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商务礼仪与禁忌

2024-10-06

越南商务礼仪与禁忌(共15篇)(共15篇)

1.越南商务礼仪与禁忌 篇一

我们应学习西方就餐礼仪方面的一些知识。中国人用西餐是学习西方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西餐桌上最基本的常识, 让你在享受西餐雅致的就餐氛围时, 举止更正确得体, 进餐有条有“礼”。

1. 要预约, 越高档的饭店越需要事先预约。

预约时, 不仅要说清人数和时间, 也要表明是否要吸烟区或视野良好的座位。如果是生日或其他特别的日子, 可以告知宴会的目的和预算。在预定时间内到达, 是基本的礼貌。

2. 再昂贵的休闲服, 也不能随意穿着上餐厅。

吃饭时穿着得体是欧美人的常识。去高档的餐厅, 男士要穿着整洁的上衣和皮鞋;女士要穿套装和有跟的鞋子。如果指定穿正式服装的话, 男士必须打领带。

3. 进入餐厅时, 男士应先开门, 请女士进入。

如果有服务员带位, 也应请女士走在前面。入座、餐点端来时, 都应让女士优先。就算是团体活动, 也别忘了让女士们走在前面。

4. 由椅子的左侧入座.

最得体的入座方式是从左侧入座。当椅子被拉开后, 身体在几乎要碰到桌子的距离站直, 领位者会把椅子推进来, 腿弯碰到后面的椅子时, 就可以坐下来。就座时, 身体要端正, 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 不可跷足, 与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餐台上已摆好的餐具不要随意摆弄。将餐巾对折轻轻放在膝上。

5. 用餐时, 上臂和背部要靠到椅背, 腹部和桌子保持约一个拳头的距离, 两脚交叉的坐姿最好避免。

6. 进餐过程中, 不要解开纽扣或当众脱衣。

如主人请客人宽衣, 男客人可将外衣脱下搭在椅背上, 不要将外衣或随身携带的物品放在餐台上。

7. 不可在餐桌边化妆, 用餐巾擦鼻涕。

用餐时打嗝是最大的禁忌, 万一发生此种情况, 应立即向周围的人道歉。取食时不要站立起来, 坐着拿不到的食物应请别人传递。

8. 进餐时应与左右客人交谈, 但应避免高声谈笑。

不要只同几个熟人交谈左右客人如不认识, 可选自我介绍。别人讲话不可搭嘴插话。

9. 每次送入口中的食物不宜过多, 在咀嚼时不要说话, 更不可主动与人谈话。

1 0. 喝酒的方法。

喝酒时绝对不能吸着喝, 而是倾斜酒杯, 像是将酒放在舌头上似的喝。轻轻摇动酒杯让酒与空气接触以增加酒味的醇香, 但不要猛烈遥晃杯子。此外, 一饮而尽, 边喝边透过酒杯看人, 都是失礼的行为。不要用手指擦杯沿上的口红印, 用面巾纸擦较好。

1 1. 喝咖啡时, 如愿意添加牛奶或糖,

添加后要用小勺搅拌均匀, 将小勺放在咖啡的垫碟上。喝时应右手拿杯把, 左手端垫碟, 直接用嘴喝, 不要用小勺一勺一勺地舀着喝。吃水果地, 不要拿着水果整个去咬, 应先用水果刀切成四或主瓣再用刀去掉皮、核、用叉子叉着吃。

1 2. 喝浓汤时, 勺子横拿, 由外向内轻

舀, 不要把勺很重地一掏到底, 勺的外侧接触到汤。喝时用嘴唇轻触勺子内侧, 不要端起汤盆来喝。汤将喝完时, 左手可靠胸前轻轻将汤盆内侧抬起, 汤汁集中于盆底一侧, 右手用勺舀清。动作非常完美。

1 3. 如何使用刀叉。

基本原则是右手持刀或汤匙, 左手拿叉。若有两把以上, 应由最外面的一把依次向内取用。刀叉的拿法是轻握尾端, 食指按在柄上。汤匙则用握笔的方式拿即可。如果感觉不方便, 可以换右手拿叉, 但更换频繁则显得粗野。吃体积较大的蔬菜时, 可用刀叉来折叠、分切。较软的食物可放在叉子平面上, 用刀子整理一下。

西餐用的刀、叉、勺各有其用, 不能替代或混用。刀是用来切割食物的, 不要用刀挑起食物往嘴里送。记住:右手拿刀。如果用餐时, 有三种不同规格的刀同时出现, 一般正确的用法是:带小小锯齿的那一把用来切肉制食品;中等大小的用来将大片的蔬菜切成小片;而那种小巧的, 刀尖是圆头的、顶部有些上翘的小刀, 则是用来切开小面包, 然后用它挑些果酱、奶油涂在面包上面。左手拿叉, 叉起食物往嘴里送的, 动作要轻, 捡起适量食物一次性放入口中, 不要拖拖拉拉一大块, 咬一口再放下, 这样很不雅。叉子捡起食物入嘴时, 牙齿只碰到食物, 不要咬叉, 也不要让刀叉在齿上或盘中发出声响。在正式场合下, 勺有多种, 小的是用于咖啡和甜点心的;扁平的用于涂黄油和分食蛋糕;比较大的, 用来喝汤或盛碎小食物;最大的是公用分食汤的, 常见于自助餐。切莫搞错。

刀叉放的方向和位置都有讲究。刀叉放在垫盘上呈八字形, 刀口朝内, 叉尖向下就表示你还要继续用餐;刀叉平行摆放在垫盘上刀口向外, 叉尖向上则表示你不要用餐。汤勺横放在汤盘内, 匙心向上, 也表示用汤餐具可以收走。

1 4. 略事休息时, 刀叉的摆法。

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 应把刀叉以八字形状摆在盘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盘子外面, 不安全也不好看。边说话边挥舞刀叉是失礼举动。用餐后, 将刀叉摆成四点钟方向即可西餐桌上的餐具很多, 吃每一样东西要用特定的餐具, 就拿餐刀一项来讲, 吃西餐时最少也有三把刀, 分别用来切肉排, 蔬菜和切开小面包, 弄不清每一件餐具的具体用法就容易出现尴尬局面, 餐具摆放得乱七八糟, 就很容易使手中餐具掉在地上了。

如下为一些失礼之举:

1.离席时将餐巾布掉落在地上。

2.餐巾布用得污迹斑斑或者是皱皱巴巴。

3.将吃剩食物放到餐巾布上。

4.用餐巾布擦桌子。餐巾布可以用来擦嘴或擦手, 对角线叠成三角形状, 或平行叠成长方形状, 污渍应全部擦在里面, 外表看上去一直是整洁的。离开席位时, 即使是暂时离开, 也应该取下餐巾布随意叠成方块或三角形放在盘侧或桌角, 最好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如账单上含服务费, 就不必付小费。

2.探寻进驻越南的商务路线图 篇二

被众多媒体和金融投资机构翻来覆去炒作的越南市场,究竟有多少商机?怎样把入世以来越南市场所释放出来的巨大需求,转化为中国企业能够分享的机会,通过中越两国企业的合作,达到一种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为了拨开越南市场的迷雾,本刊记者随长江商学院同学和东亚投资论坛的企业家走进了越南大使馆,见到了越南大使馆大使陈文律先生、越南外交部经济综合司副司长黎国盛先生、越南计划投资部对外投资局副局长阮氏碧云女士、越南工商部亚太司副司长陶陈仁先生等官员。曾经在越南奋斗了4年乃至7年之久又无奈撤回的中国企业家代表,提出了一些最为关切的问题,期望通过越南大使的引导,为中国企业家进入越南规划出更明确的路线图,指明更清楚的方向。

问:越中经贸关系近年来发展状况如何?

陈文律:近年来,在正式关系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同时,两国经贸关系也迅速发展,贸易总额从1991年3000万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58亿美元,提前3年完成两国高层领导人所提出的2010年贸易总额达到150亿美元的目标。2007年,中国连续4年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不过值得注意的是,2007年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9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问:请介绍一下越南对东盟市场的双边贸易情况。

陶陈仁:2007年,越南对东盟的出口额达78亿美元,同比增长23%。与此同时,越南从东盟各国进口1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7%。预计2008年,越南对东盟的出口金额将达到1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另外,越南从东盟的进口金额将达到 18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5%。

问:越南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中国资金出台了哪些新政策?

