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

2024-10-04

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精选8篇)

1.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 篇一

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姓名:

1、你以前听说过艾滋病吗? A、是B、否

2、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艾滋病的?(多选)

A、电视广播 B、书报杂志 C、网络 D、自己身边有人得这个病 E、其他

3、你会关注有关艾滋病的新闻吗?

A、会的.而且主动了解 B、偶尔会看一下 C、从来不关心

4、以下哪些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多选)

A、和艾滋病人一起吃饭B、接触艾滋病人的眼泪C、拥抱艾滋病人 D、和艾滋病人接吻

5、和艾滋病人以下哪些接触不会感染艾滋病?(多选)

A、共用厕所,游泳池 B、共用水杯,餐具,睡具 C、拥抱,握手,接吻 D、同教室上课

6、以下哪些情形会传播艾滋病?(多选)

A、性交 B、咳嗽,打喷嚏 C、母亲怀孕,分娩或哺乳 D、蚊子叮咬 E、输血或使用血制品 F、共用注射器

7、你认为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的必要实施吗?A、是 B、没有用处

8、血液传输有可能感染艾滋病,你会去义务献血吗? A、会 B、不会

9、当有一位艾滋病人就在你身边时,你会怎样?

A、要求他离开 B、保持距离 C、和普通人一样对待他 D、关心艾护他们 E、我不能肯定自己会如何对待他

10、如果你感染了艾滋病,你会告诉别人吗?A、不会 B、可能会 C、肯定会

11、患性病的人更容易得艾滋病?A、是 B、否 C、不知道

12、一个人看起来健康的人可能会携带艾滋病病毒?A、是 B、否 C、不知道

13、吸毒特别是静脉吸毒可以传播艾滋病 A、是 B、否 C、不知道

14、用不洁净的器械剃须,纹身,穿耳可感染艾滋病A、是 B、否 C、不知道

15、艾滋病离自己很遥远,关系不大A、是 B、否 C、不知道

16、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有区别吗?A、有 B、没有

17、.如果你了解了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你会在适当时候告诉他人吗?

A、会 B、不会 C、不确定

18、你知道中国约有多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吗?

A、20万 B、50万 C、80万 D、100万 E、更多 F、不清楚

19、如果你不慎感染了艾滋病,你会采取什么行动?

A、积极寻找治疗方案 B、竭力避免继续感染其他人 C、到处传播病毒 D、快乐的过剩下的日子 E、和平常一样生活 E、不知道,要看具体情况

20、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你是否知道到哪里检查?A、是 B、否

2.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2014年9月至2016年6月就读于我校的中职医学生600人, 年龄17~20岁。其中, 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护理专业学生150人为实验组;未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护理 (150人) 、针灸推拿 (150人) 、药剂 (150人) 专业学生共450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

参照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3]。问卷内容包括:基本资料:专业、班级、年龄、性别等;AIDS一般知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心理接受度及其他相关知识;共5大类20项。采用个别问卷方式、无记名方式进行调查, 现场发卷, 当场收卷, 并汇总评价各项指标, 从而比较其知晓率。

1.3 统计学处理

采取t检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AIDS一般知识

共发放问卷600份, 回收596份, 回收率99.3%, 其中实验组150份, 对照组446份。对AIDS的危害性及预防措施的回答正确率:实验组为98.7%, 对照组为48.5%,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对AIDS能否预防、传染、治愈的回答正确率:实验组为100%, 对照组 (护理专业:98.9%;针灸推拿专业:97.2%;药剂专业:98.6%) 为98.2%, 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2.2 对AIDS传播途径的认知情况

两组医学生对AIDS主要传播途径的认知度均较高, 但对照组对“共用牙刷或剃须刀”“静脉药瘾”“共同进餐”等传播途径认识不足。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见表1。

2.3 对AIDS预防措施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 实验组医学生均能较好地了解AIDS预防措施, 对照组医学生对“不共用牙刷或剃须刀”的认知度较低。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医学生更了解AIDS预防知识,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见表2。

2.4 对艾滋病其他相关知识的了解调查

我国艾滋病形象大使:55.9%的医学生知道, 44.1%的医学生不知道。第一个艾滋病患者是哪个国家的:36.1%的医学生知道, 63.9%的医学生不知道。世界艾滋病防治日时间:24.2%的医学生知道, 75.8%的医学生不知道。你对艾滋病的了解是否来自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25.2%的医学生是通过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了解的, 74.8%的医学生不是通过传染病护理课程学习了解的。我国对艾滋病的宣教力度大吗:24.2%的医学生认为大, 36.8%的医学生认为不大, 53.0%的医学生不知道。其中, 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实验组医学生基本回答正确, 未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对照组医学生大多选择不知道或否, 见表3。

