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11篇)
1.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 篇一
苏州园林的性质和特点
(A)苏州园林包括有第宅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名胜园林等各种类型,而以私家住宅园林为最多,是中国园林重要流派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它和集中在北京一带的皇家园林相比较,在规格、布局、体量、风格和色彩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见长。(B)苏州园林就其根本的性质和功能来说,它是居住、休闲、游憩的场所,这种宅园合一的居住模式,是在人口众多,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们依恋向往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造理想的生活空间,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种高度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C)从园林的建构内涵来说,苏州园林和中国各地的园林一样,是由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系列的要素所构成;物质要素包括山水、花木和建筑。精神性的是那些借助于园中的匾额、楹联、书条石、绘画、雕刻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传统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文学意境以及历史的、科学的种种信息,等等。物质性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园林的山水美、花木美、建筑美。
精神性的要素可以对园中景物产生烘托、渲染,赋予园景一定的意境,形成一种人文美,使人们于游赏中愉快身心、陶冶情操,获得高尚的精神文化享受。(D)从园林的布局来看,苏州园林一般多以水而为中心,以建筑为主体,以假山、峰石、花木为点缀。水是苏州园林的灵魂,或分或聚,皆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写照,有了水,园林中的一切景物显得更加秀丽柔美。
山与水相对应,相映衬,园中景观因而更具自然野趣,因为假山、池水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的符号。苏州园林的假山有湖石、黄石、土石结合和土山四种不同的类型,还有许多单独布置的峰石,中国文人历来有藏石、赏石、品石的风尚,这是对自然的尊崇和亲和的表现。
苏州园林中的花木富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每一座园林都有各自见长的名花古木。例如,拙政园的荷花,沧浪亭的竹子和梅花等都是著名的,因为这些花木被视为如同高洁自强的君子一样,具有不畏寒冷和强暴的品格,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苏州园林的建筑物是园中景观的主体和中心,根据居住、读书、吟诗、作画、抚琴、唱曲、奕棋、品茶、饮宴、憩游等不同的需要,而建成厅、堂、轩、馆、楼、阁、榭、舫、廊、亭、台等不同的形式,辅以精美的室内装修、家具、陈设和室外变化多端的花窗、铺地等,使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表现了我国江南古代民居建筑精湛的技艺,成为当今我国传统建筑和住宅建筑最为完整和丰富多彩的博物馆。
园林中的人文内涵是我们在了解园林中不可放过的。应当了解每个园林的园史和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懂得园名和园中各个建筑命名的含意和来历。喜欢诗词文学的要注意欣赏园中的楹联,研究历史的要留心园中的碑刻,爱好书法的可观摩书条石上的名人手迹,喜欢摆设的可以研究园林中的各种家具和陈设,总之苏州园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反映了苏州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应当细细加以品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个园林主要特色的话,我觉得大致是应该这样:
拙政园 清逸疏朗的水乡风情 写意山水的杰出画本
留园 精湛丰富的空间处理 书法石峰的艺术集成网师园 以少胜多的小园极则 精致典雅的宅园典型
环秀山庄 独步江南的湖石佳构 造园叠山的生动教材
沧浪亭 崇阜广水的城市山林 千秋文脉的传承学府
狮子林 风月无边的禅意真趣 盘环曲折的石品洞天
艺圃 剪山裁水的太湖片角 高风亮节的君子宅园耦园 佳偶双隐的爱情诗话 枕波临街的水城人家退思园 因地制宜的贴水妙构 江湖野航的画里风光
2.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 篇二
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运用了多种意境创作手法:“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典雅隽永,深邃无尽”“安详恬适,内向温情”等等。此处着重分析其中的一种,即“安详恬适,内向温情”。从本义上理解,安详恬适,内向温情似乎是形容人的一种状态,那么引申到古典园林中,这些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将逐一分析这一意境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
1 安详
安详在形容人时强调神态平静,从容稳重,那么当用来表达一种意境时,则更注重其“静”和“稳重”这两层含义。
1.1 静
苏州园林居于城市之中,但内部环境却十分恬静,正是多种手法的运用才创造了这种怡情养性的场所。苏州古典园林把虚静推到了极境。例如,网师园中部池北有竹外一枝轩等建筑群(见图1),这里门窗空豁,轩廊虚灵,气息周流,四通八达,契合于道家“太虚”之象。竹外一枝轩后,有集虚斋,它所追求的也是这种境界。如果说竹外一枝轩的开敞是“虚而待物”,那么集虚斋则要旷然无忧,寂然无思,淡泊忘怀,“虚空其心”。集虚斋藏敛于敞显的竹外一枝轩后,较为幽暗深静,颇能生成收心忘怀的效应。
1.2 稳重
恬静怡人的环境使人修身养性,让处在城市喧嚣的人们体会到另一种情调,而苏州园林中的中国古建筑、山石的处理也使得整个园林体现出稳重的气氛。园林的“园”,写成繁体字是“園”。“口”是围墙,“土”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园林中,建筑和山石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园林毕竟是属于宅第的一部分,所以建筑还是要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的,约在20%,有些甚至达到30%。建筑物的种类很多,一般来说有厅堂、轩、亭、斋、馆、榭、舫、楼阁和廊几种,如此多的建筑种类无不体现园林的稳重。例如沧浪亭的建筑以沧浪亭为中心,四周环绕有临水轩,明道堂,见山楼等建筑(见图2)。沧浪亭主体山丘是一个土石结合的假山,西边以石体为主,东边以土体为主,而沧浪亭则置于土体之上。亭由四个石柱作支撑。下部的梁与相应的装饰也为石材,显得整个亭子十分稳重。此外,园林中常用叠石造山的手法来创造其稳定的自然环境。叠山所用的石头主要有黄石、湖石两种。黄石横直成块,敲打之后能出现层层剥离的效果,园林中常用黄石来作池岸。湖石曲折凹凸,多孔多涡,讲究“瘦、漏、皱、透”,常用来叠假山,形成高低多变的各种造型。
2 恬适
恬适,它所强调的是安适、适意。苏州园林是结合建筑、园艺、绘画与文学的综合性艺术。山石、池水、植物、建筑和陈设布置,都是构成一幅园林山水画的基本元素,它把各种艺术元素都恰当的运用于其中,适于在有限的区域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景观。走进园林,不论住宅与园林共处的小型园林,还是住宅与园林分离的中、大型园林都可以感受到一份恬静怡人的幽雅情调。中国园林,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且与园之大小有关,苏州拙政园以动观为主,而玉兰堂、海棠春坞、鸳鸯厅,则辅以静观。网师园以静观为主,而循廊渡水,则佐以动观也,怡园则动观静观几参半矣。即小如畅园亦深悟静动组合之理。正是这种将多样化的手法处理得恰到好处的境界,才会使得整个园林富有恬适的意境。
3 内向
内向,通常形容人内敛而圆通,含蓄而丰盈,而苏州古典园林也处处彰显着它内敛的一面,它善于用内敛不夸张的手法来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意境。苏州园林往往都是院墙高筑,门庭虚掩,不管墙外的世界多匆忙,墙内的世界却是另一番光景。探身进门,看见的是一道窄门,门后留着条路,深入内部,蜿蜒小路的一边还是墙,墙上开一排漏窗。窗那边绿荫浓密,有亭欲飞的景象隐约可见;再走几步,又见奇石峥嵘一角,箬竹斜横几枝;再疾步向前,漏窗上竟有蝴蝶翩然滴翠,定睛一看才知是墙那边几片枫叶探进了漏窗。就这样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知不觉又一拐弯,一处庭院豁然眼前。庭前有溪,溪下有桥,过桥是山,山间有路,拾级而行,忽上忽下。眼中所见,远近高低,各有丰姿:以石见山,以树见林,以桥凌波,以亭驾云。庭内更是琳琅满目,门上的雕花,墙上的字画,几案上的盆景,边侧的落地钟。绕过屏风出后门,院廊下蛇行几步,见一门洞框下如画一景,当你入画后蓦然回首,方觉刚才也在画中。几番出画入画,你就会觉得眼中所见似曾相识又别有意趣,原来你已绕园一周,开始第二轮循环了。就这样,高墙隔而不断,引人入胜,让你领悟内敛中的圆通;小径曲而不塞,渐行渐深,让你领略含蓄中的丰盈。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这就是苏州园林的情趣所在。在苏州园林中会经常采用“遮挡”的手法。假山、小院、漏窗等,都能适度地阻隔视线,让人只能看到园景一角,无法一眼看完全景,非得几经盘绕、迂回,才能得窥园林全貌。
苏州园林的内敛在很多细部设计上也充分地体现出来,例如铺地。园林在设计之初就会用非常巧妙的手法,不加夸张地适当变化,继而产生丰富的效果。在室外比较常见的是以砖为骨,以石填心的铺地。在碎石之间还用不同色彩的土、沙填塞,不仅有图案变化,还有色彩变化。还有一种铺地是用砖瓦构成,其图案构成主要靠砖瓦和缝隙之间嵌填的各色卵石及碎瓦片,和砖石相间的铺地风格迥然不同。大体来说,苏州园林的铺地多为几何图案,但有时也用色彩鲜艳的瓷片或缸片铺成植物、动物的图案。
墙顶通常做成波浪形起伏,墙面上做漏窗,门洞边框的形状各异,变化让人叫绝。除此之外,“书条石”在苏州园林中也是很常见的,它是镶嵌在墙上的小型石碑。因为园林中有许多廊,廊间除了设置各种漏窗以外,仍有许多墙壁空着,若张挂字画易受风吹雨打,所以就用书条石取代字画,如此种种细节无一不包含着它内敛、含蓄的情趣。
4 温情
走进苏州园林,粉墙黛瓦构成了园林的基本色调,在那里尽显着温情的一面。温和柔情的色彩与皇家园林色彩丰富、金碧辉煌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苏州园林里的黛瓦在粉墙头上不露声色的一压,粉墙的白就白得如此从容、谦虚、内敛、柔和、谨慎。