阮氏碧云: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越南已经承诺将逐步对外开放贸易、建设、医疗、保险、保健等11个领域。今后招商引资的重点将集中于基础设施、高新技术和人力培训。越南现在通用的税率是28%,若投资于优惠地区和领域的企业可享有10%、15%和20%不等的所得稅优惠待遇。另外,外国投资者为了用于形成固定资产所进口的物资可享受免税。近几年,越南大力简化投资项目审批手续,现在关于投资项目的审批制度有两种:(1)投资项目注册登记只需要15天就可以给予答复;(2)需要审核的投资领域,这些项目有条件优惠投资的领域,另外就是投资规模19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就需要进一步审核,但是整个程序需要45天。现在越南政府也进一步放宽了审批外资项目的权限,现在可以审批外资项目的有越南各省和中央直辖市的人力委员会,另外也有工业区经济开发区的管理委员会。

越南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加大投资规模的领域。这些领域都是中国实力比较强的,像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还有机械制造;另外,越南也十分鼓励一些技术含量高、管理水平先进的一些项目。我们也注意到这几年中国在工业技术、农产养殖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就,越南也希望中国企业能在这方面加强对越投资。另外越南招商引资在这方面有3个标志:技术、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其中优先吸引生态环境友好的项目。

问:对越南电力投资方面有哪些相关的新政策?

阮氏碧云:目前的电力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只有17%,还远远低于实际需求,所以电力产业也是越南政府十分鼓励的一个领域。最新出台的2015年电力发展规划,对电力的需求年均增长要达到20%~25%。越南十分鼓励外国投资者采用清洁能源来发电的项目。越南发展电力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完全可以就地来采用和发展。而且投资形式过去是国家垄断,但是现在已经开放了,有独资、合资、联营,也有BOD等形式。越南政府会保证在电力方面投资的企业能够完全享有应该得到的14%的利润比例。对于一些大规模的重点电力发展项目,越南政府会在一些方面提供担保。

问:企业入驻越南是否伴随有房地产开发的机会?

黎国盛:越南的国土面积是33万km2,但是人口多达8500万人,人口密度高达中国的两倍。目前,企业用地开发基金不是很充足,在当前工业区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面临着解决企业用地问题的压力日益增大。所以目前在越南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没有完善的情况下,也许这个地区或那个地区偶尔会发生一些腐败问题,越南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今后会两个方面下大力解决:(1)进一步完善有关房地产的法律法规政策;(2)进一步完善规划水平,保证有足够的土地供企业发展。所以你们完全可以相信,越南在房地产方面的前景会越来越好。

问:关于中国商品出口到越南的税率会有什么变动?

陶陈仁:按照有关承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协定,到2009年越南将对50种税目降至0~5%,到2013年,将有一般商品名录中的45种税目将降至为0。就是说,不管是对东盟还是对中国的降税都有路线可走。问:越南出口到欧美市场会遇到哪些非关税的壁垒?

跟中国情况差不多,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越南也同样面临着许多来自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反倾销侦查。如前几年越南出口到美国的虾类产品中巴沙鱼等,还有出口到欧洲的鞋类产品,以及自行车附件。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出口配额措施。就美国市场来讲,我们把越南的服装出口到美国之后,受到出口配额的限制。

越南工商部前不久设立了调查局,帮助越南企业更加积极地应诉来自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另外一个职能,就是提前向他们提出一些警报,就某些产品可能会遇到反倾销调查的可能性,提前向企业界的朋友提供警报。针对受到出口配额限制的货物种类,越南工商部也设立了监督机制,这个机制我们会十分密切地关注出口企业的动态,具体到出口至美国市场的价格、数量,如果需要我们会进行及时调整,最大限度地降低越南企业的风险。

问:在出口退税方面有哪些新政策?

3.国际餐桌礼仪坐姿要求与禁忌 篇三

在正式场合,不应出现下列姿势,一是双腿过分分开,二十高架“二郎腿”或“4”字形腿,三是腿脚抖动摇晃,四十左顾右盼,摇头晃脑,五是上身前倾后仰或弯腰曲背;六是双手或端臂、或抱脑后、或抱膝盖、或抱小腿、或放于臀部下面,七是双腿长长前伸、或脚尖指向他人;八是双手撑椅,九是又跷脚又摸脚,十是坐下后随意挪动椅子。

此外还应注意不要当众抠鼻子、剔牙齿、挖耳朵、整理内衣和重整发型。尤其是在国际交往中,女士如在餐桌上整理服饰,拿出小镜子补妆,就会引起麻烦了。这种行为,首先说明你缺少自尊,而且还容易被西方人误认为你是非正当职业者。

不要在餐桌上补妆,女士们赴宴常常会化比较亮丽彩妆,用餐过程中或有需要补妆之时,或用餐完毕要修补口红,切记不可在餐桌上进行,此时应向在座宾客说声对不起,然后到卫生间或化妆室去补妆。

4.盘点餐桌礼仪注意事项与禁忌 篇四

一、筷子与碗的尽量不碰撞

在用餐时尽量避免筷子与碗相碰击发出声音,并且禁忌在用餐的过程中故意用筷子敲击碗,这是很不礼貌的行为,也是大庭广众之下禁止有的行为。

二、用餐时不要发出声响

有的人在用餐的时候喜欢发出声音,用四川话说那就是拌嘴,拌嘴在餐桌礼仪中属于很不雅的行为,也有损个人的形象。

三、取食物的时候避免挑三拣四

在用餐的时候,不要在餐盘中挑三拣四,将食物翻来覆去。这样对别人来说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别人也会觉得你没有修养。

四、公共场合禁止剔牙、打嗝、打喷嚏、吸烟

在公共场合时,剔牙要特别注意,在剔牙的时候请以餐巾纸掩口,吐在纸巾上。牙签用完放在盘中即可。在用餐期间,若想打喷嚏可以以餐巾掩口方式,将污染减至最低。若喷嚏不断,最好立刻离席出外处理,没有任何人会介意的。在用餐过程中打嗝是非常不礼貌的,也是不雅的,若真是无法控制,则可用喝水,屏息方式使症状减轻。喜爱吸烟的朋友可以在用完正餐后,到餐厅划分的吸烟区吸烟,如此既不算失礼亦不会伤害别人的`健康。

五、劝客人用餐要适度

有的人在宴请客人的时候很热情,甚至为客人夹菜、添饭。在主人看来,这是热情,欢迎客人的方式。但是其实这样做不仅不卫生,还会使对方勉为其难的接受。

六、合理使用餐具

5.越南节日习俗礼仪 篇五

越南的端午节是越历五月初五,又称正阳节。端午节有吃粽子的习俗,还有端午驱虫习俗。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

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由巫师用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体弱多病幼儿的家庭,节前清晨给幼儿穿上这样的衣服,以辟鬼邪。

6.越南政改的“虚”与“实” 篇六

2012年初发生的一件事,让越南社会和越共屏住了呼吸。

1月5日,海防市仙郎县荣光乡的乡民不满政府违法征地而进行激烈抗争,开枪打伤了6名公安和军队人员。媒体高度关注,阮晋勇总理专门召开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县乡两级干部多人被撤职或被点名警告,当然,持枪伤人的村民也被逮捕。但是在该事件平息不久,4月份河内郊区再度发生重大征地纠纷事件,村民在将要被夺走的土地上露营守卫,20名村民被抓,事发时超过1000名村民和约3000名警察与民兵对峙。

此时,越南经济也不乐观。英国《经济学人》2012年3月发文,指出不久前越南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而现在它陷入严重停滞,2011年通胀率一度超过20%,为亚洲最高,但当局要求媒体不要报道和炒作这一话题。此外,越南最近有数以千计的企业倒闭,银行与国企被不良债务困扰。该杂志指全球经济衰退、劳动生产率较低、产业升级缓慢、管理不善、国企中贪腐浪费丛生是主要原因,且低工资、低成本的发展模式不再有效,因为柬埔寨和孟加拉正以更低的工资把外资从越南吸走。《经济学人》2011年5月的报道还指出,全世界只有埃塞俄比亚与委内瑞拉的通胀率超过了越南,越南盾对美元比值也大幅缩水。

在物价猛涨的同时,越南官场腐败渎职等乱象频增。近年越南爆出的最大弊案是国企越南船舶工业公司(Vinashin)案,由于糟糕的管理,2010年其负债达44亿美元,占到GDP的5%。2012年3月该公司9名高管以玩忽职守罪受审,但当初鼓励该公司盲目扩张并负有人事任命责任的政府高层(包括现任总理阮晋勇)并没有被问责。在“透明国际”的全球清廉度排行榜上,越南在178个上榜国家与地区中列第116位,表明其官场贪腐程度较高。

广受舆论推崇的2011年5月越南第13届国会选举就是在这样一种问题成堆的情况下举行的,民间的不满体现在了选票上。据越南官方报道,在15名自荐候选人中,有4人当选;在官方提名的182名候选人中,有15人落选(包括一名中央委员);越共总书记阮富仲的得票率只有85.63%,预定将担任国家主席的越共书记处常务书记张晋创的得票率为80.19%。不过要对经济问题负主要责任的两个人却获得很高的得票率:预定将连任总理的阮晋勇为95.38%,预定将担任国会主席的政府常务副总理阮生雄为95.51%。这一诡异的民意情况反映了“政府系”在越南政治格局中的强势地位。在总书记、总理、国家主席、国会主席“四驾马车”体制中,只有总理是连任,其他都是新人。

