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2024-08-06

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精选8篇)

1.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篇一

濮阳市教育系统2012教师技能竞赛论文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内容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传统的“一支粉笔书中夹,一根教鞭空中划”的教学模式受到了严重冲击,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已在语文教学中广泛的运用。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知识,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应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教学也以自身独特的魅力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使语文教学由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变成了知识的现代化。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运用到了自主、合作、探究上,发挥多媒体、网络和交互式学习方式的优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也可以平等地共享学习资源,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成绩,提高了语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推动了语文教学的一大进步。结合自身的体会我谈以下几点:

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动力,只有明确了学习目标,才能抵制各种不利因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着目标迈进。例如:在讲语文试卷中,每次都有学生把拼音写错。针对这一情况,每上信息技术课时,我就把全班学生分成五组,用拼音输入法让学生练习打字,五分钟内看谁打字最多,最终评出冠军、亚军,在班上大力表扬,并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坚持了一个月,学生收获特别大,兴趣特别高,打字速度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看拼音写汉字,汉字写拼音这一道题时全班同学很少有失分现象。去年全县100多个班级评比中,我班期中、期末语文成绩遥遥领先。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大大推动了语文教学,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斑羚飞渡》一文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把形、声、色集为一体,运用图片展现情境。首先,让学生观看图片——斑羚飞渡时老斑羚甘愿做小斑羚的垫脚石,忍痛割爱摔下悬崖,小斑羚望着老斑羚难舍难分的那一幕。然后播放音乐——“这是爱的奉献,这是心灵的呼唤,这是人间的春风,这是生命的源泉„„啊!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听完后,学生深深地被感动,思想上受到了良好的熏陶。由此,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之花,学生想到了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想到了生命的可贵,想到了保护动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直观,化难为易,提高了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说明文是学生不愿意学习的文章,因为它不像散文、诗歌、记叙文那样,语句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易懂,易理解,而是比较抽象,说明文的顺序也比较难掌握。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介绍的是我国石拱桥的知识,作者尽管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等,但有的学生仍然不够明白。因为学生不了解这方面知识,所以读后很难想象出来。利用多媒体教学,学习这篇课文,能够使图像、文字、声音、动画于一体,全方位展示学习内容,把教材演绎得声情并茂,生动、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图像中了解了各式各样的桥,并且进行了比较说明,充分调动了学生地学习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使那些枯燥无味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既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使语文教学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四、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学习效率

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媒体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使学生看到的内容更多,学习的空间更宽广,知识更加丰富。例如:在学习《春》这篇课文时,我首先展示五幅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让学生一边欣赏大自然的美,一边听有感情地朗读。然后,通过欣赏每一幅图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后,把节省的时间运用到实际中去,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用比喻、拟

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写一篇描写《秋》的文章,使学生学而用之。这样一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量成倍的增加,不仅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还节省了时间。使课堂教学节奏紧凑,变繁为简,变抽象为具体,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既“赏心”,又“悦目”。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活跃,手、心、口并用,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不仅增大了课堂容量,还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注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即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教师的教为主,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的主要信息源是课本中的文字、图片以及教师的讲解、板书和表演等,在这种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对我国文化素质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受教师主观上的影响,学生不会灵活运用,不能举一反三,不爱动脑,难以培养其主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进一步转变,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积极参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得到了重视,教师的权威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

与,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其次,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有能力的教师不单是要求上好每一节课,而是看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获得知识的方法,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开拓学生的思维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不但要从“教”这一环节入手,提高教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还要从“学”这一环节出发,用学生的眼光研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真正作到“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从学生理解吸收角度出发,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大胆发言的机会,这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生活的真谛,又何尝不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境界。我们理应摒弃现有语文教学中枯燥僵化的教学模式,以及那些最具权威的所谓的标准化答案,应当张扬教学民主,这就需要我们善于营造创新教育的良好空间,作为教师,就是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挖掘学生的潜力,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给学生宽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寻找答案的机会和时间,给学生读自己想读的书,允许学生出现错误。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宽广,学生的想象力更加丰富,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强,学生的语文世界更加亮丽多彩。

2.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篇二

一、信息技术的作用

(一) 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应用将计算机、投影仪、电视、传真、录音录像等硬件设备通过各种网络 (LAN, Internet, Intranet, Extranet) 等连接在一起, 方便数据传输和信息共享。在教室里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能创造出一个声情并茂的教学气氛, 还可以通过网络和电视的结合对多个教室施教 (网络教室) , 通过网络与中心机房的配合, 对上课所需要的图像、声音、资料片断, 大到宇宙的星球演变、小至细菌观察, 天南地北、古今中外, 无不能召之即来、挥之即去, 给学生展现一个生动、直观的世界。按关于记忆比率的研究结果, 学生在学习同一个知识内容时, 若光凭听觉, 则三小时后能记住60%;仅凭视觉, 则三小时后能记住70%;若视听结合, 则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以后, 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和75%。[1]可见,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的视听结合手段会使教学效果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 无纸备课。

传统备课都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教材、教学参考书和其他一些参考资料等极其有限的信息来源编写教案, 而且信息不能共享, 因而资源利用率低, 无法利用已有教案, 备课时间长, 教师难以有在原有基础上再创新的时间和机会, 教师之间也缺少讨论机会, 不能互相取长补短。另外, 就是编写讲义和习题占用时间较多, 很少有时间去考虑开发智力和能力的问题。运用互联网后, 以上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既解放了老师, 又可提高教学质量。

