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

2024-08-13

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5篇)

1.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 篇一

自考西方经济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经济学中假定厂商的目标是(C)

A.成本最小化 B.收益最大化 C.利润最大化 D.效益最大化 2.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α代表(A)

A.增加1%劳动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B.增加1%资本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 C.技术系数 D.一个常数 3.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是(C)

A.总产量 B.平均产量 C.边际产量 D.单位产量 4.一般来说,要素投入的边际产量曲线呈现的趋势是(C)A.递增 B.递减 C.先递增后递减 D.先递减后递增 5.总产量达到最大时边际产量(C)A.最大 B.最小 C.为0 D.无穷大 6.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位于(B)

A.0到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的交点之间 B.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交点到边际产量等于0之间 C.0到边际产量等于0之间 D.0到正无穷大

7.处于同一条等产量曲线上的两个点,说明(B)

A.两种生产要素组合不同,产量也不同 B.两种生产要素组合不同,产量相同 C.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相同,产量不同 D.两种生产要素组合相同,产量也相同 8.在生产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个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所生产的最大产量(B)A.可以为无数个数值 B.只有一个数值 C.有两个数值 D.有三个数值 9.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是(D)

A.等产量曲线向左上方倾斜的区域 B.等产量曲线向右上方倾斜的区域 C.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倾斜的区域 D.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区域 10.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B)

A.等产量曲线斜率 B.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C.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 D.生产可能性曲线斜率的绝对值 11.决定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的是(C)

A.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B.边际收益率递减规律 C.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D.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12.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存在两种生产要素(B)的情形

A.完全替代 B.存在替代而且不完全替代 C.不能够替代 D.按相同比例替代 13.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是(B)

A.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交点 B.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 C.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产量线的交点 D.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 14.生产扩展曲线(B)

A.由所有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交点构成 B.由所有等成本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构成C.由所有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产量线的交点构成 D.由所有生产可能性曲线与等产量线的切点构成 15.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A)A.一致 B.不一致 C.相矛盾 D.无法认定

16.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排除在外的要素组合点是(C)

A.边际产量为正值 B.边际产量为0 C.边际产量为负值 D.总产量递增

二、多项选择题

1.在我国厂商的法定形式包括(ABD)

A.独资企业B.合资企业C.社会团体D.公司E.社会组织 2.在一个特定的生产函数中包括的生产要素一般是(DE)A.土地B.自然资源C.技术D.劳动E.资本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DE)

A.经济学中的短期是指在1年以下的时期B.经济学中的长期是指1年以上的时期C.经济学中的短期是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期D.经济学中长期是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E.在长期内,所有的要素投入都是可变投入 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成立的条件包括(BE)

A.生产技术进步B.生产技术水平不变C.其他投入数量增加D.其他投入数量减少E.其他投入数量不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DE)A.总产量曲线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B.只要总产量大于0,平均产量就会大于0 C.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于边际产量曲线的最大点D.平均产量曲线与边际产量曲线相交于平均产量曲线的最大点E.当边际产量小于0时,总产量曲线呈递减趋势 6.下列属于等产量曲线的特征的是(ACE)

A.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B.等产量曲线向左下方倾斜C.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D.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可以相交E.等产量曲线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越大 7.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正确的是(BCD)

A.等于两种生产要素改变量之比B.等于两种生产要素改变量之比的相反数C.等于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D.等于两种生产要素边际产量之比E.等于两种生产要素之比 8.下列关于等成本线说法正确的是(BCE)

A.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B.如果成本增加,等成本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C.要素价格变动导致等成本线旋转D.要素价格变动导致等成本线平行移动E.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直线

三、名词解释 1.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

答案:厂商从事生产活动,目标是为了取得比生产所花费的成本更高的收入,以便获取收益与成本之间的差额,并力图使其最大化。2.生产函数

答案: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一定时期内厂商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他们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3.短期

答案: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数量固定不变的时期。4.长期

答案: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数量的时期。5.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答案: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为分析美国的经济状况一起构造的一个生产函数,其一般形式是Q=f(L,K)=ALK,其中Q表示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β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通常0<α,β<1。6.总产量

答案:一定的劳动投入量或资本投入量可以生产出来的最大产量。

α

β7.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生产函数

答案:假如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投入量保持不变,比如K=ќ,则生产函数可以为Q=f(L,ќ),称上式为只有一种可变生产要素投入变动的短期生产函数。8.平均产量

答案:每单位劳动或资本所生产的产量。9.边际产量

答案: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量或资本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10.等产量曲线

答案: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可以生产相同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轨迹。

11.边际技术替代率

答案:在保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要素投入量时可以代替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用RTS加以表示。12.等成本方程

答案:在生产要素的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厂商花费相同的成本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组合。13.生产要素最优组合

答案:厂商使用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点。14.生产扩展曲线

答案:在生产要素价格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厂商成本的增加,厂商的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点描述出来的轨迹。

四、简答题

1.简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每个系数的经济含义

答案: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是Q=f(L,K)=ALK,其中Q表示产量,L和K分别代表劳动和资本投入量,A、α、β为三个正的参数,并且通常0<α,β<1。函数中的A可以看作是一个技术系数,A的数值越大,既定投入数量所能生产的产量也就越大。α,β分别代表增加1%的劳动和资本时产量增加的百分比,它反映了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程度。

2.什么是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其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又称边际产量递减规律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当把一种可变

α

β生产要素连同其他一种或几种不变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随着这种可变的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最初每增加一单位该要素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增的;但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增加一单位该要素的投入数量所带来的产量增加量是递减的。

成立的条件:⑴生产技术水平不变。⑵其他要素投入量不变。3.简述边际技术替代率与要素边际产量之间的关系。

答案:一种生产要素对另外一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与其本身的边际产量成正比,与另外要素的边际产量成反比,即RTSl,k=MPl/MPk。4.什么是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答案:指在保持产量不变的条件下,随着一种生产要素数量的增加,每单位该要素所替代的另外一种要素的数量是逐渐减少的,即一种要素对另外一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随产量的增加而递减。

5.简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的定义及其成立的条件。

答案:生产要素最优组合表示厂商使用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产量的生产要素的组合点。理性的厂商会选择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作为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也就是说只有在每单位成本购买任意一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边际产量都相等,厂商才能用既定的成本生产最大的产量。

6.简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之间的关系。答案: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实现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是一致的。