在越共集体领导制的小天地里,维持派系平衡和政治观念平衡是最重要的,但从外界环境看,其执政地位经受的考验越来越大。在2011年12月的越共中央全会上,总书记阮富仲警告说,党必须改革,否则就会垮台。不过澳大利亚国防军学院的越南政治专家Carl Thayer认为这种“不改革就死亡”的表态并没有太多实质内容,“革新开放”在越南已不是新鲜的口号,这个口号已经喊了20多年。

1986年以来,越共推动了一系列“革新开放”(Doi Moi)措施,但很难说这些“改革”都是为了民众利益,这才是问题所在。阮富仲誓言的改革,很可能仍然是装修裱糊式的改革。

【越共政改的底线】

越南是世界上仅存的5个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之一,其党员人数(约350万)仅次于中共。继2002年中共十六大修改党章允许私营企业家入党之后,在2011年1月越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即将离任的总书记农德孟也明确表示私营企业家可以入党。这表明越共的属性正在变化,它试图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同时也试图摆平日益复杂的利益关系。为了维护其执政地位,越共近年来推动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包括让国会更加富有活力和实行更多的党内民主。

让国会更有活力的一个例证,是2010年国会投票否决了由总理阮晋勇提出的价值560亿美元的连接河内与胡志明市的高铁计划。但墨尔本大学亚洲研究所的Adam Fforde博士认为越南国会有点像英国的上议院,有激烈的辩论,但没有实质性的立法权力。

越共对国家的领导权已经写入越南宪法,因此活跃国会议政气氛也是从维护越共领导地位考虑的。从某种程度上说,来自国会的批评有助于越共了解民意,避免犯愚蠢的错误。路透社记者John Ruwitch甚至认为这种批评只是一种政治上的“化妆品”。不过他也承认,越共的党内民主确实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例如他在2010年9月报道说,越南第三大城市岘港有权选举市委书记的人从过去一个很小的委员会扩大了6倍,达到300人。这300人对于一个有100万人口的城市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这是一个进步。

每5年举行一次的越共党代会是其协商式统治的重要交接点。目前在越南,越共总书记一职由全国党代会直选产生,总理一职则由国家主席提名。在越南,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分别由不同的人担任。由此看来越共总书记在“四驾马车”体制中并不是格外突出。现任总书记阮富仲今年已68岁,看来只是过渡性人物,在政治权力结构中,他甚至只是一个平衡各方势力的权宜性安排,证据就是尽管他在党代会的政治局委员投票选举中得票率只居第8位,却最终被选举为总书记。

面对一个日益活跃的社会,越共展现出一定的灵活性,但也有自己的坚定的底线。例如,要求进行司法改革的知名律师乐聪亭在2009年6月被捕,2010年1月以“颠覆国家”罪被判处5年监禁。

英国广播公司2010年7月报道说,越共享受了经济开放和外国投资的好处,但在党内进行争论是一回事,反对这个党是另外一回事;每周二媒体老总们都必须参加官方举办的简报会,听取什么是应该写的和什么是不能写的。该报道说:越共可以接受清谈式民主,但不能容忍反对其领导地位的活跃组织的存在。为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越共还积极吸引年轻人入党。据官方数字,2005年加入越共的17万人中,60%年龄介于18~30岁。不过该报道也指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国际援助与国际投资使越共的领导能力得到改造,使它变得更有活力;大部分越南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只要这种状况仍可持续,那么政治上不大可能出现巨大变动。

在越南街头的宣传标语上,写着谜语一样的文字:“党是领导者,人民是主人,政府是管理者。”

【“官民蜜月期”正在终结?】

越南“革新开放”的成果之一是中等阶层人数的扩大。《时代》周刊2006年10月报道说,伦敦一家市场研究机构驻胡志明市常务董事表示,越南比外界想象的要更富裕一些,但究竟有多富裕我们确实不知道,该机构的研究显示,胡志明市的一户普通家庭,其消费支出是它所声称的收入的2.5~7倍;越南的中等阶层人口主要集中在城市,2007年荷兰的市场调研机构AC Nielsen估计,越南6个最大城市的人口消费占了全国总消费的40%;另外越南近年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迅速增长,2003至2008年间,大专院校学生数量翻了将近一番。该报道说,当一个国家有了中等阶层,它自己就能自我强大起来。

“阿拉伯之春”波及的几个国家都以年轻人口居多,越南的人口也相当年轻。美国企业研究所的亚洲问题专家Michael Auslin最近披露说,越南8700万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27岁。崇尚变化和多样化的年轻人对刻板的政府有着天然的不满。《经济学人》2011年1月曾报道说:2010年底(越共十一大前夕)当局对社交网站进行封锁和限制某些功能,让社交网站已成为生活一部分的网民非常愤怒,而当局表示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谣言”。尽管当局按其惯性仍然喜欢管制媒体,例如在2010年10月河内庆祝建城1000周年活动中因放焰火导致4人死亡,当局对这种事情都想“保密”,但手机用户早把此事在各种社交媒体上传开了。

越南社会还有一个特点是3/4以上的人口有宗教信仰,其中信佛教者约5000万,信天主教者约600万(越南的天主教教徒在东南亚仅次于菲律宾),此外还有浸信会教徒、和好教教徒、高台教教徒等。越共不反对党员信仰宗教。宗教界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大,它们并不只是躲在寺庙教堂的小天地里,而是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服务对象包括病人、流浪儿童、文盲,从而团结了越来越多的人。然而当局并不一定喜欢这样。

2011年12月,越南官方公布该国人均GDP为 1300美元。按世界银行的标准,越南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起始阶段。在这个阶段,原先被抑制的社会都会“苏醒”。而近年来全球经济衰退对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越南影响较大,导致了罢工事件大幅增加,农民反对强征土地的抗争也此起彼伏。自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以来的官民蜜月期可以说正在终结,越南社会进入了矛盾尖锐的高风险期,原先被掩盖和抑制的矛盾集中爆发,对越共来说,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这也是2011年12月阮富仲发出“不改革就死亡”警告的深刻背景。

但是,越南、越共不一直在改革吗?关键是有些“改革”无非是权贵阶层借“改革”之名,洗掠国家和民众的财富罢了。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的David Koh认为,越南政治改革滞后对经济发展造成困扰的一个例子是国营企业的糟糕表现,国营企业消耗国家大量资金,也是官员腐败的重灾区;另外,总理阮晋勇在2012年新年贺词中承认商业利益极大地干扰了政府决策。如果政府过于救助糟糕的国企,这会让更多的糟糕的国企出现,因为搞不好也不用担心没人救,从而享受政府优厚待遇的国企成了少数权贵牟利的乐园。

越南经济学家Le Dang Doanh谈到农民在土地被征收过程中所遭受的痛苦──这和过去完全相反,过去党把土地从地主手中夺过来分给农民,现在把土地从农民手中以极低价格征收过来交给私人投资者。

越南官方的纲领、口号、大会文件总是很吸引人,但不能过度诠释这些官方言辞和寄希望于党的某些重要会议,这些会议的主题有时不过是官职分配和利益往还。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东南亚问题专家Martin Gainsborough认为越南将向何处去不取决于党的政策文件如何说,而是取决于众多的现实政治因素。

【政治走向:

不会有分水岭和里程碑,过程将是渐进式】

最近缅甸局势的发展,使得把缅甸和越南联系起来观察有一点意思。2010年10月越南主办东盟年会时,阮晋勇总理还在敦促缅甸举行让所有政党参与的民主选举;而由于缅甸政治开放步伐加快,问题回到越南一边:越南是否愿意举行“让所有政党参与的民主选举”。

对此全球政策研究所(GPI)的一名研究人员Loc Doan评论说,越南的政治开放环境未必比缅甸好,越南没有昂山素季这样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也没有吴登盛这样开明的官方领导人。但另一方面,越南的政改压力也比缅甸小,越南不像缅甸那样面临着沉重的国际制裁,越南“革新开放”也让大批民众得到了实惠。他认为能够对越南政治改革进程有较大影响的国家是美国。越美关系近年来发展迅速,越南进行政治改革的意愿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需要美国的战略安全合作。

不过Loc Doan也认为,越南高度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尽管两国间的海洋争端使越美关系走近,但保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仍是越南的头等大事。除了经济上两国间有许多合作之外,越南领导人在意识形态上与中国打交道也比与美国打交道要舒服得多。

关于阮富仲“不改革就死亡”的警告,曾久居越南的澳大利亚学者Adam McCarty说,他并不认为这会带来多大变化:对越共来说,政治改革不是其执政合法性的考量重点,经济发展才是,如果没有经济增长做基础就无法进行政治改革,这是它的合法性思路;这套思路固然很稳健,但也有问题,例如越共的当务之急是提高经济效率和打击腐败,但是若想打击腐败却又不想提高信息透明度,这是行不通的。他认为越南的政治发展历程不会有分水岭和里程碑,其过程将是渐进式的。