(三) 计算机辅助教学管理。

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多方面的内容, 包括课程表编排、试题库、学科教学质量追踪和分析、学生成绩统计分析、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另外, 还有应用于教职员工的行政管理。[2]

(四)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作用。

一是计算机是学生的多学科“电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练习、辅导、自学等, 教师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使用教学软件配合指导学生自学, 弥补课本上只有文字信息的缺陷, 利于学生自学, 从而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节省教学时间, 减轻学生负担, 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发挥自己的特长。二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师能够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 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信息源, 以图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目标。为此, 教师需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情况, 并与目标加以比较, 找出差距, 进而制定措施, 适当修正教学过程。计算机普及到家庭之后, 就能使学生在做家庭作业时及时和老师沟通并获得反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集中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 能使学生从反馈信息中及时了解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及时解决家庭作业中的困难, 纠正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这将会提高学生完成家庭作业的信心和兴趣, 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三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对于提高不同年级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自学能力, 都有很大帮助。广义地说, 自学能力是教师教学生学习的方法、研究的方法, 由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往的教学过程, 一般是用多种信息手段组合的方法, 也就是辅以观察、思考, 辅以图片、电影等各种形象资料, 以及个人之间的讨论, 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做必要的引导、讲解,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学会通过使用信息手段获取知识信息、学会学习方法, 提高自学能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这种信息手段所提供的信息, 是经过教师精心研究设计的, 是经过优化组合后的知识信息。非常有利于学生自学,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3]现在, “书”的概念已经改变了, 其中包括计算机软件, 而且也将更容易读, 读起来更具有吸引力。这也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五)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未来的教育体制。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立, 各种教学信息库的建立和完善, 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系列化将会引起整个教学体系的变化, 这将有利于整个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未来学生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在家里的时间进行学习。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系统在多学科、多层次的教学计划中进行学习, 并能及时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育更加体现面向社会的、开放式的, 而不是局限在校园之内。在这种新体制中, 以教师讲解为主会更多地让位给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思考、练习为主。[4]教师将主要是指导学生选择和使用各种信息手段, 指导学生做信息处理, 教师更多的时间不是进行重复性劳动而是进行创造性劳动。

(六) 信息技术与远程教育。

计算机网络的普及, 为远程教育提供了基本手段。通过互联网, 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 也不受年龄的限制, 图书也不局限于图书馆。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各种正规的和非正规的课程的学习, 或者, 根据自己的需要, 选择参加课程培训或者自学。在社会上, 其影响之大和社会效益之显著, 都是过去所不及的。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应用研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经过千百万教师的研究和应用后, 方能断定其效果。辅助课堂教学的软件, 其设计目的在于“辅助”, 而不是软件代替教师教学。因此, 应把软件的应用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辅助自学或者教学测量等软件, 教师也要指导学生去使用, 因此也要进行如何指导的研究。对计算机软件这种信息手段所提供的信息, 软件内的教学程序是怎样安排的, 教师自己的教学安排与教学软件之间怎么协调, 学生状况等都要充分的考虑。

三、校园网的建设和校园网络文化

现在, 充分认识校园网的作用, 注重校园网的建设, 都很重要。通过校园网, 可以进行网络资源的检索, 完全实现信息共享, 使网络资源能支持教师备课和授课, 以及基于网络的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通过网络通讯, 如编写和发送E-mail、使用BBS等, 进行学术研讨和学习交流活动, 让师生能够在网上完成相关任务。师生还可以在网络中进行多媒体信息的组织、排版, 如编写学校、班级和个人的主页, 把班级的黑板报办在网上等, 以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优势来学习和交流。[5]同时还可以在学校创办网络杂志, 使广大师生都能加入到网络文化的创作和发展中来。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发展中已经越来越重要, 网络文化已经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加强教师计算机教学技能的培训

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过程中, 教师的技术素质将起根本作用。这就要求学校领导、教师对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能够从容地把计算机应用到教学中。因此, 教师对于信息技术本身要具备起码的了解和掌握, 能够从教学和学习的角度去面对它们, 这样教师培训显得非常重要。一是要认识到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意义, 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操作使用, 学会使用各种教学软件, 能从教学需要出发, 了解和确定哪些环节、内容适合用计算机来增强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 选择或自行开发合适的教学软件和组件。二是要改变教学思想, 使用计算机推进教学改革, 而不是仅仅服务于常规教学, 要认识到学习不单单是吸收现成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探求、获取、分析、应用新知识, 灵活运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特别是实际生活中有一定复杂性的具体问题, 并在探索问题解决途径的过程中来发现新知识。只有在这些教学和学习的新形势下, 教师才可以设计自己的教学, 并驾驭各种教育技术, 充分利用计算机在教学中展示出巨大的优势。

五、面向未来教育现代化的展望

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 尤其是高等教育, 是为了几年以至几十年之后的社会需求培养人才, 所以面向未来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在新形势下, 教学必须现代化。当前, 科研和教学都离不开计算机, 掌握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对未来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有较高文化科学素质的、有较强适应力和富于创新精神的一代人, 决定了教育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不仅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师位置的转变等课题的研究, 还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自我练习测试并获得反馈的研究, 以及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学生选择和使用各种信息手段和指导学生做信息处理的研究。此外, 建设教育资源库在未来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没有教育资源库, 网络资源就是空白, 计算机辅助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王策三.教学论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 6

[2].刘成新, 黎加厚.论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发展的多元化[J].中国电化教育, 1998, 10