温情的园林到处弥漫着春天般的气息让人倍感柔和。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气象万千,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而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都可以说是像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流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流连光景。拙政园雍容华贵,优雅大方,有一种文理上的缠绵,正如“梧竹幽居亭”上的那一幅对联所示: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如果把拙政园认作春容,留园就是夏姿。从窄门进到长廊,通过一扇扇漏窗往外望去,经幢、枫树、栏杆、湖石折回身,踱步到“绿荫水榭”,盛夏就来了。水榭里的窗是空透的,与长廊上的漏窗形成对比,一个像是清式家具,一个像是明式家具。留园的精华在于它的水面和水面四周的景观,绕水一周,等于穿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苏州园林是历史的艺术。这种温和柔情的意境在春夏秋冬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5 结语
上文所述只是对苏州园林其中的一种意境进行分析,然而在这种综合的艺术载体中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还有更多,比如苏州园林的叠山、理水;比如苏州园林的各种造景手法;比如多种意境的创作手法等等。上述内容充分体现出苏州园林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质,也更丰富的营造了安详恬适,内向温情的意境。
摘要:对苏州古典园林中意境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分析,着重探讨了“安详恬适,内向温情”这一意境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应用,揭示了苏州园林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特质,对当代园林设计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园林,意境,环境,建筑
参考文献
[1]卢新海.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8-21.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1-202.
[3]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4]楼庆西.中国园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3.
[5]曹明纲.中国园林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3.看《园冶》谈苏州古典园林 篇三
摘 要:当漫步于苏州古典园林之中,难免不被它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典雅的人文气息所吸引,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园林中的古典建筑与园林景观的融合与统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苏州古典园林优雅古典的艺术气息体现出一个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从明末建筑设计师计成编著的《园冶》出发,谈一谈苏州古典园林,以及古典园林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影响。
关键词:苏州园林;古典园林;园林建筑;“园冶”;园林景观
从古至今始终有着最高评价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境界就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因为中国古典园林本身特有的风格与韵味而独树一帜。《园冶》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造园家计成所创作的园林营造的大量实践的总结、归纳的基础。《园冶》是一部对江南私家园林的整体规划、内部设计、施工以及园林各类部局、细节处理论述的比较全面的综合性园林专著,它将经验提升到了一定的理论高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见解独到、内容丰富。
1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提出了“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宗旨,同时这也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总体原则,这一理念贯穿了全书的整体内容。
所谓巧于因借中的“因”,指的是我们从无形物体的表象层面出发,就是说要根据地形势的高低变化随着地势的高低变化,设计出与其地形、地势相对应的园林景观。例如在高山上就适宜搭建凉亭,在濒临水岸处可以依照水的流势来建筑水榭,我们也可以将蜿蜒而偏僻的小路来做游览园林的路线,这就是所谓的‘精而合宜者。
所谓巧于因借中的“借”,如果我们从无形物体表象的角度来分析,就是说我们打算规划的园林构思和立意虽然用地范围已经很明确了,但是营造园林不能被这块用地的景区所限制,应该从整个地域的文脉以及文化背景来考虑园林的设计思路。如果古典园林的景区脱离了当地的地域文化与环境背景的根据与影响,也就成了没有根部的木头。整个地域环境的远近相互因借,有机整合是园林景观设计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巧而得体”,进而为广大游客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秀丽景色。远借、邻借、俯借、框景、应时而借等是在园林景观上用于借景的处理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园林的设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是否遵循“体宜因借”、“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生搬硬套,园林中的构造景观应该设计的巧妙得体,更应该贴近自然源于自然,这才能使游览者的审美体验达到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境界。
2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古代造园理念受到了儒家崇尚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的深远影响。风景式山水园林包含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早期对真山真水的单纯复制,还是后期对自然山水的提炼、重构,表达的全都是对自然风景的追求和向往。计成把前人的这种思想和追求加以精练、准确地概括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古化造园的追求目标和造园的风格特点。
“人作”的意思就是人工的,“天开”就是天然的,两者本身是一对矛盾体,同时处在对立面状态,但是,计成用“自然”将“人作”与“天开”二者统一起来,“人作”的原因是崇尚自然,目的是为了追求自然,而“人作”的最好的效果就是像“天开”一般,这才是“人作”的最高水平。如果要想“宛自天开”,“人作”找先就要必须符合自然法则、按照自然规律去规划,不论是园林总体的布局规划还是局部中的掇山理水,都当是“师法自然”。只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才能做到“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1]
如今在对景观项目的设计手法上很少有设计师采用完全古典式的设计手法了,“宛自天开”已经很难再像原来一样全园范围内可以看到了,即使如此,但是在园林中一些局部细节上的处理,依然会追求“天开”的效果,就比如说在处理园林中人工河滩的时候,会将大小不同的鹅卵石、块石散布在河滩周围,有的稀碎、有的疏密,设计师尽可能地做出自然河滩的效果,这仍然是遵循“宛自天开”的造园手法。
在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影响下,强调要素为自然景观的古典园林,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审美的境界;受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理论的影响,在古典园林艺术中成为一条遵循的不可动摇的原则是源于自然,崇尚自然,并且以前者为重心。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是古代中国人的一种悠久的生活智慧和对自身认识的凝结。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典园林就是充分地表达这些哲学观念的载体,也就成为了一种在儒、道思想影响下的艺术形式。
3 开林酌因、[2]当要节用[2]
“开林”指的是开林辟土,是针对建造园林立基时而言的。对于园林建设,开山破土、堆山挖池的事情都在所难免,“开林酌因”的意思是说设计园基和构思方案的时候要认真考虑现场的场地条件,不能一味地盲目地更改基地的现状。“开林酌因”应该是从施工的角度来看待设计,是在造园方案阶段考虑到后期的施工时期及工程造价的一条重要的原则。“节用”通俗易懂就是“节约使用”的意思,一方面节约是造园开支的另一方面是材料的节约。
造园开支的节约一是避免大范围对基址现状的变动,避免大的土方工程,二是避免材料上盲目追求高档,应该遵循就地取材。对边角废料的再利用是对于材料的节约使用。如碎片、小瓦、方砖多为此类都是苏州园林中常见的花街铺地所采用的材料,看上去像没有用的材料却可以点石成金做出好的景观效果,内容丰富多彩的纹样。计成在《园冶》中有言:“废瓦片也有行时,当胡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斗,冰裂纷纭”。[3]
4 结语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内容丰富、文化博大精深,作为在古代造园经验总结的《园冶》一书中的许多理论见解和造景的手法在今时今日的设计师们仍然在适用。经过仔细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园冶》等造园著作,提炼并继承和沿用其中的精髓,是更好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的坚实的基石。
《园冶》虽然为三个世纪前的古老园林书籍,但是其中所揭示出的园林以及相关风景设计的总体原则、选址立意、构景手法以及师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维,对于我国现阶段的风景园林规划建设和景区开发中出现的偏差,提供了回避和解决的方法,尤其在理念思辨的层面,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文震亨(明).长物志校注[M].陈植,校注.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园冶注释[M].计成(明),注.陈植,释.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7,195.