假设生产要素的价格分别为rl和rk,则厂商的利润可以表示为:π=PQ—C=Pf(L,K)一rlL—rk K。厂商会按照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来选择劳动和资本的最优组合,试图使得上式为最大。假定厂商在某一要素组合点上考虑是否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那么首先该单位劳动为厂商带来产量增加,数额恰好是该单位劳动的边际产量MPl,这一边际产量依照价格P销售获得的收入等于P×MPl。另一方面,增加一单位劳动需要增加的成本为rl。如果这一单位劳动为厂商带来的收入超过厂商为其支付的成本,那么厂商增加该单位产出将会使得利润量增加,从而厂商会增加劳动投入,这表示原有的要素组合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相反,如果增加一单位的劳动投入所带来的收入小于为这一单位支付的成本,那么厂商会减少劳动投入。因此,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所需的最优劳动投入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P×MPl=rl。同样的道理,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所需要的最优资本投入量应该满足的条件是:P×MPk=rk。将两式相除可以得到MPl÷MPk=rl÷rk。这与生产要素最优组合条件相一致。

五、计算题

假设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α=0.5,β=0.5,劳动投人量为16,资本投入量为400,总产量为200,则技术系数是多少? 解: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一般形式是Q=f(L,K)=ALK。

αβ

0.50.5

α

β本题中求A,A=Q/LK=200÷(16× 400)=2.5。

六、论述题

1.试通过考察边际产量曲线与总产量曲线和平均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说明单一可变要素合理投入区的确定。

答案:如图1-1横轴L表示劳动投入量,纵轴Q表示产量,总产量TPL、平均产量APL和边际产量MPL分别描绘在图中。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下:⑴劳动的边际产量呈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以L0为界,其左递增,其右递减。⑵相应于先增加后递减的边际产量,总产量曲线也呈现出先增加后递减的趋势,在边际产量为0(L2)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而且总产量的变动速度也随着边际产量的增减变动而变动,在边际产量为正并且递增的阶段,总产量随劳动投入量的增加其增加的速度越来越快,反之则越慢。⑶对应于总产量曲线,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也先增后递减,并且,只要总产量曲线大于0,平均产量就为正数,从而边际产量曲平均产量曲线相交,且一定相交于平均产量的最大值点上,如1-1中L1的对应点。

根据总产量曲线、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确定劳动这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合理区域。如图1-1所示,将劳动的投入量分成三个区域:从0到Ll为第一阶段,L1到L2为第二阶段,超过L2之后为第三阶段。⑴在劳动投入量的第一阶段,平均产量呈上升趋势,劳动的边际产量大于劳动的平均产量,因而理性的厂商不会把劳动投入量确定在这一领域⑵在第三阶段,可变投入劳动的边际产量小于0,即增加投入不仅不增加产量,反而会促使产量下降,因而厂商也不会把投入确定在这一阶段⑶在第二阶段,即可变投入位于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曲线的交点以及边际产量等于0之间的区域。是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

2.试述等产量曲线的特征及其经济含义。

答案:等产量曲线通常具有以下特征:⑴等产量曲线有无数多条,其中每一条代表着一个产量值,并且离原点越远,代表的产量就越大;⑵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相交;⑶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⑷等产量曲线是凸向原点的。

经济含义:特征⑴表明,在投入组合可以任意改变的条件下,可以画出无数条等产量曲线。在这些等产量曲线中,离原点越远,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劳动和数量就越多,从而它们所能生产的产量也就越大。特征⑵表明,在生产技术水平既定的条件下,一个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点所生产的最大产量只能有一个数值,因而过这一点的等产量曲线也只能有一条。特征⑶表明两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为等产量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区域。特征⑷表明由于边际技术替代率作为等产量曲线斜率的绝对值,呈现递减的趋势,因而等产量曲线凸向原点,这表明两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只是把边际产量为负值的要素组合点排除出去。

2.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 篇二

生产与消费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

2、(课后2)如何正确理解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答: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求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识记)劳动稀缺性的实质: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始终是制约社会和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充分满足的基本因素。

3、劳动资源稀缺性的属性是:(识记)(相对性、普遍性和绝对性。)

1、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3、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领会)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此种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彼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领会)

4、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市场运作的主体是企业和个人。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以明智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过是效用最大化的变形,它突出了效用和货币收益方面,而忽略掉非货币收益方面。

所谓选择,就是指主体关于如何利用资源去生产物品和消费闲暇的决策,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主体自身的需要和愿望。

如何选择资源的利用,表现为资源的配置。通过人们的无数次各种各样的选择,将可用于生产经济物品的劳动资源按一定的工资分配到不同的职业、企业、部门和地区,从而在劳动方面最终回答一个经济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这一基本问题。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2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课后1)

答: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劳动资源的稀缺性而引起的劳动资源配置的问题。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的科学。

(领会)(课后3)劳动力的特点:(不可分割性、生理性)答:

一、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

二、劳动力的生产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 劳动力的生产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2 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3 劳动力不能存储。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即劳动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

三、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实证研究方法和规范研究方法。

《劳动经济学》总复习资料3 实证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

1、实证研究方法的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

2、实证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检验。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特点:

1、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

2、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规范研究对象的价值判断或价值标准是指互惠的交换。(领会)互惠包括三种情况:

1、参与交换的各主体均受益。

2、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但无人受损。

3、参与交换的部分主体受益,部分主体受损,但受益大于受损。(领会)互惠交换的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课后4)为什么说规范的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工具?

答: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它有利于社会总体福利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有以下三类:信息障碍、体制障碍、市场缺陷。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定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

一.名词解释

1.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2.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4.劳动力需求弹性: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变化百分比之比。5.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6.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7.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8.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9.劳动经济关系:与劳动和劳动力相关的人类经济活动的总和。

10.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 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11.实证分析: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12.劳动力生产费用:分析在一定的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会有何种规律性的反应,而不必对其后果作出好坏的价值评判。

13.机制:指事物运动的目标指向、动力来源、传导系统、动作方向、运动力度等成套的规定性。14.内部劳动力市场: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5.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16.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17.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18.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9.非均衡分析: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20.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21.最低工资: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其所在企业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22.补偿性工资差别: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23.就业结构: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24.磨擦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25.结构性失业:指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26.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二.判断题

1.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长期劳动力需求弹性比短期劳动力需求弹性要小。错误 5.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6.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将比服务最大化目标的公共部门雇用更多的公务人员。正确 7.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8.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9.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 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10.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11.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2.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3.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4.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正确

15.劳动力资源是劳动力人口数量与劳动力平均素质之和。错误 16.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7.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8.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19.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错误 20.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错误

21.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错误

22.劳动力资源同一切经济资源一样具有稀缺性。正确

23.规范分析方法不用一定的价值观去评价经济效益的好坏和制度政策的利弊。错误 24.人的一切能力都是劳动力。错误

25.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然后由市场引导企业。正确 26.内部劳动力市场与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关系是一种内部制度性与外 部价格性的关系。正确 27.劳动力的需要是一种不需要以货币支付能力作为后盾的主观愿望。正确

28.在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都是完全竞争市场时,单个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曲线就不同于产品边际生产力曲线。错误

29.在产出水平给定的条件下,与给定的等产量曲线相切的那条等成本曲线为最大总成本。错误 30.劳动力需求交叉弹性是指A类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之比。正确

