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2024-10-19

中国英语教育现状(共11篇)

1.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篇一

China has a huge population, so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will be very hard to control. Many specialists to solve this problem, but no one have a good way to solve. Now,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have about 1.3 billion population, and land holdings per head average only 0.82 hectares, also the plough holdings per head average only 0.106 hectares. It take up 43% of the world, so that means the resource of our country is very less now, and didnt surpass the half percentage of the world.

In this article, I will show you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Chinese population policy.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licy

Start with 1949, china was liberate. The leader of china was make a policy which is encourage people to bear, because the Mao think a strong country need a huge population. So, in that time if a woman burn many children, then the woman will called “hero woman”.

And many people were born, that is why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were very huge new.

In 1978, the family plan were start to use, because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is too huge, and need some policy to control it. So Chinese government was start to use the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that is the most useful way to control, they do many thing like welfare to the Chinese people.

At that time, many of the population were like thispolicy, because they can get much benefit from this event.

I have seen some poster of the family planning in 1978, and I think it is fool the common people in that time. So I always pity for all elderly Chinese people, and my parent tell me it was very cruel that time. When you born more than one child, you will have much and much punishment from the government, like to injure your house, increase your tax levy, but not cruel as kill you, so Chinese is very kind that time!

Now, the government have been thinking the problem of the population, some peoplesay that we have been keeping the family planning, and other people think we have to stop the family, so it have two choose of family planning, each of it will have a big change in china.

Family planning is a kind of population policy in the world which is very common, many country were use this policy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because it is very easy to use, and very convenient to manage the population. Also is very low-cost to use.

But it have some bad way, like it will have a big problem called aging of population, it made the many young peoples burden very huge, very hard to care two parent or more.

Conclude, family planning isnt the best way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and it can bring many problem to the country. But we cant find another way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so we just can use this policy.

The policy of population now

One Chinese leader of family planning department said that we have to keep going for family planning forever, and china need much and much strict family planning to control our population.

Then many specialist to publish their own idea of family planning, all of ideas were talk about to weaken or stop the family planning, and give some advice of population. Here I would like introduce some specialist ideas.

Chinese population is very large now, if we stop growing immediately, it will have a big problem call aging of population. If this problem happen, the young people will be very hard to provide their family.

Population will be stop growing to 1.8 milliard if we dont do anything, so that is a good way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and dont have much shortcoming. It can be a better way to control the population, isnt it

If we still using the policy of family planning, it will have a large population decrease, and will have aneffect of many thing. Productivity of china will be less, and manpower resource will be less too.

This is all my thinking.

Jerry

2.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篇二

1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及现存的问题

当前,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我国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诸如建立开放性的教育体系, 发挥教育的多种功能;强调教育的民主性, 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等等。这些变革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体系, 以保证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能否实施科学的教育评价至关重要。

1.1 当前我国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科学的教育评价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保证, 是深化教育改革、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 是实现教育管理和教育决策科学化的重要环节。

当前,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我国的教育评价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1.1 教育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随着人们对教育评价目标和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 素质教育评价的内容也日益全面, 不仅要评价教师的教, 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 也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 还要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

1.1.2 教育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在“应试”教育中, 评价大多采用单一的方法, 或是单纯定量或是定性的方法, 严重影响了教育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因此, 素质教育主张把各种评价方法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 又可以互相弥补其缺陷和不足, 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1.1.3 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由单纯的教育行政部门转变为学校管理者、同行教师、学生以及教师本人都可以对教育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不仅对教育活动的评价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 而且, 使教师和学生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 充分体现了他们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教师、学生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进行反思, 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 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1.1.4 日益注重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

从教育评价注重的区分、甄别、选拔性功能向重视教育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转化, 力图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 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 使教育活动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1.2 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的教育质量评价在理论和实践中有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仍存在着某些方面的问题。

1.2.1 评价理论知识不足。

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中国教育界才相继展开了教育评价理论研究, 我国教育评价理论研究是建立在泰勒教育评价理论的基础上, 引进和吸收西方各流派教育评价理论。因此我们缺乏扎实的研究和宣传, 在思想理论的准备, 在方法论和具体方法上的准备都显得很不充分。因而出现了“一窝蜂”的现象, 理论知识的不足造成了实践中的诸多问题, 往往流于形式, 不见成效。

1.2.2 评价标准确定不甚科学。

现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在社会和学校中往往不一致, 出现了许多用人单位不认可毕业生 (学习中相对优秀) 的情况, 同时也的确有一些高分低能的毕业生走向社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单位招聘的时候只重智力, 却忽视道德品质, 致使本已在学校教育中岌岌可危的德育地位日益下降。

1.2.3 评价过程中的客观性较差。

首先是评价的方式手段单一, 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法不能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些方面, 诸如心理素质、能力倾向等是无法以成绩的形式完全展示出来的;其次, 我国教育测验由于理论上的不足, 使一些科学的统计测量方法不能普及。

1.2.4 评价结果的反馈作用不强。

一些教育评论专家曾经指出, “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什么, 而在改进现状”。现今的教育质量评价却主要以排名为目的, 却无法通过教育质量评价发现自身不足, 结果导致一些学校固步自封, 不能在教育改革中得到提高。

2 关于以上问题的几点看法

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要使教育质量评价工作真正促进教育发展, 为教育改革服务, 就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看法:

2.1 加强理论知识储备。

把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搞好, 就必须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我们必须大力普及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相关知识, 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同时还要勇于实践, 积极实验, 而且持之以恒, 百折不挠, 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发挥教育质量评价的有利作用。

2.2 建立评价制度, 完善评价标准。

每年由国家政府、学校和社会选出代表, 组成评价政治机构, 制定出三方均认可的统一的评价标准, 正确地反映供需状况, 更好地协调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逐步建立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价机构, 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对其进行严格审查、科学管理、认真复查, 确保它的权威性, 使得教育评价工作公正、准确和客观。这种教育评价机构将会逐步参与各种教育评价工作, 使得教育评价工作不仅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以使教育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使人更加信服。

2.3 在发挥教育评价鉴定功能的同时, 注重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和决策性功能。

教育评价应该是以促进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发展性评价。将学生评价的结果完全用于诊断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给予有效帮助。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矫正性帮助, 使他们真正为掌握而学习, 以适应知识增长的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反馈, 可以为决策者的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最有利的参考, 真正将教育评价的改革和管理的目的落到实处。

教育质量评价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 只是就教育质量评价问题谈了一些个人看法, 管中窥豹其中难免有失偏颇, 若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甚感欣慰。

摘要: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使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随着对教育问题研究的深入, 教育质量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分析了我国教育评价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同时就这些问题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科教兴国战略,教育质量评价,现状

参考文献

[1]B·S·布卢姆[美]等著, 邱渊, 王刚等译.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

[2]苏谓昌, 张笛梅.教育评价技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9.