2.5 对AIDS的心理接受度

中职医学生对自己或者身边朋友若患AIDS后的反应与应对:89.9%的医学生表示可以正确面对且积极接受治疗, 10.1%的医学生表示不知道如何应对。对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援艾志愿者:3.6%的医学生选择愿意, 96.4%的医学生选择不愿意, 且从未考虑过 (见表4) 。

3 讨论

(1) 调查结果显示, 中职医学生中除学习过传染病护理课程的部分护理专业学生外, 其他学生对AIDS关于“共用牙刷或剃须刀”“静脉药瘾”及母婴传播途径的了解较少。因此, 应在校内各专业普及传染病课程教育, 让医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甲型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常见、多发传染病防控知识。

(2) 调查结果显示, 对于是否愿意成为一名援艾志愿者:96.4%的医学生选择不愿意, 且从未考虑过。这种淡漠和缺乏爱心的态度主要源于:中职医学院校以培养医药职业技术人员为主要目标, 医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 在有限的时间内, 教师与医学生的大部分精力放在技能操作教学和学习上, 忽略了德育教育, 导致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医学生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友善之心, 更欠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授医学生专业技能时, 还应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让医学生意识到预防传染病不仅是国家、政府的工作, 还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职责。

4 总结

总之, 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的认知情况, 关键在于医学生是否学习过相关课程知识。因此, 在中职医学院校开设传染病课程, 对医学生掌握传染病知识和提高传染病预防意识尤为重要。此外, 在加强职业技术教学的同时, 还要加强德育教育, 培养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中职医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医学人才, 肩负着重大使命, 其服务于人民医疗健康。因此, 抓好中职医学生德育工作, 是提高我国未来医疗服务水平的基础。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对国家、社会更为有用的技术医德并存的优秀中职医学生。

参考文献

[1]王道斌, 高琪佩, 谭俊, 等.广州今年新增逾1 000例艾滋病感染有中学生被包养染病[N].南方都市报, 2014-11-28 (3) .

[2]马肃平.艾滋病威胁大学校园大学生感染率惊人[N].南方周报, 2015-08-29 (2) .

3.浅析艾滋病防治 篇三

【关键词】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336-02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 deficiencyvirus,HIV)引起的致命性慢性传染病。艾滋病通过性接触及输血或血制品等方式侵入人体,特异性地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受损。临床上由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本病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方法,病死率极高,已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性接触这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欧美地区以同性和双性恋为主,占73%~80%,异性恋仅占2%左右。非洲及加勒比海地区则以异性恋传播为主,占20%~70%。由于异性恋传播比同性恋传播涉及面要广泛得多,故对社会人群威胁更大。

2.通过血液传播药瘾者感染发病的占艾滋病总数17%左右,系通过共用污染少量血液的针头及针筒而传播。输血和血液制品如第Ⅷ因子等亦为重要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亦是本病重要传播途径。感染本病孕妇在妊娠期间(经胎盘)、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哺乳传染给婴儿。

4.其他途径医护人员护理艾滋病病人时,被含血针头刺伤或污染破损皮肤传染,但仅占1%。应用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或人工受精亦可傳染。密切的生活接触亦有传播可能。

二、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感染期:感染艾滋病毒后有些人于4—14周会出现发热、乏力、咽痛、个别人有头痛、皮疹、脑膜脑炎、急性神经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类似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表现。

2、潜伏期:潜伏期一般平均为8—10年,潜伏期可无任何可察觉的症状,但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成为艾滋病。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多年(十年以上)都处在带毒状态而不出现症状或只出现一些与艾滋病相关的较轻微的病症,但这些人可以将病毒传给他人。

3.艾滋病期:艾滋病最常见的表现:有因免疫缺陷所导致的机会性感染,神经障碍及肿瘤。症状有持续不规则发热、进行性体重减轻、持续不明原因的腹泻及全身淋巴结肿大等。机会性感染有卡氏肺囊虫肺炎和真菌、带状疱疹、非典型分枝杆菌及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感染及多种病毒感染等。神经障碍主要有头痛、视力障碍、精神异常或痴呆等。最多见的肿瘤为卡波济氏肉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和淋巴肿瘤。患者最后死于各种感染性疾病和肿瘤。

