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2025-01-13

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精选15篇)

1.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一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策略

一、现状分析

合作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小组合作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作为一种颇具创意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性活动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并使学生个性与社会性协作发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但由于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年龄小,绝大多数又是独生子女,缺乏竞争意识和合作技能,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应用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有的教师为要有小组合作这一形式而合作,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主体参与效率低,往往出现启而不发、各唱各调、好学生的一言堂等现象;以合作学习代讲、代练;评价时轻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导向,轻集体评价…… 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应有的效果,也与面向全体,发展个性的教育观背道而驰。《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加强合作,善于交流,能充分地展示他们或正确或错误的思维过程,体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我下面就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

一、二年级的学生才6、7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或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故事或事件之中,实际上就是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2.明确学习的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第二册《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3.合作与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共同探究,尝试合作学习知识的乐趣。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兴高采烈,洋溢着主人翁的自豪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测量,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尝到了合作的乐趣!4.交流与评价

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措施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又有理论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1.合理的安排小组合作 在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中,座位的形式改变以往的‚秧田式‛的排列,采取‚分层异步‛的方式重新组合。就是将同一班内的学生按学习基础与能力动态分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一般4至6人为一组。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例如:我在让孩子分小组学习认识钟表时,小组内有教师,有学生,有记录,还有裁判,学生的分工非常明确。又如:在开展数学活动课小小商店时,孩子们相约带来了玩具、书、文具等物品,教室里开张了近十个小商店,有经理、营业员、收银员、顾客……教室里热火朝天秩序井然。开展这样的学习活动,如果不分组,如果不分角色,全班一起做这样的游戏,局面真不可想象。2.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这样一道应用题:‚王老师带80元钱,买26本笔记本,每本3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做起来枯燥无味,但如果将这道题改为:‚王老师带80元钱去文具店买‘六一’礼品,她准备买3元一本的笔记本26本,她带的钱够买吗?‛这样一来,所提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又不套用哪一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学生学起来觉得很贴近生活又有趣,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既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我在教学《9加几》时,当‚还有多少盒饮料?‛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先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举起了一双双小手,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我说:孩子们,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交流交流!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学生出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点数法、接数法、凑十法……象这样建立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我认为非常必要!教师有意识为学生提供探索空间,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创新的乐趣,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

4.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做出指导

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热闹却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5.教师要恰当做出评价,激励合作

新《标准》指出:‚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因此,在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既要对小组成员个人进行评价,更要侧重对合作集体的评价。我们要不断优化评价,激励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可采取以下策略:

(1)鼓励性评价。当学生经过合作讨论后提出探究设想或在合作活动中取得一定进展时,教师要应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他们合作成果予以表扬鼓励。因为教师的信任和鼓励是学生进步的巨大动力,可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2)期望性评价。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成为他们继续合作探究的动力。当学生在合作探究活动中有气馁迹象时,教师应该用热情的言语、热切期望的眼神去激励他们,告诉他们通过小组的合作一定可以成功,给学生以自信。

(3)延迟性评价。适当延迟评价更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效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如学习稍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时,一位学生根据 ‚ 学校今年上半年前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3吨,后3个月平均每月节约用水47吨,学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节约用水多少吨?‛提出:解这类题目只要把平均数加起来再除以2就可以了。教师这时既不作完全肯定,也不作一口否定,而是组织大家开展小组讨论。最后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在月份数相等的时候才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时,教师再适时评价肯定他们的集体合作探究的成果。这样教师运用多种评价策略,可以使学生保持合作的热情,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合作的过程中,放在合作成功的体验中,放在学生的进步与提高上,有助于学生合作兴趣的培养与合作技能的提高。 6.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组织一些竞赛,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可以使学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相互关爱的真挚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评比,小组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有了同学的帮助,成绩将会逐步得到提高。因此,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强化合作学习的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好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从尝试成功的喜悦,能培养团体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总之,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我们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学会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2.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二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组合作,策略

一、前言

传统阅读教学倾向于“填鸭式教学”, 教师讲解文章内容, 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 不是很注重培养思维的培养和情感的激发。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阅读方式则是开放的, 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与其他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 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有很大提高, 在师生对话中丰富对语言的理解。

二、小学合作学习对提高阅读能力的意义

(一) 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我们教师常常采用自读、同桌读、男女生读、开火车读等方式。久而久之, 学生对这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感觉厌烦, 不喜欢阅读了。

(二)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

合作能力, 是当今社会所需人才的一大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就能锻炼学生如何与他人团结协作。比如在初读课文时, 一位学生要想自己完成对整篇文章生字新词的新学, 拿势必要慢很多, 而如果几位学生分好工, 然后汇总, 那效率会提高很多。

(三) 在合作学习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小组合作研究阅读问题时, 组员纷纷发言, 说出自己的理解, 然后大家互相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同学生的不同见解展示了不同的阅读体验, 带给同伴不同的思维, 也是对文本的多样解读, 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多元、更深刻的理解。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 初读

初读文本就是让学生读通句子、读准字音、正确流利, 然而读一两遍是达不到的, 而学生又不愿意在读了。这时就可以让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内互相检查朗读, 互相纠正读音, 比比谁读得流利, 形成竞争意识, 给学生增添朗读的动力。

(二) 精读

在精读课文时, 教师根据课文提炼出来几个主要问题, 学生采取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模式对问题进行系统化地讨论, 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性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 倾听组员不同的见解, 打开思维, 拓宽思路。这一学习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一课中, 我设计了两个讨论性的问题:

1. 边读课文边思考:

(1) 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2) 大禹是怎样治水的?大禹在外治水13年, 为什么三次路过家门而没有进去看一看? (3) 大禹治水的结果怎样?

2. 你认为大禹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课文的哪里读出来的?用‘___’画出来, 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一个问题重在让学生根据问题理清文章脉络, 所以让学生小组交流, 相互间说一说自己的答案, 根据组员的答案最后总结, 选出小组代表汇报, 比一比哪个小组汇报得最准确、最全面。

第二个问题是本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它是开放性的, 这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了。而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组员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 效果远远要比自己思考要好得多。在经过组内交流讨论后, 选出小组代表, 进行小组竞赛, 比一比谁说得完整、流畅、合理。这样在紧张和兴奋中吸引学生注意力, 关注课文相关内容, 引导学生解析重点语段, 突破本课重难点。

(三) 练读

在理解课文后, 我们要让学生及时巩固课文知识, 进一步培养语感, 内化语言。而这就需要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 甚至是背诵。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供多样的练读形式, 激发学生练读课文的积极性, 表现出强大的推动力。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三袋麦子》, 这篇课文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 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 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 慢慢享用, 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 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 个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结果是不一样的。

四、注意事项

(一) 组织规范, 明确责任

要想小组能够流畅地进行合作学习, 必须要科学合理组建学习小组, 并制定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 明确每位组员责任。

(二) 阅读要有明确目标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 要确定明确的阅读目标或者讨论的具体问题及要求, 让小学生组内讨论。目标越具体明确, 问题越详细, 学生的阅读效率就越高。

(三) 给予关注, 随时指导

教师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过程中, 应该对学生给予关注, 时常巡视, 注意观察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 在学生遇到问题时,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 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讨论。

(四) 及时评价, 积极鼓励

想要学生表现积极, 一方面靠老师调动, 一方面也要有配套的评价机制。根据学生特点, 结合本班班级管理, 制定适合自己学生的评价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阅读活动中来。

总而言之, 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要学会恰当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华, 谢祥琼.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2]谢士忠.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3 (10) .