[3]张玉田, 程培杰, 滕星.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 2.

[4]刘本固.教育评价学概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8, 10.

3.论中国动画教育的现状 篇三

关键词:动画教育;市场;产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动画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动画片被称为美术片,还处在起步阶段,制作人才屈指可数。所以培养人才,是美术片发展的关键今日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骨干力量,除了在工作中自学成桶外,大部分专业人员来自艺术专门学校。其中,主要的创作力量一动画人员,则经过艺术、技术等各方面专门的培养,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回顾动画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五十年代初

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家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办动画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该科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电影学校,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美影”工作,使美术电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1.2六十年代初

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其中设立动画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动画人员。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1、1963年毕业,该校于1963年停办,这批专业人员又充实了“美影”的创作队伍。

1.3十年动乱之后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断了十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培养动画制作人才迫在眉睫,首先是支持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班,曾多次派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动画人员。其次与上海华山中学合作,开设中等程度的动画职业班,已招收了三个班级,共培养了六十多名动画人员。三是在厂内开办动画训练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2美日的动画教育

如果将世界动画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美国与日本无疑是这个大舞台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主角。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与日本动画的成功,与他们的动画教育密不可分,他们的动漫教育与产业联系紧密,动漫教育与市场接轨。

2.1首先美国的培养模式自由灵活

在美国的大学,动画专业学生学习时间根据个人要求而定。例如:学生翔两年,得专科学位。学习四年,得本科学位。在此期间,需要完成一些作品。而且学校的要求不同,作品的要求也不同。

2.2日本动画教育模式

日本主要通过大学美术系或美术大学动漫专业、漫画专门学校、企业附属学校、特设专业强化训练学校等机构培养动漫人才。这些院校除去高质量师资力量和软硬件配置外,更注重实际学习成果的考察。其中,大学美术系或美术大学动漫专业主要培养创作能力,漫画专门学校则主要侧重培养技术能力。

2.3鼓励学生到动画公司自主实习

对于学生的这种实习需求。学校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到动画公司自主实习。通过动画公司实习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画制作水平这种实习形式也有两种。一种形式,是所在的动画公司提供一个实习机会,以进一步选拔后备人才。另外一种。则是学生到一家动画公司去做助理等工作。

3我国动画教育的现状与解决方式

3.1人才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动漫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丰富,除了各种动漫曜剐帆构充斥市场,很多大学开设的动漫专业也成为学生眼中的热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在校学生约50万人,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近10万人。然而,与这个统计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国目前至少有5亿动漫消费者,每年有100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但国内动漫人才的缺口却高达100万人以上。人才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动漫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3.2解决办法

首先,“产”与“学”的脱节使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陷入就业艰难的境地,但市场急需的高学历、创意型人才却又供不应求。培养创意型人才比技术性人才重要。所以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迎合市场需要注重未来就业,动画教育与市场接轨。如果只有从课本上学来的东西,而不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流程,是没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的。美国的动画培训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紧密,他们的教材根据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来设置,教师都是来自行业内部有经验的实际制作人员。所教授的都是实际工作的经验。加拿大动漫教学环境的规划非常注重与未来就业的工作环境相结合,把老师当做将来毕业后公司的主管,而学生就是未来投入设计的工作者。

另外,动漫是一个团体合作、各司其职、有严格流程的产业,完全不同于学院中的个人创作。一部动画片的完成,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彼此配搭。只有在教学中迎合市场需要,强调团队精神,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和实际操作,才能使之真正理解动画产业,在社会上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4结束语

4.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篇四

一.现就中国目前高等教育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清晰地显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维持一段时间的“穷国办大教育”的局面,且这种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是很难保证的。另外中国的总人口数中,我国受教育的人口较低,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少,这已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水平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无论在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方式,还是在师资水平、学生人数、高教投资、管理监控上都得到较快的发展,但仍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远远未能适当超前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平均8%的较快增长率,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在经济上具备了 “接收更好更高教育”的经济能力,并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对高等教育的更迫切的需求。然而现有的高等教育的供给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显得严重不足。当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探讨并尽可能提出相应的对策,对于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阶段的目标极为不利。

二.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

1.高等教育的生存与竞争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发端的严重滞后,发轫后的不连续性发展历程,以及一个多世纪高等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是我国高等教育在总体实力上远低于欧美等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实力。使得我国在WTO的框架和游戏规则内,在与欧美高等教育的生存竞争中处于“历史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这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挑战最为严重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2.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无论是从起点、过程之中,还是从结果上都是不公平的。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给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可预见的损失。而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也无疑加剧了有限的高等教育的资源紧张和匮乏程度;另一方面,在公平第一还是效率第一的争论上,还没一个很好的定论,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不稳的一个诱因。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监控问题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总是伴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而不断被人们关注,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向发展。同时高等教育的“扩招”所言生的高等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的问题凸显出来。如果不能把教育的“量”的扩张与“质”的稳定和提高有机结合,必然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处

理好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导致的质量监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有可能冲走别人走过的弯路。

4.教育部门的发展目标盲目追求高层次,偏离了社会需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与需求相脱节,本科生比例过大,挤占了专科生的就业市场;而专科生所学则过于理论化,不能胜任高级技工的工作。一方面,本科毕业生的工资水平下跌,接近普通的蓝领熟练工的工资。另一方面许多专科生找不到工作。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而引发了人们对教育的怀疑,对社会的不满,甚至上升到对改革的抱怨。更让人担心的是这种负面影响逐渐蔓延到义务教育阶段,一些边远地区、贫困地区新的读书无用论正在抬头。影响了我们这个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也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文明、道德、公平,加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是政策导向、社会价值观导向、人才培养结构出了问题。不是大学生太多了,是我们从政府到教育系统自身乃至全社会对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关心太少了。

