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10篇)
1.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一
医务人员HIV、HBV、HCV职业暴露报告及处理制度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立即向医院感染管理科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接到报告后,立即报告主管院长按以下流程处理,尽快采取有效防范措施:正确掌握锐器伤HIV、HBV、HCV职业暴露处理流程:
挤压伤口(伤口旁端轻轻挤压)→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消毒(0.5%碘伏、75%酒精)→包扎→报告→相关抗体跟踪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用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
1.患者如系HIV(+)、HBV(+)、HCV(+)或疑似HIV(+)者,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根据卫生部有关文件处理并跟踪。2.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负责监督职业暴露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记录相关事项。
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 篇二
为做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等病毒的危险,保障 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依据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 则(试行)》和《云南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等有关文件的规定,结合我院实际 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我院职业暴露领导小组和专家组,要求医务人员加强学习,增强预防职业 暴露的意识。
二、职业暴露的概念
本预案所称职业暴露是指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中意外被可疑传染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粘膜,或者被含有病人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此处所谓可疑传染病病人是指能通过血液、体液接触传播的病人,在实际工作中我 们通常主要是针对艾滋病、梅毒、肝炎等疾病造成的职业暴露。
三、发生职业暴露后的临时紧急处理,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皮肤,生理盐水 冲洗粘膜,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按压。伤口予以75%酒精或0.5%碘消毒并包扎。
四、获取暴露源(病人)的病情资料,如暴露源情况不明,设法动员病人给与配合,做相应的检测,并将检测结果或病情资料报送医院控感办,以备对照评估。
五、检验科对临床送检标本HIV(+)时,要及时报告医院控感办和送检科室并及时 送标本到上级单位进行确诊实验,以便做好预防控制和网络直报工作。
六、贯彻标准预防原则,加强自我保护。严格遵守医疗操作消毒规程。采取预防措 施避免直接接触血液或体液,防止针刺、刀片割伤和其它锐器的损伤。针头在使用后切 勿重新上盖,若必需重新上盖时,应使用单手持针筒挑盖套上技巧。必须做好个人防 护,在进行有血液和体液溢溅的操作时,应穿工作袍、戴手套、口罩和眼罩。一切有可能 损伤的皮肤,应用防水敷料包扎好。使用后的针头及锐器应放入刺不破的容器内。
七、一旦发生职业暴露,要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并报医院控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
表,以便追踪观察治疗。
八、发生职业暴露后,如果污染源的HIV阳性,则补救处理措施按艾滋病职业暴露 处理流程执行,并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登记表。
九、发生职业暴露后,医院控感办对职业暴露医务人员进行追踪监测,到相关科室 及时进行处理、检查、治疗。并记录病历本,开具病情证明。保管好发票。并及时到人 事科报工伤,按工伤相关规定报销。
3.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三
姓名:性别:男 / 女年龄:科室:联系电话:
职业:口医生口护士口实习生(医生护士)口其他()
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
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
暴露地点:
暴露者工作年限:填表者:
既往传染病病史:口无口有()
暴露方式:口锐器伤(损伤程度:口轻口中口重)口皮肤接触(口完整口破损)口粘膜接触
刺伤器具:口注射器针头口留置针口头皮针口刀片 口外科器械口剪刀口玻璃口其它
暴露或刺伤部位:
刺伤利器污染物:口血液口体液口分泌物口排泄物
暴露源:姓名:性别:男 / 女年龄: 科室:住院号:
暴露源情况:口乙肝口梅毒口艾滋病口丙肝 口无传染病口不详(追踪结果:)
暴露经过:
紧急处理:口挤血口冲洗(时间:
min)口消毒口未处理(原因:)
评估情况:
评估者:
预防措施及处理意见:
职业暴露讨论分析总结反馈表 科室:
讨论时间:
主持人:
讨论地点:
参加人员:
事件发生经过:
4.艾滋病职业暴露处理应急机制 篇四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情况。
一、预防
(一)医务人员接触病原物质时,应当采取一下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以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二)医务人员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三)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利器盒,以防刺伤。禁止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二、发生职业暴露后的急救措施
