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2024-11-03

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精选3篇)

1.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篇一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七年级《生物学》中继“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水循环”之后和“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之前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教材编写及知识结构中起者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通过对这一节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课标对本节的要求是: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绿色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

2、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阐明光合作用的概念。

4、尝试设计实验方案,掌握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发生过程,认识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淀粉,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场所和产物的判定方法及其原理,从中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明确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

三、重点和难点

1、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

2、为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四、教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法;探究法;

五、教学程序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活动:请同学列举出昨天晚餐的主要食物,分析这些食物与绿色植物的关系。学生发现,人们的食物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绿色植物。

置疑:“植物体由一棵小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自身营养物质的积累从何而来?”“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是什么?如何检验呢?”“绿叶制造有机物需要什么条件吗?怎样证明?”以此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导学生联想小学自然课的内容,自己找出答案:植物体内有机物来源于植物体的光合作用

第二部分探究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审视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说出探究实验的变量,如何控制变量,怎样设置对照实验。然后,提出自己的探究方案。最后,对照课本上的方法步骤,分析每一步操作的原因。

播放实验视频

分析试验结果

1、同样是天竺葵,叶片见光部分变蓝了,说明了叶片的见光部分产生了一种使碘液变蓝的有机物――淀粉

2、遮光部分未变蓝,说明绿叶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光。

第三部分归纳总结

1、从实验题目中体会光合作用的三个重要因素――绿叶、光、有机物

2、总结光合作用的概念。

2.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2.学习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根据数据获得结论的方法。3.培养学生通过模型进行生物学研究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进行生物研究活动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细胞分裂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意义。难点

1.“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的关系”活动中,预测的提出、数据的处理、结论的获得。2.染色质、染色体等概念以及在分裂中的变化。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活动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科学家研究大象和小鼠的细胞时发现,大象虽然身体庞大,但它的细胞与小鼠细胞大小没有明显差异。一个新生儿的身体大约有10个细胞,但细胞体积不比孩子细胞大多少。爸爸妈妈的身体高大,是因为他们身体的细胞数量多。那么,为什么细胞的体积这么小?细胞数量为什么这么多?细胞的较小体积与其生命活动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今天要进行下面一些活动。(板书:

一、细胞体积为什么这么小?)活动1: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以下要求:

1.假设教材P49的方法步骤1下面的四个立方体是四个细胞,你预测一下,是细胞体积大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呢还是体积小呢?

2.进行比赛:根据教材P50的方法步骤2上面的要求,将计算的结果填在自己书上的相应的空格内,看哪些同学计算的有快有准确?(教师请一部分同学将自己的计算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

14要求学生找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答案?其中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对学生进行鼓励,同时指出,之所以出现第二种错误,是同学在计算的时候忽略了正方体的六个面。

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来看下面的讨论题。

(1)立方体的体积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细胞大小会不会影响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

根据学生的回答,问道:是怎样影响的呢? 活动2: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速度的关系。

由于本实验要用到氢氧化钠溶液,而操作时,要避免氢氧化钠溶液接触皮肤和眼睛,更不能入口。若泼洒出来,要立即报告老师,并用清水冲洗泼洒处15min。为了同学的安全,这个活动就由老师和课外小组的同学来完成。

请课外小组的同学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

总结:其实氢氧化钠在不同大小的琼脂块中的扩散速度是相同的,但是,氢氧化钠溶液到达琼脂块中心所用的时间不同,体积小的用的时间短。即较小的细胞具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助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师生共同阅读教材P51的第一段。

细胞在生活中需要从外界环境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将产生的更多废物排出体外。那么,细胞如何保持较小的体积呢?接下来了解:细胞的分裂。(板书:

二、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活动3: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我们已经知道,细胞可以生长,当细胞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就会停止生长,有些细胞可以一分为二,成为两个相似的新细胞,这就是细胞分裂。那么,细胞分裂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播放细胞分裂的录像,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细胞内的微细变化。

展示细胞分裂示意图。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观察,再看教材P53图3-17细胞分裂图和教材上的叙述,总结细胞分裂的过程。

讲解:结合挂图,再利用模型的讲解动植物细胞的分裂过程,边讲边总结为:(1)细胞分裂的过程

动物细胞的分裂:细胞核1分为2→细胞中央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质1分为2→这样1个细胞变成2个细胞。

3.七年级上册生物《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案 篇三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学知识奠定基础,通过在实验室对植物的根、茎、叶、花等部分的观察活动,重点对学生进行观察方法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植物各器官的观察,让学生理解植物的生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是理解植物根、茎、叶、花等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难点是块茎与块根的区别。学生分析

学生对植物的根、茎、叶等方面的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可能有一些错误观念,例如:认为植物生长在地下的部分都是根,还有可能对“节”认识不准确。设计理念

对于“根”的教学,通过学生用肉眼的观察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并且通过多次观察,从经验得知叶片是网状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直根系而叶片是平行脉的植物其根系往往是须根系。这一部分多采用发现法、讨论法,要注意结合知识链的相关内容。