另外,阮富仲本人的作用也存在不确定性。他过去给人的印象是书生气和学者派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但在官场上他与同僚相比并不突出,性格上既不果断也不超越常规,他被选中做领导人是因为他的清廉和处事稳重。但是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使人发生变化,现在越南社会和越共都处在十字路口,政府与人民的关系需要依据新的社会契约重新构造,这位看来只能做一届领导人的理论家心中有没有暗藏的宏伟抱负?也许有,也许早就没有了,也许有没有他自己也决定不了。

(作者系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与国际关系学系教授、博导)

7.商务交往礼仪禁忌 篇七

2、小道消息。商务交往中,他人的私生活、没有正式披露的消息,都不应主观臆断,妄下结论,作为商务往来的谈资。

3、高高在上。不管你身份有多高,背景有多硬,资历多深。商务交谈这种对等的交往中,都必须放下架子,平等地与人交谈,切不可给人以高高在上、目中无人的感觉,更不能以训斥的口吻说他人。

4、过于卖弄自己。夸口说大话、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强中干的,而且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商务往来贵在讲信用。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胡乱吹嘘,会有华而不实的印象。卖弄自己,显示自己才华横溢,知识渊博,对方会有相形见绌的难堪,这也不利于交往。

5、心神不宁。当你听他人说话的时候,思想要集中,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者面带倦容、连打呵欠。让人觉得你对这次的谈话不感兴趣,觉得这次的谈话没有吸引力、是废话。

6、不良仪态。美国通用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说:要赢得客户的信赖,就必须表现出值得信赖的行为。在和客户交谈中,有些仪态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些仪态有:挠后脑勺、手中摆弄东西、用手指指点点、抖动腿部、用手挖鼻孔或挖耳朵、揉鼻子、剔牙齿、打哈欠、伸懒腰、倚靠而站,站时手插口袋里,说话时不看对方、用食指指向对方、坐时躺靠在椅子上,边说话边干其他事,离对方太近,等等。

7、嘲弄对方。他人在谈话时出现了失误或者不妥,不应嘲笑,特别是在人多的场合尤其不能这样,否则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从而对你产生反感情趣。

8.澳大利亚商务礼仪及禁忌 篇八

澳大利亚人大多信奉新教和罗马天主教,此外还有东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

在澳大利亚,即使是很友好地向人眨眼(尤其是妇女),也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他们对兔子特别忌讳。认为兔子是一种不吉祥的动物,人们看到它都会感到倒霉,因为这预示着厄运将要临头。他们对“13”数很讨厌。认为“13”会给人们带动不幸和灾难。他们忌讳“自谦”的客套语言。认为这是虚伪和无能或看不起人的表现。

澳大利亚人在饮食上不吃辣味;个别人也不吃酸味。伊斯兰教徒恪守教规,禁食猪肉和使用猪制品。

9.鲁迅作品在越南的传播与影响 篇九

关键词:鲁迅 作品 影响 接受 越南

一、通过翻译工作接受鲁迅作品的影响

翻译工作被视为世界各国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桥梁。通过翻译的作品,各国文学就产生了接近与交叉影响。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为语言解码,从这个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旨在承载翻译作品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而且是作品的“再创造”过程。译者既是读者-接受者,又是艺术创造者。为了做好此工作,译者必须精通两种语言(母语与外国语),必须具备着两个民族的文化、社会背景的丰富知识,而且,需要深刻地理解自己国内读者的水平、爱好等客观要素。鲁迅先生早已被传播到越南,是依靠着研究家-翻译家邓泰梅。众所周知,越南文学现代化进程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紧紧相连。中国现代文学开始于1919年,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但是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在20世纪初大约20多年的时间内确实没有影响到越南。原因在于法国殖民主义主张排斥20世纪初的“新书”运动,严格控制文化作品传播;另一方面,当时越南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学现代化过程的认识有所局限。19世纪末,一个古老而落后的中国与一个年轻而发达的西方相比不是个“理想”的模式了,因此导致中国文学成就对越南文学的影响并不大。越南研究者武玉潘先生认为,他翻译鲁迅的《孔乙己》著作,于1931年刊登在《法越》杂志上,但完全不知道鲁迅什么样的人。由于从巴黎1930年出版的《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翻译出来的,必须通过法文中介语,因此,武玉潘无法把Lousin此名拼音成鲁迅,却把《孔乙己》作品错拼成《孔士气》(1902-1984)的翻译著作。

其实,20世纪30-40年代,在越南已经出现了一系列涉及中国“新文学”的文章,包括黎余、阮进浪、潘魁等作家刊登在《越南南风杂志》《新文妇女》《东洋杂志》等刊物。但那些文章局限于概括中国白话文代替古文的不同之处,此外,简单地介绍了郭沫若、老舍、矛盾、丁玲等代表作家以及鲁迅的《Ahy人生》(即阿Q正传)。两国文化尤其是文学上的相互交融存在着无可弥补的距离与空洞。到了1942年,邓泰梅先生开始把鲁迅作品介绍到越南,从此,越南文坛迎来了一阵创作新风,作家在文学创作上的思想有了新的拓展。因此,可以说,鲁迅是越中两国文学交流的主要桥梁,邓泰梅被视为把鲁迅传播到越南的第一位有功者。

根据邓泰梅教授所言,通过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的介绍,他早在1926年就知道了“中国有一位叫做鲁迅的人”,但时隔10年之后,鲁迅先生去世了(1936年),邓泰梅才主动去“寻找”“开拓”鲁迅先生的生涯与作品。第一部鲁迅作品翻译著作就是鲁迅的《影的告别》诗歌,被刊登在《清毅》报上的《国外名人》栏目。邓泰梅这样郑重介绍:鲁迅——“一位新进的艺术家”。之后,他陆续向越南读者介绍了鲁迅不同类型的著作,比如:《影的告别》《过路人》《孔乙己》《阿Q正传》《为什么我写阿Q正传》《狗、猫、老鼠》等。到1944年,邓泰梅的篇幅长达220页的《鲁迅——生涯与作品》[1]一书正式出版。这显示出邓泰梅教授对鲁迅先生的无限敬仰,同时,也反映出越南人民对鲁迅先生的深厚感情。

在越南的中国现代文学过程中的第一位作家就是鲁迅。邓泰梅认为,鲁迅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家:“鲁迅不仅是一个人物,而且还是整个时代”[2]。继承邓泰梅的成果,越南许多译者与研究者也纷纷去开拓中国现代文学,旨在为越南读者提供一个更为全面的文学现象。可以说,自1950年至1970年,在越南的国外作品的翻译与出版工作不断拓展,其中鲁迅先生的著作译作数量最多,主要是短篇小说及杂文等类。1952年,简芝翻译鲁迅的《孤独者》正式出版[3];1955年,潘魁的《鲁迅短篇小说与杂文》出版;1961年,张正的《呐喊》《彷徨》及《故事新编》等译作正式出版[4];1963年,张正选译鲁迅杂文150篇,出版3集[5];1966年简芝的《鲁迅选集》出版。[6]

译作数量如此之多,但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张正与潘魁两位译者的译作。潘魁(1887年-1959年)是一位接近鲁迅写作风格的译者。他认为,翻译任何作品必须忠于原文,不可添油加醋,也不可颠倒小说中原文的句式,把该小说中该民族的感情、思想及思维方式等因素传授给读者,这才是成功的译本。他不承认类似于易懂、易读的“越南语化”的语言译法。他支持“直译”译法,尽可能忠于原文,使用汉越音词语,保持中国人所说的语言风格,这导致当时越南读者很难接受。反之,张正却用了“脱离原文”的译法,支持在把握原文的基础上推敲,用接近越南语的风格进行再创造。他支持邓泰梅教授的译法,所以他才对读鲁迅、译鲁迅等工作产生了浓厚的感兴趣。张正认为“不管怎么创造,怎么翻译,但必须尽可能保持鲁迅先生写作的风格”“尽量保持鲁迅先生所寄托的感情与心思”“尽量透彻领会鲁迅作者的原意”,同时“尽量开拓母语思维去表达原文的意思,让每一句、每一词得到斟酌”[7]。张正也认为“如果固执于忠实原文、生搬硬套地翻译,那么无法翻译出美丽的文章来。忠实原文有时候导致译文的表达变成了枯燥,趋于形式主义了。”[7]

因此,张正主张“不要过分地依赖于原文,尊重作者的原意但也要注意自己的行文”,只要“领会原文的主要思想,然后用自己的语言使其暴露出来”“行文要用现代语言描写,符合于越南现代语法。有时候需加减词语,加词以阐明意思,减词以推敲词义、避免拖沓冗长。有时不以词译词,用句中的语气来翻译。”严格来讲,张正的译作也存在着准确性低、漏译、倒译等许多毛病。但是,由于张正使用的语言适合于接受者(读者)的感受能力,所以他的译作在越南广为人知、备受欢迎。张正于1961年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至今仍然是最为普遍的译本,多次再版(2000年、2004年),选集中的许多作品也被选用并重复出版。