[3]李玲.谈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 (下) , 2013 (11) .

3.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三

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有理论层面的,也有实践层面的。对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中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 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一位教师上一节“异分母数加减法”时,先复习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后,开始提问:“我们已经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明白了同分母分數为什么可以直接相加减的道理是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那么异分母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减呢?”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一下。试想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性问题值得小组合作研究吗?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2、 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缺乏充足性

学生要进行创新、探究、深入的解决一个问题,即要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愿望,同时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关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如要求分组、交流等,却忽视了合作学习的实际效果,有的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环节的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每次教师给学生交流的时间仅两、三分钟,刚一进入状态,就结束了,时间显得很仓促,交流不够充分,仅是蜻蜒点水。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在教师引导学生经过猜想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后,为验证这个猜想的正确性,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请各小组组织讨论,用你们自己的方法去验证结论……只见学生在剪剪、画画、拼拼,好像非要弄个明白不可……一会儿,教师就示意学生停止验证、探索。这样的合作不但没有实效,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4、小组合作学习缺少自主性

小组合作的前提是要有自主探索,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之前,没有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出示问题后,马上就叫学生开始小组合作,有的学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该怎样说,达不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十五减九》的减法时,让学生小组合作研究“15-9”的计算方法,学生没有先进行“15-9”的尝试计算,在小组合作时,小组成员都按其中一名同学的方法计算,没有达到小组成员交流不同的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5、小组合作学习缺少指导性

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这样的现象,布置完合作任务后,学生投入到积极的合作探究中,而我们的教师有的时候在一旁以一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看着学生的活动,对学生合作的程度,结果不闻不问,有的为了显示以人为本,融洽的师生关系,象征的来到学生中巡视、组织纪律,与学生一起探讨。实际上是借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学生,使学生一会回答的时候,能更贴近自己的答案,使合作效果表面上是非常的有效。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我认为问题在于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他们缺乏对合作学习的本质的理解,片面、形式化地理解了合作学习。学生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要从师生两方面入手,对症下药。

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有些教师至今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和算法多样化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数学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教师不但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还要加强对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参与能力

3、 教育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教学效果的好与坏都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决定的。农村小学生,特别是低段的学生,学习习惯普遍比较差,课堂参与能力也相对较弱,这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向他人虚心学习的好习惯以及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还要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善于倾听别人见解的习惯。

3、营造积极的合作交流氛围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对基础较好,思维反应较强的学生是一个很好的活动场所和发展空间,但稍不注意就会成为少数“尖子生”的“演说会”和“练兵地”,而学习弱势群体则成为了他们的观众,被大家冷落,这样的结果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很多农村孩子性格一般比较内向,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大多比较自卑,在进行小组探究合作交流时总是畏缩在一旁,不敢动手,更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非常需要教师的关心以及合作伙伴的帮助,所以教师要针对情况,在平时潜移默化中加以改变。

4.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四

实验小学 向承伟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在小班化科学课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的科学课中因为分组不合理而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低下的情况普遍存在。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随着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学校的实验装备不断普及和完善,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的课堂中普遍运用。特别是在小班,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本人通过最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却发现当前的科学课中普遍存在着因为分组不合理,导致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低下,常常流于形式,缺乏实效性。通过总结,我认为当前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小组分组不科学,造成了小组间学习效率的不均衡

科学课的分组,最常见的就是让邻近座位的四个同学随机组成一个小组,因为分组的随机性,使得小组成员的素质不一。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普遍较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小组讨论时大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人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小组实验时,大家哄抢器材,互不相让,造成部分实验器材的紧张或浪费。1

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普遍较弱,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不好,如在小组讨论时学生之间相互“谦虚”,谁也不愿发言,还有的小组借题发挥,开始哄闹;在小组实验时,大家显得无所适从,不知从哪里下手;到了交流汇报时,小组内学生互相推诿,无人总结汇报。有的小组内学生能力差距较大,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一般,如小组讨论时只有一两个同学在说,其他同学一言不发,心不在焉的“陪聊”;而小组实验时,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独自完成了本组实验,而其他学生沦为“看客”或仅部分参与。久而久之,形成了小组间学习效率的不均衡,两极分化严重。

(二)、小组分工不明确,造成了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因为小组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分工不明,造成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效率低下。一些学生在小组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承担了主要责任。在小组讨论、实验中,他们因为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强而获得了较多的参与机会,成为小组中的活跃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另一部分学生因为不善于表达、动手能力差而处于从属地位,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失去了动手、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成为“看客”。正是因为小组内缺乏明确的分工,才造成了小组内学生不能各司其职、团结合作,使得小组内合作学习效率低下,甚至是毫无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起源于6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对学生集体动力作用的研究。在70年代中期,合作学习兴起,80年代中期逐步发展为一种课堂教学的策略。合作学习能迅速成为当代深受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关注和欢迎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绝非偶然,合作学习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着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社会互赖理论

社会互赖理论认为课堂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个人单干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没有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影响他人目标的实现。

从社会互赖理论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的理论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1)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2)互助,力使小组成功;(3)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2、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原称控制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选择理论认为我们都被潜伏于基因中的四种心理需要所驱动,它们是:归属的需要、力量的需要、自由的需要和快乐的需要。我们感到快乐是因为我们的一种需要得到了满足,而痛苦则因为我们无法满足我们非常想满足的那种需要。我们之所以苦恼,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找到怎样才能满足这些需要。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场所。学生到学校来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就是自尊和归属等。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感和自尊感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许多学生正是

因为在课堂上得不到认可、接纳和表现出对别人的影响力,才转向课外活动、校外小团体等寻求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而合作学习的优势是可以部分满足学生的这些需要。

3、教学工学理论

教学工学理论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

从表面上看,合作学习似乎只是改变了课堂内的社会群体结构,但在实际上,课堂上的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以上三种课堂结构中,合作学习首先将任务结构中的教学方式方法从传统意义上师生之间的单向交流或双向交流,拓展为各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多向交流。其次,合作学习还将分组教学作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确定下来,分组的观念一改以往能力分组中所强调的同质性,而是主张将小组成员按学业成绩、能力水平、个性特征、性别比例、家庭社会背景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形成一个微型的合作性异质学习团体。在奖励结构中,合作学习把以往表面上面向全体学生,实际上却鼓励人际竞争的奖励形式改变为面向小组全体成员的合作性奖励。在权威结构中,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我控制活动为主,教师指导协助为辅。

总之,在合作学习的各种具体方式中,改变最为突出的主要是奖励结构,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教学的特色所在。

4、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

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而且,或许更为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

动机主义者在批评传统课堂组织形式时指出,课堂中的竞争性评分和非正式奖励制度导致了学业努力相对立的同伴规范。由于一个学生的成功会削弱其他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学生们就可能形成这样一种规范,即谁得高分就是为了“出风头”,或者是想成为老师的“宠儿”。竞争性的计分标准造成一种同伴常模,这种常模不利于调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动机。然而,当学生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一起活动时,在合作性奖励结构下,他们学习的努力有助于同学的成功。学生们在学习上会因此而相互鼓励,强化彼此在学业上的努力,并且能形成有利于学业成绩的规范。