5.是高等教育自身的道德与科学精神问题。

一教育者方面,学术造假及学术腐败问题折射其背后的学术道德水准下降、科学精神缺失的状态,这种负面作用将直接影响到在校学生,进而影响到整个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及社会诚信。另外,近几年高等教育自身也出现了一些背离科学精神的做法,如:过于频繁的各种评审、评优与评奖;过于量化的各种指标评价体系等。这些带有较强行政主导色彩和功利驱动背景的做法催生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弱化了学术道德与科学精神。二学生方面,校园暴力事件频繁发生,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下降,法律意识淡薄,综合素质不高。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

三. 解决方案

中国高等教育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其本质仍然是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由政府财政支撑的国立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仍然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

1.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网网络体系,增强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及高等教育的体系化和网络化:开展中外强强合作办学,努力打造以一流大学和学科,加快国际认证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准入,及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开放化;加强高等教育符合国际标准的法规建设和遵循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及高等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发展职业教育和数字教育,建立终身学习观念,及高等教育的数字化和终身化。从而是我国高等教育首先从质量上达到或保持在高水平的运作平台上,以质量求的发展的机遇。

2.追求相对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规定和内在要求,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公平原则。首先应完善助学保障制度,建立相对合理的奖、贷、助、减制度,尽可能保证亲困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其次,建立对弱势群体的“补偿利益”制度,包括对地区弱势、经济弱势、身心弱势的群体的利益补偿,及高等教育向这些弱势群体倾斜。最后,针对不同高

校的发展起点的不同所衍生的二次不公平问题,可以建立对弱势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制度,鼓励如是高等教育的机构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渠道。

3.要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适应性和质量的延续性,就必须建立高等教也质量的监控机制。具体地说,一是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多样化,即学术上的质量观、满足社会需求的质量观和整体性质量关;二是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把质量与法制观念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依法治教,依法保质;三是建立内控质量监控机制和外控质量监控机制,即内部建立校、院、系、班四级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外部应建立政府、社会和相对独立的评价机构三方互动有互不干涉的质量监控机制。四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的标准化和数字化,从而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达到世界的教育标准。

4.教育的过度发展与“知识型劳动力过剩”的互动必然造成教育资源的配臵不当和投资效率低下。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要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加大求职辅导的力度,提高毕业生核心就业竞争力——工作能力,提高就业率、薪资、社会满意度,为宣传高校吸引生源提供第三方公正和专业性权威依据。

5.教育者方面,应加强自身的文化和道德修养,强化法律意识,起到积极表率作用。学生方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科学与法律,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新时代大学生。

四.总结与展望

我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发展,虽然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他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一方面要认识到目前高等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只要我们努力的去做,我国的高等教育就可以向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样,获得健康的、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五.参考文献

[1]陶文达.发展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2]世界银行.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3][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第六版)[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5.中国目前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 篇五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需要国家的巨额投入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个工程没有搞好,就培养不出有信仰、有道德、有理想且身心健康的人才,没有人才何谈民族振兴、何来国家富强。教育所输送的人才不仅关系到国家其它投入的产出效果与效率,也是社会资源和国家潜力的核心成分,一个国家亏待了教育就是主动放弃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可以说,中国近六十多年来的教育,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综合素质决定了当今国家与社会的面貌,即国家的信仰与国格、社会的道德与秩序、民族的个性与未来。中国教育现状与建立文明强盛之国家以及和谐安康之社会对教育要求的差距非常明显,三言两语讲不清,百语千言道不明。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教育所造就的人才这一首要国家资源之间的竞争,人才的内涵不仅仅是拥有科技文化知识与基本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能够提升国家文明、民主与法治所必须的符合人文人道精神的信仰、道德与理想。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人们对先进文化的需求得到了更好的满足,从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体制问题层出不穷,严重束缚了人才自由全面的发展。教育体制问题亟待解决。

一、教育的不公,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几十年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就是这投入不足的经费,又把重点放在了城市,城市又放在所谓的重点学校和大学。整个农村义务教育基础薄弱,校舍、师资、设备、经费问题,长期以来制约着农村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全国农村学校的危房一直是各地方政府的一个心病。

二、学生的课业负担问题。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后作业多,学习压力大,这在中国大多数学校是普遍现象。我们仔细分析,素质教育在中国提出和实施已有十多年,减轻学生心理和生理负担的口号喊了十多年,为什么学生的书包还那么重,学生还有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如果说完全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师观念还没有转变,或者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

够造成的,这显然有失公允。其实,处于中国社会和历史这个影响巨大的背景下,中国教育所有的单一的改革和创新都是苍白无力的。在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观念影响下,每个家长都迫切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让所有的孩子都去挤读书成才这一座独木桥,那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从何谈起,我们的教育部门如果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岂不成了众矢之的。在社会分工和回报并不完全公平、社会保障系统还不健全的现实社会,我们哪个家长能放任孩子成为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面对严峻的生存压力和巨大的生活困难而毫不在意呢?家长的期望和社会评价使我们学校在传统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来回摇摆,不知何去何从,也造成了我们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不平衡发展。

三、教育收费的问题。

教育收费直接导致的后果是贫困学生辍学和教育腐败,对于这两个后果几乎是千夫所指,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到教育收费是谁造成的?办教育是公益事业,应该全部是社会投入,可是我们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社会其他渠道的教育投入微乎其微,这种情况下,教育不收费何以生存。多渠道筹措资金,是我们教育行政部门经常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可是校长不是企业家,学校也不是企业,不能融资,不能上市,拿什么筹措资金,只有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教育腐败和其他行业的腐败一样令

人恨之入骨,那么滋生它的温床也和其他行业腐败一样在于制度和环境,都是社会问题,并非教育本身能解决的。

四、关于“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是有所遗憾的。中国教育改革孜孜以求了数十年,却仍然没有摆脱“唯考试分数论”的束缚。素质教育的东风吹进新鲜空气之时,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来没错,却又被扭曲了,更高的教育质量,最好体现就是更高的考试分数!

