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精选6篇)
1.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 篇一
1《我的小助手》
教材分析: 喜欢涂画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在入学之前一般都曾有过借助蜡笔、彩色水笔、剪刀、彩纸等工具材料进行美术活动的经历,但在感知、了解不同工具材料的特点,根据自己的创作内容,有目的地选择工具材料方面还有较大的局限性。本课内容涉及了小学一、二年级常用的工具和材料,并配以相应的学生作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小助手”——美术活动常用的工具材料,了解其主要特点,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感受到美术世界的丰富多彩和表现形式的多种多样,为他们今后的美术创作提示出更多的表现手段。
教学目标:1.认识常用的美术工具和材料,了解其主要特点。
2.知道美术创作的方法和手段有很多。
3.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图片、各种绘画工具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小助手。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课前准备:
老师:水彩笔、蜡笔、彩色铅笔、水粉、各种常用的美术工具材料。学生:提前告诉学生,我们要上美术课了把常用的美术用具带来。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带来的小助手.
师:同学们,你们上节课认识小助手,这节课有没有带来他们? 学生都兴奋的说带了。
二、学生欣赏小助手,认识各种颜色.
1.小助手带着小朋友去色彩的世界,播放《色彩世界》,初步感知色彩。
2.学生认识颜色.
观察小助手都有什么样的颜色,学生之间互相交流. 看看你们都有什么颜色呀!学生观察自己带的颜色。
学生的颜色很多,从黄到蓝有18色的,也有三十多种色的。学生看到新的水彩笔非常的兴奋,学生特别的高兴,我要求他们拿出来摆一摆,玩一玩,使学生对自己的水彩笔有一种亲近感。让学生欣赏大师的画如蒙德里安、蒙克的作品,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3.用自己的小助手在纸上划汗冰。
让学生把自己的画纸当汗冰场,学生画笔当自己的朋友,我们这课领着着你的小朋友做游戏,学生会很高兴的投入到美术的游戏当中。学生带着水彩笔或其美术用具在纸上画线涂颜色,学生锻炼自己画线涂色的能力.
4。展示学生的作品,让他们欣赏自己的作品。
2《涂涂画画真好看》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色彩的世界里,红、橙、黄、绿、青、蓝、紫……这个世界是如此的斑斓,如此的美丽,它带给孩子们许许多多美好的憧憬和记忆。在刚入学的美术课上,孩子们拿出五颜六色的画笔,急切地想画些什么,但举起画笔时,心里不免会有些胆怯,有些迟疑,这时,他们会把求助的目光投向老师……在这种情景之下,适当的课题设置,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热情的鼓励,会使学生大胆、自信地描画自己心中的色彩。
《涂涂画画真好看》这节课就是基于以上的思考而设立的。它是儿童认识色彩、学习绘画的开始。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可以分成两部分。一是认识颜色,感受色彩世界的美丽,二是用色彩和线条大胆地涂画出美丽的画面,表达自己对色彩世界的感受,这两部分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本课的教学难度较低,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美术工具进行随意涂画,每一个孩子都会为自己大胆涂画出的图形和色彩而感到兴奋和自豪。这对消除儿童对美术课的神秘感,感受到美术活动的乐趣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能为他们今后的美术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和儿童涂鸦时期的无意识涂画相区别的是,一年级儿童具有有意识表现的能力,他们能用眼睛和心灵去感受色彩世界,也能用丰富多彩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自己或清晰或朦胧的感受,因此,他们涂画出的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指向意义。就像教材中所选用的几张学生作
品一样,不管成人能否看懂,他们往往能兴趣盎然地解释自己的作品:“我画的是游乐园里的疯狂老鼠车”“我画的是在太阳下盛开的鲜花”“这是我设计的格子布”等。将丰富多彩的想象掺杂在绘画活动之中,会使他们的绘画活动更加富有乐趣。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世界的美丽,认识常用颜色。
2、进行大胆的画线涂色,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乐趣。
3、熟悉常用绘画工具和材料,体验绘画的乐趣。教 具:课件、示范用具
学习材料:画纸、水彩笔、广告色、棉签、板刷、宣纸、油画棒等 教学方案:
一、组织教学
课前将教室桌椅安排成U字型,中间用大纸盒搭成城堡状,教师用盘子调些不同颜料的水粉。
二、导入新课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幼儿园使用什么工具画画?(学生回忆并回答)
帮助学生复习水彩笔、油画棒的使用方法,进行了解其特点的练习。
三、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
(1)观察、认识课前准备的水彩颜料、板刷、棉签等工具材料。(2)小组讨论、体验如何用这些工具材料画画。
(3)师生小结:棉签立起来可以画线,到下可以化大块颜色,每只棉签和板刷只负责一种颜色,不要让他们到别的颜色盘中去帮忙……
2、分析书上的作业
3、将学生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先在纸上作涂涂画画的练习,另一部分在纸箱做的城堡上涂色,要求颜色要有变化。
4、说一说,做颜色游戏的感受。
5、出示一幅国画,引到学生观察这种至于其他只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美术工具、材料的丰富性。
四、课堂小结
教师展示各种不同的笔,让学生了解绘画的工具很多,不仅可以用这些笔,还可以用手指、胡须等作画,课下找一找,还可以用什么工具画画。
3《拼拼摆摆真有趣》
教材分析: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倾注着积极情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主要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是小学美术课的首要任务。另外,创新是人类特有的宝贵的品质,它推动着人类的进步,在美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课教材,针对六七岁学生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表现欲和好奇心的特点,以拼摆造型的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的创作,在进行拼摆造型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动眼又动脑,通过对物品的拼摆造型,不仅能体验到强烈的形式美感,而且能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教材呈现了一些用生活物品拼摆出来的平面或立体的造型作品,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范例,也为学生在选材上提供了思路。但教师不要拘泥于此,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拓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出发,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取学生身边触手可得的物品进行造型创作,由平凡处见神奇,使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美术,体会到造型的乐趣。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物品拼摆出有趣的造型。
2、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体验材料的美感,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3、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课件、课本等
学习材料:曲别针、发卡、钮扣、火柴、棒棒糖等
教学方案:
一、组织教学
组织学生将用具摆放好,稳定学生情绪。
二、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欣赏:鲜花组成的花坛、食品组成的拼盘、石子铺成的小路„„感受排列组合的美感,了解不同材料都是美化生活的因素。
2、生共同欣赏带来的物品,大家说一说他的形状、颜色。引导观察、感受其美感造型。
3、师随意将集中物品摆成图形,让学生看像什么形?引起学生的兴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身边的物体摆放一些美丽的图案。
板书课题 :摆花样
三、讲授新课
1、将各种物品放在一起,看起来会显得很零乱,请你仔细观察各种物品,可以将他摆成什么形?(小组研究研究,学生试着摆一摆)
2、分组展示,说一说用了那些东西和排列方法,其他学生提示出还可以摆什么,怎么摆。
3、分组合作,看谁摆的花样多,花样新,有自己的想法。
4、教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完成的作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样。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东西能摆出生么花样?延伸课程内容,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指导学生互相帮助,大家一起思考如何摆放。
五、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观摩完成的作品,说一说自己喜欢的花样。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东西能摆出花样来?延伸课堂内容。
4《花儿朵朵》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花儿朵朵由几何形构成的秩序美感,积极尝试多种拼法。
2、能将拼出的图形的大体形状画下来,花儿朵朵提高对基本形的认识把握和动手能力。
3、在花儿朵朵活动中增进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根据花朵的特征排列多种花朵图案。
教学难点:求异思维的应用。花儿朵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盒、水彩笔。
学具:水彩笔、学具盒、白纸、垫板。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准备制作用具,规范美术制作习惯。
二、导入新课
1、课外检查:
你在课外研究学具盒的各种玩法,你已经发现了哪些玩法?
2、揭示课题
三、赏析感知
1、欣赏课件:花的图片
2)大自然中的花有什么特点?
3)观察花的组成、结构。
4)用几何形替换不同的花瓣的形状。
5)你发现花瓣的排列顺序有什么特点?
师生归纳:花瓣由花蕊向四周开放。
2、让学生用身体或其他方式表现花朵。
3、尝试:请同学用学具摆一摆,试一试,拼摆一朵花。
1)交流、小结:展示拼摆的花朵。
2)用勾线的方法把花朵勾画下来。
3)你还能否使这朵花更漂亮?
4)展示范品,说说添加的方法?
四、学生作业
用今天的学具,几何形拼摆或绘画一瓶各种花朵组成的瓶花。
五、教师巡回指导。
1、及时反馈、纠正。
2、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参与其中。
六、展示:
1、展示自己满意的作品,说说自己的想法。
2、说说今天的花朵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拓展
说说花与人的关系,欣赏花在生活中的利用。
5《包糖果》
教材分析:
糖果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的记忆是甜蜜而美好的,收集漂亮的糖纸更是一些孩子的业余爱好。《包糖果》这一课题易于唤起学生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审美感受。这是一节绘画和手工练习相结合的设计应用课,课堂上的美术活动紧紧围绕着让儿童大胆地涂画出好看的糖纸,动脑筋包扎出不同式样的糖果来进行设计,体现了综合性美术活动的特点。
这个课题是在前一课学生进行随意涂画练习的基础上安排的,和上一课的随意涂画不同的是,本课是向学生进行设计意识渗透的练习,具有比较强的目的性。虽然以六七岁孩子的理解能力,在这里还不能明确地讲解设计概念,也不能讲解复杂的设计知识,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趣味,把自己喜欢的花纹、图案等画在纸上,涂画出一张漂亮的糖纸,并包扎糖果。这样,学生在“画”和游戏中就能不知不觉地实践了设计。以趣味性活动为开端涉入设计,应用到学习领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活泼有趣的美术活动之中,他们会逐渐品味设计的含义,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 教学目标:
1、练习涂画糖纸,包扎糖果。
2、熟悉绘画工具,培养儿童动手动脑能力,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糖果(师备)
学生准备:小石块、玻璃球等小型块状物,手工剪刀、小木棍等。教学方案:
一、激趣引入:
师出示带来的糖果,请学生观察。
说一说:这种糖果是什么样的?糖纸在形状和色彩花纹上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包扎的?
想一想:如果你去买糖果,你会挑什么样的?为什么?
二、欣赏
共同欣赏示范作品。
1、糖纸:是什么形状的?上面有哪些图案?你觉得他设计的怎样?
2、糖果:这些糖果是什么形状的?用到了哪些材料?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糖果?
三、创作
讨论:要完成本课作业应该按怎样的次序?
1、自己准备包一个什么样的糖果?用多大的纸?
2、剪裁:根据自己的设想剪裁出糖纸的形状。
3、涂画:涂上喜欢的图案和色彩。
4、包扎:包扎出不同样式的糖果。(提示:你做出怎样的糖果才会让大家抢着来购买?)
四、糖果展示会:
1、把学生的糖果集中在一起,轮流扮演买者和卖者。买者选出自己喜欢的糖果,并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它?