20世纪70年代前,鲁迅的作品被翻译到越南地主要有短篇小说与杂文等两种。读者最熟悉的、最欢迎的就是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这源于当时越南读者接受的需求量较大,越南民族正高举革命旗帜进行激烈斗争。鲁迅作品的思想内容提及的反抗封建礼教、抵抗教条主义、批判辛亥革命、批判一部分农民阶层的愚昧无知、知识分子的无能为力等一系列问题都是越南人深深关注的热门话题。鲁迅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世界也符合于越南读者的爱好、接受能力,这使一代又一代越南人沉迷挂念。鲁迅的一篇篇杂文是越南当时文坛的尖锐武器,对越南当时知识分子及爱国年轻人的斗争精神产生了深厚与广泛的影响。

1975年后,当越南国家取得彻底胜利后,鲁迅继续被视为越南读者最喜爱的国外文学家。鲁迅的文学花园继续在越南国土上芬芳绽放。鲁迅的许多诗歌、散文或者研究著作开始得到越南翻译界的高度关注。1999年,鲁迅于1900年至1935年间所创作的全部75篇诗歌被越南汉学家潘文阁先生斟酌翻译并注释。为了让读者便于了解,译者根据每一篇都注明了来源、创造背景及简要思想内容。鲁迅诗歌选集由越南东西语言文化中心劳动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此外,鲁迅的《野草》散文也被演朱、范氏好、陈庭史等三位译者翻译成越南语。尤其是,译者梁维心与梁维次翻译鲁迅的《中国小说历史》研究专著受到越南文学家、研究家的广泛关注,由越南文学出版社于2002年正式出版。

二、通过研究渠道接受鲁迅作品的影响

可以说,在越南没有任何像鲁迅那么深受欢迎的国外作家。仅10年间,就出版了四部专门研究鲁迅的研究专著,从鲁迅的生平、文学生涯以及创作事业等方面都全面地、系统地介绍到越南读者。除了邓泰梅教授的研究专著,还有黎春武的《鲁迅——中国文化革命主将》一书(1958)、天津南开大学李何林教授赴越南河内综合大学授课期间编写的《鲁迅生平、思想与创作》(1960)、张正的《鲁迅》(1971)。后来还有方榴的《鲁迅——文学理论家》(1977)、阮献黎的《中国现代文学》(1968)等著作。

从总体角度讲,1986年以前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在越南极为丰富。但因受到时代正统文学潮流的影响,鲁迅作品研究工作在这一段时间倾向于社会学方面。出发于反抗形式主义倾向的需要,加上中越两国社会政治于20世纪80年代处在特殊阶段,因此鲁迅作品研究工作方法主要以传统社会历史方法为主。各研究界集中追求反映现实的内容或者使用艺术来描绘社会内容例如:阮武了解的《鲁迅——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建设事业不懈努力斗争的先锋战士》[10]、文波写的《关于鲁迅作品中的那些知识分子》[11]、阮五研究的《AQ形象典型意义》[12]、方榴开拓的《鲁迅——大批评家》[13]、张正通过《AQ与中国革命》及《中国文化革命中的鲁迅》等著作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大革命[15]。此阶段,虽然也出现了解鲁迅的杂文与诗歌的文章,如文波的《故事新编点评》[16]、南珍的《鲁迅——伟大诗人》[17]等,但重点研究的仍是鲁迅的短篇小说,而最集中的、最有代表性的体现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等著作。如上所述,鲁迅的那两篇主要思想概括为几个问题:与封建势力宣战问题、资产革命批判问题、农民与农民革命问题、妇女命运问题、知识分子阶层悲剧问题、人的蜕变问题、统治阶级的性格问题、人物形象典型意义问题、创作上的世界观问题等等。所有那些问题都被越南学者在不同的程度、不同的范围进行开拓并加以论述,使得在越南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鲁研运动。

接近文学作品有不同的渠道,通过传统社会学方法接近鲁迅创作的渠道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20世纪初的越南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但也要看到,通过传统的接近方式很容易对具有复杂性的文学现象产生一种“定格”影响,从此导致抓不到、抓不中鲁迅作品语言中的深层意义。比如,如果按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研究,很容易地把鲁迅的作品当做一种“图画”形容作者的思想。此外,通过现实主义的写实、典型化的创作方法来了解鲁迅的作品,也导致鲁迅研究工作中缺乏客观性。文学研究工作取决于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角度革新以及研究任务的重点。目前,许多越南研究家在现代诗法学的角度下去研究、开拓鲁迅的创作。

可以说,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当西方文学理论被传播到越南的同时,鲁迅的作品也普遍被传播到越南。许多重要研究著作不断出现,展示了关于鲁迅研究工作的新面貌,这一阶段的研究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关于鲁迅作品的内容方面,越南文学界最为集中地开拓作品中所描绘的当时中华社会现实的缩影——一个古老的、落后的、“人吃人”的社会;一个人们愚昧无知、沉迷不醒的社会;一个复杂动荡的、人民要站起来反抗但无能为力的社会;一个人们总是折磨自己、找不到出路的社会,等等。所有的这些情节都被越南当时的文学家、研究家集中地开拓并如实地传达给了读者,给越南大量读者带来启迪。关于鲁迅作品的艺术方面,人物形象的构造,现实、浪漫的笔法以及既滑稽又抒情的手法都被越南文学界分析得十分全面。总体来看,所有的研究著作都肯定了鲁迅在中国现当代文坛上的创始地位,同时肯定了鲁迅在越南文坛上的深刻的影响与举足轻重的地位。

综上所述,从1986年至今这段时期标志着鲁迅作品研究工作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关于研究鲁迅著作的其他领域的研究工程。按照新的研究方法,越南研究界开始运用诗法学方法了解并开拓鲁迅作品中的故事构造层次、故事情节艺术、人物内心世界、艺术上的空间与时间、叙述艺术等方面。比如,围绕着人物诗法学主题,出现了不少于10项研究工程(包括文章、学位论文)。鲁迅作品中的人物类型也被彻底地开拓,除了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中心人物、功能人物、思想人物及类型人物之外,研究者还按照“开放性的概念”进行探索,如:古怪人物、不正常人物、孤单人物、心里人物及众多人物等。通过现代诗法学途径研究鲁迅作品的研究著作必须提到黎晖肖教授的《鲁迅短篇小说中的诗法》(1988)及梁维次教授的《关于鲁迅作品中的诗法学及越南高中鲁迅作品教学概况》等。在与传统叙事作品对比的基础上,黎晖肖教授阐明了鲁迅作品中的故事情节构造之妙,他强调“故事开展引语新鲜,连古代文学家和现当代文学家也不能知道。”[18]梁维次教授在自己研究工程中提及鲁迅短篇小说中的各种侧面,说道:“关于诗法学,鲁迅既富有传统色彩又富有现代风格……只有一个鲁迅的诗法学,也只有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上的诗法学。其带有中国特色,既传统又现代,与世界现代文学潮流相通。”[19]

越南研究者在此阶段仍然走邓泰梅、张正、阮遵等人的研究之路,继续把鲁迅当做文学需要开拓的渊源。典型的由范秀朱的《AQ与志飘形象浅谈》[20]、陈黎宝的《雨果与鲁迅作品中的穷苦人》[21]。尤其是研究范围在此阶段也不断地扩大,比如鲁迅的散文《野草》也被陈庭史教授翻译成越南语并注明作品的艺术形象象征意义。[22]阮氏梅珍研究者也初步了解该作的超实与现生要素。[23]与此同时,阮氏梅珍也进一步开拓鲁迅在《呐喊》与《彷徨》等作中的叙事艺术(2010);浅析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传奇与嘲笑。[24]这所有研究工程对越南读者具有着重大意义,让读者更深地理解鲁迅的创作生涯及其作品中的精粹之美,同时丰富了越南文坛的研究成果。

结语

接受国外文学的影响在当今文学研究潮流中占据着优势的地位,是世界各国多样性文化交流的主要桥梁,是全球文化价值交融的主要工具。研究并接受包括鲁迅在内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对于越南文坛的成熟及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新的领域仍需有待研究。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不是固定的产品,不是“封闭式”存在的产品,而是开放性的、活跃性的产品。正如波兰哲学家因加尔登(R. Ingarden)所言:“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没有完整的,是不完美的,所以需要有待研究,补充并加以日臻完善。任何创作能成为一部作品需要具有着文学价值,而文学价值仅通过读者与作品间的交融渠道才形成的。”

因此,作家的创造过程需要通过接触他国文学的影响才能真正地完成。每一部作品都蕴含着时代各阶段的历史背景、内容思想以及研究风貌。在中国,鲁迅经过了一段具有复杂性的历史阶段,有时他被封为“圣人”,有时却受到了激烈的反对,但在越南,鲁迅一直得到读者的拥护与支持。他的创作生涯以及著作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他的著作多次再版并广泛地引入到高中、大学的课程中(比如:《药》《故乡》《AQ正传》《祝福》等。)