31.政府就业政策的限制会降低企业总成本。错误

32.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适度增长目标下企业劳动力需求高于利润最大化企业水平。正确 33.经济周期波动通过劳动力供给变化而影响劳动力需求。错误

34.劳动经济学中的一级劳动力是指主要劳动力、二级劳动力是指辅助劳动力。错误 35.不论工资率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固定不变的状态叫做供给无弹性。正确

36.如果工资固定不变,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绝对值小于零的状态叫做供给有无限弹性。错误

37.收入约束式是劳动主体在时间和劳动能力状况的约束下,所能消费余暇和获得收入的最大组合线。错误

38.非劳动收入是一种不劳动而获的收入。错误

39.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正确 40.劳动力过剩的含义是劳动力有效供给大于初始供给的情形。错误

41.劳动者对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的主观预期判断叫劳动者的个人期望值。正确 42.所谓收入均等化理论就是劳动收入实行平均主义的理论。错误

43.劳动力流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又称外部成本和内部成本。错误

44.农村经济体制和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大大提高我国农村人均土地经营面积指标。正确 45.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是应用最普遍的基本工资的支付方式。正确 46.工资职能是由工资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工资的作用。正确 47.基本工资是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实际工作时间得到的实际工资。错误 48.维持生存工资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剑桥学派的马歇尔。错误

49.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交涉力量抗衡的结果。正确 50.劳动分红制是对企业税后利润的一种外部再分配。错误 51.年薪制是对企业职工实行的一种按年发放工资的报酬形式。错误 52.工资水平的基本计算公式是工资水平=劳动者工资总额/劳动者平均人数。正确

53.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实质上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劳动成果的关系。正确 54.企业内员工之间的劳动差别主要表现为个体劳动差别。错误

55.最低工资是指行业、部门、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行的最低等级工资标准。错误 56.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正确 57.非补偿性工资差别是因为劳动者职业岗位的原因而形成的工资差别。错误

58.我国的登记失业人员是指城乡劳动者中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错误 59.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正确 60.普遍在职培训即企业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对本企业实际有用。错误 三.单选题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是相对过剩的。B A.土 地资源;B.劳动力资源;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B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C.利润最大化理论。3.劳动经济学是---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A A.劳动力市场;B.劳动力供求;C.劳动力交换。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C A.工业部门;B.农业部门;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B A.工资所得;B.非劳动所得;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C A.有价值的;B.有希望的;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C A.最大雇佣量;B.最小雇佣量;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A.某种工资率下;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B A.劳动力供给价格;B.劳动力需求价格;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的连辍轨迹。A A.最低点;B.最高点;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A A.资本;B.土地;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B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A A.要求企业不营利;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三大方面。C A.自然,经济,社会;B.微观,中观,宏观;C.家庭,企业,国家。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关系。B A.反向;B.正向;C.平行。17.劳动力参与率M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B A.男性劳动力参与率;B.女性劳动力参与率;C.青年劳动力参与率。18.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A A.供给富有弹性;B.供给无弹性;C.供给缺乏弹性。

19.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劳动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的状态叫做---。C A.供给富有弹性;B.供给无弹性;C.供给缺乏弹性。20.劳动时间与余暇时两者之间是---关系。A A.此消彼长;B.同消同长;C.正相关。21.劳动经济学中的非劳动收入是指---。C A.不劳而获的收入;B.不正当、不合法的收入;C.劳动工资以外的收入。22.当市场劳动供大于求时,政府一般应---。B A.上调最低工资;B.下调最低工资;C.不动最低工资。

23.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则会出现---。A A.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增加;B.均衡工资率上升,均衡就业量减少;C.均衡工资率下降,均衡就业量减少。

24.在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形成由均衡工资率与---决定。C A.均衡供给量;B.均衡需求量;C.均衡就业量。25.在U—V分析中,U表示---。B A.就业;B.失业;C.效用。26.在U—V分析中,V表示---。A A.职业空缺;B.就业;C.失业。

27.劳动力过剩表现在企业外部就是---。B A.隐性失业;B.显性失业;C.劳动力滞存。28.劳动力迁移成本是劳动力在流动中发生的---。C A.中间成本;B.间接成本;C.直接成本。

29.劳动力流动的社会成本在经济学意义上称作---。C A.内部成本;B.私人成本;C.社会成本。

30.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提高我国农村---指标。C A.土地垦殖面积;B.土地复种面积;C.人均土地经营面积。31.实际工资是货币工资与---之商。B A.股价指数;B.物价指数;C.比价指数。32.福利分配是工资的---。

A.转化形式;B.实物支付形式;C.延期支付形式。33.工资的职能是由工资的---所决定的.C A.计时性;B.计件性;C.本质属性。34.---提出了均衡价格工资理论。C 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歇尔。

35.按要素分配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分红制、年薪制和---。A A.股权薪酬帛;B.劳动股权制;C.借贷购股制。36.劳动股权制的基本原则是包括了---。C A.按资产分配原则;B.按资金分配原则;C.按劳分配原则。37.劳动分红制是对企业---的一种内部再分配形式。B A.税前利润;B.税后利润;C.利润总额。38.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了---。C A.马克思主义经济学;B.西方经济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39.从理论层面讲,劳动力是---。B A.人和动物都有的一种能力;B.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C.人所特有的活劳动体力。40.劳动力供求规律表现为---。A A.供过于求,工资下浮;B.供不应求,工资下浮;C.工资上升,需求增加。41.利息、工资与就业的互动关系为---。B A.实际利息率高,将来就业增加;B.实际利息率高,现在就业增加; C.实际工资率低,现在就业增加。四.问答题

1.什么是劳动力市场的U—V分析?

答:(1)从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效的方法;(2)目的是说明均衡失业率;

(3)划定U=V的分界线。2.简答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人力资本是主要资源;(2)人力资本投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效益;(3)人力资本以教育投盗为主体;

(4)人力资本理论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3.什么是集体谈判工资的海克斯模式?

答:(1)雇主和工会双方都不愿为长期停产付出代价,同意让步;(2)雇主让步曲线为正斜率,工会抵制曲线为负斜率;

(3)两曲线相交点为双方谈判的妥协点,形成双方都接受的工资率。4.实际储蓄利率与劳动就业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1)Sl = f[(1+r)Wt/(Wt+1)];

(2)储蓄利率高,现在就业增加,将来就业减少;(3)储蓄利率低,现在就业减少,将来就业增加。5.效率工资理论及其应用是什么?

答:(1)工作绩效优劣与工资水平高低成正比;(2)高工资高激励高失业成本;(3)失业率存在的客观性。

6.政府转移支付和补贴对劳动力市场有何影响? 答:(1)增加相关部门的派生劳动力需求;(2)导致市场商品价格下降的连锁反应;(3)改善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条件;(4)对弱质劳动力供给产生政策性保护 7.收入政策实施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哪些?