对于“茎”的教学,多采用观察法、讨论法,可以请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指认出枝条上各部分的名称。此时一定要强调茎的特点(即茎上有节)。

对于“叶”的教学,以学生讨论为主。因为学生往往对特别的物体感兴趣,课下很有可能已经阅读过有关内容,完全可以以示范的力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2.说出茎的特点。

3.说明叶的结构与环境的关系。4.描述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

技能性目标 尝试收集课内外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性目标 养成观察植物、爱护植物的好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洗净的完整的小麦(或狗尾草)和白菜(或蒲公英)的根系 万年青枝条(带顶芽,没有侧枝)马铃薯、甘薯等 变态茎和变态叶的图片 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实物或图片 教学过程:

方案一

引言:在我们身边生长着高低不同、形态各异的植物。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开始认识它们了,让我们从身边的植物开始走进生命世界吧。展示:月季花及野花(颜色不鲜艳)(备注:也可以用图片代替)问题:你认识它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手中拿着月季花)? 学生:花(月季花)

问题:那另外一个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手中拿着野花)?

学生:这两个都是花,只不过月季的花大、颜色鲜艳,而这个野花的花小、颜色不鲜艳,使你误认为它不是花。那植物的其它部分是否也有类似情况呢? 展示:狗尾草和蒲公英的根系(也可用其它符合条件的根系代替,也可用图片代替,在没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直接利用课本上的配图)活动:四人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对照图2-1,认识根系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判断手中的根系属于何种根系,有什么特点?两种根系有什么区别?

学生:…(一般情况下,能够观察到根系包括的根数目很多,能够发现直根系明显的主根以及须根系的形态特点)

教师:指出根系是一株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两种类型(引导学生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

过渡:植物的根系有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那植物的茎有什么特点呢? 发放:万年青(或杨树)的枝条

活动:同桌两个人合作,对照图2-2,找出枝条上的节、节间、叶和芽等结构,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问到侧枝,暂时不要回答,引导他们思考)。学生讨论完毕以后,请一名同学到讲台上拿着枝条分别指出所要找出的各部分结构,并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学生有可能分不清节和节间,此时,最好请其他学生给与指正,或者教师在学生描述时加以指导)

多媒体: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陈述理由

讲解:茎上有节,节是茎的特征,节上有叶和芽(时间允许可以补充有关芽的知识)思考:侧枝是由哪个结构发育来的? 过渡:茎上有叶,叶有什么特点呢? 讲解:完全叶由叶片、托叶和叶柄三部分构成

活动:对比图2-3中的几种叶与完全叶有何不同?各抒己见这些变态叶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几种虫媒花(例如:月季花)和几种风媒花(例如:狗尾草的花)

问题:这是植物体的哪一部分呢?(可能有的学生会把风媒花误认为是植物的其它部分)阅读:课本上“小辞典”

活动:根据多媒体上虫媒花和风媒花的图片以及你生活中见到的实例,填写21页的表格,同桌写完以后可以讨论、交流意见(教师要控制好时间),然后全班交流意见。讨论:我们对植物的各个部分都有了初步的了解,你知道下面的问题吗? 1 植物的根系是怎样适应周围的环境的?你能举出哪些例子? 2 植物的根系对环境又有何影响呢?

你能说出你所知道的变态茎和变态叶吗? 思考:课本上的“想一想” 总结:参看知识链和实际用

方案二

引入:以植物某种器官两种不同的形态引出形形色色的植物这一课题。

展示:植物的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实物或图片(多媒体或挂图)也可以利用课本图2—1 活动: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找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区别。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他对直根系和须根系的理解,其他同学给予评价(注意引导他们从积极的方面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直根系和须根系的概念。发放:万年青枝条(两人一桌,每桌一支),让学生了解枝条上生有什么结构。

活动:请一名同学在讲台上指认出万年青的叶、芽、节和节间等结构,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请其他同学对这名同学的活动加以评价。教师:适时指出节是茎的特点

展示:马铃薯、甘薯、荸荠、藕的图片(或相关的挂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用实物)活动: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茎,并说明理由。从而加深对“茎上有节”的认识。教师:讲解完全叶的构成

展示:关于变态叶的图片(多媒体或挂图)或者充分利用课本上图2—3 活动:找到植物的叶子发生的变化,讨论它们为什么发生那样的变化。教师:适时介绍变态的含义

发放:月季花和狗尾草的花(或者展示风媒花和虫媒花的图片)阅读:课本21页“小辞典”

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把昆虫和风比喻成人类的媒婆,这样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活动:同桌讨论总结风媒花和虫媒花的特点并填写21页表格。

教师:结合知识链,引导全班讨论得出结果。然后,概括根、茎、叶和花的特点,引出“大家谈”的内容。

学生:讨论“大家谈”的内容。

教师:结合“实际用”引导学生加深对植物根系作用的认识 引申:怎样保护植物呢?你有哪些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热爱植物、保护植物的信念

上一篇: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下一篇:心语志愿者协会发言稿与志愿者服务队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