[3]周为.古典园林的选址和立意[J] .中国园林,2005(04).
[4]张薇.《园冶》文化论之一[J].中国园林,2005(07).
[5]张薇.《园冶》文化论之二[J].中国园林,2005(08).
[6]张薇.《园冶》文化论之三[J].中国园林,2005(09).
[7]张薇.《园冶》文化论之四[J].中国园林,2005(10).
[8]王辉.《园冶》中折射出的古典园林设计理念[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6(7):12.
[9]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朱赛鸿,河北工业大学教授。
梁婧,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
4.关于苏州园林调研报告 篇四
网师园
我们首先去了网师园,坐个公交,进入一片居民区,走过一条窄巷,它就那么静静地出现在了眼前。就像一座普通的民居,不显山不露水,真真地应了那句“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网师图 2园很小,因而当我们一百多号人涌入时,里面便显得分外局促,难以体会古时小姐一人在园中散步时所领略到的独特韵致。我们的到来倒像是一群凡俗之客对这一片静谧的鲁莽冲撞了。
进入网师园,一回首我便注意到了这个场景,说实在的,我有点被它的精致复杂给震惊到。我觉得这显示的是古人的一种生活节奏。静下心来精雕细琢,并不深究其必要性,只是按照一种惯例,再适当加以挥地做下去。最终在他们手中诞生的是一件工艺品。而我学习了两年建筑,学习的则是对于空间的一些处理,角度较为宽大。也许我会觉得古人的这种做法充满了匠气,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有时候,我觉得自己也该学着将目光放在细部上,静心地去琢磨一件小事,将其做到极致。即使结果是无意义的,但至少耐心是可贵的。网师园震撼我的另一个场景便是图二。明与暗的强烈对比,让人眼前一亮,给我以强烈的美的享受,至是一种神圣。在园中逛逛,会发现多处这样的明暗对比,特意在屋顶与墙或者屋顶与屋顶的交接处留出一小片天空,将一束光引入。在这极小的天空下相应地还会种上植物。我觉得这是一小片土地的引入。有天有地,合起来便是一个微缩的世界(如图3)。但是在有些地方,工匠们在交接处留出的天空是比较大的,在这种情况下,要营造的便不再是一种明暗的对比了,而更多的有一种景观的意味,就好像一个自带天光的放大版的盆景。相对于前者,这一种类型的透气性更强,且更加舒展。照此推断,交接处再扩大一个等级,便成了大家可以进入、观赏、驻足的喜闻乐见的院子了。
留园
参观完网师园的下午便紧接着步入了留园。留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我迷路了。在这留园的弯弯绕绕里确是让我看见了“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味。在现今的建筑里,我学到的便是交通应该具有便捷性和引导性,最失败的应该就是让人迷路了吧。但是在这苏州园林里,我想交通已经不再是交通了,它的目的已经不是要通往某个地方,它的意义就在于当下所处之地的所见所感。我想也是,古时的小姐们无法见到外面的世界,如果家里的园林做得直来直去,几步就走完了,那图 6么她们岂不非常无聊。为了将这游览之路延长,园林除了弯弯绕绕的曲折,还会随时随地有停留稍歇之所。停留稍歇之地有四种类型(图5)。其一是停留时间最长的类型,即在游览路线之外另辟的一块空间,可以是独立的亭、阁等建筑物。第二种便是廊道的一种变形,像是高速上的紧急停车带一样。第三种也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种便是在交通的转弯部位延长其中一者,设置一些类似盲肠末端的尽头,这些尽头不会被经过,因而成为可以停留的地方(图6)。第四种便是最最简单的直接在路边停留。因为廊道边上一般都设有石质或木质的椅子,既起围护之用也可稍作歇息。
园另一打动我的便是图7中这一光带。这或许可图7以归入上文网师园中提到的那类空隙中的最小的一种。狭长的走道形成的黑暗与狭长的空隙引入的光带的对比,下雨时在屋檐下还有垂下一层薄薄的雨帘,淅淅沥沥,行走于其间,虽难免会被雨水打湿,却又别有情趣,欲罢不能。
拙政园
拙政园是我们逛的所有园子里最大的一个,因此整体布局显得的开门见山了。虽然古代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大门口建一个照壁来挡住煞气,同时也能保证一定的隐私,免得大门一开,别人就把自己家里给一览无余了。但是在门口放一座假山的还是第一次见。但是与其说这座假山是为了起代替照壁的作用,我倒宁愿相信,这座假山是因为有文化的主人家突发奇想跟工匠说自己想要一个开门见山的效果,然后工匠就率直在家门口直接放了座假山来得亲切可爱。
在逛到小飞虹和小沧浪时,老师说,在园林里,没有两根线是严格平行的,都是非常随意的。而且在人的感知中是否严格平行,是否严格成直角之类的几何意义上的差别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几乎无法被感知。所谓的正交只是为了如今工业社会的高效罢了。是的,过去的工匠既是设计者也是施工者,许多事情都是在施工时根据具体情况临时决定的,兴之所至,不需要任何理由。而如今,设计与施工成为了两个环节,两者之间的交接,便注定了设计的结果必须是明确且完善的。如果设计师在某个角度上模棱两可,便会导致施工者觉得无所适从。因为在如今由于产业链的存在,大家的技能都过于明确,加之现实的浮躁与功利,各种责任与纠纷,施工者便成为了只会照着图纸做被明确要求的事了。以前的工匠是在真实的建造中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设计,而现今的我们则只是在1:100或1:200等缩小过的模型或电脑建模中调整。前者能够使设计具有更好的感官体验,对景、风向之类的处理都会更加真实细腻,但是存在不够完善、考虑不周的问题(因为真实的建造难以推倒重来)。但是后者虽可反复琢磨,但虚拟与现实终究是差了那么一步。
退思园
在逛园林的时候,会有许多导游带团路过。便会经常听到一些有趣的介绍,导游说这块铺地叫做“五福捧寿”,五福即那五只蝙蝠。“留”字像桌子上放着两个酒杯,所以“人”因为喝醉,都歪了。但是留人不如留心,所以“人”又像是少了两点的“心”。还有拙政园里面长得像宝瓶一样的门洞,取“保平安"之意,这些无处不体现着古人的小情趣。这让我联想起建筑中的象征主义,在满足功能的基础上,给予艺术造型某种象征意义,例如悉尼歌剧院、柏林爱乐乐厅。在进行建筑的专业学习之前,我一直以为建筑的评判在于其外观。我甚至一度希望,待我成为建筑师,要造一座类似某种动物的住宅,让生活充满乐趣。但是开始学习后,我渐渐觉得这种“像某种东西”抑或说是只注重于拗造型的想法是非常肤浅可笑的。但是在园林中,主人家在自己的宅子里,将自己的一些愿景通过一些手段表现在一些小东西上是无伤大雅的。所以我想也不能完全否定这样一种象征的做法,关键是要把握住这个尺度,像是河北的天子大酒店就做地太过头了。
5.苏州地区园林城市创建考察报告 篇五
9月23日至24日,我市创建园林城市考察组对苏州市及苏州工业园区、常熟市和张家港市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进行了实地考察,短短两天的学习考察,虽属走马观花,但苏州地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的气魄和胆略、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先进理念以及创建园林城市的工作做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一、认识高度统一,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完善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苏州地区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为了将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苏州市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创建园林城市作为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民心工程”来抓,通过完善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强化宣传,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创园工作,做到意识到位、规划到位、责任到位、政策到位、管养到位,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面积迅速扩张,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城市逐步由建设型向功能型、质量型、美化型转变。目前苏州各市已路成网、林成带、树成荫、花满园、夜如昼。如苏州新区基本完成了70平方公里合作区主要基础设施开发建设,其中30平方公里建成区达到“九通一平(通路、供电、供水、燃气、供热、排水、排污、邮电、有线电视和土地填高平整)的国际水准;常熟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3479公顷,绿化覆盖率为57.12%,绿地率为55.98%,人均公共绿地16.96平方米;张家港市城市绿地面积是建县时的860多倍,建市时的45倍,绿地率为36.5%,绿化覆盖率为40.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6平方米,被授予“江苏人居环境奖”和“中国人居范例奖”。通过创建园林城市,全面提升了城市环境水平,推进了城市建设大发展,促进了城乡经济大飞跃。
二、高起点规划,城市绿化建设品位不断提升
常言规划是“龙头”,苏州地区在“龙头”上大做文章,形成了完善的城市绿化规划体系,一是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以此作为指导城市绿化建设的总纲,全面照章实施;二是编制城市道路系统绿化专业规划。苏州新区按照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超前构思,将每一条道路绿化带宽度、树种配置、绿化景观及灯光亮化配备编制了详细规划,并先行实施到位,做到一路一树种,一路一景观,车随林走,步随景移;三是高水平编制公共绿地规划,通过聘请国内外高水平规划设计单位精心规划设计,确保了规划设计的高水平、高档次和高质量。无论是苏州市环城河、苏州新区的金鸡湖,还是常熟虞山、尚湖、张家港暨阳湖的绿地系统规划,均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历史人文景观和秀雅迷人的自然山水风光为一体,达到了以城市园林化标准来设计城市,大手笔构建山水园林城市,营造最佳人居环境的效果。
三、高强度投入,城市绿化建设快速推进
苏州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为城市绿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城市绿化建设的高标准又促使周边土地产生高附加值,反过来又保障了城市建设的高投入。苏州市投入了38亿元整治老运河,其建设的高标准、人性化、自然性令人赞叹,沿河土地价格较整治前提高数倍;苏州新区7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投入了300多亿元,城市绿化建设在200x年达200多万平方米,200x年