约翰逊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共同体可以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

5、凝聚力理论

与动机论有些联系的另一种观点认为,合作学习对于学习成绩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凝聚力为媒介的。学生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是因为他们相互关心并希望彼此都获得成功。这种观点与动机观的相近之处就是它强调从动机而不是从认知上解释合作学习的教学效果。

动机理论家们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是由于他们自身的利益要求这样做。相反,社会凝聚力理论家们则认为,学生们帮助小组同伴学习是由于他们关心集体。社会凝聚力观点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突出合作学习小

组的组建活动,以及小组活动过程之中和之后的小组自我评价活动。社会凝聚力理论家倾向于不接受动机理论家视为根本的小组奖励和个体责任。他们认为,如果学习任务是挑战性和有趣味的,如果学生具备充分的小组过程技能,那么学生们就会于集体工作过程本身体验到高度的奖赏性──永远不要对小组成果中的个人贡献进行评分或评价。

凝聚力理论家们认为,小组建设、小组评议及任务的专门化,不但可以使小组的成员协调工作,而且还使全班作为一个整体发挥整体功能。每个人不管其能力大小,都能给小组任务及全班任务的完成作出独特的贡献。

(二)、合作学习教学方法的作用

建构主义和学习循环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和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精神。但这种教学理念一旦应用到课堂实践以后,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如何组织和促进上述学习行为的发生,如果教师面对的只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学生的话,这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绝大多数的教师面临的是全班能力不同、兴趣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和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合作学习”为我们解决这个难题提供了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要进行很多“动手-动脑”的科学实验,“合作学习”在这种活动中的优点更为突出。

从更高的层次上讲,小学科学教育教学应让学生模仿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合作态度。正如《科学课程标准(3-6)》在总纲中就明确指出:“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其实不仅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配合和帮助至关重要,即使

在现代社会任何领域中,和谐的集体合作精神都是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互助合作是实现课堂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首先,在解决新的复杂问题时,往往需要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假设情况,学生间的合作显然要胜过个人的努力。如果作业任务还需要进行评价或作出决定,合作讨论而形成一致的意见,通常是可取的。第二,合作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例如,通过对尚无定论的和有争议的问题的合作探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思考,促使学生根据别人正确的观点来检验和修改自己的观点。第三、合作能使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改进学习方法。第四,合作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增强群体凝聚力,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策略

(一)、合理分组,均衡小组间的学习效率

要使小组合作有效进行,合理的分组是首要前提。在一个班集体中,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如性格、智力水平、表达能力等,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地进行分组。

1、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一般情况下,为了使各小组处于同一水平的竞争起点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使每个小组都有学习层次不一的学生。让组内成员之间能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也使得组间竞争变得公平、合理。

2、组内同质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根据学习需要,可进行同质分组。如课外合作研究、论文小组、发明小组等,这样组合既有利于能力强的学生相互合作对更高、更难的知识进行探究;也有利于将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组合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创新潜能。

3、灵活分组

小组内的学生相处时间较长容易产生“合作疲劳”,所以教师可以灵活调整小组成员,如果一个小组的成员之间能互动,那也就等于让课堂充满了生机。如我在教学《呼吸和循环》一课时,我将男生分为一组,女生分为一组,分别测量各自平静时、活动后、活动十分钟后的呼吸与心跳,之后小组之间相互比较数据。这时,男生普遍认为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应该和女生不一样,他们认为自己的呼吸与心跳应该更快。可测量的结果令许多男生感到吃惊,通过数据比较,他们发现男生和女生的呼吸与心跳相差并不大。这节课,我利用了学生们普遍认为男、女生应该存在着身体素质上的差异,而巧妙的把男女生分开组队,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在活动中,他们认真记录数据,汇报时他们踊跃发言,认真总结。

小组成员的优化组合是为了给课堂上的合作提供组织基础,灵活的根据学习需要分组可以改变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即有的学生始终处于控制地位,有的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这样就能给每个孩子提供发展的机会。

(二)、明确分工,提高小组内的学习效率

合作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在团队意识引导下的集体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并把荣誉与同组所有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培养学生积极的相互依存感。所以,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首先是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角色分工。必须要让组内每一个成员承担相应的职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小组内的一分子,是活动成功必不可少的一员。我在实际教学中,先让每个小组选举小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安排任务;其他成员则分别担任记录员、汇报员、材料员等角色,角色分工以学生主动申报为前提,组内商量后决定的。当然,每次合作的角色也应该是轮换的,而非固定不变,以期学生在不同的角色扮演中发展不同的能力。

5.小学语文课中的小组合作学习论文 篇五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其要求2到7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成员一起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学习模式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在小组之间,成员们通过相互的帮助,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小组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学生积极的回答问题,勇于提出问题,使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一个很好的发展。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分组,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成员之间的主体作用、互助作用,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于与人合作,树立正确的与人竞争的意识,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

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注意的问题

2.1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愿

人的行为往往是受到观念意识的支配的。所以,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必须先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正确的合作学习的观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文章中的积极合作的因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合作的意义;然后在积极的组织一些合作学习的活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合作观念。通过组织这些积极地合作学习的活动,一方面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能够让小学生们在合作的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自身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要以一个管理者、促进者的身份指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并参与到学生们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2.2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与时间要恰当安排

丰富的话语内涵是语文学科特点,小学生在对语文学习的过程,必然会形成不同的理解模式与感悟角度,学生在理解时需要适当的分析、综合的过程,因此在开展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安排小组学习模式。

合理安排时间也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合作时间可以依据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教师可以在较集中的情况下多时间的安排学生进行合作互助式的学习,也可以就一个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短时间的辩论。无论是何种小组合作形式,教师都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实现学生思维的充分表达。

2.3做好小组分工与合作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合理的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并对小组内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例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资料搜集员以及记录者和发言人等;在一定的时间后,小组的人员之间需要进行角色转换,这样能够使得小组成员在每一角色中都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各项素质。同时,优化分组还有利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起到一个切磋、交流的目的,有利于小组间进行公平的竞争。在这样一个小组中优等生能够更好的发挥他们的才能,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则能够从优等生那里得到帮助提高学习成绩。

2.4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不断的探究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兴趣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学生的兴趣点,对他们进行提问,或者选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小组之间的合作,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愉快的、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2.5通过有效的引导,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自始至终都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的身份。虽然是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但是教师切不可置身事外,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有时候对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指导小组分工,时刻监督者小组的合作的情况,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思考、讨论和交流。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根据课程的安排合理的调整教学的计划,根据课文资源组织一些学习情景,给学生提供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和平台。此外,教师还需要及时的和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合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保证语文学习的质量。

总而言之,促进学生之间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教育工作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还能够培养学生自我调控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程中,要准确的掌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宽松愉悦自由的环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会平.浅谈对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反思.[J].学周刊.(6):146

6.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六

【摘要】在新课改要求中提出,教师应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此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其中数学科目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因此更应加强数学科目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促使学生数学知识水平不断提升。本文旨在对小组合作这一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探析。【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小组合作 前言