[3].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2, 2

[4]. (美) C.K.金泽等编著;张杰夫等译.计算机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M].春秋出版社, 1989, 10

3.信息技术在盲校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  视力障碍  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30-02

1.视力障碍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眼睛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得的信息有超过90%都是通过视觉感知的。视力障碍阻碍了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获得信息的来源也相对狭窄,同时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以及心理发展也受到了影响,所以视障学生难以把握生活和学习中涉及到内容的本质特征,难以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总结,最终不能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由于视力障碍,学生不能够准确的认识物体的形象以及变化的过程,形象和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尤其是数学的学习,视障学生学习的困难将会随着知识难度提高而增加。

2.多媒体辅助教学对视障教育的意义

现代化的教育不仅注重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还注重多媒体技术等信息技术的运用,丰富教学的内容和方式,推进了视障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指在视障教学中维持或者提高视障学生的功能性能力,尤其是补偿视障学生缺陷的技术和辅助教育设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通过视障学生的其他感官来弥补视觉的缺陷,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

3.1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视障学生难以用眼睛直观的感受世界和了解事物,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用耳朵、手指以及身体来感受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理解并且运用。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课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语音设施来引入猴王分香蕉的故事。花果山的猴子们很喜欢吃香蕉,有一天猴王在树上采了12根香蕉,准备分给三个小猴子吃。猴王首先给了第一只猴子2根香蕉,这是老师提问:第一只猴子分到的香蕉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要有效的引导学生思考。接着,第二只猴子看见了香蕉说:我要更多的香蕉,我要3根香蕉。第三只猴子说:我要比他们更多,我要4根香蕉。猴王听了之后非常的犹豫,它想要满足猴子们的要求,可是又担心分配的不均,它该怎么分配呢?同学们能不能帮助猴王出出主意呢?在故事的吸引和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都会积极的、认真的为猴王思考解决的方法。

3.2 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数学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数学学习与实践生活的联系,营造良好的探究问题场景,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元、角、份的认识”课程时,借助触摸道具和多媒体语音设备,教师将教室布置成简易的水果店,并且利用语音设备播报商品的价格,苹果4元一个,香蕉2元6角一根,橘子2元1角一个。为学生准备好苹果、香蕉和橘子,并且为学生准备好零钱,让学生分别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最想买的水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能够联系生活,对钱有了更好的认知。此时,老师提问:现在老师有30元钱,谁能帮老师算一算最多可以买多少个水果?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得到拓展,一定会积极地思考问题。

3.3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进行互动性学习

视障学生由于视力的缺陷,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较为困难,此时,老师应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从而形成互动性学习。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保证视障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和交流。通过积极的互动,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和感悟知识。例如,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首先,教师利用已学的知识提出第一个问题,142除以25等于多少?学生们很快便能够回答出答案。接着,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142除以2.5等于多少?此时,学生就难以回答了,但有的同学就会猜想能不能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怎么样进行转化呢?此时让学生进行交流,学生讨论怎么转化、怎么计算,有没有什么计算方式?教师要在学生讨论中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视障学生由于视力障碍,难以直观的认知和感受事物,因此要促进视障学生对事物、知识的正确和深入的认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感官能力,更好的适应时代需求。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出现则大大的改善了盲校教育现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盛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好处多[J].考试周刊.2014(24)

[2]陈永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几个问题[J].中学课程资源.2008(10)

4.《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篇四

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负责人:周瑞强 主要参加者: 张春兰 蔡红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关键词:信息技术 应用 研究

一、前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在课程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正在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手段之一。现代教育信息的获取、使用及优化组合,已成为新课标、教材拓展、延伸的主要渠道和教师教学创新、学生学习创新、领导管理创新的基本手段,可以说,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经过一定时间的研究、实验,现已取得以下进展: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极大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参与了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优化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构建了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本课题组通过对本校实验班的学生的前后成绩对比、分析,充分证明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能提高教学效果,这也是符合高效课堂理念的。

二、课题实施回顾

2011年12月我们申报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被定为米河镇和学校重点教育科研课题,从那时起到现在近两年的研究时间里,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组织理论培训

1、课题基础知识培训

课题被审批立项后,学校领导对该课题的研究工作极为重视。校长亲自主持召开了课题组开题会议,在会上他就“课题的选择”、“论证”、“设计”、“申报”及“研究过程”等具体环节,对课题组老师进行了培训,动员教师争做研究型教师,要求老师们树立“课题意识”,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课题组组长周瑞强同志通报了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学校开展该课题研究的软、硬件条件,初步拟定了课题实验方案。

2、明确课题组成员组成及分工

为了使课题研究工作落到实处,结合各实验教师的自身特点与学科优势,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做到分工细致,责任明确。周瑞强同志负责主持课题研究的全面工作,参与课题实验;张春兰老师曾获得过语文学科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优秀班主任,负责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为: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进行情境创立;利用信息技术创造趣味课堂,拓展语文阅读空间,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整合语文教学资源,创造语文教学资源,做到资源共享。周瑞强、蔡红波等老师负责信息技术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研究,具体的探究目标为:构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过程整合的教学新模式;开发能促进教与学双方互动性发展的教学。

3、课题理论知识培训

开展研究之前,课题组负责人周瑞强老师收集印发了有关《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成果,课题负责人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和计算机专业的优势对研究人员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培训,提高了教师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方案的实施打下了理论基础。