三、艾滋病的诊断

(一)HIV感染者 :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mBlot)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l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 (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4)卡波济氏肉瘤(K+S+);(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IM细胞计数下降;(2)全身淋巴结肿大; (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

四、艾滋病的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试用以下方法。(一)抗病毒治疗 :可试用叠氮脱氧胸苷(AZT)、苏拉明(suramine)、磷甲酸钠、病毒唑、锑钨酸铵(HPA-23)、仅一干扰素、袢霉素(ansamycin)等。目前国外惟一获准使用的为AZT,本药为逆转录酶抑制剂,可口服和静滴,有延长寿命效果,不良反应较少。(二)重建或增强免疫功能:可用骨髓移植、同系淋巴细胞输注、胸腺植入等免疫重建疗法。亦可用白细胞介素-2、胸腺素、异丙肌苷等提高免疫功能。(三)合并症治疗: 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可采用戊烷脒或复方新诺明,或二药联合应用;隐孢子虫可用螺旋霉素;弓形体病可用乙胺嘧啶和磺胺类;鸟分枝杆菌病可用袢霉素与氯苯吩嗪联合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用丙氧鸟苷(gancyclovir);卡氏肉瘤可用阿霉素、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亦可同时应用干扰素治疗。(四)支持及对症治疗

五、艾滋病的预防

负责任的行为是最佳的预防方法!虽然目前艾滋病仍是不治之症,不过,只要针对它的传播途径,要预防他其实挺简单,但这需要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一) 依法加强对艾滋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病人的管理:采取加强医疗照顾与提供社区服务及鼓励社会与家庭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管理。建立自上而下的艾滋病医疗保健服务网络,确立定点医院,收治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拒绝。对医务人员加强艾滋病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责任心(二)HIV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准确、全面掌握艾滋病疫情和流行形势,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基础和前提;(三)谨慎性行为,避免共用针筒,减少血液接触,保证用血安全,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吸毒、卖淫嫖娼等高危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严厉打击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的同时,加强对高危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使其了解艾滋病病毒主要是通过共同使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接触传播,提倡使用安全套和同伴教育,充分认识吸毒、贩毒、卖淫嫖娼的危害性,改变其高危行为。(四)健康教育:行广泛、深人、持久、科学而正确的健康教育是预防与控制艾滋病的有效措施之一。把经营性娱乐场所作为宣传重点,针对青少年、妇女、流动人群、高危人群和脆弱人群的特点开展深入细致宣传,推动城市公益广告牌建设等措施普及艾滋病相关知识,反对歧视,为艾滋病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梦东.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362-363.

[2]柯贤洲,邓健,陈文胜,陈燕.黄石市1988~2004年性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6年01期.

4.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简报 篇四

20xx年12月1日是第xx个世界艾滋病日,为了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让大学生了解艾滋病,对艾滋病有正确的认识,12月6日,材料工程学院团委组织学生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问卷调查活动。

活动开始前,首先由我院学生干部普及艾滋病的基本知识,让同学们了解什么是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表现,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等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随后组织学生认真填写《预防艾滋病调查问卷》。

本次活动起到了积极的宣传教育效果,让参与的每一位同学都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告诫自己要洁身自好,深刻意识到艾滋病的严重危害性和不可治愈性,并决心共同肩负起反艾滋病毒传播,善待艾滋病患者的责任。通过活动,大家也学会了用科学的方式预防艾滋病,了解到拒艾滋病毒于“千里之外”,遏制病毒的传播是我们每一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5.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 篇五

您好,我是萨尔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我们正在进行一项调查,目的是了解大家对一些健康问题知识的掌握状况,请放心,调查不记名,希望您能回答个人的真实看法或想法。调查大约会占用您3~5分钟时间,我阅读问题,请您回答,问卷结束后,如果您需要,我会针对您回答问题的情况有一个简短小结,您也可以咨询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我会尽量解答。希望您能支持我们的工作。谢谢!