五、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要求。从有书读到读好书,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好教育教学工作不仅是内容与方法的问题,而且更需要的是教师对现代教育教学工作的正确认识以及热心教育工作的良好的精神状态。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怎么发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工作的落脚点与归宿,是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教学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新课程教学特别强调的理念,其实,学生不仅要作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主人,也要作教育的主人。这个道理教育工作者都懂,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学者先行学习。而具体实施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往往是两张皮,教育教学者把自己当作主人,要怎么教就怎么教,甚

至人家怎么教我也怎么教。我们知道教育工作对象主体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时,除了正确认识学生学习态度、身心特点、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不同,实施因材施教外,还要了解学生个体的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教师教学不能“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这比被动接受更有效、更受用。

2、教学要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余地,有一定的自我学习的时间与内容,这既是当前特别强调的要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要求,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所必须的客观条件。

3、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有天生的惰性,学习又是一项辛苦活,如果缺少动机,缺乏兴趣,就没有了积极性,想学好比较难。有了学习动机,又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主动投入学习,才能学好。

4、教师要改变课堂教学方式,使课堂活跃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学生主体性发挥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尤其要让课堂充分生成。当教师的不仅要关注生成,而且要激发生成,更不能回避生成。

5、教师要吃透课标要求,精心选择和科学处理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能水平。比如现在进行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应该是学生自主能进行的学习,必须进行自主的学习;让学生合作的活动,应该是需要合作,通过合作能解决的学习;让学生探究的活动,应该是值得探究的,学生能探究的学习。

6.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篇六

1.您的基本情况

(1)您的年龄:____25____

(2)您的性别:A.男B.女

(3)您的籍贯:____舟山____

(4)您的教育程度:A.大学B.硕士研究生C.博士研究生D.博士后

(5)您的职业:

2.您认为高等教育的概念是?

A.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专业教育

B.培养专业人才的社会活动

C.仅是所有大学生接受的教育

D.不清楚 3.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满意吗?

A.非常满意B.满意C.不满意D.非常不满意 4.您觉得中国高等教育现行体制是否需要改革?

A.亟需彻底改革B.不需要改革C.温和、渐进式的改革

5.您认为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可多选)

A.高等教育体制存在先天缺失 B.高等教育政策导向错位

C.高等教育资金投入不足 D.管理不到位

E.商业氛围比学术氛围浓

F.盲目扩招 G.其他:__________________

6.您觉得高等教育改革的阻碍来自哪里?

A.社会环境B.教育体制C.公众观念D.其他:______

7.从学校角度看,您觉得高等教育改革该从哪方面入手?(可多选)

A.加强学生能力培养B.推行教授治校C.推动校企联合D.其他:_加强专业性 8.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应提升哪方面的能力?(可多选)

A.创新能力B.学术能力 C.沟通能力D.适应能力E.实践能力F.其他:_思考和质疑的能力_

9.您觉得现代的大学生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A.能够满足B.基本满足C.仅在在某些领域满足D.满足不了

10.您觉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谁的责任更重大?

7.浅析中国设计教育现状及改革展望 篇七

一、在专业招生的同时, 应注重专业设计生源的文化水平。

从现阶段设计教育的招生上看, 专业的高等设计教育招生时要搞专业加试, 非常强调专业基础技能, 在与文化基础的无法两全之际, 只好采取降低文化录取线的办法加以解决。因此, 二十几年来一直“享受”着降低文化分数线的“优惠”, 而正是这个“优惠”造成了包括设计艺术在内的艺术类专业教育的整体水平的下滑, 久而久之出现了恶性循环, 其根源就在对于文化素质的轻视。另外, 还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就是艺术及设计类考生高考录取时数学不计分, 设计思维必须建立在逻辑与形象思维并重基础上的创造性思维。而中学的数学课是建立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数学学不好还把设计艺术当作投考的出路, 这无疑又是一个致命的伤害。这说明设计教育的定位还在仅限于美育, 对全面的思维教育 (即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的教育) 的关注还不够。那么, 解铃还须系铃人, 从招生开始制订纠偏性的政策方法, 从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以专业和文化总分之和择优录取的办法, 既平稳又能有效地提高专业设计生源的文化水平。

二、要加强理论教学, 提高师生的整体素质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院校为解决设计教育的“当务之急”, 制订出一些“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结构菜单。而这些课程的设置大多以技术传授为核心, 缺乏设计理论与研究。首先, 绝大多数设计院校仍采取实践主义的教学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重技术, 轻学术。学生进入课堂就如同入了车间, 老师教给学生的更多的只是个人的经验, 而并非思考的技巧。其次, 设计理论的老师缺乏, 潜心于理论研究的老师更少。再次, 学生急功近利, 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 认为理论学习对将来就业没有直接作用。设计不仅是技巧, 而且是思维, 是人类对智慧的贡献。因此, 高等的艺术设计教育, 如果缺乏理论研究就不完整。学校应当鼓励老师进行学术理论的探讨和研究, 并引导学生通过对当代视觉语言的认识、练习和应用, 深入了解其背后的理论基础, 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设计理论与实践关联的问题。

三、鼓励创新教育, 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近年来, 许多学生从基础设计的模仿到毕业设计的抄袭的泛滥, 许多设计作品似同出一辄, 或者只是对老师的克隆, 缺乏创新精神。首先, 单一的模式化、标准化的考试 (素描、色彩、速写) 专业高考模式就已经抹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潜质。其次, 学校缺乏一批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生们也沉醉于玩昧传统技巧、迷恋于写实技艺。其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站在学科的终点, 学生站在问题的起点, 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一步步向终点靠近。或者更多的是, 老师和学生同时站在问题的起点, 向一个未知的目标迈进。或许人们还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多少都是起源于包豪斯。这绝对是对于包豪斯的一种“拿来”。包豪斯的首要特点就是在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 反对模仿抄袭, 墨守陈规。它所追求的是一种创造力的态度, 目的是在于要造就多样性。没有一个完全可以照搬照抄的模式。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想, 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那么, 学生要做的是集老师和他人所长, 扬长避短的吸收, 再根据自己独立的设计思维来完成作品。

四、对基础课训练进行正确的定位, 手绘与机绘同等重要

近年来, 由于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的图形技术功能使计算机变得简单和易于操作, 但同时也使学生从思维到操作都被动和过分地依赖于计算机, 不愿意多花时间进行基础训练, 手绘能力差, 从而淡化了自身艺术潜质的发掘和设计思维的调动。这必然影响到设计能力的提高, 导致设计水平的下降。其实, 在设计构思的过程中, 手绘其便捷、可与思维同步进行等更具有优势。当然, 计算机作为一种先进的技术工具, 在绘制速度、精度等方面是手绘难以代替的。因此, “手绘”和“机绘”在设计中不可相互替代, 两者必须平衡发展, 才能相得益彰。