小组合作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知识学习,以使各小组学生之间相互督促、相互学习和相互促进,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的教学方法[1-2]。通过以下几点对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1.增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体地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甚至使课堂教学效果下降。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有效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中的主体地位加以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进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首先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通常分为4~6个一组,之后列出如12×13、24×25、36×48等两位数乘法算式,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这些算式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通过翻课本、查询资料等方法进行讨论和分析,并算出所有算式的正确结果。在这期间,教师不加以指导和纠正,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后,教师再对学生们给出的答案进行错误纠正和指导,以使学生意识到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存在的错误,并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完善。如此,不仅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2.扩展教学方法增强小组合作教学方法效果

在新时代背景下,单

一、刻板的教学方法已难以满足现代化的教学要求,不仅使教学质量降低,还使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断退却。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中,若形式、方法过于单一和传统,也会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对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更多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不断扩展课堂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有效教学,促使其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例如,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将教学模式设置为课前、课中和

[3]课后三个部分。在课前,要求学生以自由组合小组的形式对次日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进行预习,提示学生可通过观察生活中各种图形面积或是查找资料等方法,来对图形面积大小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进行分析。在课中,则应要求学生推选出一名代表对小组内的探索结果进行汇报,并且要求其他学生对此进行点评;之后提出相关的问题,如:水族馆需要安装一面宽1米、长2米的玻璃,问:如果玻璃每平米需要12元,那么安装这面玻璃费用使多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此进行探讨,同时要求学生将本小组课前探究内容与此进行对比,从中找出异同点。最后,教师再对学生的比较情况进行总结,以使学生明确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并使其深入掌握图形面积知识内容。在课后,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对这一知识内容进行扩展和巩固,从而使学生印象更为深刻。3.科学分组开展有效的合作学习

分组的合理性会对合作学习的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差生、中等生与优等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以及学生个体性格特征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使每个小组内包含性格互补、能力互补的学生,每组分为3~6名学生,并且推选出一名组长,使其负责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合作与讨论;而其他成员则承担汇报员、记录员、操作员等职务,从而使每个小组成员各尽其责,相互敦促与促进,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图形的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首先给各个小组发放不同大小的圆形、三角形、长方形等纸片,要求学生通过三角板、直尺等工具研究这些图形的特点,并评出最佳合作学习小组。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要求每个小组的优等生帮助差生与中等生学习,要求开朗的学生帮助内向学生学习,使组内不同能力、不同性格的学生均能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交流与辩论等。最后,由每个小组汇报员对本小组的讨论交流结果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分,从而选出最佳合作小组进行嘉奖。通过科学分组和奖励机制,可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生效率不断提升。结语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研究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有效的小组合作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参考文献】

[1]字绍祥.微探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J].速读(上旬),2015(11):101.[2]刘成春.以小组合作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提升[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4(03):

7.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七

一、组建合作小组, 诱发合作意识

在组建合作小组的时候, 我们首先要对学生渗透合作的意义和价值, 让他们了解其概念, 只有这样才能诱发他们的合作意识, 让他们懂得合作的价值。但是具体该如何操作呢?以译林版小学英语《Unit 1 Our school subjects》为例:在翻译教材中的句子时, 我将这个任务全部交给了学生, 并以五人为一个小组的方法让小组和小组之间比一比, 看看谁翻译的最快。在进行期间, 有的学生在遇到句子“What subjects do they have?”时, 忘记了应该如何翻译, 但是在其组员的帮助下, 很快攻克了这个问题。当然, 在其他的小组中也同样发生了类似的问题和情况, 但是在他们互相帮助下, 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最快的解决。

当小组完成翻译之后, 我对他们进行了提问“:同学们, 你们平时在翻译课文的时候需要用多长的时间呢?”有的学生说一个小时, 有的学生说半个小时。这时我继续提问“:你们知道刚才你们用了多长时间吗?你们只用了十分钟。”面对这个结果, 多数学生都觉得非常的震惊。之后在我的点拨下, 他们终于发现合作性学习所带来的好处, 不但大大地节省了他们学习所花费的时间, 并且还提高了自学的质量, 继而为合作性学习的展开奠定前提基础。

二、科学开展探究, 传达合作技巧

科学开展探究活动, 以此渗透合作技巧, 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合作的方法, 这样才能让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化。但是具体该如何实施这个环节呢?我们以语法知识“一般过去时”为例:在教学期间, 我是这样带领学生进行合作的:首先, 我以游戏的方式为学生们出示了两道例题, 如下所示:1.Her father_____ (read) a newspaper last night. 和2.We_____to zoo yesterday, we _____ to the park. (go) , 之后我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第一个例题, 如:首先我对学生进行提问“:这道例题讲述的是什么时间段的事情?”学生很快给出答案“昨夜”。然后我继续提问“:昨夜属于什么时态?”学生“:一般过去时。”我点拨性提问“:请各个小组内部共同分析一下, 一般过去时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围绕这个结构, 应该如何变化例题中的“read”, 从而让合作小组不知不觉地展开合作交流, 继而得出最后的答案, 也是:read (read的过去式还是read) 之后, 我们可以要求合作小组围绕第二个例题进行温习, 由此巩固他们的合作技巧。

另外, 为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我们还可以在合作小组中渗透双项提问原则, 实施方法是:由合作小组分析知识和相关问题, 然后由小组代表向教师进行提问, 最后看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具价值。之后再由小组内部合作来思考问题, 看看是否可以完成解答。当合作小组对某个问题的分析存在局限, 而且无法解惑时,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必须及时进行点拨, 由此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达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效果, 落实课题目标。

三、课后适时练习, 巩固合作技能

若想让小学生良好地掌握英语合作能力, 在英语课堂中, 我们还要为学生留出足够的实践机会, 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展开进一步的训练。其中, 根据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发现, 从任务和竞赛的两个角度着手可以取得更好的练习效果。比如在教学“将来完成时”时, 我首先为合作小组布置了一篇简短的阅读材料, 之后为学生指出探究的方向:挖掘阅读材料中的生词, 并对材料进行翻译, 寻出具有将来完成时的句子, 并对句子的结构展开研究, 解答材料背后的习题。在学生操作之前, 我对他们进行点拨, 比如要求他们思考小组里谁适合对文章进行翻译, 谁适合进行记录, 谁适合思考习题等, 从而达成分工合作、各司其职的效果, 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在为学生们渗透任务的基础上, 我们还可以间接下达竞争策略, 由此促发合作小组的竞争意识, 让小组内部的学生可以认真对待, 并在积极的探索和研究中挖掘出答案。

当然, 小组合作学习训练不一定非要安排在课堂中进行, 在平日里, 我们也可以要求各个合作小组在自习和放假的时候进行合作, 由此一来, 通过长时间的合作练习, 不但可以让合作意识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 还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8.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八

关键词:小学教育;语文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指导策略

当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心逐渐从教师转移到了学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成效也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但是教学实践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影响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对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进行了讨论,从教学指导的策略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一、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必要性

当前,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已经成为了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塑造学生的性格品质来说都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年纪,如果语文教师不能采取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就不能够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在课堂学习上。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而言比较枯燥,仅仅靠语文教师的引导和教学来支撑整堂课的进行,基本上没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学生很容易走神、发呆,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那么,可想而知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也就并不理想了。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则可以解决这一弊端,使学生分组合作,共同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提高,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主动地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1]。