对象筛查

请问您最近是否参加过此项调查?若回答“是”,谢谢,结束调查。

B01居住地①城市②乡镇或农村(结束调查)

B03出生_______年。(如果出生在1993年以后,或1959以前,结束调查)

(一)基本信息

B02性别①男②女

B04民族①汉族②少数民族

B05文化程度①文盲②小学③初中④高中或中专⑤大专及以上 B06现状①上学②务农或工作 ③无业

(二)知识与态度

C01 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①能②不能③不知道 C02 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①会②不会③不知道 C03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①会②不会③不知道 C04 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①会②不会③不知道 C05 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①可能②不可能③不知道 C06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①可能②不可能③不知道 C07 正确使用避孕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①可以②不可以③不知道 C08 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①可以②不可以③不知道 C09 如果您的同事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您将:

①建议单位开除②建议本人辞职 ③同意她(他)留在单位,没什么好担心的④不知道怎么办 ⑤其它(请注明)________

C10 如果您的家人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您将:

①让他(她)离开家到其他地方生活 ②让他(她)继续留在家里,但与他(她)分开吃饭 ③让他(她)留在家里,并给予照顾 ④不知道怎么办 ⑤其它(请注明)________ C11如果您孩子的同学中有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您将:

①建议学校开除该学生或安排该学生单独上课 ②建议学校应该给予该生关心和照顾 ③您孩子更换班级或学校 ④不知道怎么办 ⑤其它(请注明)________

D01 您获得艾滋病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可多选)

①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动②电视③广播④报刊⑤书籍⑥朋友⑦医生⑧咨询服务⑨免费宣传材料⑩宣传栏广告⑾学校的教育⑿互联网⒀其它(请注明)_______

问卷调查到此结束,谢谢您的合作!

调查员填写:

A01调查地点:黑龙江省________市(地)_______县(区)

A02人群类别:城市居民

A03问卷编号:□□□(001-999)

A04调查日期:□□□□年□□月□□日

A05本地区国标码:□□□□□□

6.艾滋病防治知识 篇六

何谓艾滋病窗口期

窗口期是指从发生有可能被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开始算起到身体产生足够抗体的这段时间(“足够多”是指能被我们当前的测试手段检测出来),一般为3个月。人被感染后身体会制造抗体来对抗病毒,当身体产生足够多的抗体后,抗体测试将呈阳性。不同的人对病毒感染的反应有一点差别,以至于不同的人“窗口期”的长度也有微小变化。3个月测试为阴性就不需要在进一步测试了,除非在这三个月期间他(她)又有了再次感染的机会。例如:你是1月1号发生高危行为或者是接受输血,那么,你接受抗体检测的时间应该是从1月1号算起12周后,也就是4月1日。

如果你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都应该去做检测

■曾经在不清楚性伴HIV感染状况的情况下,与其有过无安全套保护的性行为,■如阴道交、肛交或口交。

■曾经共用针头或注射器,如注射毒品、类固醇或激素等。■不清楚性伴的健康状况或性伴是HIV感染者。■已怀孕或者计划怀孕 ■曾被诊断出患有性病

■现在或曾经患有结核、疱疹和丙肝。

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

一、艾滋病、梅毒、乙肝等传染疾病可通过母亲传染给婴儿,是对妇女儿童危害极大的三种母婴传播性疾病,卫生部门为孕产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和药物母婴阻断服务,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的健康。

孕期进行爱滋病、梅毒、乙肝的检测并进行干预,是阻止性传播疾病扩大传播,危害下一代的第一道防线,通过检测发现后,采取药物阻断措施,是可以避免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婴儿的。对此,卫生部做出了全面整合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开展母婴传播性疾病综合防治的重大部署,为接受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孕妇提供艾滋病、梅毒、乙肝检测。

二、我区将对所有孕妇孕早期给予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的相关检测;对检测出的艾滋病感染产妇及所产婴儿,给予全免费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对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提供预防性治疗;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给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等,提高母婴阻断率。感染的孕产妇还将得到免费药物治疗和住院分娩经费补助等关怀和支持。

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

孕产妇在妊娠28周前和分娩期间以及婴儿在产后24小时内使用抗逆转病毒(ARV)药物进行预防;产时进行干预包括:根据产妇的病毒载量和抵抗力细胞(CD4)的检测结果,选择自然分娩或择期刨工产,以及婴儿的纯人工喂养。

与产妇可以通过HIV自愿咨询检测,及早了解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自愿咨询的好处是:

(一)传递预防孕妇感染HIV的信息

(二)及早发现感染HIV的孕妇

(三)帮助已怀孕的HIV感染者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做出有关危险降低和母婴传播阻断的知情决定

(四)提供干预性治疗(药物阻断)的信息

(五)提供行为干预(减少性伴、使用安全套、戒毒等)指导

(六)提供产科干预信息及改变喂养方式。

7.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了辖区内AIDS流动高危人群(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和一般人群(孕产妇、青年学生、流动人群和社区普通育龄人群),共9类对象。

1.2 样本量的估计

通过查阅文献按照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为80%计算,得到最小调查单位样本含量为100~400人。计算公式见文献[5]。