(二)以点带面,全员参与

1、任务分解,落实研究者责任制。课题组负责人将课题任务细化,涵盖语文、数学等学科,在研究中既各自重点突破,又一起互相协作。各实验老师在明确任务后,随及制订好了学科课题实验方案及工作计划,实验结束后及时总结反思,并形成书面材料上交给课题组长。对无计划,无方案,无资料的研究者,实行淘汰制,这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大家的课题意识进一步提高了。

2、实验阶段的调查分析

实验教师方面:课题实验起始阶段,课题组在开放性实验教师之间进行了问卷调查,就过程中的困惑与问题,进行了面对面的探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案,为课题实验的全面推行,扫清了障碍。

在学生方面:阶段实验后,我们进行了学生调研问卷,就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受到学生的欢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95%的学生有希望采用信息技术辅导教学的愿望。我们将实验班学生在实验前后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语文学科实验后比

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5分以上,数学学科实验后比实验前的班级平均分提高在9.6分以上,并且优秀率和良好率提高都在10%以上,由此可见,试验班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以活动求深入,促发展

课题实验仅凭实验组的老师来探究还远远不够,特别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我们镇是处于农村,基层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渴求异常期盼,怎样推动信息技术在农村中小学走近教师,走进课堂是我们实验组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活动来求深入,促发展。三月份,我们举行了课题实验学校公开教学周——基于电子板的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学校教师一百多人出席参加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们确立了“信息技术在数学课中的应用研究”这一专题,主要研究推广电子白板这一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上的课堂教学。由周瑞强、蔡红波张春兰老师公开执教。他们在教学中所展示的课件及教学风采赢得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五月份,我们开展了青年教师基本功系列赛——课件制作和电子白板应用。就课件制作的知识、技巧与教学内容的衔接和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等各个层面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掀起了一股争学信息技术的高潮。另外,我们课题组老师还利用网络资源,积极主动地加入网络教研群体之中,变校内教研为社会公开教研,如加入河南省语文教师群和数学教师群,在那里,每天都有语文、数学教研专题进行探讨,我们的实验老师也与全省各地的老师们一起在群内进行交流

与沟通。

三、阶段性实验心得

Ⅰ语文学科: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上我们做了以下探讨:

(一)整合的教学模式

1.设置情景、引发兴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这一环节,就是要使学生进入主题后,产生完成主题的动机,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观摩《会摇尾巴的狼》(人教版第五册)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放映一段关于狼掉进陷阱里,与老山羊对话的有趣的课件。这个软件在光、声、色、图的配合下,营造了一种赏心悦目的氛围,将学生带入了美丽的童话世界里,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可以说这一段的开场白达到了“设置情景、引发兴趣”的效果。

2.提出主题、完成主题。学生在明确教师提出的主题后,立刻构思完成主题的方法与手段。通常情况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网络知识,获取相关的资料,但如果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用搜索网站的技巧时,教师引导使用另外一种完成任务的方法、技巧。譬如在学习《赵州桥》的时候,教师先提出“桥”这个主题,继而教授课文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有关古今中外的名桥(主要是查找其外形、结构的特点),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到了要进行的主题之中,出色地完成了教师的任务。

3.归纳整理、思维创新。学生在完成教师的任务后,教师要进一步利用或尝试使用合适的方法对学生所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分析、处理,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一定的认识。如前面所提到的“桥”这一主题搜索,学生找到了各色各样的桥的网站,教师在此就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保留有用的,去除无用的资料。在这个阶段,可以使用浏览、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使学生处理信息,从而让学生根据自己得到的不同信息初步形成学习体会,从而达到思维的创新。

4.总结与成果展示交流。课堂活动过程中,学习者展示各自的认识与看法,通过不同视角观点之间的相互比较与补充,完善、加深对拓展阅读主题的认识。这一阶段是信息的深度加工阶段。

(二)整合的教学实例 1.课文学习

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教学上的一个误区,因为部分教学内容在多媒体环境下以直观的形象凸现出来,无法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养成了学生的惰性,起到了适得其反的作用。通过实验我们认为,要启发、拓展学生思维,不必拘泥于课文内容,应该从实践入手,所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是可行的。

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雨中》一课谈谈上述模式的运用。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拉车运货的年轻姑娘在阴雨的傍晚,车子歪了,一箩筐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事,突出了

人们助人为乐的好品质。这一节课的内容重点是理解课文的一、二自然段。

一、二自然段主要是描绘美丽的雨景。为了让学生理解美、欣赏美,实验老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方案。

(l)赏读

首先让学生闭眼想象自己正步人雨中,边走边欣赏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读毕,学生睁开眼睛,欣赏着教师制作的课件。该软件是根据课文内容制作的,有雨前乌云密布的天和淅淅沥沥的雨,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路上行人各色的雨伞等等一一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景,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于是紧接着,学生在教师诵读方法指导下,自由朗读,遇到不理解的词句可根据软件所提供的画面或字典来解决。最后,由学生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来诵读(可采用表演读、小组合读等形式),他们都表现得踊跃、积极,效果良好。

(2)精读

在赏读的同时,教师适时地提出“你读懂得了什么”,以此作为“精读”的突破口,从而使他们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知道每一句话所使用的修辞手段。更重要的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重新将雨景中所描绘的实体又合理地发挥想象成另一事物,达到了思维创新的目的。