达300万平方米,2005年计划达390多万平方米;常熟市近三年直接用于城市绿化建设的资金近10亿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每年增加1.5平方米以上;张家港市200x年、200x年两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3.8亿元用于绿化建设,200x年投入达3.5亿元,同时通过拆房建绿、建路增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等形式扩绿增绿,绿地总量大幅度上升。高投入带来高回报,凡是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周边区域地价急剧攀升,如常熟市虞山风景区旁的土地价格每亩超千万元,苏州新区金鸡湖边房价两年内翻了一倍。张家港市利用沿江高速公路建设集中取土的契机,规划建设了4.25平方公里的暨阳湖生态园区,开挖了占地800亩的水面,基本完成了区内全部道路和绿化建设,区内面积20.5公顷、容积率为1.4的湖滨住宅区每亩地价达270多万元。200x年常熟市、张家港市土地净收益均在20亿元以上,为城市绿化建设筹集了充足的资金。
四、高水平管理,园林绿化管养机制逐步完善
苏州地区近年来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规章,制订规范性文件,依法治绿,确保园林绿化事业健康发展。同时城市绿化建设管理由制度化转为人性化。一是严格实行绿线控制制度。市政建设与绿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张家港市明确市域12条主干道两侧规定范围内为绿化控制区,其中张构路两侧各60米、苏虞张一级公路两侧各50米,其它道路两侧各20-30米,绿线控制区内不得改作它用,所有建筑只拆不建;二是实行绿色图章制度。凡是新建项目,无绿化审批不得开工,无绿化验收不得交付,同时逐步推进老城区绿化达标工作,凡绿化不达标单位一律要缴纳绿化异地建设费,造绿增绿;三是完善责任机制,落实长效管护措施。按照谁所有谁管理的原则,落实各有关产权单位的管理职责;由园林绿化、城管、城投公司等部门组成管护督查小组,每月不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分通报,不合要求的责令其迅速整改;对公园绿地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制订了管护标准和考核细则,充分引入市场机制,将日常管养全面推向市场,实行公开招标,竞争承包。目前苏州新区、常熟、张家港均无政府部门所属的园林绿化养护队伍,管理人员大幅度减少,苏州新区从事绿化行政管理的仅两人。由于各项制度完善落实到位,不仅提高了管养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政府财政支出。
苏州地区园林城市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园林绿化建设管理要上水平,只有从创新机制,理顺体制,完善管理,提高品位等方面入手。要创出能充分体现自身特色的园林城市,我们认为,我市创园工作应着重在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加强绿化规划建设管理,形成全社会参与绿化建设的氛围。一是完善城乡绿化规划体系,加快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业规划。突出旅游资源特色的南部山区及天目湖绿色旅游规划,突出自然山林特色的燕山风景区和西郊风景区休闲园林规划,突出绿色景观特色的沿护城河、湾溪河市民游憩绿化带建设规划,结合居住区绿化和城市公园、小游园规划,形成完整城市绿化体系;二是完善绿化建设管理体制,在城管局园林处基础上成立园林局,可为二级局建制,参照张家港市等地办法,实行城乡绿化一体化管理,严格绿化建设审批,实行严格的绿线和绿色图章制度,确保城市绿化不欠新债;三是完善园林绿化达标制度,通过拆房建绿,异地建绿,逐步还清老债,提高单位绿化达标率;四是建立全民植树机制,全民造绿,通过划片包干、建特色林等手段,形成全社会参与园林绿化建设的
浓郁氛围。
二、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营造山水园林城市特色。围绕溧阳多山、多水、多森林,山水相依的特色,做足山水特色文章。首先是凸现天目湖山水资源特色,大力推进天目湖自然山水旅游园林建设,让其成为都市后花园中的盆景;其次是加快启动燕山风景区和西郊风景区建设,建成市民近郊休闲乐园,融山在城中,园在城中,绿在城中;第三是加快实施湾溪河沿线绿化景观带建设,形成城区南北向绿化轴线;第四是严格控制城区三块契形绿地,为远期园林绿化建设大发展创造条件;第五是逐步实施沿宁杭高速公路、104国道、芜太运河和S239线两侧绿化防护林带,形成市区东西向四条绿色走廊。
6.中西古典园林教案 篇六
庆云一中
孟繁华
2011年3月
中西古典园林
一、学情分析:
因为本课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联系较为密切,学生通过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可能有少数的学生曾经去某个园林旅游过,即便没有去的同学也到过本地的小型公园,所以本课和现实结合讲解,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习鉴赏中西古典园林,用比较的方法了解中西园林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手法,提高对古典园林艺术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中西自然观的不同,在园林艺术的鉴赏过程中窥见他们背后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的差异。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重点学习中国私家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手法,深切体会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主要知识点:
1、中国园林艺术的主要特点。
2、中西园林艺术手法的基本区别。
3、了解中国园林的一二件作品。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结合中西园林的形式特点及造园观念,理解“天然图画”与“人力穿凿”的含义,提高对祖国优秀园林艺术传统的理解。
2、难点:领会中西古典园林艺术中体现出来的思想文化的差异。
(四)教学方法:利用图片、课件等各种媒体,通过讲解,引领学生欣赏、思考、感悟、享受。
(五)课时: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欣赏几幅学生所熟悉的本地园林图片。
这些图片大家应该非常熟悉,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是你平时的时候可能没有仔细的品味过。
所以吗,美的东西我们可一定要仔细品味呀!下面我们一起步入中西古典园林园林,去感受它们如画的美景。(板书:中国古典园林)
(二)讲授新课 :(总35分钟)
根据开始展示的图片,请同学思考、回答:园林由哪些元素组成?用几个词、几句话描述一下你眼中的园林。
生答。师总结:(1分钟)什么是园林?(2分钟)(板书)生根据课本回答,师补充。
1、中国古典园林(总23分钟)(板书)
中国的园林很多,而且园林艺术的文化底蕴也很深厚。
提问:同学们能列举一些中国古典园林吗?
生答,师补充。有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香山公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网师园等,这些园林可分为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伴随课件展示。)(1分钟)
⑴ 皇家园林:(总9分钟)(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颐和园,伴有师生互动。(侧重)(6分钟)
要求学生总结,皇家园林的特点:宏大而华丽的皇家气魄,所谓“移天缩地在君怀”。(1分钟)
⑵ 私家园林:(总17分钟,重点。)(板书)
课件展示并讲解留园(简略)(5分钟)
课件展示并讲解拙政园(侧重)同时要求学生感受中国园林艺术的意境。(7分钟)提问:请同学们分析中国园林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2分钟)魏晋以来,文人追求隐居、田园的生活,从繁华中挣脱出来,寄情山水,也正是因为向往“寂无城市喧,渺有江湖意”的生活,江南宅院多由士大夫阶层参与甚至独立设计,崇尚自然,再现山水。到了明代,有很多园艺师本身就是画家出身,受他们影响下的园林艺术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可谓“优雅画境家山林,丰富玲珑别洞天。”
中国的艺术都讲究“境”,诗有诗“境”、画有画“境”、曲有曲“境”····这个“境”便是“意境”。园林艺术作为各种艺术的综合体,“意境”尤为重要,它可以看作是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而这个最高境界又是精神的寄托和理想的家园。
启发学生总结私家园林的特点。师适当的补充。(3分钟)
私家园林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的精华。由于面积较小,私家园林建筑具有独到的布局特点。a、b、c、d、因地制宜、灵活多变、以小见大、曲径通幽,步移景异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山水的形象,尽量不露人工的痕迹,又能体现出自然山水神韵的造园思想。设计精巧的建筑有着 “画龙点睛”之笔,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境界。
内涵丰富——营造有文化品味的审美意境:如拙政园(中国私家园林之最)与谁同坐轩、留听阁。
以上是本课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下面继续欣赏西方古典园林,希望通过对比,大家能够对中国古典园林有更深刻的认识。
⑴文艺复兴的意大利(2分钟)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⑵古典主义的法国(4分钟)
a、造园思想:自然美不是最美的,必须经过人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界。b、造园手法和艺术特点:
课件展示。师作简单介绍。
请同学们思考:与中国造园手法相比较,西方园林主要有哪些特点? 生答,老师补充。(1分钟)
(三)小结:(2分钟)
中国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亭阁临水、曲廊古木,人工与天工浑然一体;法国和意大利的古典园林,林木丰茂、径直坛正,是秩序井然的人造园林图画。
(四)作业:(1分钟)
结合本课内容,给我们新校园或我们周围的环境提一点建设性意见。讨论与探究:
请同学们思考:如果你是园林设计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造型要素实现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理想?