1.3 抽样方法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和分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对人群进行抽样。

1.4 调查方法

在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时 通过与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协商取得配合后,将调查对象集中起来,分发问卷完成填答,以提高问卷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对组织困难的的调查对象,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进行,对完成问卷填写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查过程中如遇到调查者不能自行完成填写问卷的情况(如文盲),主要采用当面访问法进行调查。

1.5 调查表的制定

查阅大量文献同时参照《中国AIDS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6],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AIDS防治知识、行为(危险性行为、吸毒行为及是否使用注射器吸毒等)、接受AIDS防治干预措施的状况。AIDS防治知识问卷主要内容包括:①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②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③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⑤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⑥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⑦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⑧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

1.6 质量控制

调查前由专业教师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问卷填写采用匿名方式进行,对调查对象进行一对一的调查与指导,问卷当场收回;专业教师审查并复核已填好的调查表,通过逻辑比较排除无效问卷,并剔除完全不知主题AIDS的有效问卷。

1.7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0软件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同时进行数据录入,经数据核对无误后,运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描述各人群AIDS防治知识总知晓率时所采用的计算方法为《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中关于大众AIDS基本知识知晓率的计算方法,即被调查者中能正确回答指定的8个问题中的6个及以上问题的人数在所有作答者中所占的比例(包括“不知道”和“从未听说过艾滋病”的人数)。

2 结 果

2.1 一般情况

2010年6月—2011年5月,共调查9类调查对象2 839人,其中,青年学生、社区育龄人群最多,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均为14.12%(401/2 839);吸毒者、暗娼、孕产妇、流动人群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均为14.09%(400/2 839);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为11.59%(329/2 839);男男性行为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最少,占调查人数的百分比均为1.90%(54/2 839)。见表1。

调查对象中,吸毒者均为男性,66.67%(264/400)的人为30~44岁的中青年,离异者较多,全部为本地户籍,以初中文化为主。男男性行为者中,大多数未婚,近1/2为外省市户籍,文化程度基本都在大专以上。暗娼大多已婚,户籍以外省市为主,文化程度基本为初高中,1/2以上在本地工作了1年以上。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平均年龄接近40岁,离异或婚外同居者居多,外地户籍人数超过本地户籍。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人员30~44岁的占66.67%(33/54),79.63%(43/54)为再婚,70.37%(38/54)以上为外省市户籍,文化程度以初高中为主。孕产妇80.00%(320/400)年龄在30岁以下,极个别为未婚。外地户籍和本地户籍各占1/2,文化程度最多的为大专以上。青年学生男女性别比约0.5∶1,平均年龄不到20岁,未婚,以本地户籍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为主。流动人群中男女性别比小于0.5∶1,平均年龄34.4岁,多数已婚,外地户籍,流动人群中90.50%(362/400)属于企业雇员,其中77.00%(308/400)为制造加工人员。社区育龄人群男女各半,平均年龄30.26岁,大多已婚,全部为本地户籍、文化程度比流动人群稍高。

2.2 AIDS防治知识情况

本调查主要利用AIDS传播途径、非传播途径及其他相关知识共8个问题反映不同特征人群对AIDS防治知识了解程度。

不同特征人群对AIDS防治知识知晓率情况 见表1。

不同人群知晓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6,P<0.01) 。两两比较发现,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与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社区育龄人群、青年学生、吸毒者、暗娼对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与流动人群、社区育龄人群、青年学生知识知晓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动人群与社区育龄人群、吸毒者知识知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学生与吸毒者知识知晓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每两组知识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特征人群中,男男性行为者AIDS相关知识知晓率为最高(98.15%),孕产妇为最低(66.75%)。

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AIDS防治知识知晓情况 见表2。

注:a与b比较,χ2=24.52,P<0.01。

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特征人群AIDS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9.04%,高危人群知识知晓率为83.35%,一般人群知识知晓率为75.72%,两组之间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52,P<0.01)。