2、以“我有一颗甜甜的糖果”为题,创编小故事或小诗歌。
6《小挎包》
教学内容简析:
本课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乡土读本,课型为【设计·应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对这一学习领域的要求是让学生了解对比与和谐的创作技巧,掌握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美丽的挎包》就是基于这一要求以全新的面貌呈现于课堂。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风格的小挎包。
2、初步掌握小挎包的制作方法,运用画一画、剪一剪、贴一贴等表现方法,灵活运用各种彩纸、废旧材料进行小挎包的设计制作。
3、领悟生活中的美,体验创作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表现生活和美化生活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表现小挎包的造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求新、求异、求变的创造能力,设计制作新颖有趣的小挎包。
教学具准备:彩色纸、卡纸、彩笔、剪刀、教师范图等。教学方法:
1、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自主探究小挎包的构造和制作方法。以体验性学习贯穿始终,充分体现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2、尝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观察、欣赏各民族小挎包,对各少数民族挎包的图案、色彩,进行对比讲解,通过这一感观认识的基奠,学生尝试制作美丽的挎包,并在制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话激趣。
(1)教学伊始,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播放一段穿上节日盛装参加火把节的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教师提出问题:看了这段视频你们想不想去参加这样的盛会呢?如果想的话就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小挎包,设计得好的老师将邀请你去参加欢乐的火把节。
揭示课题:《美丽的挎包》。
二、欣赏感知,审美体验。
图片展示各个少数民族不同图案和色彩的挎包,让学生初步认识挎包的外形、色彩、材质、图案及用途,感受挎包文化的深厚,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初步了解,尝试制作。
教师在课前每组发一个简易的小挎包,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了解小挎包简易的制作方法,在合作中提出问题。
(1)少数民族挎包的图案和色彩有哪些特点?(2)介绍自己手里的挎包,说说它美在哪里?
四、拓展思路,感悟设计。
引导学生感受创造性设计的魅力,并在小挎包的形状、色彩、图案基础上进行想象。再让学生学习综合使用卡纸、彩纸、等废旧材料,用各种手法制作小挎包,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
五、动手动脑,小组合作。
(1)、小组讨论设计小挎包,要求学生尝试用绘画和剪贴的方法设计并制作一个民族挎包,注意挎包图案和色彩的运用。
(2)活动要求:
A、操作时请小朋友保持安静,使用剪刀要当心。递给别人剪刀时不要将剪刀尖朝向对方。纸屑收好不乱丢。B、创作中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
六、师生互动,“展销”评价。
作业完成后,开个小小“展销会”,看哪一组设计制作的小挎包最受欢迎。对优秀者颁发“心灵手巧”、“最佳创意”奖牌。
七、模拟体验,拓展延伸。
让获奖的同学背上自己设计的美丽挎包,在教室里模拟参加火把节盛会的情景,体验成功的愉悦。
7《想象中的太阳》
教材分析:
想象是人类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任何科学成就都是由人类的想象开始的,因此培养儿童的想像力不仅有助于儿童绘画能力的提高,而且对儿童的全面发展也大有益处。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太阳只不过是浩瀚宇宙中的一颗能够发光发热的恒星,但是自古以来,太阳一直是人类崇拜的对象,关于太阳流传的故事、神话、传说数不胜数,其中无不凝聚着世界上各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提供了丰沃的人文土壤,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地运用好多方面的素材,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引导他们大胆地表现出自己心目中的一个或几个与众不同的太阳形象。学生分析:
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爱动、爱说、爱唱、爱跳,他们对每件事物都感到新奇,这其中会产生很多的疑问,这疑问中就包含他们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这种想象正是我们教学中的切入点,因此,美术课在这一阶段应以美术活动和游戏为载体,给学生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感受美术的学习乐趣。设计思想:
1、体现“以美术切入的综合”
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设计的教学活动,设计综合性学习。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以美术为主的综合。在美术教学中,围绕“种太阳”
这一主线,自然的融入、自然科学、音乐等学科的内容。
2、体现“以人为本”的教改理念
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内容,采取活泼多样的游戏活动和新型的学习方式,游戏在课堂中反复出现,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还参与到学生活动中,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伙伴,是他们遇到困难时的援助者,也是他们的积极的赞赏者、激励者。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抓住基本形状特征对太阳进行大胆想象,用各自喜爱的方法创造出有个性的太阳形象。
2、过程与方法:运用讨论、谈话的方法丰富学生关于太阳的知识,了解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肯定和表扬儿童独特的想法,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获得成功感。教学难点:
1、怎样用线和色来丰富太阳的形象;
2、采用夸张手法和拟人化处理,创作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动有趣的太阳形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水笔、油画棒、绘画纸; 教学设计:
一、稳定情绪,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1)激发兴趣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的嘉宾,在哪儿呢?在前面的大屏幕上。(课件出示太阳图片)为什么说它神秘呢?因为关于太阳的身份一直是个迷:它是男人?是女人?是宝宝?是兔子精灵?是春天姑娘?是夏天叔叔?还是„„同学们想知道吗?(2)揭示任务
请大家带着你丰富的想象力,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3)揭示课题
让学生大声读课题——我想象的太阳
三、讲授新课
1、了解太阳的科学知识。
提问:想象的太阳和生活中的太阳相同吗?那生活中的太阳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太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太阳的形状、光芒和颜色。
总结:太阳的形状是圆形的,太阳发光,所以太阳的四周有光芒。
2、讲故事,激发兴趣,感受传统文化。
不仅生活中离不开太阳,就连故事里也有着太阳的传说。(播放课件,播放《后羿射日》的故事)
3、启发思考
提问:我们应该向这位英雄学习什么精神呢? 总结:学他勇敢,有本领,造福人类。
4、欣赏同龄人作品,学习绘画方法。
(1)不过这十个太阳长什么样呢?有的同学通过自己的想象把他们画了下来。(课件出示十个太阳作品)同学们你最喜欢哪一个?引导学生从造型、色彩、个性方面观察作品回答问题。
(2)怎样才能把太阳画的有特色呢?让他们每一个都不一样呢? 总结:
太阳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图形,有的像花朵,有的像椭圆形的树叶„太阳的光线可以是各种不同的线条和图形,比如可以画像棒棒糖那样的光线,也可以画女孩子扎的小辫子那样的光线„„ 还可以给你的太阳画上表情和五官; 颜色也可以五彩续纷。
(3)这些画想象非常丰富,我们在画的时候要大胆想象。如果让你画一个太阳,你会画成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有创意、与众不同。
四、学生创作:
1、提出希望:
有很多同学的创意远远超过了老师。下面请大家认真看本节课的作业要求。
2、作业要求:
(1)画一个自己想象中的太阳。注意要有创意,画面要干净。
五、作业展评。
1、小朋友画的太阳可真美丽,照得黑板上五彩缤纷,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画?
2、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温暖与光明,使我们的生活幸福又快乐,使我们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好好学习,多了解大自然,美化环境,减轻污染,也让太阳每天都能露出笑脸。
8《水果宝宝》
教材分析: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水果的品种繁多,形状多样,色彩艳丽,累累的硕果能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理感受。加之水果形象简洁,特点突出,易于学生观察、概括和表现。因此,教材设置了《水果宝宝》一课,主要目的是训练学生以泥工的方式表现水果形象,这是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次泥工课,通过学生捏塑水果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可塑性材料有所了解,初步领悟捏、团、搓等泥工的基本技法。本课比较适合以彩泥为造型媒材,彩泥色彩丰富鲜艳,可塑性强,利于学生做较为细致的刻画和表现。在不发达的地区,也可以选择黏土或深层土,用泥塑的方式进行练习。
本课出示的学生作品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从不同角度提示了创作思路,易于激发起学生的想像力和创作热情,也为教师根据学生实际知识技能水平,分层次地制定教学目标提供了可能。 教学目标:
1.用彩泥或黄泥表现出水果宝宝的形象,培养学生概括和夸张的能力。
2.通过捏塑水果的活动,了解可塑材料的特性和基本造型方法。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教学方案: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好多小礼物,放在了你们的桌
子上了,快打开盒子看看,你们喜欢吗?(盒中是各种水果造型)生:(齐说)喜欢!师:你们仔细看一看,用手摸一摸,看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生:橡皮泥!)
师:对!他们都是用橡皮泥做出来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8课《水果宝宝》。(点击鼠标,出示课题)
二、引导制作:
师:看了刚才的礼物,你们一定知道了用橡皮泥可以做成我们爱吃的水果、还有蔬菜,其实它还可以做成美丽的小女孩,可爱的小动物,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等等,除了刚才的这些礼物,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礼物呢,你们想看看吗? 生:想!师:咱们要一边看一边想,你最喜欢哪一件,为什么?(播放多媒体课件)
1.香蕉草莓、桃、橘子、菠萝、苹果、西瓜及各种水果造型的娃娃)2.其它的泥塑造型如毛毛虫、小狗、小火车、太阳、小丑、黑人娃娃等
(师生共同欣赏橡皮泥作品)
师:好!咱们就先欣赏到这,谁先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发言)师:(指着作品)看来他们都很漂亮,我们也都非常喜欢,看完之后,我们有什么想法吗?(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师:(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说)好!拿出一块儿橡皮泥来,用我们的小手揉一揉,搓一搓,团一团,压一压,试试看他都可以变
成什么形状?
(学生自由捏,一会儿纷纷举起橡皮泥说)
师:看来橡皮泥真神奇,用我们的小手简单一加工,就可以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再把各种形状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变成刚才我们看到的可爱的水果娃娃、漂亮的小火车等许多生动形象的造型。现在老师就给大家做一件小礼物,你们可要仔细看哟!(教师在实物投影前,边讲解、边示范,做一个穿着漂亮外衣的苹果娃娃)
师:我相信一会儿你们都能做出比老师的还漂亮的娃娃,有信心吗? 生:(齐说)有!师:那我们先思考一下,你打算做什么?(生自由讨论交流。)(师到学生中间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大约3分钟。)师:好,我们先思考到这,谁来说说你或你们打算做什么?
三、动手创作:
师:看来同学们都想好要做什么了,现在我们就充分发挥想象,开始动手创作吧!(老师到学生中间巡回辅导,了解情况和学生一起制作。)
四、鉴赏作品:
师:(看到大多数同学做好了。)好!这节课我们先做到这儿,谁愿意把你的作品拿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约有2-4个同学展示并介绍作品,同学互评,教师趁机点评,适时引导。)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棒,说得也很好!现在为了能看到更多同学的作品,我们在作品底座上写清作者姓名,作品名称,把作品集中放到将讲桌上,我们共同欣赏,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最精致的作品,最漂亮的作品,好吗?
学生自由欣赏,评出各项奖项,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取长补短。
五、交流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感受要跟大家说说吗? 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多动脑筋,勤于动手,我们的手一定会越来越来巧,做出更多更精美的作品,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加美好。
9《天边的彩虹》
教材分析:
彩虹是大自然的一种美丽奇观,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彩笔是儿童最常用的绘画工具,它们也是色彩各异。在美术课上,我们要慢慢地教会学生用色彩语言去表现生活,表达感受。因此,在引领学生踏进色彩世界的大门时,我们借助“彩虹”这个神奇而美丽的自然现象来展开学习,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用色彩进行表现的能力,让儿童借助观察、欣赏美丽神奇的彩虹,提高对色彩的认识和感受,进而借助色彩表现彩虹或自己关于彩虹的想像。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色彩的认识和感受,二是运用色彩表现美丽的彩虹。其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在第2课《涂涂画画真好看》的教学中,我们已经进行过认识色彩的教学,因此,本课中对色彩知识学习不要拘泥细节,要从整体认识和感受色彩的角度进行学习,教学的重点可以放在用色彩去表现彩虹的美丽上。为了便于学生观察,教材中提供了彩虹的图片。课本中的学生作品无论从构思还是作品的表现形式上都具有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启发学生的创作。 教学目标:
1、感受色彩美。
2、运用丰富的色彩表现出彩虹的美丽或自己关于彩虹的想象。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表现生活的情感。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彩虹的图片、资料,生备8开大纸、彩笔。教学方案:
一、谈话:
教学欲设:
1、师生交谈有关彩虹的科学知识或故事传说。彩虹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大气中的一种光的反射现象,是天空中的小水珠反射用形成的彩带,他有七种好看的颜色,(问学生)
2、展示彩虹的图片,学生欣赏,师引导学生体验彩虹的整体色彩美。说一说:彩虹由哪些颜色组成?彩虹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喜欢彩虹吗?为什么?