7.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 篇七
中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是中国的以及世界的艺术瑰宝, 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外园林。四种园林艺术相互借鉴、交织, 其中艺术造诣最高、文化气息最重的当属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皇家园林地势显赫、气宇非凡、景观颇多;私家园林贴近自然、意蕴浓厚、十分精致。中国的园林艺术起始于商周时期, 在明朝、清朝时达到创作高峰, 其中皇家园林的创作高峰则是在清朝的鼎盛时期。一些著名的园林景观有圆明园、畅春园、颐和园、西花园、静宜园、静明园、留余山居、避暑山庄等等。除了少数皇家园林之外, 其他园林面积都比较小。而要在较小的空间范围内展现出自然风景之美, 重点和难点就是突破其局限性, 这就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无限的意境。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1]67。在园林的创作上, 中国的园林创作一直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 达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绝妙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可游可居。自然风景包括山、水、植被等, 并在模仿这些要素的基础上人工加以雕琢、改造, 提取精华之处, 并加以浓缩, 巧妙借景、因地制宜, 将自然惬意的风景创作于园林之中, 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人与自然相互融合, 展现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一些特色景物有通幽曲径、林立奇石、繁花树木、堆叠假山、清泉水池等, 这些景物相互穿插、互相映衬, 十分和谐。景物都是在自然基础上经过精心设计、巧妙搭配, 才能达到人工美和自然美的完美结合, 以景来写意。在这些人工创作的自然风景中巧妙地融合着一些颇具特色的亭、台、楼、阁、馆、廊、轩、榭、舫、桥, 这些亭台楼阁雕琢精美, 错落有致, 从而使得景物与建筑物相映成辉。园林的设计使得主人在居住的时候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惬意、自然的亲切和万千风情, 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寄情于自然的目的。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风格展现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古典诗词文化和儒雅的生活性格。
虽然中国园林有以上很多优点, 但是它自身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因长期受到封建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古典园林从皇家园林到私家园林, 大都表现为封闭的, 在园林的四面都设置有围墙, 仅供少数人居住游玩, 而且一般人不能随意进出, 如非踏入院内便很难欣赏到美景。且其服务的人群主要也是社会上层人士, 所以那么精美的风光也只能是供极少数人来欣赏。这就表现出了古典园林的私密性、封闭性以及局限性。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西方的园林艺术起源于西亚的古代波斯, 最突出的园林艺术便是法国园林艺术。西方园林比较强调主从关系, 注重中轴和秩序的井然划分, 从而营造一种端庄、雄伟的贵族气息, 以及清晰的几何平面感。西方园林把主要的建筑物放在突出位置, 在建筑物前多设置林荫道, 后面多设置花园。园林的主要特点是用纵横轴线将地面平分为四块, 形成“田”字, 并在林荫路十字路口交叉处设立中心喷水池, 中心喷水池的水还可以经由十字水渠来浇灌周围的植被。在最初设计时, 中央喷水池是有象征意义的, 象征着神圣而美好的天堂, 后来欧洲人将喷水池中的水充分利用来与各种明渠、暗渠相连通, 来完成一些喷灌工作。这种造园方法之后一直流传并影响到西方很多国家。西方园林主要体现的是西方文化的自由、奔放、思维的严谨性[2]。西方的造园艺术自有其系统性和理论性, 在几何计算、严密规划方面表现突出。近代以来西方大力推崇将园林公共化, 这一点要比中国古典园林突出很多。西方园林的代表作品之一便是法国的凡尔赛宫。凡尔赛宫建筑面积为11 万平方米, 园林面积达到100 万平方米。建筑呈现宫廷建筑的风格, 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对称协调。正宫和南北宫相连接, 并呈几何对称。其建筑采用了平顶形式, 不同于传统的曲线和尖顶风格, 更显大方、端庄。宫殿多采用大理石材质, 装饰富丽堂皇、雕刻精美, 西方艺术主义色彩浓重, 搭配有很多油画、雕刻、挂毯。凡尔赛宫花园中的花卉、植被种类繁多、修剪、搭配优美、富有规则。人工河流十分规整, 波光粼粼, 两侧则配有参天大树、女神雕塑。园林的这些特点使得其往往被用来举行一些重大仪式。
除了上述优点之外, 西方园林艺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西方园林由于过度追求平面化、几何规则性, 在设计图纸上或者在高空俯视时看似精美绝伦, 但是, 如若置身其中, 亲临现场体会则会感到有些呆板、无趣, 让人感受不到整体的美感, 使得设计者的思想不能被游众体会到, 与人产生距离感。
三、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古典园林渗透的分析
西方建筑文化和园林艺术的传入, 使得清代园林中出现了很多新奇的西式景观以及一些另类的装饰艺术。但是, 这些异质因子只是少量穿插在古典园林之中, 而且一般都表现在园林的细微之处, 作为园林的局部装饰, 主要用来搭配整个古典园林, 因此, 这并没有对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格局造成改变。即便是最为人所熟知的、模仿西洋建筑和园林的杰出代表作品圆明园也是如此。
圆明园的修建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它将中国造园艺术精华集中于一身。不仅有宫廷园林的宏伟壮丽, 还有江南园林园林的含蓄秀美, 此外还汲取了西方园林的建筑风格, 搭配和谐, 布局合理, 堪称万园之园。在长春园的北部便是著名的西洋楼, 这是一组欧式风格的宫苑建筑群。它与园内其他古典风格园林相独立开来。西洋楼建筑群占地约为6.7 万平方米, 占圆明园总面积的百分之二。西洋楼是在乾隆年间开始建造并完成的, 它的设计是由传教士和中国园林设计师来共同承担的, 历时十二年。作为中国皇家园林中西方园林艺术的代表作, 西洋楼总共包括六组西洋风格的建筑、三组特色喷泉和很多的庭院小品。景区的布局风格也是规整的西方园林的艺术风格, 呈东西轴线布局, 东西轴线上依次有各种主要的欧式建筑、迷宫、雕塑、喷泉、绿篱、水池等。虽然西洋楼的总体样式和环境现的是西方巴洛克风格, 但在细节的装饰上仍融合了很多东方元素[3]。
清代时期私家园林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异国文化, 很多私家园林开始渐渐模仿西方建筑的一些特有风格, 在建筑的材质、装饰上开始出现西式的雕塑、石栏、西式玻璃以及其他装饰物。这在《红楼梦》中也有提及,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入大观园, 醉酒后误打误撞到了宝玉的房间, 在宝玉房间里便有一样让刘姥姥感到稀奇的装饰品, 那便是西方流传进来的穿衣镜。当时人们除了用镜子来装饰室内之外, 还用其来扩展室内空间。在《随园琐记》中记录的随园装饰中也有提及西方的五色玻璃, 并称装饰有五色玻璃的厢房为“琉璃世界”。
虽然中国园林艺术对西方园林有了一定的认可与接纳, 但是可以看到这种认可在规模上还是很有限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仍然是重点和主流。这种造园艺术风格明显地折射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矛盾, 可以将这种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归结为以下两点。
1.中国文化的传承性根深蒂固。几千年来, 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与外国的各种文化不断交流, 除了佛教文化和明清时期引入的西方文化外, 其他的文化都没有对中国文化造成多大的撼动。中西方在文化、人权、价值观、伦理观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 而中国的封建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根深蒂固, 难以从根基上发生改变。在清代中国人眼里, 西方的建筑文化和西方的装修被划归到“奇技淫巧”之流, 作为赏玩尚可, 但是难登大雅之堂。秉承着“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的思想, 外国文化的引入主要用来服务、补充本土文化, 当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造成冲突时, 西方文化则会让步于中国文化[4]。中西方园林在造园风格方面存在根本的不同, 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贴近自然, 敬畏自然, 而西方则强调人的力量、改造自然。所以, 两种文化相遇必然会有冲突出现, 而我们在引用西方的园林艺术时, 不会做到彻底模仿, 在冲突面前会将中国园林艺术糅合到其中, 以此来减缓冲突。
2.西方文化传播存在局限性。西方文化的传播目的主要是宗教传播, 其他的文化、科技的引入也都是为传播宗教服务;再次就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中西方的文化交流, 中国自封物上天国, 不注重与国外文化的往来, 以此故步自封。而西方的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大多是在宫廷之中进行文化传播, 难以普及到社会大众。因此, 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影响的范围和力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总而言之, 东西方园林的艺术文化有同有异、相互补充、相互借鉴的。17、18 世纪时期, 西方也开始接受中国的造园理念, 十分赞赏中国不规则古典园林的美丽之处, 并将这种理念引入本国的文化之中。中国园林崇尚人与自然和谐之美、意蕴之美、含蓄之美。西方园林崇尚人工改造之美、几何布局之美、自由之美。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园林的渗透方面表现出的融合和冲突反映出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接纳性以及排斥性, 而这种融合和冲突则是由中西方不同的社会性质、文化性质造成的。
摘要:本文在介绍东西方园林艺术的基础上, 分析了西方园林对清代古典园林的渗透, 从中也表现出了中国清代对于西方园林文化的主张和态度。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园林,清代,艺术,渗透
参考文献
[1]张前锋.浅谈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西方园林的融合[J].民营科技, 2012 (8) .