2.阅读扩展

中外名家喜爱雨景的有不少,其中还留下许许多多的名篇佳作。于是,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上网查找资料。学生反响很热烈,马上找了许多的“雨”作品,有叙事文、散文、诗歌等,并归好“春、夏、秋、冬”的类别。事实证明,利用网站资源多读好书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了阅读内容,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体会,效果明显,为其他媒体所无法替代的,为实现新大纲所提出来的阅读要求提供了一条捷径。

3.仿写练习

学以致用,在学了如此美妙的雨景文章及欣赏众多的名人佳作以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练习。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仅从题目看就让人耳目一新,如《春雨之声》、《浪漫雨夜》等。内容也是多姿多彩的,有纯粹写雨景的,有写环保的,也有写事的,可谓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因此,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三)符合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内容包括阅读、写、听、说等方面。信息技术时代,语文教学必然要有新的特点。

阅读:从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这三个层面上提出了阅读的三种方法:精读、略读和快读,信息时代的阅读应高度重视略读和快读。

写作:随着电子系统交换信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重要交流方式,写作教学将面临变革:文学的地位会降低,实用文体会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文体,组织和改编有关信息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写作能力。

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技能将被视为获得并保持职业的主要技能之一,越想获得高职位,越应该学会如何与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种族的人进行交际。

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案例更加有效,过程更加符合人类本身的思维规律,使略读和快读得以经济、高效地实现,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更迅速的实现渠道和更多、更有效的交流方式。借助网络语音软件,可轻易实现“生生”、“师生”之间、学生与校外专家、学习伙伴之间的广泛交流;可为语文素质的根本因素一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说,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是顺应潮流的发展,符合时代的要求,为整个教学界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Ⅱ数学学科: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直觉思维

1、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

这种模式,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子白板、教具模型等媒体展示各种信息给学生。由于计算机将教学素材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并进行一些必要处理,将这些资料组织起来,课

堂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与大屏幕、投影、电视机连接起来,也可以在网络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利用这种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在较短时间内,计算机使学生多种感官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知识的理解,因而可以做到更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解决某些探索性问题时,就可以这样做,可以帮助学生发现一些结果的必然性。另外,利用计算机进行课堂演示,通过精心设计的动画、插图和音频等,可以使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简单明了,以直观的形式出现,缩短了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帮助学生思考知识间的联系,促进新的认知结构的形成,计算机的动态变化可以将数与形有机结合起来,把运动和变化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由形象的认识提高为抽象的认识,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起到很好的效果。

2、利用计算机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发展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合作学习的思想,以问题共同解决为中心的思想,发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强调终身学习的思想。问题是教学发展的动力,所以对解题的教学历来受到教师的重视,现代数学教育更是强调要进行问题解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锻炼思维,提高应用能力。由于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为数学的发现学习提供了可能,它的动态情境可以为学生做数学题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手段,使学生自主地在问题空间里进行探索,来做数学实验。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探索、分析、思考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例如“求圆内接三角形面积的最大值”一课,在电脑网络教室里,让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自己在动态变化中观察静态图形的变化规律,对图形进行定量的研究,通过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答。由此可见,对一些教学内容,我们作为教师的完全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探索,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

3、通过计算机人机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多媒体计算机产生出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因而形成学习动机。优秀的多媒体课件所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学的内容的深浅,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作业。

(二)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

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眼界。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当然,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

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三)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认识到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没有的特点:改变过去“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众人听”的局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效扩展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保证教学任务顺利完成;优化教学模式,使个性化的因材施教成为可能。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增长知识。

1、多媒体是辅助设备,多媒体教学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目前课堂多媒体教学以成为各级各类学校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出现不可忽视的各种不同程度的问题。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霸权”现象,教师被课件所左右,课堂灵动生成不够。在公开课、展示课中不少教师利用多媒体时抛开了粉笔和黑板,但是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然有一些地方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替代的,黑板的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增减,有些内容是教师突然而至的灵感,而这往往是教师的教学艺术的动人之处。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多媒体本是一

中教学工具,教师不应该“退居二线”,而应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交互使用,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要尊重和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运用多媒体实施教学时,除了不能忽视应遵循的辅助原则,也不能忽视教学的重要环节——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这是计算机的功能无法取代的。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尽管可以使教学活动进行得快,执行教学工作准确无误,但由于过分强调多媒体,导致教师把“主导”地位让给了屏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陷入了“可有可无”的境地,形成了以媒体为核心独霸课堂教学的局面,那么使教与学失去了主动和谐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产生了距离,就无法引导学生进入教材特定的环境。

实验中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过分倚重计算机和网络的功能,变以前教师的“满堂口灌”为今天的“满堂电灌”,多媒体“霸占”了整个课堂。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明确提出: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而不是教学装置。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语言是最具有亲和力的,师生之间课堂上互动性的交流是比较重要的教学途径。但受到课件的牵制,课堂上教师的表情、手势对学生的暗示作用不够,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够。

3、多媒体教学的广泛使用也促使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冲击。首先,教师要把握住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就不能只当“解说员”

和“播放”操作者,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讨多媒体在教学运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与要求,使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师的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其次,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不能固守自己的已有的知识体系,要不断充实自己。适应新生事物,并且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四、阶段性成果