二、小游戏 教学欲设:
“课桌上的彩虹”,用彩笔按照彩虹的排列拼摆。
三、创作 教学欲设:
1、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作品。说一说:他们是怎样表现彩虹的?
2、想象:在你眼中,彩虹像什么?彩虹上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
3、自由创作:把自己想象的画出来。
四、展示
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五、总结
10《摇啊摇》
教材分析:
童年时代,无论是骑上木摇马,还是乘坐上摇摆机,对儿童来说都是一件快乐的事。那些左摇右晃的玩具更引发着儿童的好奇心,想去探究其中的奥秘。本课正是基于儿童的这种生活经验设计的。
教材提示了制作摇摆小玩具的简单方法,主要是紧紧围绕半圆形做文章,引导学生去想象可以依托半圆,制作出哪些具体形象?最后通过对纸材的装饰加工,创造出富有情趣的作品来。这对培养学生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能力都是有益的。另外,在教学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探究摇摆玩具重心的问题,把简单的科学知识渗透在美术教学之中。
教材的图片由三部分组成。由木摇马切入,目的是唤起学生儿时的美好回忆。步骤提示有利于学生的自学和探究。学生作品从表现的手法和创作的形式上分别作了提示,可以开拓学生创作的思路。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折、剪、贴、画等方法制作出一件富有情趣,摇摆均衡的小玩具。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3、学生积极参与造型活动,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在半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和创造,巧妙运用纸材特性和运用简单的科学知识设计做出自己的作品并激发学生的美感。
教学难点:
怎样巧妙运用重心问题,制作能够摇摆的作品。
教学方法:
体现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
教学方案: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1、玩一玩,说一说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朋友,想不想如道它是谁?生:想。
师:那就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它出场。(学生热烈鼓掌)
师:(拿出木摇马并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木摇马,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玩具,你们愿意和我玩吗? 生:(高兴地说)愿意。
师:那你们高兴地玩一次。(学生分组玩木摇马)
师:你们在玩的过程中,有什么感觉呢?(学生答)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这里有几件玩具奖给同学们(每组发给两件示范作品),同学们动手玩玩。(学生动手玩儿)
2、想一想,试一试
师:玩的时候,你觉得它什么地方最吸引你呢?试着给它们起个名字好吗?
三、学习新课:
1、探究摇摆玩具,会摇且不倒的奥秘;
师:这些摇摆玩具为什么会摇呢?你能说出其中的奥秘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对,正因为它们的下半部分是两个半圆形,有两条圆弧底边(出示并粘贴到黑板上)所以它们会摇。
师:那为什么不倒呢?(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辅导探究)
(让学生感悟到只有图形对称或离中心点近,摇摆玩具才不会倒)
师:老师这里有些“生病”了的玩具,你能医好它吗?(出示摇摆不均衡或向一边倒的玩具,小组同学合作,动手“医”活)(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们小组是怎样给它“治病”的。(让学生边说边演示)
师:同学们做得真棒!老师真佩服你们。
2、探究摇摆玩具的制作方法;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观察眼前的玩具,它们都是怎么做的?都用到了哪些材料。(学生动手拆一拆,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然后回答)
师:(小结制作步骤)同学们真聪明,我们首先要设计自己准备做一件什么样的玩具,然后剪圆、对折,接着绘画、粘贴,最后整理完成。
师:怎样利用我们手边的材料工具画圆呢?谁告诉大家。(指名学生到前面演示)
三、学生作业:
师:刚才我们一起研究了老师做的一些摇摆玩具,你们想不想也亲自做一件这样的玩具呢? 生:想。
师:谁能说说你想做一件什么样的摇摆玩具呢?
提出制作要求:
(1)老师为同学们准各了各种不同的纸,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选择。
(2)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制作一件摇摆玩具。
(3)一定要发挥自己的想像,只要你大胆去想,大胆去做,老师相信你们肯定能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提出奖励办法:
师:如果能照书中或者是老师的作品做,就是初级设计师,奖励“我能行”;如果能自己独立设计并且设计得精美,奖励“我最棒”,如果小组内团结合作,还可以获得“优秀小组”称号。
学生制作。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创作,播放轻音乐,为学生的创作活动提供良好的氛围,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用富有鼓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进行集体或个别辅导。
四、课堂评价:
师:现在“摇摆玩具城”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玩具,想不想到“摇摆玩具城”里欣赏并玩玩这些小玩具。生:想。
师:你们就到玩具城里去玩吧!(学生欣赏并尽情地玩)
师:(教师扮演小记者,以采访的形式进行评价)
五、总结
师:同学们不仅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了精美的玩具,而且评价的头头是道。你们真是太棒了。
11《毛毛虫》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交叉、前后来表现重叠的树叶并安排好画面。
2、运用三色深浅间隔涂色表现“黑白灰”的效果。
3、提高幼儿的绘画兴趣。活动游戏名称:毛毛虫 准备:范例、幼儿作画用品。
活动流程: 语言 欣赏 幼儿 作品 导入 讲解 创作 展示 活动过程:
1、秋天到了树叶都飘落下来,地上全是树叶,许多毛毛虫慢慢地爬上了树叶,真舒服呀!(出示范例)
2、欣赏毛毛虫。提问:
(1)地上全是树叶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叠在一起、交叉重叠)。(2)如何来表现呢?(前面的先画,后面的跳线画)。
(3)先画毛毛虫还是先画树叶?为什么?(毛毛虫先画,因为它在树叶上)。
3、讲解:
(1)先画毛毛虫,语言:一只毛毛虫从下面往上爬,一只毛毛虫爬到外 面去了只看见尾巴,一只毛毛虫从上面往下爬。(帮助幼儿安排画面上、下、左、右)。
(2)树叶在毛毛虫身下一片竖着,一片横着(帮助幼儿理解画交叉、重叠)。
4、幼儿自己画,在表现叶子时有可能产生问题,教师巡回指导,用深绿、浅绿、黄色进行间隔地涂色,相同颜色不碰头。(涂色以前有基础)
5、作品展示并讲评。
12《蝴蝶飞呀飞》 教材分析:
蝴蝶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姿态万千。色彩斑斓的蝴蝶能使人产生美的联想,激发人们的爱美之心。设置《蝴蝶飞啊飞》这个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现力,以及激发他们对大自然中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本课的教学内容分两部分,一是欣赏美丽的蝴蝶,二是表现美丽的蝴蝶。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着感受美、表现美这一主线展开。首先要让学生观察蝴蝶的外形、花纹及颜色特征,从而欣赏蝴蝶的自然美,然后再通过美术形式去表现。本课教材的左页中,提供了几幅蝴蝶的照片,为学生的观察、欣赏提供了基本素材。学生在表现蝴蝶时,可采用平面或立体的方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内心对蝴蝶美的感受大胆表现出来。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欣赏蝴蝶的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蝴蝶的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质疑、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3.情感目标: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大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蝴蝶的形状及色彩美感。
教学难点:运用各种蝴蝶形象及多种美术表现方法来美化生活。教学准备:
l.教具准备:CAI课件、课题板、蝴蝶纸模型、带有蝴蝶图案的装饰物品。
2.学具准备:画笔、颜料、剪刀、彩纸,彩泥等综合材料,有关蝴蝶的各种资料。
3.布置教室:在教室中布置蝴蝶风筝、头饰等装饰品,以渲染气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你们要不要看看? 生:要看!(高兴地回答)
(播放CAI课件激发学生兴趣——几只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蝴蝶伴随着小提琴《化蝶》音乐,从远处徐徐飞来,穿过小河、草地来到花丛,翩翩起舞。教师同时在黑板上贴彩色课题——蝴蝶飞呀飞)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看到的蝴蝶美不美? 生:(齐说)师:你们认为蝴蝶美在哪儿?能介绍有关蝴蝶的知识吗?(学生很兴奋,举起手来,回答)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蝴蝶飞的样子美吗? 生:美!师:那好,小朋友们,我们现在就来看一下蝴蝶从大自然中飞到我们家里来的样子美不美!(出示有蝴蝶装饰的物品,感知蝴蝶的美。)
二、创作引导(出示蝴蝶模型)
师:小朋友,这有几只蝴蝶,谁知道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师生交流)师:看起来它们都很漂亮,我们也都非常喜欢。看完之后,小朋友有什么想法吗?
师:(看到同学们跃跃欲试的样子,说)好,在画蝴蝶做蝴蝶之前谁先说说蝴蝶的翅膀可以用那些形状概括出来呢?(引导学生回答)师:看来呀,蝴蝶的形状还真不少呢!那在画蝴蝶时,就可以在这些基本形上展开想象,通过我们的小手一加工,从而画出许多生动的画来!现在呀,老师就送给大家一幅画,你们可要仔细看哟!(教师在实物投影前边讲解边示范,展示想象的方法,在基本形上加或减,演变成不规则形,画一只大蝴蝶。)
师:看来老师画的还不错,我相信一会儿你们都能画出比老师的还漂亮的画来,有信心吗? 生:(齐说)有!师:那我们先思考一下,除了画蝴蝶,还可以用哪种形式来表现蝴蝶呢?(生提出剪贴、捏、撕等方法)
师:你们的主意真不错!那么你打算怎么表现蝴蝶呢?能不能让蝴蝶飞进我们的生活里呢?和其他小朋友讨论一下。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教师到学生中间去,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大约3分钟。)
三、动手创作
师:看来小朋友们都想好了,现在我们就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开始动手创作吧!(回放《化蝶》音乐作为学生创作背景,教
师到学生中间巡回辅导,了解情况和学生一起创作。)
四、鉴赏作品
师:(看到大多数同学做好了。)好,这节课我们先做到这,谁愿意把你们的作品拿到前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约有4-5个同学展示并介绍作品,同学互评,教师相机点评,适时引导。)
师:同学们做的非常棒,说得也很好!现在为了能看到更多同学的作品,我们在作品上写清姓名,把作品放到前面展示出来,我们共同欣赏,选出最有创意的作品,最精致的作品,最漂亮的作品,好吗?(鼓励创作慢的同学将未完成的作品也展示出来,并对他们的创作过程进行表扬。)
(学生自由欣赏,评出各项奖项,鼓励同学们大胆创新,取长补短。)
五、交流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想法或感受要说说吗? 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多动脑筋,勤于动手,我们的手一定会越来越来巧,做出更多更精美的作品,把我们的生活装扮的更加美好。
13《鱼儿游啊游》
教学目标 :
1、提高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创造力、审美力;
2、指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引导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或剪刻、捏制鱼。
3、增长学生知识,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懂得珍惜自然,以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激发学生友善的意识。教学准备:
1、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彩色纸、剪刀、胶水、笔、彩泥;
2、教师准备多媒体资料,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 根据兴趣爱好分小组,并确立组长,统一小组意见。
二、欣赏故事导入 :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在大海里住着鱼爸爸和他的儿子,爸爸很胆小,怕儿子出事,不想让他上学;而儿子很喜欢上学,也很顽皮。有一天„„(播放动画故事:鱼爸爸失去儿子尼莫这一段)当鱼爸爸失去了唯一的儿子以后啊,他会怎么做呢?