另一方面,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从性格方面对小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合作学习过程中强调的是团体协作,而不是个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这对于在独生子女家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来说,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合作,学生们才能懂得如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正确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分享自己的感悟等等。从而使学生养成合作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这对于小学生将来的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策略

鉴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非常适合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对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采取最恰當的教学措施实现该教学方式的价值,真正提高语文课堂的活力。

(一)明确学习目标

小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较差,在进行知识的学习时往往缺乏一个既定的目标。如果没有科学的学习目标作为指引,那么学习起来就会效率很慢,也没有办法去检测学习的成果。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提前树立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2]。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分组讨论,得到相应的结论: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感悟到的,并且在实施的过程通过朗读课文、学习生字等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增长。为此,教师应该向学生们清楚地讲述学习目标,即认识课文中的生词、了解文中的中心思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可以根据老师提示的学习目标进行学习,这种有方向的学习往往较有针对性,能够节约更多的课堂时间,得到明显的成果。

(二)正确进行分组

为了收获更好的学习效果,语文教师必须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分组。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因素,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只有这样,学习小组内部才能够形成一种稳定和谐的关系,并且在分工合作的时候避免出现问题。有的学生可能性格外向,学习能力强,或是基础较好,那么则可能会影响到同组内与之相反的学生的学习情况。语文教师应该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之间产生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而不是产生一种消极的、不利的影响。否则不仅不能顺利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更会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一些伤害,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正确的分组能够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使每位小组成员的优势都能够得到体现,缺点都能够通过相互学习而得到改善。

(三)善于结合教材

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学习的知识和内容才是主体。如果丢掉教材和知识,只是注重教学方法的话,则显得本末倒置了。因此,在使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结合小学语文的教材,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3]。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生动灵活的展示。并且从中选择恰当的内容用于小组讨论,从而使得小组讨论能够切实发挥作用。合适的量能够帮助语文教师控制整个课堂的教学进度,不至于因为小组合作而浪费了学习时间。合适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恰当的调整课堂氛围,使学生踊跃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并且得出真实有用的结论。

(四)联系生活实际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调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而光有书本上的知识是十分局限的,不能充分使学生得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思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事实上,联系生活实际的学习涉及到真真正正发生过的生活经验,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方便理解和记忆,也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将所学到的知识用于解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学生更能体会到知识的无穷魅力,从而出于对知识的热爱而进行主动的学习。

(五)及时总结归纳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仍然需要语文教师的大量指导。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总结和归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只是单纯的进行合作学习或者小组讨论,而没有及时总结交流学生从中学到的经验的话,那么合作学习的作用也就只能停留在形式上了。因此,进行适时的总结和指导是十分必要的教学步骤。语文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的总结和归纳,对自己所做的学习内容进行反思。如果学习中存在着问题,教师则应该指出并且加以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到犯错的原因,并且给出相应的学习建议。当然,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优点和进步,语文教师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评价,从而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王燕鸿.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郑云凤. 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调控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9.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九

摘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它促使学生走向民主,走向开放,让师生、生生多边互动,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增强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提高学习的合作交流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有效性。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同时,合作学习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主体参与效率,增强学习密度,拓宽学习情感交流渠道的重要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条件,确保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一、独立思考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

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为和独立思考的个人。”独立思考是学习的法宝,新课程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学习,更需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是一个自主的过程,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因此,学生要参与讨论,参与合作探究,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前认识能力作基础,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思维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才会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合作需求,才有可能发生思维碰撞,在一番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之后,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开朗”的效果,从而找到最佳答案。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一定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天空,在此基础上再交流,这时的交流才是体现个人创造性的高质量的合作。在语文课堂合作前,我通常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任何人不能交头接耳,不准借助教辅资料,只是将疑惑和想法简单记录,然后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路见解。这样展开合作交流,学生才能言之有物,“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愤悱之时引导他们合作学习,才能有信息的传递,思维的碰撞,才会在交流中获得灵感和启迪。

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寓独立思考于合作过程中,做到“动”“静”结合,“存异”与“求同”结合,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选题精当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

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新方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有的内容则适合于自主探究、实践体验或教师讲解引导等。因此在采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明确目的,精选问题,选择有价值的内容让学生合作交流。

1、选择文中容易产生的分歧点。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鹿的玫瑰花》一文时,可就“小鹿的玫瑰花有没有白栽?”展开讨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引起学生在认知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形成“统一”意见:“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样,既突破重点,又解决了难点,提高了合作质量。

2、抓住学生认知或情感发展的矛盾面。如在教学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可就“玩具柜台前的孩子——小兵,那么喜欢小

汽车,为什么不让妈妈买,也不接受售货员阿姨的赠送?”展开讨论。

3、品析文中关键词重点句。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我为你骄

傲》,教学中可抓住文中“我”打碎老奶奶家玻璃前后,以及“认错”后的情感变化的词语进行品析、讨论。又如《丑小鸭》一文,当教学丑小鸭在家受尽欺负时,就“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中的“咬、啄、讨厌”讨论:“哥哥、姐姐都在什么时候咬他?”“公鸡怎样啄他?”“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会怎样待他?”“一石激起千层浪”,通过品析这些词句,展开合作交流,使学生在讨论中感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作者的距离,形成正确认识。

4、拓展延伸文本内容。有些课文情节,作者为了达到特定的效果而不作细

致的描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可设置悬念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如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坐井观天》,让学生讨论交流:“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听到什么?”既拓展延伸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师生合作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保障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个体在讨论时难免出错,这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及时发现学习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在每一节课堂上,教师不可能参与每一个小组的讨论全过程,但可以有选择地分批、分层次地参与到一些小组讨论中,及时了解这个小组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引导;鼓励个别后进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及时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抓住闪光点,把课推向高潮。

1、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旁观,更应该积

极地参与其中,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学生知道的我们不一定知道,学生的疑问我们未必能解答,教师在参与中应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积极地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以达“教学相长”的目的。

2、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苏赫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

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呵护学生的想象精神,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争论,也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合作学习,使学生觉得教师是在和他们一起学习。

3、与学生平等对话。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思杰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

安全的氛围。”没有一个民主的机制,没有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就不可能有个体之间真正意义上的、积极的互相推动。新课程主张:“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小组合作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平等的氛围、一股以人为本的温馨气息,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四、恰当的评价方式是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动力

评价是合作学习中不容忽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仅能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恰当的评价方式:

1、重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

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此,教师除了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外,更要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的评价,要更多地去关注学生的倾听、交流、协作情况,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2、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

3、注重评价个体和评价小组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在对小组进行评价时,要照顾面向组内的全体组员,做到点面结合,有的放失。

10.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 篇十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惑学生及其家长和老师的一大难题。和许多科目的教学一样,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模式,轻个性;重灌输,轻自主;重接受,轻探究;重课内,轻课外等,甚至个别教师强制学生背作文选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的考分或许上来了,但学生的个性被抹杀,激情被浇灭,幻想被扼杀„„因此,大大小小的语文考试中,我们经常看到千篇一律、万文一腔的“雷同文”,即使没有雷同,也大多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假话、套话、空话。