(一)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洗手液和流动水冲洗至少15分钟,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0.5%碘伏或75%乙醇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二)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有科室立即报告防保科,并由感染性疾病科对其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进行评估和确定,根据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病毒载量水平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三)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按规定进行随访。随访的内容包括:在暴露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时对艾滋病病毒抗体进行检测,对服用药物的毒性进行监控和处理,观察和记录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早起症状等。
三、登记和报告
(一)防保科应当对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的内容包括: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方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程度、暴露源种类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处理方式及处理经过,是否实施预防性用药、首次用药时间、药物毒副作用的情况,定期检测及随访。
5.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篇五
手术室工作的特点:紧张、繁忙、长期站立、高度集中、工作时间长,生活不规律等特殊性,还有一些来自生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心理方面的因素,由于布局设施不够完善,手术室护士长期处于职业暴露的危险中,所以做好基层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具有重要意义。
一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暴露
1.1 生物危害因素: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以及由其污染的物品,如手术器械、敷料、布类等。意外针刺伤、刀刃刺伤,其他辅助锐器划伤;术后器械清洗过程中污水或残留在器械表面的血液溅入眼睛;急诊手术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等。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1.2.1 化学消毒剂危害:手术室中使用大量消毒剂,如固定病理标本的甲醛泄漏,对皮肤、黏膜、眼睛、呼吸道等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并会致畸、致癌;2%戊二醛用于熏箱熏蒸泄漏,可使人发生过敏、头晕、胸闷、恶心等反应;一次性物品消毒使用的含氯制剂对皮肤也有刺激作用。
1.2.2 挥发性麻醉气体危害:我国普遍采用半紧闭式、禁闭式麻醉装置,但各种原因造成的麻醉气体泄漏,药液洒落及患者术后体内排出的吸入性麻醉药,都会造成手术间空气污染,对手术室工作人员的听力、记忆力、理解力都会产生影响,孕妇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环境中,会导致流产、畸形或非自愿性不孕率增加。
1.2.3 废气危害:手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泄漏;关节置换术中使用的骨水泥;均会使人头痛,心烦,注意力不集中等。
1.2.4 抗肿瘤药物的危害:肿瘤手术过程中,经常要使用化疗药物,如5-氟尿嘧啶,在配制药物时,吸入还有药物的气溶胶或药液沾染在皮肤上,剂量虽小,但累计可出现骨髓毒性反应等。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1.3.1 激光的危害:低剂量的激光照射可引起眼组织严重损伤、重者视网膜灼伤,出现穿孔、出血;激光会使受照部位的皮肤出现热致红斑,水泡等。
1.3.2 X线的危害:骨科手术大多会使用C臂作术中定位,其放射出来的X线长期接触会出现乏力、头晕、头痛、耳鸣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外周血改变是接触放射线后最常见的改变;X线对胎儿会引起畸形,智力低下和致癌等危害。
1.4 心理性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配置不够,工作负荷过重,常导致忙乱中发生可避免的锐器伤,造成恐惧心理。由于长期的不良刺激和工作压力,使部分人员产生心理疲劳,又因工作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应急性强,工作节奏快、注意力高度集中等特征,精神承受多方面的压力。
1.5 生理性危害因素:手术时间长,长时间站立,会引起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饮食不规律,引起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协助患者摆放体位,术毕搬运患者,搬动极重的骨科器械是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易引起腰肌劳损;手术配合过程中,护士全神贯注的关注于手术,上身前倾,颈部偏转,易引起颈椎病的发生。二 防护措施 2.1 生物危害的防护
2.1.1 树立标准预防的观念,术前看病历,看两对半、HIV是否正常,有异常的做好防护;对于所有急诊手术患者,检查报告未知的对其血液、体液和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均视为具有传染性,手术室护士在接触这些物质时必须戴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带手套时可能减少50%以上。接触有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时应戴护目镜,胶套和双层乳胶手套,有研究显示:当外层手套被刺破时,内层手套的隔离保护作用依然存在,双层手套使工作人员沾染患者的血液危险降低87%。对乙肝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检查报告未知的患者严格按照标准预防的措施进行操作。接触污染物品后,立即按“六步洗手法”进行手的清洗和消毒。
2.1.2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定期注射疫苗,如乙型肝炎疫苗、甲型流感型疫苗,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的感染。术前自我检查,手部皮肤有破损者原则上不参加手术的洗手配合工作,尤其特殊感染的手术;必须参加手术者需做好包扎,可用透明留置针敷贴贴好破损处,戴双层手套。