注释:

[1][越]邓泰梅:《鲁迅的创作生涯》,河内:时代出版社,1994年版。

[2][越]邓泰梅:《中国社会史》,河内:国家科学社会出版社,1994年版,第331页。

[3][越]简芝:《鲁迅——孤独者》(译作),河内:世界出版社,1952年版。

[4][越]张正:《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译作),河内:文化出版社,1961年版。

[5][越]张正:《鲁迅散文》(译作),河内:通讯文化出版社,1963年版。

[6][越]简芝:《鲁迅全集》(译作),河内:香草出版社,1966年版。

[7][越]张正:《关于鲁迅作品的翻译》,国外文学杂志,1996年,第4期,第219-224页。

[8][越]潘文阁:《鲁迅诗歌》(译作),河内:东西语言文化中心劳动出版社,2002年版。

[9][越]梁维心,梁维次:《中国小说历史》,河内: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越]阮武:《鲁迅——为中国无产文学建设而不懈努力斗争的先锋战士》,文学研究杂志,1961年,第7期,第51-65页。

[11][越]文波:《关于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人物》,文学研究杂志,1961年,第168期,第12页。

[12][越]阮五:《AQ形象的典型意义》,文学杂志,1964年,第10期,第65页。

[13][越]方榴:《鲁迅——大批评家》,文学杂志,1968年,第10期,第78-89页。

[14][越]张正:《AQ与中国革命》,文学杂志,1979年,第4期,第86页。

[15][越]张正:《中国文化革命中的鲁迅》,文学杂志,1981年,第2期,第109-115页。

[16][越]文波:《故事新编》,文学杂志,1961年,第4期,第64-68页。

[17][越]南珍:《鲁迅——诗人》,文学杂志,1966年,第10期,第84页。

[18][越]黎晖肖:《鲁迅短篇小说诗法》,语文博士论文,1988年,第79页。

[19][越]梁维次:《关于鲁迅诗法及鲁迅作品在高等院校教学问题》,顺化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7页。

[20][越]范秀朱:《志飘与AQ形象对比》,文学杂志,1992年,第1期,第44页。

[21][越]陈黎宝:《雨果与鲁迅作品中的穷苦人》,文学杂志,2002年,第6期,第95页。

[22][越]陈庭史:《重读鲁迅的<野草>》,顺化香江杂志,2004年,第10期,第59-62页。

[23][越]阮氏梅:《鲁迅<野草>散文中的超实与现生》,文学研究刊物,2011年,第9期,第65-73页。

[24][越]阮氏梅珍:《鲁迅<故事新编>的传奇人物》,河内师范大学科研杂志,2012年,第6期,第9-16页。

10.商务交往中接听电话的礼仪禁忌 篇十

需要注意的是,在商务交往中,不允许接电话时以“喂,喂”或者“你找谁呀”作为“见面礼”。特别是不允许一张嘴就毫不客气地查一查对方的“户口”,一个劲儿地问人家“你找谁”,“你是谁”,或者“有什么事儿呀?”万一对方拨错了电话或电话串了线,也要保持风度。切勿发脾气“耍态度”。确认对方拨错了电话,应先自报一下“家门”,然后再告之电话拨错了。对方如果道了歉,不要忘了以“没关系”去应对,而不要教训人家“下次长好眼睛”、“瞧仔细些”。如果有可能,不防问一问对方,是否需要帮助他查一下正确的电话号码。真的这样做了,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借机宣传了本单位的以礼待人的良好形象。在通话途中,不要对着话筒打哈欠,或是吃东西。也不要同时与其他人闲聊。不要让对方由此来感到在受话人的心中无足轻重。结束通话时,应认真地道别。而且要恭候对方先放下电话,不宜“越位”抢先。在接电话时,再次要注意给予对方以同等的待遇。坚持不分对象地一视同仁。极其个别的人,长着一对挑肥拣瘦的“势利眼”。即使是接电话地,也极为庸俗地“因人而宜”、“对象化”的倾向十分明显。他们在接电话时,一开始总是“拿架子”,“打官腔”。先是爱搭不理地问上几句“谁呀”、“什么事呀”,然后能推的事情就推,能踢的皮球就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过他们的“天气”也不总是永远这般“阴沉”,一旦听出来对方是上司、是家人、是朋友,或是自己正在求助的人,立即就会“雨过天晴云散尽”,低声下气,细语柔声,卑躬屈膝,有求必应,不怕旁人说自己是一副奴才腔。这种不能平等待人的做法,既容易得罪人,也会让旁人看不起。在接待外来的电话时,理当一律给予同等的待遇,不卑不亢。这种公平的态度,容易为自己赢得朋友。在通话时,接电话在的一方不宜率先提出中止通话的要求。万一自己正在开会、会客,不宜长谈,或另有其他电话挂出来,需要中止通话时,应说明原因,并告之对方:“一有空闲,我马上挂电话给您。”免得让对方觉得我方厚此薄彼。遇上不识相的人打起电话没个完,非得让其“适可而止”不可的话,说得应当委婉、含蓄,不要让对方难堪。比如,不宜说:“你说完了没有?我还有别的事情呢,”而应当讲:“好吧,我不再占用您的宝贵时间了”,“真不希望就此道别,不过以后真的希望再有机会与您联络”。

11.服饰礼仪的禁忌 篇十一

第一,进入室内场所应卸去帽子、大衣、雨衣和套鞋,并一起存放到存衣处。

第二,男性在室内不允许戴手套、围围巾。在进入室内前,手套与围巾均应除下,与大衣等物一起存放于存衣处;女性在室内则允许戴礼服手套、帽子、披肩、短外套等作为服饰的一部分饰物。

第三,穿用礼服,女性不应露出小腿或颜色不大相称的袜子。

第四,在较为正规、隆重的场合,最好不要戴手表,可选用精致的怀表;同时在参加活动时不宜多看表。

第五,裙子一般长至只露出鞋头为最符合礼仪,并且不能过于透明,而使他人窥见内裙甚至内裤颜色。

第六,与他人握手时不得戴手套,哪怕是极薄的手套也是不允许的,但是女士如戴礼服手套则可除外。

第七,不得穿内衣裤或睡衣裤迎接客人。

第八,穿露肩、胸或背的晚礼服赴会时,在会场外,应把裸露的部分用披肩、斗篷等遮掩起来。进入会场后,披肩才可以脱下,可不必存放在存衣处。

第九,手套与手包都不能放于餐桌之上,手包可以挂到架子上或挂在餐桌底下或椅子靠背处。

第十,拿餐具时,手套应脱下,但喝鸡尾酒时可以只脱单手手套。脱下的手套可以放在手包中或膝盖上或椅子背后。

第十一,男性打招呼、说话、用餐时均应脱帽。男士打招呼时脱帽是一种传统的礼仪。

第十二,结婚戒指和订婚戒指不应戴在手套上,但装饰性戒指除外。

禁忌

第一,忌过分鲜艳。

第二,忌过分杂乱。

第三,忌过分短小。

第四,忌过分透视。

第五,忌过分暴露。

12.越南与东南亚邻国的陆海边界问题 篇十二

老挝:拥有与越南最长的陆路边界

老挝是东南亚惟一的内陆国,也是东南亚国家中与越南陆地边界线最长的国家,双方之间有长达2130公里的边界线,占越南陆地边界线(4639公里)的近一半。1977年越老签署划界条约。2011年6月,新任的越南共产党总书记阮富仲访问老挝时,两国签署的联合公报中明确指出“(越南与老挝)力争到2014年完成越老界碑系统的垫高加密工作;继续建立一个和平、友好、合作、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越老边界区域”。

越老边界的两端都是三国交界处。最北端是中国、老挝、越南三国领土交汇点,位于三国领土交界的十层大山上——是一个可以实现“鸡鸣三国”的地方。2006年10月,三国签署了“确定三国国界交界点”的条约。在最南端则是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领土的交界处。2008年8月三国签署《边界线交点确定协议》。

柬埔寨:与越南海、陆交界

在东南亚国家中,柬埔寨是惟一一个与越南既有陆地边界,又在海上相邻的国家。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柬埔寨与越南之间的陆地、海洋领土争议非常复杂。

越南与柬埔寨之间有1000多公里的陆地边界,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双边签署过关于陆地边界的协议,但具体确定边界则是近些年的事。2006年9月,两国签署了《柬越关于陆界调整谅解备忘录》,协定以“换地”方式解决划界问题,并承诺在2012年之前完成陆地划界和立碑工作。2010年,双边已经确定了72个边界点,设立了73个界碑,厘定了155公里的边界线。2011年4月在金边举行的第五次越柬划界联合委员会会议上,双边一致同意要在2011年完成划界的几个主要任务,包括至少确定100块界碑,厘定500公里的边界线,出版确定边界后的地图等。