答:(1)权威性劝说政策;

(2)工资—物价指导线或路标政策;(3)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4)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8.调控劳动就业时,政府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1)调节法定准备金率;(2)调整再贴现率;(3)伸缩公开市场业务。9.在物价上涨时,政府对实际工资的保证通常采取哪些主要的方法? 答:(1)工资指数化;(2)工资非指数化;(3)提高工资标准 10.个人偏好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雇主个人偏好;(2)雇员偏好;(3)消费者偏好 11.简答统计性歧视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1)统计性歧视的定义;

(2)用群体典型特征取代个体个别特征;(3)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和信息不完全 12.简签在职培训愈来愈受到重视的原因?

答:(1)在职培训的意义;

(2)市场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3)科学技术更新换代的快速变化;(4)员工在岗位间的轮换日益普遍。13.发达国家人力资本投资表现出哪些一般趋势? 答:(1)教育和培训的费用表现为一种高投入;(2)劳动力受教育水平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教育投资明显提高了劳动者的比较收益 14.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

(2)投资收益的长效性;(3)投资收益的多样性;

(4)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15.产生磨擦性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1)磨擦性失业的定义;

(2)劳动力市场的动态性;(3)就业信息的不完全性;

(4)现行经济制度的制约性 16.凯恩斯的充分就业非均衡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政府只要想办法消除了非自愿性失业,就实现了充分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的办法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17.菲利浦斯就业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1)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可能永久地改善失业状况;(2)降低失业率必然要以通胀风险为代价;(3)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4)菲利浦斯曲线的描述。18.什么叫就业弹性?如何判别?

答:(1)就业弹性是就业量变动的百分比和GDP变动的百分比之比。(2)就业弹性等于1时,就业量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保持同步增长;(3)就业弹性小于1时,就业量的增长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4)就业弹性等于0时,经济增长反而减少了就业岗位。19.简答最低工资制度的主要内容?

答:(1)最低工资的定义;

(2)最低工资制度的法理依据;(3)最低工资率的确定;

(4)最低工资保障政策。

20.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两个低于”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容是什么? 答:(1)企业工资总额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幅度;(2)员工实际平均工资的增长幅度应低于本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五.论述题

1.试论界定劳动力市场歧视的要则。答:(1)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

(2)确定歧视的重点是可衡量的市场结果;(3)忽略不计偶然结果的常规随机差异;

(4)主要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后市场和前市场因素;(5)目的是为政府的反歧视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6)结合一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2.运用劳动力参与率理论进行中外比较并提出因应对策。

答:(1)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及其分类;(2)外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3)中国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的特点;

(4)形成中外劳动力参与率周期线差异的因素:(5)结合实际提出消除上述差异因素的应然性分析 3.运用均衡失业率理论分析当前大学就业问题及对策。答:(1)均衡失业率理论的内涵;(2)从全局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依然存在缺口;(3)从局部而言,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过剩;

(4)结论: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结构性失业,或均衡失业率理论之磨擦性失业等;(5)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实然性分析;(6)大学毕业生失业的应然性分析。4.浅论工资差别及其变化的一般规律。答:(1)工资差别的一般定义;

(2)工资差别主要分为补偿性工资差别与竞争性工资差别;(3)补偿性工资差别的分类;(4)竞争性工资差别的分类 ;

(5)工资差别变化随工业化进展而变化的阶段性;

(6)结合一定的实际对上述工资差别理论进行一些应然性分析。5.从配第—克拉克定理论中外城市化进程。答:(1)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内涵;(2)城市化进程的内涵;(3)世界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4)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特征;

3.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篇三

河南大学经济学自考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基本要求

根据国家自考委和省自考委的规定,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段)考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且毕业论文合格,方能毕业。撰写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搞好经济学专业(独立本科)自学考试的毕业论文工作,特做如下规定,请考生认真执行。

一、资格

凡我校主考专业的自考经济学本科考生,必须完成考试计划规定的专业主干课程五门以上后(即不需要所有课程全部及格后)方能报名撰写毕业论文。

二、论文上交时间及地点

河南大学受理时间,每年的3月1日—7日、9月1—7日,各地辅导站必须在此时间之前受理,逾期不再受理。

三、费用

论文报名,指导及评阅费160元

四、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一)选题

考生应在经济学研究方向范围内自行设计题目,选取自己熟悉的与当前热点有关的论文题目。

(二)文体

1、鼓励写作“工作研究型”毕业论文,即运用学习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或本人实际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应侧重于理论应用的类型。

2、如有研究条件,所选题目确有价值,毕业论文也可以写成“理论研究型”,即对有一定价值的理论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的探讨、质疑、释疑、论证等侧重于学术研究的类型。

3、不提倡毕业论文写成“调查报告型”、“工作总结型”等仅反映实际问题,缺乏理论深度,且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等类型。

(三)文风

1、态度严肃。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不可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

2、思维严谨。立论应正确,论据应充实可靠,结构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论证应讲究逻辑。

3、语言朴实。注意学习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行文应简练,文字应朴实,不可过于繁琐。不可使用过分夸张虚饰、感情色彩过分浓重的文学语言,也不可使用过分直白、庸俗的市井语言。

(四)格式

1、毕业论文应使用统一制定的论文格式。

2、论文格式包括论文封面(题目、作者、专业、准考证号、指导老师、成绩、身份证号、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完成时间,见《毕业论文封面格式》)、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等。

3、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一般应在10000字左右,4、毕业论文正文段落层次划分标准:

一、(用于论文小标题)

(一)(用于重要段落的划分)

1、(用于要点的排列)

(1)(用于特征的排列)

①(用于分特征的排列)

5、对所引用的他人观点,应在参考文献说明,并清楚地注明作者、书籍名称或刊物、出版社、出版时间、页码等,引用其他参考资料也应注明资料来源。

6、参考书目规格为:

(著作)作者:《书名》,XX出版社XXXX年第X版,第XX页。

(论文)作者:《论文题目》,《杂志名称》XXXX年第X期,第XX页。

7、打印格式

(1)页面设置:纸张A4,一式两份。

(2)论文封面:见《毕业论文封面格式》

(3)摘要及正文:宋体四号字两端对齐,段落首行空两字,段落间不允许空行,段落标题除可以加黑外,不得再使用其他任何样式;单倍行距,段落间距都为零;不得对整篇文章使用表格嵌套;不得使用繁体字和任何背景色。

(4)参考文献:宋体五号字。

五、论文指导及修改

所有参加毕业论文撰写的考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必须和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或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在各地的教学点联系,进行论文的指导与修改。

六、成绩

(一)毕业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二)毕业论文成绩及格以上(含及格)者,由我校上报省自考办。

(三)毕业论文须独立完成。如有抄袭、代写等作弊行为,一经发现,所写毕业论文无效并不准补写。正在撰写者,取消毕业论文写作资格;已评定成绩者,取消成绩;