[2]关精明, 张淑娴.西方园林艺术对清代古典园林的影响[J].历史档案, 2006 (3) .
[3]袁祖志.随园琐记[M].安徽科技技术出版社, 1983.
8.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 篇八
【摘要】通过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介绍及分析,结合现代地产景观的发展现状,提出从前者中提取优秀的设计思路与设计方法,并以具体实践案例为范本进行分析,为中国地产行业的景观打造提供理论参考与依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地产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当中的瑰宝,却多以旅游景点的形式展示于世人,鲜有游人知晓其中蕴含的景观设计原理与处理手法。近些年,伴随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景观设计在地产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从苏州古典园林中吸取优秀的设计方法,借鉴古人对空间的独特处理方式,并将其应用在现代地产景观中,可以解决目前地产行业盲目复制景观空间的弊端,实现特有的设计成果。
1.苏州古典园林简介
苏州古典园林是以私家园林为主,起始于春秋时期的吴国建都姑苏时(公元前514年),形成于五代,成熟于宋代,兴旺于明代,鼎盛于清代。到清末苏州已有各色园林一百七十多处,现保存完整的有六十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十九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它们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1]
2.布局特点及应用
苏州古典园林是以私家庭院为主,可以使用的空间受限,游览和使用人群人数不多,相对于现代地产项的小范围居住人群的特点不谋而合。同样作为在相对有限的空间里布局建筑与景观的两者,布局特点成为决定整个园林特点的关键所在。
2.1主次关系及空间转换
众所周知,苏州古典园林诠释了江南园林的典型特点,那就是对场地主次关系的把控和对空间的划分,通过空间的转换,实现视觉及心理上的对比与变化。主次关系分为两种:主与次的分别由在空间布局上的景点的数量决定,这为组合型;主与次通过重心感强弱的景点相互联系,这为发散型。当然主与次界限并非相当明显,特别是苏州古典园林中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切景物环环相扣,又可独立成章,如行云流水,步移景异。
2.1.1分析留园中区布局的主次关系与空间转换
留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园林景观集中在住宅的北面,中区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与拙政园类似,精华之处总有山水相伴,中心开凿水池,以岛、桥划分水面,背面是以山石堆砌而成的人工假山或土石山。入园小道由建筑墙垣围合而成的,总长达50多米,通过空间的收放变化实现视觉上的转换。沿巷道蜿蜒前行,漏窗依稀可见中区的亭台楼阁,再折向西走,向外瞭望,顿时豁然开朗,与之前的曲径通幽形成强烈对比。濠濮亭、西楼、清风池馆和小蓬莱构成东面水池的半围合空间,而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和小蓬莱构成另一半空间。其中小蓬莱起到对两个大空间的联系作用,而两空间又互为观赏面,这才构成中区景观的整体性。
2.1.2以杭州新城国际为例分析景观布局与空间转换
现代景观设计追求更为简练时尚的线条美和更为人性化的空间感。杭州新城国际项目景观设计借鉴苏州古典园的空间布局以及空间转换的手法,运用现代设计元素营造了景观空间。
这里仅以杭州新城国际东区为例,分析运用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景观布局和空间转换在其中的运用。东区主入口设有水景,这与留园入园大门前厅的障景相得益彰,虽然元素运用不一,但同样起到对入园景色的屏障作用。东区中心庭院同留园中园一致,采用挖池造山的设计方式,大水池北侧设有落水墙垣,墙后是人工堆砌的山丘。所有景观节点都围绕水池展开,节点间互通小径而又利用植物遮挡若隐若现。南面滨水平台与东面伸向水面的方形草坪隔水相望,并可观赏墙垣落水的美景,又依稀可见西侧水面上双层顶的木亭。而墙垣顶部另有一亭,为小区最高处。从上俯瞰,整园景色一览无遗。此处最远视线可及圆形草坪,形成穿透整个空间的进深感。与留园中园相比,墙垣顶部一亭如可亭,高高在上;两处滨水平台如小蓬莱和涵碧山庄外的平台;而大水池中的木亭如濠濮亭,却略显偏大。同涵碧山庄处观赏北面假山和可亭的视线关系如出一辙,新城国际东区水池南面平台观赏落水和墙垣顶部之亭同样景色迷人。
2.2空间韵律变化
苏州古典园林的空间处理如同音乐一般的旋律和节奏,即不可过于单调,又不可变化过度,讲究变化与重复的平衡统一。而现代景观设计亦是如此,整体格调和元素务必统一协调,而局部又追求非一致的设计创新。
以常熟中南世纪城为例分析韵律变化:
通常现代地产项目都为平地造园,人为造坡实现视线关系的转换和景观美学效果的表达。这里仅以常熟中南世纪城A组团为例,浅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空间韵律如何在现代地产项目景观中得以运用。
整个组团景观空间分为入口、下沉庭院、中心草坪、泳池四大区域。从东面进入即是入口空间,利用原有与外界路面的相对高差,将水景自西向东分设多层落水,配以墙垣、树穴、雕塑和灯具等,如古典园林中照壁一般,对外半遮半掩的展示园内景色。再往西是最为独特下沉庭院,人为利用车库空缺形成近乎五米的落差,形成内凹景观。下沉庭院西侧为落水墙,顶部设有一亭。以此为界,西面中心草坪以对称形式,空间由放转收,延伸至泳池区域。泳池平面呈现T字形状,如同拙政园中部,是园区的精华所在。东西方向延续中轴对称,两侧排列精心装饰的圆柱,形成明显的序列感;而南北侧则设戏水池、拱桥、水上亭等景观元素。更为巧妙的是,泳池最西侧的无边界处理得以让视线沿中轴向西无限延伸,无形中扩大了组团的空间感。整个组团空间从东至西收放不断变化,两侧景观也不趋于一致,呈现拟对称布局,实现空间韵律的节奏变化。
3.应用展望
这里仅从场地空间设计角度对苏州古典园林进行的简要剖析,并以部分现代地产景观项目的应用为例进行了评判和阐述。然而,苏州古典园林是一本现实宝典,如何更多的发掘其中蕴含的奥妙和精道,并合理的运用在现代景观设计实践当中,将成为未来探索和研究的重点。[科]
【参考文献】
9.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 篇九
论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审美文化内涵
“scenery out of Artistic Conception,Emotion from Scenery”
—Aesthet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from ClassicalPlaque and Couplets Jiangnan Region
摘要:江南古典园林以意境取胜,注重塑造韵味。保存至今的,同时也是艺术价值最高的多为文人园林,其建造设计者多为一些艺术素养很高的文人画家,浸透了精致的文人主题情致,具有耐人寻味的“意境美”。其中的匾额楹联的设置更是这一意匠和文心的独特体现。“景以境出,情由境发”,匾额楹联在意境创造中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江南古典园林;匾额;楹联;审美内涵
中国古典是集建筑、园林、文学、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艺术更是涉及文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类艺术领域,直接记录了造园的一些历史,反映了园中景点设立的文学渊源,有效地深化了人们对古典园林意境美的感受和认识,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本文以江南古典园林为例,探讨匾额楹联于情景交融中的美学内涵。
1匾额楹联的构造艺术
江南古典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称。按照阮仪三先生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一书中对“江南”地理位置的界定,它主要指“长江下游、环太湖和钱塘江两岸”的大片地区。境内的主要城市有“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松江、扬州、泰州、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等”。自古以来,这一地区造园活动一直很活跃,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园林精品。江南古典苏州园林素重匾额题名和楹联的设置,仅苏州一地其古典园林中“厅堂景点名称共有252处;匾额总计238块;楹联150副;砖额72块”【1】。这些匾额楹联既表现出与北方皇家园林、南方岭南园林相同的共性,又充分显示了其独特的个性,情调优雅,意境深远,直接体现园主或设计者浪漫的艺术想象和高雅的文化修养。这是“造园家赖以传神的点睛之笔”,成为园林空间意境塑造的重要手段。如《红楼梦》中就有“偌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凭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的论述,由此可见匾额楹联在园林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江南古典园林的匾额楹联大多出自于历代文人学者,又由著名书法家书写镌刻而成,因此不仅属于文学类作品,也是珍贵的书法作品。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在其造园意匠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景致增色不少。匾额最早多为实用功能,赋予建筑一个名称,以说明建筑的用途,起到标志作用,常置于建筑上较为醒目的地方故与“额”字涵义相连。楹联最早则多为表达人们的企求和意愿,形式多样,可以直接雕刻于楹柱和门框两侧。可以雕刻于木板上或竹板上分别挂在对称的两根楹柱上、门窗之两侧、或中堂之两边。匾额用材一般为木制或砖刻,其形式丰富多样,直接参与园林景观的构成。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我国古典园林中的亭、榭、舫、阁、楼、桥等处的匾额与楹联对景观和环境都起到了衬托和深化的作用。匾额楹联的意境特质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个形制繁复的、以静态为主的综合艺术系统,一个集萃式的综合艺术王国。中国古典园林匾额楹联与其他各艺术门类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融紧紧围绕同一主线发展,最终形成完美统一的整体。它是创作严谨、制度完备、积淀深厚的艺术形式,不仅成为古典园林的点睛之笔,而且还作为独立的艺术品。园林匾联的首要任务是传情达意、画龙点睛。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品评和鉴赏留存至今的江南古典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可以发现他们蕴涵了如下的一些审美文化内涵。