尽管柬埔寨政府已与越南政府就现有边界订立条约、确定界碑,但民间认为越南占有了太多原本属于柬埔寨的领土。据柬媒体报道,2011年6月10日,柬埔寨国王的代表、下柬人协会、沈良西党和人权党,在金边市朗哥区翁达明佛寺内联合举办“失去下柬领土第62周年纪念日”。历年的“失去下柬领土”纪念日活动都是在波东花园举行,但2011年的纪念活动没有获得市政府批准。主办单位共为1949名和尚布施,象征1949年法国把下柬领土割让给越南的年代。据下柬人协会主席说:1949年6月4日法国殖民当局通过法案,把面积达68965平方公里的下柬领土,判给越南管理。自从2000年以来,每年的“失去下柬领土”纪念日活动都得到柬国王西哈莫尼的支持。下柬人协会认为:自从越南管理该地区以来,当地的传统风俗、文化文艺、文学、佛教佛寺已遭到破坏。不过从柬政府没有批准2011年纪念活动的地点可以部分地看出柬埔寨政府的态度:政府不认可民间在领土问题上的主张。

此外,很多“驴友”向往的越南富国岛,也被部分柬埔寨人认为是失去的领土。该岛还牵涉到两国间尚未确定的海洋划界议题等。

泰国:隔泰国湾口与越南相望

越南南部隔着泰国湾与泰国南部相望,双边在泰国湾交叉水域的面积达约6000平方公里。20世纪70年代初,越南和泰国分别对双方在泰国湾的重叠海域提出了权利要求;1990年,越南外长率先提出了与泰国合作开发交叉水域资源,不过当时美国还没有解除对越南的经济制裁,所以越南此举被认为是旨在吸引在泰国的美国石油公司到越南投资。20世纪90年代,双边开始协商在重叠区域合作与开发。

在泰国湾,除了越南与泰国的共同海域外,还有上述两国与柬埔寨之间的三方交叉海域,据估算面积达32000平方公里。

13.西方餐桌礼仪禁忌 篇十三

西方餐桌礼仪禁忌

用餐场合注意事项

西方餐桌礼仪和中方餐桌礼仪是由很大不同的,西方人吃的`是情调,中国人吃的是味道。所以说虚伪的西方人吃个饭都不好好吃。而西方用餐场合一般都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式的另一种是随意的,如果是高档场所用餐的话那么男士就要穿着整洁的着装,干净的皮鞋,女士则要穿套装和鞋子,如果是正规用餐的话男士还需要打领带。(不过一般中国地盘上很少这样,除非非常正式非常需要这样的礼仪的时候)

代表性场合用餐

一般西方餐桌礼仪都分场合的,而下面小编就列举三种场合分别是自助餐、鸡尾酒会、晚宴。

自助餐:自助餐和国内的自助餐差不多,自助餐都是有很多东西的,水果、甜点、肉食、东西随便拿但是不能带走,每次少拿吃完再拿。而自助餐也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常优雅的环境他需要餐桌,而另一种是不需要餐桌,而且服务人员也非常的少,客人们自娱自乐,可以吧食物带到一个自己认为最舒服的地方食用。

鸡尾酒会:鸡尾酒会的形式活泼、简便,便于人们交谈。酒会当然是以酒会友,而食物也是以酒为重,也有一些小食品列入点心、面包、香肠等等,放在桌子上或者有服务员拿着托盘端给客人,客人可以随意走动,这种酒会一般要备上一张卫生纸,因为你会随时和人握手所以要准备用纸巾擦手或者嘴。

晚宴:西方晚宴一般邀请夫妇同时出席。如果你受到邀请,要仔细阅读你的邀请函,上面会说明是一个人还是先生或夫人陪同,或者携带伴侣。在回复邀请时,你最好能告诉主人他们的名字。

西方用餐禁忌

在西方用餐需要注意一下几点禁忌:

1、瓷杯热水,玻璃杯装冷水或者冰块。

2、就坐时,身体要端正,手肘不要放在桌面上,不要跷腿,和餐桌的距离以便于使用餐具为佳。

3、就餐期间,如果暂时离开座位,可以把餐巾放在椅子上。千万不要把餐巾放在桌上,否则就意味着你不想再吃,让服务员不再给你上菜。

4、西餐菜单上有四或五大分类,其分别是开胃菜、汤、沙拉、海鲜、肉类、点心等。 (所以不要在开胃菜就直接吃饱,那样非常糗)

5、不要在餐桌上化妆,用餐巾擦鼻涕。用餐时打嗝是大忌。取食时,拿不到的食物可以请别人传递,不要站起来。

6、用餐咀嚼食物的时候不要说话,不要豪气用餐(狼吞虎咽)

14.商务礼仪:各国送礼禁忌 篇十四

伊斯兰教徒送礼禁忌

不能送人形礼物,也不能送酒、雕塑和女人的画片,因为他们认为酒是一切万恶之源。

英国人送礼禁忌

一般送价钱不贵但有纪念意义的礼物,切记不要送百合花,因为这意味着死亡,收到礼物的人要当众打开礼物。

美国人送礼禁忌

送礼物要送单数,且讲究包装,认为蜗牛和马蹄铁是吉祥物。

法国人送礼禁忌

送花不要送菊花,杜鹃花以及黄色的花,不要送带有仙鹤图案的礼物,不要送核桃,因为他们认为仙鹤是愚蠢的标志,而核桃是不吉利的。

香港人送礼禁忌

不能送钟,毯子,白色与红色的花,这意味着不吉利,礼物数目不能有4,而以8、6、9为最好。

俄罗斯人送礼禁忌

送鲜花要送单数,用面包与盐招待贵客,表示友好和尊敬,最忌讳送钱给别人,这意味着施舍与侮辱。

日本人送礼禁忌

盛行送礼,探亲访友,参加宴请都会带礼物,接送礼物要双手,不当面打开礼物,当接受礼物后,再一次见到送礼的人一定会提及礼物的事并表示感谢,送的礼物忌送梳子,要不要送有狐狸,獾的图案的礼物,因为梳子的发音与死相近,一般人不要送菊花,以为菊花一般是王室专用花卉。

中国送礼禁忌

在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如,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另外,我国人民还常常讲究给老人不能送钟表,给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国”送钟“与”送终“,”梨“与”离"谐音,是不吉利的。还有,如不能为健康人送药品,不能为异性朋友送贴身的用品等。

澳大利亚送礼禁忌

在数目方面,受基督教的影响,澳大利亚人对于“13”与“星期五”普遍反感至极。

在人际交往中,爱好娱乐的澳大利亚往往是邀请友人一同外出游玩的习惯,他们认为这是密切双边关第的捷径之一。对此类邀请予以拒绝,会被他们理解成不给面子。

澳大利亚人崇尚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乐于保护弱者。除了保护老人、妇女、孩子、弱小种族之外,他们还讲究保护私生子的合法地位,甚至将保护动物看作是自己的天职。

议论种族、宗教、工会和个人私生活以及等级、地位问题,最令澳大利亚人不满。

金合欢花与桉树,是澳大利亚人最喜欢的植物,并且被视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因此,它们分别被定为澳大利亚的国花与国树。

15.图腾与禁忌 篇十五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的一支阿尔贡金部落奥吉布瓦人的语言,具有“我的亲族”的意思,一般专指某个氏族的标志或图徽,美国的文化人类学家曾把图腾制度视为氏族组织的同义语。在我国,最早将“图腾”一词介绍给国人的是清末光绪年间进步学者严复先生,他利用西方学者研究图腾问题的成果,首次揭示了我国古代文献上有关图腾崇拜事例的奥秘。他说:“图腾者,蛮夷之徽帜,用以自别其众于余众也。”

图腾崇拜发生于母系制时代,这一时期的灵魂观念常常表现在与人类生殖有关的图腾崇拜之中,或者说生殖的神秘感是此种崇拜的基础。它包含了“我从哪儿来”的生命意识,只是图腾族团把这种意识寓寄在可视的物上罢了。图腾崇拜实际上是自然崇拜(或动植物崇拜)与祖先崇拜互相结合的形式,它以动植物为崇拜的直观对象,而表示的内容是祖先崇拜的观念。图腾崇拜的对象不是某一个动植物物体,而是指这一种物体。图腾氏族认为,某种图腾物是他们的祖先,每个氏族成员与该图腾物有一种天然的血缘承袭关系,该图腾物辐射性地对氏族每个成员都具有一种超时空的神秘感应。氏族内成员之间依据共同的图腾物标识而得到互相的认同和凝聚。

