。学习环境的功能是为学习者完成学习行为提供资源、工具和人际方面的支持。人际关系是指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交往。学习环境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行为的容器,是对学习行为的支持。
发挥情境的作用:教育情境是对教育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由特定要素构成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氛围与环境。
促进师生的交往:在学习环境中积极的人际环境最为重要,能使学生能够成为学习活动之主体的“应答性学习环境”或“参与型教学”环境、“对话型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应当是:充分的交往互动、平等的对话沟通、活跃的相互作用、和谐的心理气氛、共同的合作参与。
提供学习的“支架”:是“帮助学习者把经验组织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适宜结构,使学习者在形成科学理解的最近发展区上得到及时的支撑”。
做为一名教师,教学技能的应用与教学活动时一体的,并在教学活动中形成的发展,从表现心事上看,板书、多媒体课件、演示和实验等都是教学技能:同时它又是借助于教师语言在头脑中进行的智慧活动方式,如思考、判断等。但有一些技能如每个教师边写的教学教导,是由教师单个人行动完成的,只凭老师自己的操作就可实现。这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教学行为不一样,所以相对来说是封闭式的教学技能。
做为一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每天都在从事着教学实践的活动,就应具备多方面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在教学时间活动中自觉的训练和总结经验,实质不断地得到发展
5.教师教学技能校本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二、转变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老百姓的意识也逐步提高,过去的“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过时,老百姓逐渐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为孩子选择优质教育,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家长的共识。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转变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式,跟上时代的发展,做一个能适应社会并受到老百姓喜欢的人民教师。
三、加强学习。过去不代表未来,要转变观念靠的是学习,不断地学习,以学习来改变自己,以学习来充实自己。本次校本培训,我更强地意识到了自己知识的浅薄。在这些专家们面前我多像一只井底之蛙,什么教科研,什么新的备课理念,我都觉得很新鲜,有些以前真的连听都没听过,更别提去实践了,我有了一种很强的危机感,所以学习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使危机有转机,所谓“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相信自己能坚持。
四、学会反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善于分析自己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波斯纳也说过:“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在以前的工作中,我虽然有过反思,但从来没有很认真地正规地把它当成一项工作去执行,只是在头脑里想想就过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而且必须要学会总结反思,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性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生都喜欢模仿,将会给学生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6.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六
教师教学的技能的提高势在必行。如何提高怎样提高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本次对培训中《小学教学技能》的学习,我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一、掌握新理念与新要求
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具备创新,要打破以前的教学常规,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处理好分科与综合、持续与均衡、选修和必修的关系,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会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利用课件、设计精美的板书、进行教学活动创新等。
二、精彩的教学设计
认真学习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和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精心设计内容,只有精彩的教学设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三、学习掌握扎实课堂的教学基本技能。
良好的扎实的教学基本技能,是新时代对教师的必须要求。从教学语言到教态变化以及板书设计等都是教师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随着现代媒体的发展,板书板画更加丰富多彩,如何运用板书,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刻学习的一种技能。
四、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课堂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组成的动态系统,面对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面对着不同的学生,要使其全面发展。