1、内容空乏,童真缺乏,真情贫乏;

2、语言成人化,材料雷同化,结构单一化;

3、想像干枯,技巧笨拙,主题平庸。

无源之水终将成为死水,无本之木终将成为朽木。对于上述问题我们应当从根本上着手,只有当学生有了表达的内容和欲望,才为我们培养学生表达和写作的能力提供了可能。

五、课题目标

(一)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其内容来自学生的生活,每次写作追求‘语言的自然生成’。学生无须去考虑教师和教材的要求,他在一定的情景中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表达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而不是为了给教师评分,接受老师的圈圈点点。学生们享受到酣畅淋漓的属于自己的快乐,努力使学生再也不害怕作文,不少学生不用老师布置就能自觉地写起主题作文,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二)真正实现个性化的表达

在一个自然情景的体验下,真正实现“自然生成”、“自然表达”。学生由此能悟到作文真谛,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一次“主题式作文教学”,许多同学能写三篇以上的习作,从其个人来看,前后作文能没有一篇相同。就全班来说,每一次几十篇作文竟然找不到雷同的痕迹。每篇习作都是一个鲜活的思想,每篇习作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每篇习作都跃动着个性的灵光。

(三)使教师不再为教作文发愁

以前“怕教作文,怕改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通病,在情景体验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深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是违背学生书面言语生成的自然规律的。因此,作前教师无须进行详细的写作指导,作后无须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精批细改。他和同学们一样,是参与者,是听众,是读者。只须认真倾听,平等对话,于不经意中点拨写作技法,把评改的时间还给学生。于是教师就不会感觉教作文很累。相反,学生们充满个性和真情实感的表达能使教师们更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心灵,使教作文成为一种快乐。

六、课题内容

(一)、生活体验

1、自然生活。远足活动、参观游览、体验美好、探索奥秘。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集中了无数神奇美好的精华。学生有意识地走入自然,观察馥郁的山谷,五彩缤纷的原野;观赏蔷薇色的春天,玫瑰色的夏天,金黄色的秋天,鹅毛色的冬天„„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培养他们的情趣。

2、家园生活。开展“今天我当家”,“假如我是爸爸”等摸拟扮演角色,体验长辈的甘苦,领悟真实生活.3、校园生活。举行小发明、小制作、小考察等活动,参加田径运动会,进行升旗仪式,设立小小辩论会等;接触现代科技,学习和应用电脑,网络等技术,了解科技成果,体验巨大的科研力量,进行对话交流,增强对信息的收集和应用的能力,升华创新意识。

4、社会生活。走进社会,走进村坊街道,关注社会生活,捕捉社会热点,扩大信息汇量,让源头活水滋润他们的心田。接触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调查访问。清扫卫生,服务社会,了解劳动的含义,体验劳动的价值。平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这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语言描述

在情境出现时,老师或学生伴以绘声绘色的语言描述,以增强立体感,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

(三)、听声想象

提供各种音响,钩连思维,引发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产生表达欲望。可先说故事,再想象构思。

(四)、扮演体验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活动,表演是学生的本能使然,让学生进入游戏,课本剧等角色,激发情绪,增加亲切感,看演唱,细观察,增强趣味性。

(五)、实物演示

以实物为主,配置必要的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出某一特定的情景。如出示“一张照片”,进行横向联想,想象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图画拼凑

用课文插图、挂图、简笔画等图画形式再现写作情境,可用几幅图组成不同形状的图案,或用几根小棒随意组图,再编造一个生动的故事,这样既发展了智力,又培养了创造能力。

以上六种是立体式,多维式的情景体验活动,能引导学生去寻找生活的源头,让其在“生活空间”中眼、耳、手、脑各种感官参与,从而有效地培养观察、思维、想象等多种能力,并极大地丰富写作素材,拓展写作思维,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要写”为“我乐写”。

七、研究措施

1、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广泛收集和查阅国内外有关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国际上、国家和省有关管理部门关于作文教学课题管理的文件。

2、对国内外作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座谈、访谈、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之现状,确立课题研究的起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发展理论。

3、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举办座谈,使课题组成员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有关专门技术。

4、建立课题研究博客,开辟理论学习与教师培训、教学论文、案例及教学设计、反思感悟、美文荐读、学生优秀习作、活动简讯、照片等栏目,以便实验教师网上交流。

5、及时总结小学作文教学研究的成果、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为建构新的小学作文教学模式打好基础。

质的提高。

十一、检测手段

1、检测项目

⑴学生情景体验的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情况;

⑵情景体验作文教学研究课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

⑶情景体验作文教学质量综合测评情况。

2、检测方式

⑴观察记录:各班将学生的作文情况分个案和整体作出详细记录;

⑵制定情景体验能力书面测试卷,分低、中、高三套,分阶段检测(每学期一次);

⑶设计评价量表,各班采用学生自评、互评以及家长外评、教师总评的方式进行检测;

11.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讲评;小组合作学习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开展习作讲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的一座交流的桥梁。通过习作讲评,教师能够及时反馈习作的指导结果,也是对学生一次作文训练的二次指导,因此,它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一个关键环节。那么,如何优化习作讲评过程,切实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呢?

一、引导学生领悟教师的批注

教师批改学生作文的目的就是更好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写作素质。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要通过眉批、总批指出学生习作的优缺点。新课改实施后,过去那种“教师命题学生写,学生习作教师改,学生习作重改不重评”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它的弊端很多。现在语文作文教学提倡少改多批,批有启发,改有示范,更多地把自主时空留给学生。如此,在习作讲评这一环节就给学生自评自改或互评互改提供了发展的空间。

二、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互读互评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特点,是学生参与课堂主体、拓宽学生情感交流的主要渠道之一。新课改前的习作讲评,就是“一言堂”“一刀切”“一锅炒”,全部由教师包办,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如今,习作讲评课正在探索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形式进行习作评改。

习作讲评中的小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生相互传阅习作,互读互评,听取合作伙伴的意见。教师可按同学写的同一题材或相近题材进行分组,互相传阅,讲讲各自的写作意图以及不同的经历和感受。教师应该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各小组的评议,认真倾听各组中争论激烈的议题,要根据具体学生的习作适时指导点拨,满足学生的即时求援需要。教师在即时参与过程中,要顾及全面,一视同仁,不能出现厚此薄彼的现象,以免影响学生合作的情绪。

三、引导学生在评议交流中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讲评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搞好预设,至少要根据本班学生的习作实际,事先把各小组推荐的有代表性的习作和同学的意见放在班级中进行互动交流,通过互读互评,纵向交流,从中汲取别人的成功经验。

首先,通过小组合作、互读互评,让学生领悟到写好本次习作的具体实例。教师在指导小组合作评议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本次习作训练的基本要求展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成功的习作实例,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交流。

其次,通过小组合作、互读互评,让学生领悟到如何进行二次习作的具体实例。教师在具体指导习作讲评中,既要顾及全体学生,还要有所侧重地偏向中下等学生的指导;还应该选择一些带有特殊意义的实例进行互读互评,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明显效果的方法,如对比法、反例法进行讲评;更要侧重让学生欣赏经小组集体评改后的习作,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参考文献:

袁静.激活评改方式提升写作水平:浅谈小组合作评改习作的策略研究[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2(12).