五、注重民族文化传统教育, 对外国先进文化要进行消化和吸收

目前绝大多数院校设计专业的基础课教学中以“三大构成”占重要地位, 而传统的图案课被减弱了。事实上, “三大构成”并不包含设计教育的全部内容, 至少在优秀民族文化的继承和表现上缺少追求。他们认为, 图案代表着保守过时, 却忽视了传统图案所蕴涵的艺术精神。许多学生由于对西方设计大师的顶礼膜拜, 出现了大量模仿欧美风格的作品, 而真正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作品却很少见。现代设计艺术人才既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深入挖掘本土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发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 将现代与传统结合起来, 形成我国艺术设计的独有特征。

我们说, 未来的设计人才应该是一种通识的人才, 也就是说他们兼通多个学科, 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 尤其是实现大脑的合作, 这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标志。未来的中国会需要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人才, 我们在呼唤在中国诞生世界级的设计大师, 而这一切, 都依赖于我们今天的设计教育。中国的设计教育要在全球多文化这个大背景下谋求发展, 取得成绩, 真正组建一个现代化的设计教育中心, 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柱, 设计教育就必须进行实质性的变革。即深层启迪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潜质与潜能, 强调文化底蕴的充实, 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 开展多元的智力激荡, 造就培养设计大师的土壤。那么, 我们今天所期望的, 必将是未来要实现的。

俄语教学中“文学元素”之释义

郭娉婷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摘要】“文学是充满意义的语言”, “学习文学归根到底是学习语言的应用”, 因而在俄语语言教学中教师适当地导入俄罗斯“文学元素”, 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鉴赏能力, 还可以塑造学生的完美品格和人生观念, 在文学与语言的交叉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文学元素;语境;形象

任何一种文学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 形象化地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艺术, 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而诗词、小说、戏剧、圣经等文学元素, 更是文学中的精华。将诗词、小说、戏剧等文学元素导入外语教学中, 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吴振寅2007:46) 本文中所提及的俄语教学中的“文学元素”则特指俄罗斯“文学语言”及“文学形象”。因为这两种“文学元素”的渗透可以更直接地引发学生心灵深处的美感, 从而激发并保持他们对俄语学习的兴趣, 让他们在文学语言及其艺术形象的熏陶中, 体会学习俄语的乐趣。所以, 俄罗斯“文学元素”在俄语语言教学中的阐释及意义不可忽视。

一、“文学元素”之语言释义

文学语言意义的深厚、不确定、多样化, 使文学作品本身成为一个包容广阔、深邃幽邈的世界, 它以其强烈的吸引力使读者滞留其中, 从而增大了文学作品意义的蕴涵和表现力。从意义对符号的超越和对语境的依赖方面看, 文学语言既是一种因袭的语言, 又是一种创造的语言。也就是说, 文学语言的意义不仅依赖于文学本身, 更依赖于作品的语境, 意义甚至是游离于符号而和语境相靠拢的, 语境因此对把握语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换言之, 文学语言的意义是一种语境意义, 是一种派生的意义, 常常“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贾永雄2006:123) 一方面, 文学语言可以使学生体验作品的创作意境, 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 也可以透过语词体味其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Exra Pound曾说过:“文学是充满意义的语言”, Moody也有过类似的见解:“学习文学归根到底是学习语言的应用。”所以, 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时, 应该通过对其语言本身的分析突出文学作品的语境之美、鉴赏之美等特征。同时, 通过学习文学语言, 既可以提高学生对俄语语言内在之美的理解, 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质。

(一) “语境”之美

我们知道, 文学语言不以信息的准确传达为宗旨, 而是以意境的创造、心灵的发现为目的。所以, 从某种意义来说, “文学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对话”, 一种交流方式, 即“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对话——互不见面, 但同样存在一种语境 (context) , 即由作者、文学文本 (text) 和读者三者形成的文学语境。” (同上:123) 在俄罗斯文学之中, 首屈一指的当属其文学语言魅力, 堪称绝世经典。如:普希金、果戈里、托尔斯泰等等文学大师的语言造诣, 其深度、其美妙、其意境感染了无数学子, 其文风、其语义也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典范。时至今日, 越来越多的俄语学习者都从中受益匪浅。因为这种文学语言能够为学生构建出一个学习语言的绝美意境, 有了这种“语境”, 便产生了俄语的魅力,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俄语的兴趣。这种“语境”同样也激活了单一的俄语教学模式, 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一同体验俄语意境、畅谈俄语语言的天堂。

笔者仍记得在大学的第一堂俄语课上, 老师开篇引用了罗蒙诺索夫的名言:«КарлⅤ, римскийимператор, говаривал, чтоиспанскимязыкомсбогом, французским—сдрузьями, немецким—снеприятельми, итальянским—сженскимполомговоритьприлично.НоеслибыКарлⅤзналрусскийязык, тоонобязательнозаметилбы, чторазговариватьпо-русскиможносбогом, сдрузьями, сврагами, исженщинами, потомучторусскийязыкобладаетторжественностьюиспанскогоязыка, живостьюфранцузского,

нежностьюитальянского, атакжеотличаетсябогатствомипростотойгреческогоилатинскогоязыков.»这是第一次耳闻对俄语诗一般的赞美, 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俄语中文学语言的意境。走入俄语的殿堂, 不是死记硬背, 也不是单调无味, 而是让你尽情享受俄语的磅礴气势、栩栩如生、铿锵有力、温文尔雅, 还可以体验到它的丰富与简洁。这段具有文学修饰色彩的语言确实影响教育了许多俄语学习者, 也成就了他们驾驭俄语的梦想。

这就是文学语言的魅力之所在, 这种魅力主要源于语言自身的、原生的特性以及特殊的、具体的语境。文学语言对其学习者的教育与启迪胜过课堂上老师的千句叮咛, 万种教诲, 更胜过学生终日废寝忘食、埋头苦读的收益!实践表明, 在俄语教学中导入一定的“文学元素”着实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而且还能增强学生驾驭俄语语言的能力。

(二) 鉴赏之美

“语言是文学创作的第一要素”, 是表达作者思想的物质载体。正确把握文学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语义是欣赏作品的基础和前提。其实, 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读者对这一语言意蕴理解、欣赏直至接受的过程。由于语言、认知和阅历等因素的存在, 不是每一文学形象都能引起共鸣。在引导学生熟读甚至背诵俄罗斯文学作品时, 教师应选择经典片段, 抓住那些点睛传神之笔, 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 把握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领悟语言的精妙和神奇, 进而窥见作者的匠心独运, 悟到作品的不同释义。