(一)教师方面

学期末,我们对教师又进行了调查,95%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99%的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自己也希望进行这样的教学实践。在课题研究期间,课题组成员利用课余时间对本校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培训,提高了全体教师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认识,初步掌握了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技巧,学会了制作简单的课件。现在,约有70%的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并进行组织教学。课题组成员中,周瑞强老师的论文《浅谈家长对初中生学数学的辅导》被河南省教育厅评为二等奖,论文《浅谈如何在数学课堂创设情境》荣获全国素质教育教研成果一等奖,《浅谈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全国发行的CN刊物《试题与研究》上发表;张春兰老师辅导的学生张佳佳在河南省课中小学生课改论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张老师获得优秀辅导奖;蔡红波老师获市级优质课二等奖,所辅导的学生马宇在河南省基础教育教研室组织的中小学生课改论文比赛中获得二奖,本人获

得优秀辅导教师奖。这些都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学习、实验、成长的轨迹。

(二)学校方面

随着我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现代化建设也随之得以发展。学校于2012年8月份成立了校园网,全面更新了多媒体教室和一类电教设备,为本校教学资源共享打下了坚实的物质设备基础。

五、今后的研究设想

针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我们会在今后的课题实验中加以探究。我们认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成功标志是: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揭示教学内容的本质;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高效性;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有利于认知结构的优化。我们期盼各级领导、专家对我们的课题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指导。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面对当前的信息社会,作为我们教师——课程改革的主要实施者,应该用新的教育理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潜力,为推动教育新课程改革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技术培训教程》2007年6月。

2、齐建华,大象出版社,《现代数学教育》,2001年3月。

5.信息技术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怀化市中方县泸阳小学

雷传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促进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高效课堂,是当代乃至未来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小学作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不好教,学生不愿学。经过我作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充分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点”,“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学习工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一、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信息技术是集图文、动画、声像于一体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新生的教学手段,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它具有色彩鲜明的图画,栩栩如生的动画,生动逼真的音效,能从多种器官刺激呈现信息。在作文教学的导入环节,恰当地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作的欲望。

如:教学作文《美丽的春天》,根据春天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征,设计制作精美的、趣味盎然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课件中的景象:冰雪消融、溪流淙淙、桃李绽放、斜风细雨、“草色遥看”、“绝胜烟柳”、蛙声一片……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写作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因为有了可写之物,下笔也就轻松了,学生也就不会为难而退。

二、用信息技术搜集资料,提高表现力。

写作教学中,在学生审清题意,明确要求后,教师指导学生围绕自己列的写作提纲安排材料。网络是资源共享的资源库,学生可以打开网络搜集可以增强自己作文表现力的材料:格言、民谚、警句、歇后语、历史典故或名人故事等。

如:教写《复兴中华在少年,有志不在年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中国由兴盛走向衰败后,搜集引用著名思想家梁启超“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引出下文和论点。文中引用毛泽东“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头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和范仲淹“划粥割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励志故事来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和说服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具有鲜明的个性,教师不能在指导时束缚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其他的励志故事来安排材料,否则,学生就成了“带着镣铐跳舞”,失去了新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意义——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三、充分利用校园局域网,为学生习作搭建习作平台。

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快捷方便的交互方式,可以更好地促进师生互动。现在,大多数学校已建立了校园局域网,语文教师在校园局域网建立一个班级或年级网站,将本班的学生习作上传到网站,教师可以在网站中批阅习作,学生亦可以在网站中欣赏到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学生习作、感悟教师的批注,还可以发表交流自己的意见;教师还可以围绕某一主题,上传指导意见、写作材料、注意事项等,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种开放式的评价交流,不仅突破了老师单一瓶盖的局限,而且突破了一般课堂上学生之间或背靠背评改的局限。师生一起充分参与,增强了课堂的悬念和学生的期待感,扩大了语文教学的外延,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习作。正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那样: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在一定情境里,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交流协作、积极思索、积极表达、主动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

6.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欲望

课文理解质量

学习资源集累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

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蓝光闪过之后》中唐山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 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又如在上《鲸》这一课时,教师让同学们收集有关鲸种类的资料,同学们便可以自主的上网去查阅自己感兴趣的鲸的种类及详细资料,然后大家相互交流自己收集的内容。每个同学都有选择的权利,是为自己而学习,是内心的需求,学习起来就特别带劲,学习变被动为主动,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它能将静态的文字以图文并茂、声形俱佳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丑小鸭》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丑小鸭在树林中生活却被小鸟讥笑,被猎狗追赶的场景。当学生看到大屏幕上出现猎狗追逐丑小鸭并朝着可怜的小鸭子 狂吠时,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丑小鸭真可怜”,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只被追得魂不附体的小鸭子。这时再让学生去体会丑小鸭生活的艰难、内心的痛苦以及他身处逆境不放弃的那份坚强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

又如《白杨》这一课。白杨树是大西北特有的一个树种,成年的白杨树身形高大、笔直,作者用它形容在大西北艰苦创业的建设者。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我校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他们从网上收集了有关白杨树、大西北地理面貌、新疆建设兵团创业、如今的新疆等素材,结合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制成课件。在讲解课文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适时播放课件,入情入境的学习,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通过真实的画面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全面深入地认识了白杨树和像白杨树一样顽强的建设者。当他们看到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下,建设者仍然保持着乐观、积极向上的革命斗志,经过他们艰苦的努力,昔日的沙漠、荒滩变成风景宜人的草原、城市。从小生活在条件优越的鱼米之乡的同学们触景生情,从内心深处明白为什么作者把白杨比作兵团战士,那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平凡、坚强不屈、积极向上。和生活条件优越、无病呻吟、贪图享受的人相比,西部建设者更是像白杨树一样高大伟岸。有的同学甚至联想到歌唱家阎维文经常在部队唱的那首歌曲:《小白杨》。