图腾外婚禁忌

在兄妹婚禁忌的实施和操作的过程中,图腾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早期图腾严格区分了不同的群体,让氏族成员很容易就把兄妹区别开来,这是建立族外婚的认识条件,故而族外婚又可称为图腾外婚,即不同图腾群体之间方可通婚。例如,虎图腾成员不得与虎图腾成员婚配,熊图腾的男子不得娶熊图腾的女子:反之亦然。同一夷姓(即同一图腾)之男女禁忌通婚。据刘尧汉先生调查,滇西南哀牢山南华县有一村,有75户(1947年)彝族,他们原无汉姓,只有图腾名称,后来受汉族影响才冠以汉姓,如竹根和棠梨两宗族同以“鲁”为姓,青松、棠梨树、葫芦3个宗族同以“李”为姓。但他们通婚与否不取决于汉姓,而是以图腾为界限,如同以“鲁”为姓的竹根宗族和棠梨宗族,因图腾不同,可以通婚;同以“李”为姓的青松、棠梨树、葫芦3个宗族也一样,三者之间可以通婚。又据陶云逵先生考察,云南新平鲁魁山和元江三马头及大明庵彝族有獐子、绵羊、崖羊、水牛、绿斑鸠、黑斑鸠、蛤蟆、黑甲虫、猪槽、饭箩等17个图腾氏族,婚姻只允许在不同图腾氏族之间,如黑甲虫氏族与水牛氏族联姻,獐子氏族与猪槽氏族通婚。

图腾外婚禁忌后来演变为同姓不婚禁忌,古姓或即图腾名称,或由图腾名称演变而来。古代同姓不婚实质上就是同图腾不婚。周谷城先生在《中国政治史》中对这一演变的过程作了精辟的描述:三代之前,“姓是用以称呼女子的,氏是用以称呼男子的”。“在母系社会时代,两个不同姓的氏族间如发生婚姻关系,出嫁的不是女子,而是男子。女子不出嫁,故能维持着表示血统的姓于不变”。“直到稍后母系社会逐渐丧失权威,图腾意义逐渐被人忘却之时,于是用于女子的姓逐渐被用于男子的氏所代替;含有图腾意味的姓字逐渐加上边旁,变成没有图腾的意味了”。

古籍关于同姓不婚的记载俯拾皆是。《礼记》曰:“夫婚礼,万世之始也,取于异性,所以附远厚别也。”又云:“买妾不知其姓,则卜焉。”《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庆舍之氏谓卢蒲登日‘男女辨姓’。”《礼记》又向人们交待了这种禁忌产生的时间,“虽有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周代以前,此禁忌已有,至周代,发展成为见之于法律、制度的社会规范。春秋时期,相沿成俗。

对为何要忌同姓和近亲通婚这一问题,古人作了多方面的解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郑叔詹日:“男女同姓,其生不繁。”同=陆《昭公元年》载:“公孙侨曰:‘侨闻之,内官不及同姓,其生不殖,美先尽矣,则相生疾,君子是以恶之。故志曰: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违此二者,古之所慎也。男女辨姓,礼之大司也;今君内实有四姬焉,其无乃是也乎。”《国语·晋语》亦载:“同姓不昏,惧不殖也。”北宋人编的《册府元龟·姻好》说,古代的黄帝为姬姓,炎帝为姜姓,异姓“男女相及,以生民也”。而同姓“男女不相及,畏渎敬也。渎则怨,怨乱毓灾,灾毓灭姓,是故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这是说同姓男女不能通婚,是怕亵渎了祖宗,亵渎了祖宗,祖宗就会抱怨,抱怨就给生育带来了灾害。灾害加之于生育上,就会灭族灭姓,所以结亲要避免同姓。这种灾乱说反映了图腾时代乱伦禁忌观念的遗迹。

图腾物禁忌

“最早和最重要的禁制是图腾观的两个基本定律:禁止杀害图腾动物和禁止与相同图腾宗族(部落)的异性发生性关系”。关于后者,上面已作论述,下面再说前者。

图腾不仅是名称、标记,原始氏族成员认为图腾对他们有保护和警告的作用,是神圣不可触犯的物体,如果触犯,将受到严重疾病或死亡的惩罚。对图腾物的禁忌,主要表现于不许杀害、不许食用、不许亵渎它们,在一定时间不许说它们的名字。例如,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云南纳西族的土司禁忌杀虎,谁打死了虎,不能自行处理,必须像抬死人似的将虎抬进土司府。土司家如丧考妣,向老虎磕头。打死了虎的猎人要受到鞭笞,轻者痛打三十大板,重者罚款,有的还要坐水牢。纳西族土司禁忌打虎,是因为他们认为虎是自己的老祖宗,必须保护,打死老虎就等于害死了自己的“亲人”,必须惩治“凶手”。也就是说,虎是纳西族土司家族的图腾。纳西族旧称“摩些”,他们把老虎称为“拉”。光绪年间四川《盐源县志·舆地山川》记载当地摩些人“姓喇喇(拉拉),虎也”,又说“(摩些)夷目名喇人,以别于汉”。所谓“喇人”,也就是以虎自命的“虎人”,禁止伤害老虎显然是他们的图腾禁忌。

有人认为周族以麒麟为图腾,因而禁止伤害麒麟。据传说,鲁哀公十四年春天,鲁西猎户忽然打死一只麒麟,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前往观看,不看便罢,一看就大大伤心起来,眼泪竟滴到袍襟上。孔子之所以如此悲痛,是因为麒麟是周族的图腾。

青岛是古代东夷人的居住区,有些地方至今残存鸟图腾的禁忌习俗。他们严禁伤害燕子,相传谁打了燕子谁就会瞎眼。燕子到谁家垒窝被认为是吉兆,预示着谁家就会兴旺发达。因此,他们不准小孩驱赶来家垒窝的燕子,更不许伤害它们。

图腾禁忌的演变

随着图腾观念的淡薄,图腾禁忌也就逐渐松弛。相关民族学资料表明了人们由敬图腾到杀图腾的转变过程。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都是以熊为图腾的民族。鄂伦春族语称雌熊为“太贴”(意为祖母),称公熊为“雅亚”或“阿玛哈”(意为祖父或舅父)。鄂温克语把雌熊称作“额我”,把公熊称作“合克”,也是以对自己母系或父系最高辈分的称谓来称呼熊的。在过去,他们都是禁止猎熊和吃熊肉,后

来这种禁例被打破了,可以杀熊、吃熊肉,但还保存着一些特殊的仪式和不能食用熊的某些部分的禁例。鄂伦春人猎到熊后,不食熊头,吃完熊肉后,要假哭一番,并像对死人那样做一番祈祷之后把剩下的骨头全部收集起来,按照鄂伦春人的风葬仪式,把骨头和熊头一起安放在猎获处的树上。人们对它哭祭,口中念念有词,意思是不是我们故意伤害你,而是错杀了你,不要降祸于我们。鄂温克族打死了熊,忌说熊死了,只能说熊睡觉了。吃熊肉之前,要学乌鸦叫,然后说:“是乌鸦吃你的肉,不是我们吃你的肉”。他们禁止吃熊脑、眼珠、心、肝、肺和食道,认为这是熊的灵魂(亦即自己祖先的灵魂)寄居的地方,要把这些东西连同部分肋骨用桦树皮包好,放在树上进行风葬。参加葬仪的人要假哭示哀。鄂伦春族和鄂温克族由崇熊到杀熊,说明他们的图腾禁忌已失去了原有的约束力。

然而,图腾观念的松弛并不一定就完全导致图腾禁忌的消失,图腾禁忌往往会依附于其他信仰观念延伸下来。譬如,苗族石姓不食狗肉,传说一只大黄狗曾用厚厚的黄毛温暖族长熟睡的身体,以免被妖怪吹来的冷气吹坏。后来又把一身黄毛弄得水淋淋的,滚湿主人身边的草地,避免了主人被大火烧死。满族不食狗肉的来历则是:罕王爷的叔叔龙敦将罕王爷灌醉,趁机拔刀行凶,一条大黄狗咬醒了罕王爷,并用身子挡住了劈向罕王爷的大刀。此外,瑶、哈尼、仡佬族花仡佬、纳西、高山、彝等民族亦不食狗肉。这些民族尽管不再崇拜狗为自己族群的始祖,但也多把狗塑造为全族群再生父母的形象,皆流传有狗在人处于危难之时有恩于人的动人传说。这大概是原始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的一种延续吧。

因报动物救命之恩,才形成了禁食习俗,这显然有别于图腾崇拜中的同一习俗。当然,两者也可能有着渊源关系。当图腾观念消淡之后,由图腾观念派生出来的一些风俗事象却因“行为惯性”延续下来。古已有之,历来如此,谁也不敢率先破坏先人们共同遵守的规矩。而且,这些习俗有的还承受了原本属于图腾的职责,在部族与部落、村落与村落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地理分割。除此之外,还需要意识方面的分割,这就是宗教信仰方面的趋同与求异。不食某种动物或禁忌对某物的侵扰实际是图腾作用的一种转换和替代。图腾观念消解之后,社区成员必然会寻求其他把大家统一为整体的途径,这就是要建构一些既能为社区内成员遵循和认同,又能为社区外识别的文化模式。不食狗肉的禁忌即为上述少数民族共有的文化模式之一,它与原始图腾信仰的表现形式是一脉相承的,只是内涵发生了变化而已。

上一篇:岳阳市中心城区路灯管理调查报告下一篇:declare的用法及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