附一:毕业论文评定成绩参考标准

1、优秀

(1)观点正确,证据有力,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理论紧密结合实际。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无错别字。

(3)在某些方面确有一定的突破与创新,回答与解决了较为重要的理论或实际问题,确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

2、良好

(1)观点正确,论据有力,论证充分,资料翔实,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理论结合实际较好。

(2)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无错别字。

(3)论证主题有一定价值。

3、及格

(1)基本观点正确,论据较有力,论证较充分,资料较充实,理论分析不够深入,理论结合实际较差。

(2)结构尚合理,层次尚清楚,文字尚通顺,无错别字。

4、不及格

(1)抄袭或由他人代写。

(2)基本观点有误,论据无力,缺乏论证,资料贫乏,分析肤浅,理论脱离实际。

(3)结构混乱,层次不清,文字不通顺,错别字较多。

附二:毕业论文封面格式

封面填写注意:

作者:为考生本人姓名,专业为:经济学(本),准考证和身份证号:一定要填写准确,指导老师和论文成绩:由学校统一分配填写,考生本人不能填写,联系电话:一定要填写能随时联系上的,工作单位:可写专科毕业学校,完成时间:上半年填写为2月底的几号,下半年填写为8月底的几号。

河南大学经济学专业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宋体二号字居中、粗体

作者:

专业:

准考证号:

指导老师:成绩:身份证号:

联系电话:

工作单位:

4.自考计量经济学答案 篇四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和政治学

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2.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中叶作为独立学科产生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庸俗——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1)是人们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2)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起支配制约作用。生产关系的含义:

1)狭义的:指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广义的: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1)马克思政治经学侧重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2)原因:马克思要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际,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三、社会注意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统一又有差异

A.其统一面:在于,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B.差异面:1)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生产关系时由于马克思没有责任和不需要去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而是重在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2)而社会注意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2.所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拓宽,应在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同时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增长与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等也纳入研究的范围。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1,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政策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借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某些有积极作用的经验与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一、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阶级性 原因:1.政治经济学的内容涉及人们的经久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2.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和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有的看和所作的分析就不同……对于一定性质的生产关系,不同阶级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态度,而作为其理论表现的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自己的政治经济学,如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二、当代西方经济学。

1.庸俗性:当代西方经济学即当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掩盖的资本主义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为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并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来说,具有庸俗性

2.科学性:当代西方经济学从其研究社会化大生产的方法和制度认识和阐述市场经济运行及政府调控的规则以及优化产业结构,利用现代化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来说,又有一定程度的科学成分。

3.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对于我国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因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相一致,而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工人阶级极其政党认识和揭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表现,它越是正确地揭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变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马克思致意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它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4.它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节 物质资料生产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存在的。要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需要了解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作用

二、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作用。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维持自己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得。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才能有人和时间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人类社会才能日益发展。

三、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

1.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2.劳动者的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

3.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4.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

6.劳动过程中的简单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成为原因:因为它们是劳动过程中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社会生产力

一、社会生产力的构成

1.社会生产力的涵义: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2.社会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1.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

2.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3.生产力发展状况集中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展与变化上,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标志

二、先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

1.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科学技术的应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2)生产力所包裹的人的因素(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同一定的科学技术密切联系。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日益渗透到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生产效率逐步增长;

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是湖量品种的增加;

三、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四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生产过程其他方面,如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发生变化。

3.振兴我国经济,首先要振兴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是实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

三、生产力状况和劳动生产率

1.生产力状况包括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生产力性质是指生产力的质的提规定性,它是由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性质所决定的……生产力水平是指生产力的量的规定,它表明生产力水平的高低。考察生产力的状况就是对生产力的质和量进行综合考察。

2.考察社会生产力还要衡量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3.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生产效率或能力。

四、分工与协作

1.分工:一般指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劳动分工,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划分为彼此互相联系的各种劳动部门。广义的分工还包括非物质生产领 域的分工。

2.协作:一般是指劳动协作,即许多劳动者共同参加同一生产过程,或分别参加彼此有联系的不同生产过程,相互紧密配合,进行协同劳动。广义的协作包括人们在非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协作。

3.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第三节 社会生产关系

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内容

1.社会生产关系的涵义:就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叫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

2.生产关系的内容:包括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所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涵义: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它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方面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2.生产资料所有制集中体现在生产的社会性质,它决定着生产关系体系中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的社会性质。任何社会制度中占主题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着该社会制度的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因而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

1.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没,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2.生产对非陪,交换和消费起主导的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为,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马队乡,水平,结构和具体方式。

3.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的发展,适应生产发展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能够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不利于生产的发展。

第四节 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

一、社会生产方式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两者的有机结合和同意,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 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即影响生产力的发展。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的规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结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

5.社会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

6.社会经济制度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演变。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五节 经济规律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

因为: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

2.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的主观行动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

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1.承认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并不表明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2.认识经济规律就是指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利用经济规律就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

1.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具有共同点,即都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自身 的特点:

1.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大多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并不是长久不变的,它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总是有阶级背景的。在自然科学中,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的程度和对经济规律的态度是不相同的。

1.类型。

1.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

2.集中社会形态共同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

3.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的联系。

一、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1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组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2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对该社会生产总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该社会其他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程度,都要服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受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而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有能促使基本经济规律更好地得到实现

一、社会再生产。

1,含义:再生产就是不断重复和更新的社会生产

2,内容:1再生产的内容一是指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即在生产过程中要消耗掉一定的物质资料,并又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资料。2再生产的另一个内容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任何生产过程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条件下进行的,随着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这种生产关系不断地得到维持和发展。

3.社会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与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4……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包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二者的关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存在密切关系:第一,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只能而且必须由简单再生产来提供。第二,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扩大了的再生产总体中,主 要的部分是相当于原有生产规模的部分。

5.扩大再生产实现方式包括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类型。

二者的关系:1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在生产技术和劳动效率不提高的情况下,单纯依靠扩大再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来扩大再生产规模。2在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较低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一般是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而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生产资料使用效率不断提高的条件下,会逐步过渡到以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

二、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1.含义、实质、及保持协调的意义。

1)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各个环节之间,各个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联系的数量表现和对比,就是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

2)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的实质,是把社会总劳动(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按照一定比例分配于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各环节、各地区的反映。

3)在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中,保持比例关系的协调与平衡可使社会总劳动得到有效利用,发挥各种生产要素的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1.比例关系的类型:

综合性比例:即对国民经济整体发展具有综合性和重大影响的比例关系,如两大布雷的比例,只类和消费的比例。

部门之间的比例:包括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与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等。

部门内部的比例。

地区之间的比例。

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比例。如生产与分配,生产与交换的比例。

三、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1.产业的含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总称。广义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在内。