三、借助信息技术,拓展资源积累

新课程标准强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一个实 践、积累、再实践、再积累这样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是创新的前提。网络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超大型知识库,它连接着地球的每个角落,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知识。用好网络,可以使人“秀才不出屋能知天下事”。

在社会上部分家长“谈网色变”之际,教师正确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技术查找所需资料,搜集数据,在网上进行作文阅读„„不仅可以改变家长“谈网色变”的局面,更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会充分自主地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时,任课教师在课前鼓励学生从网上查阅有关桂林的山和漓江的水的资料,下载相关的图片。教学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课文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通过这样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不仅增进友谊,还实现了知识的互补。一堂课下来既获得大量有关“桂林山水”的一手资料,对美丽的桂林也有了更加清晰、全面的认识。

又如《触摸春天》这一课,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下收集了大量有关残疾人身残志坚、笑对生活的故事和图片。在课堂上结合“安静”的故事,同学们踊跃发言,纷纷谈论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在思想的碰撞中,他们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明白了:情商、耐挫折能力比智商更重要。他们还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你身体残缺也能创造奇迹。不少曾经郁郁寡欢,思想自卑的同学经由此课的学习,自信心倍增,学习成绩直线提高。

通过网络,不仅让学生查到了许多有利于理解课文的资料,也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我经常有目的地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如我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通过云南《起点语文网》和其他一些语文网站读到不同体裁的作文范例,进行语文课的预习和复习;还有一些对朗诵有兴趣的同学,经常通过网络欣赏名家的朗诵,选取感兴趣的朗读材料进行朗读训练„„无疑,由于网络,这些同学的知识得到了更好地积累,能力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四、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出现教师唱独角戏、学生昏沉沉听的局面。新课标则强调课堂教学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多媒体教学课件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单一,也使学习过程从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时,在信息技术教师的协助下,同学们在网络教室,不仅收集资料、下载图片,还借助主题网站《美丽的小兴安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网站他们不仅了解了《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提到的有关小兴安岭的风景、特产,还知道了大量课文中没有提到的小兴安岭的其他信息资料。为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更深入地学习这篇课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打字游戏,说是游戏,但要玩好却不是那么简单。除了要有扎实的指法基本功外,对汉字本身的了解也非常重要。如用拼音输入 法,倘若对拼音掌握得不牢,字的读音不准确,自然会降低玩游戏的质量。同样的道理,同学们若是用五笔输入法进行游戏,对汉字的笔画特征、笔顺不了解,也难玩出质量来。因此可以说,打字游戏可以让学生因为想要玩好而不得不加强汉字字形和字音的学习,在游戏水平提高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汉字字形和字音的掌握,真正做到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再如一些语文专业知识的学习,如修改病句、词语搭配、判断句型等,如果仅仅靠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单纯枯燥的“听”会让学生既感到厌烦又达不到训练要求。小学生喜欢做游戏,将活动游戏引进课堂,增添学习乐趣,既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学习乐园。于是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类似于游戏似的教学设计。比如词语搭配练习,我们设计为学生与电脑中的“学习伙伴”对话,如果学生搭配正确,学习伙伴便可以让他进入下一个环节,否则就停止,直到他选择正确了为止。这样一种学习方式,使孩子们的好奇心和好胜心都被激发出来,他们很自然地就处理好了“要我学”和“我要学”的关系。

五、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在我校网站上,经常会刊登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 读之后通过网站论坛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空,同时也让他们交流了情感、增长见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藉此得到提高。尤其当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的意见后,将修改后的作文再次挂上网站并获得大家认同时,点评和被点评者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又如,在学习《可爱的草塘》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将收集到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借助Powerpoint软件制成图文并茂的电子报刊,然后在课堂上互相介绍。在制作的过程中,由于必须符合电子报刊的要求,同学们对文字进行了再加工,图片也是在充分理解课文之后来选择确定。为了报刊更吸引人,有的同学还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制作了一些插图„„最后,当同学们的作品展示在大家面前时,不难看出他们对文字材料的加工整理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通过制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信息技术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开发智力、授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两个素质”教育。教学中要时刻注意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来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 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二、实践教学效益的探索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坚持一个人无论怎样也不过分的事情, 就是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 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 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而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地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知识, 提高了操作技能, 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 忌的是教师空谈。自然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教学, 就是这么个道理。你说氢气能燃烧, 学生可以接受, 但并不一定认同, 除非你给他看一下实验的结果;你介绍电脑的各种功能时, 他会觉得你可能在吹牛, 演示一下, 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 他们不得不相信。在计算机系统组成中, 让学生面对计算机, 解剖整台计算机也是非常自然的, 硬件、软件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东西了;在程序设计教学中, 语句写得对不对, 程序能否实现所要求的功能, 在机器上运行一下, 马上就能知道。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就能发现问题, 并解决问题, 学生的错误、疑点当堂就已经解决, 也不会留到课后, 或者是下一节课。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结合, 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已越来越受到各学科教师的欢迎。传统的教学强调教师讲的作用, 在课堂上利用的媒体也多是粉笔、黑板和幻灯, 教学过程显得非常单调;而运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进行教学, 可使学生手、脑、眼、耳并用, 使学生有新颖感、惊奇感、独特感、直观感, 能唤起学生的“情绪”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实践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验