在文学作品中, 作家用自己特有的审美能力从生活中发现美, 并以自己最深刻的语言再现美、创造美。这个过程又往往借助于美的形式和美的手段来进行、展开。形神兼美, 是一切优秀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国际交流、社会经济与人文观念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全国各高校的设计教育急速扩展, 目前中国已经发展到300个以上的院校和专业, 但我们的设计却在国际上默默无闻, 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能力和对社会经济贡献仍显得实力不足。这对整个设计界来讲不能不说是可悲的现象。原因在于因为设计教育的发展只是量的增加, 而缺乏根本的质的改变。中国的设计教育肩负着培育21世纪创新人才的重任, 承载着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追求人类的永恒价值。因此, 我们对设计教育培养人才的改革目标应围绕着具有“国际文化视野、中国文化特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来进行。

关键词:设计教育,文化,理论,手绘,创造性思维,民族

参考文献

[1]、袁熙旸:《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7

[2]、林家阳:《林家阳设计视野:设计创新与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1

[3]、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 (上下)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

8.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篇八

关键词 高职教育现状;实训室;校企合作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基础。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高职教育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空前增长的规模却不能掩饰后续发展明显乏力的事实。

一、教育观念落后,影响高职教育的基础

在高教大发展中,高等职业教育尚未能成为发展的重点,更未能承担起主要增量的作用。全社会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未达成共识,重普教、轻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接受普通高等教育,获得高学历是家长和学生努力的方向和主要目标,许多考生考上了职业院校也不去报到,而是宁愿复读后再去读普通高校,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新生报到率很低。职业教育非但没有得到社会舆论的有力支持,反而受到了观念滞后的严重影响。相对来讲,高职教育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和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专业设置跟不上市场的需要,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

高职教育与经济建设和市场人才需求尚有较大距离,突出表现为”你办你的学,我招我的工”,专业调整慢,传统专业所占比重大,面向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新专业设置和建设比较滞后,赶不上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技术升级的速度,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在就业市场上,属于高职教育范畴的专科层次学校毕业生总体上就业率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不强,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

三、教育投入不足,教学基础设施不足或相对滞后

高职高专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对实验室和校内外实训实习条件要求较高。大部分高职院校基础相对较弱,经费投入对政府依赖较大,加上连年扩招等原因,教学基础建设相对较滞后,生均占有经费、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占有教育资源都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和强化实践性教学的需要。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费,来源单一程度较高已经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的流动性比较大

目前各高职院校倍感困扰的不仅是教师人数的严重不足,生资比严重超标,而且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与高职教育要求差距明显,在学历和职称方面偏低。更为突出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形成,80%的教师很少有企业和单位的工作经历,更多的老师是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年轻老师,社会阅历低,缺乏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教师的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但工资水平却远远不及普通高等学校教师水平,因此教师流动性很大,不利于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

五、解决措施

1.彻底更新高职教育质量意识,确立新的质量标准

现在社会上对高职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不认可的情况究其原因在于高职教育的质量没有跟上,因此解决观念问题的最好途径在于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要提高质量就要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一要构建新型教学过程,二要注重科学的管理方法。

2.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改善人才结构

在质量意识上,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模式,尽量克服规模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在专业设置上不可能也不必要面面俱到,应根据各自的教育资源优势和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办特色专业,培养各具特色的人才,增强学校的生命力和競争力。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等情况,全面规划专业设置和优化人才培养结构,优先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建工技术、新材料技术及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高新技术专业;在数量和品种上大力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职业岗位的技术应用型专业;培养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级复合人才;加强传统专业改造,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革和提升传统专业;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导向,科学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培养结构。

3.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拓宽融资渠道

资金投入是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国家财政应统筹规划,每年拨出足额的专项经费,用于支持高职院校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和教材建设,以改善高职院校地基本办学条件,并能有计划的增加对此类院校的年度事业费拨款,彻底改变生均经费和教育资源占有量下滑的状况,保证高职院校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既不能坐等政府的政策扶持,更不能只是呼吁或期望企业履行社会义务,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利用自己独有的专业优势积极拓宽跟企业的合作领域和合作模式,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努力营造校企合作的双赢氛围。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根据办学需要,合理确定人员结构比例,大幅度提高专人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同时要有一定比例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加快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科研教学并重,真正提高待遇,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师范作用,尽快形成骨干教师群体。第三,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工作的制度,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

在研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有必要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思考这些关键问题的内涵、外延及其流变,做到准确把握,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9.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篇九

参与人员: 社会现状:

一、教育制度的差异造成的人文差异

中国教育95%以上采取的是应试教育,正是这样,中国的学生发展方向很单一,只是为了分数而拼命的学习。从小学到高中,本是孩子兴趣多元化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中国,却有61%的孩子兴趣被抹杀,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忘记了自己最初的目标,只是盲目学习。而在美国、英国等国家,早晨8点钟开始上课,下午3点半就可以放学,并且家庭作业还不多,这样他们就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从而使社会更加多元化。

20岁,学生开始逐渐步入社会,但这时从大学开始,中国的教育压力开始减缓,美国教育压力却开始上升;中国学生消怠至极,美国学生积极开工,就这样,开端不一样,注定结果也不一样。

目前只有清华、北大等几所学校使学生在大学期间感到紧张,学习社会经验······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要彻底的改变,要向美国的教育模式过渡,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多元化世界中站住阵脚,逐渐强大!

二、人口素质及涵养表现

据统计表明,在国外餐厅吃饭时,有种幽雅的感受,但在国内,总是熙熙攘攘的感觉,好像有人在打架一般,言语稍有不合便拳脚相向。这大概就是我国人口素质不高及教育水平低下的表现吧!