2.1.3 规范操作,实施健康教育,医院定期开展关于针刺伤知识教育讲座及心理培训活动,提高手术室护士对锐器伤的认识,以及心理承受能力,增强自我防护意识,自觉改变不良操作习惯,主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如禁止双手回套针帽,主张单手套针操作,不要徒手掰断或摘取针头,术中传递锐利器械给手术医师时,一时可以用弯盘传递;二是与手术医生协议指定放置锐器的中间区域,让手术医生、洗手护士均能方便的从中拿取锐器,从而减少用手直接传递锐器,减少锐器损伤。夹取缝针直接用持针器,禁止徒手别回针盒,手术刀片安卸使用持针器,禁用手中的纱布直接擦拭手术刀刃及缝针的血迹,术中使用的缝合针和持针器时残留在针齿上的血液溅入眼内或面部皮肤。术毕及时将缝针、刀片、注射针头等锐器放入专用的锐器盒内,清洗器械时佩戴好护目镜,防渗漏的防护围裙、袖套和手套,防止污水溅入眼内及预防手洗器械过程中造成的损伤。
2.1.4 损伤后的紧急处理措施:如血液体液等溅入眼内应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点滴含抗生素的眼药水;若发生锐器损伤应迅速脱去手套,立即用健侧手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然后在流动水下冲洗伤口,用碘伏进行消毒包扎并做进一步检查,向相关部门汇报。若患者HBV阳性,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在24h内注射免疫球蛋白,若患者HIV阳性,或可疑HIV及时上报医院根据结果分为基本用药程序和强化用药程序,最好在4h内实施,最迟不超过24h,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个月,12个月定期检测HIV抗体。
2.2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2.2.1 化学消毒剂的防护:应正确掌握各类化学消毒性能,使用范围,浓度、作用时间和不良反应,由专人专室现配现用。工作人员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必须带好口罩,帽子,手套,甚至防护眼罩,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消毒灭菌容器,应密闭,减少空气中的挥发,皮肤黏膜沾染化学消毒剂时,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甲醛在固定标本时,应密闭好容器,防渗漏。开启熏箱夹取物品时,应带好乳胶手套,口罩内垫纱布或双层口罩,将当天手术需要物品一起取出,减少多次开关造成的戊二醛泄漏;夹取后应关严熏箱门,防止泄漏;建立专人专管,物品使用登记制度。定时开窗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2.2 麻醉气体的预防:尽量选择精密的循环密闭式麻醉剂,将麻醉废气用管道接至室外,或用麻醉废气过滤器,防止废气在手术间蓄积;术前、术中检查机器的密闭性;加药时,防止麻醉药液洒落,护士在妊娠期间尽量减少接触吸入性麻醉药的机会,加强防护意识。2.2.3 废气的防护:在电刀使用过程中,用吸引器吸走电刀产生的烟雾;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先接触,防止二氧化碳泄漏,术毕及时关闭二氧化碳容器;关节置换时及时清理干净骨水泥的残留,并将配置液玻璃瓶放入密闭利器盒内,减少空气中暴露。
2.2.4 使用抗肿瘤药物的防护:配置化疗药物前后应洗手,戴一次性帽子、口罩、乳胶手套,穿隔离衣裤,配置时尽量将治疗车靠近手术间排风口,使污染的空气最快的向外弥散,防止药液分子弥散在空气中;使用后的空针应放于密闭容器内;皮肤接触药液后应尽快用大量清水冲洗;不慎溅到眼部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并及时咨询眼科医师以待进一步处理。2.3 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 激光的防护:激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操作时佩戴激光防护眼镜,激光机应上锁存放;操作人员应定期作眼底视网膜检查,由专职人员定期检查工作人员的保护装备,确保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安全。
2.3.2 X线的防护:做好个人防护,对手术中需要进行C臂透视的,工作人员应穿铅衣,戴铅皮手套,护目镜和铅围脖,固定骨科专用手术间做好铅屏蔽,照射时能回避的工作人员工作,最好不要固定在骨科手术间;对育龄和妊娠妇女应严格加强保护,尽量减少X线造成的危害。
2.4 心理性危害因素的防护:争取努力改善手术是护士的工作环境,合理配置人员,减少因工作忙碌引起的损伤,提供必要的防护工具,提供先进安全的医疗用具。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统计,使用安全的医疗设备可以减少62%--88%的锐器伤。培养护士最佳心理品质,鼓励护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所有事情都能换位思考,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找到适合自己的舒缓压力的方法。
6.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六
处理程序规定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年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将“艾滋病(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纳入“职业性传染病”类别。为规范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处理程序,并为艾滋病职业暴露诊断提供依据,我委制定了《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可从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下载)。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
2015年7月8日
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为艾滋病职业暴露感染提供诊断依据,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因职业活动发生以下导致感染或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一)被含有艾滋病病毒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其他器具刺伤皮肤的;
(二)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的;
(三)被携带艾滋病病毒的生物样本、废弃物污染了皮肤或者黏膜的;
(四)其他因职业活动发生或可能感染艾滋病的。
第三条 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包括处臵和调查工作,工作应当遵循科学、严谨、公正、及时的原则。
第二章 职责分工
第四条 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职业暴露处臵工作需要,指定辖区内具备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处臵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名单和相关服务信息。