2.3 艾滋病防治各题知识的知晓情况

在所有问题中,9类人群除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之外,对“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一题正确回答率均为最低,除孕产妇外,其余8类人群对“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一题正确回答率均为最高,而孕产妇正确回答率最高的问题是“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不同人群每个问题的正确回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①吸毒者与男男性行为者在问题2、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暗娼在问题3和5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在问题1、2、4、6、7、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长途汽车司乘除问题2外,在其余7道题目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产妇在问题4,5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学生在问题1、4、6、7、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流动人群在问题1、4、5、6、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育龄人群在问题1、4、5、6、7、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男男性行为者与暗娼在问题1、4、5、6、7、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性病男性就诊者在问题2、6、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男性长途汽车司乘在问题1、7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学生在问题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流动人群在问题4、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育龄人群在问题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与男性长途司乘在问题1、4、5、6、7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孕产妇在问题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学生除问题3外,在其余7道题目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流动人群在问题1、6、7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育龄人群在问题1、4、5、6、7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④男性长途汽车司乘与孕产妇在问题2、4、5、6、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年学生除问题2,8以外,其余6题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流动人群在8道题目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育龄人群除问题3外,其余7题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⑤孕产妇与青年学生在问题4、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流动人群在问题3、4、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育龄人群在问题1、4、5、6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⑥青年学生与流动人群在问题1、4、6、7、8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社区育龄人群比较,除问题1、2外,其余6题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⑦流动人群与社区育龄人群在8道问题的正确回答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每两组比较的正确回答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群对AIDS传播的3条途径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 共用注射器传播知识知晓率为89.15%(2 531/2 839), 输血传播艾滋病知晓率为86.62%(2 459/2 839), 母婴传播知晓率为80.91%(2 297/2 839) ;2条非传播途径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蚊虫叮咬不传播艾滋病知晓率56.78%(1 612/2 839),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不会感染艾滋病知晓率为73.16%(2 077/2 839) 。人群对AIDS传播途径和非传播途径知晓情况见图1。

注:问题一:一个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人能从外表上看出来吗?问题二: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吗?问题三: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一起吃饭会感染艾滋病吗?问题四: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问题五:只与一个性伴发生性行为可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吗?问题六: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注射器有可能得艾滋病吗?问题七:输入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会得艾滋病吗?问题八: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下的小孩有可能得艾滋病吗?调查人数n为对8个问题作了回答的人数。

2.5 艾滋病相关高危行为调查情况

2.5.1 一般性行为与安全套的使用

社区户籍育龄人群在性行为中和流动人群从未使用安全套的占33.33%(267/801),而最近1次与配偶/同居者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更低,其中流动人口只有63人(15.8%)使用了安全套。

43名(10.72%)青年学生承认发生过性行为,其发生首次性行为时的平均年龄为17.71周岁。第1次发生性行时对象为恋爱对象者有26人(60.5%),20人(46.5%)目前保持有固定非商业性异性性行为。第1次与他人发生性行为时仅15人(34.9%)使用安全套。最近1次与配偶/同居者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仅有17人(38.7%)。

2.5.2 商业性行为与安全套使用

研究调查了吸毒者、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流动人群、社区育龄人群与暗娼发生性行为的情况:1年内与暗娼发生过性关系的平均占20.08%(318/1 584);与暗娼发生性行为时坚持每次使用安全套的平均占50%(159/318),有时使用的占40%左右(127/318),还有约10%(31/318)从未使用或者拒答。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最近3个月平均与1.64名暗娼发生过性行为。从调查暗娼最近1次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情况看,超过84.2%(327/400)的暗娼使用了安全套。

2.5.3 临时性伴侣与安全套的使用

在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流动人群、社区育龄人群中和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的分别占21.6%(71/329)、7.6%(30/400)、13.4%(54/401)。和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频率比商业性行为要低,比和配偶性行为要高。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最近3个月,平均与1.39名临时性伴发生过性行为。

2.5.4 男男性行为

调查的男男性行为者6个月内发生过肛交的占61.1%(33/54)。在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青年学生、流动人群、社区育龄人群中1年内发生过男性同性肛交行为的比例分别达到0.9%(3/329)、5.6%(3/54)、5.3%(21/401)、2.7%(11/400)、2.3%(9/401)。

男男性行为者中发生过肛交行为,且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为39.13%(21/54),有21.74%(12/54)的人从未使用。最近1次与同性肛交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为58.69%(32/54)。4名承认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的调查对象中,最近6个月内与同性发生商业性行为时有2人有时使用安全套,另2人每次都用。5名(9.3%)男男性行为者,最近6个月与异性发生过性行为。

2.6 调查对象接受干预措施情况

2.6.1 接受或参与防治AIDS健康教育与服务的情况

吸毒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青年学生接受过预防AIDS宣传服务、检测咨询的比例分别为39.5%(158/400)、67.8%(271/400)、12.8%(42/329)、49.9%(200/401),吸毒者中有46人(11.5%)接受过社区药物维持治疗;吸毒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青年学生参与过预防AIDS宣传服务或同伴教育比例分别为22.5%(90/400)、42.0%(168/400)、12.2%(40/329)、26.7%(107/401)。