得出结论:目前,我国教育制度阻滞了我国全民族素质的提高,造成了我国社会单一化的现象。

10.中国英语教育现状 篇十

教育公平问题是我国十七大会议上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把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作为自觉追求的目标之一,其成效也举世瞩目。可是,我国的教育水平是否达到了真正公平的阶段呢?带着疑问,我于2008年的暑假对附近居民进行了调查,为有效的了解人们对教育现状是否公平的看法,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实施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提供了客观依据。

一、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① 具体目标

1、人们对于中国教育是否公平的看法

2、了解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成因及现状

3、对于中国教育公平之路的对策及建议

② 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

内容涵盖对教育公平问题的看法、实施、对策及建议

2、网上搜查

更全面的了解中国教育公平实施的现状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思考

对于调查问卷分析,以及网上搜查资料的结果来看,中国教育并没有达到完全公平的阶段

① 人们对于中国教育是否公平的看法

1、教育资源的使用

调查显示,有66%的人认为教育资源的使用不公平,30%的人认为较公平,另有4%的人认为不好说,但没有一人觉得这是很公平的。

调查还显示,人们认为每个地方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够均衡,58%的人认为差别很大,36%的人认为还可以差别不大。

2、国家对于教育的支持

调查显示,对于国家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投入,52%的人认为作用不大,42%的人认为作用较大,也有6%的人认为作用是很大的,没有人认为它没有作用,这说明国家对教育的支持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的。

3、不统一的招生制度

调查显示,对于不统一的招生制度,如高考招生等,62%的人认为不公平,32%的人认为公平,还有6%的人觉得无所谓。

4、对复读班的看法

国家规定取消高考复读班,对于这项决策,71%的人认为“不能,因为高考还存在,这是个问题”,而25%的人认为“能,那样子就节约国家资源收费,有利于教育公平”,有4%的人有自己的见解,如“高考复读班很好,对教育公平没有什么影响,如果公立学校取消复读班,则应鼓励民营学校开补习班”。

5、教育公平所缺失的方面

调查显示,72%的人认为最严重的是“各地教育投入不公,教育资源

分配不公”,64%的人认为“农民工子女上学难”,这两个方面都是比较严重的,还有52%的人认为“教育乱收费”,44%的人认为“低收入阶层子女找不到好学校”,44%的人认为“农村子女辍学”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缺失的几个方面。

② 中国教育公平问题的成因及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切实巩固和提高,农村教育发生了深刻变化;职业教育发展步伐加快;高等教育实现了又快又好发展,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教育发展仍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良好教育的强烈需求,还不能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从宏观上看,一是教育投入在城乡之间,东部、中部和西部之间差距巨大。义务教育城乡之间差异十分显著。由于生均财政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高校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地区差异较大,导致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办学条件差距巨大。由于教育经费投入长期不足,各地基本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差距巨大;而教育经费的持续紧缺,使相当一批农村中小学至今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得不到保障。三是师资队伍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重点学校和普通薄弱学校之间差距巨大。农村教师队伍中约有31万教师学历未达标,教师编制制度和补充机制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发展。

从微观上看,一是相当一部分学生难以承受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费。贫困家庭难以承受,部分学生由于家庭困难放弃读书或辍学。二是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上学比较困难,部分进城农民工子女失学,大部分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很多学校仍然要收借读费、赞助费。三是重点示范学校与普通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相差悬殊,择校压力巨大。拥有较多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家庭在接受教育入学机会上更占优势。阶层差距正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四是地区之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存在明显差异。我国高考录取分数线以及高校招生指标投放计划存在地区差异,每年高考录取率东部高于中西部,大城市高于广大农村地区。由于高校教育资源布局的不平衡性,直属高校在属地投放的招生计划比例较大,导致稀缺的优质高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受到强烈质疑。

③ 对中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建议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实施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减少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不平等的种种现象,单凭教育自身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这是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必须采取一系列坚定的、长期的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措施,尤其应从根本上解决造成教育不公平的社会经济根源。制定优惠政策,建立相应机制,加快普及和发展教育,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逐步实现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化,全面提高西部人口的素质,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要实现教育公平,还必须以法律为保障。我国有关法律除规定了每个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及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外,还制订了一些具体保障措施。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中都有所体现,从而为促进教育公平提供了法律依据。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还难以在法律中做出具体规定。所以为逐步推进教育公平,我们需要在一系列方面有所作为:

1、各级政府要加大改革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来调整地区、城乡、阶层之间的收入分配,逐步缩小贫富差距,推进社会公平,为教育公平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

2、在义务教育中,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的办法确保所有人群达标;在非义务教育中,可以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多帮助弱势群体。

3、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教育,改变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大一统”模式,消除整齐划一带来的弊端,实现教育发展的地方化和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4、加强师资培训、稳定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学习上的指导,以促使学业成功机会均等。

5、在支持和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同时,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积极扶持贫困地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改善教育资源和力量上分配不公平的状况,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教育及所有薄弱学校教育的面貌。

6、摒弃教育中任何有关性别上的陈规陋习,实现性别上的教育平等,招生和就业工作中,应制订不带任何歧视的选拔与录取程序。

7、支持和关注处境不利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城市薄弱学校教育、偏僻农村地区儿童教育、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女童教育、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和移民子女教育等。关注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的受教育机会,保证生理与智力残疾儿童、移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确保街头流浪儿、童工及民工子弟获得学习机会,防止他们成为21世纪的文盲。

8、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教育制度,建立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逐步完善终身学习体系,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使教育成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如函授、自修等形式,都是很好的方式。

9、完善高等教育的收费制度和与之相应的奖学金、补助学金,使低收入家庭的子女有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

10、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断扩大教育规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益。在欠发达地区,更应大力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三、写在后面的话

教育公平是人类的一种教育理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内的反映。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并不是绝对按同样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学生,也不是要使每个学生都取得同样的学业成就,而是要充分了解并把握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育,使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取得应有的学业成就。这也意味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天赋而因材施教。在我国现行教育中,重视使天赋优异的学生得到适当的教育机会,这无可厚非,但因此而严重忽视天赋较差的学生,则是不公平的,这往往使他们失去学业成功的机会。这些都需要改正。

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是相辅相承的关系,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发展中求公平,在公平的基础上求发展。政府是实施教育公平的主体,教育公平是—个逐渐逼近公平的过程,而不是教育发展的结果。教育公平只是相对的,不可过于理想化,但又是必须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逐步缩小差距,不断提高教育公平的程度,我们应该朝这个目标前进。

四、附件

关于教育是否公平的调查问卷

被调查人:联系电话:

谢谢您的配合!!