处臵机构承担职业暴露的现场处臵、处臵指导、暴露后感染危险性评估咨询、预防性治疗、实验室检测、收集、保存接触暴露源的相关信息、信息登记报告以及随访检测等工作。
第五条 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指定1-2所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医疗卫生机构作为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调查机构,并向社会公布名单。
调查机构承担职业暴露随访期内艾滋病病毒抗体发生阳转者的材料审核、调查工作。
第六条 同一家医疗卫生机构原则上不得同时为处臵机构和调查机构。
第七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专家对全国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感染处臵及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组织专家对本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感染处臵及调查工作进行技术指导。
第三章 处 置
第八条 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等在职业活动中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应当及时就近到医疗机构进行局部紧急处理,并在1小时内报告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应当在暴露发生后2小时内向辖区内的处臵机构报告,并提供相关材料,配合处臵工作。
第九条 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及暴露后的局部紧急处理、感染危险性评估要按照《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卫医发„2004‟108号)有关规定执行。预防性治疗要按照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处臵机构在接到用人单位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人员开展感染危险性评估、咨询、预防性治疗和实验室检测工作,收集、保存接触暴露源的相关信息,填写“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和“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汇总表”,并将“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汇总表”上传至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处臵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在随访期内开展随访检测,及时更新相关信息。
处臵机构对暴露情况进行感染危险性评估时,应当首先了解暴露源是否携带艾滋病病毒。对于不清楚感染状况的暴露源,应当在暴露当日采集其样本进行检测。
第十一条 对存在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感染风险的暴露者,处臵机构应当在发生暴露24小时内采集其血样,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的要求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若抗体初筛检测阴性,需要在随访期内进行动态抗体检测;若抗体初筛检测阳性,进行抗体确证检测,若抗体确证为阳性,视为暴露前感染,将感染者转介到相关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进行随访干预和抗病毒治疗。
第十二条 处臵机构应当妥善保存暴露源样品、暴露者的暴露当日血液样品和随访期内阳转血液样品,必要时应当送调查机构保存备查。样品现场采集时应当至少有2名见证人,每份血液样品含全血1支、血浆2支(每支1毫升以上)。暴露源为病毒培养物标本的,每份标本应当有2支(每支1毫升以上)。样品送检单信息应当与“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相关联。
第四章 调 查
第十三条 在随访期内,暴露者艾滋病病毒抗体发生阳转的,处臵机构应当及时报告调查机构,并会同用人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一)暴露者完整的“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处臵机构提供)
(二)暴露者接触过暴露源的相关信息;(处臵机构提供)
(三)暴露者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或人事关系等相关证明材料,并写明工种、工作岗位;(用人单位提供)
(四)暴露源携带艾滋病病毒的证明材料;(处臵机构提供)
(五)暴露者在随访期内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报告;(处臵机构提供)
第十四条 调查机构组织临床、检验、流行病学等相关领域专家对收到的材料进行审核,必要时可以到处臵机构进行核实。
第十五条 对于暴露源阳性,有“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在暴露24小时内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为阴性,随访期内艾滋病病毒抗体阳转的暴露者,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感染。
对于暴露者在暴露前、后6个月内发生过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行为,或者有线索显示暴露者感染的病毒不是来自本次职业暴露的,应当根据需要进行分子流行病学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判定暴露感染者感染的病毒是否来自本次职业暴露。
第十六条 调查机构出具的调查结论应当书面告知当事人和用人单位,并作为职业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第十七条 参与职业暴露处臵调查的人员应当依法保护暴露者的个人隐私。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八条 本办法所称随访期是指发生职业暴露之后6个月。处臵机构应当分别在暴露24小时内及之后的第4、8、12周和第6个月抽血复查。对于暴露者存在基础疾患或免疫功能低下,产生抗体延迟等特殊情况的,随访期可延长至1年。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暴露源为艾滋病病毒阳性者的血液、体液,被含有艾滋病病毒阳性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医疗垃圾及其他器具,以及含艾滋病病毒的生物样本或废弃物等。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1.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doc