2.产业结构的含义:首先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物质生产部门之间及其分部门之间的组合构成状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同样,广义的产业结构,包括非 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构成在内。

3.狭义的产业结构的类型4种:两大部类产业结构,农重轻产业结构,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广义的产业结构类型是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和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综合起来加以考察,通常划分为三次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结构。一般说来,第一产业是农业,二工业和建筑业,三是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

各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总的来说,呈现出逐步优化升级,由低级向高级逐渐演进的趋势。

1.两大部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制造消费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下降,制造生产资料部类所占比重逐渐上升。

2.农重轻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农业比重逐渐下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工业中的轻工业比重逐渐下降,重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3.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传统产业逐步被新兴产业所替代,新兴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

4.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逐渐减少,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日趋发展。

5.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质量日益提高,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

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或产值)和劳务总量的产出增长,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量的变化。

2)经济发展除包含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生态平衡的保持、环境质量的提高、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生活状况的改善,以及贫困落后状态的减少和消除等一系列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质的变化。

3)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其质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之,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别和联系

1)社会总产品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分部门和行业的所有企业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2)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合,就是社会总产值。

3)国民收入是从社会总产品中,扣除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以后,所剩余的那部分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的价值形式是在一年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总和。

4)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一般为一年0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我国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相当于国民收入加上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费,再加上各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工资,利润,利息,租金,税金等纯收入的价值。

5)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国外净要素收入后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劳务价值的总和。

3.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因素

1)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

2)科学技术及其应用

3)生产管理和劳动组织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6)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

7)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五、经济增长速度

1.经济增长速度的涵义、意义,及衡量标准。

1)经济增长速度就是一定时期内物质资料生产和劳务发展变化的速率。

2)任何国家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是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基础。如果经济增长速度为零或负增长,社会就很难取得进步。

3)它通常以一定时期内的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总量指标的增长率,以及按人平均的增长率来表示和衡量。

六、经济增长方式

1)经济增长方式的划分依据是,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不同,相应地经济增长方式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一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二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2)粗放型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即单纯数量扩张型的 经济增长方式

3)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即质量效益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5.自考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篇五

一、单项选择题

1.邓小平论述了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即(C)A.领导就是管理B.领导就是指挥C.领导就是服务D.领导就是组织

2.领导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关系是(C)

A.领导科学就是管理科学B.领导科学从管理科学中分化出来并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C.领导科学与管理科学是根本对立的D.领导科学接近于硬科学,管理科学接近于软科学

3.“引导”作为领导的一般职能,其核心是(B)

A.正确地提出任务B.正确地规划目标C.科学地制定领导方法D.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4.“实事求是”是我国领导工作的一条总原则,它要求各级领导者(C)

A.为保护地方利益可以拒不执行上级正确的方针、政策B.不顾当地情况贯彻落实上级正确的方针政策

C.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具有普遍意义的方针政策与当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性地贯彻执行D.条件太差可以放弃发展

5.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观念,不正确的是(B)

A.法治的对立面是人治B.依法治国就是按上级领导的讲话治国

C.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D.依法治国要特别强调依法治“官”

6.领导者要敢于善于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要有永不满足的态度,这属于现代领导的(C)

A.竞争观念B.信息观念C.改革创新观念D.效益观念

7.现代领导要树立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最重要的是(C)

A.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B.改进技术,提高经济效益

C.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D.学会妥协,搞好领导班子团结

8.渐进决策模式的提出者是美国人(B)

A.西蒙B.林德布洛姆C.埃泽奥尼D.杜拉克

9.下列说法中属于经验决策的是(A)

A.“眉头一皱,计上心来”B.“谋”、“断”分工,“外脑”辅助C.信息优先,科学预测D.程序科学,方案优选

10.现代决策理论大师西蒙提出以“满意标准”代替“最优标准”作为选择方案的原则,这是(B)

A.否认决策的优化B.强调决策在一定现实条件下的优化C.强调决策的主观随意性D.否认决策的客观标准

11.领导者实施领导活动的载体是(C)

A.领导方法B.领导职能C.领导体制D.领导作风

12.集权制的最大优点就在于(A)

A.统一政令、指挥灵活B.具有弹性和应变能力C.激励下级的积极性D.有利于联系群众

13.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影响人们积极性的内因主要是指(C)

A.社会交往B.物质待遇C.人生观D.生活挫折

14.领导活动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领导选才用人的(D)

A.封闭性B.主观性C.情感性D.公正性

15.有利于人才合理流动的人才使用制度是(B)

A.世袭制B.聘任制C.任命制D.终身制

16.领导者对人才考核的内容,最重要的是(B)

A.德B.能C.勤D.绩

17.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首要的素质条件是(D)

A.生理素质B.身体素质C.政治素质D.知识素质

18.领导活动中“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做法属于领导指挥职能的(C)

A.命令方式B.说服方式C.示范方式D.协调方式

19.领导体制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C)

A.转变职能B.组织协调C.统筹规划D.信息引导

20.下列答案中正确的调查研究方法是(A)

A.“解剖麻雀”,举一反三B.蜻蜒点水,浮光掠影C.先入为主,按图索骥D.编造信息,取悦于上

21.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领导班子团结的思想基础是(C)

A.“一把手”的意志B.共同的利益关系C.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D.领导者的气质协调

22.领导者在需要准确了解总体的真实情况时,须主要采用的调查方法是(C)

A.抽样调查B.重点调查C.普查D.典型调查

23.下列选项中,对基本领导方法与日常工作方法的关系,不正确的叙述是(C)

A.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C.理论与实践的关系D.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24.领导艺术的最突出特点是(B)

A.综合性B.创造性C.经验性D.稳定性

25.思想政治工作有其特定的对象,就是(B)

A.理论B.人C.实践D.机构

26.既是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中心环节,又是科学预测的基础的是(C)

A.整体协调,学会“弹钢琴”B.抓两头带中间C.调查研究D.召开会议

27.在事情复杂多变、被授权人精明能干、而领导者又对情况不太熟悉时最宜采用的授权类型是(B)

A.刚性授权B.柔性授权C.模糊授权D.惰性授权

28.领导效能考评方法中最能体现党的群众路线的是(D)

A.目标考评法B.模拟考评法C.比较考评法D.群众评议法

29.下列答案中,属于运用领导动力原理的方法是(B)

A.目标规划法B.发挥机构人员效能的方法C.信息沟通的方法D.安排工作时间的方法

30.领导作风的内在基础是(A)

A.领导素质修养B.领导方法C.领导决策D.领导方式

二、多项选择题

31.人类领导活动的历史演变呈现出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表现为(DE)

D.原始集体领导—个人专制—社会主义集体领导E.原始平等—充满阶级剥剥和压迫—社会主义新的平等关系

32.在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应该是(ABCDE)

A.相互信任的关系B.相互促进的关系C.相互转化的关系D.相互支持的关系E.相互监督的关系

33.群体路线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树立(ABCD)