2.1“入世”与“归隐”是矛盾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雍也》记载了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观念。孔子人格化了大自然,认识到人与自然在广泛的样态上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从而可以相互感应交流的关系。“仁者比德于山,智者比智于水”。“仁者不忧”,宽厚得众,稳健得着,有“静”的特点,故仁者乐山。“智者不惑”,捷于应对,敏于事功,具有“动”的特点,故“乐水”。这里所谓的“乐”是对大自然美的欣赏和感受,是儒家审美思想的一种体现,由此将惊世治国的仁人君子的品行才能与“动静”、“山水”结合起来,确立了“比德山水”的思想。如拙政园小沧浪北步柱的隶书对联“清斯濯缨,浊斯濯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梧竹幽居的隶书对联:“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等皆出于此。
儒家实现其“仁”的价值目标最有效的实践路径就是“入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而当“入世”的理想与残酷的政治斗争实现之间产生冲突的时候,儒家们则又萌生了“归隐”的念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按“人之常情”的需求理论,他们又不愿真正放弃最终的价值目标而归隐于山林,正如《楚辞·渔夫》载“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于是在闹市中建起高墙“独善其身”,寄情于咫尺山林,“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如苏州沧浪亭、网师园、拙政园。曲园和同里的退思园等处的匾额题名,都深深地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入世”与“归隐”的矛盾心态。
2.2“有我”与“无我”的统一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上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艺术意境的创造。宗白华先生在论述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时将人与世界的接触关系按层次不同划分为五种意境,而“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之间的,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最高的心灵具有体化、肉身化”【2】,它是“主于美”的。园林的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不是一片有限的风景,而是要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象存境中、境生象外而又渗透着主体情致的完整和谐的空间—它既是“实”的空间,又是“虚”的或“灵”的空间,二者互渗互补,契合而成以不测为量的、令人品赏不尽的空间美的组合【3】。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境界是和中国古代哲学、美学中关于虚实、有无的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宋元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减淡,传统的审美趣味和对美的追求已经开始由“具体人事、仕女牛马转到自然对象、山水花鸟”【4】,于是山水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禅宗从中晚唐至北宋也日益被人们所接受,禅宗的教义一经与中国传统的老庄思想融合,便焕发出前所未有的魅力,它们“要求自身和自然合而为一体,希望在自然中允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4】,达到一种“无我之境”。所谓“无我”,是指将个人感情思想蕴藏于对对象的“纯客观描写”之中,不直接外露,甚至并不自觉意识到这种“思想感情和主题思想”的表达。苏州狮子林小方厅匾额“园涉成趣”取意于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传达出一种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着的美,将日常的田园生活情趣与玄学、佛学的“人生解脱”联系起来,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世的物欲追求和扰攘纷争,而与无限自由宁静的人格本体相合一”【5】的富有深刻哲理的艺术境界。留园西部景区匾额“小桃坞”,小溪尽头壁额“缘溪行”皆取陶渊明《桃花源记》意境。怡园鸳鸯厅南半厅匾额“锄月轩”脱化于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意。艺圃“思嗜轩”对联:“朦胧池畔讶堆雪;淡泊风前有异香”则通过对池畔自然风光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淡泊、超脱世外的美感。
如果说“无我”是不直接表露或抒发个人思想感情,那么“有我”则是极力强调“主观的意兴心绪”的传达。自元代至明清,社会条件的急剧变化带来了审美趣味的变异,“文人画”正式确立,自然山水景物完全成为了发挥个人主观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的审美感受中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被更为明确地“表现”出来。苏州拙政园之扇形匾额“与谁同坐轩”意取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虞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苏轼官场失意,寄情山水、追求超脱,孤芳自赏、只愿与清风明月为伍,表现出孤傲自洁的气质。“与谁同坐”的匾额题名与临水小轩相得益彰,触动了游客的审美感受,“人们要去捕捉,去聆听清风明月下的天籁之音,去咀嚼醇美的诗意,去眺望举目入画的景色”【5】,于是产生了无尽的遐想,与山水共鸣。艺圃“博雅堂”抱柱对联:“一池碧水,几叶荷花,三代前贤松柏寒;满园春光,盈亭皓月,数朝遗韵芝兰馨”,联文通过描写了自然景观“碧水”、“荷花”、“盈亭”、“皓月”等,直接歌颂了园主高雅的风度和脱俗的品格。“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松柏”、“芝兰”自古都是用来歌颂君子高尚品德的,这时的自然景致全都成为作者抒发感情的表现手段了。怡园“小沧浪”对联之一:“竹月漫当局;松风如在弦”通过对“竹月”、“松风”等自然景致的描写给人无尽的想象,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2.3 “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因景现,“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园林是由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自然景物组成,以“物化”的形态存在。然而这种“物化”的自然景物并不同于天然的山水泉石,由人有意识地建造而完成。这些自然景物通过人的加工处理而达成一种和谐,传达出一定的思想感情,使人在观赏的过程中产生共鸣,获得审美愉悦。园林中的匾额楹联作为作为一种信息交流的工具,可以迅速而直接地传递园主或造园者的思想感情,有助于游览者产生美的感受。
网师园八角小亭匾额“月到风来亭”取自于韩愈《奉和juezhou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北楼》“晚色将秋至,长风送月来”诗意。小亭位于池中半岛,池水清澈,于秋夜欣赏月光波影,确为无比惬意恬适之事。亭额“月到风来”,恰到好处点出了人物主体的希冀,使人欣赏之时产生共鸣,情景交融,确为画龙点睛之笔。苏州怡园“画舫斋”楹联:“占一年好景,数朵奇峰,经卷熏炉,谁与赠洞霄仙侣;拟招隐羊求,寻盟欧社,绿衰青箬,人道是烟波钓徒”,以景结情,情由景生,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乐逸自然的高雅兴致,使人读后产生一种对隐逸山林的清高生活具有无限遐想和追慕之情。
3匾额楹联的运用前景
江南古典园林,尤其是讲究诗情画意的文人园林特别注重园林意境的创造。“景以境出,情由景发”,意境美是中国美学所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园林意境美的创造更离不开园林的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背后不仅蕴含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独特的审美观,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它使园林“不但有美的形式,更有美的内涵,让游人在游览时不但得到身心的放松,还满足游憩娱乐的需求,更能受到文化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满足精神审美的需要”。
匾额楹联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大有可为。当今中国有些园林工程在权力审美、政绩审美的影响下,和人文化、自然化、生态化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已经离得很远了。随着中华民族人文素质的普遍提高,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与创造将越来越得到普及和认可,对表现和抒发这种意境美的匾额、楹联,及其有关联的诗、词、文、赋等艺术,书法、篆刻艺术,牌匾装潢制作艺术,必将日益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形式到内容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和发展。
笑揽双峰入云端,绝地昂然小众山。
奇胜从来生险处,不瞻此景觅其肱?