三、新授:
虽然鱼爸爸比较懦弱,但他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尼莫,由于他的爱心,会有许多朋友帮他找寻失去的儿子。
假如你是鱼爸爸的朋友,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对,帮助有困难的朋友是我们的美德。
鱼爸爸的朋友大都是鱼,我们来认识一下,海洋里有哪些鱼爸爸的朋友呢?请看大屏(展示各种不同的鱼的图片)
你最喜欢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鱼朋友?
师复述鱼的形状和颜色。
你能模仿鱼儿游一下吗?
让我们都来模仿鱼儿游一游,想怎么游就怎么游。
我们来看一下鱼究竟是怎么游的。(动画:鱼游时的样子。)和我们游的一样吗?
哦,尾巴左右摆动呢,嘴里还在吐这泡泡,好象在说:尼莫,你在哪儿?我们找你来了。
鱼爸爸的朋友啊到处帮着找他的儿子。你看,黑板上也有一条鱼朋友呢,正在帮着找尼莫呢。(师示范表现鱼)
老师是画的鱼朋友,我们看看别的小朋友怎么表现鱼的。(出示学生的作品)
老师的和同学的一比啊,老师的有点差劲了,还是擦去吧。
我们美术课还学过什么表现手法?
对,除了画之外啊,还有彩泥捏,彩纸剪,这些方法同样可以表现我们的想法。
接下来老师请每一位小朋友来表现一条游动的鱼朋友,让我们一
起来帮鱼爸爸找回他失去的儿子尼莫,好不好?
请先确定自己的表现方式。四、作业
按小组制作或画鱼,老师及时解决学生作业 过程中的问题,并适当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大屏展示各种鱼以及不同的表现方法,音乐伴奏)五、作业 展示
很多小朋友啊都表现好了鱼爸爸的朋友,现在你就是这位朋友,你能把帮助鱼爸爸找儿子的过程说出来吗?
六、拓展
遇到了困难怎么解决的?(介绍好的小朋友把作品贴在大图上)让我们来看一下朋友多莉是怎么帮助鱼爸爸克服困难的。(播放动画片)
我们一起跟着朋友多莉来说一下。
在我们大家的帮助下,儿子尼莫找到了,他也交了很多朋友。
孩子总要长大,总要到外面去学习新的本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尼莫回来后他爸爸怎么做的。(播放动画片)
14《有趣的拓印》
教学目标 :
1、能运用手中的油画棒或铅笔,拓印出自己认为好看的花纹,掌握拓印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拓印中找到美、欣赏美。
3、感受到拓印的乐趣,并能激发学生拓印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运用手中的工具,拓印出自己认为好看的花纹。教学难点 :
感受到拓印的乐趣。课前准备:
铅笔、油画棒、纸、拓印的作品。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教师事先准备好一张纸、一片树叶、油画棒)
1、老师给你们这些材料,让你们制作成一幅画,你会怎么表现?
2、请学生试一试。(可以有多种方法)
3、交流。
你认为可以怎么做?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看。
二、新授
1、为什么这张画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因为表面它有凹凸不平的花纹)
2、在你的身边,你认为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这种拓印?请同学搜集一下。(钱币,钥匙······)
3、请你把自己收集的东西用纸拓印一下。
4、你可以怎么拓?
请同学按这个方法试一试? 能拓印下来吗?对学生的作品讲评。
5、出现的问题:
A、拓印应朝一个方向。B、动作不可太重。C、拓印时,纸不可移动。
三、欣赏
1、这么美丽的拓印纹,可以做些什么呢? A、拓印在纸上装饰。B、可以拓印成一条花边。C、可以画成画。
2、欣赏作品
3、看到这些作品,你有些什么想法?
四、学生作业 要求
1、运用自己身边有的材料进行拓印。
2、可以独立完成作品,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
五、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六、点评。
15《小小船》
教材分析:
折纸是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的一种制作游戏。它变化丰富,一张纸片经过折叠、组合,就可以变化出形象不同、惟妙惟肖的作品,不仅造型生动,还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通过折纸的练习,可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手部肌肉的运动和发展。本课教材以折叠小纸船为依托进行折纸的练习,小纸船的折法比较简单,涉及向里折、外折、对折、翻折、中心对折等基本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折的过程中反复尝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为今后学生的纸工造型练习打下基础。在掌握小船的折法之后,为了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与生活的结合,教材又增添了为小船设计、装饰花纹的内容。学生在给船体涂画、添加花纹时,要考虑到不同种类船只的特征,根据不同的特征去设计适宜的花纹、色彩等。这样的设计,既简单有趣,又能丰富学生的创作,发展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教学目标:
1.掌握折纸的基本要求,能用折纸的方法表现小船。 2.能大胆地对小纸船进行涂画装饰,感受其造型美感。3.积极参与造型活动,体会折纸的乐趣。课 型 造型•表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折纸的基本要求,能用折纸的方法表现小船。2.能大胆地对小纸船进行涂画装饰,感受其造型美感。3.积极参与造型活动,体会折纸的乐趣。
教学准备 1.彩色纸或废旧挂历纸、油画棒或彩色水笔、剪刀、胶水等。
2.毛线、塑料管、包装带等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教师出示模型船,引入正文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船)教师倾斜模型船,使学生可以看到船舱内的各种小船,问:“这里面呢?”(船、还是船、那么多小船……)“大船里面装小船,好玩儿吧。”
二、讲授新课
1.教师从大船内拿出不同种类的船只,与学生共同辨认,使学生初步认知船的种类,感受不同种类船只的造型特点。帆船:船体上有各种造型的帆。
渔船:有个大平底儿,渔民伯伯架着它出海捕鱼,一定特别稳当。客船:能装载许多游客四处旅游观光,上边儿有救生圈、铁锚等。2.探究纸船的具体做法。
师: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纸船是怎么做成的吗?别着急,咱们拿近点儿,你们先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也可以拆一拆,最后,好好想一想。一会儿,老师看谁说的最好。
教师将小船分发给各组学生,并板书课题。师生共同总结出小船的几种做法: ①直接用带有美丽图案的画报、挂历纸折。
②先用白纸或单色彩纸折,再用油画棒、水彩笔等对船身进行装饰。③先用纸折好小船,再使用多种媒材对船体进行装饰。如:加贴桅杆、彩旗、船舱等。
3.教师通过展示其他造型的船只图片,如:航空母舰、羊皮筏子、快艇等,与学生共同研究其造型、色彩等特点,拓展学生思路。师:“小小船,两头尖,乘风破浪去探险。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船?” “如果你是小船长,你最希望驾驶哪种船去大海探险呀?是帆船?客船?还是连老师都没想到的最特别的船?把你的想法跟身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1、提制作要求。
师:“想好了没有?这节课,咱们就来做一只属于自己的小小船。你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和小伙伴一起做。谁做的又快,小船又漂亮,谁就能得到一份小礼物。听!(教师摇动放礼物的盒子,让学生听到里面的礼物碰撞声)想不想要?那你的动作可要快啊。我再提醒大家一句,使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到自己和其他的小朋友。2.学生开始制作后,教师及时表扬、鼓励表现积极、主动的学生。对有创意的作品及时给予肯定并进行展示,启发其他学生制作出与众不同的优秀作品。
四、评价
1.播放儿童歌曲“赛船” 将学生引导到教室前方展示小船的地方。师: “小朋友们,我要开着„小小船‟去大海探险了,谁愿意跟我一起去?
快上船吧!拿着你的小船上大船,咱们一起划。” 2.学生之间进行互评。
师:“呀!大海里有这么多漂亮的小船。看看,你最喜欢哪一只?喜欢它哪儿啊?”
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及时给予肯定或补充,并奖励说的好、做的好的学生,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
五、教师总结性评价,下课
“这只小船在大海里开的可真稳,我想它一定能走很远的路吧?谁做的?能带我去英国吗?你的小船能带大家去哪儿旅游呀?你的呢?” “那,咱们这个海上旅游团就出发吧!走啊!去环游世界吧!”
16《仙女的魔术棒》
教材分析:
儿童世界与成人不同,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神奇的童话王国,在那里,小动物们会说话,神仙老爷爷会给善良勇敢的孩子带来好运„„童话世界里熏陶出来的孩子们总会有许许多多的梦想。《仙女的魔术棒》这一课,就是从儿童的心理体验出发,借助童话故事,把美术制作与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装饰、制作一根魔术棒,一起游戏、玩耍以达到本课的训练目的。?
本课提倡学生利用多种媒材制作“魔术棒”,教材中出示了多种利用不同媒材制作的魔术棒,并提示学生探究这些魔术棒分别采用了哪些媒材制作而成,这样的学习活动能给学生的创作带来新的启发。但是,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容易想的比做的好,尤其在初次接触到用多种媒材制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想象不到的困难。因此,在进行此课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好教材的难度,不要给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制作媒材最好以橡皮泥捏、彩纸粘贴为主,辅助使用其他媒材,教材中还出示了利用纸材制作魔术棒的方法步骤,作为一种基本方法介绍给了学生。教学时,可以让儿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方法进行制作。?
教学目标:
1、自选材料制作一根魔术棒。
2、通过魔术棒的制作,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3、在有趣的美术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教学难点:
通过魔术棒的制作,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激发热情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们都非常喜爱的朋友,(播放动画课件:小仙女手持魔术棒,在舒缓的音乐声中从湛蓝的天空中,慢慢地飞来,向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大家好!我生活在美丽的天堂,每当人们遇到困难和危险时,他们就会连叫三声:小仙女,小仙女,小仙女。我听到他们的呼唤,就会来到他们面前,用这神奇的魔术棒,帮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危险,实现美好的心愿。’)
(此时,望着同学们一张张兴奋的小脸,我的心中无比喜悦。看来采用孩子们喜欢的童话形象能更有力地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确定材料
师:小仙女听说大家特别喜欢魔术棒,特意托我带给大家几根。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们想不想也拥有一根神奇的魔术棒?
生:想。(欢呼雀跃)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小仙女怎样才能拥有一根神奇的魔术棒呢?
同喊:小仙女,怎样才能拥有一根神奇的魔术棒呢?
小仙女:小朋友们,很高兴认识你们!我也很想把魔术棒送给你们,不过,魔术棒只属于那些拥有勤劳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人们!只要你们闯过下面三关,魔术棒就听你指挥了!(1)魔术棒都用了哪些材料?还可以用哪些材料?
(2)魔术棒由几部分组成?
(3)亲自动手,乐趣无穷。
(利用孩子们熟悉的闯关游戏,激发孩子间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看着孩子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心中暗喜。)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闯第一关。同学们可要认真观察呀!
生:好。
师:每组发一根漂亮的魔术棒,同学们在一起拆一拆,装一装,研究研究,看看这些魔术棒是使用哪些材料做成的,也可以研究书上的。(教师把魔术棒发到各小组中,并协助进行探究)
师:谁知道仙女的魔术棒都用了哪些材料?还可以用哪些材料?(生汇报)
师:好!第一关同学们顺利过关。接下来看第二关,它更需要你开动充满智慧的大脑了。(结合第二关的问题与同桌交流)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三、互助探究,完成作品
师:小仙女刚才偷偷地告诉我,说大家表现得很出色,她很希望大家顺利闯过第三关。第三关可是最难最重要的一关,有没有信心?