2.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件汇总表.doc
7.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七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职业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
暴力方式:①锐器伤□②皮肤破损接触□③粘膜接触□ 暴露源情况:①艾滋病□②乙肝□③丙肝□
④无传染性□⑤不清楚□
局部处理:①冲洗□②挤血□③消毒□④未处理□
注:此卡由本人填写后交院感染管理科。
泾阳县妇幼保健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报告卡
姓名性别年龄科室职业暴露时间:年月日时分
暴力方式:①锐器伤□②皮肤破损接触□③粘膜接触□ 暴露源情况:①艾滋病□②乙肝□③丙肝□
④无传染性□⑤不清楚□
局部处理:①冲洗□②挤血□③消毒□④未处理□
8.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培训小结 篇八
为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及医护人员院感知识水平。我院于2011年11月21日下午3:00分,由控感科组织,***主讲,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进行学习,共有66名医护人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会上,全院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学习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原则,职业暴露的定义及分类,引起职业暴露常见的因素及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会议最后,对参会医护人员进行了一次院感模考,进一步的巩固此次学习内容。
通过培训,提升了全院医务人员对院感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强化和巩固了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知识,有力促进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为全院医疗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9.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 篇九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35分):、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最多的人群是()A护士 B 医生 C 技术员 D 保洁人员
2、标准预防的原则是()
A保护病人 B 保护医务人员 C 二者都是 D 二者都不是
3、预防锐器损伤应采取的措施有()A减少锐器使用 B及时处理使用后的锐器 C 不携带锐器走动 D医务人员进行疫苗注射
4、预防性用药的原则:()
A、最好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4小时内开始 B、最迟不得在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后24小时服药 C、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该实施预防性用药 D、以上原则均适
5、医务人员发和职业暴露应采取的措施包括:()
A 紧急局部处理 B 报告 C 填写登记表 D 以上均是
6、关于戴手套说法不正确的是:()A 不要戴手套按电梯按钮 B摘除手套后必须要洗手 C 皮肤有损伤时戴双层手套 D 每个患者之间只要手套不损坏不用更换
7、标准预防是认定病人的()都具有传染性。
A 血液 B 体液 C 分泌物 D 排泄物 E以上均是
二、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
1、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2、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发生的职业暴 露()
3、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可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 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 理操作时可戴套。()
5、血源性传播病原体目前已知的有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10余种。()
三、简答题(40分)
10.职业暴露报告程序(推荐) 篇十
当医生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立即报告科主任,在科主任指导下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单,并按规定对病人进行调查核实,报医务科和院感科备案。医务科协助院感科进行评估,评估后交保健科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当科室护士发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时,立即报告护士长,在护士长指导下填写职业暴露报告单,并按规定对病人进行调查核实,报护理部和院感科备案。护理部协助院感科进行评估,评估后交保健科采取相应保护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
微免科检测到科室送检标本中有HIV阳性病例时,应立即电话通知临床科室和院感科,院感科接到报告后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进行报告,并对该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预防指导工作。
【职业暴露处理及报告制度】推荐阅读:
职业暴露应急处理措施06-24
护士职业暴露处理措施10-11
皮肤科护士职业暴露及防护07-21
产科职业暴露的防护08-10
医护职业暴露与防护09-03
艾滋病职业暴露01-11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流程07-17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10-16
关于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01-10
狂犬暴露处置门诊制度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