翩跹烟昱层云起,绝笔神工赛画仙。
参考文献:
[1]李衍德,胡玲凤.苏州古典园林匾额楹联的艺术 [J].中国园林,1994(4):12.[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70.[3]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317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282,288
10.苏州园林课件 篇十
1、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
2、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3、体会遣词造句的准确性。
【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征,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组织方法;
2、了解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海盐的绮园,想必大家都去过。请谈谈对绮园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这篇艺术性很强的说明文,就概括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基本特点。作者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写得很有特色。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轩榭(xuān xiè)因地制宜对称(chèn)重峦(luán)叠嶂(zhàng)阅历嶙峋(línxún)诸如此类胸中有丘壑(hè)镂(lòu)空俯仰生姿败笔明艳蔷薇自出心裁琢磨斟酌(zhēnzhuó)别具匠心
2、观看苏州园林的图片、视频;
3、范读课文(或听课文录音)。
4、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理清结构
1、快速阅读2~6段,2、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列出提纲。
第2段:总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3段: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第4段: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第5段: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第6段: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3、这几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第2段是从整体上概括,第3到第6段是局部的具体说明。
4、默读7~9段,看看重点写了哪些内容?
三段依次说明苏州园林的图画美、图案美、颜色美。
四、掌握说明方法
1、为说清事物的特征,说明文常常运用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画图表、列数字、引用等。请从文中找出其中运用的一些说明方法,并说说它的作用。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
A、作比较:“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突出特点;
B、打比方:“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使对象形象可感;
C、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增强说服力。
2、结合《中国石拱桥》,你还能再找出其他的一些说明方法吗?
A、举例子:“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既增加可信度,又使内容血肉丰满。
B、列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有准确的了解。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学习,大家基本上把握住了全文内容: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基本的说明方法、说明的顺序,从而对说明文这种体裁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一、三;
2、利用各种方法,小组合作,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
3、课外参观绮园。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
3、请说出以下句子使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
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的卢沟桥。
⑵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⑶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⑷(卢沟桥)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⑸唐朝的张 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二、品味语言
出示投影:
1、请学生找出与下句匹配的原句,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⑴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心中早已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语言简洁、雅致。
⑵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相同。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⑶至于池沼,全引用活水。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用“大多”来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池沼没有引用活水的情况。
2、体会加点词语运用的准确性
⑴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
⑵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先“艺术”后“技术”,强调的是苏州园林假山堆叠的艺术性,能给人审美愉悦。“不仅”说明没有技术作保障,艺术效果将难以产生,只不过苏州园林更多的是体现出“艺术性”。
③实际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使景物不是一鉴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致繁复、有层次了。
3、学生自由补充:
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
二、《语文作业本》。
2、参观绮园,写一篇介绍绮园的说明文:
⑴可以整体介绍,也可选择某一特定对象,如桥、山石、树等进行说明;
11.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 篇十一
基于项目设计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现代园林色彩在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当中的挖掘工作。项目设计应当具备优越的区域环境, 周边的生活环境相对优美, 山灵水秀, 景色如画。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 更加造就了古典园林景观当中的独特景色。与此同时, 项目建设的地域特征更加决定了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从整体上把握了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特征。在项目设计的过程中, 采用古典园林艺术设计手法, 竭力营造自然脱俗的园林风格, 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设计语言与符号。
2 古典园林艺术设计
在布局的过程中, 应当选择山水结构, 同时也应当因地制宜围绕地势合理布局, 并结合当地主要文化特色建筑庭廊等要素。原理艺术设计还可以结合中国古代文化当中的意蕴, 着重从文化内涵与意境当中把握园林设计, 而不能只是具备古典文化意蕴的形式。从艺术设计的角度看, 古典艺术风格的园林设计更加在意自然环境与人之情感的巧妙结合, 通过对土壤以及植物环境的考察, 形成自然舒适的设计灵感, 创造一种诗画情景, 形成了一种“中国画”式的园林景观。
古典园林艺术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展现一种具有一般性的文化内容, 表现当地历史发展路径, 并将景象提升到一种精神层面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教育人们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利用现实生活的环境空间, 形成全新意味的景观特征, 通过利用当地身心健康的环境空间, 加之新的景观内容, 构建人文景观、园林景观、自然景观、文化景观。人文景观以当地的中国古典文化为背景展开设计, 建造具有欣赏价值的人工景观。
园林植物景观艺术设计与构思中, 需要匠心独运地利用当地具有特色的花草树木, 园林艺术设计应当形成地域性特色。植物应当是这种园林色彩当中的重要角色, 例如, 文竹搭配等, 有意识地利用区域环境当中的特色植物, 更好地表现古典园林艺术创造魅力。
3 古典园林艺术表现方法
3.1 园林艺术设计中的休闲设计
对于本园林的休闲设施设计, 应更加注重景观的宁静感, 以符合人在散步中的视觉规律。园林中所设置的园林小品均采用古代景观手法以及材质, 从而使得整个园林在休闲设计上, 营造一个曲径通幽、荷香四溢、碧水盈盈、杨柳婆娑以及极具古代气息的休闲场所。另外, 通过采取绿化把围墙隐掩, 让人感到空间的无限, 再充分结合同类绿丛和园外行道树梢的相互交融, 及公园绿地与河滨绿地视线互通, 把游人视线引向无际的天地。
3.2 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布局
园林艺术设计中, 有时候需要展现古典园林设计当中的“曲折性”, 为此, 园林的布局应当着重采取“化简为繁, 化直为曲”的说法, 采用错落纵横的艺术表现形式, 展现这种“曲折”的意蕴, 令观赏角度与视角更加立体化。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强观赏视角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还能够提升城市景观融合自然风光的艺术审美效果。除此之外, 为了能够达到古典园林艺术设计中“柳暗花明”的艺术特征, 对园林种植布局也应当“巧经营”, 设计城中湖等艺术景观, 这正是古典园林艺术景观艺术的完整表现。
3.3 园林景点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设计过程中, 形成古典山水园林景观的特征需要在绿化方面给予一定的艺术加工, 通过保留绿地景观相关的原生态特征, 搭建庭廊与门洞, 结合跌水以及叠山等形式创造性地构建一种古典山水园林景观效果。景点在设计的过程中, 应当具有景观效果, 还应当形成一种天然合成的自然历史文化内涵。
3.4 园林种植艺术设计分析
在现代园林艺术设计方面表现出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 形成景观当中的四季变化效果, 需要综合利用造景艺术设计思路, 形成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植物景观内容。与此同时, 还应当充分汲取观赏景观艺术设计的思路, 通过对不同花木的搭配对园林植物种植文化加以展现。除此之外, 在绿地设计中, 应当将植物充分覆盖在园林的每一个角落, 植物的种植则应做到四季常青, 充分展现植物季节性与个性美, 同时, 还应当表现出植物群落的艺术美感。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设计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结合现代园林色彩设计理念和古典园林艺术景观特征, 开掘古典园林艺术创造与现代园林艺术设计之间的切合点, 并将巧妙地结合应用在设计当中, 对于现代园林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修春华, 唐志刚.浅谈黑龙江森工国有林区绿化苗木产业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25)
[2] 肖茂福.中国园林绿化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 2012 (6)
【苏州古典园林实习报告】推荐阅读:
古典园林的手法11-22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07-19
古典园林设计说明10-05
中国古典园林之我见08-13
中西方古典园林比较08-23
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10-27
中国古典园林史转折期12-19
《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维权)》笔记06-09
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意境美06-29
园林建筑苏州园林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