2.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 篇二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一 )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擅于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很重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题目是“Winter in Canada”, 讲授了冬天的“季节”话题。单元围绕着Jenny, Li Ming, Danny这三个小主人公冬天的衣着, 堆雪人、滑冰等活动, 最喜欢的季节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情景展开。
本节故事课“The Snowman”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读懂故事、感受冬天乐趣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故事。
2. 学生能朗读故事, 做到语音准确, 语气达意。
3.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 表演故事。
4. 学生能尝试改写故事结尾。
(二)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
3. 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三)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冬天季节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 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帮助表演故事。
六、教学准备
(一) 教师课前准备
1. PPT课件。
2. “Frosty the Snowman”故事的动画片。
3. “I’m a little snowman.”歌曲flash。
4. 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双纸质滑冰鞋 (打印出来) 。
(二)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每两位学生根据右图提示自制一个活动帽子的纸质雪人。
2. 能向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制作的雪人。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6 minutes)
1. 师生问候, 开始上课。
2. 唱一首关于雪人的歌曲“little snowman”。教师播放歌曲flash动画, 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歌词如下:
I’m a little snowman round and fat.
Here are my mittens. Here is my hat.
And a little scarf and a carrot nose.
You stand so tall and when the cold windblows.
歌曲fl ash链接http://www.520wawa.com/class/201005/ info_18631.htm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 课前预习作业展示, 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wonderful. 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it talk (jump, skate) ? 学生生成答案,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 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 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 ( 如图所示 )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 (eyes/arm) ? Whatcan the snowman do? 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 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 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 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 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 观看后回答问题, 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 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 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 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 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 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 (如图加音效) 。
b. 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 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 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 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 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预测, 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 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 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 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 迅速找出 (1) 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 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 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 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应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 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 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 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寻读, 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 测答案。教 师问T: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 找到 (1) 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 跟读
④两人一组, 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 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 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 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 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 (2分) 。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 (4分) 。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 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The snowman (1982) ”故事视频片段, 视频网址如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 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 发挥学生想象力, 以视频“Thesnowman (1982) ”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2. 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任务。
3.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 篇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通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探索、理解周长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一、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建议
1通过比较,掌握特征。
找,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所里找长方形、正方形,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平面图形与现实空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唤起学生认知的经验,充分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折,通过折纸活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操作等方法探索并研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操作来验证自己的想法,最后,整理自己的发现,归纳概括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比,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异同,体会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在归纳概括特征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教材中菜椒老师所提问题的引导下,开展小组讨论。通过比较交流得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相同点,再比较出不同点,并借此介绍长方形、正方形各部分的名称。在此环节中重在让学生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之间的联系,但不要求学生形成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的认识。
2实例引入,认识周长。
本册教材中关于周长的意义,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不同,教材中并没有出示完整的图形周长意义的描述,而是从生活实例入手,形象直观地让学生认识到物体某个面上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该物体某个面的周长,在此基础上通过“试一试”顺势迁移到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的安排,一方面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同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树叶的一周等实例易于学生形成关于“周长”的清晰表象。另一方面,这样的安排,让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实物的某个面到一个平面图形的逐步抽象的过程,使周长的意义逐步得到拓宽,同时也使周长的意义更具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加深了学生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教学时,游泳池池口的边线可以动画演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说明这就是池口的周长。对于树叶的周长,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指一指它的周长,然后想办法来测量它的周长。在小组内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测量树叶周长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实际围一围、量一量。对于P61的“试一试”,一方面重在周长意义的迁移,让学生明白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另一方面要重在周长计量方法的转化,对于平面图形而言,可以绕一周量其长,也可以求各边之和。而这一转化,对后续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学习十分有意义。
3计算周长,方法多样。
关于周长的计算,与以往教材的编排也有所不同。本册教材先是基于一个现实的、学生熟悉的篮球场周长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加深了对周长意义的理解,让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先借用篮球场为背景的情景图(出示情景图时,先不出示长宽数据及所求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篮球场边线的长就是篮球场的什么?知道怎样的条件就可以求边线的长?在小组内说一说,当学生汇报交流后再出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这样安排的目的,一是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二是让学生感受到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就可以求出它的周长。对于怎样求篮球场的周长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算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索交流的过程。
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没有安排专门的例题进行教学,而是通过“试一试”,利用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进行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选择算法。
教学中重在各种方法理解与比较,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哪种方法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都是求它们4条边的长度之和。在这里,不要急于优化,更不要揭示周长公式,而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加以完善。
当然,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一些其他的情景图进行教学。
4数学实践,综合开放。
“周长是多少”这一数学实践活动中,安排了围、摆、拼、量、估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巩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加深对周长意义的理解,掌握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合作中操作、探索、交流,教师在此过程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加强比较、分析。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直观认识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与掌握了长度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对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的形状,已经建立了初步的表象,能识别各种图形,并能在常见物体上找到这些形状的面,知道了这些图形可按边的多少进行分类。在这些图形中,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较其他多边形则更为充分,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含有长方形、正方形面的物体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比较丰富,学生对它们的特征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各有4条边、4个角。另外,学生已经有了长度观念,形成了一定的测量技能,会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有关图形折、拼、摆等操作的经验,所有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可能性和保证。同时,本单元所涉及的内容大量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解决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样的安排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而增强探索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典型课例设计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数学三年级(上册)第63—65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课件显示几幅有长方形也有正方形的图片:
图片1:本校学生为灾区踊跃捐款,图片2:人民军队奋勇战斗在抗震第一线,图片3: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
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何感想?(学生争相发言)
师:是啊!多么感人的画面啊!老师看到这些照片,心情和你们一样,非常激动。我想给每张照片都做一个木框,把这些照片挂在我们的教室里,激励我们好好学习,好不好?
师:老师这里有2米长的木条,想先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课件出示其中一幅长方形的照片),够不够呢?大家可以小组之间讨论交流。
学生看图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反馈信息。
生1:需要了解边框一周有多长。
生2:需要先测量照片4条边的长,算一算总长度,再和2米比一比,就知道了。
生3:边框是一个长方形,可以先算出长方形的
周长,然后再比较。
师:边框有多长,就是求长方形的周长。那么,怎样求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图形周长的计算。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时事照片,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学习新知做好了认知上的铺垫,同时对学生适时适宜地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二、实践探索,学习新知
1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长方形的照片,想一想它的周长该怎样求?现在你能求出它的周长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生1:不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如果知道它4条边的长度,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2:其实,只要知道它的长、宽各是多少就行了,因为长方形相对的边的长度相等。
小结:知道了长方形长、宽的长度,就可以求其周长。此时,课件显示照片长35厘米、宽20厘米。
师:现在你能计算它的周长吗?请大家独立思考并计算出它的周长,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交流汇报,生边说解法,边作出合理的解释。
生1:35+20+35+20=110(厘米)
周长=长+宽+长+宽
生2:35×2=70(厘米)20×2=40(厘米)
70+40=110(厘米)
周长=长×2+宽×2
生3:35+35+20+20=110(厘米)
周长=长+长+宽+宽
生4:35+20=55(厘米)55×2=110(厘米)
周长=(长+宽)×2
师:这4种方法虽然不同,但它们都是求了这张照片几条边的长度之和?
生:一周4条边的长度之和。
师:同学们想一想,知道什么就可以计算周长?刚才的4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洁?说一说你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师:通过计算,给这张照片做一个木框,2米长的木条,够吗?
生:够,因为这张照片的周长只有110厘米。而木条有2米,也就是有200厘米。
设计思路教者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和自主探索的空间,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2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周长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用2米的木条给刚才的照片做木框,是够的。剩下的木条还能给另一幅照片(课件显示:一张正方形照片,它的边长是25厘米)做一个木框吗?
师: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再思考怎么计算,最后请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算法,并请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①25+25+25+25=100(厘米)
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②25×4=100(厘米)
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方法都计算了正方形的周长.你认为哪种更简洁?
设计思路教者利用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教者只要稍加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类推、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另外,也较好地处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三、联系实际。创新演练
1教材第64页“想想做做”第3题。
2学生从身边的实物(文具盒、课本等)中选出自己喜欢的,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它们的周长。
3校园里有一块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花圃.为了美观,同时防止被践踏,要在它的四周围上栅栏。请你算一算,栅栏一共长多少米?如果花圃的一边借用一堵墙壁,又需要多长的栅栏呢?
4从一个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的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剩下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5现有6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用这些中的几个或全部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吗?拼成的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你有什么发现?
设计思路教者适当改编教材,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周长。这些题目中有重视学生估计能力的培养,也有开放性的题目,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对课本P65页第6题改编的题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体验图形周长的变化规律。
4.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四
一、活动目标
1、能从“为什么会这样”的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
2、能对周围常见的现象产生好奇。
3、能从周围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
二、教学过程
1、通过观察书上的“风雨雷电是怎样形成的厂、“秋天里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人为什么不会掉下来?”三幅图,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对探究周围事物中的奥妙产生好奇心。通过组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电视机提出问题的活动,训练学生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
2、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把自己关于电视最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最多。
3、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像,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中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从而巩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意识的训练。
4、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训练,教学中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学生提出问题的答案上。很多问题的答案要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吹纸片
一、活动目标
能在教师指导下,对问题进行假设、实验、解释实验现象,交流、体验科学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过程
1、这个活动可以两个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进行记录。接着再变换角色重复一次实验。
2、这个活动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原理的解释。由于科学地解释这个现象涉及到空气流动和大气压力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尚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学生只要能说出这个现象与空气的流动有关即可。同时,允许学生对这种现象有不同的解释方法,教师不要纠缠学生
答案的“对与错”。
3、这个教学环节的重点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习科学课的兴趣。通过猜测、实验、记录、思考、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大部分学生的猜测可能与实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致,这正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兴趣的良好机会。
三、课后反思:
2、认识自己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㈠ 第二课时完成活动(二)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记下现在的我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一种办法描述现在的自己,并进行简单记录。
2、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
3、能用勾画轮廓图的办法对观察的结果进行记录。
4、遇到自己一个人不能完成的事时,能够请别人帮忙,同时也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活动时间约30口35分钟。
2、教材中采取组织学生勾画轮廓图的办法。教室四周或教室外围的墙壁可供学生勾画轮廓图时站靠,可以参照教材中的示意图。注意提示学生,在勾画轮廓图时,组内同学要分工合作,最好用较粗的彩笔并与纸保持垂直的角度沿被画学生的身体轮廓勾画;观察身体可分为哪几部分,标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3、当学生只凭眼睛进行观察得不到更多更准的信息时,可引导学生先 进行估算,再体验用秤、尺测量体重、身高、腰围以及其他感兴趣的部分的长度,如腿长、手长等。测量人体各个部分的数据时,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要启发学生思考没有卷尺时怎样量腰围(可用绳子量,之后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为下一单元中测量盘曲着的蚯蚓打基础);还可测一分钟心跳次数等,并将结果记录在各自的轮廓图上。
4、勾画轮廓图时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给教学活动的组织带来一定的 困难;如果在课堂上勾画轮廓图需要时间太多或不易组织,可让学生请家长帮助在家中完成,再带到课堂上,完成其他内容。
5、学生可能会对身体的内部结构产生兴趣,提出问题,教师可告诉学生此课只了解身体的外形特征。测量时,读数可以不很精确。记录外形轮廓时只要求勾画大致轮廓,衣服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仔细观察找特征
一、活动目标
1、能借助尺子或放大镜观察用眼睛不能准确看出的物体。
2、能举例说明有些形态特征是会改变的,有些是不会改变的c
3、能较正确地用图和文字描述自己的身体特征。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找特征约10分钟,记录约10分钟,按照轮廓图猜人游戏约15分钟。思考约5—10分钟。
2、启发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日已与其他同学有哪些不同特征。用镜子、放大镜进行仔细观察找出自己与其他同学在外部形态上显著不同的特征,如有无酒窝、有无红记、指纹的差异、是否梳小辫等,并将这些特征标在自己的轮廓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3、引导学生猜想在“每个人的一生中”,人体的各种特征哪些会发生改变,哪些不会改变。
4、向同学展示自己的轮廓图(图中不要写出姓名)。与其他小组同学一起,将各自的轮廓图重新排列顺序后,从中任取一张,根据图中所具有的信息,猜一猜勾画的是谁?