1、您的教育程度()A 小学B 初中C 高中(或中专、大专、技校)D 大学本科以上

2、你认为我国公民目前使用教育资源的公平性如何?()A.很公平B.较公平C.不公平D.不好说

3、你认为阻碍教育公平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A 教育乱收费 B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学校录取制度不公平D 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

4、您认为现在所处学校的教育资源(如师资,硬件设备,图书馆等)与别处相比分配是否均衡?()

A 很均衡 B 还可以差别不大 C 差别很大 D 无所谓

5、您是否认为不同阶层的子女受到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A 很严重 B 有问题但不严重 C 没有这么严重

6、身边是否有学生因为经济困难或学费太高而放弃心仪的大学或专业?()A.有 B.没有 C.不好说

7、你平时会去关注关于教育不公平的消息吗?()A.经常 B.有时 C.很少 D.从不

8、对于国家财政在教育扶贫方面加大投入,对于实现教育公平的作用有多大?()

A.作用很大 B.作用较大 C.作用不大 D.没有作用

9、大部分地区有出现重点班重点学校的划分,您认为这是否可取()A.可取 B.不可取 C.无所谓

10、您认为高考招生标准不统一的制度是否公平()A.公平B.不公平C.无所谓

11、对温总理所说的“让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受尊重的事业”怎么看?()

A.教育是立国之本,理应倡导

B.教育越来越受市场影响,仅仅倡导的实际意义不大

C.支持倡导,但更希望看到实际措施

D.其它

12、教育公平缺失,你认为最严重的是什么?()

A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

B 农村子女辍学问题

C 城市低收入子女找不到好学校

D 各地教育投入不公,教育资源分配不公

E 教育乱收费问题

13、国家准备取消高考复读班,这是否就能还教育公平?()

A.不能,因为高考还存在,这是个问题

B.能!那样子就节约国家资源收费,有利于教育公平

C.其它(欢迎发表评论)

11.探析中国服装的教育现状和发展 篇十一

服装教育人才培养改革开放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1982年著名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服装短期培训班,后一年苏州丝绸工学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设服装教育的本科专业开始。从此,服装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个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成为行业的中坚力量。北京服装学院成为中国第一所以服装位置的高等学府,北京服装学院的成立代表着服装教育走向专业化设计。

1988年5月10日,北京服裝学院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全国性的以服装科学、工程、艺术为主体的新型服装教育高等学府,开始引导服装走向专业化设计。

二、中国服装教育现状

1.代表高校及所开设的专业

(1)服装专业为主的学校

现在以服装专业为代表的大学地区分布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特点,北方以老牌的北京服装学院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主,南方以前身为中国纺织大学的东华大学和苏州大学为主,东北地区以吉林艺术学院和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为主。

(2)设计类专业为主的学校

除了服装专业,另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一些专项的设计类课程,其中包括东华理工大学和江西服装学院开设的鞋类设计与课程,中国地质大学和北京民族大学的首饰设计与工程课程,同济大学、长春工程学院和深圳大学开除的宝石材料学。

2.中国服装教育培养成就

30多年教育引领,使中国的服装行业形成了较规模品牌化,尤其是在各个院校参加比赛脱颖而出的优秀设计师自主成立个性化的设计师品牌,将中国与西方的设计理念贯通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具有代表中国设计感的设计师品牌风格化,是我国目前服装教育一大成就。中国的服装教育不单单是学院的学生懂得如何创意设计,更加培养了具有对整个设计方案系统流程,无论是创作型服装还是成衣品牌化服装,使学生在服装教育上都得到了真正意义上高度。

30多年后的今天,设计教育取得了不可低估的成就,不断融入世界现代服装设计教育发展行列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教育培养了屈指可数的设计师。现在,一代代新人成长,出自高等设计教育摇篮的优秀人才比比皆是,已经形成了一支可观的设计与技术队伍。服装设计教育从起步到发展,服装产业从来料加工到自主开发品牌,已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将近二十个年头。

3.中国服装教育培养要求

中国服装设计师协会主席王庆指出,进一步推动教学与产业的开发互动,加大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力度,是我国服装专业教育的出路。市场是与时俱进的,学生不但要从书本上获取基本的专业知识,更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从市场上获取知识,因此各所学校可以邀请知名的设计师、企业家来兼职授课,将他们在市场上获得的最鲜活的案例和经验教授给学生。

另外,也要请求企业家和设计师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为他们参加各种赛事等多提供一些支持。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将迈向个性经营的人本时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时装设计的职业行为也将随之改变。

4.中国服装教育人才培养缺陷

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热衷于各类大赛,渴望着一举成名。从自我走向受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市场,是中国服装设计的当务之急。惟有如此,学生才能具有服装的设计能力,市场的开发能力,以及在服装企业中就职的持久力。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指出,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中国将永远只是服装的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不了设计大国。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人才。

名牌公立院校下的职业技术学院,实际等同于原来的专科技术教育,虽然是以公立院校为名头,但不享受政府资金支持,自主经营是他们的生存之路,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生源学费。因此,生源毕业去向与发展状况成为学校品牌效应的重要标尺。虽然入学时的学生水准和毕业学历都竞争不过本科学生,但面对市场却是公平竞争,市场的检验在这里会显得更加残酷。

这种差距让中国服装专业教育界,尤其是各著名公立院校的教育者们都在呕心沥血地为缩小差距而努力着。同时,差距也意味着市场空间,即便是全国各大公立院校不断的在增设或完善此专业,仍然没有阻挡近几年来中国服装专业教育领域的三大另立门户现象:公立下的自主经营、纯粹本土化的民办院校以及在中国的国际专业院校。同时,在经历了这几年的生存压力、市场检验之后,这三大门户已具备了初步的发展经验与未来憧憬规划。

要在几年培养中得到吹糠见米的效果,教育质量改观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与经验在这里面面对着生存压力,因此必须要得到改革,而且要比公立院校更早行动。而一旦经营不善,随时面临生死危机,可谓背靠大树仍然不好乘凉。

中国的服装专业教育——一个特殊的以时尚创新度、市场实用性为侧重点的专业教育领域。但这一领域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仍然与国际化教学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5.中国服装教育为了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当前服装专业教育与服装企业的需求出现错位的现象,因此高校必须着力开展进行教育改革的相关研究研究。在服装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使学生能直接动手、加入到市场中去,在与企业的接触中获得发展。在专业设置上,要与时俱进,开设适应当前企业需要的专业,不断更新和优化学科与专业。在培养目标层次上,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不同层次的目标定位。逐步建立开放式立体教育模式。

(2)建立再教育培训体系

加强运用职业教育、行业培训、企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建立从技术工人到高级管理层的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为服装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结语

上一篇:第一次游泳初中优秀作文下一篇:火灾的应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