2.6.2 接受HIV检测情况

吸毒者、暗娼、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最近1年做过HIV检测的比例分别为27.0%(108/400)、8.1%(32/400)、13.0%(43/329)。

3 讨 论

我国AIDS的流行已进入快速增长期,且HIV感染者传播比例在不断增加[7]。防治AIDS的成功经验之一是普及AIDS预防知识的全民教育,广泛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促进行为改变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形成自然保护屏障,阻碍AIDS的侵袭。近几年来,随着奉贤区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防治AIDS已成为奉贤地区全社会的共识,人民群众已建立起良好的防治AIDS行为习惯,威胁奉贤地区AIDS流行的危险因素得到随时监测和控制,重点人群AIDS健康促进干预覆盖面不断拓展。

但此次调查结果显示,不同特征人群AIDS防治知识总知晓率为79.04%,高危人群知识知晓率为83.35%,一般人群知识知晓率为75.72%。人群AIDS知识知晓率距离《上海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中的计划标准中“各类高危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的目标还存在距离。

此次调查结果还显示,尽管群众对AIDS传播途径的知晓率较高,但对非传播途径的知晓率偏低,反映了人们对AIDS的一种盲目恐惧心理。高危人群安全套使用率不高,而通过不安全性行为将AIDS传播到一般人群的情况正在发生,如不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有可能成为中国AIDS广泛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8]。推广使用安全套是目前较为直接和有效的阻断经性传播的方法。本次调查发现,尽管各类人群对安全套防病的作用知晓率都较高,但安全套使用的比例则不高。这与对自身感染风险和对感染他人风险认识不足有关。同时也提示,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应促进其从单纯的知识了解到行为的转变[9]。

暗娼群体中只有67.8%的人接受过健康教育和宣传服务,只有8.1%的人做过HIV检测。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的婚前性行为,已经是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但未婚青年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率低,除特定的“男男性行为者”外,在通过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男性长途汽车司乘、青年学生、流动人群、社区育龄人群中也有一定比例的人承认与同性发生过肛交性行为,同时,男男同性行为中的商业性行为(同性卖淫)感染HIV的风险很高,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通过AIDS咨询检测可为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提供心理、情感支持和各种转介服务,有利于加强HIV检测、治疗、关怀和预防等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联系,促进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及相关工作的开展。通过改善男男性行为者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信息和服务方式的可及性,并提高HIV 感染危险意识,以此促进该人群对VCT 服务的利用,并起到控制艾滋病/性病在该人群中的传播[10]。

参考文献

[1]谭兴兰.罗柏生.朱丽霞.吸毒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6):152-1153.

[2]AIDS epidemic update.http://data.unaids.org/pub/EPISlides/2007/2007_epiupdate_en.pdf.

[3]Fauci AS.The AIDS epidemic—considerations for the 21st Century[J].N Eng J Med,1999,341:1046—1050.

[4]卫生部.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1999,5(1):45-48.

[5]王婷.太原市不同特征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行为特征现况调查[J].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09-05.

[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中心.《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试行)》[Z].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

[7]曲成毅.中国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5,26(5):309—310.

[8]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DB/OL).http:/www.chinaids.org.cn/worknet/download/2003/joint.cn.pdf.2004—12—1.

[9]程静,洪倩,王德斌,等.艾滋病高危人群相关知识与行为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204-206.

8.浅论艾滋病防治教育 篇八

关键词:艾滋病;影响;流行情况;防治措施

当前,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存在不足,在宣传方面做得也不够,政策的落实还不平衡,还存在监测与检测的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控制艾滋病的流行,也难以全面控制危险因素。我国各个部门坚持以政府为组织,不同部门负责加强防治工作,在以政策组织为保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及宣传的基础上,通过母婴阻断及综合干预政策做了许多工作。

一、艾滋病的影响

1.艾滋病对个人、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成员中有一位得了艾滋病,就会有疼痛与死亡的危险,也会从精神上受到创伤,并有一定的心理压力,会给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导致家庭的解体,还会出现艾滋孤儿的死亡、孤老赡养以及孤儿扶养问题,给家庭加重负担,使生活难上加难。

2.艾滋病对人口的影响

在撒哈拉以南地区的调查中得知,因为艾滋病的流行,此地的人均寿命缩短到了45岁,人均寿命减少了14年。海地的人均寿命减少了6年,在亚洲的柬埔寨人均寿命减少了4年。

对艾滋病最为严重的国家而言,死亡率急剧增长,从2000至2020年期间可能有6800万人受艾滋病之害而缩短寿命。

3.对社会的影响

艾滋病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因为出现了许多无人抚养的孤儿与老人,加大了贫富差距,使得贫困人口急剧增长。