二、教学过程
让学生填出所找到的特征,并在是否会改变的相应栏中打“/”。留指纹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能举例说明指纹识别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四人一组,留指纹活动约25分钟,讨论约15分钟。
2、小组同学分别将自己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小组每位同学的书上,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上写下各自的名字,先用肉眼,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每个人的指纹是否一样。
3、小组同学打乱刚才按指纹的顺序,再次将右手食指的指纹按在另— 张半透明的白纸上(不要让其他同学看到所按的位置),不再写出名字。设法找出与前一次的指纹中哪个相同,判断是小组中谁的指纹。这是指纹识别的基本道理。
4、组织学生讨论指纹的特性能帮助人们做什么,可从阅读“科学在线”中得到启示。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指纹识别技术在计算机、银行等领域的应用。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
一、活动目标
1、能将观察记录的图表做长保存。
2、能关注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
二、教学过程
将自己的轮廓图保存好。当每学年开学时,在保存的轮廓图上再次勾画出身体的轮廓,并与旧图相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记录自己的生长变化。此活动为课下拓展活动。在学生找出的特征中,胎记、指纹、耳垂、有无酒窝、平舌卷舌、额头发际是否有“美人尖”、大拇指能否向背侧弯曲等是不易改变的。而有些特征如有无小辫、指甲长短等是容易改变的。在知识上,教师要刻意强调,“不能改变”的特征仅仅是指在某个个体的一生中才成立,因为到了此个体的下一代,这些“不能改变”的特征也可能会改变。教学后记: 学生能够按要求完成活动任务。,通过学习,学生能说出自己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四部分,通过观察学生能发现不同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三、课后反思:
3、寻找动物和植物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做好初步记录。第
二课时汇总小组记录,进行汇报交流。第三课时进行拓展活动,训练综合运用感官认识事物的方法。
寻找身边的动植物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
2、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
3、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
4、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
5、能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二、教学过程
1、建议本课活动分小组进行,一般可分为四人一组,这样便于学生合
作进行寻找、观察和记录活动。每组准备一套工具。
2、活动开始前要制定活动计划。小组内进行分工与协作。还要对寻找动植物的区域进行划分。另外,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动植物时进行发散性的提问,同时把问题记录下来;回来后再与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可进行探究的问题。
3、学生在进行寻找动植物的活动时,因为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学生可能对这类活动非常感兴趣。在开始寻找前,教师必须把注意事项交代清楚,以防止危险的事情发生。并强调,观察时不能打扰小动物的正常生活,不能破坏动植物的生活环境。
4、活动时,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和他们一起解决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不认识的动植物,要及时画下来或者用文字描述记录、下来。在进行小组汇总、整理观察记录时,由于学生第一次学习记录、整理观察到的信息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应注意进行方法提示,引导学生做出比较规范的书面材料。另外,课文中给出了记录卡(文字可写在记录卡中,图可画在记录卡右侧的放大镜中)和观察报告的范例,学生可以参照范例填写空白的报告,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与书上形式不同的报告。教师一定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5.在进行汇报交流时,由每个小组向全班进行汇报,同时进行简单的自评和小组间的互评。对于用哪种形式交流自己探究的结果,课文也给出了一种形式,这种形式只是一种提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情况选择合适的交流形式。
6、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观察不同于一般的观察、.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感官在观察中的作用很重要,综合利用各种感官能准确、全面地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
猜一猜
一、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1—2种感官辨别事物。
2、能告诉其他同学自己是如何听对、摸对的经验。
二、教学过程
这是弹性的内容,教师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进行取舍。活动时间在15分钟和30分钟之间。分小组进行活动,教材的插图只是一种活动提示,教师根据学校条件自行设计活动,只要能达到活动目标的要求即可。例如,可以把要识别的物体放在布袋里,让学生通过摸、闻来识别。选择识别材料时,应注意选择那些当地便于寻找到的几种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便于用感官识别的物体。另外,不要选择那些容易伤害学生身体的动植物。例如,带刺或有毒的植物等。
教学后记:学生能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的特点,能把自己看到的动植物给别人看,还能关注别人看到了什么,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做寻找和记录等活动,能够做到不采摘植物,不捕捉小动物,辨认两种以上动植物的名称。
三、课后反思:
4、蚯蚓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观察蚯蚓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估测蚯蚓的长度、重量。
2、能设法测量出蚯蚓的实际长度。
3、能正确用放大镜观察蚯蚓的细微结构。
4、能与其他同学配合测量蚯蚓的长度。’
5、能用自己的话描述蚯蚓的运动方式和生活习性。
二、教学过程
1、在活动开始前,先选一种小动物,本课以蚯蚓为例。
2、先引导学生提出有关蚯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对问题进行梳理,找出可以研究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例如,可以分为“研究蚯蚓如何运动组”、“研究如何测量蚯蚓身长组”、“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结构组”等等。教师应提示学生:在小组进行实际研究之前,应先做一个研究计划(包括怎样研究、用哪些工具观察、怎样分工等)。
3、对于活动时可能出现的困难,教师应注意提示,例如“怎样测量处于盘曲状态的蚯蚓的长度?”可以提示学生先用线绳比着蚯蚓身体盘一下,再量线绳的长度。需要说明的是,本活动的重点不是要测量出蚯蚓的准确身长,而是让学生学习使用一些测量的方法。
4、把研究的结果记录在学生用书的表格中。
5、将观察后的蚯蚓继续养在潮湿的土壤里,以备下一个活动继续观察。
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设计探究蚯蚓生活习性的方案。
2、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观察报告。
3、能说出蚯蚓对农作物生长的益处。
4、能将实验用的蚯蚓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此活动是活动1的延伸,活动开始前,对上节课的观察结果进行小组汇报交流,在交流后引入本节课要研究的课题。
2、让学生对蚯蚓喜欢的生活环境进行预测,根据不同的预测进行分组。
3、实验时,教师只对方法进行提示,不做过多干涉。例如,在研究蚯蚓喜欢干燥的还是湿润的土壤时,要把蚯蚓放在干土与湿土的分界线上,看蚯蚓爬向哪一边。要注意提示学生不能把一次实验现象就当作结论,要进行重复实验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
4、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检验预测,按教材的提示写出观察报告,并进行小组交流汇报。
5、课后组织学生把观察过的蚯蚓(或其他小动物)放回大自然,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大自然的好机会。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
教学后记: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到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里。由于环境问题有个别学生没有找到蚯蚓,导致活动出现一定的困难。
三、课后反思:
第5课
凤仙花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观察凤仙花。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或借助观察工具观察植物的细微结构。
2、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都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
3、能与其他同学分工进行观测凤仙花的活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分组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为宜。小组内要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测量,有人负责记录。教师要注意提示安全事项,例如,“不能损害花草树木”,“不能破坏植物的生活环境”等。教师还应提示学生,观察时要注意植物的细微结构,指导学生认识组成植物体的各个器官的名称。
2、建议在室外花园或温室中进行,农村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在鲜花较多的大自然中进行,课文第18页上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对观察的对象有尽量多的选择余地,二是让学生对植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比较它们的相同与不同。
3、要让学生先对所观察的植物提出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课文中给出的凤仙花只是一个提示,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选择所要观察的植物。
4、把观察结果填写在事先准备好的记录图表中。值得一提的是,书中 要求的是画一株凤仙花的图。在实际活动中,应该让学生画出所观察植物的草图,没有必要都去画凤仙花。
5、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进行交流。通过交流、思考,学生会发现不仅自己观察的植物,而且其他植物也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的。课后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记录、图文收集起来,以板报或文件夹的形式展示出来,促进学生进行交流。种子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不同种子植物的各个器官的外形特征也有所不同。
标出下列植物的各个器官
一、活动目标
1、能找出不同种类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能辨别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基本器官。
3、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过程
1、通过标出教材中第20页上图中植物的器官,巩固活动1对植物的认识。同时,对几种植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外形上的不同点。
2、进行交流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活动后使学生能意识到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能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爱护花草树木
一、活动目标
1、利用学到的植物知识,对保护周围植物提出合理的建议
2、能在课后做一两件保护周围植物的事情。
3、能从植物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植物。
二、教学过程
1、欣赏植物给环境带来的美。
2、引导学生保护植物。
3、引导学生参照书中的实例,提出保护植物的建议。
教学后记: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植物;能模仿别人的计划指定本组的计划;能用图画记录所观察的植物;能说出绿色开花植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课后反思:
第六课、土 壤
课时安排:
用2—3课时完成。先用两课时完成活动
1、活动2和拓展活动的学习,再在大约三周以后安排且课时讨论、分析拓展活动的结果。前面两课时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1)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拓展活动,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2)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拓展活动。
观察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
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
教学后记: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三、课后反思:
第七课 土壤的保护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实验,并通过分析资料找出黄河中下游河水发黄的原因;第二课时完成保护土壤的拓展活动。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
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三、课后反思:
第八课 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3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教学;第三课时完成拓展部分的教学。
一、活动目标
1、能够用五种感官综合感知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能够把观察到的现象实事培育是地记录下来。
3、愿意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
4、能具体说出水有哪些基本物理性质。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开始,教师可简单提一引些活动要求,如:小组内要分工合作,充分利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想的方法要多,记录要真实等。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尽可能用与其他人不同的方法观察,不要直接教具体方法。当学生无从下手时,可让学生参考教材中的插图。
2、教师指导学生往塑料袋内灌水,感知水会流动,无固定形状的性质;通过将水和牛奶、石头比较,引导学生感知水是无色的、会流动的;通过把手放到水槽中,一方面感知水是透明的,另一方面提示学生直接用手去抓水、捧水;尝味道时,要用舌的前部,注意提醒学生对不知道的东西不能随便尝。
3、教材中未涉及到的闻气味、听声音的方法,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启发和指导。
4、学生活动时,切忌由教师带着学生按一看、二闻、三尝的顺序一步一步操作。具体观察方法的指导,可在组织讨论时给学生一些启发。
5、活动1结束后,可安排学生课后围绕水与生命的关系开展调查。
水和生命
一、活动目标
1、能意识到水与生物的密切关系。
2、能和同学交流自己对于水与生命脉关系的不同看法。
3、大胆想像没有水的世界会是怎样的。
二、教学过程
1、课前应先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水与生命的调查,如询问家长、查阅资料、搜集图片等。
2、一般分为4人一组,活动时间为一课时。
3、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填写教材上的关系图。然后,通过交流将关系图填写得更充实,引导学生发现水与生命之间既有直接的关系,又有间接的关系。最且,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讨论“如果没有水,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环境会变成什么样?”