不同学校计算机资源的配置是不一样的。本人以为, 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现在高二下学期上的Pascal语言, 由于学生的操作不能统一管理, 有些学生课堂纪律较差, 教师的讲授效果甚微。对于这种情况应当使用一堂讲、一堂练的模式, 将课时一分为二, 一半上机, 一半上课, 而是根据实际需要, 有时在教室上课, 有时在机房练习。需要讲理论知识时, 在教室上;需要运行程序时, 学生在机房进行。这样, 教学过程既集中又个别, 教师既传授了知识, 在练习课上, 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学有余力的同学, 在完成任务后, 可深入学习其他知识, 而学困的同学, 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学习, 教师也可花较多的时间用以辅导学困同学, 既保证了课容量, 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这种方式也有一个缺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实时操作, 不易发现教与学中的问题。尤其目前信息技术课时量很少, 两次课的间隔时间较长, 学生易忘, 会造成教学过程的重复。当然, 不管是采用哪一种模式, 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论题;在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其他教学法, 如问题教学法、课堂讨论等形式,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必须加强机房内的巡视,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总之,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还要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技能, 真正把素质教育推向前进。

摘要: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两基”巩固提高工作的意见之一。因信息技术教育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生跟踪新高技术的能力, 为了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质量采用实践教学方法进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 结合多媒体课件, 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 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因人制宜, 因材制宜。实践过程中教无定法, 根据不同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 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8.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在教学中的积极运用,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了全国乃至全球,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选择对自己有用的学习内容。这必然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从培养知识型人才向培养创新型、能力型的人才转变,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学会创新性的学习,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信息技术正是在这一大趋势、大背景下开始应用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能力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应用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获取新知识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有利工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各科教学的作用越来越大。信息技术在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学生的认知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学习材料的直观形象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和认知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老师教学时,主要靠一支笔和一块黑板,老师在黑板上边讲边示范。示范时,教师的身子还会挡住部分学生的视线,虽然辅以其它的方法,但都是静态的,不具有生动性,显得单调和枯燥无味,学生的注意力不易被吸引过来,经常是事半功倍,效果很不理想。

一、借助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渴求知识,探索事物的心理倾向。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化主动学习,甚至达到乐此不疲的地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录像、投影、幻灯、计算机软件等信息——再现课文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诱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或者仅对经历过的事物有一定印象。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够仔细,缺乏生活体验,知识的积累较为贫乏……由于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学习部分课文时,对其中重难点的理解以及文章的内涵仅仅是停留在老师的讲述上,久而久之学习便成为一种机械的被动接受,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信息技术的介入,有效地改变了这种状态。信息技术能很好地支持声音、图像等媒体信息,达到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目的。例如上《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影片引入的方法。先播放5·12汶川大地震中的片断,当学生看到顷刻之间,道路被毁,房屋坍塌,人们被压在废墟下痛苦地呻吟,而侥幸跑出来的人则不顾一切用最简陋的工具找寻自己的亲人……同学们流出了眼泪,教师问学生:“你们知道有这样一对地震中的父子吗?他们同样值得我们感动!你们想知道他们的故事吗?”这样的情境创设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2、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都有体会:许多学生怕写作文。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写作的兴趣,才能用心作文,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效果。如在“清明节”前,我校组织学生写《敬佩你—英雄》,有不少同学不知该写些什么,只好生搬硬套,照抄作文选上的作文。为此,我安排学生欣赏电影《董存瑞》,让学生观看各种记录片,当那些表现英雄品格的真挚感人的画面扑入学生的眼帘时,当那雄壮的音乐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时,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角色,纷纷地拿起笔,将心中对英雄敬佩之情真实地写了出来。

二、借助信息技术,提高课文理解质量

课堂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紧扣教材重点和难点进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给我们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的东西,使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突出重点,分化难点,化难为易,逐步解决问题。

1、运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课文主旨的正确理解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我借用了FLASH动画的形式再现了小女孩在平安夜手握火柴、赤脚走在寒冷的大街上的凄苦画面,孩子们的情绪完全被调动起来,有的眼里含着泪花,有的喃喃自语“小女孩真可怜”,还有的表情凝重,似乎自己就是那个被冻得浑身发抖的小女孩。这时再让学生去感受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的差别就显得容易得多,这个效果是单纯的文字教学所达不到的。

2、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中国的语言文学博大精深,在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而在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如古诗《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的恰当运用就解决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当太阳出来的时候,江边的花会是什么颜色呢?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太阳慢慢升起,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鲜艳,春天来了江水变得越来越蓝。在视觉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组成了一幅绚丽的图景。课件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体现在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为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他们更好地将知识用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在我校网站上,经常会刊登一些学生的作文,教师鼓励学生在阅读之后通过网站论坛对作品进行点评。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写作交流的时空,同时也让他们交流了情感、增长见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藉此得到提高。尤其当被点评者在吸取大家的意见后,将修改后的作文再次挂上网站并获得大家认同时,点评和被点评者都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总之,通过实践与探索,我深深感受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的整合的优势,以及美好的前景,我们将一如既往地继续探索下去,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的能力,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的学习,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应该立足于人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课件档次。不能以课件为中心,而应以立足让学生更好的发展为中心。不能出现人灌或机灌,更不能是”人灌加机灌”,加强有利于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的积极实践。同时注意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二者相得益彰,对传统教学积累起来的优良传统作法予以继承,对传统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以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的效益。同时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现代信息素养,以适应21世纪对语文教学发展的需要,为教育的改革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学

4.《中国教师手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一个熟悉的人作文500字下一篇: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导