7.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七
1 现状
1.1 学生生源状况
97%来自少数民族, 汉语基础差, 普通话水平低, 汉语交流有一定的困难, 不需参加入学考试而直接入校学习, 起点都是初中毕业生。
1.2 培训状况
由班主任根据学习成绩推荐优秀学生直接参加培训, 培训前由学科主任把比赛中的4个项目分配给4名指导老师负责并平均分配好培训课时, 各位指导老师在各自培训时间内只对自己负责的项目指导, 比赛前1周左右再把4个项目串在一起练习、考核、观摩1次或2次;而比赛的理论部分不再辅导, 把相关的病例题及答案分发给学生, 由学生自己背诵记忆。
2 培训方法
2.1 选手的选拔
各班推荐15名学生进行班级操作比赛, 再从15名学生中挑出5名选手参加校级比赛, 校级比赛小组建立综合的评分标准:从身高、外在气质、身体素质、语言表达能力 (普通话的水平) 、应变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挑选20名学生参加集中训练, 每隔1周进行1次考核, 连续2次淘汰, 最后剩下5名选手进行差额训练, 直到最后2周决定参赛者名单才确定4名选手。这种通过层层筛选, 把最合适参赛的学生挑选出来比赛, 为比赛取得理想的成绩打下基础。这样改变了以往以单一的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挑选选手的标准, 并且可创造竞争的气氛, 让综合素质强的选手脱颖而出。
2.2 场景的准备
根据比赛的要求准备训练场地及操作用物。因为每位选手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4个操作项目, 所以训练场地的设置尽量与大赛场地相似, 平时的操作练习的用物也尽可能与大赛相似, 让选手正式比赛时才不会有陌生感。指导老师也要经常关注网上发布的大赛相关消息, 及时调整训练场地布局, 配备操作训练用物。这样可以减少选手在比赛中因为对场地、操作用物不熟悉而影响到正常发挥[1]。如4个比赛项目我们在训练中就设置过2个床单位及3个床单位的操作方法, 静脉输液操作时右手臂穿刺与左手臂穿刺的模拟练习, 心肺复苏模型的型号与大赛是否一致等, 锻炼选手应急能力, 保证在比赛中能适应场景的更改。
2.3 组建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 弹性安排培训计划
训练前期由一名有大赛辅导经验的老师组建辅导老师团队, 并制定职责:比赛项目分工及合作, 每次培训的要求, 及时讨论有疑惑的操作或理论部分, 统一操作的各个细节部分, 并根据选手的培训效果随时调整培训内容及课时安排。如置胃管技术的操作没有口腔护理技术熟练时, 就增加置胃管技术训练时间, 缩减口腔护理技术训练时间。改变以往由学科主任安排的一成不变的培训时间, 培训内容。并要求每一位指导老师把每位选手每次训练时存在的问题做好纸质记录, 方便下一位指导老师针对选手的薄弱环节进行训练。
2.4 紧扣评分标准, 贴近临床, 严格的训练
(1) 训练前, 指导教师认真阅读、深刻领会4个项目的评分细则, 并集中多次研究4项操作项目的评分细则, 根据评分标准来指导学生训练, 改变以往各指导老师负责的单个项目, 训练中发现有疑惑的问题, 相互商讨, 利用网络查新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 力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完成比赛项目。如在口腔护理技术中取消以往的用物准备中准备无菌口腔护理包的做法, 把先评估病人再准备用物操作的方法改为边评估边操作的方法, 改革后的该项目用物准备及操作时间缩短, 操作程序更贴近临床, 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比赛奠定了基础。 (2) 根据我校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水平不太理想:词汇量有限、语法不熟, 一般只能讲简短的句子。对于表达较复杂的意思、成段地表述有困难、听说能力有限的特点, 设计通俗易懂的案例, 以纸质稿的形式周密地编写剧本, 即详细的操作程序, 包括每个细微动作如表情、语调、语气、语速等, 特别在人际沟通方面, 尽量以精简语言交流, 减轻选手语言沟通的困难。提高学生用普通话积极参与护士与病人的角色扮演, 把人文关怀充分融入到比赛的项目中去。 (3) 训练过程中对学生严格要求, 时时鞭策学生, 每次的成功都及时鼓励, 增强选手的信心。由于中职学生年纪小、自制力不强、碰到困难容易退缩的情况, 训练前制定严格的考勤制度, 不准迟到早退;两两结成对子, 相互督促学习, 培养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如每个学生准备小笔记本, 把辅导老师每次辅导他们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提高学习的效果;这种方式也能实现无缝隙交接, 方便不同指导老师辅导根据选手存在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避免了知识点的重复带教。建立竞赛小组QQ群, 方便选手随时与指导老师进行网上交流。对选手及时改正的问题, 及时赞赏, 提高他们的信心。 (4) 训练后期, 当选手出现“高原现象”时, 给选手放假休息调整, 淡化比赛成绩, 并给予心理指导, 放松心理压力, 鼓励学生战胜压力, 提高学生比赛的信心。
2.5 理论培训
虽然比赛中的理论部分只占10分, 但想取得好的成绩, 这部分也是不能轻视的。指导老师首先告诉选手如何分析病例, 从题干中找解题的方法、技巧, 改变了以往死记硬背的方法, 让选手能够理解地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从而愉快地学习。
3 小结
参加比赛, 成绩的获得并不是很重要, 重要的可以“以赛促学, 以赛促教”, 能启示我们在护理实践教学中要不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 为社会、医疗机构输送高技能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8.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理念转变;技能提升
一、课前准备——建立新型知识观念和教学理念
在“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形式下,知识更倾向于一个获得的过程。这个获得过程主要由学生和他的学习伙伴在“学习共同体”中完成。因此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知识背景和经验迁移,在知识表述和讲解过程中综合难易程度、形象性、熟识性等因素组织学习辅助资料。