4、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展示学生和教师搜集到的相关图片,如:干旱地区龟裂的土地、枯黄的庄稼,湿润地区繁茂的植被、优美的风光。如果的条件,还可以播放一些的关水与生命的影像资料片。
5、讨论结束后,可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画一幅以“没有水的世界”为题的想像画,或写一篇同样题材的短文。
榨果汁
一、活动目标
1、能完成解剖、挤汁等基七的操作活动。
2、能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说明水与植物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过程
3、一般可四人一组,活动总时间为一课时,也可安排学生在家里完成。
4、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材料和方法来开展榨果汁的活动。
5、如有条件,可利用天平来分别比较几种不同的果实或茎叶在榨取前后水分和残渣的质量。质量的变化可以反映植物含水量的多少。
三、课后反思:
第九课 浮与沉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教学。
物体的浮与沉
一、活动目标
1、能对由常风材料制成的物体的沉浮进行预测。
2、能利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
3、能根据沉浮状态对物体进行分类。
二、教学过程
1、活动可4人一组,合作进行。
2、在本课导入部分,引导学生对照插图说说“哪些物体会浮起来”,“哪些物体会沉下去”,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在学生回答正确或对答案产生争议时,可自然开始本次活动。
3、学生预测某物体的沉浮特点时,如棉花、海绵、小瓶(有盖与无盖)、废纸等,如果有争议,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预测的根据,再让学生根据预测将材料在实验桌上分门别类地摆开。
4、指导学生实验时,一定要强调操作方法,如轻轻地将材料贴近水面后再放入水中,每次放一种材料,注意观察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等。
A)教师在巡视的时候,可根据各组实验情况,适时提出一些有关沉浮原理的问题,如:是不是所有能浮在水上的物体都比沉下去的物体小?为什么有的物体能浮在水上,有的却要沉下去?
B)可以边实验边记录,也可以在实验结束后集中记录。如材料较多,可以给物体编号,记录时只记某物体的号码即可。
C)活动结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预测是否正确,并初步体会实验的重要性。
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一、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个恰当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制订简单的究计划。
2、能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沉浮。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
二、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选择问题,燕自由结组。教师要对学生选择的问题做个简单的统计,明确各组的任务。
2、实验前先要设计好实验方案,每次尝试都可作为一种方法记录下来。
3、交流时,要指导学生说清过程和结果(即说清楚实验步骤和看到的现象),更要启发学生说清从失败到成功的实验过程。
4、可让学生用刚获得的经验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设计打捞沉船的方案、推测潜水艇的沉浮原理等。
感受浮力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方法感受到浮力的存在。
2、能说出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
3、能举例说明浮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二、教学过程
1、分成4人一组。
2、在上一活动的基础上自然进行。例如,学生交流时可能会提到:“我把瓶子向下按,有顶手的感觉”;“橡皮泥在水里变轻了”等现象。教师可适时提示其他同学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从而开始本活动。
3、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按顺序认真体验1—2次,要轻轻往下按物体,再慢慢将手抬起。
4、活动后可引导学生具体谈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感觉,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过类似的感觉。如果学生始终没提到过浮力这个概念,此时要告诉学生,在水中感觉到的那种往上顶手的力,科学上称为浮力。
5、活动结束后,可引导学生在插图的启发下,举一些日常生产生活中和浮力有关的实例。如:船、游泳圈、救生衣、救生衣、淘米、煮饺子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课 流动的水
课时安排:
建议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中的制作小水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研究如何使小水轮转得更快,并完成拓展活动。
感受流水和静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亲身体验到流水的力量。
2、能用文学语言描述自然界中不同水体的美丽。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首先组织学生观察教材引入部分的4幅插图。让学生发现在自然界的水体中,有的水平如镜,有的奔腾咆哮,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进而让学生实际去感受这种力量。
3、让学生通过控制烧杯的高低和水量,反复体验流水的力量。体验静水和流水可交*进行。,4、鼓励学生利用现有材料模拟海浪、瀑布的状态,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让小水轮转起来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工合作制作一个供实验用的小水轮。
2、能想出2种以上让小水轮转得更快的方法。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制作小水轮是学生学习科学课以来的第一次较完整的制作活动,在教学中尽量帮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的感觉。
3、怎样让水轮转得快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机会,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尝试并判断方法的可行性,自己比较哪种方法更好些,教学中不要带着学生齐步走。
4、交流时,注意启发学生倾听其他小组的意见,虚心学习更好的方法。对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尝试让他们对想到的方法进行归纳。
制作小水轮的第一种方法:
1、把水轮图样放在塑料片上,在片上刻一个与水轮图样完全相同的圆圈。
2、沿着所画线往下剪。
3、老师帮忙在中心处打一孔。
4、把吸管插入轮中心。调整叶片,使轮的每一个叶片都能转动接水。
5、把竹扦插入吸管。
6、把插上了竹扦的轮子放在水流下面,看是否转动灵活。
制作小水轮的第二种方法:
1、模仿教材拓展部分的水轮插图。
2、切一段萝卜,周围插上几片较硬的材料(牙膏皮、剪开的塑料瓶壁),沿萝卜中心插一根自行车辐条。
3、将西瓜皮削成圆形,沿周边刻开几个缺口,中心插上自行车辐条。
评价建议
利用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评价:
1、你会制作小水轮了吗?
2、你是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
3、水流很急时水轮转得怎样?
4、水流很慢时水轮转得怎样?
5、你知道哪些利用流水的例子?
流水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一、活动目标:
能举例说出水的力量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
二、活动过程:
1、在活动2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地方可以利用流水的力量。
2、让学生结合图片说说“流水的力量能帮助我们做什么,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除生产方面的内容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哪些体育项目与流水有关,如:游泳、划船、冲浪、漂流、钓鱼等。
3、教师还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能结合当前或当地的实际更好。如: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进展情况、各类媒体的相关报道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一课 节约用水
课时安排:
活动安排:用2课时完成。
海水和淡水
一、活动目标:
1、能举例说出常见的信息资料的表现形式。
2、能尝试用填图和填表格的形式整理已知数据。
3、能概述水资源的分布情况。
4、能提出一些合理使用水资源的建议。
二、活动过程:
1、4人一组开展活动。
2、活动前先组织学生讨论:地球表面是水多还是陆地多,讨论时引导学牛对自己的看法尽可能说出自己的依据。
3、要求学生在读懂资料的基础上,用彩笔将海水、冰、可利用淡水的份数在坐标图上表示出来。注意启发学生思考“多一点”和“不足”应怎么表示。
4、告诉学生“科学在线”内的圆形统计图也是数据整理的一种方法。
5、在使用教材上资料的过程中,适时地利用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作补充。
6、学生对水资源的现状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后,再让学生进行如何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的讨论,鼓励学生把本组的建议记录下来。
评价建议
关注学生用颜色填涂表格是否正确,提出的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建
议是否可行。
家庭用水调查
一、活动目标
I、能举例说出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2、能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调查。
3、能提出一些节约用水的措施。
活动
1、调查活动由学生在课前分头进行,约需2——3天,可请家长帮忙。
2、学生讨论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不浪费水。如刷牙时关上水龙头等。
3、教师可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具体情况调整调查表的内容。统计家庭用水量,并计算人均用水量
一、活动目标
1、能坚持6个月调查家庭用水量。
2、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实施建议
1、课上要用一定的时间教给学生怎样认读水表,简要介绍记录表中各栏目的内容。
2、教师要定期关注学生的调查情况,下一个学期要安排时间总结。
3、农村不用水表的地区,教师可灵活布置其他内容的长期调查活动,能达到活动目标即可。
调查周围浪费水的现象
一、活动目标
1、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要研究的问题。
2、体验数据在调查中的重要作用。
3、树立节约用水意识。
实施建议
1、可在活动2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列举更多的浪费水的现象,提出若干可调查的专题,每组学生选择一个调查专题,各组尽量不重复。
2、设计调查计划时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
3、完成调查后,要及时组织交流活动,鼓励学生将调查结果和建议送交有关部门。
可供调查的专题:(1)学校水龙头漏水情况;(2)农田
灌溉问题;(3)公厕冲水情况;(4)玩水游戏。
三、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 认识空气
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可分2课时进行。建议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教学;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的教学。
找空气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能独立用正确的方法收集空气。
3、能举例说明空气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活动从问题开始,提出“哪里有空气?’’的问题导人本活动。学生可采用的找空气的方法有:用塑料袋装空气、直接觉察空气、将粉笔或土块放进水中观察粉笔或土块中冒出的空气。除此之外,还应导学生想出更多的办法证明空气的存在。
2、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到处都有空气,空气是确实存在的,人是可以感觉到的。
比较空气和水
一、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感官从颜色、气味、味道等方面比较水和空气的异同点。
2、能正确地用语言描述空气的基本物理性质。
二、活动过程:
1、空气与水具有许多相同的基本物理性质,在水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用感官认识水,了解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
2、观察、比较水和空气的相同点。教师为各组准备一杯清洁的水、每人一根吸管。活动时要求学生按照研究水的方法,从颜色、气味、味道等几个方面观察空气是什么样的,然后再和水比较,找出空气和水的相同点。空气的流动是看不见的,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利用找空气的实验,或依据到处都有空气的事实推理,认识空气的流动。
3、活动后,应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无颜色、无味道、无气味、透明的气体。它和水都具有无颜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性质。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注意:空气(气体)与水(液体)的不同,只要求学生凭生活经验能从感官上区分即可。教学时不要在“气体”、“液体”的定义上纠缠不放。
空气占据空间吗?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按正确的方法设计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
2、能感受到与小组同学共同设计实验方案的好处。
二、活动过程:
1、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是进一步证明空气存在的探究活动。这一研究内容既有利于训练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又有利于训练学生设计实验的探究能力。教学时一定要组织学生经独立思考后再提出自己的假设。
2、研究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教学应从水占据空间的实验开始,实验中应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水占据了烧杯里的空间;钩码进入烧杯以后,水让出了一部分空间,让出空间的水流出了烧杯。
3、组织学生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对假设正确与否进行预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预测,并讨论。讨论过程还可以为设计实验打下基础。教材中实验设计提示的目的是启发学生从水的实验类推。
4、学生提出假设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时学生可依托教师提供的材料想自己的办法。设计实验的思维过程可提示学生首先考虑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用什么方法验证空气占据了容器的空间?