12.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十二

一、合作目标的设计

目标决定着我们将把孩子引向何方, 目标设计的合理与否, 决定着我们的学习效果能否达成。因此, 我们的目标设计要考虑孩子的能力层次、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否则, 再美好、再宏大的目标, 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 可望而不可及。

一年级孩子, 识字量低, 他们说话也只能说简单的句子。那么我们给他们提学习要求时, 表述绝对不能复杂, 还要朗朗上口, 好懂好记。低年段的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和“日积月累”虽然内容不一样, 但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 都藏着一些规律, 主要指向字、词、句的积累及对语言文字规律的浅层认识。这两个板块的学习目标设计可以走一个路径———读正确、说发现、来拓展。

1.读正确。非但指不读错, 而且指读准音、读流利, 最好能读出文本应有的味道。

2.说发现。寻找每个板块的内在规律, 找相同点或不同点等。这里我们以二年级下册的《语文园地八》为例。

先看“我的发现”———

这三个句子的不同点是标点符号不一样, 语气不一样, 相同点是句子意思是一样的。得出结论:相同意思可以用不同句式来表达。

再看“日积月累”中的“读读认认”———

初看都是一些同音形近字, 进一步思考又会发现那些同音形近字的部首与字义是相互关联的———

“榆树”的“榆”是木字旁, 因为它是一种树木;“愉快”的“愉”是竖心旁, 因为它是一种心情。

帐篷”的“帐”是巾字旁, 那是因为帐篷是用布做的;“算账”的“账”最初指的是钱财方面的, 自然要用到古时候表示最初的货币贝壳的“贝”。

“我会读”里的都是比喻句, 要说明把什么比做什么。

“读读背背”里都是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要明白每一句话在强调什么。

像诸如此类的栏目, 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思考, 就会有所发现。他们的发现不一定与老师所想一致, 但只要是自己发现的就批注在书本上, 准备课堂上与同学交流。

3.来拓展。这是根据教材里的内容进行拓展, 可以是同类拓展, 也可以是运用拓展:同类拓展, 补充与教材同种类型的语言文字材料, 如拓展以上“我的发现”, 就可以自己也写三个意思相同但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子;运用拓展, 则是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 或者出类似的题目给同学做, 或者将书本中提供的文字材料加以运用。如拓展上面的“读读认认”, 可以那些同音形近字组词, 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同音形近字, 根据偏旁辨别意思选字组词, 等等。

二、合作方式的分解

孩子毕竟是孩子, 并不是说合作就会合作的, 我们应该把合作方式进行分解, 相当于给他们搭好脚手架。

1.小组人数由少到多。如果一开始就让低年级孩子扎堆讨论, 肯定会一团糟。因此, 我们的合作是从同桌开始的, 当孩子学会两人间的沟通后, 再扩大到四人组, 最后才是六人组。如果班级人数在36以内, 四人组合作会更好;班额大就还是六人组比较合适, 这样不会因小组多以至于教师无法兼顾。

2.分级设置合作流程。任何一套完美体操的训练都是从分解动作开始的, 小组讨论也是如此。

(1) 小组讨论流程。一年级上学期的语文园地基本是“我会读”、“我会连”、“读读比比”等内容。这时的孩子天真懵懂, 喜欢自说自话, 他们需要学的是两人合作。合作方式主要有: (1) 互读, 你读给我听, 我读给你听, 发现问题就帮助对方纠正; (2) 互背并互相纠正; (3) 讨论题目, 将自己的做题结果给对方看, 有不同意见再各自说理由。到了学期末, 可以尝试四人合作, 合作方式可以采用四人轮读、轮流发言等。

二到四册的语文园内容都有“我的发现”、“日积月累”。这时, 小组讨论和展示交流都分三步进行———读正确、说发现、来拓展。不同的是, 在一年级下学期, 每个步骤前教师都要讲清楚该怎么做, 每个步骤完成后都要对刚才的合作情况进行点评, 充分肯定合作有序、有效的小组, 树立榜样。

进入二年级后, 讨论的三个步骤 (读正确、说发现、来拓展) 可以一气呵成。但一定给足讨论时间, 让每个人都能发言, 并有时间处理问题。巡视中, 教师可单独指导个别问题, 对共性问题则通过击掌方式中断全班讨论, 进行整体调控。

(2) 汇报展示的引导。展示能使学生心理满足, 但要是无序低效的展示, 就适得其反了。下面是第二册《语文园地六》“日积月累”的展示流程———

到二年级, 小组人数发展到六人组, 由组长来主持汇报展示。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个主持词, 让台上台下知道这每一步都在做什么, 自己需要怎样回应。以下是二年级上册园地四的展示片段———

(1) 现在由我们×××组和大家一起学习园地四“我的发现”。第一项, 读正确。 (第一对搭档先读给大家听, 然后由这对搭档带领台下同学读)

(2) 第二项:说发现。 (第二对搭档把本组的发现说出来, 再请台下同学补充)

(3) 第三项:来拓展。 (第三对搭档出示用“泡、饱、跑、抱、袍、炮”六个字组词和同种类型的一组字, 然后请台下补充, 还可以考考其他同学)

(4) 我们小组汇报完毕, 请点评。 (点评的同时也要对台下表现突出的同学予以肯定)

13.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十三

杨柳中心学校 毕学军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学生的兴趣增加了,教学效果也比以前的教学方式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真正把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的开展起来,也需要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师 有效性 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小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时下,小组合作学习正是进行素质教育,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体现。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维显示出积极的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助力量。一位学生的发言往往会引发出其他几位同学的思维火花,促使小组各成员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提出更好的想法,从而达到对问题的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但在教学中不少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有的是组成合作的小组不能够有效地搭配成整体,小组内没有能够起到骨干作用的核心人物;有的是学生没有充分地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参与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有的是教师布置小组学习的任务不明确,或是对小组学习的调控不当。下面就实验教材近一年来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分组要科学

合理分组,能使小组成员之间产生积极的互促作用,避免小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课堂上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首先,每组中必须具备一名有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乐于助人的学生作为每组的小组长。通常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可以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负责组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能够引导本组学习困难的同学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在偏离学习目标时,能够掌握好分寸,以至于不偏离讨论的话题。

再有,每组还要有一位书写规范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习中,每组中有一个这样的学生,我们每次在书写数学或算式的时候,让每组都有一个学习的目标。如有条件的话,每组最好有一位能歌善舞的学生。这样我们在小组游戏的时候由这样的学生来带动每一组,课堂就会充满活力。

二、任务要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员、检查员、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等,保证个个有任务可干,合作学习结束,汇报员进行汇报,程序清晰,忙而不乱,这样就避免出现推三阻四或冷场的现象。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学《确定起跑线》时,可安排1人计算,2人操作,1人记录,1人汇报,1人监督。这样人人有事可做,避免小组合作的盲目性。

三、难易要得当

合作学习的任务要难易适度。如果合作所要完成的问题不加思考就可以完成,这样,小组合作则是流于形式。对问题不能有实质性的深究。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则不知如何下手,这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也会造成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好小组合作的任务,巧妙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精心地设计好问题。