A.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者的观点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服务的观点

C.一切向群众负责的观点D.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E.严格管治群众的观点

34.领导者在决策活动中的主要职责是(ABCE)

A.考虑决策目标的确立B.组织决策方案的制订C.负责决策方案的抉择

D.包揽与决策活动有关的所有事情E.领导决策方案的实施

35.领导者采用相宜授权的意义是(ABCD)

A.调动下属的积极性B.增强下属的责任感C.减轻领导者的负担D.培养锻炼下属的能力E.免除领导者的责任

三、简答题

36.领导者的含义及其在领导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答: 1)领导者是指在社会共同活动中,在一定的职位体系中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体。

2)领导者领导活动的主体。其主体作用表现在:

①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凭借其综合影响力,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被领导者围绕在自己周围。②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发动作用。代表组织的根本利益,进行科学决策,发布指示命令。

③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起统率作用。确定组织的发展目标,决定机构设置,选人用人和工作安排等。

37.当代领导基本职能的含义和内容

答:1)领导的基本职能是指领导活动所承担的基本职责和具有的基本的社会功能,它贯穿于各种领导一般职能的始终。

2)当代领导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有三项:

①决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领导工作的过程就是制定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②用人。领导工作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人的得失。

③思想政治工作。任何领导活动都是通过对人的组织和激励,达到对世界的改造。

38.现代领导者树立依法治国观念的基本要求

答: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各级领导者树立依法治国的观念,其基本要求有:

①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A.领导—领导者—被领导者B.经验领导—科学领导—经验领导C.奴隶社会的领导—封建社会的领导—资本主义社会的领导

②强调法律的极大权威,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③把立法、守法、执法紧密结合起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④坚持党的领导,保证党在依法治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

39.领导者政治素质的基本要求

答:政治素质是领导者素质的首要条件。其基本要求是: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时时牢记党和人民的利益。

2)要有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3)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人民、对国家负责。

40.领导者理事艺术的要点

答:1)掌握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2)掌握抓住中心和统筹全局的辩证统一。

3)掌握领导积极性与广大群众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4)掌握明晰性和含糊性的辩证统一。

5)掌握创造开拓与和谐平衡的辩证统一。

6)掌握宽与严的辩证统一。

四、论述题

41.试述领导活动中必须实行权责一致的原则

答:1)权责一致原则要求各级领导者都应具有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

①职务:是指领导者所处的一定的职位和由此产生的职能。

②权力:包括履行职责所需要的各种权力。

③责任:是领导者必须承担的与其权力相对应的义务和履行义务的行为后果。

④利益:是指与职务相联系的一定报酬形式。

2)职、责、权、利是实现有效领导的必要条件。领导者必须实行权责一致原则的必要性在于:

①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工作出现工作的“虚位”。

②权力与责任分离,往往是官僚主义产生与泛滥的基础。

③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会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

42.试论领导者在选才用人过程中衡量人才的标准

答: 1)人才标准问题,是领导者选才用人的核心问题。领导者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指衡量一个人是否属于合格人才的标尺或准则。这个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所谓德,是指思想道德品质;所谓才,是指才能和智慧。

2)德才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对德才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在社

会主义条件下,所谓德,最主要的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谓才,就是要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本领和才干。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将人才的德才标准具体化为“四化”方针,这就是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4)由于人才标准的不同,便形成了任人唯贤与任人唯亲的两条根本对立的人才路线。我们要坚决贯彻任人唯贤的人才路线,反对以“派”划线、以“亲”划线的任人唯亲的路线。

五、案例分析题

43.某区政府领导拟将一长期亏损的国有副食冷库基地改造成一个副食品批发市场。为此进

行了一系列前期准备,包括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建筑规划设计等。不曾想,外地一开发商已在离此地不远的地方率先投资兴建了一个综合市场,而综合市场中就有一个相当规模的副食品批发场区,足以满足附近居民和零售商的需求。面对这种情况,区政府领导陷入了两难境地:如果继续进行副食品批发市场建设,必然亏损;如果就此停建,则前期投入将全部泡汤。

请用上述材料分析说明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

提示:(1)这一案例涉及哪些领导科学知识和原理?

(2)你认为造成这种境地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该区政府领导,应该如何作出决定?

答:1)此案例反映了领导决策中信息原则的重要性。造成这种两难境地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地坚持领导决策的信息优先原则。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充分、及时、全面、有效的信息是科学决策的前提。某区政府领导在决定副食品批发市场项目之前,显然缺乏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不了解在建的综合市场特别是其内部的副食品批发场区。因此盲目决策,匆忙上马,陷入困境。

2)此案例反映了追踪决策的重要性。当原有决策方案实施后,主客观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决策目标无法实现时,要对原决

策目标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订,这就是追踪决策。

3)走出两难境地的方案,可以有不同的思路。比如,一种是迎接挑战,继续兴建。但要调查研究,对原决策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使得所建批发市场在规模、设施、服务和管理等方面超过竞争对手,以期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另一种是及早决断,对原决策方案进行根本性修订,重新考察、确立和论证新的项目,实行转向经营。

二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属性是(D)

A.控制B.管理C.决策D.服务

2.下列关于领导者地位与作用说法错误的是(D)

A.领导者与被领导者共同组成活动主体B.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发起者、实施者和责任承担者

C.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D.领导者是一种外在的因素

3.领导的基本职能是(D)

A.调查研究B.预测规划C.沟通协调D.科学决策

4.中国共产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B)

A.科技落后B.脱离群众C.理论上停顿D.教条主义

5.古人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这说明领导者应具有(B)

A.指挥能力B.统筹能力C.组织能力D.决策能力

6.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领导者所应采取的决策类型是(D)

A.常规型决策B.最优决策C.程序化决策D.非程序化决策

7.组织的最高决策层,由于工作复杂多变,其领导宽度是(D)

A.宜宽些B.宽窄没关系C.宜随机安排D.宜窄些

8.诸葛亮作“隆中对”,帮助刘备策划三分天下的大计,这属于(B)

A.科学决策B.经验决策C.确定型决策D.战术决策

9.现代社会的人才总是处于某一具体的社会环境之中,这表明人才具有(C)

A.创造性B.历史进步性C.社会性D.专业性

10.对人才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D)

A.德B.能C.勤D.绩

11.如果领导者与其近亲或直系亲属在同一单位且具有从属关系或有监督关系,则应实行的人才使用制度是(D)

A.任免制度B.奖惩制度C.交流制度D.回避制度

12.领导者用人不疑的关键在于(B)

A.领导者无条件地充分信任下属B.领导者信任下属,获得下属的信任

C.下属无条件地充分信任领导者D.领导者正确运用“疑”和“用”的手段

l3.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方针是(B)