5、实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观察清楚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现象,并思考实验的结论。
6、实验后,应组织学生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为填写实验报告打下基础。实验报告虽然文字量少,但内容和格式一定要规范。
7、对实验结果或现象的解释和交流过程,是探究学习的重要过程。但本课不做重点训练,如教学时间允许可做简单的交流。
8、实验报告书写之前,不妨先组织小组讨论,在学生口头修改了表述句子的基础上,再动笔填写。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 风
课时安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的制作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的实验,进行分析,不讨论人类对风的利用。
让我们来感受风的力量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感受到风有力量。
二、活动过程:
1、本活动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4人一组。
2、建议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感受空气的流动。
3、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想办法去感知空气的流动,不要约束学生仅仅按教材提供的方法进行活动。可以有两类方式使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一是通过皮肤直接感受空气的流动;二是通过观察被风吹动的物体来感知空气的流动。
做风车模型
一、活动目标
1、能按图示制作出可正常运转的风车模型。
2、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
3、能用自制的模型证明风有力量。
4、能举例说出风有力量,以及人类能利用风的力量做事情。
5、能坚持较长时间地观察并记录风力的情况。
二、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观察风车提水图,初步了解人利用风力提水的基本原理和风车的基本构造。
2、引导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观察风车模型图、分析模型的构造,并提出自己制作风车的方案(画图、确定打孔位置)。教师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能力,独立制作。应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制作风车模型。
3、组织各组学生通过分工与合作制作风车。在每一小组内,先由每人完成一个部件,然后照图将各人制作的部件组装成风车模型,通过调试使风车转动灵活。在第一课时结束时,各小组应合作完成风车的制作,并对风车进行初步调试。
4、(第二课时)引导学生利用在前一节课制作的风车模型做实验,在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谁的风车提起的物体最重。
5、在比赛的基础上,引导各小组分析本组和其他组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组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
6、关于人对风力的利用,教师可组织学生在教材上的三幅图的启发下,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关于人利用风力的具体事例。
三、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 纸飞翼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放法控制条件进行实验。
2、能使用自己的方法进性定量
二、活动过程:
1、按图纸尺寸每组制作一个飞翼,教师指到要细,不要在制作上花费过多时间。
2、作好飞翼在空中停留时间的实验,记录并计算平均值。
3、提出影响飞翼再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因素。
4、按自己提出的因素逐个改造飞翼并做实验,记录结果并计算平均值。
5、实验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
(1)每次只能改变纸飞翼的一个条件。
(2)每次实验时,下降的起始高度都应一样。
(3)每次实验时,即使方法都应一样。计时可采用秒表、手表计时,也可以采用摆捶计时,还可以采用等计时。实验时,教室内可播放节拍较强的音乐,帮助学生准确计时。(4)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计时的准确性和计时求平均数的实验过程,重要的是要学生学习体验一种科学的方法。
三、活动目标:
对学生再这实验中的学习水平,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1、是否会做纸飞翼的对比实验。
(1)知道对比实验,但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不太清楚。(2)知道如何控制对比实验的条件(3)实验操作较准确。
2、是否知道影响纸飞翼下降快慢的主要因素。(4)飞翼的翼面大小(5)飞翼的质量。降落伞的研究
一、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方式控制实验的条件,进行实验。
2、能客观的看待实验现象。
3、能举例说明下降物体的下落速度与质量大小的关系。
二、活动过程:
1、制作一个降落伞。
2、测量降落伞再空中停留的时间。
3、模仿纸飞翼的研究方法和过程。按教材中的提示,选择一个问题或几个问题进行对立研究。学生还可以独立提出新的问题进行研究。
4、研究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交流。
三、课后反思:
第十五课 食物的营养
一、活动目标:
1、能通过食品包装上的有关说明,收集食物营养的信息。
2、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并进行简单分析。
3、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4、能倾听家长的意见,共同制定营养合理的食谱。
5、能举例说明人类需要那些营养及其来源。
课时安排:用2-3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第三课时完成拓展活动。
1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合理的营养需要选择一日三餐的食物。
2、能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选择食物的理由。
活动过程:
1、由问题导入,让学生想象中吃了多少种不同的食物?让学生从四组食物中根据自己的理由选择一日三查的食物,并且填或画在对应的栏中。
2、与小组同学说说自己所选的理由。教师不必评价学生所选食物是否合理,但有必要帮助学生理解所吃的食物被分别归到四组食物中去。
3、教师可将图中的食物自制成食物卡片,共学生选择。
4、解食物中营养的成分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的阅读表有营养成分的食物标签,并进行简单分析和记录。
2、能说出几种常见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
二、活动过程:
1、次活动的重点是帮助学生通过收集、阅读食物标签或包装纸上印制的内容,学习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阅读食品包装纸上应制的内容能了解食物中所含的营养
2、教材中选取了利用分析食品标签了解营养成分的方法,鼓励学生想出更多办法来研究,并列出研究计划试一试。可组织学生对收集到标签进行分,找出标有营养成分的标签,仔细阅读,并进行记录。可先有个人完成,再小组讨论后共同完善记录表。
3、再填完记录表后,可引导学生对记录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围饶教材中的问题
4、将大家研究过的食品标签或包装汇集粘贴在一张大纸上或板报上,可下课完成。
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一、活动目标:
1、能与家长共同协商,结合所里解的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知识,设计营养合理的食谱。
2、能对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评议。
3、能举例说明“不调食:的重要性。
二、活动过程:
1、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
2、可由问题引入,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再线中有关维生素及合理饮食的秘决,思考并回答导入时提出的问题。
3、结合所了解的食物营养成分及合理饮食的秘决,参考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出对自己来说营养合理的食谱,并及可能落实在今后的生活中。
4、小组同学对各自的设计互相评价,看看谁的设计更合理;并与自己再活动1中选择的食物相比较,看看哪次更合理。
5、建议教师将科学再线及相关的内容制成课件,并让学生能够 通过计算机进行查阅。
6、学生每人选择一道菜或一种面食,回家看看家长是如何煮的,仔细观察加工步骤、用到的橱具等。
三、课后反思:
第十六课 食品的加工
活动目标:
1、能将搜集到的同一种食品的各种包装按照自己制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能设计一种新的食品,并能想别人介绍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
1、拓展活动1几拓展活动2的部分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
帮助牛奶上餐桌
一、活动目标:
1、能描述牛奶加工、运输等过程,并说明再这些过程中用到了那些技术和设备。
2、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二、活动过程:
1、问题导入:我们每天吃到许多食物,多数食物是经过加工后使用的,那么食品是怎样被加工的,又是如何保鲜的?学生可能没有关注过,有的同学甚至认为牛奶是从楼下的牛奶箱中来的。
2、组织学生观察牛奶加工和运输过程 图或卡片,分析每副图的内容,并将这些图的正确顺序排列出来。
3、可引导小组同学进行讨论,说说那些人在为我们能喝道纯净的牛奶而忙碌,以及牛奶的加工和运输过程中会用到那些技术和设备。描述一道常吃的菜是怎样制作的
一、活动目标:
1、能认识到家庭亨饪也是食品加工的一种形式。
2、观察并能记录一种食物的亨饪过程。
3、能具体说出一些橱具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二、活动过程:
1、上节课已经让学生回家观察家长做饭的过程,并注意纪录加工步骤以及用到的橱具等,并能说出这些橱具给我们带来得便利。
2、建议播放一段食品亨饪的录象片,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进行讨论并完成记录表中。
3、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围绕记录结果开展交流。a)收集一种食品的包装
活动目标:
1、能说出食品包装也是食品加工过程的一个环节
2、感受食品包装技术包括材料选用在不断变化。
3、能自定标准,对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
活动过程:
1、可由教师展示自己收集的食品包装,启发学生模仿教师的办法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食品,收集他的各种包装。
2、鼓励学生自定标准对收集到的各种包装进行简单分类,如按袋装、简装、品装;按纸、朔料、玻璃等包装,并用旧像册或集邮册或厚书加以保存;可以选一两样贴在书上。b)设计新食品
活动目标:
1、关注科学家研制的新食品。
2、模仿科学家的工作,大胆想象,发挥创造力,自己设计新食品。
3、能用语言、图表等表述自己设计的新食品。
4、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对自己的设计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容食品、方便食品等录象片,或用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这属于“头脑风暴”类的活动,学生可以创所预言,大胆设想,但要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门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再楼道或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三、课后反思:
第十七课 保持健康
活动目标:
1、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
2、能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述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
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课时安排:
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第二课时完成活动2。怎样做更健康
活动目标
1、能有根据的提出有利于自己健康的标准。
2、能事实求是的对自己的健康行为作出科学的评价。
3、意识到个人对自身健康负有责任。
4、能举例说明那些饮食和起居习惯能影响人的健康,5、能举例说明保持身心健康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好处。
活动过程:
1、可以由问题引入,如“吃的好,睡的足,长的胖,就算健康吗?”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回想前面单元所学的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提出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标准,并进行自我评价。
3、引导小组同学继续讨论今后应该如何作才能更有利于健康。
4、评价学生的重点不在睡得的☆多,而在于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应注意表扬、鼓励那些现在得☆不多,但打算今后努力去做的同学。
我的作息时间表 活动目标
1、能实是求事地对自己不符合健康要求的生活习惯作出评价。
2、能结合如何做更健康的内容制定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能倾听和尊重同学及家长对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提出意见和建仪。活动过程:
1、教师可以播放有关强化食品、太空食品、转基因食品、速溶食品、方便食品、特殊食品等的录象片,或有彩色挂图的形式绘声绘色的介绍上述食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工作。
2、鼓励学生按教材中的提示,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新食品,并完成设计表中的内容。明确自己的设计目的、新食品的特点等。
3、以“我设计的新食品”为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班上组织一次小讲演,并征求同学们的意见,如有必要可改进自己的设计。
4、将全班的设计展示在壁报上。
5、转基因食品的原理不必要求学生理解,教师尽量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学生了解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5.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 篇五
--南和县闫里乡段村学校闫密藏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三年级共有学生35人,参考学生35人。优秀率85,及格率88。
二、具体内容分析:
卷基本上涵盖了三年数学上册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考察学生的双基础,考察了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体现考试评价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
另外,本次考试所出习题注重基础知识,注重了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份比较完美的考试卷。无论从考试的深度还是知识面的广度,此次试卷基本上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优点:全年组的卷面达到了干净整洁,书写漂亮。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成绩良好。计算题较好,错误较少;学生分析能力提高较快,应用题列式准确率达百分之九十五;自己设计的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完成的很好,作图漂亮、准确。
不足:通过看卷子,我们找到了下面问题:
1、学生缺乏良好的考试习惯,自己检查错误的能力亟待加强。如:填空题的一些很基本的题目出错;计算题竖式正确,横式写错;应用题抄错数。
2、学生马虎现象严重,单位名称落写,横式不写得数,加法当成乘法计算,不写余数等。
3、六题走进生活,解决问题里面第5题里面的(2)小题如果是菜地的一边靠墙,其余三边围上篱笆,篱笆全长最少多少米?学生们知道是求三边的总和,但是容易忽略最少二字所以造成错误。
4、课上听讲不好,不能深入思考后再答题,理解能力需要继续提高。上课老师讲过的题型,考试时稍做变化,学生理解偏差,说明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思维有待进一步开发、训练。
四、改进措施:
1、教师及时反思进行详细卷面分析,针对每个学生进行分析。
2、利用假期狠抓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向三十五分要质量,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及时反馈,及时补差,落实到位堂堂清。
4、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6.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 篇六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彩纸、胶棒、吸管、图钉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折、剪、画等方法制作出富有情趣的小风车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欣赏光盘中的各种小风车,介绍风车的来历。
2、教师讲解具体制作步骤。注意安全的事项。
3、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教师提示他们颜色的搭配,装饰的形式等。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互相交流经验创作出不同做法、不同样式的风车。
三、课后小结
让学生拿自己的小风车到教室外跑跑。让风车转起来。
冀教版美术二年级上册《小风车》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教学光盘、彩纸、胶棒、吸管、图钉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折、剪、画等方法制作出富有情趣的小风车
2、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制作的能力,体验设计活动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授新课
1、欣赏光盘中的各种小风车,介绍风车的来历。
2、教师讲解具体制作步骤。注意安全的事项。
3、学生分组合作制作,教师提示他们颜色的搭配,装饰的形式等。教师鼓励学生发散思维,互相交流经验创作出不同做法、不同样式的风车。
三、课后小结
【三年级上册美术冀教版】推荐阅读: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09-09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教案09-18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加减混合》教学反思07-23
冀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题精选及答案12-08
四年级上册数学冀教版06-26
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08-22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