对都江堰进行细致的讲解是《都江堰》一课历来的授课习惯。在“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下,教师提供了两部分的学习资料:第一,有关都江堰传说故事、历史发展、修建过程、运作原理的微课并附加都江堰工程图;第二,关于作者余秋雨的信息,文化散文的内容、特点、风格、影响等文字资料以及相关网络资源地址。同时,教师精心设计了四个有关都江堰及其文化意义、李冰父子精神品质的思考问题,将它们作为第一个教学环节的任务布置给 “学习共同体”,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本应在课堂上完成的学习任务前置,直接交给“学习共同体”的做法,极大地考验教师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透彻度,挑战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度。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完成了知识的再深化、再理解,对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有了新的审视与认知。更重要的是教师转变了教育教学观念,在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合作中,开始学会将掌握知识看作是一个需要传授者和学习者相互参与的知识创新和演化过程,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最终实现转换教学理念、教学思路的目的。
二、课堂教授——关注学生,强调沟通, 转换角色
在与“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从“以知识研究为主”转化为“合理整合知识,重点关注学生”,教学模式也由教师主导转化为师生对话。教师必须扮演比以前更复杂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提供和传播者,更应该是学习团队的引领者、人际关系的调节者、心理问题的疏解者。
课堂上,教师首先呈现学习资料中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概括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三个重要元素:文化、历史、自然。每个学习共同体自选一个元素,结合课前学习成果对课文进行深入赏析。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各组并参与到共同体的讨论中去,了解学生讨论动向,掌握基本学情。当学生讨论中遇到难点时,给予适度的点拨;当讨论偏离主题时,及时予以引导和调整;遇到共性的问题,教师就留意采集,以备接下来集中解决。教师基本把握了学生对课文研究、理解的方向和深度,掌握了传统教学课堂上必须以逐个问答的形式才能获得的教学效果情况。在接下来的汇报交流阶段,每个学习共同体都将他们的研讨成果向全班汇报。在此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认知深浅的不同和意见分歧。教师针对每一组的汇报情况予以点评和修正,在课堂上就完成了学习成果反馈。经过汇报交流,学生对文化散文的三个元素的理解逐渐深入,但也显现出了一个共性的难题,就是三者是如何互融互通,贯穿全文的。教师适时抛出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返回文本,两两联系,在文中落实三者关系。经过学习共同体再一次的讨论和汇报,学生逐渐把握了本篇文章由自然及人,由人及精神的思维脉络,也理解了文化散文将自然、历史、文化三者相融相通的风格特点。
这种沟通交流式的师生对话是平等开放的,教师放弃原了有“传述式”的教学方式,将“沟通、对话、引导”放在教学过程的重要位置,变“知识传授”为“以沟通交流为基础的能力培养”。以问题促进讨论,以讨论分析问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了教师教学组织引导能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摒弃了传统的“教书匠”身份,向“多面手式的”教育者发展,实现教师教育技能和知识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课后反思——学习新技能,面对新挑战
发达的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从知识传授角度来讲,互联网完全可以取代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知识的初学过程。面对这样的挑战与围困,教师必须积极投入网络及媒体教学的学习中去。在《都江堰》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网络上收集整理了与都江堰相关的诸多资料,随后对其进行细致的筛选和删减,制作成适合学生自学的学辅材料。其中包括由视频、音频、图片和教师讲解共同构成的微课、与作者相关的文字材料、用于自主学习成果的检测试题和课后拓展反馈试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以学生自学情况为中心精心设计了适用于只能白板的互交式教学课件,课堂上将课件和智能白板的功效发挥到最大,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过。事实上,无论网络资源如何丰富,教师都因更了解学情,而具有突出的教学优势和针对性,加之教师的反馈是及时的、人性化的、有针对性的,在互联网帮助下进行教育教学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一定远远高于那些停留在只用教材和参考书来讲课的教师。
四、结语
【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小学教师教学业务培训学习心得体会07-12
小学教师技能培训心得体会08-01
全市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全员培训总结09-28
骨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心得体会11-24
初级中学英语教师听说技能专项培训学习体会10-29
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心得体会01-10
教师培训教学学习心得09-26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0-07
参加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11-10
暑期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总结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