A.表扬和批评相结合B.疏通与引导相结合C.精神鼓励和物质鼓励相结合D.理论与实际相结合14.领导者通过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讲解有关理论和道理,从而使对方转变思想的方法是(A)

A.说理教育法B.情感交流法C.榜样示范法D.个别引导法

15.按照一个系统或单位的指挥、监督和控制方式划分,领导体制可分为(D)

A.一体制与分离制B.集权制与分权制C.一长制与委员会制D.层次制和职能制

16.领导体制的核心问题是(C)

A.组织结构形式B.人员配置方式C.权限划分模式D.领导管理模式

17.领导者素质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B)

A.文化知识素质B.生理素质C.能力素质D.心理素质

18.毛泽东1927年对湖南农民运动进行调查时所采取的主要方法是(D)

A.种试验田B.胸中有数C.解剖麻雀D.开调查会

19.正确处理社会主义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矛盾的根本方法是(D)

A.调查研究方法B.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C.实事求是方法D.群众路线方法

20.“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这反映的领导方式是(C)

A.命令式B.说服式C.示范式D.参与式

21.不“惟上”、不“惟书”,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决策,领导者这种工作作风属于(C)

A.密切联系群众B.改革创新C.实事求是D.谦虚谨慎

22.领导者关心群众疾苦,为群众排忧解难,这属于(B)

A.工作作风B.思想作风C.生活作风D.学习作风

23.作为一切领导活动出发点和归宿的是(C)

A.领导方法B.领导目标C.领导效能D.领导决策

24.三国时期,马谡曾给诸葛亮出过许多好主意,于是诸葛亮命其挂帅镇守街亭,结果以大败告终,这说明领导者用人必须(C)

A.引入公开竞争机制B.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C.不因其长而忽视其短D.重大问题集体决策

25.李山是某局业务科科长,在应该由他进行决策的许多问题上,他都去请示主管副局长并由这名副局长最后拍板。实际上,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做法,并几乎成了一种惯例。从领导科学的角度看,他们的行为违背了(B)

A.人尽其才的要求B.职权与职责对等的要求C.领导宽度的要求D.职责绝对性的要求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我国领导的总原则是(ABCE)

A.党的基本路线原则B.民主集中制原则C.群众路线原则D.系统整体原则E.实事求是原则

27.我国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有(ABC)

A.选举制B.考选制C.荐选制D.回避制

E.培训制

28.我国领导体制改革必须遵循的原则主要有(ABCDE)

A.党的领导原则B.法制原则C.民主管理原则D.合理划分权限原则E.活力与效率原则

29.合理的领导集体素质结构应具有(AE)

A.梯形的年龄结构B.同一的气质结构C.相似的知识结构D.相等的性别比例E.互补的智能结构

30.下列各项中属于领导综合影响力的是(ABCD)

A.坚定的政治信念B.出色的领导能力C.渊博的理论知识D.高尚的道德情操E.多变的权力手腕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1.社会主义国家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

(1)相互信任的关系(2)相互促进的关系(3)相互支持的关系(4)相互转化的关系(5)相互监督的关系

32.领导者改革创新观念的基本要求。

现代领导活动基本上说是创意性活动,这就决定了现代领导者要有改革创新观念

其根本要求是:

(1)要有改革意识(2)要有创新和进取精神(3)要有开放观念(4)要有未来观念

33.贯彻民主公开原则在领导活动中的意义。

民主公开原则,要求领导活动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扬民主,公开办事制度,公开办事结果,接受群众监督

(2)在领导活动中贯彻民主公开原则,能够较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领导的本质就是服务,将有助于领导科学民主决策;有助于办事程序公开,便于群众民主监督;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

34.科学的决策必须符合的基本标准。

(1)具有准确的决策目标。(2)决策的执行结果能够实现确定的目标。

(3)实现决策目标所付出的代价小。(4)决策执行后的副作用相对少。

上述标准中,第一第二条是非标准;第三第四条是优劣标准,只要决策结果符合这四条标准,就是科学的决策。

35.领导授权的艺术。

授权对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锻炼干部和更好的完成群众目标有很的作用。(2分)

领到授权应坚持:

.(1)因事择人,视能授权;(2)明确权责,适度授权;(3)授权留责,监督控制。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

36.为什么说领导活动中必须实行权责一致的原则?

(1)要求各级领导都应具有一定的职务,权力,责任和利益,并使它们相互一致,做到有职有权,有权有责,职权责内在统一。

(2)职务与权力分离,就会使领导工作出现“虚位”。有职无权,或者有权无职。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开展。

(3)权力与责任分离,是官僚主义产生和泛滥的基础。权力只是完成任务的手段,责任才是权力的本质内容。有权无责,往往会导致权力被滥用、以权谋私现象出现。

(4)职务与利益相脱离使领导工作缺乏必要的动力。利益是一个人工作成绩、活动价值的体现。领导者合法利益应该得到保护,如果片面强调领导的思想觉悟,而忽视其利益要求,就容易降低工作效率。

37.请结合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阐述党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1)在现代社会,人才问题不仅历来是各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也是当今我国 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根据时代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这个科学判断面提出来的。

(2)所谓人才,是指具有时代所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相当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才能和专长,以自己的本领和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人。

(3 人才是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是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带头者和推动者。人才是事业之本,是否正确的选人才,关系到社会进步、国家兴衰和事业的成败,关系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盛。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否正确的选才用人,多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将起“关键性”作用。

(4)只有牢固树立人才强国战略思想,认真抓紧抓好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5分)

38.一位老红军的困惑

一位老将军重新回到当年老革命根据地,了解到当地实际情况之后,向陪同他的当地领导干部发出了三问:“一是为什么现在交通条件好了,领导干部反而离群众远了?二是为什么领导干部文化水平高了,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却少了?三是为什么群众生活好了,对领导干部的意见却多了?”

请运用领导科学的有关知识和原理,分析上述材料。

提示:(1)老将军“三问”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7分)

1)一些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官僚主义作风严重,以权谋,不依法行政,甚至违法行政,脱离群众趋势严重。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导干部和政府机关忽视了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照顾,只是一味强调形象发展,只图自己政绩,忽视社会协调发展,忽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导致矛盾积压,干群关系紧张。

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文化水平虽然提高了,但是一些领导干部和机关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却没有完全从计划经济体制中摆脱出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主要以管制手段为主,而不是法律、经济手段为主,以行政手段为辅的的综合手段。

(2)作为老革命根据地的领导干部,应该如何改善干群关系?

1)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树立为群众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的观念。

2)要不断提高领导者素质,增强为民服务的水平和能力。具体而言,要不断增强理论素养,要善于从实践中得到锻炼,要不断进行工作方法创新、工作体制创新,与时俱进。

3)要规范政府行为,拓宽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渠道,使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自觉做到依法行政,保证权力公平、公开、公正的行使。

上一篇:蟋蟀的住宅课文第一课时教案下一篇:走,春游去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