四、时间要适当

首先,每次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要得当。一堂课的分组讨论不宜过多,只有这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集中、深入,获得较高的质量。

其次,每次合作讨论的时间要恰当。有的教师在讨论的过程中见有的学生总是“滔滔不绝”而不忍心打断,以至于拖拖拉拉浪费时间。而有的教师为了要按时完成任务,学生刚进入角色,就急于做总结,导致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其实,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要对小组学习的时间做一个大致的估算,做到心中有数。小组合作时,教师要参与到每个小组的学习与讨论之中,随时把握各组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机制,调整学习时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合作效果。

五、评价要全面

评价是否全面也是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首先,小组之间的评价。要让学生充分地考虑到每个小组是否都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合作之中,每个小组在合作中是否互相协作,每个小组是否在活动中有所创新,每个小组活动是否遵规守纪,等等。这些评价的方位要全面,因而评价的重点也要侧重于学习的过程。

其次,评价又分为自我评价和民主评价。自我评价,作为小组成员,首先要实事求是,对本组的水平及其表现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能发现优点,也可以找出本组的不足。而民主评价则是要多发现其他组的优点,让本组从中学到某些长处。从而既促进小组成员合作的积极性,又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组与组之间友好竞争的良好氛围。

六、教师要参与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随着我们意识的不断提高,我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会进一步深入。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与新课程一起成长,迎接数学教育的新时代!

【参考文献】

《新课程标准》

第十一册《数学》

《小学数学教学法》

14.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十四

1. 初中学生不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 需要加强对其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英语初中英语学习小组中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自由式的, 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学生有充数、懒散的思想, 由于其没有主动的学习积极性, 很多学生还是局限在独立的学习范围之类, 此类学生无法进行主动的交流与学习, 在小组合作过程中通常是沉默不语的, 对于小组学员提出的观点和论点也毫不质疑和提出任何反驳的观点, 这样的学习态度与预期的英语教学学习目标时无法达成的。

2.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环节中, 无法进行科学的自由讨论。

对于初中英语学习而言, 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进行自由讨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但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 教学时间相对较短, 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也较重, 老师无法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透彻的讨论, 学生也没有充裕的时间对问题进行深思, 短暂的讨论得出的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和偏执性, 通常的结果就是还没有得出一个有效的结果小组讨论就结束了。

3.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科学的评价做补充。

由于英语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全程跟踪考核, 所以在学习结束时教师无法对其进行公证合理的评价, 教师最终也只能根据学生的最终汇报成果对小组中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判, 这样的判断必然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无法对学生进行准确和全面客观的评判, 最终导致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大的阻力。

二、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1. 构建科学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其一是相同阶段学生分组, 其二则是差异性学生分组。相同阶段学生分组主要是指这个小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上, 学生间的差异不是很明显;差异性小组则是小组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效率均有很大的差异性, 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针对同阶段小组的合作学习, 比较适用于集思广益的学习方式, 差异性小组则可以实现一种小组成员互帮互助的学习模式。。这样基础差的学生在这样的情形下可以显著得以提升, 基础好的学生则可以得以对知识的强化和巩固。下面从听说两个面展开对其的探讨:

1.1“听”。对于英语学习中, 听力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关键的部分, 在强化对听的合作模式的构建时, 需要教师加强对人数的掌握, 一般小组人员控制在3至5人最为适宜。在听力训练的这一过程中, 老师将听力资料发给小组的每一位组员手上, 然后通过民主选举, 小组选举出一名听力小组长对英语听力进行训练, 而且训练的场所和地点不受任何的限制, 这样学习过程中的灵活性也较大。

1.2“说”。作为一门交流的语言, 英语在运用过程中就应当发挥其本质作用。一般交流模式中, 参与的人数最适合的数量就是两两可以匹配, 这样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能够对相互间的发音或者语调等问题进行指正, 加强彼此之间的学习。而且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加强对一些语法知识的巩固和疏通, 可以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口头语言, 这样其口语水平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2. 合理均衡地分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个重要的关系就是相互之间应当加强配合与合作互助, 这样才能从侧面提高其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前期, 老师需要根据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的特性, 为其安排不同的角色, 这样记录者以及报告者的角色都有相应人员担任。而且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当明确规定学生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才更科学有效, 这样不同性格的学生能够根据其成绩加以合理科学的分配, 学生之间也能进行相互合作, 最终共同提升其学习能力, 加强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的显著提升。

3.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对于学习小组的组长而言,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其而言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担任多种角色, 同时还应协调好小组学习的关系和进度。

学习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不同以及学习进度的不同, 然后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 这样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能力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4. 加强对全体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构建。

这样的学习模式能够帮助学生综合吸取全班同学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而且在学习过程中还能获得教师的指导, 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得到显著的提升, 这也是对此种教学模式效果的一种检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改进教学方案和教学进度。

结束语

总之,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 为初中生提供了一种较为优质的语言学习环境, 教师的课堂教学压力也能得以适当的减小,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能得到显著的提升, 对于其合作与创新的意识也能得到非常明显的提升, 意义重大。

摘要:英语作为当前使用人数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 从其自身的特性而言, 其具有一定的群体性, 所以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 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遵从其群体性的原则, 因此学习过程中, 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加强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新课标英语教学要求中, 指出英语教学应当加强对情感的渗透和现实教育的强化, 这样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能够进行自主自发的学习探究, 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交流与合作呢, 就需要认识到当前教学中的不足, 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强化。文章就着重展开对此问题的分析论述。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5.浅谈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问题与策略 篇十五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群体研讨,协作交流,共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活动应是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组成部分。能否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现代教育观和传统教育观的分水岭,是关系到教学思想是否科学、是否端正的至关重要的问题。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组的搭配要科学合理

合作小组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容易造成合作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家庭情况、性别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应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小组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二、小组合作要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有的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常常把小组讨论当成了自己表演的舞台,从不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针对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我“反省”,养成倾听的习惯。在充分表达自己意见和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并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要训练和教会学生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教会学生以正确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三、要用正确的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

在小组讨论时,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算完事,而对于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常常不置可否,因而讨论无法深化。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

四、教师应重视“引”大胆“放”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生“学”的意义,教师常常只是成为事后的评论员,而不能积极参与并引导学生“学”的全过程。最终,使教学活动出现东拉西扯的思想混乱,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求教师要及时引导。其次,要求教师要抓住合作学习的契机,例如,在探求新知的过程中,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第三,教师要发扬民主,大胆放手。第四,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参与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养成学生自主自强、合作探究的风气和习惯。

五、合理安排时间

由于小组合作之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有的学生选择教师提出问题就讨论,有的学生选择在独立思考后讨论,而有的学生选择两者兼有。如果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展开讨论、研究,由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很容易被他人同化,这样就会造成合作时“人云亦云”的现象,致使对问题的研究讨论不能深入。在教学中,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布置了学生按照自学提纲进行学习,结果小组交流时效果却不好,像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实质上是教师没有明白小组合作学习时间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至少应该包括这样几个组成部分:学生自学、产生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在小组中陈述自己见解的时间,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形成代表性意见的时间。如果在这些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作为保证,小组学习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结果反而白白浪费了时间。

上一篇:乡镇砂石管理工作总结下一篇:聪聪漂流记童话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