艾滋病的传闻随意性较强,出现了夸大和扭曲的问题,甚至使得人心惶惶。因为对艾滋病的极度恐惧,艾滋病的谣传对社会稳定与安全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艾滋病的传播导致了社会恐慌,再加上人们对艾滋病病人有歧视现象,也存在偏见,感染者在社会上受到了排斥,导致感染发作,子女们不能上学,家属也被人孤立的现象。因为存在社会歧视,导致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仇视社会,仇视健康人,进一步诱发了犯罪。

二、艾滋病的流行情况

1.艾滋病问题的不断出现,使得此病的增长率大幅度上升。最近几年,在我国对艾滋病加大宣传教育的情况下,在咨询检测与抗病毒治疗力度逐步增大的情况下,感染者与病人还在增多。但通过一段时期的治疗以后,病人的死亡率明显下降。根据每年的统计,我国的感染者与病人数的增长率也在降低。

2.性传播也成为主要的传播途径,男性的同性恋者的传播速度也在上升。在多年的报告病例中,对于异性传播者来说,他们的染病比例也在逐步上升;在男性同性恋者中上升率较高。当带病毒的血液或者体液到了不同的人身上时,有可能从体内传入另一个人的体内。它与乙肝病毒相同,在进入消化道以后,还会受到消化道内的蛋白酶的影响。

3.在局部与特定人群中所占比重较大。河南、四川以及新疆等地的感染者与病人数占了较大比率。

三、艾滋病的防治策略

1.做好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切断传播源

做到洁身自爱,对自己的伴侣忠贞不贰,当有危险发生时,可以正确使用避孕套,对性病进行及时治疗。

2.做好艾滋病的预防工作,防止血液传播

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液制品不能乱用,不能吸毒,认识共用针具吸毒的危险性。进行穿耳或者身体穿刺及文身时,要通过针刺疗法以及侵入性的方法加以治疗,及时防治艾滋病。

3.母婴传播的预防

在怀孕、分娩以及孩子出生后都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病毒,甚至在母乳喂养过程也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所以患有艾滋病的患者要避免怀孕,如果已经怀孕了,要做人工流产,可以对孕、产妇使用相应的抗病毒药物,以降低母婴传播问题,如果采用了人工喂养,可以有效地减少艾滋病所导致的危险。但是艾滋病毒会见缝就钻,如果他们在血液与体液中传播时,会有活的细胞产生,这种病毒不会在空气中、水中以及食物中存活,脱离了血液与体液,这种病毒终将死亡。

4.学校教师积极承担艾滋病防治教育的重担

大多数家长对艾滋病的防治工作还有认识上的不足,不能承担对子女进行相应的艾滋病防治教育的工作。这使得家庭教育工作转移到了学校,学校要承担较多的教育责任,让学生了解艾滋病,并预防艾滋病。学校教师还要着眼大处,了解艾滋病的防治教育及其现实意义,勇于承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在传统课程中,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学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相近科目的教师(比如在生物及健康教育工作者)及班主任,要积极引导学生,做好艾滋病的防治工作,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学生中宣传与普及艾滋病的防治知识。

5.开展助学关怀活动

我们的益达助学关怀项目对58个家庭进行了资助,其中有68名在校学生参加。工作人员为受助儿童的家庭赠送200元的米、面、油、牛奶等一些生活用品,不定期地走入社区进行家访,进入学校参加走访,对受助家庭及儿童的情况进行了解。自从这一项目启动以后,资助者在生活用品费用方面做了大量的投入,并相应地发放了生活补助。

总之,要对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以及艾滋病病人进行扶持,还要鼓励他们做好力所能及的生产及工作,并长期坚持下去。作为新世纪的我们,作为拥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群体,要从自身做起,进一步认识艾滋病,不能回避这一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保护自己,使自己远离艾滋病,并教育周围的人,正确认识艾滋病,有效地防治艾滋病,并能够有效地带动社会成员防止艾滋病的蔓延。要以正确的态度应对所遇到的问题,正确对待艾滋病患者,不能歧视病人,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关爱,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让他们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中,好好治病,好好生活。

参考文献:

林明环.青少年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现状[J].中国热带医学,2008(6):1062-1063.

上一篇:机动车驾驶人安全驾驶证明下一篇:研究计划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